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臨床副教授、哈佛大學藥物流行病學博士李建璋,2日於臉書以標題「快篩正確性的真相」PO文秀出家用快篩試劑的準確度,籲請中央若將快篩陽性視同確診,可能會有判定上的風險存在。
本土疫情延燒,為減輕醫院急診執行PCR的採檢人力,包括台北市長柯文哲、新北市長侯友宜日前皆大力呼籲政府應將快篩陽性視同確診。原本持反對態度的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3日也鬆口表示,第一波適用對象鎖定居家隔離、檢疫者,經醫師審核為陽性即可認定確診,「這個方向已確定。」
但李建璋秀出包括目前民眾能購得的羅氏及亞培居家快篩試劑,由食藥署公布的準確度理想數據,與真實情況的醫學文獻數據相比,發現仍有明顯的落差。
他指出在真實情況的數據顯示下,目前由政府配送、實名制下購得的羅氏快篩,靈敏度僅有72.5%,而一般自費可購得的亞培快篩試劑更低,靈敏度僅有71.8%;意即約有30%的機率會呈現「假陰性」。但食藥署公布的數據則顯示,羅氏快篩的靈敏度有86.4%,亞培快篩試劑更高,有98.1%。
李建璋更指出,最近一個大規模的研究統計,在快篩臨床試驗的數據顯示上更為驚人,在測試結果的顯示下,靈敏度更下降至40%到70%之間;意即每10個感染COVID的病患,使用快篩檢驗會遺漏3名、甚至到6名病患,這些遺漏的病患一大部分也是具有感染性的。
李建璋因此在臉書呼籲:「所以,從此以後請不要再說,快篩的正確率有90%以上」。
他指出,從衛福部公布的資訊顯示,台灣買得到的這些快篩試劑,準確率高達90%以上,但若詳查醫學頂級期刊文獻,「看到的結果又是另外的風景」,「靈敏度普遍會下降10%以上」,讓他不禁質疑:「是不是廠商送給食藥署的資料誇大正確性呢?到底誰是對的?」
李建璋也說,其實兩者皆是正確的答案。但食藥署要求的考試就像是模擬考,而醫學文獻的結果則會以真正指考的要求公布數據。他說:「真實世界病人的病毒量、檢體的品質差異很大,快篩試劑在真實的情境中的正確性不可能如實驗室一樣」。
他認為,只有必須在接觸感染後的5天、有症狀、且病毒量高 (CT值低於30以下)的病患,才有可能把靈敏度拉到80%以上。
李建璋於文末並提醒民眾四項使用快篩試劑時應注意的事項:
1. 有症狀有和接觸史的民眾,即使快篩陰性,也應該使用PCR確認。
2. 一些機構(例如醫院)或是大型集會如果要使用快篩來管制進出,建議進行兩次快篩,減少假陰性的比例。
3.急診的使用原則是症狀的嚴重度,不是快篩的陰陽性,快篩陰性症狀嚴重可以來急診,快篩陽性沒有症狀,應該到門診。
4.政府要和醫學中心合約,定期做真實世界的臨床試驗,並且公佈數據,靈敏度小於70%的廠商,應該退出市場。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