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科普好健康

傳統產業的華麗轉身 當永豐餘踏入生技事業

永豐餘集團總裁何壽川
永豐餘集團總裁何壽川

他,是讓永豐餘集團華麗轉身的靈魂人物。

他,從培育桉樹到紫杉醇細胞,跨入製藥。

他的一切,要從造林開始說起。

「永豐餘和生技發生關係的起源很早,就是因為有產業平台,碰觸不同的技術,永豐餘才從造紙的上下游延伸,踏入生技事業。」永豐餘集團總裁何壽川說。

永豐餘集團近年以秸稈造紙屢獲愛迪生獎等國際獎項肯定,加上投資新藥、微創醫材有成,被譽為集團華麗轉身的典範,靈魂人物何壽川每一步的印記,幾乎記錄著寶島發展史,而這一切要從造林說起……。

1968年,永豐餘與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合資,中華紙漿公司正式成立,並且在花蓮廠開始造林事業,華紙當時響應省政府推動改良林相政策,大量育苗外來種銀合歡,實施農民契作採收,一度成為提振農業經濟的利多。

1975年,蔣經國總統禁止大面積伐木,1987年間,紙漿大量進口,各項因素將銀合歡打入冷宮,但它超強的適應力,早已大量排擠本土植物,並引發木蝨蟲的生態危機,農民損失嚴重,最後由華紙、台化等公司合力向農民收購,告終收場。

這一次的跌跤,卻讓永豐餘下定決心鍛鍊基本功。

何壽川表示,永豐餘學到寶貴的一課,不能移種外來的物種,育林一定要從撫育、組織培養做起。因此在何壽川的主導下,永豐餘在90年代成立綠色產業小組,從培育桉樹開始,進展到紫杉醇細胞培育,開始給外界製藥的印象。

成功培育軟黃金──霍山石斛

2001年,永豐餘進入大陸從事農業,承集團已有的組織培養經驗,帶回中草藥認證永豐餘霍山石斛的成果。霍山石斛是傳統中藥的上藥,因生產速度慢、產量稀少,含有豐富的多醣體,被喻為軟黃金。

何壽川透露,永豐餘霍山石斛是從近800種品種交叉育種篩選,混合本地的黃花石斛後,還能保有霍山石斛主要藥效的基因、還能大面積栽培,獲得江蘇省科技部的技術認證。

何壽川如此看重霍山石斛的原因,除了證實以中藥方式進行實驗、應用,仍通過認證門檻,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解開醣分子的秘密,對於霍山石斛朝未來新藥發展,方向也更加明確。何壽川說,從種樹培育、組織培養(tissue culture)、在大陸發現上藥,得到科學證實這是可以繁殖,可以量產,繼續在大陸行銷,這就是新的產業了。

投資太景 證明台灣可以從零開始

西元2000年對人類是相當特別的一年。2000年人類的基因定序,開啟全球對新藥研發的興趣,太景就在2001年成立,而永豐餘正是國內民間最大的投資股東,僅次於美國MPM Captial基金、行政院開發基金。

外界多用「十年磨一劍」形容何壽川對投資新藥公司的耐心。太景生技執行長許明珠曾在羅氏大藥廠研發新藥十餘年,1998年返回台灣國衛院創立生技藥物研究組,引進肝癌新藥、催生出第一張臨床試驗保單等,嚴謹低調的作風令何壽川折服,也因此當許明珠與美國Arena公司接觸,取得授權引進其CART技術平台與30個GPCR受體,可以運用小分子藥物高速篩選技術(high-throughput screening,HTS),進行中樞神經、癌症及感染疾病新藥開發,何壽川評估一個月後便決定投資太景。

何壽川說,現在藥物高速篩選的技術已經很普遍,但到底篩出什麼內容可以往下走,才是藥的開始。

太景生技旗下第一項抗生素新藥奈諾沙星2012年正式授權海外,何壽川當時用「彌足珍貴」四個字形容。因為在這11年中,美國最大的生技創投MPM Capital基金到期,太景做了12年,時間長到真的有新藥產出時,MPM卻不得不在基金滿十年到期後撤出,十年對新藥來說真的不夠。

何壽川感嘆,大家就是這樣開始想做些有意義的事,創造出太景。太景從2001年至今15年,歲月就是如此老去。做一顆藥,居然如此漫長,顛顛簸簸找到對的商業模式,證實台灣可以從零開始,做出新藥,基礎就在台灣最有根基的化學及百年歷史的醫療。

投資張有德 即投資年輕人

益安生醫是永豐餘集團旗下上智生技創投最成功的投資,何壽川看準的不只是侵入式醫材發展趨勢,對掌舵者張有德願意投資年輕團隊,並引進史丹福培訓計畫的年輕人,力表支持。

談到年輕團隊,何壽川展露笑意的同時,卻顯低調,原因是台灣生技產業實在太缺人才了,他開玩笑說,很怕一指名道姓,人很快被挖角。

史丹佛人才培訓計畫始於張有德,每年在台灣遴選學員到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受訓,讓工程師、醫師一起學習,一家醫材公司從營運、保護智財與財務管理的know how。研發負壓式睡眠呼吸中止治療裝置的萊鎂創辦人陳仲竹,就是首屆史丹佛計畫的大學長,也是上智生技創投的投資對象。

上智生技創投是台灣唯一主導型的生技創投基金,從新創公司草創期即帶錢、帶經驗參與經營,投資公司的成功率高達2/3。「年輕人是點,點要變成面就必須在平台上生長。」

何壽川說,無論是生技、醫療、醫材領域,台灣需要一個鋪陳的平台,我們這一代講述歷史,胸懷要更大,幫助年輕人,讓他們不再冒不必要的險,這一點台灣真的有能力、也有專業的人可以幫助下一代。特別是醫材,公司創立三年,基本上都可以掛興櫃,台灣的商模是要做前面最辛苦的那一段路,後面就要交給專業的公司行銷,「用我的商品結合你的能力」,下一階段是講求彼此的綜效。

何壽川表示,永豐餘就是因為有產業平台,碰觸到不同的技術,才轉作和造紙不相干的事業。TRPMA(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是何壽川拿出實際行動,搭建成產業平台。

2012年TRPMA成立,何壽川是第一屆理事長,首創會員包括太景、浩鼎、中裕、永昕、台微體、安成、友華、杏輝、智擎、基亞、藥華、健喬信元等24家新藥公司,關鍵任務是協合兩岸的醫藥衛生協議,最近一次則是率先展示生技暨醫藥產學合作信任平台BioIPSeeds,將區塊鏈運用在生醫領域。

生物性新材料 未來生技新亮點

展望台灣生技產業的未來,何壽川強調,生物性新材料的革命性發展,全球剛在起步,值得台灣留意。他指的是DNA儲存技術,簡而言之,我們現在的二位元儲存技術,處理一座大賣場的資料量,換作DNA四位元儲存技術的話,只需比一顆方糖還小的資料量就可以解決,並且能正確的取出資料。

何壽川認為,電腦演算速度與儲存能量的增加,新的材料很快會出現,這些材料必須結合ICT產業,正是台灣人的長處。

他表示,在新藥領域,台灣是成功的,培養下一代年輕人的工作我們正在做,醫材的創新每一年持續有一兩家公司出現,這是很正面的發展,不應該被忽視。而生物性的新材料在人類生活的應用才要開始,台灣的生技產業不應該沒有希望。

何壽川表示,每一個國家在發展產業是有歷史脈絡的,台灣生技在前端的工作做得扎實,往後結合資本市場、創業公司的經驗,以及台灣從事創投至少有40年歷史,相信台灣肯定可以做出世界級的公司,值得被期待。

.書名:生技原來要這樣看
.作者:聯合報/編著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10/17
.書名:生技原來要這樣看 .作者:聯合報/編著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10/17

關於《生技原來要這樣看》

● 瞄準精準醫療最新趨勢

● 40位生醫領導者、創投、財務專家齊聚

● 總市值2500億元標竿生技創新商模

● 讓生技人也掉淚的年度好書

想了解生技產業,卻不知道怎麼看?>>《生技原來要這樣看》:https://goo.gl/XWfaAC

生技產業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