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硬鏘鏘!找回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幸福超能力
一名長得頗帥的小伙子,卻覺得自己今生與戀愛、結婚無緣,因為每天起床二小時不能動,光是跨上機車的動作就要慢很多拍,工作也因無法久站而常請假,被診斷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心情非常低落,覺得人生很是憂鬱。
風濕過敏免疫科醫師李蒔青指出,當僵直性脊椎炎病患長期處在發炎狀態,增加的發炎酵素導致腦部的多巴胺和血清素減少,病患容易覺得憂鬱沒有動力,而身體疼痛不適進而憂鬱的心理狀態,又會導致體內的發炎狀況更為嚴重,形成惡性循環。
這名年輕人說,他從事糕餅業,需要長時間站立,但是肩、背疼痛,讓他沒辦法好好工作,需要經常請假,很擔心造成雇主與同事的壓力。
而且每天早晨起床,會在床上晨僵二、三小時,出門要騎車上班,光是跨上機車這個動作,就痛苦萬分。他對醫師說,他不想談戀愛,也不想生小孩,免得害了別人。
在接受生物製劑的治療之後,二個月就緩解了症狀,從此生活煥然一新,一年之後結婚了,帶著親手做的糕點向醫師致謝,那是他女兒的出生蛋糕。直至今日,每年都帶著糕餅回診。從他表情看到的是一名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重獲新生。
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許多病患誤以為是「絕症」,李蒔青強調,無法治療的疾病才叫做絕症,而僵直性脊椎炎並不難治療,只要配合醫囑,規律回診,正確治療,多數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病情都很穩定。
許多民眾對僵直性脊椎炎的印象停留在,駝背、僵硬、頭不能轉的刻板印象,李蒔青指出,十多年前,門診中,確實很多因為衛生教育及醫藥不發達的年代,因此延誤就醫,導致脊椎大範圍沾黏,才會導致變成俗稱的「竹節狀脊椎」,如今已經非常少見。
李蒔青說,難治型的僵直性脊椎炎,有時合併皮膚乾癬、或血便如潰瘍性結腸炎、眼睛虹彩炎等,但有賴於現今醫療科技的進步,已有許多的治療藥物可以使用,且治療效果都非常好。
對於病患的憂鬱問題,李蒔青指出,透過藥物控制發炎物質,搭配運動、飲食,患者的症狀改善,生活品質提升後,腦部的血清素也回升,對生活懷有希望,擺脫憂鬱人生。
李蒔青醫師
專長:過敏、全身性紅斑性狼瘡、自體免疫疾病、乾燥症、硬皮症、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痛風關節炎
學歷:長庚大學醫學系
經歷:
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
天主教聖保祿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免疫學會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超音波學會會員
中華針灸醫學會專科醫師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晚上腰背痛,早起有點「僵」? 一定要警惕這個病!
僵直性脊椎炎用藥不僅止痛 還可緩和惡化
APP問診好認真 醫師協助僵直性脊椎炎病患開立生物製劑
痛到想殺人 僵直性脊椎炎可以不要那麼痛
年輕男性晨起下背痛要看哪一科?大部分人都錯了!
運動讓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逆轉勝 改善疲勞與關節活動
眼睛紅了 小心僵直性脊椎炎共病虹彩炎
好想當媽媽!女性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可以懷孕生子嗎?
你絕對沒想到 運動對僵直性脊椎炎超重要
HLA-B27帶因家族別怕 僵直性脊椎炎不一定發病
僵直性脊椎炎不是男人專屬 女性腳跟痛要小心
戒菸吧 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抽菸會加劇病情
痛一下、痛很久差很大 僵直性脊椎炎誤與痛風混淆
別再當運動傷害 僵直性脊椎炎平均延遲六年才確診
預防發病 避免惡化 名醫魏正宗如何與僵直性脊椎炎和平共存
蔡世滋:養成衛生習慣,防疫不困難!
林永章:自體免疫疾病感染風險高?
林孝義:抗病聽醫囑,向小道消息說不!
羅淑芬:你我都是防疫成功關鍵
謝佳偉:落實衛生保健基本功
梁培英:讓運動成為生活必需品
殷光達:控制體重減少關節負擔
歐燦騰:控制好疾病才能減少用藥
周昌德:放鬆心情才有抗病力
黃光永:運動長保關節靈活
吳詹永嬌:免疫力,平衡最重要!
葉宏明:疫情終將過去
陳堃宏:別忽略病情也有失控危機
洪偉哲:疫情教會我們的事
蘇昱日:運動要持之以恆
猜你喜歡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別讓錯誤姿勢害椎間盤出軌 醫揭7個易引發椎間軟骨突出的日常動作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副總統賴清德椎間盤手術一天出院、免穿背架 名醫解析原因
確診住負壓病房 猴痘指引惹議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十大死因「糖尿病」年增11% 「血糖難自控」恐成主因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胸痛記住這口訣 出現這4狀況需注意是否為急性心肌梗塞
打過牛痘或水痘疫苗能防猴痘嗎? 醫師給答案
人畜共通傳染病 變得更常見!新冠、猴痘之外 疫情恐還沒完
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骨質疏鬆若中斷治療 恐增加骨折風險
猴痘列第2類法定傳染病 須24小時內通報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服用他汀類藥物能否改善動脈硬化進展?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解答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猴痘侵台關鍵20天 台大醫:入侵社區後「傳播難斷根」
骨鬆小心!髖關節骨折死亡風險高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