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發表文章顯示,每5位染疫者,就有1人屬於無症狀患者。隨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擴大,疫情進入社區,台灣部分確診者並未出現任何症狀,在在顯示無症狀者造成的病毒傳播不容忽視。很多人擔心自己會不會是無症狀患者?該如何避免被無症狀患者感染?
「症狀前」患者易遭誤判為無症狀感染者
無症狀感染者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一是篩檢呈現陽性,二是整個病程中都未出現任何症狀。
世界衛生組織(WHO)官員指出,世界衛生組織所紀錄的「無症狀(Asymptomatic)」確診個案少之又少,因為多數被認定為無症狀的患者,屬於「前症狀者(Pre-symptomatic)」,也就是在確診的當下,患者沒有發現任何症狀,而是在確診後,症狀才逐漸浮現。世界衛生組織派往中國武漢的團隊就發現,原先被歸類為無症狀患者,有75%在後續就開始出現症狀。
除了確診後才發病的患者之外,大多數被認定是無症狀患者,其實並未察覺自己有新冠肺炎症狀,或是無法分辨新冠肺炎症狀和其他病症的差別,例如輕微發燒、疼痛,容易被忽略,咳嗽也可能被當作過敏性咳嗽或因抽菸等因素導致。
傳染力較有症狀者低,監測困難成潛在危機
《自然》期刊公布一項研究顯示,無症狀確診者,比起有症狀者的傳染力低了42%。
雖然傳染力低,但無症狀者造成的傳染,多半無法以一般的作法監測,且許多國家的篩檢以有症狀者為優先,因此大多數無症狀者在不知情下,並未自我隔離,依舊上街購物、走動,造成嚴重的公共衛生風險。
學者對於無症狀者到底是不是社區感染的主因,影響社區感染的程度又有多少,仍未有定論。
有學者就認為,無症狀患者並不是導致疫情大規模爆發的原因,因為他們較少咳嗽、打噴嚏,比起其他人造成的病毒汙染較少。其他傳染病學家則提醒,無症狀者透過講話、唱歌、吼叫,甚至在寒冷地區呼出的霧氣等,都有可能因此噴出微小飛沫散播病毒。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