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療護/失智患者生前難受 7成遭管灌餵食
失智症患者人生謝幕前,比其他人更不好過。國內研究發現,失智症患者生命最後一年,高達七成曾接受管灌餵食、六成曾接受氣管內管插管及呼吸器治療,三成曾執行心肺復甦術急救,近兩成仍在洗腎。台灣失智症協會提醒失智症家屬,宜及早與家人討論全程照顧計畫,以讓患者獲得好的照顧與圓滿的善終。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陳炳仁去年底一篇刊登於國際期刊《國際老年學暨老年醫學》的研究,探究台灣失智患者生命最後一年接受維生醫療與急救處置的情況,研究團隊分析健保資料庫發現,失智症患者接受管灌餵食、插管及呼吸器治療、洗腎等比率,都遠高於歐美先進國家,在亞洲國家中也偏高。
經校正年齡、性別及共病因素後,患者接受氣管內管插管、呼吸器治療及心肺復甦術急救的風險,是癌症病人的四倍以上。且這些治療幾乎集中在過世前一個月,顯示患者生命末期接受急救與維生處置,在生命終點前受盡折磨,卻未因此順利存活。
僅1.64%入安寧療護
研究團隊另外一項研究於今年三月刊登於國際期刊《緩和醫療》,他們探究台灣全民健保自2009年9月起將失智症納入安寧緩和療護的給付範圍,是否有效減少末期的急救與維生處置。
結果發現,接受過該服務的失智病人數,僅占當時全國失智病人數的1.64%,其中有很多人可能是因為同時罹患癌症才會接受安寧療護;即使接受安寧療護,減少插氣管內管、接呼吸器、心肺復甦術與洗腎,但使用管灌餵食與非侵入式呼吸器治療的比率卻更高。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周貞利陪伴失智父親與婆婆超過十年,她以過來人的經驗提醒大眾,若家中有失智症患者,全家人都要努力認識這個疾病的樣貌,並了解在病程變化過程中家屬能做的因應措施,每隔一段時間都應討論、並達成共識;當病程走到晚期才不致於慌亂、不知所措,也較容易接受安寧療護,讓失智患者平靜善終。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讓失智母親好好洗澡 是最大成就
照顧者的煎熬 該送失智父母到安養院嗎?
送失智媽進養護中心 牛湄湄人生最難過的14天
父親失智怎麼辦?照顧失智患者不硬碰硬,運動、社交都能預防,3道把關防走失
飲食照護/長輩吞嚥困難易嗆咳怎麼辦?台大專家教「3步驟」增加患者進食安全
社區照護有助延緩失智 醫師籲及早接受評估
醫病天地/接長輩回家照顧 不要對衝
長輩戴罩仍「足不出戶」 失智者近5成嚴重退化
身心障礙失智者85%住在家 改善三大跌倒地雷區
防失智海嘯來襲 協會籲提升診斷率
明天,一起為失智症家庭祝福
飲食照護/失智症患者吞嚥困難,該選擇鼻胃管還是胃造口?
鄧世雄:疫情讓失智症與家屬的壓力更大
失智症患者吃不下怎麼辦? 臺大醫教5招照顧技巧
飲食照護/無法進食的煎熬與愛 談末期失智症的營養照護
臥床照護/肌肉萎縮怎麼辦?2大預防重點,關節運動要每天做
臨終照護/用感官的接觸和活動陪臨終的失智者走到最後
臥床照護/照顧者必知!長期臥床者易產生3大問題,護理師教這樣預防
飲食照護/春節陪失智長輩用餐 慎選食物+耐心
猜你喜歡
美國醫學會期刊最新研究:握力強弱與失智症風險有關
走路變慢可能是失智症前兆 專家授1招扭轉大腦萎縮
送失智媽進養護中心 牛湄湄人生最難過的14天
讓失智母親好好洗澡 是最大成就
睡到自然醒是最幸福?研究揭睡眠超過這時間可能提升失智症風險
照顧者的煎熬 該送失智父母到安養院嗎?
膽固醇愈低真的愈好嗎? 秀傳研究:反而倍數增加失智風險
飲食照護/失智者不吃東西是因為「吞嚥困難」?症狀跡象、照顧技巧一次學會
預防飲食/油有害健康已是過時觀念!多攝取「這幾種」對大腦有益
生活照護/失智長輩睡不著?用運動改善日夜顛倒
失智警訊/記憶力變差、詞不達意就是失智?10項真實「失智症症狀」大公開
失智警訊/重複問題、情緒轉變、頻問你是誰...家屬從這些行為發現失智前兆
強化心肺、肌力與訓練認知 治療師教你棍子伸展操延緩失智
父親失智怎麼辦?照顧失智患者不硬碰硬,運動、社交都能預防,3道把關防走失
預防飲食/「地中海飲食」到底怎麼吃?「我的餐盤」口訣教你補足營養
生活照護/與失智者溝通像在對牛彈琴?善用「5技巧」讓互動變順暢
點亮年輕失智者的生命故事!Young記憶會館,年輕失智者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