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醫聲.領袖開講
搜尋
騎飛輪
共找到
12
筆 文章
-
-
2024-02-05 焦點.健康你我他
新年健康新祈願/選擇良好的退休居住環境,善用高雄美術館場域走路健身
「要活就要動!」這句箴言我一直相信。教職退休後,就積極尋找適當的居住環境,搬回高雄娘家,找到美術館附近的社區大樓,每天早上6點起床,洗漱完畢,拎著溫水壺朝著公園緩步而行。美術館公園占地約42公頃,含括具規模的美術館、草原、湖泊、生態園區、小山坡地、環湖步道等。公園內有早起的人打太極拳、練氣功、健康操,也有跳社交舞,我偶爾跟著比畫一下,大部分時間是步道快走一圈40分鐘,舒筋展骨、汗流浹背,喝口溫開水、再全身拍打,身心俱暢,傍晚到學校操場繞行5、6圈,一天走8、9千步。後來住家附近蓋了一間健身房,我與先生加入會員,每天早上8點多帶著毛巾、穿運動服打卡進入。先拉筋鬆骨,接著負重訓練,增肌耐力,接著走跑步機或騎飛輪,或是上有氧舞蹈或瑜伽課,認識許多朋友,互相交換心得,生活充實且有趣。可惜去年6月先生腦中風,及時送醫挽回生命,但接著復健之路漫長又辛苦,為了陪伴,所有運動就中斷半年,結果體力大衰,腹部微凸、背部肩膀痠痛。所幸先生復健情況漸好轉,我的心情也隨之開朗些。新的一年、展望新計畫,該到公園、操場走路,就大步走出家門,該到健身房練肌力,得先安排好時間,相信假以時日,定能恢復往日的活力。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最愛問/病人一定要親自回診嗎? 醫病定期互動穩病況 醫:花東地區就醫不便成最大難題
「醫師,我媽媽來醫院看到你之後症狀和心情都變好,在家裡真的不是這樣…」家屬帶著患有巴金森病70多歲的媽媽,滿臉困惑地向台東聖母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前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部主任)羅彥宇說明。他解釋,巴金森病病人定期到醫院回診,身心等相關症狀得到緩解,這是所謂的安慰劑效應,名符其實的「看」醫師,但對醫療資源較匱乏的花東地區來說,卻可能得天時地利人和才能辦到。病人到診間看見醫師的安慰劑效應,明顯作用在巴金森病病人上,羅彥宇表示,曾有研究替獨自在家中的病友進行心情量表分析,結果反映出焦慮、心情鬱悶,沒想到來醫院看到醫師後,相關的症狀都獲得改善,過程中服用的藥物都沒有調整,他形容,病人家屬常開玩笑說,除了規律吃藥,以後在家裡印有「醫師人形看板」說不定病況都能幫助控制。巴金森病的症狀多元,包括動作障礙與非動作障礙,加上不同藥物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定期回診調藥是巴金森病的常態。然而,花東地區的地理環境反倒成了挑戰。羅彥宇分享,許多長輩的交通工具依靠班次不多的公車,到大醫院看診可能花費一整天時間,加上年輕人口外流嚴重,日常的生活難以觀察照顧;特別是原住民部落存在資訊落差,即使出現巴金森病典型動作障礙症狀,如果還能拄著拐杖,沒有嚴重影響到生活,仍會照常過日子。資訊與資源落差 阻礙穩定病況羅彥宇表示,除常見的手抖、僵硬等動作障礙;焦慮低落、失眠等也是典型的非動作障礙。他說,在神經科醫師眼中,這些症狀會聯想到巴金森病,然而,病人住家附近的開業醫多為精神科或家醫科診所,缺乏相關檢驗儀器之下,只能單就病況開立安眠藥、抗憂鬱等藥物,「即便有些也會開巴金森病的藥,藥單一拿出來看才發覺,這些處方都是20、30年前的藥,沒有更新,你也沒辦法怪病人,畢竟這回歸到就醫可近性。」羅彥宇強調,因為巴金森用藥複雜度高,無法固定回診觀察用藥後的副作用,對醫病來說都是難題。他也分享,他有位80多歲的病人賴奶奶,女兒在退休後悉心照護,每三個月回診一次,過程中詳細了解藥物資訊並記錄每日服藥後的身體變化及情緒波動,回診時和他相互討論用藥,賴奶奶也相當配合醫囑規律吃藥。罹病十年仍能持續種菜、打太極與騎飛輪健身,可見醫病間固定回診溝通,仍是巴金森病治療的最佳模式。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01-01 養生.抗老養生
4年胖10公斤連媽都認不得 台南市長黃偉哲的減肥教練是2隻狗
新科縣市長上任,公務馬不停蹄。許多民眾好奇,市政忙碌之餘,縣市首長如何打造鋼鐵般的體質,對抗接踵而來的壓力?今天我們邀請六都市長開出自己的養生紓壓帖,也讓市民學學他們耐操的祕訣。台南市是美食之都,喜歡品嘗美食的市長黃偉哲,就是台南美食小吃的最佳代言人。但四年下來,「職業傷害」就是體重增加10公斤,胖到連媽媽都認不出來。連任成功後,黃偉哲公務依舊繁忙,他說再忙也不忘抽空運動,還有一定要吃早餐及控制飯量、喝溫開水及陪毛小孩運動等,建立一套自己的養身之道。兩隻狗狗幫他紓壓,也是他的減肥教練。黃偉哲說,雖然平時公務行程繁忙,還是會盡量抽空運動。辦公室有一台運動腳踏車,只要有行程空檔之餘,就會上去踩個幾圈,會將它放在辦公室的另一個原因,也是提醒自己,再怎麼忙碌也要記得運動,以免體重繼續增加。除了上班日空檔的運動,假日的運動量則靠毛小孩帶動。黃偉哲有兩隻愛犬,一隻叫黑妞,一隻叫妮妮,他們都是在流浪犬認養活動上認養回來的流浪狗。黃偉哲說,聽說養狗可以預防高血壓,效果如何不知道,不過確實因為牠們增加了不少運動量。他說,狗狗會在假日時狂搖尾巴、流著口水,暗示要主人抽空陪牠們玩耍。黃偉哲很喜歡跟牠們玩「你丟我撿」遊戲,狗狗也會跑給主人追,「讓我的運動量大增,某方面牠們也是我的減肥教練。」也因此舒緩不少工作的壓力。每天喝水超過2000cc,保養皮膚小祕訣。談到自己的養生方法,黃偉哲說,「我很愛喝水,一天至少會喝超過2000cc,甚至更多。」而且多是喝溫開水,這也是他皮膚保養得宜的小祕訣。之前選舉車掃街時,他也會把保溫瓶帶到車上,利用中途休息的空檔補充水分。至於時下流行服用保健食品養生,黃偉哲提到目前有食用薑黃、藍藻錠等保健食品。「職業傷害」4年胖10公斤,下定決心瘦回來。身為美食之都的首長,也有「職業傷害」。黃偉哲說,「不瞞大家,其實我做市長的這四年,職業災害就是變胖。」巔峰時期他曾經胖到快90公斤,連媽媽都認不出來。當幕僚拿出四年前和現在的照片對比,讓他嚇了好大一跳。所以後來黃偉哲下定決心,努力靠著控制飲食,盡量少吃澱粉類、油炸類的食物,很嚴格控制自己的飲食,並加上多運動踩飛輪,才慢慢瘦回來一點。不過之前因為選舉的原因,壓力太大,所以又胖回去一些。黃偉哲說,新的任期除了市政以外,也會多加注意自己的體重,維持在健康的數字。飲食好習慣早餐愛吃海產粥 每一口都細嚼慢嚥台南市長黃偉哲是台南美食的代言人,每天市政滿檔,跑攤應酬也多,在鏡頭前常大口品嘗美食。但他其實也有健康的生活飲食型態,比如一定要吃早餐,細嚼慢嚥、控制飯量等,有時太太會親手準備海產粥,吃好吃飽、健康美味,還能推廣台南優質的海產。「我一定會吃早餐,俗話說一日之計在於晨,早餐對我很重要。」黃偉哲尤其喜歡傳統的中式餐點,像是豆漿、包子等麵食類的食品,通常早餐會盡量吃得多、吃得好。有時候太太也會準備早餐,黃偉哲特別喜歡她準備的海產粥,因為台南的海產都非常新鮮。他任內也推動台南市智慧水產加工及物流運籌中心,透過增加冷鏈加工量能,也讓民眾更方便吃到台南的優質水產。「早餐吃得好吃得飽,午餐和晚餐就會少吃一點。」黃偉哲尤其會特別控制飯量,中餐和晚餐盡量控制少吃點飯,多吃點青菜。雖然行程繁忙,但他吃飯不會狼吞虎嚥,會仔細咀嚼,除了幫助消化,只要仔細咀嚼,就會讓胃有滿足感和飽食感,也避免吃下太多食物。黃偉哲小檔案● 年齡:59歲● 興趣:品嘗美食● 最喜歡的運動:騎飛輪● 給讀者的養生一句話:吃得少、動得多、睡得好。
-
2022-03-11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痛」分前後內外側 5個保養方法改善和預防膝蓋痛
上樓梯時覺得沒力、下樓梯時膝蓋更痛,蹲下去又站不太起來⋯⋯膝蓋痛並不是年紀大才容易發生,臨床上的膝蓋痛出現在各年齡層,原因也非常多樣複雜。而最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40歲以上就是高危險群,症狀包括關節疼痛腫脹、無法走久或久站;早上起來覺得關節僵硬,膝關節活動時會出現聲音,可能還會引起骨刺、韌帶失能或半月板受損等等,所以有時膝蓋痛也不完全只是退化性關節炎引起。「膝蓋痛」原因有哪些?從五種位置分辨膝關節主要是由大腿(股)骨下端、小腿(脛)骨上端和前方的臏骨三部分組成。根據膝蓋痛在前側、內側、外側、下方、後側這五大類位置,可初步找出可能的原因,但還是建議要由醫師判斷比較準確。1.膝蓋前側 股四頭肌肌腱炎:髕骨上緣有腫脹或疼痛感,上樓梯或站起來時會痛,因股四頭肌強力收縮,造成肌腱與髕骨連結處承受過度的壓力導致微小撕裂傷。大多起因於從事激烈跑跳運動,好發於年輕族群。 髕骨肌腱炎(跳躍膝):用手指按壓膝蓋骨的下緣和韌帶交界處會感到痠痛,嚴重時連坐著不動都會痛。常見於必須久站、勞動量過大或需要反覆跳躍練習的運動員。 髕前滑囊炎:膝蓋前方出現腫脹及疼痛,尤其在膝關節彎曲或下樓梯時更明顯,嚴重者可能會有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的急性發炎症狀,影響行走及活動能力。通常是因為膝蓋過度使用、直接受到撞擊、或是反覆從事膝關節彎曲及長時間跪姿的動作,慢性摩擦而造成發炎。 前十字韌帶損傷:屬於膝關節受傷中最常見的類型,通常發生在打球或跑步時腳沒踩穩,膝蓋成內八,有時會聽到「啪」一聲,接著一兩個小時後膝關節疼痛腫脹、腳發軟。臨床上有些患者並不一定會感覺疼痛,而以膝蓋無力為表現,或是綜合輕微無力和疼痛。 膝關節積水:會覺得膝蓋脹脹的,不一定會痛,症狀有無法蹲跪,上下樓梯等行動困難;膝窩或膝後部腫脹,觸壓痠痛;膝蓋紅腫發熱等發炎現象。不分年齡都常發生,常伴隨膝蓋內韌帶、軟骨受傷的後遺症。另外,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和感染性關節炎等也有膝前痛的症狀,會有腫脹和摸起來溫熱的發炎現象,也會影響到膝蓋的彎曲,通常會因為膝蓋輕微彎曲時減輕關節內壓力而覺得比較舒適。2.膝蓋內側 內側皺襞症候群:內側皺襞位於髕骨內下方與內側韌帶間,常見於長時間彎曲和伸直膝蓋例如蹲、跪等姿勢,內側皺襞和股骨內踝摩擦造成損傷,膝關節活動時會有聲響。患者通常主訴是「一跪就超不舒服、一蹲就超級痛超級痠」,好發中年長輩,屬於退化性的膝關節疾病。 鵝掌肌腱炎:由縫匠肌、股薄肌、半腱肌這三條肌腱形成,在內側關節偏下方一點點,約佔膝蓋內側痛的 20-30%,常與退化性關節炎一起發生。運動前暖身拉筋不足、過度跑步、下山、久坐久蹲後、盤坐、跪坐或翹腳後,大腿肌肉沒有放鬆都可能造成,患者站起來瞬間會產生疼痛,通常上樓梯比下樓梯更痛,跑步踢球或騎腳踏車時更明顯。 膝內側副韌帶炎:內側膝關節偏下方腫脹劇痛,無法完全伸直和彎曲,數天可能出現皮下瘀血。除了退化常發作外,跟受到從後外側的撞擊外傷及扭傷拉傷有關。3.膝蓋外側 髂脛束症候群(跑者膝):跑者膝的痛包含1. 周邊韌帶發炎2. 髕骨軟骨磨損3. 肌肉受力不均常發生在跑到一半時感到膝外側或大腿外側疼痛,或運動後膝蓋有灼熱刺痛痠痛感,有時髕骨周圍一圈都可能有痛感。除了跑者(尤其初階者尚未適應訓練強度很容易發生),女性因天生骨盆較寬也是高危險群,但重訓、騎飛輪也可能造成。另外,久坐導致臀肌失能、擴筋膜張肌過度緊繃,也是近年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的跑者膝病因之一。因為容易復發,不可以再過度練習和硬撐,必須妥當治療。 膝外側韌帶炎:膝關節外側疼痛腫脹、韌帶上方痛或膝關節無力,患者會覺得膝蓋外側凹洞裡面很痠,但又摸不到痛點。常與打球、爬山扭傷膝蓋造成有關,約佔膝蓋外側痛的 15%。4.膝蓋下方 髕骨下脂肪墊炎:膝關節遭受外力直接撞擊,造成髕骨下脂肪墊於髕骨與股骨之間受到夾擠造成劇烈疼痛,痛感會因為長時間站立而加重。除了髕骨下緣處腫脹,按壓局部髕骨肌腱下方可能有痛感,膝關節伸直時會更痛。 脛骨粗隆骨骺炎(奧斯古謝拉德症):因膝蓋臏骨和脛骨間的肌腱拉扯生長板造成損傷和發炎,膝蓋下方的脛骨結節會有硬塊隆起、腫大和壓痛,常見於活動力強的青少年和運動員。5.膝蓋後側 貝克氏囊腫:因膝關節損傷和過度使用,在膝蓋後方形成囊腫,可能是凸起一小顆像乒乓球或腫起一片,並感到痠痛,嚴重則下肢無力無法上下樓梯等等。多數患者合併有退化性關節炎、關節囊破孔或是半月板損傷等根源問題。 膕肌炎:膝窩橫紋下方的「膕窩」幫助後十字韌帶穩定膝關節,協助膝關節伸曲,當跑步和下坡、下山時使用這塊肌肉的頻率增加,就可能導致後膝疼痛,嚴重時小腿無法完全伸直,股四頭肌過度勞損和過度足內翻也是原因之一。若肌肉長期處於緊繃狀態,膕窩一不小心就可能拉傷、發炎,所以醫師建議運動後確實拉筋伸展可預防膕肌炎發生。 後十字韌帶損傷:常見於機車車禍,因小腿受到撞擊使脛骨過度後移導致韌帶撕裂或斷裂,但受傷時症狀未必很明顯,診斷較不易。初期會有輕微的關節腫脹或積水,當膝關節半彎曲時(例如下樓梯)會引起劇痛。深蹲、跑步後膝蓋痛?專家點出關鍵運動傷害治療專長的復健科醫師侯鐘堡強調,在正確的運動下,不論跑步或重訓,各種活動並不會導致關節退化,反而對關節有長期保護作用,關節退化或積水經過治療後也還是可以繼續運動。骨科醫師方啟榮補充,目前的研究無法證實跑步、馬拉松會直接加速關節的退化,體重過重、先前關節損傷或運動相關傷害包括韌帶、半月軟骨等等損傷,才是傷膝的原因。至於深蹲的最常見困擾——膝蓋痛,健身名人筋肉媽媽在其著作《用阻力,遇見更棒的自己》提到,這除了來自不知怎麼靠臀部出力,將力量放在腿部前側也導致膝關節壓力過大(將力量放在股四頭肌不是錯誤方式,但對膝蓋壓力較大);尤其是肌力不足,不自覺膝蓋内夾造成膝關節產生扭轉,長期下來的確會造成膝蓋損傷。她提醒,深蹲造成膝蓋痛的原因很多,應先找醫師與物理治療師評估,再靠運動增加肌肉、補強肌力,矯正失衡的體態與動作,才是最治本的方法。總之,運動務必適量、循序漸進並量力而為,才能避免運動傷害並達到強化膝蓋的效果,受傷後也要循序漸進的休息復健,才能讓膝蓋陪伴久久。預防和改善膝蓋痛,醫師教你日常保養的五個方法關節軟骨的損耗是不可逆的,保護膝關節首重減少磨損並加強修復。所以發生膝蓋痛時,除了就醫找到原因,骨科醫師和復健科醫師也建議平常就能做的五個「護膝」方法:1. 控制體重、避免過度負重:減少膝蓋負擔就是真正有效的預防方法。2. 增加肌力:特別是股四頭肌和大腿後側肌群的肌力強化,可增加關節穩定度。像是透過「抬腿運動」慢慢把膝蓋伸直,保持腳踝用力往上翹起,接著保持不動20秒再慢慢放下,一天至少做50~100次才能達到訓練效果。3. 拉筋伸展:因膝關節退化也常造成膝蓋周邊肌腱緊繃,適時伸展讓大腿後側肌群柔軟有彈性,可以減少膝蓋壓力,同時維持關節活動度。4. 低衝擊有氧運動:配合游泳或水中快走、太極、快走、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可減少對膝蓋的衝擊並增加血液循環。5. 避免不良姿勢:因為易使骨盆傾斜,膝關節髕骨外翻或位移造成軟骨磨損,或是造成膝蓋壓力和壓迫血液循環,都很傷膝。不良姿勢包括:.翹二郎腿、翹腳.站三七步.蹲、跪、盤腿過久.坐過矮的板凳資料來源:膝蓋痛不等於關節炎Dr. SKY 膝關節痛導航地圖 12種膝關節病因一次看懂《膝蓋退化 該怎麼辦》治療膝蓋痛,找對方法最有用!膝蓋痛的原因是什麼?堡醫師教你-怎麼自己當醫生!男兒膝下有黃金: 認識前膝疼痛-髕前滑囊炎《護膝運動》 圖解簡單動作,預防膝蓋疼痛延伸閱讀: 賴以威10年歷經父逝、閃婚、喪子...數學家的愛情小說登HBO:平凡日子才是機率極低的幸福|推薦免費保健課程給您|▽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
-
2021-08-2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膝蓋微彎20度就卡卡脹痛!這9種狀況易得「髂脛束症候群」
這陣子因新冠肺炎,許多民眾不敢到健身房訓練做運動,興起了居家運動熱潮,不管是跑步、瑜珈、騎飛輪車、有氧運動都是熱門選項,但許多時候運動會在不知不覺中帶來傷害,復健科醫師指出「髂脛束症候群」就是常見的運動傷害之一,雖然一般不用開刀,但還是得接受治療避免復發。 什麼是髂脛束症候群? 髂脛束是沿著髖部和大腿外側往下連到膝蓋下方脛骨的一條粗厚纖維組織,當跑步的時候,讓身體前進的肌肉是位於腿部前側及後側的肌肉,而腿部內外側的肌群負責的是提供腿部穩定的功能,髂脛束是由臀大肌和闊筋膜張肌兩塊肌肉延伸所成,它與大腿伸直、外展、旋轉等動作有關,髂脛束除了提供腿部動作與穩定外,也負責膝蓋的穩定。沒有它雙腿連站都不穩,更別說是走路。 正常功能良好的髂脛束應該是穩定又有彈性的,然而,不當的使用容易使髂脛束產生微創傷,當髂脛束反覆出現微創傷而過程中又缺乏適當的牽拉運動,就容易使組織纖維化而變得僵硬。髂脛束在膝蓋外側非固定位置,當膝蓋彎曲時,髂脛束在脛骨後側方,而膝蓋打直時,髂脛束位置前移,當從事像跑步、騎車、登山這類需反覆伸曲膝蓋的運動時,就容易使髂脛束在膝蓋處和骨頭產生摩擦,易導致受傷發炎,特別是在膝蓋維彎20-30度時,有卡卡脹痛感。 哪些族群易發生? ◎扁平足:腿部過度內旋使髂脛束承受額外壓力。 ◎髖外展肌(臀中肌)無力:髂脛束會和臀中肌一起合作負責大腿外側的穩定,當無力時,髂脛束需更過度使用。 ◎股四頭肌無力:髂脛束需花更多的力量來代償。 ◎下肢肌力不足又突然增加訓練的分量。 ◎跑山路(尤其是下坡)。 ◎熱身跟收操不足。 ◎選用不適當的鞋子(如:訓練時穿著過度輕量化的跑鞋,或使用過度磨損的鞋子…)。 ◎長時間盤腿蓮花坐。 ◎骨盆較寬之女性。 發生時該如何處理? 1.當發生當下立刻停止進行中的活動,在受傷部位冰敷。 2.在恢復過程中可執行髂脛束及上方闊筋膜張肌的按摩及拉筋,保持大腿側邊肌肉和髂脛束的彈性。 3.可加強訓練臀中肌及股四頭肌的肌力。 4.嚴重或慢性疼痛,經吃藥、休息或復健仍沒有改善,可選用震波或打針治療。 5.直到受傷的部位做任何範圍的動作都不痛了,才可開始運動。跑步的原則以先增加距離之後才增加速度。若能有疼痛,但非運動不可,可選擇重量訓練或游泳,游泳對於減輕膝蓋壓力是很好的運動選擇。 長跑者或長途單車愛好者中有約20%曾經歷髂脛束症候群,因為運動前的熱身和運動後的收操時常被忽略,但這個過程是相當重要的。李薇醫師提醒記得傾聽身體的聲音,若是已經感到不適千萬不要勉強,因為傷害往往發生在這個時候。如果疼痛一直沒有改善,請立即就醫,尋求進一步的治療。 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1-08-19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在家騎飛輪反覆摩擦 陰囊腫了
50多歲張先生,在3年前自覺右側的陰囊比左側大,但沒有任何不適,便不以為意。近期因疫情居家辦公,長時間宅在家,便購買飛輪車在家運動,騎了一個多禮拜後,開始覺得右側的陰囊會不停的摩擦、碰撞,伴隨著疼痛感,走路時強烈不適,因此就醫。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表示,經觸診及超音波檢查,發現他的陰囊大小約7.5公分x7公分x3公分,診斷為副睪囊腫合併陰囊水腫引起陰囊腫大,建議張先生暫停激烈運動,穿著寬鬆衣物,倘若陰囊有摩擦破皮,使用外用藥物防止感染,疫情和緩後以手術治療。周固指出,造成陰囊腫大的可能原因,包括副睪囊腫、睪丸腫瘤、睪丸和副睪丸發炎、陰囊水腫。若發生副睪囊腫,推測可能與感染或創傷有關,多發生於40歲以上男性,觸診時可摸到腫塊,超音波及透光檢查可見透明水囊。平時陰囊偶有下墜感,有些人會有壓痛、鼠蹊部不適,隨著囊腫的變大,陰囊也會腫大。周固指出,如果陰囊腫大確診為副睪囊腫,定期追蹤即可,但當陰囊外觀明顯腫大影響生活,且有不適症狀時,應積極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術後2周便可恢復正常生活及合適的運動。尚未治療副睪囊腫者,建議做較和緩的運動。許多民眾防疫在家,多使用跑步機、飛輪、跳繩等居家運動,周固說,對於副睪囊腫大到引起陰囊腫大者,運動時腫大的陰囊會反覆的摩擦周圍皮膚,易引起破皮發炎,倘運動過程中有碰撞可能引起出血感染、疼痛、腫大情況加劇,因此要更加注意。
-
2021-08-18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他防疫在家騎飛輪 「蛋蛋」竟腫大如飯糰
一名50多歲張先生,約3年前自覺右側的陰囊比左側大,但沒有任何不適,便不以為意。近期因疫情居家辦公,減少外出活動,長時間宅在家,便購買飛輪車在家運動,騎了一個多禮拜後,開始覺得右側的陰囊會不停的摩擦、碰撞,伴隨著疼痛感,走路時強烈不適,因此就醫。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表示,經觸診及超音波檢查,發現陰囊大小約7.5公分x7公分x3公分,診斷為副睪囊腫合併陰囊水腫引起陰囊腫大,因此建議張先生先暫停激烈運動,穿著寬鬆衣物,倘陰囊有摩擦破皮,使用外用藥物防止感染,疫情和緩後以手術治療。周固指出,造成陰囊腫大的可能原因,包括副睪囊腫、睪丸腫瘤、睪丸和副睪丸發炎、陰囊水腫。副睪囊腫的發生原因,目前推測可能與感染或創傷有關,多發生於40歲以上男性,觸診時可摸到腫塊,超音波及透光檢查可見透明水囊。平時陰囊偶有下墜感,部份人有壓痛、鼠蹊部不適,隨著囊腫的變大,陰囊也會腫大。許多人擔心囊腫會影響生育能力,周固表示,據研究統計,罹患副睪囊腫者中,生育能力正常與不孕的比例接近,顯示沒有明確關聯。周固指出,陰囊腫大排除其它因素後確診為副睪囊腫,定期追蹤即可,但當陰囊外觀明顯腫大影響生活,且有不適症狀時,應積極治療。治療方式以手術治療為主,術後2周便可恢復正常生活及運動,並挑選合適的運動。尚未治療副睪囊腫者,建議以較和緩的運動為主。周固說,許多民眾防疫在家,多使用跑步機、飛輪、跳繩等居家運動,對於副睪囊腫大到引起陰囊腫大者,運動時腫大的陰囊反覆的摩擦周圍皮膚,易引起破皮發炎,倘運動過程中有碰撞可能引起出血感染、疼痛、腫大情況加劇,因此要更加注意。周固表示,由於引起陰囊腫大的原因眾多,也可能是疾病所造成,因此平時應定期自摸陰囊觀察大小有無改變、質地有無變硬、是否疼痛等,倘有變化儘早就醫鑑別診斷,及早治療。
-
2021-04-09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體重破百直腸科名醫陪兒路跑甩肉20公斤 病患以為看錯醫師
「妳掛錯科了吧,不是這個醫師啦。」一名癌後一年追蹤一次的老太太,對著媳婦質疑再三。我是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建志,五年前開始減重,用了一年半時間,破百體重甩掉了20公斤,前後判若兩人,在門診中常有病人懷疑掛錯醫師。減重的動機很單純。2016年,要升小一的兒子央求我陪他完成1公里的路跑,1公里看似短程,但我長期過重、膝蓋在大學時又受傷開過刀,一上跑步機才跑300公尺,就喘到受不了。心律不整 靠服藥改善其實,兒子還沒許願的前一年,我就因一場莫名嚴重的心律不整,警覺到自己也是人,也會變病人,當時心顫到會心慌,住院做了各種影像檢查,找不到問題,最後靠著持續服藥控制病情。出院後,一位愛路跑的好友建議多運動,「來跑步吧!」我直覺怎麼可能,但也動起「等我體重減輕一點好了」念頭,因工作忙,決定先從「吃少」下手,結果半年下來根本沒效,常在挨餓,餓起來脾氣更差。兒子短短1公里的號召,竟成為我一路靠運動減重的支撐。由於騎飛輪對膝蓋的傷害僅次於游泳,社區樓下正好有兩台,符合不用出門也能動的懶性,但第一次節食減重失敗,這次信心也不是很足夠,僅小聲的跟自己說「每天騎30分鐘就好」,三個月若沒效再說吧。用App天天記錄體重,不管再忙都會去騎,才一個月,體重竟然掉了5公斤,耐受力也變好了,因此騎飛輪時間拉長到45分鐘,看著體重數字節節下降,開始期待運動,成為工作以外的重心。減重期間,不再少吃或不吃,而是調整飲食內容與作息,現在大幅降低碳水化合物攝取,晚上七點半後不再飲食,直到隔天早上六點多早餐,雖然沒有「168」,卻戒除消夜習慣。建肌力 舉啞鈴做伏地挺身瘦下來的過程,脂肪沒了,皮都皺鬆了,開始建立肌力,讓肉長出來才能撐起皮膚,在周一到周五,每天利用早上送完小孩上學後的短短10至15分鐘做核心運動,像仰臥起坐10個、伏地挺身10個、棒式10個,啞鈴舉幾下,周六、日休息,逐漸感覺肌肉變結實,腰痠背痛問題也減緩。2017年底,身體狀況都準備好似的,不僅陪兒子完成路跑,還可以跑到10公里。現在假日常跟太太帶小孩爬郊山,走走戶外,對我來說,這在以前是天方夜譚!找回健康 脾氣也變好了運動減重讓我找回健康,心律不整的藥從三顆、兩顆到停藥,血壓從130毫米汞柱降為110毫米汞柱,脾氣變好,不那麼急躁,過去睡覺打呼得很嚴重,現在消失了,睡眠品質更好。我的運動時間不長但穩定,符合333原則(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30分鐘、每次心跳超過130下),我常建議朋友,不能把體重設定看得過度壓力,應從小目標達成開始,才容易成功,並內化為生活日常的設定,如果很勉強的做到,一定維持不久。我的體質像老爸,但後天才是造成肥胖主因,大學重考那年壓力超大,不動又愛吃,就來到96公斤,後來醫師訓練期間直接破百,長達13年,「過重」不能怪爸媽,自己責任比較大。我兒子好像也有肥胖體質,但現在我跟太太盯著他,要求建立良好生活型態,包括:不喝含糖飲料、三餐定時定量、多運動。「好的生活習慣被建立,絕對離譜不到哪裡去。」陳建志小檔案現職:和信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年齡:49歲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專長:大腸直腸癌症手術大腸直腸內視鏡手術(腹腔鏡微創手術)肛門疾病及相關手術大腸內視鏡檢查大腸直腸癌症家族史相關諮詢興趣:爬山經歷:NewYork-Presbyterian Hospital Weill Cornell Medical Center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及北榮外科部住院醫師、總醫師
-
2021-01-29 養生.抗老養生
10年偏頭痛,靠運動不藥而癒!70歲的他透露:這樣才能越活越青春
工信董事長陳煌銘40多歲起就深受偏頭痛所苦,直到運動才解決困擾,自此養成健身習慣。喜愛旅遊和攝影的他,每年都會給自己旅行清單,去年因為疫情無法出國,他轉而去爬台灣最高峰——玉山。70多歲的他,還在風雨中挑戰雪山攻頂。 陳煌銘是在美國深造時養成跑步的習慣,回台投入職場,卻因沒時間運動,身體出了狀況。最苦惱的是「偏頭痛」,「每個月痛一次,到醫院打針、吃藥就好了。」為了解病因,他去做電腦斷層、照腦波都沒問題,「醫生說是微血管問題。」 他曾去練外丹功、氣功,都沒得到改善。大約26年前,開始慢跑、到健身房做重訓、騎飛輪,徹底解決了偏頭痛,尤其是「騎飛輪」,透過大量流汗,全身的毛細孔打開,打通了氣血。他笑道:「可能是阻塞,氣血通了,就好了。」 10年偏頭痛,運動後不藥而癒 長達10年的偏頭痛因運動痊癒,他開始養成健身習慣。「只要中午有空,我就會到健身房報到。」他強調,運動前必須做好暖身,如拉筋、鬆馳等,才不會有運動傷害。 「上完課後,去沖個澡、進烤箱,這樣全身的循環就會很好。」騎飛輪10多年,他坦言自己「上癮了」,「不去,身體就覺得怪怪的。」 另外,他也發現,運動能讓人留住青春,「青春雖然沒有辦法追回,但可以維持。」他笑道:「有運動的人,年紀都看不出來。」 「人都會有想懶散的時候,讓你有活力就在一念之間。」他強調,運動對每個人都有必要,只有多動,才能保持健康、遠離疾病。 旅行,是他一輩子的志業 旅行,向來是陳煌銘的興趣,「我的夢想是環遊世界!」這個興趣在他年輕時就展現。留學時他選擇就讀紐約州立大學,原因竟是看到一篇英國報導,「我看到這所學校很美,隔壁就是多倫多,有全世界第3大的尼加拉瓜大瀑布。」 近幾年,他開始全球走透透,「每一年我都會安排旅行計劃。」2013年起走訪了西藏、蒙古國、尼泊爾、馬爾地夫、瑞士、印度、斯里蘭卡、加拿大、美國等,他說:「到處走一走,心胸都會比較寬闊。」 ▲2019年赴瑞士10多天,還去挑戰冰川健行。 ▲旅遊的沿途美景,讓他一輩子難忘。 讓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旅行是2019年赴瑞士,選擇健行10多天。行前,為訓練自己在短時間內適應高山,走樓梯健身。這趟旅行,徒步瑞士山區,沿途看見許多美景,「那裡的山,綾線很美,行走到一段路,還有掛著鈴噹的牛,在山谷裡吃草,景色相當優美。」 2013年他騎單車環島,2019年去爬雪山。回憶攻頂那一天,遇到刮大風、下大雨,「大家都說山還在,下回再上去,我覺得自己已經這麼辛苦上來,再怎樣都要攻頂。」一行有28人,僅有4人攻頂,他是其中一位。 ▲2019年爬雪山,遇到刮大風下大雨,一行28人僅4人攻頂,陳煌銘是其中一位。 疫情無法出國,揪友登玉山 去年,因為疫情無法出國,他也沒停下腳步,7月和朋友去登玉山。當他登上海拔3952公尺,俯視群山,「那一刻覺得整個台灣在我腳下,真的有居高臨下的感覺。」 留在台灣,他發現家鄉的山非常壯闊美麗,「台灣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有268座,我深深感覺,我們不會輸給瑞士,應該好好運用這個難得的觀光資源。」他有感而發的說。 陳煌銘能動能靜,且興趣廣泛。年輕時學習攝影,添購許多厲害的攝影器材,在自家洗手間做了一間暗房、沖洗照片。因對構圖相當有研究,出國旅行時,沿途用手機及攝影機拍攝不少美景。 一圓兒時夢想,從頭學樂器 4年多前,他決定去學習樂器。他坦言,是為了補足童年的不足,「小時候家裡很窮,哪裡有可能學樂器?」因此,他對會樂器的人,抱以無限羨慕的神情。多年前,台灣流行學習薩克斯風,他也拜師學藝。 「薩克斯風很好學,但它很重,搬運麻煩,每一次安裝就要測試。加上,它的聲音很大,一吹鄰居、老婆就不高興。」為了敦親睦鄰、和老婆和平相處,最近轉而學習洞蕭。 「小時候聽到隔壁鄰居在吹洞蕭,它的樂聲真的讓人很感動,而且可以隨時隨地吹。」他說,學習吹奏樂器有個優點,「可以練習腹部和胸部,對身體很好。」 今年70多歲的陳煌銘,對生命有很多感悟,他說:「人生給你90歲,一個人只有3萬多天,讀書、生小孩就去掉1/3,創業再去掉1/3;人真的不要去想過去、未來,要想現在,忘齡樂活。」現在的他,開心自在做自己喜歡的事,越活越青春。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別人看不見的成長,都在獨處時!傾聽自己,釐清什麼該放下、什麼該繼續提起前進.50歲後累積感恩時光!15個值得收藏的金句,讓人生過得更輕鬆、被幸福感填滿.嫁個好老公就能得到一切?精神科醫師9句話告訴你,依附男人等於慢性自殺!
-
2020-07-27 科別.骨科.復健
痠痛復健 治標不治本
久坐不動,低頭緊盯螢幕,這使得台灣已成痠痛王國,平均每廿人就有一人背痛、頸痛。健保資料顯示,去年因肩頸背痠痛就醫人數高達一百○三點六萬人,一年就醫五百五十七點四萬人次,其中八成五接受傳統電療、熱療、牽引等物理治療,為此,健保就支付四十六點九億元。不過,國外相關醫學文獻證實,電療、熱療、牽引等物理治療,治療效果等於零、無效,或是僅能暫時緩解疼痛的項目,看診一次,可做六次復健,等於只是「做心酸的」,這也讓許多復健場所成中老年人社交場所。林先生就是典型「復健做心酸」個案,他在一年半前某次重訓後,下背不適,至地區醫院求診,X光檢查正常,又做了核磁共振,結果疑似椎間盤突出。為此,他每周回診做三次電療,熱敷、腰椎牽引、紅外線,三個月後,又至復健專科診所接著三個月電療,熱敷、腰椎牽引,治療半年期間,暫停所有運動,但背痛依舊。最後林先生求助醫學中心骨科,醫師建議開刀,他擔心後遺症,未簽下手術同意書,最後在朋友介紹下,至物理治療所自費做詳細評估,治療師認為,問題在於薦髂關節,徒手治療三次,症狀明顯改善,治療一年後恢復七、八成,可騎飛輪運動。想起前半年那段復健治療,不免懷疑走了冤枉路。長榮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副教授王劼去年九月在《物理治療》期刊發表兩篇研究,分析二○一一年健保資料,當時頸痛或背痛病人大都只接受簡單熱敷、電擊等物理治療,明顯與各國實證指引建議相抵觸。王劼表示,各國醫學會與政府單位歸納實證研究,制定頸痛和背痛物理治療臨床指引,大多建議,運用徒手治療或運動治療。至於牽引、熱療、電療等國內常見復健治療,則被認為證據不足、不建議做,僅有少數指引建議,可在急性期暫時緩解症狀,例如自行在家熱敷。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復健科醫師林頌凱表示,電熱療及牽引具有舒緩緊繃、減少疼痛、減少神經壓迫程度等效果,但舒緩之餘,無法治本和預防。「別以為復健儀器治療無害,有健保就不做白不做。」陽明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教授王子娟說,愈來愈多實證顯示,電療熱敷等被動儀器治療對病人可能有潛在危害,「保持適當活動」更重要。痠痛患者以為痛就是發炎,所以應該少動,透過儀器就能消炎,以致出現「恐懼迴避(fear avoidance)」惡性循環,愈不敢動,愈來愈沒力氣、功能愈來愈差,恢復進程延緩,醫療支出增加,許多患者因復健無效而被建議開刀。
-
2020-04-11 失智.像極了失智
今是國際帕金森日 醫師2項運動建議 望病友運動抗疫
今天是國際帕金森日(4月11日),國內約有10萬多人,時值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病友相對比較脆弱,面臨染疫的高風險。新冠病毒是高傳播的病毒,患病死亡率因病人自身免疫反應有不同發展。帕金森氏症多好發在65歲以上的老人,在疫情中,帕金森氏症病患染疫機率高。病人常因身體僵硬、手抖症等情形帶來行動困難、活動力下降,常伴隨發生失眠、便祕、憂鬱和自律神經失調等症狀,也因病人的活動力和活動量不足,他們的心肺功能較同齡正常人低落,又因運動量不足、失眠、便祕等因素,會導致病友飲食胃口不佳和免疫力下滑,容易遭新冠病毒感染,因此,病友的防疫工作必須加強。如何幫助帕金森氏症病人在防疫期間,透過運動改善對抗疫情的能力?其實,適當的運動可以改善睡眠品質、減少憂鬱和便祕的情況,提升飲食吸收力,增強病人的抗疫力,加強對抗疫情增加自身在疫情中的存活機會。對不同階段的病友,有不同強度的運動建議。輕度患者:可以如常人一樣,運動類別沒有太大的限制,關鍵是維持穩定長期的運動習慣,從少到多,慢慢增加每日運動時間,透過適當肢體運動,活化腦細胞、加強腦部血液循環,幫助延緩帕金森氏症的臨床症狀。有氧運動、游泳、瑜伽、太極或騎飛輪等都是很好的運動選擇,但要注意運動環境的安全性。中度和重度的病患:考量僵硬程度與平衡感失調等因素,建議在家人的陪伴或協助下,以床上翻身、扶持牆壁或床沿的肢體伸展練習為主,透過緩和性運動進行肌肉訓練,加強自身免疫力。因應新冠疫情爆發,如果宅在家,推薦可以透過自主肢體運動鍛鍊自己。病人最佳運動時間,應選擇服藥後30至60分鐘,藥效開始發揮功能時,是最好開始運動的時間。藥品的服用會受到蛋白質食品的影響,所以飯前半小時或飯後一小時服藥,視病人的用藥情況調整。每周最好安排4至5天,每天運動20至40分鐘,可拆成幾次進行,每次最少運動10分鐘,幫助病友強化自身健康對抗病情。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