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4 科別.消化系統
搜尋
馬桶
共找到
387
筆 文章
-
-
2020-09-01 科別.消化系統
安倍被潰瘍性大腸炎折磨50年 病患「日跑廁所30次」抱馬桶才有安全感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為潰瘍性大腸炎復發,而辭去首相職位,之前還傳出他不適吐血,台南市立安南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許秉毅表示,民眾對這項疾病比較陌生,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亞洲人發生的機率很低,但安倍首相卻被這項疾病折磨了50年,一輩子都可能無法根治,有些患者甚至每天要跑廁所2、30次,「在廁所旁才有安全感」,也解釋了安倍首相工作時要常跑廁所的情況,但是這項疾病卻不會吐血,可能還有其他的原因。安倍因為這項疾病而去職,不少民眾有疑問「這跟胃潰瘍一樣嗎」、「有這麼嚴重需要辭職嗎?」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表示, 潰瘍性大腸炎與因為壓力或飲食不當引發的胃潰瘍完全不同,前者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的原因是體內的免疫細胞錯亂,攻擊自己的大腸,使大腸產生發炎及潰瘍的一種疾病。其發生率大約是1.2到20.3每10萬人/年,較好發於歐美人士,亞洲人發生得較少。目前還不清楚導致免疫系統錯亂的真正原因,不過研究顯示可能跟腸道壞菌、遺傳基因、高油高糖飲食和抽菸有關。他表示,腹瀉和血便是潰瘍性大腸炎的兩大症狀,這是為何安倍有時在工作時必須頻繁跑廁所的原因。曾有一位30歲罹患潰瘍性大腸炎的女病患,發病時,一天要跑2、30次廁所,「我必須在廁所的旁邊,才有安全感」患者說,可以理解疾病帶來的痛苦。此外,有些潰瘍性大腸炎的病人還可能因為腸道發炎而導致腹痛、發燒、體重減輕及疲勞。嚴重者甚至會發生大腸破裂,引起腹膜炎而死亡。同時潰瘍性大腸炎的患者因腸道慢性發炎,大腸癌發生率會比常人高,約3%的患者最後會產生大腸癌。一般建議,發病8年後,就要定期作大腸鏡,篩檢大腸癌及癌前病變。在治療上,潰瘍性大腸炎目前無法根治,只能經由藥物﹙包括胺基水楊酸、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糞便移植及改變飲食生活習慣來改善症狀及促進大腸潰瘍癒合,也就是台灣話說的「會好不斷根!」這是為何安倍自17歲發病,至今被折磨了50年,始終無法痊癒的原因。不過,許秉毅表示,潰瘍性大腸炎患者之免疫細胞只會攻擊大腸,並不會攻擊食道、胃或十二指腸,所以安倍日前發生之吐血應有其他毛病,非潰瘍性大腸炎直接引起。
-
2020-08-24 新聞.健康知識+
老屋水管每天送鉛來,年輕人心血管風險增!專家教吃這些食物有利排鉛
台灣有不少屋齡超過60年的老建築,其中的老水管恐怕每天將有毒重金屬「鉛」送到你面前。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任蘇大成研究發現,新北市31個家戶有9戶早晨第一公升水鉛含量逾6微克,台灣大學約60年之舊校舍第一公升水鉛含量更逼近250微克。蘇大成指出,鉛會降低兒童智商,新研究亦證實使年輕人頸動脈變厚風險增一成、代謝症候群風險提高四成,呼籲政府盡快優先針對老舊屋舍和校園進行採樣分析,以了解暴露風險。台大醫院今由新任副院長高淑芬主持記者會,蘇大成與恩主公醫院副院長林建宇、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黃柏菁出席,共同說明長期合作研究最新成果。蘇大成表示,針對738位平均21歲之12到30歲成年人,研究發現尿中鉛濃度越高頸動脈中內皮層厚度越厚,在校正其他危險因子之後,鉛暴露增加代謝症候群風險41%,也與與胰島素阻抗、血壓、代謝症候群等心血管危險因子有正相關。研究也發現鉛暴露與頸動脈早期動脈硬化有密切正相關,鉛濃度較高者,頸動脈厚度增加14%,可能機轉是鉛促使核酸甲基化。上述兩篇研究都在今年發表於國際期刊。蘇大成於2017年做31個新北市居家測試評估,在夜間不用水的前提下,測量早上起來第一公升的水鉛含量,結果31個居家裡有5家超過6微克,兩家超過10微克,兩家超過9微克,顯示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家戶水管會「送鉛給你」。蘇大成與台大環工所教授林逸彬合作,測試台大屋齡大約60年的校舍一樓,第一公升水鉛含量逼近250微克,第五公升以後才慢慢下降,但連續採十公升,所有樣品總鉛濃度都超過10微克。林建宇表示,長期低劑量暴露導致的慢性鉛中毒,大多是無症狀,過去已知會導致腎衰竭、過敏氣喘等免疫失調、兒童智力下降。最新研究更確立鉛與年輕人心血管疾病有關,分析美國資料也發現,體內鉛濃度與股骨骨密度有負相關,這趨勢在停經前的婦女更加明顯,會增加骨折風險。蘇大成表示,鉛對於身體所有生理系統都是負面影響,國際間公認沒有安全值,也就是最好完全不要暴露到任何鉛。然而,台灣民眾鉛暴露是美國的2到2.5倍,90%時間人都待在室內,如果室內飲水、灰塵、油漆含鉛,就會造成問題。他強調,公布研究不是要讓人恐慌,而是要提醒並提供解方。蘇大成指出,我國經濟標準檢驗局公告實施的CNS國家標準,其室內塗料是比照中國,僅針對可溶性鉛含量限量90ppm,在室外塗料部分,雖順應多數國家作法定定總含鉛量限量標準600ppm,但對於超標產品僅要求加註警語,而未定定強制下架標準。另外,過去廣泛使用的黃銅水管含鉛量高達百分之五到八,就算自來水公司大管路換管,水進到老屋,還是盛裝在鉛管中。蘇大成建議,環保署、營建署、自來水事業單位、標檢局及地方環保局和教育局應通力合作,大規模調查幼兒園及小學自來水含鉛量,另須檢討含鉛管的使用及相關規範,尤其應研擬無鉛管材(含鉛量小於0.25%)在自來水系統及新建築中全面使用的可能。同時推動國內大型人體生物監測計畫,針對老舊建築等熱區,以不放流的採樣方法進行分析,以評估民眾健康風險。・如何防止鉛暴露:回家後先讓水龍頭流水一到兩分鐘。流出之水可以沖馬桶或澆花。選擇有標檢局「飲水用」標章的水龍頭。若仍有疑慮可選用認證可除鉛之淨水器。葉菜類烹煮前要洗淨。避免使用色彩鮮豔的裝飾器品盛裝食物。注意中藥來源安全可靠,並觀察服用後的反應。選用有安全標章的玩具,避免給嬰幼兒玩廉價鮮豔的玩具或贈品。注意打掃吸塵,避免落漆或剛油刷或焊接的場所。選用有綠建材標章之水性油漆。從是含鉛作業應穿著工作服,工作服不可穿回家,應更衣沐浴再回家。・有利於排鉛的食物:吃含鈣、鐵、鋅之食物,例如一天兩杯牛奶,可以與鉛競爭蛋白質載體。重視蛋白質食物之均衡攝取,例如豆製品和肉類。蛋白質可以與鉛結合為可溶性化合物,阻止人體吸收鉛。攝取含維他命C的食物,可以協助體內鉛從糞便中排除。諮詢/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任蘇大成製表/邱宜君
-
2020-08-22 科別.消化系統
沖馬桶前看一眼,從大便的顏色形態看健康!
你會在排便後看一眼嗎?其實,這才是最方便、最簡單的「體檢報告」。上完廁所沖馬桶前簡單觀察一下,大便的顏色和形態,就能get到我們身體的不少信號哦。最直觀的信號是大便的顏色健康的大便顏色一般是黃褐色或有些人稱為咖啡色、棕色,為什麼會有這種顏色,那是因為膽紅素這種成分的緣故。當膽汁中的膽紅素不能順利排到腸道(膽道梗阻),我們的便便就會掉色,在醫學上,我們稱之為“陶土樣”,簡單來說,就是便便泛白。記住,這個顏色是非常重要的信號,無論是否感到身體不適,都得及時去醫院查明白。除了掉色,便便染上其他顏色也同樣需要關注。● 黑便對於胃腸外科醫生來說,這是最常遇到的顏色。黑色、黑褐色的便便,我們稱之為「黑便」。黑便往往是因為血被消化了,這個血無論是人體消化道本身出血,還是食物中的血豆腐(鴨血、豬血),都可以導致黑便。因此,大家做便常規檢查前幾天都不能吃血豆腐、動物肝臟或者其他富含鐵的食物。如果確實是因為消化道出血導致顏色變黑,那就得盡快去醫院查一下,看看是不是有潰瘍等疾病。● 血便血被消化了,到了便便那裡就成了黑色,但如果出血的部位很靠近消化道的出口,還沒來得及被消化就排出了體外,那自然就還是紅色,我們稱之為血便。血便的原因多種多樣,大多數是因為痔瘡或是女性生理期。然而,很多腸道腫瘤的常見症狀也是血便,因此,千萬別忽視。不過,大多數腸道腫瘤在一開始的時候並不會導致明顯的大便顏色變化,在體檢的時候,還需要通過糞便潛血檢查去發現肉眼看不到的出血,因此,想完全依賴顏色變化去發現腸道腫瘤,往往會耽誤事兒。還有些“有痔”中青年,看到便便有血就想當然認為是痔瘡出血,而忽視了進一步檢查,這也不可取。● 綠色便腸炎、病毒感染可能會導致便便染上綠色,不過這些一般都伴隨明顯的腹瀉,甚至發熱、嘔吐等嚴重不適,所以不用醫生督促,病人自己也會夜奔急診的。● 黃色便 大家發現沒有,有時就只是吃了一頓麻辣火鍋配香油底料,或是一頓內蒙羊肉大餐,或者就是脂肪攝入多了點,都可能“一瀉千里”,並且還都是油膩的黃色。遇到這種情況,也不必太擔心,如果只是單純腹瀉,沒有其他不舒服,並且注意補水,一般情況下都沒事。除了顏色還有形態1.正常的大便形態一般是香蕉或香腸型。當然這不是說每次都必須是這種形狀才行,偶爾稍乾硬或者軟黏,也都沒什麼問題。但只是如果特別乾或者特別稀,我們就得注意了。2.大便乾燥、便秘,或者像腹瀉拉水便,不用特別去觀察,大家肯定都會在意。反而是乾燥導致的顆粒、小球狀態或是表面凹凸不平、有裂痕的便便容易被大家忽略。這往往這是因為平時吃蔬菜吃太少,腸子裡區乏纖維,導致蠕動不足,水分都被吸乾了。不過,並不是所有的便秘都是飲食結構失調所致。消化道對情緒非常敏感,工作壓力、情緒變化等都可能反映在形態和頻率上。還有一些良性腸道疾病,也是類似表現。所以,如果你是長期便秘或者腹瀉,還是需要去找醫生幫忙,而且調整治療的時間往往也很長。3.大便變細長:如果便便形態跟鉛筆一樣細長,而且持續一段時間始終如此,甚至越來越細,排便越來越難,就得到胃腸門診看一下了。醫生可通過肛門指診或腸鏡來看一下是不是腸道有腫瘤等問題。不過,確實也有很多人都經歷過偶爾細軟的形態,這個也可能是因為腸道水分吸收不充分有關,不用太擔心。千叮嚀萬囑咐,沖廁所前的一次簡單回眸可以給出這麼多的健康信息,確實是一個值得我們培養的好習慣。但別忘了,看完之後,還是要蓋上馬桶蓋,然後再沖水哦。因為不少研究都指出,如果開著蓋子沖水,那裡面的“分子”基本上可以瞬間佔領整個廁所……(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21 新聞.生命智慧
伴父走過最後一段路 宅女小紅:安寧療護最大的意義,就是讓活著的人更容易放下
總是以幽默風趣的文字,搭配眼鏡假鼻造型出現在大眾面前的宅女小紅,今年4月在安寧病房與父親告別。她分享了陪伴父親走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心境,為父親能在安適的照護中離開而欣慰。「現在美雲一提到安寧病房還是讚譽有佳,覺得充滿尊嚴。很多時候久病的人會活得沒什麼尊嚴,因為很多事不能如自己意,比如沒人幫你刷牙就只能臭著嘴。但安寧病房每天都有人來幫忙清潔,弄得舒適乾淨,讓家屬看了都很舒心,非常能減輕難受的情緒。」宅女小紅在部落格寫下父親離開後的感受,說起母親對這段照護的日子能住進安寧病房,可說是他們能給予父親最後的禮物了。 父親親自簽署安寧意願書,家人尊重病人意願 「我另一位至親過世前經歷了急救過程,身上插滿管子,現在回想起來都是那幅畫面。」宅女小紅憶及這段往事,仍慶幸著父親及早告知家人他的醫療決策。 小紅的父親罹患攝護腺癌多年,病情一直控制得不錯,直到前年中風後身體狀況才急轉直下。「爸爸很愛吃,很愛『趴趴走』,癌症轉移導致反胃,加上中風不良於行,他常常說死了就是解脫。」這些年小紅經常和先生、小孩陪著爸爸上館子,「他愛吃烤鴨,只要爸爸精神好,就推著輪椅帶他吃好料。」年輕時忙於生意打拼,直到爸爸老了、病了,反倒是一家人相處最多的時光。 「有一段時間,癌細胞堵住淚管,眼睛腫得厲害,只能躺著的他,連電視也無法看。」當時醫師告知有自費藥可緩解症狀,但一個月得耗費高達10萬元,父親堅決不用,「他不想給小孩負擔,我們也尊重他。」小紅摘下眼鏡,擦了擦淚水,「與其和時日無多的病人爭執,為何不讓他自己決定?」父親久病多年,今年2月初,醫生請親友都到醫院,連同爸爸也在場,「他建議我們,直接掛安寧科,讓爸爸感覺到身心舒緩,而不再做侵入性醫療。」 因新冠肺炎之故,院方建議先做居家安寧照護,「爸爸知道自己來日不多,就預立安寧緩和意願書。」居家療護期間,來家裡協助的照護員細心叮囑該如何照顧病人,建議家人購置有輪子方便推動的馬桶,也可以申請免費租借輔具,「甚至留line給我們,照護真的非常細微周到。」不過,到了4月初,小紅父親因癌細胞轉移疼痛難當,遂申請入住淡水馬偕醫院的安寧病房。 住進安寧病房,體會到這是最正確的選擇 小紅的父親是榮民,長年都習慣到榮總就診。「因為考量就醫地點方便性,首選就是淡水馬偕。」父親最大的疑慮就是:這樣是不是要花很多錢?「我們住健保房,爸爸到月底離開,最後結帳金額只需自費4千多元。」結帳時嚇了一跳,沒想到這近一個月的「頂級」照護,健保多數都有給付,「這次照護爸爸的經歷和這樣的VIP醫療品質,讓我決定下半生都要為安寧療護代言(握拳),但有人要找我嗎!(笑)」羞昂本人帶著鼻音說出很宅女小紅的這段話,鏡片後的雙眼仍是紅通通的,幸好假睫毛沒有掉下來! 由於新冠肺炎管制,小紅的母親成了24小時住在醫院的主要照護者,其他家人都只能在特定時間探視,「如果沒有這場全球性傳染病,聽說安寧病房是很熱鬧,家屬隨時都可以圍一圈在病人旁邊。」 除了探視時間限制,僅僅是入住第一天,全家人都感受到能做這個決定真是太好了!整個環境非常舒服,「爸爸沒辦法把話說得很清楚,護理師卻能把他的需求都一一照顧到。」從修眉毛、刮鬍子到清舌苔,甚至幫爸爸清洗貼身部位,讓因病憔悴的他看起來乾淨又體面——光是這樣的日常清潔護理,就是連家人也無法做全、做到位。 又由於使用止痛藥的關係,小紅父親多數時候就是休息睡覺,「他大多時候是昏昏沈沈,但醒來也不喊痛,整個人看起來乾淨又舒服,在護理師的照顧下,爸爸過得很有尊嚴。」小紅說,安寧病房門口貼著「讓活的人不留下遺憾」的標語,她看著就像在自家臥房睡著的爸爸,身上只有氧氣管,而且要隨時取下也可以,「這樣的醫療處置,跟在急診室或加護病房真的差異很大。」 主動詢問身後事,爸爸坦然以對 「安寧療護不是在等死!」知道父親罹癌後,家人有討論過如何照護,甚至身後事嗎?小紅提及,爸爸得了癌症已數年,直到病況控制不住才讓子女知道。「我一直覺得女兒很貼心,這幾年總是有空就問爸爸想吃什麼、想去哪裡,只要有時間,我一定陪爸爸。」小紅想到自己是「包生男」的網紅,但遇到家人生病,好像還是女兒管用!不過,兒子的好處是,可以跟爸爸有話直說。 「弟弟直接問爸爸後事要怎麼處理,我爸很平靜的說不要告別式,也不做頭七,火化後就花葬。」能開誠布公攤開來講最好,家人不用去猜病人想做什麼,「我媽媽是很迷信的人,但聽到爸爸說了這些,就毫不掙扎完全照他的心意去做。」 在安寧病房期間,小紅兩個姐姐都在國外,如果特地回國還要隔離,大夥兒就天天用視訊跟在病房的爸媽聊天,天南地北地聊,好像就在彼此身邊。「末期病人有他的生命期限,健康的人的身心狀態也很重要!」爸爸叮囑姐姐們待在國外別回來,家人們在很坦然的狀態下陪爸爸最後一段路,「還好有問清楚爸爸的遺願,我們照著去做也舒服。」她建議大家不要忌諱去跟病人談他想做的事,「會難過都是活著的人,照著爸爸的心願走,就是讓活著的人好過。」 感謝安寧病房醫護人員,讓父親活得有尊嚴 光是行禮如儀維持父親的整潔舒適,這樣的安寧照護,就讓小紅家人感激涕零。「爸爸是4月底離開,因為之前已通知過兩次他可能彌留的消息,我們也往醫院跑了兩回,等到最後這一次,晚上7點多,大家還在視訊說笑,不久媽媽準備去洗澡,就看到爸爸大大喘了口氣,護理人員在第一時間趕緊過來。」小紅媽媽事後回想,爸爸應該那時就離開了,「可是我們趕到時,護理人員顧念家屬心情,告訴我們:『伯伯還在。』」說到這,小紅忍不住哽咽,「我們知道這是善意的謊言,很感激他們這麼溫柔體貼。」 護理師為爸爸換上日常衣服,還為他刮了最後一次鬍子,「媽媽到現在都很感謝護理師們,他們奉獻出無比的耐性與專業,比家人做得更好!」小紅回想,爸爸走的前幾周心情都很平靜,「我把自己能為父親做的事都盡量做到,在我看來,安寧療護這段時間存在的最大意義,就是讓活著的人更容易放下。」爸爸住在有5個床位的健保房,鄰床病人來來去去,在小紅眼裡,也像是一種平靜面對死亡的預習。 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經常在臉書分享自己步入40歲心態如何的宅女小紅,經歷父親這段人生最後一哩路,也考量是否要加買保險,「包括我媽媽,我們開始思考的,就是不要帶給別人負擔,因為爸爸一路走來也是這樣對待我們。」她抹抹眼淚笑道,「以前爸爸還很健康的時候,就經常說老了就直接把他送到養老院。」父親永遠在為子女著想,僅記著不成為家人的負荷,「這也讓我更了解身體健康的重要!」 訪問末了,小紅收斂笑容,語重心長地說,有時外出看到外籍移工推著無法自理、走動的長者出來,她更深刻體認,「沒有人喜歡不自由地活著。」父親走後,媽媽開始用好的保養品,「發現要對自己好一點。」她以為,這都是在安寧病房接收到的正面能量——不但讓逝者有尊嚴地離開,更照顧到了家屬的心理健康,這是安寧療護存在非常重要的價值!最後,羞昂在臉書寫下這段話分享她衷心的呼籲,「記得,安寧不等於你放棄了親人推他去等死,而是希望他安定安穩有尊嚴的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啊!」
-
2020-08-18 科別.消化系統
大便可以告訴你的5件健康事 長這樣代表胃腸道在出血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你的大便可以告訴你是否生病了!排便是人體消化食物後排除廢物的重要方式,你吃進的食物與你的糞便息息相關,你是否曾細心觀察過你的糞便,因為它可以告訴你身體一些重要的疾病徵兆,有時醫師也會請病人進行糞便檢查,幫助診斷病情。快來看看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The Johns Hopkins Hospital)醫師教你如何從糞便顏色辨認警訊。堅硬如岩石糞便的外觀堅硬且形狀像小石頭或小卵石,可能是便秘的徵兆。即使你仍然可以排便,還是便秘的一種。大腸通過吸收水分來濃縮廢物,如果大腸中的肌肉無法收縮,則結腸中殘留的廢物將變得更加濃縮,導致大便變硬。顏色變化「我從患者那裡聽到的最普遍的擔憂之一,就是擔心糞便顏色改變了。」Linda Lee醫師表示,糞便的顏色會受到您所吃食物和大腸中細菌種類的影響。尤其人們的飲食中添加了許多食用色素,所以糞便的顏色也會隨之改變。「當我進行大腸腸鏡檢查時,我甚至可以告訴他們平時都愛喝什麼飲料。」糞便顏色的變化通常不會使患者提高警覺,除非它看起來是黑色或帶血,這代表消化系統可能發生問題。黑色焦油狀最常出現黑色焦油狀的原因,是服用鐵劑補給品或者含鉍的藥物。但是,這可能代表胃腸道某處發生內出血(例如胃或小腸)。油膩粘稠狀如果糞便看起來很油膩、黏稠且難以沖洗,則可能是您的身體無法正常消化脂肪。黏稠的變化可能是由於感染,乳糜瀉造成的消化不良或胰腺問題(如胰腺癌或胰腺炎)而無法消化營養引起的。糞便極細長如果糞便只是偶爾才如「鉛筆」般細長,可能是大腸肌肉運動所致,不用太過擔心。但若突然糞便那一陣子都成細長狀,小心可能是結腸阻塞,應就醫求助。參考資料:5 Things Your Poop Can Tell You About Your Health(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大便常黏馬桶,生病了嗎? 長期便秘會引口臭! 拚命刷牙不夠,還要做到4習慣
-
2020-08-16 養生.生活智慧王
做家務不再是苦差事!醫師娘教你用植物的自然清潔法
自然清潔法是目前國外最熱門的社區課程,令人著迷的原因,就是清潔時必須使用精油或香草來調製,讓料理家務不再是苦差事,打掃清潔變成芳療SPA。香藥草 也能抗菌洗馬桶人類使用香藥草做為最早的藥品已有五千年的歷史,像有名的鎮靜解痛百年老藥「阿斯匹靈」就是提煉自白楊樹(Poplar)樹皮。早在藥廠研發阿斯匹林前,美國西部拓荒探險家路易斯與克拉克在1803-1806時曾煎煮白楊樹皮用來退燒,並將這段過程記載在探險紀錄中。自然界有很多自然的寶藏可以運用,像我小時候住在苗栗縣苑裡鎮外婆家時,跟我同齡的表阿姨曾教我用牽牛花莖葉及無患子搓泡洗頭髮,也曾跟爸爸到野地裡挖車前草,回家製成青草茶退火。除了運用小蘇打、白醋、檸檬等材料打理家居生活,我在每個配方都適度運用香藥草的功效來達到抗菌及芳香,從精油、新鮮的香藥草、乾燥香草、花瓣、粉末、豆莢、果實、茶汁等,都能讓清潔變得有趣,減少化學品對家人的危害。例如:● 十分適合陽台種植的薄荷叢,能夠用於防鼠害。● 味道濃嗆更勝大蒜的苦楝粉,能運用於垃圾桶防蟲。● 乾燥的迷迭香葉,可以製成香氛冰箱。● 肉桂粉能夠打掃馬桶、浴缸,並有使人愉悅之效。● 不需強酸,金桔就能夠去除馬桶汙垢。香藥草泡茶汁 運用更廣泛進一步若將香藥草泡成茶汁,運用更廣泛,例如將百里香泡成茶汁,加上砂,能夠減少浴室發霉現象;香蜂草汁加上檸檬汁是很好的木製家具清潔保養液,橄欖油加上蜂蠟是原木家具最好的化妝師,效果有如電視攝影棚為演出者打上蘋果光,看來肌膚粉嫩年輕的效果。混合乾燥的迷迭香碎葉與小蘇打粉是很棒的刷洗粉,用來刷洗水槽、臉盆、馬桶、浴缸及不鏽鋼檯面,使得打掃也變成一種香氛術。混合本土的檜木球及多種香草的花草盆,是兼具美感的戶外防蒼蠅花草盆;結合貓砂及薰衣草、薄荷、百里香等更是有腳汗困擾者的救星,可以製成除臭包放在鞋中,減少臭氣。5大基本清潔精油我建議開始進行家庭無毒清潔時,可以準備以下5種基礎精油,這幾種都是比較經濟及可得的精油,也是芳療的入門款。1. 柑橘精油2. 茶樹精油3. 薄荷精油4. 薰衣草精油5. 尤加利精油不要以為精油用量愈多愈好,精油是濃縮的植物萃取有機溶劑,適量即可,尤其是懷孕婦女需特別注意使用量,可少不宜多。我有親身經驗,曾有一瓶較少使用的精油,有一天打開時發現,瓶蓋竟然分離了,原來已開封未使用的精油是可以融化塑膠瓶蓋環的,這也是純精油需以玻璃瓶儲存的原因。自製洗衣精準備材料:1. 橄欖液態皂(或液態皂)600ml2. 白醋1/4杯,約60ml3. 甘油1大匙,約15ml4. 水3/4杯,約180ml5. 精油15滴(任選)6. 準備1個大型的寬口容器(可以使用回收洗衣精瓶)製作與使用方式:將所有材料倒入瓶中均勻混合,每次要使用前都要搖一搖。倒入60ml至洗濯劑槽中,特別髒汙時,可以配合「自製洗衣一匙霸」使用,加強效果。小訣竅:甘油有助洗衣蓬鬆。自製橄欖液態皂,可以一次做好幾個月的用量;橄欖皂除了用於洗碗精,也可做為洗衣精,而且完全生物可分解,不會造成環境二次汙染。自製香草冰箱準備材料:新鮮或乾燥鼠尾草(Sage)、迷迭香、左手香、香蜂草(Lemon Balm)或薄荷葉製作與使用方式:在中午至下午太陽下山前,剪下3-5枝香草,此時較不會有露水,也不要在澆水後剪枝,因其含水量過多,不易維持鮮度。接著用絲帶或棉繩綁起來倒掛放在空氣中,讓精油集中在葉子,空氣濕度以50%為宜,否則無法完全乾燥,約一至二天即可完成。倒掛風乾法是國外很常見的居家自製乾燥香草的保存方法,等到乾燥後再放到冰箱裡,便能擁有芳香宜人的香草冰箱。小訣竅:台灣氣候較潮濕,可以用果乾機低溫烘乾香草。如果家中有種植一些香草植物,可以直接剪下數枝放在冰箱裡,新鮮的植物可以維持二至三周,可單用一種香草,或混合數種。
-
2020-08-14 科別.皮膚
異位性皮膚炎最癢的時候,為何總在下班後?醫師:你的過敏,其實是這問題害的
壓力會讓皮膚癢一發不可收拾「心情一煩躁,皮膚就跟著癢!」你是不是也有類似經驗?也有些人的狀況是:「忙了整天回到家、一放鬆反而全身癢起來!」以上2種狀況,都與前面提過的「自律神經」運作有著密切關係。自律神經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會分別在人體緊張興奮以及放鬆休息時進入活動模式,但問題同時也出在這裡。也就是說,兩者只要其中一方運作過度造成失衡,就有可能誘發搔癢。以交感神經為例,當人體處於持續精神緊繃、煩躁不安的狀態,自律神經運作將一面倒向交感神經,造成腎上腺素分泌過多。當腎上腺素過量,就會讓身體製造更多引起抗敏反應的免疫球蛋白「IgE抗體」,並活化肥大細胞運作、釋放更多組織胺,致使皮膚奇癢難耐。而IgE抗體還會觸發其他過敏反應、引起肌膚發炎。另一方面,當我們卸下壓力、進入放鬆狀態,就輪到副交感神經上場了。一旦副交感神經運作居於上位,血管便會舒張、加速血流,讓體溫升高。在這樣的狀況下,便會壓迫到血管周圍的癢感知覺神經、活化肥大細胞,產生陣陣搔癢。我對上百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做過簡單的調查,問他們一天當中皮膚最癢的是什麼時候?結果,比例最高的答案是「下班回到家換衣服的時候」。也有不少人回答:「一坐上馬桶大腿就開始劇烈發癢,只能一直去抓。」顯然,與壓力釋放有著相當程度的關係。由此可見,造成搔癢的背後因素千奇百怪,想要仔細釐清並不容易。這也正是我之所以會不斷強調「掌握搔癢的問題癥結比什麼都重要」的原因。光過敏每百人之中就有4個人接觸光照會引起過敏反應「小時候都曬得黑黑的,但現在只要曬到一點太陽就會皮膚癢,甚至出現紅腫……」如果你也有相同困擾,可能是「光過敏」,也就是「光敏感性皮膚炎」所致。對於光過敏患者來說,即使是正常的紫外線曝曬量,也會導致皮膚過敏、搔癢紅腫的現象,甚至誘發濕疹、蕁麻疹、水疱等症狀。在日本,每百人就有4人罹患這種紫外線光敏感,而我也是其中之一。只要紫外線高峰季節4~9月一到、一旦被日光照射又沒擦防曬用品,皮膚就會冒出一顆顆米粒大小、又紅又癢的疹子。光過敏的發病特徵因人而異,有的人只要曬太陽短短幾分鐘就出現症狀,也有人是持續接觸紫外線好幾天才會發作。此外,有些食物、化妝保養品、維他命劑、外用或內服藥物等,也都會加重皮膚光敏感的問題。當患者接觸這些來源並於體內進行代謝之後,就會轉化成光毒物質;若再加上日光曝曬,就會在皮膚日曬處顯現出敏感症狀,也因此,這種皮膚病症又被稱作「光過敏性藥物疹」。使用柑橘香氛精油需特別注意【食物】在容易誘發光過敏的食物中,常見的水果類有:檸檬、柳橙、萊姆等柑橘類及無花果;蔬菜類則有芹菜、西洋芹等繖形科植物或小黃瓜等。這些食物都含有一種名為「補骨脂素(Psoralen)」的「光毒性」成分。光毒性是指在接觸含感光成分的物質後,再加上經由紫外線曝曬,就會對皮膚造成發炎紅腫症狀,亦常伴隨劇癢或起水疱,甚至也可能在皮膚表面留下程度不一的色素沉澱與斑點。有些人在飲用這類食材製成的果汁後,只要一遇日曬,皮膚就會起疹子,所以千萬不能輕忽大意。【化妝品或香水類】化妝品或香氛產品常見的佛手柑精油成分,其中也含有「呋喃香豆素(Furocoumarin)」這種具光毒性的有機化合物。此外,一般芳療常用的柑橘系精油也多含有呋喃香豆素,包括佛手柑、苦橙(塞維亞柑橘)、檸檬、歐白芷根與馬鞭草精油等。由於這類精油具感光性成分,所以建議在使用後的12~48小時內要盡量避免直接曝曬日光。擦對防曬,就能避免肌膚問題【維他命劑】維他命劑也容易引起光過敏。其中尤以維生素B2、B6為最,有的人攝取後一經日光曝曬就會引起過敏反應。也因此,如果一接觸紫外線皮膚就莫名發癢,就要懷疑是否為保健食品所含的維生素所致。【藥物】有些藥物也會添加引發光過敏的成分,例如含鎮痛消炎成分「可多普洛菲(Ketoprofen)」的貼布、抗生素、降血壓血糖藥,或部分抗組織胺藥物,這些都有可能會造成「光敏感性皮膚炎」。因此,長期使用這類藥物的患者,務必與醫師詳細確認。而在臨床上,皮膚科也會採用光敏感試驗或光貼布試驗來為病患進行過敏原檢測。須提醒的是,不管是哪種情況所致,光過敏症狀幾乎都是突如其來、讓人措手不及。要預防光過敏,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紫外線曝曬並塗上足夠的防曬用品,包括衣袖遮不到、容易被曬到的地方都不能遺漏,下巴下方或掌心等部位也要記得補擦。同時,也要搭配陽傘與遮陽帽,讓防曬效果加倍。另外,也應盡量避免在早上10點~下午2點這段紫外線輻射最強的時間外出。書籍介紹書名:自己的皮膚自己救!:1分鐘活化肌膚!全球臨床與研究冠軍名醫的「救膚養肌術」,教你改變膚況、根除皮膚問題!作者:豊田雅彦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19/11/15作者簡介/豊田雅彦 (TOYODA MASAHIKO)截至目前已發表1800餘篇醫學論文、為眾多醫療書籍執筆。一年最多可達兩百五十場以上的學術發表、衛生單位講座及專題演講等,遍及國內外。不但是日本皮膚疾病、搔癢治療與漢方醫學先驅,並對相關領域學術發展及啟蒙教育有極大貢獻。日本皮膚科學會認可之皮膚專科醫師、日本過敏學會認定之專科醫師、日本和漢藥學會理事、日本研究皮膚科學會理事、日本型態研究學會理事。亦為日本美容皮膚科學會、日本乾癬學會、日本皮膚免疫過敏學會、日本皮膚病理組織學會、日本皮膚惡性腫瘤學會、The Society for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Federation of Clinical Immunology Societies等單位之會員。合著及共同編寫書籍包括《透析東洋醫學!帶你認識九位漢方名醫》(現代書林)等多部著作。延伸閱讀: 陳文茜:11歲時,家對面的麵攤老闆,用一碗陽春麵讓我記了一輩子
-
2020-08-14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暈厥瞬間閃過「人生的跑馬燈」 鋼鐵醫師才知逼己太甚
2017年過年期間,流感大爆發,病人來得又快又急,那一天已連續接病人超過12小時了,連喝一口水的時間都沒有,看著8點的下班鐘將近,即使肚子發出的叫聲讓護理人員聽到都笑了,心想還是「忍一下,回家好好再吃一頓」。半天不吃喝 累到失意識沒想到,那天撐太久了,抵達家中準備梳洗,剛從沙發起身,眼前就突然一片漆黑,「啪」一聲,我的頭直接撞倒在地,耳邊傳來太太的聲音,然後就什麼都聽不見了。斷片的瞬間,腦中如電影一般閃過「人生的跑馬燈」,沒想到戲裡演的都是真的。醒來回神後,眼前是再熟悉不過的場景,我又回到醫院,而且躺在電腦斷層的檢查床上。一開始還搞不清楚狀況,以為自己還沒下班,後來才想起來自己累到昏厥,被診斷是輕微腦震盪,我真的嚇到了。休息8小時 又返院上班一邊接受電腦斷層檢查,一邊想了非常多事,自己怎會倒下?身為家中經濟支柱,太太跟小孩怎麼辦?若腦出血開刀住院,誰來照顧家人?一連串怎麼辦,讓自己陷入困頓,心中默默發誓,「以後一定好好照顧自己,別讓家人擔心。」不過,突如其來的輕度腦震盪,不足以構成向醫院請假的理由,臨時也找不到代班人,返家休息不到8小時,我又回到醫院。雖然休息時間不長,可能是年輕仍有體力,隔天上班仍是一條活龍。當恢復健康,看到了病人臉龐,數小時前對自己許下的諾言全都忘了,又繼續不眠不休、連續上班。血便的警告 健康最重要太太偶爾碎念,自己雖然把叮嚀放在心上,行為上卻遲遲沒有落實。某天有位學長壓力大到解黑便,照了胃鏡發現嚴重潰瘍,他被迫休息了一陣子。那時院內都在討論學長的身體狀況,某天早上自己上完廁所,竟然也看見馬桶充滿了鮮紅色,愣在馬桶前至少5分鐘,想到前一天吃了火龍果,才鬆了一口氣。不過,這場烏龍讓我徹底省思,開始審視每天的時間分配,原來是自己太逼人,下班後還閒不下來,花時間畫衛教漫畫、經營粉絲團、演講、上節目替醫護發聲,每天休息時間屈指可數。從那時候起,我開始優先畫出陪伴家人及休息時間,其餘則是閒暇才做。以前和太太幾乎零互動,最多是筆談,連續上班12小時,和病人講了一整天的話,回到家只想休息,一句話也不想講。太太只「報告」重要的事,需要我回答,我就會用寫的或傳LINE,但我們明明近在咫尺。自從假血便事件,我每天都會留些力氣與太太互動,每個月也一定帶孩子出遊,發願至今,一直都做到了。有人笑說,醫師守護民眾健康,怎麼可能會生病?其實醫師才是最容易忽略自己健康的人。行醫多年,看著來來往往的患者生老病死,有人抱著遺憾離開、有人覺得圓滿,經歷這次經驗,我體悟到無論多熱愛工作,從工作能獲得多大的成就感,健康才是真正的財富,我經常提醒自己,也提醒民眾。魏智偉小檔案現職:童綜合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年齡:39歲出生地:台中市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中國醫藥大學醫管所碩士專長:緊急醫療救護、急症醫療興趣:繪畫、模型公仔收藏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台中市消防局醫療指導醫師、成人高級心臟救命術指導員
-
2020-08-05 科別.消化系統
大便太黏是腸癌徵兆嗎?醫:注意這二件事
一般人上完廁所,沖水前會不經意觀察自己的便便,看到便便黏在馬桶槽內,有人擔心是胃癌或大腸癌徵兆,醫師說,便便太黏和胃癌、大腸癌沒有直接關連,但仍是一個訊號,要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台東南迴鐵路太麻里火車站公廁裡張貼如廁注意事項,其中一項「糞便太黏沖不乾淨,請隨手用刷子刷乾淨再離開(請撥冗掛腸胃科診察)」,讓人看了會心一笑。衛福部台東醫院院長樊聖說,糞便太黏,許多民眾擔心罹患胃癌、大腸癌風險增高,目前研究顯示,不太有直接關連性,通常是所謂的腸胃濕熱引起的症狀,主因就是飲食和生活習慣不正常。他說,糞便會偏黏,飲食不均衡是主要原因,像是常吃肉類的人,少吃蔬菜缺乏纖維素,還有飲食不節制,暴飲暴食或愛吃高油食物等,易造成腸胃運作功能變差,腸道失衡,糞便就會偏濕、偏黏。樊聖表示,除了飲食不均衡會讓糞便偏濕、偏黏,生活作息也會影響腸胃運作功能,像是常熬夜會讓免疫力變差,影響新陳代謝,如不改善,長期下來會出現腸胃毛病。
-
2020-07-31 養生.生活智慧王
可樂開了老是喝不完?9種驚奇小妙用,別倒掉浪費了!
夏天到了,常常購入冰涼飲料,每次買家庭號可樂卻永遠都喝不完嗎?沒關係!媽媽經編輯都有小法寶!!想不到吧!好喝的可樂竟然有那麼多的妙用!太讓人驚奇了!快點來看看!1. 染髮之後如果發現顏色太重了不喜歡的話,可用點可樂洗頭,再用清水沖洗,這樣就可以讓你染髮顏色變淺一些。2. 把舊的硬幣浸泡在可樂裡面,會讓這些硬幣重新散發光旁;另外也可以把你的首飾扔到可樂裡面浸泡一下,然後用牙刷稍稍清潔,就能恢復光芒。3. 可以用來清潔燒焦的鍋子。把可樂倒進去然後煮沸,就可以把鍋底燒焦的物質去除了。4. 在照片表面輕輕的刷一層可樂,然後快速弄就可以讓新照片實現老照片的效果。尤其是用這種方法處理黑白照片的時候,得到的仿舊效果最好喔。5. 把可樂倒入馬桶,可樂的酸性成分也能清潔馬桶汙垢喔。6. 把可樂倒入水壺或是茶壺裡頭,放上一天,這樣就能夠清除水壺和茶壺裡面的殘垢,變得更清潔。7. 把可樂和番茄醬以一比一的比例調和舊能夠做出超美味的燒烤醬。在烤肉之前把醬刷上,就讓人口水直流了。8. 把可樂倒入一個廣口的容器中,放到有植物的地方還能充當殺蟲器。因為可樂的甜味會吸引蟲子,一旦它們跌落進來就一命嗚呼了。9. 可樂也能夠讓生銹螺絲更容易拆卸下來,只需要在螺絲處倒點可樂,等上幾個小時,螺絲會變得很容易轉下來。以上妙方僅供參考,無效的話還是好好的喝掉剩下的可樂吧!
-
2020-07-24 養生.樂活人生
弘道董事長王乃弘不染髮 籲欣賞老樣子無須恐老
光田綜合醫院總院長、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董事長王乃弘,昨在台北獲頒衛生福利專業獎章三等獎,肯定他在醫界與社福界的長期貢獻,不過頒獎典禮現場,比獎章和得獎證書更引人注意的是王乃弘不再染髮,閃耀自信的滿頭銀白。他說,一個美麗的意外,終結我7、8年的染髮習慣,讓我深刻感受到「白髮」也可以很有型、很有自信,所以我開始不再染髮。王乃弘停止染髮,讓他「一夕白頭」,但他笑著說,他期許自己,要善用這一頭銀髮,傳達生命中每一階段平等的美好,提倡「邁入銀老世界,正好歡喜迎老」的概念,發揮出「銀髮的新價值」,讓社會大眾改變對高齡長者的看法;更希望讓許多因恐老而逐漸失去活力的長輩,能夠重新提起熱情,迎接充滿希望的老年生活。現年79歲的王乃弘,自7、8年前開始白髮漸增,為保持年輕的感覺、增進自信心及維持形象,雖然覺得染髮很麻煩,也知道染髮對健康有害,仍一直維持染髮的習慣。直到今年初,新長出的白髮自髮根處圍成一圈,黑髮上彷彿多了一頂馬桶蓋,不勝其擾的他求助設計師,設計師以漸層推剪手法,將他兩側的黑髮都剪掉,將一頭白髮剪成今年最流行的漸層短髮。一頭帥氣的銀白讓王乃弘在親友間收穫無數稱讚,眾人紛紛直呼「好看!型男!」也讓他突然理解「白髮也可以讓人很有自信」,形象和看起來是否年輕無關,而是和自我感受是否良好有關。當內心感覺愉悅,心態就會自然輕快起來,自信也隨之而來。王乃弘分享,許多長輩因為「心理老化」,覺得自己老了、沒用了,在自我設限的心理暗示下,社交活動逐漸減少,不再對生命懷抱期待和熱情,就愈容易加速生理上的衰老而造成「失能」,以及因接收到的外界刺激降低,認知也加速衰退,而造成「失智」。王乃弘說,與其因為恐老,虛度老後時光,不如盡早推開恐老症,勇於嘗試人生還未完成的夢,多參與活動,燃起對第二生命的熱情,也歡迎大家參加弘道基金會舉辦的不老夢想活動。
-
2020-07-23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你的「濕氣」重嗎?中醫教你夏季祛濕妙招
炎炎夏日,天氣悶熱,氣候潮濕,稍不注意,就會給體內帶來過多的濕氣。而體內濕氣如不及時祛除,人體則會出現一系列不舒服的症狀,如容易疲勞、困倦懶動,食慾減退,口中粘膩,甚至是大便粘膩不成形等。那麼如何知道自己體內是否有濕氣?祛除濕氣的方法有哪些?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亞健康科副主任醫師劉洋為您答疑解惑。五大信號提示體內有濕氣1.舌苔厚膩如果發現自己舌苔很厚膩,或者舌體胖大,舌邊有齒痕,那就基本可以確定體內有濕,這就是中醫的舌診。2.身體沉重懶動身體特別疲乏,懶得活動,睡醒後仍然不解乏,渾身不清爽,有頭昏腦脹之感,易困倦,記憶力減退。這也說明你的體內有濕氣,因為中醫認為“濕性重濁粘膩”,體內濕氣大的人,就會感覺到疲乏困倦懶動。3.食慾不振濕邪困擾脾臟,影響脾主運化的功能,會表現出胸悶腹脹、食慾欠佳等,口中粘膩等表現。“濕聚成痰”,日久會表現咽部有痰、咽部不清爽等表現。4.臉部容易出油濕氣大的人常見面垢,有不清潔的感覺,面色發黃、發暗、油膩,有的伴有頭髮出油,或者耳朵裡面總是濕濕的,用小指觸碰,感覺有油。5.大便黏膩不成形正常的大便是軟硬適中的條形,如果大便像熟得過度的香蕉一樣外形軟爛、粘膩,不成形,總有排不淨的感覺,粘在馬桶上不易被沖走,這也說明你的體內有濕,消化吸收功能異常。五招有助祛除體內濕氣一、 食療助除濕宜多吃小米、薏苡仁、玉米、紅小豆、白蘿蔔、紫菜、扁豆、海帶、木瓜、山藥、冬瓜、蓮子、芡實等健脾利濕的食物。少吃甜食等肥甘厚膩、酸澀、寒涼之品。1.薏苡仁赤小豆粥:取等量薏苡仁、赤小豆,清洗乾淨,加熱煮沸後轉小火煮,至薏苡仁赤小豆煮熟即可。2.荷葉粥:建議買些新鮮荷葉,在粥快煮開時放入,燜一會兒即可食用,取荷葉的清新之氣帶走體內的濕氣。3.冬瓜粥:冬瓜100克,粳米100克。文火熬煮至瓜爛米熟成粥即成。冬瓜具有利尿祛濕的作用,同時也是消暑佳品。此粥可以減肥利濕,適用於肥胖同時濕氣大的人群,同時冬瓜仁駐顏悅色,祛斑增白,輕身減肥。二、藥茶健脾利濕,神清氣爽1.藿香荷葉茶:藿香10克,荷葉6克,開水沖泡半個小時後即可飲用。這道茶飲在夏天喝起來會感到非常清爽,並且能幫助祛除體內的濕氣。2.陳皮白朮茶:陳皮10克,白朮10克,水煎後代茶飲用。此茶可以健脾化濕,適用於體內有濕氣,感覺倦怠乏力、頭身困重者。三、居住環境要避免潮濕《黃帝內經》提出:“傷於濕者,下先受之。”其意思是濕邪傷人,最容易傷人下部。這是因為濕的形成往往與地的濕氣上蒸有關,故其傷人也多從下部開始。因此,在夏季,居室一定要避免潮濕,盡可能做到空氣流通、清爽、乾燥。四、適當運動運動能振奮、激發體內的陽氣,運動後人體內的陽氣就如同夏季的太陽消除地面的濕氣一樣,能很快消除體內的濕氣。五、經絡調養用大拇指或中指指腹按壓水分、豐隆穴位,做輕柔緩和的環旋活動,以穴位感到酸脹為度,按揉2-3分鐘。水分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1寸,具有化痰祛濕、通調水道的作用。豐隆穴在是足陽明胃經的絡穴,垂足取穴,在外踝尖前緣與外膝眼作一連線,在此連線中點處即為豐隆穴。按摩此穴可以增強脾胃對痰濕的運化能力。(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7-22 養生.樂活人生
總是「不得不」?人生的不如意,其實配你都剛剛好!商業周刊創辦人的「活學之道」
大約10餘年前,我進入了世俗定義的「人生顛峰」和「超級舒適圈」。當時的我,事業順遂,交遊廣闊,家中無事,生活悠閑。隨興所至,常騎著自己養的馬馳騁,駕飛行傘御風而行,著潛水裝和魚群共舞。 這樣的日子過了幾年,表面春風得意,內心卻日漸空虛。開始問自己:「生而為人,我到底是來做什麼的?」帶著這個問題,我遍搜典籍、請教高人,折騰了幾年,最後終於浮出一句話:「我是來學怎麼活的!」當這句話變得不容忽視後,10年前,終於下定決心,放下自己創辦的事業,走上一條不同的人生道路。 這10年,前7年我主要在做義工,從業餘做到全職,從台灣做到全世界,從刷馬桶、拖地板、種樹開山、服務學員、到當講師,無所不做。最近3年,我開辦了自己的「學怎麼活」相關課程,分享人生心得,與有緣人一起同行。人生總是「不得不」?不得不,就是半吊子人生,對自己的處境既不願面對、接受,又無法處理、放下。春節期間,好友相聚,聽了不少故事,其中當然不乏無奈和抱怨的情節。每逢這種時候,常不由自主想起一則經典段子:女婿向岳父抱怨自己老婆,說她常常如此這般,有時居然如此那般⋯⋯,岳父聽完後回答:「你說的全都對,所以她才會嫁給你呀!」這段子,道盡了人生:你所遇到的人、所發生的事,當然不盡如人意,但毫無例外的,都「配你剛剛好」!這就是人生實相。人常感到無奈、或忍不住抱怨,就是因為看不見這個無所不在的人間實相!他們的人生,因此充滿了「不得不」:遇見了這種人真倒楣,但不得不;發生了這種事太離譜,但不得不;進了這家公司太委屈,但不得不⋯⋯。不得不,就是半吊子人生,意味著對自己的處境既不願面對、接受,又無法處理、放下,卡在半空中,除了無奈和抱怨,還能做什麼呢?這種時候,唯一脫困的出路,只有「轉念」。因為不得不的感受,大部分出自未被認真檢視過的念頭。所以「轉念大師」拜倫.凱蒂才會建議,先用書寫的方式,在紙上盡情的宣洩,把各種不滿的想法和不顧後果的做法,淋漓盡致的寫下來,再透過反覆的自我詰問,一一認真檢查。我對她的建議深有同感,因為人之所以「不得不」,正是因為半吊子,除非真實的全然面對,否則轉念必不徹底,起不了太大作用。拜倫.凱蒂的建議,完全吻合「必須做最壞打算,才可能盡最大努力」的原則,真實不虛。根據我自己的實踐經驗,通常所有的「不得不」,在經過反覆檢視後,都會看到「一切都是因為我」!抱怨都是因為自己的「不受」,無奈都是因為自己的「不做」,這就是真相。世上所有事,只要甘願受、歡喜做,就沒有「不得不」。我自己在這條路上走了很久,迄今尚未完全過關。但只要覺察自己升起了無奈的感受、或產生了抱怨的情緒,就告訴自己又半吊子了,又「不得不」了。二話不說,立即轉念。常做「轉念作業」的人,一定能看見:人生真的沒有不得不,只有不接受和不願意,接受了就不會抱怨,願意了就不會無奈。「不得不」真的是人想出來的!以後遇見不得不,轉念就對了!「執念」即地獄人到底要「讓」什麼?難道不是讓出自己的「執念」?在書裡讀到一段關係的場景:你在餐桌上對伴侶說「早安」,但沒聽到回應。你內在產生干擾,覺得對方不再愛你了。這想法帶來了傷痛,傷痛又帶來評判,投射出一個不真實的對方,使彼此的連結中斷。你因此被禁錮在受限的自我中,導致沮喪、冷漠和怨恨,激發出破壞性情緒和行為⋯⋯,從此陷入惡性循環而無以自拔。傷痛使你盲目,只看見自己想看的。這樣的戲碼,大家應該很熟悉,因為每天都在上演。這齣拖棚大戲,角色常更換,但情節從來不變,總是照表操課:發生、解讀、情緒、評判、投射、失去連結、自我禁錮、負面能量、破壞性言行⋯⋯。這齣戲,有時是內心獨白劇,有時是雙人秀,當然也經常大卡司、大製作。而剛開始時,劇情通常很單純,卻越演越複雜,時間越長,角色越多,就越不明白到底「所為何來」?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說:他人即地獄。我的另類解讀是:你把別人想成那樣,你自己就墮入地獄;如果彼此都把對方想成那樣,關係就墮入地獄;如果一群人把另一群人想成那樣,社會就集體墮入地獄。而這些「想」,從來都不是全部的真相。這一切,到底所為何來?毫無例外的,都是在事件發生的當下,有人「亂想」開始的。一旦有人開始亂想,就引發各種計較,人人拿起自己的一把尺、算自己的一本帳,損益從此不可能平衡。這念頭一動,就是經典上說的「因地」,從此因果相生、糾纏激盪、共食惡果。所以才說「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就是要人「善護持」自己的起心動念,慎之戒之。修行人講究的「戒」,最主要的,就是「不要亂想」!這是一切戒的源頭。自古以來,菩薩少、凡夫多,但過去的凡夫,自作自受而已。而當今之世,凡夫特別活躍,形成的「共業」特大。人一旦陷入自我的思維模式、情緒模式和行為模式中,就業力纏身,一群人的業力糾纏,則陷入共業。身處共業的人,對真相看不見、也沒興趣,即使鐵證如山,仍然不信,繼續上演羅生門。如今又有一種論調:在公眾事務中,可以溫良恭儉,但絕對不能讓。但人人都不讓,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難道不是地獄?無怪乎美國政治家托馬斯.潘恩說:政治是必要之惡。人到底要「讓」什麼?難道不是讓出自己的「執念」?因為它是一切「對立相」的源頭。必須有人先放下執念,才可能重建人與人的連結,有機會一起從地獄中解脫。誰先做?除了自己還有誰?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人生最終的圓滿,算的總帳,不是「日益」了多少,更是「日損」了多少。多年前,我觀察周圍朋友們的成功之道,發現「了解自己」是關鍵。我曾如此議論:一個真正了解自己的人,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因此不難發揮優點、避開缺點,成就當然就比別人大。這議論的關鍵字,是「避開」。我為什麼不說「修正」,而說「避開」缺點呢?因為我發現自己的缺點很難修正,周圍的朋友們也一樣。即使只是小小的缺點,也其來有自、非常頑強,很不容易改的。更何況,很多人的缺點和優點,根本就是「配套」的。譬如說,衝勁十足的人,就難免不慎思詳慮;溫柔細緻的人,就很難雄才大略。萬一把缺點改了,優點也沒了,豈不成了庸碌之輩。所以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死腦筋的人,每天忙著改自己的缺點,又屢改屢犯,結果陷入自責自怨的悲慘境地,連自信也沒有,更別提大展宏圖了。聰明人就不一樣,他「知道」自己有缺點,但巧妙的「避開」,然後專注在自己的強項上,發光發熱,取得成就,最後大家都看不到他的缺點,只看到他的成就。如此人生,豈不快哉?更過分的是,有些人成就夠大,連缺點都可以大剌剌的公開示眾,自有人代為巧飾。不是說,成功自己會說故事嗎?所以,關於缺點,我用「避開」這兩字,是有事證基礎,不是隨便說說的。在快速取得成功上,它確實是討巧的方便法門。然而,隨著年事漸長,我又看到了更多「事證」:有些人靠著某一強項,一招半式走江湖,迅速成功,但也隨即碰到了瓶頸,再也無法更上層樓;有些人強項真的超猛,可以一路過關斬將,成就非凡,打下一大片江山,但終有一日「弱項反撲」,闖下了大禍;還有一些人,把優點真的經營得很好,缺點避開得很成功,事業一帆風順、平步青雲,但最後在人生境界上遇到瓶頸,午夜夢迴,覺得自己這一生並不盡興,更別提圓滿了。有了這點體悟,我必須承認,自己以前所說的,只是人生「小道」,離「大道」則一謬數千里。正如老子所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一般人為了追求世俗成就,拚命「為學」做「加法」;但人生的「大道」,卻盡在「減法」之中。要做減法,缺點就不能避開,而必須面對、接受、處理、放下(聖嚴法師語),如此才是「為道日損」。人生最終的圓滿,算的總帳,不是「日益」了多少,更是「日損」了多少。這才是真正的「大道」。書籍介紹書名:活學:終生受用的人生高效能解密作者:金惟純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日期:2020/06/08作者簡介/金惟純1952年,出生於台灣高雄眷村。29歲便成為台灣《中國時報》主筆,30歲負笈美國,35歲回台創辦《商業周刊》,發展成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第一的雜誌。現在商周集團屬華人首富李嘉誠旗下的TOM集團一員,堪稱兩岸三地華人圈傳媒鉅子。2009年6月,卸下商周集團執行長一職,現為商周集團榮譽發行人,以及《商業周刊》「創辦人聊天室」專欄作家,並持續投身生命教育工作的推動。延伸閱讀: 濕疹、尿布疹、念珠菌感染...「萬用藥膏」止癢抗炎真那麼神?醫師從成分到用法一次解密
-
2020-07-21 性愛.性病防治
公共場所這些東西別亂碰 無性經驗也可能會染上菜花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處男也可能染上菜花?日前1名高中生洗澡時發現陰莖上長出2、3顆肉芽,用力拔掉後不料卻越長越多,隨即被母親帶去就醫,發現竟是得了菜花。但高中生自訴從未有過性行為,後來詳細詢問後推斷,可能是日前隨家人去公共溫泉時,誤用陌生人毛巾而染病。尖銳溼疣(HPV)俗稱菜花 9成來自性行為傳染 中醫師黃慶雲說明,俗稱菜花的「尖銳溼疣」(HPV),是由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的性病。因菜花病毒潛伏期長,加上感染初期無明顯症狀,不痛又不癢,只有皮膚外觀顆粒突起,患者常難以察覺,沒有及時就醫治療,以致菜花的傳染率遠遠超越梅毒、淋病等其他性病。菜花是接觸傳染病,一般9成以上來自性行為傳染,但仍有不到1成可能透過其他途徑散播開來,包括與患者共用浴巾、馬桶、浴缸,甚至與患者貼身衣物混在洗衣機裡清洗,都有機會經由生殖器上的小傷口間接感染。若家中有1人不慎感染菜花,一定要帶著伴侶或同居者一起檢查,並且避免與家人共用衛浴廁所及毛巾,衣物也要分開清洗,防止日後交叉感染。(
-
2020-07-18 癌症.癌友加油站
癌症人人都可能會得,醫師也一樣!劉秀枝:得乳癌,我算抽到好籤
個頭嬌小,說話速度超級快,走路敏捷的劉秀枝,白髮童顏,笑起來有淺淺的酒窩,一點也看不出已屆從心之年。她是早年少見神經內科、神經病理科背景完整的女醫師,更領導台北榮總團隊進行失智研究,是台灣失智領航人。除了醫師身分,劉秀枝還是個女文青,著有大量的失智相關書籍,也是聯合報元氣周報、康健雜誌的專欄作家。她曾以第一人稱發表〈只想告訴你:我失智了 —— 一位輕度失智女士的信〉文章,生動描述失智患者的心情,被誤認是她自身的經歷,造成「失智權威醫師也罹患失智症」的新聞,轟動一時。(>>推薦閱讀:只想告訴你:我失智了 —— 一位輕度失智女士的信〉)五十六歲那一年,跟平常一樣在早晨淋浴時,劉秀枝摸到右胸有一個硬塊,不痛、硬硬的、之前沒徵兆,「那就是乳癌了。」她心想。開刀前採購用品,笑稱如木蘭代父從軍摸到硬塊的那個早晨,她撥了內線電話給在台北榮總擔任一般外科醫師的蘇正熙主任,也是她的大學同班同學。在同學的安排下,當天立即進行超音波檢查,一看就立即判斷是癌症,乳房硬塊約兩公分,屬於第二期癌症,並著手安排兩天後進行切除手術。劉秀枝拒絕了,但並不是因為「怯戰」,而是因為她跟兩個姊姊,已經安排要帶高齡九十二歲的媽媽,到日本福岡自由行,身為么女的她負責推輪椅,如果開了刀,怎麼推輪椅啊!到日本遊玩前,她已經做足了心理準備。朋友們聞風紛紛打電話關切,分享身邊抗癌勝利的故事,雖然明知很多人因癌症過世,這些鼓舞的電話還是讓劉秀枝很溫暖。朋友交代哪裡有假髮可以買、要穿什麼胸罩、要穿什麼衣服。她笑稱,就像是木蘭代父從軍一樣,要做很多準備。只是木蘭是「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劉秀枝卻是為了未來抗癌的日子,買假髮、衣服與胸罩,「假髮還打折耶」,她笑了。有位消息靈通的病患家屬,送來的盆花上有祝福字條,她感動地變成淚人兒。恰巧被聽到消息趕來鼓勵的同事瞧見,看到平常堅強的劉醫師,竟然對花垂淚,大概以為劉秀枝很傷心,立刻緊緊抱著她安慰一番,她索性就放聲一哭了。從懷疑罹患乳癌到檢查過程,劉秀枝不曾因為生病掉過一滴眼淚。「我跟你講,癌症是任何人都可能得到,醫師一樣會得。我常常告訴癌症病人,你就是抽籤抽到了,每個人都有機會,我抽到的是好籤啊!不像開腦,很麻煩;開肚子會有排氣問題啊;乳房割掉就沒事了。」她不哭、不惱、沒有不平,倒是許多親朋好友,尤其是共事多年的護士、助理一聽到劉秀枝罹癌,眼眶立刻紅了,她也跟著流淚。瀟灑慣了的她說,真心關懷的電波是超光速的,常常是別人一關心,她就熱淚盈眶。面對自己時,她倒是挺豁達。從日本回台當天晚上住院,第二天開刀。開刀前一天晚上,護理師問她需要安眠藥嗎?她笑說不用。二姊當晚在病房陪著劉秀枝,兩人一覺到天亮,直到鬧鐘響了才醒來,趕快準備要去開刀。她說,「幸好我帶了鬧鐘。」選化療醫師,相信年輕新秀的專業身為醫師,一定做足了醫療上的準備吧?劉秀枝卻是教科書不翻、網路也不查。「醫療全交給醫師。」蘇正熙問劉秀枝是要全切還是局部切除,劉秀枝傻問,什麼叫做全拿,什麼叫拿一半?原來,局部切除可以保留乳房外觀,但是後續可能需要進行放射線治療,全切就不用放射線治療。劉秀枝說,「那多麻煩,不要做放射線治療,全部拿掉!」劉秀枝全然相信專業,蘇正熙也尊重病患決定,開刀時,拿掉右側乳房、淋巴切除,幸好淋巴沒有轉移跡象。蘇正熙補充,現今可以在開刀之前就透過核子醫學檢查或術中染色,確認是否淋巴轉移,不像過去要拿掉很多淋巴結。另外,因為胸肌也要切除一部分,術後可能右胸肌肉會歪斜,以後衣服沒法穿正,有時表面皮膚會感覺麻麻的。朋友提醒劉秀枝術後要做「手指爬牆」的復健運動,劉秀枝是很勤奮的病人,認真確實執行,肌肉狀況恢復得很好。手術之後,接著進入讓病患聞之變色的化學治療階段,劉秀枝「相中」台北榮總一名新秀醫師。罕為人知的是,劉秀枝本身就有腦部腫瘤化學治療的專業。她說,「隔器官如隔山」,癌症的化療日新月異,預後也因癌細胞的生化免疫行為而大不同,在這方面她自覺已落伍了。她全然相信這名年輕醫師的決定。不因專業雷同而相輕,是劉秀枝對醫療專業的最高致敬。劉秀枝的切片顯示,她罹患的是HER2陽性的乳癌,是一種比較惡性,預後較差的型別,還好有適用的化療藥物,「它們就要在你身上打起來了,只要你身體夠強,就能撐過去。」她連藥物副作用都沒問,因為副作用不一定會發生,看了只是讓自己心裡擔憂,發生了再處理就好。化學治療的副作用來勢洶洶,她全身毛髮都掉光了,連眉毛都沒有了,同事買了眉筆送給劉秀枝,「有眉毛我們比較習慣」。平常她戴著假髮或是頭巾,大過年返鄉,她在家自在的頂著光頭,已罹患失智的媽媽猛盯著她看,她淘氣地說,台北現在流行剃光頭!媽媽竟也相信了。劉秀枝不想讓年邁的媽媽擔心,知道也是多煩惱吧。小紅莓化療最主要的副作用「嘔吐」,也發生在劉秀枝身上,噁心嘔吐是家常便飯,獨身的她在家裡吐得昏天暗地時,剛好朋友打電話來問候,問她好不好,「還好啊,我在馬桶上吐下瀉。」朋友趕緊將電話掛了,「以後就用e-mail問就好了。」一般人可能會羨慕醫師擁有眾多醫療資源,必然享受「高規格」待遇,劉秀枝卻不要特殊待遇,正因為她太熟知專業。化療時,她不住單人病房,跟大家一樣自己去領藥,把藥物交給化療門診護理師,跟大家一起到化療門診接受化療,因為她知道那裡的護理師是最熟知化學治療的過程與變化,若真的發生什麼狀況,大家都看得到,一個人關在病房,反而落單了。因此,她就跟一般病患一樣排排躺在躺椅上。她笑說,接受化療時,跟隔壁躺椅的年輕女病患聊天,對方知道她是醫師,知道醫師也會生病,也在門診接受治療,心理瞬間平衡了不少。享受當下,做好隨時可以離開的準備抗癌成功三年後,劉秀枝感覺另一側健康的乳房時而脹痛、時而抽痛,在一點鐘位置摸到小於一公分的硬塊,她自行判斷,排除其他可能後,「復發」二字悄悄爬上心頭。想起化療過程的痛苦,劉秀枝一度逃避想著,「乾脆讓它自生自滅。」念頭一轉,如果腫瘤到處轉移,癌細胞吃到脊椎可是會很痛的;萬一轉移到腦部,如果不是偏癱,未來也無法正常寫作與思考,她決定找醫師看一看。癌症復發對病患來說,不僅重新面臨死亡威脅,有些人更回憶起治療的焦慮感。劉秀枝坐在自家面對淡水觀音山的窗前,窗前有一座放置已久的休閒椅,本來準備用來優閒看書的,可以邊看書邊眺望觀音山雲彩,這一次,她真正好好的坐下來。「誰知道,還能活多久?」「餘生都在抗癌中度過嗎?」回診那天,醫師顯得神情凝重,安排了超音波檢查。冰冷的探頭在乳房上掃來掃去,都找不到腫瘤。醫師判斷,這兩個小硬塊應該是脂肪。又疑又懼的劉秀枝猛然一想,最近確實胖了些。雖然解除了警報,但不代表以後不會復發,也不能保證不會得其他癌症或疾病。此次經歷讓劉秀枝更加體認,除了感恩,更應活在當下,享受人生,做好隨時可離開的準備。許多癌友被疾病綁架,即使已經抗癌成功,對於可能的復發,整日憂心掛念。也有人索性放開生命,揮霍度日。劉秀枝說,我沒有等待癌症帶給我自由,她淡然卻堅定的說,「面對疾病,兵來將擋,而我就是那將軍。」退休後,離開了臨床,卻從來沒有遠離醫學,她目前擔任榮總的特約醫師,陽明大學的教授。每天早上六點起床,瀏覽醫學期刊,吸收新知。至今仍持續參加台北榮總的病例討論會,貢獻所學。而書櫃裡,有一百本尚未閱讀的新書,等待著她。學會了中文打字,經營部落格。從規劃退休,乳癌來訪,開刀化療,病痛從未絆倒她,劉秀枝一樣活力充沛的說,想想就很覺得感恩。治療日新月異,活著就有希望常有病友來詢問劉秀枝的意見,劉秀枝說,得了癌症不等於絕症,要看哪種癌症,還有癌症的期別。尤其癌症的治療日新月異,有些有健保給付,有些有臨床試驗名額,可以盡量爭取資源。癌症就是一種疾病,來了就接受,如果一直沉浸在悲哀或是憤怒中,一點用處都沒有。「為何是我?為何不是你!」劉秀枝說,還有更壞的籤,你沒有抽到呢!「一定要活!活著就有機會。」你以為今天沒希望,也許一轉眼就有新治療、新的藥物問世,不治療會後悔莫及。如果問了一個醫師,覺得沒有希望,一定要再問第二個、第三個,一旦選擇了就要相信醫師,相信自己,相互配合。劉秀枝說,人生一定會遇到困難,有困難就處理,一次的挫折沒有被打倒,你就會變得更強壯,那是很好的事情,即使很絕望也不要放棄,你不知道一轉頭就會有好東西在等你。「小時候,我挨罵了想不開,回頭一想,街邊轉角的碗糕與豆花很好吃耶,那不要死好了。」你覺得癌症好像治療不成功,也許明天新藥就出來了,或許再撐個一個月就有新的治療,總之不要放棄。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經濟條件也不一樣,她建議癌友,如果體力可以,可以持續上班,或許調整到壓力小的部門,或許跟同事求援。劉秀枝說,不要羞於求助,身邊有什麼資源就用什麼資源,有什麼人力就動用什麼人力。獨立慣了的她也分享,「我最需要人照顧的時候,我二姊也是每二、三天就來照顧一次。」想吃什麼就吃,味覺沒了還有嗅覺、視覺劉秀枝坦言,自己並不是養生的模範生,完全不能當別人的楷模,平常也不太按照規矩進行健康檢查,大概是遺傳基因好,所以身體強健,平日也難得感冒、肚疼,第一次生病就是乳癌。她認為「身體的保養方式是去操勞它,如果生病就去治療,別拖。」化療期間出現嘔吐、食欲不振、味覺改變,可能讓很多病患急遽消瘦。劉秀枝因為劇烈的嘔吐,從五十二公斤瘦到四十四公斤,正常人的白蛋白為三‧五到五‧五,她降到一點多,而原本該有五千到一萬的白血球降到只剩六百多,血紅素只及正常人的一半。治療期間正值冬天,她仍堅持到台北醫學大學講授一堂課,回程的計程車上,她忍不住問計程車司機怎麼不開暖氣,計程車司機喊冤,才知道原來是她在發冷,回到家後趕緊就醫,已經發起高燒。因為白血球實在太低,感染引發敗血症,緊急住院打抗生素治療。劉秀枝說。補充足夠營養,才能維持體力、對抗疾病,可是化學治療讓味覺變了,滷蛋吃起來不像滷蛋、綠茶像泥水。她再度發揮阿Q精神,味覺不好,可是嗅覺還在,視覺還在啊!雖然味道吃起來不對,可是聞起來是香的,眼睛看到的依然美味。平時飲食就很簡單的劉秀枝吃得清淡,生病了,為了讓自己多吃,劉秀枝反而放開懷吃。有一日想吃夜市裡油膩膩、重口味的炒麵,託人去買回來。如果想吃蛋糕,也會買來解饞。平時的飲食,劉秀枝很推薦「地中海飲食」,不僅好吃,也很健康。不論對抗癌症、預防失智,都是很好的飲食方式。不用奔跑跳躍,高爾夫年輕打到老劉秀枝走起路來,步履又快又靈巧,常讓人忘了她的年齡。談到運動,她認為:「不要過度愛惜身體。」她指的是不要嬌生慣養的意思。她說自己不是有運動細胞的人,但是從四十多歲就開始打高爾夫,可以走很多路,運動也很溫和,這樣的習慣持續至今。她笑說,高爾夫的唯一壞處是很貴,以前曾有位台北榮總院長不太喜歡醫師打高爾夫。榮總是個大家庭,大部分的醫師都住宿舍,所以聽說有些醫師只得趁著晚上,先把球具放到後車廂,出門打球時才不會被院長發現。劉秀枝曾發表文章指出,高爾夫的各種動作如上桿、下桿、揮桿、收桿、推桿入洞和走路,正適合沒有運動細胞的人,而且不用奔跑、跳躍,可以從青年一直打到老年。高爾夫不以速度取勝,也不用像許多球類運動要與隊員密切互動,又優待女性和銀髮族,簡直就是為她量身設計的運動。她謙稱,自己一直打得不好,而且常是球賽「BB獎」(最後第二名)的得主。卻因為打球可以磨練觀察力與策劃力,考驗專注力,還可以看球友的修養現形,有人球打得不好,氣得丟球桿,竟高掛到樹上。打球也讓劉秀枝更謙虛,知道運氣難料。有時明明打了壞球,結果彈跳到果嶺,有時明明是好球卻被風吹歪,令人扼腕。「今天打得好,明天卻很差,如此變化多端,不可預料,也是高爾夫球迷人之處。」此選讀摘自《我是醫師 我得癌症》作者 聯合報出版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購書網址:https://bit.ly/2YNNdW2(本文經網頁編輯編修)
-
2020-07-16 科別.皮膚
半夜突遇隱翅蟲大軍!打不死、不能摸 苦主叮嚀:要用熱水
夏天除了要對抗高溫,活躍的蟲類也讓很多人崩潰,其中隱翅蟲就是這個季節最需提防的昆蟲之一。一名網友某天半夜在家中突然遇上隱翅蟲大軍,讓他睡意全消,頂著發麻的頭皮將牠們一舉殲滅。他除了提醒大家要小心,也跟其他網友一起分享了數個解決這種難纏小蟲的方法。這名網友昨(14)日凌晨在臉書社團「爆廢公社」貼出一張照片,可見到衛生紙上排滿了17隻隱翅蟲的遺體。他在發文中表示,剛睡醒去廚房喝水,居然見到隱翅蟲「攜家帶眷來光顧」,讓他睡意全消、頭皮發麻。「聽說此物非常厲害,不只死不了,還不能用手碰」,他透露自己是用熱水送這些不速之客一一歸西,也提醒大家多小心,尤其要多注意草叢。看到照片的網友們紛紛驚呼「瞬間起雞皮疙瘩」、「祖宗八代都到齊了」、「這肯定被您抄家滅族」,不少人都點出牠最常出現的地方,「秧苗上超級多」、「現在不燒稻田,那蟲越來越多很正常,收稻期要多留意」、「小時候在田裡工作就超級多的,不要理牠、摸牠,不要用手揉其實就沒事,牠毒的是你揉死牠的體液」。隱翅蟲因為有毒,不能直接打死,所以很不好對付,「有一次抓到丟到馬桶,牠還不怕水自己又爬上來,很恐怖」、「原來要用熱水,上次抓到一隻怎麼打都打不死」。許多網友也分享其他解決牠的方式,「牠很怕洗碗精和沐浴乳喔」、「我都用火燒」、「打死牠怕會有毒液出來,拿膠帶黏住,再包起來,牠根本出不來」、「我都噴香水馬上死」、「用電蚊拍電死牠」、「我用殺蟲劑噴會死」。另有不少網友回憶受害的痛苦經歷,「我國中同學脖子被牠攻擊,至今疤痕還在」、「腿被爬過就爛了,留疤了」、「真的跟燒到一樣,沒在開玩笑」、「我也被咬過,傷口反覆感染,約5個多月才慢慢好」、「路過我的眼睛,有要瞎掉的感覺!」。醫師提醒,遇到隱翅蟲千萬不要用手打,最好把牠「吹走」,避免接觸到牠分泌出來的蟲液,若不慎沾染蟲液,須馬上用肥皂和大量清水沖洗並就醫。
-
2020-07-0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認識體內濕氣/頭重腳輕、倦怠乏力 小心濕氣纏上你
「你的體質,濕氣很重喔!」尋求中醫調整體質,常會聽到這句話。天氣悶熱、潮濕,就中醫來看,夏天是身體最容易產生濕氣的季節。常見的症狀是出現頭重腳輕、倦怠乏力等狀況。中醫指的濕氣是什麼?什麼樣的人容易在體內累積濕氣?會造成哪些問題?今天我們請來中醫師問診,針對濕熱體質提出解方。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柯富揚表示,濕氣簡單來說,可說是身體代謝的產物,若無法好好排出體外,就會儲存在體內。而濕氣可分為外濕和內濕,與先天體質、居住環境、飲食和生活習慣等都有關係。重油又重鹹 濕氣排不掉康禾中醫診所主治醫師楊宗翰解釋,「外濕」主要是環境潮濕,因此若是居住在海邊、深山或地下室等濕氣重的地方,也會讓體內的濕氣變重。而台灣屬亞熱帶海島型氣候,潮濕悶熱,更使得民眾體質偏濕。「內濕」則是體內水分無法被好好利用,或是代謝廢物無法順利排泄。而中醫裡說「脾主運化」,濕氣代謝跟脾胃有關,若是常吃重油、重鹽、重糖等重口味的食物,對脾胃消化功能形成很大的負擔,連帶使得代謝變差,累積久了造成「濕氣過重」,成了慢性發炎的狀態。身體多乏力 便便多黏膩為何常說夏天是身體最容易產生濕氣的季節呢?柯富揚說,除了因為外在環境潮濕悶熱外,因為夏天暑氣重,民眾喜歡待在冷氣房裡,加上喜歡吃冰冷的食物,無疑是將水分「冰在冰箱」無法化掉,濕氣也就無法順利代謝。中醫師吳正一指出,倘若空氣中的濕氣重,就容易透過體表滲入體內,尤其是夏天跟雨季時,濕氣特別重。當濕氣滲入體內,就可能會感到頭重腳輕、倦怠乏力、難以專注、食欲不振、容易脹氣等症狀。另外,濕氣與每天攝取水量的概念不同,喝水是為了調節體溫幫助新陳代謝,但濕氣是來自氣候等外在環境對身體產生的影響。例如,身體在濕熱的環境下吸收過多的水分後,導致體內濕氣重,也會讓毛細孔難以散熱,此時體感溫度就會提高,身體也會開始感到黏膩不舒服,接著就會開始出現其他症狀。除了透過身體不適症狀察覺體內濕氣重之外,也可透過觀察糞便是否較黏膩,若糞便無法成形,不易在沖馬桶時沖洗乾淨,也可能是身體濕氣重所致。皮膚易起疹 消化功能差楊宗翰說,濕氣致病可分為三階段:濕氣、痰濕、痰瘀。一開始是循環代謝不順暢,「濕氣」無法排出;接著是體內廢物持續堆積,形成黏稠的「痰濕」,開始出現濃痰、白帶、三高等狀況;最後則是形成「痰瘀」,此時循環受到阻礙,可能出現血栓、脂肪肝等症狀。談到濕氣重出現的症狀,從中醫角度,濕氣重的人通常起床時四肢沉重無力、吞口水痰多、舌苔較厚、排便稀軟黏滯,且容易感到頭腦昏沉,「像毛巾裹在頭上」。女性如果體內濕氣重,則可能有分泌物、白帶較多的問題。柯富揚則表示,脾胃、皮膚方面的問題,例如腸胃消化功能不好,常覺得脹氣;或是濕疹、汗皰疹,甚至小朋友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也都和濕氣重有關。另外,有些人常關節痠痛,也和濕氣有關,便是中醫說的「風濕」。寒濕舌苔偏白 濕熱舌苔偏黃柯富揚表示,濕在體內放久也會夾雜寒、夾雜熱,形成「寒濕」和「濕熱」兩種。通常「寒濕」的表現,同樣是舌苔厚,但舌苔會偏白色,也容易怕冷或感到手腳冰冷,女性則白帶較多;「濕熱」的表現則是舌苔偏黃色,大便偏軟、質黏,皮膚容易長痘痘、濕疹,容易出油,女性白帶多但偏黃。濕氣除了本身造成的症狀外,柯富揚說,還會加重體質的「寒」、「熱」表現,而濕氣只要去除,體內的「寒熱」自然就會減輕。因此居住環境最好保持通風、陽光可照進屋內,若是環境過於潮濕,最好使用除濕機,消除「外濕」。除了環境除濕,體內也要「除濕」。楊宗翰建議,每天一定要有充足睡眠,不要熬夜。而多運動、多流汗是排出濕氣最好的方式,但額頭一層薄汗、微微發汗最好,若是變成汗流不止,則可能氣太虛,反需使用補氣藥將水分收束在體內。另外,不要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中,睡眠時若真的太熱,可開一兩個小時的冷氣,讓自己好入睡,但千萬不要開太久,也不要將風口對著自己吹,以免影響濕氣排出。身體濕氣重常見症狀● 起床時四肢沉重無力。● 吞口水痰多,舌苔較厚。● 關節痠痛。● 排便稀軟黏滯,不易在沖馬桶時沖洗乾淨。● 容易感到頭腦昏沉、頭重腳輕、倦怠乏力。● 女性可能有分泌物、白帶較多的問題。● 腸胃消化功能不好,常覺得脹氣。● 常長濕疹、汗皰疹,異位性皮膚炎。
-
2020-07-03 癌症.癌友加油站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45歲確診鼻咽癌第四期 陳愷鴻照常看診,沒把自己當病人
「我是醫師,我得癌症。」陳愷鴻面對病患,從不隱瞞自己與癌症和平共處十多年了。放射治療破壞他的唾液腺,唾液分泌減少,總是口乾舌燥,說起話來卡卡的,但他總是抱著水杯,一面喝水緩解不適,一面分享罹癌經驗,希望每個人都能體會生命的無常及可貴。家族罹癌高風險45歲確診陳愷鴻是婦產科主治醫師,是一個樂於給人溫暖的人,很早就意識到自己有鼻咽癌家族史、罹癌風險高,從飲食、運動到定期檢查都逐步調整,卻還是在45歲那年,被醫師宣判罹患鼻咽癌第四期。陳愷鴻的父親在60多歲時罹患鼻咽癌,身為婦產科醫師,他認為自己工作忙碌,常要半夜接生,作息不固定,以後應該也是高風險一族。只要每次感冒,就會找在耳鼻喉科執業的同學王俊仁醫師,請他用鼻後鏡伸到鼻腔後方,觀察一下口咽和鼻咽。每次他都會向對方開玩笑說:「我這次中獎了沒?」一吃就吐 妻慰體會孕吐2007年7月12日,陳愷鴻記得自己心情愉快,照舊請王俊仁用鼻後鏡檢查,結果在鼻咽上發現突出物,王俊仁當下臉色大變,請陳愷鴻到醫院做進一步切片。在國軍高雄總醫院接受切片檢查後,確認是惡性腫瘤,隔天再轉往高雄榮總做磁振造影,不但確診鼻咽癌,且已是第四期。當時陳愷鴻的主治醫師、高雄榮總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胡渝昌,立刻為他規畫治療計畫。「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是治療鼻咽癌最有效的方式。」他選擇相信醫師一步步來。放射治療一周後,頭髮逐漸掉光,伴隨著口乾、虛弱、嘔吐等副作用。陳愷鴻回憶,那時候坐在餐桌旁,一吃就吐,最後他乾脆捧著飯碗「移駕」到廁所的馬桶邊用餐,想吐只要轉個頭,就不會弄髒衣服和地板。當時太太還安慰他:「很多孕婦會孕吐,老天爺是要身為婦產科醫師的你,體會一下那種痛苦。」怕影響吸收吃東西不用麻藥 35天療程結束,口咽黏膜組織的破壞逐漸顯現,開始潰爛、破皮,連喝水都有如刀割、針刺,醫師要他喝營養乳品時,先在黏膜破損處塗上麻醉藥才不會太疼。他想想這是必然過程,麻藥也可能影響吸收,決定不用藥,只跟身體說「我現在要吃東西了」,然後一口一口喝進去。治療過程雖然辛苦,陳愷鴻完全沒把自己當病人,仍舊照常看診、晚上也值班,只把半夜接生的工作停了。陳愷鴻持續每天運動、上健身房,很多患者和朋友看到他的樣子都很驚訝:「你一點都不像得了癌症!」治療帶來後遺症突發性耳聾陳愷鴻完成療程後,身體雖逐漸恢復健康,但放射治療帶來的破壞力仍持續作用,他的耳朵、眼睛這幾年都慢慢發生問題。「我的手機壞了嗎?為何一整天都沒有聽到它在響?」2011年3月,陳愷鴻正在納悶此事時,手機有人來電,但他聽不到鈴聲,原來手機沒壞,是他的耳朶發生俗稱急性耳中風的「突發性耳聾」。陳愷鴻住院治療一周,反觀自省,突發性耳聾致病原因主要是病毒感染,自己卻是天天運動的運動達人,體質也非弱不禁風。是否因為右側鼻咽癌曾接受放射線治療和化療受損,在長久持續累積的壓力下,「生命難免找到出口」,右耳的突發性耳聾就這樣發生了。面對罹癌後接踵而來的身體病痛,陳愷鴻仍以平常心看待,更覺得自己被託付、被看重,有責任協助更多患者。他和太太投入慈濟人醫會活動,除了義診外,也持續關懷癌症病患,將自己罹癌後十多年來的心路歷程四處分享,希望為癌患帶來更多力量,勇於戰勝癌症,活出更精彩的人生。陳愷鴻小檔案現職:•高雄市邱正義婦產科副院長•慈濟南區人醫會醫師癌別:鼻咽癌四期抗癌歷程:近13年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專長:•不孕症•腹腔鏡•一般婦科疾病經歷:•台北榮總不孕症專科醫師•海軍總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澎湖海軍醫院婦產科主任立即購書》.udn買東西:https://bit.ly/2YNNdW2.博客來:https://bit.ly/3fzwnRw
-
2020-06-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公廁成防疫缺口 研究:病毒隨馬桶沖水飛散停留
美國等國家的公共廁所多數沒有馬桶蓋,專家發現這有可能成為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防疫缺口,人們在按壓沖水馬桶時很可能讓病毒飛散與停留,勤掃廁所是防疫關鍵。「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報導,先前已有相關研究證實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患者的糞便中存在病毒。包括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密切監測加州的數家廢水處理廠,從城市的下水道系統追蹤病毒的傳播。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一份關於新冠肺炎的研究日前發現,沖水馬桶會將新型冠狀病毒飛散到馬桶上方3英尺(91.4公分)高度,且沾在馬桶周遭附近至少一分鐘。這份報告由揚州大學的王紀祥(Ji-Xiang Wang,音譯)與另外兩位同住中國的作者以電腦模型和「鈉維-史托克斯」(Navier-Stokes)流體力學方程式研究指出,沖水馬桶劇烈的衝擊力輔助病毒的擴散,霧化顆粒會落在馬桶的沖水壓把、捲筒衛生紙架,和同時間在洗手間呼吸的其他人。研究指出,不只是公共廁所,家用廁所也有潛在的感染風險,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 )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和其他疾病都可能經由馬桶傳播。研究人員認為,最重要的衛生習慣是先蓋上馬桶蓋再沖水,不過,美國多數公共廁所的馬桶沒有馬桶蓋,美國廁所協會執行主任派爾(Tim Pyle)表示,這主要是配合殘障人士法規,因此建議為了防疫需要更密集的清潔公共廁所。派爾說,不可能不出門或者都不使用公共廁所,只希望人們更留心,並在使用完公共廁所後確實把手洗乾淨。隨著全球逐步對疫情解封,也意味著更多人要使用公共廁所,專家提出警訊,只要有一位染疫者使用過的廁所,就可能引起大量的感染人數。
-
2020-06-26 新聞.健康知識+
夏天沒食慾、腿腫可能是溼氣上身!醫師教你正確排溼
夏天潮濕悶熱,當心「溼氣」上身!你是否常聽中醫師提到「溼氣」一詞,到底溼氣是怎麼影響身體的?為什麼中醫這麼注重身體「排濕」呢?「溼氣」是造成很多病症的原因之一,若體內濕氣過重、水分無法有效排出,會影響睡眠品質、消化系統、關節等部位。尤其夏季雨天潮濕悶熱、游泳玩水或流汗吹到風,都容易讓溼氣經由毛細孔進入身體裡!體內有「溼氣」,可以從以下這些症狀來做檢測:1.到了正餐時間,卻沒胃口沒食慾2.大便不成形,外型軟爛、黏膩,黏附馬桶難沖乾淨3.胸悶、頭疼,呼吸不順暢4.總是睡不飽,感覺身體很沉重5.沒來由的體重增加,身體浮腫、腿部水腫6.關節痠痛或全身痠痛檢測完之後,你的身體是否需要排濕呢?除了讓中醫師為您的體質調配出合宜的藥方,生活中也可以透過飲食習慣調整、穴位按摩,來進行身體排濕。1.忌口排濕忌吃極端食物:辛、辣、油、炸、烤、冰品、甜品、生食。2.食療排濕可食用紅豆薏仁湯:◆ 紅豆性溫、薏仁可利水消腫、健脾去濕。◆ 盡量少糖、也別吃太冰。◆ 薏仁性味較涼,易拉肚子、手腳冰冷的人與孕婦不宜多吃。3.穴位排濕◆ 平時可多按摩:小腿上的足三里穴與豐隆穴,或手肘上的曲池穴。◆ 疲累、頭昏腦脹時:可按手掌的合谷穴、頭頂的百會穴。◆ 煩躁、難入睡時:可按腳背的太衝穴跟手腕的神門穴。來源出處:扶原中醫診所台中院區
-
2020-06-2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簡樸生活保證健康,減碳救地球!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長者的智慧」是起源於一位「退而不休的醫學院教授」,在畢生從事基礎醫學的研究與教學之餘,寫出她對環境保護的關懷與諄諄叮嚀,而有如「連鎖反應」般地誘使兩位比她年輕幾歲的資深醫師寫出他們對身心保健的個人心得。重要的是這三位長者在這幾篇文章所分享的並不是他們過去在其專業所發表或教導的「知識」,而是他們在追求學問的漫漫長路中所領悟的「智慧」。根據統計,台灣河川地下水之汙染源,約50%來自家庭排放的汙水,這是非常可怕的數字,因此,珍重呼籲環保減碳愛地球,必須從全民及家庭開始實施簡樸的健康生活,保證不但可降低空氣及水污染,減碳救地球,而且人人得以改善健康。實施方法很簡單,舉例說明如下:一、節約用水1. 蔬果農藥殘留量:請環保署、農委會或委託社區團體設法把關蔬果農藥殘留量。現今大部分家庭主婦為了安心,均以大量水多次沖洗蔬果,不但浪費寶貴的自來水,而且喪失量多的營養素。2. 水龍頭開關:最好能有大中小三階段的開關,避免人人打開水龍頭,無限制的大量沖洗,浪費水的動作,令人痛心。3. 洗衣服、洗澡用水:目前家家戶戶也都無意間大量用水洗澡及洗衣,很少有人會想適量用水,懇請節制使用,功德無量。4. 建立飲用水與其他洗刷用水分開輸送:目前家家戶戶都自行使用過濾器及其他淨水器,淨化自來水作為飲用水,這是浪費的行為,因為自來水在自來水廠未輸出前,大部分都已達飲用水標準,可惜經過輸送水管,尤其是鉛水管,被汙染後,再送達每家已變成遭受汙染的用水。因此,若能請政府單位設法以宅急便方式輸送飲用水,一定能節約許多經費,而且使全民安心飲用,不亦樂乎。二、避免衛生清潔消毒劑之濫用1. 沐浴乳、洗碗精、洗衣粉等應減量使用 一般小朋友、上班族等等民眾,身體不會太骯髒,每天洗澡,可考慮不使用太多沐浴乳或肥皂,或許只使用毛巾或軟毛刷擦洗,就乾淨了。若有需要,抹些適當的潤膚乳即可。請記住,我們自身皮膚就會分泌保護皮膚的油脂,大部分清潔劑均含界面活性劑(去污原理),若天天使用,尤其是嬰兒,會傷害皮膚。當然有些產品,經研發添加皮膚保護劑,號稱安全,但記住,正常皮膚不要天天接觸不必要的清潔劑,或外加皮膚保養劑,尤其嬰兒,盡量少用,才是健康之道。同樣的道理,洗碗精少用為妙,自家餐具,以乾淨的菜瓜布刷幾下,水沖洗乾淨即可,菜瓜布不但可去除油脂,而且菜瓜布再用洗碗精沖洗乾淨,又可重複使用。大家都知道碗盤使用洗碗精,會有看不到摸不到的殘留,反而不乾淨。洗衣服時,先分開比較骯髒的,先浸泡適當洗潔劑。有些家庭因洗衣粉用量太多,加上通風差的房屋,尤其是開空調的密閉房屋,空氣中都有一股刺鼻的洗衣粉味道,長久處於這種環境,尤其小孩,會引起呼吸道過敏。有些大賣場,放置清潔劑的地方,也都有股強烈味道,盡量避免帶小孩暴露那些清潔劑放置的地方。 據調查,市售五成的洗碗精、洗衣精、浴廁劑等均含有一種非離子界面活性劑(壬基酚,4-nonylphenol, NP),由於壬基酚是屬於不易分解化合物,且是一種持久污染的環境荷爾蒙,可令男性雌性化,降低精蟲數。目前已有研究報告指出,台灣19條河川已受嚴重汙染,99%水樣均可測到壬基酚(>0.33 μg/L),而且有98%生鮮食物含壬基酚,其含量高達399μg/kg。這些可怕的數據,說明我們濫用洗潔劑的嚴重狀況,懇請大家慎重反省,能盡量減少用清潔劑,一定能搶救全省河川的潔淨。2. 殺蟲劑傷害腦神經 請記住,關閉窗戶,並開冷氣機後,若再噴灑殺蚊蟲劑,則長久居住於該屋的居民,尤其是嬰兒及小孩,腦神經會遭受殺蟲劑的傷害,造成小孩念書成績不良,大人得健忘症,其主要原因是殺蚊蟲劑如類除蟲菊,會促使人類的腦神經所含有的神經鈉通道持續打開,結果會阻礙神經訊息傳導的功能,結果變笨或情緒不良。解決方法之一(可再議),噴殺殺蟲劑的房間,可以在數小時後,當蚊子昏倒,掉落地上,趕快清掃,把昏倒的蚊子到入馬桶沖掉或燒掉,接著打開窗戶,再使用電風扇,把殺蟲劑吹走,如此徹底清除殺蟲劑後,才可再關門窗、開空調,再讓小孩進屋做功課。3. 節用強酸強鹼的消毒劑或水管疏通劑:應訂定管制辦法或輔導民眾使用,現今無限制地任意使用,汙染環境及地下水的狀況,非常嚴重。三、節省使用紙張及塑膠製品 製紙程序嚴重汙染環境,如紙及紙漿,是使用氯氣漂白劑處裡的,這過程會造成戴奧辛(世紀之毒)的產生,因此,絕不可以任意浪費紙張,如再生紙之利用。另外,應盡量少用彩色廣告紙等等,須知有些色彩,是使用高量的鉛鹽(Pb鹽),造成神經毒,降低智商。 請盡量減少使用一次即丟棄的塑膠製品,盡量考慮多次使用的可能性。我們務必覺醒:使用一次即丟棄的塑膠品,是造成環境汙染的最大罪魁,因塑膠品當垃圾燃燒後,會產生大量世紀劇毒的戴奧辛,尤其是不易崩解的塑膠製品堆積於環境中,危害生態,許多魚類、鳥類等等動物之內臟,常發現累積的塑膠品。另外,水溝、田間及低窪地區也都堆積不分解的塑膠品,嚴重的話,造成水溝不通,排水不良,引起水災。塑膠製品的危害,數不清的壞處,敬請徹底反省,設法制定法規改良。 談到塑膠品之危害,不禁令我們想起塑化劑,餐具、保鮮膜、玩具、奶瓶、電線、洗碗精、香水化妝品等,因製造過程中,必須添加塑化劑(鄰苯二甲脂,DEHP),增加塑膠製品的延展性及韌性,因此塑化劑使用範圍很廣,大量塑膠垃圾掩埋場經日曬雨淋,均造成大量塑化劑釋出,汙染空氣、食物及河川,根據調查,顯示100%台灣河川底泥及41%台灣居民的血液,均遭受塑化劑汙染。塑化劑乃是一種環境賀爾蒙,對人體最大的危害是使男胎兒雌性化,陰莖小,隱睪症,精子活動力降低,嚴重影響傳宗接代,因此極力呼籲大家盡量少用塑膠製品,拯救我們的下一代。 世紀之毒戴奧辛,乃是一群含有多氯聯苯結構式的化合物,脂溶性特高,且不易分解,自食物鏈汙染食物,進入人體,可長久存留於人體脂肪組織內,半衰期可長達7年,因此,終身殘留人體內,並影響生殖細胞、致畸胎、早產或流產。戴奧辛意識致癌物,造成皮膚癌、淋巴癌、皮膚長粉刺(痤瘡)。三十多年前,台灣曾因精緻米糠油,使用多氯聯苯當作絕緣體,不幸洩漏,汙染米糠油,造成多氯聯苯米糠油事件,受害孕婦及出生嬰兒有130位左右,其中受害的嬰兒至今已30多歲,其身體狀況遭受多氯聯苯之害,產生相關疾病,至今仍繼續追蹤研究中。另外,台南二仁溪橋下曾因燃燒電纜,釋放大量戴奧辛,汙染土壤及二仁溪泥底,至今仍有戴奧辛殘留。除此之外,製紙漂白、合成農藥之副產物,尤其是焚化含氯塑膠製品,皆可釋放大量戴奧辛,嚴重汙染環境。我們必定痛定思痛,大家一定都要嚴格約束自己所有會促使戴奧辛產生的行為,消滅沉默的殺手戴奧辛,人人有責。四、適當使用保健品及藥物 請記住,不論保健品或治病之藥物,長期過量使用都有副作用,都有危害身體健康之虞。適當攝取的觀念很重要,而且每個人的適當劑量大不同,因此,要自己或醫師去調整劑量,如補鈣劑,有些人使用標籤建議劑量1/3,即可預防抽筋或缺鈣症狀,就不必全劑量的長期使用。 治慢性病的藥物如長期服用降血糖或降血壓藥物的病人,若自己買保健品,經常使用,再加上飲食習慣之改善,如此綜和結果,恐怕會導致原先使用的降血壓或降血糖之藥物劑量變成過量,造成血糖太低昏迷的現象。曾經有位同事發生過不知原因的血糖太低現象,趕緊去醫院急救,才重拾健康。 目前,我們台灣寶島由於健保制度不健全,每個人每天都可無限制去不同醫院就診,每次均領一堆相同藥物回家,家中都堆積各種沒用的珍貴藥物,廢棄不用,這種浪費全民的納稅錢非常嚴重,令人非常痛心。而且這是一種沒道德心的行為,大家應該知道焚燒珍貴的藥物,產生毒害氣體汙染空氣,這種嚴重的空氣及水源的污染源,懇請大家了解,一起努力合作,杜絕這種不良行為。或許健保局針對此一問題,可設法建立完整記錄就醫的檔案,以便了解不當就醫的實況,並趕緊設法改進,或許應採取藥費不完全免費,若能部分負擔藥費,民眾或許會斟酌愛惜珍貴的藥物。五、首重生活教育,培養節儉及環保的觀念 我衷心呼籲全民實施節儉勤勞的美德,改變日常生活的壞習性,培養及注重環保的觀念,若能全民同心協力肯定我們台灣寶島全民不但增益健康,而且減碳救地球,效果一定很大,這種節儉勤勞的觀念及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務必從家庭教育、幼稚園及小學開始培育養成,在家中,父母以身作則,在生活中,培養小孩節儉環保的觀念及習慣,保證終身健康快樂。 其實令我很感動的,許多愛家鄉的環保團體,已都很熱心地在推動以上所舉例的相關策略,因此,這些淺見,只是抱著一股熱誠,呼籲全民同心協力,下定決心,一起群策群力實施環保的行動,所有浪費行為及不環保的舉動,都被列為不齒的行為,懇求大家都能覺醒,我們預期美麗的寶島及健康快樂的島民,一定會更好。
-
2020-06-21 科別.骨科.復健
手指痛到沒辦法沖馬桶 竟是乾癬性關節炎上身
沖馬桶是日常生活中最簡單不過的動作,但有人一沖馬桶,手指就感到莫名疼痛。55歲張姓男子,從20多年前 ,關節常感覺腫痛,從手指到腳踝、腰部。一開始他以為是腰痠背痛,骨科診斷椎間盤突出,接受復健治療,但疼痛感卻完全沒有消失,自行尋覓按摩師幫忙,沒有想到愈壓愈痛。後來張先生突然想到,20歲時曾被診斷乾癬,醫師提醒後續恐出現「乾癬性關節炎」,就醫後果然是乾癬性關節炎惹禍。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皮膚部主任蔡呈芳表示,台灣約有千分之三的民眾罹患乾癬,每年就診人數約8到10萬人,國際上罹患男女比例相當,但台灣數據顯示,男性多於女性,且男性患者多為「嚴重型乾癬」。蔡呈芳表示,乾癬患者中約三成合併乾癬性關節炎,以台灣人口換算,約有2萬人長期為乾癬性關節炎所苦。乾癬性關節炎,顧名思義是伴隨乾癬發生,通常先出現乾癬皮膚症狀,再出現乾癬性關節炎,過程平均約8年,這是典型的乾癬性關節炎發病模式。蔡呈芳表示,有些乾癬患者是皮膚症狀與關節炎同時出現,最棘手的是乾癬性關節炎比皮膚症狀早出現,臨床上也最難診斷。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北榮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表示,臨床上曾遇過年輕時就出現嚴重的關節疼痛,直到83歲才出現皮膚症狀的乾癬病例,患者一直被誤以為是痛風或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診斷,只能觀察皮膚症狀,即使已知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有些尿酸比較高,但仍難以透過尿酸判定,這也使先出現關節炎再出現皮膚症狀的患者,無法正確診斷,長期飽受關節疼痛或變形之苦。蔡呈芳表示,雖然臨床上無法先透過皮膚症狀確定是否為乾癬性關節炎,但乾癬性關節炎仍有幾種具指標性的臨床表現,七成以上的患者都會出現「香腸指」,同一個指頭內,有多個關節受損,且造成指間軟組織水腫或指甲變形,做特定動作時關節僵硬等。他說,有些民眾長時間拿手機,放下手機後發現手指關節僵硬,必須要用另一隻手協助鬆開,或使用鍵盤太過用力時,手部關節疼痛不適,都是可能的指標症狀之一。乾癬性關節炎好發頸部、腰椎及髖關節、手肘及手指、腳趾與足部、膝蓋;有8成5的患者會出現指甲病變,包含指甲下角化、甲床分離、點狀凹陷、粉碎性指甲等。蔡長祐說,乾癬性關節炎若是沒有積極處理,發病後2年內,有47%的患者會出現不可逆的關節變形問題,特別是手部關節,無法正常彎曲,連拿筷子、扣鈕釦等基本生活能力都會受影響,而皮膚症狀以及變形關節,連帶會影響到患者的心理及社交生活。蔡長祐表示,治療乾癬性關節炎初步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免疫調節劑,近年發展生物製劑,有5到6種針劑生物製劑可幫助延緩患者關節變形,控制皮膚症狀,但患者必須定期打針;現在也有口服標靶藥物,6月已通過健保給付,研究顯示治療二周後,患者關節脹痛症狀可望紓緩。
-
2020-06-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新冠肺炎染疫首週 汙染環境力最強
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一項新研究顯示,新冠肺炎患者在染疫首週汙染環境能力達到高峰,之後就會大幅降低。這表示出院患者不會再產生病毒,也不會汙染環境,不需要歧視他們。新加坡「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今天報導,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NCID)的研究人員在30個收治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患者的負壓病房採集環境表面樣本,包括從病床扶手、櫃子、椅子與馬桶座位等病房內最常被接觸的表面。採樣結果發現,無論新冠肺炎病患症狀輕重,在染疫首週病房內環境表面病毒汙染程度都相對高出許多。而隨著染病時間越久,病房內經常被接觸表面的病毒汙染程度也跟著降低。研究還發現,在採樣的負壓病房當中的3個加護病房,都未在環境表面發現病毒汙染。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表示:「這可能顯示,住在加護病房的患者產生較少病毒,因為他們通常已處於染疫第二週。」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說,希望這份研究結果,能協助降低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受到的社會歧視。
-
2020-06-12 橘世代.好心橘
水電師傅踏上志工路,一做16年!幫人修,也教人修
新北市志願服務社協會榮譽理事長呂理民從事水電工程40餘年,也曾擔任過里長,更獲得特優里長表揚,他16年前開始擔任志工,14年前退休後更全心投入志工工作,近期還藉由自身專長教婦女水電工作,呂理民說,擔任志工比每天待在家的人身體、心靈都還要更好。68歲的呂理民1978年開始從事水電工作,1982年擔任中和區福善里長,3屆里長工作表現優異,甚至獲選新北的特優里長,不過,水電工作忙碌,呂理民決定專心打拚事業,直到2006年才正式退休。呂理民說,退休前3年在妻子邀約下開始到中和區公所擔任志工,第一次志工工作就是佈置鶴齡教育中心的成果展,由於當時男性志工比例少,所有爬高的事情都由他負責,深受所有的志工喜愛。鶴齡教育中心開設各種課程,一位書法班老師因鄉音比較重,呂理民還特地錄音,回家後反覆聽閱幾次並製成講義,讓所有學員方便學習,在公所任志工時,也協助中低收入戶的普查、服務台諮詢、獨居老人關懷。呂理民說,為鼓勵獨居老人到戶外,他也媒合中和廣濟宮每年秋天辦踏青活動,讓獨老不再只是待在家裡,踏青活動廣受喜愛,去年起加碼,分別在春、秋舉辦2次踏青,年底還會有圍爐活動。善於水電工作的呂理民,3年前在新北社會局邀約下,在婦女服務中心開班「修水電,Women Can」課程,培育女性居家水電修繕,讓女性仍在家中修水電外,也能為社區獨老服務,甚至未來可以轉介到勞工局,以水電做為職場工作。呂理民說,課程內容包括馬桶水箱、插座開關更換、配電等項目,每次課程約1到2天,會先花半天時間講解理論課程,剩下的時間為實際操作課程,目前也和參與課程的女性,一起到社區中弱勢家庭服務解決水電問題。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志工隊也背負重責,呂理民說,疫情初期每天都要到關懷中心打電話,關心居家檢疫、隔離的民眾,後期又因為民眾申請急難紓困金,繼續在公所協助民眾填寫,幫助別人其實很快樂。「退而不休」呂理民說,當志工隊身心靈是最好的幫助,許多男性退休後就待在家裡,若能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擔任志工,是件很滿足的事情,志工隊還有80歲的夥伴,身體跟氣色都很好,希望能有更多男性一起投入志工行列。【更多精選延伸閱讀↘↘↘】。「客庄花甲故事人」壯遊台灣700公里,帶著生命故事走出去!。劉益丞24年「以館為家」 獲志工界最高榮譽「金駝獎」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6-03 新聞.健康知識+
其實馬桶沒有想像中那麼髒 微生物學家告訴你為什麼
【文、圖/摘自如果出版《少了微生物,我們連屁都放不出來》,作者馬庫斯.艾格特, 法蘭克.塔杜伊斯】馬桶說穿了不過就是一個讓人坐下來的地方,雖然這座椅不太以舒適為主訴求,但很多人還是喜歡把它弄得舒舒服服的。根據一項英國研究,英國人平均每週在這個安靜的地方度過三個小時。受訪者在同樣的一週時間內,給健身房的時間只有九十分鐘。我強烈覺得,在西方世界的其他國家應該也是一樣。花三個小時坐在馬桶上,這真是件值得注意的事,這個安靜的小空間一定具備很特別的吸引力。「男人想靜一靜的時候,就上洗手間,女人則進浴缸。為什麼從來不反過來?」二○一七年七月,在《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一篇值得一讀的文章裡,記者譚雅.萊思特(Tanja Rest)如此寫道。她在文章中非常傳神地描述廁所為何如此引人入勝:「從這個家隱退意謂著,不只是將親愛的小瘟疫杆菌(Pestbazillen)拒於門外,還可以一段時間不需要看見名為『伴侶』的親愛大杆菌(Bazillus)。」這真是一個談細菌的有趣角度啊。馬桶戰爭:對抗病菌的化學噴槍大多數人對馬桶的細菌之戰總是前仆後繼、義不容辭,屋子裡幾乎沒有其他角落會像這裡用上這麼多的化學清潔劑。最典型的馬桶化學清潔劑讓人想起生化武器:清潔劑的基本成分有甲酸或鹽酸,用來溶解鈣質和去除尿石,還有殺菌。為了讓清潔劑能夠附著在馬桶表面比較長的時間,好容許泡沫溶解污垢,所以裡頭添加了增稠劑和界面活性劑。色素的目的是讓使用者對這個清潔劑留下視覺上的好印象,而芳香劑則能減弱強效化學劑的刺鼻味,以及掩蓋典型的馬桶臭味。這些殺菌攻勢的確發揮了效果,我們可能無法置信,房子裡幾乎沒有其他地方的微生物像廁所這麼少。和廚房裡的重要區域相比,馬桶座墊被清潔得簡直像銀盤一樣亮晶晶。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隨機從美國家庭的馬桶座墊上取樣,每平方公分僅僅找到一百隻細菌。在微生物學家眼中,這個數字簡直少得可笑。我們給一個比較值吧,在人類皮膚上,例如說胳肢窩,每一平方公分就住著一百萬隻細菌。然而,很多人只要想到必須坐到陌生的馬桶上,立刻覺得噁心。對廁所感到噁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直覺,而且站在演化的觀點來看,別具意義,因為這種感覺能保護我們免受潛在危險的傷害。研究顯示,女人做為寶貴新生命的孕育者,比男人更容易對陌生廁所感到噁心。讓我們這麼害怕的物質到底是什麼?無論如何,它總還是百分之百的有機產品,不是嗎?每排便一次,平均排出一百公克重。但是,含菌量奇大無比:每公克有一百億至一千億隻細菌。光就數量而言,糞便對健康絕對是禍害。衛生學家尤其害怕的是糞口傳染途徑,舉例來說,這種途徑會污染飲用水,為居民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我們對飲用水的依賴程度有多大,觀察基礎設施遭地震或戰爭毀壞的國家就知道了。在那些地區,瘧疾最遲一至兩星期內就會爆發。下痢會讓受害者嚴重脫水,每天失去高達二十公升的水。一般來說,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就能夠讓病人慢慢復原。但是如果缺乏這些處置方式,病患可能幾小時或幾天內就會死於循環衰竭。還有很多其他的腸胃道病原體是透過糞便傳播的,例如大腸桿菌或諾羅病毒。因此,糞便會讓人感覺噁心確實其來有自,而且非常有必要小心應對這個自然的產物。可怕味道背後的科學糞便極度令人不快的味道對大腦來說猶如一記警鐘。但是,糞便為什麼會發臭呢?排泄物的惡臭會讓人聯想到直腸的生存條件有多麼艱困。因為直腸裡的環境條件,跟四十億年前細菌最近共祖(LUCA)所居住的地球差不多。在這一段消化道裡沒有氧氣,微生物學家稱這種狀態為「厭氧」(anaerob)。在此狀態下,物質交換的過程是透過發酵和厭氧呼吸來進行。例如,蛋白質分解後,會生成氣味強烈的化學產物,如硫化氫、吲哚(indol),以及甲基吲哚(糞臭素)(Skatol)。我們攝取的肉類蛋白質愈多,排泄物的臭味就愈重。肉類如何改變糞便刺激嗅覺神經的強烈程度,嬰兒是很好的觀察對象。停止哺餵母乳、嬰兒開始吃固體食物後,尤其是開始吃肉以後,尿布的味道會有戲劇性的改變。
-
2020-05-29 醫療.消化系統
大便大不出來怎麼辦?超過5分鐘易便秘,用這姿勢放鬆肛門
「我慘了!只要每次硬便排不出來,用力好久後就會覺得有東西翻出肛門外,是不是痔瘡復發了?」痔瘡手術後,我們有時會聽到病人焦急地進診間敘述便祕時的各種症狀,事實上,就算再健康的肛門,只要是便祕時出力擠壓超過5分鐘以上,都可能有直腸黏膜暫時翻脫或肛門充血的狀況,偶一為之,不見得會帶來什麼問題;但若反覆發生,久了就會帶來新的痔瘡症狀。所以便祕這種惱人情況,能避則避。不少病人前來求診時往往急於解決痔瘡,事實上,如果排便習慣不良、容易發生便祕,先解決便祕才是一切根本。否則,只搞定痔瘡卻還是便祕,手術後也會很快復發。不忍便,培養定時排便好習慣好的排便習慣,從尊重便意開始,切忌忍便。忍便忍久了,等同是在訓練直腸忽略糞便到來的指令,久而久之,便失去正常排便的反射,到時就算直腸裡真的累積了糞便,也會因為缺乏便意而排不出來。排便不必每天有,3天1次或1天3次,都屬於正常的範圍,畢竟每個人腸胃蠕動快慢不同,只要順暢過關即可。理論上,當每天就寢、起床、三餐進食的時間都固定時,腸胃的生理時鐘也會跟著穩定。我也曾遇過病人,每次排便都固定在間隔3天後的某個早晨,這樣的排便習慣其實沒問題,但看了坊間排毒書上強調應每天排便,所以很困擾地來到門診;我和護理人員花了很長時間幫助她重新建立觀念:只要繼續保持,並不需要特別服用軟便劑、緩瀉劑或做任何清腸治療。不過,要是你持續1週都沒有任何便意,甚至是為了減重、減脂而服用含有腸道刺激性的減肥藥,導致今天拉肚子數十次,之後3到5天完全沒有便意,即使坐在馬桶上半小時也沒有任何腸蠕動的感覺,都是不正常的。通常最容易促進大腸蠕動的時間,是在早晨起床時,此時腸胃也才剛醒來,如果能空腹喝1杯馬克杯大小和室溫差不多溫度的開水,便能觸動腸胃道蠕動的反射,帶來便意。習慣早上排便的人,若每次想排便的時間都在晨會之間、或剛好是在趕著上班的路程上,建議提早1個小時起床,讓腸道蠕動習慣跟著提早1小時,先好好清空腸胃再開始一天的行程。身體有自己的規律,就算工作日夜顛倒,只要固定作息、用餐,通常就能有固定的排便時間;掌管腸道的自主神經有自己的節律,我們雖然無法用意志力控制腸道蠕動,但掌握規律,就能抓住節奏。另外,排便時請不要一邊看書或滑手機,一有便意進入廁所,務必在5至7分鐘內將直腸排空,才能減少肛門持續受壓的時間。尊重便意,就是尊重自己的身體給予的訊息,切勿讓任何事情阻撓排便。如果你的排便習慣始終不固定,除了審視飲食方式以外,請注意,這是身體正在對你發送「應該更珍惜它」「請不要忽視它」的訊息。自我鍛鍊排便肌群人體的腹肌與骨盆腔肌群,不但平衡著身體重心,也掌管著排便時的力道。骨盆腔肌群承載著膀胱尿道、子宮陰道、直腸肛門,然而,它的力道和彈性會隨著歲月漸漸乏力鬆弛。尤其是女性朋友經過懷孕生產的考驗後,如果缺乏適度運動和鍛鍊,很容易出現骨盆腔肌群鬆弛的問題,衍生出來的症狀就是漏尿、陰道鬆弛、排便無力而衍生便祕情形,或甚至輕微滲便。所以,適度運動是重要的,無論是跑步、游泳、有氧訓練或每天靜坐時,練習提肛、縮陰道的凱格爾運動3至5分鐘,都對訓練骨盆腔肌群有幫助。另外,排便姿勢也會影響排便的難易度,如果你排出的糞便是濕軟的,但排便施力上有困難,可以試著換用蹲姿馬桶、在坐姿排便時稍微傾身向前,或在腳下墊張小凳子,以便拉直乙狀結腸過彎處的曲度,幫助順暢解便。凳子的高度則因人而異,我在臨床上曾遇過一位病人,在試了3種廠牌的凳子後,才找到適合自己的命定腳凳呢!書籍介紹痔瘡自救全書:痔瘡專家教你預防、診斷、自療、術後保養,搞定國民病一本就通!作者:鐘雲霓出版社:三采出版日期:2020/01/03作者簡介/鍾雲霓現任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大腸直腸外科/微創痔瘡手術專任主治醫師,曾任馬偕紀念醫院一般外科總醫師、外科住院醫師,渾然天成聯合診所痔瘡專任醫師。熱愛外科與手術的鍾醫師,喜歡無影燈下專注做著精巧縫合的每個時刻,十多年外科經驗讓她有「痔瘡達人」之稱。常受邀各大健康節目,如《別讓身體不開心》《健康兩點零》《57健康同學會》及訪談節目《SS小燕之夜》《媽媽好神》等,現為《醫師好辣》固定班底,更是台灣媒體提到痔瘡手術的第一諮詢醫師。延伸閱讀: 明明醫院裡每天洗澡,她卻仍拜託孩子再洗一次...一個病床上阿嬤沒說出口的最後願望
-
2020-05-28 養生.樂活人生
腸癌體會無毒食材難尋!劉天和創「天和鮮物」 :吃對真食物才可保健康
【編註】劉天和日前於東部旅行時,心臟突感不適,急救無效,近日家屬低調辦理後事。天和鮮物粉絲團已於5/27貼出董事長劉天和辭世的消息。>>相關新聞 攝影當天,天和鮮物創辦人劉天和露齒、瞇眼,笑著面對鏡頭,活動力十足,完全看不出曾經罹患大腸癌的低落情緒。但談起那段抗癌的辛酸史,採訪過程中他眉頭緊皺,聲聲道出治療過程中不為人知的折磨,以及如何從科技業轉戰專職養殖魚場,開啟人生第二個創業路。即將年滿70歲的劉天和,同時擁有好幾種身分,不但是新竹科學園區內專司半導體製程系統規劃與設計製造、是全亞洲第一家經FM認證製程排氣公司的創辦人,同時也是新科技農夫,曾於2015年代表澎湖縣獲選當年度十大神農,被譽為「科技神農」;更是提供有機友善食材第一品牌展售網「天和鮮物」的負責人。 做事業,要對天對地對得起良心在這些身分的背後,劉天和細述一路走來的心情,「從創業開始,我都是白手起家,從無到有,賺錢雖然是要讓家人與員工有更好的生活;但從罹癌之後,我只想做對天、對地、對得起良心的事情。」劉天和克勤克儉、實在打拚的個性,就像早期臺灣傳統產業的創業家一樣,他也承認自己的事業心強,創業時,適逢臺灣科技業起飛的年代,當時只要認真打拚,與他同輩的,經濟能力應該都不錯,「但其實大家都是犧牲健康在賺錢。」他直言,那時是憑著年輕力壯,過著天天加班、喝酒抽菸的日子,是直到一次健康檢查發現大腸癌後,才對生命與健康改觀。在事業如日中天之際,天和鮮物創辦人劉天和罹患了大腸癌,曾經前後八次進出手術房,最後切除所有大腸,以小腸取代;三年多來出入醫院、常看健康及管理書籍的日子,讓他下定決心要養殖健康魚,讓所有人能擁有健康幸福的生活。劉天和坦言,如果沒有罹癌,自己不會接觸食材、養殖業,「就是因為自己病了,才了解到健康的重要!」他說自己的個性講求追根究柢、徹底解決,一開始的治療選擇,就是以手術切掉有問題的大腸,且前前後後共進出手術房八次,直到將大腸全部切除。治療過程難熬,誓言養出健康無毒的魚切掉大腸後,必須在腹部下方裝置人工肛門,他形容那段日子簡直是種折磨。比方說,他曾在出差時開車,在解開汽車安全帶時,不小心拉扯,排泄物灑得全身都是;也曾經因為高速公路休息站廁所沒有坐式馬桶,不小心弄髒衣服與地板,「那時真的非常狼狽。」劉天和說,後來與醫師討論後,決定再進行小腸接大腸手術,但這項手術又容易讓消化液溢出,導致肛門潰爛,飲食上也得特別留意,「不過,兩相比較,總是比之前狼狽模樣好得多。」過去辛苦賺錢,並不懂得健康的重要性,大病之後,他陸續出入醫院達三年,在這段休養期間,空閒時就閱讀健康及管理的書籍,吸收資訊,也因為切除大腸之後,很多食物無法消化,必須選擇比較軟且健康的食物,醫師建議魚肉軟又好消化,喜歡吃魚的他卻發現,要找到健康無毒的來源有困難,因此興起了自己養魚的念頭。要食療不要醫療,吃對真食物才可保健康從科技營造工程轉行到農漁業,劉天和在澎湖投入龐大的資金來養海鱺,想做就要做到的個性,以短短兩年的時間,便養殖出臺灣第一條有身分證的健康魚「天和珍鱺」;除了養出健康魚之外,他也擴及到陸地,開始有其他農畜產及蔬食的種植。接著更進一步跨入通路,把產地延伸到餐桌,讓更多消費者體驗健康真食物的美妙。經營有機農業十多年來,劉天和體認現代人想要健康養生,有一半的關鍵要素就在於飲食,「每個人都想要健康,但健康是要付出代價的。」對現代人生命威脅最大的疾病是失智、中風、心血管疾病、癌症與糖尿病,這些都和飲食健康息息相關,但時下多數的飲食型態,卻充滿著人工化學添加物、防腐劑與色素等,甚至可能吃進太多的脂肪,缺乏膳食纖維、Omega3與抗氧化物,「奇怪的是,即使大家都懂得要健康、要養生,卻又少有人願意花錢吃真食物。」而他會跨足天和鮮物,便是想提供現代人,能有一次購足安心食材的場域,位於台北華山旗艦店除了有機超市、烘培坊、果汁吧、十大神農安心食材體驗區,好食料理區等,以產地直送的方式,打造營養美味的餐點,讓民眾能輕鬆享受健康的真食物。運動當吃補,天天健行兩萬步經歷一場腸癌的震撼教育之後,劉天和對自己的健康要求,顯得積極。大病之前幾乎是應酬滿檔,屬夜貓子人生;現在則是以爬山為主、路跑為輔,還被老婆與媳婦笑稱是個運動瘋子,他笑說確實是如此,運動量大到令人瞠目結舌。採訪當中,他秀出手機,螢幕上記錄著每天的步行步數,幾乎天天超過兩萬步、攀爬的階梯有時可達195層樓、235層樓。現在劉天和每天晚上八點多就寢,清晨三點左右起床,天還沒亮就去爬山,下小雨時仍舊撐傘前行。若沒有登山行程,上班前,也會先在居家附近跑步1.5小時,天候不佳下大雨時,就會到捷運站上下樓梯當成運動;傍晚下班後,再儘量抽空爬1小時的虎山,而星期例假日一定會花3個小時爬山。「現在早上一天沒運動,就感覺渾身不舒服。」他強調運動的重要,不僅能有排毒的功效,也可增加肺活量,而運動的習慣,則是在身體出問題後,就一直維持到現在。歷經大病一場,現在他對人生的想法是,「每個人最終都得一死,但死要死得快活,不能有拖累折磨,千萬不能讓自己有罹患中風、洗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健康老去才是重點。」三餐自己煮,順應節氣挑食材既然講究健康食材,劉天和居家或外出的生活飲食,也一樣順應自然。以三餐中的早餐來說,一定會有簡單的燕麥搭配牛奶,「牛奶可補充鈣質、蛋白質,燕麥有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每天再簡單搭配一顆蛋、一盤青菜、三樣水果,就是一天活力的來源。他強調,居家所選擇的蔬果種類,也是順應時節,講求當令、當季,才最新鮮;但因為自己的腸胃問題,在選擇上,則做了適當的調整,例如少吃寒性的蔬果如瓜類、橘子等。如今事業版圖橫跨臺灣北中南東,以及東南亞及中國,偶爾出差旅遊是不可或缺的行程,遠行時,如何調整生活型態與飲食內容?劉天和說,旅遊的選擇,他是以自由行為主,大部分的休閒活動是到民宿或度假飯店休憩,於是會自己帶米煮稀飯,並且到當地買青菜回來自己煮,甚至會預先用玻璃罐準備醬菜類,要讓自己仍保有放鬆的時光。活得有尊嚴,珍惜當下、善待自己當提及壓力時,劉天和坦言,新事業並不如預期賺錢,甚至是個長期賠本的事業,但只要經濟許可,他仍會堅持下去。過去一直是由科技本業支撐新事業的盈虧,但現在美中貿易戰混沌未明,半導體產業影響不小,因此,在經營上考慮開始縮編,但他表示自己並不後悔,「沒有人強迫我做,是我自己要跳進來的,因此得自作自受。」他說,比起經營,人事管理的複雜度更令人無力,尤其工業範疇與服務業完全不同,「服務業需要的是熱情,但現在主動、積極、有敬業精神的年輕人少之又少」,因此,如何留住人才,是他目前需要正視的問題。最後,劉天和嘆口氣說,現代人多處於三明治世代,生活都很辛苦,「無論如何,一定要在活著的時候,活得有尊嚴,不拖累子孫,且要珍惜當下、善待自己。」而若要活得有尊嚴,最重要的三樣功課,就是吃對食物、規律生活、努力運動,否則一旦得了失智或慢性病,再多的財產也沒有用。(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3期)延伸閱讀:吃素就能與心血管疾病絕緣? 真相是……年年有餘!多吃魚一夜好眠
-
2020-05-27 焦點.健康知識+
浴室長黴菌,貼保鮮膜、用牙刷清哪一個有效?日本清潔專家的3招聰明打掃法
沒有人告訴你的「病原灰塵」危險性接下來要介紹的「不生病打掃法」,會將灰塵分成2種。第1種是病原體較少的新生灰塵。剛剛從空中飄落到房間的灰塵,所含病原體較少,基本上對人體無害。需要注意的是第2種—「病原灰塵」,因為人類或物品移動產生的氣流,會讓灰塵飄到房間角落聚積,經過一段時間,裡面已增生大量的病原體。病原灰塵存在於自然界中,其中含有一定數量的細菌、黴菌、塵蟎。它們會把房間角落的灰塵當作食物與居所,爆炸性地快速繁殖。因為病原體的聚集,會讓一般灰塵變成病原體濃度極高的病原灰塵。免疫力比較差的人,吸入這些病原灰塵後,會引發咳嗽、肺炎等呼吸系統的疾病。如果你身體感到不適,或許兇手就是病原灰塵。浴室怎麼打掃?浴室溫度高、容易殘留皮脂與皂垢,一鬆懈就會馬上長出黴菌或細菌。正因為浴室是我們洗去一日疲憊與汙垢的地方,更應該從平常就遠離病原體。POINT 1:肉眼看不見的黴菌孢子會躲在天花板細縫,飛散到整間浴室POINT 2:牆壁底部或轉角、磁磚接縫容易滋生黑色黴菌工具:除菌棒(拿毛巾捲住支撐桿,接著套上塑膠袋,再用廚房紙巾包覆。用消毒酒精沾溼後就能輕易除去高處的細菌。)清潔劑:消毒用酒精、去霉劑、含螯合物的中性清潔劑抑制黴菌繁殖,預防「黴菌性肺炎」就算浴室乍看之下很乾淨,其實空氣中還是漂浮著比家中其他地方更多的黴菌孢子等肉眼不可見的病原體。為了防止這些病原體在打掃時進入人體的呼吸道,清掃浴室的時候務必要保持環境的通風。另外打掃時一定要使用冷水,不要用熱水打掃,以免殘留的水氣再次讓空間變得潮濕。還有清潔時的水花可能含有細菌,要儘量避免被潑到。天花板的除菌工程是對付浴室黴菌很重要的一環。黏在天花板的黴菌孢子一旦掉落,就會在浴室各個地方擴散並滋生黴菌,因此要定期用除菌棒清潔。針對已經長出黴菌的牆壁,請使用泡沫型去霉劑,噴上泡沫後靜置12小時,再用水沖掉。一般日常打掃地板時,用含有螯合物的中性清潔劑即可,如果遇到惱人的頑固黴菌,再斟酌使用去霉劑。洗完澡後,請用沒有加工切割過的正常刮水器或毛巾擦乾牆壁上的水滴,這樣也能夠有效預防黴菌增生。POINT 1:若浴室有對外窗,在兩側打開一小縫(各約5公分)讓風在室內循環,保持良好的通風。將毛巾對摺,厚厚地包住除菌棒前端,用消毒酒精沾溼後,以單一方向擦拭天花板。POINT 2:用牙刷刷洗會傷到磁磚細縫,導致黴根更深入。請不要洗刷,直接包保鮮膜靜置即可,約靜置12小時。透過保鮮膜觀察黴菌狀態,看起來快要掉落時,就拿掉保鮮膜,用冷水沖乾淨。廁所怎麼打掃?廁所意外地容易堆積大量灰塵,要小心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病原灰塵出現。尤其是流行腸胃炎的冬季,打掃時要以預防感染為優先考量。廁所的牆壁‧地板POINT 1:病原灰塵有極大的機率會附著在廁所牆壁上POINT 2:通風扇會吸引很多灰塵,導致地板積聚大量灰塵工具:刮水器、廁所用除菌濕紙巾清潔劑:小蘇打粉廁所打掃從清除病原灰塵做起「獅王株式會社生活護理研究所」針對廁所灰塵的調查結果顯示,1克的廁所灰塵中就含有數十萬∼數百萬個一般細菌。除此之外,該公司還另外測試細菌各自在有無灰塵狀態下的培養實驗,結果發現細菌在加入灰塵的培養皿,比未加入灰塵的培養皿增加約10倍的數量。換句話說,清除灰塵在打掃廁所時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一開始我們先用塑膠手套或是拋棄型塑膠袋套住手部,依照從牆壁到地板的順序使用刮水器清除灰塵。如果先打掃馬桶,自馬桶中濺出的水會弄濕灰塵,變得難以清潔,所以不可以這麼做。地板要從裡往外清除灰塵。容易有灰塵附著的牆邊或馬桶邊緣、垃圾桶周圍要重點清潔。飛濺的尿垢請用小蘇打水噴霧先噴一下,再使用濕紙巾像蓋印章的方式擦除。若每週能另外使用除菌濕紙巾擦拭一次就更能安心了。POINT 1:移動刮水器時要統一方向,從牆壁高處往低處清除灰塵。廁所的通風扇會同時吸來大量廁所外的灰塵,一定要徹底打掃通風扇周圍。POINT 2:打掃地板的時候,請使用刮水器由裡往外拖拉,清除灰塵。廁所的灰塵會導致細菌爆增約10倍實驗方法:在聚丙烯板上放置灰塵、菌類、營養物質,並包上一層薄膜,培養24小時。初發菌數:大腸桿菌/4.6(log生菌數)金黃色葡萄球菌/4.9(log生菌數)。營養物質:濃度1/20的NB培養基,灰塵(0.02g)綿:廁所衛生紙=6:4MATSUMOTO'S ADVICE通風扇沒吸走的灰塵會積聚在地板上,成為細菌的溫床。馬桶怎麼打掃?POINT 1:打掃馬桶的人也要小心感染POINT 2:手會觸摸到的地方,一定要防範病毒與細菌工具:馬桶刷、廁所用除菌濕紙巾清潔劑:含螯合物的中性清潔、酸性清潔劑安全打掃「腸胃道致病區」如果直接採用打掃馬桶最常見的馬桶刷清潔法,那麼放置馬桶刷的外盒會在使用完畢後聚積髒水,因此我不建議大家這麼做。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使用拋棄型塑膠袋包覆刷頭後再進行清潔。待清洗完畢後只要將塑膠袋翻面並丟棄即可,既衛生又省事。打掃馬桶時請使用含螯合劑的中性清潔劑,要對付頑固汙垢就用酸性清潔劑。為了預防沖水時導致病原體飛散,請記得蓋上馬桶蓋。馬桶外側請使用廁所用除菌濕紙巾,從上到下依序用力來回擦拭就能清除汙垢。馬桶的整體清潔只要每週做3次就足夠了。遇到嚴重的汙垢時,一樣可用濕紙巾沾酸性洗潔劑來擦拭。沖水把水、溫水洗淨按鈕、馬桶上任何手會觸碰的地方都要每天擦拭消毒。將汙垢擦乾淨後,請更換一張除菌濕紙巾,以單一方向快速擦拭過即可。POINT 1:先噴一層含螯合物的中性洗潔劑,靜置約3分鐘,再用套著塑膠袋的馬桶刷清潔,最後用沖水洗淨。使用廁所用除菌濕紙巾用力來回擦拭,就能清除馬桶整體的汙垢。記得要從上到下依序清潔。POINT 2:手常碰到的地方,來回擦拭完後,脫掉塑膠手套或套著手的塑膠袋,沿統一方向消毒擦拭。對付頑固汙垢使用酸性清潔劑對付頑固汙垢非常有效。清潔馬桶外側時,可用沾了清潔劑的濕紙巾擦拭。清洗馬桶內側則可先噴一層清潔劑並靜置3分鐘,再拿馬桶刷清潔。書籍介紹書名:這樣打掃不生病!【全圖解】:醫療級清潔專家帶你一天12分鐘,輕鬆清除「病原灰塵」,遠離呼吸道、腸胃道感染作者:松本忠男出版社:台灣廣廈出版日期:2019/11/15作者簡介/松本忠男曾任職東京迪士尼樂園及DUSKIN公司(負責日本全國醫院、照護中心的清掃和器材消毒殺菌),之後轉任龜田綜合醫院集團,擔任清潔維護管理人員約10年的時間,負責醫療院所第一線的衛生防護管理及相關業務。1997年,為了將醫療相關服務事業做得更好,成立了Prana股份有限公司,並擔任日本Health Care協會代表理事。致力於指導龜田綜合醫院近100名員工、橫濱市立市民醫院約40名員工,為眾多醫療院所、照護中心、清掃公司等傳授預防疾病傳染的健康打掃祕訣和技巧。延伸閱讀: 頭痛時覺得脖子硬硬的,小心是腦出血!醫師:6種頭痛類型,該做腦部掃描
-
2020-05-23 科別.消化系統
哪些人屬於痔瘡高危險群? 這些壞習慣讓你有「痔」難伸
俗話說「10男9痔」,但其實許多女生都有便秘問題,長期下來也容易引發痔瘡。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表示,坐太久、不運動、少喝水,經常便秘及腹瀉,都屬於痔瘡高風險族群,年輕人如果長時間坐在馬桶上划手機,也可能引發痔瘡。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說明,以前上廁所可能會拿著書本或報紙,現在許多人則是拿著手機如廁,一邊逛社群、打手遊,要是遊戲進入緊張激戰,可能一坐就是半個多小時。最近1、2年,收治不少年輕痔瘡患者,詢問病史及生活形態,幾乎都是重度網路及3C使用者,其中不乏大學生、高中生,年紀最輕的是14歲小男生。由於該名國中生沉迷手遊,在家裡也常躲進廁所裡打電動,時間常常不經意就超過半小時,沒想到卻因此引發痔瘡,後來因為血便,馬桶出現有血跡,連內褲也沾著血,嚇壞了媽媽,才趕緊陪同就醫。糠榮誠指出,痔瘡距離肛門口1公分,是每個人都有的正常組織,但如果長時間久坐不動,或上廁所太用力,就會導致腹壓過大,以致局部組織靜脈迴流異常。哪些人屬於痔瘡高危險群?糠榮誠說,懷孕、體重過重,以及經常咳嗽、便秘、腹瀉,及有家族史者,都要注意痔瘡問題,平常應該養成多喝水,多吃鳳梨、蘋果、奇異果等高纖蔬果的習慣。此外,也要少吃辛辣、含咖啡因的食物,盡量少碰麻辣鍋,或是炸雞、鹽酥雞等油炸食物。如已出現痔瘡問題,建議局部多泡溫水,促進血液循環。糠榮誠提醒,上廁所大號時,應該認真如廁,不要看報紙或滑手機,時間應控制在10分鐘之內,要是坐太久容易引起肛門局部充血,又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容易誘發痔瘡。★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