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75歲以上的長者約3.4%有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的問題,病患會發生心絞痛、呼吸困難、昏厥,甚至是猝死。治療方法除了傳統開胸手術更換人工瓣膜之外,現在還有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簡稱TAVI手術),成為高齡患者的新選擇。
主動脈瓣膜是由三片柔軟、富有彈性的瓣葉構成。當心臟收縮時,主動脈瓣膜會打開讓血液順利通過;舒張時,瓣膜則會關閉,以防血液回流。每一次的心跳之間,都會重複這個模式。
然而,長者的主動脈瓣膜會因衰老而鈣化、硬化,導致主動脈瓣膜無法正常張開,心臟須更費力地將血液擠出,以將輸送血液往身體各處。長此以往,心肌將會衰弱,引起胸悶、疲倦、呼吸短促、心悸、心雜音,增加心臟衰竭與猝死的風險。病患若無替換瓣膜,一年死亡率高達50%,五年存活率幾乎為0,主動脈瓣膜狹窄堪稱是高齡殺手。
對此,目前共有2種療法,包含開胸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和TAVI手術。前者進行時,醫師會先替病人進行全身麻醉,且暫時停止病人的心臟活動,裝上呼吸器及人工心肺機維持基本血液氧氣循環機能,再將胸骨切開,移除受損的瓣膜,植入新的人工瓣膜。
不過,高齡長者及高風險人群的身體條件本就不佳,若接受傳統開胸手術,隨後產生相關併發症或是死亡的機率也不小。
因此2002年法國醫師發表全球首例TAVI手術成功案例後,北榮於2010年跟進,並持續改良麻醉技術,試圖找到對病人傷害最小的方式。
傷口小、恢復期短 TAVI手術減輕長者身體負擔
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實驗外科主任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張效煌說明,團隊由心臟內外科、麻醉醫學部、放射線部、神經醫學中心、護理部組成。術前,團隊會替病人做高解析度的電腦斷層,相較於急診腦部掃描每3到5毫米一個切片,執行TAVI手術時,電腦斷層是採用0.3-0.75毫米一個切片,影像呈現更精準,可幫助選擇最適合支架辦膜尺寸。
為了讓老年患者更快恢復,避免全身麻醉及氣管插管的合併症,早在8年前,臺北榮總團隊就以無痛及局部麻醉的方式,為患者進行手術。術中,醫護人員在X光機下,為病人局部麻醉,並穿刺一個0.5公分的傷口,「95%病人都是大腿插針,5%則另外採取其他做法。」張效煌指出,大部分患者是透過股動脈進入,少部分因下肢動脈狹窄阻塞,改成鎖骨下動脈、頸動脈、升主動脈等部位。接著導管挾帶著支架瓣膜至主動脈位置,將保護套往外拉,新的支架瓣膜撐開舊的瓣膜,確認放妥之後,抽掉導管即可。
張效煌解釋,老人家全身麻醉風險高,且插管可能傷及「聲帶或會厭軟骨」,如此年長者吃東西、喝飲料便容易嗆到,進而增加吸入性肺炎的機會,因此採用局部麻醉,縮短術後恢復期,並減少插管機會,便可降低對長者的傷害。
手術全程不到半小時,病人約20分鐘後甦醒,兩、三天內就能回家。簡單、無須全身麻醉、不用插管的優點,縮短手術與病人恢復的時間,大幅減少高齡長者的身體負擔。
支架瓣膜使用期限至少10餘年 高風險族群也可做TAVI手術
支架瓣膜屬於生物瓣膜,同樣適用有孕期規劃或無法長期吃抗凝血劑的人,生物瓣膜的使用期限約10幾年,壞了也能再做一次手術,「裡面就再裝一個支架瓣膜,所謂瓣中瓣的概念。」但張效煌提醒,年紀增長加上沾黏,第二次開心手術風險就會比較高。
不只是主動脈瓣膜狹窄,逆流患者也可執行TAVI手術。主動脈瓣膜逆流患者的瓣膜毫無硬化、十分光滑,無法使支架瓣膜的金屬框縫隙卡住患者既有的鈣化結石,需要特別處置,「先裝葉克膜支持全身血液循環系統,再讓心臟快速跳動以減少晃動,等放好瓣膜後,再拆掉葉克膜。」張效煌補充,在北榮心臟血管外科、心臟內科等跨科別醫療團隊的通力合作下,這類手術的成功率極高,相關成果也已經發表於2021年6月線上版《歐洲心臟病學會-心衰竭》(ESC Heart Failure)國際醫學期刊,希望造福更多高風險病患。
TAVI手術的應用對象除了患有主動脈瓣膜疾病的高齡長者,其實也包含外科手術高風險族群,如曾動過胸腔手術、放療或燒燙傷造成胸口嚴重留疤、洗腎、肺功能不好、癌症的患者。不過當患者處於感染狀態,則不宜接受TAVI手術,「我們幫身體裝任何東西,先決條件就是你在執行治療時,是不能有感染的,因為植入物容易被感染。」
由於TAVI手術屬於高價醫療行為,過去病人須自付百萬元,幸好2021年健保有條件給付,開放80歲以上高齡病人、已接受過開心手術,或主動脈鈣化嚴重、曾接受治療等不適合接受外科手術的族群等。但今年7月1日起,健保給付不僅刪除年齡限制,也限縮資格,有需要的民眾須多注意。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