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腹部脂肪做乳房重建不是很久以前就有了嗎?為什麼醫師妳說這是最新的方法?」
妳也曾有這個疑問嗎?其實自體組織乳房重建演變史,簡直就是顯微手術組織移植發展的縮影!
組織移植 血液循環是關鍵
下腹壁脂肪可說是身上跟乳房最相近的組織,乳癌患者很多為中年婦女,頗為豐厚的小腹恰為中年後婦女的一大困擾,這個觸感極為相似、又令許多人欲除之而後快的小腹,拿來取代因為疾病而需要切除的乳房真是再適合不過了。
移植像下腹部這樣包含皮膚以及皮下脂肪「有份量」的組織,優先考慮的,當然是整個組織的血液循環。有了足夠的「營養」,組織移植後才能存活,醫師也才有空間把重建的乳房雕塑到最完美。下腹部的血液循環供應同時來自幾個不同血管:上腹動脈、深下腹動脈、以及淺下腹動脈。其中,上腹動脈及深下腹動脈會在腹直肌下方連結,並且分出多個穿通支穿過腹直肌直達皮下,以提供下腹部脂肪及皮膚足夠的血液循環。想要移植下腹組織到身上其他地方,當然就得把血管跟血液循環一併考慮了。
「第一代」自體組織乳房重建
這個想法1992年第一次由Hartrampf醫師提出。他採用最傳統的pedicle TRAM flap,也就是根蒂腹直肌皮瓣。將下腹部組織切下,連著腹直肌以及其中的上腹動脈,在胸部與腹部之間打個隧道,把皮瓣穿過皮膚,轉移至胸部,然後再做乳房外型雕塑。對乳房重建而言,這可說是劃時代的進步。然而,犧牲腹直肌也帶來了腹部無力以及可能產生的腹部疝氣等問題。而皮瓣經過皮下「隧道」所帶來的不平整感、局部受到壓迫而可能受限的皮瓣血液循環,仍帶來許多困擾,乳房的雕塑也難免受到限制。
「第二代」顯微手術重建新招
後來,因為顯微手術組織移植的成功,Holmstrom醫師於1979年首次將顯微手術運用至乳房重建,他將下腹組織連著肌肉及深下腹動脈切下,把皮瓣移植至胸部,再把血管重新做吻合。不受限於其上連著的肌肉,也不需再走皮下「隧道」的皮瓣移植讓乳房塑形不受限,重建結果也更美觀。然而,Holmstrom醫師的方法仍然犧牲了腹直肌,疼痛免不了,疝氣風險也仍然存在。
再進化—重要組織保留不受傷
幾年後,歷經改革,由肌肉局部保留,進而至1994年,Robert Allen醫師藉由顯微手術方式將血管沿著穿通支剝離,把所有腹直肌及筋膜保留,只取下腹脂肪皮瓣(深下腹動脈穿通支皮瓣DIEP flap)來重建乳房,自體組織乳房重建至此有了新面貌,除了重建結果更完美,也避免了腹部無力的問題。
雖然新手術困難許多,現在,在有經驗的醫師手上,藉由深下腹動脈穿通支皮瓣的移植,乳房重建可以兼具美觀與縮小腹的好處,而且,再也不用擔心術後腹部無力,重建乳房讓抗癌後的生活更自在。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