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7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骨鬆
共找到
324
筆 文章
-
-
2024-02-03 養生.聰明飲食
降低血脂、降膽固醇、延緩血糖上升...膳食纖維5好處一次看!營養師告訴你哪些食物富含膳食纖維
說到健康飲食,大家都知道一些簡單的小技巧,包括均衡飲食、多吃蔬果,選擇少油、少鹽的烹調方式及少喝含糖飲料等,注重養生的人還會以未精緻的全穀類或根莖類食物來取代精緻澱粉(如白米、白麵等),而這些方法之中隱藏著一個重要的概念——「攝取足量膳食纖維」。究竟膳食纖維是什麼?它又具有什麼功能呢?就讓品牌營養師Jane一一為你解答!膳食纖維是什麼?膳食纖維是指無法被人體小腸酵素消化的碳水化合物(醣類)及木質素。主要為植物細胞壁與細胞間質所含的多醣類,其他像是寡糖、抗性澱粉及聚葡萄糖等物質,因不被人體消化且有益健康,也歸類為膳食纖維喔!而膳食纖維又可分為水溶性及非水溶性兩大類:1.水溶性膳食纖維:成員有果膠(Pectin)、樹膠(Gums)、菊苣纖維(Inulin)、寡糖(Oligosaccharides)及抗性澱粉(Resistant starch)等,常見食物來源有水果類、蔬菜類、全穀雜糧類及豆類,例如:芭樂、燕麥、黃豆、栗子、豌豆及木耳等。2.非水溶性膳食纖維:成員包括木質素(Lignin)、纖維素(Cellulose)、幾丁質(Chitin)及部分半纖維素(Hemicellulose)等,常見的食物來源有全穀雜糧類、堅果類、蔬菜類、水果類及豆類,例如:糙米、小麥麩皮、紅蘿蔔、花椰菜、菠菜及開心果等。在對膳食纖維有基本認識後,接下來就帶大家來看看它們的功能吧!膳食纖維的功能1.提供飽足感我們平常用餐時,身體會分泌激素來調控消化作用,並維持血糖穩定,其中像胰島素(Insulin)、膽囊收縮素(CCK)及類升糖素胜肽-1(GLP-1)在執行各自作用的同時,都會刺激大腦產生飽足感,進而降低食慾。但因為激素作用需要時間,加上現代社會環境壓力大,常造成人們在大腦飽足感機制尚未啟動時,就已經快速吃下過多的食物了。而膳食纖維可以增加吃東西時的咀嚼次數,延長用餐時間,讓上述激素有充足的時間發揮作用,使大腦產生飽足感,達到降低進食量的效果。此外,膳食纖維進入體內後,因不易消化又佔有體積,尤其水溶性膳食纖維會在體內吸水膨潤,形成粘液狀的水樣層,進而延緩胃排空,使食物在腸胃道裡的消化時間變久,延長飽足感。2.作為益菌生/益生質(Prebiotics)益菌生是腸道好菌的食物來源,可以作為養分幫助好菌生長,維持人體健康。部分膳食纖維(例如:果膠、寡糖、菊苣纖維及部分半纖維素等)在進入腸道後,可以被腸道菌利用,其發酵後的代謝產物(如乳酸及短鏈脂肪酸等物質),可以酸化腸腔內部,提供對好菌有利的生長環境,並幫助腸道黏膜健康。除此之外,短鏈脂肪酸可以被人體吸收,供給能量(1.5~2.5kcal/g),同時還有增加人體對水分及鈉再吸收的功能。3.幫助排便順暢當膳食纖維攝取不足時,糞便會較難成型,便秘發生機率也會提高,易使廢物累積在腸道、滋生有害菌,導致腸道不健康,增加細胞病變風險。而膳食纖維具有刺激腸胃蠕動、增加糞便體積、改變糞便質地等作用,可以讓排便更順暢。在腸道蠕動的過程中,會將附著於腸壁的廢物一併帶走,避免它囤積在體內,影響健康。4.延緩血糖上升飲食經消化後產生的單醣(主要為葡萄糖),經腸道吸收進體內後會讓血糖上升,接著身體會分泌胰島素促進細胞對葡萄糖的利用,並將多餘的糖儲存成肝醣或轉換為脂肪,幫助血糖回穩。但因現代飲食中,吃了較多的精緻澱粉及含糖飲料,這些會使餐後血糖快速上升,造成胰島素必須需加強作用,將這些過多的醣類在體內轉換成脂肪,才有辦法處理掉血液中過多的葡萄糖。而當餐後血糖快速上升、血糖波動過大等現象反覆發生,就容易增加體內脂肪堆積,產生肥胖及胰島素阻抗等問題,增加罹患相關疾病的風險。若飲食含膳食纖維,在消化的過程中,部分的膳食纖維會在酵素和食物之間產生阻隔效果,降低酵素和食物的混和,也減少消化後的食物(如醣類、脂肪)與腸壁的接觸機會,進而讓養分吸收的速度變慢,使血糖上升的速度趨緩。另外,因膳食纖維不易被人體消化吸收,所以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燕麥、蔬菜)也較不易使血糖快速上升。5.降低血脂、血膽固醇膳食纖維具有降血脂、血膽固醇的功能。除了上述提及的阻隔效果外,它還能和膽固醇、脂肪、膽酸(膽汁成分)等物質結合,減少這些脂類的吸收,使其跟著糞便排出體外,同時也可以降低減少部分熱量攝取。特別的是當膽酸回收到體內的量變少時,會促進肝臟從血液中帶走膽固醇,用以生成新的膽汁供消化使用,降低血膽固醇的濃度。膳食纖維的諸多功能讓它成為飲食重要一環,除了可以增進腸胃道功能,影響血糖、血脂及血膽固醇外,也有研究表示高纖及適量脂肪的飲食習慣對預防心血管疾病、降低特定癌症發生風險(例如大腸癌)有正面效果。其他像熱量低、具飽足感的特性也能應用在體重管理上,如果在食物選擇上優先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並減少高熱量食物的攝取,就能達到控制熱量的效果。不知道在看完文章後,大家有沒有更認識膳食纖維了呢?最後還有一點要提醒大家,除了養成多吃蔬果,補充膳食纖維的習慣外,也別忘了要多喝水喔!水除了是維持體內液體平衡、促進新陳代謝的重要推手外,適當補充水分可以滋潤腸道,幫助膳食纖維發揮作用,讓消化及排便過程更順暢!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31 養生.聰明飲食
食物熱量怎麼算?營養師教你算出自己的健康體重,跟一日熱量需求
就如同汽車需要燃料或供電才能行駛一樣,我們人體也需要熱量來維持身體的各項運作,而這些熱量從哪來呢?就從每天吃下去的食物來啦~食物被人體消化吸收後可用來產生熱量,作用在各種地方,如:保持正常體溫、心跳等維持生命現象的基本功能,或是進行思考、各式活動及生長發育等,所以不論是清醒時還是睡覺時,我們活著的每分每秒都需要消耗熱量,只是消耗多或少的差別而已。小客車、休旅車、大卡車…等,不同大小、型號的車在不同的環境下,油耗量皆不一樣;人體也是如此,依照個體差異,大家每天消耗的熱量不同,需求當然也不一樣,到底哪些因素會影響我們的需求呢?現在就來看看吧!熱量單位一般汽車透過加油來補充能源,接著可以從剩餘油量來推算大概能開多遠;而我們則透過食物來補充熱量,那麼吃進食物後,又該如何知道它能提供多少熱量呢?在營養學上,熱量通常以大卡Kilocalorie(kcal)為單位,一般來說碳水化合物(醣類)及蛋白質1公克的熱量為4大卡,脂肪1公克9大卡,酒精1公克7大卡(1毫升5.6大卡) ,所以只要知道食物的成分,就能算出熱量是多少了!如果想知道各食物的實際熱量,可以參考衛福部食藥署的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喔!影響熱量需求的因素影響熱量需求的原因有很多,比較常提到的如:性別、年齡、身高、體重、體組成及活動量等。因肌肉組織消耗掉的熱量比脂肪組織還高,因此若體重相當的話,肌肉較發達、體脂肪較少的人,熱量需求會比較高;活動量較大,從事體力消耗大的職業也會需要較多的熱量。另外,如果身體處在生長發育期、懷孕哺乳期、受傷或是疾病等特殊狀況時,因細胞生長、孕育新生命或是組織修復這些過程都很耗能,因此,除了原本的需求外,可能還得額外加點熱量才夠用。 特別的是,相較於成人體內多為儲存熱量的白色脂肪(white adipose tissue, WAT),嬰兒因為肌肉較不發達,難透過顫抖維持基本體溫,體內會有較多能產熱的棕色脂肪(brown adipose tissue, BAT)消耗熱量並幫助他們維持體溫,但棕色脂肪組織長大後就會逐漸減少,而白色脂肪的比例會增加,所以由脂肪組織消耗掉的熱量也會逐漸降低。熱量平衡當自己熱量不足時,要怎麼察覺呢?身體是很聰明的!如果能量不夠,會產生飢餓感,催促我們去吃東西,但要吃多少?會不會不小心吃太多?這就比較難精準測量了。因此,當吃進去的熱量大於需求時,多餘的部分不會被浪費,而是以肝醣或脂肪的形式存在體內,等到哪天有需求時,再派上用場!相反的,當食物不夠時,就會開始消耗那些預先存好的能量啦~體重變化是觀察熱量平衡的方式之一,如果攝取的熱量持續低於消耗量,體重就會逐漸減輕;而吃下比身體需求還多的熱量時,我們會漸漸變胖。因此,不論是想進行增重或減重等體態管理,只要擁有熱量平衡的觀念,加上控制好熱量來源(均衡飲食)及有效運用熱量(適當運動),就能達成體態管理的目標,讓自己更健康、自信、有活力。有一點要注意的是,能量消耗的順序是先使用肝醣,後使用脂肪,所以想藉著運動來降低體脂肪,不但要注意運動強度,挑選適合自己的運動,還得注意運動要持續一段時間,才能確實減少體脂肪!此外,世界衛生組織提出 -「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和擁有健康體重的人相比,肥胖者發生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等問題的風險較高;而體重過輕則容易和營養不良、骨質疏鬆、月經失調等症狀掛勾,因此,將體重維持在正常範圍不但能更健康,保持理想體態也能讓自己更有信心,對現代人來說是值得重視的議題。簡易熱量計算看到這裡的你,是否會好奇,既然食物的熱量可以測出來,那我們可以測出自己的熱量消耗嗎?是有方法可以測量的!熱量測量的方式主要有「直接熱量測量法」及「間接熱量測量法」2種。第1種:直接熱量測量法請受試者進入一個絕緣的密閉空間,由於身體產生的熱會被儀器周圍的水吸收,使水溫上升,再以此換算出身體消耗的熱量。此方法較準確,但儀器造價昂貴且操作方式較複雜,故很少使用。第2種:間接熱量測量法分析受試者呼吸時的氣體,藉由計算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及使用的氧氣量來間接計算熱量消耗。算出自己的健康體重+一日熱量需求除了上述實際測熱量消耗的方法外,現在也有衍生出一些簡單的熱量計算公式,只要經由輸入個人資料之變數,就能估出熱量需要~一般常用Harris–Benedict equation公式先得出基礎代謝率Basel Metabolic Rate(BMR)後,再乘上活動量係數來算出熱量。各種公式基本上都是以性別、身高、體重、年齡及活動量當變數做計算的。我們也在這裡提供另一個算法,並納入健康體重當變數,給大家參考。步驟1:算出自己的健康體重(BMI=22時的體重)健康體重=22×身高(m)平方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 = 體重(kg) / 身高(m)平方 (Kg/m2)BMI可以用來衡量成年人的肥胖程度(不包含未滿18歲、正在做重訓、運動員、懷孕或哺乳中女性、身體虛弱或久坐不動的老人)除了BMI≥27外,如果男性腰圍>90cm,或女性腰圍>80cm也算肥胖喔!步驟2:算出靜態代謝率(RMR)靜態代謝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是指一整天都不做任何事的情況下所消耗的熱量。計算方式如下:男性: RMR(kcal/kg/d)=25.44-[0.01807×年齡]-[0.1448×體重(kg)]+[0.03797×身高(cm)]女性: RMR(kcal/kg/d)=23.1811-[0.01807×年齡]-[0.1448×體重(kg)]+[0.03797×身高(cm)]步驟3:依自己的生活習慣,對照活動強度指數步驟4:計算出一日熱量需求就如同汽車要定期回廠保養,才能保障行車安全;我們也要時時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疾病才不會悄悄找上門。現代人生活繁忙,也許很難去控制每天吃下的熱量,但依然要時不時提醒自己,注意吃下的食物是否適當,活動量是否充足,並透過定期量體重、做健檢的方式來觀察自己的健康狀態。多一份知識就多一份力量,希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後,能對熱量有多一點認識!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30 醫療.骨科.復健
骨折種類有哪些?骨裂跟骨折有一樣嗎?常見3種骨折類型及治療方式
當X光檢查可見明顯骨頭斷裂位移,即診斷為「骨折」,若只是隱約看到似有若無的裂痕,則是「骨裂」或「線性骨折」。許多人認為「骨裂」或「線性骨折」比較不嚴重,不算是「骨折」。事實上,只要骨頭的連續性被破壞就是骨折,有時「骨裂」甚至會有復原上的困難,不可輕忽。「骨裂」和「線性骨折」不是正式醫學名詞,只是用來描述X光上較不明顯的骨折。現今因為骨骼超音波普及,可以敏感地檢測出骨頭表面的變化,讓X光影像難以辨識或完全看不到的裂痕,無所遁形。常見3種診斷為「骨裂」或「線性骨折」的骨折1.沒有移位的創傷性骨折創傷程度較小時,骨折沒有移位或骨折移位後又自動回到正確位置。治療:大部分可用石膏或護具保守治療。若受力大的部位發生骨折,例如股骨頸骨折,就需要手術固定避免移位;也有些癒合能力特別差的骨折,例如手部或足部的舟狀骨骨折,建議手術來提高穩定度促進癒合。2.小碎片的骨折足踝扭傷有時傷的不是韌帶,而是撕裂骨頭,小的撕裂性骨折或骨頭邊緣小碎片常隱藏在背景複雜的骨骼結構中,X光無法辨識,要超音波、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檢查才能診斷。治療:骨頭碎片很小時,當作韌帶扭傷治療即可。碎片較大時,即使順利癒合也會導致韌帶鬆弛而使得關節不穩定,所以若發生主要韌帶的撕裂性骨折,可以手術進行精準的復位固定,或是切除碎片並修補韌帶。3.應力性骨折應力性骨折又稱為疲勞性骨折,常發生在下肢負重的蹠骨、舟狀骨或跟骨等部位。可能因正常骨質受到不正常的使用,例如運動員或部隊行軍;也可能發生在骨質強度不足的狀況,例如骨質疏鬆,又叫骨質不全骨折;還有非典型股骨骨折,可能與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治療骨鬆症造成骨小樑修復功能異常有關。治療:通常透過充分休息和拐杖護具使用,應力性骨折就會癒合。但部分患者因足部變形導致受力不均,會反覆骨折或慢性不癒合,須長期使用鞋墊輔具改善足部受力,或以手術加以固定,甚至做自體骨移植和足部矯正手術才能解決。非典型股骨骨折若在X光影像上看到裂痕且大腿疼痛,藥物治療外,建議手術固定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25 醫療.骨科.復健
為何髖部骨折死亡率高?髖部骨折如何復健?專家教3運動在家做加速復原
髖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骨折類型,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傷者會感覺患部劇痛無法動彈、不良於行。髖關節骨折若沒妥善治療將造成下半身行動困難,最後須長期臥床導致更多嚴重併發症,死亡風險是所有骨折類型裡最高的,因此治療術後的復健相當重要,是之後能否正常生活的關鍵。什麼是髖部骨折?骨質疏鬆症是台灣常見的年長者慢性病,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資料顯示,高達近四成50歲以上女性有骨鬆問題,但大多因沒有症狀而毫無警覺,一不小心就發生骨鬆性骨折,常見發生在髖關節、脊椎和手腕等三部位,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傷者會感覺患部劇痛無法動彈、不良於行、無法負重等症狀。髖部骨折後,約60%患者往後一年無法自理,需要接受幫助,20%患者則可能需要接受長期護理。【延伸資訊】》疾病百科/髖部骨折【註】一旦骨質密度測出的T值小於-2.5,即為骨鬆。女性自35歲開始,每年有0.5%~1%的骨質流失,在停經5至7年後骨質流失的速度加快至每年2%;男性45歲開始也以每年0.5%的下降。常見的骨折部位包括股骨、脊椎骨和前臂骨,但多數人不自知,才會發生擁抱、跌倒、搬重物就導致骨折的情形。》疾病百科/骨質疏鬆症為何髖部骨折會死亡?髖關節骨折容易造成下半身行動困難,活動量降低,最後須長期臥床,臥床7天後肌肉減少可高達35%,隨後更易引起如肺炎、褥瘡、泌尿道感染、下肢靜脈栓塞等嚴重併發症,嚴重時會威脅生命,死亡風險是所有骨折類型裡最高的。台灣女性髖部骨折病患在一年內的死亡率為15% ,男性更高達22%。髖部骨折復原時間多久?髖部骨折最好的治療方式仍是盡早手術,讓病人盡早下床活動和訓練肌力以避免併發症的發生。髖部骨折多半需要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腫瘤及關節重建科主任王大翊曾受訪指出,根據國際文獻記載,股骨頸骨折不接受治療,一年內因併發症造成死亡的機率大約為四分之一,基於降低日後併發症發生的機會,股骨頸骨折的患者更需要接受治療。手術後除了要按照醫囑定期回診,更重要的是患者本身的復健,才能盡快恢復正常生活。髖關節附近的肌力訓練也是很重要的一環,除了正常生活的行走以外,還要加強抬腿運動,可以縮短復健的時間。「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吳瀚庭曾受訪指出,置換人工髖關節後,1至2天就應從事簡單的運動和下床行走,以預防關節攣縮與肌力退化;術後3個月內須以助行器或拐杖行走,也要注意髖關節不得彎曲超過90度,例如,坐下時椅子高度要夠高,上廁所則要讓開刀的腳向前伸直,避免下肢交叉,另也要避免內旋,以免造成人工關節脫位。一般在3至6個月後可恢復日常工作與活動,完全康復約需6個月。髖部骨折該如何復健?由於術後恢復期較長,他建議在家可躺著做三項運動,加速復原。運動時注意髖關節不要超過90度,每個招式每回做15到20次,每天做3到5回,術後一至兩天就可練習。第一招:踝關節幫浦運動踝關節上翹、下壓各維持2秒,以增加下肢循環,減少腫脹。第二招:直膝抬腿運動讓患肢膝蓋打直,往上抬到最大的忍受度,停滯10至15秒,以增加大腿前側股四頭肌的肌力。第三招:下肢滑行運動可維持下肢活動度與大腿後側膕旁肌肌力。【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1-20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養生!提神、體重控制、護肝...一次了解咖啡6種好處 營養師教你怎麼喝才健康
根據統計,咖啡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飲品之一。各種不同形式、調味、烘焙程度的咖啡都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吸引許多咖啡愛好者進行鑽研與探究。而對於一般民眾而言,每天早上來一杯咖啡已是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步驟,你也是這樣的嗎?咖啡對於提高工作效率與提振精神的效果已是眾所皆知的,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帶你了解咖啡除了可以提神,還有哪些好處?而市面上咖啡百百種,到底怎麼喝才是健康的呢?咖啡有哪些功效?咖啡裡面含有上千種活性化合物,除了我們所熟知的咖啡因(caffeine)之外,還有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酚類化合物(phenols)、咖啡酸(caffeic acid)、咖啡醇(cafestol)…等等。咖啡可以說是歷史非常悠久的飲品,因此相關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非常久以前,喜愛咖啡的民眾可以參考一下咖啡究竟有哪些功效喔!1.提振精神咖啡中的咖啡因對人體而言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有提振精神的效果。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會選擇在每天早上工作前來一杯咖啡,期望能夠增加工作中的效率及精力。一般咖啡因大約在攝取45分鐘以後會完全被身體吸收,在體內可以持續作用大約3-4小時的時間喔!2.抗氧化咖啡中的綠原酸、草酸等物質具有抗氧化效果,適度的飲用咖啡可以提高身體的抗氧化能力,對於因氧化傷害所造成的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也可能有保護的作用。3.體重控制有研究顯示咖啡因可以增加熱量的消耗,雖然得到的結果並不是非常可觀的數字,但對於需要體重控制的人來說還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4.提升運動表現有研究顯示,在運動前1小時攝取適量的咖啡,運動時燃燒脂肪的速度不但可以增加15%,還可以提高11%無氧運動的表現喔!5.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雖然咖啡因可能會在短時間內造成血壓上升,但由於咖啡內還含有其他機能成分,長期適量攝取咖啡並不會造成高血壓~另外更有研究顯示,咖啡可以降低大約10-20%中風的危險性, 也推測有降低糖尿病患病率的效果喔!6.保護肝臟根據研究結果發現,攝取適量咖啡因與肝指數的降低有關,可能可以減少肝硬化、肝功能病變的發生,因此認為咖啡有保護肝臟的效果,不過詳細機轉目前學界還有待釐清。 你認識你喝的咖啡嗎?常見6種咖啡解密!咖啡有這麼多對於身體的益處!但是每每走進咖啡廳,看到密密麻麻的菜單總是不知道該怎麼點比較好…下面我們就來帶你認識一下常見的6種咖啡到底是什麼吧!1.義式濃縮Espresso使用義式咖啡機沖泡,利用高溫高壓水沖煮壓密的咖啡粉而製作出來的濃縮咖啡。味道較其他種類還要濃郁的多,依照個人喜好還可以選擇雙倍(double)、三倍(triple)等不同份量。2.美式咖啡Americano可以說是黑咖啡的總稱,由手沖壺或是濾壓壺做出來、或是由義式濃縮加熱水製成的都可以稱為美式咖啡,濃縮咖啡與水的比例可依個人喜好調整。味道沒有義式濃縮那麼濃烈,對於初嚐咖啡的人來說是很好的選擇。3.拿鐵咖啡Caffe latte「拿鐵」在義大利為牛奶的意思,因此拿鐵咖啡的主體就是牛奶。標準比例為熱牛奶:奶泡:濃縮咖啡=4:1:1,但會因應各地風俗民情以及咖啡店的創意而有所不同。另有風味拿鐵是加上一些調味糖漿。口感香醇滑順,牛奶的味道也會將咖啡的苦澀沖淡。4.卡布奇諾Cappuccino「卡布奇諾」在義大利文的意思為泡沫咖啡。它與拿鐵的差異在於調配比例的不同,卡布奇諾的比例為熱牛奶:奶泡:濃縮咖啡=1:1:1。飲用時會有厚厚一層奶泡,綿密感十足。5.摩卡咖啡Caffe Mocha摩卡咖啡是帶有巧克力味的咖啡,濃縮咖啡:巧克力糖漿:鮮奶:奶泡=1:0.5:1.5:1,由於調味較重,熱量也是所有咖啡品項中最高的。巧克力的甜味讓整體咖啡的苦澀變得不明顯,是連不喝咖啡的人都會想要嘗試看看的品項~6.焦糖瑪奇朵Caramel Macchiato以濃縮咖啡為基底,上面加上一層厚厚的奶泡及香草糖漿,最上層再淋上焦糖。一次可以享受三種香味,傳統的喝法是飲用前不攪拌,因此嘴唇上會留有厚厚的奶泡及焦糖醬,苦中帶有剛剛好的焦糖甜味。 咖啡怎麼喝才健康?看完上面這麼多種咖啡,究竟怎麼選、怎麼喝才能是對身體好的呢?喝咖啡又有什麼要注意的事情呢? 1.咖啡因不過量咖啡因雖然對於人體有諸多好處,但皆是在適量攝取的情況下。也有許多研究顯示過量攝取咖啡因對健康造成的危害。因此國健署建議,咖啡因每日攝取量應在300毫克以下,但對於特殊身體狀況者如:孕婦及孩童、心律不整、心血管疾病、腸胃病、長期失眠者等等,則建議避免或減少咖啡因的攝取。現在我國的咖啡業者大多有標示各飲品的咖啡因含量,紅色代表每杯咖啡因在200毫克以上,黃色代表每杯咖啡因為100-200毫克,綠色代表每杯咖啡因在100毫克以下。購買前先了解自己喝的飲品咖啡因含量有多少,才不會過量攝取造成身體的負擔喔!2.不糖不奶輕負擔前面介紹了常見的6種咖啡種類,會發現飲品中很常使用牛奶與糖漿做搭配。黑咖啡本身的熱量雖然非常低,但如果加上了牛奶與糖漿、甚至是巧克力醬,熱量就會大大爆表喔!建議大家盡量以黑咖啡為主,減少奶精、糖以及其他調味搭配的使用,畢竟除了本身熱量會增加以外,反式脂肪、飽和脂肪、添加糖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不好的影響,使得咖啡本身的好處不但被抵銷,反而還增加了身體的負擔喔!3.避免空腹喝咖啡咖啡有促進腸胃蠕動及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因此建議大家可以選擇在正餐過後再飲用,避免引起腸胃的不適。而本身就有胃食道逆流、胃腸潰瘍等疾病的患者,由於胃部功能較弱或是正處於發炎狀態,因此建議減量或避免食用咖啡喔!咖啡本身好處多多,而在步調匆忙緊湊的現代,人手一杯咖啡也成為非常常見的現象。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以及需求,適量飲用咖啡,你才能享受到咖啡的美味、同時又喝的健康喔!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20 養生.聰明飲食
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質疏鬆,是真的嗎? 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
隨著年紀的增長,人類的骨流失速度會加快。如果骨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使得骨骼變脆、變弱,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骨密度減弱會使發生骨折的機率增高,嚴重會造成永久行動不便、長期臥床或死亡。因此,預防骨質疏鬆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課題,專家建議趁早存「骨」本,多攝取高鈣與優質蛋白、適度曬太陽、負荷運動;對此,元氣網也針對3大飲品與骨質疏鬆的迷思進行闢謠,告訴你茶、咖啡、牛奶對人體骨質的影響。為什麼會骨質疏鬆?人體骨骼骨量大約在20歲至30歲會達到最高峰,之後骨量逐漸減少,女性停經後因為荷爾蒙減少,骨流失速度會加快。如果骨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使得骨骼變脆變弱,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列為全球第二大的重要流行病,台灣高達160萬人患有骨質疏鬆。據國健署統計,骨鬆是國內65歲以上民眾常見慢性病第4位,50歲以上男性中,每5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症,其中女性的比例更是男性的2倍。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沈默的疾病,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有些中高齡患者,可能只有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的外觀變化,這些患者平常不會覺察到它的存在,大多不以為意,但是只要一個輕微跌倒,或是突然過猛外力,如彎腰搬運物品,就可能造成骨折。骨折後引發嚴重的疼痛、無法行動、可能長期殘疾、永久行動不便,需長期臥床、影響健康生活品質,甚至死亡。哪些人是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1.七十歲以上的年長者。2.停經女性,根據統計,五十到六十歲的女性骨質量平均會減少25%,而同年齡男性的骨質量僅減少12%,明顯女性較男性嚴重。3.具遺傳體質,家族中有骨質疏鬆症病史的人。4.具不良飲食習慣或生活型態者。5.長期濫用類固醇藥物的人。6.經常減重、體重過輕的人。7.未生產過的婦女。8.罹患特殊疾病患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肝臟病或洗腎病人,以及性腺功能不足者,如早發性停經的人。)咖啡、茶、牛奶會影響鈣質吸收嗎?常聽人家說喝咖啡會導致骨質疏鬆,喝紅茶、牛奶可以補鈣延緩骨鬆,真的是如此嗎?一起來看看真相。Q1:喝咖啡會導致鈣質流失,應該少喝?根據歐盟食品科學專家委員會評估,咖啡因每日攝取量建議在300毫克以下,對健康不致造成影響。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說,咖啡因會增加尿中鈣質的排泄,增加鈣質的流失;但若從臨床的角度來看,目前並沒有直接證據顯示喝咖啡會造成骨質疏鬆,僅將咖啡因列為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之一,而非引起骨質疏鬆的主因。至於淺焙咖啡跟深焙咖啡,兩種咖啡的咖啡因含量是差不多的,並不會因為咖啡的烘培方式而對骨質有影響。若您已有骨質疏鬆的情形,仍想享用咖啡的美味,請記得多補充鈣質,以免鈣質流失情形加劇。所以想要健康喝咖啡,就要先吃夠鈣質!Q2:喝紅茶能預防骨質疏鬆,可以多喝?過去研究紅茶中的茶黃素有助於增加骨質密度,進而達到預防骨質疏的效。對此,食藥署闢謠解釋,目前沒有確切的科學實質證據論述指出喝茶與骨質疏鬆性、骨折之間有關,有喝茶習慣的人,並不會導致骨質疏鬆,也不能預防骨質疏。但濃茶中含有大量咖啡因,會影響鈣質吸收,應避免喝濃茶。Q3:喝牛奶能預防骨質疏鬆,可以多喝?美國醫學會期刊有文獻指出,牛奶可以弭平咖啡因帶來的骨質風險。成年人每日需要的鈣質約800到1200毫克,建議盡量由奶製品、蝦米、小魚乾、紫菜、黑芝麻、豆類製品及深綠色蔬菜等食物攝取,或在醫師及營養師的指導下服用鈣補充劑。在營養學的角度,攝取乳製品是補充鈣質的最佳方式,因為乳製品除了含鈣量高,且人體對它的吸收率也高,因為每份牛奶(240毫升)約可提供270毫克的鈣質,接近一般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的四分之一,再加上恰到好處的鈣磷比及乳糖,使鈣質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能增強牙齒及骨質密度,預防骨質疏鬆症,牛奶是補充鈣質的最佳食物來源。但若你有乳糖不耐症,身體無法完全消化乳糖,會因飲用牛奶後有腹瀉、胃痙攣、腹痛等症狀,建議靠牛奶以外的其他食物(黑芝麻、豆漿、紫菜、小魚乾、香菇...),來補充身體所需的鈣質。平日做好6件事預防骨質疏鬆專家建議平日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預防老後骨質加速流失。1.維持健康的體重,攝取均衡飲食,尤其補充含鈣量豐富的食物,如小魚乾、蝦米、黑芝麻、紫菜、髮菜、莧菜、海帶、豆腐、豆漿、牛奶、香菇等2.養成規律且適度的運動習慣,特別是有某種程度牽拉擠壓的活動,如慢跑、健走、打球、划船等,或是負重體操如使用啞鈴、沙包舉重、伏地挺身,蹲馬步、墊腳尖訓練等3.平時可服用鈣片及維他命D,尤其更年期後更應加強補充。停經後女性可考慮適量補充荷爾蒙,以減少骨質流失及增加骨質密度4.適度的曬太陽,人體皮膚只要曬十至十五分鐘的太陽,每週三~四次,就可獲得足量所需的維生素D,幫助體內鈣質吸收5.遠離菸酒,並減少攝取不利於身體吸收鈣的含咖啡因食物(包含濃茶、可樂)6.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測量骨質密度,並接受骨質疏鬆的藥物治療看完以上,你知道茶、咖啡、牛奶對身體的鈣質吸收的影響是什麼嗎?想要預防骨質疏鬆,必須從年輕時就開始注重均衡飲食的攝取,多吃富含鈣質的食物、適度曬太陽、保持理想體重及適度運動,並避免抽菸、喝酒、熬夜等造成骨質流失的行為。如有骨質疏鬆症之症狀,應尋求醫師協助,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時機。參考資料:、長庚醫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台灣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生活網、元氣網、元氣網疾病百科-骨質疏鬆症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真長壽.運動防癌降低死亡!專家曝每周運動「這時間」抗癌,散步、腳踏車都算
-
2024-01-12 養生.聰明飲食
30歲後要多吃!營養師推「補鈣5食物」強化骨骼事半功倍 芭樂上榜
很多人聽到長輩不小心跌倒就骨折都會滿頭問號,不要以為這些事,不會發生在你身上! 30歲後骨質開始流失 打噴嚏就可能骨折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大約到了三十歲之後,骨質會流失的比製造還快,隨著年紀越來越大,骨質就流失的更快,尤其女性更年期會流失更快,而嚴重的骨質疏鬆就讓骨頭像乾枯的樹枝,一不小心跌倒就很容易骨折,甚至有些長輩打噴嚏就會讓骨頭受傷,因此補鈣、強化骨骼密度,就必須在我們還年輕的時候做起。強化骨骼5運動 增加骨密度 1、走路:低強度運動每週3次,每次30分鐘,持續7個月後,可以增加1%的骨密度 2、快走、慢跑:中低強度運動建立跑步的習慣,可減緩老年骨質流失 3、跑步、爬樓梯:中強度運動持續一年後,增加全身2%、股骨頸3.5%的骨密度 4、跳繩、 登階:中高強度運動每天跳繩50下,6個月髖骨粗隆骨密度增加3-4% 5、重量訓練:高強度運動增加骨密度有明顯的效果 但高敏敏提醒,切記量力而為,若本身有受傷者,較不建議過度訓練。簡單來說,骨骼也是用進廢退,雖說重量訓練可以最有效的增加骨密度,但重點是長期的習慣,而不是偶爾假日動一動,這樣反而容易造成運動傷害。 補充鈣質5食物 強化骨骼事半功倍 1、芭樂維生素C可促進腸道對鈣質的吸收,也可以幫助人體產生骨膠原,有助於關節健康。 2、每天2份乳製品乳製品是天然補鈣的基礎,也可以選擇有維生素D、鋅、鎂的複方牛奶,增加全方面的營養。 3、豆製品豆製品不僅含鈣量高,富含大豆異黃酮,也可預防骨質疏鬆,提升骨密度。 4、黑芝麻每100g的黑芝麻,鈣含量約為1456mg,可以灑在白飯/加入牛奶中。 5、鈣質衛福部建議鈣質每日攝取量1000mg,而13-18歲的青少年為1200mg。比較要注意的是,雖然鈣質很重要,但是一次吃高劑量的鈣,吸收率反而會降低,建議平均分散在各餐。【延伸閱讀】·「3指標中1」恐是骨鬆了!貼牆站頭靠不到入列 如何延緩醫生說這樣吃、動最有效 ·喝牛奶、曬太陽補鈣防骨鬆? 專家解答「10個常見迷思」:你可能也錯了
-
2023-12-27 養生.保健食品瘋
長期高劑量補充維生素D增失智風險?醫師2原因說明為何一般人不需恐慌
你可以先知道: (1)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小鼠,在充足的維他命 D 飼養條件下病情反而嚴重,但這只能解讀為「有病多吃維他命 D 有害」,並非「沒病多吃維他命 D會得病」。 (2)該研究為小鼠實驗,動物實驗不等於人體有相同效果。 (3)健保資料庫研究為使用屬於「藥物」的「活性維他命 D」族群,並非一般民眾買來吃的、屬於「營養補充品」的「非活性維他命 D」。 (4)使用活性維他命 D 的族群,多為腎臟病患,腎臟病患本來就是失智高風險族群,該資料分析應是「相關性」、而非「因果關係」。網傳「維他命 D 越吃、腦細胞可能死越多?!」貼文,提及阿茲海默症的動物實驗,觀察到補充維他命 D 會加重病情,而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也顯示相同的結果。但專家表示,動物實驗並非代表人體也一樣,而健保資料庫分析的是藥用的「活性維他命D」,並非一般人吃的營養品「非活性維他命 D」。 吃維他命 D 害失智?原始謠傳版本: 國衛院研究:老年人長期、高劑量補充維生素D,失智風險不減反增 並在社群平台和新聞流傳相關內容:查證解釋: 傳言提到「阿茲海默症的動物實驗中,觀察到補充維他命 D 會明顯的『加速』腦神經細胞死亡、加重認知功能退化」,其中引述的研究就是臺灣國衛院於 2022 年 8 月 發表於《Aging Cell》(老化細胞)學術期刊的「補充維生素 D 會加重阿茲海默症的進展:動物模型和人類隊列研究」。 衛福部也於當時召開記者會,新聞稿中詳述該研究分為二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團隊利用小鼠動物實驗,發現在維生素 D 充足的飼養條件下,阿茲海默症小鼠反而血中維生素 D 低下,但大腦中的維生素 D 受體蛋白量不減反增,與大腦中造成神經病變的類澱粉老年斑位在一起。 第二部分則是研究團隊在得到上述實驗結果後,利用台灣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發現未罹患失智症的年長者若每年服用「活性維生素 D3」(calcitriol),發生失智症風險是未服用者的 1.8 倍;如果是失智症患者則死亡風險是未服用者的 2.17 倍,這些數字也就是傳言主要的內容。(1)動物實驗不等於人體 MyGoPen 諮詢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常務理事傅中玲,她表示該研究的第一個部分是用阿茲海默症的小鼠,因此應該解釋為已經得阿茲海默症多吃維他命 D 有害,而不是沒病吃維他命 D 會得病,但阿茲海默發病前潛伏腦中二十年,如果沒有類澱粉檢查,民眾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經有病理變化,臨床上的建議是如果目前沒有記憶問題,就不建議作檢查,有症狀再做。傅中玲指出,更何況一般動物實驗結果是否可以應用於人身上,其實在科學上也並不一定,所以好的研究會合併動物實驗和人的臨床報告來取信於人。 (2)實驗用藥 並非市售維他命D 傅中玲強調,該研究所使用的資料是針對健保資料中開立「活性維生素D3」,與一般民眾買的、吃的「非活性維生素D3」不同,要符合健保開立活性維生素D3,條件包括:維生素 D 依賴型佝僂症、低磷血佝僂症;副甲狀腺機能低下;慢性腎不全引起之低血鈣症;停經後婦女患有脊椎壓迫性骨折或髖骨骨折病患等。(3)健保資料庫的用藥族群 本身就是失智高風險 傅中玲指出,脊椎壓迫性骨折或髖骨骨折,則因為不能併用其他骨質疏鬆症藥物,在其他骨鬆藥物效果比活性維生素 D3 的效果明顯下,較少選擇開活性維生素 D3 作為主要治療藥物。因此,健保的活性維生素 D3 族群不但本身就有一些疾病狀態,甚至很多是因為腎功能不好而使用,但是醫學上已知腎功能不好的病人,本身就有較高的失智症發生率,慢性腎臟病並患有失智症的比率高達 30% 以上,可以說腎臟功能越差,失智症比例越高。傅中玲表示,當初國衛院發表這篇研究時,就曾引發爭議,許多專家認為國衛院的研究呈現的是「相關性」,而非必然的「因果關係」,傅中玲強調「我也同意上述觀點」。 傅中玲呼籲,因果研究非常困難,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關聯性研究,因此結論通常需要寫的比較保守一點,但有些研究則是在公眾傳播的過程中被誇大而易生誤導,民眾收到相關傳言訊息時,應可仔細看清內容或搜尋已公開、具公信力的資料比對釐清。結論 傳言提到的研究分為小鼠動物實驗及健保資料庫分析二個部分,其中小鼠實驗是已經罹病的小鼠投給維他命 D 而得到的結果,所以結論應解讀為已經罹病多吃維他命 D 有害,而不是健康的人吃維他命會得病,但實際情況是一般人在出現症狀以前、不知道自己已有阿茲海默症,該研究的價值應有助於未來更多、更重要的突破性進展,但與民眾實用價值有落差,民眾也毋需錯誤解讀、過度驚慌。 研究的第二部分是分析健保資料庫,但撈取的資料是使用「活性維他命 D3」,但一般民眾吃的是「非活性維他命 D3」( cholecalciferol ),活性維他命 D3 是藥品、非活性維他命 D3 是營養補充品,民眾從飲食中、保健食品或日曬所獲得的都是「非活性維他命 D3」。且專家也表示,使用健保的活性維他命D3族群多為腎臟病患,腎臟病患本身就是失智高風險族群,該研究是「相關性」研究、而非「因果關係」的結論。(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12/vitamin-d.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24 醫療.骨科.復健
骨質流失無感?骨折為時已晚!骨本是否存夠關係熟齡生活品質
骨質疏鬆是高齡者「無形又致命」的殺手,在醫界積極的宣導下,民眾大多已知道「骨鬆容易引起骨折」,但多數人會認為,骨折只要手術就會好,嘉義基督教醫院骨鬆中心主任吳政誼說,如果手術後不會好呢?根據統計,骨鬆骨折治療後半年內再次骨折的機率高,避免骨鬆骨折,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在骨折發生前「不要骨鬆」,術前預防更勝於術後補鈣。「打噴嚏」導致骨鬆骨折,兩個月內發生三次。骨質疏鬆是高齡化社會重要的議題,人類的骨質密度在30歲達到高峰,35歲以後將逐步流失。在台灣,50歲以上成人,76%有骨質疏鬆,骨鬆本身不可怕,骨質流失人體不會感受到疼痛,要擔心的是骨鬆引起的骨鬆骨折,若以骨鬆引起的髖關節骨折為例,死亡率達15%到22%。一位70多歲的林姓太太,去年因為「打噴嚏」導致骨鬆骨折,全身疼痛緊急手術,術後雖順利恢復,但接下來二個月內,又發生第二次、第三次骨鬆骨折,從腕部骨折,一路到髖部、椎肱骨骨折,每天晚上因為骨折疼痛「半夜唉唉叫」,全家都沒辦法休息,生活也得依賴家人,家人工作嚴重受到影響。吳政誼說,這位患者過去一直都有嚴重骨鬆,卻遲遲未就醫,骨鬆骨折後第一次完成骨水泥灌漿,但其餘骨質依舊鬆軟,即使每一次都給予最好的治療,骨質若無法從「本質」改善,骨折將如同骨牌般,一次又一次接連發生。已開始治療骨鬆的患者,仍有45%機率發生骨折。治療或預防骨質疏鬆看似容易,但人都有「惰性」,根據健保署統計,2022年因骨鬆就醫者有11萬8010人,雖然與罹病人數相比,就醫比例極少,但這群已經有病識感,或是因骨鬆骨折開始使用骨鬆藥的患者來說,已開始治療者,後續仍有45%的機率發生骨折。吳政誼說,主因是患者「漏藥」機率高,骨鬆不會痛讓服藥者少了定期服藥的意識。骨鬆不僅得做好「提早察覺」,如果被診斷有骨鬆,也一定要定時服藥,避免骨折。目前要察覺自己是否骨鬆,可透過骨密度檢查確認,骨密度的數值以「T分數」的標準差方式呈現,數值如果在+1.0到-1.0之間屬於正常,介於-1.0到-2.5表示骨密度過低,屬骨質缺乏症;數值在-2.5以下表示有骨質疏鬆,如果-2.5以下又發生過一次骨折,表示有嚴重骨質疏鬆症。骨鬆盛行率高,50歲以上民眾建議自費檢查骨質密度。吳政誼說,如果尚未發生骨鬆骨折,健保不給付骨密度檢查,但為了自身的健康,呼籲50歲以上民眾,盡可能自費檢查骨密度,好制定自己的預防骨鬆計畫。他說,骨鬆盛行率極高,以嘉義基督教醫院連續二年替700位民眾篩檢骨質密度的結果來看,多數骨密度都偏低,且女性骨鬆比率高於男性。骨質如果要優化,必須遵從三大要素,攝取足夠的鈣質提高骨本、規律的負重運動刺激造骨細胞、適當日曬獲取維生素D。吳政誼說,八成的女性都知道自己是骨鬆的高風險群,不少女性都會補充鈣質,但最終仍是骨鬆候選人,主要是沒有選到適合自己的鈣質補充品。每天攝取1000-1200毫克鈣,並補充維生素D。每人每天建議攝取1000到1200毫克的鈣質,傳統的鈣片主要是「碳酸鈣」,吃了容易脹氣、便祕;有些人會改用「乳酸鈣」或是多喝牛奶攝取「牛奶鈣」,只是也會有過敏的問題,特別是亞洲人多數有乳糖不耐症,也容易脹氣。目前市場上有新的選擇為非晶鈣,於大鼠實驗中,骨骼流失預防效果顯著優於碳酸鈣及檸檬酸鈣;臨床研究針對停經後婦女,使用非晶鈣也有較佳的吸收率,且非晶鈣是唯一能促進成骨細胞增生的口服鈣,因此取得用於加速骨骼生長的專利認證及與美國NASA合作改善太空人骨質研究計畫。除了補鈣,維生素D可以幫助人體鈣質吸收,建議每天攝取800到1000IU,同步做好負重運動,健走、爬山、慢跑、跳繩、韻律舞、太極拳等,多管齊下才能減緩骨密度流失速度。
-
2023-12-24 名人.黃斌洋
補充鈣質也跟預防牙周病有關 牙醫師教你如何正確幫牙周補鈣
衛福部統計,全台40歲以上成年人超過90%受牙周相關疾病困擾。嚴重牙周疾病不但會造成齒牙動搖與咬合障礙,連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等風險都提高。除了保持口腔清潔,另一個防治牙周病重點就是「補充鈣質」。您或許會覺得奇怪,自己骨質密度數據正常,為何牙醫師還說自己有牙周骨質疏鬆傾向呢?該如何正確幫牙周補鈣?牙周骨質與全身骨質差很大試想,如果全身骨質密度可代表牙周骨質密度,那預防牙周病不就要去重訓嗎?答案是兩者沒有關聯。因為無論就胚胎形成與骨頭生長修復模式,兩者都不盡相同。舉例,當腿骨骨折後,修復期間斷裂處會先出現軟骨連結結構後再慢慢硬化成骨;但當牙齒拔掉所產生的凹洞,傷口內是以類似千層派般的膜狀骨板逐漸堆疊上去直到填平,兩者差異頗大。牙周骨質容易用進廢退身體骨架與四肢因為承受行立坐臥等功能,所以骨質密度因刺激而維持。但牙周組織在牙齒被拔掉後傷口雖會修復,但因不再承受咬合力,在「用進廢退」趨勢下造成牙周骨量流失與密度下降。這點跟臥床的骨折病人,骨折銜接處會透過傷口修復過程而密度升高,但全身也會因久臥在床導致骨頭密度萎縮的概念類似。牙周骨頭更易受細菌侵蝕口腔是個充滿細菌的環境,而圍繞牙齒的「牙周囊袋」更能讓口腔細菌接近牙周骨質造成侵蝕。這也就是為何透過「正確口腔清潔」與 「定期到牙醫診所洗牙」以衛護牙周骨質健康非常重要。我年輕也骨鬆?年齡分為兩種。一個叫做「生日年齡」,另一個叫做「生理年齡」,就牙周而言就是「牙周骨齡」。雖然年輕人牙周骨齡應該要較好,但現今飲食西化,加上抽菸、熬夜、咖啡、濃茶、加工食品與碳酸飲料等,影響到牙周骨質密度,年輕人仍會有牙周骨鬆風險。天然的鈣尚好日常多補充:鮮乳、優格、起司、優酪乳,還有黑芝麻、豆干、深綠色蔬菜、小魚等食物,對於牙周的骨質密度補充都有幫助。至於草酸類食物、加工食品與碳酸汽水等含高磷飲食、咖啡、紅茶、抽菸等會降低鈣質吸收,建議節制。補鈣品不一定補鈣選擇牙周補骨保健品前,讓我們先了解牙周骨質結構。它是由約各佔一半的有機骨膠原蛋白,以及無機含鈣礦物質所組成。這組成跟骨間關節形成所需要的葡萄糖胺關聯不大。因此想要增強牙周骨質密度,仍是以「鈣」質補充最重要。市面上有非常多含鈣補充品,但根據振興醫院研究,一般鈣質補充品吸收率維持在25%~35%左右。 也就是說如果補鈣方式不正確,或忽略需要同步增加的維他命D與鎂等元素,補鈣效益有時並沒有想像那麼大。近年醫學研究趨勢,逐漸從「如何給予更多外來鈣質」,轉往「如何讓更多鈣質成功轉換被身體利用」邁進,也得到一些突破。預防永遠勝於治療牙周病拖延或者缺牙太久,造成牙周骨頭流失後,透過醫學所謂「牙周骨質重建」是常聽到的治療方式。但是無論醫學如何進步,能否透過手術或外來骨粉來產生跟原本一樣的健康牙周骨質結構,仍有一段努力空間。也因此看待牙周病與缺牙,「預防勝於治療」以及「及早積極面對」以避免天然骨質流失才是王道。有打補骨針務必告知牙醫師骨科針對嚴重骨質疏鬆或者預防腫瘤遠端轉移的患者,有時會透過使用含雙磷酸鹽成分的針劑以強化骨質密度,俗稱「補骨針」。這類針劑對於延緩全身骨質疏鬆非常有幫助,但有研究同時指出會造成牙周骨頭的傷口修復能力變差。因此若確認需要進行此類針劑治療前,請牙醫師先進行全口牙周檢查,或曾經打過此類針劑且考慮進行人工植牙等治療,充分告知您的牙醫師是非常重要的步驟。因此當下次牙醫師提醒您「牙周骨頭密度要注意」時,您真正了解其中含意與補強方式了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17 醫療.骨科.復健
為何容易半夜腳抽筋?盤點抽筋5大原因、緩解方式及如何預防
為什麼常常抽筋?是不少民眾的困擾與疑惑。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塗雅雯說,抽筋發生是因為體內細胞的細胞膜在交換電解質時,發生不平衡所致。造成電解質失衡的因素很多,每個人抽筋的原因都不相同,包括年齡、疾病、藥物、姿勢、運動等,必須依不同的原因,給予不同的緩解方式。抽筋好發原因多,上班族最常受久坐影響。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亭安說,抽筋好發原因共有5大類:抽筋好發五大類原因1. 長期久坐、久站、姿勢不良:造成肌肉細胞興奮性上升、肌肉過度緊繃,好發族群為上班族,時常久坐,造成下肢血液循環不良。2. 疾病影響:下肢血液循環不佳,也容易引發抽筋,如患有心臟病、腎臟病、肝臟疾病等慢性病者,甚至是器官衰竭患者。3. 體內鎂、鈣等電解質不平衡:包括孕婦常伴隨孕吐,容易脫水、電解質不平衡,或洗腎、服用利尿劑等患者,容易引起抽筋。4. 溫度變化大:如天冷、深夜時,氣溫降低,血管收縮,血液循環不佳,容易造成布滿血管的肌肉更緊繃,增加抽筋機會,應多注意保暖。5. 神經傳導受損:包括中風、糖尿病神經病變等患者也容易抽筋。年輕人多因運動過度,年長者因疾病或身體退化影響。塗雅雯說,抽筋發生的原因,也因為年齡層而不同。年輕人抽筋多因運動過度,導致肌肉損傷、疲勞,或運動時未適時補充水分、電解質,增加抽筋風險。抽筋好發部位在小腿、大腿、肩膀、上背部、胸肌等處肌肉群,症狀多為肌肉突然緊繃,不能活動,有時還會伴隨疼痛。年長者抽筋則有三大原因1. 肌肉流失、品質不佳:長者常見肌少症,也會增加抽筋機會。2. 受慢性疾病影響:包括肺阻塞(COPD)、心臟病、腎臟病、肝臟疾病等,影響周邊血液循環,電解質無法平衡,此類抽筋多發在晚上睡覺時。3. 受身體退化影響:可能因腰椎狹窄壓迫神經,導致神經傳導異常,也會增加腿部抽筋的機會,患者多抱怨,晚上睡覺睡到一半抽筋痛醒。陳亭安說,年長者抽筋的原因,常為多種原因交互影響,包括慢性病、肌少症、靜脈曲張、甚至吞嚥功能不佳,一喝水就嗆到而不敢喝水,出現長期脫水問題等,均會增加抽筋機率。利尿劑、抗憂鬱劑、抗生素等,也可能引起抽筋。另外,抽筋問題也受到藥物影響,陳亭安說,如利尿劑、抗憂鬱劑、抗生素,或治療骨鬆等多種藥物,都可能引發抽筋。若服用某種藥物後,反覆出現抽筋問題,應回診詢問醫師,若發現真的是藥物所引起,可以更換藥物,或搭配其他方式緩解抽筋問題。現代人長期姿勢不良、缺乏運動,全身肌肉緊繃,常出現抽筋問題,抽筋往往來得又快又猛,十分疼痛。大家最想知道,抽筋時要如何做,才能快速紓解疼痛,恢復活動力?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亭安說,抽筋好發部位在小腿、大腿、肩膀、上背部等處肌肉,症狀多為肌肉突然緊繃、疼痛,不能活動。一旦發生抽筋,可以進行不同的伸展、緩解動作,解除肌肉緊繃、疼痛。以下是常抽筋的五個部位,及其緩解方式:1.小腿後側抽筋先按摩緩解疼痛,坐在地板上,雙腳伸直,將發生抽筋那隻腳的腳板,朝身體的方向彎曲,以利伸展小腿後側肌肉。每次伸展停留20秒,再回到原先位置休息20秒,如此進行3至4個循環。2.大腿前側抽筋如右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等肌肉抽筋,可以用左腳單腳站立,並將右小腿往身體後方伸展,用右手抓住右腳腳踝,讓右腳膝蓋彎曲,盡量讓右腳跟碰到右側臀部,達到伸展大腿前側肌肉的效果。每次伸展同樣停留20秒,再回到原先位置休息20秒,如此共3至4個循環。3.大腿後側抽筋先按摩緩解疼痛,坐在地板上,雙腳伸直,將發生抽筋那隻腳的腳板,朝身體的方向進行彎曲,再配合身體往前彎,用手去扳腳板,以利伸展大腿後側肌肉。每次伸展停留20秒,再回到原先位置休息20秒,如此進行3至4個循環。4.肩膀抽筋如右側肩膀抽筋,先將右手臂往前伸直,並往左側肩膀移動,這時左手上手臂,在右手手肘外側施加壓力,讓右手手臂更靠近左胸口,做出類似「大象鼻」的動作。每次伸展停留20秒,再回到原先位置休息20秒,如此共3至4個循環,緩解右側肩膀抽筋。反之亦然。5.上背部抽筋可以做出類似在古代跪拜皇帝的姿勢,首先是雙膝跪地,臀部坐在雙腳的腳跟上,這時上半身往前伸展,將雙手手掌放在地板上,並盡量往前延伸,肩膀往下壓,讓背部肌肉感覺到伸展、紓解壓力。每次伸展停留20秒,再回到原先位置休息20秒,如此共3至4個循環。六大預防抽筋方法1.避免長時間久坐、久站:塗雅雯說,每種姿勢固定20分鐘,應變換姿勢,搭配四肢活動、伸展。2.控制慢性病:若有心、肝、腎等慢性病患者,或是有中風、腰椎神經壓迫等,務必按時服藥、復健,控制病情。3.運動前充分熱身:促進血液循環,讓肌肉放鬆,熱身時間至少10分鐘4.運動時適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5.運動後伸展、注意保暖:運動過程中,休息時也要做好保暖,運動結束應做好10分鐘的收操動作。一旦運動過程有抽筋現象,應立即暫停不要勉強,避免症狀持續惡化。6.睡前做緩和伸展運動:陳亭安說,若要避免最擾人的半夜抽筋,睡前可以進行緩和運動及伸展運動,動作可參考上述抽筋後緩解不適的運動。建議每天做,或至少每周2至3次,注意不要運動過量。也可將容易抽筋的腳墊高,促進血液循環。Q:抽筋頻率過高時,是否需要就醫?塗雅雯說,抽筋頻率因人而異,目前並沒有一個衡量的基準及明確的定義,但以臨床經驗觀察,若一周抽筋一次以上,就應特別注意,應檢查是否患有慢性疾病。陳亭安表示,如果抽筋情形已影響日常生活、睡眠,比如走路時常抽筋,或睡眠中頻繁抽筋,就應就醫治療,找出抽筋的真正原因。一般來說,有可能是末稍血液循環不好、神經壓迫或其他疾病,必須加以治療。Q:服用特定營養素,是否可以避免抽筋?塗雅雯指出,抽筋與電解質不平衡有關,因此應補充鎂、鉀、鈉、鈣等。運動時應補充電解質,平時可服用維生素B群,達到穩定神經傳導、降低抽筋的效果。陳亭安說,目前無研究證實多吃哪一類食物有助減少抽筋,但平時可多補充富含鈣、鎂、鉀等微量元素的深綠色蔬菜、堅果、豆類、小魚乾、香蕉等。他也提醒,香蕉為高鉀、高糖分水果,抽筋時食用有助幫助體內電解質平衡,但對於糖尿病、腎臟病的抽筋患者來說,就要多加留意。Q:重量訓練時,胸肌抽筋怎麼辦?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塗雅雯表示,除小腿、上背部等處肌肉容易抽筋外,許多人會從事胸肌重量訓練,如果運動過度、訓練過重,也容易增加胸肌抽筋的機會,而胸肌的抽筋,常與肩膀的旋轉肌有關,一旦合併有錯誤姿勢時,就容易發生。胸肌抽筋時,應立即進行按摩,並藉由反方向的伸展,拉長肌肉緩解抽筋,尤其伸展動作一定要輕柔,不可以過度用力,以防肌纖維拉扯受到二次傷害。Q:游泳時發生抽筋應如何處理?陳亭安說,游泳抽筋常見部位是小腿或腳趾,這時一定要保持鎮定,緊急呼叫救生員或一旁陪游的朋友,立即上岸,避免發生危險;若身旁沒人,一時無法上岸,應馬上在水中做水母漂的動作,以利旁人早一些發現異常狀態。陳亭安指出,保持水母漂姿勢,會做出彎曲腳趾的動作,可以緩解腳趾抽筋,同時也可順勢用手按摩抽筋的小腿,加速緩解肌肉緊繃。如果抽筋症狀緩解後,可以慢慢向岸邊移動,但切記在水中換氣,應採快呼、快吸的方式,降低抽筋所致的溺斃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15 養生.聰明飲食
最健康的零嘴!毛豆4煮法快速料理,煮時多「一動作」吃了不怕脹氣
很多人愛吃零食,但零食有健康的嗎?還真的有!國民健康署推薦有很強抗氧化能力的毛豆,而且葷素皆宜,想補充蛋白質的人都可以吃。毛豆抗氧化、防骨鬆 素食者補充蛋白質好選擇根據國健署資料指出,毛豆就是尚未成熟的大豆,與其他大豆家族相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鉀、磷、維生素A、大豆異黃酮,同時也是蛋白質與膳食纖維的絕佳食物來源之一。毛豆所含的維生素E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可以協助清除自由基,同時具有抗凝血的功能。卵磷脂則是大腦發育不可缺少的營養成分之一,而大豆異黃酮被稱為天然植物雌激素,也能防治骨質疏鬆。毛豆和肉類一樣擁有豐富的蛋白質,是可以提供能量又不易造成肥胖的食物,除了可穩定血糖,更富含機能性成分。行政院農委會資料也指出,毛豆含有8種人體所需的胺基酸,與穀類一起吃,更可使二者蛋白質利用效率提高42%。想補充蛋白質的人也很適合把毛豆當作小零嘴來享用,且葷素皆宜,是素食者補充蛋白質的好選擇。豆類吃多易脹氣 煮好1動作解圍不過吃毛豆有個問題,應該說所有豆類都是,吃多容易脹氣。根據行政院農委會《農業兒童網》建議,水煮毛豆至沸騰時會有白色泡沫浮起,這些泡沫就是會造成脹氣的「棉籽糖」成分,因此將此白色泡沫撈掉,就能大幅降低脹氣的機會。4種毛豆快速料理法毛豆最常見的料理法是直接用鹽水煮熟了直接剝開吃,或取出裡面的豆粒與其他食材一起炒來吃。而外面賣的熟食小吃毛豆,為了更有味道,會加入一些黑胡椒或辛香料,這就要注意調味料鈉含量較高,不要吃多,水煮的還是較為健康。1.水煮毛豆最簡單的方法。將水煮開,加入一些鹽。接著將毛豆丟進去煮,帶殼或去殼都可,煮約5分鐘,煮熟後撈起瀝乾,用冷水沖洗冷卻,即可食用。或視個人口味再加一些八角、花椒、黑胡椒等調味。2.蒸煮毛豆蒸煮與水煮方法較類似,但蒸煮的毛豆會更加鬆軟一些。蒸煮的時間大約是5至10分鐘,同樣是毛豆熱透變軟後,用冷水沖洗冷卻,再進行調味即可食用。3.煎毛豆煎毛豆較不常見,但也是一種美味的方法,並且比起水煮,用悶煎方式能保留最多營養素。先用點鹽搓揉毛豆,再以平底鍋慢慢加熱,乾煎至兩面微焦,之後轉小火悶煎約5分鐘,最後再淋上一點橄欖油或調味料即可。4.微波毛豆使用微波爐也是一個迅速料理的方式。如是新鮮的毛豆,可在大豆上灑幾滴水再開始微波,大約3-4分鐘;如果是冷凍毛豆,時間可縮短。將加熱時間控制在2分鐘以內,能大幅減少營養素被破壞的程度。【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臉書粉絲專頁 .《農業兒童網》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2-08 醫療.泌尿腎臟
熟男注意!不舉、不硬、易怒、失眠... 當心「這問題」上身 做好這些事助重振雄風
你家有「熟男」嗎?是你的枕邊人?還是你自己就是?有沒有發現隨著年紀越老,脾氣越不好、體力越不好、情緒越不穩定,也越易疲倦乏興趣;若有以上老男人「老番顛」症狀,當心是處於「男人更年期」階段。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當處於「男人更年期」階段,可能會伴隨睪固酮偏低,導致了很多日常生活的「老番顛」症狀!熟男的更年期症狀女人老了會經期停,邁入更年期的階段。而男人老了,大家都不知道也會有更年期,以為那只是日常生活的「老番顛」,來看看男性更年期對身體有哪些影響?.情緒方面:沮喪、易怒、認知障礙、失眠、憂鬱、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身體方面:疲累、沒精力、骨質流失、骨鬆、肌肉鬆弛、肌耐力衰退等。30歲之後 睪固酮分泌開始下降當男性進入中年以後(30歲後),體內的睪固酮分泌量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少。男性睪固酮就以每年約1%到2%速率開始下降,而過了40歲以後,會產生明顯的不足症狀。我們醫學稱為「男性荷爾蒙偏低(hypogonadism)」,俗稱為「男性更年期」。 所以各位男士們,不是一定60-70歲後你才會雄風不再喲!男性的睪固酮從30-40歲開始每年會以約1%-2%的速度逐步下降,平均統計「40歲至70歲的男性大約有1/4,就有可能會遇到睪固酮低下」的狀況。「男性荷爾蒙偏低的評估量表」判斷你有無睪固酮低下而如果你是男人,但自認不老,但感覺到近日身體狀況不如以往,體力不足、性生活時也不硬不舉起來、性生活頻率大大減少了;可以依美國聖路易大學「男性荷爾蒙偏低的評估量表」初步評估,看看自己有沒有睪固酮低下?1.是否有性慾降低的情況?2.是否感覺沒有元氣、活力?3.是否體力變差、耐受力下降?4.是否有身高變矮的情況?5.是否覺得生活變得較沒樂趣?6.是否覺得悲傷或沮喪?7.是否勃起功能變得不堅挺?8.是否運動能力變差?9.是否晚餐之後會打瞌睡?10.是否有工作表現不佳的情況?當中第一個問題及第七個問題若回答「是」,或有3題回答「是」,你就要盡早找醫生做檢查。而除了評估是否出現前述表列症狀,最簡單迅速的方式就是抽血檢測。總睪固酮正常的數值應該介於300-1000ng/dl之間,若是低於300ng/dl,就屬於偏低的族群。老男人的治療當檢測出男性荷爾蒙偏低,治療方式可採行:- 口服睪固酮藥物- 塗抹睪固酮凝膠- 施打睪固酮針劑這些方法,皆可補充睪固酮。視個人情況不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一般療程為3個月,之後再抽血檢測效果。使用中的患者則每3個月定期抽血追蹤時,應一併檢測肝功能、血色素、PSA數值並進行肛門指診,以降低風險。老男人的飲食建議 有助重振雄風除了補充男性荷爾蒙,也可在飲食上的健康生活得到補充:1.多吃蛋白質.雞蛋:含有優質蛋白質,有助於維護肌肉質量和性功能.去皮雞肉:富含高質蛋白質,有助於維護肌肉質量和性功能.去皮魚肉:富含高質蛋白質,有助於維護肌肉質量和性功能2.非精緻澱粉類食物如全穀雜糧,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有助於身體代謝,改善更年期易累的情況。3.顏色豐富的蔬菜、水果、鈣質.多樣且顏色豐富的蔬菜,攝取較多的植化素,可提高抗氧化能力,增強身體抵抗力,維護心血管健康。.適量攝取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膳食纖維,有助於維持健康的生理機能,促進腸胃蠕動,減少食物殘渣在腸道停留時間,有助於預防大腸癌。.每日攝取至少1000毫克的鈣質,例如鮮奶、芥藍、芥菜、豆干及黑芝麻等。 4.植物油和魚油.選擇健康的植物油:為預防心血管相關疾病,建議選擇葵花油、橄欖油、苦茶油、堅果油等植物油。 .動物性油脂則可選擇魚油,因魚油含有Omega-3脂肪酸,可減少發炎,預防血栓及改善血脂 5.微元素.鋅:鋅有助於維護睪固酮分泌,可以攝取肉類、堅果、蛋白質等食物,建議每天攝取15mg的鋅 .硒:硒有助於穩定情緒,改善睪固酮生成和精成熟,可以攝取堅果、雞蛋等食物 黃軒提醒,若男生在賀爾蒙檢查後,證實睪固酮不足,自己已進入更年期狀態,請不要太過擔心!應請你的醫師評估並開立男性賀爾蒙補充,你並從日常生活習慣中來改善,可以積極維持男性健康生理機能之平衡,你的雄風真的會再度揚起喔!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
2023-12-03 醫療.骨科.復健
35歲後骨質開始流失 別讓自己變骨鬆預備軍
骨頭的健康與否密切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品質,尤其是老年人若骨質疏鬆,肌肉又不斷流失、缺乏肌力訓練,不僅肌肉乏力容易失去平衡跌倒,一旦跌倒也容易骨折。過了35歲以後,骨質便開始流失;到了65歲,每年更是骨質流失急行軍,要做好骨質保衛戰,必須擁有正確的觀念。聯合報元氣健康講座邀請骨科醫師,面對面與民眾衛教,做好觀念備戰。最怕骨折臥床!骨鬆居長者「常見慢性病」的第四位。根據國健署統計,骨質疏鬆症已成為65歲以上長者「常見慢性病」的第四位,千萬不可輕忽。全台將近700萬人口有骨鬆的問題,更多時候自己「並不自知」,直到跌倒、骨折發生後,復原時程漫長,最終演變成需要長期臥床、需要人照料的窘境。元氣健康講座「保骨補鈣有一套骨質優化無煩憂」邀請慈民骨科院長、宏恩醫院骨科、中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盧異光,向民眾說明「骨科學」。盧異光說,每個人的骨骼是透過「成骨細胞」、「破骨細胞」來進行新陳代謝,因此不同部位骨折復原時間都不同,平均手指4周、手腕6周,若是大腿、小腿等大部位骨骼則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時間復原,全身的骨骼大約3年會「煥然一新」一次。男女一到更年期,成骨細胞居劣勢,骨鬆開始發生。骨骼受損的復原期間並不算短,若要保持健康的骨骼,就更得瞭解到自己的骨密度健康狀況,尤其許多人並不了解自己其實已經是「骨鬆預備軍」。盧異光指出,成骨細胞會讓骨骼變強壯,但到了30歲左右便開始逐漸走下坡,通常30至35歲成人的骨量最好,後續便以每年0.2%的速度流失骨質;65歲以後更以每年2%至5%速度加速流失,不可不慎。「成骨細胞一旦少於破骨細胞,就容易骨鬆。」盧異光說,女性荷爾蒙有抑制破骨細胞的功效,男性的睪固酮也同樣能夠減少破骨細胞,因此一旦到了更年期,成骨細胞就會逐漸屈居劣勢,骨鬆便容易發生。九成民眾鈣質不足,需長期補充足夠鈣質。除了成骨細胞、破骨細胞的功能外,鈣質攝取對於骨密度影響也是相當重要,但調查顯示,全台其實高達97.6%的國人都鈣質不足,因此,市面上有許多鈣營養補充品,也名列國人最常攝取的保健品第二名。盧異光說,常見大致有幾類,碳酸鈣類吸收率約27%,檸檬酸鈣類吸收率約35%,但碳酸鈣易有脹氣、便祕等副作用,導致民眾無法長期使用,補鈣效益也不顯著。目前市面上有較新型的非晶鈣(ACC),研究顯示溶解度、吸收率都很高,可有效的提供鈣質,讓骨骼利用,減少副作用的產生;更可同步刺激成骨細胞增生,臨床應用上已有改善骨密度、縮短骨折病患復原期的多起案例。30多歲骨質巔峰建議作檢查,可當日後監測基準。盧異光說,生活中種種因素都會影響骨質,長期服用類固醇、更年期後、酗酒、抽菸、熬夜、缺乏運動、營養不均衡都是造成骨質疏鬆的原因之一。特別是父母兄弟姊妹有骨質疏鬆、身高開始變矮、體態明顯愈來愈駝背的人,更是高風險族群。目前骨科中一致認定的「黃金標準」即為「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DEXA)」檢查,放射量很低,符合條件下也有健保給付,建議民眾在30多歲骨質巔峰時,就可以開始檢查骨密度,作為後續監測的基準。預防骨鬆兩大原則1.營養補充要留意,增加鈣質吸收率。影響鈣質吸收的食物、藥品相當多,抗憂鬱劑、碳酸飲料,菠菜由於含有草酸,讓鈣不容易被吸收,建議與鈣片間隔一個小時再食用。腎功能不好的民眾則不建議吃檸檬酸鈣,恐造成腎臟過大負擔。盧異光建議,每天可喝兩大杯牛奶補充鈣量,或是透過營養補充品,每天可曬曬太陽20分鐘取得維生素D。2.骨骼肌肉不可分,要做有效運動。運動對骨質來說至關重要,但重要的是「有效運動」。盧異光說,骨骼跟肌肉密不可分,因為骨骼的強壯得與肌肉在「拮抗作用」中訓練,若是經常臥床的人骨質疏鬆,補充再多營養品也都無法改善,是典型的「失用型骨質疏鬆」。訓練骨質的運動基準要以「肌肉有收縮、拉扯骨頭」且時間不低於30分鐘。平時上班族久坐,則建議每小時做各30秒的「手指、手腕、手肘」轉動,腳部踢一踢、扭一扭,打斷工作的連續性,讓肌肉放鬆一下,避免肌肉問題影響到骨骼健康。
-
2023-12-03 退休力.健康準備
2023退休力論壇/名醫林頌凱住院深刻體悟:年輕應快存肌本,國人應重視肌肉力!
不拖累家人,讓自己好走,已成為退休準備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環許多人認為,退休力5大要素中,以健康最為重要,對於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來說,可是有著深刻體悟,在今年5月新冠確診,病情嚴重,住院5天,因長時間臥床,肌肉組織明顯減少,迄今已近半年,體力大不如前。他在聯合報「退休力論壇」分享親身經驗,希望國人重視肌肉力,年輕人開始存肌肉本。林頌凱表示,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以96高齡辭世,辭世前兩天仍接見英國新任首相特拉斯,等於生前只臥床一、兩天,健康、活躍至人生最後一刻。相較之下,但台灣民眾臨終臥床時間卻長達8.04年,如何不拖累家人,讓自己好走,已成為退休準備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環。老年人衰弱雖非疾病,卻可能導致失能、骨折林頌凱在退休力論壇中,發表「健康肌力:和痠痛說 byebye!科技如何輔助健康 」專題演說,他指出,老年人衰弱是一種狀態,而非疾病,但卻可能導致失能、骨折,甚至入住養護機構。臨床顯示,肌肉流失、牙口不好、營養不良、骨鬆、憂鬱症都屬於老化衰弱,與其他國家相較,國人老化速度明顯,一項研究顯示,65歲以上長者骨鬆骨折風險竟達81%。林頌凱強調,「肌肉力、骨骼力、神經力為健康力三大組合」,其中以肌肉力最容易被忽略,一旦肌少症,肌肉組織偏少,容易跌倒,還可能眾病纏身,因此,年輕時必須多存肌肉力。「走路、散步等有氧運動是無法長肌肉的。」林頌凱指出,許多老人家每天走一萬步,自認運動量足夠,但一不小心就摔跤,原因就在於肌肉量不足。如果想維持或增加肌肉量,必須透過重訓,並達到累喘等狀態。透過新科技,可以更加瞭解身體機能、檢測肌力目前可透過「姿勢分析儀」、「智能重訓」、「穿戴式裝置」等科技,瞭解身體機能,檢測肌力,讓醫師、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員開出最佳運動處方,提升效能,並持續追蹤,減少受傷機率。林頌凱強調,藉由運動醫學、復健醫學可讓中老年人「不痛、能動」,建議年長者如有病痛,身體痠痛,就應該積極就醫,找出病因,對症下藥,並在專家評估下,做正確運動,維持並增加肌肉量,減少衰老危機。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01 焦點.元氣新聞
HIV感染者3困境 老後無家可歸
愛滋防治達標3個90% 3.5萬名感染者卻面臨老後求助無門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時代,如何健康、幸福老去,成為人生必修學分,對於HIV感染者來說,這更是困難的課題,確診後即喪失購買保單權力,一旦失能,缺乏生活自足能力時,恐面臨照服員拒絕提供服務、且找不到願意收置的安養機構等困境。愛滋相關團體呼籲,政府應重視此議題,提早因應,別讓老邁感染者陷入悽慘惡夢。疾管署今年11月統計,全台現有3萬5508名HIV感染者,50歲以上中高齡者超過3,000人,而年逾65歲銀髮感染者則有511人。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洪健清預估,到了2036年,50歲以上感染者超過2萬7000多人,在面對老後準備時,恐四處碰壁,不知該何去何從。台灣愛滋防治表現優異,名列全球前段班,早在2020年就達成「愛滋防治90-93-95」目標,也就是90%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93%已知感染者接受服藥治療、95%服藥的感染者測不到體內病毒量,為亞洲第一個超越聯合國愛滋病規畫署(UNAIDS)設定「90-90-90」目標的國家。近年來,聯合國提出第四個90,那就是90%病毒獲得抑制的感染者是可擁有良好的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且延長生命,這也凸顯出HIV感染者老後安養的急迫性。洪健清強調,隨著醫藥進步,只要規律用藥,死亡風險大幅下降,絕大部分感染者都可以做到U=U(測不到病毒等於不會傳染)。此外,國外大規模研究顯示,只要早期診斷、病情控制良好,HIV感染者平均餘命僅與一般民眾相差5歲。「隨著年齡老去,感染者也面臨慢性病照護、長照、機構安養等需求。」洪健清表示,感染者身體處於長期發炎狀態,因此,更容易罹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疾病,骨鬆、心肌梗塞等風險也較高。研究發現,感染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平均年齡,較一般民眾提早10至15年,而50歲愛滋患者身體素質,約等同於65歲正常人。再過10年,台灣約有一半感染者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人數眾多,背後所潛藏的社會議題不容小覷,財團法人台灣關愛基金會(關愛之家)主任陳佳備表示,大部分感染者與家人關係不好,獨居比率遠高於其他人,家庭及社會支持系統普遍較差,一旦失能臥床,對於長照服務、機構安養等需求,明顯高於一般民眾,屆時眾多感染者勢必面臨求助無門的困境。事實上,不用10年後,愈來愈多感染者現已成為安養機構的拒絕往來戶,陳佳備指出,只要告知感染者身分,幾乎都被機構婉轉地拒絕,理由不外乎是「滿床」、「等候入住的人眾多」。洪健清點出問題癥結,長照機構中的照服人員擔心自身被感染,而拒絕照顧。機構負責人則擔心感染者入住後,現有住民決定搬離,占床率變低,收入大受影響。台灣9成5服藥感染者達到U=U,但調查發現,近4成5國人沒聽過U=U,連以感染者為主的社群調查中,不到6成真正了解U=U。因不瞭解,而有所誤解,當HIV感染者需長照服務時,相關人員仍對HIV存有迷思,導致感染者求助無門。對此,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依「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感染者就醫、安養及居住等權益,均受到保障,因此,長照機構不得拒絕收置感染者,而個案在入住之前,也不必主動告知病情。醫事人員拒照護 宣導提升疾病認知由於近年愛滋病藥物效果良好,若穩定服藥,可達到U=U(測不到病毒等於不會傳染)理想目標,盡管如此,仍有一定比率的醫事人員不願照護HIV感染者,護理人員愛滋病防治基金會於2019年調查1100位醫護人員照護感染者的意願,結果發現,僅約4成護理師、藥師樂於照顧愛滋患者,而這些醫事人員大都服務於愛滋指定醫院。2021年基金會再次調查,對象則鎖定長照機構工作人員,結果顯示,45.7%受訪者不願照顧愛滋個案。台大醫院個管師、台灣愛加一協會理事長施鐘卿表示,長照專業人員之所以不願照顧愛滋病患,關鍵在於對於疾病認知不足。事實上,另一項醫療人員愛滋認知調查發現,只有2成受訪者聽過U=U,以致擔心照護HIV感染者時被傳染。台中榮總愛滋病個管師謝佳吟表示,愛滋病患至牙醫、耳鼻喉科等需器械治療的科別,容易遭受拒絕,理由為病毒量高,希望等患者病毒量下降、免疫力提升,再回來就診。安養機構應該也是如此建議,感染者規律用藥,達到U=U,入住之前,出示健保快易通,秀出病毒量數字,讓服務團隊安心。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表示,照服員受訓、教育訓練時,都上過性平課程,瞭解愛滋病友的醫療權益。此外,熟知感染途徑,只要不執行侵入性醫療行為,就不會擔心被感染。盡管如此,權益促進會仍常接到感染者的抱怨電話,指稱原本預約照服員有關擦澡、洗頭等服務,但對方得知感染者身分,就拒絕前來住處。新北市私立衡安護理之家主任陳吟倩坦承,一般安養機構是不收置HIV感染者,她之前服務的機構則較例外,7年前即有中風、偏癱的感染者入住,集中在一個房間,床頭不會特別註記病名,只要做好在職訓練,做好管控,照服員戴上手套,仍可協助患者洗澡、餵食。「台灣過去近四十年來,並未發生因照護愛滋感染者,而遭傳染的事件。」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強調,感染者與一般長照住民一樣,長照機構無須特別擬定另一套感染管制措施,如無親密行為,是不會傳染給同住者,就算共用衛浴、共食,也相當安全。「愛滋病去汙名化相當重要,且長照機構應保護感染者隱私。」國內愛滋治療權威、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洪健清表示,愛滋病與B肝病毒一樣,屬於慢性病毒性感染,只要規律服藥,測不到病毒量,就不會傳給旁人。政府應該更積極宣導及衛教,提高民眾對於愛滋的正確認知。長照機構不肯收 關愛之家推共生宅因中風、肢體偏癱,五十多歲的陳先生(化名)需長期臥床,盡管社工多方接洽,打了數十通電話,仍找不到願意收置的安養機構,只能由八十多歲、行動不便的老母親照顧其生活起居,狀況令人不捨 ,而他之所以屢吃閉門羹的原因為HIV感染者身份。與愛滋指定治療醫院簽約的安養機構家數達二三十家,但記者實際致電幾家機構,過程相似,一開始院方熱情地介紹機構環境及特色,但一聽到「愛滋」二字,態度冷淡許多,頓時宛如機械音,最後答案均為「現已滿床」、「請等候通知」。類似遭遇個案愈來愈多,關愛之家預計明年成立全國第一家專門收置感染者的養護機構,以解決感染者安養困境,主任陳佳備表示,該愛滋長照機構將以「共生宅」為概念,保存現有中途功能,另設二十幾床安養床位。陳佳備表示,對於愛滋感染者來說,老後失能失智,如需機構安養,將面臨極大的挑戰,絕大部分安養機構一聽到「愛滋」兩字,幾乎用盡理由婉拒,不願收置。以陳先生為例,因偏癱而臥床,只能由80多歲母親照顧,其胞妹擔心母親倒下,希望盡快找到安養機構。社會局志工提供兩三張A4紙張,上面印有數十家號稱友善的安養機構,但打了一輪,均遭拒絕,最後由關愛之家提供床位,迄今安置四五年。據推估,全國近千名愛滋個案有長照需求,而目前與醫院簽訂合約,願收置愛滋個案的長照機構共二、三十家,但2021年一整年真正入住的個案數卻只有50人。陳佳備表示,長照據點可分為ABC等三種等級,但不管是那種類型,都會讓感染者吃閉門羹。為此,不少感染者於入住前隱瞞感染身分,就有照服員意外發現個案服用抗病毒藥丸,進一步查證藥物適應症為愛滋病毒,竟拒絕提供照護。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感染者在入住機構前,無須主動告知病情,但大部分人都會主動告知自身慢性病史,但大環境對於HIV認知不足,以致感染者擔心被機構婉拒,而隱瞞罹病。南部地區一家安養機構對外聲稱願意收置「特殊個案」,但每月收費四萬起跳,另一家大型醫院附設護理之家收費更高,每月費用近六萬元,絕大部分感染者無法負擔昂貴費用。陳佳備指出,為了籌備安養機構,最近安排自家工作人員至某受訓單位接受照服員訓練課程,不料,具有專業醫療背景的主講者在聽到「關愛之家」四字,直覺前來受訓的人可能也是感染者,頓時面有難色。「如果幸運住進機構,也可能悲慘收場。」陳佳備指出,就有感染者在腦中風後,身體偏癱,無法生活自理,好不容易找到安養機構,入住後身體退化速度極快,狀況愈來愈差,家屬認為,原因在於照服員面對感染者時,心生畏懼,難以提供相同品質的照護。確診HIV後買不到醫療保險 誰來幫一把依照現行保險制度,只要被確診感染HIV,即被商業保險拒之門外,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為數萬感染者請命,保險公司早已為慢性疾病患者設計「弱體保單」,希望比照辦理,也能為感染者設計出專屬保單。不過,保險業者表示,可能性極低。林宜慧指出,U=U已成國際共識,只要HIV感染者規律用藥,測不到病毒量,就不會傳染給其他人,如同一般慢性疾病一樣。國內愛滋感染者仍以年輕族群為主,一旦確診,就無法購買醫療險,不得帶病投保。希望衛福部提供健保大數據,讓保險業者精算後設計專屬保單。對於感染者安老議題,保險金融業者表示,目前可透過安養信託等工具,協助安排退休生活,但購買商保,有一定難度,可行性不高,且一般長照險的給付在認定上嚴格,不見得可以幫得上忙。HIV感染者成保險絕緣體 盼健保大數據幫忙美國一家人壽公司於2015年推出專屬愛滋感染者的十年、十五年定期壽險,但台灣壽險商品部門主管指出,歐美HIV感染者人數眾多,台灣相較較少,且受限於民情,感染者不見得願意出面投保,光是交付個人的隱私病歷,就得突破很大的心理障礙。該壽險主管指出,台灣感染者人數不多,從保險業者來看,並無商業規模,即使真的開發出專屬保單,「光是母體就不夠大」,無法透過最起碼的規模經濟支撐一張保單的運作。此外,感染者人數有限,缺乏足夠的樣本資料,包括,存活時間、治療費用、死亡率等,以精算出適合的費率;即使推出這類保單,因人數過少,保費勢必昂貴,不見得買得起。另一家壽險公司理賠部門主管表示,近年來推出不少專屬疾病的保單,但除了癌症之外,其他保單買氣薄弱,以糖尿病專屬保單為例,盡管全台糖友多達250萬人,但推出後買氣不如預期,未來即使真有愛滋病專屬保單,其市場性更不用說,恐乏人問津。
-
2023-11-28 養生.營養食譜
青木瓜與紅肉木瓜的營養差異在哪?木瓜富含木瓜酵素好處多 飯前或飯後吃有不同效益
木瓜素有「萬壽果」、「百益果王」之稱,營養價值高,維生素A、C含量特別高,熱量低、膳食纖維豐富,更富含木瓜酵素,具有助消化、提升免疫力、護胃、穩定血糖、養顏美容、防乾眼症等功效。木瓜的營養價值有哪些?有哪些保健的效果?秋冬季節盛產的木瓜,味道香甜多汁,不僅是水果,也適合入菜。木瓜屬於番木科,指的是「紅肉」木瓜,又稱為番木瓜、番瓜、萬壽果、乳瓜等,而尚未成熟的木瓜則是「青木瓜」。營養師劉怡里表示,木瓜是很特別、很好運用的水果,由於木瓜酵素多,不論是在飯前、入菜料理或飯後吃,各具特色,也有益健康。木瓜是維生素A及C含量超高的水果,也富含β胡蘿蔔素、維生素E,抗氧化作用佳,是水溶性與脂溶性維生素兼具的水果。秋冬季節容易眼睛乾澀,可多食用木瓜補充維生素A、β胡蘿蔔素,具有防乾眼症、黏膜保護、提升免疫力等效果。「紅肉」木瓜與青木瓜的營養差異在哪?青木瓜燉排骨可以豐胸嗎?木瓜的維生素C含量相當高,尤其紅肉木瓜的維生素C含量比青木瓜還高出二倍之多,只要吃200公克木瓜,即達到人體需求維生素C一天的建議量,抗氧化力強,可促進代謝、助消化、增強抵抗力、抗老、降膽固醇、幫助傷口癒合。劉怡里指出,木瓜的膳食纖維豐富,尤其青木瓜是紅肉木瓜的二倍,木瓜酵素還具有軟便作用,能幫助腸道蠕動,改善便祕,也可緩解腸胃型感冒的不適症狀。木瓜的鉀含量也高,對於降血壓、降膽固醇、防骨鬆等都有助益。「青木瓜燉排骨真的可以豐胸!」劉怡里解釋,肉類等蛋白質是豐胸的基底原料,青木瓜含有豐富的木瓜酵素,不僅可以軟化豬肉,並可以幫助豬肉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因此青木瓜燉排骨會有豐胸效果。木瓜酵素有那些好處?常喝木瓜牛奶會有哪些好處?最特別的是,木瓜富含木瓜酵素,又是低GI(低升糖指數)、膳食纖維多的水果,很適合在飯前、入菜料理或飯後吃,運用層面高。在飯前吃有飽足感,讓血糖穩定;木瓜與肉類一起烹煮,木瓜酵素可軟化肉質,有助脂溶性維生素A、β胡蘿蔔素的吸收;在飯後吃木瓜,木瓜酵素可幫助豆類、肉類等蛋白質食物消化吸收,對胃脹、消化不良的人有益。「木瓜牛奶」更是常見的飲品,劉怡里認為,此飲品的維生素C及鈣的含量高,牛奶中的脂肪能幫助木瓜的維生素A吸收,有養顏美容作用,木瓜的維生素C則有助鈣的吸收,幫助牛奶消化。若有便祕困擾的人,建議吃木瓜優格,改善效果不錯。(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26 醫療.骨科.復健
手術僅能緩解疼痛 骨科醫提醒用骨鬆藥物治療需留意2大副作用
骨骼流失速度大於生成速度會讓骨骼出現縫隙,也會讓骨質疏鬆;而民眾隨著年紀增長,骨質含鈣量下降,也會提高骨質疏鬆機會,增加骨折風險,連帶會影響生活行動,甚至需要輔具。馬偕醫院骨科醫師張定國表示,骨質疏鬆治療雖然有手術,但手術僅為緩解疼痛、改善生活,要解決問題仍要靠藥物治療。促進造骨細胞藥物價錢較高,屬於第二線用藥。張定國表示,目前骨質疏鬆治療藥物主要分成兩大類,一類為抑制蝕骨細胞作用,如雙磷酸鹽、RANKL受體刺激素、雌激素受體調節劑等;另一類為促進造骨細胞,如合成副甲狀腺素、硬化蛋白抑制劑。他進一步解釋,抑制蝕骨細胞的藥物為第一線藥物,促進造骨細胞的藥物價錢較高,屬於第二線藥物,會在患者出現新的骨折,或是第一線藥物無效時才使用。骨折後是否手術,需視部位與對生活影響而定。有骨質疏鬆的長者更容易發生跌倒骨折,但如何判斷是否要執行手術?張定國說,取決於骨折發生部位以及對生活的影響。如果是脊椎壓迫性骨折讓病人出現駝背、疼痛、身高變矮等狀況,或是髖關節骨折讓病人活動困難等,就必須考慮動手術,減緩疼痛。例如脊椎的單純壓迫性骨折,會採用骨水泥灌入受傷處;而髖關節受傷常見手術為置換人工關節、打骨釘。張定國表示,若是骨折發生在近端肱骨、手腕等處,未移位之骨折對生活影響較有限,可以石膏固定,就不一定需要手術,但若骨折錯位則仍需手術治療。一般骨折的復原時間大約三個月,也就是俗話「傷筋動骨100天」,但若是跌倒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讓神經受損,可能出現永久癱瘓。而髖關節骨折的一年內死亡率在男性中更是高達近兩成,女性也有約一成,不可輕忽其風險。兩副作用:下顎骨壞死、非典型股骨骨折,需評估是否暫時停藥。另外,手術本身有一定風險,加上不少骨鬆病人年紀都不輕。張定國提醒,若是患者慢性病多,手術更容易出現麻醉風險,例如心臟問題、中風等,年紀越大手術風險越高,病患及家屬可先與醫師討論。再者,因為患者的骨質疏鬆沒有辦法透過手術改善本質問題,僅是處理疼痛,仍得靠藥物治療。然而藥物治療有部分副作用,張定國說,抑制蝕骨細胞的藥物最主要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容易造成下顎骨壞死。如果是牙齒不好的病人,需要拔牙、植牙等,會先請病人去牙科評估,若是要拔牙,必須暫停骨鬆的藥物約3個月。第二個副作用,張定國說,是非典型的股骨骨折,雖然不常發生,但在服用藥物達到3至5年有機會出現,患者可能會出現腹股溝、大腿骨疼痛,屆時可以透過X光檢查是否有早期徵兆。這時醫師會評估是否要暫停使用藥物(drug holiday)。部分藥物加劇骨鬆,需更留意運動與營養補充。除了隨著年齡老化會使骨質疏鬆惡化外,有些藥物也會讓骨鬆問題加劇,必須加強鈣及維他命D的補充。張定國說,最常見的是類固醇藥物帶來的威脅,例如紅斑性狼瘡、風濕性免疫或是特殊皮膚病患者,在用藥時應該要與醫師討論。另外,部分胃藥、精神科藥物、乳癌製劑以及抑制荷爾蒙藥物,或是器官移植的抗排斥藥物,也會影響鈣在腸胃道的吸收,容易讓骨質疏鬆突然加劇,由於部分藥物可能無法取代,在生活上要特別留心。除了依靠藥物治療外,張定國說,骨質疏鬆者規律運動、曬太陽、飲食均衡以及維他命D補充,也是對抗骨鬆的重要因素。他表示,骨鬆常常合併肌少症發生,民眾應增加運動肌耐力、增加反射能力,一旦被踢到或是受撞擊時,也比較不容易跌倒、受傷。骨質疏鬆症自我檢測頸與牆縫隙超過3公分 小心骨鬆已上身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許皓為建議民眾平時就應關注自己是否已陷入骨鬆危機。1.首先應觀察自己有無駝背,可以將背靠著牆,如果頸部與牆面有3公分以上的縫隙,或身高變矮,相較年輕時差距達4公分以上,都應懷疑有骨鬆問題,盡速就醫檢查。2.若長者出現超過一周以上的背痛、腰痛,應懷疑可能是骨鬆造成骨折,盡速就醫檢查釐清病情。
-
2023-11-26 醫療.骨科.復健
健保大數據/骨質疏鬆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第1名台中榮總/骨鬆整合照護系統 預防患者再次骨折健保署資料統計,台中榮總111年骨質疏鬆門診就醫人數2,313人,居醫學中心第一名。台中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時逸說,骨鬆、骨折高風險族群常求助於不同科別,台中榮總自2017年建立骨鬆整合照護系統,整合13大骨鬆的共病風險與高危險群常就診的科別,及時提供骨鬆骨折的篩檢與治療,除啟動門診端續發性骨鬆疾病收案,也積極推動住院端脆弱性骨折衛教,並提供骨折後照顧聯合服務,透過衛教師藥物、復健、防跌等衛教,預防骨折再次發生。也與骨鬆學會合作,多次在院內舉辦骨質疏鬆專業認證、學分班課程及骨鬆衛教師訓練。團隊努力屢獲佳績,除獲國際骨鬆協會FLS金獎肯定,分別在2019、2021及2022年以骨鬆整合性照護、高齡髖關節骨折,以及腎病照護主題,獲得SNQ標章獎肯定,2023年獲得放射線醫學會DXA優良醫院認證。台中榮總骨鬆整合照護系統推行至今,收案數近萬人,並成立骨鬆資料庫,推動研究發表。在續發性骨鬆疾病方面,發現攝護腺癌病人有32%罹患骨鬆,乳癌患者則有25%被診斷骨鬆,透過及早發現骨質疏鬆,不僅可降低骨折及死亡率,藥物順從性也明顯提升。區域醫院第1名嘉義基督教醫院/骨鬆中心聯合照護 及時攔阻骨折發生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嘉義基督教醫院去年骨鬆門診就醫人數2,277人,居區域醫院第一名。嘉基骨鬆中心主任吳政誼表示,骨鬆中心成立以來,努力拓展醫療相關領域,在獲得「骨折聯合照護」服務滿分金牌認證加持下,成為區域醫院中病患就診首選。全台灣數十萬名骨折患者都會面臨再次骨折的風險,「攔阻骨折」計畫應運而生。吳政誼強調,精確辨識住院和門診患者,甚至是整個醫療體系中的病患是否有骨折的危險因子,進行全面而細緻的評估,制定客製化的治療計畫,進一步降低骨折風險。聯合照護模式由個管師、醫師、護理師、營養師、職能治療師、社工等專業人員組成,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合併院內骨鬆系統持續監測病人用藥與骨鬆狀況;同時對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說明,以助深入了解骨質疏鬆的病因,提供預防方法、營養指導、運動建議及持續追蹤病人用藥狀況等,確保治療照護計畫成功。吳政誼說,年輕時注重飲食與運動,可有較佳的骨密度;已經罹患骨質疏鬆症者,更應在飲食與運動妥適配合,可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骨鬆高風險族群應定期進行骨鬆檢測,在骨鬆專科醫師協助下,即使骨質疏鬆找上門,也可以讓骨折不再發生。地區醫院第1名高雄市立民生醫院/骨科、復健科協力 讓骨折住院者及早復能根據健保署統計,111年全台骨質疏鬆門診就醫人數,高雄市立民生醫院是地區醫院第一名,高達1,615人。高雄市立民生醫院骨科主任林威成表示,該醫院成立於日據時期、歷史悠久,深獲社區居民信賴。一旦有民眾確診為骨鬆,院方即會啟動跨科團隊照護,針對病人量身打造專屬營養、運動與藥物建議,幫助病人漸進強化骨本。林威成表示,年過50歲後,受更年期荷爾蒙驟降影響,骨質、肌肉與神經系統開始快速走下坡,骨鬆可藉由儀器,有量化數值,但其實一個人在確診骨鬆時,連帶浮現的是其肌肉神經系統也在退化。舉例來說,老人因摔倒髖關節骨折被送醫,因而確診骨鬆,除開刀治療外,從病人住院起,骨科即開始與復健科合作,先指導病人做床邊復健運動,並教導其進行阻力運動與飲食技巧,出院後除了定期回診做骨鬆治療,也需維持日常運動、營養均衡,漸近改善體能與骨鬆病況。林威成表示,民生醫院也會主動針對來院做老人健檢的民眾,找出過重或過輕、曾做乳癌化療、長期類固醇等骨鬆高危險群,主動對其進行骨鬆衛教,甚至安排骨鬆檢查,以及早發現骨鬆病人,讓病人得以改善骨質,增進生活品質。基層診所第1名台南黃怡方診所/多年經驗與高度警覺 揪出骨鬆患者並轉介根據健保署111年統計,骨鬆就診人數最多的基層診所,是位在台南仁德區的黃怡方診所,共有725人。診所醫師黃怡方點出,開業近32年,有的患者從年輕看到老,靠著執業多年的眼光,揪出民眾可能患有骨質疏鬆的危機。黃怡方表示,診所位於鄉村地區,前來就診大多以年長者為主,約占六成。而診所為家醫科,主要治療當地民眾感冒病痛,不過黃怡方發現,近15年來,骨鬆的病患逐漸增多,大約每100人看診就有近20位有此情形,主要為65歲以上長者,其次為特殊疾病或洗腎患者。黃怡方說,診所從93年就開始執行「家醫整合醫療群」,與台南市立醫院合作,一發現病患可能有骨質疏鬆的風險,就會建議病人做進一步的檢測。患者多數是從黃怡方開業以來就看診的老朋友,每當他們就診時,黃怡方會觀察他們行走的步伐是不是有異,再藉著問診時與病患聊天,發現他們時常反映「近來走路痠痛」或「時常跌到」,靠著多年經驗及高度警覺,會初步請患者適時補充鈣質,嚴重者會請病人到合作醫院進行骨密檢測。「打個電話幫忙安排是小事,病患的身體健康是大事。」黃怡方說,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舉動,能夠幫助更多需要進一步治療的患者。111年骨質疏鬆症門診就醫10大院所及藥品使用情形
-
2023-11-26 醫療.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症常見三高共病 與這病合併還可能增3倍以上骨折風險
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五年來,骨鬆就醫人數逐年上升,自107年到111年,共增加7,773人。骨鬆患者族群多為中年及年長者,骨鬆住院患者常合併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冠狀動脈硬化等共病,整體健康值得關注。即使新冠疫情期間,民眾不敢到醫療院所就醫,骨鬆就醫人數未出現明顯下降。71至80歲就醫人數最多,91歲以上就醫率最高。依健保署統計,骨鬆就醫人數107年11萬237人、108年11萬3,397人、109年11萬7,816人、110年11萬5,512人、111年11萬8,010人,分析這五年間,就醫人數上升幅度達7%。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委陳依婕表示,高齡社會讓骨鬆就醫人數持續增加,此為未來趨勢。進一步分析發現,骨鬆患者好發族群多為中年及年長者,年齡分布於51至90歲,111年統計發現,51至60歲骨鬆患者為1萬1,928人,61至70歲3萬2,040人,71至80歲為3萬7,823人,81至90歲為2萬6,530人。其中71至80歲為就醫人數高峰,隨著醫療進步,國人平均壽命延長,81至90歲的骨鬆患者也不在少數。若以就醫率來看,91歲以上就醫率最高,每10萬人就有4,850人就醫。另就性別分析,女性遠多於男性。共病第一名為原發性高血壓,血糖和血脂分居二、三位。陳依婕指出,骨鬆住院患者常伴隨共病,111年2,875名住院病人中,共病第一名為「原發性高血壓」,達1,274人;第二名為「第二型糖尿病」有581人,第三名為「高血脂症」202人,其餘共病還有冠狀動脈硬化、腰椎脊椎狹窄症、高血壓性心臟病、泌尿道感染、新冠肺炎、慢性腎臟病、巴金森氏症、便祕等。至於骨鬆病患的就醫習慣,依健保署111年統計,門診就醫人數最多為區域醫院3萬9,040人,其次為地區醫院3萬1,990人、醫學中心2萬7,660人及基層診所2萬2,721人,顯見骨鬆病患習慣在區域及地區醫院就醫,而至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就醫則會選擇骨科專門醫院或診所。健保統計也發現,骨鬆患者於醫療院所門診就醫時,常同時有頭暈及目眩、空腹血糖異常、咳嗽、高血糖、頭痛等症狀。陳依婕指出,其中血糖問題就占有兩項,此為多數年長者可能有的問題,必須多加留意。兩大類用藥:抑制蝕骨細胞、增強造骨細胞活性。骨鬆治療藥物方面,共有兩大類,分別是抑制蝕骨細胞或增強造骨細胞的活性。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張惠萍說,近年來,隨著藥品推陳出新,就健保署111年統計,健保給付骨鬆治療用藥申報,藥費達26億多元,使用人數為20多萬人。張惠萍說,健保署於民國101年核准,成分名稱為「Denosumab」(商品名:保骼麗)藥品,作用為抑制蝕骨細胞活化,同時促進蝕骨細胞死亡,治療方式為每六個月施打一次,增加患者用藥遵從性,目前該藥品為所有用藥中,使用最多的藥品,111年使用人數12.9萬人、金額12.5億元。其次,排名第二的藥品是成分名稱「Teriparatide」(商品名:骨穩),作用為增強造骨細胞的活性,使用6千多人、金額5億元。排名第三藥品為健保署於民國110年核准,成分名稱為「Romosozumab」(商品名:益穩挺注射劑)藥品,治療方式為每個月施打一次,該藥品使用人數4千人、金額2.7億元。研究:台灣骨鬆新發骨折比率,為東亞地區首位。「骨鬆是沉默的殺手,發現時,病情已十分嚴重。」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許皓為說,依國際研究統計,台灣骨質疏鬆新發生骨折比率,平均為每十萬人有300人,為東亞地區首位,超過日本、南韓等國,且發生率隨年齡上升,70歲以上為每十萬人400人,75歲以上為1000多人,80歲以上有3300多人。性別以女性居多,常發生在停經後,男性則較持穩,不會上升非常快。許皓為指出,當病情嚴重時,多需用藥治療,其實用於治療骨鬆的抑制蝕骨細胞藥品,多都有健保給付,換算下來,一個月平均藥費約1000元。若能做好預防骨鬆措施,不僅能節省健保資源,更能降低骨折風險,更建議年輕時就開始多存骨本。 小心一折再折!骨鬆合併糖尿病 骨折風險增3倍以上「為避免骨鬆引起非預期性死亡,須加強預防骨鬆。」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許皓為指出,骨鬆引發骨折的一年內,約有四成四可能會再度骨折,兩年內骨折風險降至20%,三年降至11%。他說,骨鬆會延緩癒合的速度,目前採用「早期固定、早期復健」新觀念,就是將骨折處用骨釘、骨水泥等完全固定,病人可以早一點下床復健,回到日常生活,降低疼痛及死亡風險。許皓為說,一旦骨鬆合併糖尿病,患者骨折風險將較沒有糖尿病者增加3倍以上,好發部位為脊椎及髖骨骨折。雖然骨折本身不會增加死亡率,但骨折後可能長期臥床,造成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病毒、細菌等機率,死亡風險大增,特別是大腿及髖部骨折,死亡率高達二成五。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26 醫療.骨科.復健
為何骨質疏鬆症堪稱年長者殺手?醫教如何兼顧肌肉與骨骼健康
骨質疏鬆患者平常難以察覺,一旦有警訊往往都是已經骨折,再加上死亡率高,形同老人殺手。馬偕醫院骨科醫師張定國表示,我國骨鬆盛行率高居亞洲第一,男性超過兩成,女性則有近四成;加上一旦發生髖部骨折,一年內死亡率超過一成,不可不正視其威脅。運動量少?較長壽?台灣骨鬆患者高居亞洲第一。張定國指出,我國骨質疏鬆率高居亞洲第一,約每四個人就有一個人有骨質疏鬆,若以性別來看盛行率,男性約24%、女性較高38%;其中若是發生髖關節骨折,一年內致死率男性為近兩成,女性則約一成。至於我國為何會高居亞洲第一?他表示,推測可能是國民運動量較少或是年齡較為長壽,也有可能是健保較為齊全,跟其他國家樣本數有落差,但原因很多,尚未有確切定論。張定國表示,停經後的婦女、超過70歲男性、曾經骨折者、身材偏瘦/BMI低、有家族史,或是有糖尿病、腎功能不佳(洗腎)等慢性病患者,都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族群。他也說,如果只是輕微受傷就造成骨折的人更要特別留心,都應該要定期檢查。骨質疏鬆危險因子.高齡者:年紀愈大,骨質疏鬆機率愈高。.停經後女性:缺乏荷爾蒙保護,骨質流失快。.有骨鬆家族史:或有糖尿病、腎臟病等患者。.久坐、缺乏運動:運動能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太瘦或過度減肥:骨質承重較少、營養攝取不足。.藥物使用:長期使用類固醇、甲狀腺素等。篩檢性骨質密度檢測並未給付,建議自費進行。張定國說,目前健保在骨質密度檢測的給付條件較為嚴格,篩檢性檢查都不會給付,並且一個人一生只給付三次骨質密度檢測,超過三次都得自費。而高風險民眾或是停經後女性應該至少3至5年做一次檢測,或是在健康檢查中額外勾選檢測。目前骨質密度檢測有兩種方式,一個是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為最常見的方式,測量腰椎、髖骨兩處。張定國說,幾乎各大醫院都有,自費價格約落在600至1000元間。另一種為測量腳底的定量超音波,但是僅為初步篩檢工具,不能做診斷,健保亦不給付。骨質密度檢測1.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測量腰椎、髖骨兩處。自費價格約600至1000元。2.定量超音波:測量腳底,僅為初步篩檢工具,不能做診斷,健保亦不給付。維生素D和鈣都需補足,同時照顧肌肉與骨骼。由於維生素D可以增加腸胃對鈣的吸收,並有助於肌肉功能,甚至減少跌倒可能;而鈣質是骨頭主要組成成分,因此維生素D、鈣質的攝取都不可輕忽。張定國強調,多運動、曬太陽、飲食均衡等不只是預防也是治療骨鬆的重點。曬太陽有助於人體合成維生素D,建議民眾一天曬太陽約15至20分鐘,若是怕臉曬黑曬傷,可以在臉上擦防曬乳液,讓身體其他部位曝曬在陽光下,或是避開正中午時段,改在清晨、傍晚。在飲食上,張定國表示,高脂肪魚類的維生素D3含量較多,如鮭魚、鮪魚、鯖魚,或是牛肉、雞蛋、牡蠣等亦有豐富含量;而含鈣量高的食物包含芝麻、紫菜、小魚乾、蝦米、木耳、黑豆、黃豆等、九層塔、牛乳製品等。除了日常飲食攝取外,亦可透過營養保健品來加強補充維生素D。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許皓為建議,每天補充1000毫克鈣片、800國際單位的維他命D,並多曬太陽、運動、喝牛奶,保持良好作息,降低骨鬆風險。另外,也應避免吸菸、飲酒過量。進行身體負重運動,如慢跑、爬樓梯、跳繩等。張定國說,骨鬆常常合併肌少症一起發生,肌耐力不夠者應該多做運動,降低跌倒骨折風險,如快走並搭配登山杖增加安全。而平衡感不好的人就應該避免慢跑,以免增加跌倒風險。他強調,要做「腳在地上、身體負重」的運動,對於改善骨質疏鬆較有幫助,例如,跳舞、爬山、慢跑、爬樓梯、跳繩;而游泳、打太極拳等運動對骨質幫助較有限。張定國提醒骨質疏鬆的長者,若要避免摔倒,視力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很多長者是因為看不清楚而跌倒,白內障、青光眼等應該積極治療,否則骨折恐造成永久傷害。
-
2023-11-26 醫療.骨科.復健
每年給付骨鬆藥費達26億元!為何骨鬆病人與一般人跌倒結果完全不同?
台灣進入高齡社會,骨鬆已成常見疾病。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五年來,骨鬆就醫人數逐年上升,111年骨鬆就醫人數已達11萬8,010人。現行治療或延緩骨鬆惡化的方式,多採用藥物治療。健保署長石崇良說,目前健保已給付多款骨鬆治療藥物,但骨鬆族群多為年長者,一旦跌倒骨折,後續可能引發長期住院、失能等問題,因此,骨鬆除治療外,更應著重在預防。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深入探討國內骨鬆患者未來照護趨勢。阿嬤沒有慢性病,卻因跌倒骨折,健康急轉直下。石崇良面對骨鬆議題,感受比一般人深刻。他說,80多歲的阿嬤身體硬朗,沒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身上唯一的疾病,就是骨質疏鬆症,導致阿嬤總是駝背、彎著腰,且阿嬤年紀大,咀嚼能力不好,富含鈣質的堅果等不容易吃,必須靠營養品補充鈣質。有一天,阿嬤不小心跌倒,因骨鬆造成骨折,但她年事已高,醫師不敢手術治療,導致行動受限,最後長期臥床,身體也漸漸虛弱,免疫力更差,最後健康急轉直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過世了。石崇良說,許多骨鬆病人跌倒後,都出現類似的情形,「骨鬆問題在高齡社會,確實需要被重視。」骨鬆病人骨折,治療複雜度、困難度更高於一般人。「年長骨鬆病人跌倒,常是失能的起因之一。」石崇良說,骨鬆病人跌倒,與一般民眾跌倒「完全不同」,結果會有很大的差別,其中包括手術治療的複雜及困難度,均大大提升,以及預後的情形也不同,可能需要長時間復健,或出現程度不一的失能,甚至是原本失能的問題,加速惡化。每年給付骨鬆藥費達26億元,還不包含住院治療給付。石崇良說,以往為找出骨鬆病人,醫療院所會針對住院病人進行骨密度檢測,再對骨鬆病人採藥物治療。目前為幫助病情嚴重的病人,健保盡量涵蓋治療藥品,除了少數價格較高的藥品,健保設有給付條件外,其餘的藥品,患者都能使用。依健保署統計,每年給付骨鬆藥費達26億多元,這還不包括骨鬆骨折住院治療的醫療給付,但卻只能亡羊補牢,無法真正解決患者骨鬆問題。藥物治療是後端,應及早從前端衛教預防骨鬆。其實,骨鬆與其他慢性疾病一樣,藥物治療是後端措施,是輔助的作法,但不應只有藥物治療階段,更必須「往前做」。石崇良說,隨著國內老年人口增加,骨鬆藥費、骨折住院費用,以及後續復健、照顧等醫療支出都會不斷增加,爲真正預防骨鬆問題,應從改變生活型態做起,包含營養攝取、適度運動,透過衛教、宣導,提醒民眾骨鬆風險因素及預防方法,更加重視預防工作,如此才有效果,CP值(性價比)才高。民眾到達一定的年齡,或女性停經後、服用特殊藥物者,均為骨質疏鬆症的高風險族群。石崇良表示,如何提醒此類族群在生活型態上多加注意,這是可以使力、用力的地方,例如在老人醫學科或家醫大平台上多加宣導,甚至骨鬆防治工作,應與國健署合作共同研擬預防策略。健康存摺APP骨鬆專區建置中,方便民眾自我管理。石崇良說,許多國人有自費健檢的習慣,未來若要與國健署合作,首先應擬定健檢指引,如符合哪些年齡層以上、停經後女性等族群,或是有哪些條件,應要進行骨鬆篩檢,如同癌症篩檢的概念,以提出相關建議,喚起民眾對骨鬆的重視。其次,可以透過「國民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推動骨鬆的飲食營養介入等措施,以防骨質流失,降低骨質疏鬆症風險。目前健保署正在健康存摺APP建置骨鬆專區,未來方便民眾查詢骨密度檢測結果,同時提醒骨質流失情形,及早預防及治療,以減少骨鬆骨折而致失能、死亡等情形。
-
2023-11-12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不喝牛奶怎麼補鈣?可選加鈣植物奶 配麵包、燕麥一起吃
台灣素食營養學會指出,國外研究顯示,純素者髖關節骨折風險高出非素食者2.31倍。蛋奶素、五辛素、全素,不管你吃的是哪一種素,都可能因為食物選擇有限、營養識能不足,而造成身體營養素缺乏。蛋奶素者較不缺鈣,全素更年期女性須特別留意。鈣質是合成骨骼的重要原料,更年期的素食者,更應注意鈣質流失的情況。衛福部調查顯示,大部分婦女更年期約發生在45至52歲之間,由於女性在停經後鈣質會快速流失,更會因為雌激素分泌下降,造成每年骨質流失率高達3%至5%,長久下來就會影響骨骼強度,使女性骨質疏鬆發生率比男性高出6至8倍。屏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沈琍蕓表示,蛋奶素者因可食用奶製品,比較不容易缺鈣,但全素者的鈣質攝取食物來源受限,相較之下更容易缺乏鈣質。建議可食用傳統製豆腐(板豆腐),因其在製造過程中有加入石膏做凝固劑,添加的硫酸鈣就含有鈣成分,除此之外,豆花、豆干、黑芝麻、杏仁果、海藻類等含鈣食物都可以多攝取。選擇加鈣植物奶,搭配麵包、燕麥等一起食用。另外,民眾還可以選購標註「加鈣」的植物奶,購買前要看食品成分標示,是否含有碳酸鈣或磷酸鈣,搭配麵包、燕麥等食物一起食用,能讓植物奶在胃裡停留的時間更久,吸收率更好,也是多一種補鈣的選擇。更年期素食者如何補充足夠鈣質?沈琍蕓指出,奶蛋素者還有牛奶可以攝取,因此較沒有問題,但是純素的族群就要特別注意多吃上述含鈣的食物。根據衛福部建議,每人每日需攝取1000毫克鈣質,多選擇草酸含量較低、鈣質吸收率好的十字花科,例如,青江菜、花椰菜、抱子甘藍、芥菜、芥藍菜、羽衣甘藍及白菜等,搭配其他含鈣的加工食品或堅果類,並走出戶外,維持每天日曬20分鐘、每周運動150分鐘,行有餘力可以嘗試負重運動,就能讓身體保持足夠鈣含量。全素者建議做骨密度檢測、檢驗體內維生素D含量。沈琍蕓補充,缺鈣的素食者或乳糖不耐症患者、急性骨折、被診斷出骨質疏鬆、腸道對鈣質吸收不佳者,甚至是不愛曬太陽或缺乏運動等民眾,都需要適時補充鈣片、維生素D,讓身體獲得足夠的鈣含量,避免骨鬆。沈琍蕓提醒,風險較高的全素者,建議到醫院做骨密度檢測,或抽血驗維生素D含量。另外,在料理蔬菜時應避免高溫或長時間烹煮,避免造成大量維生素、營養素流失。也需注意不要同時間補鈣跟鐵,因兩者會結合變成化合物,反而抑制吸收,導致兩種營養素都攝取不到。而適當地在食品當中添加鈣粉,也是補充鈣質的方法,例如,在粥、飲品內加入鈣粉,如此可以更加精確且有效率補充鈣質。早晚一杯奶,就可獲得近一半的鈣質建議攝取量。沈琍蕓說,國人普遍缺鈣,依照衛福部資料顯示,女性鈣質的每日平均攝取量為563毫克,只達營養素參考攝取量1000毫克的56%,其中31至50歲女性鈣攝取不足占比高達96%,51至70歲則是88%。可能原因之一是大多數民眾沒有喝奶類習慣,或許是導因於傳言指奶類與過敏有關,或是會造成發炎體質,造成民眾對於攝取奶類愈來愈排斥,提高骨鬆機率。她說,平日飲食多少會攝取到鈣質,建議再額外攝取約600毫克左右,以達建議攝取量1000毫克,藉由鈣片或牛奶都可以達成。奶類是最容易攝取鈣質的管道,早晚各喝下1杯240毫升的牛奶,就能至少攝取近500毫克的鈣,「可獲得近一半的建議量,所以有喝奶類的人,比較不會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06 養生.營養食譜
日本人超愛的「小松菜」鈣含量竟比牛奶還高!4大營養功效預防骨鬆、抑制血糖上升
「小松菜」原產於南歐地中海沿岸和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地區,自從傳入日本後,多種植於東京江戶川區的小松川一帶,相傳日本江戶時代幕府將軍德川吉宗行至此處時,因非常喜愛這區域吃到的青菜,故賜名為「小松菜」。小松菜營養價值為何?小松菜怎麼煮?小松菜推薦料理方式一次看懂。小松菜功效為何?4大營養價值小松菜(學名:Brassica rapa var. perviridis,日文:コマツナ)又稱「冬菜」、「雪菜」及「日本油菜」,屬於十字花科的青菜。小松菜富含維生素C、鐵質、β-胡蘿蔔素、鈣質等營養價值,其鈣質含量甚至比牛奶還要高,因此成為生機飲食界的明星蔬菜。其營養價值功效如下: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之功效,可抗老化、預防心血管與腦血管病變,並保護維生素A、E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避免其受到氧化;製造膠原蛋白,保持皮膚、血管、關節、骨骼健康;可抑制環境中或細胞中多種致癌性亞硝基化合物之形成;減緩發炎反應;打擊體脂肪,幫助代謝脂肪酸;以及,幫助免疫功能運作。鐵質:鐵是組成紅血球的主要元素,可幫助血液將氧氣運送到全身各處,而鐵質為肌紅素的成分之一,肌紅蛋白則可幫助肌肉儲存氧氣。此外,鐵質有助於免疫系統維持正常運作,以抵禦外來病菌。β-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主要作用為轉化成維生素A,轉換成維生素A之後,具有促進眼睛健康之作用,可適度緩解眼睛疲勞;β-胡蘿蔔素對於夜間視力及淚液分泌也有相關,可避免夜盲症、乾眼症等眼部疾病;也有研究發現,每日攝取高劑量的β-胡蘿蔔素及維生素C、E、鋅和銅,有助降低老年黃斑部病變發病風險;β-胡蘿蔔素也具有抗氧化、保持皮膚健康之作用鈣質:鈣是人體必需礦物質營養素,有助於維持骨骼與牙齒健康、預防抽筋與肌肉拉傷、調控細胞生理,維持身體正常機能、減少入睡困難並提升睡眠品質,以及調節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之作用。根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指出,每100公克的小松菜營養價值如下表所示: 此外,「嘉義大學新民校區溫室-安全農業實驗農場」也曾指出,小松菜的鈣質是綠色蔬菜類中最高,有助於鈣讓骨骼定型,預防骨質疏鬆症;其富含的營養價值也可促進腸胃蠕動、抑制血糖上升,具有預防大腸癌和糖尿病之功效。小松菜怎麼煮?料理方式、保存方法小松菜常見料理方式包括清燙、清炒等,也可搭配蘋果、奇異果等水果攪打為蔬果汁飲用以增加鐵質吸收,而日本也會將其製成漬物以增添風味;至於,小松菜的保存方式除了冷藏保鮮,日本全國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也推薦,可經清洗、瀝乾、切段後,放入保鮮袋急凍保存,取出後無須解凍,可直接料理或調味生食。小松菜料理DIY:小松菜蔬果汁、小松菜炒豆腐根據大享食育協會建議,小松菜蔬果汁的調理方式如下: 食材:黃金奇異果一顆、約200克的小松菜,以及約80克的優格。 作法:將奇異果洗淨切除蒂頭後切塊,將奇異果、小松菜及優格放入果汁機,不需另外加糖,可加入少許冰塊,使降低攪打過程產生的熱能。▲小松菜蔬果汁小松菜料理「小松菜炒豆腐」除了蔬果汁之外,小編以下推薦一道簡單的小松菜料理「小松菜炒豆腐」: 食材:200克小松菜、150克嫩豆腐、2瓣大蒜(切碎)、1個紅辣椒(可選,切片)、1茶匙食用油、1茶匙醬油、1/2茶匙糖、鹽和胡椒粉(可根據口味調整比例)。 步驟:先將小松菜剪去粗硬的部分,將其洗净並切段。將嫩豆腐切成小塊,並均勻地瀝乾。於在平底鍋加熱一茶匙食用油,加入切碎的大蒜和紅辣椒片(如果使用)熱鍋,並快速翻炒蒜末和辣椒片,直至散發出香氣。將切好的小松菜加入鍋中,繼續翻炒,直到小松菜變軟後,加入嫩豆腐塊輕輕翻炒,接著加入醬油、糖、鹽和胡椒粉(根據自己的口味調味),繼續翻炒直到嫩豆腐變得稍微金黃且熟透、小松菜變得較軟嫩。將小松菜炒豆腐盛盤,可作為一道素食菜餚,也可以搭配白飯一起享用。Q1、小松菜是油菜嗎?小松菜外型類似油菜,因此不少民眾將兩者混淆。根據農糧署表示,兩者皆是不結球白菜,雖然外觀長得很像,但油菜口感脆甜,而小松菜略帶苦味且回甘。Q2、小松菜禁忌?每個人都能吃嗎?雖然小松菜營養價值高,但每100公克的含鉀量為290mg,而腎病患者每日鉀離子限制應為40 mEq (1600mg) 以下,建議洗腎患者、慢性病患者應注意攝取量。【參考資料】.農糧署.大享食育協會【延伸閱讀】 「經營婚姻」就像吃鴛鴦鍋!吵架吵不完,鄧惠文:總說為對方好,其實你是想滿足自己(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25 醫療.消化系統
1/4台灣人有胃食道逆流,常有火燒心、睡眠不佳等問題,營養師教你3撇步從根本改善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飲食作息不正常,根據統計,約25%台灣人有胃食道逆流問題,平時不止飽受火燒心困擾,還可能影響睡眠品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李佩芬提出3招心法,從飲食、生活習慣著手,預防胃食道逆流纏身。胃食道逆流的成因可分2類,其中「心理壓力」、「飲食習慣不良」較常見胃食道逆流的成因可分為病理與非病理因素●病理因素:下食道括約肌關閉不緊、食道蠕動功能不良、橫膈膜疝氣等。●非病理因素:心理壓力、喜歡吃油膩食物、抽菸、喝酒等。李佩芬表示,現代人因生活壓力大,心理壓力所引起的胃食道逆流,是最常見的因素之一。壓力荷爾蒙會使胃酸分泌過多,引起胃酸逆流;如果懷孕或過胖,以物理的因素壓迫到胃,也會引起胃食道逆流。飲食習慣不良因素,如吃太快、吃太油、吃消夜、吸菸喝酒等也易引起胃食道逆流。如果有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且常出現胸悶、灼熱感、口有酸味、口臭、吞嚥困難、乾咳、喉嚨嘶啞、疼痛或卡卡的感覺,都可能是胃食道逆流的候選人,需就醫評估病情。3撇步可從根本改善胃食道逆流1.撇步1:遵守「3不1高」飲食原則嚴重胃食道逆流,對日常生活會造成一定影響。避免胃食道逆流上身,李佩芬表示,除了心理「減壓」以外,最快的方式就是改變飲食習慣,飲食原則為「3不1高」:不油、不辣、不咖啡因、高纖維。油膩的食物會需要較多的胃酸來消化,辣跟過熱的食物則會惡化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咖啡濃茶中所含的咖啡因,則會刺激胃酸分泌。李佩芬建議,應避開會導致胃酸的食物,增加攝取高纖維的食物,如蔬菜、五穀飯、豆類等,可幫助改善胃酸逆流。2.撇步2:三餐吃飯採「333法則」食物的種類調整後,吃飯方式、生活習慣也要跟著改變。三餐吃飯應採「333法則」,規律吃三餐、乾濕分離30分鐘、睡前空腹3小時。李佩芬指出,規律吃三餐,可讓胃固定分泌胃酸,不會過度分泌,增加胃食道逆流的風險;食物乾濕分離是指,別邊吃飯邊配湯或喝水,此舉容易讓人愈吃愈快,瞬間吃下大量食物與液體,會胃來不及消化,也就容易導致胃酸逆流;睡前3到4小時也避免進食或大量喝水,避免平躺時腹部壓力過大,增加食物逆流機會。3.撇步3:晚上10點入睡如果想更堵絕胃食道逆流,李佩芬建議,每天晚上10點入睡。根據研究,晚上10點人體會開始分泌褪黑激素,褪黑激素不只是幫助睡眠,還可以優化下食道括約肌壓力、增加血清胃泌素、減少胃酸分泌。早睡也能幫助改善身心壓力,逐步遠離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別仰賴胃藥改善,長期恐弱化腸胃功能不少民眾認為「胃食道逆流沒什麼,吃藥就好」,李佩芬指出:不應依賴胃藥來緩解胃酸逆流,因為胃酸在人體中是有負責正常的生理作用。胃酸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殺菌●幫助消化酵素作用,協助消化食物●協助轉化吸收鐵、鈣、B12等營養素。如果胃酸逆流的患者,不從根本杜絕胃食道逆流,長期仰賴胃藥,恐將影響胃殺菌、消化食物能力,以及營養素吸收,易導致骨鬆、貧血等問題;也有研究發現,長期使用胃酸逆流藥物,可能增加失智風險。她呼籲民眾應從飲食、生活等方面著手,避免胃食道逆流上身。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20 養生.聰明飲食
預防骨鬆補鈣靠3件事 喝大骨湯補鈣太慢不如喝「1飲品」
骨鬆是全球僅次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流行病,平均每5人就有1人有骨鬆危機。國人雖然已有「補鈣」存骨本的概念,但根深柢固的「以形補形」觀念,往往會喪失補鈣效率。北醫附醫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坊間流傳喝大骨湯可以補鈣,是錯誤的聯想,大骨湯的鈣質只有牛奶的十分之一。骨鬆最怕骨折 髖部骨折易引嚴重併發症據國健署統計,骨鬆是國內65歲以上民眾常見慢性病第4位,50歲以上男性中,每5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症,其中女性的比例更是男性的2倍。北醫附醫骨科部主治醫師王柏堯表示,骨鬆最擔心是引發骨折,如果長輩骨折恐增加臥床率,骨折好發於髖部、脊椎與手腕處等3個部位,其中以髖部骨折最容易引發嚴重的併發症。補鈣3要素:飲食、運動、日曬蘇秀悅強調,民眾平時應該要攝取足量鈣質,同時搭配運動,最重要是有適當日曬,合成身體的維生素D,幫助鈣質吸收。平時飲食建議,每天可以喝1到2杯牛奶、1到2片起司、豆腐半盒、豆乾2片,搭配高鈣食物如小魚乾、黑芝麻等。蘇秀悅提醒,補鈣別誤信偏方,以形補形的方式,通常補不足鈣質。預防骨質疏鬆症不只是預防骨質流失,骨本的基礎建置也非常重要,在孩子生長發育黃金期,提供孩子足夠的蛋白質及鈣質,一天可喝2到3杯牛奶,讓孩子有足夠的原料建置骨本,也是預防骨鬆的對策。(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18 醫療.骨科.復健
如何有效「存骨本」預防骨質疏鬆?骨質疏鬆可篩檢?篩檢適合哪些族群?
世界衛生組織(WHO)訂每年10月20日為世界骨質疏鬆日,骨質疏鬆在中、高齡族群中是一種沉默的疾病,平常不易發現,所以元氣網整理骨質疏鬆常見三問題:為什麼會引起骨質疏鬆?骨質疏鬆怎麼改善?如何早期篩檢出骨質疏鬆症?三面向帶領讀者深入了解骨質疏鬆。為什麼會引起骨質疏鬆?骨質疏鬆有生命危險嗎?人體的骨質密度(骨本)大約在20歲至30歲間會達到最高峰,尤其女性在停經後,因為荷爾蒙分泌減少,骨質密度流失速度會加快。會使原本緻密的骨骼出現許多孔隙,呈現出中空疏鬆的現象,使得骨骼脆弱,此時就稱為「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沈默的疾病,平時沒有明顯的症狀,中高齡的病人症狀大多只有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的外觀變化,不易覺察到疾病存在。等到發生輕微跌倒,或是突然外力過猛,例如:彎腰搬運物品,就可能發生骨折。骨折引發嚴重的疼痛、最終導致殘疾或無法行動,嚴重時甚至會引起死亡。骨質疏鬆怎改善?30歲前開始存「骨本」,避免日後骨質疏鬆!預防「骨質疏鬆」並非等到年長以後才開始做,因為人體骨骼在「30歲前」達到高峰,之後骨質密度(骨本)隨著年齡增加而逐年遞減。根據國民健康署民國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的結果顯示,50歲以上的民眾約有8.1%發生骨質疏鬆的問題,其中女性又高於男性,平均女性約每10位就有1位有骨質疏鬆。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從年輕開始存「骨本」觀念很重要,骨骼中最主要的成分是鈣質,年輕時有足夠的鈣質攝取,是維繫骨質密度(骨本)的重要關鍵,提醒國人必須把握30歲前就開始存好骨本,避免日後逐年骨質流失,引起健康與生命的危害。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指出在年輕時,多增加10%的骨密度,就可以使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延緩13年。目前19-64歲的國人多數都有鈣攝取量不足的問題,攝取量僅略高於建議攝取量1000毫克的一半,在505至566毫克間,甚至少數族群會低於建議攝取量一半以下。國健署提供存骨本的4大訣竅,教你吃什麼可預防骨質疏鬆:1.飲食保骨本:攝取足夠量鈣質,可從乳品與高鈣食物著手。其中240毫升(ml)的乳品約含有240毫克(mg)鈣質。常見的高鈣食物有起司、小魚乾、黑芝麻、傳統豆腐和深綠色蔬菜。【健康知識家】:深綠色蔬菜比一般疏菜還有較多的鈣質,每份100公克深色蔬菜的鈣含量大於75毫克。常見的深綠色蔬菜有:地瓜葉、莧菜、芥藍、油菜、芥菜、川七和紅鳳菜等。2.運動保骨本:運動有助於成長過程中的骨骼生長,並有助於維持成人的骨骼,運動類型以對抗地心引力運動和肌力運動為主,如:健走、慢跑、爬樓梯、跳舞、跳繩、登山、舉啞鈴(雙手拿約0.5~1公斤的啞鈴或同等重量之安全物品)。3.適度曬太陽:建議可於清晨及黃昏時,在戶外進行活動並曬太陽,適度的陽光可以活化體內維生素D,幫助鈣質吸收,同時強化骨骼。4.良好生活習慣:維持正常體重,並戒菸和酒,才能有效減緩骨質流失,避免日後骨質疏鬆的發生。如何早期篩檢出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的檢查,目前較常用的是中軸型的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的骨質密度檢查,檢查結果以T值(T-score)呈現:●T值≧ -1 表示是正常的骨質●T值介於 -1與 -2.5之間則稱骨質流失或骨質減少(osteopenia)。●T值≦ -2.5則表示骨質已經達到骨質疏鬆症的診斷標準另外一種超音波檢查骨質的方法雖然方便,目前仍不建議做為診斷的標準方法。如果超音波檢查發現骨質密度異常,建議仍應接受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查做確認。骨質密度檢查適合那些人?並非所有人都需要作骨質密度檢查,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學會所彙編的「2015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的共識與指引」中骨質密度篩檢的建議:●建議65歲以上的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臨床骨折高風險因子的婦女,包含:體重過輕、先前曾經骨折、服用高骨折風險藥物●50至70歲並具有骨折高風險因子的男性參考資料:聯合新聞網-避免骨鬆30歲是關鍵 國健署建議4大招存「骨本」國健署─骨質疏鬆國健署─老年人如何避免骨質疏鬆症的危害
-
2023-09-24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健保大數據/紅斑性狼瘡共病類型:腎炎最多 其次為骨質疏鬆
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紅斑性狼瘡患者逐年增加,從107年的3萬7,702人,到了111年增至4萬1,602人。最大宗的患者族群集中在45歲到64歲間,111年總就診人數約4.1萬人,45歲到64歲就占1萬6,280人。若依照就醫人數分析男女比,111年男性就醫的人數為5,976人,女性為3萬5,626人,女性幾乎是男性的六倍。每年約6千人因紅斑性狼瘡住院,18歲到44歲最多。過去有多項資料顯示,紅斑性狼瘡的男女比約為1:8到1:10,多發生在18歲到45歲的育齡女性;從健保就醫數據分析,臨床現場與過去的研究資料相符。不過,依照健保資料庫統計顯示,未滿18歲的患者男女比約為1:2,18歲以上男女比才開始呈現1:6。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高羽璇表示,未滿18歲的男女比並沒有這麼懸殊,應與「荷爾蒙」有關,成年後荷爾蒙分泌穩定,也讓疾病發生率呈現差異。紅斑性狼瘡每年約有8,000名左右的新診斷患者,根據健保署近五年的統計,107年為9,067人,到了109年降至7,929人,再至111年則微幅上揚到8,023人。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門委員呂姿曄分析,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降低患者就醫意願,109年的新確診人數才會來到低點,若分析近五年的新診斷人數,並沒有明顯的變化。易有多重共病,最常見腎臟疾病合併骨鬆。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是自體免疫疾病,除了會侵犯關節、肌肉或是免疫系統,皮膚、臟器、神經系統也會受到影響。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分析,近五年因紅斑性狼瘡門診、住院的患者,檢視其共病類型,以腎炎最多,約有3,200人,其次為骨鬆約有2,000到2,300多人,再者為中風,但人數在10人以下。不少紅斑性狼瘡的患者會有「多重共病」的情形,最常見的合併症為腎臟疾病合併骨鬆。住院人數、天數減少,與用藥精準與照顧良好有關。嚴重紅斑性狼瘡的患者,很可能會造成器官損傷。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近五年主診斷為紅斑性狼瘡住院的人數,逐年下降,107年為1,744人,到了111年降至1,497人,呂姿曄表示,這與紅斑性狼瘡用藥精準度提升以及照顧品質增加有關。不只住院人數減少,住院天數也從107年的平均5.35天,降至111年的4.7天,不過65歲以上的高齡者住院天數仍平均在9.5天左右,而109年65歲以上紅斑性狼瘡的患者,平均住院天數為11.09天。呂姿曄分析,109年全台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脆弱族群首當其衝,從111年因紅斑性狼瘡住院的人數分析其他診斷碼可以發現,新冠肺炎位居第9以及第10位,感染性疾病確實會增加紅斑性狼瘡患者住院的機率。數據也分析,所有紅斑性狼瘡的患者中,以「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的患者住院人數最多,其次是「全身性紅斑性狼瘡腎絲球疾病」、第三位則是「全身性紅斑性狼瘡侵犯其他器官或系統」的因素住院。死亡人數逐年增加,但無法因此判定與紅斑性狼瘡相關。紅斑性狼瘡如果未妥善控制,除了自體免疫細胞會侵犯重要器官,也可能因此引發死亡。健保資料庫統計近五年曾被診斷紅斑性狼瘡的死亡人數,107年有887人、108年有988人、109年有1,005人、110年有1,228人、111年有1,409人逐年增加。呂姿曄表示,由於死亡人數為落後指標,加上未能完全取得病歷資料,僅能從健保退保的人數中查詢,因此單從死亡人數無法絕對判定與紅斑性狼瘡有關。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紅斑性狼瘡若能穩定控制,即可降低併發症或是死亡率的風險,現行的存活率也已經愈來愈高,他呼籲患者若發現症狀,應盡速就醫,定期回診。
-
2023-09-04 醫療.骨科.復健
改善肌少症 光吃蛋白質還不夠!2種運動助增肌
● 肌少症在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發生● 光補充蛋白質無法刺激肌肉生長● 防止肌肉流失,關鍵是「運動」你有行走緩慢、下肢無力、容易跌倒、握力下降的困擾嗎?若出現這些症狀,小心罹患肌少症。隨著年紀增長,身體機能老化、活動力下降,肌肉量會慢慢流失。根據統計,40歲後,人體肌肉量每10年平均以8%速度減少,如果不加以控制改善,會影響生活自理能力,老年人一旦發生骨折,往往很難癒合,易導致失能、臥床,甚至提高死亡風險。攝取優質蛋白質 吃夠吃對該如何預防及延緩肌少症?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表示,足夠的營養非常重要,如果一味要求長輩飲食清淡,沒有味道反而會降低食欲,吃不下導致熱量攝取不足、營養不均衡,接著會變瘦、肌力變弱。營養是健康的根本,徐佳靖表示,維持肌力的第一步要從飲食下手,應把握「吃得夠」、「吃得均衡」、「吃進優質蛋白質」3原則,總熱量達到基礎代謝率標準才能幫助肌肉合成,建議可參考國健署「我的餐盤」設計每日菜單。肌肉主要是由蛋白質所構成,許多民眾以為多攝取蛋白質對增加肌肉量愈有幫助。徐佳靖強調,只吃蛋白質無法有效轉換成身體組織質量,還需要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D,讓增肌效果加乘。有些長輩害怕有肌少症,除了三餐之外,會再額外補充蛋白粉,徐佳靖建議,食用前應先請專業醫護評估,避免補進過多熱量,結果不長肌肉卻變胖,還可能增加腎臟負擔。徐佳靖提醒,NG飲食也會在無形中流失肌肉,例如高油、高鹽、高糖食物,許多長輩習慣以醬菜、滷肉淋上白飯解決一餐,長期下來,營養會不均衡,而且鹽分過高;罹患肌少症也不一定都是瘦瘦乾乾的體態,有肥胖問題的高齡族群,尤其是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會誘導身體發炎反應,影響肌肉合成,因此飲食一定要節制。有氧及阻力運動 預防骨鬆肌少症無藥可治癒,但可以從健康飲食、生活習慣改善做起。徐佳靖強調,均衡營養外,還要搭配運動刺激肌肉生長,光吃不動其實沒用,建議可選擇有氧運動及阻力運動,特別是強化大腿前側的抬腳、深蹲,並善用彈力球、彈力帶等器材輔助,每周運動2至3次、每次30分鐘的運動增肌,對預防骨質疏鬆也有幫助。(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