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聲/ Podcast

🎧|急診大塞車怎麼辦?醫師告訴你「這方法」能解套

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許建清表示,除了為急診減壓外,醫學會也正規劃延長野外照護(Prolonged Field Care, PFC)指引,盼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下,為病患做最有利的初步處置。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許建清表示,除了為急診減壓外,醫學會也正規劃延長野外照護(Prolonged Field Care, PFC)指引,盼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下,為病患做最有利的初步處置。本報資料照片

聽健康

00:00/00:00

急診壅塞已是台灣醫療沉痾,健保署統計,最嚴重的檢傷一級民眾暫留醫學中心急診的時間長達15.43小時,遠超8小時健保品質建議上限,尤其當前國際情勢緊張、天災頻繁、冬季病毒齊發及心腦血管病人激增,壅塞情形恐雪上加霜。對此,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許建清表示,除了須為急診減壓外,醫學會也正規劃延長野外照護(Prolonged Field Care, PFC)指引,盼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下,為病患做最有利的初步處置,以銜接後續治療。

🎧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

複合型災害頻傳 延長醫療照護助患者銜接正式處置

台灣急診壅塞成因複雜,許建清說,現在台灣急診前、中端檢傷及處置無虞,問題出在照護人力短缺,急診病床不似住院或加護病房有數量限制,有些急性問題無法在家處理等,導致後端住院病床壅塞。

再加上近年常見複合型災害,例如地震衍生火災、海嘯,或颱風衍生水災、土石流,許建清表示,日本也預測附近的海溝20年內將發生芮氏規模8.0的強震,因此如何使用有限資源,讓患者在送達適宜的照護單位前,接受基礎照護,是台灣急診的燃眉之急。

起源自戰爭的延長野外照護(又可稱延長醫療照護)正是解方之一,先在災害現場、救護車、中繼站醫院等處,初步判斷患者傷勢並處置,最後再銜接最適宜的醫療照護單位。許建清以重大外傷患為例,救護人員會先將患者送至較近的地區醫院,接受插管、止血、輸血等措施,狀況稍微穩定後,再轉送至較遠的醫學中心。

或是某工廠員工的手被攪拌機捲入,大量失血有休克死亡風險卻動彈不得,此時由麻醉科、外科、骨科、急診科醫師組成的外展急救小組趕赴現場,為其插管、麻醉,進行截肢手術,再後送到醫院接受完整醫療照護,「小組就像搭建一座橋,讓患者能從事發現場順利連接至合適的地方。」

許建清指出,國內正積極準備重大緊急災害的因應措施,像是醫學會到各國觀摩救難演習,確認關鍵基礎設施及緊急救護設備,並研擬延長醫療照護指引,辦理教育訓練,制定照護標準流程,實際演練,再藉由回饋修訂指引。

醫中急診壅塞嚴重 各界創造「社區醫院」因應

急診室即使在壅塞的情況下,也可使用PFC的概念。回看國內急診現況,健保署重度急救責任醫院急診即時訊息顯示,多數負責醫院急診均有人等待住院,尤以醫學中心最為嚴重,截至11月20日,全台前三名分別為林口長庚醫院80人、台大醫院73人、永康奇美醫院64人。同為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長的許建清表示,患者滯留於急診,不僅病家無法好好休養,醫療人員也得在看診及留觀間疲於奔命。

為減輕急診壓力,尚有行動能力的感染患者可接受「非住院靜脈注射抗病箘藥物(OPAT)」;奇美醫院則提供「急診出院-居家照護」,讓急診患者經適當處置或待床期間病況好轉後返家,必要時再轉回急診。

許建清指出,未來「急診室不只在醫院,只要有設備與人力,任何地方都可以是急診室。」記者周佩怡/攝影
許建清指出,未來「急診室不只在醫院,只要有設備與人力,任何地方都可以是急診室。」記者周佩怡/攝影

健保署七月也推動在宅急症照護(HaH)試辦計畫,讓肺炎、尿路感染或軟組織感染患者,搭配遠距醫療設備,於家中或照護機構內接受治療,許建清指出,新加坡預估能降低10-20%的病床量,使醫療更具彈性與韌性,「急診室不只在醫院,只要有設備與人力,任何地方都可以是急診室。」

許建清小檔案

現職:

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

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部長

教育部部定教授

經歷:

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

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副主任

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

學歷: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流行病學博士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Podcast工作人員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製作人:韋麗文

主持人:周佩怡

音訊剪輯:陳函

腳本撰寫:周佩怡

音訊錄製:鄭友寧

特別感謝:台灣急診醫學會、奇美醫院

急診室 醫療照護 健保 住院 緊急救護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