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腔炎
骨盆腔炎是子宮、卵巢、輸卵管及骨盆腔腹膜因為感染而發炎的病症,此發炎情形多是由細菌感染引起。骨盆腔炎與性行為高度相關,好發於15至44歲間,約有1%–3%女性會患有此疾病。骨盆腔炎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若是持續反覆發炎,有可能引起膿瘍,導致輸卵管沾黏,造成不孕;也有可能因為嚴重感染導致敗血症或腹膜炎而死亡。根據資料,反覆罹患三次骨盆腔炎者,不孕的機率高達40%。
- 症狀: 下腹痛 發燒 頻尿 腰痠 陰道分泌物增加 心跳加速 噁心
- 併發症: 腹膜炎 敗血性休克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骨盆腔炎是子宮、卵巢、輸卵管及骨盆腔腹膜因為感染而發炎的病症,此發炎情形多是由細菌感染引起。骨盆腔炎與性行為高度相關,好發於15至44歲間,約有1%–3%女性會患有此疾病。骨盆腔炎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若是持續反覆發炎,有可能引起膿瘍,導致輸卵管沾黏,造成不孕;也有可能因為嚴重感染導致敗血症或腹膜炎而死亡。根據資料,反覆罹患三次骨盆腔炎者,不孕的機率高達40%。
輸卵管積水是指輸卵管末端阻塞,分泌物積存導致輸卵管膨脹如香腸狀。輸卵管積水是女性不孕的重要因素之一,臨床上幾乎沒有病徵,患者較難自我察覺。若輸卵管已積膿,患者會有腹痛的症狀出現。造成輸卵管積水的原因包括:細菌感染發炎、腹腔手術、子宮外孕、骨盆腔發炎等,其中又以骨盆腔發炎最為常見。
子宮外孕是指受精卵著床在子宮以外的地方,例如:輸卵管、卵巢、腹腔等。因胚胎著床發育的位置不對,會使胚胎無法健康成長,也會引起母體的病變及傷害,甚至死亡,須及時就醫治療。
女性的子宮由內而外,可分為子宮內膜層、肌肉層、漿膜層,子宮惡性肉瘤是生長在肌肉層中。子宮體癌又可以分為子宮內膜癌和子宮惡性肉瘤,後者佔子宮體癌比約2~5%,相當罕見,占婦科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留的1%,子宮惡性肉瘤又可以細分為子宮內膜基質惡性肉瘤、平滑肌惡性肉瘤、癌惡性肉瘤(惡性苗勒氏混合腫瘤)、未分化惡性肉瘤…等數種。然而預後較差且復發率高,早期患者五年存活率約為25%至76%,若是發現的晚,存活率最低僅約10%至15%。子宮惡性肉瘤常被誤認為子宮肌瘤,因為兩者在超音波檢測時無法分辨,然而後者屬於良性腫瘤,因此常有延誤就醫之情形。
出血性膀胱炎為藥物、化療或放射治療所引起的常見併發症,發生率約5% - 40%,嚴重時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尿失禁是指無法以意識控制排尿動作,產生漏尿的現象。平均產後婦女會有1/3出現的尿失禁問題。症狀輕微者,可同時合併藥物或凱格爾運動輔助治療,嚴重時可以手術治療。
神經母細胞瘤是一種生長快速的腫瘤,是兒童癌症當中,最常見之惡性腫瘤,兒童神經母細胞腫瘤是交感神經系統細胞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突變而長出的腫瘤,這些神經節分布在身體的許多部位,通常從腎上腺髓質或交感神經節以腹部腫瘤形式出現,也會在胸部、頸部、骨盆或頭部發現。
足底內側足弓是由足部骨頭、關節結構、足底的蹠膜及後脛骨肌等肌腱組成,在人體站立時,呈現拱橋般弓起的形狀。扁平足患者,則不同於一般人,站立時足弓消失,腳板緊貼地面。扁平足屬於一種足部變形,長久站立或行走後,患者因組織相互拉扯,而容易引發足底筋膜炎、前膝關節疼痛、髖關節疼痛,及下背痛等症狀。
陰道痙攣95%是由心理因素所造成。患者會對性行為產生強烈的恐懼感,出現心慌、心悸、噁心、全身出汗等生理反應,症狀輕微者能勉強進行性行為,但男女雙方都會有不適感,尤其女方會因陰道肌肉收縮感到疼痛不堪。症狀嚴重者,男性陰莖不能順利進入陰道,導致性行為無法進行。此種性功能障礙常造成患者性生活不順且難以孕育下一代,亦可能造成另一半心因性陽痿。除了透過藥物治療外,須合併從心理方面積極治療。
子宮肌瘤是婦科疾病中相當常見的一種,大部分是良性腫瘤,好發於30歲以上的育齡婦女,發生率約為20~30%,意即每四人就會有一人長子宮肌瘤。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但過了更年期後發病率又會下降。子宮肌瘤的成因目前還不清楚,可能與遺傳、荷爾蒙、內分泌和環境因素等有關。 子宮肌瘤的症狀及嚴重程度,視其生長的位置及大小而定。多數的子宮肌瘤無明顯症狀,發生惡性病變的機率亦不高,可以不用立即治療,只要定期追蹤。有症狀的子宮肌瘤通常會以不正常的子宮出血、壓迫症狀、腹痛、不孕及流產等方式表現。如果肌瘤不是很大,症狀不太嚴重,可先藥物治療;症狀特別嚴重再考慮動手術,如還想懷孕者可選擇僅切除肌瘤,如沒有生育需求又擔心復發的女性,再考慮摘除子宮。
勃起功能障礙是指男性在性交時,陰莖無法勃起或維持勃起硬度,來進行性行為,病程達3個月以上,是男性性功能障礙的一種。
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免疫異常造成的慢性發炎性關節炎,主要侵犯脊椎、骨盆的薦腸關節、下肢關節及脊椎關節附近肌腱、韌帶等軟組織。症狀特徵為下背部及腰臀部酸痛僵硬。與一般的腰酸背痛差異在於:只要固定姿勢一久就會疼痛,但活動一下就會好轉;並且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尤其半夜、晨間特別僵硬,即是發炎性背痛。病情持續惡化將會導致脊椎關節僵直黏著,並容易造成骨折,部分病患會演變成嚴重的脊椎前彎(駝背),甚至殘障失能。 除了脊椎關節的病變外,也可能侵犯身體的其他器官或組織,如眼睛等,因此應將僵直性脊椎炎視為一種全身性的慢性發炎疾病。
骨肉瘤顧名思義,指的是生長於骨骼系統中的腫瘤。可分為惡性骨肉瘤、依汶氏肉瘤和惡性軟骨肉瘤…等數種。由於骨肉瘤好發於小孩,加上部分症狀十分相似,因此容易被誤認成生長痛,因而延誤治療。最主要的辨別方式是骨肉瘤有腫塊,且屬於定點疼痛,運動時疼痛感會增加;反觀若是單純的生長痛,則不會有腫塊,疼痛部位不定,且運動時疼痛感會減輕。 骨肉瘤好發的部位包含肩膀、膝蓋上方及下方,以及骨盆腔和手腕、腳踝、脊椎等部位,其中又以膝蓋上方的發生率最高,達41%。這些部位都是日常生活中較常活動的位置,也因此患病後日常生活易受影響。此外,部分病患在症狀發生時會選擇去讓人推拿。然而根據研究,接受過推拿的骨肉瘤患者比起未接受過推拿的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低了許多。
子宮腺肌症是子宮內膜異位引起的一種疾病,屬於良性、慢性的疾病,約有20~35%的女性都患有病症,隨著人們不婚、不生育的情形普及,比例也有所上升。此外,一旦患者月經停止,子宮腺肌症即會自然痊癒。
子宮頸癌是由於「人類乳突病毒」長期慢性感染子宮頸上皮細胞,導致上皮細胞化生不良,進而癌化。早期的子宮頸癌可能完全沒有症狀,後期的子宮頸癌的症狀則因侵入或擴散的器官而有所不同。
膀胱過動症是指在膀胱儲尿過程中,膀胱過度敏感或異常收縮,導致膀胱內壓過高,產生急迫性的排尿需求,但在如廁前就有尿失禁的情形,嚴重時會影響生活品質。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指原本屬於子宮裡的內膜組織,剝落後在體內到處蔓延,若跑到卵巢內生長,則形成所謂的「巧克力囊腫」;跑到子宮肌層的則稱做「子宮肌腺症」;跑到腸胃附近,就容易產生腹瀉、胃腸疼痛及腹腔內沾黏。此疾病十分常見,國內40~50 歲的婦女發生率達30%。 不孕症患者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比例高達25-50%;子宮內膜異位症約有30%-50%的比例會不孕,經治療不但可以解除經痛問題,原本不孕者也多能順利懷孕。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復發率很高、不易根治,治療之後仍應持續追蹤檢查、或持續用藥物治療,而如果患者有懷孕打算,通常醫師會鼓勵把握治療後子宮乾淨的黃金期趕快受孕。
尿道炎是指細菌感染尿道,造成尿道發炎。
卵巢炎是指卵巢受到感染,引起發炎現象,大多繼發於輸卵管炎,很少單獨發生。
前列腺屬於男性生殖系統,主要功能是製造與貯存前列腺液,並在射精時成為精液重要的一部份,前列腺癌是發生在前列腺的惡性腫瘤,發病率隨年齡而增長。
當位於肛門直腸旁的肛門腺體,與肛門周圍皮膚異常相連,形成管狀通道,即稱為肛門廔管。一般來說,其疾病進程,是由肛門腺體感染開始,再發展成膿瘍、隱窩炎,最後形成肛門廔管。依照廔管位置不同,又可分為:皮下型、括約肌間隙型、穿透括約肌型、高位括約肌型、括約肌外型…等數個類別。
月經失調是指女性月經週期、經期、出血量異常,是常見的女性疾病。
腹膜癌是一種極少見的癌症,又可分為病灶位於腹膜的「原發性腹膜癌(間皮瘤)」,以及由其他器官癌症轉移而來之「腹膜轉移癌」。大腸直腸癌、胃癌、卵巢癌、闌尾癌、腹膜假性黏液瘤、胰臟癌、膽道癌及子宮癌都是腹膜癌可能的轉移來源。 腹膜顧名思義,是位於腹部內的薄膜組織,由上皮細胞組成,功能是分泌液體以保護腹腔內的器官。被腹膜覆蓋的器官包括子宮、膀胱及直腸…等。腹膜癌與卵巢癌因為疾病特徵類似,患者容易產生誤會。臨床上,常會發生腹膜癌轉移至卵巢的情形;腹膜癌與卵巢癌,在症狀與疾病進程上極為相似,醫師也常會以相同的治療方式應對這兩種癌症,其原因是腹膜與卵巢都是由上皮細胞組成,且已切除卵巢的患者仍有可能罹患腹膜癌(但機率較低)。
攝護腺炎是常見的男性泌尿系統疾病,好發於成年男性,盛行率約5~8%,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攝護腺炎病情發展迅速,慢性攝護腺炎的症狀會反覆發生,不易治癒。攝護腺炎最常見的感染途徑為尿液逆流進入攝護腺,引起發炎。
坐骨神經痛是指疼痛感沿著坐骨神經的分佈區域,通常始於下背部與臀部,沿伸至大腿、小腿與足踝。典型坐骨神經痛的症狀為下肢刺痛、灼痛、麻木或感覺異常,患者在咳嗽、打噴嚏、舉重物等使腹壓增高的動作時,會使疼痛的症狀加劇,此有別於一般的腰酸背痛。坐骨神經痛多是因為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所引起。
子宮頸糜爛是婦科常見的診斷之一,可分為生理性及病理性二類,大多數生理性的子宮頸糜爛沒有症狀,是一種正常的生理變化,不需治療。若是慢性子宮頸炎所造成的子宮頸糜爛,陰道會出現黃色或黃綠色的分泌物,且常伴隨異味,應該用藥治療。 子宮頸糜爛並不是指真的潰爛,而是子宮頸口連接陰道的部位,如破皮般呈現出粗糙、充血發紅的表皮,故以糜爛來形容。實際上,子宮頸糜爛大多是因為子宮頸外翻造成,用「子宮內頸外翻」來稱呼此疾病可能更為恰當。女性服用避孕藥、懷孕、生產等原因,都可能造成子宮頸有類似糜爛的現象。
卵巢囊腫是指液體聚集在卵巢內,形成不同類型的囊腫,可分為惡性與良性二類,大部分卵巢囊腫都是良性的,若發生惡變就會成為卵巢癌。大於8公分以上的卵巢囊腫,建議開刀治療。
陰道是女性外生殖器和子宮之間的通道,陰道炎是指陰道發炎,90%是因病菌感染引起,是婦科最常見的疾病。常見的陰道炎類型主要有三種:細菌性陰道炎、念珠菌陰道炎、滴蟲感染陰道炎。陰道炎在診斷上,通常是根據陰道分泌物,俗稱白帶來判斷,包括分泌量是否增加、分泌物濃稠度變化、呈現的顏色、氣味,以及是否伴隨陰部搔癢或疼痛、尿道刺激等症狀。
淋病與梅毒一樣屬於皮膚性病的其中一種,淋病感染的病原菌全名為奈瑟氏淋病雙球菌(N.Gonorrhoeae,簡稱淋菌),主要是藉由性接觸傳染,潛伏期長短不定,通常臨床症狀會在感染的三天後開始發生,不過如果性生活過度、身體虛弱、加上酗酒抽菸等惡習因素,可能使潛伏期縮短,加速發病。淋病主要影響人類的生殖器官,無論男女,皆會受苦於泌尿系統及生殖系統的發炎、腫痛、化膿、滲出體液等,最後嚴重的還可能蔓延至心臟、肝臟、腎臟或其他臟器,損壞原本的運作功能。淋病也會影響新生胎兒,致使他們併發眼疾失明。 目前淋病仍是全球流行的傳染性病,過去二十年來染病人數還有直線上升的趨勢。在台灣,淋病被衛生署列為第三類法定傳染病,應於診斷後一週內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