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時與同學放學回家路上,到書店買的小魔女公仔;高中時買的劉德華偶像小卡……一件件舊物品都留在家中的抽屜、書櫃裡頭。隨著年紀增長,「回憶的物品」愈堆愈多,但這些到底算是寶貝,還是垃圾?
回憶物件 堆成生活的煩惱
初老心態,不再是老年人獨有。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科主任詹仁輝表示,愈來愈多人有堆放物品的習慣,像是老舊雨傘、衣物,或是舊電器,這些曾經陪伴過人們的生活用品,雖然可能用不到,但會因為「還沒壞」、「捨不得丟」,而讓它們待在家中的某個角落。
物品一堆再堆,家中空間再大,總有堆滿的一天。而現在房價愈來愈高,「這些物品,難道值得花那麼多空間來儲存嗎?」詹仁輝說,許多人總愛留著舊書面資料,但放在櫃子上一年、兩年,還會有再打開看的一天嗎?
減法哲學 別讓物品變主人
若家中擺放過多雜物,像是不愛整理衣物的女孩子,床上可能有三分之二的空間是衣服,剩下三分之一是睡覺的地方;而喜愛搜集專輯的音樂愛好者,房間走道堆滿CD,寸步難行。原本人是家中的主人,但過多的物品竟成了房間的主人。詹仁輝建議,此時要用的就是「減法哲學」。
減少、分類、收納,簡單三步驟,就可以讓堆滿雜物的環境化簡為繁。詹仁輝分析,衣服、鞋子可以分門別類,相同款項、較舊的就可以列為「丟棄對象」,並將物品做適當的收納,過程中不僅可以了解自己是否買過一樣的物品,也能警惕自己「下次買東西前先想想家裡有沒有」。
收納空間別塞滿 留30%空白
詹仁輝表示,人會將物品留下,理由大多包含「捨不得丟」、「總有一天用得到」、「有紀念、歷史價值」,堆放愈多對人的精神壓力也愈大。但要一時之間清空並不容易,可以先將物品分成「目前用得到」、「暫時用不到」、「捨不得丟的重要物品」三階段。
「目前用得到」的物品,像是常用的辦公用品、保養品、香水、家用品、餐具等等,要放在容易取用的地點,如客廳、房間的架子上或桌上等開放式區域;而「暫時用不到」及「捨不得丟」的物品,則可以收藏在箱子、櫃子裡,盡量不要散落一地。
詹仁輝提醒,收納空間「不能塞滿」,最多只能塞70%,保留二至三成乾淨空間。因人有慣性,若習慣整齊的空間,會盡可能保持整潔;反之若空間時常處於飽和狀態,過一陣子可能又重蹈覆轍。
隨時代謝 並善用數位保存
就像人體每天都需要新陳代謝,吸收到體內的養分維持人生命運作,不需要的廢物則須代謝或排出;空間也是一樣,不需要用的東西就丟掉,才能維持適當的生活品質。詹仁輝比喻,像是百貨公司的櫃子,精品絕對不會放滿,因為保有適當空間,「這物品才有價值。」
加上數位時代來臨,過去的書面資料、影音資料,都可以透過數位化來做保存。詹仁輝建議,最常使用的空間如桌面,最好每周清理一次,保持三成乾淨、可使用空間;衣櫃則建議每月整理一次。讓居住空間保持整潔,生活品質自然提升,心情也會跟著明亮、開闊起來。
▓篩選留存
回憶復舊 未必要用實質物品
對於回憶的物品,詹仁輝解釋,其實對人的記憶來說,實質的物品幫助並不大。例如,常運用在老人族群的「懷舊治療」,因長期記憶比短期記憶來得好,可用口頭對話方式來進行回憶復舊,並不一定要用到實體物品來懷舊。
至於如何篩選什麼該留下、什麼可以丟,詹仁輝表示沒有一定標準,是個人化的。像是初戀情人送的禮物有十樣,可以挑個一至兩樣最重要的留下,就算物品沒有留下,回憶在人的心中仍然會存在。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