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台灣今年出現首例鸚鵡熱確定病例,個案是居住在中部的44歲男性,元旦時出現頭痛、發燒、發冷、全身酸痛及咳嗽等症狀,有鳥類的接觸史,2月18日經由疾管局研究檢驗中心第三次採血檢驗確認是鸚鵡熱,住院治療後,目前已經康復出院。
人傳人機率低
根據疾管局統計,過去10年。台灣僅在97年桃園出現過一例,由於這名個案有鳥類接觸史,經由就診的醫學中心通報後,由疾管局確認為鸚鵡熱。
疾管局表示,鸚鵡熱又稱為鳥病,是一種細菌性人畜共同傳染病,主要是經由已感染的鳥類排泄物、羽毛上的粉塵傳染,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很少發生,主要是鳥傳人,觀賞用鳥包括鸚鵡、金剛鸚鵡、鸚哥、小冠鸚鵡等,以及家禽類的火雞與鴨都有可能帶有傳染源。
症狀與感冒類似
由於鸚鵡熱屬於世界性分布的疾病,但較為罕見,包括英國、歐洲、美國與中南美洲及香港等地都曾傳出病例,一般潛伏期約5至28天,開始時症狀與感冒類似,會有頭痛、發燒、發冷咳嗽等,可能會併發腦炎、心肌炎等,少數的患者會出現相對心跳過慢的狀況。
清理鳥糞 最好戴口罩手套
疾管局呼籲民眾,鳥類飼主清理鳥糞或羽毛時應戴口罩與手套,清理後必須洗手,一般民眾賞鳥時盡量保持距離,降低遭受感染的風險。民眾如有類似的狀況,請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有鳥類接觸史。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