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暨健保署共擬會專家張明志今天在「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的事」,以「有捨才有得-健保給付制度的困境與挑戰,以生物相似藥為例」為題,鼓勵醫院、民眾使用相對便宜的生物相似藥,節省的藥費可作為引進新藥的健保財源。
張明志指出,生物相似藥品是一個法規用語,表示這類藥品經過嚴謹的科學審核機制。在台灣,生物相似藥品是生物技術衍生的生物藥品,在品質、安全及療效,與我國核准的原廠及開發藥廠的生物藥品無臨床效益的顯著差異。
由於原廠藥經過研發與臨床實驗,研製的成本與時間多,因此費用較高,經過專利期後,以化學實驗方法製成的生物相似藥,可以省去研發費用,因此可以用較低的費用出現在市面上。張明志說,經過科學驗證,生物相似藥與生物製劑是相同的,但是在民眾與醫師的心中仍有不同,這個迷思需要被打破。
許多國家提出鼓勵使用生物相似藥的鐵腕政策,張明志說,當替代率越高,就可以省下越多費用。用鄰近的日本為例,生物相似藥的替代率可以達40%,這是因為日本民眾需自付三成費用,因此使用生物相似藥的意願很高。
在2012年,生物相似藥品面世,至今已有十年。反觀國內,2018年才開始有申報資料出現。對於國內生物相似藥的使用率低,張明志直言,國內醫師對於生物相似藥的信心不夠,民眾對原廠藥的迷思之外,醫院端則仰賴藥價差作為收入來源之一,「醫師說病人不想用生物相似藥,其實是醫院根本沒引進」。
張明志說,事實上,在一場病友團體座談會中,其中一半病友代表表示「生物相似藥可以用在新病人」,另外一半則表示「用在新、舊病人都可以」,也就是說與會的病友團體代表,沒有人表示不願意使用生物相似藥。
生物製劑在國內健保申報金額約370億元,若生物相似藥換算率達兩成,就可以省下60到70億元,而目前健保一年的新藥預算也不過是20到30億元,因此當替代率足夠時,可以讓新的藥物進入健保。
張明志認為,生物相似藥對健保可能產生的影響包括,減少財務負擔、減少藥費支出促進市場競爭、活絡財務分配改善合理點值、增進病人用藥可近性、增加治療療程加速引進新藥,以及提高存活壽命。
同時參與論壇的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郭文宏也認為,生物相似藥的藥效甚至可能優於原廠藥,不過,國內的生物相似藥費用仍然太高,費用沒辦法回饋到病患身上,藥價必須打到五折以上,才真正有機會被使用。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