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賴姓農民,日前四肢關節突然疼痛,甚至無法走路,就醫後才控制病情。醫師提醒,季節交替時若發現關節間僵硬、紅腫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以免遺憾終生。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肇基今天受訪表示,季節交替之際,天氣變化大,易造成血液循環變差,發炎物質不容易被血液帶走,許多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常出現症狀加劇的現象。
他說,一名賴姓患者因四肢關節腫脹、疼痛,進而造成全身無力,甚至須坐輪椅就診,若能及早就醫對症下藥,症狀其實能改善不少。
蔡肇基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系統不良所引發的慢性發炎性關節疾病,因患者免疫系統誤認關節為外來敵人,才會導致患者關節腫痛。目前致病原因不明,一般認為與遺傳及環境因素有關。
他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年齡為30到50歲間,女性罹病率為男性的3倍,可透過抽血檢查與關節腫痛、關節晨間僵硬的狀況確診。患者常因骨骼及軟組織受到破壞,導致關節變形,剛發病的前3個月為黃金治療期,若未控制將侵犯心臟、肺臟、眼睛、肌肉、神經血管等,甚至有殘障之虞。
蔡肇基提醒,民眾若發現關節腫痛、僵硬,或疲勞、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等症狀,持續4至6週,就應就醫檢查,並配合醫囑持續治療,千萬不可擅自停藥,或服用消炎止痛藥、來路不明保健食品或中草藥,避免發炎因子持續破壞關節,導致關節變形。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