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女性壽命普遍較長,但真正能維持健康長壽並接受訪談的長者,多是男性。」國衛院高齡醫學與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嚴嘉明博士接受《前輩見面聊》Podcast專訪時,談到她帶團隊走訪全台百歲人瑞的第一線觀察,她更於節目中透露,根據研究,進行某項運動有助延年益壽。
台灣版「成功老化」模式
過去,國際學界多以美國「成功老化」理論為主,強調必須同時具備健康的身體、良好的認知功能和積極的社會參與。但嚴嘉明認為,這樣的定義過於嚴格,也忽略了地域與文化差異。她希望找出台灣自己的版本,例如,即便有慢性病,只要能控制得宜,依然可以活得有尊嚴、有自主性,以及台灣百歲人瑞到底有哪些共同點,長壽的祕密,到底藏在哪裡?
嚴嘉明的研究團隊自2022年起訪談90歲以上長輩共60位,其中超過100歲的人瑞有22位。透過以下案例,讓我們看見不同的長壽樣貌:
勞動不等於運動
一生務農的江阿公,雖然長壽,身體狀況卻不理想,與研究團隊見面時,難以自在交談。勞動終身,並不等於健康,類似例子在務農地區尤其明顯。從事體力上的工作,年邁之後不一定健康,更凸顯規律運動的重要性。
創意帶來生命力
90多歲的范爺爺,原本與女兒同住,卻自願搬進榮民之家,他覺得女兒應該要有自己的生活,而他也想過自己想要的老年生活,跳脫「被遺棄」的傳統觀念,性格開朗、熱衷手作,像是把拖把的木柄改造成按摩棒。
原來某項運動是指…
出身公務員的羽球爺爺,從中年開始打羽毛球,至今仍維持每週兩三次、一次兩小時的習慣。運動有益健康,但嚴嘉明特別提到,研究印證,有拍子的運動(如羽球、桌球、網球),對延年益壽特別有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項百歲人瑞的研究中,訪談對象除了長壽以外,還需要健康以及能夠對談,結果發現,符合長壽且健康條件的長輩,性別差異非常大,其中八成都是男性,這可能與早年社會環境女性常被犧牲教育機會有關。
健康長壽的共通元素
屏除時代背景造成的性別差異,嚴嘉明歸納健康長壽的共通元素,她強調,很多人認為基因影響長壽,但其實只占三成,其餘七成來自生活方式,尤其是「自律的生活」,她訪談的長者們,普遍具備以下特質:
自律生活:規律運動、聽從醫囑。心理韌性:樂觀積極,能調適人生起伏。
社會連結:喜歡與人互動,跨世代交流讓生活更多元。
獨立自主:強調「能做的自己來」,不輕易依賴。
靈性與家庭支持:宗教信仰與家人陪伴,成為心靈支柱。
台灣會是下一個「藍區」嗎?
世界上有五個知名「藍區」,居民普遍長壽健康,近年來新加坡也積極打造全民健康環境,想要成為藍區2.0,而台灣呢?嚴嘉明在節目中有進一步分析與建議。想知道更多健康長壽的秘密,收聽這集《前輩見面聊》Podcast,你會發現健康長壽的祕密,可能比想像中更貼近日常。
本集重點:✎以台灣為主的成功老化模式
✎為何男性健康長壽比例較女性來得高?
✎拍子類運動有助延年益壽嗎?
✎那些健康長壽背後的共通元素
✎台灣有機會成為下一個「藍區」嗎?
前輩見面聊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
🎧SoundOn:https://lihi.cc/oK8GQ
🎧Apple Podcast:https://lihi.cc/EY3Ih
🎧KKBOX:https://lihi.cc/LUZDP
🎧Spotify:https://lihi.cc/XcL6Y
‧退休男中1.2億樂透「花不完卻陷惡夢」最後全投保單:不想看到它
‧料理家教只要準備一物「不用加一滴水和油」做出不沾鍋完美煎蛋
‧改不掉習慣難斷捨離?達人4招「不需大丟特丟」也能讓家清爽變大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