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開關次數、擺放位置都有差 讓冰箱更省電的5個小技巧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百病漫談

選擇半身麻醉還是全身麻醉?專科醫教你判斷依據

元氣周報

109年靜脈或肌肉麻醉前10大就醫科別  製表/元氣周報  圖/123RF
109年靜脈或肌肉麻醉前10大就醫科別 製表/元氣周報 圖/123RF

聽健康

00:00/00:00

每一種麻醉方式都有風險。圖/123RF
每一種麻醉方式都有風險。圖/123RF
根據107至109年度的健保資料統計,不論哪一個年度,全身麻醉的申報人數都最高,其次為局部麻醉,接下來為半身麻醉和牙科局部麻醉。

肚臍下、少於兩小時的手術,才會用半身麻醉,但仍須看病患身體狀況。

台灣醫院協會副理事長、麻醉專科醫師朱益宏表示,麻醉藥完全配合手術的進行,在這個前提下,依據執行的手術選擇適當的麻醉。半身麻醉通常適用於下半身、下肢的手術,而全身麻醉適用的範圍更廣泛,上肢的手術或是開較久的手術,需要使用全身麻醉,半身麻醉則不適合。

高雄長庚麻醉部主任吳紹群表示,一般來說,肚臍下、少於兩小時的手術,才會使用半身麻醉;而像脂肪瘤、小傷口等,則只要使用局部表面麻醉,於表皮下打麻醉藥即可,一般醫師多可自行處理。不過,從麻醉申報的人數來看麻醉選擇,並無太大意義,因爲這牽涉到病人身體狀況、主刀醫師的手術時間,「是非常專業的事」。麻醉並非全由麻醉科醫師單方面決定,是由主刀醫師與麻醉醫師共同討論決定。

麻醉專業性漸受重視,但仍牽涉健保給付等問題。

不過朱益宏表示,麻醉有時也牽涉到給付、醫院營運及各專科間合作的方式。例如健保開始實施DRG制度,有三至四成的手術為包裹式給付,因此不論住院幾天、用何種手術或使用何種麻醉方式,同一類疾病、採取類似治療的疾病給予同一種「套餐價」。因此在醫療現場便可能發生,適合用全身麻醉的手術,但主刀科別考量成本而要求使用半身麻醉。

不過朱益宏說,這不僅成本考量,也牽涉到醫院裡各專科別尊重的程度、醫學發展淵源以及病人的選擇。由於過去麻醉常由外科醫師兼著做,也造就麻醉在外科體系較為弱勢;雖然經過這麼多年來已有大幅改善,麻醉的專業性已逐漸受到重視,但要達到心目中的地位,還需要努力。

進行手術前,務必確認執行麻醉的醫師是誰。

許多民眾以為全麻較危險、老人家最好選擇半麻。朱益宏表示,每一種麻醉方式都有風險,就算半身麻醉,也會造成下肢血管擴張而造成風險,因此對麻醉醫師來說,不論何種麻醉方式,都一定要有備案,當預期的麻醉方式達不到效果,就要祭出備案。至於病人若「堅持」某項麻醉方式,除了告知其相關風險外,最終還是要尊重病人選擇。

而除了全身麻醉限麻醉科專科醫師施行才可申報健保給付外,其餘麻醉項目並無規定得由麻醉專科醫師施行。

吳紹群也提醒,進行手術前務必要確認執行麻醉的醫師是誰,也歡迎詢問麻醉專科醫師字號、確認執業登記,「我們會很開心,不會有受冒犯之處。」

朱益宏則表示,偏遠地區或某些診所、小型醫院因規模較小,「養不起麻醉醫師」,而造成麻醉醫師欠缺。因此或許可靠政策鬆綁或是醫院聯盟方式,對較欠缺麻醉醫師的醫療院所給予協助,有麻醉醫師從旁監控手術時的狀況,對病人來說也較有保障。

健保外的數字

醫美、牙科自費項目 也會用到靜脈或肌肉麻醉

隨著麻醉藥物和周邊儀器的進步,「靜脈或肌肉麻醉」也可以讓病人進入深度鎮靜,達到全身麻醉的效果。但若是沒有麻醉醫師在旁監控,若出問題恐危急生命。

由於「靜脈或肌肉麻醉」的醫令申報,未強制麻醉專科醫師執行,也未強制填報執行醫事人員。根據健保109年度的資料,「靜脈或肌肉麻醉」的申報件數為17萬2,977件,未填報執行醫事人員共4萬507件;有填報醫事人員的13萬4,457件中,有2萬4,703件非由麻醉專科醫師申報。

不過這樣的統計結果應有低估的情形,如醫美診所或牙科的自費項目,有可能使用「靜脈或肌肉麻醉」而未呈現健保資料中。吳紹群說,坊間見到凡是標榜「舒眠麻醉」、「微麻醉」,可讓病人「全程睡著」的,大多是使用「靜脈或肌肉麻醉」達到深度鎮靜或到全身麻醉程度。

全身麻醉 半身麻醉 健保大數據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