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立建
外傷醫學會理事長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簡立建
外傷醫學會理事長
急診壅塞不是新問題,早在1970年代,台大外科前輩就已經提出。然而,近十年來,政府當局與醫療實務界,花了很多心血,使用許多資源,就是無法解決急診壅塞的問題。
很多人開始失望,覺得急診壅塞問題永遠無解。逐漸麻木自己。
床位與資源是有限的,急診醫護人員確實得在嚴重的病人中做抉擇,選擇要救哪幾個。病人家屬常得忍受急診的壅擠和等待,在擔心家人病情的情況下,因此發怒。另一方面,醫護人員也忍受不了這樣超出人性的工作負擔和壓力,選擇永遠離開醫療前線。
面對急診壅塞,需要巨觀與微觀的分別。巨觀來看,這是整個公衛系統的問題,就像連假高速公路塞車一樣,光是喊「不急的不要開車」或是「學生不准坐高鐵」這樣的分級是沒大大效益的。
需要高乘載管制、匝道儀控、夜間通型優惠等配套,鼓勵分流。還要「分級整合、區域聯防」,配上大眾捷運系統、巴士、鐵路與高鐵等等,多方的介入疏導才行。分流疏導的概念就像大禹治水,最終的目的是平安回家。病患有的快、有的慢,想要快的,就多付點錢。
醫院也是一樣,病患去大醫院或小醫院,都可以把病治好,到大醫院的可能比較多「大醫師」,但是比較慢,而且要付好幾倍的錢(就像巴士與高鐵的價差),這樣,自然會有些病患選擇社區醫院。
台灣不能僅依靠醫學中心來負責整個緊急醫療需求,社區醫院也要能健全的運作才行;所以得重新規劃整個台灣的醫療體系,一味強幹弱枝,這樣大醫院的急診擁擠當然無解。
急診室裡有一大部分是不緊急,如感冒發燒,蚊蟲叮咬。在以往,自我衛生照護就行,現在都向急診湧來。當然大家都會說,我怎麼知道我自己是小病?萬一小病變大病怎麼辦?真的沒辦法判斷,打電話到急診室詢問,這都是較合適的辦法。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