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2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高齡
共找到
2525
筆 文章
-
-
2024-06-02 焦點.元氣新聞
若擴大老人免健保費 醫改會嘆「前方吃緊、後方緊吃」:加速健保破產
衛環委員會多名立委日前提案,綜合所得稅20%以下的65歲以上民眾可免繳健保費,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此舉恐讓健保收入短收400億元,形同讓受薪階級被拔兩層皮。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表示,必須思考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間的界定標準,健保有社會保險的性質,必須思考財務公平性,否則恐讓健保加速破產。依老人福利法規定,老人或其法定扶養義務人就老人參加全民健康保險保險費、部分負擔費用或保險給付未涵蓋之醫療費用無力負擔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予補助。國民黨立委提案,近一年綜所稅稅率未達20%者全面補助。林雅惠表示,台灣將面臨超高齡化社會的挑戰,同時還既存少子化問題,未來人口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假設修法通過,每年新增補助健保費的對象會不只是會愈來愈多,而是「急速增加」,但健保主要收入來源的受薪階級人數卻漸漸減少,萬一此項法案若真的上路,健保收入可預期會愈來愈少,並會加速健保破產,「難道這對醫療院所、民眾會是一件好事?」政府每年應負擔的健保費用,不得少於每年度保費扣除法定收入後金額的36%。林雅惠說,政府負擔的36%是否要涵蓋社會福利,其範圍必須清楚,健保現在財源已經面臨「供不應求」的困境,繳交保費的人減少,但使用的人卻增加,可是許多團體卻只想著如何擴大補助,儼然讓健保成了提款機,形同「前方吃緊、後方緊吃」不斷加重民眾負擔的弔詭狀況。林雅惠質疑,政府應評估65至70歲族群,是否會因為健保費產生就醫障礙?依照現行狀況觀察,65歲到70歲族群面臨到的問題多為「照顧」議題,如自身的慢性病照顧、共病用藥管理等,而每個縣市祭出的補助以及福利措施不同,政府關注的是該族群的醫療問題,而不是僅靠補助健保費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她也強調,政府須界定「社會補助」跟「社會保險」,以及各縣市的健保補助標準。
-
2024-06-01 焦點.元氣新聞
衛福部曾要放寬「這類長者」健保補助 社家署盤點:已在補助之列
多名立法委員提出「老人福利法」修正版本,要讓綜合所得稅稅率20%以下的65歲以上民眾,免繳健保費。長者免健保議題在選前發酵,衛福部前部長薛瑞元曾跟進在野黨政策,要針對健保法第6類無所得、無人扶養長者免除健保費。衛福部社家署今說明,考量人口高齡化趨勢,若針對65歲長者免除健保費,恐會導致預算不斷疊加,公務預算來源是青壯世代繳稅民眾,有世代平衡的憂慮,而薛瑞元所說的對象,經盤點已幾乎全數納入相關補助。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周道君說,依健保法規定,中低收入長者本就依法補助不必繳交健保費,其他年齡中低收入戶則依社會救助法補助中低收入民眾一半的健保費用;而現行老人福利法授權地方政府,提供弱勢長者健保費補助,但考量地方財政壓力,衛福部已針對70歲以上中低收入戶給予健保費補助,至於未來如何調整,必須聆聽更多意見。「若照立委提案,所得稅率20%以下健保費用都由政府出,今年就要花費359億,且隨人口老化,費用會不斷疊加。」周道君說,政府編列公務預算支應,其財源是來自繳稅的年輕世代,對於世代公平性有很深的憂慮,故衛福部對此持保留態度。薛瑞元選前表示,將補助健保第6類109萬65歲以上長者中,所得相對較低、也未獲其他補助的弱勢者。社家署統計,目前每年70歲以上中低收入戶健保費補助,約花費國庫10億元左右。周道君表示,若要將年齡往下延伸至65歲,預估支出額度必須翻倍。衛福部社家署署長簡慧娟則說,社家署對經濟弱勢長者補助對象採最低生活費2.5倍為基準納入,比一般中低收入戶最低生活費1.5倍更高,經過盤點,多數健保法第6類弱勢長者,已獲得相關補助。
-
2024-06-01 退休力.自在獨立
高齡女性新課題!從照顧者到人生自主,追求有尊嚴的獨老
二○七○年的台灣,有將近一半超過六十五歲的「法定老人」,而這些高齡者中,有三分之一超過八十五歲。在那個有一半是老人的未來台灣,多數高齡而活躍的會是女性,她們的晚年單身、喪偶、獨居。現在的我們該如何做準備,讓自己成為一個快樂老太太?《橘世代》將推出系列報導,從不同的故事看見,女性如何能夠走出傳統的人生劇本,活得快樂又自主。阿月在退休不久後成為照顧者,六十八歲時照顧七十歲生病的先生,七年後,先生離世,她終於不需要再擔任照顧者,但七十五歲的她也病了,獨居又病痛纏身,獨自度過身體不健康的餘生,一直到八十三歲離世。阿月的故事是目前台灣女性年老生活的樣板—已婚女性在退休後的多數時間都在照顧生病的配偶,經歷漫長的照顧歲月後,獨自面對生命中衰弱死亡的最後幾年。一個人的老年 不需悲苦「我們從統計數據理解到,老年的問題就是婦女的問題。」台灣望年協會創會理事長曹愛蘭長年關注婦女權益,她認為,女性生命裡有些獨特處境,例如照顧、例如獨立生活,這些都不是過去的男人會關心的議題,多數男性認為自己會被太太照顧到生命的最後一天。根據衛福部數據,民國一一一年的平均健康餘命,男性七十歲、女性七十五歲;平均餘命,男性七十七歲、女性八十三歲。而台灣初婚年齡,是男大於女兩歲。「不管你是否結婚、有孩子沒孩子,所有女人大概都會一個人面對自己的老年。」曹愛蘭強調,在長壽高齡社會裡,女性對自我處境有覺察,才可能起身行動,追求有尊嚴的生活,改變過去的樣板人生,不需孤單悲苦,即便一個人,也能當個快樂的老太太。寫小說學理財 翻轉老化現年七十六歲的曹愛蘭正在嘗試一個快樂餘生—她七十四歲開始提筆寫小說創作,作品還獲選到德國法蘭克福書展參展,最近構思的,是母女關係的糾結以及和解的故事;她和好友創立台灣望年協會,開設理財、善終等課程,倡議「自主老年」;她學理財,將名下房子售出投資債券,創造被動收入,為自己賺退休金;最近則迷上了使用AI,終於可以看懂許多西班牙文的書籍。但是她坦承,關於如何好好度過餘生這件事,大約是她七十歲之後才開始關心。七十歲之前的她,忙於專業與工作,不覺老之將至,七十歲那些年,父親、母親、妹妹相繼離世,她當了好幾年的照顧者,親友逐漸凋零的她深感「哇,我即將變老,要走往人生終點,我該為自己的餘生做準備了。」她笑說,人生很多事都要「面臨」才會行動。她舉自己任台南社會局局長時的例子,那時一直向民眾宣導家裡要準備地震包,無論是苦口婆心還是威脅利誘,效果都很有限,後來發生了一場大地震,台南倒了幾棟房子,家家戶戶都很自主地找到先前社會局提供的清單,很快備好東西。她認為,年輕時覺得遙遠無妨,但不要排斥,多接受相關訊息,老了真的需要時,可以很快抓到重點就夠了。概念、資訊有了,當你人生關卡來了,意識到「我不會永遠活下去」的時候,就知道要開始做這些準備,知道怎麼準備。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01 醫療.精神.身心
94歲阿嬤不想連累家人,差點想不開!精神科醫師用「這招」翻轉阿嬤心情
「醫師,我不想連累家人,還是離開算了!」台北醫學大學精神學科教授、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蔡尚穎曾遇到一名高齡94歲阿嬤家境優渥,在三次跌倒後就不太敢行走、心情沮喪,後來甚至長期臥床、包尿布,還因不想連累家人而想離開人世,所幸經蔡尚穎與家人有智慧地回應、引導、陪伴,情況才終於改善。94歲阿嬤差點想不開上述阿嬤原本與家人同住,生活愜意,雖有心臟病,但常去公園、社區唱歌,直到2024年2月因骨質疏鬆症腰椎微痛而注射某種藥物,結果全身無力導致在家跌倒三次,即使各項檢查都顯示沒有異常,她還是持續感覺腰痛、不敢行走,且常包尿布、多臥床,心情鬱悶到極點,因擔心連累家人,常有想不開念頭,除了入睡困難、食慾下降,體重也減輕四公斤,即使醫師開藥,她也不願服用,家人都非常擔心。當這位阿嬤有輕生念頭,蔡尚穎並不會否定這位阿嬤的想法,也不會說「不要想那麼多…」之類,相反地,他告訴這位阿嬤:「如果要走,記得要和老伴說聲再見再走,至少要說一下再見…」當阿嬤聽到蔡尚穎這麼說,馬上轉換念頭,很快回應道:「我如果走了,誰要照顧那男人,我才不要比他早走!」輕生念頭暫時打消。面對長輩有憂鬱症,必須有智慧處理蔡尚穎在台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所舉行的「憂鬱症與老人照護:政策、醫護、心理與社會支持之整合」研討會中,以上述阿嬤為例,提醒面對長輩出現憂鬱、想輕生念頭,盡量不要否定長輩想法,可以表達「有這樣的想法沒關係!」讓長輩放鬆吐露心情,白天可邀長輩到公園看別人運動、唱歌,在家可陪伴長輩看些老照片,由於擔心體重持續下降,他也建議阿嬤喝甜甜的發酵乳,以補充能量。另外,針對臥床問題,可嘗試請阿嬤將臥床時間控制在八小時,腰痛時盡量請阿嬤躺在沙發發亮位置,也就是多接觸亮光,主要原則在於「可改的再改,好改的先改」,重點在「吃得好、睡得好」,不要強求一次有太多、太大變化,透過醫師、家人的努力,這位阿嬤才重新找回生活的樂趣、動力,情緒也才逐漸穩定下來。部分憂鬱症狀,與失智、帕金森氏症類似社團法人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常務理事、台北仁濟院附設醫院主治醫師李龍騰指出,與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等疾病相比,憂鬱症也會引起難以專心、記憶力變差、動作變慢、說話變慢等症狀,因此許多人將憂鬱症與失智症、帕金森氏症混淆,及早發現、鑑別診斷,便顯得十分重要。衛生福利部心口司司長陳亮妤表示,老年憂鬱症難以及早察覺的原因包括不少人將憂鬱症症狀當成正常老化現象,或者憂鬱症疾病受汙名化,加上與失智症症狀相似,有些年長者在未治療的情況下便演變成失智症,導致疾病察覺、診斷更為困難。長輩服用抗憂鬱藥,效果好嗎?當年長者出現憂鬱症,服用抗憂鬱藥是否就能讓症狀好轉?對此,蔡尚穎解釋,抗憂鬱藥物對中度以上憂鬱症才能發揮效果,若是輕度病患,效果並不好,因此建議透過會談技巧等,避免憂鬱症惡化,若等到失能、嚴重階段才展開治療、介入,就會更棘手。與會專家不約而同表示,病患用藥前一定要先排除其他生理因素,像失智、中風後所產生的憂鬱情緒,或像酗酒等濫用物質所引起的憂鬱症狀,便不是靠抗憂鬱藥可解決,需要先排除這些因素,治療策略才能真正發揮效果。蔡尚穎建議,若要幫助患憂鬱症長輩,可先從促進睡眠品質做起,每次改善行動,都必須要有具體目標,先從睡得好、吃得好做起,較為理想,當所有該做的都做了,其他生理因素也予以排除,情況還是沒有改善,就可考慮使用抗憂鬱藥,選擇抗憂鬱藥時,則要選較不會與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的品項,且也要從最低劑量開始,才不會讓長輩服用過多藥物、造成意想不到狀況。★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31 退休力.健康準備
投資老後健康 體力體態都變好
「每周跟著老師運動,不只體力、身形變好,提升了自信心,也交到幾個朋友,會私下聚會。」68歲的黃惠芳分享參加聯合報退休5力「強肌運動系列」課程後,得到身心靈全方位滿滿的收穫。她接下來打算再報名「拳擊體適能」,跟著老師、學員繼續投資老後健康。運動教練田玉笛表示,獨立自在生活對中高齡族群十分重要,運動能改善生活所需的基礎身體能力,包括心肺耐力、肌力、肌耐力等。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中高齡族群最好每周從事150分鐘的中高強度有氧訓練、1至2次的肌力訓練,以及其他可訓練爆發力、柔軟度、平衡感、敏捷反應等能力的綜合體適能。對此,聯合報針對中高齡族群設計一系列體適能課程,包括著重心肺訓練的登山、健走、著重肌力訓練的壺鈴等,吸引許多民眾踴躍報名。專業老師指導 安全有效黃惠芳表示,過去她無運動習慣,且時常加班,作息不正常,導致體力、精神不佳,3年前退休決心要好好運動,但自己運動又容易偷懶,因此拉了2個妹妹一同報名聯合報運動課程,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不僅可安全、有效運動,也培養運動習慣。最令黃惠芳印象深刻的是「登山訓練」,透過負重反覆登階等動作,訓練全身心肺與肌力,增加下盤與關節穩定性,「我以前爬梯都很喘、很累,但上完課後,現在覺得腳步輕鬆,且背脊挺立,腰圍減少,整個人變得很有自信,學員間也會彼此交流人生體悟、健康知識等,十分開心。」76歲鍛鍊一年 腳步輕盈76歲的翁紹芬則分享,雖然她從學生時代就有運動習慣,也注重飲食,但70歲時發現血糖過高,體重因而減輕12公斤。為了穩定血糖、減少罹患肌少症造成骨質疏鬆及跌倒的風險,她決定報名一對一重訓及聯合報運動課程,經過一年鍛鍊後,明顯感受到腳步變得輕盈、靈活,體態變好,穿衣更好看。「要為未來日子做打算,及早養成運動習慣。」翁紹芬認為,健康與運動有關,若身體變差,將減少出門意願,與社會的連結也會變弱,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打算報名聯合報下一期拳擊體適能課程,持續鍛鍊身體,結交一起努力運動的同伴。田玉笛說,拳擊有助於提升專注力、刺激大腦神經,訓練全身穩定度、手臂力量、腳步敏捷與平衡能力;考慮到中高齡族身體狀況,拳擊體適能課程不使用拳擊手套互相擊打,避免手部疼痛,但若民眾有急性骨關節或心臟血管疾病,需先詢問醫師是否能參與課程。居家簡易拳擊體適能訓練示範╱田玉笛動作:1.雙手拿瑜伽球,雙腳與肩同寬,腳尖朝前,向下蹲,有如在坐椅子。2.站起來,用右手抓球向前推,再把左腳向上抬起,做單腳站立姿勢。3.反覆上述的動作,左右手腳相互交換。小叮嚀:請確認周邊環境安全,過程中保持自然呼吸,如有任何不適,請立即停止動作。強肌運動系列─拳擊體適能6堂課日期:6月12日、19日、26日7月03日、10日、17日時間:上午班 10:40-12:10下午班 15:00-16:30地點:台北市青少年發展處4樓舞蹈教室 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一段17號4樓洽詢:02-8692-5588轉5869
-
2024-05-31 醫聲.領袖開講
防疫英雄藥師的日常/許有杉:想一輩子健康,2種醫療人員一定要認識
藥師小檔案姓名:許有杉年齡:61歲執業地點:美康藥局(新北市新莊區)最想跟民眾說的一句話:每個人都需要一位社區藥師朋友來守護健康一場百年大疫讓社區藥師價值被看見新冠疫情期間,社區藥師無役不與,全台8千多家藥局,其中健保特約藥局6千多家,一萬多名藥師為這場新興傳染病戰役中的幕後防疫英雄。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許有杉說,一場百年大疫讓社區藥師的價值被看見,藥師守護百姓健康的奉獻被肯定,社會地位、被信賴感也提升了,台灣的社區藥局、藥師是防疫尖兵。新北市藥師公會有4800多名會員,公會人數規模僅次於台北市,但新北社區藥局開業數達1300多家,家數是各縣市之最。疫情一開始,民眾搶購止痛藥、感冒藥物、退燒藥物,口罩,口罩實名制上路後,每天開門營業,就必須面對排隊人龍,此外,販售快篩試劑,部分藥師更在「視訊看診」時擔起送藥到府的重責大任。許有杉說,防疫視同作戰,在凝聚共識前,組織內難免有雜音,但全聯會頭人很有魄力推動,藥師們也願意發揮使命感,為百姓健康付出,各地都有令人感動的藥師扮演防疫英雄的故事,有人顧不得有孕在身、正在抗癌,仍挺在第一線幫忙包口罩、送抗病毒藥。許有杉回顧說,他身旁至少有三位新北藥師在工作過程遭感染,有一名公會前幹部、資深藥師染重症身故,當時公會也介入幫忙,協助幫忙移轉處方箋、管制藥品等,公會會員間充分互助,展現大家庭的情感和凝聚力。站在第一線面對眾多疑似確診者,是否擔心自己被感染?許有杉說,他不曾確診,但也可能是曾確診而未察覺,他雖然是公會理事長,但他很樂於幫忙在第一線補位,曾在颱風天、雨天等天候惡劣時刻,幫忙送藥到淡水、雙溪及瑞芳等地,照顧偏鄉、獨老長輩,他樂於帶頭做,和會員們共患難、榮辱與共。疫後醫護人員人力缺乏問題浮出水面而疫後醫護人員人力缺乏問題浮出水面,許有杉指出,藥師訓練需5至6年,剛畢業藥師的月薪可達6至7萬元,有些北部醫院找不到藥師,月薪加碼開到7萬左右;若已有處方、調劑2年以上經驗,月薪8萬起跳、年薪破百不是問題,因此雖然大環境醫護人力不足,但仍有7成藥學系畢業生從事藥師,學以致用。如今疫情結束,回歸正常生活,許有杉說,經歷疫情考驗,各行各業充分體會到全島一命,他觀察,社區藥師的社會地位在疫情後提升了,還有民眾感動地說,社區藥師守護我們健康,對社區藥局認同感增加,社區藥局有賣的商品就會在藥局買,以行動支持社區藥局。2種醫療人員一定要認識:家庭醫師及家庭藥師許有杉說,醫院、醫學中心的藥師訓練會更細膩、注重學術專業,而社區藥局較像是家醫科醫師,想一輩子健康2種醫療人員一定要認識,一是家庭醫師,二則是家庭藥師。尤其疫後社區藥師有更多臨床經驗,把關用藥安全,民眾會更願意把小病留在社區藥局,用小錢自我照顧,別去佔用健保資源,省下的健保資源用在長照,才能改善並追趕上歐美長照標準。台灣社區藥局密度高,堪稱是民眾的好鄰居。許說,從疫情便可看出,台灣社區藥局文化是很願意犧牲奉獻,且藥師被更多民眾肯定後,藥師服務需求增加,尤其高齡化社會來臨,銀髮族需求暴增,藥局應提供多元化服務,除健保處方調劑外,也可有居家長照、遠距醫療、慢性病管理、公共衛生、用藥安全宣導等,成為社區健康中心。不過在藥師供給有限,銷售商品種類又提高情況下,許認為,藥局急需整合產業,包括導入經營管理系統、處方簽調劑系統,雲端藥歷APP等,由大數據分析提高醫藥產業價值,提升用戶便利性。許也提到,台灣用藥量大,台灣人平均用藥量是美國人的7.2倍,主因是健保「吃到飽」,因此健保署推動分級醫療、部分負擔,透過部分負擔制度減少藥物浪費。而藥師對民眾用藥把關能發揮一定力量,執行公衛任務可以承擔更大責任,面對高齡化、少子化挑戰,社區藥師能展現更大能量,將照顧心力擴及到每個角落。「大家一起投入才有話語權!」許有杉投入藥師公會領域近30年,擔任理事長邁入第4年,他希望帶領各個世代會員一起努力,讓社會大眾對藥師這一行有更多認同及理解,擦亮藥師的光。
-
2024-05-30 醫聲.領袖開講
防疫英雄藥師的日常/黃彥儒:家庭藥師都會持續守護民眾一家人的健康
藥師小檔案姓名:黃彥儒年齡:39執業地點:保德明水藥局(北市中山區)最想跟民眾說的一句話:不論何時,家庭藥師都會持續守護民眾一家人的健康。藥師對民眾來說,過往只是到藥局買成藥時,交付藥品的人,但新冠疫情過後,更加融入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藥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社區藥局開業藥師黃彥儒表示,疫情前大家來買藥都叫他「老闆」,但經過疫情期間長期陪伴,大家開始改口叫他「藥師」,民眾對藥師的信任度愈來愈高,如今藥局也成為「類社區關懷據點」。藥局成「類社區關懷據點」新冠肺炎疫情三年,台灣能夠將損害控制下來,泰半仰賴醫事人員的戮力付出,替台灣人民守在第一線,而藥師從疫情剛開始的口罩實名制,到快篩實名制,再到送藥到府服務,無不看到藥師的忙碌身影。黃彥儒表示,疫情剛爆出來的時候相當辛苦,防疫物資吃緊,藥師每天不僅要發口罩,即使發完了,藥局打烊後還是要留下來加班幫忙「包口罩」。口罩實名制規定每人每天只有二片口罩,不論下雨天還是烈日當頭,民眾都要在藥局外排隊,一旦買不到就容易產生怨氣,甚至被說「藥局私自把口罩藏起來了。」面對許多委屈,藥師都只能忍下來。黃彥儒說,剛開始確實處理了相關紛爭,但後續透過提前公告,志工也幫忙告知民眾可以排隊只到哪裡就沒有口罩,才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紛爭。疫情初期,資訊系統也成為困擾之一。黃彥儒說,口罩實名制透過健保VPN系統,起出使用量太大,光是登入健保系統都要當機三到五分鐘,不少藥局是老藥師親自執業,確實也出現科技落差,需要協助他們熟悉相關系統操作。另外則是每天疫情變化莫測,也考驗藥師們的組織動員能力。黃彥儒指出,當時國人每天都會準時收看疫情指揮中心下午二點的記者會直播,中央為了統一政策發布,許多政策都是在記者會上公布,而民眾收到資訊後就會跑到藥局,希望可以領快篩、領口罩。黃彥儒說,為了讓藥師們及時同步資訊,藥師公會全聯會平時就經營各縣市藥師公會的關係,透過LINE群組發布,再由各縣市的藥師公會理事長發布到各區的藥師群組中,一方面透過公文系統、一方面私下群組聯繫,多管齊下,才讓資訊能夠及時同步,端賴平素建立起來的多方管道。而許多人悉知的送藥到府,其實不僅在疫情期間提供這項服務,疫情前黃彥儒就在社區送藥。他表示,由於藥局的「轄區」涵蓋北市部分山區,而不少高齡長者住在山上,若沒有提供送藥服務,恐怕長者們領藥都要勞師動眾,若長輩自己來領藥,也擔心他們出現危險。為高齡長者送藥到府黃彥儒分享,曾有一對八、九十歲的老夫妻,兩人都有慢性疾病,又住在較偏遠的山上社區,每次領藥都得開車下山一趟;後來爺爺罹患失智症,記憶功能逐步退化,有次夫妻倆開車過來,只是下車領個藥,老奶奶卻始終等不到丈夫回到車上。一回到藥局詢問,原來,爺爺領藥後走出門就忘了自己是開車來的,逕自離開藥局要走路回家。經過這次事件,黃彥儒便開始著手送藥到府的服務,固定每周四到山上,替這對老夫妻,同時還有社區內其他高齡住民,甚至有許多獨居長者,直接送藥到他們手上,避免舟車勞頓。新冠疫情過後,民眾跟社區藥局的距離更加親近。黃彥儒相當有感,過往民眾都以為慢性病處方箋只能到醫院領,甚至覺得藥局的藥跟醫院不同,但疫情長期陪伴,讓民眾有機會了解,處方箋的藥品都有「健保碼」,藥局不能給不一樣的藥品,才有愈來愈多民眾就近在社區藥局領藥,不再搭車一、兩小時回醫院。同時也讓黃彥儒相當感動的,過往民眾進入藥局都是因為頭痛、感冒買成藥,都叫他「老闆」,經過疫情,民眾知道經過藥師專業確認、親自調劑,才能取得適合自己的藥品,現在民眾都叫他「藥師」。這一聲藥師,讓他覺得疫情期間的辛勤付出,有讓民眾確實感受到。甚至疫情期間來幫忙的志工,現在每天只要有空就會來藥局跟藥師們互動,藥局忙碌時,也會跟顧客聊天、幫忙轉介需求,讓藥局更加有了人情味。黃彥儒也很開心藥局能夠成為社區的關懷據點,持續陪伴住民,也提供更多元的服務。
-
2024-05-30 醫療.骨科.復健
患骨質疏鬆症卻愛踩律動機 她震出腰椎骨折連吃止痛藥都還痛
使用律動機要注意!94歲張阿嬤身體硬朗,平時在市場幫忙賣自家種的小番茄,近期卻背痛到無法下床而就醫。烏日林新醫院骨科主任謝博欽說,經檢查發現阿嬤有嚴重骨質疏鬆症而不自知,推測可能是她在家喜歡腳踩律動機,間接造成第2腰椎發生骨鬆性骨折,接受微創脊椎千斤頂復位手術治療,她終於不再背痛,可以一夜好眠。謝博欽指出,張阿嬤近期無外傷病史,經理學檢查、X光、MRI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為第2腰椎骨鬆性骨折,進一步檢查發現阿嬤屬於嚴重骨質疏鬆症。因為阿嬤有嚴重骨鬆問題,但發現她在家喜愛踩律動機,在長期使用震動之下,身體的重量恐會應力集中在某一椎節,會壓裂椎體,造成後續骨折無法癒合,導致椎體的骨缺血性壞死。由於阿嬤吃最強的止痛藥也無法減輕疼痛,需要手術治療,但高齡阿嬤屬於麻醉高風險族群,經評估採微創脊椎千斤頂復位手術最為合適,傷口約1公分,可以矯正駝背、撐高椎體、復位骨折,可在局部麻醉下施行,幾乎不流血,對年長者而言是一大福音。謝博欽說,手術時特別安排一名專屬護理師全程陪張阿嬤聊天鼓勵,轉移手術的緊張感,阿嬤也非常勇敢配合,經過約50分鐘的手術時間,成功將塌陷的脊椎體撐高復位.矯正局部的駝背變形,並灌入高濃稠低溫骨水泥固定椎體,減少併發症。阿嬤術後第2天即可起身慢慢走路,並順利出院,現在阿嬤已經慢慢恢復正常生活。謝博欽也建議她不可使用律動機,接下來補骨治療是最大重點,使用造骨促進劑可以快速提升骨質密度,以預防鄰近節段再發生骨折。
-
2024-05-29 醫聲.領袖開講
防疫英雄藥師的日常/黃金舜:藥師是一輩子一定要交一個的朋友
藥師小檔案姓名:黃金舜年齡:65歲執業地點:九福藥局最想跟民眾說的一句話:藥師是一輩子一定要交一個的朋友。在新冠肺炎這場百年大疫期間,從一開始面對未知的挑戰,到後期與病毒共處的日常,全台8000多家藥局、1萬多名藥師成為這場新興傳染病戰役中的幕後防疫英雄,在初期連口罩數量都還不夠時,藥師得自行分裝、發送,甚至做夢都夢到在包口罩。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直言,工作中難免碰到民眾不耐煩的情緒,但台灣的民眾是可愛的,在互相體諒下,成功讓藥師在疫後深刻地走進民眾的每一天。疫情剛開始時,大家都不知道什麼狀況,對整個疫情都惶恐不安,有些人認為,可能會像SARS那樣傳染,所以都盡可能避免與其他人接觸,擔憂飛沫傳播的風險,除請口罩國家隊趕工外,也請藥師公會全聯會協助,黃金舜說,「我的立場很清楚,當時少量的口罩要分配給所有民眾,需要透過一個機制讓每個民眾都可以拿到。」藥師擁有專業知識,也給予正確衛教資訊。面對未知且高風險的新病毒,人們選擇關上門來保護自己,藥師也是人,當然也會恐懼,一開始藥師公會全聯會採取強制手段,「沒有重大疾病等問題的會員,沒有理由不參加口罩實名制」,引發反彈也是意料之內,但黃金舜形容,防疫階段視同作戰,他帶領藥師投入戰爭,「不問意願,只問準備好了沒?」黃金舜解釋,藥師擁有專業的公衛知識,參與口罩實名制,發放防疫物資的同時,也給予民眾正確的衛教資訊,「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更應該在在關鍵時刻扮演重要角色,要是退縮了,是會被看不起的,雖然當時根本沒想到,會是長達3年的抗疫馬拉松。「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病毒」,這句話是抗疫3年多的關鍵句子之一,因為不知道疫情持續多久,社區藥局每天一開門就大排長龍,民眾常因心情焦慮、天氣炎熱,而情緒不安,心浮氣躁,有時將內心焦慮發洩到藥師身上,有人竟因拿不到口罩就逼藥師下跪,黃金舜坦言,總有一些情緒管理不好的民眾,那時還得請託警政署增派巡邏人力,降低衝突。黃金舜說,自己本身也經營社區藥局,可以理解民眾壓力,但也感受到社區大眾的良善,很多人口頭感謝,還會送上便當、咖啡、卡片等,感謝藥師們的辛勞,「台灣民眾是很可愛的。」「當時很多藥師連作夢都在包口罩,顯見壓力很大。」黃金舜說,社區藥局本來就有固定營運任務,口罩實名制是額外增加的工作,往往都得在打烊後,加班將一大包的口罩用鑷子分裝,才來得及發給民眾,以自家藥局為例,就是在晚上10點打烊後加班到凌晨1點才做得完;再者,初期產品良莠不齊,民眾排隊1個多小時,卻拿到掛繩斷掉的口罩,難免抱怨,這也只能由藥師概括承受。黃金舜說,疫情最初期,確診者需隔離14天,人力直接少一半,不少藥師硬撐作戰,他自己運氣好一些,等到不需要隔離時才確診,但仍需自主健康管理,當時身體不舒服,還是必須處理及聯繫各項事宜;回想起最忙碌的日子,連續3個月天天開會,每天至少吃1個便當,前後吃了100多個。黃金舜:藥師是民眾值得信賴的好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所率領的防疫團隊曾獲頒政府勳章,黃金舜認為,社會也應該看到藥師們的付出,參與防疫作戰,協助發放實名制口罩、快篩等重要防疫物資,協助送藥到府,完成多項不可能的任務。除原有預算,行政院簽准約新台幣8300萬元,追補藥師協助送藥到府,認真完成居家照護這項不可能的任務。疫情下半場,以送藥到府最為辛苦,黃金舜表示,當時快篩陽性,經醫師視訊看診,即可判定為確診,接著由社區藥局藥師協助送藥,包括,緩解症狀藥物、抗病毒藥物倍拉維(Paxlovid)等,但後者用藥禁忌及交互作用眾多,有時光跟病人解釋,就花上快半小時,但調劑1張處方,才給付50元。經過藥師公會全聯會積極爭取、協商,藥師協助送藥到府等相關款項,於近期追補完畢,黃金舜表示,希望社會大眾更重視藥師的付出,更相信藥師的專業,而他也很榮幸有機會參與這場百年大疫的防疫戰,雖然過程辛苦,卻也無比光彩。「藥師是一輩子一定要交一個的朋友」黃金舜表示,藥師是民眾值得信賴的好友,從用藥諮詢,生病就醫及掛號,均可提供專業意見。台灣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醫療需求照顧需求提升,藥師應走出藥局,參與長照工作,例如,協助處理中老年人重複用藥問題,整理藥物;即使平常沒事,也可走進社區藥局,和藥師寒暄聊天。
-
2024-05-28 醫療.骨科.復健
只注意三高還不夠!醫提醒「一低」易骨折、憂鬱症:健康隱形殺手
根據衛福部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有4到7成民眾不知道自己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易引發腦中風、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糖尿病等,是罹患慢性疾病的危險因子。不過,還有「一低」也是健康隱形殺手:低骨密。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暨高醫岡山醫院骨科部主任林松彥指出,骨密度過低會讓骨頭變得脆弱、造成骨質疏鬆,增加骨折的風險。骨質疏鬆不會疼痛、沒有症狀,大多數患者發生骨折才知道自己早已罹病,要想有效治癒,「預防性治療」才是王道。骨質疏鬆被稱為「沉默的疾病」,當發現行動不便、關節變形、身高縮水等症狀時,已經是相當嚴重的程度。長期身體病痛導致心情低落,做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負面情緒易累積成憂鬱症。最有效避免骨鬆性骨折及其帶來的失能後遺症,即是還沒發生骨折前,先檢測出骨密度的異樣。林松彥強調,國人應在早期骨密尚未流失之前,定期接受DXA骨密度篩檢,持續追蹤、早期發現、及時治療。臨床上骨質疏鬆症的診斷標準是以「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數值作為判斷,只需要「躺著測」5至6分鐘的時間,即可檢查出完整的骨密度鑑定資料,且輻射暴露劑量約為一張胸部X光片的1至4%。骨質疏鬆檢測數值1.T值大於或等於-1.0標準差,為正常骨量。2.T值若在-1與-2.5之間,表示骨質正在逐漸流失、骨密度已變低。3.T值低於-2.5就確診為骨質疏鬆症。一般人的觀念中,駝背、變矮、下背痛皆屬於正常老化現象,這些身體警訊容易被忽略,缺乏主動檢測骨質密度的意識。林松彥呼籲,民眾要多觀察家中長輩的身體狀況,若出現「駝、矮、痛」,例如身高縮水4公分、嚴重駝背、發生背痛等,就要提高警覺「可能是骨質疏鬆」。他以一名90歲高齡的老媽媽為例,就診時已明顯看出嚴重駝背,訴說「會痛、身高變矮」,符合骨質疏鬆症狀。安排DXA骨密度檢測,T值已呈現-4,遠低於-2.5指數,且有多處壓迫性骨折,一旦跌倒可能危及生命。林松彥提醒,預防骨質疏鬆從定期檢查做起,日常飲食多選擇牛奶、小魚乾、深綠色蔬菜等高鈣食物,補充足夠的鈣質。若確診為骨質疏鬆,也要督促長輩持續規律接受藥物治療,減少骨折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7 退休力.社會連結
年邁父母生病承擔照顧責任,只能捨棄工作?透過友善職場的處理,可望讓員工的家庭照顧不斷鏈!
自從年邁的爸媽生病,好好工作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每天夾在家庭與職場之間疲於奔命,無法拋下照顧責任,難道只剩下捨棄工作一途?根據家總統計,大約45歲開始面臨家庭照顧問題,而這正好也是員工成為職場中流砥柱的年紀,愈來愈多員工發生照顧問題,不敢向雇主開口尋求幫助,照顧的壓力持續累積,最後演變成離職。但也有企業運用政府資源支持員工同時兼顧家庭與工作,今日報導就要來開箱「照顧不離職」的企業案例。根據主計總處統計,2023年5月,25~64歲未就業者為286.5萬人,其中因照顧65歲以上家人而無法工作者占5.25%,顯示照顧離職人數每年已逾15萬人。聯合報長期關心員工健康福祉,為實踐企業社會責任,落實ESG目標,與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聯合倡議「友善長照職場計畫」,推動照顧不離職,合庫人壽作為先期導入服務的合作夥伴,交出第一張成績單,兩名受惠案例的情形有如社會縮影,雇主的支持尤為重要,可作為高齡長照社會的借鏡。親人失智 彈性工時幫她一把楊淑婷在合庫人壽工作八年,單身與高齡父母同住便於照顧,五年前母親確診阿茲海默症,生活步調整個打亂。母親生病後情緒起伏較大,抗拒居服員進到家裡,改安排到附近的日照中心,卻經常不願意坐上交通車,狀況層出不窮,好不容易安撫母親上車後,她必須立刻騎車趕到公司打九點鐘的卡。「那段時間心情很浮躁」。每天早上還沒開始上班,就累得像是打了一場仗。後來楊淑婷的主管察覺到異樣,由於主管也是照顧者,能體會她的辛苦,替楊淑婷向公司申請彈性工時,上下班延後一小時。比其他同事晚一小時打卡,剛開始讓她心理壓力很大,因為整個辦公室都能看到打卡位置,總覺得大家都盯著她,「我會主動解釋家裡狀況,幸好同事知道後都很關心我,也認同公司提供的照顧支持」。楊淑婷的母親今年九十二高齡,她目前仍持續使用彈性工時,因感激公司的體諒使她家庭安頓無憂,在工作上更加投入,年初還獲得升遷機會,證明請假照顧父母以及彈性工時不會影響公司觀感。安置父母 安心請假調配工作另一個例子是在合庫人壽年資十三年的歐姿吟。一年多前,歐姿吟住在台南的母親車禍自摔,導致粉碎性骨折及顱內出血,當下主動向主管說明家裡情況,開始頻繁請假南北奔波,配合醫院門診時間,搭早班高鐵回台南帶母親就醫,之後為了方便照顧,將父母一起接到台北同住。由於合庫人壽長期與家總配合,歐姿吟早已上過照顧前的預備課,更曾擔任志工,與家總一起進行訪視服務,因此很清楚政府的長照資源。家裡發生狀況後,她撥打長照專線一九六六,個管師擬定照顧計畫,「我申請沐浴及復健服務,地區機構派居服員及物理治療師到家裡,真的幫助很大」。尤其是沐浴,行動不便的老人家身體很沉,解決了她無法獨自攙扶母親到浴室洗澡的困難。但南部老人家不習慣台北都市生活,母親發生瞻妄情況,父親情緒受影響,她只好又將父母送回台南,個管師為他們轉介至台南的機構,長照服務串聯很順利。「當時請假調配工作的時間,大約一至兩個月」。現在父母情況穩定,歐姿吟也恢復原本生活。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說,家總推動照顧不離職多年,發現許多人尤其是白領階級,經常誤以為政府的長照資源只提供給特定弱勢族群,以至於有照顧需要時不知如何尋求幫助。她強調,長照是全民皆享的福利措施,但企業必須一起參與,才能有效幫助員工。友善長照職場諮詢 關懷專線提供解方員工離職返家照顧的風險極大,不僅讓家庭照顧者損失一份薪資,也可能因照顧時間長達數年,損失退休保障;在大缺工時代,任何人為了長期照顧提早退休或離職,勢必讓雇主損失熟練員工、花費重新招聘成本、徒增經營風險,國家也會損失勞動力,甚至必須提撥社會救助給予淪入貧窮的家庭照顧者,造成個人、家庭、企業、國家「四輸」。聯合報與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倡議「友善長照職場」,可撥打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設置的0800-507272關懷專線聯絡,也可直接填寫需求單。員工遇上照顧問題 不再害怕開口求助當我們談到照顧,照顧小孩顯得很幸福,雖然疲倦卻可以看見孩子的一路成果,照顧對象變成老人,卻顯得沉重起來,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族,遇上照顧問題怎麼辦?家總問卷調查,六成以上員工覺得會對同事造成影響,五成七員工覺得考績會下降,如何幫助員工照顧不離職,主管和雇主該看,員工更該看,開箱合庫人壽作法。聯合報數位版看這裡照顧不離職/每年逾15萬人因照顧離職 看合庫人壽如何用「DNA」給員工方便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26 癌症.其他癌症
確診「癌中之王」多半已三到四期 為何胰臟癌難以早期發現?
被稱為「癌中之王」的胰臟癌,因早期症狀不明顯、易轉移、難診斷,發現時多已晚期,存活率低。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胰臟癌於111年首次擠進十大癌症榜單中,位居第十位。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你從相關數據,了解胰臟癌的常見共病、預防與治療趨勢。國內胰臟癌每年就診人數逐漸增加,去年總計有9,550人因胰臟癌就醫。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胰臟癌早期發現治癒率高,但問題是胰臟癌「就難在早期發現」,若從被診斷胰臟癌且持有重大傷病證明者的資料分析,有高達六成六的患者是在晚期才發現,此時都難以進行手術,僅靠化療或標靶藥物等治療,平均存活期大約只有半年。112年胰臟癌確診患者,四成八是第四期,存活時間極短。「胰臟癌對我而言,非常有感觸。」石崇良說,他的岳母幾年前因胰臟癌而離世,初期毫無症狀,僅時常聽她說胃很不舒服,照了胃鏡診斷為胃食道逆流。平時靠吃胃藥緩解,直到出現黃疸症狀,才發現不是單純的胃病,而是胰臟癌變。此時已經是胰臟癌第四期,癌細胞轉移到全身各處,主動脈被腫瘤包覆,無法透過手術完全清除,僅能做化學治療,診斷到離世就在短短的時間內發生。胰臟癌最棘手的就是「難以被早期診斷」,石崇良表示,依研究顯示,胰臟癌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0%,但到了第四期僅剩下13%。如果從罹患胰臟癌且持有重大傷病卡的人數來分析期別,以去年的數據為例,3,317名持有重大傷病卡的胰臟癌患者,有1,610人在第四期被診斷,占整體約四成八,第三期有581人,等於第三期與第四期的患者占整體的六成六。胰臟癌晚期化療已納給付,另有針對基因突變者的標靶藥。石崇良表示,胰臟癌的治療方式,初期可透將手術改善,晚期治療方式則是採以化療為主,另有標靶或免疫療法等手段。化療藥物如健擇、鉑金類藥物、愛斯萬(複方化療藥)目前健保皆已納入給付;而健保也已給付可用於胰臟癌的標靶藥物,其中一款是針對具有NTRK融合實體腫瘤的患者。至於免疫療法對於胰臟癌的治療效果,目前並不顯著,石崇良表示,各家醫院仍在進行相關的臨床試驗。胰臟癌早期無症狀難察覺,多是自費健康檢查發現。胰臟癌的高風險群仍以高齡者、肥胖、糖尿病、家族史等為主,石崇良表示,雖然已知胰臟癌最大的難處是「難以早期診斷」,但現階段也難以透過篩檢達到及早預防的效果。他解釋,現行醫療院所的檢驗檢查,都是因應患者主訴的症狀開立相關的檢驗檢查項目,而胰臟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患者根本沒有察覺,且如果只是輕微的胃痛,醫師也僅會針對該症狀做對應的檢查,如胃鏡等。從臨床觀察,多數被診斷為初期胰臟癌的患者,多是自費健康檢查時發現。胰臟癌風險因子太普遍,健保財務難因應「廣篩」。石崇良表示,政府長期以來對於十大癌症推動相對應的癌症篩檢,近年已推動到「五癌篩檢」:乳癌、大腸直腸癌、子宮頸癌、口腔癌以及肺癌。但胰臟癌的風險因子太過普遍,推動篩檢母數過大,已達到「廣篩」的地步,會使財務難以負擔。雖然腫瘤指標中有一項CA199可以當作判斷依據,但CA199並非胰臟癌專屬的腫瘤指標指數,且準確度未達「精確」標準,也使胰臟癌難推動篩檢。他呼籲如果是罹患胰臟癌的高風險對象,應多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可以採取定期健康檢查,防範未然。國內胰臟癌就醫人數逐年增加,據健保資料庫統計,108年到112年罹患胰臟癌就醫的人數,從7,260人增至9,550人,男性略高於女性。胰臟癌患者約九成以上皆需住院治療,但住院不代表都是接受手術的患者,能執行手術者僅占胰臟癌住院人數的10%。胰臟癌就醫人數微幅增加,與健康檢查頻率有關。專家指出,近年胰臟癌就醫人數微幅增加與健康檢查頻率有關,即使如此,早期被診斷的人仍有限,主要因為胰臟癌早期症狀不明顯、檢查工具受限,等到有症狀才就醫,往往已經是晚期,平均存活期僅約半年。近五年胰臟癌就醫人數微幅增加,108年為7,260人、109年7,627人、110年8,229人、111年8,911人、112年9,550人。男女就醫人數差距約一百多人,每年的數據都是男性略高於女性,以112年的數據為例,胰臟癌就醫人數男性4,844人、女性4,706人;如果以年齡層來看,胰臟癌最大宗的就醫年齡層落在60歲到69歲間,有2,841人,其次為70歲到79歲有2,680人。去年9,550位胰臟癌患者中,僅有1,672人執行手術。健保署醫管組副研究員高豐渝表示,依健保資料顯示,112年被診斷罹患胰臟癌的9,550位患者中,僅有1,672人執行手術,主要與胰臟癌多晚期才發現,能夠接受手術者只有早期胰臟癌患者,雖然有部分第二期到第三期的患者也能執行手術,但後續復發率高,醫療團隊執行手術的機率不高。新光醫院健康檢查中心部主任朱光恩表示,胰臟位處胃的後方,屬於後腹腔器官,由於後腹腔的空間大,胰臟腫瘤擴大的期間,患者幾乎沒有感覺。通常要堵住膽管或是其他部位,患者才會感受到「腹痛」,又或是出現黃疸等症狀才會就醫,此時腫瘤都已經太大,且癌細胞幾乎都已轉移,現行的治療方式效果非常有限。胰臟癌早期患者多靠高階健檢發現,腹超意外發現者極少。朱光恩表示,能夠早期發現的患者,清一色都是透過健康檢查發現,極少數是因為診斷其他疾病,在做腹部超音波時「非常偶然」下被發現。要透過超音波診斷胰臟癌,操作醫師技術要非常好,因胰臟的前方是胃,會擋住胰臟的成影。而現行的腫瘤指標CA199準確度又不高,除非採取電腦斷層或是磁振造影才有機會看得清楚,只是這兩項檢查健保不一定給付,自費價格又昂貴,沒有明確症狀前,幾乎不會使用高階影像檢查。北醫附醫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林寰澤表示,胰臟癌患者典型的症狀為體重快速減輕、黃疸、腹痛,如果有類似症狀,醫師會安排內視鏡檢查。檢查方式就是利用胃鏡,只是前端再加上超音波儀器,讓超音波緊貼著胃照射胰臟,只是這檢查方式也需要有症狀時才會使用。胰臟位置示意圖胰臟位於上腹部,胃的後方,屬於後腹腔器官。因為被胃遮掩,超音波檢查不容易看清楚,臨床上不容易診斷,特別是腫瘤。胰臟腫瘤是否侵犯血管,是能否手術的關鍵。林寰澤表示,臨床上胰臟癌多數不能手術,與腫瘤侵犯到血管有關,通常出現症狀的患者,病灶都已經侵犯到血管,只能投以一般的化學藥物治療。目前健保給付胰臟癌以化療藥品為主,由於療效並不佳,且其餘標靶藥物或免疫療法、細胞療法等都屬於自費項目,導致診斷胰臟癌後約半年,患者就可能因病離世。罹患糖尿病者,有高度機率導致胰臟癌。林寰澤表示,胰臟癌的高風險群為有菸酒癮、高齡、肥胖、高血脂症、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依健保署統計,胰臟癌十大共病中,第二型糖尿病位居第一名,林寰澤說,目前不太確定胰臟癌與糖尿病之間的關係,但可以肯定的是,罹患糖尿病者,有高度的機率會導致胰臟癌。尤其有些患者沒有糖尿病家族史,飲食也都正常,但突然被診斷罹患糖尿病,不久也診斷出胰臟癌,這類「突然出現糖尿病」的患者,幾乎都是胰臟癌所引起的糖尿病。朱光恩呼籲,高風險者最好45歲之後,每兩年就檢查一次腹部超音波以及胰臟內視鏡,早期發現若能手術治療,胰臟癌也有機會痊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5 焦點.健康你我他
老夫老妻還需性愛?/體貼老伴心情 性事須兩情相悅
性愛本是動物最原始的生理需求之一,藉以繁衍後代。男女雙方無論是因性而愛或因愛而性,也都是感情交流的表現,但發乎情、止乎禮,縱使是夫妻,也需要兩情相悅、徵得彼此的同意。我與妻結婚30多年,孩子皆已長大成人,早已是典型的老夫老妻。雖然年近花甲、性功能無礙,但若依坊間流傳的「歲數」性愛頻率求歡卻已遙不可及,甚至避談性事,以避免刺激枕邊人。只因妻子自知天命之年後百病叢生、性趣索然,每天除了應付三餐及整理居家生活環境外,還要照顧高齡公公及娘家老父,生活品質已難兼顧,更遑論有心思再維持床笫和諧。我也不想因個人的私欲而導致夫妻失和、勞燕分飛,基於對婚姻的忠誠更不容許臨老入花叢,因此只能自我克制。畢竟婚姻並非只有單純的追求性愛,既然過往青春激情時光已過,不妨將多餘的精力轉移到共同面對生活難題,以及參與各項公益活動,日子或許會顯得更有意義。佛偈云:「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夫妻今生有幸結為連理,自當相依相惜、攜手共老,老伴已是餘生密不可分的親人,能盼得歲月靜好一路走下去已然萬幸,至於性愛需求順其自然就好、不需勉強。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24 醫療.牙科
牙周病患者有福了! 水雷射可深層滅菌又不怕牙齦大幅萎縮
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灣有八、九成的民眾有牙周病問題。新竹品味牙醫黃頌恩醫師說,牙周病是一種慢性疾病。造成牙周病有兩個主要的因素,一是細菌(牙菌斑),二是自體免疫力。黃醫師說,牙菌斑並非僅一種細菌而已,若把口腔環境想像成社區聚落,口腔細菌會因為口水、吃進去的食物慢慢附著在牙齒上面,最早附著在牙齒表面的原生細菌多偏良性,但隨著細菌累積地越來越多,晚來的細菌便會慢慢偏厭氧而住到牙齦下面,影響到原有的牙齒,長久便會侵蝕既有的牙齒環境,讓牙齒周圍發炎。若把另一項造成牙周病的因子-免疫力,想像成是抵禦「攻城」細菌的衛兵們,細菌入侵過程中便會引發發炎反應,這些不良細菌擅長偽裝成讓白血球難以辨識的模樣,能成功攻城,或是造成免疫力判斷錯誤,產生過量發炎反應(如同軍事武器造成焦土政策),形成牙周病,因此平常就要養兵、練兵,讓自己的免疫力平衡以抑制細菌量。常有患者會問為牙周病是遺傳的嗎?黃醫師說,基因遺傳並非主因,最主要的病因還是牙菌斑,若維持良好口腔清潔習慣,且每3~6個月回門診洗牙,可有效讓附著在牙齒上的細菌量降低,而免疫力的平衡也有助於讓自己降低罹患牙周病的風險。即便有牙周病也莫喪氣,只要定期回診追蹤和在新科技治療輔助下依然能長治久安。水雷射療程相比傳統翻瓣治療,可避免牙齦9成萎縮量,保存更多自體組織新竹品味牙醫黃頌恩醫師說,以前若想要清潔藏在牙齦下的牙根結石,只能靠醫師的手感與經驗。根據過往的研究顯示,儘管再有經驗的專科醫師,都還是會受限於牙根和牙齦造成的操作死角,沒有辦法完全清除掉所有的結石。現在採用新科技「水雷射」治療可有效克服此問題。黃醫師解釋說,水雷射在牙科的運用原理是藉由水將能量吸收,產生小爆破,藉這些能量釋放的過程來清除牙齒表層的細菌及牙結石,降低其他健康的組織受到傷害,且在水雷射清創的過程中可以鬆開牙囊袋,利於醫師看到牙根表面的殘餘物、清除牙結石,徹底清除特殊死角。後續的雷射熱效應也有助於促進傷口加速癒合。黃頌恩醫師說,會讓患者排斥做牙周病治療的原因之一便是擔心完成療程後,牙齦會萎縮、牙齒變敏感。治療前原先的牙肉會因發炎反應變得腫脹,視覺上會誤認牙齦比較大。過去在牙周病治療上,對於比較嚴重點的情況會在深層清潔(非手術性治療)後進入到翻瓣手術,難免會傷到較多自體組織。水雷射輔助牙周治療是一項非常精準微創的牙周治療,水雷射可以移除受感染的牙周囊袋內側,或是使牙根表面的結石鬆脫去除,甚至還可以做到深層滅菌、止血,在清潔的過程中對周邊組織的破壞降低很多,可以幾乎避免掉9成的牙齦萎縮量,保存最多的牙周組織。自體組織保存越多,對牙周組織的癒合能力越好。使用水雷射輔助非手術性牙周治療可以降低進入翻瓣手術的機會與牙齒數量。台灣每年數十萬人植牙 水雷射有效降低植體周圍炎發生風險植牙也會有植牙的牙周病,稱為「植體周圍炎」。若有牙周病、抽菸、糖尿病、口腔衛生不良、植牙後未定期回診檢查維護,都會提高其風險,植體周圍炎嚴重時可能需要移除植體。黃頌恩醫師說,植牙的植體是螺旋紋,牙科清理的金屬器械很難將受感染附著在植體上的組織清乾淨,此時用水雷射可以在較不破壞植體表面和不規則骨頭的情況下,讓感染源鬆脫,如此就利於醫師清理,目前醫學上還沒有可以根治的植體周圍炎的方法,但可以將水雷射輔助療程運用在此,大幅降低患者進到的手術室的機會。 黃頌恩醫師說,即使是面對比較棘手的患者,水雷射治療也能帶來助益。她有一位年紀七十歲的患者,第一次就診時口內已有5顆植體、3顆植體侵入鼻竇,這之中還有4顆植體周圍牙肉已經腫脹且骨頭遭到破壞,她便懷疑患者有糖尿病,這樣的牙齒夢魘痛到患者根本無法好好吃飯、睡覺,考慮到高齡再加上患者本身不想進開刀房做手術。黃頌恩醫師一邊請患者控制血糖,一邊用水雷射將植體周圍炎清除乾淨,當牙齒周邊的牙菌斑汙染源清除後,靠定期清除牙菌斑來盡可能保留植體,延緩惡化,生活品質變好。雖說水雷射輔助療程的費用近10萬,但提前預防牙齒惡化,避免後續更多醫療費用不失為一種辦法。 黃醫師提醒,有些人因為害怕看牙、洗牙導致未提早發現牙周問題,等到發現時問題已經變嚴重,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情況,日常可以做的保養便是選擇合適的牙刷來刷牙,每半年就要洗牙一次,若是有糖尿病的患者,更應該與醫師討論,看是否需要增加回診牙科的頻率,牙周病就跟糖尿病、高血壓一樣,只要遵從醫囑,定期回診追蹤,即可以免去後續不必要的醫療照護問題與開銷。黃頌恩醫師中山醫學大學牙醫學士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牙醫學碩士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牙周病暨植牙專科訓練美國牙周病暨植牙手術專科醫師衛福部部定牙周病科專科醫師 →品味牙醫官網:https://www.prevail-dental.com/
-
2024-05-24 焦點.長期照護
我先生失智,我女兒在美國…手術同意書無人簽字的情況無解?
「妳的家屬呢?過來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名。」「可是我沒有家屬可以來簽名。我先生失智了,我女兒在美國。」我瑟瑟發抖著躺在病床上,在開刀房門口等候,準備接受手術。瑟瑟發抖不是因為害怕,而是因為三月初的台北仍是春寒料峭,但手術房的冷氣恐怕連十五度也沒有,以致我不免冷得發抖。旁邊還有其他等候開刀的病人,看起來人人自危。終於,有一位護理師手持資料夾,過來開始唱名:「鄭秋豫!」「我就是。」「妳的家屬呢?過來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名。」「我沒有家屬陪同,我自己可以簽名。」「不行,除了妳本人簽字同意,還要妳的直系家屬來簽名,手術中若出現狀況可以做決定。」「可是我沒有家屬可以來簽名。我先生失智了,我女兒在美國。」一陣沉默。「我一定不是第一個,以後這樣的人會越來越多。我可以留幾個電話號碼給妳,必要時聯絡。」「可是他們如果不是直系家屬,不能做決定。」我不免失笑了!很輕鬆地說:「那就請醫師到時候看著辦吧!」手術不能耽誤,此事至此無解,只能不了了之,我終於還是被推進了手術室。這次動刀的原因正是先前所提過的,因為我飽受來自遺傳的拇趾外翻、足弓塌陷和足底筋膜炎的折磨已多年,也就醫多年,無奈行走、站立皆越來越疼。醫師建議以外科手術矯正拇趾外翻,至少解決一個造成雙足疼痛的問題。這場手術要鋸骨、打釘,再休養復原,聽來頗為嚇人,但其實只是小手術一樁,受點皮肉之苦,無須緊張。我已年過七十,很多器官皆已老舊;現今醫藥發達,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皆可修補,修修補補在所難免。根據我自己的定義,七十到八十歲是人體修補期,需要修補就趁早處理,以利復原。因此和女兒嵐嵐商量後,就排定時間,獨自開刀來也。清早八點時,空腹至醫院報到住院,午後手術,住院一夜,次日上午待醫師查房後,宣布一切順利,即可辦理出院手術返家。出院時,雖然蹣跚慢步有些狼狽,卻連助行器和柺杖也不需要,自己走到醫院門口,叫輛計程車就回家了。三個多月後,我再度住院給另一隻腳做同樣的手術時,同樣的簽名戲碼又再度上演,也同樣地再度不了了之。可見只要進手術房接受外科手術,就需要有合法人士在術前簽署同意書,但是若現場實在無人簽字,又如何能勉強?二度術後,我上網查了一下,發現這兩次,護理師在術前表示只有我的直系家屬才能簽署手術同意書一事,其實有些過分謹慎。首先我發現,直系親屬簽署手術同意書並非必要條件。手術同意書本來只需病人本人簽署。根據衛生署公告、二○一八年五月開始適用的新版手術同意書,若立同意書者非病人本人,「與病人之關係欄」應填入與病人的關係,包括:(一)病人為未成年人或因故無法為同意之表示時,得由法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簽名。(二)病人之關係人,係指與病人有特別密切關係之人,如伴侶(不分性別)、同居人、摯友等;或依法令或契約關係,對病人負有保護義務之人,如監護人、少年保護官、學校教職員、肇事駕駛人、軍警消防人員等。還有一項:手術進行時,如發現建議手術項目或範圍有所變更,當病人之意識於清醒狀態下,仍應予告知,並獲得同意,如病人意識不清醒或無法表達其意思者,則應由病人之法定或指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代為同意。無前揭人員在場時,手術負責醫師為謀求病人之最大利益,得依其專業判斷為病人決定之,惟不得違反病人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換言之,可以在術前簽同意書的人並不少;手術進行中,如遇特殊情況,而病人無法表達、又無親人在場時,的確是由手術室裡的執刀醫師決定的,所以我術前的失笑之語並無不妥。但我兩次手術前,都遇到現場醫護人員「執法偏嚴」,堅持需要我的配偶或直系親屬來簽字,我推測恐怕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之故。其實如果換個位置來思考,完全可以理解醫護人員為何選擇從嚴解讀,因為他們職業的最大風險,莫過於一旦涉入醫療糾紛所可能面臨的精神壓力、工作保障,甚至財力損失。不過,無人簽字反映的社會現象卻不容忽視。隨著全民健保的普及與醫療進步的結合,高齡人口越來越多是事實,無論是老人獨立生活,或是子女無法就近處理,配偶已逝或無行為能力、沒有子女或子女不在國內──沒有關係人、也沒有法定代理人的老人一定會越來越多。舉我個人為例,以我目前的健康狀況,就連指定法定代理人的資格也不具備。因為所謂的法定代理人是為了「協助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為法律行為」所設計的制度,換言之,只有「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才具備指定法定代理人的資格。隨著我年齡的增長,遇到無人簽字的情況只會越來越多。與此同時,我們也迎來了人類有史以來壽命最長的時代,高齡化是已開發國家的共同社會現象與趨勢,台灣自不例外。根據內政部於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八月十一日公布的「111年簡易生命表」,國人的平均壽命為七十九.八四歲,其中男性七十六.六三歲、女性八十三.二八歲。而與聯合國公布的二○二○年全球平均壽命比較,我國的男、女性平均壽命,分別較全球平均值高了六.七歲及八.六歲。二○二三年六月的戶口統計資料也顯示,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約為四百一十九萬,佔全台灣人口比例的18%。預計到二○二五年時,老年人口將超過20%,即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人超過六十五歲。其中,首當其衝會遇到無人簽字問題的是獨居老人──台灣的獨居老人至二○二三年已有六十餘萬人,佔六十五歲以上人口的16%。高齡照顧的問題越來越多,無人簽字只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此外,隨著社會變遷及價值觀的改變,短時間內,頂客族與不婚族只會增加,少子化也只會日益嚴重。在可預期的未來,無法指定法定代理人、也無人簽署手術同意書的機率,預計只會有增無減。外科手術前無人簽署同意書一事,代表的不僅是我個人的經歷,也是一個日益普遍,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我相信除了醫療單位及醫護人員,其他有關單位及工作人員,如社會局、社工、長照機構的工作人員,早已經常面臨並處理同意書的問題,只可能這件事的優先順序,排不到待解決的問題前面,尚未喚起社會的關注而已。(本文摘錄自寶瓶文化出版《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一位語言學學者與她失智、失語的摯愛丈夫》)
-
2024-05-24 活動.活動最前線
『養聲樂喉,說的跟唱的一樣好聽』延續大聲公喉嚨力,吞嚥&日常溝通好流利
喉嚨力,可以延長吞嚥能力、維持生活品質 ;充滿感情和聲音表情的嗓音,讓您的日常溝通更順暢、更有樂趣!您希望跟家人朋友輕鬆講話不費力嗎?您想體會「健聲」(喉嚨力)、「健身」(吞嚥力)和「健心」(表達力)的關係嗎?本系列課程邀請樂齡/高齡族群專家-食食樂語言治療所王雪珮所長帶領團隊~黃靖懿語言治療師、彭瓊葦語言治療系學生,打造基礎喉嚨力 ,內容包含:引導認識喉部發聲及吞嚥相關生理機能、學習強化發聲所需要的肺活量、聲帶、共鳴的基礎方法。本課程同時邀請PODCAST節目『一人剛剛好』、『醇的,83%人生之味』製作暨主持人尹怡君,引導學員透過「五感體驗」體會多元的聲音表情。 怡君老師以豐富的採訪經驗、企業溝通經驗為基礎,協助學員的意念傳達更具影響力~歡迎60歲以上的樂齡者報名,一起預防與延緩喉嚨力的退化、促進生活品質,讓說的跟唱的一樣好聽!課程重點★強化基礎發聲力★調整音調控制能力★培養豐富的聲音表情★五感體驗深化聲音穿透力課程資訊▲時間:113/06/14起~08/30,每週五14:00-16:00,共12週▲費用:原價2400元,嚐鮮價1200元▲上課地點:士林區中山北路六段726號7樓▲報名須知:60歲以上台北市民優先(需刷健保卡),未滿60歲者候補。滿12人以上開班,未達12人,本會保留開班與否權利。報名方式:課程報名或想了解更多~1.加入官方line,請先傳貼圖! 2.電話聯繫:0910-722-063 / 2871-2211(社區服務/徐先生)
-
2024-05-23 失智.大腦健康
降阿茲海默症風險53% 麥得飲食10項有益和5種有害食物一次看
失智症是國民健康一大威脅,國內65歲以上,每13人就有1人是失智症患者,輕微認知障礙者近18%。坊間流傳各式預防失智的飲食方式,三軍總醫院營養部營養師顏顥指出,近期強調天然、植物性飲食的「麥得飲食法」,獲得相關研究證實,能對神經系統產生保護作用,降低53%阿茲海默症風險。顏顥表示,除前述研究,發表於2022年的一篇研究也指出,麥得飲食遵從性高,可降低罹患失智症風險;另一篇去年發表在「Neurology」期刊研究則說明,深色蔬菜攝取量愈多,發生阿茲海默症機率愈低,遵守麥得飲食的人,腦部神經病變機率下降,且影響腦萎縮的β類澱粉蛋白沉積較少。「麥得飲食法結合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又被稱為心智飲食,是一種對心智有意的飲食型態。」顏顥表示,研究指出,以麥得飲食為主的高齡長者,實行五年可顯著減緩認知功能衰退。麥得飲食法列出10項有益食物、5種有害食物10項有益食物可健腦:全穀類、豆類、家禽、魚類、深綠色蔬菜、其他蔬菜、莓果、橄欖油、堅果、紅酒。莓果是一大特色,建議民眾每周至少攝取2份,除草莓、藍莓、蔓越莓外,台灣常見的桑椹也是莓果類來源。5種有害食物宜限量:奶油、乳瑪琳、起司、紅肉、炸物、糕點甜食。冰淇淋、糕餅及蛋糕每周建議攝取少於5份,紅肉則要少於4餐,炸物及速食每周攝取應少於1次。麥得飲食雖未建議乳品攝取,但站在均衡飲食觀點,建議民眾適量攝取乳製品。三軍總醫院設計一系列麥得飲食家常食譜,包括穀粒長紅、豆煮鮮雞、三彩蔬蔬和莓果麥麥,作法簡單,歡迎嚐試。穀粒長紅讚的0mega-3、海鮮魚、茄紅蔬菜、橄欖油、全穀食材:十穀米、白米、玉米粒、鮭魚、乾香菇、大番茄、蔥花、橄欖油、米酒、白胡椒、鹽巴作法:1.米、香菇洗淨浸泡(香菇水炊飯用)。2.鮭魚抓醃後切塊。3.起油鍋,魚煎至金黃起鍋。4.香菇番茄玉米粒拌炒後起鍋。5.米鍋中依序放入米、炒料、鮭魚,加入米酒、鹽調味,再加水(1:1.3)。6.開始蒸飯模式。7.盛盤後灑上蔥花完成。營養成分熱量400kcal醣類54g蛋白質24g脂肪10g豆煮鮮雞讚的豆類、蛋白質、白肉、多彩蔬菜、橄欖油食材:去骨雞腿塊、毛豆仁、紅椒、黃椒、橄欖油、米酒、醬油、鹽巴作法:1.雞腿塊、米酒、醬油抓醃10分鐘。2.毛豆仁川燙去膜備用。3.起油鍋、煎香雞腿塊。4.再加入紅椒、黃椒、毛豆拌炒熟。5.鹽、醬油調味起鍋。營養成分熱量185kcal醸類5g蛋白質15g脂肪12g三彩蔬蔬讚的深綠色蔬菜、豆類、蛋白質、植物油食材:菠菜、紅蘿蔔、濕豆包、香油、白芝麻、黑胡椒粒、鹽巴作法:1.豆包、紅蘿蔔絲、菠菜切成5公分段,川燙(水裡放鹽、油)。2.起鍋冰鎮。3.水瀝乾後加香油、黑胡椒鹽,拌均勻調味。4.盛盤後撒白芝麻。營養成分熱量110kcal醸類5g蛋白質6g脂肪8g莓果麥麥讚的莓果、全穀堅果食材:燕片、藍莓、蔓越莓、杏仁作法:1.燕麥片加入熱水泡開。2.冰鎮後擺上藍莓、蔓越莓或喜愛的莓果。3.撒上杏仁碎完成。*莓果也可選揮草莓、葡萄、覆盆莓,堅果類也包括開心果、核桃、腰果、瓜子等。營養成分熱量185kcal醣類40g蛋白質4g脂肪1g
-
2024-05-21 退休力.自在獨立
有沒有子女都要學習「獨老」!光有長照險不夠,還需布局2件事
某日在餐廳用餐時,聽到隔壁桌客人的對話:雖說長照險很重要沒錯,但是我不打算生小孩,未來如果老婆比我先走,我自己一個人住,萬一發生事情沒有人知道,那我買的長照險有甚麼用?長照險只是基本 老年要備「三寶」 都說老年必備三實:老本、老友、老伴。其中老本是要支付老後的花費,為了以防萬一,最好加上2項保護機制:1.保險:預防風險太早發生或損失金額太大。2.信託:確保錢用在自己身上。 雖說錢不是萬能,但沒錢卻是萬萬不能,如果想要過著有尊嚴有品味的老後生活,手頭一定要有存款。所以在年輕時就要做好理財規畫,存夠老本,自立自強。人生過程中存在著各種風險,透過保險,如住宅火險,汽車責任險,意外險,醫療險,長照險等,就可以將事故發生時的經濟損失,轉由保險公司來承擔。保險可以解決事故發生時錢不夠用的問題,不會賠掉自己好不容易累積出來的資產。資產慢慢累積,在退休後就會成為我們重要的老本,讓我們可以不必看人臉色過活,優閒的享受退休生活。 筆者之前在餐廳聽到的對話:獨老時買長照險有用嗎?因為長照的發生時間及經濟損失的風險,有其不確定性。購買長照險,可以解決萬一發生需長期照護時,長期財務支出的經濟負擔,所以高齡之後的老本,除了現金及可變現的資產之外,保險也是一個資金來源,因此買長照險有用嗎?以風險控管的角度來看是有其必要。 2種長期照護險 年紀愈大投保成功機會愈低1.長期照護保險符合長期照護狀態分為:a.生理功能障礙:指進食、移位、如廁、沐浴、平地行動、更衣等六項生活自理能力持續存有三項(含)以上的障礙b.認知功能障礙:指診斷判定為持續失智狀態,且依臨床失智量表評估達中度(含)以上2.失能扶助險(符合特定失能程度之一)保障期間又分終身或定期保障,不過終身保障還是會有保障到期日的限制,可能到95歲~110歲之間,看各個契約的約定。一般0歲就可以投保,投保年齡上限因定期或終身及繳費年期而不同,一般最長可接受最高年齡是70歲。 不過保險是承保未發生的風險,所以若已經在長期照護中,或已失能,就無法承保。另外能否承保還須視提出申請時的身體狀況評估,如糖尿病、高血壓、精神病或體重嚴重超重等,都有可能會加費承保或拒保。所以想購買長照險來轉嫁資金風險,建議還是要及早規劃,否則等年紀大了才要投保,不僅保費會很高,而且年齡越大身體出現狀況的機會越大,能順利投保長照險的機會就會更低。如果無法投保,那時就只能以自己準備的資金因應,若此時發現自己的退休準備金只夠健康的自己使用,不夠支付需要被照顧的花費,除非有家人的經濟支援支應,若是獨老、錢又不夠用,能不能有尊嚴地活著,恐成無解難題。安養信託確保錢用在自己身上 除了用保險幫老本架設經濟防護網之外,也要注意老本的安全性,自己管理老本時會不會被詐騙?自己無法管理老本時,老本會由誰管理?管理錢的人是否可信任?當我們需要被照顧時,錢是否真的會用來照顧自己?會不會被挪作他用?要解決這些疑慮,可考慮從年輕開始,就開辦安養信託來存老本,或者退休時將退休金及未來要照顧自己的財產成立信託,用信託架起一層保護網,來確保老本的安全,讓我們安心生活。獨老還要有健全的照護機制據內政部最新統計顯示,全台單人戶在過去一年大增10.2萬戶,且一人戶總戶數達332.3萬戶,占整體家戶的36%以上,高齡、少子、獨居、晚婚成為趨勢。當老後高齡獨居時,如果在家中發生事情,多快會被發現,關乎長者之後的復原程度,甚至是生命能否挽救?這個跟老本準備的多寡沒有關係。因此如果你以為只要買了完整且足夠的保險就沒有問題了嗎?答案恐怕不是! 之前新聞就報導過一案例:屏東縣萬丹鄉灣內村一對年逾6旬的簡姓兄弟,雖同住老舊三合院,因感情不睦互不往來形同陌路各住一屋,弟弟23日在外工作時心肌梗塞猝死,親友擲筊詢問後回老宅辦喪事,竟又發現住另一間的哥哥也已在床上成白骨,警方研判死亡約3個月。 因此雖然準備了足夠又安全的老本,但發生事情的時候有沒有人可以協助,就是生活照顧周密性的問題了。比如說在家中跌倒、生病、甚至突然昏倒時,有沒有人可以及時發現立即護理或送醫?以屏東簡姓兄弟的案例來說,首要問題是有沒有人能夠及時發現狀況,即時啟動照顧機制,錢反而不是當下最重要的。 老友與老伴 是老後生活照顧機制 高齡化少子化世代,想仰賴子女養老愈來愈不容易,另一半若能做到「執子之手,白頭偕老」固然是美事,但命數難測,所以不管有沒有結婚或生養子女,總有一天,終究會有自己一人面對獨自終老的時候,學會獨處成了人生必學技能。 獨老的生活照護防護網要啟動,以免事故發生無人知曉,錯失救助的黃金時間。「老伴」除了配偶外,也可以是一群每日相聚的同好或同伴,如每日清晨運動,健走,跳舞,社區義工等同伴,又或者是相互照應的鄰居,每天早晨互相問好,甚至是每日固定用餐的早餐店,是否能比仰賴子女晨昏定省發現長輩是否安然無恙,更能及時發現問題? 若可以接受入住老人之家,老人集合住宅或養生村,照顧會更全面化。入住機構常有各種康樂活動或學習課程,老人家憑藉活動參與更能夠彼此交往、互相了解更多。有了這些「老伴」陪伴,不僅生活更加多采多姿,平日若有突發狀況,機構的同伴或社工也能及時發現,甚至機構內有醫護人員能及時處理,防止傷害擴大,在生活安全防護上會更加周密! 人生下半場不該是日日無所事事,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每天自怨自艾,甚至百病叢生,任由生命流逝,獨老也能活出精采人生。但漫漫人生總有風險,為了活的優閒自在,除了老本的準備要足夠,別忘了也要好好經營一群老友及「老伴」,這樣才能健康又快樂獨老,安享無憂的第三人生!作者:陳瑀莘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大專盃財富管理競賽輔導顧問暨專案講師榮獲2013保險信望愛獎優選最佳專業顧問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5-20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最賠錢」醫院 無愧於心
紐約時報有個專欄叫做「擋不住的(Unstoppable)」,專門訪談各個領域一些上了年紀,卻不退休的名人。記者想要知道,為什麼他們還繼續在原來的崗位上賣力?最近訪談的是,華裔美國名作家湯婷婷(Maxine Hong Kinston)。湯女士高齡83歲,她跟記者說,年紀只代表時間的流逝。她從沒想過「退休」這回事,她腦中,仍不斷地湧現新的故事及新的想法,讓她停不下來。她說她有一位要好的詩人朋友,她倆不約而同的想法是「在沒有完成我們的任務前,我們不會死!(We won't die, until we finish our work!)」。她這話,觸動了我的心。我原來是一個不運動的人,大約在十年前,我開始每天至少走七千步,希望我能維持良好的身心狀況。因為,我須要更多的時間去完成很重要的工作。健保4謬誤 盼還有時間改變轉眼十年過去了,我想改變的事情,還沒有達成,難免有點焦慮。不知老天,能不能再給我五年,去改變健保制度的謬誤。健保的第一個「錯」,是支付太低亷,因多數支付都不敷成本,所以,醫院一方面降低經營成本,一方面想方設法創造自費項目,來彌補健保收入的不足。結果,造成醫護血汗,病人成為狙上肉。第二個「錯」是「不同工卻同酬」。健保忽視了感染科、小兒科、神經科、身心科、老人科、血液腫瘤科等科別,跟看傷風感冒不一樣,醫師須要花時間問診,做仔細身體檢查,才能做出正確診斷。可是,健保門診診察費卻一律是兩百塊錢,導致必須用腦思考,花時間檢查病人的重要科別,後繼無人。衛福部長薛瑞元說,十年後,重症小兒科病人須出國就醫,而目前台灣感染科醫師缺額己達六七百人。第三個「錯」是「同工卻不同酬」。原來台灣分級醫療規畫,要由不同層級醫院,分工照顧不同嚴重度的病人。給付的多少也應該依疾病嚴重度決定。但沒有擔當的主政者卻圖利自私自利的醫學中心,居然,同樣的病,到不同層級醫院,健保給付不一樣,層級愈高,付費愈多。導致全台灣多數醫院都以成為醫學中心為目標。不但破壞了轉診制度,也浪費了健保資源。第四個「錯」是「論量計酬」。不論做對做錯,做越多賺越多,這樣的制度根本不鼓勵做好。自費最多最賺 劣幣驅逐良幣健保卅年,因為制度謬誤,不但醫療形態愈來愈扭曲,醫療風氣愈來愈惡劣,自費最多的醫院成為最賺錢的醫院,劣幣正在驅逐良幣!衛福部公布全國醫院財務報告,和信醫院倒數第二名,但護病比最高。心裡雖不好受,但我一點都不慚愧!因為,我們不愧對病人。經營大師彼得杜拉克說,非營利事業的結餘(bottomline)不是「利潤(profit)」,而是「改變的生命(changed life)」。我們在意的是病人的生命,而不是獲利。從創院直到今天,在和信醫院接受治療的病人的平均五年存活率,一直高過國內平均20%。而不久前,全國住院病人的滿意度調查,我們更高居全國之冠。看到衛福部發布的報告,更擋不住我,要更努力讓這所醫院活下去!
-
2024-05-19 焦點.長期照護
高齡手機成癮1/靠玩俄羅斯方塊健腦 長者竟手機成癮
在「人手一機」的現代社會,3C成癮不止出現在青少年族群,近年也開始往高齡的光譜移動,有長輩為了「動腦」而下載了手機板俄羅斯方塊,整天坐著、食欲與活動力減退,原來已成癮,而孤單、憂鬱、認知功能下降,正是這些「銀髮網癮族」背後的縮影,其中又以孤單最為顯著,甚至可能被詐騙集團盯上。衛福部「111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指出,65歲以上者有使用網路比率,在5年間由26.52%增至50.36%,每天或幾乎每天使用網路者中,高達96.98%會用LINE及臉書和親友聊天、視訊;46.64%會玩線上遊戲、聽音樂、觀看影片,除使用社群軟體外,其餘如休閒活動、查詢資訊、網購、行動支付等,均低於55至64歲者。手機成癮不是單純成癮,背後可能代表孤單、憂鬱、認知功能下降,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銀光學苑主任袁瑋指出,患者到門診就醫的原因,往往是因為焦慮、身體不適等症狀,他們長期將重心放在兒孫身上,卻容易因為「嘮叨」而和家人疏離、變得更孤單。常常是合併認知退化跟憂鬱情形,袁瑋表示,像這樣因為身心症狀就醫的高齡病患中,約有一成會過度使用手機,而「成癮」看的不是使用時間,而是對生活的影響程度,例如整天都不動、不和家人交流、不吃飯一直滑手機,甚至因為家人不喜歡而躲起來滑、被發現時隱瞞使用事實等。滿多長輩因為孤單開始用手機,就像年輕人,滑手機也容易耗掉很多時間,很容易就變成一個行為,袁瑋指出,能邊看邊動手做的影片,如做菜、繪畫等教學影片,因為不是單方面接收資訊,所以不算「成癮」。袁瑋分享,有名近70歲奶奶被女兒帶來就醫,不只食欲、活動力減退,視力也退化,一問之下才知道,是為了動腦,所以整天都在用手機在玩俄羅斯方塊,幾乎不太動,但「戒癮」並不是直接移除或禁止,而是要用其他豐富的生活、人際交流等,建立新的生活重心,像這位長輩,後來就參加「銀光學苑」的活動,同時合併藥物治療,就不再那麼沉迷手機遊戲了。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說,老人家跟晚輩之間相處不好的案例很多,治療上絕對不只藥物,還要討論很多現實因素,比起網路成癮,數位落差也許是長輩更常面臨的困境,有些人可能受限於眼睛不好、不會打字、不認得注音符號等,以80歲以上族群很常見。張家銘指出,疫情期間,到處都需要掃描QR-Code、使用相關APP等,很多老人不太會用,以他自己的父母親為例,就不太會使用使用外送平台,不過計程車軟體倒是沒有什麼問題,「能跟上最好」,畢竟現在很多資訊都在網路上,接觸得多就比較不會和社會隔得這麼遠,鼓勵長者持續學習,參加社區大學或日照中心的活動,多接觸人群絕對有幫助。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說,使用過度可能影響生理,所以建議每用每半小時就要休息,原本就有退化疾病的頸椎造成傷害,建議在使用這些產品時,可以搭配支架、留意使用角度、椅子要有靠背和支撐,「要盡可能符合人體工學」,出現痠痛情形時,也可以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如果還是不舒服,建議搭配藥物改善。台灣活力老化推展協會理事長吳玉琴說,目前尚未觀察到長輩「網路成癮」的現象,而戰後嬰兒潮的「壯世代」和80歲以上長者,面臨的數位落差不太一樣,前者屬於不陌生,卻又不像年輕族群熟悉,面對進步快速的AI科技等,需要花時間跟上。吳玉琴表示,數位落差可透過課程協助,因為長輩常抱怨,孩子沒耐心教他們,所以透過課程,長者可學習如何使用手機、LINE、臉書等,熟悉3C產品,更上手之後,也許就能自己拍影片、掌握話語權,從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開始。
-
2024-05-19 焦點.長期照護
高齡手機成癮2/別把「顧孫」當唯一選項 恐喪失社交機會
戰後嬰兒潮世代陸續到了退休階段,有些人想遊山玩水,有的人幫子女照顧孫子,但愈來愈多人倡議,離開職場後開啟「第三人生」,不過男性在這方面碰到的挑戰較大,專家認為,可能是因為對唱跳活動不感興趣,或者拉不下臉參與等,建議可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參加活動;但也提醒中生代,不要只是把退休的父母當作免費保姆,卻又不允許對方干涉自己對孩子的教養,否則「顧孫」10年,可能就此錯失結交同齡好友的良機。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111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65 歲以上者有 5.34% 「做事時提不起勁或沒有樂趣」,4.78% 「無法停止或控制憂鬱」 ,隨著年齡增加,憂鬱傾向跟著增加,以「做事時提不起勁或沒有樂趣」增加幅度最大,有2.07%。台灣活力老化推展協會理事長吳玉琴觀察,女性比較願意走到據點、長青學苑、樂齡學習中心等地參加活動、學習新知,但男性僅約一成,會是比較擔心的,推測可能是因為,男性長者對於唱跳類活動興趣不大,所以應該要找有共同興趣的夥伴,一起從事喜歡的活動。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銀光學苑主任袁瑋分析,老一輩的男性,本來就比較少做人際有意義連結,很多時候也是工作取向,或者覺得自己曾經是大老闆,會拉不下臉;有些男性長者會一起喝酒、打牌、打球,但體力漸漸變差,人也會變得更孤單,「我覺得孤單是最大的議題」。吳玉琴指出,有些人規畫退休要到處玩,但不可能玩20年,還是要有生活重心和步調,邁向第三人生時,就要重新思考生活重心,建立「退而不休」的壯世代的概念,「年齡不是重點,而是你們怎麼過你的生活」;袁瑋則說,離開職場後的工作重心沒了,會轉向嘮叨晚輩而變得疏離,袁瑋說,長輩們不妨想想,這些都是必經的過程,對於世代間的差異,可以思考看這麼做對晚輩會不會比較有幫助。袁瑋表示,現在很多中生代,會把小孩丟給父母照顧,卻又不願對方干涉教養,可能會讓長輩覺得被利用,「如果長輩花時間照顧小孩,就少一個拓展人際的關鍵」,本來在65歲退休時,有機會交到很多年齡與興趣相仿的朋友;一但付出10年照顧孫子,很可能讓長輩錯失一段學習科技的黃金時間,繼續陷入數位落差的流沙。 袁瑋提醒,晚輩除了協助長輩適應AI等數位技術,更需要成為「詐騙守門員」,畢竟現在的詐騙手法更新快速,例如冒充理財專員等,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員,甚至曾有詐騙份子假冒在國外的退休醫師,透過臉書交友,騙取老太太的存款。人都有情感需求,尤其是情緒上龜毛、易怒的長輩,往往很難和家人相處融洽,容易變得封閉,只好將自己的情感需求寄託在網路,這些「專業」詐欺犯,往往就會帶著目的、順著長輩的脾氣,例如一起抱怨家人、附和「你真的很辛苦」等等,進一步取得信任。除了冒用身份外,科技發達的現代,甚至出現「深偽技術」(Deepfake)的詐騙手法,袁瑋表示,晚輩要多提醒長輩,這些是很常出現的手法,幫助他們建立警覺心,尤其任何金錢轉移,一定要讓家人知道。針對高齡族群的憂鬱情形,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陳亮妤說,去年篩檢65萬人,有4000人轉介治療、3000多人轉介到社福資源介入,但老人不太適合和年輕人一樣推三次免費心理諮商,因為要叫他們坐著,講出自己的「百轉千迴,難度比較高」,但他們會去診所或衛生所等地,也會去社區據點,由社工篩檢、個管師協助轉介,力拚今年再公布新的老人憂鬱症方案,但確切時間要等新部長上任,看過後才會對外說明。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4-05-18 性愛.性福教戰
熟齡也能追求性福!專家籲設立性專區,解決老人性欲與高齡醫療問題
老人情欲抒發受身體機能、心理、社會壓力等因素影響,性治療師童嵩珍表示,處於不同環境的老人狀況也不同,例如榮民之家或長期養護機構老人多有慢性病,且經濟多依賴兒女,難以開口索要與性有關的花費;而機構環境設計忽略個人隱私空間,工作人員也不願正視住民性需求。退輔會主委馮世寬在榮家設立榮莒室,後來轉型推出榮莒2.0方案,強化心理健康、兩性課程。但童嵩珍坦言,成效有限。為避免有需求者暴露於性病風險、被貼上標籤汙名化,期盼台灣也能有如荷蘭紅燈區的規畫,解決未被重視的需求。先前桃園榮家聘雇鋼管女郎表演,遭社會撻伐,中台科技大學醫療暨健康產業管理系助理教授何清治表示,他支持應該要多一點這類表演,又或在機構中設置專區,台灣也不該不去討論「性專區」,如果性專區可滿足性欲且能避免抑鬱或其他情緒問題,有助解決高齡社會的醫療問題。臨終前與太太重溫舊夢,經反覆嘗試成功行房情感的連結與交流,有時能超越身體限制,童嵩珍在大陸工作時,曾遇過一對恩愛的八旬夫婦,每天形影不離,吵架也不分房,一直維持親密關係,可惜後來因疾病影響,性生活中斷廿年。老先生在六十多歲時中風,導致行動不便,醫師還警告他,再有性行為恐二度中風,老太太則有僵直性脊椎炎,行房姿勢受限。但兩人之間恩愛的記憶如此美好,廿年後,老先生自覺行將就木,希望在人生進入終點前,再次重溫舊夢,也作為給老伴最後的禮物。童嵩珍評估時發現,老先生生殖器雖萎縮,但太太一摸就有反應,「兩人雖青春年華不再,卻能看出感情濃厚。」經過按摩等方法反覆嘗試數周後,兩人成功行房,相擁而泣,覺得終於完成了彼此的願望。來測退休力●「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8 性愛.性福教戰
新竹榮莒室打造「類摩鐵」 正視晚年性需求!幫助高齡者滿足親密關係
性是人類基本欲望與需求,不管幾歲,人都需要親密關係,即使年長也不該被忽視。照顧榮民等長輩的榮家設立「榮莒室」,甚至進化啟動「榮莒室2.0」,直視長輩的性福需求。親密關係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的,而熟齡可能會面臨到喪偶、失婚等,樹德科大性學所看見熟齡族群,也有情感交流的渴望,但卻沒有像年輕人一般的管道,創立以熟齡為主軸的交友平台「双双卿心」,幫助高齡者滿足情感需求。新竹榮家打造「類摩鐵」正視晚年性需求三年疫情期間,榮家發生的兩個事件可能讓大家印象深刻。除了桃園榮家秋節火辣熱舞,退輔會主委馮世寬於二○二一年在新竹榮家成立「榮莒室」,直面長輩的性需求。不過,全國首創的榮莒室推動逾一年,至今僅五人申請使用。榮家不氣餒,啟動「榮莒室2.0」,舉辦講座、設置情趣用品販賣機,繼續讓長輩性福。「每個年齡層都有性需求,不是年齡響鐘一到就瞬間消失。」新竹榮家主任白恩惠說,二○二一年五月三級警戒,同年十月,退輔會啟動榮莒案,初期就以設置獨立空間,滿足長輩性需求為前提。成立前,進行問卷調查,雖半數住民拒答,但回收問卷中,多數認同滿足性需求,可降低對女住民或工作人員的騷擾或金錢交易,也期盼能有「多元性活動」滿足親密關係。白恩惠說,性對長輩來說,多數難以啟齒,實際上他們都渴望親密關係。榮莒室希望讓沒有獨立空間的長輩,可有妥適的「性抒發」,榮莒室設在新竹榮家主建物旁的百年建築中,穿過禮堂及工作人員休息室後,就是全台唯一的榮莒室。外觀如同宿舍大門,但門外放了一張男女相依偎的情境海報,門後是簡易的休憩空間,像舊式旅館格局,一張床旁擺著木製雙人椅,正對面是電視,電視櫃則擺著八○年代女星的寫真照。床頭呼叫鈴 隨時提供協助白恩惠說,電視打開就是彩虹頻道,榮莒室看似是「類摩鐵」,但其實提供住民獨立空間,來到榮莒室不一定要揪伴,不希望自己享受「性」的時光被室友打擾也能進來。榮莒室與旅館最大的差異,是床頭櫃上有個「呼叫鈴」,按下後工作人員能馬上提供救護。不過,榮莒室推動超過一年僅五人申請使用。白恩惠說,榮家約四百多名住民,不是每個長輩都能正視「性」事,特別長輩過去生活經驗中,談「性」幾乎等於禁忌,即使有配偶也不敢表達需求,就怕被冠上「色」、「老不修」等標籤。定期辦講座 教健康性觀念榮莒室乏人問津,白恩惠和榮家工作人員察覺,不是設置房間就能達到目標,而是應建立健康的性觀念,於是啟動「榮莒室2.0」,定期辦講座,設置情趣用品販賣機,同時教長輩怎麼用情趣用品,如因應目前生理狀態,撫慰器搭配潤滑液才安全等。舉行講座,許多住民好奇參與,上課後陸續有人投幣購買情趣用品。有位住民買了之後說「我沒有要用」,但表示喜歡用品的形狀,要放在房間做擺設,看了心情能變好。榮家還購置VR,讓長輩可以看想看的電影,如果要看「謎片」,也能滿足需求。談性難啟齒 渴望親密關係年初,新竹榮家幫一對九十歲住民辦了榮家成立七十年來第一場婚禮,九十一歲余奶奶戀上比她大一歲的趙爺爺,兩人交往不到一年,決定「閃婚」。紅線緣起於疫後,榮家恢復活動,兩人同桌吃飯,聊天發現有許多共同興趣愈走愈近。有天爺爺跟奶奶說:「我想一輩子照顧妳」,雙方子女認識後結婚。白恩惠說,親密關係是人類基本欲望與需求,即使年長,也是不容忽視的一部分,避而不談反而增加問題,榮莒室邁入2.0,未來也將滾動式修正,期待各界別當長輩都沒有需求,而是正視需求才是正解。來測退休力●「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8 養生.抗老養生
「肌少症」分2種:急性與慢性!看哪一科?該怎麼檢測?肌少症權威陳亮恭一次告訴你
一般人的肌肉質量頂峰在25歲,接著會逐年慢慢流失,50歲後流失就會開始加速,肌少症的進展會越來越快。隨著台灣人愈來愈長壽,平均餘命已達到81.3歲,因此「老人疾病」也成為必須注重的課題,而其中也倍受關注的便是「肌少症」。台北市立醫院關渡醫院院長、亞洲衰弱症與肌少症學會理事長陳亮恭指出,肌少症不只影響身體健康,行動能力、生活品質,甚至增加跌倒風險、認知功能障礙、罹病率、失能及死亡率。那我們該如何確定自己是否是肌少症?若真的是肌少症,該去看哪一科呢?25歲的肌力的頂峰一般人的肌肉質量頂峰在25歲,接著會逐年慢慢流失,50歲後流失就會開始加速,肌少症的進展會越來越快,這時會開始感覺到體力大不如前,到了65歲,有5~10%罹患肌少症,80歲竟可能達到三成。而肌少症又分為兩種,目前歐洲肌少症診斷共識將之分為「急性與慢性肌少症」:急性肌少症多半與突然生重病、臥床有關,因為疾病耗能高,在住院治療下肌力流失也快,要再回復很難也很慢,因此在急性病治療,醫療團隊不能忽略營養跟蛋白質攝取;另外,慢性的肌少症則與生活習慣、慢性病管理有關。而患肌少症的長輩,多半是急性、慢性交互混雜。糖尿病罹患肌少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那肌少症高風險族群有哪些?陳亮恭表示,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臟衰竭等慢性疾病患者,都可能是肌少症的高風險群。如糖尿病患者會一直耗損能量,因此罹患肌少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另外,慢性腎臟病患者也因會有蛋白尿,造成蛋白流失,也讓肌肉跟著流失掉了,又或慢性病控制不好也都要注意。也因為肌少症是疾病與生活交互影響下的疾病,除了上述的疾病外,平時生活上更需要注意的是運動和營養。但長輩常因為牙口不好,或是肉類不易咀嚼、長期茹素,導致蛋白質攝取不足,更可能讓肌肉流失問題更嚴重。長輩若沒有特別疾病、醫師特別指示,並不需要特別節制營養的攝取;若有某些疾病,就需要諮詢專業營養師或醫師。想知道怎麼運動、又或是如何補充營養,就看:別誤會「大魚大肉」了!小心越養生,「肌少症」風險越大...陳亮恭教你:怎麼吃、怎麼動才能留住肌肉5招教你掌握自己肌肉的質與量因為肌少症是指伴隨著老化所引起的肌肉質與量的減少,所以兩者都需要同時檢測:檢測「肌肉量(肌肉的多寡)」1.請長輩輕鬆坐在椅子上。2.雙手大拇指、食指圈起,以此量測自己小腿最粗的地方,若是圈得起來,肌肉量就可能太少。3.另也可以請他人以皮尺量測小腿最粗的地方,男性標準是34公分、女性33公分,低於此數字,罹患肌少症機率高。檢測「肌肉的質量(單位肌肉大小可以產生的肌力)」1.坐在穩定牢固的椅子上,雙手抱胸。2.快速連續起坐5次,12秒內完成及格。肌少症要看哪一科?在肌少症的診斷上,因為需要做全身性的肌肉量測試,但是並非每家醫療機構都有專業設備,所以可以向醫院的高齡醫學中心諮詢。也因為罹患肌少症人數逐漸增加、且長輩可能都會遇到的狀況,所以民眾平時也可以諮詢老年醫學科、新陳代謝科醫師,或是諮詢復健科,從飲食與運動習慣開始調整。延伸閱讀: 手上冒出一粒粒小水泡,奇癢無比?皮膚科醫師:「汗皰疹」別擠破!水泡破掉會... 婆婆說「母親節不用送東西給我啦!」郁方:身為聰明的媳婦,你該這麼做....
-
2024-05-16 醫聲.醫聲要聞
永續健康論壇4/搶救護理大作戰 打造友善職場
從新冠疫情後,護理人員短缺各國皆如此,行政院祭出12項政策留人,衛福部的加薪政策初起奏效。不過,對於今年3月起實施的三班護病比,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直言,「真的有困難」,實際上,十年資歷的護理人力不少人因家庭因素暫離,未來須打造更友善的職場環境及彈性的勞動條件,才有辧法留住人才。護理人員出走已成各醫院最大危機。郭昭宏指出,造成人力流動的四大因素為薪資、工作價值、社會地位和生活平衡,雖然每年都有約五千名護理師投入,但同時也有資深的護理師離場,她們有時是因家庭因素不得不暫時離開職場。因此,郭昭宏認為,必須從薪資架構、勞動條件與彈性工時等就業策略開始著手,且因應超高齡社會及少子化,預先盤點職能缺口,並因應可能的退休潮,儲備部門專業人才;並設計迴力鏢計畫,吸引護理人力回流。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認為,人員流失以及急診和開刀等候時間拉長與醫療投資不足有關;今年正是改變元年,透過加薪等方式,護理人員離開的現象已有止血,新光醫院下半年預計有逾90位護理師報到,此時應對醫護加碼投資,未來才有更好的醫療健康照護。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程文俊指出,長庚護理人力的流失相對好一些,每年會幫員工加薪3-4%,提撥47億的年終獎金,保障待遇讓員工離職率較低;也曾經為了留住基隆院區的小兒科醫師,結合社區研究,不只提高醫療人員的成就感,也協助升等,成功留下人才。提高待遇及成就感都是手段之一,各醫院也想盡辧法留人,天晟醫院院長鄭貴麟指出,照顧全家人是將人才留在家鄉的好方法,同時利用數位工具簡化工作流程,以桃園肺癌篩檢為例,民眾先利用APP填寫資料確認自己是否為篩檢對象,醫院再掃其QR-CODE就能排檢,效率提高也減輕個管師的工作壓力。另外,台灣醫事法律學會理事長張朝凱認為,日前通過「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簡稱醫預法),也是營造醫病友善對話平台,減少醫療糾紛訴訟案,都能讓醫療環境更友善。
-
2024-05-16 醫聲.醫聲要聞
永續健康論壇1/超高齡社會來襲!醫療、科技待整合 法規應與時俱進
五二○新政府上台後,面對超高齡社會、少子化、醫護缺工的夾擊,智慧醫療輔助醫護工作,成為提升病人安全的重要發展,透過遠距醫療也可消弭偏鄉醫療差距,達到健康平權。然而法規未全、健保補助、軟體產業缺乏、醫科文化不相容,成為智慧醫院落地的四大挑戰,急需整合。今年適逢高醫大70周年,高醫大邀集優秀校友們共同舉辦「2024永續健康未來醫療趨勢論壇」,由高雄醫學大學、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中華民國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天晟醫院主辦;台灣醫務管理學會、台灣醫事法律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協辦,齊討論智慧醫療科技、大病人小醫院、友善醫療環境等議題。準衛福部長邱泰源指出,在科技持續努力下,也永遠守護以人為本。財團法人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董事會董事長陳建志、前立委暨天成醫療體系創辦人張育美也指出,疫後加速了醫療科技的整合,數位醫療成為重要發展,也可促進醫療平權改善就醫環境,但目前礙於法規限制、各醫院系統各行其是,待持續整合。明年台灣就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雄醫學大學校長楊俊毓提及,老年人口的增加及照護人力的不足,將成為現代社會重大挑戰,新冠疫情使得台灣在科技與照顧領域的結合成為顯學,智慧醫療將更有效率地照顧民眾健康。清華大學與高醫大即將共同打造智慧醫院,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指出,以智慧醫院與轉譯醫學為主的跨域合作,聯手打造達九百床規模的醫院,平時可為急性一般病床使用,疫情時可轉為防疫專責病房。健保署長石崇良指出,利用數位科技推動的大家醫整合照護計畫已啟動,透過疾病風險模型,將病患分流到各級醫療院所就醫,提升照護品質。高醫大持續於偏鄉服務,消除C肝的經歷也獲醫療奉獻獎。陳建志表示,醫界應思考如何提升醫療資源有效應用、運用數位科技完成醫療轉型,並透過遠距技術消弭偏鄉醫療差距。事實上,智慧醫療科技不只可協助醫師手術,還能對疾病預警、照護及追蹤,在管理上也省力不少。台中榮總曾是國際認證台灣第一家的智慧醫院,院長陳適安指出,推行智慧醫療,是要將風險降到最低,中榮與陽明交大攜手研發的「Healthcare GPT」,其中一個是Call center AI,預計六、七月開始可提供民眾即時線上文字回答,讓弱勢、超高齡族群也能感受到智慧醫療的效率。台灣醫療及科技產業聞名全球,智慧醫院卻屈指可數。張育美指出,醫療端提出問題,科技要幫忙解決問題,兩者相容才能對人民產生最好的幫助,但美國跟台灣都沒有成功,原因在於臨床路徑與科技尚無法結合,仍需努力。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王照元指出,AI無論如何應用,都要先收集資料整合再發展,才能落地應用,且系統要相容才能讓AI更有效益,目前AI已能生成病歷,但並不合法,法規如何與時俱進也是重要課題。美國的癌症中心曾試圖引進AI系統,卻因與現有的SOP有落差而失敗,十年前,美國FDA規定,軟體應用在醫學上都必須設監測機制,未來如何在保障病患隱私的同時,有效利用數據進行管理和研究,都需要遵守國際法規。「健康台灣推動聯盟」成員、醫師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陳相國表示,目前面臨「受限法規,醫療數據取得困難」、「健保補助有限,醫院缺乏推廣誘因」、「台灣缺乏軟體產業」與「醫界與科技業文化大不同」四大挑戰,期待透過基礎建設、遠距長照、居家在宅醫療的施行,讓「高齡照護不是夢」。中華民國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謝尚廷、榮譽理事長藍傳盛、輔導理事長梁明聖都說,高醫大優秀校友在醫療場域各有所長,共同維護民眾健康。
-
2024-05-16 養生.保健食品瘋
得了糖尿病就煩惱多多,不想讓生活品質下降,網問:補充保健食品有用嗎?
全台灣目前有超過 1500 個保健品牌,產值已連 5 年創新高,110 年達 215 億元(註一),顯示國人對身體健康的重視,以糖尿病患者而言,許多糖友傾向購買能幫助調節的苦瓜胜肽,或是含鉻、維生素B群的膠錠產品,但是否真的有效? 擁有十年臨床糖尿病衛教經驗的營養師王玟茵解答:「想照顧好糖尿病,先做好飲食管理,再搭配營養補充,才是與糖尿病共存的不二法門!」糖友飲食管理的關鍵:控制醣類攝取,掌握「定時」、「定量」、「低升醣指數」醣類食物包含全榖雜糧類、水果類及乳品類,其攝取份量是影響血糖上升的主要關鍵,學會控制醣類的攝取,是糖尿病友的第一堂課。很多人以為控制醣類攝取就是「不吃澱粉」、「不吃所有醣類」,但其實重點是「定時」、「定量」、選擇「低升醣指數」的食物;「定時」指的是固定時間用三餐,「定量」指的是每餐的醣類份量要固定。定時定量可避免吃進過多食物、導致體重上升,亦可使血糖較平穩。選擇「低升醣指數」的醣類如南瓜、地瓜、糙米,其膳食纖維含量較高可增加飽足感,也需避免精緻糖含量高的食品,如含糖飲料、蛋糕、糖果等。定期血糖監測是糖友自我管理的重要指標,可選擇飯前空腹及飯後兩小時,並搭配飲食紀錄,瞭解自己的血糖值,才能有效調整藥物、飲食及活動量。定期檢查要從「頭」到「腳」,預防病程長的潛伏風險台灣糖尿病人口已破250萬人,每3名患者中,就有1人未滿60歲(註二),糖友年輕化、病程長,面對與病共存的下半輩子,若不及早預防,潛伏風險恐擴及全身,如中風、視網膜病變、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神經病變、糖尿病足等併發症。平時除了飲食管理,國健署呼籲糖友要做好從「頭」到「腳」的定期檢查(註三),不只定期血糖監測,經常性血脂、血壓、體重量測,每年也要至少一次檢查眼睛、牙齒、足部、心血管等,如發現異常,可及早就醫治療。飲食上也能做到提前預防,玟茵營養師建議糖友可多攝取好的油脂如Omega-3、GLA(γ次亞麻油酸)、膳食纖維、優質蛋白質等,這些營養素都可以幫助穩定、調節生理機能、增加體力,搭配定期檢查,有效避免潛伏風險。 落實全營養,使用糖友全方位管理好幫手除了常見的苦瓜胜肽等保健膠錠,玟茵營養師建議可選擇糖尿病專用的營養品,醣量固定,可取代部分正餐或點心,可幫助管理,又含豐富的營養成分,確保攝取所需營養。百仕可「鉻護糖尿病營養素」即為衛福部核可,市售唯一全方位管理的糖尿病營養品,首創「3重穩固」與 「3效守護」配方,除了鉻、膳食纖維、肌醇,還添加GLA(γ次亞麻油酸),維生素B6增進神經系統的健康、EPA+DHA (Omega-3) 優質藻油,維生素B1幫助維持皮膚、心臟及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葉黃素守護糖友晶亮水潤。 百仕可鉻護糖尿病為低升醣指數食品(低GI),還含有12g優質蛋白質,相當於2顆蛋,維持重要身體機能也避免飢餓感。百仕可鉻護糖尿病營養比例符合 2022 美國糖尿病學會針對膳食纖維、飽和脂肪、反式脂肪之建議,更經過醫學實證,4週有效維持良好營養狀態,讓糖友吃得安心有保障。百仕可「鉻護糖尿病營養素」✓經衛福部核可的糖尿病專用營養品,可取代部分正餐或點心,幫助飲食管理、攝取豐富營養✓膳食纖維、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營養比例符合2022美國糖尿病學會之建議✓3重穩固:含鉻、膳食纖維、肌醇✓3效守護:添加GLA(γ次亞麻油酸),維生素B6增進神經系統的健康;EPA+DHA (Omega-3) 優質藻油,維生素B1幫助維持皮膚、心臟及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葉黃素守護糖友晶亮水潤3重穩固x3效守護,提供糖友全方位管理和保護!想與糖尿病共存,飲食、定期追蹤缺一不可,搭配方便又提供全方位守護的營養品,幫助糖友在健康管理之路上事半功倍,管理好了,生活品質也變更好!參考資料註一 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高齡化及健康預防觀念提升,保健營養食品產值連5年創新高,2023年2月15日註二 資料來源: 聯合報新聞網:糖尿病年輕化 大數據找最佳照護方式, 2023年10月12日註三 資料來源: 衛福部,控糖A到G ! 你7了沒!2014年10月30日
-
2024-05-15 醫聲.高齡社會
一跌不起骨鬆成老人殺手 彰化篩檢1萬餘人 陽性率高得驚人
台灣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對長輩而言一個隱形殺手的疾病正開始浮現。依據彰化縣衛生局指出,2019年起骨鬆行動篩檢車進入鄉里篩檢,4年來共篩檢1.1萬名65歲以上長者,統計發現男性不論年紀,骨鬆比例約2到3成,女性則隨著年紀增加,65歲至69歲約50%,80歲以上則高達8成。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指出,宜針對容易跌倒、骨折的高風險族群進行精準篩檢,並適時放寬健保給付,讓骨折高風險者能及早治療,減少社會成本的付出。彰化縣衛生局的「骨質密度巡迴篩檢」,是以DXA骨鬆行動篩檢車進入鄉里服務,從2019年開始至去年底,已進行一千場次,篩檢約1.1萬人。葉彥伯指出,統計發現,65以上女性隨著年紀愈大,發生骨鬆的機會愈高,到了80歲有8成是骨鬆患者,比例非常高,為了讓患者後續可以追蹤,衛生局召募散布在各鄉里的退休護理人員進行報告解說及營養衛教,並給予一片光碟片及彰化縣骨密醫師的口袋名單給民眾,轉介他們看診。須待骨折方能獲健保給付 專家:應放寬標準,精準篩檢由於骨鬆治療只有在骨折時才能獲得健保給付,日前台大醫學院副院長暨國際事務中心主任,同時也是藥學教授的沈麗娟在立法院的一場醫療公聽會上,也提及,骨鬆要提早治療防止跌倒骨折,不是骨折後才開始治療,健保給付需要更有效益評估。葉彥伯也認為,骨鬆患者發生骨折的比例約一到兩成,也就是只有一到兩成的人治療上可獲得健保給付,其餘8成的患者要治療就得自費,對病人而言都是負擔,未來,應該要放寬給付標準,並進行精準性的篩檢,找出容易跌倒及骨折造成失能風險的高危險群進行篩檢,讓他們提早接受治療,讓醫療支出可以更精準化,達到更好的效益。至於未來是否將骨鬆納入65歲以上老人健檢行列中,葉彥伯認為,由於彰化縣偏鄉多,醫療院所只集中在三到四成的鄉里,老人健檢須至醫療院所進行,對於醫療不便的鄉里,老人健檢率不若都會城市高,一般縣市多落在三到四成的健檢率。為普及健康服務,骨鬆巡迴車能走入各多鄉鎮,涵蓋率會更高,因此,骨鬆篩檢因地制宜,醫療院所及社區篩檢併行。篩檢車結合業界、醫界 彰化縣擴大衛生政策生態系目前,行動篩檢車每天仍奔馳在彰化縣內的各鄉里,每年非假日的場次得排2、300場,在政策的執行上,很多縣市會考量經費預算,不過,葉彥伯提出一加一大於二的累計效益,他指出,骨鬆篩檢車是之前台電跟縣府有3年的肺功能篩檢計畫捐贈的車子,剛好計畫期滿,骨鬆醫學會找上門合作骨鬆篩檢,同步捐贈全身型雙能骨密X光機(DAX),為此,彰化縣衛生局還聘請一位專責放射師,加上外聘的司機及助理,將資源進行整合,讓政策順利上路,葉彥伯認為,這用在社區服務是非常有效率,比在醫療院所進行篩檢,一人約千元的費用相比少很多。相較於中央政府推動政策需要龐大經費及多方考量,彰化縣以地方為中心,在經費及條件更具彈性的情形下,找出系統性的執行方式,並複製微調各方面的政策,葉彥伯將商業上講的生態體系的建立,應用在衛生政策上,結合夥伴資源,拉大生態網絡,自然而然執行率就會提高,也能規畫較具前瞻性的政策。
-
2024-05-14 醫聲.高齡社會
母雞帶頭!彰化經驗躍全國 王惠美:負責鼓掌當啦啦隊
在衛生醫療政策上,「彰化經驗」成了全國標竿,無論是2025年消除C肝計畫,或新冠疫情期間的防疫策略,乃至於因應高齡社會推動的骨鬆篩檢車,都跑在全國之先。母親節前夕,媽媽縣長王惠長接受本報專訪,她謙稱自己只是幫忙找資源,當員工的啦啦隊已,她也跟所有的媽媽們說:「不要只顧別人,多愛自己,家庭才會更美好」。王惠美一見到記者,就小跑步了起來,腳底一雙便鞋看得出來是征戰一整天的利器,「我已經沒辦法穿高跟鞋了…一天走路就6千步以上。」日行萬步,縣長光跑行程都快達標了,王惠美笑說,這是勞動還不是運動,運動習慣的建立仍在努力。隨著超高齡社會來臨,彰化縣有備而來,推出有趣又接地氣的政策,「我愛我的老樣子」,找老師進鄉鎮,教長輩穿搭及走秀,舉辦老人盃電動比賽,利用Switch拼輸贏;也在15個衛生所成立不老健身房,只要長輩到衛生所接受體適能檢測,經醫師評估開立運動處方箋,再交由運動指導員提供個別化肌力指導,並鼓勵長輩自主訓練,預防肌少症。「彰化經驗」幾乎是流行病學裡的專有名詞了。王惠美指出,在醫療政策上,協助衛生局找資源,像扶輪社贊助彰化縣C肝篩檢,日前也捐贈偏鄉眼科檢查,這些都整合到鄉鎮的C級巷弄長照站等關懷聚點裡,長照站裡有運動指導員、物理和職能治療師、專業驗光人員、社區營養師以及專業社區藥師等,都能提供健康相關服務。自己的媽媽正面臨失智危機,王惠美心有所感地說,找對照護資源很重要,「去年媽媽去日照中心,跟著上課後頭腦變得靈光,失智症狀減緩,且生活有重心後也變得更愛美,這都可以減輕家人負擔。」彰化縣長照服務使用涵蓋率已達70.25%,高於全國61.97%。彰化縣也開始建構全國首創的老幼共融長照衛福大樓,全縣預計18處,將整合衛生所、日間照顧服務中心、不老健身房、公設民營托嬰中心、育兒親子館及家庭福利中心等,照顧0到100歲的民眾。至於高齡化社會的另一個重點疾病—骨質疏鬆,彰化縣早在2019年就與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合作,打造全國唯一的「骨質密度篩檢巡迴車」,至已辦理了1,021場次社區的骨鬆篩檢,篩檢總人數達11,317人,目前仍在持續進行中。身為媽媽,對縣民的照顧也應用在自己身上,每年都健康檢查的王惠美,不諱言有糖尿病及癌症家族史,早期檢查讓自己提高警覺。王惠美特地在母親節前夕,提醒媽媽們,不要永遠只忙著其他人的事,多愛自己一點,家庭也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