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抗藥性細菌即將陷入無藥可用的窘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表示,台灣抗生素自行開發能力有限,國內藥廠多數僅能生產學名藥,無法開發新抗生素,加上健保對新藥核價過低,讓台灣在這場「沉默的疫情」中陷入困境。他建議,政府應加強支持台灣新抗生素藥物製造,並提供健保核價獎勵及調價緩衝,吸引國內廠商投入本土生產,應對全球藥物短缺及政治不穩帶來的風險。
抗生素研發陷入瓶頸
張峰義進一步指出,抗生素的研發現況相對嚴峻,全球願意投入新抗生素研發的藥廠越來越少。大型藥廠更傾向於開發長期使用的慢性病藥物,因為這類藥物的研發回報遠高於抗生素,即使有些小型藥廠進行抗生素的研發,但多數只完成初步階段便尋求出售,近年成功研發到第三期臨床試驗並上市的抗生素少之又少。
此外,台灣健保對於抗生素新藥的核價也成為一大問題。張峰義強調,即使有新的抗生素上市,健保的核價程序繁瑣且價格過低,導致許多外國藥廠不願將新藥引進台灣市場,限縮臨床上的抗生素多樣性。
張峰義表示,自俄烏戰爭爆發後,抗生素成為戰時重要的醫療物資,國際需求暴增,而台灣抗生素供應高度依賴進口,使得台灣恐面臨供應短缺風險。
政府應有更多激勵政策,借鏡國際經驗促抗生素研發
張峰義呼籲,政府應更多激勵政策,促進本土抗生素的研發與製造,例如對國內在地產製之抗生素,給予健保核價的加成獎勵,並減緩未來健保調價幅度與時間等,以吸引國內廠商投入抗生素在地開發生產的供應鏈,以減少對國外進口的依賴,應對全球藥物短缺和政治不穩的風險。
張峰義建議,可借鏡英國的「抗生素訂閱制」策略,透過每年固定支付費用來確保抗生素的穩定供應,同時鼓勵藥廠進行新藥製造,這種模式值得台灣借鑒,既能確保抗生素的穩定供應,也能促進新藥研發及市場發展。
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外,張峰義還建議,醫院內部應加強感染管制,從管路消毒到病房清潔,都要落實標準流程,由專業的感染管制人員仔細監控,以降低院內感染風險,並確保內部遵循嚴格的流程來防止細菌交叉感染。而合理使用及管理抗生素同樣至關重要,應在正確情況下使用,減少不必要的濫用,這樣才能有效降低抗藥性細菌的蔓延,並減少醫療費用負擔。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