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健康:
「 測健康」是全台灣第一個利用大數據建立的健康風險預測線上工具,元氣網推出「測健康」以來,已有超過十萬人使用過,僅僅透過填寫三項個人基本資料,就可以得知個人健康狀況,未來可能的健康風險以及醫療花費。
測健康為何可以算病?曾任衛生署統計室主任與台北醫學大學副教授黃旭明來解惑。他指出,個人就醫或健檢得到的報告,頂多就是告知當下的健康狀況,報告正常定期追蹤、異常者需要就醫或進一步檢查。但是,健康狀況是變動的,可能隨著年齡增長、環境或生活習慣改變而由正常轉為紅字,健康風險的預測最主要的目的就在提醒民眾,在未病之時提早注意未來可能遭遇的健康風險,透過健康管理延緩疾病上身。
「算病」如算命,聽起來很玄,但說穿了就是透過龐大的健保資料庫分析讓個人健康資料「見樹又見林」。拿拼圖來比喻,1994年健保開辦以來累積的國人就醫資料庫,如同一幅2300萬片的巨大拼圖,如果將個人的健康資料當成其中一片,單獨一片拿出來看,可能只看到一小塊綠色,將每個人的一小片拼圖慢慢匯集後,才能看出這個綠是草地還是樹木?顏色是深是淺?在大拼圖的位置是上方還下方?
所以再用拼圖的觀念來說,群體是一張大拼圖,個人是一小片,個人的健康位置會跟性質或特性雷同(如同拼圖時要把顏色相同)的擺在一起,換句話說,無論在哪一個國家,健康狀況的優劣通常是和同性別、同年齡層、居住在相同地方的人做比較,這也就是為什麼「測健康」只需問性別、年齡、居住地就可以提供初步的健康風險評估。
也因此,健康大數據提供了這個大拼圖的全貌,也將群體(有很多面向)依分析目的分成很多群,個人都可以落到其中一群,同一群中再比對個人的建康資料,放到適當的位置,透過這個健康大拚圖,我們才能知道自己的健康正處在哪一個位置,未來五年或十年最有可能往什麼疾病進展,需要重點管理的項目是什麼。
有人可能會問:為何要提供個人健康資料來充實全體的健康大數據資料庫,這對個人來說,有什麼意義?每個人若只有自己的健康數據,頂多就只有正常、異常,無從得知未來健康的走向;若是個人願意分享自己的健康資料,就如同拿出自己的一小片拼圖,透過一點一滴的綠意匯集最終成為一片森林。只要累積夠多的數據,再透過Deeplearning,將可回饋個人更精準的健康風險預測資料,達到自助助人的目的。
健康何去何從?透過大數據分析提供民眾預防保健的方向,事實上,透過健康資料比對,也確實找到一般人想不到的共病效應,例如靜脈曲張、痔瘡與大腸癌可能有更高的關連性。測健康,提醒民眾,健康不單單靠自己、靠醫護人員,透過科技以及大數據幫忙,疾病的預防及健康管理將更為全面、更加精準。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