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的大一新鮮人李姵瑩,小三那年髖關節發炎疼痛,經常脫臼,甚至出現長短腳,無法上體育課,連穿鞋襪都須媽媽幫忙。原本以為是運動傷害、成長痛,持續尋求中醫治療,並至國術館推拿、整骨,但症狀仍持續惡化。直到16歲那年,她至林口長庚求診,經精細檢查後,確診為「兒童特發性關節炎」。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葉國偉醫師指出,這類患者平均確診時間約四個月,不少人延誤了好幾年,才找到真正病因。
葉國偉指出,「兒童特發性關節炎」病童如果延誤就醫,關節發炎嚴重,可能影響生長板,如果症狀發生在單一膝關節,這隻腳就會較短,變成長短腳影響外觀。
李姵瑩就是典型個案,因為長短腳,走路一跛一跛,關節像是轉動不了的齒輪,四肢及關節僵硬,無法騎腳踏車,班上同學甚至戲稱她為「機器人」女孩。所幸積極治療後,行動逐漸恢復正常。
葉國偉表示,國內「兒童特發性關節炎」好發年齡平均為九歲,男女比例為七比五。症狀為關節疼痛、腫脹、紅疹、跛行、發燒、晨間僵硬,因表現多樣化,常被當成生長痛、運動傷害,延誤診斷時間。
有鑑於此,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暨風濕病醫學會參照歐美「兒童步態量表」,製作適合台灣地區4到17歲孩童的「兒童肌肉骨骼關節問題轉介篩檢表」並搭配衛教影片,希望家長及醫護人員提高警覺。
如果16歲以下孩子關節發炎,伴隨紅、腫、熱、痛,影響到其肢體活動,走路怪怪的,以及關節疼痛持續六周,並排除其他原因,家長應該立即陪同就醫,至兒童過敏免疫風濕專科門診,及早發現與治療。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