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2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骨折
共找到
854
筆 文章
-
-
2024-10-06 醫聲.醫聲要聞
金門男大生車禍休克 林口長庚團隊接力救命
「我們看到他的時候,全身插滿管線,全身都是血,叫他也沒反應……」2022年4月某一天,住在台灣本島的呂爸爸、呂媽媽接獲電話,得知兒子在金門出了嚴重車禍,不僅腹腔大出血,也已休克,正在離島的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簡稱金門醫院)與死神拔河。看到兒子從醫療專機上被抬了下來,他們一度以為自己要失去心愛的兒子,所幸在林口長庚醫院團隊的接力搶救中,呂爸爸、呂媽媽終於盼到了奇蹟。在這場救命接力賽當中,第一眼看到呂同學的是當時正輪值、派駐於金門醫院的林口長庚外傷急症外科科主任外傷醫學會常務理事康世晴。他回憶道,當時患者的肝臟、右腎都有撕裂傷,出血也很嚴重,情況十分危急,所以當下以救命、保命為第一優先,除了先止血,也要趕緊先切除患者右邊嚴重破損的腎臟,以控制受損範圍,避免傷害擴大。此時,康世晴也當機立斷,馬上與林口長庚醫院的醫療團隊討論,並決定讓呂同學回台接受治療。團隊展現神默契,治療、溝通一氣呵成。「當康主任在金門的時候,我們已經知道狀況。」患者一下飛機,馬上接手治療的是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外傷急症外科教授級主治醫師暨外傷醫學會常務理事傅志遠,他回憶當時一聽到消息,醫療團隊就趕快協調放射科等科別,預估可能要進行栓塞治療,也要趕快準備加護病房病床,所有治療、溝通都是一氣呵成,醫療團隊彼此都了解往後的治療方向、原則,做好充分準備,並嚴陣以待。呂同學到達台灣本島,傅志遠立刻執行急救手術,讓生命跡象更穩定,再進行後續的修復、重建工作。傅志遠分析,醫治嚴重車禍傷患,往往需要很強大的團隊,治療也不是一次手術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因為傷患可能同時有腦出血、腹腔出血、手腳骨折等多重傷勢,治療無法一步到位,有時需要歷經多次治療、手術,才能真正復原。加護病房監測,後續修復重建,患者重回大學生活。以呂同學來說,歷經大出血的他,即使接受初步止血、急救,還是很不穩定,因此傅志遠讓他轉入加護病房,等狀況穩定再進行後續治療,此時由鎮守加護病房的林口長庚外傷急症外科主治醫師汪家正接下治療、穩定病情的重責大任。在加護病房,汪家正運用血液動力學監測儀器,監測呂同學的血管收縮狀態、血壓與心跳等循環指標與生理數值,一發現問題,便趕快介入、處理。汪家正說,當全身血液動力學出現異常,代表傷患體內有潛在問題需排除,這也讓醫療團隊在最短時間察覺異常、確認是否為水分不足或過多、血管收縮能力不好、心臟的血液輸出能力欠佳等潛在問題造成,並盡早展開救治。在過去,這些檢查需耗費很多時間,現在關鍵數據一目了然,節省了許多的時間。當呂同學轉趨穩定,傅志遠立刻進行後續修復、重建手術,手術後,在醫療團隊的照護之下,呂同學逐漸康復,也順利重回大學生活。對於呂同學的死裡逃生,呂爸爸、呂媽媽對林口長庚醫院團隊深表感激。制度健全、醫療進步,守護每一條珍貴生命。事實上,從過去到現在,由於衛生福利部「醫學中心或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支援離島及醫療資源不足地區醫院緊急醫療照護服務獎勵計畫」(簡稱醫中計畫)與許多進階醫療儀器,例如血液動力學的即時監測等,納入健保給付政策的支持,讓不少像呂同學這樣的嚴重病患得到更多活命的資源與機會。汪家正表示,隨著政策、制度的健全與醫療科技的日新月異,過往可能留不住的病患,也有機會獲得生機,當看到病人被救回來,擁有正常生活,就會讓人感受到這份工作的價值所在。康世晴與傅志遠也認為,爭取更多寶貴時間、救治更多生命,正是身為外傷急症外科團隊重要使命感所在,未來也期待離島、偏鄉民眾可以擁有更好的醫療、照護品質。
-
2024-10-04 焦點.元氣新聞
名嘴張友驊跌倒昏迷「非心肌梗塞」 裝葉克膜急救中
69歲的資深政治評論人張友驊昨晚與妻子散步時,疑似不慎失足滑倒,失去生命跡象,送至北醫附醫搶救,院方今天上午回應證實,張友驊確實送至該院救治。有媒體報導,張友驊是因心臟疾病摔傷,並非單純跌倒。不過,具消息人士透露,張友驊心血管沒有狹窄,也不是心肌梗塞。山陀兒颱風來襲,張友驊昨日在信義區吳興街與妻子散步時,不慎滑倒造成頭部重創,消防人員趕抵現場時已無呼吸心跳,施以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及心肺復甦術(CPR),雖恢復生命跡象,但仍無意識,送醫急救。北醫附醫院方表示,有關張友驊病情,因未獲得病人家屬授權,不便透露目前治療情況。消息人士透露,張友驊送醫後,先是裝上葉克膜維持生命徵象,後接受心導管檢查,經確認心血管「沒有狹窄問題,也沒有心肌梗塞」,摔倒原因仍待釐清,目前醫療團隊以低溫治療保護腦部機能,但張的意識尚未恢復,下一步會以鎮靜睡眠方式治療,至於病情是否樂觀,需觀察幾天才能確認。成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簡立建表示,簡立建說,跌倒是長者十大死因之一,活動力半,因此平常應該多小心移動時不要求快。特別是起床時要注意,不要一下子站起來,可以在床上做深呼吸5分鐘後,再慢慢扶著桌椅起身。為避免跌倒受傷,平常身上可以準備手機或是求救起,爬不起來時可以緊急呼救求助。若出現外傷出血、骨折等緊急醫療需求,旁人可以協助通報119送醫;若有出血,可以用毛巾或是紙巾直接加壓傷口止血。若是有意識改變、劇烈頭痛、一手一腳無力、昏睡不醒應該立即送醫。
-
2024-10-04 焦點.元氣新聞
張友驊滑倒地重創頭部 醫提醒老人跌倒「千萬不要做兩件事」
山陀兒颱風來襲,69歲名嘴張友驊3日晚間傳出在信義區滑倒,頭部重創,一度沒有呼吸心跳,目前仍在醫院搶救觀察中。成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簡立建表示,跌倒是老人十大死亡原因之一,旁人幫忙通報119送醫,建議不要搖晃頸部或是捏壓人中。簡立建說,跌倒是長者十大死因之一,活動力半,因此平常應該多小心移動時不要求快。特別是起床時要注意,不要一下子站起來,可以在床上做深呼吸5分鐘後,再慢慢扶著桌椅起身。為避免跌倒受傷,平常身上可以準備手機或是求救起,爬不起來時可以緊急呼救求助。若出現外傷出血、骨折等緊急醫療需求,旁人可以協助通報119送醫;若有出血,可以用毛巾或是紙巾直接加壓傷口止血。若是有意識改變、劇烈頭痛、一手一腳無力、昏睡不醒應該立即送醫。簡立建表示,千萬不要搖晃頸部或是捏壓人中,不只沒有效果,反而造成更嚴重的後果。大部分老人跌倒, 都是輕微外傷或是頭皮撕裂傷。簡立建表示,可能需要傷口縫合。若有瘀青、血腫,可以透過冰敷緩解,一天5至8次,一次5到10分鐘;血腫瘀青要10天至15天才會消除。若是有服用抗凝劑(通血路)的藥物者則需亦特別注意。另外,血壓突然改變也可能釀成跌倒,簡立建表示可留意患者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或是心律不整。他提醒, 如果平常就有暈眩的問題應該至神經內科門診追蹤;如果有心律不整也要找心臟內科檢查。69歲名嘴張友驊3日晚間6點半滑倒,頭部重創,消防人員獲報趕抵,檢查已無呼吸心跳,實施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及心肺復甦術(CPR),現場恢復生命跡象,但仍無意識,目前仍在醫院搶救觀察中。
-
2024-09-30 養生.抗老養生
為了讓自己更健康!美97歲曾祖母持續上健身房2年 直呼「感覺太棒了」
美國俄亥俄州一位高齡97歲的曾祖母證明,上健身房運動,沒有太老這回事,她說「感覺太棒了」,並鼓勵「年輕人」一起加入運動行列。梅斯·赫爾希(Merce Hershey)是五個孩子的母親、八個孩子的祖母和14個孩子的曾祖母,她告訴「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節目,她是在兩年前95歲的時候,開始去俄亥俄州西切斯特(West Chester)的Starting Strength Cincinnati健身房運動,目的為了讓自己更健康,改善脊椎側彎和背部骨折等問題所引起的挑戰。「我就只希望能變更強壯,」97歲的梅斯阿嬤說,「我一點也不害怕,我就直接來了。」健身房業主施羅德(Luke Schroeder)告訴「早安美國」,當身高僅4呎10吋的梅斯第一次踏入健身房時,她可以做到11磅的槓上硬拉(Rack Pull)和5磅的肩推(overhead press)。現在,她每周接受教練訓練兩次,可以做到92磅的槓上硬拉和35磅的肩推。梅斯說,她和她的醫師都注意到了她的進步。「我的骨質密度改善了,這很棒。我還是得用助行器走路,但我很滿意,」她說。「我的健康狀況非常好,是真的。醫生說,『太棒了』。」而梅斯的進步,不只為她自己帶來好處。施羅德表示,這位97歲的銀髮族是健身房最年長的會員,她不僅激勵了自己,也激勵了許多其他來運動的人。施羅德指出:「當她來運動的時候,如果也剛好在這裡,看到她跟其他人一樣努力,取得進步,真的很鼓舞人心。除了她能對來運動做出承諾外,真正很鼓舞人的是她的恆心。她取得了驚人的進步,是一個很棒的例子,證明強壯更好且每個人都能變強壯。」梅斯則表示,她覺得去健身房很有趣,並希望有更多人能去健身房運動。「有時我會想『喔,我不想去』但我還是來了,且感覺好多了,」她補充到,「我認為只要想做,每個人幾乎都可以做到。」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24 醫療.骨科.復健
搭捷運沒握扶手站不穩 醫:骨骼肌肉衰退警訊
骨骼肌肉衰退是無感退化,日常生活小困擾可能是警訊。醫師提醒,45歲以上的民眾若出現搭捷運沒握扶手站不穩等情形,恐與肌肉流失有關,呼籲「聰明吃、健康動」為行動力儲值。台灣從明年起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高年級勞動參與率持續上升,中壯族群若不提前儲值行動力,將拖累職場表現與生活品質。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崇桓近日透過新聞稿提醒,骨骼與肌肉是組成行動力的關鍵,預估台灣約有76萬名50歲以上民眾須留意骨骼健康。陳崇桓表示,骨質量在約30歲左右達顛峰後就會逐年流失,尤其45歲以上停經後婦女流失會更加劇烈;肌肉量則是40歲開始下滑,每10年肌肉會流失8%至10%,慢性疾病、久坐及營養不均都會導致肌肉加速流失,不論是骨質量或肌肉量,都是在不知不覺中退化。雖然骨骼肌肉衰退很無感,但並非毫無徵兆。陳崇桓提醒45歲以上中壯年族群留意5項日常生活小困擾,包含過馬路常常來不及、逛街出遊時常需要坐下休息、搭捷運沒握扶手會站不穩、穿鞋時需要扶東西或坐著、使用蹲式廁所站起來費力等,看似無害的小困擾,其實是行動力警訊。陳崇桓說明,如民眾過馬路常常來不及、出遊常需要坐下休息,意味著體力及活動量正在減少,活動量降低恐造成肌肉加速流失;當民眾搭捷運站不穩、穿鞋需要扶東西、使用蹲式廁所費力,可能是身體核心肌群與平衡感需要強化,行動力不足與生活飲食、運動息息相關。「聰明吃、健康動」是行動力儲值原則,陳崇桓建議攝取足夠蛋白質、鈣質與維生素D,維持肌肉與骨骼健康,可每餐攝取1個手掌心大小的豆魚蛋肉類、早晚1杯奶製品;除了有氧運動外,每天也要進行適當肌力訓練,如在家利用水瓶、彈力帶,強化上肢與下肢肌群。「行動力會直接影響職場表現與生活品質。」陳崇桓提到曾收治1名60歲職業婦女,家有年邁長輩需要照顧,工作、家庭蠟燭兩頭燒,疏忽營養攝取,更沒有運動習慣,在公司使用蹲式廁所起身雙腿無力跌倒,造成髖關節骨折,才驚覺骨密度不足,漫長復健路影響家庭與工作。
-
2024-09-20 醫療.眼部
黃斑部病變不治療,視力受損恐失明!3大高危險族群留意
黃斑部病變患者,可能出現看東西不清楚、跌倒、抓空、視覺顏色變黑白等症狀,藝人郭子乾的岳母曾因此跌下樓梯導致骨折。中華民國愛盲協會理事長吳建良說,老年族群、糖尿病患及500度以上高度近視者,是黃斑部病變的高風險族群,可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快速檢測,如發覺中心有黑點、扭曲、模糊、顏色黯淡等,要盡快就醫。黃斑部病變3大高危險族群吳建良表示,黃斑部病變是視力小偷,失明長者每10人約1人患此病,因不同致病原因或部位會有不同分類,老化會引起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型黃斑部病變;糖尿病患者會因高血糖導致黃斑部水腫;近視度數超過500度的高度近視族也是危險族群。黃斑部病變可能永久性視力受損,甚至失明吳建良形容,黃斑部發生病變的過程,近似於買到漏水屋,如果沒有及時修補水管,一開始可能只是潮濕、出現壁癌等問題,但不採取行動讓房子盡快恢復「乾燥」,就會造成結構上的嚴重損害,有可能造成永久性視力受損,甚至失明。萬芳醫院副院長、泌尿科醫師李良明,同時也是黃斑部病變患者,他說,在看門診時,常睜一眼閉一眼,結果3年前發現螢幕上的字變小,甚至螢幕變扭曲,因為自己也是醫師,知道可能是黃斑部病變,立即找眼科醫師做光學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發現黃斑部水腫,可能是職業傷害所致,也就是過去因施行內視鏡、腎結石、輸尿管等手術,對眼睛造成光害影響。郭子乾分享岳母也是黃斑部病變患者,曾在下樓梯時跌倒導致骨折,所幸在注射藥物治療後,長期困擾她的視力問題,在治療前期就獲得改善,擔心失明的陰霾也隨之散去,當生活品質與心情提升了,她對治療也更積極。
-
2024-09-15 焦點.元氣新聞
沙鹿光田醫院細胞治療 助脊髓損傷患者重生
脊髓損傷病患透過細胞治療,有機會擺脫輪椅,恢復生活自理。近兩年,沙鹿光田綜合醫院以「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治療」脊髓及腦部損傷,成功讓25位原已癱瘓的患者逐步改善,肢體力量明顯進步,為脊髓損傷患者帶來一線曙光。神經外科權威、沙鹿光田醫院院長院長陳子勇表示,特管法通過後,神經外科與脊髓損傷患者多了「再生重建」連結,透過細胞治療接回受損的神經,讓病人有機會恢復功能。今年再生醫療雙法三讀通過後,陳子勇突破臨床瓶頸,以「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療法」技術應用於脊髓損傷領域,在細胞治療療程中,包括六回植入治療周期,目前多名患者已邁入細胞治療第二周期治療。在25位治療個案中,陳子勇對於一位高三男生印象深刻。個案於2022年騎車與汽車相撞,造成頸椎第5節至第6節骨折滑脫,當場四肢癱瘓,雖積極復健,但無明顯進展,因長期臥床而背部長出褥瘡,輾轉到光田醫院救治。去年2月接受第一次細胞治療,在第一回植入治療後,短短半年即看到治療成效,一開始從手抓取積木,進步到以雙手滾著輪椅,可自戴口罩,拿杯子喝水。目前進行第二次細胞治療植入,生活自理能力明顯提升,原本意志消沉的他,現在開朗許多。陳子勇強調,神經受損愈久愈難修復,脊髓損傷患者應把握最佳治療時機,才有機會擺脫輪椅人生。如果積極投入復健,再搭配細胞治療,即使完全性損傷,癱瘓肢體也有機會恢復知覺、活動,甚至站起來,開始學著走路。
-
2024-09-13 醫療.骨科.復健
沒腫沒變形就是沒骨折?X光也不一定照出來的隱匿性骨折有什麼症狀,要如何發現?
運動或跌倒,最怕造成骨折,因為一旦骨折會影響行動。一般也以為,若骨折一定會腫脹及肢體變形。不過骨科醫師提醒,並非所有骨折都會產生明顯位移,有些骨折可能連X光也照不出來。提醒若受傷後持續疼痛超過2-3週,即使X光顯示正常,應該再去做進一步檢查。 亞東醫院骨科醫師陳鈺泓在臉書發文分享病例問題,患者表示之前照過X光都說沒有骨折,但不知為何一個多月過去了還是又腫又痛,連走路都很困難,因此再度就診。陳鈺泓指出,別以為骨折都會腫脹、疼痛及肢體變形,其實並非所有骨折都會產生明顯位移,有些骨折可是連X光也照不出來,可能很難當下馬上被診斷出來,這類型骨折稱為「隱匿性骨折」什麼是隱匿性骨折?陳鈺泓指出,隱匿性骨折是指那些在影像檢查上不容易被發現的骨折,因為這些骨折並不一定會造成骨頭明顯的移位或變形。這些隱匿性的骨折通常位於骨頭的細小裂縫或難以察覺的位置,也較常發生在小孩、老人及運動員身上。台大醫院骨科部醫師陳沛裕曾於《聯合報》健康版撰文指出,X光上較不明顯的骨折被稱為「骨裂」或「線性骨折」。許多人認為這種是不是比較不嚴重,不算是「骨折」。事實上,只要骨頭的連續性被破壞就是骨折,有時「骨裂」甚至會有復原上的困難,不可輕忽。這些情況都建議手術修復癒合。隱匿性骨折有什麼症狀?較一般骨折輕微嗎?隱匿性骨折的症狀和一般骨折類似,可能包括持續的腫脹、疼痛、瘀青,甚至是活動受限。這些症狀在受傷後數週內可能會持續存在,並且在活動或承重時會感到加劇的疼痛。而受限於設備的先天限制,隱匿性骨折在X光上較難診斷,通常需要進一步的影像學檢查,例如核磁共振(MRI)或電腦斷層,才能夠更詳細呈現將骨骼結構問題。某些情況下,第一時間不容易被診斷,可能在後續幾週至數月追蹤,才可較清楚知道骨折處。此外,因胸部外傷造成的肋骨骨折,也可能不會在當下被診斷出來,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治醫師廖先啟曾於《聯合報》健康版撰文指出,有些病患急診時主訴為胸部撞傷、感覺急性胸痛,但X光檢查並未看出明顯肋骨骨折,等到回家後,疼痛可能逐漸加劇,特別是起身、打噴嚏、咳嗽、提取重物時感到特別疼痛,吃止痛藥也無效,常是再度精密檢查後才查出骨折。常見3種診斷為「骨裂」或「線性骨折」的骨折:1.沒有移位的創傷性骨折2.小碎片的骨折3.應力性骨折隱匿性骨折如何預防?那如果當下就是沒被診斷出來,那我們要如何知道可能是隱匿性骨折?陳鈺泓指出,不要輕忽持續的疼痛。若受傷後持續疼痛超過2-3週,即使當初X光顯示正常,還是應該再度就醫做進一步檢查。陳鈺泓說,隱匿性骨折的治療方法與一般骨折相似,通常包括休息、冰敷以及疼痛管理。在某些情況下,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護具或石膏固定,甚至進行手術來加速恢復。骨折直接影響行動,對生活影響很大,因此一定要把問題找出來加以治療,才不會留下後遺症。注意身體警訊:.若受傷後持續疼痛超過2-3週,即使X光顯示正常,也應考慮進一步檢查。 .特別留意運動後異常的疼痛或腫脹,可能是壓力性骨折的徵兆。保護易受傷部位: .進行高衝擊運動時,穿著合適的防護裝備。.老年人應注意防跌,如安裝扶手、移除地毯等絆倒風險。均衡飲食和運動:.攝取足夠鈣質和維生素D,強化骨骼。 .進行適度的負重運動,增加骨密度。恢復期注意事項: .避免過度施力於受傷部位。.遵循醫師建議的復健計劃,逐步恢復活動。【參考資料】.陳鈺泓醫師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9-11 焦點.元氣新聞
2024市售7款膠原品牌推薦! 5大功效、怎麼吃、挑選重點一次揭密!
每次看到小朋友臉上「滿滿的膠原蛋白」,就感到很羨慕?明明有化妝,拍照還是不敢關起美肌濾鏡?隨著年紀漸長,皮膚彈性、光澤開始下降,看起來總是一臉倦容、氣色好差,除了用擦的保養品外,補充膠原蛋白粉、膠原蛋白飲,也成為姊妹圈流行的美容聖品,想要鎖住青春、改善皮膚狀態,補充膠原蛋白真的有用嗎?怎麼吃才能讓效果更有感?膠原蛋白是什麼? 吃豬腳、魚皮就能補充膠原蛋白?所謂的膠原蛋白 (Collagen) ,是從在於動物結締組織的蛋白質,可以解釋為膠原蛋白就像是「皮膚的支架」,能幫助皮膚維持澎潤有彈性、緊緻飽滿,一般人過了25歲後,膠原蛋白製造的速度會趕不上流失的速度,讓皮膚開始出現乾燥粗糙、細紋、缺乏彈性等現象。豬腳、魚皮、雞腳等食物,因為含豐富的膠原蛋白,所以口感Q彈、散發天然亮澤,但這些食物的膠原蛋白分子大,吃進肚子裡後會被酵素分解,並不會以原本的膠原蛋白型式存在,所以無法達到補充膠原蛋白的目的,反而有可能吃下太多脂肪和熱量。膠原蛋白5大功效一次看我們的皮膚、骨骼、肌肉、韌帶和其他結締組織,都需要膠原蛋白,整體來說,膠原蛋白具有以下5大功效:【膠原蛋白功效1】維持皮膚的緊緻和彈性膠原蛋白具有纖維狀結構,可形成堅韌的纖維,提供皮膚支持和強度,增加皮膚緊緻彈性和張力。此外,膠原蛋白還有吸附水分的作用,能增加皮膚的保水度,幫助皮膚維持潤澤,減緩乾燥和老化的速度。【膠原蛋白功效2】幫助修復疤痕,促進傷口癒合膠原蛋白有助修補肌肉組織,除了可幫助皮膚表面的傷口癒合、修復疤痕,對於牙周、運動造成的韌帶拉傷、腰酸背痛等,也有幫助修復的效果。【膠原蛋白功效3】提高骨質密度,幫助維持骨骼健康膠原蛋白是骨骼支撐礦物質沉積的基質,與骨骼健康息息相關,當體內膠原蛋白減少時,骨骼會變得脆弱、骨質密度下降,增加骨折和骨質疏鬆的風險。【膠原蛋白功效4】增加骨骼和關節之間的潤滑度關節軟組織包含軟骨細胞與潤滑基質,而潤滑基質主要成分為膠原蛋白與蛋白聚醣,因此近年第二型膠原蛋白 (非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UC2) 已取代葡萄糖胺,成為新興的關節保養關鍵成分,根據哈佛大學醫學團隊的研究結果*,第二型膠原蛋白可發揮預防關節退化的效果,明顯降低疼痛指數。【膠原蛋白功效5】保護心血管健康膠原蛋白也存在於血管壁中,補充膠原蛋白可幫助強化血管彈性,保護血管壁健康。膠原蛋白什麼時候吃? 不能和哪些食物一起吃?建議空腹吃,吸收效果會最好,而夜晚睡眠時是皮膚生長的黃金時間,皮膚新陳代謝速度最高,因此睡前一、二小時補充膠原蛋白有加分效果。需注意的是,膠原蛋白遇熱後容易變質,因此不建議搭配熱水食用,咖啡因、藥物、酒精也會影響營養素的吸收,無論吃中藥或西藥,和食用膠原蛋白時間建議間隔一小時以上,不建議和咖啡、茶搭配食用。此外,也應避免過量飲酒,以免更加速皮膚老化。哪些族群適合補充膠原蛋白?我們的皮膚在25歲後開始老化,建議25歲後就可以開始補充膠原蛋白。許多人工作、生活壓力大、體力經常透支,睡眠不足、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或長時間曝曬於陽光下,也會加速膠原蛋白流失,及早補充膠原蛋白,才能維持年輕光采。銀髮族重視養生保健、懷孕哺乳需要大量營養者,也建議適量補充。倘若體質較敏感、容易對食物過敏或有重大疾病者,建議食用前先諮詢醫師。膠原蛋白不是「有吃有保庇」! 3大選購重點應考慮各家廠牌對於膠原蛋白成分來源、含量都有很大差異,建議在挑選時掌握3大選購重點:【膠原蛋白挑選重點1】留意膠原蛋白分子量大小膠原蛋白吸收容易度關鍵是分子量大小,食用膠原蛋白產品多落在2000-5000 Da(道爾頓)間,最近市面上也出現低至500Da的膠原蛋白產品,越小的膠原蛋白胜肽,越好吸收,所以在挑選膠原蛋白產品時,要注意是否有標示分子量大小。人體本身也有合成膠原蛋白的能力,膠原蛋白保養品並非補充越多越好,需要精準補充,挑選分子量小、生物利用率較佳的膠原蛋白,才能讓效果發揮到最大。【膠原蛋白挑選重點2】膠原蛋白含量膠原蛋白的攝取量十分重要,含量不足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作用,因此挑選膠原蛋白產品時,應注意每日建議攝取量與研究的有效劑量,選擇適合自己的劑量範圍,才能達到效果。一般來說膠原蛋白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2500mg以上,不超過10000mg,然而因分子量大小而有所差異,例如日本Wellnex膠原蛋白所需劑量為5000mg才會達到研究有效劑量;而德國GELITA膠原蛋白,分子量小,吸收率較佳,研究顯示2500mg即可達到效果。【膠原蛋白挑選重點3】複方成分功效加乘想要使皮膚更加光滑均勻、減少視覺老化跡象,不能只靠膠原蛋白,搭配強效複方協同作用,才能面面俱到,提供不同的養分和支持。像常見的皮膚「保濕天后」玻尿酸、「修護天王」神經醯胺,都是讓膠原蛋白功效1+1>2的超強神隊友,能促進膠原蛋白吸收的維生素C,更是功不可沒!維生素E、鋅也有延緩老化、增加皮膚防禦力的功效。富含花青素的血橙可提升光澤,石榴等水果多酚可抗氧化、蜂王乳增加營養滋補,有助養顏美容,更能提升膠原蛋白效果。7大膠原蛋白推薦品牌【膠原蛋白推薦1】大研生醫 超美顏膠原蛋白飲● 膠原蛋白分子&含量:市面最小分子500Da膠原蛋白雙胜肽,每包含量7000mg● 複方成份:日本玄米神經醯胺、義大利血橙萃取、紐西蘭水果多酚、維他命C● 檢驗&獎項:無塑化劑、重金屬、農藥殘留、西藥,取得國際 A.A. Clean Label無添加最高認證大研生醫「超美顏膠原蛋白飲」獲日本、台灣專科醫師共同推薦,採用目前市面最小的日本專利AquaColla™迷你500Da膠原蛋白雙胜肽,深層滲透、打破吸收極限,巔峰劑量 7000mg 速感快充,並加入日本HydroCera™玄米神經醯胺、皙晶血橙配方、紐西蘭水果多酚抗氧化、維他命C等精華複方,全面涵蓋水潤度、透光力、青春感,在年輕網美界和熟齡界都獲得非常高的滿意度。 不添加甜味劑、食品添加物,榮獲國際A.A. Clean Label無添加最高認證。這裡買>>【膠原蛋白推薦2】大研生醫 極妍蜂王乳膠原蛋白粉包● 膠原蛋白分子&含量:專利技術2000 Da小分子,有效劑量2500mg● 複方成份:玻尿酸、日本玄米神經醯胺 、蜂王乳 、石榴粉 、維他命C 、維生素E和鋅● 檢驗&獎項:無重金屬、塑化劑、農藥殘留除了膠原蛋白飲,大研生醫也有一款由台美博士級研發團隊出品的「極妍蜂王乳膠原蛋白粉包」適合小資族補充。選用德國GELITA百年大廠VERISOL®膠原蛋白胜肽,足量2500毫克Q彈有感,搭配保濕聖品玻尿酸、日本專利玄米萃取物(含神經醯胺)加強鎖水力,嚴選RJ-4三倍濃縮蜂王乳加上Fiber Juice™石榴果汁粉,調理生理機能,搭配維他命C、維生素E及鋅,由內到外調整體質,滋補青春力,快速注入Q彈煥然光彩。這裡買>>【膠原蛋白推薦3】DHC 膠原蛋白PLUS● 膠原蛋白分子&含量: 未標明分子量,每日6粒能攝取到2050mg高濃度膠原蛋白● 複方成份:維他命B1、B2日本食用率No.1的DHC 「膠原蛋白PLUS」 萃取魚類的海洋性膠原蛋白為原料,添加維他命B1、B2加強作用,促進能量正常代謝,美肌力再加乘,魚類精萃無腥味,讓妳青春飽滿,不上妝也美麗。這裡買>>https://reurl.cc/ZV9Xl6【膠原蛋白推薦4】m2 美度 超能膠原飲 膠原蛋白● 膠原蛋白分子&含量: 1000 Da小分子雙胜膠原,每包含有6000mg● 複方成份:日本玄米神經醯胺、石榴、山竹果等● 檢驗&獎項:獲A.A. Clean Label國際無添加三星認證標章、SNQ國家品質標章、SGS檢驗合格韓劇女神孫藝珍代言的 m2 美度「超能膠原飲 膠原蛋白」,韓國專利、從魚萃取而成二胜肽和三胜肽小分子膠原蛋白,給予雙重美麗補給,加上日本專利100%玄米神經醯胺、專利抗氧紅石榴、專利抗糖山竹果與天然青春植物元素,有感水潤透澤,打開即飲,清爽莓果風味口感大獲好評。這裡買>>【膠原蛋白推薦5】老行家 珍珠膠原美姬飲● 膠原蛋白分子&含量:未標明分子量,每瓶有10000mg魚膠原蛋白● 複方成份:水溶性珍珠粉、蓮子萃取物、雪蓮組織培養物萃取、麩胺基酸發酵物、維生素C、維生素E等● 檢驗&獎項:SGS微生物衛生指標檢驗合格知名燕窩品牌老行家推出的「珍珠膠原美姬飲」,每瓶有高含量10000mg魚膠原,搭配水溶性珍珠粉、蓮子萃取物 、雪蓮組織培養物萃取、麩發酵物(含GABA)、維生素C、 維生素E、β- 胡蘿蔔素等,多種美妍元素,提供由內而外的美麗全能量。這裡買>>【膠原蛋白推薦6】義美生醫 真豬膠原蛋白粉● 膠原蛋白分子&含量:2000 Da水解蛋白,每份約5000mg義美生醫「真豬膠原蛋白粉」嚴選法國大廠、非基改豬膠原蛋白作為原料,富含關鍵胺基酸hydroxyproline、 glycine,可加入奶昔、乳製品、熱湯、熱巧克力中一起食用,味道中性,溶解度高,能融入任何佳餚料理,持續使用,有助養顏美容。這裡買>>【膠原蛋白推薦7】BHK’s 裸耀膠原蛋白錠● 膠原蛋白分子&含量:分子量小於2000 Da(但未標明實際Da),每份2粒含800mg魚膠原蛋白● 複方成份:專利雞胸軟骨萃取物(含玻尿酸)、維生素C、維生素E等● 檢驗&獎項:獲歐洲品質評鑑金賞BHK’s 「裸耀膠原蛋白錠」,使用法國大廠專利魚膠原蛋白,低溫水解小分子膠原胜肽,深層補充彈力因子,搭配專利耐胃酸膜衣技術,完整吸收不怕破壞,再加上高倍吸水玻尿酸、抗氧化維生素C,打造極致彈潤,讓妳愛上素顏的自己!這裡買>>延伸閱讀:市售7款膠原蛋白推薦!膠原蛋白功效、挑選3原則一篇就懂*Safety and efficacy of undenatured type II collagen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a clinical trial - PubMed (nih.gov)
-
2024-09-10 名人.謝向堯
謝向堯/同情心與同理心 醫病譜出交集與共鳴
從前我在醫學中心服務。那裡總是人滿為患,常遇到來自各地的疑難雜症。患者行動再怎麼不便,泰半的家屬也會想辦法掛到號,設法將他們帶來門診,只為尋求「最好的醫療」。直到我轉任地區醫院,才發現不同地區的風土民情有很大的差異,而患者的期望也不同。有位六十多歲的男子,體型中廣,講話慢慢的,撐四腳拐杖走進門診。他初次掛號時,主訴「近一年來常常跌倒」。他並沒吃什麼可能引起精神不好或頭暈的藥物;問他跌倒前有沒有頭暈目眩、視力模糊、腳軟等等症狀?他也說沒有。不過我注意到他的舊傷遍布在身體很多地方,如頭部、腿部、臀部……表示跌倒不是偶發事件。造成跌倒的鑑別診斷很多。從視力不好、膝蓋或下肢關節退化;到全身性疾病如貧血、新陳代謝問題導致頭暈或全身體力退化都有可能。而神經科疾病,如帕金森氏症候群、水腦症、脊髓病變、周邊神經或肌肉病變等等都需要考慮,要一一排除得費一番功夫。最直覺的判斷是,如果一般重心不穩向前撲倒,傷口會在前額或臉部;如果是癲癇發作時抽搐則常往後仰,傷口通常在後腦勺或背部;至於血液循環不好或其他原因昏厥、中暑等等,則得看患者發生當下站姿而定,可能側倒、也可能偏任何方向,比較難猜。患者這次傷口是在頭頂,這點我想不明白。他當時並非下樓梯,難不成前空翻而頭頂朝下跌倒?細問之後才知道,他這次其實還是向前倒,只不過正前方剛好有個矮櫃,頭不偏不倚撞在矮櫃側邊的直角。想來一定很痛!我先找了外科醫師,幫他頭頂傷口縫了幾針,然後收他住院檢查。他目前獨居,所有的資訊只能問本人。儘管兩天後有朋友來探視他,但感覺也不算熟。原來大家都叫他阿七,因為他上頭有五個兄姊,父母還另外收養了一個乾姊姊。這些兄姊們有的還在、有的過世了。但據說,有兩位哥哥生前也曾經如同他一樣,常常跌倒。倘若消息屬實,那麼他罹患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可能性就大增了。阿七平時眼神呆滯,回答問題得想較久,認知功能應該有些許問題。肌肉力量其實並不差,但是手腳和軀幹有輕微僵硬,並非典型的帕金森氏病。他從床上要站起來會顯得吃力,就算撐著四腳拐杖,站起瞬間仍會稍微晃動且前傾。我研判他平日核心肌群就無力,於是叮嚀護理人員注意他的活動狀況。數天後來了一位女性訪客,短髮、不多話,竟然是他前妻,名喚阿雲。他們離婚已兩年,但阿雲聽見鄰居轉達消息後,還是來照顧他。或許阿雲是他現在唯一能依靠的人了吧?阿七住院後的抽血檢查沒甚麼大問題。不過他有姿態性低血壓,這可以解釋為何改變姿勢時容易搖搖晃晃而跌倒 — 除了重心不穩,也不排除因為腦部暫時缺血而導致肢體無力。此外由阿雲口中得知,他的記憶力比起兩年前更衰退些,有些詞也要想一下才能講出來。其他症狀還包括吞嚥不好,眼神看往上下左右時很不靈活。他的腦部MRI影像則顯示,腦幹與腦皮質比同年齡者更加萎縮,及相對擴張的腦室。住院近一星期,阿七並沒辦法完全符合我從前遇過的任何一種典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所以我寫在病歷上的鑑別診斷還是有好幾項。然而疾病總是這樣,尤其是神經退化疾病,臨床表現能如教科書範本的相對少數;百位患者往往有數十種樣貌,醫者只能大抵選出最接近的診斷。我向阿雲解釋,綜合阿七目前所有的症狀,比較近似於一種多重系統退化的「進行性核上肌群麻痺(progressive suprabulbar palsy;PSP)」。這類疾病有的可以問出家族遺傳史,但較多是個體基因的異常;診斷上主要還是得靠臨床症狀和影像。退化疾病 無藥物可根治我緩緩說,如果阿七真的是我所推測的疾病,那麼和絕大多數神經科退化疾病一樣,都沒有藥物可以根治。比方說傳統帕金森氏病的病程較為良性,可以撐到十至二十年才逐漸不良於行;諸如阿七這類退化疾病比較不樂觀,常常發病一至三年內就得臥床了。阿雲靜靜地望著坐在床沿的阿七,眼神異常的平和。在我看來那可能是淡定?或是早就熄滅的希望?我不確定。沉吟之後,我還是決定挑明說清楚現實的預後。這類患者最後會危及生命的原因,通常是反覆的跌倒造成顱內出血或骨折、或是被食物嗆到而造成吸入性肺炎;少數則因為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突發性休克或心臟停止,進而猝死。我說明,會先開立一些帕金森氏症的藥物,看阿七的肌肉協調能力能不能改善、並減少跌倒機率。但足夠的復健訓練、小心進食,還是很重要的。阿雲淡淡地說:「那就多麻煩醫師了!」語調聽不出一絲憂慮。聽見她的道謝,我心裡嘆了口氣。不僅同情阿七,更覺得有些慚愧。因為我心知肚明,以後能幫的忙將會很有限。觀察幾天,我覺得阿雲挺牢靠的。她幫阿七刮了鬍子、陪他去復健、餵他進食;我交代的事都有確實做到。復健幾天之後,阿雲告訴我,阿七初站起來的晃動有減少。或許因為感慨自己在這領域的經驗不足,我自顧自地眼神飄向牆角,念著:「假使你們願意,出院後我可以介紹你們到我原來服務的醫學中心去評估。那裏前輩們經驗較豐富,可用的藥物也更多,也許能夠讓阿七的狀況更改善。」阿雲客氣的說:「不用了!醫師已經很幫忙了。目前這樣就很足夠了。」每天查房,我問起阿七站立時頭暈的情況,阿雲總是淡淡笑說:「他復健之後,好很多了!」法律上不是伴侶,相對的不必負擔那麼多責任,我也無法強求阿雲做多少。然而阿七如果沒人照顧,是鐵定不行的。雖然我不知道阿雲是否仍舊單身?能照顧阿七多久?卻很替阿七欣慰。他們家在舊公寓五樓,沒電梯,日後出入會是很大問題。這幾乎是醫院附近住民的普遍環境。我請社工聯繫台北市的長照資源,看看能否在經濟上提供補助;心下更是祈禱阿雲有辦法多幫阿七一些。出院之後,阿雲第一次帶阿七回門診,我試著叫他站起來。儘管他由輪椅起身仍有些費力,不過已經不會剛站起來就往前傾倒。阿雲表示阿七平時難以下樓,都是在家裡練習坐與站。有次看診,閒聊之間氣氛良好。我語意深遠的向阿雲提出,應該帶阿七去作病人自主權利法的「預立醫療決定(AD)」。萬一以後他身體出狀況,可以預先打算,而不至於手忙腳亂。阿雲仍然惜話如金:「我們會考慮的。謝謝醫師總是替我們著想。」彷彿這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就算泰山崩於前,仍然可以面不改色。我當下想,自己是否心急了些?費盡心思想幫她們忙,卻好似作了煞風景的事?哪壺不開提哪壺?不禁擔心他們因此對我有成見。家屬送自家菜 令我感動但次回門診,上次的陰霾馬上煙消雲散。阿雲居然提了一袋空心菜與茄子來送我。她對我說:「這是我家自己種的蔬菜,醫師請務必收下,不要嫌棄才好。」我訝異之餘連忙道謝。感動都來不及了,怎麼會嫌棄呢?這對夫婦的態度讓我印象深刻。也讓我重新思索,甚麼叫做「最好的醫療」?醫療的理念就算再神聖,終究不是慈善事業。我得依賴自己專長來扛起一家生計,用既有資源來救治病患。何謂最好醫療 陷入長考在地區醫院,我遭遇了一些以前在醫學中心可以眾人通力完成、但在這裡卻不能做的事。有時我感到有心無力,覺得可用武器太少。於是給患者更多的建議,提供我信任的後援。例如因中風而住院的患者,除了急性期盡力處理腦損傷之外,我診斷出患者的顱內血管有狹窄,建議他出院以後可以去其他醫院評估是否能做血管支架,「一定」可以減少再度中風機會。又譬如癲癇的患者,除了藥物控制,我建議轉醫學中心做更進一步腦部檢查或長時間腦波記錄癲癇型態,「搞不好」有機會用外科手術治療?「一定」可以改善她的生活品質。這類念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我的心裡糾結。但是患者或家屬的反饋,卻常常不是我想像的。我開了轉診單,有些人卻沒去;我鼓吹他們進一步治療,有些人卻說:「醫生,現在這樣治療就很好了。」不是用我心目中最好的藥物與技術,細心的治療,才算得上仁心仁術嗎?或許對某些患者及家屬來講,就醫便利、經濟許可、生活品質(病情)有改善而沒大病痛,就算是良好的醫療吧?二十幾年前,在我剛升任主治醫師時,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當醫師遇見SIKI』。緣由是我在住院醫師時期拜讀過神經科界的醫學人文前輩賴其萬教授的書。而『SIKI』的原意是原住民話「你關心我、我關心你」。那時我憑著一股熱誠,還有自己罹病後一路跌跌撞撞的經驗,發願要幫助所有經手過的患者們。儘管不能盡如人意,行醫多年卻也問心無愧。現在我變成中生代醫師,並且換了行醫環境。我維持信念與經驗,奈何有許多受限於人力、設備之處,得適度妥協。反之如阿雲,或許仍有她的期待,但也不企求更多,只要阿七有進步、活在當下就夠了。我們各自依存本性「做自己」。做自己需要很多勇氣,但也容易被諸多外在條件影響。我以長年的思維來診治,有時仍感嘆現下做得不夠理想;不過她們的反映卻真摯且滿足。未曾想過,同情心與同理心能夠以這種方式產生交集與共鳴。沒有抱怨與質疑,只有體貼與感謝。我還有一些隱約的鴻溝需要慢慢跨越,但這將會是我往後行醫路上得持續學習的課題。
-
2024-09-09 癌症.其他癌症
腰酸背痛竟是癌細胞作怪 補骨針打擊骨轉移改善生活品質
千萬不要小覷下背痛,可能是癌細胞在作怪!一名85歲的老先生去年因為下背痛、骨盆疼痛,痛到整天躺在床上,後來去推拿了好幾個月,症狀遲遲未改善,直到去醫院檢查赫然發現,已是晚期肺癌,而且已有多達20、30處的骨轉移,頸椎、胸椎、腰椎等都癌細胞。他在接受標靶藥物等治療及打補骨針,一年多後,癌細胞獲得控制,生活品質改善許多。乳癌、肺癌等最易發生骨轉移 全身骨頭都可能發生很多癌症都會發生骨轉移,最常見的有乳癌、肺癌、攝護腺癌及多發性骨髓瘤等。台北慈濟醫院癌症中心主任何景良醫師解釋,人體的骨骼有蝕骨細胞和造骨細胞,蝕骨細胞會分解老化的骨頭,造骨細胞負責骨質的新生。一般來說,這兩種細胞是處在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讓骨骼可以正常代謝。但是當癌細胞轉移到骨骼時,會增加蝕骨細胞的活性,造成骨頭結構的破壞、骨質流失,引發疼痛、病理性骨折、壓迫性骨折等。骨轉移的部位從頭到腳都可能發生,大多數是發生在人體的中軸骨,例如頭蓋骨、上臂骨、肋骨、脊椎、骨盆、大腿骨等。骨轉移骨頭壓迫神經嚴重會癱瘓 置放支架預防塌陷骨轉移的症狀根據轉移的部位有不同的症狀,最常見的是疼痛,若是轉移到脊椎時會造成壓迫性骨折,神經被壓迫後會導致大小便失禁、手腳麻痛,甚至癱瘓等。如果轉移到上臂,會發生病理性骨折,也就是沒有撞擊到就發生自發性骨折。骨轉移的症狀對病人生活品質影響甚鉅。何景良指出,骨轉移的治療要先控制原發性的腫瘤,譬如肺癌轉移到骨頭,要進行化療、免疫、標靶藥物等全身性的治療,控制肺部腫瘤,然後再視狀況評估骨轉移的治療方法。假使癌細胞轉移到脊椎,尚未壓迫脊柱時,可動手術置放支架固定,預防脊椎繼續塌陷,降低骨折、壓迫神經等風險。打補骨針控制症狀 單株抗體效果好另外,還可以打補骨針來緩解骨轉移的症狀。目前補骨針有單株抗體、雙磷酸鹽類兩種藥物。由於蝕骨細胞會分泌一種刺激物(RANK的Ligand),增加蝕骨細胞的活性,加速對骨頭的破壞,單株抗體可以抑制RANK訊息傳遞,避免蝕骨細胞過度活化,是局部控制骨轉移最好的藥物,每個月打一針,皮下注射即可。雙磷酸鹽類藥物是抑制蝕骨細胞的產生,保護骨骼,是以靜脈注射,過去要打4個小時的點滴,現在的藥物15分鐘就可滴注完成。避免下顎骨壞死副作用 補骨針前先檢查牙齒何景良說,補骨針最大的副作用是造成下顎骨壞死,因此治療前要先接受牙齒檢查,如果牙齦有問題要先處理,否則打補骨針後會加速惡化。打補骨針期間不能植牙、避免拔牙,政府也有補助每三個月會做一次氟化物治療來保護牙齒。還有,補骨針會造成骨質疏鬆,必須多補充鈣質、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定期追蹤等。目前乳癌、肺癌、攝護腺癌及多發性骨髓瘤發生骨轉移,補骨針的治療有健保給付,其他的癌症,像是大腸直腸癌、胃癌等出現骨轉移,沒有健保給付,必須自費。最後,何景良說,很多人腰酸背痛都去推拿,直到未改善就醫時才發現,已經是癌症末期轉移到骨頭,因此提醒,若是復健一段時間或服用止痛藥一、兩週,症狀未改善,尤其是晚上比較痛,再加上走路或是移動特別疼痛,可能是骨轉移的疼痛,應儘快到大醫院檢查。
-
2024-09-09 焦點.長期照護
可能造成跌倒的內外因素有這些 居家防跌網保護年長者免摔倒
老人家最怕摔,摔一次帶來的問題就一大堆。根據國外研究顯示,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的老人發生跌倒事件,在台灣發生率為五分之一;在長照機構或護理之家中,跌倒發生機率更高,超過一半的失能長者每年跌倒至少一次,且女性跌倒風險高於男性。跌倒已成為威脅老人健康安全的隱形殺手。老人自身疾病造成跌倒造成老人家跌倒原因,可分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是指老人自身疾病引起的問題所造成的跌倒,包括視力不好、手腳不靈活、糖尿病患神經病變,或罹患巴金森氏症後平衡感不佳等。家中環境不佳也會致禍影響跌倒的外在因素,主要來自環境與藥物,環境包括地板濕滑、雜物堆積、走道光線不足等,都容易導致老人家跌倒。藥物的影響不容小覷,尤其是安眠藥,研究顯示有服用安眠藥習慣的老人,跌倒風險比沒服用者高出許多。建議老年人應避免依賴藥物來改善睡眠;抗憂鬱、抗焦慮、抗癲癇等藥物,降血壓藥可能造成病人姿勢性低血壓,也都會增加跌倒機率,因此,在分析病人跌倒原因時,首先應詢問是否服用這些藥物。跌倒後可能導致輕微至嚴重的傷害,包括骨折、腦出血、甚至死亡。全球每30秒就有一人因跌倒而死亡,統計顯示,每100位跌倒者中有50人無恙,10人受輕微傷害,大約5至10%會受重傷害。就有80多歲長者原本很健康,卻因為更換家中燈泡不慎摔落,導致腦出血住院,長者實應避免危險活動。跌倒後要小心腦內出血一旦長者不小心跌倒後,應立即檢查有無受傷,若有受傷應立即送急診而非門診。急診能迅速緊急處理傷口,並評估是否需進一步安排檢查,尤其是在有撞擊頭部情況下,當下也許無外傷出血,但可能經過一兩個月後才發現腦內已有一大片血塊,這是種潛在危險,需早期發現及治療;如果老人家跌倒出現手腳無力、行走不穩、劇烈頭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避免延誤治療。預防長者跌倒要從源頭解決,首先應釐清發生跌倒的原因,除了詢問本人以外,也應向現場目擊者瞭解情況。此外,也要詢問長者的疾病史,看看是否有易引起昏倒跌倒的疾病,例如貧血、低血壓。腳無力應多訓練肌耐力對於站不穩或腳無力的老人,可以透過平衡與肌力訓練改善,尋求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的幫助,以提升平衡感與肌耐力;如果因白內障等視力問題造成跌倒,則應盡速就醫治療;老人家應增加攝取鈣及維生素D,並到戶外曬太陽,來增進骨力。外在因素方面,應檢視藥物使用狀況,避免使用易造成跌倒的藥物。家中環境安全也需檢視,例如清理地面雜物或雜線、自身鞋子止滑效果適當,太滑或太粗糙都容易造成跌倒;環境中增設扶手及無障礙設施,是預防老人跌倒好方法。其實不只是長者,只要家中有虛弱、行動不便的家人,都應該一起來來預防跌倒,共同建構一個防跌保護網,為家人提供一個更安全、更有保障的生活環境。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31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李順安治療C肝,有700多人獲診療!61歲考博士班,擁8項醫療專科
李綜合醫療社團法人董事長李順安,在苗栗縣開業45年。年輕時見到街坊、親友因傳染病病故,許多人甚至來不及長大,因此萌生從醫夢,想救人脫離病苦。從一間診所到醫院、醫療集團,李順安旗下擁有苗栗縣苑裡、台中市大甲李綜合醫院及復健、安養、診所等8個機構,醫護員工上千人,除了與台中榮總簽訂醫療聯盟合作,也將與台大新竹分院簽約合作,增加服務量能,提升醫療水平,方便海線地區民眾就醫。李順安是苗栗縣苑裡鎮人,出生於民國30年代,當年醫藥及公共衛生環境不佳,許多人因病夭折,他開始有「從醫可以救人」志向,念醫學系成了主要目標,最終考取中山醫學系。醫學系昂貴學費,全靠父母親養豬及賣稻米才能繳交;寒暑假回鄉幫忙下田耕作,練就一身強健體魄,也為日後醫師日以繼夜工作,打下體能基礎。實習醫師階段,看到親友因骨折倍感痛苦,決定選擇走外科專科。返鄉開診所 24小時服務民國68年,他返鄉開業。當時海線地區的苑裡及通霄醫療資源相當缺乏,每天早、午、晚看診,加上夜間急診,天天24小時待命,一年365天看診,並有急診、開刀及婦產科接生、住診服務,可說是全台唯一有著24小時服務的診所。他說,開業前6年幾乎不是人過的生活,每天一大早就開始工作,每天100多位病人和每晚10幾位急診,每月30幾位接生,有時三天三夜幾乎沒什麼休息,鄉下老人家有的很早就到等著看病,還問「醫師,你怎麼那麼早起來」,他回「我昨晚一整晚還沒睡覺」。催生苗栗首家教學醫院蓋「苑裡李綜合醫院」貸款3200萬元,民國74年5月開業,當時是苗栗縣四大建築之一,每天有很多人從大甲或苗栗來求診,由於醫療團隊的努力,成為「苗栗縣第一家教學醫院」。因應人口老化,又成立「中華護理之家」服務失能及老年人口;後來也成立了「大甲李綜合醫院」,服務大甲、外埔、大安的鄉親。民國95年,李順安當選「第一屆中華民國醫師公會醫療奉獻獎」醫院組唯一的第一名,「這是有生以來最大的榮譽和肯定」。治C肝 對苑裡最大貢獻「我一生對苑裡、通霄最大的貢獻,就是治療C肝,有700多人獲診療。」他說,苑裡曾是全台C肝最嚴重地區,他所帶領的醫院團隊,挨家挨戶拜託鄉親出來篩檢,共篩檢兩萬多人,是全台灣篩檢率的第一名。李順安深知經營醫院,不能空有醫學專長,他50歲起退出第一線醫療,念醫管研究所,61歲再考博士班,65歲獲聘「台北醫學大學醫管系的助理教授」,更考過腫瘤專科,至今擁有8項醫療專科專長。「活到老、學到老」是李順安終身信念,更經常勉勵同仁「互相扶持、共同成長」,努力營造溫馨的就醫環境,善盡醫療社會責任,救人一命,就擁有無比成就感。李順安養生秘訣面對工作壓力,李順安常吃水果、喝咖啡紓壓,先冷靜努力思考,再和同仁或醫界好友討論。閒暇時,和家人到郊外或海邊走走踏青,尤其和家人共同用餐是很大的享受,得空最喜歡去日本及歐洲旅遊。李順安小檔案● 年齡:78歲● 專長:外科、內科、婦產科、小兒科、消化外科、家庭醫學科、外傷創傷科、腫瘤專科● 現職:李綜合醫療社團法人董事長●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陽明醫學大學醫管研究所碩士● 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台北醫學大學部定助理教授、台灣醫院協會理事、苗栗縣醫事公會第16、17、24屆理事長● 給病人的一句話:預防勝於治療,定期健康檢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30 醫療.骨科.復健
吃葡萄糖胺、膠原蛋白、軟骨素預防改善「骨質疏鬆」?其實你補錯地方了!醫師解析骨鬆3大迷思
只有長輩要擔心「骨質疏鬆」嗎?錯! 其實骨質疏鬆也有年輕化... 我們的骨密度歲隨著年齡逐年下降,但若自身有一些酗酒、抽菸、不愛曬太陽等「壞習慣」就可能導致骨質流失速度較快。因此不管長輩還是年輕人都要有所警覺。如果發現親友或自己有骨質偏低,或是骨質疏鬆的問題,可以靠吃什麼、做什麼來改善嗎?讓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主治醫師游家偉告訴你。怎樣才算是有骨質疏鬆風險?透過DXA等骨密度檢查後,醫師會將你的骨質密度檢查結果與30歲健康成年女性的最佳或顛峰骨質密度進行比較,從而計算出一個比較值(T分數,T-Score)。也由於T分數為標準差的概念,可以假設T分數-1=骨質值就約流失10%。骨質密度正常:+1.0~-1.0骨質密度低:-1.0~-2.5有骨質疏鬆:-2.5以下嚴重骨質疏鬆:-2.5以下再加上骨折多數人的骨值巔峰是在30歲,30歲後女性因賀爾蒙影響,骨質會逐步流失,在停經的3到5年,賀爾蒙急速且斷崖式的下降,造成骨質每年以3~5%速度流失(平時、男性皆為1%)。5年後的流失速度又會回到1%。但是流失的速度也會依據飲食、活動量等個人的生活習慣有異。骨密度偏低吃、做什麼改善?有骨質密度偏低、男性或年齡尚未到更年期之女性,可能就須檢視自身的生活習慣,並從中做調整,如可以補充鈣質、運動以及曬太陽等。鈣質:可從小魚乾、花生堅果類、豆干等豆製品、深綠色蔬菜、起司中攝取。另外也可由鈣片中補充。運動:溫和且有規律性的運動。陽光:紫外線曝曬的增加,可以幫助維生素D生成,進而使鈣質吸收。若自身已經有骨密度低,甚至是骨質疏鬆的問題,平時就要注意,減少跌倒的機會,因此床邊、浴室都建議有防滑的設備;改善照明,建議有智慧型照明。骨質疏鬆迷思大公開迷思一:骨折都是骨質疏鬆造成?錯,如年輕人較不會有骨質疏鬆,但可能會因病理性骨折、外傷、外力或其他原因造成骨折。迷思二:運動可以治療骨質疏鬆?不能。運動可以減緩骨質的流失,但較難增加骨密度。若要預防骨鬆,除了運動外,還需要補充鈣質、均衡飲食、陽光的照射,才能讓骨頭維持健康。至於哪種運動對改善骨鬆較有幫助?可以嘗試從事地面反作用力達體重兩倍以上的運動,如跳繩。迷思三:骨鬆要補鈣、吃膠原蛋白、葡萄糖胺?一半對,骨質疏鬆的確要補鈣,但是補充膠原蛋白、葡萄糖胺沒有幫助。膠原蛋白、軟骨素或葡萄糖胺只是骨頭表面、關節面的原料,對軟骨、關節的磨合有幫助;鈣質才是骨頭本體的原料。因此若要防骨鬆,補對才有用。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3 醫療.骨科.復健
補鈣「單次吃、分次吃」哪個對?醫師給各年齡層女性的4大保骨、防骨鬆秘訣
依據國民健康署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國人自述且經醫師診斷有骨質疏鬆的比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婦女停經後更明顯增加,其比率在50歲以上男性為10.2%、女性為25.2% 骨質疏鬆是女性健康的重要問題,我們的骨密度歲隨著年齡逐年下降,30歲後女性因賀爾蒙影響,骨質會逐步流失,在停經的3到5年,賀爾蒙急速且斷崖式的下降,造成骨質每年以3~5%速度流失。但通過適當的補鈣和保養,可以預防和減少骨質疏鬆的風險。 每個年齡層的女性都應該特別留意補鈣的攝取和保養方式,並適量運動以促進骨骼健康,至於如何保養?平時可以看什麼科檢查骨密度?就讓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主治醫師游家偉告訴你。Q1.什麼時候該檢查有無骨質疏鬆?女性在接近更年期或邁入更年期時,就醫時可以順便檢查骨密度;男性則建議55~60歲後,基本健檢外,也可以觀察自身的骨密度狀況,看生活習慣是否需要調整。至於已經骨折者還是建議可做骨密度檢查,如此一來才能了解治療後的改善幅度。 透過DXA等骨密度檢查後,醫師會將你的骨質密度檢查結果與30歲健康成年女性的最佳或顛峰骨質密度進行比較,從而計算出一個比較值(T分數,T-Score)。也由於T分數為標準差的概念,可以假設T分數-1=骨質值就約流失10%。 骨質密度正常:+1.0~-1.0.骨質密度低:-1.0~-2.5.有骨質疏鬆:-2.5以下.嚴重骨質疏鬆:-2.5以下再加上骨折Q2.女性骨密度流失快,該如何保骨本?多數人的骨值巔峰是在30歲,雖然流失的速度也會依據飲食、活動量等個人的生活習慣有異,但是女性會因賀爾蒙影響,骨質會逐步流失,在停經的3到5年,賀爾蒙急速且斷崖式的下降,造成骨質每年以3~5%速度流失。因此女性保骨要注意以下時間點: .青春期:青春期是女性骨骼發育的重要時期,此時會建議好好運動及睡眠,以儲存骨本。 .三十歲:骨質的巔峰,此時更應攝取足夠的鈣、適當曬太陽以及運動。此外,還應該注意鈣的吸收和利用,維生素D可以幫助鈣的吸收。 .三十~四十歲:較可能會遇見懷孕的狀況。則此時期不只適當補充鈣、維生素D外,平時的運動也應加入延展性運動。 .五十歲後:鈣會快速流失時期,因此可補充荷爾蒙及各種營養,再加上有意識的曬太陽與運動,同時還可以有助於預防肌少症的發生。另外要注意的是,運動建議可以有重量運動,還要加上幫助心肺功能的運動為佳。Q3.孕婦缺鈣容易抽筋?許多孕媽咪在孕期很容易夜間抽筋,其實是因為鈣為動態性,而且晚上流失比較多,造成缺鈣、腳抽筋的情況。 而且這時期,胎兒需要孕婦大量的鈣質,孕婦若鈣質補充不足,易造成血鈣濃度過低,引起神經傳導失常,導致抽筋現象。 想要預防腿部抽筋的方法,除了適時適量的伸展,也建議孕婦們平時多攝取高鈣食物。另外,平時還必須要檢視鎂的攝取量。原因是缺鎂會干擾鈣與維他命D的利用,所以鎂的缺乏,通常會在睡夢中因為小腿抽筋而痛醒。Q4.怎麼補鈣?根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每日建議鈣攝取量,7-9歲為800 mg、10-12歲為1000 mg、13-18歲為1200 mg、成人則為1000 mg。 許多鈣片劑量通常比較高,但其實骨頭沒辦法吸收到全部,吸收率通常只有25~30%。因此若要吃鈣片補鈣,建議分次補,比單次高劑量的補充好。 另外,也有一些藥物會影響鈣吸收,如腎臟、甲狀腺疾病的藥物,或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類固醇,都對骨質的代謝會有影響。而且,腎臟疾病(如有高血鈣的狀況)就不能單次吃太大量的鈣質,必須分次分量,建議從食物中攝取(屬於溫和型補充),避免血鈣濃度過大變化。因此本身身體若以上問題或疑慮,要補鈣還是建議諮詢醫師為佳。 延伸閱讀: COSTCO秒殺的是「希臘優格」還是「希臘式優格」?差一個字差很多...你以為的健康食品,小心讓你吃下一堆添加物
-
2024-08-1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下肢是人體第2個心臟!李炫昇重視「下半身肌力」,運動要按部就班
從醫35年的屏東寶建醫院院長李炫昇是骨科權威,從高雄長庚醫院退休後,3年多前,在寶建醫療社團法人寶建醫院執行長陳森基三顧茅廬下,決定接下院長重擔。由於屏東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面臨關節炎、骨質疏鬆、合併脆弱性骨折等問題,他期盼善用專長,提供正確知識,讓寶建醫院成為屏東人信賴的醫院。李炫昇來自小康家庭,在父母親鼓勵下念醫學系,從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後,又取得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專精於關節重建、骨壞死、微創人工膝及髖關節置換、關節各種疾病、骨髓炎等。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病人在骨科方面需求增加,據健保資料統計,國人平均每6人就有1人有關節問題,而年長族群約7、8成出現關節問題。李炫昇指出,年長者容易有骨科問題,像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合併脆弱性骨折等;以前年輕族群多是外傷引起關節破壞或變形骨折,現在則是在健身房健身、重訓等引起運動傷害增加。引進醫學中心資源 助病人轉診李炫昇說,骨科以往多做換掉(Replace),但隨著醫藥科技發展,有好的醫材可以做重建(Reconstruction),在關節功能結構重建的過程中調整(Realignment),過去做修補(Repair),現在進步到再生(Regeneration)醫學,也因「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施行可應用到臨床,因此他將再生醫學應用技術引進到寶建。致力骨科研究的李炫昇發現,接受髖關節置換病人中,亞洲有5成是因為骨壞死,但歐美國家接受髖關節置換僅5%病人是因為骨壞死,相差10倍。骨壞死病人大部分發生在男性,尤其是年輕男性,患者開刀多在50歲前後,他研究國人因骨壞死與非因骨壞死置換髖關節病人中,更找到了關鍵基因,並發表在國際期刊上,也獲國家發明獎肯定。寶建醫院在屏東深耕30年,是屏北地區醫療核心之一,李炫昇出任院長後,更將醫學中心資源引進到寶建,期望寶建成為屏東人信賴的醫院。李炫昇說,寶建建立轉診聯繫,讓病人無後顧之憂,若需要到醫學中心,例如做更複雜手術治療,會協助將病人安排轉診到醫學中心,「以病人為中心思考服務,讓病人放心、家屬安心、醫師專心、耐心照顧病人」。醫師不分名氣 用心就是競爭力近期屏東榮總成立、義大屏東分院陸續興建,加上原有地區醫院,屏東各醫院進入醫療戰國時期,李炫昇認為,醫師沒有什麼名醫,唯有關心病人的醫師,真正願意幫助你解決問題的醫師,寶建可做到「用心、專心、細心、貼心」服務,才能有競爭力。李炫昇分享,他曾遇到兩名患者,都因為神明指示來找他看診,且都是在患者病情告一段落後才獲知,讓他深刻感受「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明,更加珍惜醫師工作。養生秘訣:運動要按部就班,不要想一步登天雖工作行程滿檔,李炫昇仍會抽出時間運動,平常喜歡跑步、跑馬拉松,還擅長球類運動,包括籃球、羽毛球、高爾夫球等;他的飲食很清淡,都是太太細心照料準備,相當養生。「健康需要靠紀律!」李炫昇說,運動要按部就班,不要想一步登天,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尤其要重視肌力,「下半身肌力最為重要」,雙腿占全身60%到70%肌肉,下肢是我們第2個心臟,可見其重要性。李炫昇小檔案● 年齡:63歲● 現職:寶建醫療社團法人寶建醫院院長● 專長:微創人工髖關節置換及翻修手術、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及翻修手術、骨缺血性壞死、困難關節重建、人工關節感染、關節各種疾病、骨髓炎●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高雄長庚醫院院長、嘉義長庚醫院副院長、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長、關節重建醫學會理事長、美國史丹福大學骨科客座助理教授●給病人的一句話:健康不必遠求,反求諸己,健康需要紀律,要按部就班。
-
2024-08-11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中心 一站式服務把複雜疾病變簡單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成立已有18年,2006年9月1日成立的「過敏免疫風濕中心」(簡稱風免中心),患者遍及海內外,每月看診高達5000人次。醫療陣容與量能更不容小覷,院長賴寧生領銜專科及住院醫師共10人,中心內打造30坪專屬風濕免疫關節患者的復健中心、個案管理中心及衛教中心,是雲嘉地區軟硬體最齊全的過敏免疫風濕病中心。影響多重器官,需透過個管師整合各科治療。賴寧生表示,大林慈濟求診患者年齡層普遍較高,常有慢性病併發問題,需透過個案管理師協助整合醫療資訊,如免疫疾病患者骨折需要住院開刀,風濕科醫師會與骨科醫師討論,讓主治醫師了解患者需要哪些特別的處置。賴寧生說,風濕免疫疾病是免疫細胞造成的病變,免疫細胞隨著血液循環到處跑,影響很多器官、造成全身性病變,每個人表現出的症狀不同。它對某個器官的影響持續一陣子可能就消失了,但不久後又影響另一器官,表現出其他症狀,相當複雜,需要長期持續追蹤、治療。他強調,與風濕免疫疾病共處是場長期抗戰,病患和周遭親友都需要了解這項疾病。因此大林慈濟成立病友會,至今24年,「要用家庭的力量來支持、照護病患。」推動基層醫師繼續教育,及時轉診風免病患。「不僅病患與家屬需要衛教,非風免科醫師也需要。」賴寧生說,醫學分科很細,醫師各有專長,對其他領域的了解有限,需要彼此交流、學習,最終受益的還是病患。如年輕人下背痛、眼睛的虹彩炎都有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導致,但這些病患一開始可能不是看風濕免疫科,但若主治醫師了解這些都有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的相關症狀,就知道要轉診給風濕免疫科,讓病患得到適當的治療。賴寧生說,醫病關係不是只有在醫院的診間或病房,更需要延伸到他們回家後的日常生活,因此基層診所的醫師格外重要。他舉例,病人發燒了,第一個想到的是到居家附近診所或衛生所就診,如果基層醫師不了解風濕免疫疾病及用藥,貿然建議停掉類固醇或免疫制劑,「如果疾病正在活動期就停藥,恐怕讓病情加劇。」我們有義務幫助基層醫師更了解風濕免疫疾病。因此,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中心與嘉義縣市、雲林縣的醫師公會合辦基層醫師繼續教育,使病患照護動線可以由醫院延續到基層診所。重視器官侷限型免疫症,跨科合作療效更佳。有些免疫細胞造成全身性的病變,但有些免疫細胞有「歸屬感」,只影響單一器官,稱為「器官侷限型免疫症」。比如它只攻擊皮膚、破壞黑色素細胞,造成一塊塊白斑,病患通常去看皮膚科;免疫細胞若只攻擊血小板,臨床上只看得到血小板過低,沒有其他症狀,病患在血液科就診,卻不知根源在免疫系統;免疫細胞若攻擊腦部血管,臨床表現是腦中風,病人會去掛急診、神經科,「但若沒有用藥物調節免疫功能,很可能會第二次中風」。賴寧生指出,大林慈濟醫院特別重視這類器官侷限型免疫症,由原主治醫師與風濕免疫科的醫師一起看病患,用藥物調節免疫系統,幫助他們得到更好的預後。他舉例,一位在台北醫學中心看診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原看神經科,但因緣際會在大林慈濟醫院檢查出免疫系統異常,同時接受風濕免疫科的治療後,多發性硬化症引起的神經症狀慢慢減輕,用藥也愈來愈少。「以前認為多發性硬化症會造成不斷的中風、無法避免,但加入免疫系統的治療後,中風的機率愈來愈低。」整合醫院、社區資訊,提高病人生活品質。提供「一站式服務」的大林慈濟過敏免疫風濕中心,為在地特色臨床醫療中心,開設風濕專科門診、過敏免疫科門診、免疫病特別診以及小兒過敏門診,結合門診復健治療、超音波檢查、中醫風免疼痛,更整合醫院內部資訊、外部社區,提供完整有效的全人醫療,協助患者早期發現疾病,以提高過敏免疫風濕病患生活品質及生命的延續。病人不再為病所苦、生活品質改善,是醫院成立特色中心最主要的宗旨。醫療亮點● 10名專科與住院醫師服務病患。● 30坪專屬風免患者復健中心、個案管理中心及衛教中心。● 成立病友會,凝聚照護力量。● 推動基層醫師繼續教育,發現病症及時轉診。● 治療器官侷限型免疫症,跨科合作用藥更精準。● 一站式服務,提供完整有效的全人醫療。
-
2024-08-09 焦點.元氣新聞
林郁婷性別爭議/染色體3罕見狀況,專家說明醫療角度如何處理
我國拳擊女將林郁婷已奪得女子拳擊金牌戰門票。但是國際拳總在她的性別議題大做文章,《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前美國總統川普等知名人物紛紛出面質疑,引發國際關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遺傳科醫師蔡立平指出,有三種相當罕見的狀況,有可能染色體為XY,但外觀表示是女性。染色體3種罕見狀況蔡立平表示,約有萬分之一不到的機率,會有一類罕見民眾,其性徵和染色體不同,一般女性被認為是XX染色體、男性為XY染色體。以XY染色體但為女性特徵為例,通常會等到個案年紀稍長後才會發現,通常狀況外觀都是女性,可能是等到青春期發現胸部沒有發育,或是生理期一直沒有來才會發覺。另,少部分個案可能會有血壓偏高,或是晚年骨折疏鬆等症狀。有三種狀況可能導致民眾具有XY染色體,卻表現為女性特徵,分別為:1、胚胎時期睪丸發育不全,因此甚至可能有子宮。2、睾丸正常,但是缺乏合成男性荷爾蒙的酵素,無法分泌足夠的男性荷爾蒙。3、男性荷爾蒙分泌正常,但是細胞受體突變,無法接受荷爾蒙刺激,形成男性荷爾蒙無法作用,表現不出男性化的特徵。醫療角度不會因為染色體要求個案變性蔡立平表示,這類個案在與個案跟醫療團隊協商後,加上從小也被當作女性扶養、接受自己是女性的認同,以醫療角度不會因為染色體關係,要求個案變性,進而造成個案及家屬的二度傷害。以林郁婷此次面對爭議來看,蔡立平質疑,於自己的身體及心理都認識為女性的個案,在沒有使用任何禁藥前提下,就剝奪她運動參加比賽的權益,這樣對嗎?他也說,國際奧會在特殊個案運動權利的維護表示尊敬,同時也希望這些罕病的個案,挺過無謂的風雨,繼續朝向自己的人生目標邁進。
-
2024-08-01 養生.抗老養生
年齡增長不意味一定變衰老 破解3個常見關於老化的迷思
一談到變老,總會帶給人負面的感受,不過關於衰老我們其實有很多錯誤的認識,了解常見誤解的真相有助你保持更長久的健康,並在每個年齡階段都感覺良好。迷思一:你需要的睡眠時間會減少。考慮到隨著年齡的增長,入睡會變得越來越困難,但事實並非如此。專家指出,任何年齡的大多數成年人都應至少睡七小時才能達到最佳狀態。經常過少的睡眠時間會增加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中風、憂鬱和體重增加的風險。然而,年長者往往睡得更淺,入睡需要的時間更長,並且醒來更頻繁。專家建議,每晚都在相同時間上床睡覺,並在睡前做一些放鬆的活動,例如閱讀書籍或冥想。此外,佩戴眼罩也有助於保持完全黑暗,因為這樣的環境最為理想。另外,保持臥室的涼爽也很重要。迷思二:你會變得虛弱無力。即便40歲後我們都會開始流失肌肉,但我們也可以在任何年齡增強肌肉。專家提醒,防止與年齡相關的肌肉損失(又稱肌少症)至關重要,因為肌肉質量低是導致虛弱的主要因素,它可能會使你難以保持身體平衡。專家建議,保持活躍可以幫助你留住肌力並增加更多肌肉,而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也是維持肌肉的關鍵。迷思三:骨質疏鬆症只是女性的問題。雖然骨質疏鬆症在女性中更為常見,但到了65至70歲時男性的骨質流失速度也會達到相同程度,而這是一個重大問題:骨折與年長者死亡風險增高有關。專家指出,當男性發生髖部骨折時,他們在一至兩年內死亡的風險是女性的兩倍。因此建議所有70歲以上男性,以及50歲以上高風險男性應該接受骨密度篩檢。雖然骨質流失無法完全阻止,但戒煙、定期運動,以及攝取足夠的鈣和維生素D可以預防或延緩骨質流失。【資料來源】.5 Myths About Aging We Need to Stop Buying Into
-
2024-07-31 醫療.骨科.復健
五月天石頭無法站立,竟是「這裡」滑脫! 骨科醫師:高齡長者為好發族群
五月天7月31日將於大陸山西太原,舉辦4場「回到那一天」25周年巡演,但相信音樂昨天發布公告,宣布吉他手石頭因傷告假,考量他的身體狀況將無法參與演出。公告指出,石頭的身體因之前運動受傷累積的不適,經醫生初期診斷為「腰椎滑脫」,需要停止舞台活動進行治療、靜養,短期之內無法負重和長時間的站立。「腰椎滑脫」高齡長者為好發族群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骨科主任陳文鈐表示,腰椎滑脫常發生在第4腰椎、第5腰椎間及第5腰椎第一薦椎間,滑脫原因為退化性及解離性;退化性顧名思義,好發族群為高齡長者,而解離性則為脊椎椎弓結構斷裂所致,常發生於年輕族群,但兩類患者可能互相參雜。隨著高齡社會到來,腰椎滑脫患者人數確實持續增加,而為治療腰椎滑脫進行的「微創腰椎融合手術」也成為骨科主要手術之一。腰椎滑脫致病原因,除腰椎隨著年齡退化外,脊椎椎弓結構斷裂也是原因之一,此多為長期累積的慢性疾病。陳文鈐指出,腰椎滑脫好發對象,多為物流業者、搬家工人,因工作關係須時常搬運重物,而有過度彎腰、過度挺腰的動作,長期下來,將導致慢性傷害,或是跳遠運動選手也有類似的傷害,造成腰椎滑脫。陳文鈐說,腰椎滑脫輕微時,幾乎沒有症狀,但隨著病情持續惡化,一旦滑脫部位壓迫神經,恐造成劇烈腰痛,甚至是無法行走,必須以輪椅代步。一般來說,腰椎滑脫症狀輕微時,可以採用復健、休息等方式緩解疼痛,如果症狀嚴重需經手術治療,無法經由推拿、整脊、整骨等方式根治問題,目前坊間有許多業者宣稱,透過整脊、整骨可以治療腰椎滑脫,千萬不要相信。「1手術」治療腰椎滑脫而目前治療腰椎滑脫進行的「微創腰椎融合手術」,相較傳統手術傷口大,此手術僅需要4個小洞,每一個小洞約1公分,幾乎不會流血,將腰椎復位及減壓,緩解症狀。陳文鈐說,為避免腰椎滑脫持續惡化,提醒平時應強化肌肉及韌帶,分擔腰部所承受的壓力,讓脊椎可以保持穩定,年輕人可以從事核心肌群的訓練,年長族群則以快走、或到健康步道爬山健行為主,若長者已出現腰椎滑脫,或有骨鬆、骨折時,不建議進行核心肌群運動,而從事快走、或到健康步道爬山健行時,也應多加注意。陳文鈐提醒,為遠離腰椎滑脫,平時應盡量避免過度彎腰、過度挺腰的動作,且若出現劇烈腰痛、下背痛、下肢麻木,甚至是無法行走等症狀,應速就醫檢查。
-
2024-07-24 焦點.元氣新聞
每天約有200位長者發生車禍意外!台灣道路「三缺」問題,聽聽專家分享該如何解決這問題?
台灣明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駕駛肇事案件卻節節攀升,去年平均每天約有兩百位長者發生車禍意外。醫界提出建議,現行75歲更換駕照規定,應該比照美國,加入職能治療師臨床評估。不過專家進一步提醒,台灣從肇事統計、公共運輸、道路工程,高齡駕駛身處「三缺」環境,跨部會補洞成為關鍵。台灣高齡駕駛問題有多嚴重?交通部道安資訊網最新統計資料顯示,2011年65歲以上長者交通事故的死傷人數為28292人,去年已攀升至73031人,成長近2.6倍,等於每天約兩百位長者發生車禍意外。高齡駕駛肇事,既傷人也自傷。2023年機車事故中,高齡長者占13.6%,但因機車事故而身亡人數卻占全年齡的近40%,等於老年人發生機車意外,死亡率遠高於其他族群。解決「高齡駕駛」的問題?聽聽專家怎麼說交通部2017年推動高齡駕駛換照制度,75歲以上長者須每3年更換駕照,並通過體格檢查、簡易認知功能測驗,或檢附「未患中度以上失智症證明」。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邱弘毅說,要解決高齡長者道路安全問題,政府應讓臨床醫療人員參與高齡換照事務,協助辨識及篩檢出更多高風險的老年駕駛。成功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助理教授陳郁婷也提出,應該比照美國,加入職能治療師臨床評估,觀察高齡駕駛的注意力、協調力及反應力,而不是單靠簡易的認知功能測驗,「該模式在許多國家已行之多年」。對此,交通部公路局表示,該方法要有研究與醫學資料佐證,目前沒有接觸,也無特別看法。不過,解決高齡駕駛肇事是一道跨部會工程。曾任台北市車輛事故鑑定委員的警大退休教授郭守穗說,過去做肇事鑑定時發現,交通警察現場調查資料並不充分,頂多看到駕駛人年齡,難以辨識真正肇事原因,更缺乏細緻資訊佐證是駕駛行為所致。其次,政府近年將大量預算投入軌道建設等大眾運輸,但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鄭永祥指出,若能建立點到點(Door to door)的公共運輸系統,長者就願意搭公車、捷運出門,降低使用私人運具的機率。台灣道路環境複雜,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趙家麟表示,「什麼樣的環境,會導致什麼樣的駕駛行為」,台灣道路環境之亂,複雜的告示牌與車流,易使駕駛分心,治本之道仍應重視道路設計,將精簡車道列為目標。北市試辦「高齡駕訓班」 找回行的權利為降低長者交通事故,台北市率先試辦「高齡駕駛課」,中央和市政府全額補助費用。安全駕駛學會監事黃飛發表示,能參加該課程的長者都具有一定活動力,最年長的學員為一名79歲先生,自覺反應能力確實退化,應該還可開車上路,上完課的最大收穫為了解交通安全法規,因與四、五十年前考照時,改變甚大。黃飛發表示,不論是否持有駕照,只要年滿65歲,即可報名「高齡駕訓班」,目前學員以社區據點的長輩居多,經里長推廣宣傳,得知訊息,加上子女鼓勵,而重返駕訓班。教練首先檢視長者的駕駛習慣,及時糾正錯誤,例如,煞車是否過急,或是過彎操作不足。以前考取汽車駕照就可以同時領取輕型機車駕照,或是通過筆試就能騎乘輕型機車上路,這項規定已經廢除,部分銀髮族必須重新考試,才能拿到機車駕照。因此,報名「高齡駕訓班」,其中「高齡機車駕訓課程」,內容包括,騎乘教學、卡牌遊戲、安全講解、道路體驗,共計六小時,確保駕駛技能及道安觀念。不過,許多老年駕駛卻是在逼不得已的情況,騎車、開車上路,成功大學公共衛生學科暨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李中一表示,因為子女在外地工作,大部分長者獨居,想要外出活動,只能靠自己,在大眾運輸系統不方便的地區,只能騎機車,沒了機車就像沒有腳一樣,寸步難行。「長壽世代來臨,機車代步是高齡者的基本權利。」高雄榮總台南分院高齡醫學科主任陳宣恩說,老化與退化是無法抵擋,政府與家屬應盡量強化長輩身體機能,各縣市應優化多元的公共運輸方式,如果一味地剝奪「行」的權利,恐讓高齡長輩覺得被歧視,這也提高無照駕駛的危機。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指出,高齡駕駛者常有反應變慢、視力欠佳、聽不見按喇叭催促聲等問題,目前高齡駕駛想要換照,需通過認知測試,如果沒過,無法再騎車開車,政府並未擬定配套措施,等於讓這些年長者失去行動能力,難以外出看病、買菜,參加據點活動。長輩移動權 追不上國人老化近月來,台灣發生多起高齡者不當駕駛造成的重大交通事故,只要出現高齡駕駛肇事,網路上就會罵聲一片,「又是老人」、「高齡三寶」、「應該全面禁止老人上路」。交通部研議下修「關懷措施」年齡,醫界也建議讓臨床醫師參與高齡換照制度。關鍵在於當超高齡社會來臨時,老人家一旦放棄自用車,又有多少選擇?多年前,本報曾採訪一名在嘉義縣洲仔村的長者楊水利,他在七十二歲時騎車去廿分鐘外的朴子市買奶粉,遭搶黃燈的計程車撞上,躺在床上數個月,腳掌骨折傷疤都還在,十多年後仍繼續騎車,在馬路中穿梭。冒風險上路,是因為若要去朴子,光是走到公車站牌就超過半小時,一天只有五班車,對他們來說,不騎車等於沒有腳。當時報導後,公車繞進村里、幸福巴士接送,帶給洲仔村的長輩們購物、就醫很大的便利。但全台有多少洲仔村?上個月,台東卑南鄉八十歲的甘妹婆婆,在酷暑間騎車去市區回診,險些遭轉彎車撞上,她嚇壞了,但若不騎車,近年愈來愈脆弱的膝蓋,讓她連走下山坡到公車站都困難,騎車成為唯一的選擇。偏鄉交通不便利,都市就便利嗎?在都會區,老人家搭公車摔倒、步行速度較慢遭車撞上等案例不曾少過,要洗腎、要就醫,復康巴士不易預約,親友不見得能天天接送,獨居者更多。許多長輩會因不想麻煩兒女,乾脆選擇不出門,卻因此加速身體機能衰弱。愈來愈多的高齡肇事,映照出的是被忽視的長輩的移動權。當肇事時,警方只有初步分析,列出肇事者是高齡,社會膝反射認為「身體機能下滑」,卻因無法得知這名高齡者必須自行駕車的原因與困境,政府單位就無法對症下藥,提供符合長者需求的運具,導致惡性循環。台灣明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等於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人是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檢視台灣大眾運輸法規,許多限制未必適用;過去大幅興建的公共運輸,也無法提供長者點到點的服務。同樣高齡化的日本,近年也遇上高齡駕駛肇事、大眾運輸駕駛缺工問題,為此以長者為主體展開各式點對點接送的沙盒試驗,台灣也有零星計畫,卻仍如一盤散沙,至今難以跟上國人老化的速度。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24 醫療.骨科.復健
你有肌少症嗎?6招自我檢測 專家授「多吃多動增肌法」中老年人都適用,快走、睡飽都有效
你有肌少症嗎?一般人在25歲時的肌肉質量為頂峰,接著會逐年慢慢流失,過了40歲開始加速流失,平均每10年流失8%,進而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營養師高敏敏提醒,肌少症不只是乍看之下沒肌肉而已,潛在的健康問題很多:營養不均、身體發炎、代謝異常、免疫疾病…,一起看看6招自我檢測,及多吃多動增肌6方法!6原因可能導致肌少症高敏敏表示,我們肌肉會流失6個原因可能導致肌少症,會導致潛在健康問題。1.活動量不夠:經常久坐不動,或臥床不起2.體內發炎:發炎易導致生成肌肉的效率變差,肌肉分解加速3.不當減重:節食、熱量不足,會讓肌肉分解流失4.生病因素:肌肉耗損的速度加快5.賀爾蒙失衡:蛋白質分解速度加快6.飲食不均衡:優質蛋白質攝取不足,合成肌肉的原料不足肌少症6招自我檢測1.小腿圍過低:手指圍圈 圍著小腿後仍然有空隙2.坐姿起身困難:需要扶手或別人攙扶3.毛巾擠不乾:肌肉變少 導致握力下降4.常反覆跌倒:一年內跌倒2次以上5.重物提不動:提不動5kg的物品6.爬10階樓梯困難:走2-3階需要休息「肌少症」是老年失能的健康殺手!高敏敏提醒,肌力流失的速度將隨著年齡老化而加快,這就是為什麼長輩上了年紀,很容易腰酸背痛、手麻腳軟、甚至一不小心就容易跌倒骨折的原因。預防勝於治療,建議平日「多吃+多動」養成6個好習慣,可有助減緩肌力的流失速度。增肌這樣吃 中老年人都適用想要增肌不一定要上健身房,高敏敏表示「只要懂吃懂動」,也能增加身體肌力!1.補充優質蛋白質攝取良好的蛋白質+適當的運動,可幫助我們增加肌肉量。優質蛋白質建議每日吃6-8份,以優質原型為主,如牛奶、雞蛋、瘦肉、豆製品。2.補充維生素D維生素D幫助強壯骨骼、維持骨骼密度,可促進鈣質吸收,維持良好的肌肉功能,保護肌肉組織不耗損。3.確保鈣質充足鈣質也會隨著我們的年紀增長,而漸漸流失有!有健康的骨骼才能支撐起我們的肌肉,因此補充鈣質就成為防老很重要的一步,一天吃到1000mg鈣質,可減緩骨質流失,保護肌肉組織。4.一週快走3次一週做3次有氧運動,不一定要快走,散步、游泳、瑜珈、太極拳都可以;主要是增加肌力、減緩退化。不過營養師提醒,平時較少運動的人,要慢慢增加運動時長難度,切勿因一時貪快而突然做很激烈的訓練,會容易造成肌肉受傷。5.熱量要足夠許多人為了要減重,會節食又運動,導致熱量攝取不足,雖然體重往下降了,卻很有可能是肌肉被消耗掉,反而變成了易胖的「泡芙人」。因此要有良好的飲食攝取+運動,才能讓我們消耗脂肪、增長肌肉6.睡眠要足夠熬夜容易導致身體發炎!而發炎會影響身體合成肌肉的能力,進而導致肌少症。因次要有足夠的睡眠,才能降低發炎因子,並刺激生長激素。看完以上高敏敏介紹的6招肌少症自我檢測,你評估後覺得自己有肌少症嗎?營養師提醒,肌少症預防勝於治療!建議趁年輕開始增肌做好6件事,「多吃+多動」讓肌力回歸正常值,才不會等過了40歲後肌肉質量加速流失後身體出狀況才後悔!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
2024-07-18 醫療.骨科.復健
為老年健康「存骨本」 醫師建議3要領運動、高鈣、日曬
76歲張姓婦人感覺自己身高變矮,常感腰酸背痛,沒有特別在意,直到有次半夜起身要上廁所時跌傷,送至台中榮總嘉義分院,經X光檢查發現髖骨骨折,且嚴重骨質疏鬆症,經緊急開刀,針劑藥物治療增加骨質生成,衛教補充高鈣食物、多運動等,近1年後,骨密度質提高,背痛感減輕,生活品質變好。為老年健康「存骨本」醫師建議3要領,多運動、攝取高鈣食物及適度日曬。台中榮總嘉義分院骨科主任孫弘諺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症是骨頭內部鈣質日漸減少,形成許多孔洞,使骨骼變的疏鬆脆弱的病症。通常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可以從身高變矮、駝背等變化觀察到有骨質疏鬆的症狀,嚴重時容易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引起的腰酸背痛背痛、關節變形,遇到輕微碰撞或跌倒也容易導致骨折。台灣65歲以上的男女性人口中,每10人即有3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其中又以停經、更年期後的女性占大多數,雖然骨質疏鬆是沉默的疾病,但如果沒有提前預防或置之不理,很可能導致嚴重疼痛、骨折殘疾,造成活動受限、生活品質下降等問題,因此提醒民眾要有「存骨本」的概念,為老年健康打下基礎。醫師孫弘諺表示,造成骨質疏鬆的風險因子很多,一般而言,女性與同齡男性相比骨密度較低,尤其是早於40歲停經、歷經更年期或兩側卵巢切除的女性很容易發生骨質疏鬆。但一般大眾無論男女,若長期缺乏運動、長期抽菸、飲酒過量,飲食缺鈣,都會引發骨質快速流失。雖然骨質疏鬆症不會遺傳,但家族中若有人曾經罹病,自己發生骨鬆、骨折的機率也會提高;此外,體型瘦小、骨骼小的人,還有因氣喘、免疫風濕等疾病需服用類固醇藥物的病患,骨骼相對脆弱,也是骨質疏鬆症高風險族群。孫弘諺表示,適度的作一些對抗地心引力的荷重運動,能夠提升骨質密度並增強肌力,改善身體的協調平衡,降低跌倒骨折的風險。例如爬樓梯、健走、慢跑、跳繩、球類運動、登山等。平時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3、乳品及蛋白質,全素者也可以多吃豆類、未過度加工豆製品、黑芝麻、紫菜、綠色蔬菜等補充鈣質,保持適當體重,不吸菸、節制飲酒,並避免過度飲用咖啡。孫弘諺提醒,可透過每天上午10點前或下午2點後的適當日曬10至20分鐘(注意不要曬傷),幫助體內維生素D3轉化,促進腸道吸收鈣質以合成骨鈣,也可幫助預防多種慢性疾病風險。希望民眾依循荷重運動、攝取高鈣食物、適度曬太陽的原則,從年輕時就多存骨本,充實自己的健康存摺。
-
2024-07-14 醫療.骨科.復健
鈣片吃吃停停恐致骨密度下降更快 3個NG行為可能害鈣質流失
迎接人生下半場,首先要有好的骨質,要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骨質疏鬆症?醫師提醒,可以觀察自己或家人是否出現體型改變,例如駝背、變矮、下背疼痛、走路不方便等狀況,都是骨質疏鬆的前兆。6個危險族群,建議自費接受骨質密度檢查。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復健部部長周立偉說,骨質疏鬆是一種慢性的骨骼疾病,往往數十年間都沒有任何明顯症候,一旦遭外力撞擊或跌倒就容易發生骨折,尤其是在脊椎、手腕、還有大腿骨等部位。周立偉建議,最佳檢查方式是到醫院透過儀器檢查骨質密度 (BMD),診斷是否罹患骨質疏鬆症。目前骨質密度檢測儀有「骨超音波檢測(Ultrasound)」和「雙光子能量檢測(DEXA)」兩種,原則上以雙光子能量檢測較為準確,也是臨床上判斷是否有骨質疏鬆的主要依據。周立偉說,健保提供特定條件下給付,其餘多需自費受檢。童綜合醫院骨質疏鬆照護中心主任梁哲翰表示,骨質疏鬆大多不會有明顯症狀,但若有以下幾種特徵,可能更容易罹患骨鬆:1.女性。2.體型過瘦或運動太少。3.停經或卵巢切除。4.年長者。5.有骨鬆的家族史。6.營養不均衡或服用特定藥物(類固醇、荷爾蒙藥物)。補鈣還要補維生素D,鈣質才能被吸收利用。周立偉提醒,多數民眾認為運動和補鈣為預防骨質疏鬆的不二法門,殊不知維生素D在預防骨質疏鬆上,扮演極重要角色。鈣質並非進入人體後立刻被利用,若一味補充鈣質,卻沒有足夠維生素D幫助鈣由腸胃道吸收,並從腎臟回收鈣,恐使鈣質白白流失。而維生素D不足的年長者,也容易增加肌肉無力、老年衰弱跌倒風險,甚至增加認知功能障礙的問題。人體獲得維他命D主要方式為曬太陽,例如曝曬在正午陽光下約15分鐘,皮膚能將維生素D前驅物,經肝臟及腎臟轉化為有活性的維生素D3,並刺激腸胃細胞吸收鈣離子。周立偉指出,食物中也能獲取維生素D,如奶油、動物脂肪、蛋類及奶製品、魚油類與肝臟、麥片、早餐穀物及嬰兒食品等,因東方人對奶製品攝取量低於西方人,故也可透過維生素D補充劑獲得。反覆補鈣又中斷,恐加速鈣質代謝。相關調查發現,台灣有吃鈣片習慣的民眾,每四人就有一人維持不到半年。雖然長期鈣質攝取不足會造成骨鬆,但若長期反覆補鈣又中斷,更會加速骨骼中鈣質代謝,最後骨質疏鬆的程度,可能比沒有補鈣習慣的人更嚴重。周立偉認為,原因在於原本有補鈣習慣的民眾,一旦中斷補充,因血鈣濃度需求,骨頭會釋出大量鈣質至血液中以維持平衡,進而造成骨質密度急速下降,且下降速度會高於從來沒有補鈣習慣者。補鈣建議可結合既有飲食,如固定早餐喝牛奶的人,可於牛奶中加入五穀粉,平時也可多攝取深綠色蔬菜、乳製品、豆製品等,都能有效補充鈣質。梁哲翰說,維生素C也能夠促進膠原蛋白合成,連接骨質組成物,使組織有健康的支撐。常見高鈣食物有牛奶、起司、小魚乾、小蝦米、深綠色蔬菜、板豆腐、豆干、海帶、黑芝麻。補充維生素D可食用高油脂魚類(鮭魚、鮪魚、沙丁魚、鯖魚)、木耳、香菇、蛋黃等。負重運動最能提升骨質,慢跑、健走、登山都不錯。骨鬆患者建議做哪些運動?周立偉建議,加入適當的負重運動,能有效提升骨質,而慢跑、健走、游泳、太極拳等也是不錯的運動選項,只要能持續上述的補鈣方式,就能有效預防骨質疏鬆。梁哲翰建議,養好骨質,年輕人或停經前婦女可以去登山、健行、打籃球、體操、韻律操、舉啞鈴或壺鈴。年長者或停經後婦女可以執行健走、慢跑、球拍類運動、舞蹈、太極拳、游泳等活動。規律活動,減少骨密度流失,改善生活功能,以維護獨立生活的能力。鈣質流失3個NG行為1.常吃高鈉食品避免食用可樂、加工肉品、泡麵等食物,會加速腎臟代謝過多的鈉,也會同時排出鈣質。2.脂肪、動物性蛋白質過量過量脂肪會妨礙身體吸收鈣質的效率,動物性蛋白質會增加尿酸濃度,使尿液中排出更多鈣。3.過度激烈運動長時間和高強度運動會增加身體對鈣的需求,可能導致鈣從骨骼中被釋放出來,進而降低骨骼的鈣含量。而大量的汗液流失也會導致鈣的流失。Q:骨鬆如何自我檢測?1.現在的身高比年輕時減少4公分以上。2.風險計算公式:[年齡(歲)-體重(公斤)]X0.2,結果≧2為高風險,
-
2024-07-09 焦點.長期照護
跌倒並非不可避免 5招降低年長者因跌倒而提高受傷死亡風險
全美屆滿65歲的人口數頻創新高,老人跌倒已成嚴重公衛問題。據調查,全美每年約四分之一老年人跌倒,面臨受傷、骨折甚至死亡風險。所幸,跌倒並非不可避免。杜克大學醫學院(Duk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研究跌倒問題的麥克德莫特 (Cara McDermott) 說,老人只要保持健康就未必會跌倒。用對方法可降低跌倒風險。1.打造安全居家空間從物品放置開始,考慮拆除小面積地毯,更換昏暗燈光、不要將鍋碗瓢盆放在難以取用的地方。接著,在易失去平衡的地方加強穩定度,例如在樓梯兩側安裝欄桿、在浴室安裝扶手、在木地板或瓷磚地板上安裝防滑條。保持家中清潔也很重要,最重要的是不要將物品攤放在地板上,並在湯品等溢出物變乾並變得難以處理前將盡早清理乾淨。必要時應考慮用助行器或手杖以確保穩定。美國國家老年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官網提供完整指南。2.靠著運動增強體力和平衡力許多運動有助於預防跌倒,例如座椅瑜伽、太極拳和步行。麥克德莫特說,並不是要老人外出跑馬拉松,只是簡單進行功能性的運動。不妨和他人一起運動或與孫子玩耍,讓運動變得有趣。關鍵是了解自己的極限,並依醫生建議以適合方式運動。3.藥物可能增加跌倒風險宜提高警覺許多藥物會導致頭暈、嗜睡或其他損害平衡。麥克德莫特建議老人與家庭醫生討論正在服用的所有藥物、以及如何適當的合併使用,藉此找出不會導致失衡的藥物;與開處方的醫生討論前勿自行停藥。4.持續追蹤檢查隨著年齡增長,聽力、視力和其他感官經常發生變化,可能導致跌倒。應定期檢查聽力和視力。骨骼健康也很重要。診所Mayo Clinic估計,全美1000 萬人骨質疏鬆,跌倒時易骨折。服用維生素D和鈣有幫助,必要時請醫生測量骨密度並建議治療。5.了解跌倒通常非單一因素造成跌倒往往是多種原因造成的結果。除力行專家建議以降低風險,萬一跌倒務必要告知醫生,找到並解決根本原因。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09 醫聲.醫聲要聞
國健署力推「ICOPE」篩檢計畫預防長者慢性病,目前因「這事」讓長者篩檢率不到10%!
台灣人口老化嚴重,年逾65歲的老年人口多達400多萬,將成為未來台灣勞動人口的沉重負擔。因此,衛福部國健署試辦台灣「長者整合性照護指引」篩檢(ICOPE)計畫(5年期計畫),目前已進行到第3年,但累積篩檢34萬名長者,還不到整體高齡人口的10%,臨床醫師並不看好。什麼是「ICOPE」篩檢?對長者的好處有哪些?國健署慢病防治組長吳建遠表示:「ICOPE」篩檢計畫係將長者的功能分為六大層面,進行分析,藉此初步篩檢整體健康狀況,並精準給予需要的預防保健作為,或相關醫療介入。高雄縣醫師公會前理事長王宏育說,透過ICOPE篩檢,可即時掌握長者身體,避免持續失能,並降低後續跌倒、髖骨骨折手術等醫療費用。如在早期做好預防,避免後續產生中風、三高、慢性病等醫療支出,影響民眾生活品質也造成社會醫療成本增加。為什麼「ICOPE」篩檢不如預期?不過,該計畫推動迄今,已滿3年,反應不如預期,第1年「ICOPE」計畫近300家診所參與,第二年400多家,第三年948家,但全台診所高達15000多家,篩檢速度顯然不足。再者,近3年來,也才篩檢34萬人,還不到老年人口中的10%。目前台灣ICOPE評估機構累計948家,110年篩檢3萬人、111年篩檢8.3萬人、112年篩檢22.7萬人,均能達成原先篩檢目標。此外,目前培訓2000位篩檢服務人員,在完成受訓後,適時接手,讓每年來自於長照基金的一億元預算,用在刀口上。吳建遠指出,ICOPE評估過程繁複,確實不太適合臨床醫師,因此,擴大評估者身分,除醫師外,只要受過訓練,取得證照者,就可協助醫師執行評估工作。「高齡者專責醫師制度」有必要推廣才能預防勝於治療老年人口愈來愈多,政府有必要推廣「高齡者專責醫師制度」,由家庭醫師執行個案管理,提供關懷及多面向的照顧,定期提醒健檢、追蹤異常的檢驗報告、加強營養衛教、減少高齡者憂鬱傾向,增加其安全感。王宏育說,老人如果能從預防疾病做起,即可避免三高共病,防範肌少症、骨鬆跌倒,醫療照護事半功倍,減輕許多後端的中風失能、心衰竭、末期腎臟病、慢性肺病使用呼吸器、臨終低效益治療等高昂費用。希望台灣早日實施ICOPE普篩,每一個老年人都能有專責的家醫科醫師照護,個案管理,縮短不健康餘命,才可實踐「預防勝於治療」。ICOPE給付金額低 醫師:篩檢幾乎是做功德透過ICOPE篩檢,可早期發現長者功能衰退的徵兆。吳建遠指出該篩檢計畫1年預算1億元,由醫師及接受專業訓練者評估65歲以上長者,初評給付150元給付,複評100元給付,如果有發現異常會再依照比例給付給付100至220元不等。王宏育指出,內政部2024年2月資料顯示,全台65歲以上人口達415.8萬人,扣除已進入長照系統70餘萬人,約340萬人需ICOPE普篩,如果每次評估費用為1000元,就需34億元,分5年編列。目前一年經費僅1億,篩檢給付不合成本,引發臨床醫師的怨言。ICOPE六大指標為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每次篩檢動輒10至30分鐘。如果長者重聽或認知功能不佳,就得花上半小時,不符成本效益,對年輕醫師來說,不如去看更多病患,還比較划算。做好ICOPE普篩有望完整減少醫療的大福支出據健保署統計,2017年65歲以上的保險對象人數約占14%,醫療費用約占37%;2021年占約17%,醫療費用卻已占超過41%,可見年逾65歲者,對醫療耗用的比例甚高。如果能做好ICOPE普篩,相信可以大幅減少醫療支出。王宏育強調,台灣人口老化、少子化問題嚴重,老年人必須自求多福,政府如能讓所有65歲以上的長者均做一次「ICOPE」,就可完整建立長者的醫療端,包括:預防、評估、衛教。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07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當醫師面臨人性的黑暗面
「為什麼你一走進來,病人就什麼問題都沒了?」有天早上我和住院醫師一起巡房,出發前他向我報告有一位預計出院的病人不想出院,而且提出很多問題,多到無理甚至是挑剔的程度,所以需要主治醫師親自跟他說明。沒想到我們兩個一起走進病房,病人看到我就客客氣氣,什麼也沒問,我告訴他今天可以出院,也是一口答應。面對病人判若兩人的反應,住院醫師有點疑惑又有點生氣。我當住院醫師值班的時候,也常遇到某些病人不斷跟護理師抱怨,要求醫師一定要來看,我一到病房,病人卻安安靜靜。結果輪到護理師跟我抱怨:「我跟他講半天都沒用,醫師一來就閉嘴了!」如今我已經是資深教授醫師,也偶爾遇到年輕主治醫師向我求援,協助處理某位病患的問題,因為病人覺得他太資淺不夠格,結果一到場,病人一點問題都沒有,我只是把年輕醫師講過的話再講一遍。照理說,遇到越資深的醫師,問題應該越多才對,對年輕醫師問不出口、不信任的問題,應該當著資深醫師的面問清楚。可是更多的情況和前述相同,對前端基層人員是一個樣子,對資深人員又是另一個樣子。「如果同一個問題,遇到資深醫師就不成問題,那只代表一件事:找麻煩。」我試著安撫住院醫師的情緒,這種事情我遇多、也習慣了,這是一種人性的展現,但很可惜是不好的展現:挑軟柿子吃。醫院(或其他職場)永遠充斥著同樣的事,年輕時會嘗試改變、想跟病人溝通講道理,後來慢慢「成長」也就習慣了。人會越來越資深,曾經我承受的,慢慢會移轉給更年輕的人;也慢慢認知到,有些人性的缺點,不是與病患萍水相逢的醫師所能改變。醫院是個很適合觀察人性的地方,光明面與黑暗面都有。只是當自己身在其中,有時候會角色混淆,我究竟只是旁觀者,還是必須適度的介入?車禍骨折的病人,為了提高對肇事者的賠償金額,賴在醫院不肯回家,或每周都來門診開止痛藥,製造慢性疼痛無法工作的紀錄。照理說,當醫療部份結束,醫師的角色就該退場,然而這些人性黑暗面卻不斷出現,醫師該袖手旁觀?或用自以為的正義感來阻止?但充其量也只能用「不配合」的方式來抗拒罷了。車禍腦傷的病人,已經確定終生昏迷,甚至隨時會因為各種併發症死亡,家屬為了讓他多活一天、多領一天保險金,要求用盡方式「絕對不能死」,看在醫師眼裡,我該止於醫療本份,或是該多做點什麼?不可諱言,剛入行的時候充滿正義感,不讓無理病人挑戰我的底線。不過隨著遭遇的事件和挫折越來越多時,事不關己、己不關心,似乎成了行醫之道。醫療上我盡心盡力,醫療之外不關己事,這不知是成長,抑或是一種沉淪?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01 焦點.健康你我他
一年一度退休力今年是幾分?/知足常樂 自在獨立拿滿分
填答退休力題目時,心裡充滿喜悅,感覺很正向陽光。果不其然,檢測65分,與前幾年分數比較,退休準備能力大幅增加,看著發展圖向上爬升趨勢,值得拍手鼓掌。發現成長最多的是「社會連結」,自退休後,曾有段時間離群獨處,雖然自在但欠缺互動,人際關係顯得疏離。後來重新踏入職場,不計較薪資多寡,重點在社會連結,幾經磨合不斷調整,終於找到讓自己發光發熱的一片天。認真的女人最美,容顏雖老化,卻容光煥發,心理年齡呈現年輕化。相由心生則喜,境隨心轉則悅,蝴蝶效應影響,我在夥伴圈裡人緣變好,能力也被看見肯定,這和「暖男水豚」相當吻合,個性溫順,自體發光。較弱的「健康」和「活躍好學」兩個面向,倒不擔心,因為每天定時定量運動,持續閱讀寫作,能讓身體健康有足夠能力抗疫,讓思緒清晰靈活遠離失智。但最近不慎失足造成骨折,才意識到骨質疏鬆缺鈣問題,所幸傷勢並不嚴重,也讓自己找到健康漏洞,對症下藥,因禍得福。最欣喜的是「自在獨立」拿到滿分,這對我和家人來說都是福音,能照顧好自己,身心靈都健康,知足常樂,怡然自得,這就是最棒的退休人生。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
2024-07-01 焦點.杏林.診間
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老母膽結石開刀 王宏育公差帶團赴日度日如年
「12年前,媽媽膽結石手術當天,基於責任感,我仍帶著醫師公會會員到日本旅遊,沒有陪在她身邊,在日本5天,可說是度日如年。」高雄縣醫師公會前理事長王宏育說,當時每天早、中、晚都打電話回家,關心媽媽狀況,所幸,媽媽術後病情穩定,他也終於順利返國。母高齡94歲 骨鬆腰椎曾手術「高齡94歲的媽媽還有骨質疏鬆問題,60、70歲時,骨質疏鬆就十分嚴重。」王宏育說,媽媽骨密度檢測數值為負4.3,須使用針劑藥物治療,但此藥容易引發過敏,她又是過敏體質,令他很擔心,經深入了解此藥後,只要先吃緩解畏寒、過敏的藥物,即可接受針劑藥物治療,一年打一針,媽媽打了4年,骨鬆才逐漸好轉。在照顧媽媽的過程中,王宏育強調,必須注意她不可跌倒,以降低骨折的風險。然而,7年前,媽媽背痛得厲害,就醫檢查發現,竟是骨質疏鬆症造成腰椎3至5節共三節已經中空,並壓迫神經,經手術於腰椎打入骨粉改善,未料,4年前她卻不慎跌倒,再次進行腰椎手術治療。最令王宏育難忘的是,媽媽82歲時,有一段時間反覆發生肚子痛,吃胃藥就能緩解,但有一天真的痛到受不了,就醫檢查發現是膽結石作怪,必須以內視鏡手術切除膽囊,並取出膽結石。但當時他是高雄縣醫師公會常務理事兼公關福利委員會召集人,就在媽媽手術當天要帶會員到日本旅遊,這讓他陷入兩難。最後基於身為召集人的責任,他選擇帶團至日本。年長者時常腹痛 可能膽結石王宏育出發前,即便一切安排妥當,但在日本5天期間,他仍放心不下。所幸術後狀況不錯,「僅有一顆結石剛好卡在肝臟裡,沒有拿乾淨。」沒想到,手術後半年,這顆膽結石掉落在肝臟與12指腸的通道中,造成媽媽再次腹痛,「痛到在地上打滾」,這次需要進行經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ERCP)手術,經過胃、食道到達12指腸、肝臟夾出膽結石,手術8分鐘,之後就沒有再復發。歷經這次經驗,王宏育有深刻體悟,臨床上,若是B肝、C肝帶原者,出現肝功能異常、腹痛時,因擔心是肝癌,必定會進行超音波檢查;但若不是B肝、C肝帶原者,即便有腹痛,也不會立即進行超音波檢查。因此提醒若門診發現,年長者因腹痛就醫,且吃藥可緩解,卻時常反覆出現,應懷疑可能是膽結石所致,建議應進一步接受詳細檢查。建議補助骨密檢測 及早治療平時看診忙碌的王宏育,每次媽媽住院時,他都搞得焦頭爛額,必須下診後,前往醫院探視媽媽,還好太太、妹妹、妹婿有時會代替他去,減輕他的負擔,互相照顧、幫忙。王宏育說,媽媽多年來飽受骨質疏鬆症的困擾,而骨鬆對年長者健康是一大威脅,明年台灣將步入超高齡社會,建議政府應補助醫療機構進行骨密度檢測,讓骨鬆病人及早診斷早治療,降低骨鬆造成骨折,避免增加醫療支出。王宏育觀察,媽媽歷經多次住院,有許多事情要透過護理師向醫師轉達,但近年發現,醫院護理師工作量愈來愈大,但人力卻是愈來愈少,如果沒有護理師,醫師真的是無用武之地,呼籲衛福部應重視醫護人力問題。王宏育高雄縣醫師公會前理事長、王宏育診所院長●照顧對象:媽媽●罹患疾病:骨鬆、膽結石●發病時間:2012年82歲時罹患膽結石●症狀:反覆肚子痛,吃了緩解胃痛的藥就會好●治療:第一次手術以內視鏡手術切除膽囊並取出膽結石第二次手術經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ERCP)手術夾出膽結石●陪病心得:若發現年長者出現腹痛症狀,吃藥可以緩解,卻常反覆出現,應懷疑可能是膽結石所致,建議應到大醫院詳細檢查。骨鬆對年長者的威脅不可輕忽,政府應補助醫療機構全面進行骨密度檢測,讓骨鬆病人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降低骨鬆造成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