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2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高脂
共找到
467
筆 文章
-
-
2022-07-18 癌症.攝護腺癌
肚子脹痛、食慾差、照X光沒異狀,沒想到竟是攝護腺癌!健檢醫師:3個飲食習慣提高罹癌風險
一位67歲的父親,這幾個月來感覺肚子脹痛,食慾也變差,近半年瘦了5公斤,全家人都十分擔心,就帶父親到醫院檢查。沒想到腹部X光沒發現異狀,做了腸胃鏡檢查也無異常,但是爸爸仍然吃不下飯,於是來到我們醫院安排了全腹部磁振造影(MRI),進一步詳細檢查腹腔及骨盆腔,希望能為父親的不適找到答案。 令人難過的是,清晰的磁振造影(MRI)影像立刻看到消瘦的身軀,下腹部的淋巴結竟腫大成10幾公分像成串葡萄,骨盆腔內的攝護腺明顯有彌漫性的惡性腫瘤,且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頭…。家人才驚覺,原來父親這幾個月的腹脹不適,是因為攝護腺癌轉移至腹部淋巴結所導致,堅毅且愛家的父親,竟是攝護腺癌四期…。 67歲男性攝護腺癌合併鄰近構造蔓延(圈處)與骨頭轉移(箭頭)67歲男性攝護腺癌腹腔淋巴結轉移(超過20公分) 之前藝人余天向媒體透露去年健康檢查發現罹患攝護腺癌,確診已第三期卻毫無身體異狀!這樣的情況在臨床上其實並不少見,因為攝護腺位處於膀胱下方、骨盆最深處,除非腫瘤影響了尿道或膀胱而造成排尿異常或血尿的症狀,否則實在不易察覺。 攝護腺癌好發於60歲後男性,隨著年齡增長發生率越高,有不少案例指出因中風、慢性病老去的病人,離開後才發現原來他也患有攝護腺癌。台灣因為許多民眾偏好油炸或高脂食物,飲食也逐漸西化,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也逐漸提高,50歲後的男性都必須注意攝護腺的問題。 攝護腺癌雖然有些長得慢,並不代表不會致命,2017年男性十大癌症死亡率中,攝護腺癌排名第7位,相較於其他癌症,雖然攝護腺癌的腫瘤進展較緩慢,有些人在晚年得到攝護腺癌,可能終生都沒有發現,但仍有許多攝護腺癌因侵犯或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造成健康的危害,是目前泌尿科癌症的第一殺手。 50歲男性的正常超音波攝護腺影像50歲男性正常MRI攝護腺影像 攝護腺位在膀胱下方,大小形狀就像顆栗子。攝護腺可大致分為(1)中央腺體區及(2)周邊區,就像雞蛋的蛋黃與蛋白,2大區的特性也不相同,攝護腺肥大增生是發生在蛋黃區(中央腺體區),而蛋白區(周邊區)則好發攝護腺癌。由於尿道從攝護腺的中央穿過,因此當中央腺體區的攝護腺肥大時,便會壓迫尿道造成排尿不順暢等症狀。蛋黃區出現的攝護腺癌也容易與攝護腺肥大症狀混淆。 然而,大部分(約7、8成)的攝護腺癌是發生在蛋白區(周邊區),往往是沒有症狀幾乎無法察覺,若真有症狀出現,可能是已侵犯到鄰近構造或有轉移的第3期或第四期癌症,如同上面這位67歲父親的狀況。因此,建議50歲後的男性要定期健檢,才能夠及早發現攝護腺的異常。 常見的篩檢方式,可透過檢測血液中的攝護腺特異抗原(PSA,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濃度做為第一關卡,PSA可做為攝護腺癌的腫瘤指標,正常值小於4 ng/ml,若PSA界於4到10 ng/ml,約有1/4至1/3可能患有攝護腺癌,若PSA大於10 ng/ml,則有一半甚至2/3以上可能有攝護腺癌。 雖然PSA數值升高不代表一定患有攝護腺癌,但濃度若升高,必須配合醫師的專業建議,安排切片或磁振造影(MRI)檢查進一步確認PSA上升的原因和攝護腺的狀況。 攝護腺常見的重要問題,包括攝護腺肥大和攝護腺癌,建議50歲以上的男性就需定期追蹤攝護腺的狀況,若有攝護腺癌的家族史,應提早至45歲開始。檢查方式包括:檢測血液的PSA濃度、肛門指診(醫師觸診攝護腺)、攝護腺超音波(初步影像)、攝護腺磁振造影(MRI)檢查(進階影像)等,才能掌握早期發現、及早治療的先機。 作者簡介_沈彥君 主任醫師 專長:放射診斷科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桃園榮民醫院 外科部住院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 放射線部總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 放射線部主治醫師 健檢報告沒寫的人生故事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係國內唯一命名「健康管理」之健檢醫院,為建立特色及市場區隔,強化健康管理之品牌形象,提供您及家人量身訂作、獨一無二之專屬健康管理服務。http://www.tpehealth.com/ 延伸閱讀: Novavax疫苗開打!它適合當第四劑嗎?為何專家說Novavax疫苗比莫德納、BNT安全?六都預約管道一次看
-
2022-07-11 養生.聰明飲食
蛋白質含量低、熱量高!專家曝市售2款豆腐非黃豆製成
以黃豆為原料的豆腐屬於優質蛋白質,但並非掛上「豆腐」2字,就一定營養品質保證,學者表示,「百頁豆腐」、「芙蓉豆腐」均非黃豆家族成員,蛋白質含量不高,且前者高油、高脂肪、高熱量,後者則無黃豆成分,民眾應謹慎挑選。豆腐屬於加工品 先將黃豆打成漿再製作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高彩華表示,豆腐屬於加工品,先將黃豆打成漿形成懸浮溶液,加入食用石膏(含硫酸鈣)或鹽滷(含氯化鎂)等凝固劑,使蛋白質沈降、凝結,放入模具與棉布中成型,再移至木板或不鏽鋼板上加壓、去水,即成為傳統的「板豆腐」。因傳統豆腐的口感適中,除了一般料理,還可在冷凍後做成「凍豆腐」,發酵後做成「臭豆腐」。至於盒裝豆腐,則是在豆漿中加入凝固劑(常使用葡萄糖酸-δ內酯)後,不經過加壓、去水過程,直接倒入充填盒中,經過封膜,熱水加熱後而成,口感較軟嫩,可添加雞蛋做成「雞蛋豆腐」。高彩華說明,豆腐屬於低GI(Glycemic Index,升糖指數)食物,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熱量也低,且內含豐富「大豆異黃酮」,為優質的植物性雌激素,民眾可以多多食用。百頁豆腐、芙蓉豆腐 並非黃豆家族成員值得一提的是,「百頁豆腐」、「芙蓉豆腐」則並非黃豆家族成員,尤其後者成分中並無豆類,純粹用雞蛋加上調味料製成,蛋白質成分並不高。高彩華指出,「百頁豆腐」也不是以黃豆為原料,而是將大豆分離蛋白加上油、澱粉、調味劑,再以硫酸鈣當作凝固劑成型製成之產品,熱量相當高。選購豆腐注意2大重點 冷藏確保在7℃以下在傳統市場選購豆腐的2大重點為:(1)表面是否有黏液?、(2)聞起來是否有酸味?若有上述情形,則有可能已腐敗。此外,板豆腐在放入冰箱前,先以煮過的冷開水沖洗表面,放進加蓋保鮮盒,再注入煮過的冷開水,就可稍微延緩微生物的孳長,延長保存天數,但仍須儘快食用完畢。至於超市賣場的盒裝豆腐時,購買之前應先觀察有效日期,並注意賣場冷藏溫度是否足夠,回家後馬上置入冰箱中保存並於效期內食用完畢。高彩華提醒,家中冰箱溫度應該確保在7℃以下,並定期清理冰箱內部;另外,生魚、生肉應與豆腐分層、分區擺放,才能避免交叉污染的疑慮。(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豆類製品常用「雙氧水」漂白、防腐! 吃了含雙氧水食物會怎麼樣? ·宋慧喬「豆腐減肥法」吃錯小心胖! 「豆腐熱量排行」曝光:第一名整塊都是油
-
2022-07-08 養生.運動健身
5項運動幫助提升好膽固醇!沒做滿30分鐘等於白做,做越久消耗熱量越多
因為膽固醇、血脂過高來醫院門診的病人相當多,除了飲食的控制之外,醫師、營養師、衛教師等,往往會叫病人多運動,運動為什麼可以降低膽固醇跟血脂肪呢?運動達30分鐘以上,脂肪消耗量越多我們要先有一個概念,運動的強度與時間長短,會消耗身體不同的能量。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剛開始運動時,身體主要是從肌肉儲存的肝醣當成能量來源,接著提取血液中的葡萄糖及肝臟的肝糖,大約運動半小時後,肝糖跟葡萄糖的量不夠時,才開始提取血液中的脂肪當成能量來源。也就是說,運動初期是以消耗醣類為主,脂肪為輔;大約持續運動半小時後,身體中的醣類開始慢慢不足之後,才以消耗脂肪為主,醣類為輔。舉例來說,開始快走時,醣類與脂肪消耗的比例大約是6:4,運動半小時後,醣類與脂肪的消耗大約是1:1,所以,運動的時間越長,脂肪消耗的量就越多。先知道這個概念後,就不難明白為什麼運動有助降低血脂肪與血膽固醇了。陳詩婷說明,運動有助增加血液循環,讓血中的脂肪轉化為能量,供應人體活動消耗,慢慢的就連肝臟儲存的脂肪及膽固醇,也會漸漸被消耗掉,從而達到降低血膽固醇與血脂肪的效果,進而全面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然而,不是所有運動都有降血脂、降膽固醇的作用,必須要是「有氧運動」才行。為什麼?因為只有在有氧的狀況下運動,輸送足夠的氧氣給細胞,才能讓肌肉組織得到充分的氧氣,從而使血液中的脂肪轉化成能量消耗,進而消耗膽固醇。已有研究顯示,有氧運動可以改善血脂肪濃度、降低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增加好的膽固醇等好處。其中,若能堅持有氧運動3個月,可降低9%總膽固醇、15%三酸甘油酯、提高好的膽固醇15%,要知道每增加1毫克好膽固醇,可降低女性3%、男性2%的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1.健走健走是不分老少、不分男女最好的運動,因為走路隨時可以進行、困難度低、安全性也高,每跨走一步,可以活動到全身高達95%的肌肉,優於其他有氧運動。其中,走路的步數與好的膽固醇數值相當密切,就有一份研究追蹤了60位女性,她們每週快走5天,每天走3公里,所有參與者好的膽固醇,約提升了至少6%。如何執行研究發現,每天走一萬步可以消耗熱量、提高心肺能力、以及提高體適能;不過我們大可不必那麼麻煩計算健走的步數,只要以理想的速度快走30分鐘,大概3000~4000步,堅持每週5天,每次半小時,即可達到降血脂、降膽固醇的效果。2、慢跑慢跑是一種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研究發現,慢跑可以提高脂解酶的活性,從而促進脂肪的氧化分解,使三酸甘油酯代謝增加、高密度膽固醇合成增加,進而達到調節血脂的作用。慢跑雖有眾多好處,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若有膝關節退化、嚴重高血壓、心臟病、慢性支氣管炎、冠心病等人,必須經由醫師建議後,再進行慢跑較為適合。如何執行想要藉由慢跑減脂,重點是要堅持。建議每次慢跑前先做暖身運動5分鐘,拉拉筋後,等到身體開始暖和、拉筋角度變大後,再開始慢跑。每次至少要超過20~30分鐘以上,因為運動30分鐘後,脂肪才開始被當成主要能源燃燒。而慢跑的頻率,建議每星期固定4~5天,持續3~5個月,就能漸漸看出成效。3、游泳游泳也是降低血脂肪、膽固醇很好的運動。如果你本身有骨骼關節方面的問題,譬如有膝關節退化、軟骨受傷等狀況,就很適合以游泳來當成主要的運動。因為水可使人的體重被浮力所抵銷,大大減少關節、軟骨、韌帶的運動傷害。最棒的是,游泳對於身材雕塑的效果很好,眾多身材保持很好的人,詢問之下,幾乎都有游泳的習慣。如何執行游泳的最佳時間是以每次40分鐘以上最佳,原因如同前面所談,運動剛開始能量消耗是以醣分為主,30分鐘之後,脂肪開始分解並提供能量。由於游泳強度較低,要達到減脂、降低膽固醇,建議每次至少40分鐘以上,每週至少3~5天。注意!避免飯前或飯後一小時內游泳,因為空腹游泳容易影響食慾,飯後游泳會引起消化不良、嘔吐等狀況。4、騎自行車騎自行車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有氧運動,研究發現有助降低壞的膽固醇、提升好的膽固醇。而且,騎自行車有點類似游泳,不必負擔自己的體重,膝蓋的負擔也較少,比較適合膝關節不好、年紀大的人。如何執行剛開始騎車時,最好先在平坦的地形上騎,然後漸漸增加時間,每天至少堅持30分鐘,每週5天的效果最好;當然如果身體與時間允許,還能把時間提高到每天45~60分鐘;最好是把騎車融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譬如養成騎自行車上下班。5、太極拳太極拳有助降低血壓、血脂與血膽固醇,這對難以進行強烈運動的老年人,提供了一個運動的新選擇。一份針對太極拳與對照組所做的研究,受試者平均年齡為62.1歲,平均血壓為135.5/80.5 mmHg,每次太極拳大約打 61.1分鐘,每週2.9次,共20.6週。在此期間,太極拳組收縮壓平均降低6mmHg,舒張壓降低3mmHg。如何執行每週從事太極拳3~4次,每次30分鐘以上,持續3個月以上,就能看到成效。其他像是有氧舞蹈、跳舞類的運動,也都適用於慢性疾病患者。延伸閱讀: 。健檢報告「1欄位」常出現紅字,「7食物」可以變回正常值,其中「1食材」連皮吃更有效 。別以為「瘦」就不會膽固醇過高,「2件事」沒做到位,變成「泡芙人」
-
2022-07-05 焦點.元氣新聞
慟!朱俐靜積極對抗乳癌2年 家人證實病逝
「超級偶像」出身的朱俐靜4日傳出過世,稍早她的家人透過臉書發表聲明,表示朱俐靜在3日過世,擇期會公布追思會時間。來自俐靜家人的聲明:感謝各方的關心~總是開懷大笑,用音樂帶給大家滿滿正能量的朱俐靜 MIU,己經在7月3日平靜地離開了我們。對於工作,對於生活,她始終非常努力,她的離開,家人們都還在悲傷的情緒中,也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懇求媒體記者能給家人們再多一點空間和時間。知道大家一定有很多話想跟MIU說,我們會再公佈追思會的詳細資訊,懇請大家體諒!【疾病百科】乳癌乳癌是從乳腺的上皮細胞或小葉生長出來的一種惡性腫瘤,因癌細胞的生長失去控制,會侵入並破壞鄰近的組織及器官,或經由血液或淋巴系統轉移到其它器官。真正的病因尚待研究,下列幾項可能有關:輻射線、病毒、女性荷爾蒙、飲食(高脂肪食物)、酗酒及遺傳基因。>>看更多
-
2022-06-26 癌症.攝護腺癌
50歲後開始有不適症狀 攝護腺肥大會變成攝護腺癌嗎?
50+的女性由於年齡增長,骨盆腔內的生殖系統器官就要定期關注健康狀況,以免發生癌變而不自知,例如: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那麼如果問到當男性年齡超過50歲以後,骨盆腔有沒有也需要注意避免癌變的地方?答案是:有,就是攝護腺癌!攝護腺癌與這些因素相關 家族史風險飆攝護腺癌是一種男性專屬癌,近年我國老年人口增加及飲食習慣西化,攝護腺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都有逐年成長的趨勢,衛福部統計108年國人十大癌症發生排名第6;109年國人十大死亡癌症排名第5。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指出,攝護腺為男性生殖系統的一部分,攝護腺癌發生率會隨年齡增加,發生的原因可能與年齡、荷爾蒙、種族、食物和環境有關,其中若有家族史或偏愛高脂飲食的人,罹患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還大。早期無症狀 易被誤認攝護腺肥大但最令人擔憂的是,攝護腺癌雖是一種進展相當緩慢的癌症,但問題在於早期都不會有症狀,即使有症狀也非常容易被誤認是因良性攝護腺肥大所造成的不適,因此很容易錯過黃金治療時機,是男性容易忽略的健康殺手。攝護腺癌若能早期發現五年存活率可達到90%以上,十年存活率約為 60-70%,但若等到癌症已轉移到骨骼或其它部位才被發現,預後存活則被大打折扣,平均存活期約為2-2.5年。攝護腺肥大與癌變無關 定期檢查防憾事發生錢政平補充說明,攝護腺肥大是攝護腺的良性增生,國人有大約一半的男性朋友當年齡超過50就會有攝護腺肥大,會發生像排尿中斷、排尿時間長、尿速變慢或頻尿等問題。而目前針對攝護腺癌常見的篩檢方式除了傳統的肛門指檢之外還有前列腺抗原驗血檢查(PSA)血液檢測。值得注意的是,攝護腺肥大其實與罹患攝護腺癌並沒有關連,若有攝護腺肥大問題者不需太過恐慌是否會發生癌變。延伸閱讀:·男性都該看!降低罹攝護腺癌「7方法」曝光 經常性交、手淫也有幫助 ·夜間狂跑廁所、尿甩不乾淨...小心男性隱形殺手! 醫揭 「攝護腺異狀」:這些人都逃不掉
-
2022-06-23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截至6月22日新冠肺炎全球確診人數已高達537,388,235人,雖然全球的疫情包括台灣在內已漸趨緩,加上疫苗覆蓋率已經普遍,住院及重症人數也已逐漸減少,根據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分析,未來新冠病毒將會流感化,我們不要再執意清零,而是要重新思考怎麼與病毒共存。所以我們的生活要做全新的考量與適當的因應。所謂新常態(新正常生活)(New Normal)。事實上,在這段疫情期間,很多專家學者也對我們的生活方式(如飲食、運動、睡眠、保健食品等)都有很多的探討。以下本文根據國內外的醫學期刊的實證醫學研究報告,綜合整理與讀者分享。(1)正確的飲食可以增強免疫力,對抗新冠肺炎嗎?根據今年4月份日本大阪大學Dr.Hibino及美國哈佛大學Hayashida在營養醫學期刊(Nutrients)發表。他們認為地中海飲食(如圖一)其飲食成分,具有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可以減低COVID-19之症狀,此外他們也指出以糙米、米糠等全榖物為主食的國家,其腸道中好的益生菌會增加,可以分泌較多之短鏈脂肪酸可以穩定先天性免疫,比起麵食國家症狀較輕。(2)那些維生素與COVID-19有關?根據一些研究,認為靜脈注射維生素C可以藉由抑制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來提高COVID-19患者的存活率,但這還要大型的研究才能證實。很多研究指出,人體體內血液中維生素D低的人,其罹患COVID-19之風險較高,因確診的住院率、ICU住院率及死亡率較高,此外根據Louca P及Ling SF等人的研究報告指出,每週補充Vit.D超過三次並持續3個月,COVID-19感染風險降低9%,高劑量 Vit.D3之加強治療,亦可降低死亡率。至於VitD 亦可藉由曬太陽及運動獲得。(3)礦物質及Omega3脂肪酸與COVID-19有關係嗎?根據德國學者Semba RD研究,他們發現血液中硒量足夠的話,確診COVID-19患者恢復比較快,死亡率比較低,所以多攝取含硒較多的食物,應是可行,如大蒜、堅果、南瓜等。至於鋅會參與體內許多免疫反應,如缺乏鋅,則感染COVID後比較會有味、嗅覺異常,如鋅足夠的話,則有抑制新冠病毒複製的功效;大都存在於魚貝類、肉類、全穀類、堅果及乳製品中。至於Omega-3脂肪酸是否建議食用,根據多項研究指出Omega-3脂肪酸具有抗氧化、抑制發炎及抗病毒作用,如Doaei等人之小型雙盲隨機臨床試驗證實,每2周服用1公克Omega3之重症患者其存活率會較高,其存在於高脂肪深海魚類及堅果等食物中。(4)夜間充足的睡眠可以減少COVID-19感染嗎?根據Kim等人在英國內科醫學雜誌2021年之期刊發表,他們發現包括英、美、德、法等六國的統計,晚間睡眠延長一小時,則減少12% COVID-19感染之機會,如果白天多睡一小時反而增加6%COVID-19感染的機會,至於嚴重睡眠障礙的人,比常人高出88%之感染機會,所以要有充足的夜間睡眠及保持良好睡眠品質非常重要,可以減少COVID-19之感染機率,至於每天有過勞現象的人,其得感染的機會高於常人2.6倍。特別第一線的醫療工作人員,暴露在高危險地區不宜過勞。(5)疫情期間喝咖啡、喝茶可減少感染嗎?疫情期間,很多人都會擔心喝咖啡、喝茶與新冠肺炎有關嗎?根據2021年義大利的官方統計,在疫情期間喝咖啡的人比過去高出54%,此外在其他國家喝茶及喝咖啡的比率也增加。根據美國西北大學Marilyn Cornelis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約4萬名成人追蹤分析,發現咖啡具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飲用咖啡與發炎生物指標CRP,IL-6及TNF-1有關,而這些指標亦與COVID-19之嚴重度及死亡率有關,這些生物指標,喝咖啡者會降低,所以喝咖啡是不錯的選擇,此論文發表於2021年Nutrients的期刊,論文中指出如果每天喝2-3杯咖啡的人與每天少於1杯的人相比,COVID-19之感染率降低10%。此外亦證實如果喝咖啡再加上多攝取蔬菜可降低更高的感染率。至於喝茶方面,有更多的期刊報導,大部分都是正面的,包括綠茶及紅茶,都認為茶含有很多酚類(polyphenol),其實多酚包括很多不同的化合物如EGCG、TF、TF2b、TF3等,這些多酚化合物,分別作用在新冠病毒不同的位置,甚至也會作用在人體細胞之ACE2受體上,其作用就是可以阻止病毒進入人體內,或阻止病毒複製,所以茶可以預防感染或減緩症狀,是有學理根據的。到目前為止,在疫情期間喝咖啡或茶,國內外學者都持肯定的看法。另外最近很多學者發現,新冠病毒除了對肺部表皮細胞影響以外,還會影響腸道黏膜細胞及腸道好菌,即所謂「腸肺軸」,但茶含有多酚可以保護腸黏膜,進而使好的腸道細菌增加,透過「腸肺軸」,反而使肺部比較不會受損,可使症狀減輕,咖啡亦可能有此作用。(6)補充益生菌與COVID-19有關係嗎?最近在美國杜克大學醫院Dr.Paul E. Wishmeyer發現針對有家庭接觸者並在7天內確診後隨機分配兩組各91人,一組給予乳酸菌。使用28天,結果發現,服用組只有26.4%有症狀,而安慰組則有42.9%人有症狀。另外,香港中文大學及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亦有同樣的發現。總之,攝取益生菌會引發一連串的免疫調節作用,全身的腸黏膜免疫力因而提升,再透過「腸肺軸」使呼吸道的表皮細胞,也可以活化免疫作用,對新冠肺炎的症狀亦可減緩。(7)運動對於COVID-19的實證研究到目前為止,有很多報告指出「持續性的運動」(每週60-149分鐘)的活動,可以使COVID感染症狀較輕,也使確診者一般住院及ICU住院比率降低,根據南非Steenkamp等人在英國運動醫學的期刊發表,此報告是回溯性觀察研究,總共收集65361名研究個案,發現過去低度身體活動者(共13366人),當作基礎組,中度(每週運動60-149分鐘,共22526人)及高度(每週≥150分鐘,共29469人),分別均可以降低住院率、重症率及死亡率從15%至65%不等,可見運動對抗新冠肺炎的症狀改善有其重要性。韓國首爾大學Dr.Dong等人,針對2015-2019進行健康檢查的民眾,比較確診COVID-19的重症風險,結果發現肌力加上有氧及適當強度之運動均有顯著的助益,可以降低重症比率及死亡率。(如圖二級圖三)眾所皆知,COVID-19的病毒,應該不會消失,將來的新冠病毒,可能會像流感一樣季節流行,而且病毒的變種會與時俱進,變化很快,遠大於人類可以回應的速度,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戒慎恐懼的心理,學習與病毒和平共存。如上所述,我們的生活無非與食衣住行息息相關,所以疫情之後,如何因應,怎麼樣的飲食?怎樣的運動及睡眠?如何選擇保健食品,如何提升免疫力,應該是我們要正視的議題,疫後新常態,也是我們要嚴肅面對。當然個人防疫的習慣(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藉此機會要內化成生活的一部份,更重的是要藉由上面所闡述的飲食指南,飲品使用原則及一些健康食品之選擇還有如何養成規律運動及良好睡眠的習慣,應該從日常生活去體驗與力行,那麼「疫後新常態」才能真正落實。
-
2022-06-08 醫療.消化系統
便祕不只傷身也傷腦,導致憂鬱?醫:5招養成腸道好菌顧好腸道健康
天天蹲馬桶,吃了益生菌、火龍果,卻還是「嗯」不出來?其實便秘不只會影響腸道健康,更有可能導致心情低落、憂鬱! 許多人都不知道,其實腸道和大腦是會互相影響的,長春藤預防醫學管理陳志銜醫師說明:「人體有所謂的腸腦軸線,腸道裡的菌叢,會影響內分泌和神經,與大腦做聯通、影響人的喜怒哀樂。因此當腸道不健康,也會引發腦部及精神方面的問題,像是失眠、憂鬱、容易發怒等等。」腸道不只影響著我們的情緒,也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尤其在疫情升溫期間,更要留意自己的腸道是否健康。一般來說像是胃食道逆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口臭、皮膚粗糙、長痘痘等,都是腸道老化的警訊,想要顧好腸道健康,養成腸道好菌,陳志銜醫師建議可以從以下五個日常飲食習慣開始做起。養成腸道好菌的5個日常飲食習慣:1.少量多餐建議餐與餐之間隔四個小時以上,若一直吃,容易造成腸道不適。2.勿暴飲暴食吃太快會導致腸道在消化過程中,必須耗費較多的時間以及消化腺液,將大分子的食物變成小分子。當食物滯留在腸道變長,也就導致消化不良。3.多補充水份和纖維足夠的水份和膳食纖維可清除腸道不好的物質,加速腸道蠕動,把將小腸的物質帶往大腸最後以糞便排出。像是高麗菜、小黃瓜、燕麥都是很好的天然膳食纖維。4.少吃加工食品,多運動加工食品為了要久放,通常會大量添加糖與鹽能幫助保存食物,加上脂肪更形美味,很容易一不小心落入高糖、高鹽、高脂肪的陷阱。而像是低卡汽水、無糖飲料等含人工甜味劑的食物,這些都有可能會傷害消化系統內的菌叢生態。在運動方面,應每周運動150分鐘,若沒辦法的話,盡量能每天在家中做一些簡單的運動,例如:可透過高強度的間歇運動(HIIT),或是簡單做些核心運動,出去散個步都好,每天動一動,腸道才會健康。5.定時腸道保健除了日常習慣的養成之外,想要更有效的代謝腸道廢物、提升腸道健康,可以選擇腸道保健療程,排除腸道累積廢物,打造健康的菌叢生態。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粉絲團
-
2022-06-0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健檢膽固醇數值總是紅字?教授解析數字過高原因
讀者Shaun 2022-5-12在高膽固醇的健康人的回應欄裡留言:「有一個問題敝人思考很久但是沒有查到結果。因為膽固醇大部分是由肝臟產生的,那LDL或是VLDL過高是因為肝臟知道身體需要這些膽固醇而製造還是只是單純因為吃太多不好的東西像是高脂或是高醣之類的肝臟已經無法儲存而只好再把他們轉化為膽固醇送出去?不好意思。」LDL的全名是Low-Density Lipoprotein(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全名是Very Low-Density Lipoprotein(很低密度脂蛋白),而它們都是Lipoprotein(脂蛋白)。(註:有人把Very Low-Density翻譯成「極低密度」儘管Very並沒有「極」的意思)顧名思義,脂蛋白就是由脂肪和蛋白質組成的物質(顆粒)。它的核心含有膽固醇酯和三酸甘油酯,而周圍則是游離膽固醇、磷脂和載脂蛋白(請看貼圖上半部)。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在血液裡運輸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而根據其大小,脂質成分和載脂蛋白種類,可以分為七類:VLDL,IDL,LDL,HDL,Lp (a),chylomicrons(乳糜微粒),chylomicron remnants(乳糜微粒殘留物)。在這七類脂蛋白裡,HDL被認為是「好的」,而其他六類則被認為是「壞的」。「好的」的意思是「會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壞的」的意思是「會提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HDL的全名是High-Density Lipoprotein(高密度脂蛋白),也就是俗稱的「好膽固醇」。(註:其實膽固醇是單一的化學分子,所以並沒有好壞之分,請看我發表的燕麥會升高三酸甘油酯?)IDL的全名是Intermediate-Density Lipoprotein(中密度脂蛋白),而之所以會叫做Intermediate(中),並不是因為它是介乎「低密度」和「高密度」(LDL和HDL)之間,而是因為它是介乎VLDL和LDL之間。請看貼圖下半部以及下面的解釋。VLDL是在肝臟製造的,而它負責運送的脂肪是以三酸甘油酯為主(60-70%)。雖然它也負責運送膽固醇,但比例卻只佔10-20%。當VLDL循環到肌肉和脂肪組織時,它所攜帶的三酸甘油酯有一部分會被分解成脂肪酸,而它也隨之轉化成IDL(攜帶幾乎同比例的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當IDL循環到肝臟時,它所攜帶的三酸甘油酯又有一部分會被分解成脂肪酸,而它也隨之轉化成LDL。也就是說,IDL和LDL都是源自VLDL,只不過VLDL所攜帶的脂肪是以三酸甘油酯為主,LDL所攜帶的脂肪是以膽固醇為主,而IDL則是介乎兩者之間(請看貼圖下半部)。體檢項目裡的血脂檢查通常只測量(1)總膽固醇,(2)HDL,和(3)三酸甘油酯,而從這三個數值就可推算出LDL 和VLDL。理想的血脂數值是:(1)總膽固醇低於 200 mg/dL,(2)HDL高於 60 mg/dL,(3)LDL低於100 mg/dL,(4)VLDL低於 30 mg/dL,(5)三酸甘油酯低於 150 mg/dL。好,現在可以來回答讀者Shaun的提問。首先,從他所說的「LDL或是VLDL過高是因為肝臟知道身體需要這些膽固醇而製造,還是……只好再把他們轉化為膽固醇送出去」,就可看出他是像大多數人一樣,把LDL(和VLDL)誤以為是膽固醇。不管如何,如前所述,VLDL是在肝臟製造的,而LDL則是從VLDL轉化形成的。由於家族遺傳,有些人會產生過量的 VLDL ,有些人則是無法將VLDL分解並從血液中清除,從而導致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過高。另外有些人則是因為生活形態(例如缺乏運動)和飲食習慣(例如過度攝取飽和脂肪),也會產生過量的 VLDL。所以,我給讀者Shaun的回答是,有三個因素會導致LDL或VLDL過高:(1)遺傳,(2)缺乏運動,(3)不良飲食習慣。我們無法改變遺傳,但我們肯定可以採行「均衡飲食、有恆運動」來降低LDL和VLDL,同時提升HDL。原文:LDL,VLDL:有何差別,為何會過高
-
2022-05-27 養生.聰明飲食
台人膳食纖維攝取很不足 國健署調查:這2類人最缺乏
端午節國人喜愛吃粽子,但一般傳統肉粽,常使用花生、五花肉、鹹蛋黃等熱量過高、纖維量低的食材,容易造成腸胃道不適、增加體重和身體負擔等問題。國民健康署利用全榖及未精製雜糧,設計3款健康粽,讓民眾吃得更健康。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國人膳食纖維攝取量,建議每人每日達25至35公克,不過根據國健署調查,全部國人膳食纖維攝取量不足,特別是2個族群最缺乏,為「兒童青少年」及「男性」,兒童青少年僅32至42%達標,代表超過6成沒有攝取足夠膳食纖維。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表示,多攝取紅豆、綠豆、薏仁、蓮子、蓮藕、芋頭、栗子等全穀及未精製雜糧,可改善血脂肪、血壓、葡萄糖代謝、免疫功能,降低肥胖風險、調整腸道菌相改善腸道健康,預防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大腸、胃、食道癌,預防及改善慢性疾病、維持健康體位、調整腸胃機能等3大好處。羅素英指出,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山藥、蓮子、薏仁、蓮藕,可以健脾養胃、清心消暑、還能強化免疫系統,適合夏天食用;而紫米、紅藜麥、五穀米富含植化素,可清除自由基,降低發炎反應。全榖及未精製雜糧中的維生素B群、礦物質及膳食纖維,亦能維持身體機能及強化腸道健康,可說是好處多多。營養師楊哲雄說,粽子可用雞肉代替高脂五花肉,加入健脾養胃的白山藥、蓮子,較好消化且提升保護力。若要使用豬肉,可選豬腱肉等瘦肉部位,也可加入竹筍搭配紫米、紅薏仁等,豐富鐵質、維生素B群含量。若要製作素粽,可選豆皮、毛豆仁,搭配含單元不飽和脂肪的苦茶油烹煮及含薑黃素的咖哩粉,有抗氧化的功效。楊哲雄指出,粽子熱量高,建議一天吃1顆為限、約拳頭大小即可,且粽子內蔬菜、蛋白質含量較少,建議可搭配青菜或豆腐湯,讓營養更均衡。今國健署邀請料理網紅Amy老師傳授包粽子秘訣,將蒸煮熟的全穀雜糧拌入炒料的醬汁,鋪於粽葉上,放上炒好的餡料,再鋪上一層全穀雜糧及表面一層的炒料,蓋上粽葉,用蒸爐或電鍋蒸熟,就完成美味又具粽葉香的粽子。Amy說,黏合粽子需有黏性的糯米,比例可抓糯米比五穀米為3:2或1:1,幫助全穀不鬆散。水煮粽餡料建議放8分滿,糯米及五穀米才能煮熟,較不容易「爆料」,且水煮前可在水中加入食用油,讓粽葉餡料不沾黏。國民健康署說,糯米加上高油脂食物會延長胃腸排空的時間,容易造成胃酸過多、腹部脹氣等消化不良情形發生,食用時應細嚼慢嚥,適量攝取。
-
2022-05-1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不喝酒就沒有脂肪肝?小心落入飲食陷阱!聰明吃、規律動,醫教4大預防秘訣
40歲的汪先生平時擔任警衛工作,因缺乏運動,近年來身形逐漸肥胖。在一次公司健康檢查的超音波檢查時,發現有中度脂肪肝,經詢問才知汪先生熱愛精緻美食、又愛喝手搖含糖飲料,所以除了體重過重之外,脂肪肝的形成與攝取過多熱量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研究指出,BMI數值越高,罹患脂肪肝機率也越高,而台灣有3∼4成人口有脂肪肝,無論男女、胖瘦、常不常喝酒,都有可能是潛在的脂肪肝患者。所以民眾應該從源頭做起,透過養成健康生活型態,做好體重控制減少肥胖,以降低脂肪肝的發生。 拒含糖高脂、多運動,改善脂肪肝 長庚醫院主治醫師盧勝男指出,常見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包括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等,而上述因素可歸納為生活型態與慢性病控制。 尤其近年來國人生活型態改變,例如喜好含糖飲料、高脂肪食物,以及久坐缺乏運動等,往往導致體重增加,甚至產生脂肪肝等健康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常認為喝酒才易產生脂肪肝,其實精緻澱粉、甜點、含糖飲料等高糖飲食,也會增加脂肪肝風險。選擇食物時,最好多留意食品成分,叫外送服務,在點餐時也要注意份量,避免吃得過多。 目前脂肪肝雖無有效的治療藥物,但可以藉由控制體重、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養成健康生活型態來減輕脂肪肝。 四招遠離脂肪肝 一、認識自己的BMI BMI值計算公式:BMI=體重(公斤) /身高²(公尺²)。體重正常範圍為BMI=18.5~24 例如體重52公斤、身高155公分,其BMI為:52(公斤)/1.55² (公尺²)= 21.6,屬於正常範圍。個人可依BMI來計算每日熱量攝取量。 二、聰明吃 多吃蔬菜、全穀雜糧、多喝白開水,減少含糖飲料,或透過「我的餐盤」養成均衡飲食習慣。 1.每天早晚一杯奶2.每餐水果拳頭大3.菜比水果多一點4.飯跟蔬菜一樣多5.豆魚蛋肉一掌心6.堅果種子一茶匙 三、規律動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體重只要減輕5~10%就能改善脂肪肝程度,並減輕肝臟纖維化問題。建議每周至少150分鐘中度強度規律運動,不但能減重,更能預防復胖。 四、天天量體重 隨時監控自己的體重變化。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年紀愈大後才發現:過去曾奮不顧身投入、在乎、重視,一廂情願付出,終將失衡,不會有好結果.夫逝三年想再婚,子女怕分不到財產堅決反對!媽媽怒撕贈與契約:我會把錢花光,房子誰也不給.繳完房貸終於喘口氣,卻發現退休金一毛都沒存!粉圓妹:擁有「現金流」比房子重要
-
2022-05-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居隔紓壓吃出「暴肥症候群」 名醫教二招改善
最近門診接到很多染疫後病患的電話,抱怨居家隔離後,因無法外出,只能靠「吃」來紓解壓力,導致體重暴增,尤其腹部多了一大圈,褲子變得非常緊,出現「暴肥症候群」。從官方統計數據,已近40幾萬人確診,確診者必須進行七天較嚴格的居家照護。一般人的生理基礎代謝率熱量,男性約1400大卡,女性約1200大卡,而對於坐辦公室的上班族群,每天攝取的「合理」熱量約為1500大卡,但如果突然沒有上班活動,其需求的熱量應減少50%以上,就足夠維持生理功能運轉。但最近從一些病患的飲食流量表分析發現,在居家隔離期間,患者攝取的總熱量並沒有減少,甚至還有增加的趨勢,其原因包括取得食物的機會增加,以及在隔離的空間會產生無形的壓力,只能藉著吃來舒緩。從醫學的角度來看,此種即為壓力型暴食症的肥胖,也就是發生「暴肥症候群」。常見形成暴肥症候群原因,包括正腎上腺素升高、控管情緒的相關荷爾蒙增加、因部分嗅覺及味覺神經受損後,引起嗅覺及味覺喪失及功能減退,進而產生了代償性的重口味生理變化。避免高糖高鹽飲食該如何避免居隔時的暴肥症候群,改善方法首要避免「三高飲食」。醫學已證實,作為新冠病毒載具的ACE2在脂肪組織中的含量頗高,很多人在居隔期間的飲食大都以高脂高熱量外送食物居多,這些食物不但會造成肥胖,也會製造有利提升ACE2含量的環境,因此,居隔時應該避免高糖高鹽成分的飲食,特別是攝取過量的糖會引起身體的「慢性發炎」反應,會使免疫力下降。做中高階有氧運動此外,在居隔期間,要有適度的中高階有氧運動,可以有效的提升抗疫的免疫功能,建議可以做室內小空間就可執行的活動,例如立式前後腹式呼吸運動、簡單的肢體重訓增肌動作,甚至直立貼壁的舉腿活動,如能配合客製化的運動處方效果更佳。相信只要有決心,並能在心境及飲食熱量方面稍加控制,利用居隔的時段反能建立優質的生活習慣,甚至能達到減重的理想目標。
-
2022-04-29 養生.健康瘦身
NG減肥「生酮飲食、水果減肥」上榜!專家教2種飲食法,溫和減不傷身
隨著天氣越來越熱,許多人開始煩惱經過冬季肥了一圈的肚子、大腿肉肉,再也藏不住了,但營養師提醒,一昧追求短時間快速減重而用錯方法,不但瘦不下來,反而傷身、傷心、傷荷包,更可能造成健康的損害。常見3大NG減重飲食模式衛福部苗栗醫院營養師李孟穎指出,常見的NG減重飲食模式有:單一食物減肥法:例如咖啡減肥法、水果減肥法、只吃青菜減肥法等,因只攝取相同的極低熱量食物,初期體重會減輕,但減掉的大多是水份和肌肉組織,無法消耗脂肪,而體脂肪越高,代謝就會越慢,反不利於減重。當恢復正常飲食後,體重飛快回彈,可能比減肥前更胖。生酮飲食法:採用吃極少量醣類,但吃很多肉和油脂的飲食模式,會產生大量身體無法吸收利用的「酮體」,於排出體外時帶走大量水分、電解質,達到快速減重效果。由於是高脂飲食,容易誘發痛風發作、酮酸中毒、增加肝腎負擔及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這個減重方式需有專業人士協助,不適合自己在家DIY。代餐減肥法:以熱量低的代餐取代正餐,短期間體重會減輕,但容易衍生空虛感或「我有吃代餐,下一餐可以稍微放縱」心態,反而吃更多、攝入更多熱量。營養師推薦「2種飲食法」溫和不傷身針對想健康減重民眾,李孟穎推薦2個溫和的減重飲食模式:1410斷食法:由於「168間歇性斷食」減重法,是一天之中禁食16小時,並將食物集中在8小時內吃完,但要空腹16小時,大多數人難以做到,因而衍生出「1410」斷食法。做法為空腹14小時,於10小時內完成進食。使用此法時需注意:1. 食物挑選很重要,應多選擇低油、低鹽、低糖、高纖維及原型食物。2. 空腹容易攝入過多食物,要細嚼慢嚥7~8分飽就好。3. 提高每日飲水量,每公斤體重x40~45cc。442飲食法+211餐盤:三餐間隔時間4小時,早餐、午餐採正常餐食、晚餐採輕食。正餐的食物比例為1/4蛋白質+1/4澱粉類+1/2的蔬菜(211餐盤),輕食以液體為主,可於2小時內完成消化,如:豆漿、牛奶、清湯或沙拉不加醬,除了飲食控制外,仍須搭配喝水及運動。衛福部苗栗醫院院長李明輝表示,肥胖是國人的健康殺手,所以如何甩掉肥胖除了飲食控制之外、也要多運動,並且選擇正確的減重方式。減重飲食模式需持續才會看到效果,如果貪圖求快取巧,可能在執行過程中,因為痛苦而放棄,所以還是要在不偏離均衡飲食原則下,進行溫和的減重方式,才有可能讓減重事半功倍。【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53995】
-
2022-04-29 養生.聰明飲食
怕結石,才應該吃鈣!膽結石、泌尿道結石、痛風石…營養師解析人體3大種類結石
人體很多部位都可能會出現結石,但會導致疼痛或造成健康困擾的主要有膽道結石、泌尿道結石,及常出現在關節、皮下組織及軟組織的痛風石。前陣子遇到朋友A詢問「長結石是否能就不能吃鈣」,剛好隔沒多久,朋友B也問了類似的問題「是否鈣吃太多會造成結石」…原來,很多人會把結石=石頭=鈣間畫上等號,故會產生上述有關結石與鈣的疑惑。所以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人體常見的結石,以及到底有結石的人,飲食要注意什麼,到底可不可以吃鈣呢?膽結石、泌尿道結石和痛風石…你結的是什麼石?人體很多部位都可能會出現結石,但會導致疼痛或造成健康困擾的主要有膽道結石(包括膽囊結石、肝內膽管結石、總膽管結石)、泌尿道結石(如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尿道結石),及常出現在關節、皮下組織及軟組織的痛風石。由於不同部位的結石成因不同,所以會長膽結石,不代表就會長泌尿道結石或有痛風石。另外,因為不同部位的結石,石頭的組成不同,故結石患者的飲食該如何吃、是否需要限制某營養素,端視結石種類而異。所以,在詢問如何預防結石,或結石飲食該如何吃前,要先知道指的的是「哪種結石」![結石解碼] 認識人體常見結石!膽道結石:包括膽囊結石(主要)、肝內膽管結石、總膽管結石.膽汁內含膽固醇、膽紅素、電解質、水等成分,正常的情況下各組成會維持在穩定狀態,而不會產生結石。但當飲食不良、肝臟和膽汁代謝出問題、膽汁滯留或膽道發生細菌感染等時,可能會讓膽汁成分發生較大的變化,當該成分因過飽和而析出時就會形成結石。.膽結石因石頭組成不同而有膽固醇結石、膽紅素結石,和混合性結石之別。其中,最常見的膽固醇結石是由膽固醇和少量的膽紅素及鈣鹽所構成,這也是為什麼講到膽結石時會提到的飲食要點是避免高脂、高膽固醇及高熱量食物的攝取。泌尿道結石:包括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及膀胱結石.泌尿道的石頭其實是在腎臟形成,只是依照石頭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並因而有不同症狀。例如腎結石若塞住輸尿管出口時會引起腎絞痛(劇烈腰痛);若石頭掉落入輸尿管的話,除激烈腰痛外,還可能刮傷黏膜而出現血尿,並影響排尿或解不出尿。.泌尿道結石中最常見的為草酸鈣結石(約佔75%~80%),其成因為尿中草酸或鈣含量太高所致,故提到泌尿道結石時常會提到飲食草酸和鈣這兩個問題。痛風石:痛風石是尿酸鈉的結晶.尿酸是普林代謝後的產物,血中普林主要來自身體分解代謝(約佔八成)及食物(約佔兩成)。在體內,普林會經肝臟代謝形成尿酸,在腎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若普林攝取或製造過多,或腎臟排出量減少,就會造成血中尿酸過高,而尿酸若過飽和會在血中析出,形成尿酸鈉結晶。這些結晶可能沉積在關節、皮下組織及軟組織,引起白血球攻擊而出現發炎(紅、腫、脹、痛的症狀)。.痛風石的組成主要為尿酸鈉,故限制普林攝取為飲食的主要方向。常見問答Q:泌尿道結石到底可否吃鈣片?吃鈣片是否會導致泌尿道結石?A:可以攝取鈣片,原因有三:一. 泌尿道結石最常見為草酸鈣結石,其中草酸對結石的影響遠勝於鈣,故關鍵點在於限制草酸而非鈣;二. 鈣對人體非常重要,身體會透過副甲狀腺素、活性維生素D3和抑鈣素等的調節,將其精準地維持在一定範圍內。血鈣之所以會過高是因上述調節機轉出問題(疾病),而非飲食鈣攝取過高。三. 事實上,每日攝取足量的鈣(1000毫克)反而有助結石的預防。這是因為當食物中的鈣和草酸結合在一起時,會讓草酸鈣隨糞便排出,因而降低草酸和鈣進入血液的機會,故能避免因草酸過高而增加結石的風險。總結來說,泌尿道結石可以攝取鈣,正常攝取下,鈣片並不會導致尿道結石,反倒是低鈣飲食會增加結石的風險。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你買的BMW並不會到安養院看你...」235位老人的人生智慧,濃縮到最後就是一個字
-
2022-04-17 養生.聰明飲食
蛋白質成分越少 食物價格越低!我們如何迎來史上最大健康危機?
▍重點回顧1.我們展開了大型的小鼠研究,檢測食物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質和纖維對小鼠壽命的影響。2.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質飲食的小鼠中年和晚年時期最健康,壽命最長。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質飲食的小鼠的生殖潛能最高。這和果蠅的狀況相同。3.低蛋白質飲食會啟動長壽途徑,保護DNA、細胞與組織,而在生長繁殖的過程中,DNA、細胞與組織註定會受到傷害。從酵母菌到人類都有長壽途徑。4.調整飲食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質和纖維比例,我們就能夠在有或沒有引起胰島素抗性的狀況下,阻止或引起肥胖、增長或減短壽命、推動或削弱生殖、增加或減少肌肉量、改變腸道微生物相和免疫系統等。我們發現了新的方式,藉由改變飲食而達到許多目的。試試看吃四個蘋果,一個接一個吃,絕大部分人最多吃兩個就放棄了。現在看看喝四個蘋果榨出的蘋果汁,相當於一整杯,很輕鬆就能夠喝完,而且再來一杯由四個蘋果榨出來的果汁,也並非難事。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蘋果汁的製作過程裡,絕大部分的纖維都濾除了。汽水和甜飲料中的熱量很容易就過度攝取,因為在喝的過程中並不會讓食慾剎車啟動。人類和紅毛猩猩是親緣關係相近的靈長類,但是在吃水果這方面,兩者有重大差異。紅毛猩猩和其他植食動物一樣,腸胃道已經對處理大量飲食纖維特別適應。紅毛猩猩有巨大的囊狀結腸,不只能夠有額外的腸道空間,讓牠們吃下纖維豐富的水果份量(以及其中所含的糖分和脂質)能夠超過人類,而且這種結構上的差異還能夠藉由另一種方式增加飲食中的能量。紅毛猩猩的腸道中有大型微生物群系,包含了幾十億個細菌,能夠把纖維消化成能夠用於產生熱量的分子。纖維說明了人類為何不像紅毛猩猩那樣會因為吃水果而變胖,因為人類沒有辦法吃得那麼多。這也解釋了我們為什麼會因為吃超級加工食品而變胖。加工機器在把數噸的工業化生產作物轉換成澱粉和糖類時,去除的主要成分之一便是纖維。這些纖維到頭來都不會加回食品裡面,就算有也只有一點點。我們從蝗蟲、小鼠、紅毛猩猩和果汁的實驗中可以知道,把食物中的纖維去除掉,就等於切斷人類食慾的剎車。現在你可以了解肥胖和超級加工食品是人類近代史中無法分開的現象了。在你責怪蝗蟲搞壞了人類宴飲的興致前,牠們還是帶來了其他好消息。當我們操縱牠們的食物、讓牠們吃進更多碳水化合物和脂質,牠們也順便吃下了更多健康的微量營養素(維生素和礦物質),吃得自然而然。這可能會為人類黑暗的超級加工飲食帶來幾絲光明嗎?感覺可能有,但實際上並沒有。大型加工機器剔除的不只是纖維,還有微量營養素。超級加工食品中含有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本來就比較少,就算吃下的量很大,加總起來的微量營養素還是不多。犬儒的人可能會提出結論,說讓超級加工食品中的蛋白質比例下降,又剔除纖維,好讓人能吃得更多,是能夠增加銷量的聰明策略。可能吧,但是蛋白質比例下降也有其他原因。是什麼原因?來看一下我們和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羅伯.布魯克斯(Rob Brooks)所合作的研究。這項研究沒有用到蝗蟲,只需要一台電腦和網際網路。我們各自在美國和澳洲的線上超級市場購物,在虛擬購物車中放滿一○六種在這兩個國家都能買到的貨物,接著把每種食品的價格和營養成分都標示出來,這些數字能夠讓我們計算每項產物中的脂質、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含量分別對價格的影響。在兩個國家中,結果都相同。脂質含量對價格幾乎沒有影響,脂質造成的熱量增加只能使得價格提高一點點。但是蛋白質就不同了,它對價格的影響很大:產品中的蛋白質越多、售價越高。令人驚訝的是碳水化合物會讓價格降低: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時,食品變得更便宜。這就很容易能了解食品加工業者加入蛋白質時會錙銖必較,放入碳水化合物和脂質時便慷慨大方,因為這樣可以降低製造成本。這種作法的另一個好處前面提到過,是能夠劫持我們的食慾,讓人飲食過量。經由蛋白質槓桿減少產品成本並增加消費,這兩種解釋看似就足以說明為何超級加工食品的蛋白質含量低、碳水化合物和脂質含量高。不過除了這兩個解釋之外,還有另一個更為強大的好處:味道。再一次,依然是蝗蟲指出了這一點。在給牠們高纖維和低纖維食物時,他們會吃低纖維食物,那是因為纖維使得其他營養素的占比下降。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質,還有鹽,對食物的味道而言很重要。低纖維代表更可口。我們之前對於蝗蟲口味的實驗證明了這一點:只要增加擊中味蕾的營養素濃度,傳遞到昆蟲腦部的電訊號也會增加,讓蝗蟲想吃東西。因此很容易就可以看出為何超級加工食品中的纖維減少對製造者是有利的:這讓產品嘗起來更可口。我們在蝗蟲身上觀察到相同的效應,能夠解釋史上最大的健康危機:超級加工食品的興起。我們飲食的兩個驅力:我們選擇吃的食物,以及每種食物的攝取量,聯合起來讓危機加深。低纖維以及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讓食物更美味,導致我們選擇這類食物,放棄其他更健康的。在此同時,這些食物中的蛋白質占比低,製造成本也就更低。低蛋白質、低纖維、低成本,又能讓人吃得更多─超級加工食品的確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本文摘自《食慾科學的祕密,蛋白質知道:從動物攝食偏好破解人類飲食的密碼,一場橫跨三十年的營養實驗》。《食慾科學的祕密,蛋白質知道:從動物攝食偏好破解人類飲食的密碼,一場橫跨三十年的營養實驗》作者:大衛‧盧本海默, 史蒂芬‧辛普森 譯者:鄧子衿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22/03/10
-
2022-04-09 養生.聰明飲食
不止酒精,含糖飲料也易導致痛風發作!痛風該吃與不該吃的飲食清單
痛風可藉由飲食降低尿酸及醫師所開的藥物兩種方式,痛風為最可控制的關節炎。國家網路醫藥整理美國關節炎基金會列出購物清單作為選擇食物的指南,達到改善整體健康、降低尿酸並降低痛風發作的機率。 當體內過多的尿酸積聚,並結晶沉積在關節中時,就會發生痛風。尿酸增加,或腎臟無法完全將尿酸從體內清除。4類增加尿酸並導致痛風發作的食物或藥物,包括:4類可能導致痛風發作的食物或藥物1、貝類、肉汁、紅肉、湯和內臟肉(如肝臟)富含嘌呤。2、酒精過量。3、含糖飲料和果糖含量高的食物。4、藥物,例如:低劑量阿司匹林(因為它有助於預防心臟病發作和中風,不建議痛風患者停止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利尿劑,例如:氫氯噻嗪(Esidrix,Hydro-D);Lasix用於器官移植的免疫抑製劑,例如:環孢素(Neoral、Sandimmune)、他克莫司(Prograf)。痛風及其併發症常見於男性、停經後女性和腎臟病患者。痛風與肥胖、高血壓、高脂血症(高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和糖尿病有著密切關連。也有可能因為遺傳,導致家中成員多人受痛風影響。一般來說兒童少有痛風問題。採買時,美國關節炎基金會建議9個採買的食物:1、脫脂牛奶。2、低脂乳製品,像是:優格、起司。3、全穀類產品,查看營養標籤並確認其成分為全穀類,例如:全麥麵粉。4、植物油,像是:橄欖油、菜籽油、向日葵。5、蔬菜。 6、櫻桃。7、維生素C,根據研究顯示,每天補充500毫克維生素C或更高劑量,可降低男性痛風發病率。8、咖啡。9、水壺,便於隨時有容器裝水。採買時,美國關節炎基金會不建議6個採買的食物:1、紅肉、內臟肉,像是:肝臟、舌頭。2、貝類,像是:蝦、龍蝦。3、由精製碳水化合物製成,像是:白麵包、白米飯、意大利麵、糖。4、加工食品,像是:薯片、零食、冷凍食品。5、含糖飲料。6、酒精,如果有喝酒習慣,在24小時內,女性限制喝酒種類不超過一種,男性喝酒種類不超過兩種。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康普茶(Kombucha)在紅甚麼?喝康普茶有甚麼好處、功效?何時喝最恰當?水果發霉還能吃?小心潛藏疾病!營養師授採買學問:注意價格、切好水果、果汁、表皮狀況貧血未必單純缺鐵?醫:留意合併症狀小心癌症,盡速檢查才是上策!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4-07 養生.保健食品瘋
B群真的能消除疲勞嗎?哪些人特別需要服用B群?
小張最近幾天覺得非常疲倦,上班一點都提不起勁來,同事好意遞給他一顆維他 命B群,並告訴小張:「吞一顆維他命B群可以消除疲勞。」小張看著手中的維他命B群,心裏想著:「維他命B群真的可以消除疲勞嗎?」B群複方好,還是單品好?B群中各種維他命如果各自分開服用可以嗎?營養師林孟瑜指出,若本身沒有特殊疾病或是特殊飲食的族群,不建議分開服用,生化代謝是個複雜的過程,維他命B群一起服用,具有相輔相成的效果;而在維他命B群中,維他命B12最多被單獨製成一定劑量的藥品,其次是維他命B6,至於維他命B1 及維他命B2則很少被單獨使用。不過,若是單品的維他命B,則必須依醫師指示服用。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石光中表示,一般來說,單品維他命B的劑量會比較高,若長期過量補充,仍會對肝、腎造成負擔,屆時會出現全身乏力、嗜睡及體力不濟的情形,嚴重時,甚至會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不過,這在臨床上非常少見。(推薦閱讀:一張表看出你缺乏哪種維生素! 9身體警訊你中了幾項?)石光中指出,對有疾病的人來說,缺什麼就服用什麼是最有效的,但對一般人來說,均勻攝取還是不變的原則。事實上,維他命B群主要透過食物的攝取,包括瘦肉、海鮮、蔬菜、水果及全穀類等,尤其是瘦肉類,含有維他命B群最多,平時只要飲食均衡,就可以攝取足夠的維他命B 群。B群 確實可解疲勞現在維他命B群也有單顆錠劑,當感到疲倦時,吞一顆維他命B群是可以的。因為人體在疲倦時,免疫及血液循環會變差,且由於胺基酸的代謝不良,神經可能發生腫脹,就像是人體在運動後,會流失一些微量元素,此時維他命B群就扮演著補充者的角色,可以提供身體一些適 時的補充。此外,維他命B群為水溶性,服用後,大約4-6小時即會自動排泄掉,尿液也會因此特別的黃,不像其他的脂溶性維他命A、D、E、K,維他命B群較不會在體內累積。(推薦閱讀:尿液出現「這3色」危險了! 專家揭「尿液顏色」代表健康狀況:尿透明別再喝水)哪些人特別需要維他命B群?1、孕婦:要特別補充葉酸。2、吃素者:要補充維他命B12。3、糖尿病患合併神經病變:維他命B群中以維他命B12最具有治療的功效,其可以促進神經滋養及血液循環,有助於手麻、腳麻及血液循環的改善,經常用於糖尿病患合併神經病變的治療。(推薦閱讀:天天喝自打果汁…竟變胖還罹糖尿病! 營養師曝「1關鍵」害的:跟甜度無關)4、大血球性貧血:大血球性貧血常因缺乏維他命B12或葉酸所致,進而影響造血功能。(推薦閱讀:掉髮、疲倦、舌頭痛...小心身體缺鐵8大徵兆! 營養師告訴你「補鐵該吃什麼」)5、想解酒:維他命B1可以促進胺基酸的代謝, 喝酒的人常會把維他命B1當成解酒劑,有助於意識的恢復。6、肝病患者:肝功能不好及肝硬化的病人,胺基酸的代謝會變差,此時若補充維他命B1,可改善胺基酸的代謝。7、神經發炎:維他命B6可以抑制神經發炎,有些人會因為骨鬆引起神經疼痛或是不明原因的神經疼痛,可以補充維他命B6達到減輕神經疼痛的效果。8、眼睛不好:維他命B2則對眼睛的感光細胞有影響作用,可以改善視力。9、口乾、口腔發炎:維他命B2對於口乾及口腔發炎的治療也很有效。(推薦閱讀:一直覺得口渴?水愈喝愈渴? 一篇看懂「哪些疾病」在搞鬼)餐後服用 效果最好維他命B群的服用並沒有太大的禁忌,林孟瑜表示,維他命B群隨時補充都可以,但餐後服用比較好,因為維他命B群本來就可以幫助營養素的代謝,也有助於吸收,不過,有些體質敏感的人,若太晚服用,晚上精神會很好,反而睡不著覺。需要提醒的是,若服用高油、高脂的食物後,最好多補充維他命B群,因為高油及高脂的食物,在代謝過程耗費較多的維他命B。另外,特別喜歡甜食的人,由於甜食多為碳水化合物,在代謝的過程中,需要較多的維他命B1輔助,因此,若有此類飲食喜好者,需留意B群是否攝取足夠。延伸閱讀: ·壓力大小心是維生素B群害的! 「NG飲食吃法」恐狂耗體內B群 ·累了就吃B群? 還不夠!切記4補充要點才能起作用
-
2022-03-18 寵物.照顧指南
毛孩爸媽注意!這9種食物絕對不能給毛孩吃,嚴重恐喪命
現代人真的很多家庭都有養寵物,毛小孩就跟自己小孩般,需要細心呵護。你知道嗎?毛小孩的營養攝取跟人類一樣,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呢,特別邀請營養師莊昕悅來談談,關於寵物不能吃的食物。莊昕悅表示,剛成為營養師時,對好多東西都覺得很新鮮,於是去了學校上了寵物營養課程,只可惜台灣目前並沒有寵物營養師執照,所有寵物飲食與健康相關的議題,都是由獸醫負責,印象中,韓國真的有寵物營養師這個職業!許多家有毛小孩的人時常討論,狗狗什麼不能吃、貓咪什麼不能吃…,誤食了又會出什麼大事。因此,莊昕悅就特別分享,關於寵物不能吃的食物,供給毛小孩新手家長們參考。No Eat 1 洋蔥、大蒜、韭菜對人類很健康的辛香料:洋蔥、大蒜、韭菜,竟然會造成毛小孩血尿!莊昕悅解釋,洋蔥、大蒜、韭菜含有機硫化合物,食用過量時,會破壞紅血球,導致紅血球極速氧化,引發氧化溶血作用,產生血尿,嚴重時更會造成死亡。她進一步說明,各種形式的洋蔥都可能造成寵物的健康問題,包括脫水、生的或煮熟的洋蔥,甚至洋蔥粉等,而許多寶寶副食品都有加入洋蔥粉、大蒜粉等,建議毛家長別讓毛小孩吃。No Eat 2 葡萄、葡萄乾莊昕悅指出,葡萄和葡萄乾因為含有「酚類物質」,狗兒如果誤食,在6~12小時內會出現腹瀉、腹痛、厭食、嗜睡、無力等,還會導致急性腎衰竭,造成腎臟無法產生尿液,這時多數狗兒就會死亡或被安樂死,死亡率高達50~75%。 No Eat 3 酪梨過去曾有愛吃酪梨的狗狗死於急性心肌病變的病例報導,莊昕悅說,因為酪梨含有一種殺真菌毒素叫Persin,症狀包括胃腸道刺激、嘔吐、腹瀉、呼吸窘迫;還會造成肺部、胸部、心臟組織周圍的積液,因缺氧而導致呼吸困難、死亡;其高脂肪含量,也可能會導致胰腺炎。 No Eat 4 巧克力、可可許多人都知道狗狗吃下巧克力會生病,其實,巧克力也會嚴重危害貓咪的健康,甚至可能致命。莊昕悅表示,巧克力跟可可含有甲基黃嘌呤,內有如咖啡因、可可鹼、茶鹼等興奮劑物質,會影響毛小孩的中樞神經、肌肉等。 No Eat 5 啤酒花釀製啤酒時,為增加啤酒風味及泡沫穩定性而加入的啤酒花,不管是新鮮的還是用過的,對狗狗都是劇毒。莊昕悅說,狗狗誤食後會產生惡性高熱的現象,出現發高燒、焦慮、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氣喘、嘔吐、腹痛、痙攣等症狀。 No Eat 6 夏威夷豆很多餅乾、蛋糕等都會添加夏威夷豆,但如果你把點心分享給毛小孩,可就糟糕了!莊昕悅提到,狗狗誤食夏威夷豆的12小時內,會發生無力、虛弱、嘔吐、抑鬱、發燒、僵直、仰臥等中毒症狀。因為夏威夷豆含有未知的毒素,會影響寵物的肌肉,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並可能導致運動困難、虛弱、呼吸困難、震顫和四肢腫脹,還可能引發胰腺炎和致命的過敏反應。 No Eat 7 未烘烤的麵包莊昕悅指出,麵包是靠酵母發酵,但是活酵母吃進狗狗體內會產氣造成胃脹氣;麵包發酵食會產生乙醇(酒精),更可能導致狗狗中毒。所以製作麵包時,一定要小心讓狗狗與生麵糰保持距離。 No Eat 8 木糖醇糖果、口香糖、牙膏、減重食品等都會添加木糖醇。木糖醇是種人工甜味劑,會導致寵物體內胰島素增加使血糖快速降低,當血糖突然下降後,會導致嘔吐、嗜睡、失去協調控制,最後可能產生癲癇,而肝衰竭往往發生短時間內。 No Eat 9 酒精酒精對人的健康影響深遠,對寵物也是一樣。只要攝取一點點就可能導致嘔吐、腹瀉等,嚴重時甚至呼吸困難、昏迷、死亡。除了生麵團、腐爛水果等會產生酒精,生活中包括油漆、藥物、香水、漱口水、消毒劑等含乙醇的產品。莊昕悅提醒,盡量避免讓寵物吃到上述食物,請將這些食物放在他們接觸不到的地方,特別是愛偷吃東西的毛孩子。而造成毛小孩中毒跟攝取的劑量有關,每種動物的耐受劑量不同,若不小心食用到且有症狀產生須儘速就醫治療。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營養師 莊昕悅、文章出處/莊昕悅營養師) 延伸閱讀: ·「貓抓病」秋冬最盛行,嚴重會造成全身性疾病! 6大族群小心被貓抓咬 ·多年來都錯了!毛小孩中暑非毛太長 獸醫師曝真相 
-
2022-03-17 養生.聰明飲食
如何降血脂?營養師授6大重點:減脂又控膽固醇
短時間過多熱量的攝取,其實不至於造成立即性危害,但是如是長時間不注意,就會造成不好影響。減脂大作戰,可以怎麼做呢?高敏敏營養師提供鏟脂大作戰六個重點: 重點提醒:攝取減少了、代謝增加,就可以達到減少脂肪囉!1、減少高脂肪食物的攝取:避免油炸、油煎、油酥食物,改變烹調習慣,選擇用蒸、煮、滷、烤方式烹煮;比如,在便當店炸雞排跟滷雞排,要怎麼選擇呢?當然是滷的比炸的還要好,或是烤的也比炸的還要好,所以油煎、油炸減少,自然就可以達到減少油脂的攝取喔!2、選擇低脂高蛋白:像是雞胸肉、雞腿肉會比雞翅或是三層肉還要好。白肉的魚類也可以在穿插於飲食中。3、減少膽固醇攝取:膽固醇有七、八成都是人體自行製造的,可是有額外的兩、三成還是會影響到我們身體的囤積。減少動物性內臟為主的蛋白質,像是動物內臟腰子、雞心,自然可以降低不必要的膽固醇攝取。4、增加好的油脂攝取:好的油脂會去幫助我們代謝掉不好的油脂。飲食上不要偏頗單一的油品喔!可以用不同種類的油作穿插,比方說不飽和脂肪酸很豐富的一些植物性用油,苦茶油、亞麻仁籽油、酪梨油。5、增加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多存於蔬菜、水果中。膳食纖維可以幫助我們刮除血管中的油脂,體內扮演代謝的角色,協助排出體外。6、充足水分: 一天最少8杯水,一杯240-250 c.c.左右。3個運動 簡單動起來1、高抬腿:保持上身挺直。兩腿交替抬到腰部左右位置;注意膝蓋要高過腰部。訓練重點:心肺運動,全身性燃脂。2、後臀踢:雙手放在臀部位置。用後腳跟輕碰到手,左右腳交替。節奏搭配呼吸,不要憋氣,深吸深吐。訓練重點:心肺運動,有助燃脂、鍛鍊臀部肌群。3、深蹲:雙腳打開比肩膀略寬一點,屁股向後坐,注意膝蓋不超過腳尖、不拱背,感受大腿、臀部出力,腹部收緊並維持呼吸平穩。訓練重點:心肺運動,全身性燃脂。高敏敏營養師談到,想要恢復正常體態或是良好的血脂肪、體脂肪都一定要記得三大重點:健康的飲食、規律的生活、好好的運動,才能讓你真正的好享瘦。千萬不想要說要瘦得快。瘦得久,才能讓健康長長久久!(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延伸閱讀: ·外表出現「6症狀」小心是高血脂! 醫授改善關鍵 ·身體無不適,就醫發現高血脂? 醫曝「1吃飯習慣」害肥油狂囤
-
2022-03-16 新聞.健康知識+
假如我們通通是遺傳的受害者 遵循營養建議、健康養生還有意義嗎?
▍肥胖與表觀遺傳一如所知,肥胖正在流行。雖然在工業化程度較高的社會,肥胖蔓延的速度較快,但它終歸是個遍及全世界的普遍現象。圖6.3為英國人二○○七年的體型分布圖,一目了然得令人心驚:圖表顯示,每三名英國成年人中即有兩人過重(BMI指數大於等於二十五)或肥胖(BMI大於等於三十)。美國的情況甚至更糟。肥胖與許多健康問題密切相關,包括心血管疾病與第二型糖尿病;年過四十以後,肥胖者的平均壽命通常要比非肥胖者短少六至七年。母體於懷孕期間營養不良,會對子代造成影響,這層影響甚至還會續傳給後代子孫——荷蘭饑餓之冬與其他幾次饑荒留下的數據皆支持這個說法。換言之,營養不良對後代有所謂的表觀遺傳效應。上卡利克斯的數據雖然較難闡釋,但仍暗示男孩若在人生某關鍵時期飲食過量,可能對其後代子孫造成不良影響。人類的肥胖大流行是否可能在子輩、孫輩引發連鎖效應?由於不想枯等四十年才揭曉結果,科學家再度轉向動物模式,試圖獲取些許有用的靈感。最初取得的動物數據顯示,營養跨代遺傳效應影響不大。agouti 母鼠懷孕期間攝取高甲基含量食物會改變子代毛色分布,但這項改變並未再傳給下一代。不過,也有可能是這個模型太特別了。二○一○年的兩篇論文或許能讓我們暫時停下來、思考一下。這兩篇論文分別發表在全球最重量級的科學期刊《自然》與《細胞》:兩造的研究人員皆餵食公鼠過量的食物,然後監控公鼠過度採食對子代造成的影響。由於實驗對象僅限公畜,因此無須擔心研究母畜時才會遇到的子宮內環境或細胞質遺傳等種種惱人又複雜的問題。上述實驗之一用的是一種叫「Spraque-Dawley」的大鼠(簡稱SD大鼠)。這種大鼠屬於白子品系,脾性極溫馴冷靜,因此非常好操作控制。實驗中,SD公鼠被餵食高脂飼糧,再令其與飲食正常的母鼠交配。過食的公鼠毫不意外地體重過重,脂肪肌肉比偏高,出現許多類似人類第二型糖尿病的徵狀。過食公鼠的子代出生體重正常,但也帶有與糖尿病相關的異常狀況。許多跟控制代謝有關、與哺乳動物燃燒能量有關的基因皆出現調控異常;因為某些尚無法理解的理由,這種症狀在子代雌鼠身上尤其明顯。另一組與前者完全無關的研究群則探討飲食對近親品系小鼠的影響。公鼠被餵以蛋白質含量異常低少的飼糧,但額外增加糖類攝取量作為補償。該批公鼠與飲食正常的母鼠交配,產下的小鼠於三周齡時檢驗肝細胞基因表現(肝臟是代謝的主要器官)。在分析大量數據之後,研究人員發現,被餵以異常飼糧的公鼠所得之子代,牠們身上許多與代謝相關的基因皆出現調控異常的現象。研究人員還發現,子代小鼠肝臟的表觀遺傳調控模式與親代並不一致。前述兩項研究顯示,父親——至少在嚙齒動物——的飲食內容會直接影響子代的表觀遺傳調控、基因表現與健康狀況。這層影響與環境無關—— 這跟「父親只餵小孩超大漢堡與薯條、導致小孩變胖」的情況完全不同。大小鼠實驗所見的影響不僅直接、發生頻率亦頻繁到不可能是飲食誘發突變所致,因為突變的比率絕不可能這麼高。因此,最有可能的解釋是飲食誘發表觀遺傳效應,且這種效應能從父親傳給子代。雖然目前掌握的數據還在初步階段,但小鼠方面的實驗數據尤其支持這套假說。若把從人類到嚙齒動物、從饑荒到飲食過量的數據全部擺在一起來看,肯定會看出某個令人擔憂的模式:或許那句「吃什麼像什麼」的老話已不夠看,說不定連父母、甚至父母的父母吃什麼也得統統算進去了。這也許會令我們好奇:遵循營養建議、健康養生到底有沒有意義?假如我們都是表觀遺傳決定論的受害者,這豈不表示骰子早已扔出去,我們只能任由祖先的甲基化模式擺布而已。不過,全推給表觀遺傳未免太過簡單。各種數量驚人的資料數據在在顯示,政府部門與福利單位推動的健康宣導策略——吃得健康、蔬果飲食、遠離沙發、拒絕吸菸等等——皆十足完備。人類是複雜的生物體,我們的健康、預期壽命皆受基因體、表觀基因體和環境左右影響。但是別忘了,就算是飼養條件幾近一致的近親品系agouti 小鼠,研究人員也無法準確預估每一窩、每一隻新生小鼠的毛色和胖瘦。既然如此,何不盡己所能、增進健康長壽的機率?若是計畫擁有下一代,又有誰不想多盡點力、讓孩子們更健康?當然,世事總有無法盡人意、無法控制之處。在環境因子影響表觀遺傳這方面,目前紀錄最詳盡的案例之一是某種名為「免克寧」(Vinclozolin)的環境毒素,至少連續影響四代。免克寧是一種殺菌(黴菌)劑,在釀酒產業似乎用得特別頻繁。這種毒素一旦進入哺乳動物體內,旋即轉成另一種化合物、與「雄激素受器」(androgen receptor)結合;這種受器平素與雄性荷爾蒙「睪固酮」結合,而睪固酮對於性發育、製造精子及許多男性生理至為重要。免克寧與雄激素受器結合後,會阻撓睪固酮將慣常訊號送進細胞內,因而阻斷荷爾蒙誘發的正常效應。如果在胚胎睪丸發育期間,讓懷孕母鼠接觸免克寧,則產下的雄性後代不僅睪丸先天發育不良、生育能力不佳,且一連三代皆出現相同缺陷。實驗鼠中有近九成的公鼠受影響,若與典型的DNA突變相比,這個比例遠遠高出太多。就算是目前已知發生率最高、特別容易發生突變的區域,基因突變率也不及這個數字的十分之一。在免克寧的大鼠實驗中,僅一代接觸過這種毒物、效應卻延續四代,因此這可謂拉馬克遺傳學說的另一範例;再考量到雄性傳遞性狀的模式,這似乎也是表觀遺傳機制的一記例證。同一研究團隊隨後又延續相同主題繼續發表論文,找出免克寧在基因體內導致DNA異常甲基化的區域。前述實驗中,研究人員給予大鼠高劑量的免克寧,該劑量遠超過一般認為人類在環境中會接觸到的劑量。儘管如此,上述研究結果仍促使某些單位著手調查,以期了解人造荷爾蒙與環境干擾型荷爾蒙(從服用避孕藥後排出的若干化學成分以至某些殺蟲劑)是否有可能在人類族群造成程度輕微、但可能引致跨代遺傳效應。※ 本文摘自《表觀遺傳大革命:現代生物學如何改寫我們認知的基因、遺傳與疾病》。《表觀遺傳大革命:現代生物學如何改寫我們認知的基因、遺傳與疾病》作者:奈莎‧卡雷 譯者:黎湛平出版社:貓頭鷹出版日期:2021/09/09
-
2022-03-15 養生.聰明飲食
吃比不吃更傷身!營養師曝「早午餐5大陷阱」:致三高、更易胖
現代人因為工作繁忙,總想在週末假日睡到自然醒,導致早餐時間往往都超過9點,因而興起了一股早午餐(Brunch:Breakfast(早餐)+Lunch(午餐))的風潮。把吃早餐的時間往後推遲,並將早餐和午餐的份量合併著吃,加上坊間推出的美式超大份量Brunch,但這樣的飲食模式健康嗎?短時間吃大量食物 易引起胃腸道負擔從健康飲食的角度來看,營養師張麗玲表示,將兩餐的份量加在一起吃的Brunch,因為在短時間內吃下大量的食物,很容易引起胃腸道的負擔,長期下來就會引起代謝失調,加上坊間的Brunch大多都是以高油、高脂的美式餐點為主,一餐吃下來熱量破表,吃多了若又沒有運動,不但體重可能直線上升,「三高」可能會跟著來報到。(推薦閱讀:如何降三高?降三高飲食怎麼吃? 專家授「控制5招」:隱藏高危險群要注意)起床後第一餐影響身體大 早餐、午餐應分開來吃 其實,起床後的第一餐非常重要,有研究指出,一早起床若不補充足夠的能量,則易造成血糖過低、注意力變差,同時出現疲勞、記憶力衰退等現象;因此,為了健康著想,仍建議早餐與午餐應該分開來吃。(推薦閱讀:早上空腹想吐、沒食慾恐是「胃食道逆流」! 醫揪「超雷習慣」 :吃飯太快也中)2小時內吃早餐 間隔4-5小時吃午餐以吃早餐的時間點來說,張麗玲指出,不管是幾點起床,都建議在起床後的1~2小時內用完第一餐。一般來說,規律的早餐與午餐時間應間隔4~5小時,所以,吃早餐的時間應該在早晨的7~9點(辰時)之間最好。而以中醫養生的觀點來看,辰時正好處於胃經當令之時,氣血流注於胃經,因而磨化能力在此時最強,所以,早晨7~9點正是早餐進食的最佳時間。(推薦閱讀:空腹吃「5類食物」會胖、傷腸胃、血糖失控! 吐司、豆漿、香蕉都上榜)吃早午餐 這些營養前提須注意針對假日晚起型的現代人,偶爾將Brunch當作第一餐或真的很想吃Brunch的人,除了攝取量不要太多之外,在營養攝取上仍應以均衡飲食為前提,而後兩餐的用餐時間則需往後移,以下是營養師的飲食建議:1、選擇含維生素B群及複合醣類食物:如糙米飯(粥)、全麥麵包、雜糧麵包,以及全穀類食物。(推薦閱讀:前三名不是花生、巧克力!「9款抹醬吐司熱量」曝光 營養師:一片厚片等於一碗飯)2、多選擇優質蛋白質:如魚肉、各種瘦肉、家禽肉等。蛋類的攝取方面,每週均衡攝取2~3顆蛋較為適當。3、含鈣質豐富之食品:包括低脂牛奶、無糖營養強化豆奶、乳酪、起士、小魚乾等。4、以不飽和脂肪的攝取為主:少吃含油酥的麵包,並減少塗抹在吐司上的奶油使用量;最好選擇植物油、核果類等不飽和脂肪。(推薦閱讀:可頌還不是最胖!營養師揭「暴肥款麵包排行」 前3名不少人天天吃)5、多攝取新鮮蔬菜及水果:蔬果中不同的植物化合物(植化素)對人體健康各有益處。藉由足量、多樣的蔬果,補充身體所需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以利不同的植物化合物發揮各種有利健康的效益。防三高、肥胖上身 生活作息莫輕忽為了健康著想,不讓三高、肥胖上身,保持腸胃機能正常運作,每天的早餐一定不能少,若不得已晚起或真的想吃Brunch,張麗玲建議,偶一為之就好,或調整Brunch的飲食內容,使其盡量達到營養均衡。延伸閱讀: ·燒餅夾油條不是最肥! 營養師揭「15款中式早餐熱量」:第一名你常吃? ·減肥到底要不要吃早餐? 營養師的答案可能跟你的不一樣
-
2022-03-10 癌症.乳癌
女星朱芯儀驚覺乳頭搔癢確診乳癌 專家:臨床上不常見
乳頭長痘痘、搔癢、傷口不癒合,小心是罹患乳癌的警訊。女星朱芯儀宣布罹患乳癌,她說,乳房出現痘痘、乳頭搔癢、傷口不癒合等症狀,且發現左右乳房不對稱就醫確診。醫師表示,乳房皮膚不容易長痘痘,即使有痘痘可能是皮膚病,並非乳癌症狀,但若是乳頭長痘痘、搔癢或傷口不易癒合,可能是罹患「柏哲氏症」,此為乳癌的一種表現,應速就醫檢查。依衛福部統計,每年乳癌新增患者約有1.3萬人,為女性癌症好發首位。台北榮總外科部主任曾令民說,「柏哲氏症」臨床上並不常見,症狀為乳頭瘙癢、脫皮、掉屑、潰瘍、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但這類患者於整體乳癌患者中占比不高,比率約為3至5%。而乳癌一般常見症狀為硬塊,並會隨著時間長大且不規則。曾令民說,隨著乳癌腫瘤長大,可能出現皮膚凹陷、破損、乳頭出現分泌物等,當癌細胞轉移至腋下淋巴結,容易造成淋巴結、脖子腫大,但也有沒有症狀,僅以疼痛表現的患者,占比約6%。國泰醫院乳房中心主任蔡明霖說,乳暈有皮脂腺,一旦皮脂腺塞住,就會長青春痘或粉瘤,嚴重時還會發炎,但這大多數都非癌症。不過,若是乳頭出現柏哲氏症的病徵,因是乳房原位癌細胞沿著乳腺管到達乳頭,同時也可能合併傷口不易癒合症狀,此為癌症腫瘤已於表皮潰爛。只要皮膚出現不易癒合的傷口,可能就是罹癌症狀,一定要就醫檢查。蔡明霖說,門診曾收治一名年輕女性,乳房皮膚出現傷口,但怎麼擦藥都不會好,檢查發現,竟是乳癌腫瘤已從皮膚破出,經檢查確診為乳癌第三期,且腫瘤大小已有7至8公分,所幸先經化療縮小腫瘤後,在進行手術切除腫瘤及乳房,目前患者已康復出院。朱芯儀現正在進行化療,預計在5月入院開刀,將右邊的乳房全數切除,一度傳出她考慮將雙側乳房都切除,有如美國女星安潔莉納裘莉進行的預防性切除。蔡明霖說,醫界普遍共識,若患者帶有BRCA1、BRCA2基因,建議進行預防性切除,以降低死於乳癌的機會,提高存活率,但如果未帶有基因者就不需要預防性切除。曾令民說,隨著飲食西化、工作壓力大及食物高油、高脂,或喝酒、吸菸、肥胖、少運動、環境汙染等,過去20年來,國內女性乳癌患者有每年增加的趨勢,依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約有4成乳癌可以預防,建議維持好的生活型態,多運動、避免肥胖。蔡明霖說,乳癌治療時,將依患者雌激素受體、黃體素受體及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受體(Her2)等荷爾蒙不同表現,給予化療或標靶治療。提醒乳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女性應定期進行乳房X光、超音波篩檢,平時可自我觀察左右乳房大小,自我檢查有無硬塊等,有乳癌家族史女性更應提高警覺。
-
2022-03-08 癌症.飲食與癌症
2022癌症高峰論壇/癌症治療期間要吃清淡?賴泓誌:不限制吃任何食物,營養品遵守4原則
癌症營養愈來愈受重視,沒有體力就無法應付治療的副作用,由於化療仍是所有治療的「標配」之一,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食慾不佳吃喝不下,若食量少了三之一,醫師提醒,患者就需適時補充癌症營養,它與一般營養品不同,營養配方經過研究,以低脂好油適醣高蛋白為主。 癌症患者的腸胃道問題,例如噁心嘔吐、腹瀉,常會影響患者進食意願,新光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賴泓誌指出,這不只是治療可能產生的副作用,由於腫瘤本身會造成全身發炎,也會加重腸胃道症狀,讓癌友出現厭食、體重流失及癌因性疲憊症,這些問題都有可能讓治療計畫被中斷。加上腫瘤本身就是個無底洞大食怪,會瘋狂燃燒體內的營養與熱量,因此當食慾受影響時,體內的營養與熱量就會被腫瘤過度消耗,增加治療的毒性及感染,形成惡病質,讓病況更難控制。賴泓誌表示,很多癌友的飲食觀念是錯誤的,認為治療期間要吃得清。實際上,是需要全面補足熱量,我們不會限制患者吃任何食物,反而會鼓勵他們想吃什麼就吃什麼,若真的沒有食慾,那麼癌症營養品就可以幫忙。癌症營養品的配方與一般營養品並不同,會有抗發炎所需的EPA,建議量是每天兩公克;碳水化合物需佔每日建議量的五成到六成五,它是免疫細胞最愛使用的營養素;脂肪攝取在兩成及三成五,脂肪太高會影響食慾,有研究認為乳癌患者若採高脂肪會有復發風險。因此,在癌症營養上,就是採取低脂好油適醣高蛋白質,賴泓誌認為,患者就是需要全營養的攝取,有些人不吃正餐只喝雞精,是不對的,目前癌症營養的重要性已與治療相當,癌症治療最新趨勢正朝全人角度及支持性療法並重。【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3-04 癌症.大腸直腸癌
年長患者腸癌發現多已中晚期!大便習慣改變要注意,8症狀提早察覺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結直腸腫瘤的發病風險與年齡密切相關,從55歲開始持續走高,在80~84歲達到高峰。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生理功能會逐漸減退,老年人因此會出現反應遲鈍。再加上結直腸腫瘤一般生長較緩慢,早期症狀缺乏特異性,多數老年患者就診時往往已進入腫瘤中晚期。結直腸腫瘤患者常見的首發症狀是大便習慣的改變,以及血便、黏液便,此外還有腸阻塞、腹部腫塊、腹痛、腹脹、腹瀉等。老年人一旦出現上述情況,一定要及時就診並進行相關檢查,包括肛門指檢、全結腸鏡、腹部CT等,以避免腫瘤漏診。腸道腫瘤常見8症狀.大便習慣改變.血便、黏液便.腸阻塞.腹部腫塊.腹痛、腹脹、腹瀉幸運的是,高齡患者所患的結直腸腫瘤大多惡性程度相對較低,存在較好的預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為根治性切除提供了有利條件。目前,年齡早已不是手術的制約因素,通過術前合併症的有效控制,圍手術期的監測與治療,完全可以有效降低術後併發症的發生率。預防結直腸腫瘤的發生,老年人應從生活習慣入手,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戒菸限酒,減輕體重,控制血糖,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少吃剩飯剩菜。多吃蔬菜和水果可減少便秘,縮短糞便中致癌物與腸道黏膜的接觸時間。對高脂肪、低纖維、熏烤、油炸、醃漬的食物也應敬而遠之,以免增加胃腸道負擔。少吃剩飯剩菜可以減少致癌物亞硝酸鹽的攝入。預防便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結直腸癌的患病風險,不過應採取正確的方式。很多老年人習慣用瀉藥來解決排便困難的問題,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是藥三分毒”,瀉藥雖然能幫助排便,但長期濫用會引起胃腸道功能異常,破壞腸道菌群。老年人如果長期使用還會產生藥物依賴,一旦停藥,將出現更為嚴重的便秘。老年人每年都要進行全面的健康檢查,每兩年應進行一次結腸鏡的篩檢。如果發現直腸息肉或癌前病變,應及時處理。(記者衣曉峰整理)8招預防結直腸腫瘤.戒菸限酒.減輕體重.控制血糖.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預防便秘.少吃剩飯剩菜.遠離高脂肪、低纖維、熏烤、油炸、醃漬食物.定期腸鏡檢查
-
2022-02-20 養生.運動健身
重訓新手該注意哪些?專家揭基礎重訓的重要觀念
重訓基礎菜單多數的初學者總是迫不急待想跳到進階版的訓練,其實,新手若是想獲得最佳的重訓效果,能夠有一套規劃良好的訓練菜單非常重要。一份設計良好的訓練菜單需包含下面列舉的基本元素:重視暖身:我在初接觸重訓時老是想跳過暖身。暖身很重要,做好暖身可以讓身體有所準備,安全地完成當天的訓練。堅持六十分鐘的訓練:每回合的訓練,從暖身、訓練到伸展操,林林總總加起來約一個鐘頭的時間。練太多或練太少都不恰當。複合項目做開頭:以時間和效果的觀點來看,複合項目可以為我們帶來最大的效益。像是深蹲、硬舉、划船和臥推等,這些複合項目都需要用到多項肌群,強度最高,我們需要趁著一剛開始體力最佳時完成。不連續兩天訓練同一部位的肌群:對於初學者而言,一週三天全身訓練是最理想的選擇,身體可以獲得充分的休息時間,你也不會有連續幾天訓練到同一塊肌群的問題。讓我們不厭其煩的再次重申,肌肉和肌力都不是在健身房練的,是練完之後給予身體足夠的修復,肌肉和肌力才會生成。漸進式訓練:這是進步的關鍵因素!肌肉需要不斷地受到挑戰,如果老是重複相同的重量、相同的次數,肌肉要從哪獲得變強壯的動力呢?伸展放鬆是必備:在訓練之後,要好好利用身體還在很溫暖的狀態做伸展,靜態拉伸可以增加肌肉的柔韌度。主要肌群以下是我們要訓練的重點肌群,我們先初步認識,之後會做更詳細的介紹。腹肌與核心:人們一提到練腹肌,通常都會先想到仰臥起坐。這個項目的效果雖然不錯,但卻還有更能有效鍛鍊中段核心的運動項目,比方棒式。手臂與肩膀:說到訓練這個部位,健身者總是著重在二頭肌,然而上臂也包括三頭肌,這是讓手臂更加壯碩的關鍵。人們有時會用「三角肌」來統稱肩膀的肌肉,三角肌其實是由三個肌束所組成,分別是前三角肌、中三角肌和後三角肌。背部:我們可以利用下拉和划船來訓練背部肌群。胸肌:臥推可以說是胸肌訓練的榜首項目,而我們可以看到其效果的確是不辱榜首之名。腿與臀肌:人想要走動就需要用到大腿,不管是起身抱小孩、出門慢跑或開車,即使是站著不動,都得要大腿來平衡身體。因此,若能加強腿部與臀肌的力量,對日常生活會有很大的效益。重訓與有氧運動這兩項運動的比重取決於個人的需求,如果你當下的目標是減脂,那重訓搭配有氧可以效果加乘。把正式的有氧運動加到日常的訓練菜單中,像是使用跑步機、橢圓機、飛輪等健身器材,一次跑足二十∼三十分鐘,或是步行健走等。拜現代科技所賜,運動記錄變得容易好上手,建議大家可以使用手機或是運動手錶上的應用程式來做追蹤。若是你的目標是「增肌」,那麼有氧運動就不是必要項目。練重訓就能得到有氧運動對心血管健康的效益了。重訓與營養均衡的飲食,攝取大量的蔬果與補充足夠的水分絕對是最好的保健方法。在開始練重訓時,你要加強均衡營養的攝取,而不要只在卡路里上斤斤計較。蛋白質可以說是建構與維持肌肉最重要的營養素,我建議每餐至少要攝取一份蛋白質。可以的話,要盡量選擇瘦肉和低脂乳製品。另外,脂質的攝取也不容忽視,我們要選擇身體所需的優質脂肪,像是鮭魚、綠葉蔬菜和堅果中的omega-3才能發揮良好的作用。儘可能邀免高脂加工食品和油炸食品。有一段時間,人們視碳水化合物為洪水猛獸,然而我們不能否定優質碳水對健康至關重要。另外,蔬果也是飲食中的必備要素,它能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成份和維生素。要讓重訓獲得最大效果,訓練前後的餐點影響很大,需要在訓練前後的三十∼九十分鐘之間進食。我建議餐點要含有蛋白質、碳水和脂質。可以利用右表項目來製作健康的餐點,像是二湯匙的花生醬加香蕉,再來一杯低脂牛奶,就是一份完整的餐點。或一杯低脂希臘優格加莓果和三十公克的堅果;也可將蛋、綠葉蔬菜和九十公克的雞肉一起煮,便營養滿分。再發揮一點創意,做一道鮪魚酪梨蓋飯,這些都是涵蓋三大營養素的美味佳肴,能給你滿滿的能量。趕著上健身房的話,也可以先吃水果和一把堅果,快速提高身體的能量。另外,最重要的是隨時補充水分。※ 本文摘自《初學者基礎重訓指南》。《初學者基礎重訓指南》作者:凱爾.亨特 譯者:賴孟怡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1/09/30
-
2022-02-17 養生.聰明飲食
搶蛋也要懂吃蛋 營養師曝這樣吃更健康
國內蛋荒問題尚未解決,雖近日已有少量雞蛋上架,民眾仍不時上演搶蛋大作戰。營養師建議,其實攝取雞蛋、肉類等動物性蛋白質之外,也可搭配植物性蛋白質攝取,如豆腐、毛豆等,不僅能補充九種氨基酸,植物性蛋白質對人體較無負擔。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是人體重要的3大營養素,蛋白質由氨基酸組成,有九種必需氨基酸是人體無法自行製造,必須從食物或補充品攝取,包括豆、魚、蛋、肉或營養品等。九種必需胺基酸包括: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纈胺酸(Valine)、蘇胺酸(Threonine)、色胺酸(Tryptophan)、異白胺酸(Isoleucine)、白胺酸(Leucine)、甲硫胺酸(Methionine)、離胺酸(Lysine)、組胺酸(Histidine)。營養師林俞君表示,肉類、魚類為動物性蛋白質來源,雖含有豐富必須氨基酸,但動物性蛋白質有較多飽和脂肪酸,恐造成心血管負擔,會建議民眾多攝取植物性蛋白質,像大豆、黃豆、毛豆等,雖必須氨基酸含量較少,但幾乎沒有飽和脂肪酸。國民健康署將每日飲食指南轉換成「我的餐盤」,包括全榖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及堅果種子,提醒民眾每餐皆應攝取到6大類的食物。國健署建議,每餐蛋白質份量一掌心、相當於14克蛋白質。營養師楊斯涵建議,一顆雞蛋約含7克蛋白質、亦等於半盒豆腐,改吃植物性蛋白質鈣量高、膽固醇較少。此外也建議避開五花肉、豬腳或加工食品,避免吃下高脂肪食物,導致心血管負擔,尤其三高患者特別注意。還沒買到蛋的民眾,林俞君表示,超商賣的茶葉蛋、溫泉蛋、溏心蛋,與原本的蛋營養價值差不多,但經過油、糖、鹽調味熱量較高,建議適量攝取。另外鹹蛋、皮蛋因經過加工、醃製,鈉含量超出原本的蛋10倍,建議鹹蛋每次攝取半顆即可,不建議頻繁攝取。缺蛋期間外食族如何吃蛋?楊斯涵建議,一天攝取3份蛋白質為主,像早餐店蛋餅搭配無糖豆漿就有3份,也可選三明治、蛋堡或單點荷包蛋。小吃店可選2至4塊豆乾搭配1顆滷蛋,不過滷蛋鈉含量高,建議不要配滷汁。以減重來說,選擇順序為水煮蛋優於炒蛋、歐姆蛋。近來不時傳有民眾搶蛋、囤蛋,楊斯涵表示,雞蛋常溫只能放7天至10天,冷藏2周內要吃完,冷藏時建議蛋尖端朝下,清洗乾淨避免沙門氏菌,要吃煮熟的蛋,不要生食。在挑選雞蛋方面,楊斯涵說,建議選蛋殼光滑、無裂痕、有認證的蛋,年輕母雞產的蛋偏中小型尺寸,老母雞蛋較大顆,以同重量營養密度來看,年輕蛋比較足夠。至於紅蛋是否較白蛋營養?她認為僅差在雞品種、飼料不同,營養價值差不多。另外要注意,高度越挺的蛋越新鮮,越塌或有異味的雞蛋建議不要吃。
-
2022-02-16 癌症.肝癌
再吃會出事!不忌口喝手搖飲患脂肪肝 醫警告恐變肝癌
40歲的汪先生從事警衛工作,因缺乏運動,近年來身形逐漸肥胖。在一次公司健康檢查的超音波檢查時,發現有中度脂肪肝。經醫師詢問,才知汪先生熱愛吃精緻美食、喝手搖含糖飲料,攝取過多熱量下,不僅體重過重,更可能形成脂肪肝。醫師呼籲,脂肪肝可能演變為肝癌,在輕微脂肪肝時,民眾應做好控制體重、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遠離脂肪肝。109年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1萬1737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為我國主要死因的第10位,死亡人數為3964人,肝癌為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死亡人數為7773人。依10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肝癌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4位,發生人數為1萬1272人。根據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約8成肝癌是由B、C型肝炎所引起的,有B、C肝炎者應照醫囑定期追蹤治療,就可有效降低肝癌的發生,但約有2成肝癌患者,並非罹患B、C肝炎,而是由其他原因如脂肪性肝炎所引起。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指出,台灣非B、C型肝炎引起的肝癌,風險因子包含脂肪肝、糖尿病與三酸甘油脂過高,如有上述2個以上的風險因子,需注意自身健康及維持健康體位。常見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包括肥胖、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等,因為脂肪肝沒有症狀,讓人難以察覺。尤其近幾年來國人生活型態改變,例如:喜好含糖飲料、高脂肪食物,以及久坐缺乏運動等,導致體重增加甚至產生脂肪肝。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盧勝男表示,脂肪肝是指脂肪沈積在肝臟內,主要與肥胖有關,更是三高的危害之一。脂肪在肝臟中會引起發炎,漸漸形成脂肪肝炎,若多次發炎、結痂,可能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不斷發炎下恐進展成肝癌。非B、C型肝炎引起的肝癌中,除了脂肪肝外,盧勝男舉例,像是喝酒、代謝性疾病、或已消失病毒的B型肝炎患者,也可能導致肝硬化。另外極少數患者是化學毒物導致肝臟受損引起肝硬化。脂肪肝不論成人或小孩皆可能出現。盧勝男舉例過去曾有一項研究,針對國中生的體重調查,找出了校內幾位「小胖子」,邀請孩子的家長到校給予衛教,結果爸媽「都比小孩胖」。盧勝男呼籲,肝纖維化輕微程度下,還有機會「逆轉」,但嚴重肝纖維化,就很難恢復正常功能。建議肝機能異常或脂肪沈積時,應盡早做體重控制、飲食調整,另外糖尿病、高血脂患者透過藥物控制,也須改變生活型態,才能遠離脂肪肝。國健署表示,脂肪肝雖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但可以藉由控制體重、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養成健康生活型態來減輕脂肪肝;減重有訣竅-「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即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及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規律運動。更多資訊可至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https://health99.hpa.gov.tw/(首頁/找教材/多媒體或手冊)下載使用。
-
2022-02-11 癌症.乳癌
安潔莉娜裘莉沒得乳癌卻切除雙乳!乳癌高危險群需預防性切除?乳癌權威說出真相
本文摘自466期 文/夏金剛好萊塢巨星「安潔莉娜裘莉」,於2013年5月14日向世界拋出了震撼彈。健康的她,宣稱為了降低罹癌風險,已在當年4月27日完成「預防性雙乳切除手術」治療,消息一出,舉世震驚,當學界的攻防尚未止息,兩年後,她又摘除了卵巢。失去雙乳和卵巢,對女性身心會造成多大的影響,更遑論她還是全球性感偶像,當然,這個艱難的決定,是經過專業醫療評估與深思熟慮,因為,裘莉已清楚意識到自己是乳癌的最高危險群…… 高危險群分三類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指出,乳癌基本上真的有高危險群,它分成低高危險群、中高危險群及最高危險群。 ❶低高危險群包括了肥胖、缺乏運動、熱愛高脂高醣低纖維飲食、吸菸、經常暴露於環境荷爾蒙者,若將健康女性設定為「1」,低高危險群的罹癌機率約為健康女性的1.5倍(1.1~1.9倍)。❷中高危險群具有更為清晰的輪廓,詳述如下:‧家族史:二等親內有人得乳癌(祖母、外婆、母親、姊妹、女兒);家族中至少有兩人得乳癌;家族中罹癌者低於35歲,則與遺傳基因明顯相關,個人發生乳癌的機率也隨之提高。‧個人病史:一側乳房曾得過乳癌;曾得過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荷爾蒙:初經早(12歲以前)停經晚(55歲以後);停經後長時間補充女性荷爾蒙;停經後肥胖者。‧分娩相關:35歲才生第一胎;沒有生育過;沒有哺乳過。上述類型,罹患乳癌的機率,約為健康女性的2~4倍。❸最高危險群至於超過4倍的「最高危險群」,且以裘莉的案例來進行說明。裘莉的母親得了卵巢癌,阿姨得了乳癌,兩位長輩去做了基因篩檢,雙雙測出BRCA1基因變異,裘莉檢查也出現變異,BRCA1和BRCA2屬於抑癌基因,這兩個基因若其中之一有缺陷,細胞就會發生癌變。另外,一側乳房得過乳癌及乳房切片有不正常細胞增生現象,亦屬最高危險群。「雖然上述三種危險群的罹癌機率較一般人高,但癌症發生的成因很複雜,臨床上,90%罹患乳癌的女性也沒有家族史,所以每個人都不可以掉以輕心。」張金堅說。BRCA1帶因者罹癌機率高達8成張金堅表示,基於家族二等親罹癌和基因變異的雙重憂慮,結果裘莉也去檢測基因,並證實自己也是BRCA1帶因者,BRCA1帶因者罹癌的機率不能以高出健康女性多少倍來描述,而是她們終其一生罹患乳癌的機率高達80%,得到卵巢癌的機會也達50~60%。裘莉為了延長陪伴兒女的光陰,決定去做「雙側預防性全乳房切除手術」。由於現代醫學發達,乳房可以重建,胸型美觀倒不受影響,但就算切除雙乳,裘莉仍面臨卵巢癌的風險,因此兩年後她也切掉了卵巢,一旦乳房和卵巢都切除, BRCA1帶因者可增加24%絕對存活率。隨子宮頸癌退位,乳癌個案年年增多張金堅進一步說明,子宮頸癌曾是台灣女性癌症之冠,國民健康署自1995年起提供30歲以上女性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服務,「6分鐘護一生」推動25年來,癌症發生率從第1位降到2016年的第8位;死亡率則從第4位降到第7位。另外,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固然也可預防子宮頸癌,但國家補助癌症篩檢,可說功不可沒,子宮頸癌五年存活率能達九成以上,多拜「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賜。隨著子宮頸癌退位,乳癌排名在這短短15年不斷向前,每年都以7~8%的速度在衝刺,自2003年起,登上台灣女性十大癌症的榜首,蟬聯至今,平均每46.6分鐘就有一人被診斷為乳癌,2018新增個案超過一萬四千人,而且人數還在不斷上升中。 少了乳房和卵巢,還有女人味嗎?「沒有卵巢就不會得卵巢癌,沒有乳房就不會得乳癌,這時候她就可以補充荷爾蒙,所以不會失去女人味。」張金堅回答:「針對BRCA1或BRCA2帶因者,預防性切除是醫界認定可行的方法。」它能降低很高的死亡率,但手術邊緣務必切除乾淨,以免在角落處留下少許乳腺組織,不然還是有機會轉變成乳癌。由於裘莉還沒有罹癌,因此不會有癌細胞跑到血液中,所以才稱之為「預防性切除」,這個遺傳基因在美國占10%,台灣差不多在5~10%中間,比較低一點。X光攝影檢查,揪出早期乳癌張金堅表示,這個成長趨勢不全然負面,除了社會高齡化、肥胖人口增加、飲食生活型態改變等因素導致新病人數增加之外,由國民健康署補助之「婦女乳房X光攝影檢查」,亦協助找出了更多的早期乳癌患者。針對45~69歲的婦女,若有家族史之婦女,則從40~44歲開始,提供每兩年一次的免費篩檢服務,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任務。由於國家公共衛生政策的推廣,乳癌人口雖然逐年增加,死亡率卻沒有跟著上升,反而趨近平穩,近年來更有下降的趨勢。「篩檢」的目的是在癌症造成腫塊或其他症狀之前,先把它找出來。乳房攝影是目前全世界公認乳癌篩檢的工具。影像醫學部的專科醫師可以捕捉到小至0.5公分的病灶,若徒手檢查,腫塊要達到1公分之際才可觸得,根據台灣台大公衛學院的統計,透過乳癌篩檢,可以降低乳癌致死率達41%,也可以增加30%之早期發現比率。拍攝時,如果乳房擠壓得越緊密,影像就越精確,穿透組織所需的輻射量也越少,但同樣也會帶來些許疼痛,可能讓部分女性朋友抗拒再做第二次。「現在設備比較先進,已大幅降低不適感,一次短痛可換來健康的保障,算相當值得。倘若因為怕痛而延誤成了第2、第3期,甚至第4期,就太不划算了,如果第0期、第1期就可以發現,治療起來也比較簡單。」張金堅總是苦口婆心的勸導女性朋友。 定期接受篩檢,遠離乳癌威脅張金堅說明,找到早期的乳癌有幾個好處,首先,治療會比較簡單,藥物副作用較少,不只生活品質會好,活存率更高,醫療資源也不會浪費。而乳癌如果能早期發現及早治療,以台灣現有的醫療水平,0至1期5年的存活率超過95%,第2期達89%,第3期達72%,甚至第4期仍有33%,因此民眾不需談癌色變,只要定期接受篩檢,保持良好生活作息,相信全國民眾皆可以輕鬆防癌,遠離乳癌之健康威脅。正如安潔莉娜裘莉所說:「生命本就存在著許多挑戰,但我們不該被那些可以預防並控制的事件給擊倒。搭配乳房超音波,找出隱藏緻密乳房間塊狀物但乳房攝影較不適用於緻密的乳房。這時便要進一步藉由診斷,利用乳房超音波輔助。雖然乳房攝影可以看見觸診無法發現的腫塊或不正常的惡性鈣化點,但超音波也可能相對找到乳房攝影看不見的腫塊。超音波的優勢在於不會有輻射的疑慮,而且可應用於無法使用乳房攝影檢測的緻密乳房,並找出隱藏在緻密乳房間的塊狀物。目前認為超音波對人體無害,尤其適用於不到40歲的女性、懷孕或正哺乳的女性。不過,超音波同樣有其侷限性,與乳房攝影相比,它非常依賴操作者本身的經驗,因此不適合做大型篩檢。 延伸閱讀: 。國際期刊證實:中年婦女只要做這個動作,乳癌發生風險大降3成2 。吃紅肉增乳癌風險,國際期刊研究:改吃這個顏色的肉,可以降低發生率
-
2022-02-08 養生.聰明飲食
蛋、酪梨、魚類都上榜!美CDC建議吃10種食物控制血糖防糖尿病
你知道嗎?想預防糖尿病,飲食其實非常重要,根據Healthline的報導指出,糖尿病主要目標為控制血糖以及預防併發症,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須慎選食物。根據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數據指出,有大約1億的美國成年人罹患糖尿病,或處於糖尿病前期階段。由於糖尿病會導致其他嚴重併發症,例如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和神經系統等問題,因此對糖尿病患者而言,飲食非常重要,以下10種食物有助於控制血糖:1.富含優良脂肪的魚類:包括鮭魚、沙丁魚、鯡魚和鯖魚等魚類,都含有omega-3脂肪酸、DHA和EPA,可減少發炎並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有益於心臟健康,研究指出吃富含優良脂肪的魚有助於調節血糖。2.酪梨:研究顯示這種熱帶水果富含健康的不飽和脂肪,不僅有助於降低膽固醇,還有穩定血糖的功效。在沙拉或三明治上,放上美味的酪梨片是不錯的選擇。3.核桃:堅果是攝取omega-3脂肪酸的優良來源,有助於穩定血糖。2018年發表的1項研究發現,在過去24小時內吃過核桃的參與者,與沒有吃堅果的人相比,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少了一半。生吃或將核桃烤過後再吃,都是完美的隨身零食。4.蘋果醋:醋是一種古老的滋補品,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的說法,蘋果醋對於改善胰島素阻抗或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反應,有顯著作用。建議將蘋果醋當作沙拉醬或作為滋補品來食用,也可以在吃早餐30分鐘前喝1到2湯匙用水稀釋過的蘋果醋。5.肉桂:發表在美國糖尿病協會《糖尿病護理期刊》上的1項研究發現,每天食用肉桂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三酸甘油酯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及總膽固醇皆同時降低。由於第2型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健康者的2倍甚至更多,因此這些指數的下降,對第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有很大的幫助。在日常飲食之中,也能在希臘優格、早餐燕麥或冰沙上撒上肉桂。6.綠色蔬菜:綠色蔬菜的熱量較低,容易消化吸收、碳水化合物含量低,因此對於血糖數值不會造成顯著的影響。菠菜、羽衣甘藍和其他綠色蔬菜的維生素C含量很高,許多醣尿病患者往往缺乏維生素C,建議適量補充綠色蔬菜。7.蛋:2019年的1項研究發現,早餐吃雞蛋等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有助於糖尿病患者全天的血糖控制。最近的研究推翻了吃雞蛋會導致心臟病的舊假設,新的研究表明,每周吃6到12個雞蛋的飲食模式,並不會增加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臟病的風險。8.奇亞籽:根據Healthline的報導指出,奇亞籽是糖尿病患者的絕佳食物,因為它們的纖維含量非常高,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極低,可以透過奇亞籽中的黏性纖維,減緩食物通過腸道時的消化速度,來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9.豆類:價格平實、營養豐富且超級健康的豆類,可以幫助預防和控制糖尿病。豆類的升糖指數很低,這使它們成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選擇。臨床也證明豆類可以改善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體重、空腹血糖和心血管危險等因素。10.希臘優格:一項針對超過10萬名參與者的所進行的長期研究發現,每天飲用6至8盎司的希臘優格,能夠使罹患第2型糖尿病風險降低18%。(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愛吃麵包、土司、烏龍麵小心糖尿病! 專家曝飲食「犯1忌」所致 ·「糖尿病第一個症狀」非多吃、多喝、多尿! 醫示警:每4位病人2至3位都中
-
2022-01-29 養生.聰明飲食
過年團圓吃大餐,當心年後胖一圈!營養師提醒慢性病患:把握三低一高原則
新年是華人重要的節慶,大家在這時候會與家人團聚和旅遊等。大家過年時最開心莫過於吃豐富的年菜和一起玩遊戲吃零食,所以大家在過年時體重也會不小心胖了好幾公斤。因此在過年期間飲食的選擇也是相當重要的。主要把握三低一高(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的飲食原則,也是能開心健康過好年。年菜以清淡為主原則上與平時健康飲食「三低一高」相同,過年也不能鬆懈。不管是健康人、三高族群、想減重的人都是建議這樣的飲食原則。年菜往往都是高油、重口味的料理,烹調方式多油炸、多醬汁,像是紅燒、糖醋、蜜汁等,使用油炸與醬汁烹調後熱量都會不知不覺增加,就會造成身體更多的負擔。我們儘量選擇像是清蒸、烤、煮等烹調方式,就能降低攝取太多的熱量。另外年菜通常都是大魚大肉,較低蔬菜的比例。所以可以在料理裡多加入一些蔬菜,像是腣膀裡可加入青江菜或竹筍等以增加蔬菜含量。若能儘量避免動物性油脂高的食物,如動物皮、肥肉、豬油等會更好。另外像是羹湯也是能加入白菜和豆腐等食材,既健康又美觀。過年時也可選擇芥菜(長年菜),不僅應景也能多攝取到青菜。團圓火鍋及零食高熱量,需注意控制好攝取量除夕時大家通常會選擇火鍋做為大家團圓的象徵,而火鍋在湯底和食材的選擇上也是相當重要的。在湯底的選擇上建議選擇清淡為主,像是蔬菜湯、昆布湯等。建議應該避免像是豚骨湯、麻辣湯等,都是較高油脂含量的湯,熱量會較高。食材的選擇則是建議要以天然食材為佳,避免加工食品,例如火鍋料等。沾醬建議使用醋、淡醬油搭配天然辛香料,如蔥、蒜等。過年時也是少不了滿桌的零食、餅乾等。常見的零食餅乾像是開心果、洋芋片等,這些熱量密度都比較高。在玩遊戲、看電視時隨手就會拿來吃,不知不覺就會吃了額外不少的熱量進去身體裡。建議先將預計要吃的份量裝在容器裡,將容器裡的食物吃完就好,這樣較能控制好攝取量,以免不小心吃太多入肚。家人與朋友聚會時免不了可能會喝酒,但飲酒建議還是適量即可。尤其是高三酸甘油脂和痛風病人,飲酒過量都是會加重疾病的程度。另外酒精也是高熱量的食物,肥胖與糖尿病人儘量避免。飲品的部分建議選擇無糖茶、麥茶、花茶等取代軟性飲料(汽水、可樂等)以減少多餘的熱量攝取。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2017-2019年春節期間急診最多就診的疾病別為腸胃炎,可能是因為吃太多、飲酒過量、細菌或病毒感染等。所以過年期間還是要注意不要過度進食與飲酒。建議準備年菜時應計算好人數,準備適當的菜量,如此一來既不會造成過多廚餘而浪費,也不會為了避免浪費而吃太多。提醒慢性病患過年期間的飲食注意事項◎糖尿病糖尿病友過年期間應持續遵守「三低一高」的原則,另外也要注意會直接影響血糖的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像是冬粉、根莖類食物(地瓜、芋頭、馬鈴薯、南瓜、山藥等),如果吃到這些食物則飯量就需要相對的減少。勾芡、糯米類食物屬於高GI(高升糖指數)食物,也是要儘量避免。◎高血壓高血壓病友要小心勿攝取過多高鹽分食物,如多醬汁烹調的料理及滷汁、醃製品等,建議多攝取蔬果,若有合併糖尿病,水果一天控制在2個拳頭大即可。◎腎臟病腎臟病友要注意的是蛋白質與礦物質的攝取,在過年期間通常都是蛋白質食物占多數且調味較重,所以這些食物依然淺嚐即可,還是要遵守低蛋白飲食的原則。此外也要避免吃過多的滷汁、醃製品等高鹽分食物,以及含有較多的磷的加工類食品等。◎高脂血症高膽固醇血症的病友要減少攝取高飽和脂肪食物,如動物皮、肥肉、豬油等,另外像是烘培類食物、酥脆的食物都應該要避免。高三酸甘油脂的患者則要少攝取油炸、精製糖及酒精等食物。開心果、腰果等堅果屬於高油脂食物,一天最好控制在5-6顆即可。◎痛風高油、高蛋白、高普林、酒精都是引起急性痛風的危險因子,所以痛風患者在過年期間應避免油炸食物及大魚大肉等。最重要就是要避免飲酒,因為容易造成尿酸的堆積,導致急性痛風。過年期間飲食適度並增加身體活動、多出門走春、看看風景,必能神清氣爽,龍驤虎躍過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