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的「育」,其實不需要設定什麼宏偉的目標或願景,重要的是:透過學習,為生活找到新的意義與重心。
「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雖然是老生常談,但的確是非常好的建議。人體很多組織的功能,像是大腦與肌肉,都是「用進廢退」,你愈是閒置不用,這個器官的退化就會愈快,所以,我很鼓勵老人家多學點東西,讓自己的身心維持在最好狀態。
六十五歲,只是一個法定退休年齡,完全不代表人活到六十五歲以後就沒有生產力了。以前的人平均壽命沒這麼長,大多數人可能活到七十幾歲就「回老家」了,會抱持六十五歲退休就要清閒度日,享十年左右「清福」的想法,也是人之常情。
但現代人壽命都很長,活到九十歲的比比皆是,如果六十五歲退休,整整二十五年就這樣無所事事遊手好閒,對很多人來說恐怕不是什麼「清福」,而是無聊到發慌;而且,老人家如果每天都只是窩在家裡看電視打瞌睡,缺乏刺激,身心退化的幅度通常會比生活充實的人快。所以,我建議老人家如果健康許可,一定要找點事情讓自己動腦、動手,保持人際互動,讓日子過得充實。
或許有些老人家會說:「我都這麼老了,哪裡還學得動啊?」或是習慣用「實用價值」去衡量學習的內容:「學那個幹嘛?以後也沒用啊!」
或許年紀大學東西不如年輕時有效率,但人的大腦終其一生都是可以學習新事物的,愈常用愈不容易退化。而就算學習的內容「不實用」,但學習的過程以及帶來的成就感,就已經能對身心產生正面效果,只要自己覺得有意思,又何必理會實不實用?
已經於二〇一八年過世、享嵩壽一百零八歲的趙慕鶴老先生,就是一個非常令人欽佩的終身學習例子。
在孫子來台依親前,趙老先生長年獨居,但他一點也不「宅」,相反的,他獨立自主,活得多采多姿。九十五歲時,為了陪小孫子考大學,他也努力去考了研究所,到校園裡跟一大群年紀可以當自己孫子的年輕人一起上課,創下金氏世界紀錄,成為世上年紀最大的研究生,九十八歲時,他拿到碩士學位;九十九歲時開始學電腦,一百零一歲時還去香港辦書法展……
趙老先生證明了一件事:年齡不是障礙,銀髮族也有資格追求夢想,人生永遠有新的可能性。
誰說上年紀就沒有舞台?
找到人生的第二跑道,繼續工作,也是一種讓自己不斷學習的途徑。
「退休」並不代表一定要「退下來休息」,六十五歲當然還是可以工作,只是步調沒有必要像青壯年時那麼緊湊,可以找一個心力足以負擔,但自己又滿喜歡的差事繼續工作。
正所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很多六十五歲以上的人還是一尾活龍,他們胸中的豪情壯志,可是半點也不輸給青年人,對這樣的老人家來說,你讓他閒著才是折磨,忙碌工作才能帶來樂趣跟成就感。
其實,對很多老人家來說,退休後,兒女也長大了,沒有後顧之憂,正是可以追求「第二人生」的好時機。
我認識一位七十多歲的長輩,原本經營木材事業,他兒子接班以後,他便處於半退休狀態。因為空出許多時間,這個長輩後來決定去研究養魚,還要做魚菜共生,他的「新事業」不但又為他帶來一些利潤,更重要的是,讓他的人生不會無聊,反而充滿活力。
我們醫學院有很多老師都是一直工作到不能做為止,還有老前輩高齡九十幾歲都還在看診,也有不少老師退休後,又轉戰其他機構上班,繼續貢獻才智與專業,他們絕對不會覺得整天沒事做,人生好空虛。
現代人壽命愈來愈長,我相信這種「延後退休」甚至「永不退休」的情況一定會愈來愈普遍,拿我自己來說好了,只要身體條件許可,我六十五歲以後絕對還會繼續工作,能工作是一件滿幸福的事,為何要中止這種幸福呢?
詹醫師小叮嚀
老人家如果健康許可,一定要找點事情讓自己動腦、動手,保持人際互動,透過學習,可以為生活找到新的意義與重心。
• 本文摘自:《顧爸媽,這樣做最安心》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19年9月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