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
隨著音樂節奏,12歲的祥祥發出不同頻率的聲音,轉著圈圈愉悅地律動,這對罹患罕見疾病Rett syndrome(蕾特氏症)的他,是相當大的進步,透過藝術治療,祥祥與外面的世界真正有了連結。
祥祥在6歲時被診斷為蕾特氏症,是全世界第11例男性患者,生理機能持續退化、發展遲緩,讓幼小的他像個身軀痀僂的老人,不會言語,只能雙手不斷握搓。3個兄姊一開始不懂小弟弟老是「惹麻煩」,越來越不安的祥祥將自己封閉起來。
4年前祥祥到台安醫院的藝術治療中心,第一次接觸音樂、舞蹈及繪畫治療,音樂治療師林歆敏說,一開始只能用低音的音符,回應祥祥「伊呀」的發音,慢慢配上和弦,開始有了「對話」,似乎透過音符、節奏來表達情緒。
舞蹈治療師楊琇玲則帶著祥祥伸展緊繃、僵硬的身軀,一開始每一個新動作都是刺激,祥祥會不耐地揮手打人,但愛上律動的他,也開始伸展、轉圈,也透過繪畫治療,學習更細微的肢體運動,表達潛藏的創作力。
祥祥媽媽說,因為不瞭解,特別需要關注的祥祥,一開始家人也不知如何照顧祥祥,在藝術治療下,祥祥越來越開朗,家人也學習如何與他溝通,大女兒因此特別報考護校,家人之間更緊密。
她提醒,家中有身心障礙、或是不快樂的孩子,都不應該失去信心。台安藝術治療中心技術長洪進麗說,每個人都有藝術的想像力、創造力,透過積極培養、刺激內在潛能,不僅可以更進一步瞭解自我、身心整合,也能跨出去與外在世界良性互動。
【2010/04/01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