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瑞云/怎說「情緒不是我的」呢?
有人不懂為什麼「情緒不是自己的」?人之所以會生氣,不是因為自己想生氣嗎?
人真的是想生氣,才會生氣嗎?生氣明明讓人不舒服,人為什麼還要生氣呢?其實一般人生氣,往往不是刻意選擇的結果,而是因為有導致生氣的想法出現。
情緒的升起有其因緣,如果靜下心看,就會了解情緒如何升起,如何被消滅。例如排隊時看到有人插隊,腦海就冒出很多想法:「我排了這麼久,他怎麼可以插隊?真是豈有此理!」、「他沒看到後面隊伍已經排很長了嗎?」、「就是有這種人,社會才會一團糟,這種害群之馬太可惡了……」一個又一個讓人生氣的念頭出現,才會導致生氣的情緒。
如果繼續觀察,也許會發現,原來對方只是來跟排在前面的舊識打聲招呼,沒多久就走了,這樣一來,我們的想法就會馬上改變,生氣的情緒隨之消失。這說明情緒的升起和滅除並非固定不變,情緒並不屬於我,也不受我掌控。
一般人認為自己可以控制情緒,嚴格說來只是壓抑,因為人無法讓情緒不升起,只要持續出現令人想生氣的念頭,生氣的情緒就會冒出來。只是有人會把情緒發洩出來,有人則強自壓抑,但就算頭腦接受自己沒有生氣的說法,身體還是會感受並累積一堆生氣的能量。
沒人喜歡生氣,除非我們可以看清令我們生氣的源頭,在生氣的想法剛升起時,就立刻放下,只要生氣的「因」消除了,自然不會出現生氣的「果」。情緒並不為我們所擁有,生氣、傷心、害怕、快樂等情緒都不屬於我們的,我們只能體驗情緒的來去,就好像我們只能體驗快樂,無法擁有快樂,如果我們真的擁有快樂,那怎麼會讓快樂莫名的消失呢?所以,快樂或生氣都等情緒有其因緣,例如快樂的因緣出現,快樂就出現;因緣消失,快樂就消失。
情緒並不是因我們的期待或希望而起,與其說:「我在生氣、我很傷心、我有憂鬱症……」不如說:「我在體驗生氣的感受、我在體驗傷心或不快樂的感受。我知道感受是緣起緣滅,來來去去的,所以這個體驗也會過去,我不需要抓住不放或抗拒它的存在」。如果可以進一步去找出情緒升起的源頭,加以改變調整,情緒也就能跟著改變。
切記情緒升起的源頭,一定是在自己身上。妻子因為先生不幫忙做家務而氣惱,總是抱怨:「我先生不幫忙做家事讓我很生氣,如果他幫忙做家事我就不生氣了!」事實上,妻子的意思是:「我期待或我認為先生應該幫忙做家事,但事實是他沒有幫忙(或沒有依我想要的方式幫忙),所以我的期待跟事實有所出入,於是我感到失望,進而有以下的想法出現「他不愛我、不尊重我……。為什麼別人的先生都很好,我卻那麼倒霉嫁到這樣的人!」這些比較、計較、批判的想法一再出現,結果就是自己愈來愈生氣。事實上,讓我們生氣的是我們的期待、批判、比較、計較,以及認為人或事應該如何如何的想法和執念,一旦選擇放下我們的期待、想法和執念,生氣自然就會消失。
學著不把想法當事實,也不要落入太多念頭裡,避免在想像中製造讓自己生氣的故事。凡事都是因緣生滅,跟我們想要或不想要沒有太大關係。
「情緒並不屬於自己」的觀念,或許有些難懂,因為這跟我們平常接受的教育、文化、思維模式很不同,除了多讀幾次這篇文章,在日常生活中體驗練習,時間久了就能慢慢了解。一旦能夠脫離綁住我們的框架,生命就能更加輕安自在。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許瑞云/我的頭好痛!
許瑞云/我的背好痛!
許瑞云/抗拒上學的孩子
許瑞云/心臟肥大無力
許瑞云/如何避免情殺?
許瑞云/小小孩的公園遊戲爭霸
許瑞云/關心不是監控
許瑞云/關係的改變來自自我覺醒
許瑞云/腸躁症愈來愈嚴重怎麼辦?
許瑞云/我捨不得離開他…如何走過分手或離婚?
許瑞云/下一個男人會更好?
許瑞云/禪修體驗分享
許瑞云/所有我處不來的人 都是我不愛的自己
許瑞云/跟不負責任的父母和解
許瑞云/婆媳之戰
許瑞云/我覺得大家都在針對我
許瑞云/我討厭不夠好的自己
許瑞云/癌症病人一定要 做化療或放射線治療嗎?
許瑞云/愛的本質
許瑞云/因型施教
許瑞云/真正的自信
許瑞云/從內疚中釋放自己
許瑞云/以愛為名的自私
許瑞云/心放鬆了,就不會亂跳
許瑞云/生命劇本是可以改寫的
猜你喜歡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
許金川/病毒來勢洶洶,要治標或治本?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