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4 科別.消化系統
搜尋
飲食習慣
共找到
1304
筆 文章
-
-
2020-03-13 科別.消化系統
腸胃不適多因飲食習慣差 中醫師養胃法全公開
現代人多忙碌,以致三餐多不定時,進而使得腸胃深受其害,且容易出現胃酸逆流的問題,胃酸逆流是腸胃問題反映出的一種病理現象,千萬不能忽視潛藏的腸胃問題。中醫師重申,胃需要胃酸,如果靠抑制胃酸只是一時緩解假象,中醫調理腸胃紊亂是從整體,從氣調理順暢,藥廠製藥要先求不傷身,成分不致癌、不傷肝腸胃,不能有制酸劑,才不會解決片面的問題,而製造出其他問題。要養好胃 和五行中的戊己土有關中醫治療疾病,調養身體健康講究五行,而要養好胃,則是和五行中的戊己土有關;李深浦中醫師解釋,甲乙是屬木,木生火是丙丁,火生土是戊己,土生金是庚辛,金生水是壬癸,這就是所謂的十天干,而五行中的中間就是土。常說「自己」,其中的己就是胃;所以,要懂胃,最要緊的就是要懂己,胃是身體中的最中心點。而丙丁是火,心與小腸是火,當心常放在胃時,胃就會健康,運轉好時,有「自己」,心常在胃,懂得方法,就不必吃藥,在不得已時才吃藥。心神放在胃 胃自然會健康李深浦中醫師小時候也有胃酸逆流,甚至會噴到鼻子,且有胸悶、呼吸困難,在二十二歲以前仍有胃酸逆流。李醫師說,雖然小時候已經開始學靜坐,但無法悟到最上層,領悟力還沒有那麼好;其實,心能放在胃,就是健胃,注意力放在胃,睡覺前心神放在胃,胃自然會健康。病從口入 從飲食開始不要暴飲暴食其次,就是不要暴飲暴食,李深浦醫師指出,暴飲暴食怎麼會健康,一子下太熱太冰太辣或太酸,身體是鋼鐵做的都不行;因此,調整自己的生活要從飲食開始,所謂禍從口出病從口入,要管制吃進去的東西,不管制當然不健康。要有常識來吃東西 營養和溫度都要注意吃太快也會出問題,李深浦中醫師進一步指出,有的人只在乎口感,好吃就拼命吃,身體機能要有常識的吃東西,吃的營養和溫度都要注意,即使是喝湯,過量的湯,胃中有太多水,排水的功能也要顧好。中醫講土可以剋水,但是太多水,身體的機制也會被沖亂,所以喝水要節制,水溫也要控制。將「自」和「己」放在一起 胃才會健康李深浦醫師強調,胃腸的運作並不是只有胃,心臟的血液循環是否良好也很重要,有人一吃飽就會胸悶,想打嗑睡,這就是身體無法正常運作,有可能是吃的過量,血液都跑到胃腸,頭腦沒有精神,這時一定要閉目養神十分鐘,而胃腸不好一定是沒有顧到自己;因此,「自己」就是要閉目觀心休息,將心注意到胃,常常將「自」和「己」放在一起,胃才會健康。食慾好消化好 血液循環與體氣循環好年近八十的李醫師說,自從將心放在胃的方法後,五、六十年胃沒有生過病,也沒有發生胃酸逆流的情況,偶爾胸悶時,吃一點順氣的藥就好了。李深浦醫師認為,腸胃是否健康,氣順很重要,會胸悶與胃酸逆流,就是血液循環不好,體氣不順,代表吃太多或太快,換句話說,本身的功能多好才能吃多少,功能不好就要少吃;他說,時常要勞動做粗活的人,吃起飯來很香,而有錢人一餐吃幾千元不見得好吃,因為食慾好消化好,不用很貴的食物都會吃得很享受,味覺好不好關係到健康。胃腸健康一定隨和 五行運轉好得人和中醫所謂十天干與五行運轉的奧妙,就是「自己」在生命中最為關鍵,李深浦醫師這樣解釋;而五行運轉得好,胃也會比較健康,生活也會幸福得人和。生命中最關鍵是得人和;胃會好,是隨和不會嫌東嫌西很隨緣,不隨緣胃腸也會不太好。所以胃腸健康的人,會比較隨和,而屬土的人相較就比較圓融。胃經互動 腸胃氣順治療一套消化系統李深浦醫師分析,脾胃不是只有胃,營養到小腸、心肺與組織,到大腸後產生氣就是胃經,都是互動的,因此治療胃酸,若只控制胃酸是不夠的,腸胃氣順是治療整套消化系統,不只是治胃酸而是胃腸的氣流與營養是否順暢,整個身體互動良好,才能均衡全身的健康。中醫的偉大是整體性 不只講病而是講健康胃酸逆流只是制酸並不能治本,就像打麻醉針,而中醫治療胃酸逆流不只是胃,而是整體治病的角度。李深浦說明,中醫不僅只看胃酸逆流,而是講究整體的需要,因為全身都需要配合一起調養。中醫的偉大是整體性,不可只單看胃腸,只講病只看潰瘍,而是顧及全身的氣血循環。
-
2020-03-13 橘世代.健康橘
「你吃什麼=你是什麼!」解釋為什麼你該吃蔬食
西方諺語「You are what you eat.」,意思是「人如其食」,說明了我們吃進的每一口食物,深深影響身體的健康及體態。相對於吃肉,蔬食其實對人體健康更有益處。來聽聽醫師、營養師及預防醫學專家怎麼說?以追求身心靈健康聞名的台安醫院,和預防醫學的領導品牌聯安診所,在醫護領域率先推動蔬食,積極鼓勵大眾多吃蔬食。因為他們在醫學研究與臨床案例,都發現蔬食具有預防疾病、維持身體健康的積極意義。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醫師指出,飲食以肉為主的人,罹患心臟疾病、癌症和糖尿病的機率確實比較高。因為飽和脂肪大多存在豬、牛、羊身上,而高脂肪飲食已被證實和心血管疾病、癌症等重大疾病有關。由於已經有不少研究發現肉品和腸癌的關連性,世界衛生組織(WHO)把紅肉列為2A級(對人類很可能有致癌性,但對動物確定具有致癌性)致癌物,而加工肉品如培根、香腸、火腿更因對人體具有顯著致癌性,被列為一級致癌物。腸道疾病案例增多 蔬食有助腸道健康累積26年專業預防醫學經驗的聯安診所,近年來積極推廣蔬食,為健康檢查的顧客在受檢當日提供蔬食,員工則每月施行一天蔬食午餐。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副總經理曾碧娟表示,之所以推行蔬食,主要是聯安在健診案例中發現:大腸瘜肉有年輕化及普遍化的趨勢,腸癌發生率居高不下,便秘的人也越來越多。進一步探討現代人的生活飲食習慣,發現這些腸胃道的病徵,和多肉食、少蔬果的西式飲食習慣有關。現代人蔬菜纖維攝取嚴重不足,水分攝取也不夠。因此藉由健檢的機會,聯安積極推廣蔬食的觀念,希望客戶有機會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許多健檢客戶透過聯安的引導,飲食由葷轉蔬後,發現便秘狀況大幅改善、精神變好、過敏現象也明顯減輕。此外,曾碧娟也認為吃蔬食有利於體重、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指數的控制,可以降低罹患疾病的風險。蔬果富含植化素 能降低罹癌風險長年來常致力促進病患健康與落實預防醫學的台安醫院,因為了解飲食與健康的重要相關性,早在1997年,就以均衡的蔬食餐飲來供應病患及醫護員工的三餐。台安醫院提倡「無精製糖、無提煉油、無蛋、無奶、高纖維」的四無一高飲食原則,也積極推動結合醫學、營養、運動與心理等專業的「新起點健康生活計畫」。台安醫院營養課蔡曉蓉營養師表示,台安醫院支持並推廣蔬食,希望幫助人們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因為「蔬食中含有眾多的植化素,能減少體內的自由基,進而提升人體免疫力,降低罹癌風險!」蔡曉蓉營養師進一步指出,吃蔬食還有五大好處:1.遠離肥胖、2.預防及延緩癌症威脅、3.有助於治癒心血管疾病、4.降低和協助糖尿病的防治、5.腎臟病患者最佳的飲食來源。「很多醫學文獻都已經說明,蔬食可以用來預防或降低這些疾病的罹患機率與風險。」人類牙齒與腸道結構適合蔬食的消化「若從牙齒與腸道的生理構造來看,人類其實更適合蔬食。」洪育忠醫師說,食肉的動物犬齒很尖銳,利於牠們撕裂肉食,人類的臼齒則是適合用來咀嚼磨碎纖維多的植物。根據研究數據指出,人類腸道的長度約為身高的8-12倍,和大多數草食動物較接近,適合慢慢消化吸收不易腐爛的植物性食物。蔬食,對人體消化道的負擔相對較小。不論是從預防醫學、蔬食營養或是人體生理構造的觀點來看,植物性飲食都是對人體健康有益的選擇。了解蔬食對人體健康的益處後,新的一年,何不將蔬食列入嶄新的生活實踐,由知而行,給家人和自己一個健康的向望。本文摘自《里仁為美》,更多精采內容請見《里仁為美季刊第57期》【更多關於如何「吃」的健康↘↘】。春天宜養肝!若突然愛吃酸,要注意恐是身體警訊。如何吃得營養又美味 哈佛大學建議「餐盤這樣放」。熟齡如何健康吃炸物?「金牌名廚」端寶典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0 養生.保健食品瘋
什麼情況才會缺乏?何時吃最好?營養師解答你對維他命B群的疑問
80歲的陳老先生最近因為身體虛弱昏倒送醫,原來他最近疑似腸胃不適所以不太吃東西,造成體力不濟,住院期間也只願意吃三分之一碗白粥,營養師建議老先生家屬可以把青菜、肉類等各項食物打碎拌入稀飯中,讓老先生補充營養;沒想到家屬說,讓老先生吃些維他命B群和綜合維他命,就會有精神了吧? 很多人都以為只要補充維他命B群就可以增強體力,卻忽略了維持基本生理機能的熱量,所謂的熱量,來自於三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以上述陳老先生的案例來說,他基本熱量攝取不足,光是補充維他命,沒有給足身體所需的熱量,補充再多的維他命B群也不會有體力、有精神! 國人其實不易缺維他命B群維他命B群共有8種,包括維他命B1(又稱硫胺)、維他命B2(又稱核黃素)、維他命B3(又稱菸鹼酸)、維他命B6、泛酸、生物素、葉酸、維他命B12等。事實上,根據衛生福利部過去所做的國民飲食營養調查顯示,只要不偏食、均衡飲食,國人維他命B群的攝取量並不易缺乏,有些人覺得補充維他命B群立刻精神百倍,可能是被廣告宣傳所誘導,達到安慰劑的效果;或是因為生活習慣的不正常(如:熬夜)、飲食習慣的不均衡,導致營養素過度消耗、需求增加與攝取不足,此時得到補充就會感到有效果。 很多人生活習慣不好,諸如偏食、熬夜、過勞,卻以靠補充維他命B群為維持體力的捷徑,而不去調整自己的飲食、生活習慣,雖然暫時上看起來體力還不錯,但是長期下來體力過度消耗,仍可能會影響健康。 B群是身體將熱量轉換為體內能量使用時必要的「輔酶」,因此被認為具有提振身體能量的功能。當飲食正常,維他命B群攝取充足時,就可以有效代謝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質等三大營養素來產生能量。 特殊情況才會缺乏B群維他命B群廣泛存在許多食物當中,所以如果飲食正常,不致於會有B群缺乏,除非是特別挑食的人,或偶爾熬夜、工作過度疲勞等等,而引起B群暫時性缺乏。此外,維他命B群當中,B12、菸鹼酸、泛酸和生物素等,是特別跟熱量代謝有關的輔酶,所以如果想減肥而採取極端方式節食的人,也容易缺乏上述營養素,而這種用激烈方式快速瘦下來的人,復胖機率也比較高、比較快。 而和蛋白質的代謝有關的是維他命B6,所以懷孕中的準媽媽們因為要提供營養素給胎兒,所以比較容易缺乏;B12和葉酸是和細胞分裂及紅血球的生成有關,所以孕婦也較容易缺乏,可以適量補充。 另外,很多人都知道素食者比較容易缺乏維他命B12,因為B12多存在於動物性食品中,所以不吃蛋奶的純素食者容易攝取不足。其他如老人或是腸胃道老化,有胃液不足狀況者,由於缺乏胃壁內在因子(intrinsic factor, IF),也會影響維他命B12的吸收;而酗酒,或是進行過腸胃道手術,以及肝功能不佳、洗腎患者等等,同樣容易有維他命缺乏症的問題。 維他命B群什麼時候吃最好?都可以如果基於上述因素需要補充維他命B群,該何時吃才能讓它發揮最大的功能呢?有人說在早餐後,認為可以幫助一天的能量轉換,還提醒不要睡前吃,以免會過度提神而影響睡眠;也有人說,飲食如果太油可能會阻礙維他命B群的利用。 事實上,目前並沒有文獻佐證什麼時間補充維他命B群最好,事實上B群有安定神經的作用,對於某些容易緊張、神經不穩定引起睡眠問題的人,反而有安定神經的助眠作用;但是因為個人體質不同,如果吃了B群會影響睡眠者,就避免睡前吃,所以其實維他命B群什麼時候吃都可以,只要選擇自己不會忘記的時間即可。 維他命B群並非補充愈多愈好很多人買了維他命B群補充品,發現劑量不高,總以為不夠,是否應該一次吃個兩、三顆才補得足呢?其實只要根據該產品的建議量攝取,不需要補充太多;而且雖然B群吃多了會排出體外,但也不要以為盡量補無妨,其實包括菸鹼酸、維他命B6和葉酸都有攝取量上限。 倘若菸鹼酸攝取過多,可能會增加組織胺釋放,造成血管舒張,有氣喘或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可能會出現皮膚發癢、發熱、發紅及刺痛,或增加肝的負擔,以及腸胃道疾病如心灼熱感、噁心嘔吐等,在體內會和尿酸競爭排出體外,使尿酸排不出去。 維他命B6因為被認為可改善或治療動脈粥狀疾病、經前症候群、抑鬱及肌肉疲勞,所以容易使用過多,80毫克是上限,過多可能引起走路不穩、四肢感覺麻痺或感覺異常,葉酸攝取過多則可能引起失眠、過敏及身體不適,以及鋅的減少和腸胃疾病。 健康Q&AQ、吃維他命B群尿液會比較黃嗎?A、因為維他命B群屬於水溶性維他命,因此服用維他命B群補充劑後,攝取超過身體所需的劑量就會經由尿液排出,其中維他命B2是一種帶有螢光的黃色化合物,這就是補充維他命B群後,尿的顏色較黃的原因。 Q、因平時三餐大多外食營養不太均衡,這種情況吃B群比較好還是綜合維他命比較好?A、如果持續飲食不均衡,光是一直補充維他命等保健食品的幫助也有限。事實上飲食均衡不難,平時外食挑選上多留心,只要兼顧6大類營養素,不太容易會有B群缺乏的情形,如果真的想補充,建議補充綜合維他命就夠,也不易過量。【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健康雜誌》第40期(2017-04-15出版),原文連結】
-
2020-03-09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別輕忽 定期健檢保平安
一般民眾最好50歲後定期糞潛血檢查飲食不均衡、不運動、菸酒、有家族病史者最好40歲後定期做腸鏡57歲的白先生身材高瘦,向來不菸不酒,計畫再過三年就要退休好好享受生活。近期由子女安排到醫院健檢查,透過大腸內視鏡檢查,發現腸道內有幾處大小不一的瘜肉,其中包含一顆約一點二公分的腺瘤性瘜肉,經病理化驗後,確認為具有癌化風險的管狀腺瘤性瘜肉。「我人生活到這把年紀,沒生過什麼大病,也沒有不良飲食偏好,我以為這就是健康,要不是因為孩子要我來做檢查,不然都不會發現這顆有可能會變成癌的瘜肉!」白先生對於檢查結果十分意外。其實,白先生原本沒想到要安排健檢,主要是孩子們認為爺爺就是大腸癌過世,確診時已是末期,錯失黃金治療時間,於是用家族史說服爸爸來健檢。大腸癌成因與不均衡飲食及不良生活習慣相關,在飲食上,由於國人飲食習慣西化,飲食攝取偏向高蛋白、高脂肪、低纖維等,都會增加大腸癌的發生機率。在生活上,要注意的是肥胖、無運動習慣、抽菸習慣、經常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另外還需特別注意的就是個人有無腸道相關病史或家族病史。雖然家族病史在大腸癌中占比僅5%,但家族病史就是確定的危險因素,若家族中有相關病史者,罹患大腸癌風險會高於無家族病史二至四倍。針對不同族群,參考以下大腸癌篩檢建議:一般民眾:大腸癌好發50歲以後,初期無任何明顯症狀。民眾50歲起,可接受衛福部國健署提供、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結果異常,需安排進一步的大腸鏡檢查;若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無異常,則可安排每二至五年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不均衡飲食、無運動習慣、有菸酒習慣者:不均衡飲食是指高油、低纖、高熱量、愛吃紅肉、燒烤、加工肉類等。符合上述其中一種情況,就是大腸癌危險族群。建議可從40歲開始,每二至五年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有家族史的人:一等親或有家族性腸癌或瘜肉相關病史者,建議40歲開始,每年定期自主安排大腸鏡檢查。
-
2020-03-06 科別.消化系統
長期腹瀉、發燒,竟是免疫系統亮紅燈!發炎性腸道疾病懶人包
29歲的廖小姐從2012年就被診斷出克隆氏症,也因為克隆氏症產生的併發症動過小腸手術。最近疾病控制較不穩定,腹瀉比較厲害,且合併有嚴重的關節問題。腸鏡檢查可以發現腸子有明顯發炎,抽血檢查也有白血球上升、發炎指數上升的狀況,影像學檢查發現有好幾段腸子的腸壁增厚,有明顯的發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李熹昌醫師表示,由於病情較不穩定,所以開始給予生物製劑治療,除了控制腸道發炎,也有助於改善關節炎及其他共病。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大多是學生、上班族。在台灣來講男性比女性稍微多一點點。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率逐漸上升李熹昌醫師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會造成腸道長期反覆發炎,確切病因還不是非常清楚,目前認為跟免疫系統、腸道菌落、環境、遺傳等因子都有關係。過去發炎性腸道疾病在歐美比較常見,然而最近這幾年來隨著飲食偏向高脂、高糖,亞洲國家的發炎性腸道疾病也快速增加,日本增加最快,韓國也在增加,台灣這十幾年增加的趨勢比較明顯。 除了飲食習慣之外,可能還有一個因素,由於我們對發炎性腸道疾病的認識愈來愈多,也愈來愈重視,很多的學會,像台灣小腸醫學會、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等,都有進行教育宣導,愈多醫師了解發炎性腸道疾病,對疾病的診斷率也會逐漸增加,再加上診斷技術的進步,愈有經驗就更可以做出診斷。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有什麼差異? 李熹昌醫師解釋道,顧名思義「潰瘍性結腸炎」就是結腸發炎,主要僅限在結腸跟直腸,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慢性反覆發作的腹痛、血便、拉肚子、裡急後重。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有什麼差異? 「克隆氏症」就不只有結腸跟直腸受影響,整個消化道從食道到結腸、直腸都可能被侵犯,所以臨床表現比較多樣,隨著疾病侵犯的部位不同而有差異。食道或胃受到影響,可能出現吞嚥困難、吞嚥疼痛、上腹部疼痛等症狀;小腸受影響,可能有腹部絞痛、腸阻塞等症狀;大腸受影響,可能出現腹瀉、血便等症狀。除了腸道,患者還可能有腸道外的表現,例如皮膚有一些結節性紅斑、眼睛有虹彩炎、四肢有關節炎、甚至可能出現硬化膽道炎。延誤就醫,問題多多李熹昌醫師說明道,發炎性腸道疾病在急性發作的時候,容易腹瀉、腹痛,嚴重的潰瘍性結腸炎可能讓腸子變的很巨大,叫做「巨結腸症」,可能破裂、穿孔,甚至要緊急手術。慢性發炎可能有慢性出血,會造成貧血,長期發炎亦可能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發炎性腸道疾病延誤就醫,問題多多克隆氏症在急性發作的時候,有可能是因為發炎太厲害,造成阻塞、穿孔、膿瘍、廔管。慢性發炎可能讓患者因為持續腹瀉而營養不良、貧血,年紀較小的患者可能生長比較遲緩。發炎性腸道疾病該怎麼治療?李熹昌醫師道,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重點是控制發炎,可以分成急性發炎跟慢性發炎,急性發炎的時候醫師會使用藥物把疾病導向緩解期,維持患者生活品質,減少藥物的副作用。當疾病處於緩解期,醫師會盡量調整用藥,讓疾病維持在緩解期,減少發炎的產生。治療過程中,另一個重點是及早偵測併發症的產生,例如狹窄、廔管、甚至大腸癌等,希望能夠盡早處理。除了少部份病情非常輕,侵犯範圍非常少的患者,例如潰瘍性結腸炎只侷限在直腸的患者,可能有機會停藥,不然大多數患者都建議要持續接受治療,維持在一個比較不發炎的狀態,才能夠避免後續併發症的產生。急性期的藥物有口服的也有針劑,使用抗發炎藥物、類固醇等趕快把急性發炎誘導到緩解的狀態,部分患者還需要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生物製劑的藥物有些是皮下注射,有些是血管內的注射,都需要打針。病情比較緩解後,就比較不建議使用類固醇,因為長期使用類固醇,可能會有一些併發症產生。發炎性腸道疾病,日常保養要點看這裡李熹昌醫師提醒道,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在急性發炎的時候應該讓腸子休息,發炎比較厲害的時候,可能會有點阻塞、吸收比較差,可能要短暫時間禁止吃東西,待腸蠕動改善,可以從低渣飲食開始吃,避免食物在腸道留下太多殘渣。病情比較穩定的時候,便能逐漸增加纖維的攝取量,慢慢調整回來,各種營養要均衡。發炎性腸道疾病,日常保養要點看這裡根據每個人的狀況,要適度運動,由於病患可能有關節炎、骨質疏鬆等狀況,運動時請特別留意。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與免疫系統有關,最好能維持正常作息,不要熬夜,生活習慣有規律對病情控制會比較好。務必要按時服藥、定期追蹤,才能和疾病和平共存。原文:長期腹瀉、發燒,竟是免疫系統亮紅燈!發炎性腸道疾病懶人包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3-06 養生.聰明飲食
最便宜防疫食物是芭樂!營養師推薦3大食物提升身體保護力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全球,全民搶口罩、搶酒精。除了正確洗手、戴口罩外,更應做好體內防疫。家醫科醫師許書華表示,腸道是人體內最大的免疫系統,如果能夠養成均衡的飲食習慣,就能打造健康的腸道益菌環境、吃出抵抗力,加上調整作息早睡早起、不熬夜,就能讓免疫力變好,以下是可以提升身體保護力的3大食物。1、芭樂:擁有抗自由基能力,在水果中排第1名營養師宋明樺表示,芭樂為維他命C之王,可說是最便宜的天然防疫食物,因為維生素C可以提高免疫能力,有助於預防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營養師說明,芭樂所擁有抗自由基能力,在水果中排第1名,每天1個芭樂可滿足體內器官所需要的物質,如鐵質、葉酸、鈣質、纖維、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A、B 、C,而1顆芭樂所含的脂肪僅約0.9克或84卡路里,與蘋果相比,但脂肪少了38%,卡路里少42%,可說是全方位的超級食物。2、無糖優格:優格含有豐富益生菌,主要功能是調整改善胃腸道健康宋明樺表示,優格含有豐富益生菌,主要功能是調整改善胃腸道健康,如果長期、規律地食用無糖優格,可以抑制腸道內的有害菌孳生,乳酸菌可以增加由T細胞釋出的γ干擾素(gamma interfer),進一步增加抗體生成;此外,乳酸菌則能加強自然殺手細胞的活動力。3、超級大麥:水溶性膳食纖維是普通大麥的2倍、糙米的7倍近年來,大麥格外受到營養學界的重視,富含豐富的β-葡聚醣,可以降低膽固醇、提升免疫力;此外,大麥中的水溶性纖維分佈於整粒的麥粒之中,膳食纖維超多,優點更多。因此,澳洲研究機構特別育種開發出一種機能性穀類「超級大麥」,比起一般大麥更營養,超級大麥所含的水溶性膳食纖維是普通大麥的2倍、糙米的7倍,對比我們每日食用的白米,更是足足高出40倍之多。在抗性澱粉部分,則比一般大麥高出4倍、白米的2.5倍、糙米的2.3倍,並可降低3成的熱量吸收,每日攝取至少12g的超級大麥,則可改善腸道環境,儼然成為最新一代的超級食物。除了多吃這3種超級食物,許書華提醒,正確的飲食關鍵在於均衡攝取,且多樣化,充足睡眠、適度運度,才能保持良好免疫力,抵禦病菌入侵。(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排光身體的毒素! 多吃6類天然解毒食物減身體負擔 2020全球公認最佳飲食法TOP3出爐! 護心、減重、遠離疾病跟著吃
-
2020-03-05 養生.聰明飲食
2020全球公認最佳飲食法TOP3出爐! 護心、減重這樣吃
英文諺語「You are what you eat.」意思是怎麼吃及吃什麼都會影響你的身體,飲食與健康息息相關。對照2018年衛福部公布國人十大死因,其中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變、高血壓、肝硬化等七項皆與飲食息息相關。美國權威雜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每年針對Best Diet項目,招集美國數十位相關心血管、身體保健、食物營養、糖尿病、運動等專家及醫師進行研究調查,該研究今年已進入到第十年,並在35種飲食中進行分析,從飲食對心臟健康程度、長期減重效果、飲食實施的難易度、食物營養全面性等來做評估。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近期發表2020年全球最佳飲食方法前三名,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也分享前三名的簡易料理方式:1、地中海飲食:源自於1940~1950年代環地中海地區(希臘、義大利南部及西班牙)的傳統飲食型態,並受現代營養學推薦的一種飲食模式。其料理方式以大量橄欖油、豆科植物、天然穀物、水果和蔬菜,適量魚、乳製品及減少紅肉為重要特色。富含抗氧化物、維生素、膳食纖維,以及能夠保護身體免於慢性疾病的多酚類化合物,加上熱量大多來自於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能幫助體重輕鬆管理、預防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減緩腦部退化,已連續三年被評比為全球最佳飲食法第一名。營養師教你這樣做-地中海料理:2、得舒飲食:「得舒飲食」是一種為了降低血壓而被開發出來的飲食模式,提倡高血壓患者應多吃的東西,而不只是一味禁止,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降低飽和脂肪酸的攝取,是得舒飲食的五大要素。低脂、少鹽、少糖的食物攝入,所以也適合於想要減肥或控制體重的族群。 營養師教你這樣做-得舒飲食料理:3、彈性素食:由美國知名營養師白勒特諾(Dawn Jackson Blatner)在《彈性素食飲食》著作中指出,得到素食的健康益處不用全然放棄吃肉。彈性素食的風潮讓人們可以接受健康飲食,不需劇烈改變飲食習慣,可以隨意選擇吃素的時間,而且少吃點肉,對環境、個人經濟都有好處;另外,可多攝取非肉類蛋白質,如豆腐、黃豆或雞蛋,水果和蔬菜、全穀類及乳製品,增加植物性蛋白質的攝入則可有效的降低血脂、血壓。 營養師教你這樣做-彈性素食料理:延伸閱讀: 排光身體的毒素! 多吃6類天然解毒食物減身體負擔 病菌來襲難自保? 這4種飲食習慣就是最強剋星 
-
2020-03-04 橘世代.健康橘
吃得飽又有「媽媽味」 健身網紅May公開3大關鍵
IG粉絲人數破18萬人的健身網紅「May劉雨涵」,也是2本暢銷健身食譜的作者,May不僅用自己的故事鼓勵更多女生投入健身,如今也影響自己的媽媽。不過她也謙虛地說,起初上健身房是因為媽媽的鼓勵;開始研究飲食,進而發明更符合亞洲口味的「Mayfitbowl」健身食譜,也是受到擁有好廚藝媽媽的啟發,在健身這條路上,媽媽一直是陪伴自己的最佳夥伴、從不缺席。從料理小白到小廚娘 研發「媽媽味」健身餐May表示,在接觸健身以前從來不忌口,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最喜歡吃媽媽煮的台式家常菜,後來開始健身以後,才開始對飲食有所「計較」。然而一開始的方法很偏激,只吃沙拉和地瓜,儘管短時間就有顯著效果,卻也讓自己有將近半年的時間沒有生理期,內心也滿滿的負面情緒,意識到不能再繼續下去的May,開始改變過往的運動及飲食方式,不再只做有氧,而是用重量訓練搭配高蛋白的飲食方式,慢慢接近自己理想中健康的模樣。以前從不下廚的May,也為了吃得更營養且美味而開始研究怎麼煮。May說,一開始都會參考歐美的健身食譜,研發出以冷盤及烤箱料理為主的健身餐,雖然有大量的生菜、酪梨及肉,營養均衡且吃得飽,但偶爾還是會想吃熱騰騰的飯菜,於是她從媽媽的料理、料理網站或是名廚的教學找靈感,讓健身餐「更接地氣」。要吃得營養又美味 掌握3大關鍵就好像是雞腿料理,她會利用雞皮本身逼出的油來炒菜,讓菜更入味、也不會太油,May表示這是和名廚詹姆士學來的方式。還有以「蒸炒煮燉」的方式烹調,搭配酪梨油、橄欖油等較健康的油,再加上容易取得的平價食材,包括豆腐、雞肉、蛋、洋蔥及彩椒等,就能做出一道營養、美味又能吃飽的健身餐。想吃得健康,May建議可掌握3大關鍵:第一,色彩多等於營養均衡;第二是午餐和晚餐,要攝取30公克以上的蛋白質;第三是不要害怕吃碳水化合物,以半碗的五穀飯或南瓜、地瓜等根莖類取代白飯,讓自己吃飽,不要讓健身餐看起來「很可憐」,而是要很好吃,才能持之以恆。能持之以恆 才是對自己最好的方式而May媽也看到女兒在飲食上有自己的堅持,也逐漸以水煮或烘烤的方式料理,不僅如此,也改變飲食方式——提高每餐攝取的蛋白質比例,也不因為怕胖而刻意不吃某一類食物,一切以身體健康為最大前提。May媽分享親身經驗,過去會為了維持身材而刻意不吃肉,直到更年期由於身體不適,在醫生的建議下開始吃肉,以攝取足夠的油脂,然而一吃肉體重也隨之上升。後來也是看到May即使吃很多,身材也愈來愈精實,促使自己改變飲食習慣,也開始踏入重訓,用更多的蛋白質及重量改變自己。May受到媽媽家常菜的啟發,改造第一代的「Mayfitbowl」,獨創出像是鹽蔥雞胸飯及微罪惡起司煎鯛魚等符合亞洲飲食習慣的家常美味健身餐;而May媽也受到女兒的影響,不再害怕「吃多會胖」,找到可以持續一輩子的生活方式,在邁向更美好自己的路上,母女倆教學相長,都是彼此的最佳夥伴。 【更多關於瘦身不能不知道的事↘↘↘】。如何瘦身不節食 黃惠如:先從「專心吃飯」開始。抗老飲食這樣吃 「八分飽」讓你越吃越年輕。運動後肌肉一定要有酸痛感 減肥才會有效果?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04 橘世代.時尚橘
52歲萬芳完全凍齡 保養最在乎「心」訣
萬芳今年迎來出道30周年的里程碑,將於6月13日二度登上台北小巨蛋,舉辦「萬芳30 你的30 __,你今天有沒有來」,日前記者會上回顧她過去22張復刻專輯的封面,52歲的她幾乎可說是完全凍齡,談到保養撇步,她說:「保養心境很重要。」談到保養身材的撇步,萬芳自認很一般,一周上一次健身房,其他時間常在家裡「律動」,「做一些氣的流動、唱跳也有,身體怎麼動就讓它怎麼動,不一定每天都做,想到就做,起床、睡前都會做一些伸展。」飲食在中醫師的建議下,則是不吃太寒冷的食物,易引起發炎的食物也少碰,例如香菇、鵝肉及鴨肉等。而臉部的保養,她透露長期有和美容師合作,會定期去做臉,日常臉部著重清潔;談到外在保養,她十分謙虛,「滿多人問我這題,但我常不知道該怎麼說,對於自己的保養,心態太重要了」,她認為人在成長的過程會累積許多變形的能量,像是失敗、挫敗或是過度自大,臉、身形都不斷在改變,在累積到某一個程度年齡,會希望回過頭來還原自己的狀態,還原應該要有的樣貌,但聽到媒體說她凍齡,她直呼:「我有變啦!我怎麼可能沒有變。」【凍齡明星保養特輯↘↘↘】。金曲歌王蕭煌奇護嗓秘訣 只要每天做到一件事。61歲影后恬妞保持年輕活力:工作就是良藥。完全不運動照樣凍齡 52歲田麗享受單身鄉村生活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02 養生.營養食譜
10大死因7項與飲食有關 美權威雜誌推3種最佳飲食法
「You are what you eat.」怎麼吃及吃什麼都會影響你的身體,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指出,飲食與健康息息相關,根據國人十大死因,其中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變、高血壓、肝硬化等七項皆與飲食有關。潘富子引用美國權威雜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該單位每年針對「Best Diet」項目,召集美國數十位相關心血管、身體保健、食物營養、糖尿病、運動等專家及醫師進行研究調查,今年已進入第十年,分析35種飲食,從飲食對心臟健康程度、長期減重效果、飲食實施的難易度、食物營養全面性等評估之後,提供全球最佳飲食方法前三名的簡易料理方式。一、地中海飲食源自於1940至1950年代,環地中海地區希臘、義大利南部及西班牙的傳統飲食型態,是現代營養學推薦的飲食模式。料理方式以大量橄欖油、豆科植物、天然穀物、水果和蔬菜,適量魚、乳製品及減少紅肉為重要特色。潘富子指出,地中海飲食富含抗氧化物、維生素、膳食纖維,以及能夠保護身體免於慢性疾病的多酚類化合物,加上熱量大多來自於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能幫助體重輕鬆管理、預防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減緩腦部退化,已連續三年被評比為全球最佳飲食法第一名。●蒜香檸檬大蝦(2人份)材料:大蝦5至6隻、橄欖油1大匙、大蒜5瓣(切碎)、新鮮檸檬1顆(擠汁)、岩鹽適量、黑胡椒適量。作法:1.加熱平底鍋,放入大蝦煎香,翻面後撒上大蒜碎。2.擠入新鮮檸檬汁,以岩鹽與黑胡椒調味即完成。二、得舒飲食「得舒飲食」是為了降低血壓而被開發出來的飲食模式,潘富子指出,提倡高血壓患者應多吃的東西,而不只是一味禁止,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降低飽和脂肪酸的攝取,是得舒飲食的五大要素。低脂、少鹽、少糖的食物攝入,所以也適合於想要減肥或控制體重的族群。●雞胸肉生菜沙拉(1人份)材料:雞胸肉60克、綜合生菜100克(切段)、小番茄約10顆(切半)、堅果1湯匙、水果醋適量或初榨橄欖油1茶匙、鹽1/6茶匙、黑胡椒1/4茶匙。作法:1.將雞胸肉水煮加熱後切塊。2.加入其餘食材拌入鹽、水果醋或初榨橄欖油、黑胡椒調味即完成。三、彈性素食美國知名營養師白勒特諾(Dawn Jackson Blatner)在其著作中指出,想得到素食的健康益處,不用全然放棄吃肉。彈性素食的風潮讓人們接受健康飲食,不需劇烈改變飲食習慣,可隨意選擇吃素時間,而且少吃點肉,對環境、個人經濟都有好處。潘富子建議,可多攝取非肉類蛋白質,如豆腐、黃豆或雞蛋,還有水果和蔬菜、全穀類及乳製品,增加植物性蛋白質的攝入,可有效降低血脂、血壓。●酪梨豆腐溫沙拉(1人份)材料:酪梨1/6顆(切塊)、傳統豆腐80克(切丁)、菠菜100克(切段)、小黃瓜100克(切絲)、毛豆50克、歐芹少許、胡麻醬2茶匙。作法:1.先將毛豆及菠菜放入滾水汆約20秒。2.放入其他食材,以胡麻醬調味後,撒上歐芹即完成。
-
2020-02-28 新聞.健康知識+
別再放任肚子凸出!8危險因子恐讓你走上洗腎人生
50歲陳先生事業有成,但患有高血壓和痛風病史,健檢報告也呈現血液尿酸高合併腎功能下降,無奈長期應酬頻繁,沒有定期追蹤,僅痛風發作時服用止痛藥,直到近期痛風頻繁,被告知腎功能退化,恐走上洗腎一途,才配合醫囑治療,調整飲食習慣,所幸各項指數已控制良好,腎功能也無惡化跡象。 以陳先生為例,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李其育表示,造成腎衰竭的危險因子,包括未控制好的高血壓、肥胖、高血脂、高尿酸併痛風、頻繁使用止痛藥、喝酒、喜好高鹽、高磷食物等,若不改善既有的生活習慣與飲食,並搭配定期門診抽血檢查和藥物治療,日後腎功能恐會持續惡化衰竭,有極高機率需要洗腎。 李其育強調,現代人生活忙碌、有繁多交際應酬,常會忽略身心健康,導致肥胖人口持續增加,出現許多「小腹婆」、「富爸爸」等腎臟病潛在患者,尤其中廣型肥胖的患者,罹患慢性腎臟病比例也相對較高,推測應是內臟脂肪分泌的發炎因子增加,造成發炎、體內自由基與氧化壓力增加、異常的腎激素系統分泌造成高血壓腎病變。 因此,除了控制高尿酸的問題,飲食方面,必須先戒酒,並減少紅肉、內臟、海鮮類食物的攝取,例如餐敘免不了的下酒菜小魚乾,其內臟亦含大量膽固醇,故慢性腎臟病患者除了應好好檢視日常飲食,也要避免不必要的止痛藥物攝取,才是預防腎功能惡化的長遠之計。 李其育也提醒,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飲食應把握「一青二白」,一青即多吃青菜,二白是指控制澱粉類和蛋白質攝取,並減鹽、控磷,才能活出「腎利人生」。 延伸閱讀: 瘦小腹不是少吃就有用! 6個懶人必學的小秘訣 肚子痛卻說不出是哪裡痛? 看醫生時必答4個問題揪兇手 頻頻脹氣好難受 超過3天可能是重病前兆! 
-
2020-02-26 科別.心臟血管
防疫正夯食用薑黃得與失 心臟科病人小心補過頭
初春天氣多變,碰上新冠肺炎疫情險峻,許多心臟科患者覺得自己氣血不足,除規律心血管用藥外,希望吃保健食品或民間配方,增強免疫力與血液循環,但是嘉義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明賢提醒患者要小心,部分食物會與藥物有交互作用,導致藥物濃度異常干擾藥效。林明賢指出,有名58歲男病人多年前因心內膜炎,接受機械式主動脈瓣膜置換,長期在心臟科門診接受抗凝血劑治療,他不菸不酒,藥物控制良好。但農曆年後,病人自覺容易痔瘡出血,走路會喘,回診追蹤抽血,發現評估凝血功能的國際標準化比值(INR),指數超過7(治療控制值維持2~3),血紅素指數下降到8.2 gm/dl(男性標準值>13 gm/dl)。病患原本否認最近有使用中藥或喝酒習慣,追問下,才發覺他近日因自覺手腳冰冷,親友推薦薑黃粉,雖病患避開藥物與薑黃粉使用時間,每日只用一小匙,1個月後雖明顯改善手腳冷麻症狀,但發現刷牙易牙齦出血,也許火氣大,上廁所也易痔瘡出血,第2個月後呼吸費力,因為沒有下肢水腫與小便減少問題,延至預定回診時間,才跟醫師討論病情變化。林明賢說,心臟科藥物多樣,需長期服用穩定病情,傳統抗凝血藥物「華法林」(Warfarin)是其中重要藥物之一,目的預防與治療血栓,但藥物容易受許多含維生素K食物(萵苣或花椰菜)、香菇、中藥(當歸)、酒精性飲料影響其效果。雖然近幾年台灣陸續引進四種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不因為飲食習慣影響穩定藥物濃度,但還是有部分病患只能使用「華法林」作臨床預防血栓用,其中包括換機械式瓣膜患者或心房顫動合併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與二尖瓣風濕性瓣膜狹窄患者。近幾年台灣風行吃薑黃粉,宣稱可能療效包羅萬象,包括抗氧化發炎、抗癌、促進血液循環、減重降血脂等,所以市面常做成健康食品與藥錠,方便服用。另,冬天咖哩鍋也含薑黃粉成分,大量頻繁使用此類料理,可能增強藥物效果,增加INR導致出血風險。林明賢建議病人可以在門診時,先跟醫師討論那些健康食品可以安全使用,不隱匿附加藥物使用,規則生活飲食習慣,如此可讓心血管狀況穩定,也可避免突發出血風險,包括嚴重腦出血中風。所有健康食品要在安全規範與適量使用下,才能弊少於利。
-
2020-02-19 科別.泌尿腎臟
肥胖、長期吃止痛藥 腎衰危險因子
一名50歲商人有高血壓和痛風,且合併腎功能下降,但他仍頻繁應酬,還常因痛風發作服用止痛藥,直到最近因痛風頻發作、腎功能退化,恐走上洗腎一途,他才配合醫囑調整飲食習慣,腎功能也才未再惡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李其育說,這名商人血液尿酸長期偏高,每與友人聚餐,都會大喝一場,並經常吃辣炒土豆小魚乾下酒;長期下來除了有啤酒肚,也因尿酸高合併痛風,經常自己買止痛藥緩解症狀。他說,未控制好高血壓、肥胖、高血脂、高尿酸合併痛風、頻繁使用止痛藥、喝酒等都是造成腎衰竭的危險因子,若不改善既有生活習慣與飲食,並搭配定期門診抽血檢查和藥物治療,日後腎功能都會持續惡化、衰竭。該商人後來努力配合醫師建議與治療,不再隨便服用止痛藥,並每三個月回門診追蹤,在血壓、血脂、尿酸皆控制良好下,痛風發作次數明顯減少,腎功能也不再惡化。李其育強調,肥胖人口持續增加,許多「小腹婆」、「腹爸爸」都是腎臟病潛在患者,罹患慢性腎臟病比率也相對較高,推測應是內臟脂肪分泌的發炎因子增加,造成發炎,以及體內自由基與氧化壓力增加和異常的腎激素系統分泌,造成高血壓腎病變。李其育說,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飲食應把握「一青二白」,吃青菜,控制澱粉類和蛋白質攝取,並減鹽、控磷,才能活出「腎利人生」。
-
2020-02-19 橘世代.健康橘
SOGO董座黃晴雯「自我管理別忘了人性,偶爾放縱」
從記者、主播與時間競速的媒體工作,到主掌年營收超過400億元的SOGO百貨、拚的是集團穩健成長,翻開遠東SOGO董事長黃晴雯的職涯履歷,可說是幾乎身處高壓行業。但她養成一套非常自律的生活習慣,讓自己的身體足以面對職場上的各種挑戰。黃晴雯說,「我是個喜歡動的人,習慣每天出去動2次,已經像起床要刷牙洗臉的例行習慣,這段時間沒人可以打擾我,幾乎可說是風雨無阻。」每天清晨5、6點就起床的她,上班前會帶愛犬去散步;下班後回家吃完飯再去散步,每回運動半小時至一小時。她說,我一天最少一定要走到7000步,大部分都走到1萬步以上,要是一天沒走到1萬步,就會在家用跑步機走足。小時候就學芭蕾的黃晴雯,體能好、身體柔軟度也好。由於愛犬年紀大了路走得慢,所以陪牠散步時,她會邊聽音樂邊跳舞。她說,「我很喜歡跳舞,聞樂就會起舞啦。」打開她的手機歌單,都是當下西洋流行音樂,喜歡的歌手是強納斯兄弟(Jonas Brothers)、橫掃今年葛萊美獎的怪奇比莉(Billie Eilish)、Camila Cabello等,幾乎都是時下年輕人在聽的發燒夯曲。黃晴雯說,「無論散步、跳舞,運動過後的感覺是很愉悅的,我在運動時也會思考很多事情,產生很多靈感跟想法。」她認為,很多人說沒時間運動其實是個藉口,出門走走或在家動一動、跳一跳就可以運動了。至於飲食習慣,黃晴雯也有一套規律模式與3大原則,「早上吃得純淨、中午吃得滿足、晚餐吃得簡約」。飲食部分她採倒三角型吃法,早餐吃得很健康、豐富,像是穀類、水果、優格、優質蛋白質的攝取,每天固定吃一顆水煮蛋,一天的水果也會在早餐吃掉,並堅持蔬菜、水果、穀類一天一定要吃到7個種類以上,讓早餐吃得均衡且健康。愛犬的早餐也是黃晴雯親手準備的鮮食,把紅蘿蔔、地瓜、花椰菜、青豆、玉米,切塊打碎蒸完後分裝,再搭配新鮮牛肉、雞肉。她說「狗狗也跟著我吃得非常健康,所以別人完全看不出來牠已經15歲了,我每天最紓壓的時候就是早上的時刻。」人在做自我管理計畫時,不能違背人性,人偶爾需要一點點放縱黃晴雯笑著說,「其實我是個很有美食欲望的人,加上台灣的美食太好吃,我中午就會自然吃,是犒賞自己味蕾的時候。」晚餐時間她吃得早,「並絕對不吃宵夜,晚餐若沒有吃,頂多在睡前2個小時喝一點牛奶。」另外她也分享一個上班的習慣,她中午會把燈關掉,在辦公室小憩個10、15分鐘,她說,經過很多科學證明,午睡功用很好,可以幫助下午思慮的清晰度、體能的回復,「如果可以的話,我會盡量在中午打個盹,對我下午的精神很有幫助。」規律的飲食習慣或運動,對很多人來說要持之以恆非常難黃晴雯指出「很多事做一段時間,自然身體就養成自律的習慣」,最重要的是「生活態度會決定你身體的狀況」。【延伸/更多熟齡人生指南↘↘↘】。10個慢老單字:關於老年,你該有的10個態度。60歲退休員警讓魚骨重生 開拓漁村文創。50歲後改寫人生方程式 家庭主婦成為拼貼藝術新星。熟齡族不怕中年轉業 江惠頌:50歲之後更重視自我實踐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18 養生.聰明飲食
抗病毒加強免疫力很重要 營養師推薦吃這5種食物
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來勢洶洶,截至2月11日疾管局統計,全球確診人數超過4萬例、死亡人數1,018例,且依照目前疫情趨勢,似乎仍未有平緩跡象。對抗病毒的來襲,除了加強個人衛生習慣、做好外在防護、居家防疫、養成運動習慣、維持良好生活作息之外,把握飲食的營養也很重要。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潘富子營養師表示,平日裡有許多常見且容易取得的食物,能輕易補充營養素、加強免疫力。增強免疫力食物1:大蒜大蒜中的有機硫化物,如大蒜烯,具有抗菌功效,能廣泛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如細菌、黴菌、病毒等,都有抑制生長的作用。增強免疫力食物2:紅藜除了靈芝、人蔘之外,紅藜也含有提升免疫力的三萜類,三萜類可刺激並活化免疫細胞的巡邏功能。當病原體入侵體內,抗體形成之前,免疫細胞中的巨噬細胞與自然殺手細胞,會跟著血液在全身進行巡邏,若是發現異物或感染細胞,就會進行清除動作,降低病毒或細菌對於人體的傷害。增強免疫力食物3:藍莓藍莓中的白藜蘆醇是二苯乙烯類的一種植化素,除了藍莓之外,其他紅、黑色的水果也富含白藜蘆醇,如:葡萄、桑葚等,有研究指出,白藜蘆醇可以抑制流行性感冒病毒的複製。增強免疫力食物4:檸檬或柑橘類水果這些食物除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可預防感冒、幫助強化人體的免疫力,還有屬於類黃酮素的橙皮素,能夠減緩多種病毒複製的機會,幫忙對抗病毒。增強免疫力食物5:十字花科的蔬菜十字花科的蔬菜,如花椰菜、高麗菜、芥藍菜等,在藉由切碎時會產生硫代亞硫酸鹽類,此種植化素可以廣泛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包含細菌、黴菌、病毒,研究指出都有良好的抑制生長的效果。潘富子也提醒民眾,均衡飲食、良好的生活型態及習慣,是健康的根本之道。而腸道被稱做是人體的第2個大腦,腸道不僅是負責運送食物與消化吸收的消化器官,同時還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因此,維護腸道健康狀態,可有效增強免疫力。年滿50歲的國人,建議每1至2年可做1次大便潛血檢查及每2至5年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大腸癌家族史、肥胖、少運動、抽菸、不良飲食習慣者,建議更應定期自主安排無痛腸胃鏡健康檢查,降低疾病的發生機率。★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2-18 養生.聰明飲食
增強抗體吃對很重要!5大食材打開家裡冰箱就有
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來勢洶洶,截至2/11疾管局統計,全球確診人數超過4萬例,死亡人數1018例,目前疫情趨勢仍未有平緩跡象。對抗病毒的來襲,除了加強個人衛生習慣、做好外在防護、居家防疫、養成運動習慣、維持良好生活作息之外,把握飲食的營養也很重要。 為此,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潘富子營養師告訴你平日裡有哪些常見且容易取得的食物,可輕易補充營養素,加強免疫力! 1、大蒜大蒜中的有機硫化物,如大蒜烯,具有抗菌功效,能廣泛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如細菌、黴菌、病毒等,都有抑制生長的作用。 2、紅藜除了靈芝、人蔘之外,紅藜也含有提升免疫力的三萜類,三萜類可刺激並活化免疫細胞的巡邏功能。當病原體入侵體內,抗體形成之前,免疫細胞中的巨噬細胞與自然殺手細胞,會跟著血液在全身進行巡邏,若是發現異物或感染細胞,就會進行清除動作,降低病毒或細菌對於人體的傷害。 3、藍莓藍莓中的白藜蘆醇是二苯乙烯類的一種植化素,除了藍莓之外,其他紅、黑色的水果也富含白藜蘆醇,如:葡萄、桑葚等,有研究指出,白藜蘆醇可以抑制流行性感冒病毒的複製。 4、檸檬或柑橘類水果這些食物除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可預防感冒、幫助強化人體的免疫力,還有屬於類黃酮素的橙皮素,能夠減緩多種病毒複製的機會,幫忙對抗病毒。 5、十字花科的蔬菜十字花科的蔬菜,如花椰菜、高麗菜、芥藍菜等,在藉由切碎時會產生硫代亞硫酸鹽類,此種植化素可以廣泛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包含細菌、黴菌、病毒,研究指出都有良好的抑制生長的效果。  均衡飲食、良好的生活型態及習慣,是健康的根本之道。潘富子強調,「腸道」被稱做是人體的第二個大腦,不僅是負責運送食物與消化吸收的消化器官,同時還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維護腸道健康狀態,可有效增強免疫力,建議年滿50歲的國人,每1~2年可做一次大便潛血檢查及每2~5年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大腸癌家族史、肥胖、少運動、抽菸、不良飲食習慣者,則更應定期自主安排無痛腸胃鏡健康檢查,降低疾病的發生機率。 延伸閱讀: 蔬菜、水果可互相取代嗎? 防疫、防流感先顧好免疫力! 日行「這項飲食」策略吃出高防禦 常運動、乖乖吃藥血糖還是高? 當心是這些藥物在搞鬼 
-
2020-02-18 新聞.用藥停看聽
肥胖、飲酒、長期吃止痛藥 醫師:易敗腎
一名50歲商人有高血壓和痛風,健檢也顯示尿酸高且合併腎功能下降,但他仍應酬頻繁,未定期追蹤,且痛風發作時服用止痛藥,直到最近痛風頻繁,查出腎功能退化,恐走上洗腎一途,才配合醫囑調整飲食習慣,使腎功能未進一步惡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醫師李其育說,這名商人血液尿酸偏高(9-10mg/dl)合併腎功能下降,但因從商應酬繁忙,鮮少定期至腎臟科追蹤。他雖未酗酒,但每與友人聚餐,還是會大喝一場,經常用辣炒土豆小魚乾下酒,長期下來除了有啤酒肚,也因尿酸高合併痛風,經常自己買止痛藥緩解症狀。李其育說,未控制好高血壓、肥胖、高血脂、高尿酸併痛風、頻繁使用止痛藥、喝酒、喜好高鹽、高磷食物等都是造成腎衰竭的危險因子,若不改善既有的生活習慣與飲食,並搭配定期門診抽血檢查和藥物治療,日後腎功能持續惡化衰竭,有極高機率需要洗腎。該商人後來努力配合醫師建議與治療,不再隨便服用止痛藥,並每三個月回門診追蹤,在血壓、血脂、尿酸皆控制良好下,痛風發作次數明顯減少,腎功能也不再惡化。李其育強調,現代人生活忙碌、有繁多交際應酬,常會忽略身心健康,導致肥胖人口持續增加,出現許多「小腹婆」、「腹爸爸」等腎臟病潛在患者,尤其中廣型肥胖的患者,罹患慢性腎臟病比例也相對較高;推測應是內臟脂肪分泌的發炎因子增加,造成發炎,體內自由基與氧化壓力增加、異常的腎激素系統分泌造成高血壓腎病變。除了控制高尿酸,飲食上也必須先戒酒,並減少紅肉、內臟、海鮮類食物的攝取,例如餐敘免不了的下酒菜小魚乾,其內臟亦含大量膽固醇,所以除了應好好檢視日常飲食,也要避免不必要的止痛藥物攝取,才能預防腎功能惡化。他說,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飲食應把握「一青二白」,一青即多吃青菜,二白是指控制澱粉類和蛋白質攝取,並減鹽、控磷,才能活出「腎利人生」。
-
2020-02-17 養生.健康瘦身
「愛的迫降」孫藝真秀螞蟻腰 運動太難、先學減肥菜單
韓劇「愛的迫降」在2月16日,終於迎來大結局,還好最後仍算圓滿。在最後一集中,38歲的孫藝真配合劇情,猛換造型,多套洋裝秀出她的螞蟻腰,讓人好羨慕,怎麼可以凍齡又有好身材呢?當然得要靠飲食控制與運動,不過提到飲食,孫藝真自己的減肥秘訣,居然是「開心吃,不要有罪惡感」。之前韓媒就報導過,孫藝真能夠維持好身材,一周至少運動三天,如果時間許可,每天都會花點時間來運動,每次至少40分鐘以上,而且她曾在節目上,曝光自己很愛TRX,不僅學習長達10年,還具有講師資格。不過,如果覺得要學孫藝真每天運動,實在太困難的話,那麼先從她的飲食習慣開始學起吧!快來看看孫藝真的減肥飲食攻略。一、定時定量提到孫藝真每天吃飯,她很遵守「定時定量」的吃飯方式,儘量讓每餐時間都固定,份量也固定,不要有一餐狂吃,另一餐就不吃,這樣會把身體搞混狀況,反而會比較不好。至於飲食禁忌,其實孫藝真與一般女生一樣,譬如少油、清淡,肉類以海鮮為主,搭配高蛋白的食物,澱粉攝取還是很重要,因此孫藝真仍會吃入少量澱粉。二、開開心心吃其實飲食禁忌大家都知道,譬如少刺激與辛辣,少油,少吃甜食與高熱量食物等,但難免有時會想犒賞自己一下,或是禁不住誘惑,孫藝真就曾經說過,吃飯就是「開心吃」,如果真的很想吃某些食物,那麼吃的時候心情要開心,不要一直想說「吃了會胖」讓自己超有罪惡感,這樣心情不好,身體也會反應,倒不如好好享受開心吃,之後再另外控制。三、早餐一定要吃也因為定時定量,孫藝真一定會吃早餐,不會讓自己空腹,因為這樣減肥與控制身材不會成功,孫藝真的早餐也很輕盈,以新鮮果汁為主,搭配水煮蛋、果汁或是穀物等,也可以改喝綠拿鐵。四、偶爾來場輕斷食近期減肥界很流行輕斷食,也就是間歇性斷食,也是孫藝真常常使用的方法。可以一個月間選個8~10天,每天進行「18:6」的間歇性斷食,也就是18小時空腹,6小時進食,可以選在下午時段或早上時段,6小時內可以進食,但以蔬菜、高蛋白肉類、堅果等為主,可以少量多餐進行。輕斷食可以讓身體好好休息,也能讓身體淨空,維持良好的身體體態。
-
2020-02-16 科別.消化系統
曾建森胃腸肝膽專科診所/胃不舒服原因多 切勿自行買成藥
胃食道逆流患者,在基層診所就醫者不少。根據健保數據,全台基層診所中,以高雄市曾建森胃腸肝膽專科診所的19,503人最多。院長曾建森表示,胃食道逆流一向是就診患者大宗,約占五成左右。患者平均年齡50多歲,多是飲食習慣不佳,輪班工作者尤難治療,因三餐不定時,反覆發病,有患者前前後後看了兩、三年,一有不適症狀就回診拿藥。曾建森提醒,胃食道逆流背後病因多,治療方式更因人而異,別買成藥吃,應就醫檢查找出病因。曾建森表示,人體在三餐前及半夜胃酸分泌量較高,如果很晚下班才吃東西,吃完又馬上躺下睡覺,為消化食物而分泌的胃酸跑到食道內,長期下來除了持續胃痛、胃脹、夜咳,還可能造成食道狹窄、引發「巴瑞特氏食道症」的癌前病變,嚴重者更可能惡化成食道癌。曾建森說,有名60多歲婦人近年來覺得胃酸過多、胃痛、吃不下東西,最近因體重變輕才被家屬帶來就醫,一檢查已罹患胃癌。此外,不少患者習慣胃不舒服就買成藥服用,但有些症狀是因幽門桿菌感染、自律神經失調導致的胃酸分泌或腸胃蠕動功能異常,或是腹部有腫瘤壓迫造成,建議最好就醫詳細檢查,並讓醫師依藥物治療反應來調控用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
2020-02-16 科別.消化系統
北市聯醫/醫師敏感度高 迅速轉介消化內科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是胃食道逆流就診人數最多的區域醫院。仁愛院區醫務長陳冠仰指出,胃食道逆流症狀常有胸痛、喉嚨不舒服等,不知情患者會先去看心臟科、胸腔科或耳鼻喉科,聯醫他科醫師會協助轉介到消化內科,避免耽誤患者治療,必要時也會評估患者情況搭配身心科治療。陳冠仰表示,約20年前,台灣、新加坡及日本的胃食道逆流患者占腸胃科門診與健檢的3%到7%,台灣不到5%,如今卻增加到近30%,與美國發展趨勢一致。食道癌、食道腺癌發生率也增加,但多數人卻不知胃食道逆流有食道癌化的可能。由於北市聯醫各科醫師會相互交流,整體對胃食道逆流有一定認知,他科醫師若發現異常,都會轉診到消化內科,讓患者更快獲得妥善治療。逆流問題常與工作或生活壓力大有關,因此必要時也會聯合身心科醫師做整體治療。陳冠仰表示,治療的根本還是在改變飲食習慣,飲食控制後,內外科治療才有意義。有些人愛點套餐、吃消夜或多吃幾碗飯就容易破功。民眾若早上醒來發現有喉嚨卡卡、呼吸不過來、喉嚨痛甚至聲音變沙啞等情況,過一陣子或喝點水後還沒有好轉,就應考慮就診檢查是否有逆流問題。
-
2020-02-16 科別.消化系統
檢查有無胃食道逆流「統統抓去做胃鏡」?醫師這麼說
雖然健保統計顯示,胃食道逆流就醫人數逐年成長,到107年已有76萬5303人,但實際上有胃食道逆流的患者應該更多。振興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黃信閎表示,臨床估計胃食道逆流盛行率應有25%至30%,相當於每四人中就有一人深受其擾。但以健保統計就醫人數計算,就診人數不及80萬人,盛行率僅約3%,就醫人數遠不及實際的患者人數。有人不就醫 有人自購成藥台北榮總內科部部主任侯明志認為,推估實際人數與就醫人數出現如此大的落差,主要因為胃食道逆流是很常見的疾病,且靠症狀作為診斷。只要符合典型症狀,患者經常感覺自己胃酸逆流、口酸、口苦、上腹痛、惡心以及胸口灼熱,就自我診斷有胃食道逆流。若症狀輕微,未對日常生活造成太大困擾與痛苦,侯明志臨床觀察,許多人不一定會去就醫,有人自我調整飲食習慣,有人自行到藥局買成藥,有些人乾脆不管它。所以,並非所有胃食道流患者都會就醫治療,而就醫治療的患者也可能因症狀比較嚴重,因而比較積極尋求協助。症狀作診斷依據 未必要做胃鏡也因為胃食道逆流以症狀作為診斷依據,並非所有患者都必須接受檢查。根據健保署統計,因食胃道逆流就醫的患者中,若接受檢查,以胃鏡最多,以民國107年為例,有20萬7206件,其次為上消化道攝影1101件,其餘還有食道機能檢查、胃腸道運動性檢查,但件數較少,皆不及500件,24小時食道酸鹼度測定僅13件。民國107年因胃食道逆流就醫患者近77萬人,胃鏡檢查20萬7206件,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他相信臨床醫師不會病人一來就「統統抓去做胃鏡」,上述統計也顯示,胃鏡檢查可能用於針對疾病做進一步鑑別診斷。頑固型病人 須進一步檢查黃信閎說明,胃食道逆流主要以症狀來診斷,通常臨床上用藥後狀況改善程度不佳的「頑固型病人」,有時才會安排進一步檢查。胃鏡主要用來評估胃食道逆流的嚴重度,確認是否有食道上皮破損或是異常增生、腫瘤,加上台灣幽門螺旋桿菌盛行高,胃鏡檢查也可協助進一步確認。另外,有些病患真的有「逆流」,也有典型症狀,但胃鏡檢查正常,此時可能需要進一步做食道機能檢查、24小時食道酸鹼度測定和胃腸道運動性檢查,利用阻力測試確認是否有氣體或液體逆流,以及因可能混有十二指腸液,雖有液體逆流但非酸性。但黃信閎也表示,並非所有醫院都有食道機能檢查和24小時食道酸鹼度測定等檢查設備。前面提到有些胃道逆患者未求醫,自行買藥。其實就醫治療胃食道逆流,通常投以藥物便有很好的效果,侯明志表示,臨床常用制酸劑,尤其給予以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之後,約七成以上病人症狀改善。但健保目前規定,患者必須經由胃鏡檢查,符合標準才能開立。侯明志表示,導致胃食道逆流的原因多,有症狀但內視鏡檢測無異常的患者近50%,歐美只要病患就醫就立即投以PPI,治療效果佳,也可節省胃鏡檢查花費。西藥治療 滿意度僅六成胃食道逆流常見用藥為不同程度的制酸劑、增加腸胃蠕動藥劑以及胃粘膜保護劑。侯明志表示,胃食道逆流雖然是給予藥物就能見效的「簡單」疾病,但用西醫治療病人的滿意度也只有六成,因此很多民眾還是會尋求中醫或是其他另類治療。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柯富揚則表示,西醫主要治療胃、治療胃酸,中醫觀點認為,胃食道逆流是「肝胃不合、肝木剋脾土」,最大的關鍵是處理情緒、壓力。此外肥胖、穿著等可能造成腹部壓力高,也會影響下食道括約肌收縮,中醫從根本來治療,而不只有制酸。但柯富揚也認為,過去中醫以「望聞問切」作為診療方式,現在則要加上「查」,藉由現代科學儀器,更能驗證,因此中西醫若能緊密結合,對患者會更有保障。
-
2020-02-16 科別.消化系統
醫病天地/膽管結石 內視鏡治療新選擇
衛福部金門醫院在去年發展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ERCP)設備及醫療團隊,由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陳英傑一手建立,目前已成功完成金門醫院前2例內視鏡膽管結石治療手術,可讓病患避免大手術的痛苦。據統計,膽結石台灣發生率約5%,國人飲食習慣西化,膽囊結石及膽道結石的流行率皆上升,女性發病機率為男性3至4倍;肥胖、有膽結石家族病史與愛吃高脂、高熱量、高膽固醇食物的人都是好發者。陳英傑表示,膽道結石如阻塞膽管,膽汁無法排出,會引起右上腹或上腹疼痛、惡心、黃疸、茶色尿及灰白便、發燒、畏寒等症狀。病情嚴重會併發細菌感染引起敗血性休克;如果阻塞膽胰管共同出口處,還會產生急性胰臟炎。要診斷膽道結石,可先以生化血液檢查分辨是膽道或肝臟疾病,再藉影像檢查如超音波、電腦斷層等等。ERCP是現今較精確的診斷方法,因內視鏡技術發達,檢查時可一併治療,成為膽道結石病患的新選擇 。傳統上膽道結石治療外科切除手術為主,近年改採內科式治療,已成為主流,成功率高達9成。早年金門膽管結石患者只能後送台灣治療,如今金門醫院發展新技術,希望可達成醫療在地化及減少後送人數的目標。
-
2020-02-15 養生.聰明飲食
心情差靠大吃紓壓?澳研究:這些食物才能真正抗憂鬱
寒冷的天氣,朋友相約吃熱呼呼的火鍋、公司聚餐、大小聚餐不斷?千萬別仗勢年輕而「百無禁忌」的吃!過量加工或高糖、高脂肪除了會增加肥胖、心臟病及糖尿病的風險,也和憂鬱情緒有關連!根據2019年10月發表於線上《PLOS ONE》研究指出,減少攝取加工食品,增加水果、蔬菜、魚和橄欖油的攝取量可以改善年輕人的憂鬱症狀。澳洲麥覺理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學者,研究76名17歲至35歲具中度至重度憂鬱患者,且飲食習慣中攝取過量的糖、飽和脂肪或加工食品者。隨機分配至兩組:「飲食改變組」及「常規飲食組」,針對飲食改變者,研究者提供其一支13分鐘的營養建議影片,一份飲食計畫,及食物包括橄欖油、天然堅果黃油、堅果、香料等。結果顯示,三週後飲食改變組的受試者,憂鬱症狀減輕,分數有顯著改善,焦慮及壓力分數也降低;而常規飲食組在憂鬱分數上沒有明顯改變。三個月後,研究者電訪飲食改變組的受試者,發現有7名仍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且情緒也持續獲得改善。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說明,此份研究再次驗證,正確的飲食習慣確實能有效紓緩憂鬱症狀,但飲食的改變需要從「認知」著手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建議可透過群體效益、社群媒體、同儕等來進行,當對方有進步的地方,便不吝嗇給予稱讚、激勵他,讓受試者感到有成就感;即使遇到挫折,仍一旁陪伴支持他。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常有人會心情不好就大吃大喝來紓壓,雖然曾有研究發現適當食用甜食會讓心情變好,其實糖份的效果是藉由胰島素濃度的上升,幫助體內色氨酸優先轉化成血清素,而血清素正是神經傳導物質,抗憂鬱的物質之一,因此飲食上攝取產生多一點血清素、多巴胺、腎上腺素等,例如含有維生素B6或B12的牛奶、魚、肝臟或各式綠色蔬菜水果等自然食物,都能有效降低憂鬱症狀,使心情愉悅。延伸閱讀: 吃下午茶擊退負能量! 但這些食物只會讓你愈吃愈累 壓力大到喘不過氣 多吃7種食物紓壓解鬱 
-
2020-02-15 科別.心臟血管
周邊血管阻塞會致死!4種人是高危險族群
國人的飲食習慣逐漸西化,三高疾病發生率已經逐年提升,所導致的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及週邊動脈血管疾病的盛行率也在不斷攀升。在台灣,心血管疾病早已蟬聯10大死因前3名多年,也使得一般民眾始終將焦點放在心血管疾病,反而忽略了週邊血管阻塞疾病所造成的危害與嚴重性。 台北慈濟綜合醫院心導管室主任兼週邊血管中心主任黃玄禮指出,週邊血管阻塞的成因與全身動脈粥狀硬化的危險因子相同,包括糖尿病、高血壓、抽菸、高血脂症、年齡老化、慢性腎功能不全及血液黏稠度過高或有發炎情況的人,都是週邊血管病變的高危險族群。 1、男性:黃玄禮進一步說明,除了上述高危險族群外,在臨床統計上,也有男多於女的趨勢,以輕症患者來看,男女比率約為2:1,推斷與男性抽菸人口較多有關係。 2、年長者:年紀大的人,多數是因為器官出現退化所致,55歲以上的一般民眾,有週邊動脈血管疾病的盛行率約5%,在台北慈濟醫院新成立的週邊血管中心所做的統計中,分析過去8年因較嚴重的週邊動脈血管阻塞接受血管內介入治療的550個病患,40~59歲的年齡層中,其發生率為3.5%,而在80歲以上的年齡層中,週邊動脈血管阻塞的發生率也占25.6%。 3、抽菸族群:抽菸也會增加週邊動脈血管阻塞的風險達2~6倍,且有超過4成週邊動脈血管阻塞的患者皆有抽菸史。 4、糖尿病患:糖尿病患所導致的週邊動脈血管阻塞,更高達8成左右 。注意肢體末端變化,避免截肢 根據統計,有將近80%患有週邊血管疾病的病患,好發處大多集中於髂動脈以下部位的下肢動脈血管,而罹患此類疾病的患者,也常會合併心臟冠狀動脈、頸動脈或腎動脈狹窄阻塞等問題。總而言之,無論是動脈或靜脈週邊血管阻塞,都是非外傷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 因此,及早發現、確定診斷且積極治療,才能有效防止疾病的惡化,改善生活品質且降低死亡風險。而在治療上,除了使用藥物之外,也應該積極戒菸、控制血壓、血糖及血脂,持續且規律地復健。另一方面,若藥物治療效果不彰,也可考慮血管重建手術,以避免患肢截肢的風險。 延伸閱讀: 血壓高有前兆! 除了無感2症狀都是重要警訊 胸痛是心臟出問題? 先看看是不是這7種原因引起的
-
2020-02-1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預防新冠肺炎 中醫能助免疫力
擔心免疫力不足,無法因應新冠肺炎,許多民眾求助中醫。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表示將輔助西醫協助感染患者,另呼籲民眾在非常時期,善用中醫的「預防醫學」完善自身的免疫力。衛福部中醫藥司則指出,健康者維持生活作息,近期盡可能降低前往醫療院所的機會。中醫師公會全聯會表示,中醫師也能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給予協助,包含在防護裝備充足的前提下,可協助西醫,提供中西醫整合醫療,提升患者的康復能力,減輕病毒帶來的症狀。民眾若是因疫情嚴峻出現焦慮、恐慌、憂鬱情緒,也可透過中醫達到紓解壓力的效果,中醫藥強項在於防範未然,重於事前預防,民眾也能善用中醫「預防醫學」的特色,透過中醫師「個別化」的診察,完善自身的免疫能力,降低病毒的侵害。衛福部中醫藥司長黃怡超表示,以防疫角度,呼籲健康民眾近期不要到人口密集處,也降低出入醫療院所的機率,健康民眾最好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體虛、老年人較有補氣需求。
-
2020-02-14 橘世代.健康橘
抗老飲食這樣吃 「八分飽」讓你越吃越年輕
「六十歲開始培養強健身體」的飲食習慣想預防變胖或減肥,每餐份量以「八分飽」為標準。那麼,八分飽的實際份量究竟是多少?雖然每個人的活動量或體格皆不相同,但還是有標準可循,主食、主菜、副菜只要遵照指標攝取即可。主食方面,男性、女性的飯量是每餐一碗飯(約一五○公克)。飯類(尤其是白飯)是容易致胖的食物,也會讓血糖值急速上升。當血糖值急速上升,胰臟會大量分泌名為「肥胖賀爾蒙」的胰島素。胰島素會導致血中糖分滲入體內,並轉換為體脂肪。抗老化保健領域視胰島素為加速老化的賀爾蒙。胰島素持續分泌過剩,不僅會引發肥胖,也會導致血管氧化。關於氧化問題容後待敘,氧化就是身體生鏽,也是一種老化現象。剛煮好的熱騰騰白飯特別美味誘人,但其實它是大家該提高警覺、避免攝取過量的第一號食物。雖然須留意不能攝取過量的白飯,但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糙米、雜糧穀類則被證實具有防癌等多種健康效果。每週將白米飯換成糙米飯二至三次的話,就能達到保健效果。煮成糙米粥好下嚥,而且少量就有飽足感,還能預防變胖。主菜的魚類、肉類的適量標準為八○至一○○公克。如果是秋刀魚,約是中尾一條(蛋白質含量在二○公克以下);雞胸肉的話,大小及重量約是一顆半雞蛋大小(蛋白質含量約二○公克)。主菜最好多吃魚,一週攝取二至三次。希望各位多吃魚,少吃肉,因為兩者所含的脂肪成分不同。魚是非常適合每天吃一片的超級健康食品。秋刀魚、鯖魚等背部是藍色的青魚,以及鮭魚都富含「EPA(二十碳五烯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成分,這兩種成分有清血作用,可以預防生活習慣病。另一方面,以四隻腳走路的牛、豬或羊等肉類富含「飽和脂肪酸」,攝取過多,血液會變得混濁。煮好的肉湯冷卻後,表面會浮現一層白色油脂,這就是飽和脂肪酸。此外,肉類還含有可正可邪的脂肪酸—花生四烯酸(ARA,arachidonic acid)。適量攝取可以活化腦功能、提升免疫力、血流變順暢等效果;若攝取過量會引起發炎,成為癌症或動脈硬化的導因。然而不可諱言,肉類確實是蛋白質來源,同時也是鋅等重要礦物質的供給來源。遵守每週適量攝取二至三次的原則,才能吃得更健康。鋅具有增強免疫力、維持正常味覺、排除囤積體內有害金屬成分等效用,同時也是創造年輕身體不可欠缺的礦物質。鋅還是製造抗氧化酵素頭號代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superoxide dismutase)」的必需礦物質,更是預防身體生鏽老化的必需物質。基於前面提及的蛋白質缺點,肉類食物一週只能攝取二至三次,最好選擇高蛋白、油脂少的雞胸肉。此外,蛋(蛋白質量約六公克)和豆腐也是優質蛋白質來源食物。兩者也含有脂肪成分,一顆蛋或半塊豆腐都可以當成一道主菜。納豆和豆腐都屬於大豆製品,但納豆所含助消化成分比豆腐多,可以把一包納豆(四五公克)當成副菜食用。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營養素,透過蔬菜、菇類、海藻攝取。維生素和礦物質是人體無法自行製造的營養素,必須透過食物攝取。它們還有幫助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代謝的功能。因為具備讓身體機能維持正常運作的重要功能,萬一缺乏,將成為引發各種疾病或身體不適的原因。膳食纖維有維持良好腸道環境的功能。膳食纖維不在胃或小腸被消化,而是直接抵達大腸,成為糞便材料。沒有膳食纖維,腸道的糞便材料會不足,囤積大腸內的老舊廢物或有害物質、多餘糖分無法排出體外,這就是致病原因。沒有所謂絕不能吃的食物,也沒有只吃某種食物即可的道理。飲食重點在於均衡,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都要攝取,在進食時也要提醒自己多吃蔬菜、菇類、海藻類,少吃肉或魚、米飯。本文摘自《60健康老:心靈、飲食、運動、睡眠, 促進回春賀爾蒙分泌,60歲啓動健康老》,天下雜誌 2019/04/24 出版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2-10 癌症.乳癌
國二女生驚見乳房纖維腺瘤2公分 醫建議少吃炸雞鹽酥雞
新竹一名國二女生,一個月前在洗澡時發現左乳房出現硬塊,讓媽媽非常緊張,日前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外科醫師古君平,經乳房超音波確認在左乳房下側出現邊緣形狀不規則的硬塊,大於2公分橢圓形的纖維腺瘤,可能有惡性的風險,和家屬討論後,考量到該國中生年紀輕,決定開刀以「乳房腫瘤摘除手術」拿掉,確認不會變化成惡性腫瘤。目前病患恢復狀況良好,開刀後並不會影響外觀和未來發育,只需1到2年持續超音波追蹤即可。古君平表示,一般乳房纖維腺瘤好發在20到30多歲女性,這次發生在年僅14歲的國二生比較少見。他認為年齡層有降低的趨勢,可能和飲食習慣和環境有關,建議少吃油炸食物,例如炸雞或是鹽酥雞等,因為比較早接觸油炸食物,女性荷爾蒙表現比較早就會比較旺盛,刺激乳房纖維腺瘤。尤其,現在國中女生正值青春期非常重視自己的隱私,父母親可提醒女兒,在經期1到2周後可以自我觸診檢查,如果胸部出現像湯圓或貢丸圓圓的、鼓鼓的、移動式的硬塊,或乳房有分泌物,要儘速就醫,找出原因,但也不要恐慌,95%的乳房纖維瘤是良性的,如果影像出現不規則,建議切片確定診斷。古君平指出,預防乳癌的方法,除了避開高油脂飲食、控制體重也有助益,最重要的是女性應定期做乳癌檢查,乳癌高風險年齡層為45到69歲,政府也補助45歲以上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但因飲食西化,罹癌年齡層也有年輕化跡象,建議最好40歲之後每年檢查。
-
2020-02-09 新聞.健康知識+
最新研究:大量纖維與優格 可降低肺癌風險
許多人往往會在正餐之餘補充重要營養素,如纖維、益生菌和益菌生(Probiotics),而今范德堡大學醫學中心(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研究發現,補充這些營養素也能降低罹患肺癌的風險。這項發表於「美國醫學會腫瘤學期刊」(JAMA Oncology)的研究,分析文獻中超過144萬名美國人、歐洲人和亞洲人的飲食習慣,發現固定攝取大量纖維和優格者,罹患肺癌的機率比吃較少纖維和優格者低15%到19%。此外,大量定期攝取纖維和優格者,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機率降低33%,這種肺疾是可能發展成肺癌的危險因子。范德堡研究團隊雖然還無法完全確認原因,但推測這些食物和營養品的抗炎特性可能降低肺癌風險。領導研究的范德堡大學醫學中心研究員楊晶在(Jae Jeong Yang,音譯)解釋道,多虧了益菌生和益生菌,膳食纖維和優格可改善腸道細菌組成。她說:「腸道微生物群在降低發炎中扮演重要角色,發炎是導致肺癌的主因之一。」益菌生往往能在高纖食物中獲得,對免疫系統和新陳代謝有益,益菌生也「餵食」益生菌或腸道好菌。益生菌是活體微生物群,通常存在於優格中,可促進腸道微生物組的組成和運作,對免疫系統有幫助。她說:「我們期望人們攝取更多具有更健康微生物群的纖維和優格,促進整體健康。」
-
2020-02-08 新聞.科普好健康
無關胖瘦的問題 研究顯示喝低脂牛奶老得慢?
挑選牛奶時,你喜歡全脂的香濃口感,還是為了身材傾向於低脂甚至脫脂奶?關於牛奶對健康的討論,大多集中在牛奶脂肪對體重和心血管的影響上。但一項新研究提示了另一個截然不同的因素:牛奶脂肪含量的多少,還與成年人的衰老程度有關。研究發表在《氧化醫學與細胞壽命》雜誌。 這項研究由美國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教授Larry A. Tucker博士完成。數據源於美國全國健康與營養檢查調查(NHANES),從中納入了5834名美國≥20歲的成年居民,並獲得了他們的牛奶消耗等飲食營養情況,通過DNA樣本測量了他們的端粒長度。Tucker博士分析了人們的端粒長度與他們喝牛奶頻率和攝入牛奶脂肪含量的關聯。端粒是染色體末端一種重複的DNA序列,就像鞋帶末端的一小段塑料那樣能夠起到保護作用。隨著細胞不斷分裂,端粒會逐漸縮短,直到過短時,細胞會出現功能異常。端粒縮短是衰老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現象。 數據顯示,近一半人每天喝牛奶,四分之一的人至少每週喝牛奶。喝全脂(脂肪含量約3%~4%)或脂肪含量2%牛奶的人都分別約佔30%,10%的人喝脂肪含量1%的牛奶,17%的人喝脫脂牛奶,約有13%的人不喝牛奶。在喝牛奶的人群中,無論每天喝、每週喝還是更低頻率喝,都不影響端粒長度。但所選擇牛奶的脂肪含量,與端粒的關聯引起了Tucker博士的注意。在調整其他影響因素後:●喝脫脂或1%牛奶的人,端粒長度沒有顯著差異。●相較於喝脫脂或1%脂肪牛奶的人群,喝全脂或2%脂肪牛奶的人群端粒上的鹼基對平均減少145個。●平均而言,牛奶脂肪含量越高,端粒越短。牛奶脂肪含量每增加1%(比如從喝1%脂肪牛奶改為喝2%脂肪牛奶),人們的端粒就少69個鹼基對,這相當於生物學衰老4.5年。以上關聯主要適用於至少每週喝1次牛奶的人群。也就是說,喝牛奶越頻繁,牛奶脂肪和細胞衰老之間的聯繫就越明顯。此外,當樣本僅限於日常飽和脂肪消耗整體偏低的人群時,牛奶脂肪攝入量與端粒長度之間也沒有關聯。Tucker博士推測,當整體飲食中的總飽和脂肪量攝入偏多時,牛奶脂肪的消耗才在細胞衰老中起到明顯作用。對於牛奶脂肪與端粒長度關聯的機制,Tucker博士認為可能與飽和脂肪觸發炎症途徑、增加氧化應激有關。 那麼,不喝牛奶的人呢?有意思的發現是,這些人的端粒也更短。相較於喝1%脂肪或脫脂牛奶的人群,他們的端粒也平均短了115個鹼基對。但相較於喝2%脂肪或全脂牛奶的人群,端粒長度差別不大。Tucker博士認為,這項研究支持了美國飲食指南中對低脂奶的推薦。“ 喝牛奶不是一件壞事。但人們應該更了解自己正在喝哪種類型的牛奶。” 研究帶來了有意思的新證據。不過,只此一項研究未必足以顛覆日常實踐。關於全脂和低脂,脫脂牛奶哪個更好,哈佛大學胡丙長(Frank B. Hu)教授曾在JAMA對乳製品的既往探討中建議:“無需過分強調乳製品這一種食物,更重要的是整體飲食習慣。”本文摘自藥明康德傳媒:不是胖瘦的問題了,喝低脂牛奶竟然還老得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