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殺人數近三年緩升,103年有3542人,105年增至3765人。醫師指出,自殺者心中都有想獲救的念頭,往往掙扎很長一段時間才走上絕路,但超過九成的自殺者有精神方面疾病,卻多未求助專業,身邊親友也無法理解他們發出的求救訊號。
30出頭的文昌(化名)工作、感情、家庭上出現嚴重問題,他非常在意,卻總是不知如何應對處理,惹得家人朋友不悅,經常一開口就陷入衝突,人際支持不斷崩解。他覺得活著很累,萌生自殺念頭約四個月後,某日心一橫在家吞藥燒炭,卻在彌留之際,撥電話給平日就診的精神科醫師,醫師把握時間問出住址請人報警,救回一條年輕生命。
910世界預防自殺日將屆,醫師提供陪伴自殺高風險群的方法。「自殺者心中都有隱約的種子想獲救」,書田診所精神科主治醫師施佳佐說,回溯自殺個案生活史,超過九成有精神方面疾病,其中半數以上是憂鬱症。患者可能因大腦內分泌失調無法自救,但會本能地發出求救訊號給身旁的人。
施佳佐指出,當表達無望、自卑、罪惡、談論死亡、言語威脅想死,句句都是線索,但患者腦內多巴胺與血清素偏低、皮質醇活性等偏高,會降低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容易惹怒旁人,釀成無效溝通,漸漸喪失支持。
施佳佐說,溝通從第一次就很重要,目標是建立信任,讓患者獲得支持與希望。建議談話地點應具隱私、不受打擾,並撥出足夠的時間讓患者吐露心情,過程中可用眼神、點頭、拍肩等表達接納與尊重;同時別太常打斷他的話、批評他很傻或胡思亂想、顯露震驚激動、不斷問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想法等。
施佳佐也建議,談話過程中,可嘗試與患者討論自殺以外的其他選擇,並且長期陪伴、委婉推薦適當專業資源。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
聯合晚報關心您。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