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看更多

疾病百科

看更多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聲/ 慢病防治

骨鬆防治/國健署:骨鬆篩檢值得投資,策略藍圖逐步成熟

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若醫療系統能完善建構,可評估骨鬆篩檢對於高風險族群提供服務的可行。記者蘇健忠/攝影
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若醫療系統能完善建構,可評估骨鬆篩檢對於高風險族群提供服務的可行。記者蘇健忠/攝影

聽健康

00:00/00:00

骨質疏鬆症被譽為「隱形殺手」,隨著人口老化,骨折帶來的失能與醫療成本問題日益嚴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在「骨質疏鬆專家會議」中指出,我國尚未推行全國性骨質疏鬆篩檢政策,目前會先瞭解各縣市政府自辦的骨鬆篩檢情形,並評估相關風險因子的資料可取得狀況,以同步研析推動骨鬆篩檢政策的可行性。

篩檢政策 應考量整體配套

針對骨質疏鬆篩檢議題,目前國際間包括英國、新加坡、日本、韓國及加拿大,均未進行全面普篩,而是針對特定年齡或高風險族群進行檢查。國健署現行以預防為政策重點,透過飲食、運動及健康衛教等措施,強化民眾存骨本觀念,落實骨質疏鬆之預防,健保署則在去年底擴大藥物給付範圍,包括未發生骨折,但具有高危險因子之骨質疏鬆症及骨質疏少症病人。

魏璽倫表示,推動任何篩檢政策都涉及評估多種要素,包括風險因子判定、資源可近性、篩檢工具、篩檢品質以及後續衛教與醫療銜接等,以讓國家經費發揮最大效益,「若醫療系統能完善建構,可評估對於高風險族群提供服務的可行」。

依2021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65歲以上民眾自述骨質疏鬆比率為18.2%,女性發生年齡平均比男性提早10至15年,隨著骨質疏鬆的風險增加,必須在50歲前就開始積極預防,包括均衡的飲食與規律運動,以及戒菸等,才有助於延緩骨質流失。

因此,魏璽倫也呼籲,潛在的骨鬆病人多掌握在醫師手中,例如主要照護停經婦女之婦產科,加上65歲以上長者有85%至少有一種慢性病,這些骨鬆高風險族群多處在慢性病的診間,因此提升醫師的警覺性與教育同樣不可或缺,尤其針對尚未達治療標準的族群,如何衛教民眾營養攝取及身體活動等建議,也很重要。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已提出骨質疏鬆預防的生活習慣建議,包括攝取足夠蛋白質、鈣與維生素D,維持規律運動與健康體重。而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IOF)更提出「儲存骨本」的概念:骨骼密度約在35歲達到高峰,若青春期能多增加10%的骨質密度,成年後骨折風險可下降一半。

因此,魏璽倫強調,國健署會持續「我的餐盤」推廣均衡飲食以及強調身體活動的重要性,並推廣銀髮健身俱樂部,提供長者安全運動環境,另外藉由「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及防跌手冊等,幫助長輩維持行動力、避免跌倒。

國健署也將於114至115年編製新版《預防骨質疏鬆手冊》,整合國際作法並貼近民眾需求,減輕醫護衛教負擔,將正確觀念推廣至各年齡層,「唯有早存骨本,才能延緩流失,守護國人的骨骼健康」。

臺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前排左起)、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崇桓、總統府資政李茂盛、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台灣更年期醫學會前理事長蔡景州、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後排左起)、臺大雲林分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傅紹懷、嘉義縣衛生局技正李昭瑢共同出席「2025健康台灣超高齡-骨鬆精準防治策略」專家會議,並分享專業觀點、建議。記者蘇健忠/攝影
臺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前排左起)、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崇桓、總統府資政李茂盛、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台灣更年期醫學會前理事長蔡景州、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後排左起)、臺大雲林分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傅紹懷、嘉義縣衛生局技正李昭瑢共同出席「2025健康台灣超高齡-骨鬆精準防治策略」專家會議,並分享專業觀點、建議。記者蘇健忠/攝影

骨質疏鬆症 高風險族群 篩檢 規律運動 骨鬆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