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5 該看哪科.婦科
搜尋
骨盆
共找到
524
筆 文章
-
-
2021-04-24 癌症.卵巢.子宮
子宮肌瘤長多大要開刀?喝豆漿蜂王乳長更快?醫:太快變大恐是肉瘤癌
喝豆漿害長子宮肌瘤?子宮肌瘤因素有哪些? 子宮肌瘤是骨盆腔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育齡婦女發生率據說高達20%,每5名女性就有1人有子宮肌瘤。坊間常有吃山藥、喝豆漿、蜂王乳等食品導致長出子宮肌瘤的傳聞,婦產科醫師提醒,影響子宮肌瘤因素眾多,未必是單一食物攝取造成。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產科主任董宇紅醫師受訪表示,診間常被病人問及為何會長子宮肌瘤。關於子宮肌瘤成因目前尚無統一說法,包括不當荷爾蒙攝取、荷爾蒙不協調、人種、基因遺傳、環境荷爾蒙都有影響,較難以單一原因解釋子宮肌瘤的形成。 雌激素過高刺激肌瘤 月經不正常要注意 董宇紅醫師指出,以正常飲食來說,每天攝取1杯豆漿,或食物中攝取的山藥份量,並不會造成肌瘤生成。不過,植物性食物中含有大豆異黃酮,會產生類似女性荷爾蒙的作用,而子宮肌瘤的成因之一就是雌激素過高與荷爾蒙不協調,確實在某些病人身上發現,攝取某些食物過量導致子宮肌瘤增大的情形,但這些個案並非通例,也不建議女性刻意補充單一食品。 另外,某些研究顯示子宮肌瘤與遺傳基因的關聯性,因此家族中母親、姐妹發生子宮肌瘤者,就應多注意肌瘤問題。或經常出現月經不正常、月經疼痛的女性,也可能有較高的子宮肌瘤風險。 子宮肌瘤長多大要開刀?快速變大可能是癌症? 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疾病,卻未必有明顯症狀。董宇紅醫師說明,有些病人肌瘤僅1-2公分就會產生明顯疼痛,有些肌瘤大至10公分以上,病人卻無明顯感受,主要原因之一是肌瘤生長位置。長在較內側的「黏膜下肌瘤」,即便體積不大也可能引起經痛、經血過多等明顯症狀。生長在漿膜下與肌層內的肌瘤,可能大到一定程度才出現明顯症狀。 董宇紅醫師表示,同樣是長在長在肌層內、10幾公分的子宮肌瘤,有些病人會感覺疼痛,甚至肌瘤壓迫到膀胱、大腸而出現頻尿、便祕等問題,但有些人即便肌瘤體積10公分以上,也僅感覺腹部凸出或摸起來有腫塊,而沒有明顯症狀。一般而言,如果肌瘤變化太快、體積過大,或引起貧血、疼痛、貧尿,就會建議病人接受手術治療。 另外,如果子宮肌瘤體積不正常變大,要注意其他潛在問題。董宇紅醫師指出,子宮內的肌瘤不斷長大,內部可能有組織壞死或是細胞變化,通常愈大的肌瘤愈有惡性腫瘤如子宮肉瘤(子宮肉癌)風險。由於子宮肌瘤與子宮肉瘤無法在超音波下分辨,提醒女性當肌瘤大於8-10公分以上、短時間內生長快速,就應及早就醫檢查或治療。 吃補品不可吃過量 肥胖更易刺激肌瘤長大 攝取食品、補品是否可能導致肌瘤變大?董宇紅醫師解釋,雌激素過高會刺激子宮肌瘤長大,但每個人對於食物的代謝程度都不同,有些人吃補品可能會影響肌瘤生長,有些人卻不受影響,基本原則是不要攝取過量。如果本身已有子宮肌瘤,又想吃補品類食物,建議不可過量並定期回診追蹤肌瘤大小。 董宇紅醫師提醒,本身若有子宮肌瘤又屬於肥胖,子宮肌瘤會更容易變大。原因是體脂肪儲存很多女性荷爾蒙,導致內源的女性荷爾蒙增加,進而刺激肌瘤長大。另外,平日也要避免接觸塑化劑等環境荷爾蒙,除了減少肌瘤風險,也可降低長期接觸之下引起月經異常和腫瘤病變等機率。 《延伸閱讀》 .子宮肌瘤「12公分」害她貧血頻尿又眩暈!海扶刀治療助30歲熟女留住子宮 .感冒喘咳竟掉出「10公分」子宮肌瘤!醫:貧血頻尿便秘要當心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2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多重外傷隱形殺手 長庚研發AI揪骨盆骨折
一位工地工人自高處跌落,右大腿骨骨折送到急診,血壓一直不穩定,卻找不到正確病因,只能進行輸液和輸血治療。轉到林口長庚,利用AI人工智慧輔助診斷後,發現除了左側股骨骨折外,還有左側恥骨骨盆骨折;找到出血點即時止血後,血壓馬上回穩,並於手術一周後平安出院。林口長庚外傷急症外科主治醫師廖健宏表示,由於送到急診的外傷病人都很嚴重,多處出血,第一線醫師可能多會考慮到是其他臟器出血引發血壓過低,難以在第一時間考慮到是骨盆骨折所造成的大出血。然而,骨盆骨折容易引發大量出血,若未及時判斷,持續出血死亡率高達三成,可說是多重外傷的隱形殺手。且有4%至9%的患者,在第一時間髖部骨折會被誤診,若誤診或延誤診斷,術後第一年患者死亡風險也會增為兩倍。林口長庚外傷急症外科主治醫師鄭啟桐則表示,由於重大外傷病人到院的第一張X光片為骨盆X光片,若能透過AI輔助,便能快速判斷是否有骨盆骨折的風險。因此,長庚外傷團隊利用醫院自身龐大的外傷資料庫,收集過去2008至2016年高達5204張骨盆X光片,訓練及新設計出AI演算法,能同時辨識各種不同位置及不同類別的外傷型態,並利用熱點標示,精準指出病人受傷的位置。鄭啟桐說,系統經過訓練後,目前準確度、敏感度以及特異性皆高達九成以上,並相較之前單純利用人工判讀,可減少誤診比率五成。目前長庚也已將此系統運用於該院2000多例的病患。廖健宏表示,過去的AI演算法,多僅能單一部位的單一病灶進行分析判讀,相對侷限,而長庚的系統則突破過去限制,能同時辨識各種不同位置及不同類別的外傷型態。因此該團隊研究報告也登上自然(Nature)期刊2021年2月的子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
2021-04-20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熟女失禁悲嘆都停經了還買衛生棉 用這招後開心趴趴走
台中50歲李姓熟女最近只要咳嗽、大笑就漏尿,悲嘆「都停經了還得去買衛生棉」,更慘的是飄出異味令她焦慮、困擾,甚至不敢出門。後經就醫,確診為應力性尿失禁,接受2個月的藥物治療及勤做凱格爾運動後,漏尿已大幅改善,終於可以放心「趴趴走」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蕭子玄說,這名李姓病患因近日咳嗽不止,最尷尬的是咳嗽時竟會漏尿,出門要使用衛生棉防漏,「都停經了還要買,實在很不好意思」,更擔心尿液滲出飄異味,不敢出門,整個人悶在家裡,也令家人擔心。蕭子玄說明,應力性尿失禁是指因運動、咳嗽、打噴嚏、大笑、舉重物時,使腹部壓力突然增加,膀胱內壓力隨之上升,造成尿液漏出,好發於多次生產、停經後、肥胖及曾經接受骨盆腹腔部手術的女性。若漏一點點,不需護墊或衛生棉保護,為輕微尿失禁;走動就會漏尿,平時需使用護墊防止漏尿,則為重度尿失禁。李姓女患者表示,她以為應力性尿失禁必須手術治療,一度很害怕,後經評估,她只要藥物治療及凱格爾運動應能改善,果不其然,透過藥物增加尿道阻力及局部補充女性賀爾蒙,以及運動強化骨盆底肌肉的功能,2個月後,尿失禁次數大幅減少,出門在外也較自在。蕭子玄說明,力性尿失禁治療方式相當多元,醫師會依患者年齡、日常生活、活動狀況,並根據骨盆肌肉肌膜層對尿道膀胱支撐程度,女性賀爾蒙狀況以及漏尿程度,再提供治療建議,因此建議患者接受醫師完整評估,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擺脫尿失禁的窘境。
-
2021-04-19 名人.毛琪瑛
重訓後推拿按摩當心肋骨裂!復健科醫師教運動前暖身、運動後做這些動作
●重力訓練後,很多人接受推拿按摩,其實不建議●運動前暖身更重要,暖身可減少重訓後疼痛與痠痛●運動之後則可透過身體擺位,配合呼吸調息,拉筋延展48歲方小姐體態勻稱,她平常花好多時間做臉和身體滋潤保養,服裝也相當有品味。孩子上了高中後,她慢慢發現自己腹部微突、骨盆也變大了,於是到健身房接受教練指導,開始重訓。但某天,她做完上背肌力訓練後肌肉痠痛,同行一位好友請她趴下來,為她做右上背推拿按摩,朋友使力一壓,讓她一陣劇痛。肋骨輕觸就疼痛之後的一周有如夢魘,深呼吸也痛、咳嗽也痛,翻身也不舒服。方小姐吃了在醫院急診拿的止痛藥, 症狀稍緩解,但停藥就再開始痛。一周後她來看診,接受詳細理學檢查後,幸好胸椎並未壓迫性骨折,但前胸肋骨處輕觸就明顯疼痛,也有敲痛點,雖然之前在醫院急診室照X光未發現明顯異常,但應該是肋骨骨裂。在健身房做完例行的重力訓練後,很多人希望接受推拿按摩,甚至要求運動教練提供服務。其實運動前暖身很重要,配合教練的運動姿勢指導,可減少重訓後的疼痛,甚至也能減少重力訓練後的痠痛感,而運動後的痠痛感,通常會在兩天內自行消失。可做拉筋延展動作建議在運動之後,直接用自己的身體擺位,配合呼吸調息,來做一些拉筋延展動作,不但可讓訓練中強力收縮的肌肉重新恢復應有的長度,得到更好的循環代謝與滋養,也可以避免因他人不當的按摩、推拉、壓擠,導致傷害。原則上這些動作,都可以配合深呼吸,吐氣做到更多延展,一個擺位15秒,可重複3到5次。請方小姐暫停所有健身動作, 尤其是上半身肌力訓練,也避免日常生活中使力提重,咳嗽時用手固定肋骨疼痛處,減少再次受力拉扯。除了急性用藥,也給予局部電療復健、使用肌內效貼布協助受傷部位支持穩定,改善淋巴循環,降低局部的發炎反應。待不再疼痛後 ,用逐步運動復健,包括漸進的拉筋延展、用彈力帶強化肌力。骨裂休息兩個月痊癒 三周後,方小姐狀況改善。她其實還算幸運,如果肋骨完全斷裂,恐怕要六周到兩個月才能有機會完全痊癒。第一名模林志玲當年從馬上摔下來,斷了六根肋骨,也休息了兩個月。肋骨斷裂,並不需要開刀處理,因為肋骨連接著肋間肌,整個胸廓就是很穩定的固定架,但如果是手腳骨折,恐怕就得打石膏或開刀了。全身伸展強化操1、右腳弓箭步,左膝蓋打直。雙手緩緩高舉頭頂,身體跟隨向上伸展,下顎微微向上抬。2、雙手高舉頭頂後彎腰,右膝蓋打直,身體向下延伸到極限,維持3至5秒,彎腰幅度視個人能力,手不一定要碰到腳尖。再回到動作1。背肌延展局部肌群舒緩操1、跪坐於瑜伽墊,雙手伏地,手掌貼於地面。延展過程中,臀部不離腳跟。2、呈膜拜姿勢,身體緩緩下壓,臉朝向地面,雙臂向前延伸。3、緩緩將身體移向左前側,要明顯感受到身體右側肌肉緊繃。4、同樣的姿勢,緩緩將身體移向右前側,明顯感受到身體左側肌肉緊繃。
-
2021-04-19 該看哪科.婦科
醫病天地/改善尿失禁 凱格爾運動療效佳
許多中年婦女都曾有過大笑、或急著追公車,不小心漏尿經驗,儘管周邊的人沒發現,但不自主滲尿仍讓人感到不好意思,甚至嚴重困擾。醫師表示,尿失禁是當腹壓增加時,如咳嗽、大笑、打噴嚏、跑步、跳繩等動作時,尿液恐有不自主滲出情形。根據調查,50歲以上中年婦女,約有3至6成都有過這樣困擾,危險因子包括生產、懷孕、肥胖、老化、抽菸等導致,病理機轉有可能是支持骨盆底的肌肉或筋膜缺損、尿道括約肌缺損,或本身膠原蛋白缺乏導致。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林姿吟說,治療尿失禁,保守療法仍為第一線治療方法,包括生活型態調整、凱格爾運動、骨盆底電刺激療法、生理回饋治療、磁波椅及陰道雷射治療。以凱格爾運動為例,運動是加強訓練骨盆腔底的肌肉群,因膀胱、陰道、子宮就是由骨盆底肌肉群支撐,訓練此肌肉群,可用來預防及治療因鬆弛引起疾病,甚至包括陰道鬆弛、子宮脫垂、甚至性生活障礙。 醫師提醒,病患需先辨別骨盆腔底肌肉群的位置,即是馬桶上解尿時,嘗試停止解尿,中斷小便的感覺,這就表示做到收縮周圍肌肉,如此反覆緩慢收縮5秒與放鬆5秒鐘,就是骨盆底肌肉運動。據研究,長期做此運動,對尿失禁有效率約41至85%。 另外,林姿吟也說,磁波治療儀也可用於治療尿失禁,療效約8成左右。至於雷射也可用於治療輕微尿失禁等婦科疾病。
-
2021-04-1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腳麻腰痛誤為坐骨神經 開刀取15公分國內最大骨盆腫瘤
雲林縣65歲簡姓男子兩年來腰痛腳麻,一直被誤為坐骨神經病痛,四處尋醫整治還作了半年脊椎復健,不見起色,更併發頻尿、血尿,驚覺不對,到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檢查,經骨科、泌尿科會診,發現他竟罹了罕見的骨盆腫瘤,透過3D攝影列印技術精準作出骨盆模型再行開刀,取出一個堪稱國內最大達30公分的骨盆腫瘤,所幸腫瘤未壓損神經,讓他得以恢復正常生活,不再腰痛腳麻。簡男表示,3年多攝護腺開刀,發現左側臀部有腫塊,因很小又不痛就不以為意,直到兩年多前,開始腳麻腰痛,以為是坐骨神經壓迫,診治了一年多還做了復健,非但沒起色,還併發血尿頻尿,即輾轉到北港媽祖醫院骨科求醫。副院長也是骨科醫師馮逸卿說,經檢查發現雙側臀部及骨盆腔各有一顆超過15公分啞鈴狀的巨大軟組織腫瘤,經穿刺切片診斷為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屬良性,因腫瘤巨大且範圍從骨盆腔、坐骨神經延伸至髖、臀部,幾乎整個骨盆都被占據,擠壓泌尿等多項器官等,增加手術困難度。經會診院長也是泌尿科醫師吳錫金,研討治療策略,運用長陽生醫公司設計的3D列印技術,配合影像技術做出骨盆腫瘤及器官的立體數位模型,精準掌握腫瘤與複雜結構,同時選擇破壞性較少的手術範圍,並設法完整保留病人所有器官的功能。院長吳錫金親自召集泌尿科、骨科、外科、神經外科及放射科組成團隊,完成術前沙盤推演並做好萬全準備,經7小時手術,終能順利取出合計超過30公分的超大腫瘤,足稱是國內醫史上最大的骨盆腫瘤。吳錫金說,簡的整個骨盆腔所有器官都被腫瘤擠壓,所幸神經未損,術後痛麻獲改善可過正常生活,的確是罕見又幸運的病例。馮逸卿也說,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可能出現身體各部位,早期不會有症狀,直到腫瘤變大壓迫神經才有明顯疼痛,男女及各年齡層皆有可能,他處理過10幾歲患者,提醒若有久治難癒的坐骨神經痛、頻尿、腹脹及便秘等症狀,應即早就醫。
-
2021-04-13 該看哪科.婦產科
中醫改善排卵痛 助女子順利懷孕
一名30歲女子想趁年輕有體力時趕緊生寶寶,努力超過半年卻一直失敗,加上開始工作後,平時來得很順的月經,卻總在排卵期發生少量出血、腹痛合併腰痠情形,透過4個月針灸加中醫治療,排卵期不適症狀獲得改善,終於得以順利懷孕。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醫師陳書怡指出,這樣的門診的案例並不少見,患者通常自覺身體健康,卻總是「做人」失敗,到西醫門診檢查並無特殊問題,僅被叮嚀放輕鬆應能順利懷孕。她說,大約五分之一女性會在排卵期出現3到12小時的單側腹痛,又稱排卵痛或經期間腹痛,對於備孕女性而言,此疼痛為最直接簡單且無害的排卵日提醒,常規治療上多以止痛藥為主,嚴重一點的患者可能會使用避孕藥治療,但在確認排卵痛之前,須經由必要檢查,排除子宮內膜異位症、卵巢腫瘤、骨盆腔發炎,甚至闌尾炎、子宮外孕等,上述疾病都會加重排卵期疼痛。但為什麼正常女性也會有排卵痛呢?陳書怡說,卵子在濾泡中成熟排出,才有機會孕育新生命,在這樣的破卵過程中,濾泡中的液體(或些微的血)會跟著流出,影響腹膜的張力,進而誘發疼痛反應。她說,以中醫來說,排卵期是重陰轉陽的重要轉捩點,而肝氣的調達通暢是啟動機制的關鍵,舉凡肝氣鬱滯、腎陰虛、肝血不足的狀況,都是阻礙肝氣生發的問題,常以疏肝理氣、滋陰養血方向治療;此外,由於濾泡中的少量液體無法快速被自體吸收或排出,水液代謝失調,脾虛痰濕也是治療重點,常見於氣虛水滯、腎陰陽兩虛的女性,多囊性卵巢即屬此類。此外,身體結構空間不足或不對稱,常會誘發固定側的不適,因此身體結構的歪斜是身體氣血流通阻礙的最直接因素,排卵期腹痛伴隨固定側的腰酸背痛,或下肢疼痛,往往是肌肉筋膜造成,常以手法、針灸調理改善。陳書怡建議,育齡期的女性因應職場或家庭壓力而生的問題不可忽視,建議諮詢中醫師後,平時可飲用養陰疏肝茶(生薄荷3片、枸杞1小把、甘草1片、烏梅1顆)來培養好心情,同時在中醫經絡循行上,骨盆腔屬肝、腎經循行,與深前線筋膜走向類似,可強化核心運動,每天睡前不妨做「仰臥束角式」,舒緩緊繃的肌筋膜,如此才能身心舒暢,告別疼痛,享有好孕氣。
-
2021-04-1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閃到腰9成可自行好轉 復健科醫提醒3情況盡速就醫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閃到腰的經驗,輕者幾天腰部無法正常活動,重者嚴重疼痛影響生活。然而,有時閃到腰未必僅僅是拉傷、扭傷的問題。 閃到腰未必是扭傷,下背痛常見3大原因 輝馥診所主治醫師許嘉麟指出,一般民眾所認知的「閃到腰」在醫學上指為「下背痛」,包括腰部、臀部、髖關節處的疾病所引起的疼痛,三部位也息息相關。 下背痛的原因可分為結構因素、非結構造因素、內臟疾病因素三種。結構因素約占97%為最大宗,包括了腰部拉傷扭傷、椎間盤與小面關節退化、椎間盤突出、椎孔狹窄、骨質疏鬆壓迫性骨折、脊椎滑脫、其他外傷骨折及先天性因素。非結構因素則約1%,包含了癌症、感染、僵直性脊椎炎等發炎性關節炎。內臟疾病因素則約占2%,如骨盆腔、腎臟、腸胃道、主動脈等部位的疾病。 扭拉傷佔閃到腰最大宗,留意使用不當、修補不良 在下背疼痛中佔最大宗的結構因素中,腰椎扭、拉傷佔了最大的比例,約70%,簡單可分為使用不當及修補不良兩種。使用不當的常見如過歪、過量、過久、過重、過快等,如姿勢不良,單一肌肉過勞,或是頻率、時間、重量上超過日常使用,以及瞬間拉扯,這些都有可能造成腰部傷害。 值得注意的是,下背痛也和生活習慣、品質息息相關。平常若睡眠不足、睡眠品質差、缺乏熟睡期,或是營養不足讓身體缺乏修補原料,又或是沒有積極的訓練肌力、使用不當等,也都會讓身體的修復能力下降,使得下背痛機率升高。而糖尿病、貧血、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因素,也與此有關,人體到了40歲後肌肉也會自然流失,修復能力也會下降,這些都屬修補不良,都應當留意,而非只專注在鍛鍊、復健等。 閃到腰9成可自行好轉,3情況盡速就醫 許嘉麟醫師指出,下背疼痛在無治療的情況下,大多數3~4便能康復,約佔9成。其中7成左右的患者可在1個月內康復,5成左右的患者在2周之內,而對物理治療等保守治療沒有反應者則佔1成。換句話說,3~4個月內復原都算是在正常的恢復速度內,如欲緩解疼痛不適,可用痠痛貼布進行改善,並避免試圖自行將腰部「扭回來」等任何處置,以避免情況惡化。 但也提醒,止痛藥物、貼布使用時間不應超過兩周,若使用藥物後3天未見改善、2周內無法痊癒,應盡早就診。若出現了大腿內側感覺異常等神經學等知覺異常情況,也應立即前往外科進行檢查。而若出現了劇烈疼痛,甚至痛到冒冷汗、血壓過高,則應直接至急診,別再觀察了,因為其可能不單只是肌肉問題,或許有其他不明創傷同時發生。 3招避免閃到腰,搬物姿勢要正確 避免閃到腰的情況發生,許嘉麟醫師也建議平常可以多做伸展,避免因打電腦、滑手機等,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建議每個小時就起身扭扭腰,簡單伸展一下,避免身體固定太久就是最好的腰部保養。 而雖然短時間的動態拉筋難以改變結構問題,但可以緩解肌肉緊繃、緩解疼痛,也能減少受傷的可能。最簡單的方法,可以準備一條大浴巾捲成一捆,放在舖有軟墊的硬地板上,將腰部躺在上面,便可使腰部形成一個弧度伸展腰肌。小的浴巾則需要多放幾個,視個人需求斟酌。 除此之外,搬物品時也應評估重量及自己的能耐,可善用推車等工具,能大幅減少受傷的機會。而若物品不在同一側,轉動身體時也應腰腿一起轉,避免扭傷。若位置較高,則要注意讓物品恢復與自己平行的狀態,可拿小階梯輔助,避免身體出現過度後傾的情況。若物品的位置較低,搬動物品時則應蹲跪,而非彎腰,以避免腰部承受重量。 《延伸閱讀》 .年紀輕卻下背痛、腳後跟發炎 當心僵直性脊椎炎上身? .常常腰痛是腎臟出問題?5招防範腎結石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09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小便顏色混濁、泡泡多…有問題嗎?7種尿液健康狀況,一次詳解
上完小便你會多看一眼,觀察一下尿液嗎?尿液的型態也和健康息息相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程威銘指出,平常民眾小便後,建議可以多留意個幾眼,觀察自己小便的顏色,有助初步了解目前身體的健康狀態。 從7種尿液看健康,泡泡多、有螞蟻免緊張! 透明、淡黃色 程威銘醫師表示,一般情況下尿液的顏色多半為黃色系,透明、淡黃色為正常健康的尿液顏色,飲水較多、喝茶、咖啡等利尿的飲品也較容易出現透明的尿液。不過,也有一種情況需多加留意,那就是水明明沒有喝很多,尿液卻一直都是透明的狀態,且尿量較多也較為頻繁,可能有尿崩症的疑慮,應檢查確認為佳。 深黃色 一樣為黃色系,顏色較深時,往往代表著身體正呈現缺水、脫水、中暑的狀態,這種尿液顏色也常在運動後出現,因為身體會隨著呼吸流失水份,此時應多加補水。倘若出現肌肉嚴重疼痛、極度疲憊等不適症狀,則要注意可能為橫紋肌溶解症,應盡速就醫,以免溶解粒子較大造成泌尿系統阻塞,大幅提升急性腎衰竭的風險。除此之外,過深的顏色也可能為肝、膽出現問題。而攝取B群、胡蘿蔔素食材等,則容易出現顏色較亮的黃色。 紅色、粉紅色 若排尿時發現自己出現了紅色、粉紅色時,可先回想是否有吃糖果、火龍果等色素較高的食物。若沒有就要特別注意,因為紅色系的尿液往往代表著泌尿道受傷、結石、出現腫瘤等問題,不論何者都不是好事,應盡早就醫檢查釐清。 綠色、藍色、紫色 尿液出現黃色系以外的顏色,一般而言往往與細菌感染有關,化膿、發炎尿液的顏色就可能出現綠色,而紫色、藍色的尿液常見出現於插尿管的族群,當尿袋有細菌造成感染,就常見出現這般顏色。 乳白色、濁濁的 當小便出現混濁、乳白色的情況,一般而言代表著沉積物較多,其可能為細菌感染或發炎,也有可能代表肉吃太多,磷含量過高所致。 有螞蟻在爬 許多民眾會發現小便後過沒多久,馬桶旁邊會開始出現不少螞蟻,心想該不會是血糖太高或得了糖尿病。對此程威銘醫師表示,確實血糖在非常高的情況下,尿液是有可能引來螞蟻的。不過一般而言,這種情況也有可能是螞蟻正尋找食物或水源,剛好路過而已。因此若以螞蟻來看血糖,準確度並不是那麼的高。 泡泡很多 泡泡很多也是相當常見的現象,很多民眾認為尿液的泡泡很多代表身體出了某些狀況,但其實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了民眾擔心的蛋白尿、細菌感染等,另外也包括了肉吃太多磷含量過高、距離馬桶較遠、小便較急較快、馬桶有清潔劑等,男性尿道也可能殘留前列腺液、精液等,這些都有可能。因此從尿液泡泡看健康並不是那麼準確,程威銘醫師建議,若真的要看泡泡,應至少觀察30分鐘以上。 3大排尿問題盡早檢查,出現疼痛、血尿速就醫! 除了尿液的顏色,不少人小便也會出現變慢、斷斷續續、需非常用力、尿不乾淨、頻尿、尿急、夜尿等情況。程威銘醫師指出,這些情況因人而異,男性因有攝護腺,常見多為攝護腺問題,如攝護腺肥大。女性則因為生產、荷爾蒙不足、尿道較短等因素,多為漏尿問題。 程威銘醫師表示,若年紀較輕,較無疾病風險,若會影響生活可進行檢查,並加以改善即可,但為避免日後可能帶來影響,還是建議盡早檢查為佳。但不論年齡倘若出現血尿,或是上述情況年紀較大者,建議及早前往檢查,特別是50歲左右的男性,需考量是否有攝護腺癌的可能。另外,排尿出現疼痛,往往意味著泌尿道結石、受傷、感染等情況,也應盡早檢查。 鍛鍊骨盆底肌改善漏尿,男性有助增加持久度 排尿問題最直接影響生活造成不便的就是漏尿、尿失禁,為避免這樣的問題,程威銘醫師也建議平常可以自主訓練,其概念類似「凱格爾運動」,但重點更著重在骨盆底肌鍛鍊。 方法很簡單,一開始在抓感覺時,可在小便時試著中斷排尿,這個中斷排尿的感覺使用到的就是骨盆底肌。不過為避免影響泌尿道功能,中斷排尿這樣的方式嘗試1~2次就好,抓到感覺即可,不宜太多次。抓到感覺後,平時早、中、晚都可以做個10次,節奏配合呼吸,吸氣時出力夾緊,吐氣時放鬆;或是3個時段各做3次,每次出力到無法繼續再放鬆。若尿失禁的情況屬於突然有很強烈尿意者,建議以前者的方式鍛鍊。 此鍛鍊也和男性的持久度有密切的關係,適度的鍛鍊也會有所幫助。但不論目的為何,骨盆底肌鍛鍊也如同一般體能訓練,需有適當的休息,因此也不宜貪多。而成效也非一朝一夕就可以看到,但持之以恆,每日鍛鍊,約半年左右就可以感受到顯著的改善和進步。 《延伸閱讀》 .從7種大便看健康狀況 醫:4種情況應盡早檢查。 .47歲確診攝護腺癌 出現「排尿症狀」快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09 癌症.血癌
以為扁桃腺發炎,「韓粉大將」毛嘉慶罹血癌!醫:5個病癥,發病就來勢洶洶
45歲國民黨文傳會前副主委、安定力量副執行長毛嘉慶驚爆罹患血癌,他3/31深夜在臉書上寫下自己得了血癌,正在接受第一階段化療。他寫道:「這個病有個特點,沒人知道怎來的,我是以為扁桃腺發炎從急診得知。首先向我得罪過的每個人道歉,誠心向你們道歉,我錯了,對不起,謝謝你大人有大量。再來,沒真的得罪但看我不爽的,我們握手和解吧,其實,事情都過這麼久,不要不爽了!」毛嘉慶說,自己一定會頑強地活著,要大家不必特別來看他,並開玩笑出院就要來辦趴踢,樂觀面對病情。 有不少名人都因罹患白血病,俗稱「血癌」而逝世,而電視上的主角也常因為罹患此疾病而過世,導致大家聽到「血癌」就非常害怕! 臨床上有些病患聽到醫生診斷出「血癌」後,就消失不見、不再回診,四處求偏方醫治,導致延誤病情,病患說:當下聽到的那一刻,感覺距離死亡非常接近,腦海一片空白…聽人家說化療很可怕,所以才不敢再回診。 其實,知名插畫家—幾米先生也曾經罹患白血病,他接受了治療,病情得到控制,才能繼續創作出更好的作品給大家。 國泰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苓萍說,不少白血病病友經過積極的化學治療,可以控制病情,進而接受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後,也能恢復良好,所以並不是罹患白血病就一定沒救了。 什麼是白血病呢? 人體的造血器官—骨髓,會製造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當骨髓出現癌細胞抑制了造血功能,製造出不正常的血球,癌細胞會隨著血液流到全身各處,導致身體無法抵擋外來的細菌和病毒,若沒有立即治療,癌細胞增加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越晚治療就越容易危及到生命。 白血病的分類臨床上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白血病比慢性白血病較嚴重,死亡率較高,疾病的表現也比較複雜,不易處理。 1.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好發成年人,依照分化再細分為M0到M7型。 2.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好發兒童,成年人占少部份,細分L1到L3型。急性白血病治療以注射化學治療為主,可分為2階段,第1階段是「引導治療」,癌細胞接受化學治療後,暫時從血液中消失,疾病達到緩解之後,就進入第2階段「鞏固治療」,主要是預防疾病的復發,若有合適的骨髓幹細胞,可考慮骨髓幹細胞移植。 3.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好發20至45歲,病程進展較慢,主因是人體的第9對與第22對染色體之間的遺傳物質,發生了轉位(費城染色體),目前治療有口服化學治療及口服標靶藥物(Glivec,基立克),標靶藥物發只抑制癌細胞,而不破壞正常細胞的功能,讓癌細胞不會再增生,是目前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第一線用藥。 4.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好發老年人,多為B細胞型,病人如果沒有症狀通常會先觀察,定期回診追蹤血液檢查,等症狀出現再考慮治療,目前治療有口服化療藥物控制,也有標靶藥物可注射。 為何會得到白血病? 發病原因不明,常見可能原因有5點: 1.放射線:正常人罹患機率在1 / 25000左右,但曾身處在原子彈爆炸圈1公里以內的居民,數年之後罹患白血病的機率高達1 / 60左右,懷孕的婦女接受腹部 X光照射,新生兒罹患率也較高。 2.化學藥劑:長期接觸有機苯的工人,或曾接受過含烴化劑(Alkylating agents)化學治療的病人,其罹患機率也比正常人高。 3.遺傳或基因突變:先天染色體異常,如唐氏症( Down's syndrome)、布倫氏症候群(Bloom's syndrome)、再生不性貧血、或家族中有兄弟姐妹罹患白血病的,其機率較高。 4.自體免疫性疾病:自體免疫的缺陷可能與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有關。 5.病毒咸染:目前已知第一型人類T淋巴球細胞性病毒(HTLV-I)病毒感染與成年型T細胞白血病有關。 白血病5大症狀 大部分白血病都沒有症狀,急性白血病初期都以發燒、容易疲倦、臉色蒼白、有出血傾向(牙齦出血、皮膚瘀青)、骨頭痛等來表現,然而一旦發病就來勢洶洶,慢性白血病大部分都是因為健康檢查,發現血液異常或脾臟腫大才被診斷出來。 如何確診白血病? 1.血液檢查:監測血球變化。 2.周邊血液抹片:血液檢體在顯微鏡下,會出現許多芽細胞,芽細胞就是不成熟的白血球,主要看血球分化的情形。 3.染色體分析:分析血液或骨髓細胞的染色體是否有病變。 4.骨髓穿刺切片檢查:許多人對於骨髓檢查非常害怕,以為是抽脊髓液(腰椎穿刺),但其實不是,骨髓穿刺主要抽取部位是骨盆處的腸骨脊,首先會請受檢者側躺,醫師會先皮膚消毒,注射局部麻醉後,再以特殊的針穿刺腸骨脊,抽出少許骨髓組織和血液,之後紗布加壓穿刺部位,平躺30分鐘,無出血可下床走動,這是確定白血病的診斷及分類最好的方式。 什麼是移植治療?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把正常的骨髓細胞、周邊血液造血幹細胞或臍帶血液幹細胞,像輸血一樣輸給病人,在接受移植前,會先經過超高劑量的化學藥物治療及全身放射線照射,盡量將體內的癌細胞消滅,並同時抑制身體的免疫系統,防止外來的骨髓細胞在移植之後受到排斥,重新建立病人的造血系統和免疫系統。 移植治療也有條件的限制,必須先經過醫師的評估,而接受移植後,最需要注意的是預防合併症,如感染、排斥反應等,目前有免疫抑制劑的藥物可降低併發症的發生及嚴重度。 3種移植方式 1.骨髓移植:有自體及異體,「自體」就是病人本身骨髓未受侵犯,或經化學藥物治療,達到完全緩解時,抽取自己的骨髓。「異體」指他人的骨髓,來源有親屬(雙胞胎、兄弟姊妹、父母),非親屬(經由慈濟骨髓庫或其他骨髓庫配對而來)。 2.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病人接受高劑量化療後,骨髓中的幹細胞會被釋放到周邊血液中,此時合併使用白血球生長素(GCSF)促進幹細胞增加,就能抽取到足夠的幹細胞,經過收集、分離、冷凍保存的過程,輸至病人的體內,不用全身麻醉。 3.臍帶血移植:臍帶血含有豐富的造血幹細胞,在胎兒出生時,剪斷臍帶後,自胎盤留取臍帶血冷凍保存,待日後自己或他人需要時使用。 目前臍帶血幹細胞移植的發展,可提昇血液幹細胞移植的範圍,使更多的病人能從血液幹細胞移植中獲得痊癒,但臍帶血也有一些限制,需要與醫師再討論。臨床上還是以骨髓移植和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較常見。 白血病通常都來的又快又急,許多病人對於罹癌一時間無法接受,心理上還沒做好準備,就必須面對接踵而來的治療,治療過程中,常需要住在隔離病房中避免感染,對病人來說是非常孤單的,也因為高劑量的化學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會讓病人很辛苦。 在身心承受極大的壓力下,親友的支持、關懷和鼓勵是相當重要的,必要時可藉助宗教信仰或專業心理諮商,陪伴患者一起度過抗癌旅程,同時諮詢醫護人員的協助。●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種蔬菜,不如學會摘野菜!退休以後,我的「陶淵明實驗」.變胖、怕冷又掉頭髮,可能是甲狀腺低下?醫師:恐引多種慢性病,10症狀自我檢視.中年後開始回看一生,不留遺憾!還想去哪裡玩、哪些事還沒做,趁來得及一一補足
-
2021-04-0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肚子痛發生在各部位的原因不一樣 醫教分辨不同部位的腹痛
肚子的範圍包含食道下半部、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肝臟、膽囊,胰臟及部份的泌尿及生殖系統,只要上述器官有任何發炎或其他原因都可能造成肚子痛。除了常見急性腸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食道逆流外,還可能依部位不同,有可能發生膽結石、膽囊炎、腹部主動脈瘤剝離、急性闌尾炎等原因,以下為臺北榮民總醫院李偉強醫師解說不同部位的腹痛:一、右上腹部疼痛:如:膽結石、膽囊炎、急性肝炎、肋膜炎等1. 膽結石合併急性膽囊炎:膽囊發炎引起的腹痛很容易與胃痛搞混,膽囊疼痛偏右上腹,容易發生在飯後2-3小時,膽囊收縮會產生脹痛,甚至延伸右側肩膀、右肩胛部位反射痛。嚴重時會合併小便黃、眼睛黃、皮膚黃,大便顏色灰白等,高度懷疑有膽管阻塞。2. 酒精性肝炎:長期酗血及喝酒過量都可能造成酒精性肝炎,引起右上腹脹痛。二、左上腹劇痛:如:胃潰瘍、胃炎、急性胰臟炎、尿管結石、肋膜炎等胰臟位於胃的後方,急性胰臟炎疼痛與胃痛相似,不容易診斷,嚴重時會有生命危險,千萬不可輕忽。胰臟炎好發於有膽結石或總膽管結石病史、長期酗酒之人,其疼痛常是持續且強烈,必須使用嗎啡類的止痛劑才能緩解。疼痛常反射至背後,病人常會彎腰曲膝以減輕痛感,站不直也躺不平,這是因為胰臟位於後腹腔的緣故,也因此常伴隨噁心或嘔吐的症狀。三、右下腹嚴重與急性疼痛:如:盲腸炎、大腸憩室炎等1.急性闌尾炎(盲腸炎):各種症狀都有可能,通常伴有發燒、發冷的現象,典型者有轉移痛,其由肚臍上方轉移至右下腹痛,其疼痛感約在4~6小時後達到高峰,在咳嗽或移動時會加劇痛感。2.大腸憩室炎:大腸憩室是指腸子表層凹陷的坑洞狀結構,當凹陷處被糞石填滿時,容易引起發炎甚至於形成膿瘍,嚴重可能出現大腸穿孔,進而引發腹膜炎、腸阻塞或是廔管。大腸憩室炎相當常見,腹部的左、右兩側都有可能,臨床上台灣人較常見於右側升結腸部位。3.腎結石、尿路結石或膀胱結石:結石痛好發於半夜,因爲水份較少,若有急性下腹部刺痛、小便劇烈疼痛、血尿等,痛到無法站立,需懷疑尿路結石造成尿路系統阻塞,合併腎水腫及後背痛。四、肚臍周圍疼痛:如:急性腸炎、腹部主動脈瘤剝離、缺血性腸炎等1. 腹內器官都有可能引起肚臍四周的疼痛,但以小腸的可能性最大,因肚臍周圍是小腸,常見於急性腸炎,以合併有腹瀉表現 2. 長期便秘習慣者,如老人及部份年輕女性,因為宿便累積造成腸阻塞及疼痛。3. 若合併有背部疼痛時,急性胰臟炎或腹部主動脈瘤剝離、缺血性腸炎等需特別小心。李醫師補充,主動脈剝離不一定發生在胸部,也可能發生在腹部主動脈,除了冒冷汗,如有血壓下降、心跳加速等現象,可能為血管問題,應盡速送急診。五、女性下腹部疼痛:如:經痛、卵巢囊腫破裂、卵巢蒂扭轉、子宮內膜易位、骨盆腔炎等1. 有些女性在月經期間會出現下腹疼痛的情況,常會問到會隨周期而反覆發作。2. 育齡女性如果出現突然的下腹部疼痛,可能原因有卵巢囊腫破裂、卵巢蒂扭轉、子宮內膜易位症、骨盆腔炎等病症。肚子痛原因多,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肚子痛,李偉強醫師提醒,如果腹痛難以停止,出現無法緩解的疼痛,依據自我評估重點,觀察相關症狀,並提供醫師正確訊息,應儘速就醫治療。
-
2021-03-3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跑步出現「跑者膝」疼痛困擾 學會這三招明顯改善
台灣跑步風氣興盛,跑步前訓練不足或是跑步姿勢錯誤,容易導致關節或肌肉疼痛,最困擾的就是膝蓋周邊疼痛的「跑者膝」,經常反覆發生,物理治療師建議三招簡單髖關節穩定度運動,就能改善跑者膝狀況,讓跑步更無負擔。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吳琦淵說,跑者膝過去被為「髂脛束摩擦症候群」,指膝蓋在微微彎曲約20度到30度時會造成膝蓋外側疼痛,會越跑越痛,休息可能減緩,但開始跑步又會再痛。長久以來被認為是因為髂脛束摩擦到骨頭組織產生的疼痛,而緊繃髂脛束也是造成末端拉扯或是摩擦主要原因。但近期研究證實髂脛束其實穩定地附著在股骨外側,不會隨膝蓋的屈伸而滑動,因此「摩擦」的假說並不成立。且許多研究指出,髖關節的穩定度不佳與跑者膝有很大的關連。一旦髖關節穩定度變差會讓站立時期的股骨內縮且內轉,脛骨也會內轉,造成膝蓋外側的髂脛束下方富有豐富血流與感覺神經的脂肪組織受到壓迫,產生疼痛。吳琦淵說,若於急性期發作,目標以控制疼痛與暫停運動休息為主。最新文獻顯示高濃度自體血小板是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方式,在確診後,可於超音波導引精準注射,達到治療效果。若是疼痛獲得適當控制,可以漸進的訓練髖關節的穩定度,減少疼痛的再次發生。吳琦淵說,三個簡單髖關節穩定度運動配搭彈力帶,運動時可以慢慢增加彈力帶的重量,且注意是否膝關節有內扣,要讓用力的肌肉與關節學習到正確的力線。有症狀的患者,在運動前須與醫生或是治療師討論病況,確認病況與運動是合適的。1.平躺時,膝蓋彎曲,將彈力帶兩端打結(也可使用mini-band),套至兩大腿靠近膝蓋處,將兩腿用力將彈力帶撐開。臀部夾緊抬離床面,維持30秒,重複動作。可喚醒臀中肌與臀大肌的用力。2.站姿下,彈力帶套在大腿膝蓋上方,練習從坐到站。注意膝蓋尖端要對準第2、3腳趾。3.動態控制。在平滑的地面上,非訓練腳腳踩毛巾減少摩擦力。訓練腳慢慢下蹲,控制膝蓋與骨盆的穩定度。另一腳毛巾則慢慢往後滑做前側腳的髖關節動態控制訓練。須注意膝蓋是否對準第2、3腳趾,以維持良好的力線。
-
2021-03-29 該看哪科.婦科
漏尿、尿失禁易泌尿感染 7招預防私密處老化
更年期後的泌尿道疾病 女性年輕時會分泌足夠的雌激素,使陰道、尿道及膀胱的肌肉都充滿膠原蛋白,緊實有彈性,待進入更年期後雌激素分泌量下滑,不但陰道會開始逐漸乾澀,就連尿道、膀胱的肌力都會開始萎縮,膀胱一旦失去彈性就無法儲存大量尿液,導致頻尿的狀況,而尿道彈性不佳,稍微用力就會產生漏尿的問題。 常理而言,膀胱可以存留 300cc 左右的尿量,每次排尿約排出 250cc-300cc 的尿液,而無彈性的膀胱及尿道能貯存及排出的尿量皆減少,因此就會使人頻頻想要找洗手間。另外當尿液無法排除乾淨時,就很容易滋生細菌,引發尿道感染,情況嚴重時更可能影響膀胱及腎臟的健康。時常造成泌尿道炎的元凶是位於直腸肛門周遭的大腸桿菌,當雌激素正常分泌時尿道外緣會有一層黏膜保護,能阻擋大腸桿菌的侵入,而更年期後缺發雌激素,黏膜變薄、尿道長度萎縮,便容易發生反覆感染。 更年期的泌尿道困擾該怎麼改善 許多更年期的媽媽有尿失禁或尿道反覆感染的困擾卻不好意思就診治療,直到忍無可忍的緊急狀態才看醫生,其實大可不必如此,醫學上有很多改善漏尿、尿失禁及泌尿系統感染的方法! 藥物塗抹:局部使用雌激素。 口服藥物治療:口服雌激素、交感神經作用、膽鹼性藥物。 手術治療:陰道雷射、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第三代單孔尿失禁懸吊手術。 行為治療:養成固定如廁習慣、進行凱格爾運動。 7大重點預防私密老化困擾 當然,尿失禁、漏尿或是泌尿道感染並非是更年期婦女獨有的專利!女性朋友從年輕時就應該要擁有預防勝於治療的正確觀念: 勤運動:做凱格爾運動,鍛鍊骨盆腔肌力。 多喝水:每天至少喝2000cc的水。 不憋尿:每 2 小時至少小解一次。 增加尿液酸度:補充蔓越莓。 排尿後擦拭方法:如廁後將衛生紙貼在「尿道口」約5~10秒時間,使尿液吸附於紙上即可。 性行為注意:性行為前多補充水分,性行為後馬上解尿。 不適立即就醫:聽從醫師指示,確實執行完整療程。 根據數據統計顯示,約有40%的更年期女性有泌尿道不適的困擾,長期的頻尿、漏尿會對生活品質大打折扣,產生足不出戶、放棄社交等問題,進而引發情緒失調。 而年輕女性也會產生頻尿的狀況則是因長期憋尿所致,憋尿的行為造成膀胱肌肉疲乏,進而也同樣會引發感染問題,因此呼籲女孩兒們如果有憋尿的習慣,一定要改掉唷! 《延伸閱讀》 .醫教4方法改善陰道乾澀 避免偏方發炎感染 .中斷排尿能改善漏尿問題?凱格爾運動全方位鍛鍊骨盆肌!
-
2021-03-28 癌症.胃癌
健保大數據/胃癌治療特色醫療院所
患者人數No.1台北榮總/成立胃腫瘤醫學中心 全方位照顧病患據健保署統計,109年台北榮總的胃癌門診申報件數為1萬6935件,位居醫學中心第一;胃癌手術申報件數則為945件,在醫學中心排名第二。北榮胃腫瘤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方文良表示,北榮成立胃腫瘤醫學中心,提供術前到術後的團隊治療,使病人能夠更加信任、安心。方文良說,由於胃癌開刀術後的輔助治療,包括化療、標靶藥物治療以及免疫治療等,乃至術後追蹤和營養補充,都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外科、腫瘤科、病理科、放射科、腸胃科、營養師等多科團隊參與。北榮胃腫瘤醫學中心除了將這些科別的醫師集中在相鄰診間,每兩周也會就手邊案例進行相關討論。在診間,醫師也會直接開啟圖文並茂的網頁,向病人衛教可能的治療方式。需要開刀的胃癌病患,也有個管師協助追蹤,在診斷完一個月內進行手術。方文良說,通常侷限在黏膜層的原位癌,可使用內視鏡治療,達到器官保留的目標,但需有豐富經驗的醫師執刀。而較後期的胃癌手術,則以3D腹腔鏡手術以及傳統開腹手術為主,其中3D腹腔鏡手術,北榮一年約執行60至80例,除了術後恢復較快速,操作上也能讓手術進行更順利。患者人數No.2台大醫院/胃癌治療原則 可以開刀就盡量開109年台大醫院胃癌門診收治件數達1萬2582件,僅次於台北榮總。對此,國內胃癌權威、台大醫院外科部副主任陳炯年說,在胃癌治療上,該院由內科、外科、腫瘤科、影像醫學科、病理科及營養等部門組成堅強團隊,提供最好的醫療,贏得病患及家屬的肯定。分析台大胃癌患者的期別,陳炯年發現,近年來早期胃癌患者比率明顯增加,應與國人愈來愈重視健康,不少民眾定期健檢,透過胃鏡檢查出早期病灶有關。不過,確診時已末期的患者仍居高不下,令人遺憾。陳炯年表示,胃癌型態眾多,有些胃癌幾乎沒症狀,當患者感到腹痛、腹脹,都已經到了末期。 陳炯年指出,台大門診胃癌患者始終維持在一定數量,不少患者拿著在其他醫院所做的檢查報告,至台大尋求第二意見 ,並接受手術評估,而胃癌治療原則為「可以開,就盡量開。」陳炯年觀察近幾年來院內胃癌開刀數量有減少趨勢,主要原因在於國人重視飲食,且公共衛生水準變好,減少幽門桿菌的感染風險,加上胃鏡等健檢日漸普及。他提醒,如果持續食欲不振,體重減輕及嘔吐、解黑便,應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手術人數No.1林口長庚醫院/確認化療有效再手術精準用藥提高存活率據健保署統計109年各層級醫院胃癌手術,林口長庚的手術申報數最高,有993件。林口長庚醫院一般外科系主任葉俊男分析,林長各科別都講求團隊合作,對於胃癌患者也不例外,也因為團隊合作的介入,統計各期別的五年存活率不僅高於全國平均值,更高於其他醫學中心的平均值。根據林口長庚統計近三年的新確診胃癌人數,並沒有過大的起伏,差不多都在200多人到300人左右。葉俊男表示,治療胃癌最好的方法仍是手術,林口長庚針對胃癌患者提出的治療方針,不是以能留下多少胃為目標,而是如何把癌細胞切到最乾淨,因為晚期胃癌的高復發率是醫師最想避免的。一般晚期胃癌的治療,常常是先手術徹底把病灶切除後再化療,不過許多化療藥物對於患者而言敏感性不高,因此團隊是結合內外科的醫師,一改過去先手術再化療,而是先化療確認藥物有效,再手術,後續再繼續化療,這稱為「先行化療」。葉俊男說,胃癌患者大多年紀較長,化療效果若不能精準下藥會把療程拖太長,影響預後,因此手術前,先確認化療藥物對於患者是否有效,若無效,手術後也能立即更換其他化療藥。手術人數No.3中國附醫/術前術後營養治療 九旬翁恢復良好根據健保署109年統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胃癌手術人數,位居全台第三名。胃癌治療團隊召集人一般外科楊美都副院長說,該院特色為手術前的詳細評估及手術前後適當的營養治療。以一名95歲患者為例,因為幾乎吃不下,暴瘦到35公斤,經常臥床。就醫時發現腫瘤堵住胃幽門而腹脹無法進食,經由團隊醫師、營養師及護理師共同努力,住院前兩周先施以營養治療。透過全靜脈營養(點滴注射調配的營養劑),並增加心肺功能訓練及肌力訓練後安排手術。病患除了胃癌還發現合併有小腸憩室及小腸基質瘤,胃癌根治手術及小腸問題一次解決。術後配合均衡飲食及部分靜脈營養,無任何併發症,術後三周出院。楊美都說,文獻報告即便是早期胃癌仍有4%到12%會轉移到胃周圍淋巴腺。此外,微小的腫瘤(小於0.5-1.0公分)轉移到腹膜腔及骨盆腔,無法由電腦斷層或內視鏡超音波檢查發現,因此建議接受傳統剖腹開刀看得最清楚。透過切除足夠安全範圍的病灶、胃周圍淋巴腺以及合併小腸、大腸、腹膜等病灶徹底清除,必要時術後加上化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細胞治療,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療結果。
-
2021-03-26 該看哪科.婦科
子宮肌瘤造成不孕!醫揭女性易忽略的4大症狀
子宮肌瘤是育齡婦女最常見的子宮良性瘤,幸好大部分沒有症狀,有症狀也不一定要手術治療。然而,對育齡婦女來說,最讓人擔心的就是子宮肌瘤會造成不孕嗎? 子宮肌瘤屬良性腫瘤 平均每4個人就有1位 婦產科醫師詹景全表示,正常的女性子宮由內到外分別為黏膜層、肌肉層及漿膜層。「子宮肌瘤」是子宮肌肉層部分細胞過度增生而形成的一種良性腫瘤。以育齡婦女來說,平均每4個人就會有一位患有子宮肌瘤;臨床上,子宮肌瘤是導致子宮被切除的最常見病因。 子宮肌瘤多無症狀 症狀發生多與大小、位置有關詹景全說,其實子宮長肌瘤的女性,大多是沒有症狀的。若發生症狀,則與肌瘤所在的位置、大小有很大的關係: ◎間質肌瘤:可能造成經血過多、痛經。若肌瘤過大,將會壓迫到膀胱、直腸等。 ◎漿膜下肌瘤:除非肌瘤太大而產生壓迫,否則這類肌瘤較少引發經血過多的症狀。 ◎黏膜下肌瘤:這類肌瘤最容易引發症狀,如經血過多、經期過長、亂經、不孕、早產或流產等症狀。即使是小小的肌瘤也可能造成經血過多;若肌瘤較大,甚至有血崩的危險。 另外一些比較常見的症狀如下: ◎經血過多、不正常出血:這是子宮長肌瘤最常見的症狀,持續一段時間將造成貧血。 ◎壓迫:當肌瘤愈來愈大,「壓迫」就成為另 一個常見的症狀。若肌瘤壓迫到膀胱,可能造成頻尿、連續性膀胱炎,甚至解不出尿;若肌瘤壓迫到腸道,會造成嘔吐、腸胃不適或便祕等症狀;若肌瘤壓迫到骨盆,會造成腹部疼痛;若肌瘤壓迫到輸尿管,甚至可能造成輸尿管或腎臟水腫。 ◎子宮疼痛:若肌瘤內部有變性的變化,可能會有子宮疼痛的症狀。子宮肌瘤不一定需要開刀 過大、生長快就得考慮 子宮肌瘤的診斷方法很容易,利用陰道超音波 (或腹部超音波)就可以將大部分1公分以上的肌瘤診斷出來。詹景全指出,絕大部分的婦女是無症狀的,因此只需要追蹤觀察(一年至少追蹤一次)即可,但是如有症狀產生,像是經血量過多,可考慮先以藥物治療,如止血藥、黃體素、避孕藥等;若藥物治療失敗且症狀持續,或子宮肌瘤過大(超過6公分以上) 或是生長快速,有變癌性的可能發生,就需要立即開刀。 子宮全切除≠進入更年期 只是不再有月經 不過,詹景全特別強調,有不少人誤以為接受子宮全切除手術後,就會進入更年期。其實控制女性荷爾蒙分泌的器官是卵巢,而不是子宮,所以,子宮切除後並不代表就是更年期,只是不再有月經來潮而已。 子宮肌瘤可能造成不孕 與2情況息息相關 詹景全提醒,部分子宮肌瘤可能會讓女性不易受孕,或受孕後不易著床,最主要有兩種情況: 1.突出於子宮腔的黏膜下肌瘤,會影響受精卵著床,因此容易造成不孕。若還要懷孕,醫師會建議先努力懷孕,如果試過一段時間仍不能懷孕或懷孕後容易流產,才考慮手術治療。2.若子宮肌瘤長在受精卵容易著床的位置,假如還要懷孕,就算是間質肌瘤(而不是黏膜下肌 瘤)、或是只有1公分的黏膜下肌瘤,都要切除, 否則會影響著床,不利繼續懷孕。 更年期後肌瘤自行萎縮 無生育考量別驚慌 切記,不是所有的肌瘤都會對懷孕造成影響,所以不要太驚慌!但若肌瘤大於3公分,那麼腹痛、胎位不正、早產、胎盤早期剝離的機率便會增加。所以,若懷孕時發現有肌瘤,只能追蹤其大小變化,生產完後也不急著開刀,可以等到產後3個月 後追蹤其大小再做決定。 另外,詹景全提及,若子宮肌瘤患者的年紀已經接近更年期,肌瘤的大小不是很大,症狀不厲害,也沒有惡性的跡象,則可以考慮暫時不要開刀;而且更年期以後,因為缺乏荷爾蒙的刺激,通常肌瘤會逐漸萎縮。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編輯部 責任編輯/Mei
-
2021-03-23 科別.婦科
52歲婦一咳嗽就漏尿好尷尬 電波療程改善尿失禁
52歲陳姓婦人一咳嗽就漏尿很尷尬,她4年前在早餐店工作時,因為忙到沒時間上廁所,沒想到一個不經意的咳嗽,尿液就流了出來,沿著大腿內側流到小腿,她當下才驚覺自己忍很久的尿失禁問題,已到非常嚴重的程度,經光田綜合醫院電波療程已改善她尿失禁等問題。這樣的經驗讓陳婦感到不堪、產生社交困難,因此開始積極尋求治療,有醫師建議她做凱格爾運動,但因生活忙碌沒有持續運動,2、3年後仍不見改善;1年多年前她在外院接受陰道鉺雷射手術,維持不到一年,發現還是常有些微尿液滲出,經親友介紹下到光田綜合醫院就醫評估,婦產科醫師蘇棋楓透過棉墊測試判斷其尿失禁嚴重程度,評估結果15gm,屬於中度漏尿程度。光田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蘇棋楓表示,陳婦曾做過陰道鉺雷射手術,療程需連續3個月分3次施打,尿失禁問題雖然能得到改善,但熱效應在陰道的膠原蛋白隨著時間慢慢流失,漏尿症狀又會出現,因此建議患者進行「星特拉薇薇電波系統」療程(俗稱「薇薇電波」),只需要施打一次,便能改善其漏尿症狀。根據統計女性在生產後,約有3成比例有尿失禁問題,蘇棋楓醫師強調,女性歷經懷孕生產、骨盆腔以及陰道承受壓力,加上更年期之後,骨盆底肌無力、膀胱頸與尿道間的結締組織機能老化變弱,還有中年肥胖,都是造成陰道鬆弛的原因。治療尿失禁問題,像是凱格爾運動(骨盆底肌肉)必須持之以恆才有效果,許多婦人往往因為生活忙碌,很快就會放棄,使症狀遲遲無法改善。蘇棋楓醫師表示,熱效應為能量基底的陰道治療,這幾年來針對尿失禁與停經後的生殖泌尿症狀,臨床實證上都有改善的效果,薇薇電波透過專利技術及冷卻系統,將熱能傳遞至陰道可刺激陰道膠原蛋白新生重組,保護陰道黏膜不受傷害,還能使提升尿道和骨盆底組織支撐作用,改善陰道鬆弛、萎縮、乾澀與尿失禁的困擾。
-
2021-03-16 科別.骨科.復健
驕傲的翹臀痛到睡不著!33歲女確診梨狀肌症候群
33歲女性常自豪翹臀能駕馭緊身褲,但日前右側臀部突然劇疼,且延伸至小腿,求診多科遲遲找不到病因,甚至嚴重影響睡眠,令她相當苦惱,經醫師在疼痛症狀位置及腰部影像檢查,確診為梨狀肌症候群,採用激痛點注射治療後,疼痛立刻緩解,並建議搭配復健治療,可望大幅改善生活品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骨科醫師羅達富指出,患因右側臀部疼痛,導致夜不成眠,白天精神不佳,輾轉就醫治療卻無法確認病況,以往她最愛穿緊身褲外出,如今卻只能望褲興嘆,令她相當沮喪。經門診透過理學檢查,同時確認MRI影像後,診斷為梨狀肌症候群,經採用激痛點注射治療後,當下疼痛感緩解,順利解除心頭大患。羅達富說,常見的腰部疼痛如伴隨下肢痠麻的症狀,會被歸類於坐骨神經痛,病因不外乎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或是退化性增生導致神經孔狹窄等原因;由於疼痛源頭在腰部,故臨床檢查著重於確認神經症狀位置及腰部影像檢查,一旦腰部神經壓迫狹窄不明顯,或無法與症狀有相關連性時,就應朝梨狀肌症候群釐清病因。他說,梨狀肌是臀部的深層肌肉,位於坐骨神經離開骨盆腔後,走入臀部的上方。因此,當肌肉受傷或不當姿勢導致發炎甚至腫大時,造成的刺激和壓迫會與坐骨神經痛的表現類似,因此坐骨神經痛但沒有明顯腰痛的患者,有可能就是梨狀肌症候群作祟。大部分的梨狀肌症候群患者,並沒有遭受特定的受傷事件,疼痛表現多半是廣泛性,而非定點的疼痛,診斷上可利用超音波確認臀部的深層肌肉是否有積液或增厚來誘發性疼痛。羅達富說,治療初期會建議患者休息,並使用藥物緩解疼痛,待疼痛改善後,再加入復健治療,以促進組織修復及降低復發機會,但若是嚴重疼痛或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者,可進一步接受疼痛點注射治療,可立即舒緩疼痛。他提醒,雖然梨狀肌症候群不算少見,但診斷確認上有一定難度,因此,當患者出現單側下肢疼痛、跛行,且用藥治療效果不佳時,建議尋求專科醫師協助治療。
-
2021-03-14 科別.骨科.復健
膝蓋老了嗎?這類族群看過來 1分鐘自我檢測馬上知
奇怪?也沒在爬山、跑步、最近膝蓋怎麼總是卡卡的,特別是久站或下樓梯,更是特別的不舒服,休息一下卻又好一些,到底該不該看醫生?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黃永錚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是最常見的膝蓋關節疾病,臨床上,女性因為髖關節、骨盆的先天構造,又比男生容易好發,特別是進入50歲的中年肥胖婦女,更是高危險群,一旦上述狀況發生的頻率或時間越來越久,非外力外傷造成,就得提高警覺。他並提醒,隨著年紀的增長或不當使用膝蓋,軟骨細胞逐漸減少磨損膝蓋,嚴重起來可能形成骨刺、關節變形。「提早發現可以提早控制改善」,黃永錚表示,許多民眾常常忍到嚴重時才就醫,想知道自己是否患有「膝部退化性關節炎」,其實可以透過「膝關節炎疼痛指數評分表」(Lequesne's index)Lequesne's index)先行檢測,這是由國外專家發展出來針對膝關節炎的臨床表現,一共11題,在家就可以完成。黃永錚說,評分表總分越高,代表關節退化發炎的機會越高,除了平常透過抬腿加強大腿肌力減少膝關節負荷,若總分超過七分,建議民眾應就近至醫療院所透過X光檢查確認關節問題,通常,治療後的患者,也可運用此表檢測恢復情形。
-
2021-03-10 養生.運動健身
慢病主題館【運動】Lemon L. Yoga:心臟病患者多是不快樂的人? 三種體位及呼吸法舒緩壓力
「心臟當然代表著愛,血液則代表喜悅;換句話說,心臟用愛將喜悅打出去,讓它在全身運行,周流不息。當我們拒絕給予自己愛與喜悅時,心臟就會萎縮而變冷,血液的流動也會因此變慢,漸漸造成貧血、心絞痛和心臟病發作。心臟病患者都不是快樂的人,若他們不花一些時間欣賞生命的喜悅,心臟病遲早會再發作一次。」這是全球最大的心靈出版社Hay House創辦人Louise Hay,在《創造生命的奇蹟》中,對心臟與血液的介紹。(推薦閱讀:別說抱歉,瑜伽療癒和不安說嗨!https://bit.ly/3nnKnC8)阿育吠陀醫學、中醫角度下的「心臟」古老的阿育吠陀醫學,在心臟這個區域以「心輪Anahata」來表述,它掌管愛、同理心與接受。在阿育吠陀視角下,脈輪(Chakras)是要和諧且平衡的,當心輪不平衡時,會出現過度溺愛,使他人(或自己)喘不過氣;或過度冷漠、慢不在意的表現。中醫角度來看,手少陰心經和手少陽小腸經互為表裡。心主血脈,包含了心、血及血管的共同作用與運行;當心氣充足時,脈相和緩有力、身體得到充足的血液滋潤,臉上紅潤有光澤;心氣不足時,則面色蒼白無光澤,並伴隨心悸、心律不整、胸悶、失眠等健康狀況。心亦主神明,主的意思就像君王般,五臟六腑皆聽其號令,神明指精神、意識、思維等,若心的狀態良好,思緒得以清晰、清明。這些不同視角的分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心、血、血管」對應我們的意識、情緒及愛的彰顯。中醫視角下的臟器「心」對應著腑器「小腸」。小腸是消化、吸收的場所與通道,不謀而合的與血管的通道有所連結,更意味心血管疾病的相關問題,與身體內在環境中是否有良好的流動性相關。除了注意飲食上的均衡與營養的配給之外,適度運動維持氣血運行與良好的心肺功能,加上情緒與自我認同,都是重要的習題。三種不同體位及呼吸法,讓身體放鬆「喘口氣」以下三種體位法和一個呼吸法的練習,可協助穩定心神、血壓和舒緩壓力,讓身體放鬆、好好地「喘口氣」。左右鼻孔交替呼吸法 ( Nadi Shodhana)功效:平衡左腦與右腦,放鬆心神。步驟:1.將右食指與中指輕放在眉心。2.先做三個自然的吸吐氣。3.第三個吐氣後,將右手大拇指指輕按著右邊鼻翼,下一個吸氣,則用左鼻孔吸氣,吸氣後右手無名指輕按左鼻翼,右鼻孔吐氣,右鼻孔吸氣,右手大拇指指輕按著右邊鼻翼,左鼻孔吐氣。維持這樣的循環,來回練習八次。注意事項:維持吸氣、吐氣長度均勻,早晚均可練習。眼鏡蛇式 (Bhujangasana )功效:輕柔的後彎,維持脊椎彈性,協助脊椎血液流通。步驟:1.完全趴在瑜伽墊上。2.手掌放置在胸口旁,手指頭張開,平均推向墊子。3.保持腳背穩定的推向墊子,維持脊椎延伸拉長。4.吐氣時手掌輕推瑜伽墊,胸口與肋骨緩慢的延伸離開墊子。5.停留八個吸吐氣。支持橋式 A(Setu Bandha Sarvangasana A)功效:平衡血壓、調節過度亢奮的神經系統,亦可溫和地按摩甲狀腺體步驟:1.準備一到兩顆瑜伽磚(可以採用厚實的抱枕、毛毯作替代)。2.躺下來,雙腳與臀部同寬,輕踩著墊子後,吐氣時將臀部往上提起。3.選擇適當的高度,將瑜伽磚置放於骨盆的後側。4.骨盆放鬆於瑜伽磚上,雙腿保持平行。5.停留三分鍾。 支持橋式B(Setu Bandha Sarvangasana B)功效:平衡血壓、調節過度亢奮的神經系統,溫和地按摩甲狀腺體並幫助腰椎伸展步驟:1. 準備瑜伽抱枕、瑜伽磚(可以採用厚實的毛毯,三張疊起作為替代)。2. 從抱枕中間坐下,雙手支持在身體後方,慢慢的往後仰躺。讓肩膀落在墊子上。3. 若感覺喉嚨壓力過大,可於後腦勺後方墊上毛毯或毛巾。4 .雙腳往前伸直,置放於瑜伽磚/抱枕上,維持雙腳往內併攏。5. 停留六到八分鐘,溫和地呼吸。【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
2021-03-03 科別.骨科.復健
健康主題館/長期長短腳 小心骨盆歪掉
● 睡覺固定側躺一邊,小心長短腳找上你● 0.4公分以上的長短腳,走路跑步相對耗能;0.6公分以上的長短腳,骨盆會歪掉● 長短腳可透過鞋墊改善,從小使用有治療效果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腳是人體行動的第一個受力點,若有長短腳的人更不可輕忽其對健康的影響。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李思慧表示,生活中,如果常常不自覺三七步、不自覺翹腳、睡覺固定一邊側躺,就要提高警覺,小心長短腳找上你。為了平衡 身體終將出問題李思慧指出,一個人的腿長、腳型幾乎來自遺傳,扁平足、高弓足、開張足,甚至很多女性以為是穿高跟鞋才有的拇指外翻,也多為天生的,後天外力、年齡增長只是「加速」症狀的發生。以長短腳來說,僅0.5公分的落差看似微小,但大腦長期為了平衡讓身體用其他部位代償,身體終將發生問題。目前醫界投入長短腳的研究,已從最早期落差兩公分逐漸縮小,日本足部研究權威阿部勳教授發現,0.4公分以上的長短腳對氧氣利用率比正常人差,走路跑步相對耗能;美國文獻也指出,0.6公分以上的長短腳族群,骨盆絕對會歪掉。透過鞋墊 可改善足部問題隨著醫學的進步,已可以透過鞋墊改善足部問題,李思慧表示,若從孩童時期開始使用,便有「治療」的效果,對將來骨骼的生長發育較好,等生長板癒合後,鞋墊的功能則是「輔助」,可把鞋墊當成代罪羔羊,取代身體肌肉關節可能出現代償作用,「寧願把鞋墊穿壞,也不要壞掉身體」。挑鞋及鞋墊 要注意鞋楦「做一雙鞋墊最困難的部位是橫弓墊,也就是蹠骨墊。」李思慧說,有些功能鞋墊,只採用雨滴形狀強化設計黏上,幅度或許不符合自然人體,因此若能配合專業醫師評估,透過開模客製,做出來的蹠骨墊才能符合個人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假設足部要完美一百分,鞋墊及鞋子占了75分,剩下的25分則要靠襪子,選對襪子跟適合鞋墊的鞋子很重要。挑鞋及鞋墊要注意鞋楦,應試穿15分鐘後,看看大腳趾跟第五個腳趾有沒有紅,就知道是不是過窄,若鞋身可以扭轉表示太軟,會影響鞋墊效果,鞋身內側要有特別加強的效果較好,鞋底不能有洞,以免鞋墊受力不均。配套運動 才能全方位治療足部問題也會影響上半身,如骨盆旋轉、下背痛、腰椎滑脫、頸椎滑脫等。「要有對的運動配套才能全方位治療」,李思慧強調,2010年起,她的團隊開始投入智慧運動平台,預計今年下半年推出服務,藉著相對應的各式復健運動,在門診取得專業建議後,病人一回家手機接通醫院的虛擬雲端,影片投影到自家電視螢幕,系統會告訴你運動頻率與次數,告訴你做得是否正確,比給一張衛教單或QR Code還有實際導引及督促作用。
-
2021-02-26 養生.運動天地
促進消化又能健身 陳淑麗教你2招在家就能做的瑜珈
剛過完新年假期,接著元宵節又要到來,大吃大喝的年節後,很多人都會困擾該如何重新恢復身材,元氣網粉絲團本月請到資深藝人、終身志工陳淑麗傳授兩招簡單瑜伽招式,邀請大家一起運動瘦身。身為瑜珈老師,事實上陳淑麗四十多歲才開始接觸瑜珈,她表示瑜珈就是扭轉,如果覺得腰小了一吋,就代表動作扭對了。扭轉不只是扭腰,而是全身的伸展,也可以刺激消化系統。陳淑麗提醒,在開始瑜珈之前要先暖身,可以身體靠牆做簡單的伸展,重點是手臂內側要往外推,然後將兩隻手向上舉,維持腳跟向下踩,讓骨盆兩側一直向上延展,伸展過程中肋骨要放鬆,並且調整呼吸吐納。扭轉的時候,身體不要靠牆壁,下半身不能跟著轉。陳淑麗表示,如果雙腿站立做扭轉很吃力的話,也可以單腳踩在椅子上輔助動作。很多人以為瑜珈不會訓練到肌群,她澄清瑜珈訓練的是小肌肉,漸進訓練也可以提升肌耐力。為了減少腹部脂肪,陳淑麗傳授套索式和馬里奇式兩招伸展動作。她提醒套索式時膝蓋要併攏讓骨盆固定,若骨盆移動代表沒有扭轉成功,而腳跟要用力向下踩讓扭轉不是靠腰部轉。另外,瑪里奇式雙腳的腳跟同樣要向下踩穩,利用手和腿相互拮抗去扭轉。套索式瑪里奇式有網友提問,剛吃飽能做瑜珈嗎?陳淑麗表示最好吃飽後兩個鐘頭在進行會比較適合。瑜珈對五十歲以上的人來說會不會太劇烈?她表示不管幾數都能練瑜珈,重點是從初階動作開始,不要勉強做無法完成的動作。她自述已七十二歲,持續在當學生學習。
-
2021-02-19 科別.指甲.足部
足底筋膜炎痛到不能走? 4個「超傷行為」一定要避開
40歲陳先生熱愛跑馬拉松,某次賽事因準備不足,中途跑姿走樣,但仍堅持完賽,導致隔天起床一踩地就感到足跟內側一陣刺痛,雖然緩步行走後逐漸舒緩,但久站工作後又即復發,就醫確診為足底筋膜炎,透過脊椎及疼痛治療中心中西醫合療,症狀大幅改善,又恢復日常訓練,期待疫情過後大展身手。足底筋膜炎 穿著鞋底堅硬最常發生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及疼痛治療中心、復健科醫師徐瑋璟表示,足底筋膜炎通常是因為足跟內側筋膜反覆的微小撕裂傷造成,以往常見於工作時需久站,或是反覆行走,尤其穿著鞋底堅硬不適的工作鞋時,更容易發生;近年來長跑賽事風行,跑者常因過度訓練或追求紀錄,縱使身體已經發出警訊,仍勉強練跑,在反覆受傷下,成為足底筋膜炎的受害者。治療足底筋膜炎 檢視步態不能忽略治療足底筋膜炎除了針對疼痛部位給予藥物和復健治療外,徐瑋璟醫師強調,尚需檢視患者的步態是否異常,足踝、膝蓋、髖關節等有無其他疾患;若有扁平足或高弓足,則可搭配適當鞋墊穿著,假設症狀持續難治,會透過超音波導引下的增生療法治療、體外震波治療以修復組織。中醫治療足底筋膜炎 傷科手法+針灸為主中醫治療方法是以傷科手法及針灸為主。脊椎及疼痛治療中心中醫師吳俊昌說明,傷科手法主要調整上述足部及骨盆區結構的失衡,使力線回正,以解除足底筋膜的張力;針灸治療則依中醫辨證取穴施針,以調節及平衡經絡氣血,而使結構得以維持,療效可以長久。9成保守治療能緩解 避免久站、選擇適合鞋子能預防通常九成以上的患者經過保守治療都能好轉。徐瑋璟醫師提醒,若要預防足底筋膜炎,應避免長時間行走和站立、過度拉扯足底筋膜,可自行多做肌力和伸展訓練,並選擇適合的鞋子,才能達到保護足底筋膜之效。
-
2021-02-18 科別.泌尿腎臟
退休族腰痠血尿動不了好崩潰 術後享受「好動」人生
70歲陳先生平日喜好爬山運動、打桌球,原本以為退休後可以好好享受退休人生,沒想到10多年前因輸尿管結石手術取出,飽受腰痛之苦,人生變黑白,即便裝雙J管二年多,但每3、4個月換一次,且走不到300公尺就血尿、腰痛,後經接受機械手臂口腔黏膜輸尿管重建手術,拔除雙J管,如今已可以走3公里,開心爬山、運動,享受退休人生。台中榮總泌尿外科醫師陳正哲說,輸尿管狹窄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其中後天性輸尿管狹窄的發生率在1%至24%不等,常見原因為骨盆腔、後腹腔手術或是輸尿管內視鏡手術後造成的併發症。陳正哲說明,輸尿管狹窄會造成腰部或是腹部疼痛,血尿,及腎功能受損。輸尿管狹窄的時間越久,腎功能損傷的程度也會越嚴重,甚至可能會導致腎衰竭。手術目的在於緩解症狀,保留或改善腎功能。陳先生說,他在10年前因輸尿管結石,並接受輸尿管鏡取石手術,但術後左後腰疼痛嚴重,在2018年就醫發現左腎嚴重水腫,輸尿管狹窄,放置一條雙J導管,但三個月後,輸尿管狹窄處仍無明顯改善,只能定期回診換雙J導管。陳先生指出,由於雙J導管滑動可能會造成血尿,泌尿道發炎,腰部及膀胱的不適感,連走幾步路都會血尿,不敢從事運動,複診時,心情低落。陳正哲說,去年初,他前往美國天普大學醫院進修,跟隨美國達文西泌尿道重建手術的大師Daniel Eun學習半年,去年8月回台,陳先生在8月底接受達文西口腔黏膜輸尿管重建手術,即陳先生輸尿管狹窄約2公分,從口腔黏膜取一塊皮瓣修補重建。
-
2021-02-18 癌症.攝護腺癌
下背痛查出罹攝護腺癌 放射線治療助他恢復行動
一名60歲男性下背痛好幾個月,起初以為姿勢不良引起肌肉痠痛,不料疼痛延伸到左下肢,甚至出現無力及麻木感,最後痛到躺床送醫院,檢查發現是攝護腺癌合併骨轉移,癌細胞已轉移至脊椎並嚴重壓迫薦神經叢,所幸透過直線加速器「真光刀」進行放射線治療後,症狀才大幅改善,且能自行行走。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吳偉榤指出,患者經急診收住院後,經一系列檢查並切片,確診為攝護腺癌,隨即安排為期兩周的放射線治療,所幸神經尚未受損嚴重,並恢復大部分神經功能。他說,惡性腫瘤若出現轉移,最常見的是肺轉移、肝轉移及骨轉移,而最容易發生骨轉移的癌症則是乳癌及攝護腺癌,其次為肺癌、甲狀腺癌、腎癌、肝癌、頭頸癌等,轉移位置則以脊椎、骨盆最為常見,一旦腫瘤壓迫到脊髓或薦神經叢,就會出現背痛、上下肢無力、肢體麻木疼痛,甚至半身癱瘓或大小便失禁等症狀。吳偉榤建議,有臨床上的急症,必須盡快進行手術減壓或放射線治療,以免造成神經永久受損,若採取放射線治療,除了能減輕骨轉移造成疼痛,並可預防病理性骨折,約80%骨轉移病患經放射線治療後,症狀可獲明顯改善。以該患者為例,經安排真光刀進行放射治療,搭配弧形調控影像導航技術,有效縮短治療時間、集中劑量分佈及精準影像對位,不僅降低副作用,也提高腫瘤治療效果。他說,癌症骨轉移雖是晚期,但並不代表從此放棄治療,若是轉移病灶少,醫學上稱為「寡轉移」,隨著醫療技術發展,此類病患若積極治療,仍有機會獲得良好控制、病情長期穩定;萬一轉移數目較多,目前也有越來越多藥物及放射治療技術能夠抑制腫瘤生長、減緩疼痛,兼顧並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患者千萬不要輕言放棄。
-
2021-02-16 養生.運動天地
爬樓梯膝蓋痛?上下樓梯的痛可能是不同原因造成
我治療的許多人說,他們站立或走路沒問題,但幾乎無法上下樓梯。限制他們的甚至可能不是疼痛,他們可能只是沒辦法在一腳踏向下一個階梯的時候,用另一腳支撐。痛的地方是膝蓋時,患者自然會去看醫生,而醫生常告訴你,你需要換膝關節。我來解釋一下為什麼我說這是胡說八道。首先,X光無法判斷你是否真的是骨頭磨骨頭(也就是,是否真的沒有關節空間)。關節只要有一點點空間,就能完美運作了。第二,活動範圍是判斷有沒有骨頭磨骨頭的決定性因素,要確認活動範圍,就必須由另一人拉著你,讓關節被動地在活動範圍中移動,看看是否能做到完整的活動範圍。疼痛並不是決定性因素;唯一的因素是,是否能達到完整的活動範圍,如果可以,那就毫無疑問──關節痛不可能是骨頭磨骨頭的問題。上下樓梯時,你的體重會讓關節承受很大的力量。如果肌肉不足,就可能導致關節面對位不良,引發關節疼痛。而這和關節的活動範圍完全無關。無法爬樓梯,幾乎是明白告訴我們有肌肉不足的情況。我們來看兩個不同的例子,它們各有各的成因。第一種是,膝蓋痛阻礙了你上下階梯:第二種則是支撐身體的能力有問題,所以爬樓梯的時候,膝蓋會發軟內倒。如果膝蓋痛是讓人無法爬樓梯的主因,那麼上樓梯的痛和下樓梯的痛可能是不同原因造成的。上樓梯時,膝蓋不需要彎曲超過九十度,股四頭肌(大腿前側)會收縮,讓你能伸直膝蓋,爬到下一階。上樓梯會痛的兩大原因是,股四頭肌群比腿後肌群強壯太多,或股四頭肌群拉傷。如果是股四頭肌群比腿後肌群強壯,股四頭肌群會縮短,而肌肉失衡加上股四頭肌群以肌腱連接膝蓋骨,會對膝蓋骨產生一股過大的上提力量。這種上提力量會使膝蓋骨在膝關節中受到過度擠壓。股四頭肌收縮,將你的體重抬向下一階時,這樣過度擠壓的情形可能導致膝關節疼痛。解決這個問題的重點是,伸展股四頭肌群和鍛鍊腿後肌群,來拉長股四頭肌群。對應的運動包括股四頭肌伸展、腿後彎舉和直腿硬舉。如果上樓梯會痛的原因是第二種:股四頭肌拉傷了,那麼,膝蓋骨滑動時就容易偏向膝關節側面,甚至會接觸到膝關節的外側邊緣。當股四頭肌收縮,撐起你,把你送向下一階時,膝蓋骨碰到膝關節外側邊緣導致的刺激可能引發膝蓋痛,甚至有劈啪或斷裂的感覺。解決這個問題的重點是鍛鍊股四頭肌群,讓股四頭肌群以正確的方式跨越膝關節。對應的運動是膝伸直、深蹲、腿後肌伸展和小腿肚伸展。不論哪種情況,平衡都是因素之一,所以一律建議鍛鍊臀中肌。對應的運動是髖外展。下樓梯引發膝蓋痛的情況,原因有點不同。我們在下樓梯時,是站在一階樓梯,腳向下踩到下面那一階,所以站立那條腿的膝蓋必須做出超過九十度的動作,比較接近一一五度。如果你的股四頭肌群和腿後肌群有肌肉失衡的問題,導致股四頭肌群縮短,那麼膝蓋骨壓向膝關節的力量可能就會過大,所以膝蓋愈彎,膝蓋骨就會被壓迫得愈用力。由於下樓梯時需要這麼大的膝關節活動範圍,因此股四頭肌縮短、壓迫到膝蓋骨的程度可能大到導致膝蓋痛,讓你下不了樓梯。有些人甚至會側身下樓梯來彌補這種困難。想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做股四頭肌伸展、腿後彎舉和直腿硬舉。這也是一種單腿站立的情況,所以我也建議做髖外展來鍛鍊臀中肌,加強平衡和穩定。最後,我想談談一個狀況──膝關節向內倒而無法下樓梯。這個狀況和膝蓋能維持在臀部正下方的狀況很不一樣。雖然膝蓋看起來向內倒,甚至膝關節疼痛,但原因其實還是出在臀部。說實在,我沒想到居然那麼多人落入這種處境。有些人的狀況比較輕微,他們只是從坐姿要站起來會有困難,原因也是膝蓋沒在臀部下方。如果膝蓋因為臀中肌無力而內倒,那麼,股四頭肌群就無法產生力量來把你抬起來。唯有大腿骨在臀部下方、小腿骨在大腿骨下方,才能形成穩定的姿勢。少了臀中肌的收縮力將大腿向外拉,讓膝關節維持在髖關節下方,你就幾乎無法從椅子站起來。現在想像一下你是怎麼把身體抬上一個個階梯的:你是一腿踩住階梯,然後使力撐起另一條腿。如果用雙腿從椅子站起來都有困難了,當然會覺得輪流用單腿爬樓梯幾乎不可能。上樓梯時,膝蓋之所以會向內倒,就是因為只有一小部分的膝關節能夠支撐你。這會使肌肉必須更努力工作,可能導致拉傷、膝蓋骨與膝關節之間的關節面對位不良。由於痛的是膝關節,患者可能很自然覺得疼痛是起因於膝關節結構問題。如果看的醫生是受診斷關節結構變異的訓練,即使關節的結構變異沒造成疼痛,你很可能就診一次就跑去換關節了,但換關節不只沒必要,反而帶來更多麻煩。如果我在診斷膝蓋痛的原因時,發現患者站起或走路時有膝蓋向內倒的現象,甚至兩邊膝蓋幾乎碰在一起,我就會問患者,他們有沒有發現自己膝蓋向內倒得多嚴重,沒想到他們都說沒發現。如果我請他們單腳站立,他們只要一試著抬起另一腳,站立那腿的膝蓋就會立刻垮掉。其他醫療人員只因為患者膝蓋痛,就讓患者相信都是膝蓋的問題,我一想到這件事就覺得很糟糕。身體出現的症狀總是會告訴我們,是哪個組織該為這些症狀負責。膝蓋向內倒,是因為臀中肌(位在髖關節上方,連接到骨盆側面)嚴重拉傷,無法在起立時讓膝蓋保持在髖部下方。這前因後果非常明顯,但卻很少被辨識出來,因為醫療人員沒學過如何評估身體症狀。要解決爬樓梯時膝蓋向內倒的情況,應該鍛鍊臀中肌。股四頭肌群也要鍛鍊,因為你上下階梯時,是這些肌肉抬起或放下你。而股四頭肌群要想正確運作,膝蓋就必須保持在髖關節下方。因此,做深蹲時,關節活動範圍必須使膝蓋一直維持在髖下方。鍛鍊臀大肌也很重要,因為臀大肌是關鍵的髖伸肌群,有助於維持軀幹挺直,這樣一來,爬樓梯時肩膀才會在臀部上方。對應的運動是髖外展、深蹲和髖後伸。這可能要稍微比較久時間,才能看出鍛鍊肌肉確實改善了你爬樓梯的能力。最先會在起立、坐下時看到改善。別忘了,爬樓梯時主要的力學障礙是膝蓋沒維持在髖部下方,沒能為股四頭肌群提供理想的支撐,容許它們順利完成將你抬高或放下的任務。結合臀中肌鍛鍊,並且在動作中刻意讓膝蓋維持在髖部下方,能幫你重拾無痛爬樓梯的能力。※ 本文摘自《疼痛、復健與肌力訓練全書》。《疼痛、復健與肌力訓練全書》作者:米契爾‧亞斯譯者:周沛郁出版社:如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10/26
-
2021-02-15 醫療.整形美容
屁股大,極度影響視覺外觀!5種好看臀型這樣練
常看外國影集或是電影的朋友,一定都會對裡面女性有著漂亮曲線的臀部,記憶深刻對吧?甚至有些男性朋友會幻想自己的女伴也有那樣的曲線,難道東方女性就與此無緣嗎?當然不是囉,但是該怎麼訓練呢?這就是今天的重點囉!一般的訓練方式其實效果有限,但是要練什麼與怎麼練呢?別急,要先確定妳是哪種臀型,之後對症下藥,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對吧! 方形臀部先讓髖骨和大腿外側之間的線垂直於地面,假使臀中肌的地方會有點凹陷進去, 您就屬於正方形,或是H型。這種臀型的人整體來看屁股比例雖小,不過腰部看起來反而並沒有比較細緻,要擁有性感的曲線把臀形雕圓外、還要吃足瘦蛋白質,日後才會長出好看的肌肉。 推薦運動:【側臥抬腿】動作提醒:首先身體採側臥,靠地面的一腿自然彎曲,另一腿保持伸直狀態、腳尖碰地,將手肘自然擺放後,維持骨盆核心穩定,脊柱保持在良好位置。隨後緩慢離地將一腿往上抬高,注意節奏放慢不要趕,以完成動作為目的,過程中注意力集中在臀部肌群,單邊重複15下後換邊操作,左右邊完成為一組。重複動作至少做3組以上。 V型臀部確認骨盆和臀部之間的線條向內傾斜,臀部將從後面呈現出「 V」形,這情況在肩膀寬,臀部非常狹窄的女生群體中很常見。常見問題就是臀型下垂,影響美觀,想要改善就要用大動作訓練「臀大肌」,才能看到效果。 推薦運動:【負重深蹲】配合使用道具槓鈴、啞鈴、壺鈴都可以動作提醒:開始時雙手各持一個壺鈴,手掌握住把手後將壺鈴放穩在手臂上,這時記住保持良好的線條。當吸氣時屁股慢慢往後坐,身體核心保持穩定,下蹲至大腿約和地面平行,然後慢慢吐氣用臀、腿的力量將身體往上帶,緩緩回到起始位置。注意:下蹲時膝蓋不超過腳尖。 A型臀部明顯特徵就是從正面會有「外擴」現象,上半臀部沒有肌肉,明顯集中在兩側,這就是許多女性朋友最怕的「馬鞍肉」。遇到這情況該怎麼辦?推薦運動:【站姿直腿側平舉】動作提醒:1. 一開始採取站姿,保持腹部核心穩定不歪斜,注意脊柱和身體保持在良好的位置。當吐氣時意識集中於臀中肌,慢慢抬起一邊的腿往旁側做外展。動作注意:注意上半身不能有歪斜情況。恢復吸氣時,除了注意保持肌肉張力,慢慢回到起始位置後,重複動作後再換邊訓練。 圓型臀部擁有這種臀型的妳,應該是許多人羨慕的焦點,特徵是脂肪分布平均,肌肉也很勻稱,許多好萊塢女星如A-ROD的女友J Lo.珍妮佛羅培茲、Shakira夏奇拉都是這種尤物身材。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只需要後天稍微加強就好了!推薦運動:【橋式】動作提醒:1. 一開始平躺在瑜珈墊上,把雙手輕放身體兩側,雙膝自然彎曲。動作提示:腳跟到屁股保持一個腳掌的距離。2. 吐氣時運用臀部力量,將核心、臀、腿等地方肌肉往上抬,這時胸部到膝蓋應該會呈現一直線,稍稍撐住停留一會,之後緩慢回到起始位置,重複以上的動作。 心型臀部這種臀部又被稱為梨型,這種臀型比較普遍,特徵是臀部骨頭下方變寬,脂肪大多分布在臀部與大腿連結的地方,也就是脂肪過多會看起來比實際更大。要改善這個情況,除了加強臀中肌、大腿後側的肌肉群,使下半部肌肉更緊實外,多餘的脂肪也是目標喔!推薦運動:【硬舉】使用道具槓鈴動作提醒:1. 一開始同樣採站姿,雙手張開略比肩膀寬,掌心朝下正握槓鈴,雙腳打開約與肩同寬,在膝蓋微彎時保持頸部、脊椎在良好的姿態。將臀部慢慢向後推時,緩緩把槓鈴下放置小腿脛骨位置(膝蓋下方),停頓一下再回到起始動作,然後繼續循環。 很多網路文章或是教學,都沒有考慮到每個人的起始條件都不同,只用同一種或是兩三種方式,有很大的機會練錯,到時候別說是蜜桃臀,只怕從後面看會有跟男生差不多的感覺,那花的心力都白費了!※本文摘自SuperFIT,原文「你知道嗎?女生的屁股影響視覺外觀超大!臀部快點練起來」
-
2021-02-14 科別.婦科
「13個子宮內膜癌因子」年輕女性要注意! 太胖、愛吃炸物快戒
50多歲的李太太是子宮內膜癌病人,在接受子宮內膜癌手術後,開始出現下肢淋巴水腫,剛開始大腿有些輕微浮腫,休息後也無法消除,後來症狀加重,左邊腳掌至大腿的整個浮腫,直徑大小都約莫右邊正常下肢的近兩倍左右。不僅造成外觀的嚴重改變,也影響到活動、手臂或腿部的皮膚變得粗厚與乾燥,並隨時伴隨癢的症狀,造成生活上的不適,這就是非常典型的子宮內膜癌淋巴廓清術後產生的併發症。子宮內膜癌 13個危險因子要注意子宮內膜癌是臺灣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年統計資料顯示,子宮體癌(子宮體癌細分為子宮內膜癌和惡性子宮肉瘤,而超過九成的子宮體癌都屬於子宮內膜癌)列居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的第十名,且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主治醫師林俊宏表示,子宮內膜癌危險因子,包含肥胖、高熱量高油飲食、賀爾蒙因素,如:不曾懷孕、初經早或停經晚、更年期服用雌激素,或是老化、缺乏運動、第2型糖尿病、近親或自身有子宮體癌或大腸癌家族史、乳癌或卵巢癌、子宮內膜增生、曾接受骨盆腔放射治療等。治療子宮內膜癌 易釀下肢水腫後遺症針對子宮內膜癌治療,多是以傳統開腹式手術、微創手術-腹腔鏡或達文西為主,儘管腫瘤僅限於子宮內,但在沒有生育的考量下,醫師一般會建議切除子宮、卵巢、輸卵管、骨盆腔、主動脈淋巴腺等,再依照病理化驗的結果確立病人的癌症期數,以準確預後和確定適當的治療方法。不過,許多子宮內膜癌病人在依照標準治療法接受全面淋巴結廓清術後,恐有淋巴水腫、下肢淋巴無法回流導致腫脹、手術時間較長、神經受損、增加術中出血量、術後形成淋巴囊腫壓迫或感染、疼痛等潛在的副作用問題;而2008、2009年發表的大型跨國隨機分配研究顯示,針對早期子宮內膜癌病人,淋巴結廓清術可能在治療上沒有太大的益處,若過度清除淋巴結,對病人後期的生活品質可能會有極大的影響。前哨淋巴結造影 減少後遺症、癌症復發機會林俊宏說,淋巴系統是腫瘤細胞轉移的途徑之一,前哨淋巴結是與腫瘤連接的前端淋巴結,當病人發生癌細胞轉移到淋巴結時,前哨淋巴結常是主要轉移處。而前哨淋巴結造影方法就是將造影劑注入腫瘤周遭組織,醫師可以精準的切除該前哨淋巴結,不必將所有淋巴結都移除;在歐美的研究發現,初期子宮內膜癌手術使用前哨淋巴結造影方式,可以減少下肢水腫的後遺症,也不會有較高的癌症復發率。此外,前哨淋巴結造影術已用於其他類型的癌症,約莫40年前,前哨淋巴結的觀念就被提出,主要運用於體表惡性腫瘤,後來才廣泛應用在乳癌上。近年來,也開始被應用在婦癌手術。不僅減少後遺症、不影響癌症復發率,因為取出的淋巴結較少、較精準,手術副作用也明顯降低,且減少手術出血量。林俊宏提醒,透過定期的子宮頸抹片篩檢和對於不正常陰道出血提高警覺,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效增加存活率。延伸閱讀: ·常經痛、經血多小心是子宮內膜異位症! 「6大症狀」只要有月經就可能出現 ·停經、無性行為就不會得子宮頸癌? 國健署揭「女性宿命」
-
2021-02-12 養生.運動天地
登山更需要訓練下半身 專家教你如何強化腿部肌肉
健行是很棒的休閒活動,能挑戰身體和頭腦。健行可能緩和,可能辛苦,取決於地形的難度。即使看起來不大困難,也不該等閒視之。登山健行時,路況本來就不會太平順,健行的地方可能是多岩、泥濘或是其他不穩定的地形。希望你一想到不穩定,就立刻想到和提供穩定、平衡有關的肌肉,也就是臀中肌群。這些肌肉是人體的無名英雄,人體維持平衡穩定的能力,幾乎完全仰賴它們。以下是臀中肌的運作方式,假設你在走路或踩在一小塊平面上時,必須用右腿單腳站立,你會發現體重大部分都落在右腿的左側。也就是,當左腿抬離地,只用右腳站立時,身體會倒向左邊。如果你把右腿想成蹺蹺板的基座,蹺蹺板左側是你的體重,把你的體重想成壓向地上的一股力量,那麼蹺蹺板右側就必須有東西產生和你體重抗衡的力量,才能讓蹺蹺板維持水平。負責產生力量的就是臀中肌。臀中肌連接到骨盆外側和髖關節,當它向右腿外側產生一股等同你體重的力量時,你的骨盆就會維持水平,讓你能在左腿抬離地面時,靠右腿保持平衡。如果回頭來看在不穩定、不平坦的地形健行的情況,你就可以想像臀中肌為了支撐你,需要額外花費多少力量。如果臀中肌不夠強壯,無法滿足額外的需求,就可能拉傷,導致骨盆側面、髖關節上方疼痛。也可能因為無法處理這時必須產生的力量,使得其他肌肉試圖代償。梨狀肌可能因而拉傷,導致臀部疼痛;髂脛束拉傷導致大腿、膝蓋外側疼痛,縫匠肌拉傷而導致鼠蹊部到膝蓋內側疼痛,或股四頭肌群拉傷而導致大腿前側或膝蓋疼痛。所以如果你打算去登山健行,就應該做髖外展來強化臀中肌,做好準備。健行的地形可能包括斜坡,所以務必為增加的負擔做好準備。和爬坡相關的肌肉是股四頭肌群,位在大腿前側。鍛鍊股四頭肌群的運動是膝伸直、弓步蹲和深蹲。我比較喜歡弓步蹲和深蹲,因為你做這些運動時有負重,所以膝關節穩定度比較高,較不容易受傷。鍛鍊股四頭肌群的時候,請你務必體認到:這些肌肉普遍比它們的拮抗肌(腿後肌群)強壯。鍛鍊股四頭肌群時,我一向建議也同時鍛鍊腿後肌群,以免讓肌肉失衡的狀況惡化,使得股四頭肌群嚴重縮短,導致股四頭肌群拉傷或下背過度凹陷,進而拉傷下背肌肉、導致背痛;或過度用力將膝蓋骨拉向膝關節,導致膝蓋骨受壓迫、膝關節疼痛。維持股四頭肌群和腿後肌群的平衡,才能預防那一連串的問題。鍛鍊腿後肌群和股四頭肌群要做的運動是,腿後彎舉和直腿硬舉。你能健行,都是腿部肌肉的功勞,為了腿部肌肉發揮最大效益,軀幹務必維持在臀部上方,讓骨架來支撐軀幹,這樣既不需要消耗力氣,又能提高力量的使用效率,因為用在支撐軀幹的力氣比較少,表示你可以投入更多力氣來前進。如果軀幹維持在髖屈曲的姿勢,髖關節前側就會產生一個必須由肌肉來支撐的負擔,承受這個負擔的通常是下背部的肌肉。如果下背部肌肉被迫過勞,就可能拉傷而造成下背痛。要想維持肩膀在臀部上方、軀幹垂直的姿勢,就必須強化髖伸肌群。這些肌肉包括臀大肌和腿後肌群,它們在身體背側從大腿延伸到骨盆,造成直立的姿勢。對應的運動包括髖後伸、腿後彎舉和直腿硬舉。由於可能遇到不穩定的地形,你要確保腳踝肌肉夠強壯,才能預防腳踝扭傷,並且擁有穩固的立足點。如果你的腳踝強壯而穩定,腳踝上方的一切都會比較穩定,而且由於比較穩定的關係,需要用的力也比較小。和穩定腳踝最有關的肌肉包括脛前肌和脛後肌。對應的運動包括踝關節背屈和足內翻。關於鞋子,還有個小重點。健行時顯然應該穿鞋底堅固、側邊支撐良好的鞋子。但是光穿這樣的鞋,無法讓你應付健行時增加的作用力。就像其他活動一樣,健行時,也必須由恰當肌肉的力量輸出來充分滿足力量需求,才能預防拉傷與疼痛。※ 本文摘自《疼痛、復健與肌力訓練全書》。《疼痛、復健與肌力訓練全書》作者:米契爾‧亞斯譯者:周沛郁出版社:如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10/26
-
2021-02-10 養生.運動天地
養氣經絡瑜伽/改善腰椎下塌所引起的腰痠背痛
改善腰椎下塌所引起的腰痠背痛病機緣由腰部是腎氣表現的部位,出現無力的狀態應該是腎氣偏弱,無法支撐本就需承載身體重力的任務,腰椎只好以下塌的型態來因應壓力。但如果還常感到腰部疼痛和痠脹,說明腰部也存在了濕寒氣的停駐。濕和寒都容易讓肌肉呈現緊縮,減慢血液循環的流暢度,腰部當然經常感到不舒服,甚至在姿勢的轉換上,也會因腰部緊繃而動作變得緩慢。經絡瑜伽帶來的療癒瑜伽序列的安排是以腰部和腿部內側腎經為主。首先腰部平行騰空於地面,藉由對抗地心引力下拉的力量,刺激腰部的氣行流動,而此時相對應的核心肌群,也形成了內收縮的狀態,這樣可以刺激位於腰部兩側膀胱經的腎俞穴和志室穴,幫助腎氣上揚,然後再用大腿與小腿呈現的彎曲度,拉動靠近地板處,腿內側下緣線的腎經,停留時,腳跟得保持勾緊,這樣除了腎經以外,也能深層的刺激足弓處的湧泉穴和內踝尖旁的太谿穴。海豚式1.兩手心貼地於肩下,兩腳膝蓋跪地,大腿垂直地面,先來到貓式的位置上。2.將兩手肘下壓貼地,手肘維持在肩的正下方,兩手指尖朝向正前。3.感覺肚臍向後背收縮,臀部微微內收,兩膝伸直離地。4.停留5個呼吸。5.停留時,手肘向著地板,有向下推的力量,大腿內側試著向內夾縮。海豚式單腳抬高1.維持海豚式的姿勢,單腳抬高。2.臀部繼續內收,骨盆維持穩定的位置,手肘繼續維持向下壓,強化肩膀力量的穩定。3.停留2個呼吸。海豚式加重核心收提1.單腳往內彎折,盡量貼近腹部,臀部朝向天空方向推高。2.眼睛看向兩手肘中間,感覺肚臍繼續向後背部收縮。3.停留2個呼吸。鴿式1.將內收的前方腿部向前,膝蓋來到同側手腕旁邊,平貼於地板上,小腿和大腿的角度維持45度角,腳跟勾起。2.另一側的腳維持伸直,5個腳趾牢牢貼地,髖部感覺向下沉降,盡量讓髖關節貼於地板,感覺兩側的骨盆維持在同一高度上。3.兩手維持肩膀的寬度,向前延伸,兩手心、手臂貼於地面。4.停留5個呼吸。單腳坐姿前彎1.後方腳向前,轉為伸直腿部,來到坐姿。2.另一腳維持彎曲的角度,足底貼於另一腳的大腿內側。3.兩手指尖後頂地,展開胸口。4.兩手再向上延伸,手心朝內,貼於耳朵兩側。5.身體向前來到45度的角度,保持前彎, 核心微微內收,椎節向前盡量延伸。6.停留6個呼吸。※ 本文摘自《養氣經絡瑜伽》。《養氣經絡瑜伽》作者:葉鳳凰 出版社:積木出版日期:2020/12/05《養氣經絡瑜伽》書封。圖/積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