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全台老人走失有4成都與失智症有關。專家指出,目前雖有多元協尋失智走失老人的方式,但沒有一種百分百可靠,建議事前多加預防,多管齊下,幫助長輩找到回家的路。
根據警政署統計資料,2015年65歲以上失蹤長輩共3194人,其中男性1995人,女性1199人;在所有走失老人中,患有失智症者占4成,可說是老人走失的好發族群。
台灣失智症協會組長陳筠靜表示,失智症患者在患病初期多半具有行動能力,有時乍看起來與人應對正常,生活也能自理,但特別疲累或受到驚嚇時,就容易迷失找不到路。
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表示,失智長輩短期記憶力差,空間感與方向感也不好,常常找不到方向,一分鐘前轉彎下一分鐘就忘記,較難分辨地理位置,即便是熟悉的住家附近也可能迷路;失智長輩通常合併有慢性病,身體本來就較差,冬天易受寒,夏天會中暑,走失後比較危險。
陳筠靜舉例,一名輕度失智爺爺平常行動自如,但某天搭公車恍神坐過站,一緊張就忘了怎麼搭回來,在街頭崩潰暴走,最後是好心路人看他手機響不停,幫忙接電話跟家人聯繫,返家時爺爺已癱軟虛脫。
若家有失智長輩走失,陳筠靜強調,不需等24小時以後才報案,最好隨時要把長輩證件帶在身上,拿到報案單後與親友或常去的店家聯繫,或用臉書、廣播、監視系統等協尋。她建議,每天早上替失智長輩拍張照,萬一長輩當天走失,就能知道當下的模樣與穿著,增加尋獲機會。
目前常見的協尋走失老人方式包含人臉辨識、衛星定位、愛心手鍊、愛心布標與指紋捺印等,陳筠靜說,每種方式都有好處與限制,最好多元準備,不要單靠單一方式。
徐文俊建議,可設置門鎖警示音,以防長輩走出家門,或在裝潢花點心思,運用門簾或同色系將門隱藏起來,降低長輩想要出門的想法。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