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新冠肺炎/ COVID-19疫苗

公司董事會真心話:當初若是新冠疫苗不成功 很有可能就是BNT的末日

圖為德國BioNTech總公司。路透
圖為德國BioNTech總公司。路透

聽健康

00:00/00:00

▌ 光速計畫

通常,藥物開發的過程有點像是穿越花園迷宮,在走過幾次死路以後,終究會重見光明。面對迫在眉睫的全球大流行病,吳沙忻說道,BioNTech要加快速度。他們會把好幾項設計同時送進臨床前試驗研究這座迷宮裡,然後帶著第一個走出迷宮的設計繼續前進。

這一系列的候選疫苗將在實驗室、受試動物,最終在人類身上接受嚴格的試驗。在任何一個階段,安全性或效力不足的參賽疫苗將被捨棄,由最後的贏家勝出。BioNTech沒有時間改善那些令人失望的候選疫苗,或者等待進度落後但有前途的候選疫苗迎頭趕上。第一個闖出迷宮的就會是最終的疫苗。

此時距離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冠狀病毒疫情進入全球大流行還有六週,距離川普的白宮啟動名為「曲速行動」(Operation Warp Speed)的疫苗開發計畫還有四個月。截至此時,還沒有任何報導指出有中國以外的死亡病例。

但就在這個星期一即將結束前,BioNTech已然展開一項為期十一個月,打破現代所有製藥紀錄的行動。在吳沙忻的驅策之下,這間公司將會在「符合物理定律的條件下盡快前進」。憑藉超級英雄電影影迷所具備的戲劇感,吳沙忻早已為這次歷史級的任務想好名稱。

「我們就稱之為⋯⋯」他站在白板前,一邊說一邊寫下——「光速計畫」。

以前,每週一早上的會議,吳沙忻不需要花太多心力說服這些科學夥伴。但接下來這天,當吳沙忻把這項大膽的計畫告訴董事會成員後,他感覺到自己尚未贏得辦公室裡的民心。雖然公司的醫療長圖雷西認真看待吳沙忻的預測,但在2012年時以首位外人身分加入BioNTech的英國籍商務長馬雷特(Sean Marett),對於擔心遠在八千公里外的病原體一事感到質疑。

「我的回應是:『這發生在中國,為什麼你會認為這是個問題?』」馬雷特如此說道:「這病毒看起來離我們很遙遠,只是曇花一現罷了。」BioNTech財務長、一頭蓬髮的波伊廷(Sierk Poetting),以及幾週前晉升策略長的美國投資銀行家李察森(Ryan Richardson),也對這件事有所保留。

顯然,吳沙忻得做點說服的工作。他不願被迫秀出屍體堆疊如山的照片來說服其他董事會成員接受他的論點。但吳沙忻需要他們瞭解,在最好的狀況下,這樣的末日場景也會在幾週後到來。如果要像波普爾那樣等著現實來驗證他的說法,那就為時已晚了。

▌ 致命曲線

考慮到這一點,吳沙忻走向白板,開始概略的畫了一張圖,這張圖很快就成為世界各地政府簡報中熟悉的畫面,圖中顯示感染人數沿著一條陡峭的曲線呈指數型增長。「我記得他說:『到處都會是這樣』,」李察森回憶道:「他說:『這將會成為歐洲、美國以及我們公司的問題。』意思就是公司員工要面對的問題。我心想,天啊!這真是具體。」

吳沙忻繼續給大家上了有關全球大流行病傳播速度和傳播軌跡的歷史課。他強調,即使此時事態看起來還不算太糟,但情況很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急轉直下。

他說,1918年4月,第一波西班牙流感的致命程度,不會比季節性流感來得高。儘管它確實以令人擔心的速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上的軍隊裡流傳,但大部分死亡的個體都是年長、體虛或非常年幼的人。接著,在同年的10月到12月,掀起了一波更致命的浪潮,起因是那些在醫院接受治療的重症患者,把疾病傳染給醫生和其他病人。據估計,這三個月內的死亡人數為兩千萬人,其中包括大量二十五至三十五歲的青年。

幸運的是,截至此時還沒有明顯的跡象指出武漢病毒對健康的年輕人有威脅。在中國的少數幾十例死亡病例,絕大部分都是超過六十五歲的年長者,其中有許多本來就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的症狀。

但就在幾天前,湖北當局透露,一名原本身強體健的三十六歲男性,在入院兩週後死亡,在醫院時接受過抗病毒藥物和抗生素的治療。吳沙忻警告這可能就是大難來臨的前兆。在病毒和人類宿主之間的演化軍備賽,病原體持續改變軍隊配置的方式,想要閃躲人體既有的抗病毒防禦機制。此時,這個冠狀病毒的破壞力並不算特別大,但它有可能突然發生突變,感染年輕人和身體強壯的人。

另一種可怕的劇情發展是,病毒的感染率可能提升,用更快的時間感染更多人。「一切會在短短三個月內結束,」吳沙忻說道,停屍間大爆滿,全球人口早在實驗室製造出疫苗前就已大量減少,更別提疫苗的生產和分配了。每一天都很重要。

如果這次冠狀病毒爆發的疫情發生在兩年前,BioNTech的董事不會考慮接受製造疫苗的想法。但多虧近年來公司的技術平台有所提升,吳沙忻深信公司具備可以回應這場大流行病的工具。現在看來,透過他們專有的平台製造mRNA疫苗是相對單純的做法,如果能夠及時交付,mRNA冠狀病毒疫苗提供救援的時間點,會比傳統疫苗早上許多。「我認為,」吳沙忻說道:「我們應該全力以赴。」

BioNTech共同創辦人吳沙忻。(美聯社)
BioNTech共同創辦人吳沙忻。(美聯社)

▌ 突破的風險

然而,BioNTech已經不再是新興公司。在10月上市之後,BioNTech就必須考慮外界如何看待它在業界的樞紐位置。優先處理冠狀病毒疫苗無疑會推遲它們正在進行的癌症計畫。「那間辦公室裡有些人抱持著懷疑態度,」李察森談到吳沙忻的提議時這麼說:「他們認為那會分散公司的注意力。」

在這位美國基金經理人的眼裡,BioNTech不是一間跟傳染病有關的企業。「我們的股價動能非常好,」李察森擔心宣布一項昂貴的新計畫來對付一個沒有人太認真看待的威脅,會嚇壞公司股東。他表示:「投資者認為我們是一間致力於腫瘤的公司。」BioNTech在十一年內累積了超過四億歐元的債務,他們需要盡快籌措資金。未能實現既定的目標將會讓一切變得更加困難。

如果公司倉卒魯莽地投入冠狀病毒疫苗的開發計畫,而且最後沒有成功。「那有可能就是BioNTech的末日,」

同為董事會成員的馬雷特這麼說。自從公司10月在紐約那斯達克股票交易所掛牌上市以來,董事會有義務製作會議紀錄,以便在公司治理遭遇挑戰時,可以回顧會議紀錄。在德國的法律制度下,如果公司做出代價高昂的錯誤決策,所有董事會成員都要負起相同責任。

另外,還有聲譽受損的風險。BioNTech是靠著自身的技術潛力走到這一步。對這間幾乎可說沒沒無名的公司而言,開發冠狀病毒疫苗的計畫固然會引起一陣轟動,但失敗以終或開發時間過長的機會也很大。許多橫陳在眼前的關鍵任務,例如從進行大型臨床試驗,到製造大量藥物,都是這間公司從未嘗試過的任務,更別說要以擊敗大流行病的速度和規模來進行。

如果光速計畫效果不彰,「很有可能會讓公司陷入困境,」圖雷西在董事會議上如此承認。「另一方面,」但她補充道:「一場火力全開的大流行病無論如何都會對公司和我們的員工構成威脅。」如果BioNTech有能力自己製造疫苗,為什麼要等待其他人來引導世界擺脫這個迫在眉睫的危機?圖雷西問道:「我們難道不應該至少做點努力嗎?」

辦公室裡沉默了幾秒。雖然需要信心的提升才有辦法做決定,但面對圖雷西提問,三人最終都同意了,因為他們都相信圖雷西和吳沙忻的直覺。他們不是為了拒絕宏大的想法而加入BioNTech的。

※ 本文摘自《光速計畫:BioNTech疫苗研發之路》。


《光速計畫:BioNTech疫苗研發之路》

作者:喬.米勒, 吳沙忻, 厄茲勒姆.圖雷西

譯者:陸維濃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2/03/31

《光速計畫:BioNTech疫苗研發之路》書封 <br />圖/天下文化提供
《光速計畫:BioNTech疫苗研發之路》書封
圖/天下文化提供

新冠肺炎 BNT疫苗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