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30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搜尋
高雄長庚
共找到
292
筆 文章
-
-
2023-11-29 焦點.杏林.診間
不幸車禍卻有幸遇到梁醫師!8個月重建手術除掉我右眉骨大疤痕
四年前車禍送醫急診,兒子擔憂地趕來,辦了手續,幫我拍照,看到照片中的我整臉鮮血直流到耳際,如同嘴巴大的傷口,這是安全帽前片刮的整齊傷口,急診醫師先縫了8針,看看是否有細菌感染,要我住院觀察。護理師說:「妳很幸運地遇到他來看傷口。」他是高雄長庚美容整型科梁啟誠,一位醫術好又有耐心的醫師。梁醫師說:「怕妳眼窩有小碎裂,等下要帶妳去眼科檢查。」但我回:「可以不要嗎?我最討厭檢查眼睛很繁瑣。」「都在醫院了就去檢查一下,眼睛很重要喔。妳的瘀青都一直往下沉了,要多住幾天看看囉。」梁醫師一直很暖心地安撫我,並且微笑著拍拍我的肩說:「加油!」經過四天梁醫師細心查房,我請教他後續的傷口、雷射療程問題。他讓我在出院後,回診時可在診間一起討論。我的右眉骨在拆線及貼美容膠期間,因為像個大蜈蚣、如同深深的壕溝,常引人側目。經過8個多月的重建手術,到一次次的雷射,梁醫師都細心解說作法及哪種雷射,也常說笑話,讓我在手術時放寬心,讓我很安心,一切都交給他,終於梁醫師說:「妳看看這麼淡的痕跡,妳還要再打嗎?我覺得可以了,不用再多花錢常跑醫院了。」最後一次回診,梁醫師還叮囑我:「眼睛記得還要檢查唷!不要鬆懈!」好!梁醫師,謝謝您。
-
2023-11-17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家庭經驗分享 給巴友的最實用心法
「服用巴金森病藥物後,開始難入眠,經常睡睡醒醒,除了調藥,還可做什麼?」「父親因副作用自行停藥,只信偏方,我該如何說服父親找醫師調藥?」「巴友常有情緒低落等非動作障礙,怎麼判斷是疾病所致還是得到精神病?」這些巴金森病友與家屬發出的疑問,正困擾著全台超過8萬個巴友家庭……巴金森病友的各種調藥疑問,與治療方式有關。高雄長庚神經肌肉疾病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100位巴金森病病友,有101種治療藥物搭配方式。」醫師依據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因人而異,因需長期用藥,有時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昏眩等,此時就要重新調整。疾病為師,在巴友家庭和疾病共存的歷程,巴友的困擾讓巴友以自身經驗,分享實用建議給同樣與巴共處的巴友家庭。 1.整理環境避免跌倒:家中保持明亮、避免雜物 不抗拒輔具羅阿姨有10幾年照服員經驗,同時是確診1年多的巴金森病友,她提醒巴友家裡保持明亮,千萬不要摸黑以免不小心被家具、物品給絆倒。走路如果不穩,在家裡也要拿拐杖,3腳或4腳拐杖都好。一般人用腳尖走都很容易跌倒了,何況巴金森病友容易踮腳走路呈現小碎步,一定要慢慢走,走愈慢愈好,「電話來了也不用急,就讓它響,對方如果有急事就會再打來」。📌小叮嚀:家中保持明亮,避免過黑而被物品、家具等絆倒摔傷。2.固定作息保持運動:持之以恆不要急 配合穩定用藥與良好作息目前擔任太極拳老師的吳大哥,在確診巴金森病後一邊進行治療,一邊參加職能治療、太極課程,明顯感受到打太極讓身體機能漸漸起色,重拾了以往運動習慣。吳大哥細數太極拳種種優點:拳法鬆柔能改善肌肉僵硬,重心放於腿部練就平衡,緩吸慢吐調整呼吸,身體跟上腦中思路去展演每一套路以訓練認知,最後則是運動自然會產生多巴胺,也有益於延緩病程進展。📌小叮嚀:持之以恆規律運動,不需急著看見成效,可尋求物理治療師協助,量身打造一套適當的運動。3.主動出擊接受新知:有助病情控制的課程、科技 開放心態勇敢嘗試8 年前確診的金山大哥,力行「不封閉自己」原則,積極報名相關課程與計畫,舉凡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台大物理治療系的研究計畫、慈濟醫院的主題活動等都有他的身影,金山大哥認為只要維持好的身體,現在有很多新科技,總會等到新的治療方式。他也特別對同為獨居的病友們喊話,「不要怕別人笑,踏出門就不會悶著。」📌小叮嚀:視體力多參加病友社團活動,善用手機鬧鐘、APP,避免忘記吃藥。 4.建立良好醫病關係:認識藥物角色 詳實記錄藥效及副作用淑敏阿姨每日陪著媽媽服藥,悉心觀察記錄媽媽每次服藥後的微小變化,並將所有問題於回診時抓著醫師討論。巴金森病的各種挑戰,淑敏阿姨都陪著媽媽經歷,此外,雖然複雜,但淑敏阿姨認真詳讀每種藥物的資料與仿單,主動與醫師討論,過程像是作實驗,但在與醫師討論上幫助很大。多虧淑敏阿姨的用心積極,主治醫師也能更全面掌握媽媽的狀況。📌小叮嚀:協助病友遵醫囑服藥,並把藥物問題帶回去請醫師調整及建議。5.病程後期手術評估:藥物效果有限時 與醫師討論其他治療方式顏大哥已經與巴金森病共處17年,持續治療及運動控制病情,但在治療將近10年時,藥物吃得愈來愈重,醫師建議顏大哥考慮進行DBS 手術,也就是在大腦中植入電極導線,透過電流來控制與調節腦內活動,達到運動症狀控制;顏大哥回憶當時心情沒有害怕,「交給醫師、交給老天,我心情只有這個念頭。」手術過後最直接的改變是藥物減量,雖然仍要吃藥,但是手術之後,確實醫師開藥就少了很多。📌小叮嚀:若出現藥物效果不佳狀況,可以與醫師充分溝通,請醫師評估考慮其它治療方式。以上內容摘自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巴金森病88問》,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台約有8萬個家庭受巴金森病所苦,多數病友疾病歷程很長,症狀與治療方式存在個別差異,《巴金森病88問》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可至電子書平台「琅琅悅讀」免費閱讀全書。📖免費閱讀更多巴友故事與實用建議>>>《巴金森病88問》
-
2023-11-01 活動.活動最前線
【免費電子書】《巴金森病88問》新書出版 助全台8萬個巴友家庭
「服用巴金森病藥物後,開始難入眠,經常睡睡醒醒,除了調藥,還可做什麼?」「父親因副作用自行停藥,只信偏方,我該如何說服父親找醫師調藥?」「巴友常有情緒低落等非動作障礙,怎麼判斷是疾病所致還是得到精神病?」這些巴金森病友與家屬發出的疑問,正困擾著全台8萬個巴友家庭……巴金森病友的各種調藥疑問,與治療方式有關。高雄長庚神經肌肉疾病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100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有101種治療藥物搭配方式。」醫師依據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因人而異,因需長期用藥,有時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昏眩等,此時就要重新調整。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巴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神經退化疾病,據健保近5年統計,全台確診人數每年成長2千多人。除了已確診的巴友,民眾在路上看到走路小碎步、手抖的長者,很可能就是被輕忽未診斷的黑數。疾病為師,在巴友家庭和疾病共存的歷程中,書中記錄8位巴友或照顧者努力的身影,例如熱愛繪畫的林大哥,罹病5年來從未因手抖停止做畫,一筆一畫的勾勒是他不願放棄的執念;年輕型巴友Mandy15年前確診,現今仍在職場打拚;獨居的巴友金山大哥,善用APP等科技記錄病情,獨立面對疾病,提供最佳學習範本。林祖功說,當巴金森病友出現手抖症狀時,多巴胺細胞已有6至7成退化,若合併情緒低落等症狀,將選擇能同時緩解動作障礙及憂鬱的藥物,幫助病友提高生活品質。臨床觀察,病友從發病到離世達17到20年,規律用藥及運動可延緩身體退化,他鼓勵病友,「不須悲觀看待,只要及早發現並用藥控制巴金森病,就可『分期付款』,減慢退化速度。」他也建議,患者在罹病初期就與醫師溝通治療目標,以延長治療的蜜月時間,病友應有耐心規律服藥,並配合復健來提升肢體活動能力。《巴金森病88問》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這也是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百靈佳殷格翰藥廠於2023年5月4日簽訂合作備忘錄(MOU)時啟動的第一個合作,希望以巴金森病衛教識能教育,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對巴金森病治療與照護帶來更好的環境。全台約有8萬個家庭受巴金森病所苦,多數病友疾病歷程很長,症狀與治療方式存在個別差異,書中分別透過不同情境提供實用建議。民眾可至電子書平台「琅琅悅讀」免費閱讀全書。《巴金森病88問》索書資訊👉👉 點擊閱讀巴金森病88問電子書
-
2023-11-01 醫療.巴金森病
憂鬱、失眠、自行停藥 巴金森病困擾多 新書《巴金森病88問》助全台巴友家庭
「服用巴金森病藥物後,不但難以入眠,還經常睡睡醒醒,怎麼辦?」「父親因副作用自行停藥,只信偏方,該如何說服他找醫師調整藥物?」「媽媽經常情緒低落,怎麼判斷是巴金森病的影響?或另有精神疾病?」全台約有8萬個巴金森病友家庭,上述問題經常困擾他們,如今在「巴金森病88問」一書中可獲得解答。全台巴友 年增逾2千人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千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88個最常見的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解答,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巴金森病是僅次於失智症的神經退化疾病,根據健保署近5年統計,全台確診人數每年成長2千多人,除了已確診的巴友,路上看到走路小碎步、手抖的長者,很可能就是被輕忽未診斷的黑數。手抖憂鬱 藥物同時緩解高雄長庚醫院神經肌肉疾病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當病友出現手抖症狀時,多巴胺細胞已有6至7成退化,若合併情緒低落等症狀,將選擇能同時緩解動作障礙及憂鬱的藥物,幫助病友提高生活品質;臨床觀察,病友從發病到離世達17到20年,規律用藥及運動可延緩退化。林祖功鼓勵病友,「不須悲觀看待,只要及早發現並用藥控制巴金森病,就可『分期付款』,減慢退化速度。」他解釋,所謂分期付款,就是不要一次就使用最高劑量或最猛的藥物組合,罹病初期應與醫師溝通治療目標,延長治療的蜜月時間,病友應有耐心規律服藥,並配合復健提升肢體活動能力。與病共存 巴友分享經歷巴金森病友的各種調整藥物疑問,與治療方式有關。林祖功說,100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有101種治療藥物搭配方式。醫師會依據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因人而異,因需長期用藥,有時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昏眩等,此時就要重新調整。以疾病為師,在巴友家庭和疾病共存的歷程中,書中也記錄8位巴友或照顧者努力的身影,熱愛繪畫的林大哥,罹病5年來從未因手抖停止做畫,一筆一畫的勾勒是他不願放棄的執念;年輕型巴友Mandy在15年前確診,現今仍在職場打拚;獨居的巴友金山大哥,善用App等科技記錄病情,獨立面對疾病,提供最佳學習範本。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10-05 醫療.腦部.神經
腦中風最愛問/手腳無力只是疲累?千萬不要忍!當心是急性中風
教官小叮嚀 林豐俊╱馬公消防分隊高級救護技術員Q:澎湖縣一名長期臥床的老人家,照服員到家中協助基本日常照顧和餵食時,發現長輩半側肢體無力,詢問身體狀況答不出來,口齒不清無法理解在說什麼,立刻撥打119求救。救護人員經生命徵象評估,確認並非低血糖導致,執行「辛辛那提測試」發現測試項目異常,懷疑是急性腦中風,趕緊送醫急救。離島民眾就醫不易,發生急重症怎麼辦?A:受限於地理條件,澎湖醫療資源相對不足,發生急難或重大疾病,只能後送到台灣就醫。衛福部澎湖醫院和三總澎湖分院是在地的急救責任醫院,皆位於澎湖本島上,其他七美、望安離島及北海島嶼的民眾,要多花上舟車勞頓的時間,「離島送離島」才得以就醫。在地人說:「住在離島,生病還得看老天爺臉色」,澎湖離島多,島上居民平時以衛生所為主要醫療院所,澎湖人練就一身看天吃飯的堅毅精神,連病痛也很能忍,所以救護人員常在收到通報趕到現場,看到病患狀況其實都已經相當危急,預後通常不會太好,甚至還有離島居民身體不舒服,自己開漁船到澎湖本島就醫的案例。當急性中風症狀發生後,建議在4.5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有機會有更好的預後,搶救急性中風的關鍵就是「速辨識、快送醫」。提醒民眾,在澎湖特殊的地理環境下,除了第一時間警覺,辨識出可能中風,也要立即撥打119求救,救護人員能同步與醫院聯繫,提早通報醫院啟動中風治療小組,雙方串連不中斷,把握黃金救援時間。「一名孕婦去澎湖旅遊時,突然發生急性中風,送醫後由空中緊急醫療轉診至高雄長庚醫院治療,現恢復良好且順利產下女嬰。」奇美醫院神經內科專科醫師、衛福部澎湖醫院神經內科支援醫師李佳維說,在澎湖本島發生急性中風等急重症,除了緊急會診,可能需要空中緊急醫療送到台灣,其他小島衛生所若遇此狀況,則請海巡隊派船或交通船接回本島,視病情後送至台灣治療,即所謂「離島送離島」陸海空協力即時救援。腦血管疾病 第四大死因澎湖除了本島外,外圍環繞18個有人島嶼,但年輕人外移嚴重,65歲以上長者比率近兩成,逼近超高齡社會,更是各離島中老化指數最高的縣市。李佳維表示,曾有一位長輩發生急性中風就醫,但太太失智無法溝通,能做決定的子女又都在台灣,因而錯過了黃金治療時間。李佳維說,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其中腦中風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因腦血管堵塞形成的缺血性中風占八成,搶救關鍵在於第一時間的辨識跟送醫時間。急性中風是進行式的病程變化,每慢1分鐘送醫治療,就有190萬個腦細胞因缺氧而死亡,身體也會出現不同病況。救治要快 熟記辨識口訣不論你在就醫便利的都市,或是離島偏鄉等地區,急性中風的救治重點都是「快」,李佳維提醒,民眾要熟記中風辨識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快打119」,千萬不要以為眼歪嘴斜、手腳突然無力、講話不清楚等症狀,只是暫時疲累。民眾平時應提高警覺,控制三高,戒菸、不過度飲酒,避免急性中風及其他慢性病共病的發生。【李佳維醫師部落格】神經科醫師聊中風臨床經驗【延伸閱讀】腦中風黃金治療時間增至4.5小時!10/1起健保放寬救命藥給付條件【延伸閱讀】腦中風前兆有哪些?這些症狀快打119,救命關鍵一次看!
-
2023-09-23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醫師兼月老!趙昭欽顧好病人的肝,成就好姻緣
高雄市立岡山醫院原本是個每年需由高雄縣府補貼上億元的醫院,秀傳醫療體系在2000年接手經營,成為全台第一家公辦民營的醫院,現任院長趙昭欽在2003年接任,只花3年,就讓醫院「轉虧為盈」,明年秀傳體系更將在鄰近路竹成立有700床的高雄秀傳紀念醫院,一樣由趙昭欽擔任院長,這也將是北高雄規模最大的醫院。趙昭欽是高雄農家子弟,父母務農養大4個孩子,成績優異的他,一路從雄中讀到台大機械系,畢業時正好遇上成大開辦後醫學系,想回南部的他也去報考,一試就中,自此從理工男,踏上行醫之路。養生秘訣/登山當休閒 清晨騎車放鬆在休閒時,趙昭欽喜歡登山、騎單車,他常清晨六點從台南東區住家,騎著單車到高雄路竹老家,一騎就是一個小時,那段時間是他自我放鬆時刻,接著他沖個澡,再到岡山醫院上班,而他對部屬,也秉持絕非必要,絕不在下班後打擾部屬,他認為上班就認真以赴,但下班就好好休息,人生不能繃得太緊。因緣際會下,秀傳體系在2015年選定南科高雄科學園區「管2」用地,做高雄秀傳醫院基地,這是全國首創在科學園區內設址的醫院,明年9月將開幕。趙昭欽說,未來這兒會有更高端醫療設施,有達文西、各式微創設備,也會有腫瘤癌症治療中心,會與園區內生醫產業合作,進行臨床試驗與研究,此外,還規畫長照中心,「我希望故鄉愈來愈好,有更好醫療環境照顧鄉親,這是我行醫、也是身為高雄子弟最大的盼望」。父母務農苦 畢業回鄉服務父母與家鄉長輩務農艱辛,趙昭欽看在眼裡,心疼他們常三餐不定時,而且早期打針文化造成鄉下肝炎盛行,趙昭欽因此決定投入肝膽腸胃科領域,且畢業後就回到高雄長庚、台南市立醫院等醫院服務,以就近照顧父母,並在2003年接任高雄市立岡山醫院院長,一待就是20年。如何讓高雄市立岡山醫院形象「由負轉正」、「轉虧為盈」?趙昭欽除擘劃改善醫院外觀與充實硬體設備外,並與醫院同仁組成「親善小組」,拜訪當地診所,與他們成為伙伴,診所醫師可借用岡山醫院裡設備,為病人做檢查與手術,術後病人也可住在醫院,由院方照顧,受惠則是他最在意的鄉親,醫院也在他接手後3年轉虧為盈。推病友團體 簡化回診流程趙昭欽也推動病友團體,例如由B、C肝患者成立「愛肝聯誼會」,他說,岡山、路竹一帶,因早期針具消毒不徹底,很多人感染C型肝炎,若未定期追蹤,可能走上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又由於從偏鄉到醫院一趟不易,讓患者回診意願低,因此他不僅讓病友成立聯誼會,且讓患者追蹤看報告一次搞定。趙昭欽指出,病友間有聯誼會,會彼此分享療程甘苦,激勵彼此抗病,並且簡化流程,讓肝炎患者回診追蹤時,醫師可馬上開單為患者抽血做檢驗,40分鐘後即看報告,一次完成,不用讓患者跑好幾趟。行醫核心價值 病人照顧好問到行醫核心價值?趙昭欽不假思索地說,「照顧好病人」,他希望自己所帶領的醫院是有溫度的,是給病人溫暖的。有些務農鄉親回診,就是帶他們自種的芭樂給他,一進診間叫著「阿欽,哇來呀」,「這是阮庄腳郎,最真實的情感」,吃著他們送的農產品,「這是千金萬銀也買不到的珍饈美味」。他分享有個20多歲男子,感染C肝,為期一年、兩個干擾素療程都失敗,讓受盡發燒、食欲差等藥物副作用的他沮喪不已。後來健保給付口服抗病毒藥物,男子接受此療程3個月後回診,女友與女友姊姊陪同在旁,當他告知男子體內已測不到C肝病毒時,男子開心轉向女友說,「我可以娶妳了」,原來女友父母對男子染C肝一直有疑慮,擔心愛女會很早守寡,因此要另個女兒到醫院確認男子健康,才肯點頭讓愛女下嫁,「當醫師也能成就好姻緣」,趙昭欽臉上露著笑容。趙昭欽小檔案.年齡:61歲.專長:一般內科、胃腸疾病、肝膽胰疾病、胃鏡、大腸鏡、超音波檢查.現職:高雄市立岡山醫院院長.學歷:台大機械工程學系、成功大學學士後醫學系.經歷:台南市立醫院胃腸科主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人生有很多功課,感情、事業、家庭等,健康也是門功課,要用心去經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02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慢病放大鏡【共病】防治篇2|生活習慣病 個人、家庭應負責,分享健康資訊 實踐建康永續個人SDGs
世界各國面臨慢性病年輕化威脅,國健署擬推「國家慢性病防治計畫」,希望減少慢性病死亡率,相關學會代表齊聚會議,發表共同建言,不只政府、醫院有責任,個人更要為自身健康負責。大家都知道運動與健康息息相關,但多數民眾被工作綁架生活,聯合報「慢病好日子─你離慢病有多遠?」網路調查發現,約四分之一上班族屬「窮忙族」,集中廿至四十五歲,平均年薪不到五十萬,每天工作逾八小時,可自主運用不到三小時,缺乏運動,凸顯出慢性病年輕化危機。該項網路調查共蒐集一○五四名成年人生活習慣及資本資料,超過九成七受訪者每日工作時數超過八小時,六成三有兩項以上不良習慣,但大部分並未定期接受健康檢查。職場老鳥(工作年資超過十年)的不良生活習慣比率更高,兩項以上不良習慣達到六成七,近兩成已罹患慢病,或已成慢病高風險族群。「年輕賺錢,老來養病。」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慢性共病有年輕化趨勢,以往五十多歲才發病,現在愈來愈多卅多歲上班族罹患高血壓、高血糖,建議民眾從小時培養正確健康識能,養成良好運動及飲食習慣,懂得如何照顧自己。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教授林孟志以「肺阻塞」為例,我國肺阻塞盛行率為百分之六,罹病人數眾多,屬於糖尿病、缺血性心臟病等高風險族群,然而民眾及基層診所對肺阻塞的認知不足,導致難以早期辨識,如何提高國人疾病識能,並讓共病病人提早接受篩檢,已成為重要課題。林孟志指出,許多病人因健康識能不足,在發生肺阻塞的咳、痰、喘等症狀時,以為感冒未癒,疏於治療。另有患者自行停藥,改吃中藥,有人甚至認為,服用藥物後,就可不用戒菸。為加強民眾的健康識能,王治元提出「健康存摺」觀點,健康即是財富,可以轉化為儲蓄概念,以稅務角度來看,如果存摺顯示,身體健康,很少就醫,政府應考慮予以減稅,以資鼓勵。國衛院副院長許惠恒說,慢性病是生活習慣病,全家人處在同樣的環境,易罹患相同疾病,建議從小學習正確健康識能,養成運動及健康飲食等習慣,就能大幅降低日後罹患慢性病機率。此外,成功的慢性照護模式應包括「知情的病人與家庭」、「準備好的主動團隊」,美國一項研究顯示,當家庭成員積極參與病人照護,例如醫病溝通協調,就能大幅提升照護準確與安全。【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7-28 醫聲.慢病防治
【慢病94愛你慣-2】家人生病,你可以這樣幫忙
依健保署2022年國人因慢性病就診的人數高達1286萬人,其中有兩種以上的慢性病者718萬人,佔56%,那到底可以怎麼預防慢性病呢?那就要注意自己是否有罹患生活習慣病之稱的新陳代謝症候群,三高兩害,飯前血糖高、血壓高、三酸甘油脂高,二害腰圍粗、好的膽固醇低,據國健署統計,40歲以上成人每10年中有3.7人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9大慢病專家,教你如何1招甩掉壞習慣!生病不是醫師的事,自己的健康自己負責。你有家人罹患慢病,但壞習慣總改不掉嗎?慢病好日子推出行動代號:[94愛你慣],邀請大家親身實踐個人的健康SDGs,永續經營健康餘年。從現在起要開始關心自己,也關心身邊罹患慢病的家人。因為愛你,才會管你;因為愛你,才希望你養成生活好習慣,擁有慢病好日子。我們訪問了9位慢病權威專家,告訴你如何開始行動。●家人有慢性疾病,我可以怎麼幫助?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許惠恒:別讓家人單打獨鬥慢性病是生活習慣病,全家人處在同樣的環境,很容易會罹患相同的疾病,因此家人在對抗疾病時候,不能讓他單打獨鬥有孤單感,例如:全家一起運動,一起吃相同的食物,以糖尿病為例,吃的食物並非是所謂的「糖尿病飲食」,而是健康的飲食,不能以疾病控制觀點來看,而是以維持全家健康著手,讓家庭成員從小就過健康飲食的生活,減少家庭其他成員未來罹患慢性病的可能。另外,家人可以做的事,就是將對慢性病人的關心化為實際協助的行動,利用國家的資源搭配高科技來協助疾病的控制,例如,健保署推出的健保快易通APP中,健康存摺有很多抽血檢查的資料,甚至有疾病預測的機制,都有助於家人控制慢性病的狀況。延伸閱讀:善用AI「算病」 預防慢病更精準個人化台灣整合照護學會常務理事周明岳:協助家人看診停看聽 詳記用藥、症狀民眾就醫時容易先自我分科看診,像是膝蓋痛就去找骨科,卻不好意思和醫生說也有皮膚或頭痛問題,其實只要有不舒服症狀都能向醫生提出,如果需要專科介入,醫生會轉介安排,建議家人陪長輩就醫時,先去找家醫科或熟悉的醫生看診評估,並在看診前寫下所有症狀,以免忘記或說不清楚的狀況。同時,建議看診時,帶著目前服用的藥物,以便醫生進行調整,也要記得平時要有自我監測習慣,有些患者到醫院才量測血壓,一緊張血壓飆高,開了降血壓藥物後,回去服用卻產生頭暈狀況,屆時又跑去另一科看頭暈症狀,產生惡性循環。看診時就把所有健康資訊告訴醫生,從健康檢查報告、抽血,甚至到就醫便利性各項疑難雜症,都能與醫生一起討論,控制好慢性病。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內科教授林孟志:家人要對疾病夠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項多數人不了解的疾病,家人必須要先清楚認識其症狀、治療方式、飲食注意等方方面面,作為後盾給予支持,像是患者容易頻繁咳嗽,就要避免暴露於菸害的環境,此外,COPD與氣喘不同,中重症患者要進行肺部復原,例如:運動、呼吸等訓練,否則會產生「喘」就不要動的錯誤概念。飲食方面,患者需要減少碳水化合物、提高脂質的攝取,避免吃下肚後產生過多二氧化碳造成肺部負擔,症狀後期也要使用氧氣治療,更重要的是早期診斷發現、治療的重要性,這些都有賴於家人作為後盾。
-
2023-06-25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器官移植數第1名是肝臟 醫師曝2類肝病者恐成未來換肝族群
【本文重點】台灣的肝臟移植醫學在國際上享有盛名,成功率及5年存活率不亞於歐美先進國家。健保統計顯示,高雄長庚、中國附醫、林口長庚、彰基及台北榮總是台灣前五名的肝臟移植中心,其中高雄長庚與中國附醫數量達1,584件和1,253件。近年來,酒精性肝炎和脂肪肝引發的肝硬化、肝衰竭的占比不斷增加,預計將成為取代病毒性肝炎成為主要換肝族群。--by ChatGPT台灣在肝臟移植醫學領域揚名國際,成功率及5年存活率不遜於歐美先進國家。健保統計97-110年肝臟移植案例,前五名分別為高雄長庚、中國附醫、林口長庚、彰基及台北榮總,其中高雄長庚手術案例高達1,584件,名列第二的中國附醫則有1,253件。酒精性肝炎、脂肪肝引發之肝硬化、肝衰竭,近年占比增加。中國附醫器官移植中心榮譽院長鄭隆賓表示,肝臟移植原因,以往近五成為B肝帶原所引發的肝硬化、肝衰竭、肝癌,兩成多為C肝患者,其他因素則占了四分之一。但近兩、三年來,隨著B肝疫苗全面施打、口服抗C肝藥物給付等肝炎防治政策順利推展,換肝的肝炎患者逐年降低,反而是酒精性肝炎所引發的肝硬化個案占比明顯增加,現已追過C肝,占比超過兩成,而肥胖所造成代謝性脂肪肝,也逐漸變多。鄭隆賓指出,再過幾年,酒精性肝炎、脂肪肝所引起肝硬化、肝衰竭個案會愈來愈多,勢必取代病毒性肝炎,成為主要換肝族群。提醒習慣酗酒、腰部肥胖等民眾,務必戒酒、減重,以免肝功能急速惡化。高雄長庚肝臟移植數量第一,挑戰困難個案。國際肝臟移植權威教授、高雄長庚名譽院長陳肇隆表示,近一、二十年來,高雄長庚每年肝臟移植手術數量始終位居全國各大醫院之冠。因移植經驗豐富,活體肝臟移植手術已成為一般例行手術,而非重大手術,平均每周至少兩、三例,其中不少個案因為病情複雜,而從其他醫院轉介至高雄長庚。陳肇隆說,高雄長庚挑戰其他醫院無法執行的手術個案,例如,腫瘤組織侵入大血管、淋巴組織,或惡性度超高。儘管收治患者手術難度高,但術後存活率仍名列全國第一,3年存活率91%、5年存活率87%、10年存活率78%。致力讓肝癌患者「降期治療」,以符合接受移植標準。臨床發現,肝癌患者即使順利完成肝臟移植,術後仍常陷入復發困境,為此,許多國家設置各種移植標準,但眾多肝癌病人確診時就已超出移植標準,被排除在肝臟移植之外。陳肇隆認為,不符合移植標準的病人也應該擁有活下去的機會。在過去20多年來,高雄長庚積極開發「降期治療」,以經動脈血管栓塞或射頻燒灼等治療方法,希望讓肝癌患者降期到符合標準,再行移植。陳肇隆表示,移植團隊在三年新冠防疫期間利用質子治療(Proton)、釔-90血管內放射治療,輔以標靶和免疫治療,開發出更強力有效的肝癌移植前「降期治療」,改變了腫瘤生物學特性,為局部合併門靜脈癌栓、膽管侵犯或高惡性度的肝癌等,傳統被視為肝臟移植禁忌症的病人爭取長期無癌存活的機會,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肝膽外科期刊。肝臟移植為複雜手術,兩台刀無縫接軌考驗團隊。肝臟移植為大手術,過程複雜,捐贈者、受贈者兩台刀必須無縫接軌,完美接續。因此,為了提高患者術後存活率,必須動員眾多專業人員。以高雄長庚為例,參與手術的醫師科別橫跨一般外科、顯微及麻醉,接近30人,加上專科護理師、個管師,總數達60人。在醫療費用上,雖然健保提供手術給付,讓病友少付了一百多萬元藥物費用,但有些患者選擇自付術前排斥藥物、相關醫療耗材,鄭隆賓估計,平均還得自費40、50萬元,這也考驗著不少家庭的經濟能力。捐肝會讓身體變差?後遺症小於10%最近播出的韓劇「車貞淑醫生」,劇情也加入肝臟移植,女主角因服用來路不明的養肝草藥,而導致嚴重肝衰竭,必須換肝,才能挽救一命。不料,婆婆堅持反對兒子捐肝救妻,讓女主角瀕臨死亡邊緣,進而產生女性自覺,必須為自己而活。捐肝真的會讓跟身體變差,危及健康嗎?鄭隆賓指出,捐肝確實是大手術,捐贈者通常必須切除整個右肝,剩下體積較小的左肝,藉此延續另一個人的生命,這確實令不少人心生畏懼。但臨床顯示,捐肝後出現傷口感染、黃疸、膽管狹窄等後遺症比率並不高,小於10%,大部分捐肝者在術後半個月就可以處理簡單文書工作,三個月後身體狀況恢復正常。鄭隆賓表示,捐肝者術後不可一直躺著休息,應多活動,有個案在捐肝後三個月,就能至果嶺揮桿。至於活體肝臟移植的捐贈者,以病患的子女為主,且以兒子居多,至於父母捐給孩子或是夫妻之間捐肝案例則並不多見。
-
2023-06-13 養生.生活智慧王
5招對抗室內外空污危害 室內擺放「這些植物」有助淨化空氣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今公布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惡性腫瘤仍居冠。在癌症部份,十大癌症死因跟去年一樣,第一名仍是氣管、支氣管和肺癌。台灣空汙一向嚴重,但與肺癌有關嗎?專家指「只能說是危險因子」。而想要減少室內外空氣污染物危害,在室內種植一些適合的植栽有助淨化空氣。空汙與肺癌有關嗎?「只能說是危險因子」肺癌已連續多年位居國人癌症死亡率第一名,且不抽菸、沒有家族史的肺癌患者逐年增加。根據北醫於2019年發表研究,南部肺癌患者大幅增加,疑與空汙有關。不過,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孟志曾受訪指出,目前為止醫界仍未發現空汙影響肺癌的確切病理機轉,「只能說是危險因子,要從危險到風險,兩者還沒有直接關連。」.戶外空氣污染物主要來源:汽機車、地下工廠排放、火力發電廠等。.室內空氣污染物主要來源:家具、地毯、影印機、窗簾帷幕、絕緣材料、油漆甚或建築材料等所釋放出的揮發性有機物質(Volatile Organic Chemicals, VOCs)。 種植室內植物有效減輕空氣污染物而想要減少空污這個危險因子的危害,在外除了盡量遠離污染源,回到家在室內擺設綠色植物,也是改善生活品質的方法。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臉書粉絲專頁貼文指出,植物不僅能美化室內空間,室內植物還可以有效減輕室內空氣污染物。美國太空總署建議,每3坪地板放置2盆6吋大小的盆栽,足以達到空氣淨化的效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就介紹兩種臺灣易於在家種植、具有室內淨化空氣功能的植物:臺灣山蘇花及薜荔。臺灣山蘇花臺灣山蘇花較容易照顧,於夏秋季可以1公克之20-10-20粉末肥料溶於一公升水中,每週兩次,冬季無需施肥,生長適溫為20~30℃,夏季高溫葉片快速展開,以及可有效降低甲醛濃度 ! 一般客廳的採光狀況良好,空間寬大,因此建議擺放中大型的臺灣山蘇花盆栽。【注意】山蘇花可使用施用稀釋過的化學液體肥料,於盆栽底部加入緩效性肥料或腐熟的豬、牛糞,但不宜添加雞糞。薜荔薜荔原生於臺灣平地或闊葉林區,由於葉片小,質感細緻,故常被利用為吊盆,或作為室內盆缽植物。植栽規格3~7寸盆均有,可作為盆栽、吊盆、牆面綠化,薜荔滯塵力指數高,凹凸不平表面的葉片,可有效吸附塵埃,但室內植物葉片可能因落塵堵塞氣孔而降低氣體交換率,為避免影響其淨化空氣的效果,建議每隔數週以濕潤的抹布擦拭葉面及葉背,去除累積之灰塵與水垢,清理葉片以增加滯塵效率,同時維護盆栽的美觀,建議可擺放在落塵較多的高處。【注意】光強度不足會造成落葉,陽光直射、空氣濕度過低、介質過乾均會導致葉片萎凋皺縮乾枯。其他還建議可種黃金葛、常春藤、馬拉巴栗等,都可吸收居家空汙微粒。而市面上還有賣更多種室內植物,想知道有沒有淨化空氣的功能,可先上環保署網站查詢:臺灣市售50種常見室內植物淨化室內空氣能力總表。5招對抗室內外空污危害1.建議改騎電動車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共同改善空污環境。2.盡量減少外出時間,若外出要防止PM2.5,可戴N95口罩、醫療口罩、防霾口罩加上布口罩。3.室內擺放可淨化空氣的植物。4.「多喝水」加速部分空氣汙染物質排出。5.攝取含維生素ACE的食物抗發炎,魚油、微量元素如鐵鋅能幫助維持身體免疫機能,綠色蔬果也是類似概念。【參考資料】.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臉書粉絲專頁.吃什麼能減低空汙對身體傷害?胸腔科醫師:沒有!唯有這件事.111年十大死因公佈,惡性腫瘤居首!肺癌更是穩居癌症死因頭號殺手
-
2023-06-06 醫療.皮膚
不敢結婚 放棄生育…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病人三困境 醫:已找到致病基因
王女士受皮膚乾癬症狀困擾多年,原以為只要搔癢、疼痛的症狀稍獲緩解,不致影響日常生活,直到一次身上突然冒出多處膿疱,不僅疼痛難耐,體溫也不受控制的飆升,急診就醫會診皮膚科後,確診罹患少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副主任林尚宏表示,GPP患者不只身體受苦,治療不慎可能致死,不少女性甚至因此放棄婚姻,擔心疾病會遺傳給後代。突發膿疱 成因不明「難預期」國內尚無準確的GPP盛行率研究,不過,林尚宏推估,在台灣GPP盛行率約為萬分之一至十萬分之一間。GPP急性發作期間患者會十分難受,除了多處皮膚出現大片膿疱,引起劇痛,也會出現體溫飆升、疲倦無力等全身性症狀,治療時效性相當重要。林尚宏指出,致病成因不明,部分與遺傳有關,壓力、作息都是觸發急性發作的可能原因,當患者進入全身發炎的急性期,及時接受治療緩解症狀是關鍵任務,以避免併發敗血症、呼吸衰竭等問題造成患者死亡。資訊缺乏 合併乾癬「難辨識」林尚宏表示,GPP患者分為二大類型,第一類病人的疾病徵兆單純以膿疱表現,患者多半會急診就醫,由急診醫師轉介至皮膚科,九成以上都會獲得正確診斷;第二類患者則會合併膿疱與乾癬表現方式,且膿疱病灶不會只長在乾癬上,此類患者易將GPP誤認為傳統乾癬,若僅用傳統治療方式,並未針對GPP進行致病機轉進行專一性治療,可能導致膿疱改善情況較慢,乾癬要獲得全面控制也相對困難。治療受限 過往復發「難控制」「過去GPP治療武器有限,患者病情無法有效控制,動輒需要住院數周以上。」林尚宏說,若擔心孩子因遺傳染上GPP,也要面對不定時反覆急性發作的恐懼,是患者不敢結婚生子的主因。近年最新研究找出GPP的致病機轉與IL-36基因變異有關,造成患者體內的介白素IL-36細胞激素過度活化,導致全身性發炎反應,引發GPP。目前已有專門針對IL-36發炎路徑的全新生物製劑可用於治療。「我都跟病人說,結婚沒問題,萬一孩子不幸罹患GPP,也可有效治療。」林尚宏說。找到變異基因 新藥助降急性發作林尚宏表示,有大型研究指出,台灣GPP患者中,約七成是IL-36基因變異所致,自身臨床經驗則顯示,5位患者當中就有4位具有IL-36基因變異;一篇刊登在「美國臨床皮膚病學期刊」的研究也指出,全球GPP患者中具有IL-36變異者高達六成。部分患者發病年齡較低,甚至可能在幼年時期就出現急性發作的情況。林尚宏分享,患者使用針對IL-36基因變異的新藥後,原本需要數天甚至一周才會退去的膿疱,有機會在24小時之內就消去,乾癬控制情況也比使用傳統治療更佳。「找到基因變異點,又有相對應的治療藥物,患者尋求偏方的機率降低,疾病控制的情況也會比較好。」延伸閱讀>>>【GPP病友故事慢慢聊】錯把膿疱當濕疹?當心恐致失能的罕見皮膚病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3-05-28 醫療.新陳代謝
為何打胰島素治療糖尿病如此重要?醫:容易發生併發症、加速胰臟功能惡化
【本文重點】胰島素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最佳方式之一,但台灣接受胰島素治療者不到兩成。胰島素是體內不可或缺的荷爾蒙,口服藥無法完全取代。當口服藥效果不佳、糖化血色素超過7.5%,就要考慮胰島素治療。一旦錯失治療時機,發生併發症,加速胰臟功能惡化。高齡化社會獨居糖友多,需要社區資源協助。--by ChatGPT胰島素發明已經一百年,至今仍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最佳方式之一,但台灣接受胰島素治療者不到兩成。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糖尿病中心主任陳榮福指出,在診間觀察,仍有兩成患者應施打胰島素但抗拒接受治療的病人,有些糖友甚至需要長達五年的遊說期。病情控制不佳,會產生大小血管病變,導致洗腎、視網膜病變等重大傷害。胰島素是穩定控糖的關鍵,口服藥無法完全取代。胰島素是體內不可或缺的荷爾蒙,由胰臟β細胞分泌,在正常的情形下,進食後胰臟β細胞會加強分泌胰島素,讓更多的糖分進入細胞內轉換成能量。但當胰臟做工太累,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發生阻抗,就會讓血糖控制不穩,漸漸的導致糖尿病。因此,當身體的胰島素不足時,就需額外給與,這就是糖尿病人為何要接受胰島素治療的重要原因。胰島素是身體的好朋友,也是必需之物,即使至今有很多口服降血糖藥上市,仍然沒有一種口服藥可以完全取代胰島素治療。陳榮福指出,100年前醫界開始萃取出胰島素,進行糖尿病的治療,後經基因工程的技術成為患者的必需藥物,是治療上的「神主牌」,這就是為何很多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最後仍得回頭使用胰島素的原因。當口服藥效果不佳、糖化血色素超過7.5%,就要考慮胰島素治療。近年糖尿病治療有很多選擇,陳榮福觀察,早年醫學中心接受施打胰島素治療者可以達到三成,但近年不及兩成,在治療多元的情形下,糖友們的糖化血色素(HBA1C)小於7%的比率雖然有稍微增加到三至四成左右,但比起歐美國家五成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的狀況,仍有一段差距。臨床上醫師會評估患者,若已使用2-3種口服藥或合併使用腸泌素,血糖仍控制不佳,糖化血色素在7.5%以上,就必需考慮接受胰島素治療。陳榮福在診間觀察發現,約有兩成的患者應該打胰島素但拒絕接受,原因是害怕打針及對胰島素錯誤的認知,將它貼上標籤,醫護平均得花兩年的時間說服患者接受胰島素治療,有些甚至花上五年的時間。一旦錯失治療時機,發生併發症,加速胰臟功能惡化。錯失治療的時機,會增加產生併發症的機會,實際上,這會加速胰臟功能的惡化,讓正在使用的口服藥效果愈來愈差,接受再多口服藥都達不到控糖的標準。最糟糕的狀況是,糖尿病對大小血管的傷害,傷及腎臟、眼睛及心血管,洗腎、失明、中風、心臟病都是惡化後的併發症。民眾會不會接受胰島素,醫病間建立信任關心很重要,尤其衛教師的功能相對重要,陳榮福認為,患者沒有心理準備接受「打針」這件事,加上注射胰島素需要有技巧,家庭系統支持愈強,接受度愈高。另外,醫護團隊的衛教做得好,減少患者及家屬的心理障礙,注射胰島素的比率也會增加。糖尿病是需要長期治療監控的疾病,產生的併發症擴及全身,兼顧方便及治療有效性是未來醫學發展的重點,也因此混合劑型的治療是趨勢。而民眾現在應把血糖控制好,照顧好自己,將來才有可能享受更先進的治療。高齡化社會獨居糖友多 需社區資源協助台灣邁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長者已佔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以上,且獨居人口愈來愈多,由於糖尿病的治療需要家庭支持,在邁向高齡化社會時,問題開始浮現。陳榮福表示,65歲以上糖友已占28%,約有16萬到20萬人口,患者老化是趨勢,若家庭支持系統薄弱或獨居者,怎麼協助患者接受胰島素治療會是很大的公衛問題。有些長照中心提供血糖監控,是否可以協助設立「駐點代打」,或社區藥局可以怎麼協助患者治療,這需要政府介入幫忙。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5 焦點.元氣新聞
罕見基因突變肺癌 基因檢測助精準治療
根據110年衛福部國人死因統計結果,癌症已經蟬聯40年榜首,其中肺癌更是連續多年成為癌症死因第一名。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內科王金洲醫師指出,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佔了約15%,非小細胞肺癌佔約85%,而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腺細胞肺癌就是所謂的肺腺癌,約佔50%。罕見基因突變類型多 透過基因檢測精準治療肺腺癌的基因突變包含ALK、EGFR、ROS1、RET等,其中以EGFR基因突變最常見,約佔55%,而ALK基因突變約佔5%,其他則相對稀少,約佔1至2%。王金洲醫師指出,早期肺腺癌的治療以手術、化療、放療為主,現在醫學進步已有許多治療武器可以運用,罕見基因突變肺癌已經走向精準治療,建議先透過基因檢測確認是否有EGFR跟ALK基因突變,再根據基因突變的類型精準治療,若沒有發現基因突變,則建議使用化療或加上免疫藥物來增加治療效果。王金洲醫師表示,目前已有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可以一次全面性檢測,就算是非常少見的基因突變也能檢測出來,舉例來說,EGFR基因突變中罕見的20位點插入突變過去使用傳統基因檢測方式很難有效檢出,若檢測出是此類基因突變,目前有針劑與口服劑型的藥物可以選擇,皆能達到不錯的療效,也建議患者選擇前與醫師多討論,像是可以針對用藥方式是否方便等面向做出對自己較合適的選擇。選擇合適標靶藥物 ALK基因突變治療效果佳王金洲醫師舉例,過去ALK 基因突變的晚期肺腺癌病人,存活期大約只有半年,但現在不斷有新的標靶藥物問世,接受治療後很高機率存活其可達5年以上。目前在台灣,針對ALK基因突變除了第一代之外,還有第二代、第三代標靶藥物可以使用。第一代一開始治療效果不錯,但是能控制的時間比較短,平均約8至11個月,而且有一定比例出現腦轉移的情況,目前最常被運用的應是第二代的,第二代對於腦部的控制效果較好,且相對第一代控制時間更長,對於已使用過第一代和第二代標靶藥物的患者,再去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也有不錯的效果。標靶藥物該如何選擇呢? 王金洲醫師建議可以針對三大重點進行評估,第一,確認是否有腦轉移,是否選擇腦部穿透較好的藥物。第二,副作用,不同藥物副作用不相同,有些藥物可能產生肌肉痠痛或是腸胃道的副作用,有些是肝功能損傷、認知或情緒功能受損等副作用,患者可以考量自己本身的身體狀況。第三則,考量用藥方便性,有些藥物一天吃一顆,有些藥物一天要吃到好幾顆。定期安排肺癌篩檢 早期發現把握黃金治療期王金洲醫師呼籲,肺腺癌早期並沒有明顯症狀,出現症狀往往都已是第四期,這時治療效果有限,建議民眾從四十歲開始定期安排肺癌篩檢,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找出問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若是已經確診為肺腺癌,建議找到相對的基因突變,把握黃金治療期。完整影片請點擊觀賞【肺癌會客室-了解罕見基因突變肺癌】
-
2023-05-22 焦點.元氣新聞
「質子治療之父」洪志宏63歲庫賈氏症病逝!庫賈氏症是什麼病?
畢生致力推動台灣第一座質子治療中心的「質子治療之父」、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洪志宏,3年前被診斷罹患罕病,5月8日於家中逝世,享壽63歲。遺孀李心馨表示,洪志宏的病情發展迅速,並且在3年後辭世,醫界對此表示不捨,感念洪志宏在質子治療上的勇敢先行,永遠感謝他的貢獻。洪志宏推動全台第一間質子中心成立籌備了20年、耗資逾50億,2015年11日全台第一間質子中心在洪志宏的努力下於林口長庚醫院啟用。當時洪志宏說,台灣是繼日、韓、大陸後的第四個亞洲質子治療國家。2014年9月起進行臨床試驗6位患者,分別是腦瘤、攝護腺癌、舌癌及口腔癌各1人,肝癌2人,治療狀況不錯,均未引發嚴重副作用。洪志宏2020年診斷罹患罕病庫賈氏症,今年5月8日於家中離世,今舉行告別式,醫界對於洪志宏離世,表示不捨。長庚醫院決策委員會主委程文俊表示,洪志宏對於長庚醫院質子中心成立的貢獻不可磨滅,是質子治療的先行者,「我們永遠懷念、感謝他的貢獻。」;也因為長庚質子中心推動得早,許多臨床案例對世界的醫療都有所貢獻。回想洪志宏推動質子中心的種種,程文俊說,「洪副的團隊相當有企圖心。」很短的時間內就把質子治療的標準化、指引建立完善,對後來國家設立質子中心也有所助益;4年前高雄長庚醫院也成立台灣第二間質子中心。前長庚決策委員主委張昭雄表示,洪志宏是台灣放射領域「開創性泰斗」,讓台灣放射治療領域站上國際最前端的地位;對於放射治療的基礎研究、深入探討都相當嚴謹,對於團隊內的醫師、護理師、治療師都無私地傳授訓練。張昭雄說,台灣從引進質子治療機、硬體建置、人員培訓,到大量治療病患,不可忽視洪志宏統御領導管理長才,更以是病如親的風範感染整個團隊。長庚決策委員會名譽主委陳昱瑞說,洪志宏領導的放射腫瘤科,不僅提升癌症治療的研究及服務,也能夠支援鄰近醫院,率團至美國、日本的質子中心參訪,進而促成台灣首座的質子中心;創辦人王永慶也時常讚賞洪志宏的報告。子女感傷:爸爸生病後才有時間與我們相處洪志宏女兒洪于婷表示,在製作爸爸告別式的文集時相當匆促,但收到的照片、文字遠比想像中多,很驚訝爸爸的生命影響那麼多人;小時候爸爸都忙於工作,相處時間不多,直到生病前一兩年,爸爸開始把重心放到家庭上,也才有機會不是因為工作與爸爸出國旅遊,但幸福的日子好快就結束了,如今,這三年眾人與爸爸已經打完這一仗了,相當感謝大家。洪志宏兒子洪偉哲則說,成長過程中,爸爸因為工作煩忙,往往很晚才回到家,跟爸爸最多相處的時間,是在電視機前面吃著媽媽做的麵,一起看政論節目;偶爾爸爸會與他單獨去吃生魚片丼飯,或挖掘新的無菜單料理餐廳,那是爸爸愛的語言,也是與爸爸獨享的回憶,至今依然清晰。妻:丈夫生病三年是在默默陪伴我李心馨緬懷當時,一開始只以為洪志宏是普通感冒後的體虛,但後續診斷出庫賈氏症,病情又發展迅速,快到沒有時間思考,短短兩周時間內,連每天通勤上班經過的圓山飯店也認不得;本來最長一年的存活時間,後來卻能夠相伴1000多個日子,照護過程中也相當痛心疾首,一度想要跟著一起走。後來突然明白,這三年是洪志宏再度默默陪伴她成長,等她準備好了才離去。認識庫賈氏症庫賈氏症為疾管署公告之第四類傳染病。這是由一種具感染性的變性蛋白質(普利昂蛋白,prion)快速增加,而造成神經細胞死亡,使大腦皮質產生空洞狀退化,大腦組織呈現海綿樣。最初在1920年代被發現,是一種罕見的神經性退化性疾病,全球年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0.5-1。依發生病因分為四種:1、散發型2、遺傳型3、醫源型4、新型庫賈氏病 (new variant CJD,v-CJD) ,其中新型庫賈氏病與牛海綿樣腦症 (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即俗稱狂牛症)有高度相關。庫賈氏病發病初期會出現記憶力衰退、行為異常等類似失智症狀及步態不穩。隨著病程進展,除了上述症狀會逐漸惡化,患者的四肢與軀幹會有劇烈抽動、發生視力模糊、肢體無力、麻木感、癲癇等。末期會出現較為嚴重的痴呆;且此病在病發後,病程發展快速,大部分患者在一年內死亡,而不像老年失智症可以存活數年。(資料來源/疾管署)(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4 醫療.眼部
白內障視茫茫 不只影響視力也有礙社交、心理健康
為讓民眾得到正確且充足的眼睛保健知識,聯合報元氣周報5月7日舉辦「挽救視危機 別讓白內障搶走你的視力」元氣健康講座,邀集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眼科教授暨近視防治中心主任吳佩昌、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視網膜科主治醫師陳怡杏,一一解惑眼睛愈來愈看不清晰的「老症頭」,教導民眾做好視力保健,保護靈魂之窗。眼睛是靈魂之窗,但現代人長時間盯著手機、電腦,讓白內障提早上門。視力變差不僅僅是看不清楚而已,也連帶影響外出社交意願。醫師表示,一般人60歲以後水晶體開始老化變硬而有白內障情形,但並非所有白內障都會影響視力;若發現開始影響日常生活,建議及時就醫並與主治醫師討論手術計畫,選擇適合自己的人工水晶體。白內障太嚴重未處理,可能誘發青光眼。「視力不單單影響『看不看得清楚』這件事。」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副營運長吳貞瑩表示,許多長者不太願意走出家門,因為怕跌倒或其他危險,因此影響到社交、心理健康。也有研究顯示,隨著社交的減少,將提升長者的失智症風險。吳佩昌指出,近年白內障有年輕化趨勢,約九成高中生有近視,當中35.7%更為高度近視;而現今55歲以下成人需要接受白內障手術的族群,也以高度近視者為主。小朋友的眼睛相當有彈性,能夠調節看遠看近,但過了40歲後,水晶體開始輕微硬化而有老花眼,到了60歲以後,水晶體更加老化變硬,顏色呈現黃棕色甚至嚴重變白即為「白內障」,但白內障其實是人體自我保護的機制,若太過透明則無法阻擋有害光線,這是為了保護黃斑部病變的演化過程。「角膜負責七成的眼球光線聚焦到視網膜、水晶體負責三成光線聚焦。」吳佩昌說,健康的眼睛光線會聚焦在視網膜上呈像,當眼中產生白內障就可能擋住瞳孔後方,讓光線進不來,視力受影響。若白內障太嚴重,導致前房過淺,未進行手術處置,也可能引發急性青光眼,當眼壓升高,引起頭痛、嘔吐感,容易誤以為是腸胃炎,若拖到三天以上,可能導致失明。白內障手術傷口小,術後仍需好好照顧。目前白內障治療仍以「人工水晶體」置換為主,陳怡杏說,經過手術治療後,患者視力可大致回到不錯的狀態。過去白內障手術傷口較大,約1公分,有病患返家後不慎撞到、跌倒,就會造成植入的水晶體產生位移;但現今的技術相當進步,傷口小於0.5公分,也沒有縫線,術後可自動癒合。陳怡杏說明,目前「超音波晶體乳化」技術,是在黑眼珠附近開0.2~0.3公分的傷口,另外也有新的科技,可以透過飛秒雷射機器輔助切開傷口,利用超音波把水晶體震碎後取出,再將內部洗淨後,置放人工水晶體。隨著科技進步,感染機率已非常低,但仍要注意一個月內不可搬重物、好好照顧傷口,否則一旦感染,將會前功盡棄。開車、閱讀、看電腦……人工水晶體可依自己生活習慣挑選。單焦點、延伸焦距、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市面上產品百百種,患者到底該如何挑選?陳怡杏說,沒有任何一個人工水晶體能讓人完全回到20歲原生的水晶體狀態,建議依照自己的「生活習慣」挑選人工水晶體。例如,平常會出門買菜或爬山健行等遠距離視力的需求,選用「單焦點」即可,但看手機就需要拿遠一些或配戴老花眼鏡輔助;如果平時近距離視力的需求較高,例如看手機、看平板、閱讀書籍等等,建議選用「多焦點」;若平常需要要夜間開車、看路況,同時看導航、儀表板,過去通常會建議選擇「繞射型延伸焦段」,但部分病患在夜間會感受到光線分散狀況,導致眩光、光暈的發生,進而影響夜間的視覺品質。若想避免這樣的情況會建議選擇「非繞射型延伸焦距」的人工水晶體。陳怡杏分享一位71歲家庭主婦,雙眼近視100度,有輕微散光並配戴老花眼鏡,黃斑部病變病史預後良好。她希望手術後可以看電視、搭公車、使用電腦、正常使用手機。術後希望能不要配戴任何眼鏡,因此選擇非繞射型的延伸焦距人工水晶體,手術後沒有夜間眩光的問題,日常的需求也都能夠看得很清晰。手術後「大放光明」,需配戴護目鏡重新適應光線。許多置換人工水晶體的患者,置換後對光線太過敏銳,難以適應。吳佩昌說,本來白內障擋住的光線,治療後都被清除了,確實需要配戴護目鏡一段時間,而視網膜細胞需要在黑暗狀況才能恢復,晚上睡覺時也建議關燈睡覺。陳怡杏則說,人工水晶體置換後通常可以使用終生,少數會因為細胞增生產生二次白內障,但經過5分鐘左右雷射光治療都能解決。視力保養小撇步1.兒童及白內障術後病患使用3C產品,不要近距離暴露在藍光下。2.40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一次眼科健康檢查。3.若有眼疾病史,建議每三個月看一次眼科,追蹤眼壓。4.有糖尿病共病者,一定要控制好血糖。5.戶外配戴太陽眼鏡。6.使用手機時調到夜間模式,家中搭配偏黃的燈光,能減少藍光。7.設定鬧鐘,每30分鐘讓眼睛休息一下。資料提供╱吳佩昌醫師
-
2023-04-23 醫聲.醫聲要聞
🎧|器捐病主中心20週年紀念專書:走在回家的路 學會好好告別
「我們有很長的時間面對家屬突然遭遇親人死亡的撕心裂肺,時常深感疾病的無情及生命的無常,也了解讓家人與親人『好好道別』的重要性。」衛福部醫事司司長、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簡稱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劉越萍,是一名小兒專科及急重症醫師,在臨床上常面對生離死別,仍感覺至今大家還未學會如何和親友說再見。🎧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讓逝者安息、在世者無牽絆,人生必須學習的課題。劉越萍擔任醫師時,醫治過一名患退化性罕見疾病病童,他罹患的疾病平均存活期不超過10歲。在醫護團隊及家人的照顧下,孩子一直到17、18歲仍在門診追蹤治療。但隨著病程加長,病人在醫院的時間也越來越長,醫護人員多次與父母討論「考慮孩子未來的醫療選擇」,是否讓孩子臨終時不要面對反覆插管的痛苦,但家長捨不得放下,「醫師,請原諒我們的自私」。這個病患讓劉越萍印象非常深刻,她指出,「在華人社會的觀念及家人感情羈絆下,如何讓逝者安息、在世者無牽絆,是我們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去年器捐病主中心成立20週年,出版《穿越生命之河 遇見未來的自己》紀念專書,記載了台灣善終三部曲—器官捐贈、安寧療護及病人自主,從立法的初起緣由到隨著社會時代的演變,外界對「生命」的重新定義,「如何善終」成為人生最後階段最重視的事情,紀念書是從不同面向來探究「生」與「死」的議題。台灣善終三部曲:器捐、安寧療護到病人自主,是亞洲先驅。劉越萍指出,民國76年《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從助人出發,讓民眾可以決定死亡後留下可用的器官給需要的人;89年《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從單純的助人,到幫助自己選擇生命末期安適的醫療處置;而108年《病人自主權利法》,讓自己和家人充分溝通後,作出在生命末期以外,若遇到不可逆轉的昏迷、永久植物人狀態、極度重度失智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的重症疾病,選擇接受或拒絕醫療的權利,並在意識昏迷、無法清楚表達時,自身意願都能依法獲得保障。這三部法律簡稱善終三法,當初立法都是率亞洲先驅;是以「生命自主」的核心價值為主,讓每個人拿回生命的主控權,並在與家人取得高度共識的時候,完整規畫自己臨終醫療方式,且建構一個可以自由、正面討論生死與臨終安排的社會氛圍。用真實故事,開啟民眾正面討論「善終」、了解自身權益。劉越萍強調,《穿越生命之河 預見未來的自己》不是一本照本宣科、制式化的官方書籍,都是在臨床上遇到的真實故事,也採訪了改變生命意義的十個重要推手或團隊的故事。透過他們的分享,讓讀者一窺改變當下的時空背景和社會氛圍,與法案、制度推進時的艱難險阻。包括擔任過中心執行長、董事長的衛福部長薛瑞元;完成亞洲第一例長期存活的肝移植個案、並影響台灣腦死判定及器官捐贈移植相關立法的高雄長庚名譽院長陳肇隆;帶動安寧療護風氣的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榮譽顧問賴允亮,及推動病主法的前立委楊玉欣等。而為了讓民眾更加了解器官捐贈移植、安寧照護及病人自主,還有31道題目讓民眾更加了解自身權益,並設計QR-CODE,隨掃隨知。「會不會因為簽署捐贈同意書,而在送醫時被放棄救治?」、「安寧照護一定要在醫院進行嗎?」、「預立醫療決定書的簽署流程是什麼;當緊急情況發生時,若家屬意見不同,醫院會如何處理?」劉越萍指出,透過這些精彩的人事物及實用資訊,開啟民眾正面討論「善終」,建構能夠自然地談論臨終規畫、生命自主的環境。
-
2023-04-14 失智.大腦健康
現代人常見4件習以為常的事 可能讓你一步步走向失智
淡江大學前國際事務副校長王高成教授在昨日(12)傳出不幸事件,王高成留遺書表示因腦部病變,智能已失,無法進行教學、研究。專家指出,腦部病變原因眾多,但只要醫療及時介入,都有機會延緩惡化,甚至維持現狀。大家都怕得到「失智症」,因為它通常會是一個漫長的病程,自己生病更拖累身邊照顧的人。但怕不能解決問題,我們試著從幾個面向來檢視,是不是日常生活就犯了很多容易致病的錯!失智症和記憶力高度相關 維持健康生活減少罹病可能一般失智症發病年齡約在70至80歲,若早於65歲即稱為「年輕型失智症」,因為發生年紀早,常被懷疑是更年期、壓力大,或其他心理因素,所以常忽略及早發現。身心科醫師陳韋伶曾受訪指出,失智症和記憶力高度相關,特別是短期記憶,一轉頭即忘了要做的事;在職場上,原本很熟悉的工作及技能變得常出錯,還有言語或書寫出現困難,都可能是年輕型失智症的表現症狀。除了基因、遺傳等高風險遺傳因子,平常一定要維持健康生活習慣,以降低罹病可能性。檢視飲食習慣而現代人的飲食習慣,也常是致病原因,生活步調讓人們習慣吃太快、吃太多、吃太飽,都不利大腦功能。長期投入失智症研究的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傅中玲就曾指出,吃太多導致肥胖,這是一種慢性發炎,對腦子比較不利,血壓和血糖也容易失控,誘發失智機會也高。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曾受訪指出,要維持腦力健康的「心智飲食」,應多攝取抗發炎食物,如鮭魚、蔬菜、水果、堅果,其中富含Omega3、植化素,以及維他命A、C、E,以對抗自由基,避免腦力衰退。心智飲食的食物須多樣化,建議每天吃15種以上食物,包括較多蔬果、未精製全榖、豆類及其製品等。此外還要避免傷害腦力的食物,如香腸、臘肉等加工紅肉,以及炸雞排、鹽酥雞等油炸食物,與精緻甜點、含糖飲料等。檢視運動習慣《國衛院電子報》960期指出「即使是少量的身體活動,也能降低憂鬱風險!」一文寫道,華爾街日報指出,當今沒有藥物治失智,最重要是靠運動,尤其在年輕時期就要養成運動習慣。但現實情況就是,確實很多人沒有運動習慣。因此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前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建議,「走路」是很好的入門運動,應把走路融入生活中。不過走路可不是你所想的隨興的走,根據杜克大學2019年曾在《JAMA網絡》雜誌發表過的一項研究指出,步行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涉及人的骨骼、肌肉、視力和中樞神經系統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雖然人們的步伐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但是速度下降也與心臟病、失智症到早期死亡的所有因素有關。因此走路時步伐要大、速度要快,至少要走到呼吸微喘的程度,比較能稱得上有運動到。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曾文毅則建議,每天應走7千步,搭配有氧運動及肌力訓練則更佳。檢視其他生活習慣現代人喜歡長時配戴耳機,且音量都開到很大,長期下來對於聽力可能造成損害。高雄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鼻科副教授羅盛典曾受訪指出,聽力退化也會增加失智的風險,尤其長者。他更提醒,聽力損害是老化現象,且「聽力退化是不可逆的」。習慣晚睡、熬夜也是常見惡習。神經科專科醫師鄭淳予曾指出,臨床發現長期有睡眠障礙或不良的人,未來有1.68倍發生記憶力退化或阿茲海默症的現象,而這發現也於《Science》期刊的研究獲得佐證。現代人常見生活惡習1.愛吃傷腦食物:加工紅肉、油炸食物、精緻甜點、含糖飲料等。2.不愛運動。3.總是戴著耳機,甚至開很大聲。4.常熬夜晚睡。【參考資料】.淡大前副校長王高成逝,留遺書「腦部病變智能已失」!醫:高知識份子對失智更敏感.有助預防失智症、延緩記憶力衰退 研究建議中年人每周吃一份這類魚.別再說沒時間,每天15分鐘就有成效!這類運動最能預防憂鬱及失智.是健忘還是大腦開始退化?小心年輕型失智症.有效避免失智及維持腦力健康 專家教怎麼吃怎麼動讓腦袋更犀利.45歲族群走路速度是關鍵 這樣走的人大腦比較「老」
-
2023-04-11 醫療.腦部.神經
世界巴金森日/巴金森病規律用藥 延緩退化
巴金森病為台灣最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之一,僅次於失智症,健保資料顯示,全國約有8萬名巴金森病患者,但政府關懷及重視程度稍嫌不足,4月11日是世界巴金森日,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舉辦「世界巴金森病日論壇」,台灣巴金森之父權威陸清松教授、高雄長庚神經內科教授林祖功等權威專家齊聲為病友發聲,呼籲政府重視用藥、照護權益,只要病情穩定,就能持續發揮所長,擁有良好生活品質。10大前兆 3種最典型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巫錫霖提出10大初期前兆,其中以動作遲緩、僵硬、靜止時手指顫抖為3大典型表現,原本洗澡只需要10分鐘,現在卻必須花半小時才能洗好,家人就該提高警覺,陪同至神經內科接受檢查。亞太區動作障礙學會秘書長、林口長庚神經內科教授級主治醫師吳逸如表示,駝背、撲克臉、走路往前傾,從椅子上站起時,必須嘗試兩、三次,才能成功,加上特有的齒輪性僵硬動作,這些都是巴金森病患者常見表現,大部分患者走進診間,經驗豐富的醫師大概就能看出端倪。台大癌醫中心分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郭明哲表示,目前在確診此疾病時,尚無有效生物指標(如血液檢查)可用,需綜合評估臨床表現,並排除是否因中風、缺乏某些維生素,或是新冠肺炎等因素所引起的動作障礙,一旦確診為巴金森病,只要患者規律用藥,治療效果顯示,一般至少可以維持5至8年的蜜月期。陸清松表示,英國醫師詹姆斯.巴金森於1817年詳述此疾病相關症狀,迄今已有206年,患者臨床症狀依舊,但藥物治療上進步神速,可有效減少動作功能障礙、延緩認知功能退化風險,且大幅降低副作用。健保新藥 盼初期給付傳統治療藥物為左多巴類、多巴胺促效劑、COMT抑制劑、MAO-B抑制劑等,但因用藥行為較複雜,以致影響患者服藥順從度,健保於2021年陸續核准了左多巴胺緩釋型膠囊、第三代COMT抑制劑、新一代MAO-B抑制劑,有些藥物一天一顆,改善患者治療瓶頸。陸清松指出,全民健保給付巴金森病用藥,品項齊全,不亞於歐美日,但在新藥給付對象仍限於中後期患者,但國外研究證實,如能在罹病初期用藥,更能延緩因疾病所造成的失能,讓病友持續工作,維持正常社交生活。林祖功說,巴金森病患者腦部多巴胺神經退化,在出現動作遲緩時,約已退化6至7成,目前仍無有效藥物可減緩細胞退化,但提早補充神經傳導物質,可以改善身體活動能力,增加生活品質,從而增加運動意願;再者,運動可刺激神經細胞,讓剩餘3成多巴胺腦細胞維持更久的功能。雙和醫院神經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洪千岱表示,巴金森病確實無法治癒,但只要服用藥物,就能明顯改善症狀,讓患者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近年來,治療武器愈來愈多,患者務必規律用藥,維持血中濃度,延緩疾病惡化速度。持續用藥 免退出職場巴金森病患者常覺疲累,反應變慢,執行功能變差,加上手抖、步履不穩,不少人因而退出職場,宅在家裡,這相當可惜。臨床顯示,只要持續用藥,巴金森病患者平均餘命與一般民眾差不多,且能繼續在職場上貢獻所長,吳逸如表示,門診就有不少醫師同業患者,儘管手抖無法開刀,但仍可繼續看診,提供醫療服務。除了擴大藥物給付範圍,與會專家均認為,失智症、巴金森病同屬神經退化疾病,但政府在長照體系及個管師等健保給付上,似乎偏重失智,相較之下,巴金森病成為弱勢病友族群。希望健保也能給付個管師、家屬諮詢等醫療服務,另提高神經內科門診給付點數,讓醫師能有更多時間與病友互動,提高治療成效。
-
2023-04-0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屏東度假成行醫轉捩點!蘇宜輝曝養生祕訣:維持會流汗有氧運動,征服20座百岳
「人的健康與生命不分貧富貴賤,偏鄉居民也該享有與都會相同的就醫權利。」屏東枋寮醫院院長蘇宜輝說,他從台北到屏東偏鄉小漁村枋寮行醫,對城鄉醫療差距感受尤深,38年來深耕地方導入資源,讓醫院從3名醫師的診所蛻變為擁有40名醫師的地區醫院,更是救心、救腦的重症急救責任醫院。蘇宜輝養生祕訣/每天有氧運動 征服20座百岳現年69歲的枋寮醫院院長蘇宜輝,經常笑臉迎人,步履輕盈、思緒靈活清晰,健檢報告零紅字,大學時代就是運動好手的他,至今仍保持爬山、慢跑、游泳、打桌球、高爾夫球的運動習慣。他的養生方法很簡單,就是飲食清淡、有氧運動、多社交人際互動。蘇宜輝38年前從台北到屏東枋寮外科診所時,同時兼顧內科門診和急診,隔年設醫院接任院長後,因草創時期人力吃緊,對體力和精神都是大考驗,還好他有運動習慣,默默助他挺過那段艱困歲月。「年輕時熬夜加班體力尚能應付,進入中壯年 精神和體力都下滑,保養格外重要。」蘇宜輝力行少油少鹽的飲食原則,吃時令新鮮蔬果,家族聚會也會破例吃蛋糕、油炸和加工食品,三五好友相聚時偶爾會喝點小酒,以不過量為原則,最重要的是保持愉悅好心情。「健康就是財富,飲食清淡外,有氧運動不可少。」蘇宜輝在北醫曾是足球校隊隊長,也是羽球、桌球和游泳健將,維持運動習慣至今,踢足球留下左膝傷,不適合激烈運動,改成游泳、慢跑、爬山和高爾夫運動,更征服20座百岳。蘇宜輝說,運動流汗後不僅通體舒暢,還會讓思慮更清晰,一般人到了中壯年,可以緩和的步行當運動,他則維持會流汗的有氧運動,習慣成自然,一天不運動、流點汗,感覺渾身不對勁。蘇宜輝是虔誠的天主教友,每周帶家人參加教會團契活動,他說,信仰讓人心靈有了寄託且篤定,團契可活絡人際關係,建立社交互動網路,安定身心靈。屏東度假 成人生轉捩點蘇宜輝16歲時自緬甸來台就讀建中,有感於緬甸醫療資源不足的困境而決定行醫,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在永和中興醫院服務。未料,38年前偕妻到屏東的度假行,竟是他的人生轉捩點,當時他順道拜訪在枋寮鄉開外科診所的學長,一句「這裡急缺醫師人手」,正是他濟助弱勢的行醫初衷,便決定放棄台北的優渥生活,投入偏鄉診所的急門診工作。「現實是殘酷的,過程是艱辛的。」蘇宜輝表示,枋寮的醫療資源極度缺乏,當時診所3名醫師要全天候輪值急診,常要處置半夜急診的病患,身心疲累,但面對一雙雙無助的眼神及深夜登門求醫的患者,他們仍堅持到底,也一步步導入資源,克服資金短絀困境,歷經2次擴建,病床數增至228床,引進64切CT、1.5T MRI、血管攝影等醫療儀器,逐步提升在地醫療服務能量和品質。偏鄉行醫 號召同好加入「懷抱偏鄉行醫濟世的夢想,是由枋寮外科診所開始。」蘇宜輝在「任重道遠」行醫使命下,感動並號召一批批志同道合的醫療照護團隊加入,從初期內外科,到增設骨科、婦產科等,同時和醫學中心合作,與高雄長庚簽定醫療合作盟約成立外傷科,與高雄義大醫院合作啟動神經外科支援計畫,也結合高醫與萬芳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提供腦中風、頭部外傷全年無休緊急醫療服務。心梗腦出血 4年救回數百人枋醫是地區醫院,地理位置重要,屏南恆春半島的急重症病患後送高屏地區大醫院距離百公里,因此屏東縣衛生局選定位居後送動線中點的枋寮醫院成為負責醫院,可縮短黃金搶救時間,2019年1月起提供腦中風與頭部外傷緊急醫療,7月啟動搶救急性心肌梗塞的心導管室團隊,4年多來將屏南數百名腦出血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從鬼門關前救了回來。「社區醫院服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蘇宜輝說,枋醫補足屏南地區急重症的緊急醫療缺口,扮演恆春半島緊急救護中繼站角色,也推動山地醫療整合服務,提供門診及夜間急診服務,下階段除了投入遲緩兒早療,更將結合長照2.0,為長者安養、失智和健康照護打造更優質的環境。蘇宜輝小檔案年齡:69歲專長:小兒科現職:社團法人枋寮醫院院長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經歷:台北永和中興醫院醫師、枋寮外科診所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病痛是人生必經過程,用正面樂觀的心情面對它,拋開負面情緒,是最佳良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4 醫聲.肝病清除
C肝辦解散降級衛福部埃轟 學者:2025無望清除C肝
衛福部喊出「二○二五年超前世衛清除C肝」,原直屬衛福部的「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簡稱C肝辦)」卻於二月降級併入國健署癌症防治組,前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回歸學界。中研院士陳培哲指出,C肝清除是公衛學家出身的行政院長陳建仁一生致力目標,在他出任行政院長之際,C肝辦「無聲無息」併入國健署,令人不解。政策領先美國 卻半途而廢衛福部喊出「二○二五年超前世衛清除C肝」,但原直屬衛福部的C肝辦卻從二月起降級併入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陳培哲直言「C肝還沒清除,C肝辦公室卻先被清除」,美國日前才宣布成立隸屬衛生部次長的C肝辦公室,並投入數十億美金防治資源,反觀台灣在政策上領先美國,卻半途而廢。陳培哲表示,自己與C肝辦的專家委員都未被告知降級一事,行政手段「十分粗魯」。更值得注意的是,C肝辦降級後,每月C肝治療人數也下降,近三成無病識感的C肝患者尚未進入醫療體系,須靠部會動員行政能力才有機會完治。他指出,若要達到世衛組織的C肝清除目標,台灣每月至少需治療一千六至二千人,但今年一、二月C肝治療人數僅八百、一千人,「照此進度絕不可能達成二○二五年清除C肝。」併入國健署 恐剩數據功能拜登政府提出三大清除C肝策略,分別是簡化C肝篩檢流程、提供口服抗病毒藥物以及透過公共衛生與社會網絡找出尚未進入醫療體系治療的病人。陳培哲說,前兩項已在台灣落實,剩下二至三成C肝患者,多屬偏鄉居民,或不知感染C肝,單靠醫學界單打獨鬥很難找出。曾是C肝辦流行病學研究組長、高雄長庚副院長盧勝男表示,消滅C肝需要跨部會溝通協調,如今拿掉「國家」層級,很難再用同樣高度去看消滅C肝的決心。陳培哲也直言,國健署官員是文官身分,缺乏行政執行力以醫藥行政領域的號召力,憂心未來C肝辦的功能只剩下流行病學數據整理。國內C肝患者約有五十五萬人,為達二○二五年治療廿五萬人根除C肝目標,健保署一○六年起給付C肝藥費,初期每人藥費約為廿五萬元,為了解治療效果,要求各醫療院所登錄患者治療後病毒量檢測。經檢測患者治療後,若超過十二周檢測不到病毒量即為治癒,截至去年十月治療十四多萬人,健保用於治療C肝總花費約三百多億元。此外,前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在一月底就離職生效,四月起將於輔仁大學任職,回歸學界。
-
2023-03-24 醫聲.肝病清除
C肝辦降級/專家:消滅C肝需要跨部會溝通協調
「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簡稱C肝辦)」二月起降級成衛福部三級單位。中研院士陳培哲痛批「C肝還沒被消滅,C肝辦就先被滅」,曾是C肝辦流行病學研究組組長、高雄長庚副院長盧勝男表示,C肝辦突然降級,沒人知道原因,消滅C肝需要跨部會溝通協調,如今拿掉「國家」層級,很難再用同樣的高度去看消滅C肝的決心。盧勝男表示,C肝辦公室成立,主要希望能肩負起跨單位協調的角色,消滅C肝的版圖必須跨部會,例如監獄囚犯C肝盛行率高,過去C肝辦公室可由國家層級發文,希望法務部矯正署幫助治療,此時就不只是衛福部的責任,法務部也要協助。台灣喊出「2025消滅C肝」,目標是比世界衛生組織(WHO)更早達標,盧勝男表示,如今消滅C肝變成國健署癌症防治組業務,很難用國家高度去讓消滅C肝,已達WHO標準。消滅C肝最怕每一個單位都做得很好,但沒辦法把成果串連,各做各的最後無法達到目標。C肝辦公室二月起改制到國健署轄下,前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則在一月底就離職生效,四月起將於輔仁大學任職,回歸學界。
-
2023-03-22 醫聲.癌症防治
3大關鍵 91歲嬤挺過多發性骨髓瘤
「我在醫學研討會分享這位阿嬤病例時,大家聽到她91歲接受治療,都非常訝異!」在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副科主任王銘崇的臨床經驗中,高齡91歲的多發性骨髓瘤阿嬤病患,讓他印象深刻。這位阿嬤在87歲時因骨頭痠痛發現罹患多發性骨髓瘤,接受第一線治療後,穩定控制3年多再度復發,原本家人擔心她的身體無法承受後續療程,當他們了解目前多發性骨髓瘤二線用藥上,像抗CD-38標靶藥物的療效、安全性皆受認可,便放心支持阿嬤接受治療,現在阿嬤病情控制良好,行動能力也不受影響。王銘崇解釋,多發性骨髓瘤的病患,平均年齡為68到70歲,常出現骨頭疼痛、貧血、腎功能不好、容易感染等症狀。在偏鄉有不少獨居長輩,年輕人長年不在家或需工作,由於擔心麻煩年輕的晚輩,即使有症狀,這些長輩還是咬牙忍耐,等到骨頭痛到走不動、連躺著都痛才就醫,確診可能已晚期。若病患要好好抗癌,「家人的支持」、「遵循醫師指示」與「選適合藥物組合、完整用藥」是重要關鍵,像這位91歲阿嬤就是很好的示範。治療像馬拉松 用藥一棒接一棒「治療多發性骨髓瘤,就像跑馬拉松,用藥要一棒接一棒。」王銘崇分析,面對多發性骨髓瘤病患,醫師會先評估是否適合接受自體幹細胞移植,再選擇適合藥物組合,治療過程分「緩解治療」、「加強治療」與「維持性治療」,目的在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延後復發時間,一旦復發就要考慮使用二線藥物。在治療多發性骨髓瘤上,國際新研究、新治療指引陸續出爐,以抗CD-38標靶藥物為例,目前國際標準治療指引已將這類藥物列為第一線治療用藥選項,在台灣抗CD-38標靶藥物可使用於第一、二線療程,但只有第二線有健保給付,與國際標準治療指引有些差距。健保給付限縮 治療得省吃儉用此外,當抗CD-38標靶藥物用於第二線治療,健保給付治療次數有限,即使治療效果很理想亦是如此,但國際標準治療指引建議藥物可用到疾病惡化為止。對此,王銘崇指出,根據研究文獻,用藥若按國際標準治療指引,病患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達3年,但因健保給付限縮,用藥再怎麼「省吃儉用」,頂多只能撐一年半,至於藥物效果可維持多久則是未知,若後續用藥只能自費,很少人負擔得起,接受完整療程便成不可能任務,因此健保給付條件的放寬,對病患接受完整治療這件事,就顯得非常重要。王銘崇提醒,年長病患的骨骼很脆弱,因此要避免碰撞、受傷、跌倒,肌肉力量的訓練更是必須,希望家中晚輩多關心長輩身體健康,發現長輩有骨骼酸痛、貧血、腎功能欠佳、容易感染等情況,務必鼓勵就醫,接受詳細血液科檢查,才能盡早找出原因,爭取多一點生機。
-
2023-03-16 焦點.元氣新聞
最賺錢醫院林口長庚6連霸 台大醫院跌出前5!最虧錢醫院是它
林口長庚醫院連續6年為全國最賺錢醫院。衛福部健保署今公布110年,225家醫療院所財報及醫療服務申報情形,林口長庚整體結餘34.79億元,雖較前一年43.47億元,衰退8.68億元,但仍蟬聯第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則蟬聯醫務最賺錢醫院,結餘18.77億元,較前一年20.47億元,減少1.7億元。成大附醫、義大醫院則首度進入前五名,研判與非醫務收入增加有關,而台大醫院整體結餘則從109年第4名19.93億元,跌落至第8名的11.07億元。110年賺錢醫院201家 虧損醫院24家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副組長劉林義說,今公開110年領取健保費用2億元、225家院所財務報告,包括醫學中心19家、區域醫院81家、地區醫院121家;基層診所3家為遠東聯合診所、書田診所及安慎診所,以及1家醫事檢驗所為登全醫事檢驗所。總計賺錢醫院有201家,占比為89.3%、24家虧損。經與109年相較,110年在整體收支有結餘家數占率,較109年微幅提升,自86.3%提升至89.3%,而醫務收支來看結餘家數占率,也從71.4%上升至72.4%,顯示政府因應疫情於當年投注約5%總額特別預算挹注,支撐醫界共渡疫情難關,確保民眾仍能獲得醫療服務。整體結餘冠軍:林口長庚依健保署統計,整體結餘金額前3家醫院排名與109年維持不變,為林口長庚34.79億元、高雄長庚32.63億元、中國附醫23.53億元,但成大附醫17.37億元、義大醫院13.89億元為新。另遠東聯合診所整體結餘1.16億元、書田診所3100萬元及安慎診所2200萬元,以及登全醫事檢驗所1600萬元。劉林義說,就整體結餘金額排名發現,成大附醫從109年第14名6.41億元,竄升至第4名17.37億元,其中業外收入的雜項收入9.5億元最多;義大醫院則從109年第15名6.36億元,上升至第5名13.89億元,其中以投資收入增加5億元最多,另於利息收入增加1600萬元。台大醫院整體結餘則從109年第4名19.93億元,跌落至第8名的11.07億元,主因是醫務結餘金額較前一年減少10.84億元有關。醫務冠軍:中國附醫 非醫務冠軍:林口長庚進一步分析發現,110年醫務賺最多的前五名是中國附醫18.77億元,高醫附醫14.16億元,彰化基督教醫院7.48億元、北市聯醫7.28億元、高雄長庚7.18億元。另就非醫務賺最多醫院前5名為林口長庚37.27億元、高雄長庚25.45億元、成大附醫14.87億元、台北榮總11.38億元、義大醫院10.83億元。其中成大附醫及義大醫院非醫務結餘較前一年都大幅成長,研判可能也是整體結餘排名上升的原因。110年醫院盈虧排行整體結餘1.林口長庚34.79億元2.高雄長庚32.63億元3.中國附醫23.53億元4.成大附醫17.37億元5.義大醫院13.89億元醫務最賺錢1.中國附醫18.77億元2.高醫附醫14.16億元3.彰化基督教醫院7.48億元4.北市聯醫7.28億元5.高雄長庚7.18億元【延伸資訊】.健保署醫事服務機構財報公開.2023年全球最佳醫院公布!台灣有哪些醫院上榜、評比標準和專家意見一次看(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4 焦點.元氣新聞
2023年全球最佳醫院公布!台灣有哪些醫院上榜、評比標準和專家意見一次看
【本文重點】「Newsweek」與全球數據公司 Statista已宣布《2023年全球最佳醫院》排名,台灣首度入榜35家醫院名單,共有35家醫院上榜。希望透過此次調查,幫助尋求最佳護理的患者和家庭,通過比較全球醫院的聲譽和表現來做出選擇。該榜單包括來自28個國家/地區的醫院,共有超過80,000名專家受邀參與網上調查。--by Notion AI「Newsweek」與全球數據公司 Statista連續第五次公布全球最佳醫院,「World's Best Hospitals 2023」首度納入台灣醫院,國內共35家醫院上榜,其中台大醫院排名第一,台北榮總以些微差距位居全台第二。台大更以全球排名第249名,名列全球前250強。台灣有那些醫院上榜?台灣上榜的35家醫院名單:1 .台灣大學附設醫院 2 .台北榮民總醫院 3 .高雄長庚醫院 4 .台南成大附設醫院 5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6.林口長庚醫院7.台北長庚醫院8.台中榮民總醫院9.國泰醫院10.高雄榮民總醫院11.馬偕醫院12.三總松山分院13.桃園長庚醫院14.台北慈濟醫院15.奇美醫院16.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17.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18.萬芳醫院19.花蓮慈濟醫院20.嘉義長庚醫院 21.新竹國泰分院22.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23.奇美柳營分院24.雙和醫院25.大林慈濟醫院26.台大雲林分院27.汐止國泰醫院28.嘉義基督教醫院29.北醫附設醫院30.亞東醫院31.彰化基督教醫院32.義大醫院33.馬偕新竹分院34.高雄市大同醫院35.秀傳紀念醫院●台灣醫院排名:https://reurl.cc/NqRNVQ 全球排行前五名的醫院有那些?1.Mayo Clinic(美國梅約診所)2.Cleveland Clinic(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3.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美國麻省總醫院) 4.The Johns Hopkins Hospital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 5 .Toronto General - University Health Network (加拿大多倫多全科醫院)●全球排名:https://reurl.cc/klE8D3全球最佳醫院評比的執行單位與目的?根據Newsweek與全球數據公司 Statista合作的世界最佳醫院排行榜,在全球28 個國家/地區的 2300 多家醫院中,列出前 250名最佳醫院;同時也依各個國家/地區列出當地排名,國內共有35家醫院上榜。Newsweek表示,公布這項調查,希望經由對各國醫院聲譽和績效的比較,讓為自己和親人尋求最佳照顧的患者與家庭,能夠有所幫助。接受評比的國家有那些?根據「Newsweek」公布,2023 年世界最佳醫院排名列出 28 個國家/地區的最佳醫院,包括美國、德國、日本、韓國、法國、義大利、英國、西班牙、巴西、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亞、墨西哥、荷蘭、奧地利、泰國、瑞士、瑞典、比利時、芬蘭、挪威、丹麥、以色列、新加坡、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哥倫比亞和台灣。評比的指標與占比:1、 同儕推薦:來自28個國家,超過8萬名專家(醫師、醫院管理人員、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受邀參加在線調查,參與者可推薦自己國家和其他國家的醫院,但不包括自己的雇主和醫院。(國內49%,國際 5%)2、 患者體驗:包括對醫院的總體滿意度、對醫院的推薦和醫療服務滿意度。(14.5%)3、 醫院品質指標:例如治療成效與衛生措施和患者安全數據、醫護人力等。(29%)4、PROMs :首次採用,PROMs(Patient 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可說是「病人自我報告評量調查」,被定義為由患者完成的標準化、經驗證的問卷,以評量他們對自我功能健康和生活品質的看法。(2.5%)各醫院得分依上述4項分數進行加權,醫院的分數僅限在同一國家比較,各國之間不能比較。國內專家怎麼看?衛福部部長薛瑞元:通常國際醫療院所評比時,一個重點是對於國際病人的服務和感受,這部分會有文化差異。台灣醫院病人通常比較多,病人進門的感受就會很熱鬧,某些國際人士不適應,若指標與此有關,就會排名就會比較後面。台大醫院長吳明賢:台灣不應只有台大醫院名列全球前250名,應有更多醫院入榜,名次也應提前,甚至進入百名都沒有問題。台灣的醫療技術及服務水準,「怎麼可能比日本、南韓還差」。依台灣醫療技術及服務水準,不應該只有台大進入前250名。由於醫院同儕評比占比達54%,台大名列全球前250名,很可能是受到國內醫療同僚的肯定。台大醫院的核心價值是要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醫院,著重在「服務」,「教學」、「研究」,服務是要解決病人的問題,教學是要教出可以解決病人問題的醫師,而研究為研究病人疾病問題,在醫療不斷創新的當下,台大醫院會繼續做好「健康守護、醫界典範」的領頭羊角色。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台北榮總一直努力做好照顧病人的工作,在醫療服務與創新獲國人肯定,建築在以「病人為中心」的宗旨,改善醫療品質,促進病人安全,讓就醫環境更溫暖、更有溫度。他表示,照顧好病人才是醫院重要使用與本質,且依台灣醫療水準,他不認為台大醫院、台北榮總在全球排只在300名內,應該表現更好才是。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醫療品質注重全人照護與 「PROMs(Patient 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也就是病人自己的就醫經驗、成果,而非只仰賴醫院、醫師評估。這樣的思維與美國推動價值醫療( Value-baded Health Care)一致,重視病患就醫體驗、自覺治療成效、恢復過程、對生活的影響等,治療品質與成果都不是醫院或醫師單方面決定。由於評比方法,台灣的醫療品質表現可能被低估,但重視病人感受已是國際潮流,建議國內建置醫療品質指標,如醫院評鑑、應參考納入「PROMs」。健保應該要利用支付導引醫療院所追求治療的長期成效,用美國價值醫療的架構去購買疾病治療和慢病管理的長期成效,重視病人體驗並與國際接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周穎政:不同醫院所在的地理位置,病患疾病型態差異、社經地位不同,醫院宗旨在於提供病患優質的醫療服務,難有客觀資料進行評比。醫院經營者毋須過度在意排名,每家醫院都有自己的特色、強項,建議平常心看待。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醫院評比牽涉範圍廣泛,有的亞洲國家評比列入疾病治癒率、併發症比率及治療結果等,大致分為醫院組織架構「結構面」、病患體驗的「流程面」,以及各種癌症治療存活率等「結果面」,若以綜合評比,台灣當數台大醫院成為最佳醫院,但先前智慧醫院排名則由台中榮總獨占鰲頭,要視評比的切入角度為何。衛福部在疫情前每年都會委託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進行台灣醫院評鑑。台灣醫院評鑑歷經廿年,並隨著時代不斷修正方向,這幾年就針對「資訊化」、「智慧化」多所著墨。每年評鑑項目由醫療專科專家決定後,再交由各領域專家、訂定條文,進行共識會議後選拔委員,並培訓委員,最後才能到醫院進行評鑑;結果公布時也不進行排名,僅公布通過與未通過,以及入選的九家醫學中心,整體來講是台灣最嚴謹、可信賴度最高的評鑑。一位資深醫師表示:台灣醫院感覺比較差的是像菜市場很吵鬧,內部的空間都是以石材為主加上塑膠椅子,很冰冷;衛生條件可以改善提升。例如,台大醫院入口處的照片,一大堆的告示牌,顯得雜亂無章。台灣醫師的個人醫術是非常好的,可是在醫院管理上呈現出來的失分很多,希望全球評比可以讓台灣的醫療系統走向以病人為中心的管理方式。責任編輯:陳學梅、辜子桓
-
2023-02-17 醫療.消化系統
即便體重沒下降 研究曝每周運動150分鐘就可有效改善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全球肝病主要原因現代人飲食充足,脂肪肝問題並不少見,賓州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醫學院研究人員一項新研究指出,運動訓練可以顯著減少非酒精性脂肪肝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患者的肝臟脂肪,而這是全球肝病的主要原因。根據刊登在《美國腸胃病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每周進行150分鐘中度至高強度有氧運動可以減少肝臟脂肪。該研究團隊薈萃分析之前14項研究證實,運動可以使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肝臟脂肪顯著減少。事實上,非酒精性脂肪肝患影響全球近30%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可能導致肝硬化和癌症。運動訓練已顯示出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多種益處,包括改善肝臟脂肪、身體健康等與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雖然之前的研究表明身體活動是有益的,但它沒有確定具體需要多少運動量才能在臨床上取得顯著意義,也就是能否實現肝臟脂肪相對減少30%,這被認為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否獲得改善的閾值。研究證實運動可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該研究共同作者Jonathan Stine表示,其研究結果可以讓醫師有信心將運動作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療方法。Stine回顧了14項研究,共有551名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受試者,參加了涉及運動干預的隨機對照試驗。他的團隊評估了所有研究的數據,包括年齡、性別、體重指數、體重變化、對運動方案的依從性和MRI測量的肝脂肪。該研究發現,39%的患者處方大於或等於750個代謝當量MET(用於估算大多數運動的能量消耗單位)的任務取得了顯著的治療反應,例如每周150分鐘的快走或騎自行車,而處方較少劑量運動的患者只有26%。這與美國腸胃病學協會和歐洲肝臟研究協會推薦的身體活動量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前述肝臟脂肪的減少和參與者的體重是否下降無關。根據Stine的說法,當規定這種運動量時,MRI測量的肝臟脂肪減少速度與評估阻止脂肪產生的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藥物試驗報告中的速度相似。不過研究人員表示,需要更多的研究,特別是對照隨機試驗來驗證他們的發現,並比較不同運動劑量的影響。【延伸閱讀:脂肪肝的危害有多大?越早患病越有機會「壞肝」】什麼是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肝的形成主要與肥胖有關,更是三高的危害之一。衛福部肝癌及肝炎防治會委員、高雄長庚副院長盧勝男曾指出,脂肪肝是指脂肪沉積在肝臟內,宛如製作鵝肝醬時,用管子直通鵝喉嚨,將食物塞進鵝的肝臟,讓油脂、澱粉持續堆積在肝臟中形成脂肪,養出的鵝肝比一般鵝肝大三至五倍。相對來說,人體內若過度沉積脂肪,也會囤積在肝臟中,形成「肝包油」的脂肪肝。》看更多脂肪肝非酒精性會有症狀嗎?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系系主任邱逸群曾指出,大部分的脂肪肝沒有症狀,多數患者的肝功能正常,即使肝功能異常者,也可能沒有症狀,都是因健康檢查、腹痛或其他原因透過超音波才發現。其中十分之一可能引起脂肪肝炎,少數會因肝指數上升導致疲倦、惡心、食欲不振,更嚴重者會肝功能異常而出現黃疸,或右上腹脹痛等症狀。非酒精性脂肪肝會導致肝癌嗎?脂肪肝演變成肝癌的時間,與肝臟發炎狀況有關,發炎越嚴重、時間就越短。舉例來說,正常肝指數約在40左右,50~60屬輕微發炎,要演變成肝硬化、肝癌可能需要30~40年以上;但如果肝指數已達100多,可能只要10年、20年就會變成肝硬化、肝癌。因此一旦發現脂肪肝炎,也不能置之不理,不要讓發炎惡化,至少讓肝指數下降,才不會一步步演變為難以恢復的肝硬化、肝癌。【延伸閱讀:脂肪肝會有症狀嗎?重度脂肪肝會導致肝癌嗎?】該如何預防非酒精性脂肪肝?為了降低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可參考以下作法:.選擇健康的飲食.保持健康的體重.適當規律地運動【資料來源】.Exercise Training Reduces Liver Fat, Even Without Weight Loss.The exercise that could help reduce liver fat, according to scientists.150 minutes of aerobic exercise per week reduces liver fat, study finds.150 minutes of aerobic exercise per week reduces liver fat, study finds.College of Medicine research confirms exercise as treatment for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Mayo Clinic: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
2023-02-15 焦點.元氣新聞
星雲稱「死後沒有舍利子」佛光山:數量多到難以計數! 醫指這類病患體內常見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5日圓寂,今天舉辦圓寂讚頌典禮,會後發引台南大仙寺「荼毘」,進行火化,卻意外發現,「大師不僅燒出舍利子,且數量難以計數」。究竟舍利子是什麼?目前眾說紛紜,有人說是肝膽的結石,也有說是佛家人修練後的成果。星雲大師 燒出五彩舍利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生前雖說,「我沒有舍利子!」但發引台南大仙寺荼毘三小時後,卻意外發現,「大師不僅燒出舍利子,且數量難以計數」,佛光山今天證實此事。佛光山表示,大師舍利子色澤多為法乳般淨白,猶如他所坐之涅槃塔,其他還有紅、黃、藍、黑等琉璃光色的圓形結晶堅固子。還有遺骨舍利、舍利花等,莊嚴無比。Śarīra在梵語是遺骨的意思,亦即俗稱的舍利子,常指佛陀的遺骨,佛陀遺體焚化後結晶而成的固體物,如佛骨、佛牙、佛頂骨舍利、佛指舍利等等。舍利子是什麼?如何形成?舍利子到底是如何形成?目前有一些說法,包括人體結石,或是火化後骨骼內礦物質因高溫融化,並於降溫過程中形成結晶,但未有定論。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枋寮醫院腸胃科醫師方冠傑受訪表示,從醫學角度來看,舍利子的形成應該與火化相關,一般來說舍利子成因有兩種說法:第一就是結石,因為佛教徒、僧人長期不吃葷食,以素食為主,飲食中比較多維生素、礦物質,又沒有攝取油脂、肉類,膽汁比較容易形成結石。第二個可能是火化,火化爐近千度高溫,人體骨骼因為高溫裂解,骨頭裡面的礦物質融化,降溫過程中形成結晶。方冠傑也分析,如果是溫度劇變形成的結晶,比較容易變成圓形,如果是一般結石,可能形狀會比較類似小石頭,不一定漂亮。也有臨床醫師指出,曾為退化性關節炎病患置換人工關節時,在關節積水處發現白色光滑圓球體,可能與骨刺有關,常見常見七十歲以上的長者。醫師指出,在退化性關節炎病患的關節裡面,確實常常出現光滑的「圓球體」,推估多是骨刺掉落,因此在關節積水處不斷滑磨,讓骨刺變得愈來愈圓滑,骨頭裡面常常藏有類似的物體,但若在關節處就會產生疼痛、病變,手術中務必要取出。星雲大師醫療團成員、高雄長庚醫院腎臟科權威吳建興說,星雲大師生前做過電腦斷層,膀胱、腎臟等器官沒有結石問題,也沒發現組織鈣化等狀況,「這些舍利子應該不是他身體本來就有的」。吳建興說,他是受科學訓練的醫師,必須以嚴謹態度看待任何事,關於星雲大師舍利子一事,他無法亂猜或解釋,但醫療團照顧大師多年,很確定他沒有結石問題。》看更多聖嚴法師遺言 要求弟子「勿撿拾舍利子」法鼓山聖嚴法師遺言曾經載明,要求弟子「勿撿拾堅固子(舍利子)」。聖嚴法師說,舍利本身不是一樁不得了的事,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在家的居士們、國王們、大臣們都去爭搶釋迦牟尼佛的舍利,但是佛的大弟子迦葉尊者說,我們更重要搶的是佛的法,所以他集合當時的大弟子們來編輯佛的遺教,成為三藏的經典、教典。聖嚴法師指出,「三藏的聖典」才是叫作「法身的舍利」,那種「肉身的舍利」,不如法身的舍利,肉身的舍利可以把它當紀念品來看,但是沒有教化的作用,沒有感化的能力,因為它是一種東西,而不是一種觀念或方法,所以真正的佛教徒、正信的佛教徒,對於舍利子是恭敬的,不否定的,但是更重要的還是對於佛的言教、身教,那個舍利才是真正的舍利。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10 焦點.元氣新聞
達文西手術 長庚1萬例全國最多
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傷口小、恢復速度快,廣被患者接受。國內引進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後,至今治療6.7萬人。長庚醫療體系昨發表一萬例機器手臂手術成果,約占全國整體達文西手術六分之一,為全國最多。健保署日前宣布肝部分切除術、擴大左肝葉切除術等17項達文西手術費,最快3月1日公告納入健保給付。長庚醫院第一萬例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由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劉忠一執刀,接受手術的患者是罹患攝護腺癌的60多歲男性,因攝護腺位於膀胱與尿道間,傳統手術恐需切除鄰近腫瘤的括約肌,導致術後尿失禁,患者選擇達文西手術避免併發症。土城醫院每年約診斷100多名攝護腺癌患者,約五分之一患者選擇達文西手術。嘉義長庚醫院副院長黃文詩說,外科醫師最重要的就是「眼手合一」,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視野有放大效果,就像醫師把頭放在病人的肚子裡進行手術。高雄長庚醫院泌尿外科主任王弘仁說,長庚醫院同步引進機器人手術數位分析系統,藉由每台手術執刀的步驟,讓醫師了解每台手術時間、機器手臂切換時間,調整手術技術,幫助未來提升手術技術。長庚醫療體系機器人手術委員會召集人暨林口長庚副院長吳俊德說,長庚醫療體系達文西機械手臂接下來發展重點,為建置國際級醫護訓練中心,培育國內醫師。希望2025年達到一年訓練250人次、2050年訓練500人次目標。
-
2023-02-08 醫療.泌尿腎臟
星雲大師晚年頻進出醫院洗腎!糖尿病患「3要」遠離洗腎,6日常行為也很傷腎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法師97歲高齡圓寂,許多信眾不捨,佛陀紀念館長如常法師透露,大師其實已102歲,但身分證少報五歲,所以也是百歲圓滿。人生觀:每天一飯一菜已滿足,沒有煩惱心存歡喜星雲大師雖晚年健康欠佳,但以近百歲高齡圓寂,仍屬長壽。2009年,星雲法師曾對來訪佛光山請求法師開示養生之道的信眾說,他每天早上4時起床,全年無休,過年訪客多,更加忙碌,每天一飯一菜,他都覺得很滿足,沒有煩惱,「心存歡喜」,應該就是長壽祕訣。而佛教徒吃素,是不捨萬物生命,也為了心意清淨。星雲大師從青少年出家就吃素,體會到生物生長繁殖的奧妙;他說,吃素可以吃出自己的功德、幸福、安全、快樂,還可以拯救健康。2006年素食博覽會上,星雲大師也說,吃素主要是吃「心」,一顆慈悲的心,不論吃素、吃葷,重要的是心裡的清靜,吃素有助定力、耐力,且能延年益壽。生死觀:與病為友、置生死於度外星雲大師從童年開始就大小病痛不斷,但他曾說:「修道人要帶三分病痛,才知道發心,所以疾病也是我們修道的增上緣,不要排除它,要與病為友。」星雲大師主要病史.17歲染瘧疾.20歲長天花.1967年佛光山開山後即確診糖尿病。.因長期茹素,高溫油炸食物造成腦血管及心臟冠狀動脈硬化、栓塞。.1995年因腦血管栓塞動心導管手術,腿部自此血流不暢,不良於行。.2003年3月一度心臟病發,80歲大壽前一個月不慎跌倒,左側三根肋骨跌斷。.2011年缺血性腦中風.2016年再因出血性腦中風入院清除血塊。.晚年頻繁進出醫院洗腎星雲大師醫療團隊召集人、高雄長庚醫院榮譽院長陳肇隆近身與大師相處多年,相當佩服他「與病為友、置生死於度外」的豁達心。大師2016年10月再因出血性腦中風入院,醫療團隊緊急為他開腦移除血塊,陳肇隆回憶,面點這麼大的病痛,大師態度卻相當淡定,每次查房都要為醫護人員開示,講述深入淺出的人間佛教,像是個生命導師,也討論到生死問題說「生了要死,死了要生,像是季節有春夏秋冬的循環,人生當然有老、病、死、生輪迴。」生命後期醫療團隊以維護尊嚴、保守、減痛、非侵襲性治療,來減輕大師的病痛,星雲大師曾告訴醫療團隊醫師說「出家人不怕死」,展現對生死豁達一面。長期糖尿病併發症多 「三要」遠離洗腎星雲大師與糖尿病共處超過60年,長期糖尿病併發症幾乎都出現,包含眼睛視網膜、心臟、腎臟到血管都有嚴重病變,晚年需頻繁洗腎。台灣每年新增洗腎者有一半是糖尿病病人,但罹患糖尿病不等於就要洗腎,衛福部彰化醫院提醒,做好「三要:要節制飲食、要運動、要規律服藥」的糖尿病人,才能遠離洗腎的威脅。慢性腎臟病患者、三高患者,也是洗腎的高危險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台灣腎臟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陳鴻鈞解釋,「三高易導致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臟病又會引來三高異常,這是惡性循環。」控制三高,規律運動、健康飲食、體重控制,才能避免進入洗腎進程。6行為很傷腎而除了慢性疾病導致洗腎,其實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你不然為意的行為會傷腎,千萬不要輕忽。1、水喝太少:建議每天至少要喝2000毫升的白開水。2、憋尿:憋尿很容易引起尿路感染,甚至引發腎盂腎炎、腰痛、發燒等症狀。長期憋尿造成的反覆感染則可能出現腎結石,腎功能缺損等。3、吃太多肉類海鮮啤酒:會增加高尿酸或痛風的風險,如沒好好控制,會導致腎臟結石、腎功能惡化。4、高鹽、高糖、高脂飲食:要控制三高,就要戒掉高鹽、高糖、高脂等不健康的飲食。5、亂吃藥:大部分的藥物都要經過肝臟代謝處理,再由膽汁中排除,一部分經由腎臟由尿尿排出。保肝強腎的第一個原則就是不要亂吃藥物,以免傷肝敗腎。6、跑馬拉松:根據耶魯醫學院曾做過的研究指出,劇烈慢跑在好幾個方面都可能會損害到人的腎臟,如脫水會讓腎臟承受沉重的壓力,連續數小時的劇烈活動、缺水和血液供給的減少,都會傷害人的腎臟。【資料來源】.星雲晚年多病 醫療召集人陳肇隆憶:大師曾說帶三分病痛才知發心.星雲大師一生大小疾病不斷 在病榻仍心繫弘法.糖尿病洗腎機率高?做到「三要」免洗腎.性行為過度會傷腎?這6種行為才傷腎
-
2023-02-06 焦點.元氣新聞
與糖尿病共存逾半生,星雲大師97歲圓寂!豁達生死 實現器捐4價值
佛光山開山宗長、國際佛光會的創辦人星雲大師圓寂,享壽97歲。星雲大師下午安詳離世,弟子們均陪在身旁。1967年佛光山開山後,他即確診糖尿病,但他曾說過要把疾病當朋友,「疾病來臨的時候,你不必太畏懼它,可以把它當作朋友,互相尊重,互相體貼,互相照顧,疾病和身體也會共存共榮的。」把疾病當朋友 與糖尿病共存逾半生星雲大師也曾經提及,人生的意義不在戀棧長壽,也不在永生不死,應該是如何發揮我們有限的生命,將它的內涵做無限的擴充,正如火花,雖然瞬間即滅,卻為人間留下燦爛的光彩。照顧星雲大師多年的高長庚名譽院長陳肇隆曾經撰文,談到他「與病為友、置生死於度外」的豁達,非常佩服,星雲大師曾說:「修道人要帶三分病痛,才知道發心,所以疾病也是我們修道的增上緣,不要排除它,要與病為友。」文中提及:腦中風是重大傷病,一般人懼怕,大師住院後卻淡定,像是導師,查房時對醫護人員開示,講述人間道理。跟一般病患不同的是,他對醫師解釋不太關心,一天到晚請假、要出院。他不在乎年近九十的身軀,心思都放在佛館工程與開幕典禮,我們想著怎麼協助他照顧自己,他已忙著弘法志業了。」星雲大師中風後身體狀況走下坡,每兩天要進高雄長庚醫院洗腎,但意志力強韌,他曾告訴醫療團醫師「出家人不怕死」。他於過去接受本報訪問時也表示,早於卅年前就簽署捐贈器官,強調人生百年後,人體器官可說是沒有用的物質,如果能把這個身體沒有用的物質再利用,幫助別人,就可以延續它的價值。【延伸閱讀】與病為友 一位醫師眼中的星雲大師器官捐贈 是生命的延續,是「內財的布施」星雲大師談及器官捐贈理念的訪問刊載於2019年9月8日的元氣周報。他表示,他個人已經響應器官捐贈,早已立下志願書。「器官捐贈」在佛教看來,是內財的布施,是資源的再利用,是生命的延續,也是同體共生的體現。星雲大師指出,捐贈器官也可以說是佛教的首創,因為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的過去世為國王時,即以「割肉餵鷹」的胸懷作了器官捐贈的義舉,此舉並成就他的菩薩道。此外,佛教經典也記載不少捨身例子,例如:《金光明經》的薩埵王子捨身飼虎、《大般涅槃經》的雪山童子為聞佛法捨身給羅剎等,這些捨身捨命的人,比死後才捐贈器官的行為更是了不起,化小愛為大愛,不枉此生,更為世人所稱讚。至於人死要保持「完整大體」的看法,其實人生在世都有缺陷,何必要求死後一定要如此呢?佛經裡記載,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就有「割肉餵鷹」、「捨身飼虎」的義行,可見佛教並未標榜「完整大體」的觀念;相反的,能夠全心喜捨,全願助人,這才是佛教所提倡的真理。對於「人往生後八小時內不能觸碰、移動,否則痛苦難耐,若瞋心生起,恐怕墮入惡道」的民間說法,星雲大師說,其實,一個人如果生前就發慈悲心,立菩提願,希望遺愛在人間,那麼願力勝過一切,摘除器官時應該不會感到痛苦;縱有痛苦,「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正是菩薩道的實踐。星雲大師指出,捐贈器官,其價值有四點:1.遺愛人間2.資源回收3.慈悲喜捨。4.延續生命談到器官捐贈,其實身體不是「我」的,身體乃「四大假合」而存在,就如旅店般供我們今生暫時居住而已。所以星雲大師認為,當一個人的生命走到盡頭,與其讓身體被蟲蛀、腐爛,不如將有用器官加以移植,讓別人的生命能夠延續。禪宗講要看破生死,佛門講要了脫生死;了解生命的意義,解脫死亡的恐懼,這就是了脫生死。所以關於器官移植,當一個人老了、死了,器官於己無用,但卻能延續別人的生命,這是多麼美好的事,何樂而不為呢?星雲大師早在三十年前就已認簽器官捐贈同意書,他也希望大家一起響應這項莊嚴神聖的活動,希望社會愈來愈進步,大家共同締造同體共生的美好世界。【延伸閱讀】星雲大師:器捐是內財布施 30年前已簽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