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16種食材炒過之後更營養!β-胡蘿蔔素助養眼、顧心、護肺、好處多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養生/ 人生智慧

這世界有可以相信的人嗎?有人會愛我而不傷害我嗎? 成長經歷羞辱創傷,容易對關係有不安全感

這世界有可以相信的人嗎?有人會愛我而不傷害我嗎?成長經歷羞辱創傷,容易對關係有不安全感。圖/123RF
這世界有可以相信的人嗎?有人會愛我而不傷害我嗎?成長經歷羞辱創傷,容易對關係有不安全感。圖/123RF

聽健康

00:00/00:00

與父母的關係是自己第一個人際經驗

經歷過羞辱創傷的孩子,有許多這類的經驗,是與父母、老師、同儕等互動而成。對孩子來說,與父母的關係是自己第一個人際經驗,父母也幾乎成為孩子的全部。當我們期待可以照顧、愛我們的人,成為會羞辱、傷害我們的人時,孩子幾乎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不安全的依附模式,也必然會產生不安全感。

因為對於孩子來說,這樣的關係是複雜,也是難以辨識的:我應該要親近父母,但他會傷害我;我應該要相信他,但我卻覺得痛。

這種感覺的混亂,會使得孩子先為了求生存而去判斷與父母的距離、界限的遠近。有些孩子必須靠「討好」來拉近、獲取內心暫時的安全感;有些孩子會靠情緒隔絕、離遠一點來拉遠,以讓自己不被傷害而能夠安全。

教師與同儕 是在學校另一個可依靠與信任的對象

特別是,當孩子感受到「父母其實並不可靠,並不能保護我與照顧我,還可能會傷害我」時,這種不安全感會升起,孩子就會想辦法找到讓自己心裡感覺好一點的方式。

而求學經驗時遇見的教師與同儕,對於孩子來說,是在學校的另一個可以依靠與信任的對象。

但當自己無法在其中獲得被接納、被支持,卻頻頻被羞辱、否定與傷害時,偏偏這些對象又是孩子在當時不一定能得罪的對象,那種無力與無助,沒辦法保護自己的感覺,很容易會讓孩子升起很深的羞恥感與不安全感。

【延伸閱讀:童年被否定、長大羞辱人...有「羞辱創傷」卻不自覺?探究你的創傷,傷口被看見才會被療癒

我害怕站在自己這一邊/怕欠別人

我見過許多帶著這樣心情長大的孩子。他們幾乎很難相信在人際上,自己是會被接納或被愛的。

他們會用很多方式,不與人起衝突。有一些人會讓自己與他人看似很好,但其實很疏離;有一些人則是會讓自己很有用,讓自己可以幫很多人的忙,藉此建立關係。

不過前面談到,在羞辱創傷的經驗裡,時常是「應該保護我、接納我的人,成為傷害我的人」,因此,對於這些孩子來說,幾乎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因為在過往經驗中,自己並不被允許可以保護、理解自己的權益受損,反而是一直要去為他人的感受、需求著想。

因此,當他們長大之後,除了防衛機轉與生存策略之外,許多人幾乎沒有能保護自己的方法。

他們很努力、很有用,有時候也願意幫別人做很多事、照顧別人。但是,遇到自身利益與他人利益相悖,或是界限被侵犯、權益受損,甚至是被否定、羞辱的情景再現時,他們會害怕站在自己這一邊。

他們會懷疑自己的感覺是錯的,不可以為了保護自己而傷害與他人的關係,或是說出自己的不舒服,可能就會造成衝突。

對於人際間衝突的耐受度很低、認為說出自己的感受,很可能會起衝突或關係斷裂……這其實都是過去創傷留下的經驗所造成的。

但當他們選擇忍耐或站在別人那一邊,就更可能再度重演自己童年的經驗。也加深了他們對於他人的不信任與不安全感。

另外,我也觀察到,有這種害怕的人,很容易合併有另一種習慣,那就是:很害怕欠別人。

寧願自己付出較多、讓自己吃虧,也不要欠別人,以免讓自己內心有罪惡感或負疚感。

當然,會有這樣習慣的人,要他們為了自己的權益挺身而出或據理力爭,是一件多麼難的事情。有時候,甚至會難以接受他人的照顧。一旦被照顧了,就會手足無措,特別當對方「無所求」時,自己更是會懷疑、無法接受這樣的狀況。

因為,「照顧我,而有所求」是他們常見的經驗。這種經驗可控,而且他們知道可以如何因應;但是「照顧我,卻無所求」的經驗,其實就是他們很缺乏,也曾經期待過的「愛」。但對於在愛中如此貧乏的人來說,會害怕著接受這樣的愛。

因為「當我接受了,我就可能會被控制;如果沒有了,我就會更傷心」。

於是,「既想要又不敢接受、不願相信的心情」,這樣的拉扯與矛盾,就在他們的心中時常上演著。

這種「害怕站在自己這一邊」與「怕欠別人」的人際習慣,幾乎是我觀察到有這類羞辱創傷的大人們一種常見的現象。

當然,考慮到文化性,必須要「在乎他人感受」、「要把自己照顧好,不可以麻煩別人」這樣的文化,也會強化這樣的習慣。不過,對於把這個準則僅是當成一個「習慣」的人,真沒做到時,不會勾起太多的情緒,而且多半只是將其當成一個行為準則,但會是看情況可調整、有彈性的規則。

但是,對於因為過往的創傷而形成這種習慣的人們,在要向人求助,或是覺得自己被別人幫助、「欠別人」時,內心會出現許多情緒,甚至更深層的羞恥感與罪惡感等都會跑出來。

這些情緒會造成他們內心的焦慮,因此會趕快做一些事情,讓自己不再焦慮,以安撫自己那些重現的情緒。

這些方法多半就是趕快回報,或是盡量避免自己向他人求助。

而他人想要給予的愛,也難以進入他們的心裡被留下來。於是,他們的身邊即使圍繞著很多人,內心,時常仍是一片荒蕪。

【延伸閱讀:為什麼做自己那麼難?專家:學習「建立自我」,調整對自我的看法與這個世界互動的關係

害怕被拒絕

另外,「害怕被拒絕」也是一種常見的人際模式。

為了因應這種「害怕被拒絕」的感受,多半會有兩種因應模式:「只靠自己,不向別人求助」與「提出要求後,你一定要答應」兩種情況。

這兩種情況,基本上來說都是對於「拒絕」的難以消化。因為對於他們來說,提出要求不是一件輕鬆自在的事,而是會出現結合「麻煩別人」與「自己無能」的想法,而這兩個想法時常結合著隱隱抽動的情緒,就是羞恥感。

但若他們提出的要求被答應了,他們會覺得自己是「被接納」的。那種「麻煩別人」的無能感與羞恥感變淡了,也可能會成為他們對人稍微信任的基石。

可是若對方拒絕了,排山倒海的失望與羞恥感會淹沒他們。他們會覺得,「你會拒絕我,是因為我不重要,或你不在乎我」,而這會勾起他們內心最深的創傷與自我否定。

因此,屬於內求派、「只靠自己」的人會決定:「以後再也不要跟別人提需求,以免再遭遇到這種羞辱。」屬於外求的「提出需求,你一定要答應」派,會將這些挫折、失望與羞恥的情緒一股腦丟到對方身上。他們會出現很大的憤怒、攻擊或是類似情緒勒索的行動。

而這一切,其實都出自一個同樣的需求:「你拒絕我,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好?我做『提出要求』這件事,是不是很羞恥?」

因為,過往的創傷經驗讓他們覺得:「對方的反應,全都根源於我」。因此,他們多半不會想到,「對方會拒絕我,可能是因為他們有困難,而不是跟我有關係」。

因為,被拒絕而產生的羞恥感實在太強,因此對他們來說,所採取因應的手段,例如「不要靠別人」與「別人一定要答應」的適應模式,很可能會極為僵化、毫無彈性,而造成人際上的困難。

靠羞辱別人來抬升自己

經歷過羞辱創傷長大的小孩,幾乎都有一種共同經驗:「表達、表現自己是會受傷/受辱的。」不管是說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都很有可能被否定、被傷害。因此,有些人長大之後,會變得較不願意說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也有一些人,會在長大的過程中拚命提升自己。在提升時,會對這個提升的「假我」形成很大的認同。但原本內在的那個自我,仍是沒有安全感,也沒有自信的,而這個內在自我,亟需被肯定與被看見。

但是,當他們過去經驗到:「說出自己,其實是有些危險而不安全」的時候,他們會下意識地模仿那種過去說出自己而被羞辱、貶低的經驗,用相同的方法去對待別人。

也就是說,當他們要說出自己的感受與想法時,需要靠貶低與他不同的人的想法與感受,來抬升自己,顯示他們說的東西是對的。

因為在他們的經驗裡,說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如果沒有馬上獲得認同,這種「不被認同」的感受,立刻會勾起很大的羞恥感與否定感,那是在童年經驗中很可怕的感受。

因為可能在過去的經驗中,這種「不被認同」的狀況一出現,伴隨而來的就是被攻擊傷害、被羞辱與被否定。

於是,長大之後,當提出意見沒有馬上「被認同」時,內心的不安全感陡然升起,會引發對自我的懷疑、焦慮,甚至羞恥感,這也是一種「情緒重現」。

這感覺是非常可怕的,甚至可能在他們的人生中,窮其一生想要逃離的,正是這種感覺。

因此,「在別人否定我之前,我先否定別人,也藉此顯示出我的優越」,就成為他們的「焦慮因應」,也就是自我保護的策略之一。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會在提出自己的想法時,必然要去否定、貶低、羞辱其他人的看法與感受。

讀到這裡,可能會有些人覺得:「這些人好壞!這樣做是錯的!」或是,如果你出現了如我描述的狀況,會因而覺得羞恥,甚至憤怒。

不過,我懇請大家,當我描述這個現象時,請先放下對錯的判斷,而是去思考:「這件事是怎麼發生的。」

我一直認為,所有的行為出現,都是我們當時生活的「最佳解」,因此所有的行為,若非模仿而來(且當時覺得這個行為是有效的),要不就是為了生存而演變、保存下來。

如果能夠知曉自己出現這樣的行為是為了滿足什麼,或是有何目的,我們才有機會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本文寶瓶文化《羞辱創傷:最日常,卻最椎心的痛楚》

作者:周慕姿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2/05/27
作者:周慕姿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2/05/27

情緒勒索 安全感 羞辱創傷 人生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