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的一線生機 醫揭川普也用過的雞尾酒療法
重症患者生機:雞尾酒療法
台灣目前收治個案有1055人屬於嚴重肺炎或者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重症,不分年齡層重症率上升至14.9%,60歲以上個案重症率更達到27.5%,年紀較大者重症率偏高,而這波確診也大多是年長、具有慢性病者。
為了早期發現重症病例得以早期治療,我們期待「不要等到變成重症了,需要呼吸器或葉克膜時才來治療」。
或許目前的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 Antibody Cocktail),目前在許多臨床試驗發現,有效降低30-70%的重症,而這真的燃起了重症病患的希望。
只因為「重症太多了,死亡太持續增加⋯⋯」我們得快搶救⋯⋯
我今天閱讀的資料中,簡單兩種的臨床試驗結果,分享一下,IF不足的,大家共同指教⋯⋯
A.雞尾酒療法 REGN-COV
這個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叫REGN-COV2,由兩種單株抗體組成(REGN10933 和 REGN10987)。其一來自 COVID-19痊癒患者血液中取得的B細胞基因,並經由基因工程方式複製產生抗體。另一種則從VelocImmune的基因改造小鼠取得。
此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REGN-COV2)改變SARS-CoV-2棘狀蛋白入侵人體的關鍵受體,使棘狀蛋白無法接合人類細胞受體(ACE2),藉此抑制變異病毒躲避治療和棘狀蛋白於人體擴散生長的能力。
使用REGN-COV2治療,可減少病患鼻子與咽喉的病毒數量,從而減少病患看診次數。
臨床實驗顯示,一旦重症入院治療,無法達到有效的效果。於是Regeneron也終止了重症患者的第二期、第三期的臨床試驗結果。
但是,歐盟藥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認為未使用呼吸器和很可能有惡化成重症的確診病患,皆可使用REGN-COV2治療。
在重症之前使用:
1.可有效控制感染2.減少後續就醫風險
B.鷄尾酒療法bamlanivimab (LY-CoV555)和etesevimab (LY-CoV016)
這個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臨床試驗名叫BLAZE-1。
此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由bamlanivimab (LY-CoV555)和etesevimab (LY-CoV016)兩個單株抗體混合而成。
臨床第III期試驗數據結果顯示,治療750多名高風險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此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可降低87%患者住院、死亡的風險。
臨床第III期研究顯示,利用2800 mg的bamlanivimab和2800 mg的etesevimab治療,可以顯著降低70%住院和死亡的風險。
其實早在臨床第II期試驗已發現,如果單藥治療的bamlanivimab也可使顯著降低70%住院和急診就診的風險。但是此單一的單株抗體療法對於變種新冠病毒的效果較差,例如英國、南非、巴西和美國加州的B.1.427/B.1.429變種。
所以目前雞尾酒療法,對大多數的變種病毒也有更好的中和作用。此類雞尾酒療法也改善了病毒量、症狀持續時間、新冠肺炎造成的住院治療,以及急診或死亡事件,計畫在2021年6月之前向美國FDA申請完全批准此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
C.整理一下
1.雞尾酒療法 ( REGN-COV2 , Casirivimab + Imdevimab )劑量:Casirivimab 1,200mg 和 Imdevimab 1,200mg
時機:直接病毒檢測陽性且症狀開始後 10 天內儘速使用
方式:靜脈輸注
2.雞尾酒療法 (Bamlanivimab +Etesevimab )
劑量:Bamlanivimab 700 mg 和 Etesevimab 1,400 mg
時機:直接病毒檢測陽性且症狀開始後 10 天內儘速使用
方式:靜脈輸注
美國FDA允許
1.18 歲以上的成人或 12 歲以上且體重 40 公斤以上的兒童2.直接病毒檢測確診為 SARS-CoV-2
3.疾病嚴重度為輕度或中度
4.有演變成住院或重症的風險因子(包括BMI35 以上;糖尿病;慢性腎病;免疫不全;65 歲以上;55 歲以上且患有心血管疾病、或高血壓、或慢性肺病;12-17 歲且 BMI 為 85 百分位以上、或患有鐮刀型紅血球疾病、或患有先天與後天性心臟病、或患有 神經發展疾患、或患有需每日藥物控制之慢性呼吸道疾患、或有醫療相關技術依賴之狀況,例如氣切、胃造口或正壓呼吸器等等
5.排除住院病人,排除因COVID-19需要氧氣治療的病人,排除因COVID-19需要增加氧氣量的慢性氧氣治療病人
雞尾酒療法代表人物為前美國總統Mr. Triumph
川普除了REGN-COV2抗體療法外,其實同時使用治療晚期COVID-19患者的類固醇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Gilead 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以及鋅、維他命 D、啡莫替定(FAMOTIDINE)、Melatonin(退黑激素)和阿斯匹林。
顯然COVID-19的治療需要多個的處方,同時下手才能有效改善,這真的就是大時代的「雞尾酒療法」。
參考資料:
Emerging antibody-based therapeutics against SARS-CoV-2 during the global pandemic
Anti-SARS-CoV-2 Monoclonal Antibodies
※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黃軒
醫學博士。榮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12屆(2012)大學傑出校友。 是一名重症醫療專業醫師,是一名古文詩賦愛好者,是一名專欄作家。 著有《肺癌診治照護指南》、《生命在呼吸之間:胸腔科病房的真情故事》、《因為愛,讓他好好走》、《還有心跳怎會死?:重症醫師揭開死前N種徵兆》。
●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ooihean/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忍不住就想挖鼻孔?醫:常挖到流鼻血恐有強迫症
感染新冠康復後還需要接種疫苗嗎?重症醫這麼說
打疫苗暈針怎麼辦?醫教如何察覺暈針前兆及預防
不是有症狀者才有?醫:無症狀感染者也會有新冠後遺症
越年輕副作用越強?醫列6點BNT疫苗須知一次看懂
外出該戴手套防疫?醫駁斥:戴手套更易傳播病毒
解封後病例數還會增加?醫:肯定會,2指標是防範重點
比利時婦染2新冠變種逝 同時染2種變異株可能嗎?
如何減少接種疫苗後肌肉疼痛?3種方式能有效緩解
對外送食物包裝狂噴酒精消毒?醫教你一招更安全
不只抗新冠!醫:將有3種mRNA疫苗問世預防疾病
為何共用電梯易被感染?醫:不是不碰按鈕就沒事
當疫苗接種率達成群體免疫 新冠仍流行該怎麼辦?
食物不會傳播新冠病毒 重症醫:該注意的是這件事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醫:使用抗原快篩工具有條件
量額溫準確嗎?重症醫曝最接近身體真正溫度量法
高危險族群是你?醫揭患新冠易重症的慢性病排行
避免到院前因隱形缺氧死亡 重症醫:注意2個關鍵
為什麼連續多日出現死後確診病例?重症醫解惑
居家防疫讓壓力鍋爆炸?醫籲當心新冠壓力症候群
急診醫替患者插管染疫 醫嘆「與死神最短的距離」
病毒為什麼容易在傳統市場爆發?醫曝4原因是關鍵
台灣重症和死亡數會一直升高嗎?美國經驗曝關鍵
如何偵測輕症或無症狀者病情惡化?重症醫曝關鍵
社區傳播大爆發怎麼辦?醫曝降死亡率最有效方法
為什麼新冠患者易猝逝家中?醫曝輕症或無症狀仍死亡原因
為何疫情爆發時衝大賣場不明智?醫曝大賣場中最危險區域
為什麼本土病例數每天都在增加?醫師曝關鍵曲線
成員3人以上容易產生家庭傳染!醫師教如何防疫
社區傳播期間哪些活動有風險?醫:一定要戴口罩
猜你喜歡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
許金川/病毒來勢洶洶,要治標或治本?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