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精神.身心

一位焦慮症記者的人生自白「焦慮讓我的生命更豐富」

焦慮示意圖。圖/童綜合醫院提供
焦慮示意圖。圖/童綜合醫院提供

【前言:作者安德莉亞‧彼得森是一名焦慮症患者,與極度焦慮的糾纏超過二十五年,她和焦慮症彼此擁抱與相互對抗,從中了解焦慮症的樣貌,嘗試克服牠而嘗試的各種療法,描述牠對人們的物質、精神生活都將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那次的認知行為治療效果很好。幾個月後,我比較不那麼憂慮了。而且,雖然我的大腿或手臂仍然偶爾會發癢,但那個症狀大致上是消失了。

當有人問我,對焦慮症他們應該選擇哪種治療時,我總是推薦認知行為治療。但我也經常借用精神動力治療法──那是將焦慮視為來自關係體驗的一個派別。我在二十幾歲時曾做過一回,而我從三十幾歲開始偶爾求助的治療師,其所採用的就是精神動力治療法和認知行為治療法的結合。我跟她談到,我小時候多麼渴望能擁有更多的準則和指引;我多麼努力想對憤怒感到不在意,不管是對自己或對別人的憤怒。這位治療師一直在幫我導航我與朋友和家人的關係。

精神動力療法聽起來或許有點自我沉溺、紙上談兵,但確實有些證據顯示它能對焦慮症產生療效。2014年的一項統整分析發現,在經過一回精神動力治療後,有將近半數的焦慮症病人不再復發。它對我也有極大的影響。我比較能夠注意到自己的感覺,比較能弄清楚那些感覺來自何處。我了解了自己情感上的雷區,並在關係上變得較勇敢、較確切。精神動力療法幫助我成長。當焦慮症襲擊時,我已能夠讓它擦邊而過。我有了情感上的地基。

把自己專注在當下也有助於圍堵焦慮。即使打掃或洗刷馬桶都能緩解我的憂慮。(沒有錯,我變得越來越像我媽了。)

烘焙是我最喜歡的安撫活動。把麵粉揉進奶油時的愉悅觸感、專注但又有些心不在焉地跟著食譜進行。將許多材料混在一起、然後看著它們神奇地變成一塊餅或蛋糕。當然,還有來自家人和朋友們的讚美。有一次我搭乘紐約市的地鐵,手上戴著烤箱手套抓著放在腿上一個尚冒著熱氣的藍莓派。「可以給我一塊嗎?」乘客們無恥地問我。那是我人生中感到最受矚目的一次。

有益健康的習慣(睡眠充足、減少壓力規律運動等)並不特別新奇,也絕對不具魅力。但這些好習慣對於阻饒我的焦慮症的再復發卻非常重要。想要忽略它們幾乎不可能。

失眠以及其他睡眠問題對焦慮症病人而言很普遍。少於正常的睡眠時間與青少年的焦慮問題息息相關。熬夜、睡眠不足、白天昏昏欲睡等,與兒童的焦慮症狀也有關聯。睡太多(十小時或超過十小時)或睡太少(六或少於六小時)的抑鬱症或焦慮症病人,患上慢性疾病風險比一般人高。

不少研究發現,難以入眠是引發焦慮症和抑鬱症的前兆。也有證據顯示,睡眠障礙會升高創傷發生之後的「創傷後症候群」發作的風險。睡眠不佳也可能降低認知行為治療的效果;研究人員指出,好的睡眠品質對「消除學習」過程中的記憶鞏固至為重要。

各種各類理論都在解釋睡眠與焦慮之間的關聯。科學家們發現,沒有焦慮症問題的人,當他們被剝奪睡眠時,其對負面刺激產生反應的杏仁核活躍度便會增加,而杏仁核與內側前額葉皮層之間的連結就會因此被削弱。由於患有焦慮症的人,其杏仁核已經在興奮狀態中,因此睡眠問題就可能會使其活躍度更加提高。

焦慮示意圖。 圖/ingimage
焦慮示意圖。 圖/ingimage

焦慮症讓我人生更豐富

我在為這本書收集資料期間,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假如我能夠許願讓我的焦慮症消失,我會這麼做嗎?

我當然沒有將自己的焦慮當成上天的禮物。我也不相信什麼「人生就是為了學習」這種陳腔濫調。當我的焦慮症最嚴重時,我非常痛苦:它抹煞了我的愛情和生活。即使在舒緩期,焦慮也是一具龐大的精力和時間消耗機。

但我已經明白,這個問題是無法回答的。當我試著想像我的人生中沒有焦慮所帶給我的一切體驗及其所奪走的那些,我根本認不得我自己。此時此刻,焦慮與我緊緊綁在一起。若將我與焦慮的奮戰全部移除,我就是另外一個人。

焦慮對我也有好處。若是沒有它,我可能就會聽從第一位醫生對我臉頰上的黑點的診斷,以為沒事。

焦慮也是一個偉大的廢話探測器。很多研究檢視過身心之間的連結。在焦慮症患者身上,那個連結似乎變大了。當我的婚姻狀態不佳時、當我躲避某些必要的衝突或接受太多沒必要的義務時,我便會在我加速的杏仁核裡感覺到它。奇怪的是,焦慮讓我過著一個更真實、更明確的人生。焦慮讓我懂得向外求助,讓我變得脆弱,並因此加深了我和朋友之間的情誼。

在我背後低吟的不安總是激勵我要更勤奮、要旅行更多的地方、要當更誠實的人,並且,說來奇怪,要承擔更多我原本可能無法承擔的風險。曾經與死神拔河過的人經常說,瀕死的經驗讓他們明白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對災難無所不在的恐懼、對大禍臨頭持續性的防備心,也能讓人學會這點。

焦慮所表示的只不過是我還沒成熟到能視一切為理所當然。而那讓我的生命反而更加豐富。

《抓狂邊緣》
《抓狂邊緣》

本文摘自《抓狂邊緣》

【書 名】:抓狂邊緣--焦慮症患者的人生自白

【原書名】:On Edge: A Journey Through Anxiety

【作 者】:安德莉亞‧彼得森(Andrea Petersen)

【譯 者】:吳湘湄

【出版社】:晨星

【出版日】:西元 2018 年 3月 15 日

作者簡介

安德莉亞‧彼得森

華爾街日報的專欄作家,主要書寫心理、健康和神經科學相關報導。曾獲羅莎琳‧卡特精神健康獎學金的殊榮,目前與丈夫和女兒住在紐約布魯克林區。

焦慮症 認知行為治療 杏仁核 恐慌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