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4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骨折
共找到
854
筆 文章
-
-
2024-04-2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攔截骨折骨鬆!劉有漢翻轉中老年人輪椅文化
梓榮醫療社團法人弘大醫院院長劉有漢是骨科權威,弘大在他帶領下,26年來朝向骨科專科醫院發展,以「成為社區民眾值得信賴的骨科、健康促進醫院」為使命,提供專業醫療服務。踩飛輪騎單車 168飲食養生劉有漢喜歡踩飛輪健身,每周3天踩飛輪,以較劇烈、高強度的運動發汗,強化心肺功能並培養肌力,天氣好也會和朋友一起騎單車走錫隘隧道。生活作息規律的他,每天清晨5、6點起床騎單車晨運,7點回來,晚上11點就寢,中午一定午休約1小時。近年開始以蔬食為主、少吃肉,對澱粉量攝取特別節制,維持168的飲食方式。旅遊、爬山、散步、小酌,都是劉有漢的抒壓方式。每年他會安排和家人一起出國自助旅行,旅遊地點以歐洲為主,因為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特色,因此每次只選一個國家,像去義大利看教堂藝術,或到西班牙看城堡。平日偶爾會與友人小酌,周日則陪伴家人,與子女參加活動,有空就爬山、散步。三代行醫 他服務苗栗鄉親劉有漢的祖父、父親都是醫師,祖父是台北日本總督府醫學校出身,父親在台大前身的台北帝國大學學醫,他從小傳承將來要當醫師、行醫救人的觀念,早已認定當醫師是他人生必走之路。高醫畢業、服役結束後,劉有漢即到日本東京大學攻讀骨科專業,取得醫學博士學位。由於他個性比較傾向當外科醫師,因此選擇走骨科專科。返台後,他在中國醫藥大學、高醫大擔任骨科副教授一段時間。30多年前他回到苗栗家鄉行醫,並且在老家的土地上創設弘大醫院,服務鄉親至今已26年,對他來說特別有成就感。骨科聯合照護 獲國際認證劉有漢訂定的醫院發展目標,是打造弘大成為以骨科為重點的優質醫院,目前院內骨科醫師有6位,還有其他不同科別醫師搭配。除骨科要持續精進,弘大也率先在苗栗加入「骨科聯合照護計畫」並取得國際認證,同時有跨科別團隊介入評估,一起「攔截骨折骨鬆」,希望在病患發生骨折前就提供防護。苗栗老年人口已近20%,弘大去年成立「健走杖推廣中心」及「弘大不倒翁學校」,希望藉由健走杖運動推展和練習,循序漸進,讓老人「站起來、走得穩」,翻轉中老年人常見的肌少症問題及輪椅文化。2022年,劉有漢獲頒「日本整形外科學會」認證整形外科專門醫,成為台灣唯一擁有日本整形外科學會頒發的證書,相當於台灣骨科醫學會頒發的骨科專科醫師證書。他解釋,日語所謂的整形外科,並非一般人認知的美容外科,其實就是骨科。「醫病醫心」的核心價值,劉有漢認為,醫師要懂得關心病患,心中有「仁」,眼中才會有病患這個人,病人知道醫師是真心關心他的病痛、肯傾聽他的話,醫師能把關心傳達出去,病患真的會好起來,醫療一個人不只醫表面上的病,用心治療病人,就能得到正向回饋的快樂。劉有漢每周都會安排一次「總查房」,帶各科主治醫師一起查房關心病患,也要求院內醫師參加學會汲取新的醫療技術,每年還提供2名員工以公假騎單車環島,一些「抽中」的員工往往會認為不可能完成環島行程,但最後都通過挑戰。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26 醫聲.高齡社會
銀髮族家暴事件日漸增多,「這節慶」是高峰!目前長照殺人判決難緩刑
虐老逐年增 逾半是晚輩施暴衛福部去年接獲22540老人保護案件,平均每天至少61名老年人通報家暴,幾乎都在家內受虐,而超過一半的施暴者為其子女、孫子女。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同住家人易與長者在照顧問題上起爭執,一時忍不住動手施虐,建議適時對外求救,透過長照政策獲得喘息,宣洩壓力。統計資料顯示,老年人保護通報件數逐年增加,民國107至112年間成長幅度達52%,立法委員王正旭昨在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質詢時建議衛福部,應分析老人受虐的原因,提出防制措施。薛瑞元指出大部分老人家暴受虐場域均發生在家裡,55%施暴者為子女、孫子女等直系血親卑親屬,26%為伴侶、親密關係對象,剩餘14%為其他家庭成員,非家庭成員僅占5%。統計資料也顯示,年節全家團圓,卻是老年人被家暴高峰。薛瑞元表示,直系卑親屬、親密關係伴侶作為主要照顧者,如果老年人失能、失智,生活上無法配合照顧者的要求,就容易發生衝突,如果情緒失控,就可能出手傷人。台灣自立支援照顧專業協會名譽理事長林金立表示,最近協會處理一件銀髮家暴典型個案,一位男性照顧者因不堪照顧壓力,日前父親執意外出,兩人發生拉扯,不料父親因此跌倒,大腿骨折。林金立強調,長照不能單槍匹馬,家人間需妥善分工,或尋求外籍看護等分擔照顧重任,或將失能長者送至日照中心、安養機構,千萬不要獨自承受壓力。長照殺人難緩刑 平均判刑4年10月長照殺人事件頻傳,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中心2023年度「家庭照顧者殺人」判決書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因殺人罪法定刑高,大部分加害人難達到緩刑門檻,平均宣告刑為4年10月。司法官學院研究員張瓊文說,研究發現,犯罪特徵與背景上男性被告占%65.4,秋冬季節占67.4%,夜間時段53.8%,進行犯罪預防風險評估時值得注意。張瓊文說,依判決書敘述,32%家庭處於經濟困境,且只有23.1%個案尋求過外部支援;除應關注如何讓長照或其他社福資源進入不符合低收入風險家庭外,也要建立有效機制,鼓勵這類家庭向外求援。在照顧者殺人案件中,40%上被照顧者無法正常溝通,也沒有生活自理能力,73%照顧者同時患有身心疾病或處於身心狀態不佳狀態,有57.7%被告持續照顧被害人長達十年以上;研究說明,大部分照顧者最後走上絕路,與身心長期承載巨大壓力有關。照顧身分類型上,以父母照顧重度失能子女占比最高,共42.3%;重度身心障礙者生理老化速度較一般人提早,如父母為主要照顧者,需同時面對「雙重老化」壓力,照顧者所承受身心痛苦,更難獲得紓解。判決結果觀察,多數案件成立殺人罪,超過一半案件符合獲二次法定減刑,考量有八成犯罪動機集中在「難以負荷壓力」,法官量刑上已盡可能放低刑度。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18 養生.聰明飲食
女性更年期該吃什麼?有助預防2大健康風險的更年期飲食一次看
眾所周知,女性更年期會帶來一系列身體變化,例如隨著雌激素濃度下降,體溫和體重等指標可能會增加。該如何在每個人都會碰上的女性更年期中保持健康?女性更年期可能有哪些疾病風險?所謂的女性更年期,意指女性已經停止月經至少12個月,但更年期症狀可能會比你預期的更早開始。更年期通常從40多歲開始,但最早可以在30多歲或晚至50多歲開始。在此期間,你可能會開始感到熱潮紅、情緒波動和精力不足等症狀,而雌激素的減少可能會開始影響你的骨骼、肌肉質量和新陳代謝。幸運的是,健康、多樣化的飲食和積極改變生活方式有助於減輕更年期症狀的嚴重程度。它還可以幫助預防停經後女性患上風險較高的健康狀況,例如骨質疏鬆症和心臟病。吃什麼有助改善女性更年期健康?在生命的任何階段,均衡的飲食都至關重要,但在更年期,身體需要額外的耐心和照顧,改變飲食有助於預防未來的症狀。必須留意的是,每個女性都是不同的,有不同的需求和症狀,沒有一套統一的更年期飲食標準,但有些食物你可以考慮添加到飲食中或盡可能多吃。1.強化骨骼健康雌激素對骨骼健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雌激素濃度的下降,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就會增加,骨質疏鬆症還會導致骨折的風險更大。飲食能對骨骼健康有著正向的作用,以下有一些重要的常量營養素、維生素和礦物質需確保你攝取足夠。.每餐都應攝取優質蛋白質,像是海鮮、豆類、乳製品、肉類和家禽。.鈣是骨骼健康的重要礦物質,良好來源包括乳製品、帶骨的罐裝魚、菠菜和豆腐。.維生素D是由陽光照射到皮膚上時產生,蛋黃、油性魚類和一些強化食品中也含有少量維生素D。.維生素K存在於綠色蔬菜、發酵食品、乳製品和肉類中,對骨骼強度有重要作用。.磷存在於家禽、肉類、乳製品、油性魚類、馬鈴薯、全穀類和豆類等食物中。.鎂是另一種礦物質,良好的來源包括全穀物、菠菜、南瓜子、杏仁和豆類。2.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停經期間和停經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增加,這部分與老化過程以及雌激素下降的影響有關。與雌激素濃度下降相關的體重增加也會導致肥胖、高血壓、2型糖尿病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升高的風險增加,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以下飲食改變有助於降低這種風險。.將飽和脂肪(動物脂肪)換成不飽和脂肪,例如特級初榨橄欖油、酪梨、種子、堅果。.將精緻碳水化合物(白麵包、白米)換成全穀類(糙米、黑麵包、小米)。.每天至少吃5份水果和蔬菜.每週兩次吃兩份油性魚類(例如鮭魚、沙丁魚、鯖魚)。.每天吃一把堅果和種子。哪些食物可能使女性更年期症狀惡化?當你經歷女性更年期時,你所減少和添加的飲食都會產生同樣大的影響。以下是你應該避免的一些常見食物:1.辛辣食物如果你出現潮熱紅和盜汗的情況,可能需要減少辣醬的用量,因為辛辣食物會使體溫升高,進而引發這些症狀或使症狀變得更糟。2.咖啡因咖啡因可能是更年期熱潮紅的部分原因,這並不意味著你必須完全戒掉它,但過量的咖啡因已被證明會使熱潮紅變得更加嚴重。3.酒精酒精會引發女性更年期症狀,例如熱潮紅、盜汗和頭痛。如果大量飲酒,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會升高,飲酒過多也會增加心臟病風險。4.碳水化合物和澱粉類食物由於女性更年期會減緩新陳代謝,可能會導致體重增加。同樣的,高度加工食品和添加糖的食品和飲料也是如此。總而言之,更年期是一個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女性會經歷一系列嚴重的症狀,而保持均衡的飲食是嘗試緩解女性更年期症狀的好方法。目標是每餐吃各種顏色的全穀物、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全植物性食物、富含鈣的食物,並優化你的腸道健康,以獲得長期健康益處,從而支持健康體重、降低心血管疾病和骨質疏鬆症的長期風險。【資料來源】.Menopause Diet: What To Eat To Help Manage Symptoms(Cleveland Clinic).Managing menopause with diet(British Nutrition Foundation).Healthy Eating During Menopause(The Menopause Charity)
-
2024-04-12 焦點.元氣新聞
只是騎過「淺坑」 5旬骨鬆婦不耐輕震 釀壓迫性骨折
「痛呀!」50多歲的阿香(化名)日前騎車外出買菜,前方馬路有個淺淺的坑洞,她一如往常直接加速騎過,沒想到經過時的震動,下背突然一陣疼痛,返家時疼痛感已蔓延全身,痛到難以忍受,即前往急診室就醫,當下照X光卻無異狀,她只好返家休息,二周後,阿香的第一節腰椎已扁掉在X光上僅剩一半的高度,確診為骨質疏鬆引起的「壓迫性骨折」。壓迫性骨折八成與骨鬆有關 骨折後才得知自己骨鬆彰化秀傳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辛明泰,壓迫性骨折發生原因八成與骨質疏鬆有關,其餘二成源自外傷或癌症骨轉移。骨質疏鬆屬於一種隱性疾病,發生時毫無症狀常被疏忽,多數患者往往在出現壓迫性骨折後才發現自己罹患骨質疏鬆。辛明泰指出,骨質從30-35歲起隨著年齡開始流失,台灣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未來骨鬆盛行率將大幅提高,其餘引發骨鬆的原因包含,更年期女性、具骨鬆家族史、鈣質或維生素缺乏者、患甲狀腺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或缺乏運動者。骨鬆引起的壓迫性骨折雖會引起疼痛不適,不過不少長輩「很能忍」,辛明泰表示,曾有長輩早就因為骨鬆出現壓迫性骨折,卻一直以為自己是肌肉拉傷,忍痛忍了一到二個月,最後受不了才來就醫,脊椎從原本骨裂,已經「扁到」僅剩0.2釐米,正常一節脊椎高度為2公分。辛明泰指出,任何外在的力量都可能導致骨質疏鬆患者出現壓迫性骨折,例如打噴嚏、突然轉身或運動等。由於導致壓迫性骨折的方式千奇百怪,也讓患者難以第一時間反應已經骨折了,多數會誤以為坐太久或是拉傷,呼籲若突然感受到下背痛或胸口不明原因疼痛,應立即就醫,由醫師協助判別。壓迫性骨折重新撐開脊椎 灌骨水泥維持功能過去壓迫性骨折的治療方式,只能收治患者住院,採取「臥床」的方式,讓裂掉的骨頭「自己長出來」,而臥床三週到三個月的期間會給予止痛藥物舒緩不適,但是對於年紀大的患者而言,長時間臥床帶來的副作用太大,如肌肉萎縮、心肺功能下降、壓瘡、中風或肺栓塞等,也可能因為沒有運動,加速骨質流失。目前不太可能再採取傳統的治療方式。辛明泰表示,壓迫性骨折現在多以「微創脊椎手術」協助治療,從脊椎開兩個洞,找出被壓扁的脊椎,透過放置氣球或是醫療級千斤頂,將被壓扁的脊椎柱撐開,再放置骨水泥固定。不過,有些壓迫性骨折的患者屬於嚴重骨鬆患者,若使用千斤頂及骨水泥撐住原本壓迫的脊椎柱,卻反而因為「太硬」,後續造成鄰近上下兩節脊椎柱壓扁。壓迫性骨折手術治療後,仍須先檢測患者的骨密度,若骨質密度低於-2.5合併一節脊椎骨骨折,或是骨質密度介於-1.0到-2.5間,合併兩節脊椎骨骨折,可使用健保給付的骨質疏鬆藥物治療,也需補充鈣片,這樣可以避免術後反而造成其他脊椎椎體更嚴重的壓迫性骨折。辛明泰表示,壓迫性骨折如果壓迫到神經或脊髓,需要立即手術,延誤時間恐導致癱瘓,為避免嚴重骨鬆影響手術,呼籲國人平時要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如果是骨鬆的高風險群,如更年期女性等,建議停經後可檢測骨密度,或有家族史者,可自費做骨密度檢測,並依照醫師醫囑,調整生活作息,或是服用藥物改善骨質疏鬆。辛明泰醫師小檔案:現職:秀傳紀念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學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彰化基督教醫院前資深主治醫師美國UCLA神經外科腦瘤脊椎手術臨床研究醫師員林基督教醫院前神經外科主任衛生福利部旗山醫院前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台灣外科專科醫師台灣加護重症專科醫師台灣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台灣骨質疏鬆醫學會會員台灣疼痛醫學會會員台灣腦下垂體學會教育委員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腦下垂體腫瘤臨床研究醫師專長:微創脊椎經皮骨釘內固定融合手術、經皮椎體成型術(灌骨水泥)、脊椎腫瘤手術、腦內視鏡手術、下背痛、腦下垂體內視鏡手術、腦內動脈瘤手術、腦內動靜脈畸形手術、顱內腫瘤手術、頭部外傷腦出血手術、高血壓性腦出血手術、水腦症、腕隧道症候群
-
2024-04-11 醫療.骨科.復健
膝關節、髖關節…6種關節疼痛原因及症狀詳解!貼痠痛藥布可改善嗎?
許多人都有關節疼痛的問題。據統計,45歲至60歲的人,30%有關節疼痛問題,年紀大的人,則高達60%有關節疼痛問題發生。許多人的關節疼痛宛如氣象台般,天氣變化時,常會喀喀響且疼痛,及早做好關節保養刻不容緩,以免老來飽受疼痛之苦。全身關節都可能疼痛 各部位疼痛原因、症狀詳解常見哪些關節疼痛問題?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亭安說,全身關節都可能出現疼痛,分析膝關節、髖關節、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手指關節等疼痛的發生原因、症狀、及對健康及生活造成什麼影響?膝關節疼痛原因:包含骨骼、軟骨、韌帶、神經等問題,如退化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創傷骨折、十字韌帶損傷及拉傷等,或是急性感染等。症狀:疼痛、關節活動範圍變小、走路不方便生活影響:人須靠雙腳站立,如果膝關節疼痛未治療,接著會影響髖關節、踝關節的活動力,而造成跛行、行動不便等治療:以退化性關節炎引起的急性疼痛來說,首先要減少病人負重,受傷期間建議行走時拿拐杖輔助,或是減重,再給予消炎、止痛藥,此時關節也常有積液,可以將其抽出且注射類固醇消炎,合併電刺激、局部按摩,以降低關節疼痛,促進關節活度度,減輕不適症狀。髖關節疼痛原因:包含骨骼、軟骨及周圍的肌肉、肌腱等出現問題,如創傷骨折、感染,或是退化,甚至癌症骨轉移等。症狀:疼痛、關節活動範圍變小、走路不方便生活影響:人須靠雙腳站立,如果髖關節疼痛未治療,未來可能需要長時間臥床治療:依不同疼痛原因給予藥物或復健治療,骨折造成骨頭錯位,應立即採外科復位方式治療肩關節疼痛原因:肌腱、韌帶沾黏所造成的五十肩,或是旋轉肌袖拉傷,退化、創傷造成的骨頭錯位等。症狀:疼痛、關節活動範圍變小, 如五十肩早期非常疼痛,但沾黏嚴重後,晚期卻不會痛,此時肩關節活動角度已經變小生活影響:當五十肩沾黏嚴重時,手無法舉超過頭頂的高度,而無法吹頭髮;肩膀旋轉肌拉傷,女性則無法做到反手穿內衣的動作治療:五十肩須依不同階段治療,如果是疼痛階段,可以採用超音波導引注射類固醇消炎,再配合復健治療,效果才會更好;旋轉肌拉傷可以先由藥物、復健治療,若病情嚴重,還是需手術治療。肘關節疼痛原因:手肘內側疼痛,俗稱高爾夫球肘;外側疼痛,俗稱網球肘,而手肘後側疼痛則與三頭肌腱發炎有關,若是手肘前側疼痛則是二頭肌腱發炎有關。症狀:疼痛、關節活動範圍變小生活影響:網球肘則無法提重物,跌倒時無法用手掌撐地起身治療:網球肘等須依不同階段治療,如果是疼痛階段,可以採用超音波導引注射類固醇消炎,再配合復健治療,效果才會更好腕關節疼痛原因:靠近手掌的手指關節疼痛,有可能是腕隧道症候群,而手背的手指關節疼痛,多為腱鞘囊腫所致,或是手腕深部韌帶的扭拉傷等。症狀:疼痛生活影響:手腕屬於活動度大的關節,如果嚴重疼痛無法做扭毛巾等動作治療:腕隧道症候群等,可以利用護具減輕神經壓迫,也可以在神經周圍施打葡糖糖水,降低神經被壓迫的情形,以利緩解疼痛。手指關節疼痛原因:可能有紅斑性狼瘡等風濕免疫疾病,或是痛風所致,或是過度使用等症狀:手指關節疼痛、變形、腫脹、無法彎曲生活影響:關節疼痛、腫脹嚴重,將無法拿杯子、拿碗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除給予藥物治療外,如果是發生在手部關節,可能要給予副木等輔助,讓病人順利用餐進食關節疼痛問題如何檢查診斷?關節診斷量表初步評估陳亭安說,關節診斷量表可以針對日常生活關節活動的功能、走路步態的一種自行評估量表的問卷調查,但臨床考量民眾對量表的理解程度,也很難讓民眾直接填寫,而此量表多用在醫學研究,在病人診斷上,仍多以醫師診斷為主,並不會用此量表診斷。醫師對關節疼痛評估,常以理學檢查、肉眼評估患處關節,對比與正常關節有無紅腫、熱痛、變形等症狀,以及觀察病人的步態、站姿,以及拿握東西是否正常,同時測量關節活動度、肌肉力量等 有無肌力流失,或以X光、超音波等影像及抽血檢查。進行多項檢查後,再評估是哪一條韌帶、肌肉受損,進而了解可能受影響的其他關節,比如膝關節疼痛時,也會一併檢查髖關節及踝關節,確診關節疼痛為退化、感染、癌症轉移、家族史等原因。急性疼痛發生時,依不同部位關節疼痛不同,止痛方式也不相同,陳亭安指出,如,若是肌腱撕裂傷,如果症狀輕微可以用藥物治療、復健,或是施打止痛藥等,因此,治療方式則依受傷情形,重點是治療症狀、保護關節,維持關節活動度。針對這些關節疼痛問題的人,平時應做什麼復健治療?可以做運動保健嗎?建議可以從事什麼運動?陳亭安說,關節受傷後,針對疼痛不適治療後,就進入保養階段,須加強關節附近的肌肉力量,可以藉由伸展運動、訓練肌肉力量等恢復關節活動度,雖然訓練肌力方式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樣的,如要加強膝蓋附近肌力,可以從事抬腿、膝蓋伸直用力夾抱枕等運動。痠痛藥膏、貼布、按摩棒等小物可以改善疼痛嗎?陳亭安說,使用緩解改善疼痛的藥膏、貼布前,須先確定關節或肌肉疼痛的原因,如肌腱輕微撕裂傷、肌肉抽筋等,貼布、按摩或許有效,但以頸椎間盤神經壓迫,而造成肌肉痠痛,以針灸、按摩緩解,只是在放鬆肌肉,未針對病因治療,症狀還是會反覆出現,建議治療須尊於專業,且痠痛藥膏、貼布是針對較為表淺的發炎、疼痛才有效果。如果是肩頸痠痛可以自行用痠痛藥膏、貼布等物放鬆,但當肩頸痠痛進階到手痛、手麻,或是未依病情治療而隨意按摩,也可能使受傷部位更為腫脹、瘀青,呼籲關節有明顯創傷時,應盡速就醫。至於保養關節的飲食原則?陳亭安說,最重要的關節保養,必須避免骨質流失造成的骨質疏鬆,每天應攝取鈣質、維他命D,如此才能避免跌倒、臥床,當發現關節活動度有所改變時,應盡速就醫。(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4-08 焦點.元氣新聞
阿伯你一夜幾次?街訪民眾半夜尿尿經驗笑翻網友 醫曝夜尿與夜間多尿真正原因 差別竟在「這裡」
網路上近期瘋傳一部街訪影片,片中知名主持人「車界女神」廖盈婷到萬華詢問路上民眾「半夜起床尿尿的經驗」,想不到竟有不少中年民眾都曾有頻繁起床上廁所的痛苦經驗!有人表示「每天晚上都會起來好幾次」;也有人提到自己因太常起床尿尿吵到枕邊人,太太一怒之下「把我趕去跟狗睡!」,意料之外的發展笑翻網友。訪問中年阿伯「半夜尿尿經驗」 竟有人一晚起來5次?夜尿錯誤迷思多 網友:以為都是下面的問題有鑑於民眾針對「夜尿症」有諸多錯誤迷思,主持人廖盈婷化身衛教小天使,實際到路上蒐集民眾常見的3大NG迷思,並邀請臺大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洪健華親自登場解析,提供正確觀念。迷思1:半夜起床尿尿幾次才有問題?2次算多嗎?主持人廖盈婷實際到萬華區街上訪問路人是否有半夜尿尿的困擾,竟然發現大多數阿伯都中標!不只有民眾分享「很正常啦,這裡的朋友都有這個問題!」,談到半夜起床尿尿對生活造成的困擾時,也有人無奈表示自己也有相關問題,「人家睡覺是補充體力,我這個是越睡越累!」進一步詢問民眾覺得「半夜起床幾次才算夜尿症」時,許多人則認為「至少3次才算多」、「5次才有比較嚴重的感覺」。事實上,洪健華醫師說明,根據國際尿失禁防治協會(ICS)定義,半夜起床如廁一次就算是「夜尿症」,不過臨床上若尿2次(含)以上,較可能對患者造成困擾,這時就建議要看泌尿專科醫師。而若夜間尿量大於整天尿量的1/3,即屬於「夜間多尿」。臨床中觀察,近9[1]成的夜尿症患者都是晚上尿量很多的夜間多尿。迷思2:夜間多尿一定是下面的問題?人體下面退化很正常?此外,主持人也請民眾猜猜半夜常起床如廁最可能是身體哪裡出現問題?絕大多數民眾都聯想到與下半身有關的「攝護腺」及「膀胱」。對此,洪健華醫師則解釋,如果是以夜間多尿來看,其成因相當多元,與膀胱、攝護腺、慢性病等都可能有關,但最大宗的狀況其實是熟睡的時候腦下垂體的賀爾蒙「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所造成,因此提醒民眾「別再只以為是下面出問題了」。這也讓不少網友驚訝表示:「原來我一直錯怪下半身!」迷思3:夜間多尿是正常老化現象?睡前少喝水就好了,不需要看醫生?當問及民眾有夜間多尿的問題是否會去就診時,更有超過半數的民眾表示不會特別去看醫生。不少人表示「老了都會這樣,正常啦!」,也有民眾認為睡前盡量少喝水、少吃利尿食物就可以緩解。然而洪健華醫師提醒民眾一定要意識到「夜間多尿症是疾病」,勿以為只是正常老化現象便忽視問題,且夜間多尿目前臨床已有口服賀爾蒙藥物可改善。如果發現自己有症狀且對生活造成困擾,務必及早至泌尿科就診,才能避免長期睡眠品質不佳而影響日常,或是淪落到「被趕去跟狗睡」的窘境!夜間多尿睡不好恐增死亡風險醫師呼籲切勿隱忍 務必盡快到泌尿科就診根據統計,台灣夜尿症的盛行率40歲以上將近四成[2],而且隨著年齡增加而升高。夜間經常起床如廁不僅可能造成跌倒、骨折的發生,也有國外研究指出恐提升死亡風險[3]。因此醫師呼籲有夜尿問題切勿隱忍,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避免各種健康危機找上身。民眾在家也可透過LINE「夜問AI智能聊天室」,初步評估自我排尿狀況,並透過智能聊天室彙整的全台超過300家泌尿專科醫療院所資訊,找到離自己最近的就醫管道,盡快還自己一夜好眠與健康的後半生!※參考資料[1] Friedman, F. M., & Weiss, J. P. (2013). Desmopressin in the treatment of nocturia: clinical evidence and experience.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urology, 5(6), 310-317.[2] Huang, Mei-Huang,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nocturia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from public health centers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braz jurol 38 (2012) , pp.818-824.[3] Yohannes W.Endeshaw, MD, MPH,1 Ann V. Schwartz, PhD, MPH,2 Katie Stone, PhD,3 Paolo Caserotti, PhD,4 Tamara Harris, MD, MS,5 Stephen Smagula, PhD,6 Suzanne Satterfield, MD, DrPH,7 and for the Health ABC Study.(2016)
-
2024-04-0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么妹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當醫師變成家屬時」,由三位醫師分別寫出自己的家人生病時的心路歷程。一位醫師正在為病人進行內視鏡檢查時,父親急電告知心臟不適,但他卻無法即時回家照顧、事後陪父親看病,發現自己以家屬立場對一些「司空見慣」的醫療作業,如不同醫療的選擇以及簽同意書都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而對自己的醫療行為產生深刻的反思。→想看本文一位老人醫學的專家由祖父被發現倒地、骨折、臥床、意識混淆、到最後死亡的親身經歷,聯想到正在照顧的老病人面臨的生命末期,而感慨在高齡病房裡,照顧這些失能老病人的人生最後一段路,就如他所希望阿公能獲得的醫療照顧一樣,能走得「無病無痛」,走得有尊嚴。→想看本文一位退休的老醫師,寫出自己正面臨摯愛的胞妹罹患失智症的不捨。他深知,到目前為止,阿茲海默失智症的病程是一條走下坡的不歸路,不論做得好不好,盡量鼓勵失智者去做她還能做的。同時家人也要學會欣賞失智者仍保有的部分,不要為其失去的能力嘆氣、婉惜。2021年3月初,么妹的大女兒從加拿大寄來電郵,她覺得她媽媽這一年多來容易忘記事情。此外,她回想起她媽媽其實更早就曾斷續出現一種不太合理的政治方面的多疑。2019年秋天,么妹在加拿大機場國內線要轉機離境飛台灣時,因機場人員多問了一些問題,讓她覺得加拿大政府配合中國在跟蹤刁難她。雖然家人跟她解釋加拿大政府不可能因她過去長期關心台灣而幫中國調查她,但她仍不能釋懷。另外,家人也覺得她操作一些過去熟練的動作有困難,而且變得退縮,不願參加各種活動。家人擔心她是不是開始有失智的問題,建議她去看醫師,卻被她以各種說詞拒絕。因此他們希望我能勸么妹就醫。聽到么妹的身心狀況變化,我雖心裡有數,卻仍然想否認。寧願她只是一時的焦慮反應或憂鬱症引發的認知障礙。經過精神科與神經科的門診與腦掃描檢查,么妹開始接受失智症的藥物治療。么妹是我家九個兄弟姊妹中最小的,卻是最貼心,最會關懷她上面八個大姊姊、大哥哥的一位。雖然我們都已各自成家立業,為了凝聚家人之間的感情,每年農曆新年,我們都會選個地方相聚。么妹和排行老八的小弟是最主要的策劃者。他們兩位會用心安排吃住的問題,么妹還會準備土產送給每一家。後來,一方面因為么妹和小弟年紀也大了,對籌劃團聚是有點吃力,另一方面也覺得春節期間交通往返的辛苦,所以決定2018年家族新春團聚後就不再續辦。現在回想起來,么妹在2019年秋出現不合理的疑心之前,應該已經有一段時間開始腦力有變化。以么妹對兄弟姊妹關懷的熱誠,我猜想她會同意不再續辦,很可能在2018年她已意識到自己腦力不再能參與承擔籌劃工作。我父親過世時,我念小學六年級,么妹還沒上小學。母親為張羅給九個未成年孩子的日用飲食,忙得日夜無休、天昏地暗。好在么妹還蠻獨立自強,小小年紀就會照顧自己。她求學過程一路順利,而我則經歷了一些波折。後來我學醫,她念護理,所以我們兩人在台大醫學院有過四年同學時間。么妹念完護理後,先做了幾年公共衛生護理師,然後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院擔任臨床護理工作。婚後與夫婿回台灣。除了照顧家庭,她也做一些翻譯工作。偶而她會代表教會出國參加國際會議。等子女離家去念大學後,么妹也去念神學院。這是我兩兄妹的另一共同點,但她在神學教育的資歷比我完整,畢業後當過傳道師,我只修了宗教文學碩士,沒資格當傳道師。么妹擁有台灣和加拿大雙重國籍。等兩個女兒定居加拿大後,她每年春夏去加拿大與女兒住一起,秋冬則為避寒而回來住在台灣。台灣戒嚴時期,因一位哥哥留美期間曾擔任台灣人權會會長,另一位哥哥曾涉入高雄美麗島事件,加上么妹自己非常關心台灣,所以相信她每年台灣、加拿大來回都受到跟監。我想這個經驗是導致她失智後,錯誤解讀加拿大機場官員的例行詢問為跟蹤刁難。么妹除了關心家人,也熱愛台灣、關心弱勢族群。她的兩個女兒也學他們父母親的樣式,從中學生時代就開始會利用寒暑假,進入原住民社區參與一些服務工作,會節省零用錢資助台灣原住民學生求學。女兒成家立業後,仍曾從職場休業一年,到貧窮國家當義工。么妹做事細心、設想周到,是我引以為傲的好妹妹。但此個性可能也使她腦功能開始退化時受苦。她的習性傾向用文字或口頭詳細說明她的意見、看法。可是偏偏她一開始就出現失語症。日常生活對話中常用的語詞常常想不出來,使她變得更拘謹、不講話。每次與她對話時,她多數時間是以尷尬的微笑回應而不說話。雖然有此困難,她的先生仍盡量帶她參加親人、老朋友們的聚會活動。小弟也常開車去她家陪她玩她還能玩的撲克牌遊戲。隨著病情的進展,么妹的個人生活自我照顧能力也逐漸變差,也曾多次走失。幾個星期前我去參加一位老朋友的追思告別禮拜,沒想到她先生也特地從南部帶她來參加。追思禮拜後我們一起午餐。這次的相聚,我覺得么妹有比以前放鬆。偶而會用簡單的幾個字回應。也許她比較適應接受實況吧。我從不甘、不捨看到那麼乖巧的么妹因病退化的失落心情,領悟到我常用來安慰人的一句話:「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到目前為止,阿茲海默失智症的病程是一條走下坡的不歸路,抱持傳統醫學的「矯治」心態,只會讓人愈來愈失望、沮喪。周遭的人要配合失智症者僅存能力與其共舞。不論做得好不好,盡量鼓勵失智者去做其還能做的。欣賞失智者還保有的部分,不要為其失去的能力嘆氣、婉惜。感謝上帝讓我曾經擁有這位么妹!也感謝上帝使么妹有一位以愛心和耐心陪伴的夫婿和持續關懷母親的兩個女兒。延伸閱讀:4/1 角色易位的體驗——由醫師身份轉變為病人家屬4/3 骨折之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05 養生.保健食品瘋
你需要多少維他命D才能保持健康?多數人攝取足夠還是不足?
我在2024-2-2發表維他命D這匹死馬,讀者Elliot當天就在回應欄裡提供了好幾個相關資訊,其中一個是《科學美國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在2024-1-1發表的How Much Vitamin D Do You Need to Stay Healthy?(您需要多少維他命 D 才能保持健康?)。它的副標題是:Most people naturally have good vitamin D levels. Overhyped claims that the compound helps to fight diseases from cancer to depression aren’t borne out by recent research(大多數人自然具有良好的維他命 D 水平。最近的研究並未證實這種化合物有助於對抗從癌症到憂鬱症等疾病的誇大說法)。這篇文章的插圖(拷貝如下)是在顯示,維他命D補充劑對健康有益的種種聲稱就像是一顆顆的氣球,正在被近年來的研究逐一戳破。我現在把這篇文章的前六段翻譯如下:有一段時間,維他命 D 看起來像是一種真正的靈丹妙藥。一個世紀前,它被證實可以治癒佝僂病,這是一種導致骨骼脆弱和變形的兒童疾病。然後,在2000 年代初,研究人員開始收集大量研究結果,表明維他命D 水平低可能是癌症、心血管疾病、失智症、憂鬱症、糖尿病、自體免疫疾病、骨折、呼吸道疾病和帕金森氏症的一個因素。似乎有理由認為,提高這種簡單維他命的水平(我們的身體在陽光照射下會產生這種維他命,我們可以從補充劑中獲取更多維他命)實際上可以治愈我們的任何疾病,這似乎是合理的。至少出版了兩本名為《維他命 D 療法》的書,以及其他標題包含「革命」和「奇蹟」等詞語的書籍和新聞報導。人們越來越擔心我們沒有攝取足夠的維他命。《早安美國》播出了一個片段,開頭是記者黛安·索耶 (Diane Sawyer) 宣稱有 1 億美國人存在營養不良。她的嘉賓是奧茲醫生(Dr. Oz),他告訴觀眾他們可以透過簡單的血液檢查來確定維他命 D 水平。他說,陽光是獲取這種維他命的最佳方法。 但如果這還不夠,他建議使用魚肝油或補充劑。哈佛醫學院內分泌學家和流行病學家、迄今為止一些最大宗的維他命 D 研究的首席研究員 JoAnn Manson 表示,許多名人和維他命公司都希望維他命 D 能成為靈丹妙藥。含有維他命 D 的補充劑銷售量激增,維他命 D 檢測率也隨之飆升。然後屁股掉了出來(bottom fell out)。儘管數千項研究已將低水平的維他命 D 與多種健康狀況聯繫起來,但當科學家嘗試將其作為預防或治療這些問題的手段時,這種神奇的補充劑卻慘遭失敗。如果我們都提高維他命 D 水平,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更好,但這個想法現在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幻想。維他命 D 缺乏症普遍存在的觀點也被推翻了。事實證明,關於什麼構成缺陷的概念一開始就已經是基於一種可疑的理解。全國人口抽樣顯示,大多數人已經攝取了足夠的維他命。毫無疑問,維他命 D 對健康起著重要作用。它可以幫助您的身體吸收和保留鈣和磷;兩者對於骨骼生長都至關重要。但除了少數人群(例如母乳餵養的嬰兒和患有特殊疾病的人)之外,大多數人可能不需要補充劑。維他命 D 是如何被發現、如何飛升到奇蹟般地位,然後又掉回地球的故事,顯示了科學發現有時是條崎嶇不平的道路。這也是一個關於需要謙虛地解釋科學結果的警世故事。最終,它是關於科學的自我修正性質以及知識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磨練出來的。版主加註:有關「維他命 D 是如何被發現、如何飛升到外太空,然後又掉回地球」,請看我在2020-3-11發表的新書維他命D真相。原文:維他命D謊言氣球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0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骨折之後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當醫師變成家屬時」,由三位醫師分別寫出自己的家人生病時的心路歷程。一位醫師正在為病人進行內視鏡檢查時,父親急電告知心臟不適,但他卻無法即時回家照顧、事後陪父親看病,發現自己以家屬立場對一些「司空見慣」的醫療作業,如不同醫療的選擇以及簽同意書都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而對自己的醫療行為產生深刻的反思。→想看本文一位老人醫學的專家由祖父被發現倒地、骨折、臥床、意識混淆、到最後死亡的親身經歷,聯想到正在照顧的老病人面臨的生命末期,而感慨在高齡病房裡,照顧這些失能老病人的人生最後一段路,就如他所希望阿公能獲得的醫療照顧一樣,能走得「無病無痛」,走得有尊嚴。 一位退休的老醫師,寫出自己正面臨摯愛的胞妹罹患失智症的不捨。他深知,到目前為止,阿茲海默失智症的病程是一條走下坡的不歸路,不論做得好不好,盡量鼓勵失智者去做她還能做的。同時家人也要學會欣賞失智者仍保有的部分,不要為其失去的能力嘆氣、婉惜。在高鐵上收到爸爸的通知,阿公在凌晨於家裡仙逝。幾個月前,阿公獨居在家裡摔斷股骨頸,在地上躺了不知多久才被家人發現。因為習醫的緣故,爸爸第一時間通知我,詢問我的意見。我明白的說,不能開刀的話,半年內死亡率很高,但是多重共病和肺阻塞造成的麻醉風險太高,父執輩們討論完後,決定要保守治療。也許是本身功能保養得不錯,過一個月後,阿公慢慢可以用著助行器走一小段路,但是從那之後,他就沒有出去外面庭院走過。 骨折之後,爸爸他們不知道去哪很快找到一個協助照顧的外籍看護(之前因為阿公失智又懷疑人家偷他錢,一直沒有辦法請看護照顧),因此阿公的生活起居開始由看護來照顧。 爸爸和叔叔的送飯生涯告了個段落。兩個月前,失能且衰弱的阿公迎來一波很嚴重的肺炎,甚至在加護病房裡住了一週以上,雖然年紀很大有DNR且不插管,經過抗生素和非侵襲性正壓呼吸器(non-invasive ventilation)的治療,還是順利不帶著氧氣出院了。出院後,我回老家去看他,叔叔說阿公每天都在亂講話,譫妄後來就一直沒好過。 到這個月,功能退化越來越嚴重,出現失智症的精神與行為症狀(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譫妄、疼痛如幽魂般圍繞著他,晚上也因為疼痛睡不著覺。兩天前,爸爸說,阿公使用嗎啡後比較可以休息了,我不知道誰幫老人家開了嗎啡,但我很感謝他。在非癌末病人身上使用嗎啡,很需要勇氣。我只跟爸爸說,如果真的症狀沒有緩解,可以帶去給緩和科看看有沒有需要住院。今早,我收到通知,阿公在家裡安靜地走完他的一生。在我的認知裡,老人家實際上是死於幾個月前的骨折,我們能做的,便是讓他在這條路上走得較不辛苦。回到我們高齡病房的病人。前幾天,我從急診挑了一個類似的高齡老病人入住。婆婆是平常獨居,非常開朗的一位偏鄉長者,只是在兩個月前某次轉身跌倒摔斷股骨,在急診讓骨科看過,會診紀錄記述家屬不能接受手術風險,所以入住到高齡病房接受後續照顧。我記得每次走進病房時,總能聽見婆婆爽朗的笑聲,她最喜歡稱讚主治醫師說把她照顧得很好。某天查房主治醫師看著她,說她狀況很好,只有慢性腎衰竭,應該要考慮接受手術。但第二次的會診,或出院後門診骨科的回診,家屬都沒同意讓她接受手術。即使如此,我們還是把長者照顧到平安出院,且據看護所說,婆婆過了一個很不錯的農曆新年。這次去急診看他,婆婆合併褥瘡、尿毒症,腸胃道出血與可能的肺炎,意識改變與多重器官衰竭,處在瀕死的狀態。跟兒子談過後,我們確立了緩和及末期照護的目標,也依照婆婆之前的預立意見,維持DNR 不插管和不洗腎。於是她入住到我們病房接受安寧共照,希望在最後一程,我們能夠幫助緩解器官衰竭帶來的不適。在高齡病房裡,疾病的角色緩緩淡去,人的角色和症狀緩解的重要性浮了出來,在這些病人最後一程,我們希望失能的長者們能走得「無病無痛」,走得有尊嚴。就如我所希望阿公能獲得的醫療照顧一樣。延伸閱讀:4/1 角色易位的體驗——由醫師身份轉變為病人家屬
-
2024-04-03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多發性骨髓瘤治療完整 存活期倍增減少醫療照護負擔
血液性癌症近年的治療大有進展,多發性骨髓瘤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一名住在恆春的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因疾病併發症侵襲骨頭加上腫瘤壓迫,每次北上到台中看診,都要坐輪椅,使用了anti-BCMA類的新藥後,阻止了病況惡化,患者已經可以正常走進門診。」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興奮地說。多發性骨髓瘤是體內漿細胞出現病變所引起,以多發性病變和影響血液系統為特徵,會引起骨折、高血鈣及腎衰竭等併發症。滕傑林指出,初診斷的病人, 2/3 有骨頭疼痛,另外1/3已有腎臟併發症,病況惡化到連自主生活都很難;傳統治療病人約2到3年的存活率,但近年藥物發展快速,5成的患者存活率可延長到5年。多發性骨髓瘤難治 需配合醫療團隊、及早用藥由於99% 的漿細胞具有B 細胞成熟抗原(B-cell maturation antigen,BCMA),最新的藥物就是作用在此,與 CD3 (+) T 細胞接受體結合後殺死癌細胞,目前被核准用於曾接受四線治療的難治型或復發型患者,三分之一難治型的病患可以得到完全緩解,目前仍未健保給付。實際上,多發性骨髓瘤的是一個治不好、但要好好治療的疾病。滕傑林指出,新診斷的患者,第一線用藥後只有一成的機會成為難治型;使用到第二線用藥後,難治的比例從一成升到三至四成,到了第三線用藥後,難治型增加到6成。新藥的加入可以大幅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減少後遺症產生的醫療及照護成本,但台灣健保經費有限,獲得給付的時間落後日韓一到兩年,各界應思考如何解決健保財務的困難,讓病人更早使用到藥物,達到最好的效益。在等待新藥的同時,滕傑林強調,多發性骨髓瘤雖然無法治癒,但只要病人與醫療團隊合作定期追蹤,出現復發跡象即早介入治療,病情都能獲得控制,以台中榮總為例,會由醫療團隊的個管師與病人追蹤,互相加LINE,讓患者隨時隨地可以找得到醫護人員,建立病人的安全感很重要,這也可以減少患者失聯的機會。「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患者要縮小治療期待的差距,必須先學會當個病人,吸收正確的知識;而政府的資源須合理分配,即使是擴大資源也要民眾配合,例如增加部份負擔可能性。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4-02 醫療.骨科.復健
遶境完腳痛該如何處理?中醫教你有效改善身體勞損、避免足底筋膜炎
一年一度大甲媽祖遶境活動,將於5日深夜展開,信徒長時間虔誠跟著進香隊伍徒步前行,小心對身體和雙腿造成傷害。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表示,每年活動結束後,各醫院會出現一波「腳痛潮」,出現小腿痠痛、膝關節不舒服、腳底及踝部疼痛等症狀,最常見足底筋膜炎發作,建議可按壓6大穴位舒緩改善。遶境容易雙腳疲勞難消 注意久走後遺症遶境的信徒往往走上數公里、甚至更長的路程,對身體是一項極大挑戰,易導致「勞損」。林舜穀說,勞損是指超過負荷使用而引起的肌肉或韌帶損傷,像大甲媽祖遶境為天數,從以前四天三夜逐漸增至九天八夜,許多人一窩蜂參加宗教盛事,在沒有足夠準備和訓練下,重複的行走動作可能導致關節和肌肉的磨損,增加受傷風險。若穿上不適當的鞋子,更會加重腳底和踝部的疼痛、發炎。足底筋膜炎是遶境期間最常見的足部問題,連接腳後跟和腳趾的組織因長時間負重走路,腳底不斷受到壓迫,導致在行走或站立時,特別感到僵硬。林舜穀指出,由於遶境的長時間走動,也容易造成腿腳肌肉損傷,包括小腿一系列筋絡、各部位的症狀有所不同,但都會影響到日常活動與運動表現。常見腳部肌肉慢性受傷:*腓腸肌:小腿後部疼痛、腫脹或緊繃,特別是在行走或奔跑時。*比目魚肌:導致踝關節附近疼痛和不穩定,影響行走或站立時的平衡。*脛神經:影響腿部和腳部的感覺和運動,導致麻木、無力或行走困難。*腓骨長肌腱和腓骨短肌腱:這些肌腱扮演穩定踝關節和支持腳部弓形結構的重要角色。若受傷會導致踝部疼痛、腫脹及行走時的不適。平常沒鍛鍊腿力 操過頭小心壓力性骨折平常沒有鍛鍊腿力的人,突然參加高強度的負重行走,容易發生足部壓力性骨折。林舜穀說,這種損傷通常不是一次性的急性外力造成,而是持續且重複的應力和壓力引起;長時間行走,足部壓力性骨折最常發生在腳掌、踝部、脛骨和腓骨。發生足部壓力性骨折,常見局部疼痛、腫脹、灼熱感和壓痛等症狀。如果要緩解遶境腳的疼痛,林舜穀建議,應適時找個地方坐下、躺下休息,讓身體放鬆並恢復,如果條件許可,考慮輕柔的按摩或泡澡,緩解肌肉緊繃疼痛。冷熱治療也是有效的方法,冷敷可減少疼痛和腫脹、熱敷有助於放鬆肌肉並促進血液循環。另外,可以按壓5穴位緩解足部疼痛、足底筋膜炎,調節身體的氣血機能。5穴位按摩減輕疲勞感1.大陵穴:位於腕掌橫紋中點,掌長肌與橈側腕屈肌腱間的凹陷處。當腳跟疼痛時,按摩大陵穴,可達到遠端止痛效果。2.地機穴:位於小腿內側,陰陵泉下3寸,陰陵泉與內踝尖的連線上。可放鬆比目魚肌,減輕小腿內側下半部疼痛。3.築賓穴:小腿內側面,內踝尖上5寸,可幫助改善下半身血液流動。4.申脈穴: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處。常被運用來改善腰腿痛、足踝關節痛。5.照海穴:足內側部,內踝尖正下方與距骨相接的凹陷處,按一按就能消炎。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0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角色易位的體驗——由醫師身份轉變為病人家屬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當醫師變成家屬時」,由三位醫師分別寫出自己的家人生病時的心路歷程。一位醫師正在為病人進行內視鏡檢查時,父親急電告知心臟不適,但他卻無法即時回家照顧、事後陪父親看病,發現自己以家屬立場對一些「司空見慣」的醫療作業,如不同醫療的選擇以及簽同意書都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而對自己的醫療行為產生深刻的反思。一位老人醫學的專家由祖父被發現倒地、骨折、臥床、意識混淆、到最後死亡的親身經歷,聯想到正在照顧的老病人面臨的生命末期,而感慨在高齡病房裡,照顧這些失能老病人的人生最後一段路,就如他所希望阿公能獲得的醫療照顧一樣,能走得「無病無痛」,走得有尊嚴。一位退休的老醫師,寫出自己正面臨摯愛的胞妹罹患失智症的不捨。他深知,到目前為止,阿茲海默失智症的病程是一條走下坡的不歸路,不論做得好不好,盡量鼓勵失智者去做她還能做的。同時家人也要學會欣賞失智者仍保有的部分,不要為其失去的能力嘆氣、婉惜。平常在臨床照顧病人上,遇到許多病人以及病人家屬,雖然自認為常常以同理心來替對方著想,尤其在臨床處置需要進行侵入性檢查及治療時,直到去年底遇到家人生病時才有更深一層的體會,因為以前或許是站在籬笆的另一端來看待,直到親身經歷過才知道身為病人家屬的不安及惶恐。在一個正在幫病人做胃鏡及大腸鏡的下午,剛好做完一位病人的檢查,在等候下一位病人的準備空檔時,突然接到父親的來電,告訴我他忽然覺得心悸不舒服,用家用血壓計血壓量不太出來,用家裡的聽診器聽到心臟跳動得很快,問我目前該怎麼處理?該去附近的診所還是去醫學中心的急診?我聽症狀比較像是心律不整,但是無法確定是哪一種心律不整,故請他趕快叫救護車到以前服務過的醫學中心急診。掛完電話之後,心中還是覺得七上八下的,在幫下一位病人做完大腸鏡後,又撥了電話回去問看看到了醫院了沒?當時電話那頭是母親接的,說快到了,因為怕等救護車太慢,且老人家不喜歡讓救護車開到家門讓街坊鄰居出來觀看發生什麼事了,雖然覺得有點不知道該說什麼,還是請他們要注意安全。因為他們不是醫護人員,不曉得心律不整的病情變化嚴重性,覺得症狀還能忍受才自行開車前往。於是,我又懷著忐忑的心情做下一位病人的檢查,做完這位病人的檢查後,又打了通電話詢問目前情況如何?父親說心律不整有被處理了,他請急診醫師跟我說一下情況,對方告知我父親是陣發性心室上頻脈,狀況經過藥物給予後,心跳速率已經緩和下來了,觀察一下子後會返家再回心臟科門診追蹤治療,於是跟他道謝後,麻煩幫忙掛一位專門做心臟電生理治療的醫師門診。知道確切的病因後,忐忑的心情才緩和下來。過了週末後,剛好遇到年度休假,便陪著父親回診去了解心律不整的後續處置,那位醫師看了當時的心電圖之後,說心臟的傳遞系統中多了一條會放電的迴路,需要住院做電生理檢查來把線路給電燒掉,我父親回頭看了我一眼,我其實也有點震驚,雖然知道該這樣處理,但是對於自己家人遇到這種事還是會有點惶恐及不安。於是我就請教醫師:「做這檢查風險很高嗎?」心臟科醫師:「風險不高,但是侵入性檢查還是有一定的風險。」我問父親:「既然風險不高,您想做嗎?」父親:「那就做吧!不然還是有可能會再復發。」走出診間後,我傳簡訊問了一位也罹患相同疾病的學長,剛好也是這位醫師處理的,術後狀況良好。他向我推薦這位醫師的技術,於是我也跟父親提及學長的情況,讓他放心地接受治療。下午辦理住院,隔天一早就接受檢查及治療。其實我內心還是覺得不安,雖然風險不高,腦中還是會浮現有哪些可能的併發症,心像是懸在半空中那樣不安,直到隔天做完檢查後,醫師說造成心律不整的病灶已經處理掉了,過程很順利,做導管的部位看想不想用自費的止血棉讓傷口比較容易凝血,我就跟他道謝,該用什麼就用。於是懸在半空的心就終於放心了,隔天狀況穩定就出院了。經歷過這件事後,我才比較能體會身為家屬的感覺,尤其需要做侵入性檢查及治療時的心境,也更能體會那種不安的感受。這幾年照顧病人的心境,也是抱持著:「我對病人的關心以及體貼的行為,也希望有朝一日家人或是自己生病時,也能被相同地對待。」雖然同意書上都會寫有哪些併發症以及發生機率,當併發症發生時,病人及家屬的感受以及煎熬真的沒有經歷過的人是不會暸解其箇中滋味。同意書上的文字是冰冷的,如果醫師可以再有溫度又有耐心地向病人解釋有疑問之處,如果治療過程發生併發症以及不順遂,也會與病人一起面對並想辦法處理,對建立和諧的醫病關係會有很大的幫助。經歷過這一事件後,也能體會過去曾經遇過對侵入性檢查及治療很焦慮的病人及家屬的心境,或許對醫師而言,這些侵入性檢查及治療算是日常的例行性業務不是什麼大事,但對病人及家屬而言,可能是久久才遇到一次,而且對於疾病的未知及不確定性,也可能在治療的過程發生併發症及副作用,讓我學習到對病人及家屬的擔憂要更體貼及具同理心。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24 養生.營養食譜
朱慧芳/「蕨」對健康
好一陣子沒見到小山屋自然農園的范振耀老師,76歲的他,比之前看起來更加精神抖擻,活力滿滿。若不是他再一次告知,我根本忘記他的年齡。他遞給我幾支手作手刻的樹枝筆,還有他自己蒸餾的茶樹花水,善意提醒每周需要錄音的我,只要喉頭感覺怪怪的,就用花水噴一噴。澳洲茶樹花水是他長保安康,終年不感冒的平安水。范老師的吃喝玩樂幾乎都是取材於大自然,他送給我的樹枝筆,除了筆芯之外,就是樹枝和乾草沒有其他加工,他還調皮地比了一個V,表示筆芯只要二塊錢。范老師的健康體魄是個傳奇,多年前,他因為一場嚴重車禍造成全身粉碎性骨折,當時從事建築設計的他,屬於社會菁英階層,理所當然接受的是完整西醫治療,也認為手術後骨頭癒合要靠西藥。由於受傷過於嚴重,命雖然救回來,但久病難痊癒,朋友建議他不妨試試中草藥的骨碎補燉排骨湯,想不到試了一段時間,身體狀況獲得明顯的改善,從此改變他對於中草藥的觀念,進而在新竹縣峨眉鄉買地,開闢小山屋自然農園,運用大自然的資源,過著自給自足的悠閒好日子,並且在社區大學傳授他累積的中草藥植物知識。其實很久以前就聽說過骨碎補這帖藥方,而且告訴我的還是一位牙醫師呢。單是「骨碎補」三個字,就知道是對應骨頭方面的問題,但奇妙的是,中藥配方的牙粉原料當中也包含骨碎補成分,更奇妙的是,骨碎補竟然是蕨類。近年流行的蕨類上板常用的槲蕨(水龍骨科)、崖薑蕨(水龍骨科),以及兔角蕨(骨碎補屬)等,看起來優雅纖細的蕨類,竟然具有修復人體骨骼,甚至保健牙齒的功能,真的不能小看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在網路上有不少含有骨碎補配方的中藥牙粉,裡面含有的基本配方除了骨碎補外,也會有青鹽、石膏等,另外就是各家不同的搭配材料,我試過三個來源,口感大同小異。骨碎補帶有苦味、青鹽是鹹的,其他的配方則有不同的辛香味,這些味道和市面販售的牙膏完全不同,且又因為是粉末而不是膏狀,適不適用還是見仁見智。以前到美國參加自然療法課程時,聽到早晚用椰子油漱口的口腔保健法,以及牙疼的時候,用丁香油點在疼痛的地方等等。印度阿育吠陀的潔牙配方中,丁香也是重要的材料。各個古老民族,都曾經在大自然中找到治療口腔牙齒不適的方法。既然說到刷牙,又提到蕨類,讓我想起之前聽朋友說起,用「木賊」去除牙斑的事。木賊是蕨類,卻和印象中的各種蕨類截然不同,它一節一節的細長莖葉,長得跟木麻黃退化的葉子非常像,更特別的是,從上千年前,木賊就被人類用來當作研磨材料。學習金繼漆藝的時候,聽老師說,研磨的道具由粗到細,除了用砂紙、砥石之外,細緻的研磨可以使用木賊。木賊的莖葉含有矽質,所以觸感粗糙,可以拿來當磨砂紙使用。木賊在日文漢字寫法是砥草、歯磨草,看來真的曾經被拿來清潔牙齒,不過,在還不確定安全,且不會造成牙齒表面琺瑯質傷害等等疑問得到證實之前,我是不會輕易嘗試用木賊來刷牙的。下次再見到范振耀老師,一定要問問他,是否嘗試過用純天然木賊沾牙粉刷牙?
-
2024-03-13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長期使用類固醇易骨質疏鬆? 醫師提醒「這些人」要注意
高雄1名78歲婦人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已20年,有一次在家摔倒後腰椎骨折,就診後仍背痛難耐。免疫風溼科醫師鄭添財提醒,類風溼性關節炎病友是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族群,或因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加速骨質流失,要特別注意。長期使用類固醇易骨質疏鬆?該婦人到中正脊椎骨科接受骨水泥注射後,症狀才獲得改善。鄭添財說,類風溼性關節炎病患早年多半接受長期的類固醇治療。除了體內因發炎致骨質流失,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致使骨質加速流失,因行動不便也增加跌倒造成的骨折。做好3件事控制病情鄭添財建議,患者要控制好病情,避免或減少使用類固醇,口服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並培養規律運動習慣,可訓練平衡感、訓練肌肉力量,「負重」運動更對骨質密度有幫助。持續使用類固醇者要補充「雙磷酸鹽類藥物」,可增加骨質密預防骨折。他提醒,不只類風溼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的病友都應關注骨質健康,例如僵直性脊椎炎、紅斑性狼瘡等。此外,年齡大,停經後女性、體重過輕、抽菸、喝酒、缺乏運動等,都是骨質疏鬆的高風險因子。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1 醫療.骨科.復健
髕骨骨折一定要開刀嗎?不開刀的復健治療可以怎麼做?
67歲陳大姊,去年11月底在家踩到濕滑地板滑倒,直接膝蓋著地,導致膝蓋髕骨骨折,醫師建議開刀或保守治療,觀察3個月後,如果骨頭還沒有癒合,建議開刀固定。陳大姊於是決定先尋求復健保守治療,且搭配醫師建議每日鈣片攝取量1200-1500毫克,我評估後參考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停經後婦女運動處方,設計為期3個月的復健運動計畫,包括下肢後臀及大腿肌群肌力訓練、上坡行走耐力訓練、心肺有氧訓練等,一周運動3至4次,每次進行綜合性練習約75至90分鐘。受傷後第2天即開始。髕骨骨折怎麼做復健治療?首先,初期目標是減輕疼痛、降低膝蓋活動時疼痛、防止髕骨骨折後移位。教導患者簡單的下肢活動與受傷處貼紮,提供患腳行走時支撐。下肢活動包含下肢後臀及大腿肌群訓練,例如側躺蚌殼式臀肌訓練、坐姿彈力帶輔助後勾小腿動作(後大腿肌群)、躺姿雙腳夾球直膝抬腿(前大腿肌群)。貼紮則以促進髕骨癒合方向進行貼紮,有時會針對雙側的貼布做增減,如有貼紮情況下,可以進行坐站練習,訓練大腿肌群及後臀肌肉力量。生活中要避免膝蓋過度彎曲、施力。大約2周後,則進行肌肉等長收縮運動,膝蓋伸直肌肉用力,下肢不需著地承重,僅需在床邊或坐姿狀態就能執行。之後按照活動中、活動後的患部感覺,適時提供不同方向貼紮與修改運動劑量。從第4周開始肌肉強化訓練,以等張運動為主,例如床上躺姿直膝壓腿動作(大腿肌群)、床上躺姿橋式提臀動作(後臀肌群)。也建議尋求聚焦式體外震波治療搭配,每周2至3次,透過深層定位,將震波能量透過中間介質傳遞到欲治療的部位。日前回診,醫師檢查骨折處癒合情況不錯,且不影響日常活動,建議可以繼續維持保守治療,暫不開刀,維持門診追蹤、物理治療執行復健運動指導,定期回診確認骨折處癒合情況、決定後續治療,直到髕骨骨折處密合。對於選擇保守治療的骨折個案,極早期復健搭配營養補充策略很重要,雖然患者是骨質疏鬆高風險族群,受傷處也屬於高度活動關節,愈早開始復健,是有機會在觀察期內看得到癒合,提升生活品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10 醫療.骨科.復健
有助促進骨骼生長 這項運動是預防骨質疏鬆症最佳解決方法
許多人透過舉重來增強肌肉和塑造身體線條,但其實舉重也是一種促進骨骼健康的運動,可以減少因骨質疏鬆症而引起的骨折風險。當骨質和礦物質密度降低時,就會發生骨質疏鬆症,即使輕微的壓力也可能導致骨折。不過,好消息是,骨頭是活的,而且其密度可以改善。預防出現骨質疏鬆症,以及當症狀出現、需重建骨骼最佳解決方法之一就是舉重。「數十年來,對患有骨質疏鬆症的人來說,傳統建議是進行輕緩運動,不要太過激烈。」葛瑞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貝克教授說,「大家一直認為解決骨質疏鬆症的運動方式就是盡量不要摔倒。因此,平衡和穩定性的運動被優先考慮,重點就是預防跌倒,但這類型的運動並無助於建立新的骨骼。」貝克指出,骨骼在建立的過程中,受到壓力時骨頭就會彎曲,而重物可施加壓力。儘管骨骼看起來堅固,但那些小孔是透過通道相連,當骨骼彎曲時,流體會觸發骨骼的壓力感應器,發送建立骨骼的訊息。而且無論年齡多大,都可以透過舉重來重建骨骼。哈佛文章指出,「研究顯示,重量訓練期間對骨頭推拉施壓,可減緩骨質流失,甚至可以促進骨質生長。對骨頭施加壓力的活動,能促使成骨細胞採取行動,形成較強健、密度較高的骨骼。」 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05 養生.保健食品瘋
防年老肌肉流失需靠陽光和保健品!一天曬太陽多久才能補足維生素D?
我們都知道肌肉流失是老化的自然現象,問題是這往往比我們意識到的更早開始,肌肉流失的跡象可能不易察覺,也許你會注意到的是,打開花生醬的罐子有點困難,或是從沙發上跳下來不如以前輕鬆。肌肉減少會限制活動,許多人因此動得更少,如此一來更加速肌肉流失,營養師與長壽健康專家瑟琳娜·潘(Serena Poon)表示,這可能連帶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風險。哪種維生素能減緩肌肉流失?如果隨著時間過去運動量減少,肌肉流失的速度就會加快,導致肌少症(Sarcopenia),當然,運動對此有幫助,但您可能會想知道,什麼樣的維生素能阻止老化相關的肌肉流失加快。沒有什麼神奇藥丸能使人達到最佳健康狀態,瑟琳娜·潘和註冊營養師班-艾什(Lon Ben-Asher)都表示,肌肉健康所需的維生素及營養有多種,不過若一定要選擇一種,他們都認為是維生素D。班-艾什指出,維生素D有助於鈣的吸收,鈣對於骨骼健康與支撐肌肉功能方面相當重要,研究證實了這一點,骨骼報告(Bone Reports)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低水平的維生素D會增加跌倒與肌肉虛弱的風險;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一篇評論指出,缺乏維生素D會導致肌少症。原因為何?當維生素D不足時,人體無法適當地吸收鈣或磷,磷是骨骼和肌肉保持強壯需要的另一種重要礦物質。陽光和保健食品補足維生素D瑟琳娜·潘指出,維生素D難以在均衡的飲食中攝取足夠的量,維生素D存在於鮭魚、鱒魚、鮪魚、鯖魚、蛋與起司等食物中,但若平常無法攝取足夠多的含維生素D食品,那麼陽光和保健食品可以幫助補充維生素D。班-艾什表示,大多數成年人一天應攝入600-800國際單位(IU)的維生素D,補充足維生素D最簡單的方法是確保一周的大多數時間都能在戶外待30分鐘,不擦防曬乳(如果要在戶外待更長時間,30分鐘後再擦寬頻broad-spectrum防曬霜以保護皮膚)。
-
2024-03-0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李永恆院長喜歡「這反饋」而投身骨科,提醒病人應如何保護權益,行醫30年惟留1遺憾!
骨科權威李永恒,2019年底接任高雄衛福部旗山醫院院長,由於旗山位處偏遠山區,是旗美地區唯一公立醫院,因此以「病患為先」、「員工為重」、「醫院為榮」為經營管理原則,並且提升醫護薪資、福利,積極招兵買馬,強化服務陣容,提供鄉親優質全人健康照護,重症病患不必再捨近求遠,奔波到市區求診。投入骨科醫師只因病患「立竿見影的反饋」從小對雕刻、繪畫有興趣的李永恒,喜歡「動手」的感覺,從陽明醫學院畢業分科時,原屬意走外科、骨科或是整形外科,因為從醫的胞弟選擇在整型外科發展,於是他選擇走骨科,在骨科領域行醫至今30多年。李永恒從實習醫師、住院醫師、主治醫師、骨科主任,如今成為院長,在職場上全心全力投入,為病患打造更好的醫療環境。其實,他大學聯考第一志願原本是台大森林系,但在父親期許下選擇從醫,投入骨科雖然不是首選,但發現這塊專業領域治療效果顯著、效率高,充滿挑戰,「替骨折病患開完刀後,看到他們能下床行走,這種立竿見影的反饋我很喜歡」。研究發現置換人工關節雖然花費不少,未來的整體醫療費用卻反而下降李永恒專精於人工關節置換及脊椎手術,隨著年紀增長,逐漸淡出臨床治療,轉而研究公共衛生領域,但仍未脫離骨科專業。他透過大數據分析研究,發現國人置換人工關節後,餘命比沒換過的人還長,雖然置換人工關節花費不少,但更換後生活品質獲提升,整體醫療花費反而更省,減少政府健保負擔。目前找李永恒施作人工關節置換的病患,多是飽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的老人家。李永恒說,台灣65歲以上長者,罹患糖尿病比例約占2成,糖尿病患傷口不易癒合,許多老人家害怕動手術,因此他鼓勵病患參加糖尿病「論質計酬」計畫,藉此不僅讓糖尿病情獲控制,動骨科手術也能獲得良好的恢復。「千萬不要諱疾忌醫,就醫可多聽、多問、多比較。」李永恒告誡病患,有問題要多跟醫師討論,必要時徵詢第二醫師建議,這是保護自己健康權益較好的方式。到旗山醫院當院長前,李永恒在苗栗醫院擔任副院長兼骨科醫師,當地以客家族群為主,來到旗山,風土民情一樣純樸。擔任旗山醫院院長4年多,他不因為旗山位屬偏鄉,而讓醫療品質打折,反而招兵買馬,增強醫療陣容,未來更要引進智慧醫療,希望任內能完成ESG永續發展認證。醫師回首人生的提醒:家庭與工作間找到平衡行醫以來,李永恒坦言,最難的是在家庭與工作間找到平衡。回首30年行醫路,他的父母老了,孩子大了,自己因為太投入工作,沒什麼時間好好孝順父母與陪伴孩子成長,「如果當初能取得平衡,或許現在的人生能更圓滿」。在醫院管理上,他引用馬斯洛理論,除提高員工薪資、福利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也鼓勵員工追求自我實現,獲得工作上的成就感。他說,近年旗山醫院醫護流動率,相對其他醫院低,當地重症民眾也不必再遠赴市區大醫院求診,相信旗山醫院未來一定會發展得愈來愈好。李永恒小檔案年齡:62歲專長:骨折創傷、脊椎外傷、關節置換重建、退化性關節炎無刀治療學歷:中國醫藥大學公衛系博士、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碩士、陽明醫學大學醫學系現職:衛福部旗山醫院院長衛福部醫療品質暨病人安全委員會委員中山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助理教授經歷:衛福部苗栗醫院副院長兼骨科醫師、衛福部豐原醫院骨科主任、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專科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不要諱疾忌醫,就醫可多聽、多問、多比較,有問題要多跟醫師討論。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29 醫療.骨科.復健
游泳愛跳水?復健科醫師告訴你跳水意外可能造成的脊髓損傷
「嗶 嗶」泳池裡總是常常聽到救生員的吹哨音。玩水跳水正開心的大人小孩常常都覺得很掃興,或是假裝沒聽見。殊不知,這是救生員盡責地在幫大家維護玩水的安全。可能很多人在心裡嘀咕著,有這麼嚴重嗎?不過是從泳池邊跳下來而已,而且水又不深,挺安全的。然而,水不深就安全嗎? 近期新聞報導一高中游泳校隊選手在校內泳池進行跳水訓練時,頭部不慎撞擊泳池地板,導致外傷性頸椎骨折及高位脊髓損傷,目前仍因四肢癱瘓長期臥床,復健之路辛苦且漫長。在台灣大部分的游泳池其實是禁止跳水的,因為不當的跳水可能導致自身或其他泳客受傷。其中特別以頭部朝下的跳水姿勢最為危險,可能造成如頸椎骨折、高位脊髓損傷等嚴重後果。而高位脊髓損傷的後續臨床症狀包含肢體感覺喪失、痙攣,重則四肢癱瘓、呼吸衰竭、大小便失禁等,甚至可能立即有生命危險。因此希望大家能夠了解跳水的潛在風險以及跳水安全的重要性,以免造成脊髓損傷的後果,後悔莫及。什麼是高位脊髓損傷?高位脊髓損傷是指脊髓在頸椎或上胸椎受到損傷的情況。脊髓是負責傳遞神經信號的通道,其受傷可能導致以下問題:.肢體癱瘓:高位脊髓損傷可能造成部分或全身的肢體癱瘓,因而導致病患喪失自我照顧能力,嚴重者甚至需要終身臥床。.呼吸困難:如支配呼吸肌群的脊髓神經受損傷,可能會導致呼吸困難,嚴重者可能需要呼吸機輔助。.感覺喪失:患者受傷脊髓以下的部位,可能會失去部分或全部的感覺,其包括觸覺、溫覺和疼痛覺。.其他合併症:高位脊髓損傷可能伴隨著一系列合併症,如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礙、臥床導致的壓瘡等。跳水安全的重要性在造成青少年脊髓損傷的原因之中,最常見是交通事故,第二常見則是運動意外傷害。其中運動傷害以跳水佔絕大多數,因此可知跳水的安全宣導不容忽視。在跳水過程中,遵守安全規則和採取意外預防措施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項:.檢查場地:在跳水之前,需確保該池的水深符合安全標準,千萬不要跳入不清楚水深的地方。在國際游泳總會(FINA)設備規章中規範到,跳水側的游泳池水深最低限度為135公分,且其他區域的水深必須達到100公分以上。但此規範為游泳比賽規格,並非一般教學泳池的強制規範,因此於游泳池應遵守泳池中公告的規範,並避免跳水為宜。以台北市松山運動中心舉例,其25米泳池雖深度達135到160公分深,其使用規範仍有規定禁止跳水。而其50米泳池深度超過260公分,池邊有跳台提供給進階泳客練習跳水。.訓練和技巧:跳水實為高危險性之運動,若切入水面的姿勢不正確,其水面瞬間產生的衝擊力過強可能導致胸悶、器官破裂出血等等。因此建議學習正確的技巧和姿勢,以降低受傷的風險。以初階跳水而言,站在池邊準備時雙腳與肩同寬站穩,將雙手臂伸直並高舉到頭頂上,手掌交疊使手臂貼近耳側,膝蓋略彎曲保持彈性,身體慢慢向前傾,當重心往前移時伸直腿輕蹬,讓身體如彎月、指尖為入水點切入水中。.謹慎選擇跳水地點:避免在不熟悉或危險的地方跳水,例如不確定池底深度、水底有障礙物的地區。.應對跳水事故:如發生跳水事故,例如撞擊頭部或脊髓損傷的情況,應立即呼叫緊急救援並避免移動受傷者,以免加重損傷。跳水是一項兼具刺激與娛樂性的活動,近期在網路上短影音盛行的「跳水挑戰」,這股潮流讓許多年輕人在危險地點進行跳水,導致嚴重的頸髓受傷甚至死亡事件。合併前文提及的游泳選手跳水意外,我們需要了解跳水潛在的風險,尤其是高位脊髓損傷的可能性。為了保障自身安全,我們應遵守上述的注意事項:1.謹慎選擇跳水場地2.確認泳池水位高度3.學習正確的跳水姿勢。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和其他人分享跳水的安全知識及注意事項。特別是針對青少年,以免因意外受傷而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跳水意外造成的脊髓損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28 焦點.健康你我他
健檢報告7項紅字,健康亮紅燈!調整作息補鈣多睡多運動,盼延緩骨質流失
收到健康檢查報告:「腹部輕度脂肪肝、腰椎骨質疏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看到報告中出現了六、七項紅字,著實受到不小驚嚇,身形瘦高的我,隨著年歲增長,總以為「能吃是福」,對吃不忌口。年初因下樓沒留意,竟像溜滑梯直接滑坐在地面,當下起身無大礙,但隔天起床卻感受到下背疼痛。憶起家醫科醫師依據健康報告曾提醒我,平常務必要緩步,腰椎骨質密度為-3.1,屬於嚴重骨質疏鬆,跌倒或意外造成骨折的機率相當高,不可不慎,這次我竟然大意滑跤,實在危險。前往醫院接受X光檢查,證實為腰部扭挫傷,骨科醫師建議我要好好休息一周。新的一年,我規畫在飲食、運動和睡眠三方面,都能有正確認知以及持續的執行力。首先,每天要攝取充足鈣質及維生素D,像黃豆製品、黑芝麻、綠色蔬菜等富含鈣質食物;其次,要貫徹每周至少二次的瑜伽伸展;研究指出,每晚睡眠低於5小時的婦女,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高,因此我每晚的睡眠時間應達7小時,才能保持身體健康。有健康的骨骼支撐身體,才能夠自如地活動,展望新的一年,我能透過鈣質食物的攝取、維持固定肌肉強化的運動習慣,以及良好且充足睡眠,以延緩骨質流失的速度,保持身心平衡。
-
2024-02-22 焦點.生死議題
為何人們不喜歡接觸將死之人?法醫曝人死前的「汙穢」狀況
也許很少人知道,法醫學有時也會和「生者」打交道。對兒童進行「虐待鑑定」就是代表之一。受到虐待的兒童會在兒童救助保護中心裡,被兒童福利督導員保護。送到醫院後,我們會確認他們身體上的傷痕以及骨折情況。什麼時候受的傷、是否出血等,我們替這些還不會說話的小孩或沉默寡言的青春期兒童發聲,訴說他們身心承受的痛苦。其實我負責診斷的受虐兒童人數不多。儘管如此,我碰過皮膚各處有菸頭燙傷痕跡的孩子,還有背部被刀多處砍傷的孩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身材瘦小,大概是長期處於飢餓狀態所致。我再次感受到,不管是面對死者還是生者,我們的工作就是直面「生命」。現代社會,對於和自身沒有直接關係的生命,我們習慣保持距離。過去的日本,鄰居之間關係密切,鄰居去世和自己切身相關,整個地區都為亡者弔唁也不足為奇。那時的人們和他人的「生」與「死」更為貼近。近來,日本人很多都在醫院迎來終老。在醫院裡可以接受先進的醫學治療,但另一方面,也隔絕了與世間的聯繫。因此,我們能切身感受到他人生老病死的機會非常有限。也許這樣說不太恰當,但人在面臨死亡時,某種意義上是「汙穢」的。臥床不起就無法洗澡,會有痰,也會大小便失禁。「走向死亡」就是這麼一回事。對於如此「不願面對的現實」,現代人會不自覺地保持過度的距離。某種潔癖引發了一種現象:對社會無用之人,或接觸後會有損自身利益的人,會被大家排斥。現今所產生的不正是這樣的狀況嗎?於是,弱勢群體在社會中更加孤立,愈發感到無助。因為工作的緣故,我得以從「死」看世間。對我來說,「生」不是理所當然的。倒不如說,每日所面對的解剖台上的眾人才是我的日常。除了自殺,人們無法選擇自己的死法。誰都不想被風吹來的傘尖戳中頭部而死,但誰也無法憑一己之力避免死亡。再怎麼認真本分生活的人,都有可能罹癌,也有可能被陌生男子刺死。從「無法選擇」這個角度來講,死亡也許確實是對眾人平等的。我的生死觀很簡單。至少,我不想去寺廟祈求無病無災,也不想寫遺書,我想在對死亡還沒有強烈意識之前終結生命。換句話說,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我都只想盡情活著。並不是對「生」有多少執念,我只是覺得努力活在當下更重要。有「死」才有「生」近年,日本呼吸器官學會在肺炎治療中,開始嘗試徵求患者本人或家屬的意見。一旦到了臥床不起的地步,唾液就會殘留在氣管中,導致肺炎反覆發作,患者本人也非常痛苦。如果透過治療也難以恢復,醫生會按照當事人的意願,決定是否佩戴呼吸機維持生命。醫生容易把「患者的死」看成是「自己的失敗」,所以總是想嘗試各種可能的治療方法。但是最近開始出現爭論:這樣做,徵求患者本人的意願了嗎?真的有必要做到這種程度嗎?我曾在電視節目上,看過基督教醫院的醫生對待臨終患者的態度。那家醫院遵循基督教義,守護患者,為其禱告,和患者安然共度最後時光。我不是基督教徒,但是我覺得面對無法抵抗的「死」,本來就應該這樣,不是嗎?不過,一個人的「死」不僅僅是本人的事情,也和家人有關。我一般很少直接和死者家屬接觸。尤其司法解剖涉及調查相關的資訊,所以很難和家屬見面。但是,若許可解剖後仍不知死因,我們法醫有時會直接向家屬說明情況。警方告知家屬「為了查明死因,請允許進行遺體解剖」,以此獲得了他們的許可,但是解剖後,驗屍報告上卻只能填上「死因不明」,家屬當然難以接受。就算死因難以斷定,透過解剖也能確定一些資訊。比如,頭部沒有出血、不是異物堵住喉嚨而導致的窒息死亡等,有時就算只是告知這些能排除的可能性,也會成為家屬的救贖。特別是嬰兒或小孩死亡時,有的父母會感到自責,害怕是因為自己不夠小心。其實很多情況是即使父母守護在身邊也無法避免的。很多父母會問,是不是當時有做一些緊急處理就好了?是不是及時趕到醫院就能得救?死的時候痛苦嗎?……這時候告訴他們:「不是你們的錯。你們的孩子是突然死亡的,所以死時應該並不痛苦。」「氣管內沒有牛奶。不是餵奶方式而導致的窒息死。」這樣多少能減輕他們心中的負擔吧。有些「死亡」是透過解剖也無法知道真相我解剖過一具八個月大小的嬰兒遺體。說實話,解剖後並沒有查清楚死因。解剖完成後,我直接和死者母親說明了情況。由於未能查明死因,她只是一邊哭一邊重複著「為什麼」。有時便是這樣無奈,透過解剖也無法知道真相。我理解她的心情,所以對她說:「如果之後有什麼疑問,請聯繫我。」並把我的聯繫方式給了她。那之後大約有三年的時間,只要她在報紙上看到類似的嬰兒死亡案例,就會寫信詢問我:「我的孩子是不是也是同樣的死因?」孩子死因不明,永遠是她心中無法跨越的坎。有「死」才有「生」。從今而後在解剖台前面對遺體時,我依然會繼續思考生與死的意義。(本文摘自寶瓶文化出版《不平等的屍體》)★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02-21 醫療.泌尿腎臟
夜尿影響長輩睡眠 常見3大原因!夜尿如何治療?
不少長者因夜間膀胱過動症、夜間多尿、攝護腺肥大等問題,飽受夜尿困擾。夜晚頻繁起床如廁,容易跌倒骨折,若致行動不便需臥床,活動力下降,身體機能會下降,增加死亡率,同時會影響睡眠品質及內分泌狀況。常見夜尿3原因夜尿是中斷睡眠的一大因子,如果在睡著後想如廁而醒來排尿,就是夜尿。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戴定恩指出,常見夜尿3原因,必須仔細診斷引起夜尿原因、對症下藥,才能有效改善。1.尿路相關問題。2.心臟衰竭造成水分滯留,平躺時水分回流使腎臟製造尿量增加。3.睡眠呼吸中止症刺激身體分泌心房利鈉素,會增加尿量。尿路相關問題引起的夜尿,包括男性攝護腺肥大、夜間膀胱過動症、夜間多尿等,戴定恩說,攝護腺肥大會使尿路阻塞、排尿不順或膀胱敏感,進而導致夜尿;膀胱過動症是指膀胱過度敏感,由於人平躺時,環境周遭造成的刺激感受較弱,就容易察覺膀胱的感受,使尿意更強烈;夜間多尿則是因老化造成生理時鐘變化,使腎臟在夜裡製造較多尿液,夜間尿量可能達到全日的三分之一。夜尿如何治療?夜間多尿問題,戴定恩表示,可使用抗利尿激素治療,但不得用於心衰竭病人,使用需特別小心,因會減少水分排出,若有水腫問題會加劇,可能導致血液鈉離子低下,進而引起神智不清或意識混亂等神經學症狀,十分危險。醫師會先確定病人體內鈉離子含量,或請患者配合補充鹽分。戴定恩說,攝護腺肥大導致膀胱過度敏感的夜尿問題,可用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α-blocker)藥品例如tamsulosin等,幫助放鬆攝護腺、使尿道擴張,讓小便排尿順暢、減輕膀胱敏感度,常見副作用為姿勢性低血壓,在身體姿勢變化、移動時需特別留意,也可能導致逆行性射精,患者性行為時有射精感,但精液逆流至膀胱中未能排出,反而表示治療效果良好。戴定恩指出,膀胱過動症在治療時,會使用膀胱放鬆藥品,包含β3腎上腺素受體作用劑藥品,例如mirabegron或使用抗乙醯膽鹼受器藥品。抗乙醯膽鹼受器藥品常見副作用為口乾、眼乾、腸胃蠕動變慢導致脹氣等,需留意可能導致眼壓上升,造成青光眼惡化、或影響失智症患者病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2-19 焦點.長期照護
小感冒頻繁進醫院要小心!衰弱症是失能前兆 銀髮族檢視5指標
一名八旬婦人日常自理能力無虞,卻因行動緩慢、步伐不穩而跌倒骨折,緊急送至醫院開刀治療,結果術後因嗆咳而轉進加護病房,變得愈來愈衰弱,要靠插鼻胃管來提供營養,身體狀況急轉直下,健康狀況不佳,生活品質大不如前。小感冒頻繁進醫院 要小心跌倒是導致老人傷害、失能、死亡的主要原因,為什麼年紀愈大愈摔不得?起辰聯合治療所職能治療師林儒宜說,65歲以上長者因為身體機能退化、肌力漸漸流失,走路、爬樓梯、跑步都成了苦差事。若一不小心跌倒,後續容易產生併發症,包括身體傷害、心理恐懼,甚至不願意活動,出現焦慮情緒、社交外出受到限制。上了年紀,身體功能多少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一般自然正常的老化不至於影響個人生活能力,但當生理功能逐漸喪失且可能因小感冒而頻繁進出醫院,就要小心「老年衰弱症」上身。林儒宜表示,老化和衰弱並不同,老化是漸進式的過程,衰弱則是多重原因造成,生理能力下降超乎該有的年齡,更被視為老人失能的前兆。65歲以上長輩 是高危險群哪些人是罹患衰弱症的高危險群?林儒宜提醒,家中65歲以上的長輩要多加注意,尤其女性因少了荷爾蒙的保護,比男性更易有衰弱問題。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風險也很高,因為長期腎臟功能退化及多種合併症,會加速衰弱的發生。衛福部資料顯示,憂鬱、抽菸、喝酒、久坐、多重慢性病患等族群,要積極戒掉不良生活習慣,及早介入,預防高齡衰弱症。衰弱症目前沒有藥物可以醫治,但可藉由運動與飲食來預防改善。林儒宜建議,可以安排全身性的運動計畫,包括心肺有氧、柔軟度訓練、平衡協調等,每周進行2至3次,也可參加團體課程養成運動習慣;飲食方面,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奶蛋魚豆肉類都是非常好的來源,有助於減緩肌肉的流失。想知道自己是否有衰弱的警訊,可觀察體重(過去一年減輕>5%)、疲憊感(一周三天以上做任何事提不起勁)、肌力下降(慣用手握力男生
-
2024-02-19 焦點.生死議題
在醫院被照護走向生命的終點就一定幸福嗎?看法醫眼中「幸福的屍體」
癌症引起的自然死亡希望最終能安然死去,是作為人類理所當然的本能願望。應該不會有人期望本書中提及的非自然死亡吧。不過,日常接觸各式各樣的死者後,我覺得大家對「幸福的死亡」的定義有著不一樣的見解。就算是一個人默默死去的獨居者,可能本人對這種人生的終結方式並沒有不滿。相反地,在醫院中被別人照護著走向生命的終點,這個人就一定幸福嗎?我認為這是個複雜的問題。我曾經在日本中國地區的某醫院內科研修過。有一位被診斷為「胃癌」的老年女性患者,十分抗拒後續的癌症治療。這位八十歲左右的女性在鄉下的偏僻地方,一個人過著悠然自得的生活。沒有家人,去鎮上的醫院單程需要一個小時左右。主治醫生多次勸說:「做切除手術吧。現在動手術的話,還有治癒的可能。」但她最終還是沒有同意。作為醫生,只要眼前的患者還有治癒的可能,就不可能放手不管。所以醫生只好讓她至少一年來一次醫院進行複檢,以便繼續追蹤她的病情。由於完全沒有治療,癌症當然是繼續惡化了。但是比起接受手術,她寧願和以前一樣過著悠閒的生活。法醫學現場經常會遇到「被置之不理的癌症」──不及時積極治療癌症而自然死去的案例,但是這類情況在臨床現場應該很少見。在我研修期間,這位女性最終還是由於身體原因住了院。沒過多久我的研修就結束了,所以也不知道她最終病情如何。但這件事情的發生,為我這個剛踏上醫學道路的年輕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讓我不由得思考人類自然死亡的理想狀態。對「幸福的死亡」的考察前面已經提過,在法醫學現場,經常會碰到與酒精相關的死亡案例。我曾經解剖一名死者,他喝了酒,跌進路邊的排水溝淹死了。大概是酒醉後搖搖晃晃地走在回家路上時,發生了意外。他是在水深只有十公分的排水溝裡溺水身亡的。「這麼淺的水怎麼會淹死呢?」不少人可能有這樣的疑惑。但是人處於爛醉狀態時,就可能醉倒在路邊,或是在大馬路上睡過去。如果那裡正好有水窪,也許就會溺死。類似的情況還有酒醉後在道路施工現場死亡的案例。也許是被什麼東西絆倒了,也許是被提示禁止通行的告示牌間的繩子勒住了脖子,死者因窒息而亡。這只能怪地點和時機不好,但是突然的死亡往往就是這些偶然因素所造成的。除此以外,飲酒引起的死亡事故也很多,比如從車站月台墜落身亡。這樣的事故容易發生在週五晚上。週末前一天,和同事朋友結束愉快的酒席後,回家的途中突然從月台上墜落,頭部被撞擊,或者被電車輾壓,在此類事故中意外喪命的人出乎意料的多。此外,喝醉的人中,還有凜冬在樹叢裡睡覺凍死的,後仰倒下撞擊到頭部而死的,在路邊睡著被車輾壓而死的。從警察那裡得知,還有人頭骨骨折後,留下走了一段路的痕跡。也就是說,這人在頭骨骨折的狀態下走路。通常因為劇痛,人是無法走動的,但可能是酒精作用,他已經感覺不到疼痛。我每次在解剖台前面對這樣的遺體,都會為他們惋惜:「也許不喝酒的話,就不會死了。」但是從另一方面考慮──這樣說也許有些輕率──我有時覺得「這可能也算是幸福的死亡吧」。大多數人喝了自己喜歡的酒以後都會心情很好,然後就這樣還沒明白過來發生了什麼事就死去了。這對於死者家屬來說肯定是不幸的,但對死者本人來說會是什麼樣的感受呢?如果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我想這應該不算是什麼不好的死法吧。當然,如果你問我:「你也想這麼了結生命嗎?」我肯定不會主動選擇這樣的死法。但是人必有一死,不管是長時間對抗病魔最終死亡,還是心肌梗塞導致突然死亡,都是死。在法醫學現場,還會碰到被謀殺的無辜孩子和被迫一同自殺的親子,等等。我作為一名醫生,以及作為一個人,不由得對死亡的幸福與不幸進行深思。(本文摘自寶瓶文化出版《不平等的屍體》)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2-18 醫療.骨科.復健
有做有效、沒做沒效,復健要一直做下去嗎?常見復健治療疑問一次看
Q:哪些疼痛警訊不該忍耐?疼痛是代表身體某個部位發生了傷害,基本上都不該忍耐。當身體有疼痛的感覺,建議觀察三個訊號:1. 是否疼痛部位有撞到或受傷?2. 是否因運動或過勞造成肌肉痠痛?3. 有沒有急性傷害如落枕、閃到腰、扭傷等情況?一般下背痛指的是從腰部到雙臀之間,因肌肉、肌腱、韌帶、關節、軟骨、骨骼、神經或血管問題,引起的痠痛麻脹等不舒服的感覺,有時也會延伸到下肢,甚至影響排尿功能。例如大掃除引發的下背痛、頭頸部痠痛、手臂痠痛,就是因短時間內、同一姿勢動作不斷反覆,造成不適感覺。Q:腰痠背痛該看哪一科?看病前應準備什麼,讓就診更順利?腰痠背痛一般建議可以看骨科或復健科。要讓醫師知道今天看診的目的(或原因),醫師才能進行適切的評估及檢查。如果敘述比較模擬兩可,如好像有點痛又不太痛,疼痛跑來跑去不知道哪裡痛。醫師比較無法做出適切的診斷及開立適當的治療建議。Q:就醫時該如何對醫師說明疼痛狀況,讓醫師正確判斷?不論是急性傷害,或是慢性累積型的肌肉痠痛,需要知道明確的受傷時間(或疼痛持續時間)及部位,跟醫師描述病情及症狀。看診時要明確告訴醫師疼痛的部位、持續時間、哪些姿勢或動作會讓疼痛加劇或減緩。疼痛是按壓得到,還是深層的?疼痛的類型是屬於麻、刺、鈍痛哪一種?疼痛的範圍是在哪?描述愈清楚愈能有助於醫師判斷。Q:復健完會痛,甚至更痛,正常嗎?儀器治療(電熱療項目)在治療的過程或完成後,一般不會有疼痛加劇的狀況,如果在電熱療的過程有不舒服的狀況,應立即告訴治療師,並停止治療。因儀器治療屬於非侵入性治療,有任何不適症狀會立即顯現,如電療開太強、熱療太熱等。另外,如果在治療前或返家後(當下不會不舒服,隔了很久才有不舒服的感覺),有無法緩解的疼痛問題,建議掛號請醫師評估狀況。Q:很多患者覺得,復健有做有效,沒做沒效?難道要一直做下去嗎?復健(物理治療)分運動治療和儀器治療(一般的電熱療和牽引等),一般單純的腰痠背痛,會建議在初期的時候先做儀器治療,目的是放鬆肌肉及止痛。在疼痛減緩或肌肉相對較不緊繃的時候,建議要加上適當的運動,讓我們身體的肌肉學習正確的出力,來維持好的生活功能。所以要讓痠痛得到適當的緩解,並回復好的肌肉功能,除了儀器治療外,也要進行正確的運動來輔助。Q:為什麼做了十幾次復健,效果仍不明顯?還要繼續做下去嗎?如果是急性傷害造成的疼痛(僅限於骨骼肌肉系統相關的問題,如扭、拉傷,落枕、挫傷),十幾次的儀器治療是可以達到相當程度的疼痛緩解。但如果是疲勞性的傷害,如肌肉緊繃、筋膜炎等,可能儀器治療的次數和頻率要相對較長,但會建議合併正確的運動及伸展,效果會較好。一般診所或物理治療所都會有自費的運動治療,治療師會針對個案的狀況進行評估及給予治療建議,如被動按摩、被動伸展、姿勢調整及核心訓練等。如果有需要的民眾,可以在接受健保的儀器治療之餘,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師的運動指導。Q:為何不到50歲就有「五十肩」,常常肩頸痠痛?沾黏性肩關節腔炎也可稱為「冰凍肩」,好發於50歲前後的年齡層而得名,但求診民眾不乏3、40歲或6、70歲族群。症狀多是肩關節囊發炎而產生沾黏,或是肩關節處肌腱炎、肩關節周圍曾經骨折、長時間過度使用,慢慢產生疼痛,導致肩關節活動被局限,久而久之就產生肩關節周圍肌力下降、活動受限,得由骨科、復健科醫師治療。一般民眾做家事要避免長時間勞動,建議勞動30分鐘,休息5到10分鐘,擦拭物品時,長時間抬頭或雙手高舉過肩,容易壓迫頸椎,造成肩頸痠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18 醫療.泌尿腎臟
夜尿會增加死亡率跟骨折機率!醫指成因3種,「做好3件事」改善夜尿問題
許多65歲以上的老年人都有夜尿問題,往往也習以為常,不知道夜尿的嚴重性!夜尿已被證實會增加死亡率跟骨折機率,因夜晚頻繁起床尿尿,容易造成跌倒、骨折,若行動不便需臥床,活動力下降,身體機能也會下降,增加死亡率。另外,夜尿會影響睡眠品質,使白天沒有精神,影響身體內分泌。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泌尿科戴定恩醫師,談談夜尿的成因與常見治療藥品。 夜尿成因有3種如果在睡著後因想如廁而醒來排尿,就算是夜尿。常見夜尿的成因有三種:夜尿成因1:尿路相關問題。夜尿成因2:心臟衰竭造成水分滯留,平躺時水分回流使腎臟製造尿量增加。夜尿成因3:睡眠呼吸中止症刺激身體分泌心房利鈉素,增加尿量。治療時必先判斷引起夜尿原因,並針對該原因治療,才能有效改善。尿路相關問題引起的夜尿,常見原因為男性攝護腺肥大、夜間膀胱過動症、夜間多尿等。攝護腺肥大會使尿路阻塞、排尿不順或引起膀胱敏感,進而導致夜尿;膀胱過動症是指膀胱的過度敏感,由於人平躺休息時,環境周遭造成的刺激感受較弱,反而更容易察覺膀胱的感受,使尿意更強烈。夜間多尿則是因老化造成生理時鐘變化,使腎臟在夜裡製造較多尿液,若夜間尿量達到全日的三分之一,即是夜間多尿。找出原因對症下藥因為攝護腺肥大,導致膀胱過度敏感的夜尿問題,可用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α-blocker)藥品例如tamsulosin等,幫助放鬆攝護腺、使尿道擴張,讓小便排尿順暢、減輕膀胱敏感度。這類藥品常見副作用為姿勢性低血壓,在身體姿勢變化、移動時需特別留意,也可能導致逆行性射精,患者性行為時有射精感但精液逆流至膀胱中未能排出,但此現象不會造成身體傷害,反而表示治療效果良好。注意用藥副作用,先與醫師溝通自身狀況膀胱過動症在治療時,會使用膀胱放鬆藥品,包含β3腎上腺素受體作用劑(β-3 agonist)藥品,例如:mirabegron或使用抗乙醯膽鹼受器藥品(anti-muscarinic drugs)。抗乙醯膽鹼受器藥品常見副作用為口乾、眼乾、腸胃蠕動變慢導致脹氣等,需留意可能導致眼壓上升,造成青光眼惡化、或影響失智症患者病況。至於夜間多尿問題,可使用抗利尿激素治療。戴定恩醫師表示,抗利尿激素的使用需特別小心,因其會減少水分排出,若有水腫問題會因而加劇,並可能導致血液鈉離子低下,進而引起神智不清或意識混亂等神經學症狀,十分危險。在使用抗利尿激素藥品時,醫師會先確定病人體內鈉離子含量,或請患者配合補充鹽分,並且不得用於心衰竭病人。食藥署提醒,面對夜尿問題,應尋求專業醫師治療,不僅能讓您一夜好眠,更能讓身體早日恢復健康。良好生活習慣,改善夜尿問題戴定恩醫師提醒,夜尿問題除了找到病因、藥品輔助外,更重要的是生活習慣!建議睡前3小時盡量不喝水、過了中午12點後避免咖啡與茶類的攝取,因咖啡因有利尿效果,會增加膀胱敏感度。另外,不論男女都可以做凱格爾運動,練習骨盆底肌肉的收縮與放鬆運動,幫助減緩膀胱感覺神經的過度敏感。參考資料:藥物食品安全週報、藥物食品安全週報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每晚起床尿2次」恐是夜尿症警訊!醫示警高危險族群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08 焦點.元氣新聞
腸胃炎、噎到、魚刺卡喉怎麼辦?過年常見10類疾病緊急處理方式
農曆春節即將到來,每年過年醫院常見的急診傷病類別大同小異,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胃腸炎、泌尿道感染等都是常見問題。此外,如吃東西噎到、嗆咳,大魚大肉導致痛風、胃食道逆流等,也很常發生。《元氣網》以下整理過年可能遇到的常見疾病,有些問題可透過事先備藥服用緩解,不過也有一些較嚴重情況,仍需盡速送至急診處理。急性腸胃炎過年聚餐通常吃得較多、較油膩,最常出現的急性健康問題就是急性腸胃炎。大吃大喝,人流往來頻繁注意衛生亞東醫院肝膽腸胃科呂貞燕醫師:腸胃炎患者最常見症狀為上吐下瀉,所以水分電解質的攝取補充非常重要。對於病情較輕的病毒型腸胃炎,建議前一到兩天需禁食僅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可以喝一比一稀釋的運動飲料或是電解水,讓腸胃道先得到充分休息,如果嘔吐及腹瀉有比較改善,也可以開始試喝米湯,然後循序漸進再慢慢吃白粥等清淡飲食,少量多餐,避免刺激食物,如果支持性療法兩天都完全沒有改善再就醫。噎到、嗆咳春節零食常見果凍、堅果、瓜子等核果類食物,要注意別給5歲以下孩童及吞嚥能力差的年長者吃,這類食物很容易讓他們噎到、嗆咳。若被大體積異物噎到,可能會馬上臉發黑,還比較容易發現;如是小體積異物則可能掉進支氣管,導致久咳不癒,甚至慢性肺部感染。台中慈濟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莊浩凌曾受訪提醒,異物梗塞時千萬別拍背,因為可能使異物完全堵塞氣管,導致難以挽救的後果。「異物梗塞的國際求救姿勢是,兩手抓住喉嚨並做嘔吐狀。」莊說,身邊有人做這個動作時,先鼓勵他咳嗽排出異物,若無法咳嗽表示氣管完全堵塞,就要馬上做哈姆立克急救。》哈姆立克急救操作方式魚刺卡喉年節菜幾乎都會有魚,吃魚的時候一定要小心魚刺魚骨,應細嚼慢嚥以避免不慎吞下魚刺。若是不幸被異物哽塞到食道,不建議使用喝醋或是吃米飯再吞入的坊間作法,建議先暫停飲食,稍微嘗試能否咳出,若咳出困難,可能還是要就醫尋找專業協助。骨折過年走春時,小朋友會跑跳地嬉鬧,稍一不慎會發生扭傷或骨折狀況,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蔡光超說,骨折要先想辦法固定,可以就地取材,使用雜誌或簡單的木板,把患部固定後再送醫;扭傷可初步用「R.I.C.E原則」處置,也就是休息、冰敷、加壓、患部抬高,讓受傷部位止痛且不進一步惡化。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類流感、新冠肺炎…)根據疾管署預警,流感、類流感疫情及新冠肺炎將在過年前達到高峰。而過年南北往來人際互動多,大家出去拜年、走春,又會互相傳染,不得不慎。如果過年期間感染流感或新冠,可前往衛福部所屬醫院,於農曆春節期間(113年2月8日-2月14日)有提供便捷門診及急診服務,可開立公費口服流感及新冠抗病毒藥劑。》看113年衛福部立醫院春節期間門診時刻表或可在年前先去診所備好一般感冒藥、發燒藥水等,如果感冒但病況輕微,直接吃藥減輕症狀,就不用跑醫院。氣喘過年走春拜拜,廟宇煙霧繚繞,氣喘患者要小心氣喘急性發作。氣喘患者需注意遠離誘發氣喘發作的危險因子,建議外出時戴口罩降低發作風險,並隨身攜帶吸入性類固醇藥物或支氣管擴張劑,以備不時之需。胃食道逆流過年就是不斷的吃吃喝喝。但有胃食道逆流症狀或有胃潰瘍病史者,還是要節制適量飲酒、咖啡和茶類,避免辛辣、酸性、甜食及巧克力的大量食用,而且睡前兩小時內避免吃宵夜以及水果甜點,以免在過年期間飽受胃食道逆流症狀的困擾。胃食道逆流典型的症狀為胸口灼熱、胃酸逆流,胸痛、吞嚥困難、咽喉有異物感、咳嗽、清喉嚨等症狀也都可能是胃食道逆流症狀。除了吃胃乳片、制酸劑等胃藥外,因每位患者引發的「地雷食物」不同,想防範的話還是注意避免吃到自己的「地雷食物」。痛風高油、高蛋白、高普林、酒精都是引起急性痛風的危險因子,但要人在過年期間這也別吃那也別吃,也太不人性!不過至少做到不要吃過量,多喝水,最重要是不要喝酒,過量的啤酒易使尿酸升高,導致急性痛風。有痛風的人應減少海鮮、內臟等食物,避免攝取過多蛋白與脂肪;養成喝水的好習慣,切記不可喝啤酒來取代開水,因為過量的啤酒反而會使尿酸升高。適度運動、避免過度飢餓都是預防痛風發作與控制尿酸的良方。最好事先準備一些消炎止痛藥,在急性發作時服用緩解症狀,同時避免過度活動、壓迫患部,通常在3、4天就會改善。若沒改善應立刻就醫。心肌梗塞、中風台北醫學大學急診學科教授高偉峰說,天氣冷要特別注意腦中風、心臟衰竭和肺部症狀,也要留意腸胃道出血的情形,一般急診常見胃潰瘍、胃出血,以及部分的肝硬化,喝酒和飲食辛辣可能是引發的原因。高偉峰提醒,過年期間不要吃得太鹹,心臟功能不好的人,水不要喝太多。過年前後忽冷忽熱,也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期。一旦發現身邊家人或朋友發生胸痛、胸悶冒冷汗、呼吸困難等疑似心肌梗塞症狀,最重要的是先打119求救。然後依據119指示檢查病患的意識和呼吸,如果沒有呼吸,再依指示操作 CPR(心肺復甦術),以降低腦部缺氧時間,等待救護車來臨盡快送醫。》心肺復甦術(CPR+AED)操作方式燒燙傷洗熱水澡也要留意可能的危機,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蔡光超說,有時會出現一氧化碳中毒的個案,如果出現頭痛、頭暈、想睡覺等警訊,尤其有叫不醒的情形,都應該緊急就醫,這類個案往往都是整個家族一起來。爆竹一聲除舊歲,有些民眾會玩煙火、放鞭炮等,如果被炸傷多為燒燙傷,最怕是炸到眼睛,有些傷口會出血,燒燙傷部分要把握沖脫泡蓋送的準則,出血處要加壓止血,但不論何種狀況都要就醫。過年期間生病會讓人焦慮,不過在「人手一機」時代,突發疾病可透過「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找到解方,透過「就醫院所查詢」,可知道附近有哪些醫療院所,可依縣市、鄉鎮、地址、診療科別、診療時段、服務項目等不同需求進行查詢。附表-108年農曆春節十大「急診」傷病1.腸胃炎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3.表面傷或挫創傷4.不明熱5.流行性感冒6.眩暈7.傷害8.過敏9.皮膚或皮下組織感染10.泌尿道感染(資料來源/健保署【資料來源】.衛福部健保署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2-06 養生.保健食品瘋
人人都需要補充維他命D?專家:這種信念有一個非常貪婪的內幕
我在大前天(2024-1-30)發表飲食抗癌,科學揭秘,介紹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醫師吳教恩剛發布的一支影片,而其中一句話是「這支影片所要傳達的最主要訊息是,目前沒有任何臨床證據顯示攝取某一特定物質,例如維他命D,是可以預防癌症的發生或減緩癌症的惡化」。文章發表後約半小時,讀者Elliot在回應欄裡留言分享一篇文章Vitamin D: Can we Finally Stop Beating this Dead Horse?(維他命 D:我們終於可以停止鞭打這匹死馬了嗎?)。Beat a dead horse(鞭打一匹死馬)是美國成語,意思是「徒勞無功」或「浪費精力做沒意義的事」。當然,要是您像Elliot一樣,把它翻成「死馬當活馬醫」,我肯定是會給您拍個響亮的馬屁。這篇文章是發表於2024-1-29,作者是微生物學/免疫學博士Andrea Love。 她是美國萊姆病基金會執行董事,也是Immunologic(免疫邏輯)部落格版主。她還在非牟利組織《公正科學研究所》(Unbiased Science Institute)主持播客(podcast),致力於傳播正確的科學資訊。這篇文章的副標題是Vitamin D deficiencies are vastly exaggerated and supplements don’t improve health outcomes, but this belief has a very seedy underbelly(維他命D 缺乏症被過度誇大,而補充品並不能改善健康狀況,但這種信念有一個非常貪婪齷齪的內幕)。這個貪婪龌龊的內幕就是,這十幾年來維他命D狂熱的罪魁禍首是Michael Holick醫生,因為他藉由操弄「維他命D正常值」而塑造了「人人都需要補充維他命D」的假象。事實上,有關Michael Holick醫生如何操弄「維他命D正常值」,我在4年前就已經發表了維他命D萬靈丹之父,以及維他命D萬靈丹之父,虐童反證。我也在3年前發表的缺乏維他命D得新冠的機率會上升,預後也較差?裡面說:「有趣的是,江坤俊醫師在他的《一天一D:維他命D幫你顧健康》這本書裡就有說他是師承「維他命D之父Michael Holick」。所以,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他要趕緊撇清,在臉書文章的一開頭就說『我不想神化維他命D,它也只不過是個營養素,和我一樣普通』。只不過,江醫師這幾年來不遺餘力地提倡維他命D補充劑,早就是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台版維他命D之父』」。我也在去年發表的維他命的實話與胡說裡面說:『台灣有位江醫師曾在Michael Holick的實驗室進修,而回台後他也大力提倡維他命D,儼然成為台版的維他命D萬靈丹之父。我為了要對抗他傳播維他命D偽科學,在2020年3月11日發表新書維他命D真相。在這本書裡我詳細說明科學家是為了要治療佝僂病而發現維他命D。我也說:「在這五十多年來,花了成千上億的研究經費,做了數百個臨床試驗,最後的結論是,『佝僂病」是維他命D補充劑唯一被證實有預防或治療效果的疾病』」。Andrea Love在文章的一開始就說,在浪費了數萬億研究資金所做的數千項研究之後,維他命D補充劑對健康的益處仍然無法獲得證實。(版主加註:但這股讓人瞠目結舌的龐大研究經費卻成就了無數醫生教授的名和利)在靠近文章結尾處Andrea Love說:許多專業組織,包括 USPTF、美國國家醫學會、美國內科醫學委員會基金會和美國臨床病理學會,現在都支持「不要開立基於維他命D 的篩查」,以更恰當地反映這樣一個事實:這些測試在醫學上是不必要的,浪費金錢、時間和資源,並助長了普遍維他命D 缺乏的錯誤信念。此外,內分泌學會正在徹底修改其關於維他命 D 的指南,拋棄 Michael Holick 精心挑選的利潤驅動的主張,並僅使用可靠的隨機對照和臨床相關數據。這實際上有點令人悲傷,因為在他早期的職業生涯中,Michael Holick是處於維他命 D 相關研究的前沿,但此後卻宣揚了損害集體健康的極端信念。不幸的是,這種情況比人們意識到的更為普遍。很抱歉告訴大家一個壞消息,但已經有無數高品質的隨機對照試驗評估了維他命 D 補充劑與健康結果之間的潛在因果關係。你總是能找到一項較弱或設計不佳的研究來支持某件事,但這就是證據品質很重要的原因。根據人體數據:補充維他命D並沒有健康益處。.它不能預防傳染性呼吸道疾病,也不能減輕症狀嚴重程度,包括 COVID-19。.它無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心房顫動或其他心臟疾病。.它不能預防癌症,包括大腸直腸癌、原發性浸潤癌和原位癌。.它不能防止跌倒、骨折或提高骨礦物質密度。.它不會降低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它不會調節身體組成或減輕膝蓋疼痛。.它不能改善與年齡相關的黃斑部病變、認知功能或頭痛頻率。.它不會提高運動表現。.它甚至沒有降低全因死亡率。版主結尾加註:關於「我們終於可以停止鞭打這匹死馬了嗎?」,我的回答是「還早得很!」。後記:這篇文章發表後約1小時,讀者Chean留言:謝謝教授,我就是使用好多年每天維他命D 2000IU 後,誘發免疫失控的影響者,全身性脂漏性皮膚炎,不堪其擾影響生活,停用後好很多,但症狀還是輕微存在。原文:維他命D這匹死馬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30 醫療.骨科.復健
骨折種類有哪些?骨裂跟骨折有一樣嗎?常見3種骨折類型及治療方式
當X光檢查可見明顯骨頭斷裂位移,即診斷為「骨折」,若只是隱約看到似有若無的裂痕,則是「骨裂」或「線性骨折」。許多人認為「骨裂」或「線性骨折」比較不嚴重,不算是「骨折」。事實上,只要骨頭的連續性被破壞就是骨折,有時「骨裂」甚至會有復原上的困難,不可輕忽。「骨裂」和「線性骨折」不是正式醫學名詞,只是用來描述X光上較不明顯的骨折。現今因為骨骼超音波普及,可以敏感地檢測出骨頭表面的變化,讓X光影像難以辨識或完全看不到的裂痕,無所遁形。常見3種診斷為「骨裂」或「線性骨折」的骨折1.沒有移位的創傷性骨折創傷程度較小時,骨折沒有移位或骨折移位後又自動回到正確位置。治療:大部分可用石膏或護具保守治療。若受力大的部位發生骨折,例如股骨頸骨折,就需要手術固定避免移位;也有些癒合能力特別差的骨折,例如手部或足部的舟狀骨骨折,建議手術來提高穩定度促進癒合。2.小碎片的骨折足踝扭傷有時傷的不是韌帶,而是撕裂骨頭,小的撕裂性骨折或骨頭邊緣小碎片常隱藏在背景複雜的骨骼結構中,X光無法辨識,要超音波、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檢查才能診斷。治療:骨頭碎片很小時,當作韌帶扭傷治療即可。碎片較大時,即使順利癒合也會導致韌帶鬆弛而使得關節不穩定,所以若發生主要韌帶的撕裂性骨折,可以手術進行精準的復位固定,或是切除碎片並修補韌帶。3.應力性骨折應力性骨折又稱為疲勞性骨折,常發生在下肢負重的蹠骨、舟狀骨或跟骨等部位。可能因正常骨質受到不正常的使用,例如運動員或部隊行軍;也可能發生在骨質強度不足的狀況,例如骨質疏鬆,又叫骨質不全骨折;還有非典型股骨骨折,可能與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治療骨鬆症造成骨小樑修復功能異常有關。治療:通常透過充分休息和拐杖護具使用,應力性骨折就會癒合。但部分患者因足部變形導致受力不均,會反覆骨折或慢性不癒合,須長期使用鞋墊輔具改善足部受力,或以手術加以固定,甚至做自體骨移植和足部矯正手術才能解決。非典型股骨骨折若在X光影像上看到裂痕且大腿疼痛,藥物治療外,建議手術固定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