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惠風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預防醫學委員會主委、新光醫院心臟科醫師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洪惠風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預防醫學委員會主委、新光醫院心臟科醫師
SARS時我守內科加護病房,那時新光的ICU沒有負壓設備,要是有任何一個SARS病人突破防線進到ICU,就會是個大災難,幸好那時我們的感染科張藏能主任跟洪啟仁院長擋住了壓力,保住了我們。
SARS跟COVID-19有很多地方很像,會讓血氧降低,常需要使用氧氣治療。但氧氣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氣體,氧氣治療能提高血氧,但長期使用高濃度氧氣卻又會損傷肺部,用的濃度越高,時間越長,傷害就越大,但要是血氧達不到最低要求時,病人又必死無疑。這是一個兩難的處境,不用會死,長期使用高濃度時卻又會傷害肺臟。
因此,醫學界一直在找尋不用升高氧氣濃度卻能升高血氧的方法,包括調整呼吸器的設定、使用特定藥物等等。除了這些,還有個既簡單又困難的姿勢也可以同樣有效的提高血氧,就是俯臥。在疾管署的線上教育訓練課程中,台大新竹分院余忠仁院長還建議俯臥者可以採取像超人飛行的姿勢,一手彎曲在前靠頭,另一手則翻到背後。
為什麼說俯臥既簡單又困難呢?說簡單,是因為對沒有插管的病人來說,自己俯臥並不困難,翻個身喬好姿勢就行了;但為什麼又說困難呢?是因為對於身上插滿管路(氣管插管、呼吸器、點滴、中央靜脈、鼻胃管……)的病人,俯臥是非常大的工程,為了不讓任何一個管路滑脫,幫病人俯臥常常需要動用三、四個以上有經驗的加護病房同仁同時進行,更不要說萬一病人還要洗腎、用葉克膜、血管內反幫浦……會變成不可能的任務。
俯臥升高血氧的原因很多,跟解剖生理都有關係,最簡單的說法就是仰躺時,背部方向的血液灌流多,肺泡容易塌陷;當換成俯臥時,血液會重新分布,塌陷的肺泡會打開,肺部通氣╱灌流不匹配的現象就會獲得改善,血氧就能升高。但俯臥的姿勢不易持久,所以有建議說要像煎魚一般,每半小時到兩小時翻面,也有人建議像烤地瓜,前、後、左、右四個方向輪流翻。
俯臥在頸椎受傷、過度肥胖、胸腹有傷口……的人是禁忌,除了這些禁忌外,還有個副作用。曾經聽過一個故事,有位病人全身水腫,血氧又一直上不來,醫師就採用了俯臥治療,血氧改善了,但後來病情實在太嚴重,還是沒能救回來。病人過世後,護理師把病人翻回正面,讓家屬做最後的道別時,家屬卻不認得這個病人,以為醫院犯了大錯弄錯了病人。但實際的情形是不管是仰躺或是俯臥時,地心引力會讓體液沉積在下方,仰躺時水分積在後腦勺,不會改變容貌,但俯臥久了,臉部積水變形,瓜子臉變成圓臉,也難怪家屬會連自己的親人都認不出來。
幾年前我視網膜開刀時曾經俯臥了一段時候,網膜開刀的俯臥時臉不能側,必須向下。為了度過這段時光,我還買了像按摩床一樣有一個洞的趴睡專用枕,臉可以放在這個洞裡,枕頭設計讓前方稍微抬高,所以呼吸也不成問題,只是不能滑手機也不能看書,只能聽音樂或有聲書;COVID這類疾病的俯臥雖然也不舒服,但還不需要到這種程度,臉可以側,手機可以滑,還可以翻面,會好得多。
對於得到COVID血氧降低的人,為了讓使用的氧氣濃度越低越好,建議試著多多趴睡,畢竟高濃度氧氣,用久了對人體是有害的。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