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2 名人.好食課
搜尋
高血糖
共找到
653
筆 文章
-
-
2023-12-05 醫療.新陳代謝
常常吃飽想睡?可能是糖尿病前期徵兆!營養師簡單3調整,防飽睏、心血管疾病
一般民眾吃飽飯後常見「飽睏」的現象,雖說常見,不過也可能增加糖尿病、各心血管疾病風險,而且這現象其實也可能是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徵兆。改善飯後想睡覺、預防糖尿病,嫚嫚營養師建議可簡單的調整飲食,對於生活和健康也都更有幫助。 為什麼常吃飽飯就想睡覺?營養師指2大可能原因! 嫚嫚營養師表示,吃完飯、吃太飽想睡覺的原因,目前學界普遍支持的觀點有兩種。一是和血糖有關,其次是和自律神經有關。 血糖大幅波動:關於血糖,當人在吃完飯、尤其是吃太飽、或是升醣指數較高的時候,血糖波動會急遽升高,身體就需要分泌較多的胰島素讓血糖快速下降,並將轉換的葡萄醣分配到各細胞當中。在這血糖波動明顯的過程當中,人體就會感覺到疲倦,甚至有些昏迷、想睡覺。 自律神經切換:至於自律神經,自律神經可分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對於身體而言前者像是油門,後者像是剎車。當人在尋找食物時,交感神經就會較為亢奮,而當吃完、吃飽之後就會切換到副交感神經進行運作,也就會較為放鬆,甚至是想睡覺。 其他影響因素:其他像是環境溫度,較冷的環境也可能使人想睡覺或更想睡覺,例如像是冬天吃完火鍋或熱湯,這當中的可能因素就包括環境溫度、心理的滿足放鬆程度、血糖波動,當然也包括食物本身的影響。 留易飽睏可能增心血管風險,也可能是糖尿病/初期徵兆! 若是血糖波動大,易增糖尿病風險。民眾在吃飽飯後常有想睡覺的情況,可多觀察自己的飲食狀態。嫚嫚營養師提醒,像前述這種因血糖波動大而想睡覺的情況,長期下來容易提高氧化壓力、發炎反應,增加高血糖、糖尿病、以及各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糖尿病/初期也易飽睏,且更嚴重。糖尿病或糖尿病初期患者,也常見會有吃飽想睡的情況,且比一般人更明顯、睡意更重。原因在於胰島素無法正常作用將血糖壓下,細胞也難補充足夠的能量,因此也會感覺到疲倦。和一般人因血糖波動大而使「身體疲倦」相比,此情況較像是「能量不足」,因此昏迷、沉睡也會相較明顯,例如較難叫醒,會需要他人搖醒。 防血糖波動引飽睏、糖尿病,營養師簡單3調整更助健康! 改善因血糖波動而飯後想睡覺,避免增加心血管等慢性疾病風險,也維持生活工作等效率,嫚嫚營養師建議可從飲食份量、順序、內容進行簡單的調整。 飲食份量:飲食份量建議吃八分飽就好,因為在吃太飽的情況下就是會出現血糖波動而想睡,也增慢性疾病風險。吃八分飽也是各種長壽方法常見的秘訣之一。 飲食順序:順序上建議以菜、肉、飯的方式進行,讓纖維先墊胃,有助胃排空時間延長、也減緩血糖上升速度。如果有湯品,清湯可擺在菜的前面增加飽足感;若是玉米濃湯、南瓜湯等為澱粉類的湯品則在飯後;勾芡類例如酸辣湯,也安排在飯後為佳,但避免為佳。不過若是消化不佳的族群,包括年長者,就不宜延長胃排空時間,在飲食順序上就建議以原本的方式進行即可,緩和血糖波動可用另兩種方式進行。 飲食內容:至於飲食內容,建議挑選原型食物、高纖低升醣、澱粉酌量、避免單一。精緻類食物大多都有高升醣的特性,建議選擇原型食物。高纖低升醣則如各蔬菜、全穀雜糧類等。像是白米雖然也有它的營養,但與糙米相比精製程度比較高、又是澱粉,就會建議酌量。而許多人正餐會只吃顆饅頭、吐司,或是叫一碗麵,沒有其他的蔬菜或蛋白質等營養,這樣單一的吃法其實大多就只吃到澱粉,尤其吃麵常會讓人忽略其他營養。 其他小撇步:嫚嫚營養師也建議可以飯後走動走動,約走個10分鐘也可以避免血糖波動大,並培養運動習慣。若有午睡習慣可睡個20分鐘,可讓身體稍作休息,但不宜超過30分鐘,以免擾亂作息,或是進入深沉睡眠後又得醒來反而更累。而在午睡之前,有喝咖啡習慣的人也可以先喝個咖啡,讓咖啡在身體午睡這段期間發揮作用,咖啡發揮作用也正好約20分鐘左右,如此可讓下午更有精神。 《延伸閱讀》 .抗性澱粉助減重、控血糖!冷藏方式對了,白飯也能變抗性澱粉。 .簡單熱門的減肥組合技!168+211+飲食順序,穩瘦又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12-04 醫療.腦部.神經
洗澡感受不出水溫, 就醫一查竟是腦幹中風!3警示徵兆:喝水嗆到也得注意
50歲詹姓貨車司機,日前凌晨下班回家時,想用熱水澡洗掉一天的疲憊,但左手感覺不太到溫度,原以為是太累而不以為意,隔天一覺起來發現兩邊臉的感覺不同,覺得左臉刺刺麻麻的,感到不對勁而至急診就醫,醫師說這恐是腦中風,讓他住院安排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急性梗塞性腦中風。 無典型中風症狀 留意這些狀況發生 詹先生並沒有出現肢體無力、步態不穩、視力模糊、咬字不清及臉歪嘴斜等常見的中風症狀,所以當醫師指出他罹患腦中風時,著實嚇一跳。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神經內科鄭耕兆醫師表示,患者兩側的肌力正常,不過他有出現感覺缺失(如身體兩邊對觸覺、痛覺及溫度的敏感度不一樣)、吞嚥問題(如喝水會嗆到)等症狀,且右側眼瞼下垂,經接受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確診是腦幹中風。 高血壓為危險因子 嚴重恐致命 鄭耕兆說,患者本身有高血壓,是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之一。他血管梗塞的部位在右側延腦處,延腦是腦幹的一部份,主要控制心跳、呼吸和血壓,因此當延腦受損時,可能會造成生命威脅。不過,詹先生的梗塞範圍小,而且及早就醫,急診醫師當下也準確判斷安排入院,因此在接受治療後,手腳麻木與吞嚥等症狀迅速改善,目前僅殘餘右眼仍輕微下垂。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依據衛生福利部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腦血管疾病是十大死因第五位,腦中風來得突然,且嚴重可能致殘,造成整個家庭的壓力。鄭耕兆提醒,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若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或心臟病等慢性疾病者應依照醫囑按時回診及服藥,當有疑似中風之症狀一定要提高警覺,盡快送醫,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延伸閱讀: ·洗澡先洗頭易致中風? 國健署曝洗完澡「1動作」才危險 ·他「左手突輕微無力」一查竟是腦中風! 醫曝致病關鍵:5地雷都踩了 
-
2023-12-02 醫療.心臟血管
三高族群當心!秋冬腦中風機率較高注意保暖,4原則辨識中風
正值秋末冬初時節,早晚涼意漸增,對腦中風高危險族群形成威脅。台灣每年有超過萬人因腦血管疾病奪走生命,提醒「三高」族群應做好生活、飲食控制,並注意保暖,避免血管收縮而引發中風。家人也要留意中風的徵兆,爭取送醫急救的時間,合力度過冬季的考驗。三高患者腦中風機率較高冬季常見腦中風個案。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三高的民眾,發生腦中風的機率高於一般人。誘發腦中風的原因,除三高及抽菸等危險因子,還有先天性不可避免的年紀、性別,以及本身心臟瓣膜不全曾開過刀或置換瓣膜、沒有按時服用抗凝血藥物,或是不明的心律不整,容易產生血管內的血栓,造成心臟或腸子栓塞,甚至腦部血管的中風,且可能同時引發癲癇發作。腦中風分為缺血、出血性腦血管疾病主要有三類,分別為缺血性與出血性兩種類型的中風,還有其他血管病變。血管遇到天冷時容易產生收縮,使血液不易通過血管壁上已有很多粥狀物質的血管,血管狹窄加上供血不足而形成缺血性的現象,產生中風,相對應的神經學症狀就會出現。如果對應到手腳,行動會半邊乏力;對應到感覺區塊,會覺得麻木且持續存在;對應到大腦(通常在左側)語言區,會出現語言功能異常,有人說得好但聽不懂,有的聽得懂但說不出來,最嚴重是聽不懂也說不出,通常會伴隨著慣用側偏癱無力。腦中風的發生,以缺血性腦中風最多約占70%,可在症狀發生4.5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來治療,自10月1日起,增加3至4.5小時溶栓治療納入健保給付;對於大血管阻塞,動脈取栓術是臨床上極為有效的治療方式,自11月1日起,增加8至24小時取栓治療也納入健保給付,對病人送急診後的治療及預後都有更好的幫助。預防腦中風,首要注意的是,不論是晚上睡覺、白天外出時,都要特別做好保暖工作;更要做好三高飲食的控制,少吃油炸、澱粉類、精緻麵粉製作的食品,過度糜爛的食物、湯汁要減少攝取,建議採多菜少肉的地中海飲食方式。在家量測血壓時,若收縮壓出現160以上或100以下毫米汞柱明顯異常值時,可保持相同的姿勢下休息,間隔15分鐘再追蹤測量,以避免測量不準確而造成過度治療,且需特別注意追蹤。辨識中風F.A.S.T.4原則家人在日常生活中應多留意長輩的情況,並牢記辨識中風的「F.A.S.T.」4原則來判斷:1 Face,請他微笑,觀察是否嘴角歪斜臉部不對稱。2 Arms,請他舉起雙臂,觀察是否無力下垂。3 Speech,請他說句話,觀察是否說得清楚、聽懂你的意思?4 Time,當有前述3原則其中任何一個情況時,打119急救電話。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1 焦點.元氣新聞
HIV感染者3困境 老後無家可歸
愛滋防治達標3個90% 3.5萬名感染者卻面臨老後求助無門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時代,如何健康、幸福老去,成為人生必修學分,對於HIV感染者來說,這更是困難的課題,確診後即喪失購買保單權力,一旦失能,缺乏生活自足能力時,恐面臨照服員拒絕提供服務、且找不到願意收置的安養機構等困境。愛滋相關團體呼籲,政府應重視此議題,提早因應,別讓老邁感染者陷入悽慘惡夢。疾管署今年11月統計,全台現有3萬5508名HIV感染者,50歲以上中高齡者超過3,000人,而年逾65歲銀髮感染者則有511人。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洪健清預估,到了2036年,50歲以上感染者超過2萬7000多人,在面對老後準備時,恐四處碰壁,不知該何去何從。台灣愛滋防治表現優異,名列全球前段班,早在2020年就達成「愛滋防治90-93-95」目標,也就是90%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93%已知感染者接受服藥治療、95%服藥的感染者測不到體內病毒量,為亞洲第一個超越聯合國愛滋病規畫署(UNAIDS)設定「90-90-90」目標的國家。近年來,聯合國提出第四個90,那就是90%病毒獲得抑制的感染者是可擁有良好的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且延長生命,這也凸顯出HIV感染者老後安養的急迫性。洪健清強調,隨著醫藥進步,只要規律用藥,死亡風險大幅下降,絕大部分感染者都可以做到U=U(測不到病毒等於不會傳染)。此外,國外大規模研究顯示,只要早期診斷、病情控制良好,HIV感染者平均餘命僅與一般民眾相差5歲。「隨著年齡老去,感染者也面臨慢性病照護、長照、機構安養等需求。」洪健清表示,感染者身體處於長期發炎狀態,因此,更容易罹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疾病,骨鬆、心肌梗塞等風險也較高。研究發現,感染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平均年齡,較一般民眾提早10至15年,而50歲愛滋患者身體素質,約等同於65歲正常人。再過10年,台灣約有一半感染者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人數眾多,背後所潛藏的社會議題不容小覷,財團法人台灣關愛基金會(關愛之家)主任陳佳備表示,大部分感染者與家人關係不好,獨居比率遠高於其他人,家庭及社會支持系統普遍較差,一旦失能臥床,對於長照服務、機構安養等需求,明顯高於一般民眾,屆時眾多感染者勢必面臨求助無門的困境。事實上,不用10年後,愈來愈多感染者現已成為安養機構的拒絕往來戶,陳佳備指出,只要告知感染者身分,幾乎都被機構婉轉地拒絕,理由不外乎是「滿床」、「等候入住的人眾多」。洪健清點出問題癥結,長照機構中的照服人員擔心自身被感染,而拒絕照顧。機構負責人則擔心感染者入住後,現有住民決定搬離,占床率變低,收入大受影響。台灣9成5服藥感染者達到U=U,但調查發現,近4成5國人沒聽過U=U,連以感染者為主的社群調查中,不到6成真正了解U=U。因不瞭解,而有所誤解,當HIV感染者需長照服務時,相關人員仍對HIV存有迷思,導致感染者求助無門。對此,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依「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感染者就醫、安養及居住等權益,均受到保障,因此,長照機構不得拒絕收置感染者,而個案在入住之前,也不必主動告知病情。醫事人員拒照護 宣導提升疾病認知由於近年愛滋病藥物效果良好,若穩定服藥,可達到U=U(測不到病毒等於不會傳染)理想目標,盡管如此,仍有一定比率的醫事人員不願照護HIV感染者,護理人員愛滋病防治基金會於2019年調查1100位醫護人員照護感染者的意願,結果發現,僅約4成護理師、藥師樂於照顧愛滋患者,而這些醫事人員大都服務於愛滋指定醫院。2021年基金會再次調查,對象則鎖定長照機構工作人員,結果顯示,45.7%受訪者不願照顧愛滋個案。台大醫院個管師、台灣愛加一協會理事長施鐘卿表示,長照專業人員之所以不願照顧愛滋病患,關鍵在於對於疾病認知不足。事實上,另一項醫療人員愛滋認知調查發現,只有2成受訪者聽過U=U,以致擔心照護HIV感染者時被傳染。台中榮總愛滋病個管師謝佳吟表示,愛滋病患至牙醫、耳鼻喉科等需器械治療的科別,容易遭受拒絕,理由為病毒量高,希望等患者病毒量下降、免疫力提升,再回來就診。安養機構應該也是如此建議,感染者規律用藥,達到U=U,入住之前,出示健保快易通,秀出病毒量數字,讓服務團隊安心。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表示,照服員受訓、教育訓練時,都上過性平課程,瞭解愛滋病友的醫療權益。此外,熟知感染途徑,只要不執行侵入性醫療行為,就不會擔心被感染。盡管如此,權益促進會仍常接到感染者的抱怨電話,指稱原本預約照服員有關擦澡、洗頭等服務,但對方得知感染者身分,就拒絕前來住處。新北市私立衡安護理之家主任陳吟倩坦承,一般安養機構是不收置HIV感染者,她之前服務的機構則較例外,7年前即有中風、偏癱的感染者入住,集中在一個房間,床頭不會特別註記病名,只要做好在職訓練,做好管控,照服員戴上手套,仍可協助患者洗澡、餵食。「台灣過去近四十年來,並未發生因照護愛滋感染者,而遭傳染的事件。」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強調,感染者與一般長照住民一樣,長照機構無須特別擬定另一套感染管制措施,如無親密行為,是不會傳染給同住者,就算共用衛浴、共食,也相當安全。「愛滋病去汙名化相當重要,且長照機構應保護感染者隱私。」國內愛滋治療權威、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洪健清表示,愛滋病與B肝病毒一樣,屬於慢性病毒性感染,只要規律服藥,測不到病毒量,就不會傳給旁人。政府應該更積極宣導及衛教,提高民眾對於愛滋的正確認知。長照機構不肯收 關愛之家推共生宅因中風、肢體偏癱,五十多歲的陳先生(化名)需長期臥床,盡管社工多方接洽,打了數十通電話,仍找不到願意收置的安養機構,只能由八十多歲、行動不便的老母親照顧其生活起居,狀況令人不捨 ,而他之所以屢吃閉門羹的原因為HIV感染者身份。與愛滋指定治療醫院簽約的安養機構家數達二三十家,但記者實際致電幾家機構,過程相似,一開始院方熱情地介紹機構環境及特色,但一聽到「愛滋」二字,態度冷淡許多,頓時宛如機械音,最後答案均為「現已滿床」、「請等候通知」。類似遭遇個案愈來愈多,關愛之家預計明年成立全國第一家專門收置感染者的養護機構,以解決感染者安養困境,主任陳佳備表示,該愛滋長照機構將以「共生宅」為概念,保存現有中途功能,另設二十幾床安養床位。陳佳備表示,對於愛滋感染者來說,老後失能失智,如需機構安養,將面臨極大的挑戰,絕大部分安養機構一聽到「愛滋」兩字,幾乎用盡理由婉拒,不願收置。以陳先生為例,因偏癱而臥床,只能由80多歲母親照顧,其胞妹擔心母親倒下,希望盡快找到安養機構。社會局志工提供兩三張A4紙張,上面印有數十家號稱友善的安養機構,但打了一輪,均遭拒絕,最後由關愛之家提供床位,迄今安置四五年。據推估,全國近千名愛滋個案有長照需求,而目前與醫院簽訂合約,願收置愛滋個案的長照機構共二、三十家,但2021年一整年真正入住的個案數卻只有50人。陳佳備表示,長照據點可分為ABC等三種等級,但不管是那種類型,都會讓感染者吃閉門羹。為此,不少感染者於入住前隱瞞感染身分,就有照服員意外發現個案服用抗病毒藥丸,進一步查證藥物適應症為愛滋病毒,竟拒絕提供照護。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感染者在入住機構前,無須主動告知病情,但大部分人都會主動告知自身慢性病史,但大環境對於HIV認知不足,以致感染者擔心被機構婉拒,而隱瞞罹病。南部地區一家安養機構對外聲稱願意收置「特殊個案」,但每月收費四萬起跳,另一家大型醫院附設護理之家收費更高,每月費用近六萬元,絕大部分感染者無法負擔昂貴費用。陳佳備指出,為了籌備安養機構,最近安排自家工作人員至某受訓單位接受照服員訓練課程,不料,具有專業醫療背景的主講者在聽到「關愛之家」四字,直覺前來受訓的人可能也是感染者,頓時面有難色。「如果幸運住進機構,也可能悲慘收場。」陳佳備指出,就有感染者在腦中風後,身體偏癱,無法生活自理,好不容易找到安養機構,入住後身體退化速度極快,狀況愈來愈差,家屬認為,原因在於照服員面對感染者時,心生畏懼,難以提供相同品質的照護。確診HIV後買不到醫療保險 誰來幫一把依照現行保險制度,只要被確診感染HIV,即被商業保險拒之門外,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為數萬感染者請命,保險公司早已為慢性疾病患者設計「弱體保單」,希望比照辦理,也能為感染者設計出專屬保單。不過,保險業者表示,可能性極低。林宜慧指出,U=U已成國際共識,只要HIV感染者規律用藥,測不到病毒量,就不會傳染給其他人,如同一般慢性疾病一樣。國內愛滋感染者仍以年輕族群為主,一旦確診,就無法購買醫療險,不得帶病投保。希望衛福部提供健保大數據,讓保險業者精算後設計專屬保單。對於感染者安老議題,保險金融業者表示,目前可透過安養信託等工具,協助安排退休生活,但購買商保,有一定難度,可行性不高,且一般長照險的給付在認定上嚴格,不見得可以幫得上忙。HIV感染者成保險絕緣體 盼健保大數據幫忙美國一家人壽公司於2015年推出專屬愛滋感染者的十年、十五年定期壽險,但台灣壽險商品部門主管指出,歐美HIV感染者人數眾多,台灣相較較少,且受限於民情,感染者不見得願意出面投保,光是交付個人的隱私病歷,就得突破很大的心理障礙。該壽險主管指出,台灣感染者人數不多,從保險業者來看,並無商業規模,即使真的開發出專屬保單,「光是母體就不夠大」,無法透過最起碼的規模經濟支撐一張保單的運作。此外,感染者人數有限,缺乏足夠的樣本資料,包括,存活時間、治療費用、死亡率等,以精算出適合的費率;即使推出這類保單,因人數過少,保費勢必昂貴,不見得買得起。另一家壽險公司理賠部門主管表示,近年來推出不少專屬疾病的保單,但除了癌症之外,其他保單買氣薄弱,以糖尿病專屬保單為例,盡管全台糖友多達250萬人,但推出後買氣不如預期,未來即使真有愛滋病專屬保單,其市場性更不用說,恐乏人問津。
-
2023-11-26 醫療.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症常見三高共病 與這病合併還可能增3倍以上骨折風險
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五年來,骨鬆就醫人數逐年上升,自107年到111年,共增加7,773人。骨鬆患者族群多為中年及年長者,骨鬆住院患者常合併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冠狀動脈硬化等共病,整體健康值得關注。即使新冠疫情期間,民眾不敢到醫療院所就醫,骨鬆就醫人數未出現明顯下降。71至80歲就醫人數最多,91歲以上就醫率最高。依健保署統計,骨鬆就醫人數107年11萬237人、108年11萬3,397人、109年11萬7,816人、110年11萬5,512人、111年11萬8,010人,分析這五年間,就醫人數上升幅度達7%。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委陳依婕表示,高齡社會讓骨鬆就醫人數持續增加,此為未來趨勢。進一步分析發現,骨鬆患者好發族群多為中年及年長者,年齡分布於51至90歲,111年統計發現,51至60歲骨鬆患者為1萬1,928人,61至70歲3萬2,040人,71至80歲為3萬7,823人,81至90歲為2萬6,530人。其中71至80歲為就醫人數高峰,隨著醫療進步,國人平均壽命延長,81至90歲的骨鬆患者也不在少數。若以就醫率來看,91歲以上就醫率最高,每10萬人就有4,850人就醫。另就性別分析,女性遠多於男性。共病第一名為原發性高血壓,血糖和血脂分居二、三位。陳依婕指出,骨鬆住院患者常伴隨共病,111年2,875名住院病人中,共病第一名為「原發性高血壓」,達1,274人;第二名為「第二型糖尿病」有581人,第三名為「高血脂症」202人,其餘共病還有冠狀動脈硬化、腰椎脊椎狹窄症、高血壓性心臟病、泌尿道感染、新冠肺炎、慢性腎臟病、巴金森氏症、便祕等。至於骨鬆病患的就醫習慣,依健保署111年統計,門診就醫人數最多為區域醫院3萬9,040人,其次為地區醫院3萬1,990人、醫學中心2萬7,660人及基層診所2萬2,721人,顯見骨鬆病患習慣在區域及地區醫院就醫,而至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就醫則會選擇骨科專門醫院或診所。健保統計也發現,骨鬆患者於醫療院所門診就醫時,常同時有頭暈及目眩、空腹血糖異常、咳嗽、高血糖、頭痛等症狀。陳依婕指出,其中血糖問題就占有兩項,此為多數年長者可能有的問題,必須多加留意。兩大類用藥:抑制蝕骨細胞、增強造骨細胞活性。骨鬆治療藥物方面,共有兩大類,分別是抑制蝕骨細胞或增強造骨細胞的活性。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張惠萍說,近年來,隨著藥品推陳出新,就健保署111年統計,健保給付骨鬆治療用藥申報,藥費達26億多元,使用人數為20多萬人。張惠萍說,健保署於民國101年核准,成分名稱為「Denosumab」(商品名:保骼麗)藥品,作用為抑制蝕骨細胞活化,同時促進蝕骨細胞死亡,治療方式為每六個月施打一次,增加患者用藥遵從性,目前該藥品為所有用藥中,使用最多的藥品,111年使用人數12.9萬人、金額12.5億元。其次,排名第二的藥品是成分名稱「Teriparatide」(商品名:骨穩),作用為增強造骨細胞的活性,使用6千多人、金額5億元。排名第三藥品為健保署於民國110年核准,成分名稱為「Romosozumab」(商品名:益穩挺注射劑)藥品,治療方式為每個月施打一次,該藥品使用人數4千人、金額2.7億元。研究:台灣骨鬆新發骨折比率,為東亞地區首位。「骨鬆是沉默的殺手,發現時,病情已十分嚴重。」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許皓為說,依國際研究統計,台灣骨質疏鬆新發生骨折比率,平均為每十萬人有300人,為東亞地區首位,超過日本、南韓等國,且發生率隨年齡上升,70歲以上為每十萬人400人,75歲以上為1000多人,80歲以上有3300多人。性別以女性居多,常發生在停經後,男性則較持穩,不會上升非常快。許皓為指出,當病情嚴重時,多需用藥治療,其實用於治療骨鬆的抑制蝕骨細胞藥品,多都有健保給付,換算下來,一個月平均藥費約1000元。若能做好預防骨鬆措施,不僅能節省健保資源,更能降低骨折風險,更建議年輕時就開始多存骨本。 小心一折再折!骨鬆合併糖尿病 骨折風險增3倍以上「為避免骨鬆引起非預期性死亡,須加強預防骨鬆。」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許皓為指出,骨鬆引發骨折的一年內,約有四成四可能會再度骨折,兩年內骨折風險降至20%,三年降至11%。他說,骨鬆會延緩癒合的速度,目前採用「早期固定、早期復健」新觀念,就是將骨折處用骨釘、骨水泥等完全固定,病人可以早一點下床復健,回到日常生活,降低疼痛及死亡風險。許皓為說,一旦骨鬆合併糖尿病,患者骨折風險將較沒有糖尿病者增加3倍以上,好發部位為脊椎及髖骨骨折。雖然骨折本身不會增加死亡率,但骨折後可能長期臥床,造成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病毒、細菌等機率,死亡風險大增,特別是大腿及髖部骨折,死亡率高達二成五。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23 養生.聰明飲食
降血糖頭號蔬菜 營養師推薦這個
綠花椰菜對健康的好處,讓人印象深刻並獲得肯定,不但可以預防癌症,還具有對心臟與大腦健康有益的營養成分。這種十字花科蔬菜還富含維生素A、C、K、膳食葉酸、纖維和鉀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這些營養成分都是維持人體正常運作不可或缺的。不過,營養專家諾薇拉·呂(Novella Lui)表示,這種非澱粉類的十字花科蔬菜好處不只這些,它還是有助降低血糖的頭號蔬菜。以下是她列出綠花椰菜對健康的其他好處:提供纖維作為非澱粉類蔬菜,綠花椰菜是均衡日常飲食與零食的首選之一。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的數據,每一杯生的綠花椰菜含有不到6克碳水化合物與約 2克纖維素。綠花椰菜的低碳水化合物、高纖維特質,能延緩消化,這代表食用花椰菜對血糖水平的影響極其微小。含有蘿蔔硫素根據植物藥學雜誌Phytomedicine Plus在今年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蘿蔔硫素(Sulforaphane)是一種存在於十字花科蔬菜中的含硫化合物,它賦予十字花科蔬菜獨特的香氣與苦味,可在控制高血糖與胰島素阻抗、以及減少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上發揮作用。幫助補充水分醫療保險公司Nudj Health糖尿病專家兼營養師巴紐洛絲·岡薩雷茲(Angelina Bañuelos-Gonzalez)說,食用綠花椰菜是在血糖升高時保持水分的另一種方法。美國疾病防治中心指出,脫水會讓血糖濃縮,導致血糖水平升高。USDA的數據也顯示,綠花椰菜含有90%的水分,因此食用西蘭花等新鮮水果蔬菜有助於保持水分。價格低廉在沃爾瑪,一顆新鮮的綠花椰菜售價不到1.5元,2磅冷凍綠花椰菜售價3元。根據USDA的食物儲存(FoodKeeper)App顯示,如果購買的是新鮮的綠花椰菜,在冰箱約可保存三至五天。此外,不要排斥冷凍綠花椰菜,它們一採摘下來,就以快速冷凍方式處理,完整保留了所有維生素與礦物質。【延伸閱讀】.白色食物抗癌最推「花椰菜」!白花變紫色還能吃嗎?2情況要注意
-
2023-11-17 養生.聰明飲食
吃豬皮降三高?恐吃進更多油脂!中醫師透露降三高秘訣
三高患者的飲食控制相當重要,許多高油、高鹽食物都要忌口,但網路卻流傳「豬皮可以降三高」,更宣稱是中醫的「藥食同源」食材。對此,衛福部國健署闢謠指出,若大量食用豬皮,反而會攝取過多的油脂與熱量;中醫師則說,現代豬皮已鮮少入藥,頂多是提煉膠質做成其他藥材,若要降三高,可採用參苓白朮散、血府逐瘀湯等方劑。根據2017年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態變遷調查,台灣「三高」盛行率,高血壓26%、高血糖11%、高血脂26%,未來得到心臟疾病的風險,分別是一般人的2.5倍、2倍以上及3倍。要控制好三高,除了要按照醫囑服藥,生活習慣方面也得改變,遠離高油、高鹽食物,但日前網路流傳「豬皮可降三高」,聲稱「中醫有個說法叫做藥食同源,既是美味的食材,也是功效強大的藥材。如生活中常見的豬皮,民眾常丟棄了一味能夠降三高,還帶有肉味的良藥。」豬皮有豐富膠原蛋白,但也有較高量油脂國健署出面闢謠說,依據衛福部「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資料分析,豬皮含有較豐富的膠原蛋白,但也「含有較高量的油脂」,若大量食用恐怕適得其反,會攝取到過多的油脂與熱量,增加三高及後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中醫:已鮮少將豬皮作為藥用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陳博淵表示,有一些醫療器材是使用豬皮來協助癒合傷口,但中醫領域已鮮少將豬皮作為藥用,主要還是使用其「膠質」,經提煉後添加其他成分,製成龜鹿二仙膠等藥材,豬皮本身並非藥方。若民眾想透過中藥調理控制三高,應經由中醫師診斷後使用。陳博淵指出,若要降血脂,針對脾虛型民眾,中醫有參苓白朮散,適合虛胖型體質的人使用;若要降血壓,針對血瘀型民眾有血府逐瘀湯,能夠改善血管通透性,適合肌肉結實或緊繃型的人服用。控制三高 還是要吃藥及從源頭預防陳博淵說,健保有針對需要控制血脂的民眾,給付科學中藥,例如壽美降脂,成分為丹參、紅麴,製成膠囊後,能協助控制膽固醇。國健署提醒,民眾切勿聽信網路謠言,預防「三高」應從源頭做起,定期健康檢查及自我血壓量測、天天量腰圍及定期測體重、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養成健康生活型態,才能遠離疾病。
-
2023-11-17 焦點.健康知識+
腰愈粗壽命愈短!專家曝男女超過「這腰圍」增死亡風險 做好3件事保持理想腰圍
你知道腰圍的粗細會影響壽命嗎?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腰圍是衡量人體肥胖程度的重要指標,也是內臟脂肪堆積的一個重要指標。近年來,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腰圍和壽命之間存在有密切的關係。你的腰圍越大 壽命越短根據一篇外國研究《A Pooled Analysis of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Mortality in 650,000 Adults》指出,男生每增加5公分腰圍死亡率增加7%,女生每增加5公分腰圍,死亡率增加9%。另一項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研究《Waist circumferenc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a large US cohort》發現:男生腰圍超過120cm,死亡風險比腰圍小於90cm的男生高出2.02倍;女生腰圍超過110cm,死亡風險比腰圍小於75cm的女生高出2.36倍。與正常腰圍的人相比,那些腰圍過大的人,預期壽命會變成較短。為什麼腰圍愈大,壽命愈短?為何人的腰圍愈大,壽命愈短?黃軒點出2個原因:1.腰圍增加,慢性病風險增加腰圍過大,增加患慢性病的風險。例如,腰圍過大者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癌症等疾病的風險。2.腰圍增加,代謝症候群風險增加代謝症候群是指一種代謝綜合疾病,這些包括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等多種因素。而腰圍過大就是代謝症候群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建議,成人男性的理想腰圍範圍應小於90公分,成人女性應是小於80公分。如果你的腰圍超過這些標準的話,就屬於腹部肥胖,會增加罹患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腰圍、BMI、體脂率 都是維持健康的指標儘管腰圍與壽命的關係已被多項研究所證實,黃軒指出,仍有部分學者指出,單一依賴腰圍作為衡量健康的指標存在局限性。例如有些研究發現,身體質量指數(BMI)和體脂率等其他指標也是判斷健康狀態的重要因素。因此,為了更全面地評估個體的健康狀態,需綜合考慮多種因素。為了更全面地了解與管理個人的健康,還是應該綜合考慮腰圍、BMI、體脂率等多個因素。而腰圍仍可作為一個簡單易測的指標,可以讓你即刻有效地檢視自己的健康狀態和疾病風險。想保持腰圍,該怎麼做?既然腰圍越大壽命越短,那要怎麼做才能保持合理的腰圍呢?黃軒傳授做好以下3點來維護健康:1.維持均衡飲食2.飲食以少油、少糖、少鹽食物為主3.保持規律運動看完以上「腰圍越大,壽命越短」的外國研究,快去量量你的腰圍是多少!成人男性的理想腰圍範圍應小於90公分,成人女性應是小於80公分,若腰圍超過這些標準,恐會增加罹患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會導致你的壽命縮短。為了你的健康著想,平日請維持均衡飲食、吃少油少糖少鹽食物,保持規律運動,以維持腰圍在正常範圍內,保持健康的身體是增加壽命的重要途徑。延伸閱讀:.醫盤點「人在臨終前最後悔5件事」你符合幾項?做好4件事活出無憾人生.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
-
2023-11-16 焦點.杏林.診間
多重共病就醫困難 再好的名醫都比不過一位有「同理心」的醫師!
多年前曾有就醫不愉快的經驗,教授顧著指導實習醫師,說明類風溼關節炎不會痊癒,指明變形的關節處,讓躺在診療床上的我倒吸一口氣,感覺愈來愈冷,許久不敢再踏入醫院,當下我彷彿被推入深淵般無力,充斥滿滿的沮喪。大疫三年間,停止泡湯復健等活動,關節腫痛僵硬,鼓起勇氣再度求醫。萬芳醫院風溼免疫科陳瓏方醫師嚴肅警告我,需與疾病和平共存,要勇敢面對控制疾病,才能保有生活品質,晚年活得有尊嚴及有良好的行動力,是銀髮族的重點。因為多重共病,上下午各有門診,上午診進入診間已1點多,下午診是加掛的號,時間勢必很晚。偏偏才拔牙有傷口需側邊進食,牙醫囑咐要馬上潔牙,糖尿病患者傷口癒合困難,需防菌血症上身。本想外出不便就不進食,思及衛教師指導高血糖有昏倒危險,低血糖亦然。眼下已誤了午餐,深恐再誤了晚餐,此刻缺牙處不聽話的陣陣抽痛,亂我心神。我說明困難,請醫師幫我轉知下午診醫師,先讓我看診,她回應不知午後診狀況,不宜作此處置。我深知不該唐突卻徬徨失措,醫師盯著螢幕,緩緩說道,那我先比照開藥,下次再請專科醫師調藥,你就可回去了。我發現,以病人為中心,整合醫療的極致是有同理心的醫師,萬芳醫院陳瓏方醫師,謝謝您的神救援。
-
2023-11-08 醫療.心臟血管
預防中風怎麼吃?均衡飲食1多3少原則 外食族多吃這些高鉀食材代謝鈉
中風通常來得突然,不過它真的是「很突然」就發生嗎?為什麼會中風?主因多為動脈粥狀硬化,與高血壓及高血糖有關,而這些問題又跟生活型態息息相關,尤其不健康的飲食,每天一點一滴讓你的血管堵塞硬化,最後猝不及防的中風就發生了。一人中風、全家發瘋依健保署統計,約10年前,每6個人有1人中風,現在已是每4個人就會有1人中風,而且中風最麻煩的是後續的照護問題,依臨床觀察,中風患者經救治後,約有四成會留下拿拐杖、坐輪椅、長期臥床的失能情形。因此有一句話說「一人中風、全家發瘋」,如果家中有一個中風後長期卧床的病人,將對全家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及經濟負擔。不想連累家人,預防中風,就要從每天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改變做起。預防中風飲食原則:1多3少現代人外食比例高,經常大魚大肉,愛吃高油高鹽的速食炸物,吃完再來一杯含糖飲料,每天吃的很開心,不知不覺你的血管每天也一點一滴的堵塞硬化,最後猝不及防的中風就發生了。預防中風,飲食原則應遵守「1多3少」,吸菸、喝酒也會增加中風的風險,應避免。多蔬果國健署指出,約四分之一的中風患者未攝取均衡飲食,尤其是缺乏蔬果等纖維質,建議每天應攝取5種以上的蔬果。蔬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有助代謝膽酸、降低膽固醇、血脂肪。還有各種抗氧化營養素,有助降低中風風險。少鹽預防中風必須限制鹽分的攝取,每日鹽分少於6克,若是中風高危險群,可以限制在5公克以內,甚至更為嚴格。此外,平時儘量避免攝取人工調味料、加工品,醃漬類的食物也應該少吃。少油減少飽和脂肪及膽固醇,如動物性脂肪肥肉、培根、雞皮、內臟類的攝取量,烹調上也盡量以清蒸、水煮、涼拌取代油炸、煎炒。避免反式脂肪製品,如用人造黃油、酥油油炸製成的餅乾、酥皮點心等高脂烘烤食品。反式脂肪與飽和脂肪會增加低密度膽固醇,反式脂肪還會降低高密度膽固醇,增加血管粥狀硬化的危險。少糖吃過多的糖類會使血管發炎、生成斑塊阻塞血管壁,提高動脈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應少吃精製甜食。預防中風可以吃什麼?預防腦中風,最推薦得舒飲食,飲食內容多樣化,少肉多蔬、少油糖鹽糖。平時多攝取燕麥、魚類、洋蔥、芝麻。燕麥可以減緩腸胃吸收脂肪的速度,降低膽固醇的合成;魚類降低血壓、血脂;洋蔥抑制脂質過氧化,保護心血管健康;芝麻有利控制血脂肪,每天可沖泡芝麻糊當早餐或點心,但不要過量。預防中風這樣吃1.每餐盡量包含全榖雜糧、豆魚蛋肉、奶、蔬菜、水果類,建議每天應攝取5種以上的蔬果2.多食用低熱量食品,如糖份少的水果。3.多吃燕麥、魚類、洋蔥、芝麻等食物,有利控制血脂。4.選用低脂乳類製品。5.肉類優先選瘦肉或雞肉。6.每週至少吃兩次魚。多攝取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鮭魚、鮪魚、秋刀魚等。7.多用蒸、煮、燉、燜、涼拌等方式烹飪食物,煎炒選用植物油(如橄欖油、葵花油等)。預防中風吃什麼水果?預防中風每天要多吃蔬果,但台灣水果種類多,很多水果又很甜,該選什麼水果吃比較合適?營養師劉怡里曾在臉書撰文提醒大家,維生素C可保護血管彈性,幫助膽固醇代謝,可設定每天兩份水果中,選一份高維生素C的水果吃,例如芭樂、柑橘、草莓、奇異果等。水溶性膳食纖維高的蘋果、水梨,也有助降低血脂與控制血糖。此外,外食族免飲食有時可能較難避免重鹹,可以選擇一些高鉀的食材幫助鈉的代謝,例如:莧菜、菠菜、空心菜、菇類、香蕉、小番茄等。除了上述飲食要注意改善,還要定期量血壓、控制三高、控制體重與BMI、規律運動、飲食均衡、戒菸酒,才能預防中風的發生。【資料來源】.國健署.台中榮總衛教專區.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1-06 醫療.心臟血管
血管受損5危險因子!吃對食物很重要 洋蔥、牡犡10種天然食材助護心
「心血管疾病多數是吃出來的。」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台灣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有逐年增加趨勢,患者愈來愈多,也日趨年輕,平時不痛不癢,往往出現症狀時,常已經心肌梗塞。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有哪些?心血管疾病一般是指心臟冠狀動脈血管疾病,及其他周邊動脈血管疾病。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有逐年增加趨勢。每年台灣地區十大死都有多項與心血管疾病有關。根據統計,四到五成的心肌梗塞患者,發生疾病前,從未看過醫師,也沒有被診斷出有任何心血管疾病。若沒有警覺,心血管疾病往往殺人於無形。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血管受損受到5大危險因子影響,分別為:血管受損5大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高熱量.老菸槍其中又以高血壓最傷血管,血管長期處於高壓、緊繃狀態,又加上膽固醇、血糖過高,血管脆化程度會更快。他舉例,人體血管分靜脈與動脈,動脈主要是加壓力輸送血液到身體各處,含氧量比靜脈還高,壓力也比靜脈高。在疾病的呈現上,常聽見動脈血管硬化,而非靜脈血管硬化的主要原因也在此。疾病年輕化 與尼古丁有關係其餘4大危險因子都與飲食、生活習慣有關,高血糖主要與過度食用澱粉有關,高膽固醇多是油脂攝取量過多所致。王宗道表示,根據研究,平時若是常吃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如豬油、椰子油等,只要2個月就會出現動脈硬化,建議多吃不飽和脂肪酸油脂,如橄欖油、苦茶油等。心血管疾病年輕化與「老菸槍」關係密不可分,菸中的尼古丁讓血管緊繃,與高血壓原理相同,加速血管硬化。但只要戒菸約1個月,血管緊繃的情形就會減緩;如果想明確的降低致死機率,至少要戒菸2年以上,才會出現顯著差異。吃對食物降低心血管疾病發作機率既然心血管疾病多數是吃出來的,所以吃對食物很重要,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機率。以下10種天然食材中,就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綠燈食物。1.深綠色蔬菜含豐富的鉀、維生素C及膳食纖維。鉀促進神經感應與肌肉收縮,使心臟規律的跳動;維生素C的高度抗氧化活性,能預防血管壁硬化、心臟疾病發生,至於膳食纖維(比如蔬果、燕麥、全穀類、藻類)可降低膽固醇,預防冠狀動脈疾病。心血管疾病患者每天最好吃三份深綠色蔬菜。2.小麥胚芽、胡蘿蔔富含β胡蘿蔔素、鎂、維生素E與膳食纖維。β胡蘿蔔素具抗氧化功效,保護身體組織不受自由基破壞,預防血管病變。鎂能調節心臟律動,使心肌舒張,擴張冠狀動脈。維生素E的抗氧化活性可預防動脈硬化。3.海帶除低脂外,有β胡蘿蔔素、鈣與碘。鈣可降低吸收膽固醇和降血壓,碘能抑制甲狀腺亢奮,防心跳過快。紅藻中蝦紅素也能延緩血管老化。4.香菇味甘性平,香菇有多醣體、維生素B與維生素C。多醣體易吸收,能降血壓、膽固醇,維生素B包括葉酸、菸鹼酸、維生素B6與B12 等,供應新陳代謝的能量,保護心臟。如果罹患痛風,應減少香菇的攝食量。5.洋蔥洋蔥含有多種硫化物、硫胺基酸等營養,能降低血糖、血脂、血壓,舒張血管,發揮預防心血管病功效。6.紅麴含可以抑制膽固醇生成的物質及HMG-CoA還原酵素抑制劑,能維持膽固醇平衡。避免與葡萄柚、紅黴素等同時食用,避免生成更多膽固醇。7.黑木耳有補氣效果,含有胺基酸、膠質與多醣體,能降低膽固醇,清除血脂在動脈壁沉積,阻止血管增厚、硬化或鈣化,並改善高血壓症狀。8.深海魚如秋刀、鯖魚、鮭魚。魚肉中的DHA是ω-3的不飽和脂肪酸,能預防或減少發生動脈粥狀硬化、冠狀動脈硬化。EPA也是不飽和脂肪酸的一種,可加強代謝低密度膽固醇,防止腦血管栓塞與心肌梗塞。9.牡犡味澀微寒,跟墨魚、花枝與蝦子相比,牡犡的膽固醇含量較低,ω-3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能抗血栓,保護心血管,建議一餐的量不超過65公克(約8顆牡犡),如果那餐吃8顆牡犡,就不要再吃肉。10.番茄性微寒,果肉中有抗氧化的「茄紅素」,能消滅人體內的游離自由基,預防血脂凝結造成心血管阻塞,降低中風的危險。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心血管疾病?透過檢測血管健康,如脈波傳播連率(簡稱PWV,Pulse Wave Velocity)、踝臂指數(簡稱ABI,Ankle Brachial Index)、頸部超音波、腹部超音波、心臟電腦斷層等5種方法檢驗,可知是否有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達到警示作用。檢測多採自費,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建議55歲以上的女性及45歲以上的男性應針對心血管定期檢查,但隨著近年飲食西化,改為建議滿40歲以上的男女,就應考慮定期檢查。血管硬化並非一日造成,長時間不運動、攝取高熱量的食物都是高危險因子,若是有家族病史,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格外需要定期檢查。如何改善心血管疾病?你該做7件事1.充足的睡眠。2.舒緩身體及心理壓力。3.戒掉抽菸惡習4.多蔬果、減少紅肉及蛋黃攝取。每餐七、八分飽就好5.培養每日運動習慣。6.控制三高,已有三高應調整生活習慣並配合藥物控制。7.女性腹圍保持80公分以下,男性保持在90公分以下。【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1-04 養生.聰明飲食
銀髮族注意!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鬆症…常見慢性病要當心,3種飲食技巧幫你控制
隨著時代的進步,醫療水平的提升,國人的平均壽命也隨之增加,但我們不僅要活得長壽,更要活得健康!所以在今天的文章裡,【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要和你一起解析銀髮族常見的疾病,並如何運用健康飲食來協助控制!銀髮族常見3種慢性病的危險因子•高血壓根據國健署公布的「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40歲以上的國人患有高血壓的比率高達38%!除了先天性遺傳以外,肥胖、長期食用重口味及加工食物、缺乏蔬果攝取、久坐不動、吸菸、飲酒等不良的飲食及生活習慣,都是形成高血壓的危險因子。•糖尿病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民眾高血糖的盛行率約27.84%。糖尿病可分為兩種類別,而銀髮族所罹患的糖尿病通常是由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所引起的第二型糖尿病為主,例如長期肥胖、缺乏運動、攝取過多精緻糖與精緻澱粉等,使體內的胰島素無法發揮功能,導致血糖過高進而形成糖尿病。•骨質疏鬆症根據國健署發布的「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中發現,65歲以上的民眾,每7個人就有一人有骨質疏鬆的問題!我們的骨質約在20-30歲時會達到巔峰,之後就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急遽流失,再加上牙口功能退化、食慾降低、飲食中缺乏鈣質等因素,導致銀髮族一直都是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 【健康知識Plus劃重點】-3種慢性病的飲食技巧一、高血壓飲食原則目前國內外最推崇的得舒飲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DASH diet)便是專門針對改善高血壓情況而設計的,其中的一項重點便是飲食中要有豐富的礦物質鉀來幫助調節血壓。因此對於血壓偏高的銀髮族們,日常飲食中可以多吃一些香蕉、菠菜等高鉀食物。二、糖尿病飲食原則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是遠離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最重要的一環。根據衛福部國建署建議,糖尿病患者應該遵守定時定量進食與『三少一高』飲食原則:意即「少油、少鹽、少糖」及「高膳食纖維」。因此烹調方式建議多以清蒸、水煮、涼拌的方式來進行;也可選擇燕麥、地瓜來取代精緻澱粉的白米飯作為主食。三、骨質疏鬆症飲食原則骨質疏鬆症患者的飲食重點在需補充足夠的鈣質,及對骨骼發育有益的營養素如鎂、維他命C、D、K等。所以在日常飲食上建議可加入一把小魚乾、一掌心的堅果及一碗綠葉蔬菜。但對於吃素、牙口功能不佳的銀髮族群,或是想要一次性補充上述全部營養的人,選擇以素食來源製成的複方鈣保健食品來補充也是很推薦的。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長輩們豐富的社會歷練與經驗,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給我們許多指引與建議,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能與長輩學習是很難能可貴的機會。在看完今天的文章後,你一定更加懂得如何照顧家中銀髮族的健康!Sean在文章的最後祝大家有個幸福和樂的家庭生活~ 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04 焦點.健康知識+
了解疾病預防的「三段五級」,從癌症和三高了解疾病預防的基本概念!
我們一般認為,所謂的疾病預防,就是在沒有生病前做好預防,如果一旦罹患疾病,那就不需要有預防的概念。但這樣想法對嗎? 答案是:錯的!吃藥也是預防?什麼是公共衛生的「三段五級」概念?公共衛生學者為預防疾病的進展,將預防的概念分成「三段五級」,作為推行疾病預防的準則。希望能夠在進入疾病之前,就能做好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降低日後醫療成本,除了減輕健康保險重擔,還能達到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健康。三段五級將疾病分成三段,第一段是疾病前的預防,第二段是疾病發生時的早期預防,第三段則是疾病進入臨床期,探討的就是如何在疾病中預防疾病惡化。詳細的工作項目則分成5級,包括:促進健康、特殊保護、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限制失能或殘障與復健。接下來用癌症預防,來說明三段五級的概念小明是一個健康的男性,目前並沒有罹患癌症,那他要如何進行三段五級的預防呢? 第一段第一級:建議小明在身體健康時,要進行第一段疾病前的預防,做好健康促進活動,包括養成良好運動習慣、飲食均衡、補充足夠的營養來增強免疫力等。第一段第二級:如果小明發現自己家族有癌症病史,此時小明就需要進行加強預防,包括多攝取含抗癌成分的蔬果、注射HPV疫苗預防子宮頸癌或鼻癌癌、積極治療胃部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問題。 第二段第三級:這個階段預防主要是「疾病篩檢」,不讓疾病持續發展。以小明來說,他可以透過早期癌症篩檢,找出身體可能出現的腫瘤。例如:●使用低劑量斷層掃描(LDCT)進行肺部檢查,提早找出可能惡性的肺結節。 ●使用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是否有大腸瘜肉的發生。 ●檢測血液中的攝護腺特異抗原(PSA,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濃度,早期偵測是否有攝護腺癌的可能。 透過早期篩檢,提早篩出可能的腫瘤或癌細胞,這是三段五級中的第二段、第三級。因為此時癌症屬於早期,大多可以使用外科手術移除不大的惡性腫瘤。第三段第四級:此時疾病的預防主要是「疾病照護」,其中第四級主要是限制失能與殘障:癌症早期手術後需要定期追蹤,減少日後復發可能造成引起的身體失能危機。使用輔具維持日常的活動,例如善用拐杖與輪椅維持病人的活動力。第三段第五級:主要透過復健,維持病人的生活與工作,例如肺癌切除肺葉的病人,進行肺部復健後,可養成正確的呼氣和吸氣技巧,可維持病人日常工作與處理生活事務。許多中後期癌症治療的病人,在治療初期多半都還有體力維持日常的工作,維持日常的生活。如果小明年紀已高,可能就需要轉送到適合的照護機構進行安置,設法讓小明保有基本生活的能力,減輕家庭的負擔。三段五級預防常用於慢性病,特別是三高病患!經常聽到一些三高病患,他們已經有高血壓、高血脂或高血糖,但是卻總是拒絕承認,想要用運動、飲食控制來讓三高下降。但經常發生的狀況是:三高指數沒有下降,也有可能是微幅下降,但是相關疾病的風險卻激增,最後導致中風或發生心臟病等狀況。其實,很多人沒想過:吃藥也是一種預防。在《宇平診所》網站中有一篇文章《您想要初級預防還是次級預防呢?》中提到:有許多人慢性藥吃的瀝瀝拉拉,三個月的藥,吃了五個月還沒吃完。很多患者被問起來,也是理直氣壯地回答說:「藥還沒吃完呀,就沒有回診囉」這個時候劉醫師常常會回一句話說:「您是想是讓疾病不要發生呢,還是想等生病之後再來治療呢?」其實,這位醫師提到的情形就是:沒有做好第二段預防的狀況,這也是很多醫師呼籲的事情。新光醫院心臟內科洪惠風醫師曾經撰文指出:當我們控制了LDL,就控制了動脈硬化的速度,也就減緩了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這說明了,如果可以使用藥物順利控制膽固醇,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能有效地預防更嚴重的疾病。所以,當你無法只靠運動與飲食讓三高下降時,就需要考慮服用藥物來進行預防,千萬不要等到疾病惡化到無法拯救時才來後悔。三段五級來說明三高的預防:第一段 健康促進:希望讓民眾能夠健康的生活、並且針對三高的危險族群完成特殊保護的措施第一級促進健康:目的在於讓國人身心健全,維持健康面對三高,減少三高的發生。具體的作法:●良好的衛生教育和注重健康的營養觀念●良好的婚前規劃與性教育,並進行遺傳優生,減少因遺傳導致三高的可能性。●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定期體檢了解身體健康狀態●注意個性發展,維持心理健康第二級特殊保護:針對的三高的高危險族群進行保護,預期減低疾病的發生。具體的作法:●腰圍過粗的族群,應定時體檢與透過飲食與運動設法改善腰圍過粗的問題。 ●體重過重的族群,避免吃下過多的糖分,不喝含糖飲料,養成定時運動的習慣,維持良好的作息 第二段 疾病篩檢:疾病剛開始發生的早期,甚至是「無症狀」期,就能透過篩檢而得到早期診斷,而能達到早期治療的目的。第三級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篩出早期的三高病人,避免三高併發更嚴重的併發症,減少失能的機會。具體的作法:●透過定時體檢進行篩檢,在三高數值異常時就提醒民眾早點進行各種治療。●早期服藥治療三高,病人避免日後因三高併發腎病變,最終導致洗腎一途,病人會發生失能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三高如果不控制好,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例如發生中風,有可能會導致病人發生失能或殘障的問題。第三段 慢性病照護:透過臨床指導來避免現在病人的殘障或失能程度,並透過復健讓病人能夠有自立自主可能。第四級限制失能或殘障:避免三高進一步惡化或併發嚴重的疾病,所需要採取的措施與相關照護設備。具體的作法:●三高病人應該定時追蹤三高數據,同時也要檢查腎功能、心電圖等檢驗數據,早期篩檢出併發症加以治療,避免病人惡化成更嚴重的疾病。●三高病人可使用特定的照顧輔具,避免未來併發更嚴重的後遺症。第五級復健:提高三高病人的生活能力與獨立性具體做法:●透過良好的復健讓三高病人維持一定的工作能力,能夠維持自己的生活品質。例如腎病變的病人透過定期洗腎,維持部份工作能力和生活品質。●設置良好的照護機構或措施,來照護年齡較大、病情較為嚴重的三高病人或家庭,減輕負擔。參考資料:您想要初級預防還是次級預防呢?洪惠風/23世紀的醫療
-
2023-10-30 失智.大腦健康
三高易損傷腦血管 中醫教你食療補養降低失智風險
.控制三高,避免累積過多糖分脂肪.腦中風、頭部外傷 失智容易找上門.配合藥膳 改善脾弱腎虛、痰瘀阻脈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問題,容易引起腦血管和心血管疾病。三高初期因沒有明顯的症狀,讓人難以察覺,也忽略潛藏的傷害,除了致命危機,三高更是失智的危險因子,易損傷血管造成血管性失智症,也會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中醫「以通為補」 調理氣血通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三高的成因是身體累積過多糖分、脂肪,導致末端細胞得不到充足的養分與氧氣,造成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使用中醫食療補養,建議採用「以通為補」的方法,以高血壓為例,應先讓血管放鬆,減少血管平滑肌的壓力,再搭配可通暢血管的丹參、白芍、三七等藥材。若是高血脂問題,要使用消脂化痰的青皮、陳皮、山楂果、洛神、紅麴等藥材,可促進腸胃蠕動,減少過多脂肪的攝取;針對重度肥胖或高血脂的病患,可給予大黃幫助活血化瘀,增強腸胃道蠕動。林舜穀補充,高血壓的人可另食用杜仲、天麻補腎;高血糖者可吃黃耆、五味子降血糖,避免身體長期處在高血糖的狀態下,導致慢性發炎。運動、定期針灸 防血管性失智三高常伴隨著末稍循環不良的問題,頭部也是屬於肢體末端,而造成失智症第二大原因的血管性失智症,可以多運動促進腦部血液循環,藉由控制三高來達到預防效果。林舜穀表示,也可透過穴位刺激,幫助引導氣血下行,包括印堂、內關、三陰交、百會、風池、完骨、天柱等穴位,經常按壓或定期針灸,可以疏通經絡氣血,會有一定的效益。失智症屬於非正常老化的大腦疾病,但是腦中風、頭部外傷會讓認知障礙的症狀快速發展,當腦組織受到損害,失智現象可能接踵而至。頭部外傷可歸究車禍、意外跌倒、運動損傷等,若是傷及負責記憶的海馬迴,會大腦萎縮和皮質變薄,就會演變成失智症。腦神經的功能一旦受損,恢復很有限,有相關疾病史者要多加注意,及早發現治療,可維持生活品質。如何改善高血脂?林舜穀建議,食用「山楂果藥膳」藥膳,可以改善中醫理論的痰濁、瘀血,意即改善脾弱腎虛、痰瘀阻脈。這道藥膳富含山楂的功效,可以幫助降低膽固醇和血脂,同時瘦肉和番茄也有助於調節血脂。山楂果藥膳材料:山楂果乾15克、瘦肉(雞胸肉或瘦豬肉)50克、番茄1個、生薑1片、蒜末及食鹽適量作法:1.將山楂果乾先泡水,約泡20分鐘,然後切碎備用。2.瘦肉切成小塊,番茄切丁,生薑切末。3.先將瘦肉汆燙,去除血水、腥味和雜質。4.另起鍋,加入清水將山楂碎、瘦肉、番茄和生薑放入鍋中,煮沸後轉小火燉煮30分鐘。5.最後加入蒜末和適量的食鹽,攪拌均勻再煮5分鐘即可。責任編輯 :辜子桓
-
2023-10-29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臟病照護整合方案 DKD品質獎勵金獲獎院所
收案人數前3名台南游新診所醫師、營養師、衛教師/多管齊下 掌控糖友病情游新診所統計患者資料發現,單純糖尿病或合併腎臟病變,40歲(含)以上就佔90~96%,女性略多。111年台灣腎病年報,病人洗腎前一年,近八成有高血壓、四成糖尿病、三成高血脂,因此控制三高是必要手段。游新診所院長游新表示,診所內有七位醫師、專任營養師和多名護理衛教師,病友除了和醫師討論病情,在候診廳、抽血處及衞教室都能接收到關懷與專業建議。診所還設計許多衞教單張,讓病患帶回複習,讓醫療事半功倍。坊間許多不實醫藥廣告,診所也積極幫病患釐清真相,並協助檢舉。國民營養健康變遷調查指出,國人營養概念不足、活動量不夠、飲食過於精緻、飽和脂肪酸及鈉攝取過多、膳食纖維攝取過低,加上20年來含糖飲料攝取過多,營養失衡,升高肥胖、慢性病風險。因而衛教從學童開始非常必要。另外,特定基因體質易得糖尿病、腎臟易受損。三高、心腦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及腎臟病家族史,或服用腎毒性藥物,都是慢性腎病高危險群。護腎8守則:三高控制、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避免服用不當藥物、多喝水、不抽菸及定期檢查腎功能。收案人數前3名彰化員榮醫院/及早控管血糖、血壓 預防腎臟受損的關鍵彰化縣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獲健保署111年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照護品質獎勵。員榮醫院腎臟科、新陳代謝科及心臟科與個案管理師合作,進行糖尿病共病照護,包括控制糖尿病、降低血壓、控制蛋白尿等,早期控管預防,是防止腎功能受損的關鍵。員榮醫院腎臟科醫師王奕中表示,國人腎衰竭兩大原因是糖尿病和高血壓,高血壓控制不良,會造成腎功能惡化,而腎功能衰退也會造成高血壓,共病關係密切。有些病患是因為血壓高,到心臟科檢查才發現腎功能已有問題,因此腎臟科和心臟科得密切配合照護腎臟病、糖尿病患者。王奕中說,民眾也應重視健檢,如有泡(泡泡尿)、水(水腫)、高(高血壓)、貧(貧血)、倦(倦怠)極可能是腎臟病警訊。雖然糖尿病、腎臟病也和遺傳有關,但控制飲食和運動習慣仍能有效預防或減緩腎功能惡化,尤其如「限鹽」的飲食對於高血壓和腎臟病的控制非常重要。曾有病患體重130公斤,血壓很高,已是糖尿病前期,但在體重減了30公斤後,可以不必吃糖尿病藥,高血壓藥物也因此減量。預防和管理糖尿病、腎病變需要綜合的健康管理計畫,患者應與醫療人員合作,制定個人化治療計畫,減少腎臟受損風險。品質前3名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患者搭配個管師 APP協助自我管理糖尿病與腎病經常存在共病關係,高醫從2012年承接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經營以來,即針對每位到院體檢者,找出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列管,建立完整個案管理系統。大同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鈕聖文說,以111年為例,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所列管的糖尿病患者有1萬3,380人,列管的早期腎病變與慢性腎臟病患者有6,205人,每位患者都有個管師,且下載醫院APP,個管師會提供患者保健資訊,追蹤治療情況,APP則可讓患者方便查看最新檢驗報告,與衛教講座等訊息。早期腎病變多無聲無息,等到發病,可能已是末期腎病變,因此,需透過定期健檢來杜漸防微,尤其是有糖尿病、腎病家族史者,更要定期抽血了解血糖、腎功能。目前政府提供小一、小四生尿液普篩,若查覺有蛋白尿等,一定要抽血驗肌酸酐等數值,了解是否有腎絲球病變等病況。印象深刻的是曾有位20歲女大生,因噁心、嘔吐掛急診,照胃鏡無異常,抽血一查竟是因尿毒症誘發,腎功能剩下不到5%。由於腎臟損傷病況已不可逆,接下來只能長期洗腎,並列入等腎臟移植名單,若她能及早做健檢,可望延緩或阻止腎衰竭速度,不致年紀輕輕就洗腎。品質前3名台南龍崎區衛生所/地方獨居長者多 加強衛教協助自我照護根據健保署111年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照護品質獎勵的資料,台南市龍崎區衛生所榮獲地方品質前三名的殊榮。龍崎衛生所所長兼任醫師王琦瑩說,衛生所是區內唯一開業的醫療院所,僅一名家醫科醫師看診。所內糖尿病就診患者共56位,有八成六加入全民健保糖尿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收案照護。其中4位同時有糖尿病及腎臟病,平均年齡62歲。王琦瑩表示,當地患者多獨居長者,最需要詳加教導疾病自我照護的技巧與用藥順從性。對於共病患者,醫師、護理師及營養師組成照護團隊,安排患者接受定期衛教追蹤、營養諮詢,更提供完整眼底及足部檢查,並鼓勵加入糖尿病病友團體課程。王琦瑩說,為幫助患者了解自我血糖監測的重要性,今年引進智慧型血糖機,醫護人員可從APP平台追蹤患者的血糖變化,照護個案每3到4個月需接受血液及尿液檢查,監測控制情形。至於如何找出隱藏的共病患者,王琦瑩說,執行社區整合性健康檢查時,都會發現蛋白尿患者,他們同時有高血糖及血壓異常,排除其他造成腎臟疾病的原因後,就診斷為糖尿病腎病患者,即可進行收案照護。若發現腎功能指數為3B分期以上,就進一步將患者轉介給腎臟病專科醫師。110-111年糖尿病及其共病之就醫人數和平均年齡
-
2023-10-27 養生.抗老養生
幾歲開始會發現自己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波段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
你是否有深刻感受,到了某個年紀後會忽發現自己「老很快」?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衰老是一個無法避免的自然現象,但是只要超過了一個臨界點,你的大腦就會像掉下懸崖一樣急劇衰老「崩塌式的退化」,甚至影響你的壽命。對此,黃軒教你6招延緩老化的方法,讓你保持健康活力不快速衰老。大腦衰老的臨界點大腦衰老的臨界點,是指在人的一生中,大腦功能會出現急劇下降的年齡節點。黃軒指出,不同研究可能有不同的定義和測量方法,但一般來說有以下幾個臨界點:.70歲2022年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團隊在Nature發表題為Clonal dynamics of haematopoiesis across the human lifespan的研究,探索人為什麼會在70歲這個時間點會斷崖式衰老,斷崖式衰老與血漿蛋白的關係可追溯到造血幹細胞。在整個生命週期中,分子損傷的積累是漸進的和終生的,包括「端粒磨損」、「體細胞突變」、「表觀遺傳變化」和「氧化反應」激化。這種分子損傷的逐漸積累到70歲後,大量毒素垃圾增加到臨閥關卡,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導致身體細胞大量跟著死亡!.54歲、72歳一項發表在《自然》子刊的研究指出,大腦在中年和老年時會出現兩個老化轉變臨界點,分別是54歲和72歲。該研究發現,大腦在某個基因(Vimar/RAP1GDS1)的過度表達下,會產生一種「SASP蛋白物質」並約在54歲年齡左右,開始表現就是粒線體碎裂、細胞內的鈣超載、能量代謝下降,這些情況持累積到72歳左右,導致大腦老化加速、認知功能減退和壽命縮短。.34歲、60歲、78歲這是一項2019年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上的研究Undulating changes in human plasma proteome profiles across the lifespan,研究分析了4263名年齡在18-95歲的受試者的2925種血漿蛋白質,發現他們與年齡增長呈現非線性變化 :(a)34歲開始衰老波峰34歲的突然衰老在「顏值」上體現得最明顯:科學研究認為那是因為參與結構途徑的蛋白質大幅下調,如細胞外基質相關的蛋白質大量減少。這意味著膠原蛋白的流失,你會臉部肌肉開始塌陷、皮膚開始鬆弛,失去了年輕時的飽滿、彈性和光澤。(b)60歲和78歲明顯衰老的波峰60歲和78歲的崩塌式衰老,不只是呈現在皮膚表面上,而是在「健康」衰老上表現得最明顯:.60歲時,激素活性、結合功能和血液通路相關蛋白變化大量流先,最為劇烈。.78歲時,血液通路、骨形態發生蛋白信號傳導出現大量障礙變化,最為劇烈。 研究人員發現在60歲和78歲的蛋白波峰,主要是與疾病相關的蛋白波動,與阿滋海默病(AD)、心血管疾病(CVD)等衰老疾病相關的垃圾蛋白,明顯增加太多了,阻止了神經傳導物質,導致了嚴重的內臓器官快速衰老。這些蛋白波峰與疾病出現和衰老基因表達相關,最終導致人體出現三波斷崖式衰老。6方法延緩老化要如何延緩衰老?黃軒分享6方法,讓你保持健康活力不快速衰老。1.控制血糖、血脂、血壓,戒煙大部分致命疾病都與血管有關,例如冠心病、心肌梗塞、動脈硬化、腦中風等。血管是人體的輸送系統,將營養和氧氣運送到組織器官,同時排出代謝廢物。要保護血管不老化,控制血糖、血脂、血壓,戒煙,減少有害物質攝入是關鍵。.控制血糖:「高血糖」是導致大腦老化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它會損害神經元和血管,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和失智症。為了控制血糖,建議你定期檢測血糖,尤其是如果你有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風險。也應注意飲食,少吃高糖、高油、高鹽的食物,多吃富含纖維和抗氧化劑的食物,如全穀物、豆類、蔬菜和水果等。 .控制血脂:「高血脂」是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它會增加腦部缺氧和出血的風險。為了控制血脂,建議你每年至少測量一次空腹血脂,並評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你也應減少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攝入,多吃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和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堅果、橄欖油、魚類等。 .控制血壓:「高血壓」是導致大腦老化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它會損害大腦的微循環和神經元功能,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和中風。 為了控制血壓,建議你每年至少測量一次血壓,並評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你也應該減少鈉鹽的攝入,多吃富含鉀、鈣、鎂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香菇、海帶、芹菜、香蕉等。 .戒菸:吸菸是導致腦部老化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它會增加氧化應激,損害血管內皮,促進血栓形成,增加腦部缺血和出血的風險。 戒菸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改善大腦的血液供應,提高認知功能。 2.堅持運動運動不僅是鍛鍊身體,同時也是鍛鍊大腦。 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讓更多的氧氣和血液運送到大腦中,為腦細胞提供一個滋養的環境。 運動還可以刺激大腦分泌一些有益的化學物質,如內啡肽、血清素和多巴胺等,這些物質可以提高我們的情緒、注意力和記憶力。所以,每周五到七天進行30分鐘以上的中度有氧運動,日常活動無法替代運動的效果。運動能夠改善器官功能、降低心血管風險、提升記憶力。3.終身學習學習是保持大腦活躍和靈活的最佳方式。任何新的學習活動都會在大腦中形成新的神經聯繫,這可能有助於我們避免與失智相關的大腦損傷。建議每天學習一點新東西,不管是一門新語言、一種新樂器、一盤新棋局、一本新書籍、還是一場新舞蹈,都有利於大腦功能的改善和刺激新的神經元形成。所以,持續學習活動有助於維持心智活躍,減緩智力退化。而經常參與麻將、閱讀報紙、數字遊戲等能夠訓練記憶、注意力和決策能力的好方法了。4.參與社交對成年人來說非常重要。中年之後不要孤立自己,與他人建立社交和情感聯繫,能夠降低老化引起的疾病風險。社交網路較大的人,大腦中白質纖維束的連結性較好。認識新朋友可以讓頭腦清晰,改變思考方式,獲得新靈感和想法,這些都是大腦的潤滑劑。所以與同事、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是必要的。5.飲食健康研究人員發,限制熱量攝入能夠延長壽命。經常攝取高熱量的人,相比攝取較少的人,死亡風險增加2倍,患癌風險增加4倍。如果以植物性食物為基礎,多吃堅果、豆類,少量攝取魚類對健康有益。6.定期進行體檢對中老年人來說是必要的。體檢能夠發現潛在疾病,並了解疾病對器官的損害程度。對於有基礎疾病的人,體檢要有針對性,例如高血壓患者需要進行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腎臟和血管超音波、生化抽血檢查和腦部MRI/CT等相關檢查,以便提早發現斷崖式衰老對器官的影響。以上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延緩衰老進程,保持健康和活力。延伸閱讀:.醫盤點「人在臨終前最後悔5件事」你符合幾項?做好4件事活出無憾人生.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
2023-10-25 醫療.新陳代謝
65歲以上注意!老年糖尿病人死亡率1.27倍 3類運動助延長壽命、減緩併發症
李伯伯上星期覺得頭暈想睡,這幾個月體重減輕至醫院就診,經過醫師檢查,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醫師向李伯伯解釋,糖尿病是因為胰臟分泌的胰島素不足或者胰島素阻抗,胰臟功能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衰退,但是透過飲食運動和藥物的配合下,也能將血糖控制好。高齡者(65歲以上)糖尿病,跟非糖尿病的人有什麼不一樣?.死亡風險高:65 歲以上新發病糖尿病病人,死亡相對風險高於非糖尿病患者,台灣本土健保資料庫發現高齡者如果有糖尿病,死亡率會增為 1.23-1.27 倍。.血管併發症風險高:發生心血管併發症相對風險也高於非糖尿病患者1.54-1.70 倍。.低血糖風險高:隨著年齡增加,長者對於低血糖自覺(hypoglycemia awareness) 的閾值 (threshold) 會下降,所以長者一旦發生低血糖,會來不及反應,更容易發生認知功能障礙。高齡糖尿病患者可能因為日漸衰退的肝、腎功能、或腸胃吸收影響到原本代謝降血糖藥物的效果、多重藥物間交互作用、認知功能障礙影響飲食行為模式、或高齡家庭照護上的問題等,使其更容易引發低血糖風險。除了控制好血糖以外,低血糖常造成更大傷害,平時要多注意避免低血糖發生。.老年症候群風險增高:高齡糖尿病人常伴有多重藥物使用、日常生活功能下降、認知功能障礙、憂鬱、尿失禁、失眠、視力障礙、衰弱、肌少症、跌倒與骨關節退化,即所謂老年症候群,研究證實高齡糖尿病患者發生老年症候群的機率會增加,而且與其預後與死亡率有關。.衰弱症及肌少症:肌肉量隨著年齡的增加會慢慢流失,研究指出糖尿病人具有 3 倍以上的骨骼肌肉質量減少的風險,高齡糖尿病人的衰弱症比率約為32-48%,高於非糖尿病老年人的5-10%,一旦身體的肌肉減少,就會影響肌肉儲存能力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更不容易控制血糖。高齡糖尿病人血糖、血壓、血脂控制都很重要血糖、血壓和血脂控制目標,會隨著健康狀況而有不同,下表提供參考:如何安排運動據美國糖尿病與運動醫學學會指引認為高齡患者與年輕族群無異,但要特別考量安全性,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應先請醫師評估心肺功能,起始選擇低強度的運動,如周邊神經病變或自主神經病變者,須額外注意足部的保護與姿勢性低血壓等風險。如何安排運動:.有氧運動:每週150分鐘,例如:快走、腳踏車、慢跑、有氧舞蹈…等,慢慢開始進行再逐漸增加運動強度,避免造成低血糖或運動傷害。 .阻力運動:每週2-3次,有助於增加肌耐力和肌肉量,例如:使用寶特瓶、彈力帶…等,簡單的器材來訓練大腿和手臂肌肉。.伸展和平衡感運動:每週2-3次,有助於改善柔軟度、平衡感,也能預防跌倒例如:瑜珈、太極…等。均衡攝取營養牙口不好、腸胃吸收功能下降、食慾不佳等問題,都會影響高齡者熱量攝取不足和營養不均衡,有肌少症的長者,除了熱量要攝取足夠之外,每餐也要吃一個手掌心大小的蛋白質,像是蛋、豆製品、魚、雞豬牛肉及牛奶,若是牙口不好可以選擇豆腐、蒸蛋、無糖豆漿、瘦絞肉…等較軟的食物,建議至少每年一次營養師的飲食評估與建議,降低低血糖及肌少症的風險。隨著全球人口快速老化與糖尿病治療上的進展,日益增多的高齡糖尿病患者,在防治與健康照護上更是重要,照顧高齡糖尿病人除考量減緩併發症進展與延長壽命外,更需同時兼顧長者日常功能的維持與生活品質的提升,讓我們為高齡長輩良好的行動能力和認知能力努力,一起健康老化。延伸閱讀:.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不要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高血壓與高血脂關係密切!「7大飲食禁忌」一次公開 .有三高怎麼吃?可以水果多吃?「飲食11原則」遠離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3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控制不佳易失智!麥得飲食、中強度「這些運動」助控血糖
● 胰島素阻抗會降低大腦血糖代謝功效● 血糖波動大,恐加劇神經功能損傷糖尿病屬於全身性疾病,被稱為「百病根源」,雖沒有立即致命的危險,但長期血糖控制不當,易引起許多併發症,包括大小血管及神經病變,甚至失智上身。衛福部桃園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江俊宜表示,糖尿病危害健康至深,尤其血糖忽高忽低,會造成器官組織功能損害甚大。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是罹患失智症的高風險群,其致病機轉包括高血糖、低血糖、胰島素阻抗、慢性發炎等。江俊宜說,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長者,會因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明顯感覺記憶力、判斷力變差,影響日常生活。糖尿病患者常因為胰島素進入大腦形成具損害性的蛋白質,產生大腦皮質變薄狀況,若不治療改善,將會進展成失智症。高血糖 讓身體處於發炎狀態高血糖會讓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血管壁變得脆弱,無法順利輸送足夠養分到各器官,產生各種病變。糖尿病控制非常重要,但血糖並不是愈低愈好,當血糖過低時(低於70mg/dl),會出現手腳無力、頭暈、心悸、發抖、冒冷汗等症狀,嚴重時會導致昏迷,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若血糖波動過大,會加劇血管、神經功能損傷,傷害腦部血管,血液循環不良而致血管性失智症。控血糖 可飲食運動雙管齊下想要穩定控制血糖,除了監控血糖、定期服藥,一定要養成均衡營養、規律運動的好習慣。江俊宜強調,糖尿病患者應定時定量攝取各類食物,適當分配每一餐的主食、湯水、蔬果,飲食調節有助於血糖控制。運動可以改善胰島素抗阻性,使血糖降低,最好以中強度的有氧運動為佳,例如:快走、慢跑、游泳、單車、登山健行山等。只要持續20分鐘,開始微喘出汗,就會消耗葡萄糖、燃燒脂肪,幫助鍛練肌肉。江俊宜指出,糖尿病患者要隨時注意自己的血糖值,飯前、飯後血糖不能差超過100mg/dl,若數值差異大,要避開食用高升糖指數食物。糖化血色素也是監控指標之一,理想數值是7,8以上就要小心預防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糖尿病友是罹患失智症的高風險族群,原因與血糖控制不良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性。江俊宜提醒,當出現健忘或認知功能下降時,應立即至神經內科門診進行評估診斷。糖尿病患如何預防失智症?1 控制血糖:避免數值忽高忽低,傷害血管及器官。2 均衡飲食:除了均衡攝取,可執行「麥得飲食(Mind Diet)」幫助穩定血糖。3 適量運動:選擇中強度的有氧運動,促進胰島素發揮功能。4 自我檢測:使用「AD-8 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篩檢量表,早期發現症狀。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22 醫療.新陳代謝
症狀不明顯而未積極就醫 醫師曝全台隱形糖尿病患至少30萬人
糖尿病位居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第六名,長期血糖控制不佳,併發症多,最為一般人所知的共病包括視網膜病變、末梢神經病變、洗腎等。但許多人不知道,糖尿病也是導致心臟衰竭的主因之一。為什麼糖尿病患容易併發心衰竭?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是什麼?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病患,每年以新增2.5萬人的速度持續增加,18歲以上台灣民眾的糖尿病盛行率是11.1%,其中男性為12.4%、女性9.7%。就國人十大死因分析,108年至110年糖尿病排名都為第五名,111年則排名第六位,死亡人數達1萬2289人,較前一年增加7.3%。死亡年齡中位數為79歲,男性為75歲、女性82歲。成人健檢使用率低、「糖胖症」年輕化,糖友比檯面上更多。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杜思德說,全國糖尿病患約230萬人,依臨床觀察,應還有約30萬人沒有被診斷發現,其中有三大原因:1.糖尿病初期症狀不明顯,沒有進行相關檢查,或有檢查但未積極就醫,依空腹血糖值標準每百cc血液100毫克、糖化血色素6.5%,若只是超過一點點,一般來說,民眾沒有明顯症狀。2.45歲以上成人健檢使用率低,無法早期發現糖尿病。3.肥胖造成的糖尿病病人,也就是「糖胖症」已有年輕化趨勢,但年輕人工作忙碌多不積極就醫,即便就醫也無法在醫院長期治療。出現吃多、喝多、尿多、體重降低,血糖多已爆表。隨著糖尿病病情惡化,開始出現吃多、喝多、尿多及體重降低的三多一少症狀,此時飯後血糖值多已超過標準,高達每百cc血液250、300mg/dL,「這時血糖已經很高了」。因此,血糖值標準及有無症狀,兩者間的落差頗大,民眾一定要多加注意。新光醫院內分泌及糖尿病科主治醫師朱建宇說,全國糖尿病約230萬人,「這數字絕對是低估的」。臨床發現,許多病人因開刀治療住院而意外發現罹患糖尿病,也有民眾於健檢時發現,他甚至預估此類患者可能還有60、70萬人沒有被檢查出來。心血管病變,糖尿病最常見的致死原因。「糖尿病最常見致死原因,就是心血管病變。」朱建宇說,糖尿病併發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塞、中風,主因是血糖高造成血管硬化,同時患者也容易合併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過高,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心臟三條冠狀動脈、大腦細胞血流,一旦阻塞就會引發心肌梗塞、心衰竭、中風。糖尿病對於血管硬化的影響,也出現在足部末梢血液循環及神經傳導,也就是所謂「糖尿病足」。朱建宇表示,血液循環不順易造成軟組織缺血、感染,如果感染嚴重時,將引發敗血症,恐有致命風險。而病患足部缺血也會影響神經傳導,導致神經病變、壞死,如正常人腳踩到釘子,感覺疼痛會立刻縮腳,但糖尿病患可能沒有痛覺反應,即便受傷也沒有感覺,往往傷勢嚴重才驚覺受傷。長期高血糖,白血球偏低、免疫力下降,全身器官都受害。朱建宇說,糖尿病患者受體內高血糖影響,白血球偏低、免疫功能下降,如果足部傷口無法癒合,並持續惡化,最後可能面臨截肢、敗血性休克,致命風險均可能上升。另外,糖尿病還會引發腎臟病變。朱建宇指出,糖尿病患血糖高,也會造成腎臟的腎絲球組織病變,過濾血液、體內毒素及廢物的能力下降,進而出現蛋白尿等,長期以來可能引起慢性腎臟病。而眼睛內的小血管受損後,也會引起視網膜病變、出血,嚴重時更有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甚至失明的可能。
-
2023-10-17 養生.健康瘦身
輕斷食減重,還可降血糖、改善糖尿病?專家提醒健康斷食最重要一原則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提到斷食能「一鍵重啟基因」,但專家表示,基因為先天性遺傳,表觀遺傳學才有後天行為「調節基因表達」的說法,傳言有誤導之嫌。 (2)肥胖醫學會公開在指引中表示,斷食可有效減重及改善代謝,但與傳統的低熱量減肥法效果相當。國健署則公開宣導,「斷食為不正確減肥方法」、「尚未有足夠的實證證明斷食能夠治療癌症」、「糖尿病患者貿然斷食可能導致低血糖、腎臟損傷 」。專家則提醒,飲食內容比飲食時間重要,斷食必須配合飲食內容的調整才能有促進健康的效果。網傳描述「輕斷食挨餓對人體重新調整」的影片,片中提及輕斷食的好處包括「一鍵重啟基因」、「對付各種症狀的金牌手段」、「看上去的年齡至少年輕 5 到 10 歲」。但台灣肥胖醫學會表示,間歇性斷食因為降低攝取的總熱量及胰島素因素,雖可有效減重及改善代謝參數,但與傳統的低熱量飲食法效果相當;營養師也表示,患有第一型糖尿病、脂肪代謝異常、胰臟炎、肝衰竭等各種疾病的病患不可進行斷食、以免發生危險,斷食必須搭配飲食內容的調整才能達到促進健康的效果,傳言只講求飲食的時間,卻不提飲食內容,恐使民眾誤導而貿然自行嘗試。 輕斷食能夠重啟基因? 原始謠傳版本: 輕斷食 挨餓對人體重新調整主要流傳這段影片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內容描述「我做整體自然健康療法這18年裡面,其中一個非常好的健康方法,那就是挨餓,當人體只有在挨餓的時候,我們的基因才可以重新再去啟動,所以我們的基因它都是為了挨餓存在,為了保護我們,那反而這近2、30年,為什麼那麼多的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情況出現,其實更大原因是因為吃太多了,吃多了以後我們的基因就重新開始要去適應,過去我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多、你現在扔給我這麼多食物,我處理不完,所以在這個時候他就會形成高血糖、高血脂、血壓高或者是各種慢性疾病,都是因為胰島素而存在的。」 查證解釋: 官方專業指引:斷食的減重效果沒有更優 包括 168 斷食在內的各種斷食法近年引起注意,MyGoPen 實際查詢具有公信力的資料,衛福部國健署於 2023 年 1 月出版最新版的「成人肥胖防治實證指引」,該指引由國健署長吳昭軍、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共同掛名,在這本高達 205 頁、具有官方立場及專業效力的指引中,其中第 109 頁引證諸多研究出處,指出「間歇性斷食法可有效減重及改善代謝參數;但與傳統的低熱量飲食法相較則效果相當」、「機轉上常歸咎於降低的熱量攝取及胰島素」、「欠缺一年以上的長期研究 」,其最後結論為「間歇性熱量限制法或可替代傳統低熱量飲食法,但效果沒有更優」。 十大族群不適合斷食 MyGoPen 諮詢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副主任、營養師蔡一賢,她表示傳言在沒有提到任何前提之下,直接就說輕斷食可以有種種好處,但其實醫學上的「間歇性禁食」並不適合某些特殊族群,這是民眾在討論間接性禁食前,一定要先特別注意的,不適合間歇性進食的族群包括: (1)18歲以下的兒童跟青少年 (2)懷孕或哺乳的婦女 (3) 飲食失調症患者:例如吃東西會覺得噁心,或是吃太多之後會自己催吐等厭食症的患者。 (4)嚴重的低體重病人 (5)糖尿病的酮酸中毒症 (6)急性或慢性的胰臟炎 (7)急性或慢性的肝衰竭 (8)家族性脂肪代謝異常 (9)脂肪酸氧化作用缺陷疾病 (10)第一型糖尿病患:因為注射胰島素,若又進行間歇性禁食,恐增加低血糖等風險。 蔡一賢強調,不管是傳言提到的輕斷食、或是任何有關身體健康的行為,在得到好處之前,首先要先避免壞處,這是最基本的原則,上述族群因為有特殊的生理需求,傳言不能一窩蜂地轉傳而忽略提醒相關的危險性;此外,蔡一賢強調,除了這些特殊族群之外,一般人要進行間歇性進食,也一定要在醫師或營養師的飲食計畫跟監督下執行,而不是自己 DIY,蔡一賢以第二型糖尿病病患為例,糖尿病患通常合併有肥胖症、使用多種不同機轉的降血糖藥物控制血糖,這樣的病患如果能把體重控制下來、達到理想體重,事實上對糖尿病也有很大的幫助,醫師或營養師會依據專業幫病患計算藥物、食物怎樣搭配安排,才能夠達到效果、減少風險。 應由醫師、營養師指導 不能自行嘗試 蔡一賢表示,間歇性禁食最常被提到的包括 168 斷食法、52 禁食法等等,168 就是一天當中連續16 小時斷食、只集中在 8 小時內進食,52 禁食法則是正常吃 5 天、挑 2 天減少飲食,蔡一賢提醒,即使要進行間歇性禁食,也必須慢慢導入,而不是一下子就完全進入狀態,就像運動之前要熱身、結束後要做收操的回復運動一樣,不是一下子完全嚴格斷食、禁食。蔡一賢指出,她曾有一位年輕女性病例,雖然也不胖但是想要減重就自行節食少吃不吃,後來出現皮膚粗糙、掉頭髮、月經停止,這就是明顯的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的例子,蔡一賢強調,很多人其實不知道自己可能有一些還沒發現的疾病,貿然進行斷食可能短時間瘦下來、自己也覺得很開心,但其實瘦得非常不健康,甚至瘦的是肌肉量的流失而不是體脂,所以必須呼籲民眾,間接性禁食應在醫師或營養師的指導下依每個人狀況不同、以專業漸進的方式進行。 蔡一賢呼籲民眾「吃什麼,比什麼時間吃更重要」,健康飲食的原則其實應該注重的是飲食的內容,而不只是傳言提到的飲食時間,蔡一賢指出,飲食時間的問題其實是源自於現代人 24 小時都能活動、都能吃到東西的生活型態,任何時間都能工作、上街,任何時間也都能買到食物、叫到外送,以她從營養學的觀點而言,168 斷食法也不過是比較回到之前的正常生活狀態、比較符合以前人的飲食型態而已;而傳言只提到斷食,卻完全沒提吃什麼,如果輕斷食之後暴飲暴食高油脂、高糖份、高熱量的食物,不但營養價值低又會造成身體負擔,這樣輕斷食後報復性進食對身體反而更不好,傳言偏頗地只說斷食的好處,卻沒有提醒相關的配套措施及注意事項,可能使民眾誤解而貿然自行嘗試。 飲食內容比飲食時間更重要 傳言提及「挨餓可以讓基因重新啟動」,「輕斷食是對付各種症狀的金牌手段」,蔡一賢強調,能夠長期維持的飲食習慣才是符合人性的行為,例如強調多吃大量蔬果、魚肉禽肉、少紅肉加工肉品的「地中海飲食」就會比斷食更容易做到;傳言說斷食能「一鍵重啟」基因的說法不是改變基因,而應該說成「基因的表現」比較適當,就像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探討在不改變 DNA 序列的前提下、調節基因的表達,每個人從父母身上得到先天性的遺傳基因,但後天好的飲食或運動等生活習慣,使得某些疾病基因不被啟動,但若是高油、高加工食物以及菸、酒、檳榔等不良生活習慣,就會刺激相關的基因、造成細胞病變。 斷食不能治糖尿病、癌症 蔡一賢強調,從營養學的觀點來看,輕斷食是一種激進、不符合日常生活習慣的方式,輕斷食的科學實證目前大多都僅限於動物實驗,極少有人體實驗的研究,而且這些鼠類的輕斷食研究也同時操作包括飲食內容的調配,這也是要特別提醒民眾的地方,不要一昧迷信斷食的好處,而忽略飲食內容的優劣才是關鍵。 傳言還提到「無論什麼身體症狀,只要輕斷食,身體症狀都會有很大的改善」,MyGoPen 查詢其他具有代表性的資訊,其中國健署官網就曾於 2018 年發布「不正確減肥方法 」資訊,內容提到「斷食法可能造成各種重要營養素缺乏、體重掉落太快、肌肉流失,也可能造成腎臟及腦部的損傷」。而 2020 年保健闢謠專區的「斷食可以治療癌症嗎?」則公開宣導「目前尚未有足夠的實證證明斷食能夠治療癌症,雖有少數實驗研究和動物試驗結果顯示短期斷食可以幫助增強免疫系統、減緩特定癌症的生長和擴散速度等,但由於這些都是動物研究,因此尚不清楚人類是否有相同的結果」。而「斷食法可以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是真的嗎?」一文則強調,「糖尿病患者貿然採用此種斷食法,還可能因為熱量攝取不足,導致低血糖發生,甚而身體將脂肪分解燃燒產生酮體,造成腎臟損傷」。 結論 傳言強調輕斷食的好處,提出「輕斷食一鍵重啟基因」、「人體只有在挨餓的時候,基因才可以重新啟動」、「對付各種症狀的金牌手段」。但包括國健署、肥胖醫學會、營養師都指出,斷食無法治療糖尿病、癌症,而備受爭論的減肥效果則與傳統低熱量飲食法相當,傳言「斷食重啟基因」、「斷食治百病」為錯誤說法。 衛教資源: 國健署 - 不正確減肥方法 成人肥胖防治實證指引 諮詢專家: 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副主任 - 蔡一賢(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08/gene.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13 退休力.健康準備
好好走路就不會老!87歲金融退休董座推薦CP值最高銀髮運動,這樣「健走」防失智遠三高
本人每日維持健走已有46年,迄今已走了地球三圈半,有幸被稱為「臺灣健走先生。」雖然已高齡87歲,但是健檢數字仍與60多歲的壯年人不相上下,這都是因為長期運動與重視養生所獲得的結果。2020年底,應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之邀,與臺北大學城高齡族介紹「健康學老」,透過五堂課與七百多人次分享個人實踐力行的體驗。本文謹摘錄五堂課的講授重點,鼓勵高齡者積極追求健康老化。2016年WHO對於「健康老化」的定義是「健康老化不只要免於病痛,還要維持身體功能,不失能、失智,就連心靈層面也要健康,擁有活躍社交生活,對社會有所貢獻。」而要維持身心健康,便需要養成「三加一」的良好生活習慣。其中「健康均衡飲食(50分)、適量運動不傷身(30分)、充足睡眠(20分)、加上良好的情緒管理」,就會擁有健康百分百的效果。CP值最高的銀髮運動 健走有十大效益維持健康的許多方法當中,「健走的十大效益」對長輩而言是CP值最高的運動。不僅可以預防失智、遠離癌症、擺脫三高、強力瘦身、神奇抗老、強化心力等。持健走杖健走更能預防跌倒骨折、增進骨質密度,並可降低30%膝關節和髖關節所承受的壓力、挺直上半身,避免駝背等,可謂益處多多。但在運動的同時,要多瞭解個人的體適能和運動性質,不要勉強,避免過度造成運動傷害。現實生活中對長者影響健康的七個殺手:包括有「高血糖症、高血壓症、高血脂症、高尿酸血症、肝功能病變、骨質疏鬆症、阿茲海默症」,平時應定期進行健檢,同時關注健檢數據的變化。例如HDL(高密度膽固醇)維持在60至80之間,男性低於40、女性50(因有雌激素)是屬代謝症候群,應就診治療,以防突發心血管疾病。指數越高血管較不易堵塞,而健走運動也有助於大幅提升HDL。美國舊金山運動醫學會曾提出一項口號:「運動即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一天走一哩,醫生遠離我(a mile a day keeps doctor away)」,鼓勵中老年人要多運動。運動雖非萬能,但沒有運動是萬萬不能的。「健康學老」並不難,只要你有三心(決心、信心、恆心),加上三力(知識力、意志力、實踐力),必能心想事成,實現「健康老化 活躍老年」的璀璨人生。要養成「運動」的習慣,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尤其不希望帶給後代照護的辛苦,更要持續運動。常聞道「一人中風,全家發瘋」,這句話彰顯出一人的不健康,會對家人帶來龐大的財力負擔與精神壓力。2021年國人平均壽命為80.86歲(女性84.23歲、男性77.69歲),但健康餘命僅有72.3歲,平均仍要遭受8.5年病魔的折騰。根據衛福部統計,平均一人臥床至離世需支出710萬元,一人不健康就會對家庭成員造成極大的負擔,何況如果是兩個人呢?讓食物成為最佳的健康醫藥「健康是要讓食物成為最佳的醫藥」,健康均衡飲食:飲食不傷身,要吃非加工健康食物。健康均衡飲食注意6件事❶ 用餐至少30分鐘,每一口細嚼慢嚥20~30下,如此有益腸胃消化,且咀嚼有預防失智之效。❷ 要三低三高選用低糖、低脂、低鹽、高纖維、高蛋白和高鈣質食物。❸ 均衡飲食,蔬菜、水果、脂蛋白、澱粉類各25%,腸胃健康者除鳳梨外,宜飯前先吃水果,可避免食道逆流,若有腸胃疾病者則飯後吃。❹ 適當補充營養品:如維生素B、C群;但A、D、E、K屬脂溶性,過多不易排出體外,會影響腎臟代謝。❺ 補充足量水分,每天喝水2000cc至3000cc,能預防中風及維護良好腎臟功能(有心臟病、腎臟病患者應遵醫囑限量)。❻ 每天攝取1800大卡熱量為宜;足夠基礎代謝、運動和工作等所消耗熱量(若長期累積7700大卡熱量,會增加體重1公斤) 。「水」是人類生命力的來源:生活當中可以養成隨身攜帶水的習慣,水可以讓身體完整吸收食物中的營養分。而茶和咖啡都含有單寧酸會破壞蛋白質、鐵質吸收,因此要避免餐前或隨餐飲用,最好在餐後一小時才喝茶或咖啡。預防失智殺手(阿茲海默症)的良方:睡眠、健走美國克里夫大學法克多拉(Factora)博士的研究指出,失智症是大腦認知功能退化所引起的疾病,但大腦卻是人體重大器官中最晚才開始老化者,大腦要到70歲才開始老化,但其他身體器官如耳朵於60歲開始老化,眼睛、肌肉、腎臟40歲開始老化,而肺臟30歲、心臟20歲起就開始老化。失智症的預防包括「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增加身心靈活動」:而中強度有氧運動(如健走、游泳、慢跑、自行車、部分球類運動等)也可以讓大腦產生多巴胺、血清素、正腎腺上素,進而強化記憶力(認知功能),避免發生失智症。1998年的醫學研究指出,健走等有氧運動可以促進大腦「海馬迴」細胞再生,代謝腦部「β類澱粉蛋白」,同時也分泌多巴胺等物質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海馬迴」負責大腦記憶功能,透過健走可以刺激「海馬迴」提高記憶力或延緩老人失智。不僅健走可以刺激「海馬迴」延緩失智,良好的睡眠品質也能將大腦中的「β類澱粉蛋白」代謝掉。「睡眠是健康長壽美容的良藥」,對高齡者而言「睡眠」的確十分重要,但大多數沒運動的高齡者都很淺眠,無法進入第四期深層睡眠狀態,因此大腦無法有效代謝「β類澱粉蛋白」,經年累月的堆積也易導致失智。健走之所以能被WHO稱為最完美的運動,除了施行便利之外,還具有預防失智(代謝大腦有毒類澱粉蛋白)、遠離癌症(腦內啡抑制癌細胞)、擺脫三高(增強血管彈性)、強力瘦身(代謝燃燒腹部脂肪)、甩掉憂鬱(陽光療癒心情愉悅)、神奇抗老(排泄系統良好)、強化心臟(迷走神經使心肌有力)、增強骨密(骨骼強健不易跌倒骨折)、舒緩壓力(交感神經轉化成副交感神經)、及激發創意(湧現靈感增強記憶力)等十大效益。只要「好好走路,就不會老」,這也是健康學老最簡單的方法。 正確強力健走:腳尖向上微翹+深呼吸「行禪」就是「動禪」,效益是「靜(坐)禪」三倍以上。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中強度有氧運動(健走禪)。如何健走?首先要學習「走路」,「腳後跟先著地,再次腳板、腳尖向上微翹、腳離地時用腳尖頂住地面,身體往前推出(Push Off)」,這樣走路的時候速度就會快,「腳尖向上微翹」的用意在於避免跌倒,如果腳尖沒有往上微翹,可能會踢到路上的障礙物或凹凸不平的地面,跌倒骨折,反而會造成傷害。其次是呼吸的方法,平時練吐吶,多運用長而慢的「深層腹式呼吸」,用鼻子吸氣至腹部下丹田,再以口吐(呼)氣。以「吐」的時間,相對「吸」的時間長更佳(2:1倍)。「深層腹式呼吸」可以將肺臟使用的部分提高20%~40%,透過大量的氧氣來活化身體60兆細胞。在健走時,可用8步為一個循環,前4步用鼻子吸氣看向遠方,後4步用「嘴巴吐氣同時提肛(凱格爾骨盆底肌運動),視線焦距也可適時遠近調整。視距的調整有助於預防老花眼,而凱格爾骨盆底肌運動也具有維護男性攝護腺功能、或預防女性尿失禁的效果。健走若不使用健走杖時,要讓肩膀放鬆不用力、將雙手手臂往斜前方、斜後方擺動,這樣可以保護肩膀不受傷。健走也可以強化大腿股四頭肌的肌力,而擺手可以強化手臂二、三頭肌的肌肉,都可以預防肌少症和跌倒骨折的風險。使用健走杖可以增強背部肌力、防止駝背、減緩髖關節和膝關節30%的壓力負擔。此外,用健走杖規律前後擺動時,肌肉連動和諧共振,也有助於防止脊椎側彎。健走速度是要每分鐘達120~140步(快走140/m以上)、心跳率達100~120下,每分鐘便可以消耗5大卡的熱量(300/H),同時排汗比排尿具有17倍(100cc 84mu/4.9mu)更好的排毒功能。美國總統艾森豪的心臟外科主治醫生 Dr.White曾說過:「腳是第二個心臟」;經常健走可以逐漸增強小腿肚肌肉,強健的小腿肌和下肢微血管力量,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將靜脈血液強力輸送打回心臟,若小腿肌肉圓周男性<34cm、女性<32cm,有肌少症跌倒骨折的風險,易導致失智。運動的時候也要注意日出時間,因為太陽出來之後植物才會開始行光合作用,這樣呼吸到的空氣才會是氧氣,最好的運動時間是日出後一小時;在清晨運動可以呼吸空氣中的負離子、芬多精及少量臭氧,是上天恩賜有益人類健康的禮物。有「規律運動」生活化的人,睡眠品質一定好。每天應該要睡7–8小時,太短或太長對身體都不好。重視睡眠黃金時段,有利身體的器官排毒,褪黑激素修補細胞。以下為各器官修復時間:淋巴PM.9~PM.11膽囊PM.11~AM.1肝臟AM.1~AM.3肺臟AM.3~AM.5大腸在清除廢物的時候AM.5~AM.7,這時必須要清醒過來,以便如廁讓大腸排除廢物。小腸最佳的吸收養分時間是AM.7~AM.9,所以早餐在這時間吃完,對身體最好;但運動後30分鐘用餐可增加肌肉7%,減少腹部脂肪增加24%。「健康學老」不是單純壽命延長,而是要免於疾病、失能、失智、臥床。唯有實踐才能享有健康長壽的幸福樂活人生。生活習慣維持「三慢四快」「追求健康、熱愛工作、終身學習、美好人生」,這是我個人的座右銘。我過去觀察到許多事業有成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平時都會利用時間去運動,日復一日的閱讀、思考,也可以避免大腦失智。尤其保持每天學習金融、基礎醫學等新知識的習慣,這些維持數十年的生活習慣,更帶來健康和快樂的生活。我個人也有「三慢四快」的生活習慣。首先,「三慢」指的是「吃飯要慢、火氣上升要慢、脈搏要慢」。吃飯要細嚼慢嚥,每次用餐時間超過30分鐘,因唾液是最好的抗氧化劑,當牙齒嚼動時會衝擊大腦內皮細胞,有防止老人失智症之效;生氣不僅傷害大腦與心臟,同時也會對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肝臟、肺臟、腸胃系統造成傷害;一般人靜息時脈博跳動每分鐘約在60–100下之間,正常人每分鐘脈博次數愈低,代表心肌越有力,以每分鍾55~65下最健康,特別是運動選手。「四快」則是「走路要快、反應要快、排泄要快、入眠要快」,健走時內心哼歌,可以促進體內產生大量HDL-C(俗稱好膽固醇),也是我的秘方(選定自我喜好歌曲);平時多動腦、多閱讀、多運動,可以維持大腦反應快速與靈活,也能預防失智症;平時飲食營養均衡、水分攝取充足、每天有運動習慣,自然睡眠品質會好,腸胃自然健康,排泄也會順暢;快速入眠可以讓身體確實得到休息,平日有養成運動習慣的人,到了晚上就寢時,也會很快進入深層睡眠。 日常作息遵守「三、八」制經營健康和經營一家公司一樣,企業對於各部門、各處室的運作是否順暢,經營體質是否健全良好等,都必須要十分用心注意。同理,個人經營健康管理,也要關心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膽)、和按摩12長壽穴位(百會穴、風池穴、迎香穴、膻中穴、神厥穴、命門穴、合谷穴、內關穴、湧泉穴,太衝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五臟六腑就像企業總公司的五大部、六大處室,而12個長壽穴位如同12家分公司。這些都需要每日用心經營。「健康的身體是需要意志力不斷努力實踐所得來的」,正如同公司透過財務報表來管理績效,自己也可透過健康存摺與健檢報告來檢視自我健康。生活作息要遵守「三、八」制,即睡眠8小時、坐姿8小時及站姿8小時。國人平均日坐10.5小時,美國人平均日坐12.5小時。醫學研究發現「久坐會短命」,每多坐一小時將減少22分鐘壽命;因此每天坐著時間要以8小時為目標,盡量不超過。韓國醫學大學研究,睡眠效益呈現U字型,U型底是每日睡眠7–8小時,每日睡足7–8小時對身體最健康,過少或過多都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另外要切記「坐不如站、站不如動、動不如走、走不如健走」,期盼高齡者要盡量避免久坐。「三憂六怕」意識警愓人上了年紀之後,也要有「三憂六怕」的意識。三憂:憂失智(要健走)、憂肌少症(要運動)、憂骨折(要曬太陽)。六怕:眼睛最怕曬(要帶太陽眼鏡)、頸椎最怕吹(要圍圍巾)、喝水最怕快(喝一口水時要呼氣停頓半秒防嗆)、腸胃最怕冷(要喝溫水,少吃冰冷)、室內最怕灰(要維持室內空氣清新)、晨運最怕早(樹木要等日出後才行光合作用)。這三憂六怕也是我個人的養生心得,與大家分享。總之,你想要「健康學老」並不難,只要有三心「決心、信心、恆心」和三力「知識力(方法)、意志力、實踐力」,投資時間「持續健走」,就能心想事成達成願望。(本文轉載自國立臺北大學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發行之《學老誌》創刊號)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12 養生.聰明飲食
晚餐比早餐不重要?不吃晚餐對身體有何影響?能幫助減肥嗎?
很多人可能都耳聞過「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的論調,那麼晚餐重要嗎?當午餐讓你感覺很飽時,就很有機會不吃晚餐。另外,還有一些人故意不吃晚餐,或者實行間歇性禁食,但無論錯過的一餐是節食策略還是偶發事件,不吃晚餐會對你的身體產生什麼影響嗎?當你不吃晚餐時會發生什麼事?晚餐不只是每日的第三餐,也是一天中最後一次進食的機會,讓你的身體在入睡前獲得所需的熱量和營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是24小時中沒有吃東西最長的一段時間。每當你吃東西或不吃東西時,它都會引發你身體的一系列反應。根據2021年發表在《生物技術當前觀點》(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期刊上的一篇評論,即便是規律進餐時間出現微小變化也會損害你調節食慾的能力,因為改變日常飲食習慣會擾亂晝夜節律(或稱生理時鐘),即控制許多身體機能的24小時週期。從長遠來看,經常不吃飯會對你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根據2023年發表在《營養與飲食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上的一項研究,不吃午餐或晚餐會增加全因死亡率的風險。若從短期來說,不吃晚餐可能會導致血糖波動,讓你感到顫抖或缺乏能量。不過,根據克利夫蘭診所的資料,如果你患有糖尿病,不吃晚餐導致的高血糖或低血糖情況可能會很危險。另外,不吃飯也會對你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根據2020年發表在《老化創新》(Innovation in Aging)期刊的一項研究,不吃飯的老年人比有吃飯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現憂鬱、焦慮和失眠症狀。不吃晚餐可以幫助減肥嗎?根據「吃得比消耗的少」就會減肥的想法,不吃飯似乎是減掉幾公斤體重的捷徑。根據美國農業部的資料,不吃一餐平均會減少一個人每日攝取熱量的252至350卡路里。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不吃晚餐並不是減肥的好策略。事實上,2021年《營養》(Nutrients)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不吃晚餐是體重增加的重要預測因子。更重要的是,根據2022年發表在《飲食與體重失調》(Eating and Weight Disorders)期刊的一項研究,節食和不吃飯還可能讓你更容易飲食失調。比較好的減肥方式,可能是在早餐和午餐時攝取更多熱量,然後在晚餐時攝取較少熱量,使其成為一天中最清淡的一餐。根據2017年《藥理研究》期刊(Pharmacological Research)一項系統性回顧研究顯示,透過這種方式提前攝取卡路里的人可以減輕更多體重。【資料來源】.What Does Skipping Dinner Do to Your Body?
-
2023-10-08 醫療.心臟血管
營養師建議降低膽固醇,飲食要從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著手!
近年來,心血管疾病成為國人健康殺手,衛生福利部調查國人十大死因,心臟疾病高居第二,而心血管疾病又往往與「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密切相關。「三高」中,「高血脂」占比最高,根據衛福部2017到2020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態變遷調查,台灣高血脂的盛行率大約是26%,每4人中就有1人。對抗高血脂,飲食至為重要。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陳玉婷指出,雖然高血脂主要是高膽固醇與高三酸甘油脂,但日常飲食中更應該注意的其實是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膽固醇主要來自體內分泌,三酸甘油脂多因攝取過多熱量。攤開健康檢查報告,高血脂的欄目中通常有「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兩項。膽固醇其實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肝臟也會自行製造,由於儲存在血管中,過高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等風險。血液中的第二種脂肪──三酸甘油脂,則是人體攝入多餘脂肪酸時,儲存在血管內的後備脂肪。當身體大量活動需要能量時,細胞就會將之分解為脂肪酸。換句話說,三酸甘油脂過高,除了先天基因缺陷,很大程度來自攝取過多熱量,數值過高可能造成胰臟炎。這兩種血液中的脂肪,膽固醇的主要來源是肝臟合成,約占70%,剩下30%則由食物中獲得;三酸甘油脂一部分由腸道吸收食物中的脂肪轉換而成,另一部分由肝臟合成。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與膽固醇製造有連動關係。陳玉婷指出,要對抗高膽固醇,飲食中更應該注意的其實是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從食物中攝取的膽固醇畢竟只占了30%左右,剩下由肝臟製造的膽固醇,則與上述兩種脂肪酸有密切的連動關係。近年越來越多研究指出,減少攝入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能更有效降低血脂。飽和脂肪常見於紅肉類如豬牛羊肉,以及蛋、全脂乳製品。陳玉婷說,從做菜用的豬油,到一般常食用的臘肉、香腸、培根等紅肉製品,都含有高量的飽和脂肪,有高血脂疑慮的民眾最好減少攝取。飽和脂肪之外,也要小心反式脂肪。反式脂肪是不飽和脂肪酸的一種,陳玉婷表示,反式脂肪常出現在糕餅零食等加工食品中,奶油、奶精和油炸物也是高危險區。儘管衛福部2018年7月已經明文禁止使用反式脂肪,仍無法保證加工過程不會產生,民眾仍須注意精緻、加工食品。除了以上兩種脂肪,陳玉婷也建議民眾盡量少食用高膽固醇含量的食物,常見有內臟類、蟹黃、魚蝦類的卵,以國人常食用的豬肝為例,每100克就含有260毫克的膽固醇,紅蟳蟹黃的膽固醇含量更高達每100公克296毫克。至於降低三酸甘油脂的方式則相對單純:降低熱量攝取。常見的高熱量食品包含精緻甜食、含糖飲料、紅肉類、酒精等等。多蔬果、少紅肉、多白肉、用植物油,用地中海飲食保護血管。陳玉婷表示,有高血脂疑慮的民眾可以嘗試「地中海飲食」,多攝取蔬果類,少吃紅肉、多吃白肉,用植物油代替動物油。蔬果類提供的纖維、尤其是水溶性纖維有利於分泌膽汁,肝臟就會代償性的消耗膽固醇,有效降低血脂,可以從蘋果、香蕉、橘子等國內常見蔬果中選擇。蛋白質補充方面,陳玉婷建議以白肉為主,常見的魚類如鮭魚、鮪魚、鯖魚等都能幫助增加好膽固醇,不過要注意的是,要攝取魚類的肉,而非內臟或卵,魚卵、蝦卵、蝦膏等膽固醇含量相當驚人,要避免。除了肉食,黃豆是非常好的抗膽固醇食物,黃豆製品如豆腐、豆漿、味噌等都能提供蛋白質,且不含飽和脂肪與膽固醇。油炸、油煎最糟;清蒸、水煮最佳;燒烤、燉滷次之。陳玉婷指出,除了食材,烹調方式也影響甚鉅,少用油炸、油煎或含油量高的烹調方式,以清蒸、水煮、涼拌取代,若嫌太過清淡,燒烤、燉滷也是不錯的替代方式。選油方面,少使用豬油等動物性油脂,以橄欖油等植物性油脂代替。陳玉婷最後仍要提醒,飲食只是整體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若要預防高血脂,除了改變飲食型態,戒菸戒酒、規律運動,維持正常生活作息才是保持健康的不二法門。飽和脂肪食物紅肉類豬牛羊肉蛋奶類蛋、奶油、起士、全脂或減脂乳製品烹調用油豬油、椰子油、棕櫚油紅肉製品臘肉、香腸、培根等甜點白巧克力、布丁等各種炸物雞排、薯條等反式脂肪食物油炸物薯條、雞排、鹽酥雞、油條、甜甜圈、洋芋片等糕點類餅乾、蛋糕、麵包、酥餅等奶油類奶精、花生醬、焗烤、濃湯、爆米花等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08 癌症.飲食與癌症
可預防癌症還有助提高治癌療效 4位癌症醫師的早餐選擇一次看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指出,健康的早餐不但可預防癌症,還有助於提高治癌療效,「史隆凱特琳癌症紀念醫院」腫瘤內科醫師科曼也認為,早餐「確實能讓每天都有一個全新的開始」。鋼切燕麥‧堅果種子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醫院黑色素腫瘤助理教授麥奎德每天早餐少不了燕麥片,她說:「我最愛鋼切燕麥(Steel-cut oats),因為纖維含量更高。」並表示:「我喜歡燕麥片搭配亞麻籽、南瓜籽或任何堅果和種子。」(註:鋼切燕麥,也稱為粗燕麥片,是整粒燕麥的碎粒,已切成兩到三顆針頭大小的碎片。然後可以將碎塊出售或進一步加工以製成比整粒碎粒的薄片更小的燕麥片。)克利夫蘭診所腫瘤專家卡馬斯也愛吃燕麥片,並添加草莓和杏仁增添風味,同時攝取健康脂肪,他表示:「雖然蛋白質含量不如其他早餐食物,但真的讓我有飽足感,可以撐到吃午餐。」另外有時也會吃高蛋白能量棒,提供身體所需的熱量,而且挑選富含纖維質和低糖的能量棒,他並說:「許多能量棒會添加大量維生素B群和維生素C。」全麥吐司‧花生醬‧水果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西德尼·金梅爾綜合癌症醫院教授普拉茲表示:「我幾乎每天都吃同樣的早餐,就是兩片薄全麥吐司加上花生醬。」有時也會在吐司和花生醬之間,再抹上一層薄薄的奶油,再搭配當季新鮮水果食用。普拉茨說吃早餐時,應避開讓血糖升高的食物,因為高血糖和初期糖尿病皆有罹癌風險,她表示:「雖然花生醬含有大量脂肪,但血糖增加和下降速度也會變慢。」優格‧莓果‧炒蔬菜麥奎德還建議多吃優格,以降低罹癌風險,他表示:「這就是為何我努力在三餐飲食加入益生菌食物。」而且她只吃不含糖分、自然發酵的原味優格,再搭配種籽、乾果或新鮮莓果食用。麥奎德也建議早餐攝取蔬菜,她個人在料理菜肉餡蛋餅時,會添加大量炒蔬菜,例如菠菜、甘藍、甜菜等,並推薦攝取洋蔥和大蒜這類益生元食物,促進腸道健康。雞蛋‧咖啡至於早餐常見的雞蛋,麥奎德說:「雞蛋是蛋白質和優質脂肪的重要來源。」建議適量即可,同時科曼也建議避免吃蛋黃,以防攝取過量膽固醇和不必要的脂肪。還有幾乎人手一杯的咖啡,卡馬斯表示:「從防癌角度來看,咖啡確實具有預防效果。」麥奎德也指出:「多項資料顯示,適量喝咖啡可減少罹癌風險。」更重要的是,早上喝咖啡有助於大腦運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06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有哪些併發症?會致命嗎?做好7事預防
根據國健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友,且每年以2萬5千人的速度持續增長。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介紹,糖尿病有四種類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類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以2型糖尿病最多。糖尿病是非常難纏的慢性病,若沒有控制好,會產生很多併發共病。《元氣網》整理糖尿病有哪些併發症,及預防糖尿病方法。糖尿病致命的原因是什麼?得到糖尿病雖然不會立刻導致死亡,但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長期不加控制,身體長期處在高血糖的狀態下,長期積累下來的慢性併發症幾乎影響到身體中的各個器官,嚴重危害糖尿病患者的身體健康,在這些併發症的交互作用下,就有機會危及糖友性命。糖尿病控制好會有併發症嗎?糖尿病併發症主要與高血糖有關,但近期研究也發現,併發症也會與人體的血糖波動相關。因此,糖尿病患者除了要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外,也需要減少血糖的波動。更重要的是: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現併發症,病況就難以逆轉;幸好大多數糖尿病併發症需要時間累積,所以糖友們成定期健檢習慣,就能有效降低或減緩併發症。糖尿病患者常規檢查:●血糖、血壓和體重:每天測量●糖化血色素:每3個月檢查●足底神經檢查、眼底檢查、心血管、腎功能:每半年-1年檢查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有那些? 1.糖尿病神經病變: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的資料指出:約有50%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神經上的問題,長期的高血糖的生理環境,會讓糖尿病患者的神經發生損傷,導致末梢神經不易將訊息傳回或不靈敏,例如:會讓糖尿病患者出現刺痛感、麻木或喪失痛感,有時也會讓腦部的動作命令無法傳遞到關節或肌肉,影響到糖尿病患者的正常運動。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症狀發展不算迅速,當身體出現刺痛、麻木或者部分感覺喪失時,建議糖友此時需要進一步將血糖控制更理想,避免讓糖尿病神經病變持續惡化,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發生。2.周邊動脈疾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血管長期浸泡在糖水中,就容易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動脈血管壁會發生慢性發炎、血管壁受傷、血小板聚集在傷口上,最終導致血管中的通暢度顯著降低,就像水庫淤積一樣,只剩下小部分空間讓血流通過。糖尿病患者如果動脈與神經持續受到損傷,就會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例如:心肌梗塞或中風的問題。同時糖尿病其他的共病,例如:高血壓或高血脂也會讓這問題更快惡化,糖尿病患者約有超過一半,最終死於併發的心血管疾病。 3.糖尿病腎病變: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率世界各國的報告不一,根據全民糖尿病觀測站的數據指出,糖尿病腎病變約在罹患糖尿病的15~20年間達到顛峰,在第一型糖尿病病人的發生率約有35%,第二型糖尿病病人的發生率大約在大約在30%~50%左右。如果以台灣目前洗腎病人進行分析,其中約有40%~50%是糖尿病引起。糖尿病患者體內過多的葡萄糖,最終會產生許多對身體有害的代謝物,例如:糖化終產物(英文是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縮寫為AGEs)。這些物質會傷害腎臟細胞或組織,最終導致腎絲球過濾率的下降。如果病人本身還有高血壓、低密度脂蛋白(LDL)過高,都會讓腎臟更容易受損,腎絲球過濾率持續下降,最終走上洗腎一途。4.糖尿病足(足部潰瘍):目前約有1/4的糖尿病病人會出現糖尿病足,主要成因是由於糖尿病神經病變加上周邊動脈疾病,這雙重併發症影響下,糖尿病患者會出現足部長期無法癒合的傷口(足部潰瘍)的風險,同時又因為重複感染讓病情更加嚴重,治療後沒有好轉,嚴重時需要透過截肢來防止感染擴散,挽救糖尿病病患的生命。5.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白內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高血糖環境,對眼睛中許多的部位也會造成積累性的傷害,因為高血糖會對眼睛中的小血管造成傷害,因此會增加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和白內障的機率,如果沒有妥案的治療,會讓糖尿病患者有失明的危機。6.中風、失智:糖尿病人的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2~4倍,主因也是因為高血糖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如果發生在腦部血管中,就會讓腦部的血流量降低引發缺血性腦中風,而其他部位脫落的動脈阻塞斑塊,也時來到腦部的血管阻塞期來,同樣也會導致中風的發生。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讓血液容易出現高血糖、低血糖、血糖波動太大和胰島素阻抗等問題時,不止會傷害到腦部的神經細胞,加上周邊的血管也容易受損,長期下來都會讓糖尿病患者明顯增加失智的風險。7.心肌梗塞:根據《新光醫訊》說明,新增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在10年內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高達20%。主因就是糖尿病容易導致動脈粥狀硬化,最終導致冠狀動脈發生阻塞,導致心肌梗塞的發生,糖尿病患者若能減低自己冠狀動脈硬化的發生,也就能減低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如何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正因為糖尿病併發症如此可怕,以下有幾個原則可以協助糖尿病病患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1.盡力做好血糖控制:養成定時監測血糖的習慣,遵照醫務人員的指示來控制血糖水準。2.戒菸、戒酒:抽菸會加重心血管和神經的傷害,酒精可能導致血糖升高或降低,為了糖友們的健康,最好加以戒除。3.控制好血壓和膽固醇:血壓與膽固醇都會加重心血管問題,為有效降低併發症,也許嚴格控制,必要時需要搭配飲食與運動。4.定期體檢和眼科檢查: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早期發現早期控制,就能有效預防會控制併發症的嚴重度。5.接種疫苗: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較低,接踵疫苗可增加免疫力,避免日後引起嚴重的併發症。6.注意足部護理:用溫水洗腳、擦乾雙腳,使用乳液或凡士林滋潤腳和腳踝,每天檢查腳部是否有老繭、水泡、傷口、紅腫等問題、避免赤腳行走等。7.認真對待壓力:糖尿病病人應有充足睡眠,保持積極的心態。願意按照醫囑規事,糖尿病並不會成為糖友積極健康生活的阻礙。參考資料:美國CDC全民糖尿病觀測站的資料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05 醫療.心臟血管
三高都會導致陽痿?治高膽固醇吃降血脂藥可否改善勃起功能?能不能和壯陽藥一起吃?
對於大多數男性來說,無法勃起或維持勃起的情況偶爾會發生。當男性持續存在這種困難時,就會被診斷為勃起功能障礙,或是一般俗稱的陽痿。勃起功能障礙是由多種不同因素引起的,其中心血管健康可能影響重大。由於你的循環系統負責將血液輸送到全身的血管,而你的陰莖需要足夠的血流量才能勃起並維持勃起。換言之,當你患有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脂)及糖尿病在內的三高疾病時,可能就會影響你的勃起功能。以下為幾個常見問題的解答。高血壓和勃起功能障礙(陽痿)有何關聯?要治療勃起功能障礙,你必須先降低高血壓。有些人僅透過改變飲食和運動等生活方式就能做到這一點,其他人則可能需要高血壓藥物的幫助。然而對許多男性來說,一個常見問題是某些類型的降血壓藥物可能會導致勃起功能障礙。這可能會讓你很難堅持服藥,尤其是如果高血壓以前從未引起任何症狀的話。雖然許多用於治療高血壓的藥物與勃起功能障礙有關,但有些藥物引起問題的可能性要小得多。某些高血壓藥物甚至還可能改善部分男性的勃起功能障礙。目前所知,利尿劑和乙型阻斷劑是最常與勃起功能障礙相關的高血壓藥物,可能也是醫生最先開出的降血壓藥物。如果你在正服用利尿劑,則應繼續服用,直到高血壓得到控制。若勃起問題持續存在,或者血壓回升,那麼醫師可能會改用不太可能導致勃起功能障礙的藥物。或者,合併用藥可能可以更好地控制高血壓並降低勃起功能障礙的風險。【延伸閱讀:高血壓是陽痿原因?降血壓藥能和改善勃起功能障礙的壯陽藥一起吃嗎?】糖尿病和勃起功能障礙(陽痿)有何關聯?患有糖尿病並不意味著你就會出現和性相關的問題,但糖尿病患者出現性功能障礙的風險較大。為了勃起,男性需要健康的血管、神經、雄性賀爾蒙和對性刺激的渴望。長時間的高血糖可能會損傷你的血管和神經,包括供應陰莖的血管和神經。因此,即便你的雄性賀爾蒙濃度正常,並且有性慾,你仍然可能無法實現正常的勃起。雖然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男性糖尿病患者的勃起功能障礙上,但這種疾病也會影響女性。無論性別為何,罹患糖尿病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出現某種程度的性功能障礙。患有勃起功能障礙的糖尿病男性可以服用口服藥物,如阿伐那非(Avanafil)、西地那非(Sildenafil)、他達拉非(Tadalafil) 或伐地那非(Vardenafil)。然而,由於糖尿病患者也容易出現心臟問題,因此這些藥物可能不合適,並且可能會導致與某些心臟藥物發生危險的相互作用,與醫師討論哪種治療方法對你最好。高膽固醇(高血脂)和勃起功能障礙(陽痿)有何關聯?從生理角度來看,勃起功能障礙可能是由於流向陰莖的血液減少而引起的。對於能夠勃起的人來說,性興奮會引發血液湧向陰莖,導致陰莖充血。當血流受損時,勃起或維持勃起可能會很困難。高膽固醇會導致陰莖動脈中的脂肪斑塊堆積,從而導致勃起功能障礙。斑塊的堆積也會導致高血壓,導致血管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窄和硬化,也就是動脈粥狀硬化。所有這些都可以減少勃起所需的血量。高膽固醇和高血壓具有相似的危險因素,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一個人實現或維持勃起的能力。它們包括:.年齡較大.肥胖.糖尿病.缺乏運動.不良的飲食習慣.酒精過多.吸菸【延伸閱讀:做哪種運動有助降膽固醇?提高HDL和降低LDL是改善的關鍵】飲食能改善高膽固醇(高血脂)引起的勃起功能障礙(陽痿)嗎?吃高膽固醇食物不一定會影響你的膽固醇數值。然而,你所食用的食物仍然可能對你的勃起功能產生影響。有研究表明,食用健康的飲食方式,特別是地中海飲食,可以改善症狀。地中海飲食包括:.魚和其他海鮮,例如蝦和牡蠣。.水果,如蘋果、葡萄和草莓。.蔬菜,如番茄、青花菜、菠菜和洋蔥。.全穀物,如大麥和燕麥。.健康脂肪,例如橄欖和冷壓初榨橄欖油。.堅果,例如杏仁和核桃。你應該避免的一些食品:.反式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人造奶油、冷凍披薩和速食。.添加糖製成的食品。.某些植物油,包括芥花油。.加工肉類和其他食品。治療高膽固醇(高血脂)的他汀類藥物能改善勃起功能障礙(陽痿)嗎?他汀類藥物有可能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改善某些人的勃起功能障礙。即便如此,他汀類藥物並不是用來「治療」勃起功能障礙,而是僅在患有動脈粥狀硬化相關心臟病(或有危險因素)時才使用。.降低動脈斑塊大小:有一些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可以逆轉動脈斑塊,這表明它們可能有助於改善身體某些部位的血流。即便如此,這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說法。研究人員尚不清楚斑塊大小的逆轉對勃起功能障礙有何直接影響,需要進一步研究。.改善血管功能:影響勃起的因素之一是陰莖動脈的內皮功能。內皮功能是指血管內膜收縮、增加血流力量的能力。有研究表明,通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他汀類藥物可以改善陰莖動脈的內皮功能,進而改善某些人的勃起。他汀類藥物和勃起功能障礙(陽痿)藥物能一起服用嗎?一般來說,在他汀類藥物治療期間服用西地那非(Sildenafil)或他達拉非(Tadalafil)等治療勃起功能障礙藥物是可以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每個服用他汀類藥物的人都可以服用它們。西地那非和他達拉非屬於一類稱為5型磷酸二酯酶(PDE5)抑製劑的藥物,PDE5抑製劑的作用是使血管擴張,增加流向陰莖的血液流量。對於一些患有心臟病的人來說,這種行為可能會造成不利和潛在危險的影響。需要注意的是,服用硝酸鹽、硝酸甘油或甲型交感神經接受體阻斷劑或有心臟病、中風、心臟衰竭、不穩定心絞痛、危及生命的心律不整或姿勢性低血壓病史的人不應該使用西地那非等PDE5抑制劑。【資料來源】.Is There a Link Between High Cholesterol and Erectile Dysfunction (ED)?.Statins and Erectile Dysfunction: What’s the Connection?.Cleveland Clinic: Erectile Dysfunction.WebMD: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Erectile Dysfunction (ED).WebMD: Erectile Dysfunction and Diabetes.The Link Between Diabetes and Sexual Dysfunction.Diabetes UK: Diabetes and sexual problems – in men
-
2023-10-01 醫療.新陳代謝
控制血糖穩定的優先選項 營養師:2種飲料最推薦及1種最不推
就像食物一樣,有些飲料有助穩定血糖,有些則會導致血糖失控。營養師坎貝爾(Kiran Campbell)表示,對需要控制血糖的人來說,有兩種飲料要優先考慮。1. 白開水儘管這是不用想也知道的事,但事實上,47%的美國人都沒有喝足夠的水。坎貝爾說,水是控制血糖值最重要的飲料,水既不會升高血糖,也不會降低血糖,但它可以透過調節影響葡萄糖穩定和尿液生成的激素來防止血糖過高。這一點很重要,雖然水本身不會降低血糖水平,但脫水會使血糖值升高,因為它會導致血糖濃度過高。【延伸閱讀:糖尿病前期是可以改善!醫教你如何靠運動和飲食控制逆轉最後機會】2. 無糖綠茶坎貝爾說,有一種飲料可以降低血糖,那就是不加糖的綠茶。她指出,科學研究顯示,喝綠茶的人比喝無咖啡因咖啡、紅茶或烏龍茶的人,葡萄糖的代謝(碳水化合物分解成單糖,再轉化成葡萄糖,是細胞獲得營養的方式)可獲得改善。坎貝爾提到綠茶的這項功效,是因為綠茶中含有一種特殊的多酚,名為「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研究發現,表沒食子兒茶素與降低血糖有關,說明飲用不加糖的綠茶有助降低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延伸閱讀:什麼時候運動最能有助控制血糖?研究揭糖尿病患最佳鍛煉時間】營養師史利契特(Sarah Schlichter)表示,如果想防止血糖飆升,首先要特別注意的是含酒精飲料。她說,酒精會影響激素,減弱胰島素適當降低血糖的能力,進而導致血糖值不穩定。她說,烈啤酒和混合飲料對血糖的穩定尤為不利,因為它們往往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另外,汽水、甜茶、能量飲料、運動飲料、加糖咖啡飲料和含果汁的飲料都會導致血糖飆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29 醫療.心臟血管
心臟疾病高居十大死因第二位!醫傳授「護心8重點」有助延長平均壽命
心臟疾病高居全台十大死因第二位,死亡人數年增率8.3%亦呈不斷上升的趨勢。9月29日為「世界心臟日」,國健署以「用『心』懂『心』(Use heart, Know heart)」為主題,呼籲政府部門等單位及醫療院所共同合作,與醫師共推「護心八事」,盼民眾能從生活做起保護心臟健康。心臟疾病高於全台死因第二位據衛福部統計,去(2022)年共有2.3萬人死於心臟疾病,等於每22分鐘就有1人死亡,為全國第二大死因。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除了癌症外,心血管疾病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希望民眾可以更了解心臟疾病,改變生活習慣,讓身體健康有「好心」。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有哪些?國健署平台幫你了解個人健康情況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科長鍾遠芳表示,除家庭收入與教育程度等社會決定因子外,民眾日常的「行為危險因子」如吸菸、有害飲酒、身體活動不足或不健康飲食,也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鍾遠芳提醒已是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的「三高」的民眾,平均只需約4年時間,就有機會罹患心血管疾病,提醒應特別注意個人的三高數值。為讓民眾及早了解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國健署提供35歲至70歲「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只要將健檢數字輸入,即可預測未來10年發生冠心病及糖尿病等風險,並提供相關健康指引。今年世界心臟日,重點為呼籲民眾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改善危險因子的「用心」,以及解風險並強化管理的「懂心」,同時也建議可透過定期健檢來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態。保護心血管八重點馬偕紀念醫院副院長兼心臟內科醫師葉宏一,維持自己的身體及心血管健康,遵守養成以下八重點,不只心血管,全身都能得到保護:1.正確的飲食觀念:食用全穀根莖類、天天5+5蔬果、多喝低脂乳、紅肉換白肉、吃堅果用好油等,並減少油鹽糖的使用。2.養成運動習慣:每週以運動150分鐘為目標。3.戒菸與避免吸入二手菸:戒菸並避免暴露在二手菸環境下。4.足夠的睡眠長度:注意個人睡覺的「長度」與「品質」,一般建議每日約7至8小時,過多過少都不好。5.管理體重,避免腰圍過粗:注意個人體重及BMI。理想BMI範圍值為18.5至24,男性腰圍≤ 90公分、女性腰圍≤ 80公分。6.定期監測血脂:定期監測個人健檢中血脂的各項數據,尤其在控制總膽固醇<200 mg/dl、三酸甘油脂
-
2023-09-28 養生.聰明飲食
吃傳統月餅等於吃飯拌油!台大營養師推這款零脂肪月餅 熱量不到15卡
中秋節,就是要來吃月餅!不過很多人常陷於「想吃月餅又怕胖」困擾,對此,臺大醫院營養室營養師詹貽婷設計一份「火龍果仙草水晶月餅」手作DIY食譜,繽紛如玫瑰花的色澤,配上果凍般滑嫩口感,加上一顆一人份熱量只有13卡,讓視覺美學、清爽口感與低卡需求一次滿足。「火龍果仙草水晶月餅」零脂肪 熱量僅13卡食材:火龍果汁25c.c.、仙草凍適量、洋菜粉0.2公克、吉利 T果凍粉0.2公克、白開水10c.c.、赤藻糖醇(代糖)0.2公克。作法:1. 將火龍果放進果汁機,然後打成火龍果汁,過濾備用。2. 把洋菜粉、吉利T果凍粉放進白開水,煮到完全溶解,也可用微波爐加熱。3. 將已溶解的洋菜粉、吉利T果凍粉與火龍果汁拌勻。4. 加入代糖。5. 將上述液體倒入模具,先倒至模具三分之一滿,再將切好的仙草凍放入。6. 將其餘洋菜粉火龍果汁倒入,並把模具填滿。7. 等待上述成品結凍成型,即可食用。在營養成分方面,一人份火龍果仙草水晶月餅沒有含脂肪、蛋白質,醣類有3公克,含13卡熱量。吃傳統月餅,等於吃飯拌油詹貽婷表示,一般來說,一個月餅,其中醣類(碳水化合物)份量相當於白飯半碗到一碗半,再加一到八茶匙的油,累積下來,熱量、醣份攝取量與油脂量都是相當驚人。若是一個人體重60公斤,吃下一顆月餅,通常需要快走1到5小時才能將月餅熱量充分消耗、代謝。因此如果想要吃月餅,一天三餐的全穀雜糧攝取量、油脂攝取量就要調整、減少,或者也可與家人、朋友一起分享,才能避免攝取太多熱量。如果很想減少月餅攝取熱量,詹貽婷也建議,民眾可以如上述,自己用水果製作果凍月餅,或選擇冰皮月餅,冰皮月餅的熱量比較低,對身體的負擔比較小。三高族群吃月餅,共享比獨吞更有利如果是高血壓、高血糖、糖尿病與高血脂等三高族群,詹貽婷提醒,高血壓患者要避免攝取太多熱量而導致體重上升,進而影響血壓,因此建議高血壓患者盡量要和家人一起分享月餅。而糖尿病患者則要留意醣類(碳水化合物)攝取量,如前述,一個月餅相當於0.5到1.5碗白飯,所以建議吃下月餅,就要少吃一點飯、麵等其他全穀雜糧類食物,以免醣類攝取過多引起血糖失控。對於高血脂病患,詹貽婷也提醒,多數月餅所使用的油脂,飽和脂肪酸含量往往較高,很容易引起膽固醇增加,所以選擇月餅的時候,建議看一下成分標示,可選擇油脂、脂肪含量較少的月餅,這樣就可以少吃一點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