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1 養生.營養食譜
搜尋
飯糰
共找到
99
筆 文章
-
-
2021-03-02 養生.健康瘦身
胖到昏倒,靠地中海料理成功甩肉36公斤!主廚馬可的外食建議:隨身攜帶「這一瓶」
那一年我是個118公斤的胖廚師我當廚師25年了。剛入行時,我對這個行業的未知充滿高度好奇心。我不是餐飲系的學生(想不到吧,我讀的其實是環境工程科系),單純是抱持對料理的熱忱踏入這個行業。當時我在諸多料理類型中,選擇了歐陸料理來開啟廚師生涯,歐陸料理高雅的擺盤、菜系多元的變化都深深吸引著我。很多人說興趣不能當飯吃,但我越吃越起勁。入行5年後,忙碌的廚房生活絲毫沒有磨滅我對料理的喜愛,反而毅然決然投入符合我熱情性格的義大利菜系,開始在單一菜系中專研歷練技法。在一個領域中待得越久,越能發現自己真正的志向所在。我在入行20年的時候,決定帶著自身所學開始推廣最愛的地中海飲食,並研習橄欖油學理。一直以來,我都以職業欄能寫下「廚師」兩個字為榮。但熱忱可以克服困難,卻不能保證健康。廚師生涯本就忙碌,錯過用餐時間常常是見怪不怪。尤其邊工作邊囫圇吞棗時,通常都是以高熱量的食物快速補充體力,無視分量大口喝濃湯、吃烤牛肉、吞下一大盤義大利麵……。而當辛苦工作了一天,餵飽所有的客人後,下班往往已經是晚上九點、十點,這時想要來一場療癒身心的宵夜更是人之常情。家住北投,下班必經士林夜市,又偏愛台灣小吃的我,心中首選當然是滷肉飯、炸蔥油餅、碳烤雞排再配上一杯珍珠奶茶,過著名符其實的小吃人生。當年這般只有「愛吃」而不「懂吃」的生活,創下了我118公斤的人生成就。我對自己的體重不以為意,甚至覺得自己「就算胖,也是個很帥的胖子」。但我沒想到的是,忙碌的生活、過胖的體重加上錯誤的飲食,導致的竟然不只是外在體態的改變,連內在的免疫系統也連帶跟著崩盤。又胖又病,措手不及的健康危機我在34歲的一個晚上,迎來了人生的巨變:突然癱倒。這個情況在我的第一本書以及一些媒體採訪報導中都有提過,某一天下班回家,我突然在家門口的樓梯倒地不起,大約15分鐘完全無法動彈,想拿手機求救也辦不到。後來好不容易稍微能動後,才拖著巨大的身體手腳並用爬回家(當時我家住在公寓的5樓)。緊急送醫檢查後,發現是「椎間盤滑脫」。但真正的原因,以我現在去回想,探究出的答案就是「不正視自己的健康」。二十幾歲時仗著年輕體力好,覺得一切的疾病都不會找上自己。以為每天吃下的食物都是營養,卻不知道自己其實已經吃下過多的熱量,造成體重直線攀升。加上廚師的工作型態需要長期久站,龐大的重量壓迫到椎間盤都突出了也不知道,還以為只是腰部痠痛而已,貼貼痠痛藥布、泡泡溫泉、睡個覺起床後就一切美好。而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也出現一個我不常跟人提起的小插曲,就是我發現自己對抗生素嚴重過敏。我每次感冒的時候都是先從扁桃腺發炎開始,這個症狀通常需要抗生素來壓制,為了讓自己快速恢復體力回復到工作崗位,我都會請醫師開下大量的抗生素。但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只要吃下抗生素,感冒症狀雖然緩解,我的身體手腳末梢卻會莫名長出很多水泡,並且在隔天破掉、潰爛⋯⋯每次清創時,都在隱忍皮膚撕裂的慘叫聲。來自醫師的當頭棒喝—「你給客人吃什麼,自己就吃什麼!」這個症狀持續了好一陣子,起初還不明白到底為什麼?直到我生命中的貴人,天母著名皮膚科L醫師的出現。L醫師是我當時任職的義大利餐廳常客,有一天他來用餐時,透過開放式廚房看到我的手腳都包紮著紗布在工作,認真看了我一眼後,只說了一句:「等你中午忙完之後到我診所,我來跟你說明一下為什麼會這樣。」我在下午時間好奇地到了診所,看著醫師搬出一堆又一堆的醫學文獻,細心向我說明,原來我的症狀是免疫系統改變,導致皮膚組織對抗生素產生水泡型潰爛的過敏。而所有的不健康,都來自我吃下去的食物。醫師語重心長跟我說:「該是時候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了,如果你不培養好身體的免疫力,現在只是皮膚潰爛,如果哪一天嚴重到連體內臟器都產生水泡潰爛時,真的就回天乏術了。你必須改變飲食,調整自己的免疫力,來戰勝種種的外在疾病。我常常去你們的餐廳,就是因為你做的菜色符合健康飲食原則,每次我都吃下一碗沙拉跟一份義大利麵,開心滿足地離開。你有照著這樣吃嗎?你應該要『給客人吃什麼,自己就吃什麼』才對。」神助攻的地中海料理!瘦下1/3個自己,健檢報告的驚人變化「給客人吃什麼,自己就吃什麼!」這一句來自醫師的當頭棒喝,讓我決心從每天的飲食開始調整自己的免疫力。雖然是本來就熟悉的地中海料理,但一向只聚焦於廚藝的我,這幾年專研的過程依然跌跌撞撞。這段時間中,我從廚師的視角重新審視了自己與大眾飲食該調整的方向,更發現了自己對橄欖油的熱情,在2020年考取了高階品油師的證照。自6年前決心開始實施地中海飲食,再搭配適當的運動習慣後,我的體重在一年半內從118公斤降到90公斤。接下來的兩年時間,飲食控制更精準,體重更是下降到80公斤。不僅如此,健康檢查報告上的紅字也越來越少,每一年,我都在地中海飲食的引領下,逐步到達更好的狀態。幾年前的我不可能相信,地中海料理竟然如此影響我的人生。▲雖然還有些不合格的地方,但每年都在逐漸進步中。我的地中海飲食三大原則地中海飲食法的定義,通常可以簡單被歸類成「吃大量的蔬菜水果、橄欖油,搭配天然乳製品加上適量的魚、蛋及家禽類,並食用少量紅肉及紅酒」。執行地中海飲食法這幾年來,我也持續向許多營養師朋友討教、交流,除了參考地中海飲食的金字塔準備健康均衡的三餐,因為我還有減重的目標,所以也將飲食調整成減醣的模式,逐漸建構出一套規律、好執行的飲食習慣,主要可以分成三大原則。*把橄欖油加進沒有熱量的蔬果中,維持減醣需要的50~60%脂肪攝取量。原則1:均衡的「321黃金法則」。我自己在準備餐點時,以方便性為考量,並不會精算每種食物的用量,而是以「3份蔬果:2份優良蛋白質:1份澱粉與醣類(原型食物)」的比例備餐。至於一份的量⋯⋯請舉起你的手握緊拳頭,每天吃多少,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笑)。每個人的體型不同,手的大小也不一樣,所以你的一個拳頭大小,差不多就是對你來說一份的量,換句話說,每一餐的蔬果攝取量是三個拳頭、優良蛋白質(魚肉類)是兩個拳頭、原型澱粉則是一個拳頭。透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攝取到大量的蔬果纖維質增加飽足感,確保各種營養素足夠,也能從魚肉豆蛋奶中得到足以維持生理機能運作的好蛋白質。而原型澱粉類,例如:地瓜、馬鈴薯、原型的五穀雜糧米類、用全麥麵粉製作的義大利麵與麵包等等,也能供應人體熱量,讓我們工作時保持動力。原則2:吃好油加強代謝。一公克的牛油跟一公克的橄欖油,哪一個熱量比較高?正確解答,所有油脂的熱量,都是一公克九大卡。所以,同樣吃進這些熱量,當然要攝取更好代謝、營養更豐富的油脂,CP值才高啊!油脂是構成人體60兆細胞的細胞膜主要成分,甚至我們的大腦就有60%是油脂,堪稱人體最重要的三大營養素之一。換句話說,假如每天吃不好的油,我們的身體和大腦就會被這些劣質的油脂佔領。我們平常攝取的油脂分成奶油、豬油、牛油等動物性的「飽和脂肪酸」,以及魚油、橄欖油、葵花油等來自植物性和魚類的「不飽和脂肪酸」,又分為單元和多元兩種。其中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代謝率最高、油質最穩定,也最不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如果平常習慣吃大豆沙拉油等調和油或精煉油,攝取的都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其實也符合熱量標準,只是需要更多勞動和運動才能將其排出體外,這對於忙碌的我們來說簡直天方夜譚。而地中海飲食中大量使用的橄欖油,具有高達76%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這也就是說,當我們吃進高代謝的橄欖油或是其他好油脂,除了攝取到營養外,也能夠把體內積存的不好油脂成分排出來。所以我都會隨身攜帶一小瓶橄欖油,當吃到不知道店家用什麼油脂烹調的外食時,就自己加一些好油來均衡營養、促進代謝。隨身攜帶一小瓶橄欖油。原則3:減醣低卡所謂的「減醣」,減少的是「酉」部首的醣,而不是「米」部首的糖。簡單來說,就是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我的做法,就是把平常吃的米飯或天然澱粉的量,從兩個拳頭大小降到一個拳頭或是1/2個拳頭,每一餐的纖維質跟蛋白質吃得比澱粉多,血糖就比較不易波動,也不容易感到飢餓。我接觸過太多想要減肥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內),遇到最大的阻力就是無法控制食欲,一直想要吃東西。而減醣的好處,就是血糖穩定了,飽足感撐得比較久,而且基本上任何食物都可以吃(當然不包括垃圾食物喔!),沒有壓抑就不會暴飲暴食,更容易持之以恆。當然,即便是天然的食材,如果一次吃太多,熱量超過身體的負荷,體重還是會超標。但依照我個人的經驗,只要選擇了對的食材與對的烹飪方式,參考321黃金法則控制食物量,再搭配好的油脂,其實不需要計算太多數值,自然就能達到降低卡路里的效果。相信馬可,減肥是一段辛苦的路程,所以更應該吃到美好的食物,而且,吃飽了才有力氣減肥!馬可老師的外食建議雖然很想每餐自己煮,但我身為一個東奔西跑的廚藝老師,以外食打發一餐其實也是生活常態。但這時候吃什麼就很重要了,正所謂「由瘦變胖易、由胖變瘦難」!外食請掌握一個基本的大原則─「吃的食物要比食品多」。在現在的環境下要不吃食品太難了,所以我也不會斤斤計較,只希望每一餐的「食物」比例比「食品」多就好。當然,還是要減少攝取過多精緻加工、澱粉、調味的東西,例如台灣之光:珍珠奶茶。接下來就提供大家一些,我自己常吃的外食搭配方式:自助餐:米飯1碗(推薦五穀或糙米飯)2 蛋白質1份(以蒸煮或烤的魚、白肉為主,推薦清蒸鱈魚、鮭魚,或者烤或滷的棒棒雞腿)3 水煮青菜1~2份4 紅蘿蔔炒蛋或者是水煮的絲瓜1份小吃麵店:陽春乾麵/陽春湯麵1碗2 燙青菜1份(我都沒有調味,搭配自己帶的橄欖油)3 水煮肉類的湯1碗(推薦嘴邊肉湯、赤肉湯)便利商店:沙拉1大盒(搭配自己帶的橄欖油)2 香蕉1根3 雞胸肉1片4 茶葉蛋2顆5 御飯糰或地瓜1個*挑選外食盡量不要選有勾芡的羹湯類、吃過多的內臟,或是加太多不知名的醬料。因為不確定店家使用的材料或油脂,我習慣隨身帶一小瓶橄欖油在身上,當沙拉醬或拌燙青菜都很好吃。書籍介紹書名:高代謝地中海料理:我這樣吃瘦了36kg!減醣、低卡、好油的烹調技法,「全球最佳飲食法」的美味祕密作者:謝長勝(馬可)出版社:台灣廣廈出版日期:2020/09/29作者簡介/謝長勝(馬可)廚師/高階品油師廚師經歷超過25年。體重曾經達118公斤,實行地中海飲食後,成功減重36公斤未復胖。為了進一步鑽研地中海料理,投入品油師的世界,取得全亞洲地區僅少數人成功考取的高階品油師證照。擅長將橄欖油融入台灣在地食材,做出符合台灣家庭的地中海飲食。經常受邀參與平面、網路及電視媒體採訪,分享廚藝與減重心得。【證照】O.L.E.A.義大利國立橄欖油專業品油協會認證高階品油師O.N.A.O.O.義大利國立品油協會認證初階品油師美國廚藝學院C.I.A.台灣12席種子教官【現任】URTABLE好桌餐飲顧問公司 營運長中華餐旅文化交流協會 理事元培醫事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 地中海料理講師文化大學教育推廣部廚藝教室 地中海料理講師愛爾達綜合台「主廚大聯盟」 外景主持人衛視中文台「歡樂知多星」 主廚小撇步單元主持人【經歷】天閣時尚酒店集團Tango Hotels 主廚誠品行旅The Chapter Café主廚北投大地酒店喜歡西餐廳 副主廚台北小微妙義大利餐廳 主廚台北喜來登大飯店 十二廚Chef de Partie新竹大華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 地中海料理講師你知我知好學網 地中海料理講師【著作】《Crazy Marco地中海料理教室》《每天5分鐘,4週享瘦一身輕》《遠離失智,吃出健康腦》延伸閱讀: 下半身循環好,自然就變瘦!一天3分鐘,她靠「轉轉腳踝」6個月瘦15公斤
-
2021-02-19 養生.營養食譜
手殘也能完成的超可愛「天竺鼠車車」手捏飯糰 在家DIY樂趣滿滿!
當許多人還沉浸在《鬼滅之刃》的熱血,《天竺鼠車車》卻驟然異軍突起,短短一個月內席捲日本、台灣、香港等地,療癒的視覺、聽覺,搭配正面教育意義,大人小孩都愛。0廚藝也行!《天竺鼠車車》飯糰就這樣做圓滾滾大眼睛加上無辜表情,《天竺鼠車車》實在很療癒,不僅深得小朋友喜愛,也擄獲了一眾大人的心。一位網友媽媽在臉書「我愛全聯-好物老實說」發文,表示放寒假了,她和小孩在家每天面對面玩到沒梗,於是和孩子決定來個手做DIY。原PO和小孩一起看照片,最後選定以《天竺鼠車車》為範本,想好要用什麼材料後便出門採買。簡單的幾項食材,白飯、肉鬆、鴻禧菇、小香腸及海苔,做法也很簡易。先將肉鬆包入白飯中稍加搓揉,將海苔剪成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放上鴻禧菇,最後輪胎用嘟嘟好香腸剪半後塞進去,就完成了!《天竺鼠車車》活不到10分鐘就被吃掉,孩子超愛媽媽表示:「其實怎麼裝飾都是小孩自己想的,用嘟嘟好小香腸做車輪真的是神來一筆,耳朵本來想用紅蘿蔔切形狀,但後來決定換鴻禧菇(不用動刀真棒!)」,還說自己和小孩手藝都不好,成品像被輾過的,「謝謝大家喜歡這個簡單又沒什麼技巧可言的飯糰❤❤❤」。最後天竺鼠車車飯糰「活不到10分鐘就被吃掉了」,可見孩子非常買單呢!這篇手做分享文,吸引了1.5萬多個網友留言:「媽媽的用心就是可愛」、「很可愛啊!看了很想吃」、「好可愛,正適合親子一起動手做」、「我希望我的便當變成這樣」、「我喜歡你這個有媽媽味,有溫度。」、「妳好棒,孩子看到說他也要,謝謝分享」。儘管親子手做並不完美,但和孩子共同相處、擁有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趁著假日,就和孩子一起做個《天竺鼠車車》飯糰吧,享受自己動手的樂趣,再把它吃掉,超有成就感。而也讓我們來欣賞一下來自IG網友們的DIY手做《天竺鼠車車》版本吧,有媽媽愛的便當,也有可口小餅乾,看了是不是非常療癒呢!圖/FB@我愛全聯-好物老實說、Twitter@PUI PUI モルカー【公式】※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2-16 養生.運動天地
路跑應補充高蛋白食物?營養師教跑步前中後這樣吃
為了擁有健康,運動風氣愈來愈盛行,最容易入門的運動就是路跑,隨時有空,穿上跑鞋就可以出發了。將路跑習慣融入生活後,日常的飲食要特別注重蛋白質嗎?路跑該不該吃東西?跑完後要怎麼吃,身體才能快速的恢復?很多人以為「有運動就是要吃高蛋白飲食」,其實蛋白質攝取的份量取決於您的運動強度。若是職業運動員,的確需要攝取豐富的蛋白質食物,幫助肌肉量的維持甚至增加;但一般人以路跑作為日常的運動,假日參加長距離的馬拉松活動,日常飲食就不需要特別加強蛋白質食物的攝取,而應著重均衡飲食,即可平衡因運動而增加的氧化壓力。可參考衛福部的「我的餐盤」模式,秉持「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6句簡易口訣,就可以輕鬆做到均衡飲食。路跑前:挑選好消化食物無論是路跑還是從事任何的運動,身體都需要先有充足的能量,才能在運動期間有好表現,但吃太飽反而會增加運動時的不適感,因此運動前應適量攝取好消化的餐點。建議選擇容易消化的澱粉,如米飯、吐司、饅頭等,避免選擇難消化的糯米產品、高油脂食物,如飯糰、油飯等。另外搭配少量的蛋白質食物,如豆漿、雞蛋等,但需避免選擇油炸的肉排、高脂肪的培根等,否則容易增加腸胃消化的負擔,影響之後的運動表現。路跑中:適度補水、電解質運動過程流汗造成體內水分的流失,若有口渴的狀況,必須小口小口補充水分,建議每15至20分鐘補充100至200c.c.水,避免一次大量水分灌注,容易增加腹脹影響運動,也會增加跑廁所的頻率。若運動1小時以上,可以運動飲料作為水分的補充,同時補充醣類食物,如香蕉、小餅乾等。路跑後:醣類蛋白質補能量路跑結束後,也要補水、醣類和蛋白質,可以選擇高升糖的醣類並搭配適量的蛋白質,像是香蕉、麵包、豆漿、牛奶等,幫助身體可以快速獲得能量,修復運動後的受損細胞及能量消耗,建議在運動後1小時內的黃金時期補充較佳。
-
2021-02-14 科別.泌尿腎臟
三類食物都是引起小腸黏膜發炎的元兇! 醫:守護腸道健康你須這樣吃
三種食物一定要注意! 腸道是直接接觸食物的臟器,食物經口進入體內,通過食道和胃,來到大小腸。食物從進入口腔到排出肛門,猶如經過一條水管。從水龍頭注入的水,一定會接觸水管內壁,進入腸道的食物也是如此。雖然消化、吸收的過程都在體內運作,本質上卻如同在體外發生,因為是直接接觸食物,所以腸胃道也可視為外部器官。 正因為如此,把那些會直接傷害腸黏膜的食物「拒於門外」,就變得非常重要。那麼,哪些是守護腸道健康所不能容忍的有害物呢?大家只要記住這三樣就好。 1.避免食用「麩質蛋白」(小麥製品所含蛋白質) 2.避免食用「酪蛋白」(乳製品所含蛋白質) 3.減少醣類(碳水化合物)和甜食的攝取 你或許聽說過「無麩質蛋白飲食」、「無酪蛋白飲食」、「減醣飲食」,用意其實和右邊列出的三種「拒於門外」的食物是同樣的。這三類食物都是引起小腸黏膜發炎的元兇,腎上腺為了抑制發炎而卯足了勁分泌可體松,所以它們也是無端浪費可體松的禍首。喜歡吃麵包、牛奶的你務必要知道! 首先針對「無麩質蛋白飲食」、「無酪蛋白飲食」加以說明。含「麩質蛋白」的食物包括麵包、義大利麵、披薩、烏龍麵、拉麵等麵食類,還有即食穀物麥片(Cereal)、咖哩的醬料塊、餃子皮、大阪燒、天婦羅等油炸物的麵衣、餅乾和蛋糕、甜甜圈……含「酪蛋白」的食物有牛奶、起司、優格、鮮奶油等乳製品。 以上每一種都是孩子們喜愛的食物,所以我經常會面對家長的質疑:「這樣孩子豈不是沒東西吃了嗎」、「我們家孩子最愛麵包、義大利麵,他能受得了嗎?」 有些父母認為,「我家孩子天天吃也沒事」、「不給孩子吃最愛的食物,孩子好可憐。」然而,檢驗結果發現,越是愛吃麵包、麵食,而且幾乎餐餐都吃的孩子,或是最喜歡吃牛奶、起司、優格的孩子,體內問題越多。讓他們試著停止攝取麵粉類食物二至三週,症狀即獲得改善,專注力有所提升。 孩子對麩質蛋白與酪蛋白欲罷不能,其實是有原因的。麩質蛋白內含有「麥醇溶蛋白」(Gliadin)成分,這是一種致癮性的蛋白質,具有強烈成癮作用,會令人越吃越想吃。同樣的,酪蛋白裡的嗎啡素(Casomorphin),是一種鴉片樣肽,化學結構與嗎啡類似,成癮性高。 事實上,實行「無麩質蛋白飲食」、「無酪蛋白飲食」對日本人來說並不困難。只不過是不吃麵包,盡量吃米食罷了(但米飯是碳水化合物,適量攝取即可)。 比方說,早餐原本吃吐司配牛奶或優格,改吃米飯配味噌湯;晚餐不吃麵食,改吃飯糰;以豆製品取代乳製品;三餐以日本傳統和食為主。比起以麵包、義大利麵、披薩為主食的歐美人,我們實行「無麩質蛋白飲食」、「無酪蛋白飲食」,是不是容易多了呢?雖然學齡兒童上小學以後,中午得吃學校的供餐。但只要早餐和晚餐把關得宜,一樣可以見到孩子的進步。 甜點零食餵養腸道裡的黴菌 醣類也和麩質蛋白、酪蛋白一樣,會餵養腸道裡的黴菌,損害腸黏膜。這裡的醣類是指碳水化合物和甜食。過量攝取醣類,將擾亂腸道菌叢生態,助長腸道裡的「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白色念珠菌是人體的常在菌,當腸道裡的菌叢生態平衡時,它只是安分的待著,一旦甜食(醣類)吃多,它們就壯大起來,開始作亂。 白色念珠菌最愛甜食,醣類一多,它們就大肆繁殖。三餐未吃到十足飯量的情況下,肚子卻飽脹難消,通常就是白色念珠菌在腸道裡發酵,產生大量氣體。在肚子裡養了很多白色念珠菌的人,放屁特別臭,這也是白色念珠菌助長了腸內其他惡菌發酵的緣故。腸道健康以後,胃腸不再鬧情緒,排便和排氣就不會散發惡臭。 大量的白色念珠菌會導致腸道吸收力變差,所以當白色念珠菌得到控制以後,小腸吸收力提升,身體也會強壯起來。 現在,各位應該已經知道如何擊退白色念珠菌了吧!沒錯,就是盡量不吃甜食、減少攝取碳水化合物,不讓白色念珠菌有大餐可吃。尤其小朋友最愛花式麵包、巧克力、含糖飲料,三餐又喜歡吃白米飯、烏龍麵、拉麵、炒麵等。每天吃著吃著,在不自覺間餵養腸道裡的黴菌,侵蝕腸黏膜。 第一章談到,腸道裡的黴菌孳生,會波及一個人的精神狀態。這些黴菌助長了體內草酸鹽增多,容易引發情緒不安。要求一般人三餐飲食完全不攝取醣類,未免不切實際,但少碰甜食、減少攝取次數,是值得努力的目標。正餐的米飯等主食,則留待最後適量攝取即可,不必求多。 「吃乳酸菌健全腸道」是錯誤解讀 全力守護孩子腸道健康的家長,往往會毫不吝惜的購買號稱「有益腸道」、「健全消化道」的保健食品給孩子服用。比方說,吃內含乳酸菌的優格。然而家長不知道的是,此舉連同酪蛋白也一起吃下肚,最終得到反效果。 同樣道理,消化道不健康的孩子不適合食用發酵食品,因為發酵食品全是黴菌!孩子就是因為肚子裡黴菌太多,才會出狀況,再送來另一種黴菌也無法解決問題。 腸道不健康的孩子,多半不喜歡發酵食品,他們會本能的拒絕更多黴菌進到肚子裡。所以我們治療這些孩子的時候,也會要求暫停食用發酵食品。腸道黴菌過多的孩子,就連味噌湯也不愛。但是隨著療程進展,腸道健康改善,黴菌減少以後,他們就能接受味噌湯和發酵食品的口味。 食用寡醣(Oligosaccharides,又稱低聚醣)的弊端,和吃乳酸菌的問題大同小異。雖然都說有益腸道健康,但寡醣不只是益菌的食物,它同時也是壞菌的營養,會讓腸道內的細菌量暴增。腸道不健康的人尤其要注意。 想要健胃整腸,「把關」比「引進」更重要。將好東西「吃進來」以前,先把壞東西「拒於門外」更為關鍵。※本文摘自《孩子怎樣也講不聽?原因竟然是腎上腺疲勞!:有氣無力!過動沒定性!粗心大意!早上起不來!》。 《孩子怎樣也講不聽?原因竟然是腎上腺疲勞!:有氣無力!過動沒定性!粗心大意!早上起不來!》作者:本間良子、本間龍介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日期:2020/12/24
-
2021-01-29 養生.聰明飲食
胖到嚇人的地雷早餐,你常吃嗎? 高敏敏營養師傳授健康吃早餐小撇步
美味健康的早餐是開啟美好一天的關鍵,吃對早餐,能讓你一天充滿活力,做事更有效率。但大家早餐都吃什麼呢?是蛋餅、鐵板麵、蔥抓餅、御飯糰、蘿蔔糕...,還配杯大冰奶嗎?!小心!這些都是導致肥胖的NG地雷食物!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健康早餐該這樣挑、怎麼吃,才能讓提升精神又能不發胖。本次,邀請營養師高敏敏為大家解析,如何健康吃早餐! 胖到嚇人の地雷早餐1 中式早餐油脂含量高大家最常吃的早餐就是中式早餐了,來份蛋餅、飯糰、水煎包或蘿蔔糕,加杯豆漿,就是飽足的一餐。雖然早餐要吃的好,但,你知道嗎?你吃下去的可是高油、高糖、高熱量的發福餐!高敏敏表示,因為傳統中式早餐大多以高油的烹調手法製成。例如蛋餅、蔥油餅、蔥抓餅等,在餅皮揉製時,就是一層澱粉、一層油脂,層層堆疊製成;烹調時,還需倒入大量油脂下去煎炸,才能擁有酥脆好口感。隨便一份原味蛋餅,熱量就飆破260大卡,更別說其他加味蛋餅的熱量,最胖的莫過於培根蛋餅了,熱量高達357大卡。而常見的煎餃及水煎包,雖然是澱粉包覆蛋白質,再以油煎、加入麵粉水,使表皮能金黃酥脆。以水煎包為例,市售水煎包有大小之分,一顆小型水煎包約130~150大卡,而大型水煎包則有250~260大卡;此外,油脂的熱量佔一整顆總熱量約39%,一顆就有5~11克的油量,可說是熱量陷阱。而台灣人最愛的燒餅油條,一套的熱量就高達500大卡。燒餅本身在製作過程中就必須層層抹上酥油,才能有酥脆層次感;而油條則是澱粉經過油炸,吸飽油脂的下場,就是小小1份高達272大卡。如果再搭配一杯含糖飲料,如含糖豆漿,熱量即破700大卡。那蘿蔔糕加蛋呢?高敏敏指出,蘿蔔糕一塊就是一份澱粉的量,加上油下去煎得恰恰,簡直是滿滿的油加澱粉,而煎荷包蛋也需要油脂。蘿蔔糕加蛋平均熱量約350∼380大卡,若再加上1杯350c.c.的無糖清豆漿,熱量約186大卡,就超過飲食指南建議的成人早餐熱量400大卡。她進一步說明,飯糰可是早餐地雷第一名,因為外層是升糖指數高的糯米,夾入的內餡,則有肉鬆、油條、菜浦、酸菜等,可說是高澱粉、高熱量、高含鈉的超雷食物。一顆185g的飯糰,熱量高達619大卡,非常可怕。因此,高敏敏建議到中式早餐店,不妨挑選熱量較低的品項,如捨燒餅夾油條、改燒餅夾蛋,熱量整整少了200大卡;鮮肉水煎包改點菜包,熱量也少了140大卡。飯糰真的是熱量太高,能不吃就別吃。真嘴饞,將白糯米改成紫米、油條改成蛋或肉,讓營養加分、熱量降低;蛋餅的熱量,則以原味蛋餅最低,一份約263大卡,但會建議點熱量稍高的蔬菜蛋餅(277大卡),有菜就有膳食纖維,營養大大加分。胖到嚇人の地雷早餐2 西式早餐熱量驚人西式早餐的地雷品項第一名,莫過於「卡啦雞腿堡」!高敏敏提到,卡啦雞腿堡一份熱量高達686大卡,且脂肪含量居然就有40g,相當於快3匙的油脂量;鈉含量更有678.6mg,超過一天可攝取的1/4! 此外,第2名就是鐵板麵了。鐵板麵使用是油脂含量高的油麵,在煎台上加入大量油脂及醬料拌炒,可說是集高油、高鈉、高熱量於一盤;再加上一顆半熟蛋,熱量直逼600大卡。而吐司類,因為夾有許多加工品,如火腿、肉鬆、培根等,再抹上美奶滋,熱量也不低。基本上,拿了就走的三角形三明治,熱量約在250∼350大卡;若是現做的方形三明治,如火腿蛋吐司、鮪魚蛋吐司、培根蛋吐司、肉鬆蛋吐司等,熱量則是在300∼450大卡之間。而備受討論「喝必拉」大冰奶,可說是暗藏熱量地雷的飲料搭配。大冰奶是以紅茶為基底,加入大量精緻糖、人工奶精製成。只要一杯500ml大冰奶就含有30g的糖、15g的油脂,熱量高達260大卡,若每天來一杯,成為肉肉女、胖胖男,指日可待。不同口味的吐司、漢堡,除了熱量不一樣之外,還要注意脂肪跟鈉含量。其中,肉鬆、火腿、培根、雞排等是加工食物,除了高熱量、高含鈉,還會有害健康。建議挑選內餡為原型食物的品項,如里肌肉排、蔬菜、鮪魚、蛋等,當然,也別抹上美奶滋、番茄醬等醬料。除了精挑細選夾餡配料外,飲料也要聰明選!高敏敏建議,大家別再喝大冰奶了,改點杯鮮奶茶吧,熱量瞬間少了2/3;或是無糖紅茶、無糖豆漿、無糖咖啡,都是降低早餐熱量的好選擇。早餐該如何健康吃 營養師告訴你早餐該吃什麼才健康不怕胖嗎?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均衡飲食菜單」建議,必須注意6重點:1.每天早晚一杯奶;2.每餐水果拳頭大;3.菜比水果多一點;4.飯跟蔬菜一樣多;5.豆魚蛋肉一掌心;6.堅果種子一茶匙。高敏敏歸納出幾種搭配方式,與大家分享。只要依循早餐公式這樣吃,讓一天有個健康又有元氣的開始!大家可從這個表格裡,各挑一個來吃,舉例來說,「御飯糰+優格+蘋果+拿鐵」、「全麥吐司+水煮雞胸肉+奇異果+低脂鮮奶」、「地瓜+雞蛋+生菜沙拉+無糖豆漿」等組合,不但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蔬果,連飲品都搭配好了,不但具有飽足感,還兼顧了均衡飲食概念。且少了高油、高鹽、高糖,減少肥胖的發生。 很多人怕整天熱量攝取破表,而選擇不吃早餐,但早餐是一天活力的來源,只要吃得健康,不但能補足一天的活力滿滿,維持思緒清晰,還能幫助減重呢。有研究發現,高達90%減重成功、不復胖的人,都有吃早餐的習慣。所以,別再忽略早餐的重要性了,一起健康吃早餐吧!圖片設計/Kato 諮詢專家/營養師 高敏敏
-
2020-09-12 養生.營養食譜
以茶入菜/泡完玉露茶葉 變化出佃煮、煎餅、馬鈴薯沙拉吐司
許多人有每天喝茶的習慣,茶不只能喝,還能加入料理點心中,讓茶香滋味深入菜色,特有的甘醇值得細細品嚐!尤其是滋味纖細的日本茶,一旦開封後,滋味香氣等都容易產生細微的變化,最好是趁新鮮品嚐,除了泡成各式飲品,還可以搭配食材入菜,今天介紹幾道簡單食譜,透過老師巧手調製,每一口都有回味無窮的茶香。【使用泡完玉露後的茶葉入菜】使用的茶葉是泡過3次的玉露。玉露的茶葉就如蔬菜般柔嫩,能夠完整吃到茶葉的營養。● 佃煮材料(容易調製的分量)小魚乾 適量米糠油 少許玉露的茶葉(8g 的茶葉泡完3次飲用後的殘渣) 40g醬油 10g味醂 10g水(或昆布柴魚高湯) 20g做法1 將少量的米糠油倒入小鍋,加上小魚乾翻炒。2 添加玉露的茶葉、醬油、味醂和水,熬乾到水分消失為止。*蓋在炊煮的米飯上或做成茶泡飯也很好吃。● 馬鈴薯沙拉吐司材料(2人份)馬鈴薯 200 g(中2個份)洋蔥 20 g玉露的茶葉(8g 的茶葉泡完3次飲用後的殘渣) 40g美乃滋 30 g原味優格 2小匙鹽巴 少許胡椒 少許薄片麵包 2片奶油 適量水煮蛋 1個做法1 馬鈴薯去皮蒸到軟化為止, 再切成1口大小。洋蔥切成薄片,泡水去除澀味,再裹在毛巾裡擠乾水分。2 將1的馬鈴薯、洋蔥、茶葉、美乃滋、原味優格、鹽巴和胡椒加進大碗裡攪拌。3 薄片麵包烤成焦黃色,塗上奶油,再將2 的馬鈴薯沙拉和切成6 等分的水煮蛋放上去。● 涼拌碎豆腐材料(2人份)玉露的茶葉 (8 g 的茶葉泡完3次飲用後的殘渣) 40g鹽巴 一撮紅蘿蔔 1/3條木棉豆腐 80g(裹在毛巾裡擠乾水分)高湯醬油 1小匙白芝麻醬 10g白芝麻 適量做法1 茶葉放進大碗,撒一撮鹽巴混合。2 紅蘿蔔切成火柴棒大小,迅速水煮。3 木棉豆腐去除水分放在另外的大碗裡,加入高湯醬油和白芝麻醬混合到滑順,再添加1的茶葉和2的紅蘿蔔攪拌,撒上白芝麻。● 一口大小韓式煎餅材料(10片份)馬鈴薯 120g(去皮磨泥的淨重)低筋麵粉 30g鹽巴 兩撮玉露的茶葉 (8 g 的茶葉泡完3次飲用後的殘渣) 40g櫻花蝦(有的話) 10g芝麻油 2小匙做法1 馬鈴薯磨泥放進大碗裡,添加低筋麵粉混合。然後加上鹽巴混合,再加入茶葉和櫻花蝦混合。2 平底鍋加溫淋上一層芝麻油,將1的麵團捏成一口大小丟下去煎。然後再翻面,煎到兩面酥脆。*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沾上柑橘醋或醋醬油再吃。【使用焙茶和煎茶的米飯料理】● 焙茶飯糰材料(2杯量米杯份, 約9人份)焙茶 10g熱水 500mℓ米 2杯鹽巴 一撮鹽昆布 適量加工起司 15g梅乾 3個做法1 洗米再倒進濾鍋。2 以基本沖泡法泡焙茶。3 等2的材料消除餘熱後,就跟1的米一起放進電鍋,添加鹽巴混合炊煮。4 等炊煮完畢後,就馬上添加1/3量的鹽昆布混合蒸熟。5 將米飯分別捏成3個飯糰,1個飯糰的分量將近1碗茶碗。起司切成1個5g的塊狀,添加在飯裡迅速混合捏好,再用手指捻起焙茶(分量外)裝飾。梅乾要適量嵌進正中央捏好。*以帶有些微香氣的焙茶飯做成質樸的飯糰。做成烤飯糰或用海苔捲起來也很好吃。● 煎茶燉飯材料(2人份)夏南瓜 100g(1/2條)雞湯 300ml米飯(煮硬) 200g橄欖油 1大匙深蒸煎茶 4g帕瑪森起司 20g裝飾用帕瑪森起司 10g橄欖油 1小匙深蒸煎茶 兩撮做法1 帕瑪森起司切成2mm的圓片。2 將湯倒進鍋子裡,等沸騰後就添加米飯、夏南瓜和橄欖油,煮到米飯吸收一半湯汁為止。3 添加4g茶葉迅速混合後,就加上帕瑪森起司混合。4 盛裝在容器裡,撒上裝飾用的起司和橄欖油。最後再用手指捻起茶葉輕輕撒上去。這道菜可以迅速做好,完整享受茶的美味。※作者介紹本間節子老師,甜點研究者,日本茶講師。除了在自家開設甜點教室「atelier h」之外,還在書籍和雜誌上提供食譜,廣泛活躍於日本茶活動和講座當中。精通茶藝,調製的飲品公認為適合搭配甜點和餐點。【以上摘文選自《日本茶食譜:47種創新風味飲品與料理》、作者:本間節子、譯者:李友君、圖文提供:健行文化、整理:記者柯意如】
-
2020-09-06 養生.聰明飲食
外食早餐3地雷中招了嗎?營養師教你看燈號選早餐
早餐是一天活力的來源,也能提升工作效率。但重要的是早餐的搭配,吃的內容更重要。許多外食族每天的早餐不外乎火腿夾吐司配奶茶,更常見的是買便利商店的麵包配飲料。這樣的早餐除了無法帶來活力,長久下來還可能造成身體負擔。●西式早餐 炸物加工品 只帶來熱量衛生福利部台東醫院營養師楊雅喬表示,西式早餐比中式早餐多樣化,舉凡種類變化多的漢堡、吐司、蛋餅或三明治,到迎合小朋友的鐵板麵、薯餅、炸雞塊、薯條及熱狗等,都是國人最常吃的西式早餐種類,殊不知有些西式早餐除了不營養,更可能危害人體健康。哪些西式早餐不建議吃呢?楊雅喬說,油炸或油煎的盡可能不要吃,例如卡拉雞腿堡、炸雞塊、薯餅等,加工食品如培根、火腿、熱狗等最好少吃。飲料如奶茶、紅茶和咖啡牛奶等甜飲,也要少喝,這些早餐多半帶來肥胖及慢性病。建議這樣吃:最好的方法還是「均衡飲食」,楊雅喬說,吃西式早餐最好吐司加蛋,還有搭配生鮮蔬菜,如果要加肉品,可選擇新鮮豬肉、雞肉或魚肉,不要選加工肉品。也建議不要塗抹美乃滋、乳瑪琳、果醬和其他抹醬,以最原始簡單的食材為主。飲料可選擇牛奶、保久乳、現打果汁或白開水。●中式早餐澱粉類多 不利血糖控制國人吃中式早餐的比率約占一半,楊雅喬表示,中式早餐樣式不多,但講究的是吃飽飽,主要以澱粉類為主,包括飯、麵、燒餅、饅頭、包子、蘿蔔糕及粽子。這些高澱粉類長期吃多,對身體也不利,尤其糖尿病患者,吃這些食物血糖容易失控。此外,油炸類的油條、鍋貼、煎包,建議少吃為妙。楊雅喬表示,中式早餐裡也常見到醃製品及加工品的食材,譬如醬瓜、花生麵筋、筍子、豆乳及肉鬆等,這些食材因添加了很多化學成分,吃多了也會影響身體健康,最好少吃。建議這樣吃:中式早餐建議吃清淡一些,譬如饅頭加蛋,燒餅夾生菜,或選鮮蔬類的蛋餅,或稀飯配青菜,最好菜色選擇要有蛋、蔬菜、肉類等,不要太油,這樣才吃得均衡。至於飲品部分,豆漿最好選擇無糖,米漿因甜分高建議少喝,但可以選擇豆漿米漿混合的豆米漿,另湯品也可選擇清淡的蔬菜湯、鮮魚湯。●便利商店早餐麵包加飲料 最不健康相較於傳統中式早餐店及西式早餐店,超商早餐強調快速方便,組合也很多元,有三明治、麵包、三角飯糰、地瓜、大熱狗及茶葉蛋等,搭配五花八門的飲品,就是一套早餐。楊雅喬表示,選擇便利商店的早餐,麵包配飲料是最不營養的早餐組合,尤其小朋友更不適合,最好輪流搭配不同的主餐或蔬果。她說,現在便利商店的食品都有營養標示,不要只選擇單一食品當早餐充飢,有些人習慣只吃超商水果,最後出現血糖飆高情形;也有些人早餐只喝咖啡,雖然咖啡因有提神作用,但不建議只喝咖啡,還是要搭配其他食物,讓身體得到該有的活力來源。建議這樣吃:均衡的早餐最好是多樣化搭配,譬如鮮奶、蔬果汁搭配茶葉蛋或三角飯糰;生鮮沙拉配豆漿或優酪乳等;如能再配上香蕉、芭樂、蘋果,就能滿足早餐的營養需求。楊雅喬強調,現在很流行早午餐,把早餐和中餐一起解決,其實,一天只吃兩餐或三餐,這是個人習慣問題,重點在於攝取總量和吃的內容能夠維持一天生理的需求,兩餐或三餐都沒有關係。若一天吃三餐,吃的都是不均衡的東西,不如一天吃兩餐,但吃得均衡營養。
-
2020-08-29 橘世代.好學橘
不成為詐騙肥羊!為失智者打造「守護者社區」
「誰最容易在社區裡篩出失智者?詐騙集團!」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說明了協會這幾年投入反詐騙倡議的原因。數據顯示,台灣在2019年底估計有29萬人罹患失智症,而且失智人口每年增加一萬人,這些都是被詐騙的高危險群。失智早期徵兆常被認為是正常老化而延遲就醫,以致很多受害者被騙時早已失智,卻沒有被診斷出來,也因此被騙的財產要不回來。湯麗玉說,相較於家屬的沒有心理準備,有規模的詐騙集團「有備而來」,他們認真學習,去了解失智症的早期症狀、學習如何因應,讓失智者或是生病的長輩覺得被同理、被關心,心甘情願交出所有。要判斷被詐騙是因為失智,還是因為生活經驗不足、貪念等其他因素,湯麗玉建議可從受騙次數來看,如果是後者,通常被騙一次就會學乖;但失智者因為判斷能力不足,會反覆受騙。湯麗玉強調,要防止高齡者被詐騙,很難單靠著司法警政機關的防堵,或是各自家庭的警覺,這是醫療、社會福利、法律各領域都要投入合作的重要議題。尤其是金融機構,更是在社區扮演重要角色。例如農會、郵局、銀行等金融人員看到重複提款或多次換發存摺的客戶,會警覺其金融交易異常,多問一些問題,進而通報主管或是聯繫家人,都可能防止悲劇發生。高齡友善社區1/銀髮解憂 這家咖啡館不一樣夏天的下午,隱身台北市區的「春天咖啡館」。門外客人站著等了兩分鐘了,門內的店員忙亂地,流理台、櫃台、每張桌子椅子都找遍了,仍不見額溫槍,帶著歉意喊:「抱歉,等我們一下。」客人知道「忘記」是這裡的日常,微笑安撫:「沒關係,慢慢來。」下一秒,店員摸到圍裙口袋:「啊,在這裡!」趕緊掏出為客人量體溫,招呼入座、點餐。春天咖啡館和一般咖啡廳很不一樣,只要刷健保卡就可以免費喝咖啡,而且店員都是80歲左右的爺奶。它表面上是間咖啡店,實質上卻在做預防失能失智的課程,「我們的店員都是有點失智,或有失智、失能之虞的長者,太健康的不能來喔。」店長曹靜原解釋。年老帶來的健忘、退化讓春天咖啡館變得獨特,常常上演一般咖啡館看不見的可愛場景。例如有個重聽爺爺是常客,每次失智的奶奶幫重聽的爺爺點餐總是沒結果,奶奶問你想喝什麼,爺爺聽不到便胡亂回答:「我要冰的!」「幫我加4包糖。」實在問不出結果,只好硬著頭皮幫他煮黑咖啡加很多糖,爺爺喝了不滿意,沒喝完但也沒有多說什麼。但是爺爺還是常來,也照樣點不到想喝的飲料,每次都沒喝完,卻有好幾次捐了錢給咖啡店做課程。不少社區長者不喝飲料,就進來坐著,點杯白開水聊一下午的天。有幾次氣氛好,某個店員對著大家說:「我好喜歡唱歌。」於是就唱起歌來。走出春天咖啡館往社區一看,就可以了解為何此處會長出一間「守護高齡者」咖啡館;它所在的整個社區都很「高齡宜居」。春天咖啡館位於北捷科技大樓站徒步7分鐘的成功國宅(行政區是群英里),是屋齡超過35年、有千戶居民的大型社區。社區內市場、郵局、診所、便利商店、餐飲店一應俱全,在城市中儼然另成一個獨立生活圈。現任里長石忠勝已經在此擔任了22年的里長,20幾年前就開始做午晚共餐,現在除了午晚有共餐,每天有許多社團在社區歌唱、跳舞、打桌球,每周有電影放映,每兩周安排資深藝人表演,每個節日都有活動。社區活動多,互動頻繁,鄰居彼此認識,讓詐騙集團沒有行騙空間。成功國宅有間郵局,幾年前有好幾次,行員看見老人家匯款的數目太大都會多問兩句,接著發現匯款對象可疑,進一步勸阻時被爺奶破口大罵,就趕緊聯繫石忠勝,他馬上趕來了解狀況,成功阻擋了好幾筆詐騙匯款。石忠勝說,這幾年社區內幾乎沒有詐騙,一來是像郵局、銀行行員都提高了警覺性,會留意可疑匯款,二來,社區裡若出現行為可疑的人,大家也會發現。在群英里,友善的社區成為守護失智長輩、預防詐騙的最後一道防線。高齡友善社區2/科技追蹤 失智媽快樂趴趴走張進興照顧失智媽媽長達7年,多數家庭會擔心失智者安全而將其行動限制在家中,但張進興沒有,他膽大地讓媽媽在社區自由活動,卻心細地善用科技,掌握媽媽行蹤,並且讓社區裡的商家都認識媽媽,一起搭建起社區安全網。2011年,張進興的媽媽確診失智症,他便將獨居宜蘭的媽媽接到新北市家中照顧。一開始他也將媽媽關在家中,然後媽媽就大吵大鬧,吵到里長、警察都上門關切。後來張進興索性讓媽媽出門,他帶著媽媽騎腳踏車、進香、露營到處玩,但無法時時陪伴,媽媽要獨自外出時他也做了三個準備:第一是讓她戴上防走失手鍊;第二是在媽媽出門都會穿的那件衣服裡縫了GPS定位器;第三則是在媽媽的帽子縫上QR Code,好心路人只要掃QR Code就可以聯繫他,甚至加入LINE群組「失智老人愛心協助專線——張奶奶玉里」。於是張進興再也不怕媽媽趁他不注意「偷跑出去玩」。社區內大約有30幾個店家加入的LINE群組總是咚咚咚地傳來訊息——便利商店店員拍了一張照片,說「張奶奶自己拿了飯糰和飲料坐在這邊吃喔」,張進興回覆謝謝,說他晚一點會去結帳;某個路口的警衛傳來媽媽過馬路的照片,說「張奶奶剛剛走過去,我看她水壺沒有水了,幫她把水加滿。」有時候找不到媽媽,在群組問一下,就會有人回:「張奶奶在我這裡。」但是媽媽也不是只在社區內趴趴走,最遠坐火車到了花蓮,那次本來要坐回宜蘭老家,誰知忘了下車,下一站就直達花蓮,站務人員發現她怪怪的,聯繫張進興後,又讓她坐火車北上。又有一次,張進興找不到媽媽,群組內大家都說沒看見,他發現GPS顯示媽媽在國道五號上,往宜蘭方向移動,然後在五結交流道停了好久,張進興心想:「應該是媽媽說不清楚自己要去哪裡,等一下最近的警察局會打電話來吧!」念頭一起,手機馬上響起,電話那方的警察說:「這邊有個老人家走失了,說不清楚自己要去哪。」後來原車的計程車司機將媽媽載回,並跟張進興索價4000元車資。「那算是媽媽唯一一次因為失智造成的財物損失吧。」媽媽在社區生活這幾年,雖然遇過像那位計程車司機,看見媽媽似乎不太能做判斷想趁機敲一筆的人,但是多數時候張媽媽感受到的都是善意,走到哪裡都有人友善對待、聊天打招呼,或是請吃東西。社區的友善延緩了張媽媽失智症的惡化,也讓她即便罹病也過著自在快樂的生活。現年95歲的張媽媽因為重度失智,已經在去年2月住進養護中心。張進興曾經以為可以從媽媽的照顧為起點,建構起一個高齡友善社區的模組。但是因著社區內人事及店家的變動,也隨著媽媽住進安養中心,這個形式並沒有延續,以至於張進興一開始不太願意受訪,他認為高齡友善社區只有短暫存在,並沒有真正建立長久可經營的系統。但這個故事還是應該被看見,它的意義是,讓失智者快樂生活在社區裡並非傳說,有人曾經努力打造出來,未來也可能再重現。延伸/詐騙血淚史 劉慧芳10年追討耗盡心力延伸/怕晚年淪詐騙肥羊? 4個法律動作 守住養老錢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