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斜坡快走與跑步 哪個瘦身更快?專業分析曝差異

最新文章

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看更多

疾病百科

看更多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失智/ 失智專題

照顧者相對論/陳明德:勿忘三動四高五不做 先戴好氧氣罩才能夠救人

大學退休副教授陳明德,照顧失智母親8年,母親96歲離世。他說,拍照時旁人都以為媽媽是他老婆,他很高興,因為媽媽看起來這樣年輕。圖/陳明德提供
大學退休副教授陳明德,照顧失智母親8年,母親96歲離世。他說,拍照時旁人都以為媽媽是他老婆,他很高興,因為媽媽看起來這樣年輕。圖/陳明德提供

聽健康

00:00/00:00
整形外科醫師林靜芸「謝謝你留下來陪我」一書觸動人心,新書發表後,聯合報「健康你我他」與「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邀請照顧者也分享自己的照顧經驗與失智者生命中動人的時刻。我們在眾多讀者來信中,找出其中五位照顧者,聯合報相對論首度打破「一對一」對談形式,邀請林靜芸與五位照護者分享點滴心聲。

分享與書寫,是為了失智的家人,也是為了自己。六位照顧者的相對論,有最真實的照顧心得,也有最懇切務實的財務規畫提醒,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值得被愛的存在。與失智同行,沒有所謂最好的方案,找到最適合照顧方式,接住失智者,也接住自己。為了把精彩內容分享給讀者,以下是六位照顧者的對談全文:

陳明德是大學退休副教授,照顧失智母親8年,母親96歲離世,現在是畢業照顧者。記者葉信菉/攝影
陳明德是大學退休副教授,照顧失智母親8年,母親96歲離世,現在是畢業照顧者。記者葉信菉/攝影

陳明德  

.大學退休副教授

.畢業照顧者,照顧失智母親8年,母親96歲離世。

我今天穿紅色的衣服來,有點老,有點舊,這是媽媽跟我一起買的。今天來這裡,媽媽若知道一定會叮嚀我,讓我不會忘記要講的事情。

我用真善美表現我的理念。首先,「真」的部分,我和父母親是分不開的連體嬰,我一輩子沒有結婚,都陪伴在父母親身邊,幾乎沒有離開。

28年前,爸爸生病,我帶著他看遍各大醫院。16年前送走爸爸,我把全力精神都放在照顧媽媽。我媽媽離開3年了,來之前整理照片,我不曉得整理照片是那麼辛苦的事,因為我一直不敢面對。

我幾乎沒有離開過家,只有40年前,有半年時間,哥哥幫我安排到美國進修。那半年裡,我每天寫一封信回家。我成績表現很好,哥哥也安排好了,我馬上要轉到芝加哥大學,拜一位院士為師,但我幾經考慮,還是放棄,因為真的割捨不了。

關於「善」,哥哥為了紓解我的感傷,建議我把這十幾年照護失智老人的經驗寫成一本書,我也想把這個善的理念分享給大家,可是真的寫不下去。這一次,我鼓起勇氣,受到林醫師感召才提起筆來。

大家都知道照護非常辛苦,但滿滿溫馨的愛,可以昇華成「美」的境界。

照顧媽媽十幾年,事實上在她發病的15到20年前,腦中類澱粉蛋白已開始囤積了。我感到安慰的是,這段期間媽媽幾乎都沒有感冒,而且沒有摔倒過,唯一一次,我扶她時,她的腳萎下去,所以有一些挫傷。她只有最後兩個半月住院。失智裡面,最辛苦的是失能,媽媽也不到一年,媽媽96歲,最後半年才不認識我,我無比感恩。

陳明德8個照顧心得

點點滴滴不是那麼短的時間可以講得完的,我歸納成以下八點:

一、三動四高五不做:

三動是運動、腦動與互動,四高為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與肥胖,都要積極控制,五不是不跌倒、不抽菸、不熬夜、不鬱悶與不過度飲酒。

不論健康人或失智者,有人問預防失智最好的方式是什麼,我毫不思索地講,就是社交。我媽媽以前喜歡打麻將,我也帶媽媽到她以前喜歡的傳統市場跟賣場,到傳統市場備餐,到外面去吃美食。

運動來講,媽媽不喜歡走路,我常常半哄帶騙,故意把車子停得比較遠,媽媽有時候很俏皮回我,「我知道你在幹什麼。」林醫師安排旅遊,可能是更好的方式,不管任何人,與新的人事物接觸,對腦神經都有很大幫助。

二,減法治療:這對照護者其實是加法,因為要做得更多,擔心更多。我媽媽快要進入到重度時,我這不孝的小孩子?不孝的老頭子,讓老娘幫我摺棉被。但我為了讓她做這件事,費多少心。

另外,我充分利用長照系統,請居服員有很多限制,但我利用巧思,讓長照機構配合我的需求。媽媽非常能幹,也非常挑剔,第一個條件要配合媽媽,再來是陪伴她。我在學校教書時怎麼辦?我必須請機構配合,一定要把媽媽的安全顧好。

我帶媽媽到公園運動,當時很豪氣跟大家講,媽媽100歲時一定請客。要不是新冠攪局,我想這許諾絕對可以達成。

三、居住環境:我們家住南部透天厝,沒有電梯,很多人建議我搬到電梯宅,也有人建議把媽媽送到安養院。我主要注意兩件事,一是讓長者在熟悉的環境,我用電動手扶梯取代電梯。初期靠居服員,後來病情轉為重度,必須請外籍看護,因為我真的扶不動媽媽,再下去我會受傷,所以要有一個幫手;二很重要,是避免褥瘡,當時我請外籍看護時,她說不想晚上起來幫奶奶翻身,我每個月加三千元給她。

減法照顧裡,唯一的加法是我準備了各種輔具,單腳拐杖、輪椅都準備好了,可是媽媽不會用拐杖,也從來沒有用過,因為我就是她的拐杖。

四.在重度時期的照護,注意女性泌尿道、肺部,避免褥瘡。

五、吞嚥是重中之重:我為媽媽備餐,用調理機把食物弄軟,讓她有充足營養。最後兩個半月在醫院,營養師看了我的描述,也說營養沒有問題。最後問題出在她不喝水,我們完全沒輒,不喝水讓鈉離子過高。後來我們的外籍看護得到新冠,媽媽也感染,經過醫師評估,腦、心、肺、腎、肝,媽媽三項都ok,忍痛讓媽媽插管,但插管後每下愈況,媽媽最後還是離開了。

六、了解新療法:我每次門診都會請教醫師,有沒有新的治療方法?林醫師想利用馬斯克的腦機介面,這也證明未來新療法一直進展。

七、財務:真的是滿重要,尤其現在有新療法,針對阿滋海默症,但一個療程要一百五十萬元,口袋真的要夠深。現在主要針對類澱粉蛋白,但很快的會有其新進展。

八、戴好氧氣罩,你才能救你旁邊的人:照護者的身心健康太重要了,我照顧媽媽,一直期勉自己,千萬不能倒,倒了媽媽誰來照顧?我的營養和運動,都最有效率的方式處理;心理方面,我喜歡寫東西。媽媽離開後,我在社區大學當老師也當學生,盡量讓自己走出去,我迷上圖書館,現在每天去。也要讓自己轉念,個人的身心照顧很重要。

聯合報相對論邀請醫師林靜芸(右)和五位失智症照顧者對談,林靜芸與陳明德(左)相互打氣。記者葉信菉/攝影
聯合報相對論邀請醫師林靜芸(右)和五位失智症照顧者對談,林靜芸與陳明德(左)相互打氣。記者葉信菉/攝影
聯合報相對論邀請多位失智症照顧者前來分享經驗,陳明德(左起)、陳崇峻、林靜芸醫師、周春玉、張文玲、劉芸妡等人對談後合影。記者葉信菉/攝影
聯合報相對論邀請多位失智症照顧者前來分享經驗,陳明德(左起)、陳崇峻、林靜芸醫師、周春玉、張文玲、劉芸妡等人對談後合影。記者葉信菉/攝影

照顧者 插管 失智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udn x WaCare 獨家線上課程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