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6 名人.許金川
搜尋
食道癌
共找到
292
筆 文章
-
-
2022-08-05 養生.聰明飲食
喝茶養生,你追求抗氧化還是少咖啡因?紅茶vs.綠茶vs.青茶,哪種健康功效高?營養師一次解密
前陣子去南部出差,朋友介紹了一家南部有名的連鎖泡沫紅茶店,在等候的時間看到內部有三個茶桶~紅茶、青茶,綠茶。講到茶大部分人比較熟悉的是紅茶和綠茶,那青茶又是什麼東西呢?此外,聽說綠茶未經發酵所以比較健康,那麼紅茶呢?難道喝紅茶就沒有營養了嗎?今天就讓我們花點時間來認識一下有關茶的基本知識。紅茶、綠茶、烏龍茶….到底有什麼不同?事實上,並非所有樹葉都可以製茶,茶是來自特殊品種的茶樹,因其茶葉富含多酚等有益健康的成分,故喝茶具有保健功能。我們所熟知的綠茶、紅茶或烏龍茶等其實是指製茶方式,例如同樣摘自金萱茶樹,摘下來的茶葉因發酵(製茶方法)不同而可做成金萱綠茶、金萱烏龍茶或金萱紅茶。儘管如此,因為不同茶樹的茶葉還是有最適合做的茶種,故金萱茶樹最適合做的還是青茶(包種茶、烏龍茶)和紅茶。茶葉在採收後需要經萎凋、攪拌(發酵)、殺菁、揉捻、烘焙、乾燥等過程才會變成我們平日所看到的茶葉,而紅茶、青茶,綠茶等則代表不同發酵程度的茶葉。茶的發酵是以兒茶素氧化程度來判斷,若以綠茶為100%,則半發酵茶中的烏龍茶發酵程度約30%(表製茶過程中兒茶素氧化了30%,還剩下70%),紅茶發酵程度為80~90%,所以兒茶素只剩10~20%。因此若論兒茶素多寡,則會是綠茶含量最高,青茶次之,紅茶最低。半發酵的青茶因發酵程度較廣,從8~60%不等,故造就了香氣與風味變化多端的茶品,除了紅茶與綠茶外,幾乎大部分我們耳熟能詳則的茶,如烏龍茶、包種茶、鐵觀音、高山茶和東方美人茶等均屬於半發酵的青茶。茶的分類除上述所提的綠茶、青茶和紅茶外,還有黑茶(後發酵茶,如普洱茶),白茶(半發酵茶,如白毫銀針、白牡丹等),及黃茶(不發酵茶,如黃芽茶、黃大茶等),但因白茶和黃茶為中國特色茶,台灣較少見,故最常被提到的還是綠茶、青茶和紅茶。喝茶真的養生又健康嗎?茶葉和所有植物一樣,本身都含有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等營養素,但因茶葉一次的使用量很少,且製茶過程中暴露於陽光、高溫環境下並進行脫水,故就如同咖啡般,喝茶最主要的好處還是來自其植化素,如多酚、葉綠素、沒食子酸及咖啡因等帶來的健康效益。茶葉最廣為大家所知的植化素就是多酚大家庭中的兒茶素家族,這個家族中有多個成員,其中最有名的兒茶素就是EGCG。EGCG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抗菌等多重功能,為茶多酚中最重要的成分,另外,茶葉中較重要的保健成分還含包括氟、其他類型的兒茶素類、γ-胺基丁酸等。而儘管製茶時的發酵過程會造成兒茶素的破壞,造成紅茶兒茶素含量最少,但這並不代表紅茶就沒有抗氧化營養素。兒茶素發酵後會轉化為茶黃素和茶紅素,它們同樣具有抗氧化能力,且茶黃素的抗氧化能力並不遜於綠茶,所以不管是綠茶,還是紅茶都具有健康效應。在這三大常見茶葉中,紅茶是全世界產量最多、消費最廣的茶種,約佔全球茶葉產量的80%,且因具有廣泛包容性,讓紅茶不僅可冷飲、熱飲,也可加檸檬、牛奶、咖啡等其他食材,並適合搭配果醬、麵包等食物一起飲用。總結來說,不管紅茶綠茶,茶本身所含的植化素及多喝水都對健康有好處,所以多喝茶並非壞事。但需留意茶中的咖啡因及單寧酸等成分會影響鐵、鈣等礦物質的吸收,故若有食用高鐵、高鈣營養品或食物的話,最好錯開飲用。此外,除非是直接用茶葉沖泡,或泡好但未經任何調味、加料的茶,否則若愛喝的是泡沫紅茶店那些加了糖、奶精、珍珠、椰果等用料花樣百出的茶,很容易在喝茶同時吃入過多的糖與熱量,而讓我們發胖並危害身體健康喔。因此,下次在喝茶時,除考慮是喝紅茶還是綠茶外,別忘了關注一下自己的茶中是否加了不必要的糖與用料喔。 【小常識】冷泡茶和熱泡茶有什麼不同?傳統泡茶是用高溫的水沖泡,研究發現熱泡茶(90°C浸泡20分鐘)溶出來的營養素為冷泡茶(4°C浸泡24小時)的兩倍,而抗氧化營養素兒茶素的含量也比冷泡多了20%;而冷泡茶溶出的咖啡因則較熱泡茶少。換句話說,想減少咖啡因的攝取可採冷泡茶,想獲得最多茶中營養的攝取可採熱泡茶。不過要留意常喝高溫飲料會增加食道癌的罹患風險,故喝熱茶時還是盡量等茶湯稍涼時再飲用會比較健康。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5星期少10公斤!告別十年胖子生涯,醫藥記者王瑞玲:學會3件事,體脂從33%降到15%
-
2022-08-01 醫聲.癌症防治
國衛院癌症精準治療計畫 提供兩千位晚期癌友免費新希望
「參與計畫的癌友,接受全方位癌症基金檢測、用藥,都不用自費。」去年起,衛福部、國衛院、羅氏大藥廠與醫療機構攜手開辦「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司徒惠康近日在「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舉辦的「癌症治療新紀元-精準醫療工作坊」中指出,符合資格的癌友若參與這項計畫,除了可獲得由醫師及醫療團隊量身打造的個人化治療計畫,依基因檢測結果精準用藥,還有獲得羅氏大藥廠、默克、台灣中外製藥與台灣禮來公司所提供的癌症標靶藥物機會,期待癌友多珍惜、把握。國衛院院長梁賡義表示,國衛院近年積極與衛福部共同打造「精準醫療生態系」,這項精準醫療計畫為結合基因檢測與後續治療藥物的國家級計畫,不僅樹立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與跨國藥廠合作的典範,也期待未來更多藥廠共襄盛舉,並給予晚期癌友更強助攻。在這項計畫中,預計提供2000位6大晚期癌症初確診病友全方位癌症基因檢測的機會,而六大癌症分別為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食道癌、膽囊癌、胃癌、肝外膽管癌與胰臟癌,參與計畫的醫療院所遍及全台北中南各大癌症治療醫院,包括臺大醫院、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臺北慈濟醫院、中山醫學大學設附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臺中榮民總醫院、義大醫院等,目前已全面啟動收案。此外,高雄長庚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高雄醫大附設醫院、臺北醫大附設醫院等,也已加入示範計畫,近期也可能啟動收案。羅氏大藥廠總經理Girish Mulye表示,作為示範計畫發起者之一,十分榮幸可以參與台灣精準醫療發展,也期待未來能與衛福部、國衛院有更多合作機會,壯大精準醫療聯盟,並成為全球典範。今年剛加入示範計畫的台灣禮來總經理勝間英仁則鼓勵更多醫藥界夥伴加入計畫,共同為癌友找出更多治療策略,並幫助國家級基因資料庫更完備,資料庫應用效益也可進一步提升,同時也可促進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的發展。默克醫療保健事業體臺灣、香港暨澳門總經理余文慧指出,期待透過默克在個人化治療領域的優勢,結合各方心力,藉由這項計畫,可嘉惠更多癌友,並幫助癌友延長存活期,翻轉病人生命。臺灣中外製藥董事長陳榮華表示,精準醫療已然成為全球醫界矚目趨勢,發展前景可期,期待在大家的努力下,可以為病友共福福利,創造更多生機。
-
2022-07-22 醫聲.癌症防治
免疫療法/年輕癌友陷經濟「三低」困境,免疫療法看得到卻吃不到
「台灣年輕癌友常陷入『低薪資』、『低存款』與『低商業保險』所造成的『三低』,就算有低副作用、療效較好的藥物、也是用不起!」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在癌症治療領域,藥物不斷推陳出新,但不少新藥、新療法沒納入健保給付,導致許多癌友負擔不起而「看得到、吃不到」,特別是年輕癌友,除了上述三低困境,也常因化療副作用過大而被迫中斷工作,經濟情況更雪上加霜。根據衛福部所公布的108年癌症登記報告,從104年到108年,全國癌症病患的五年存活率為60.6%,不過像食道癌、胃癌等消化道癌症,五年存活率只有三成左右,遠低於平均值,年輕病友除了面對高死亡率威脅,往往更憂心罹癌、治療副作用會影響收入、職涯發展。以轉移性食道癌為例,有些年輕病友因腫瘤吞嚥困難,進食受影響,由於現有藥品稀缺、健保給付藥品的選項比較少,雖有免疫治療藥物可供使用,卻因藥物沒納入健保而無力負擔,只好接受化療,而化療易造成口腔黏膜潰爛,病友吃東西更食不下嚥,甚至頓失工作、收入。另像胃癌或晚期肺癌PD-L1表現量較低,又沒特殊基因突變的年輕病友族群,也常陷入用藥稀缺困境,對未來也是茫然無措。劉桓睿指出,從研究來看,免疫療法的嚴重副作用風險只有化療的20-33%,若讓轉移性食道癌、胃癌與晚期肺癌PD-L1表現量小於50%的病友在接受免疫療法時獲得健保給付的支持,年輕病友便很有機會重回職場,經濟壓力也會大為減輕。立委吳玉琴也認為,對於罹患轉移性食道癌、胃癌與晚期肺癌PD-L1表現量較低,且沒有特殊基因突變的年輕病友,現在若有免疫治療藥物可提供一線生機,卻沒納入健保給付,的確會讓年輕病友較為辛苦,在健保給付上若能保有一些彈性,年輕癌友就能擁有更多生存希望,對於整體社會生產力的提升,也可帶來更大效益。針對年輕癌友團體的訴求,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無論是免疫療法或其他新藥,在治療效果上,都需經過嚴格的科學驗證,由於台灣健保制度為單一保險人制度,因此得以運用健保大數據追蹤藥物實際臨床效果,健保財務運用也更具效益,若數據證明免疫治療、免疫合併療法真可延長病友壽命,在健保給付上,自然就有更多討論、放寬的空間,至於給付門檻的設定,也可進一步討論,只要數據證明新藥對病人有益,而健保財務又可支持,健保署團隊皆樂觀其成。
-
2022-07-22 醫聲.癌症防治
免疫療法/勞工癌友淪「健保癌藥孤兒」 醫師仗義發聲
「醫師,我夜市擺攤那麼久,終於存了一筆錢,是不是可以繼續用藥?」阿勇(化名)是名夜市攤販老闆,五年前確診罹患晚期食道癌,從此走上艱辛抗癌之路。對於食道癌治療,目前健保給付用藥只有5-FU、鉑金類藥物,像免疫加化療等合併療法或太平洋紫杉醇、歐洲紫杉醇等二、三線藥,即使臨床實驗證實可助延長生命,也都要自費,阿勇只好拼命籌錢,換得活命機會,在許多腫瘤科醫師的診間,他的遭遇也是許多藍領、勞工癌友的寫照。談到食道癌病友的治療困境,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語氣盡是不捨。他說,在只有化療的年代,晚期食道癌病友多數活不過一年,食道癌與抽菸、喝酒、嚼檳榔有關,其中不少人為藍領、勞工族,以中壯年男性居多,這些人忙著賺錢養家,根本沒時間組病友會或為自己權益發聲,所以常淪為「健保癌藥孤兒」,自費藥又用不起,求生更不易,這些弱勢癌友必須要有第二、三線健保藥可用,才有更多活命機會。另外,胃癌的發生,同樣以中年男性佔多數,相較食道癌,胃癌的健保藥物選項較多,近年大型研究顯示,「免疫藥物+化療」合併療法比單純化療的效果更好,不過這選項卻被排除在健保給付之外。陳明晃認為,這對勞工、藍領階層的胃癌病友也非常不利。北榮團隊曾研究發現,像MSI(高度微衛星不穩定性)指數偏高、CPS(綜合陽性分數,含PD-L1指數)大於5或EB病毒檢測陽性的病友,若接受免疫合併治療,效果更理想,現今健保資源有限,若將這些評估指標納入給付考量,或可在財政效益與拯救人命間取得平衡。對於晚期肺癌病友而言,晚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極低,求生機會有時亦可望不可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夏德椿表示,現今晚期肺癌治療包括化學治療、標靶與免疫療法,當腫瘤沒有特殊基因表現,便以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為主。從臨床證據觀察,這類病友採用化療搭配免疫療法,或採用雙免疫治療,成效都比以往進步,且無論PD-L1表現量高低,皆呈現這樣的趨勢,不過目前健保對免疫療法的給付,僅限PD-L1表現量較高族群,若能放寬PD-L1表現量門檻,病友的抗癌策略將更有彈性,生存機率也會增加。夏德椿、陳明晃呼籲,由於健保給付條件較嚴苛,藍領、勞工等經濟弱勢族群或死亡率較高、健保用藥選項稀缺的癌友,更顯孤立無援,而這些癌友應獲得平等生存契機,在治療選項上,也建議提供更多彈性。
-
2022-06-30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蟬聯40年死因冠軍 「老化+低溫」導致死亡率增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今公布2021年死亡統計,去年死亡18萬4172人,較109年增加1萬1105人,10大死因由癌症蟬連40年榜首,去年奪走5.1萬條生命。統計處副處長劉訓蓉分析,癌症時鐘又快轉了20秒,平均每10分10秒就又一人死於癌症;65歲以上人口快速增加、去年1月低溫天數較多,是去年死亡人數增加較多的兩大原因,導致去年出現2016年霸王寒流後「死亡率及標準化死亡率」首次同時增加2021年10大死因排名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劉訓蓉指出,與前一年相比,高血壓性疾病排名由第7名升至第6名,事故傷害則降為第7名。劉訓蓉表示,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4萬1,123人,占總死亡人數76.6%,與109年相較,110年死亡人數除肺炎減1.4%外,餘均呈增加,以高血壓性疾病(+17.6%)、糖尿病(+11.0%)、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0.3%)增加較多。2021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1656人,86%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已連續40年居首。劉訓蓉表示,去年每10分10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較前一年加快20秒,平均每天142人死於癌症。十大癌症順位同2020年,依序為(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110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1,656人,占總死亡人數28.0%,死亡率及標準化死亡率亦相偕增加。就年齡觀察,110年癌症死亡有8成6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65歲以上癌症死亡人數較109年增1,531人(+4.7%);0-64歲則減36人。有關不同年齡別死亡率,劉訓蓉指出,近5年65歲以上人口每年約增16至17萬人,受該年齡層口快速增加影響, 死亡人數隨之增加,但觀察65歲以上每10萬人口死亡率,2016至2020年是呈逐年下降趨勢,2021年雖微幅增加,仍是近年次低。至於較年輕族群,劉訓蓉指出,2020年1至24歲死亡人口以事故傷害居死因首位;25至44歲以癌症與自殺居前2名;45歲以上則以癌症與心臟疾病居死因前2名。不過,整體自殺死亡人數及死亡率已連續4年呈下降趨勢。
-
2022-06-23 癌症.頭頸癌
預防口腔癌 醫師:留意五大症狀速就醫檢查
口腔癌為國人青壯年常見癌症之一,醫師提醒,除避免抽菸、嚼檳榔與飲酒,建議更要落實定期口腔黏膜檢查,配合定期追蹤及治療,避免轉變為口腔癌。柳營奇美口腔顎面外科醫師林哲毅說, 口腔癌為我國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ㄧ,男性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皆排名第4名。根據台灣最新十大癌症死因統計,口腔癌及食道癌死亡年齡中位數僅61歲,為十大癌症中最年輕者,與抽菸、嚼檳榔與喝酒的習慣有高度關聯性。本土研究亦指出,嚼檳榔造成口腔癌及上消化道(咽、喉、食道)癌的機率,為未嚼者28倍及5倍;若菸、檳榔、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及口腔癌風險較無習慣者高達10.5倍及123倍,由此口腔癌與有菸檳酒習慣息息相關。依據國民健康署10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男性口腔癌發生個案人數有7468人;另依109年死因統計有3380人死於口腔癌,其中81.8%有吸菸行為及70%有嚼檳榔行為。目前台灣每年透過篩檢,可發現近3000名癌前病變個案與約1000多名口腔癌患者,透過篩檢發現多屬於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症,配合定期追蹤及治療避免轉變為口腔癌。他提醒,民眾口腔若有下述5大症狀一定要速就醫檢查,「破」:口腔潰瘍嘴破持續兩周以上未改善。「斑」:口腔出現紅或白或紅白色抹不去斑。「硬」:口腔出現硬塊或是黏膜變硬或變緊導致張口受限。「突」:口腔黏膜出現不正常突起。「腫」:口腔及顏面部或是頸部兩側有不明原因腫脹或腫。
-
2022-06-21 癌症.食道癌
何時該切除食道?醫師詳解食道癌手術過程及術前術後照顧
認識人體腸道構造食道是一條中空管狀構造,由外層的肌肉和內層的黏膜構成,總長度約25公分,上面接著下咽部,下面接著胃部。食物吞入後的路徑,是從口腔、咽部、食道、胃,再到小腸、大腸消化吸收,最後形成排泄物由肛門排出。食道就像一個中繼站一樣,功能是靠肌肉收縮把食物送到下面的腸道消化吸收。如果食道堵住了,食物就無法被送下去,人體便無法獲得營養,可能會產生體重減輕、吞嚥困難的症狀。食道癌手術切除時機在台灣,食道癌有九成都是鱗狀細胞癌,由內層黏膜細胞增生形成。這種鱗狀細胞癌好發於老菸槍身上,而且通常長在食道的中上段。腫瘤起初還沒變大時,因為還沒塞著整個食道管徑,通常不會有很明顯的症狀。除非剛好做胃鏡發現食道病灶,不然大部分人都是等到有症狀才發現腫瘤,這時癌細胞常常都已經轉移出去。腫瘤如果長到黏膜下層,因為會有轉移出去的風險,就要做手術切除。如果影像上已經確定有轉移到淋巴結,不只要進行手術,還要加上術前化療、放療,先讓腫瘤縮小、把轉移出去的癌細胞殺死,再做手術切除,會切得比較乾淨。食道癌手術核心概念了解食道癌的術前、術後照顧前,先認識食道癌手術的基本概念會非常有幫助。食道癌的手術是一種腸道重建手術,雖然步驟十分繁雜,也常常耗時六七小時以上,但其實它的核心概念非常簡單。1. 食道切除與腸道重建手術精髓就是把長了腫瘤的食道切除,再把胃管拉上去跟剩下的食道接合在一起。胃管指的是把原本胖胖的胃切成一條細細的管狀構造,再拉到胸腔代替原本食道的功能。整個手術最重要的地方是胃管和食道的接合處,如果血液循環不好或是沒有接好,會讓傷口癒合不佳,有可能在術後發生滲漏的情形。一旦有滲漏,食物就沒辦法好好送到腸道消化吸收,產生非常嚴重的併發症。食道很長,佔據了一小段頸部、整段胸腔以及一點腹腔的空間,中間會經過許多重要構造,如主動脈、心臟、喉返神經等。把食道跟其他構造分離時,要格外小心不能傷到其他重要構造,因此手術時間往往會耗時較久。傳統食道癌手術會在胸及腹部切一條很長的傷口,但現在已經很少這樣做。現在食道癌切除都是使用胸腔鏡及腹腔鏡,分別在胸腔與腹腔各切幾個小小的傷口。如果食道癌病灶比較高的話,也會從脖子清除淋巴結,從兩側脖子各切出一條傷口。因為術後可能會流血、接合處可能會滲漏,醫師會在傷口附近置放引流管,除了引流組織液外,也可觀察有無滲漏的情形。2. 空腸造瘻新接好的管子,在還沒確認功能前,不太適合一下給予太大量的內容物,避免壓力太大造成管子接合處滲漏。食道癌手術也是一樣,剛接好的胃管和食道,不能馬上給予食物,如果接合處破洞,食物跑到其他地方,可能會造成嚴重的感染,產生危險的併發症。因此,在食道癌術中,除了把食道切除並做腸道重建外,醫師還會放一個空腸造廔,以供術後短暫的餵食管道。空腸屬於小腸的其中一段,空腸造廔的作法就是直接經過皮膚放一根管子到空腸,如此一來食物便可直接進入小腸消化,不經過口腔、食道以及剛接好的胃管。食道癌術前準備食道癌的術前準備跟其他手術差不多,一樣是要做好術前評估、填寫同意書、前一天晚上12點開始禁食。比較特別的是腸道準備,因為要進行腸道重建手術,希望腸道內是完全乾淨的,所以會在前三天開始調整飲食並進行清潔灌腸。 食道癌術後照顧重點上述有提到,手術的核心概念是把食道腫瘤切除再重新接合腸道,因此術後最重要的便是維持腸道的暢通,希望能恢復原本腸道的功能—進食並消化吸收營養。以下列出術後的照顧重點:維持腸道暢通:最大的關注重點是胃及食道接合處有無滲漏。若有滲漏,則可能產生感染的症狀。此外,也要注意排便情形。即使接合處沒有滲漏,灌食後仍無法排便,代表腸道出了問題,要通知醫師尋找背後的原因。留意併發症:食道旁邊有許多重要構造,即使盡量避免,術中仍有可能不小心傷及無辜。傷到喉返神經,則可能會造成單側或雙側的聲帶麻痺,導致聲帶沙啞或呼吸困難;傷到胸管,則可能產生乳糜露滲漏(Chylothorax)導致免疫力低下或營養吸收不好。術後如果注意到上述症狀,或有任何異狀,務必告知醫師或護理師。疼痛控制:跟所有手術一樣,只要有傷口的地方,就有可能會產生疼痛的情形。每個人對疼痛的感受不同,一般術後都會給予止痛藥,但如果仍然疼痛難耐,可告知護理師或醫師,請他們調整止痛藥種類或劑量。傷口及引流管照護:術後會由醫師或護理師定期換藥,視傷口情形決定何時拆線。注意維持傷口清潔乾燥,期間發現傷口有紅腫熱痛或敷料滲濕的情形,請告知醫療人員來評估。除了傷口外,身上會有非常多的引流管,用來引流和觀察傷口滲漏的情形,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評估工具!可採取半坐臥姿以利引流管引流,並盡量避免管路拉扯或受壓。醫師會評估每日引流管的流量及顏色,再決定何時拔除引流管。呼吸調整:手術會使用胸腔鏡,而胸腔鏡的原理是讓其中一側的肺部塌陷,增加手術空間。因此,術後可多深呼吸、咳嗽,讓肺部擴張回原本的大小。有些醫師會在術後固定抽痰,避免吸入性肺炎的產生。營養調控:手術對腸道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壓力,需要一點時間讓腸道休息恢復。術後會先從靜脈給予營養,接著再慢慢從空腸造瘻灌奶。如果灌奶後,排泄都正常、沒有嘔吐的情形,就可以開始練習經口進食。一開始會從喝水開始,再慢慢調整為半流質、流質食物,等到可以吃固體食物時,就會拔除空腸造瘻。復健訓練:手術後胃管會取代食道的功能,成為胸腔內食物經過的通道,但是胃管畢竟不是食道,功能沒辦法像以往一樣健全。因此,術後都要進行吞嚥復健訓練,配合上述營養調控慢慢調整食物,避免吞嚥嗆到產生吸入性肺炎,造成嚴重的併發症。另外,術後在允許範圍內要盡早下床活動,可促進消化、痰的排除,加速復原速度。出院後醫師會安排定期門診追蹤。除了關注排便、傷口、營養、吞嚥復健之外,醫師會安排X光,確認有無吸入性肺炎,也會給予胃藥,舒緩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另外,腸道接合處很容易產生疤痕組織,使管徑變狹窄,術後門診追蹤會安排在接合處放一支支架,避免術後管徑再狹窄。食道癌的切除是一個滿大的手術,術後照顧會比其他手術更辛苦。但只要好好遵從醫囑,注意自己的進食、營養情形,都可以很好的復原。術後再接受其他治療,就能更徹底把癌細胞清乾淨,勇敢戰勝食道癌!【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趙盈凱醫師】認識食道癌手術—談食道癌術前術後照顧】
-
2022-06-01 癌症.食道癌
為什麼通過症狀早期發現不容易?醫師詳解食道癌危險因子、檢查及治療方式
「喝咖啡吃甜食,讓你胃食道逆流了嗎?」,這句經典的廣告詞家喻戶曉。在人手一杯手搖飲、燒烤火鍋隨手可得的現代社會裡,胃痛、胃酸過多、胃食道逆流已然是文明病的最佳代表。可是,這些症狀若只是藉由胃乳與胃藥抑制症狀就能高枕無憂嗎?另外,菸酒不離手,檳榔常就口的朋友們,是否也偶有吞嚥困難的症狀呢?小心安靜卻致命的食道癌找上你!認識食道癌食道癌顧名思義就是原發在食道的癌症,依照位置及型態可以分為兩類,第一是佔全部食道惡性腫瘤約九成的「鱗狀上皮癌」,通常發生在食道的上三分之二處;第二是「食道腺癌」,一種從食道腺體產生癌變的腫瘤,常發生在食道與胃的交接處,且發生率有上升趨勢(註1)。了解常見的食道癌種類後,我們更應該了解如何預防這樣致命的病症;讓我們從食道癌的危險因子逐一檢查,看看自己中了幾樣吧!食道癌的危險因子1.年齡與性別:食道癌通常好發於50歲以上的男性,近年因食道癌過世的前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及藝人安迪,更是大大增加了大眾對於食道癌好發於中年熟男的印象。2.抽煙喝酒:對於老菸槍而言,食道癌與抽菸的關聯性也是密不可分(註2)。關於酒精的使用,除了直接刺激食道的黏膜,文獻更指出容易造成食道癌的產生,並且進一步造成胃酸過多、逆流的症狀,進一步傷害食道(註3)。看到這邊,還是快把手上的煙與烈酒給收起來吧!3.刺激性飲食:東方人的特有飲食文化-麻辣燙,那種從裡暖到外的麻辣感真叫人抵擋不住。但是千萬要注意一下是否過量!根據研究指出,在某些文獻指出會造成黏膜的刺激,有可能會造成食道癌的發生(註4);而反覆受傷的食道黏膜,會大大提升食道癌的風險(註5)。下次喝熱湯的時候,不妨多吹幾口,或是等它涼一點再喝吧!4.胃食道逆流:對於多數人而言,胸⼝灼熱、酸氣直衝喉嚨的不適感,都只是偶爾發作。倘若你的症狀反覆出現,也無法靠胃藥、胃乳改善,那就得當心是否有食道病變的可能性。嚴重的胃食道逆流很容易引起病患的不適,但是如果長期的胃食道逆流沒有經過有效的治療或控制,容易進展到下一個階段的食道病灶: 巴雷特氏食道病變(Barrett’s esophagus)(註6)。5.巴雷特氏食道病變:這個聽起來「很藝術」的病可是一點也不浪漫,它指的是一個食道癌前的病變,主要是下段食道產生了組織學上的變化,食道表面由「鱗狀上皮細胞」變化為「柱狀上皮細胞」的過程。大家可以想像成是原本建築物外牆貼了磁磚,在經過長年摧殘後,新來的建築工人隨便找了一些樹皮貼上去,而這些樹皮不僅保護功能低落,還隨時會剝落並且殘破不堪。 而且文獻指出越長的巴雷特氏食道病變意味著越高風險的食道癌症(註7)。食道癌的症狀至於食道癌到底有什麼症狀呢?到底有沒有辦法能在發生早期就自行發現呢?1.吞嚥困難:當腫瘤變大影響了食道功能,就很可能發生吞嚥困難。起初可能會發現食用較硬的食物或大口的食物時,會出現吞嚥困難與疼痛感;當疾病繼續進展,甚至是吞流質食物都會出現症狀時,通常已較為嚴重,因此只憑症狀想要早期發現的並不容易。2.胸腹部疼痛:腫瘤造成的發炎效應及組織變化,經常造成食道癌患者會出現長期的胸腹疼痛的症狀,特別是在吞嚥之後,因此若出現長期的疼痛,務必也要注意食道癌的可能!3.吐血及黑便:食道腫瘤有潛在的出血風險,當血液順著消化道一路隨著糞便排出,就會造成較深顏色的糞便(俗稱瀝青便)。另外,若是食道血管大量出血、甚至是直接吐血,是非常危急的情況,病患很可能在幾分鐘內出血過多而休克,可說是一顆不定時炸彈。4.體重減輕:惡性腫瘤造成的體重減輕是常見的現象,肇因於癌症造成的「惡病質」,也就是讓身體吸收營養的能力大幅下降的症狀。惡性腫瘤要嚴重到使人體重減輕,通常已有一定的嚴重度,特別是食道癌又是轉移特別快的一個癌症,因此如果不是刻意瘦身的狀態下,發現體重有明顯下降,就得要好好考慮進行一個完整的身體檢查喔(註8)!食道癌的檢查由上述症狀可以知道,食道癌要在早期就通過症狀發現,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導致食道癌在發現時多已有一定程度的轉移,尤其食道癌的預後相當不好,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雖有近60%、但第二期僅有40%、第三期約20%、第四期小於5%,而台灣整體食道癌的五年存活率,平均起來僅有15%左右(註9),因此可以知道多數人都是在晚期才發現,遺憾終生。雖然目前看來食道癌不容易早期就由病患自己發現有異常,但仍可以透過檢查來及早發現,一般常見的胃鏡檢查、上消化道攝影等等,都能幫助臨床經驗豐富的醫生見微知著。隨著內視鏡科技的進步,現階段的內視鏡有將影像改良檢查的方式(Narrow Band imaging, NBI),此種檢查是利用特定波長的光源,使食道表淺的黏膜的淡紅色光源過濾後,更容易凸顯早期癌症病灶的方式,比起一般胃鏡視野內一整條紅通通的食道,影像改良檢查有著更加良好的早期檢驗率。如果在影像檢查中高度懷疑有惡性組織的可能,就會使用食道鏡的切片,將病變組織取出,以病理檢查結果做為確定診斷的方法。食道癌的治療若是不幸的確診食道癌,到底有什麼方法能治療呢?以第一期的局部癌症(stage T1a~T1b)為例,最好的方法是使用根除性的內視鏡黏膜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al dissection, ESD),盡可能的將病變範圍再往外推的地方都切除乾淨,但若侵犯到食道黏膜下層或更深,就可能會需要開胸手術並進行食道重建術。第二、三、四期以後的食道癌,除了手術切除之外、還必須清除被癌細胞佔領的淋巴結,並且搭配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而近年來相當被看好的「標靶治療」,在食道癌的治療效果是不彰的。而在2020年歐洲腫瘤醫學會中,已經證實了免疫療法搭配傳統化學治療比單純使用化學治療更有效果(註10);雖然這樣的免疫療法還在研究中,但總為如此難治的食道癌帶來一線曙光。美食當前,步步為營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們不免需要大啖美食來紓壓。倘若出現了胃食道逆流、甚至是食道癌的症狀,切勿輕忽自行買藥症狀治療,必要時一定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搭配內視鏡的檢查。而減少菸酒的使用,除了省荷包,也防止了可怕的食道癌發生,是不是一舉兩得呢?參考資料:(註1) Buas MF, Vaughan TL.,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for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tumors: understanding the rising incidence of this disease. Semin Radiat Oncol. 2013 Jan;23(1):3-9. (註2)Wang QL, Xie SH, Li WT, Lagergren J. Smoking Cessation and Risk of Esophageal Cancer by Histological Typ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Natl Cancer Inst. 2017 Dec 1;109(12).(註3) Bagnardi V, Rota M, Botteri E, et al.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site-specific cancer risk: A comprehensive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2015; 112(3):580–593.(註4) Chen, Yu-Heng1; Zou, Xiao-Nong2; Zheng, Tong-Zhang3; Zhou, Qi4; Qiu, Hui4; Chen, Yuan-Li2; He, Mei4; Du, Jia4; Lei, Hai-Ke4; Zhao, Ping1, High Spicy Food Intake and Risk of Cancer,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eptember 20, 2017 - Volume 130 - Issue 18 - p 2241-2250 doi: 10.4103/0366-6999.213968(註5)Islami F, Poustchi H, Pourshams A, Khoshnia M, Gharavi A, Kamangar F, Dawsey SM, Abnet CC, Brennan P, Sheikh M, Sotoudeh M, Nikmanesh A, Merat S, Etemadi A, Nasseri Moghaddam S, Pharoah PD, Ponder BA, Day NE, Jemal A, Boffetta P, Malekzadeh R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ea drinking temperature and risk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Int J Cancer. 2020;146(1):18. Epub 2019 Mar 20(註6)Goldblum JR. Barrett's esophagus and Barrett's-related dysplasia. Mod Pathol. 2003 Apr;16(4):316-24.(註7) Krishnamoorthi R, Singh S, Ragunathan K, Visrodia K, Wang KK, Katzka DA, Iyer PG.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rogression of Barrett's Esophagu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8 Jul;16(7):1046-1055.(註8)Tchekmedyian NS Costs and benefits of nutrition support in cancer. Oncology (Williston Park). 1995;9(11 Suppl):79. (註9)台灣癌症基金會 食道癌https://www.canceraway.org.tw/page.php?IDno=2220(註10)ESMO 2020 IMMUNOTHERAPY IS BENEFICIAL IN GASTRIC AND OESOPHAGEAL CANCERS, STUDIES SHOW https://www.esmo.org/newsroom/press-office/esmo2020-gastric-oesophageal-cancer-immunotherapy-checkmate649-attraction4-keynote590【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盧柏文醫師】食道癌-與美食相伴的寧靜殺手】
-
2022-05-27 養生.聰明飲食
台人膳食纖維攝取很不足 國健署調查:這2類人最缺乏
端午節國人喜愛吃粽子,但一般傳統肉粽,常使用花生、五花肉、鹹蛋黃等熱量過高、纖維量低的食材,容易造成腸胃道不適、增加體重和身體負擔等問題。國民健康署利用全榖及未精製雜糧,設計3款健康粽,讓民眾吃得更健康。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國人膳食纖維攝取量,建議每人每日達25至35公克,不過根據國健署調查,全部國人膳食纖維攝取量不足,特別是2個族群最缺乏,為「兒童青少年」及「男性」,兒童青少年僅32至42%達標,代表超過6成沒有攝取足夠膳食纖維。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表示,多攝取紅豆、綠豆、薏仁、蓮子、蓮藕、芋頭、栗子等全穀及未精製雜糧,可改善血脂肪、血壓、葡萄糖代謝、免疫功能,降低肥胖風險、調整腸道菌相改善腸道健康,預防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大腸、胃、食道癌,預防及改善慢性疾病、維持健康體位、調整腸胃機能等3大好處。羅素英指出,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山藥、蓮子、薏仁、蓮藕,可以健脾養胃、清心消暑、還能強化免疫系統,適合夏天食用;而紫米、紅藜麥、五穀米富含植化素,可清除自由基,降低發炎反應。全榖及未精製雜糧中的維生素B群、礦物質及膳食纖維,亦能維持身體機能及強化腸道健康,可說是好處多多。營養師楊哲雄說,粽子可用雞肉代替高脂五花肉,加入健脾養胃的白山藥、蓮子,較好消化且提升保護力。若要使用豬肉,可選豬腱肉等瘦肉部位,也可加入竹筍搭配紫米、紅薏仁等,豐富鐵質、維生素B群含量。若要製作素粽,可選豆皮、毛豆仁,搭配含單元不飽和脂肪的苦茶油烹煮及含薑黃素的咖哩粉,有抗氧化的功效。楊哲雄指出,粽子熱量高,建議一天吃1顆為限、約拳頭大小即可,且粽子內蔬菜、蛋白質含量較少,建議可搭配青菜或豆腐湯,讓營養更均衡。今國健署邀請料理網紅Amy老師傳授包粽子秘訣,將蒸煮熟的全穀雜糧拌入炒料的醬汁,鋪於粽葉上,放上炒好的餡料,再鋪上一層全穀雜糧及表面一層的炒料,蓋上粽葉,用蒸爐或電鍋蒸熟,就完成美味又具粽葉香的粽子。Amy說,黏合粽子需有黏性的糯米,比例可抓糯米比五穀米為3:2或1:1,幫助全穀不鬆散。水煮粽餡料建議放8分滿,糯米及五穀米才能煮熟,較不容易「爆料」,且水煮前可在水中加入食用油,讓粽葉餡料不沾黏。國民健康署說,糯米加上高油脂食物會延長胃腸排空的時間,容易造成胃酸過多、腹部脹氣等消化不良情形發生,食用時應細嚼慢嚥,適量攝取。
-
2022-05-20 癌症.癌友加油站
生命故事/重拾生命的信心 罹癌後我學會與自己對話
被醫師告知罹癌的瞬間,腦袋一片空白…回過神來,混亂的情緒與焦慮接踵而至。要鼓起多少勇氣,才能面對罹癌的自己?要建立多少信心,才有辦法堅定向前,接受治療?全台最大癌症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與「財團法人滄洲文教基金會」聯手舉辦抗癌故事徵文活動,透過社群力量,凝聚正能量的迴響,傳散至各個角落,降低癌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鼓勵無畏癌症,樂觀面對人生逆境。抗癌鬥士生命故事張秀芳如果生命沒有明天,我要帶著回憶還是夢想離開呢?當醫生告知確診消息後,立馬回去寫下100個願望清單,就算我無法全部完成,也一定要留下最美的回憶。現在我的人生沒有「有一天」,而是把握「每時每刻」,走吧!2022年我生日那天,我一定要站在合歡山迎接我生命的曙光。Juni Lai醫生告知確診的那天,自己仍是獨自去看診,當下自己算是冷靜派的,聽著個管師說明這是哪種乳癌的亞型,未來該如何進行治療,但當騎著車回家的路途,想著該如何跟先生和孩子講呢?突然才覺得自己不是得了感冒,而是被發了一張重大傷病卡,會不會比失智的老爸還早離開世界。後來自己看遍了所有乳癌相關的書籍,,也看了Youtube 上許多醫生的說明,心裡至少有個底,才明白當初的害怕是不清楚未來的治療方式,了解後,一切都沒有那麼可怕。治療三個月後,姑姑也確診,我成了她諮詢的對象,面對她的不安,我可以安撫她,在疫情間,也曾有三次我們同住一個病房,一起治療,互相照顧、互相鼓勵,因著這個事件,拉近了我和姑姑們間的距離,因我的療程在姑姑前面,所以,我成為了姑姑可以詢問的對象,也可以是姑姑的代禱勇士,願神祝福我們二人在治療結束後,都可以有個健康的身心面對生活。謝董5、4、3、2、1⋯⋯新年快樂,新的到來,第一次在醫院倒數,殊不知倒數後第一個驚喜是,「切片報告出來啦,確定是大腸直腸癌,目前初判是三期,接下來………」,接下來是模糊的視線,崩潰的自己,還有無助的爸爸。真的,電視演的是真的,聽到罹癌消息後,完全無法接受,愛面子的我卻放聲大哭,手顫抖的傳賴告訴其他家人、好友還有老師,直到旁邊傳出一個聲音「不要再哭了,妳這樣我也很想哭」,對,爸爸還在身旁,面對這樣大的打擊,他何嘗不是滋味,畢竟四年前才送走他摯愛的二姐,也是因為大腸癌過世,如今面對自己小女兒也是罹患相同疾病,該情何以堪?快速收拾心情,討論著該如何面對下一步,沒錯,該面對不要逃避,至少如今醫學發達,好好治療還是有希望。曾學過心理學面對重大創傷後, 心中會有「悲慟的五個階段」:否定、生氣、討價還價、抑鬱、接受的歷程,只是每個人每階段時間不同。收拾好心情,辦理出院準備迎接治療的階段。這一路上心情轉折有如雲霄飛車般,很多親朋好友不斷的鼓勵,面對治療後的副作用定期回診檢查,常讓自己感受到身體變化,擔憂復發,害怕轉移,甚至該如何面對最終點?充斥著內容的恐慌,與其如此焦慮的思想,不然欣然面對各次挑戰,直到戰力不足為止。如今快滿一年的治療,身為幼幼班的癌友,完成了當初術後的願望,順利回到學校唸書,也達成要平安回來給大家看的承諾。罹癌後,努力試著放慢腳步,學著享受慢步調生活,每次回診就當作和醫師閒聊話家常,檢查結果若不如預期,那又如何?反正也只是數字而已。每天告訴自己很開心又過一天,找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讓生活有目標才有動力活下去,而我,就是回去唸書,三年後考上執照,完成階段性夢想,而您呢?給自己設什麼目標?就努力勇敢面對追夢,人生沒有重開機,生病只是暫時當機,過了,一切就安然無恙。MJ-Cindy Lei醫師告知乳癌確診的時候是我的生日當天,但我心裡想的是該如何告訴我年邁剛動完手術的父親及中風後正在做復健行動不便的母親。直到手術的前一天不得不告知父母去住院,我看到他們的震驚及不捨。當我手術後回家,我的兄弟姐妹沒有人把我當病人讓我好好休息,我仍然要照顧我父母,只因我是唯一單身未結婚的女兒,所以當我面臨35次的放療,天天要進出醫院,又要忙著照顧家中二老的日常起居時,我真難過哭不出來。直到放射科主任告訴我要運動,無論激烈或散步,每天保持至少1小時的運動,復發機率相對降低。我的門診醫師告訴我,均衡飲食,保持心情愉快,充足休息,很快就可康復。我的笑容才回到臉上。當我做完放療後正積極尋找生活健康的平衡點,不到3個月,我母親腦出血,就成了臥床失能無法言語的重症病人。其實我沒有多餘時間調養身體,我必須投入學會居家照顧臥床病人,也要關懷我老父親孤單的心靈。但當時我快崩潰,幾乎放棄活下去。後來我透過書籍及運動,在10個月後,我為自己找到平衡點。我將自己分成3等份,1份給爸爸,1份給媽媽,1份給自己。每天至少30分鐘要出去走走透氣喝咖啡;每週3~5次綠拿鐵;每天看好笑的影片;簡單飲食少不外食;簡單生活減壓保持正面愉快心態,面對癌症直球對決,感恩老天給予重生,也感恩父母給予機會奉養。明天是我滿4年的抗癌,但今年元宵時媽媽不捨我辛苦選擇去當老菩薩。結果半年後在我稍微走出喪母之痛,爸爸在父親節的隔天得到食道癌三期。84歲的他,我用我的方法陪他走過2次化療及30次放療。他在我一路陪伴下,體重並未減輕,雖然過程辛苦,但也拉近我父女的情感。我曾告訴他能吃贏一半,能睡又贏一半。我們人的身體都有癌細胞,只是多數人的癌細胞仍在沉睡中,而少數人把癌細胞喚醒,如同我在醫院陪爸爸治療所遇到的癌友,我告訴他們就讓我們笑笑與癌細胞和平共處一生,好好面對未來,得癌就是要先感恩老天能讓我們重生一次,因抗癌如同減肥是一輩子的功課。加油吧,所有抗癌勇士們,路還很長,別輕易放棄認輸哦,老天會疼惜認真活下去的人。李美惠當醫生告訴我,原本的乳癌二期、轉移至骨頭,變四期時,眼淚不爭氣的落下。大家都告訴我心情要放輕鬆,但不時還是會大哭!為什麼是我,接著一連串的檢查,和醫生幫我申請重大傷病卡,說明著我和一般人不一樣了!開始化療、掉髮那段日子真的很難熬,每天起床枕頭上都是頭髮,哭了好幾回,最後告訴自己,一直鑽牛角尖它也不會消失!時不時和朋友互相鼓勵,現在已經滿一年,治療也快告一段落、快可以恢復正常生活。相信一定會恢復健康的,加油!鍾慧雯知道自己身體有異樣開使到乳外切片檢查得知乳癌3期,牽著機車騎回家淚水止不住,哭了一天,心中掛念只有小孩。隔天又振作起來,似乎沒發生過這些事,還跟醫生說,我可以玩回來再開始治療嗎?從檢查到治療都是我自己一個人,心中只想著,請先生顧好小孩我就放心,一年多的治療先生只有開刀在我旁邊,每個月抱著去渡假的心情住院,大家都說如果我不是光頭沒人看的出我生病!生病換來身邊的人事物改變;生病換來我對自己的改變;生這一場病對我來說不是病。林秀淑我是104年秋天去台北榮總做自費全身健康檢查,當收到健康檢查書內健檢報告都是英文我看不懂,只好拿着健檢報告在榮總內走訊,走到老人醫學門診看到一個醫師沒病人,我就走進去拜託醫師幫忙看,他告訴我乳房檢查有問題教我掛乳癌醫學中心找主任曾令民醫師。我找到曾令民醫師看診後告知我右乳房是乳癌,我星期二看診,星期五就要開刀切除。我得知是乳癌訊息,人嚇得血壓突然高到200,隔天我立即看新陳代謝科看高血壓,醫師問我昨天怎麼了,我告原委。醫師說,不要緊張,不要緊張…。當星期五要開刀前醫師問我昰要全切還是切部分。我回說:全切除。之後回診,個管師把掉血引流管,就由助理醫師看之後我改由趙大中主任看診,是每三個月回診一次要抽血做超音波等檢查,藥是吃復乳鈉及滋骨鈣片。我同時有参加台北榮總同心緣乳癌病友關懷協會,每月有一次醫師講座還有病友講自己得病的經歷。至今健康檢查都還好。💡看更多抗癌故事請關注「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Cancer」
-
2022-05-20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接連抗癌 光肝癌就開刀20次!靠3件事挺過5癌症
22年前,我發現有血尿但無痛,這可比起有疼痛感的血尿來得麻煩,心想「我可能罹患惡性疾病」,果真在醫院每年安排的健康檢查中,做了尿液細胞學檢查後,發現了癌細胞,確認罹患「膀胱癌」。連串抗癌 肝癌開刀20次 我的叔叔、伯伯、舅舅等親人都有癌症問題,因此我罹病主因跟家族史有很大關係,當確診罹癌時,多少也有了心理準備,我決定「面對、接受」,隨即展開一連串的抗癌過程。每年的健康檢查,我接二連三的被檢查出癌症,但我自認運氣好,雖然得了5種癌症,卻都是原發性癌症。像肝癌,我就開刀20次,相關手術有很多種,包括接受過癌細胞血管栓塞治療、施打硬化劑,以及從體外電燒燒掉癌細胞等術。某次健檢發現的食道癌,則將癌細胞刮除後就獲得控制。初期就有病徵 檢查發現不久後,血尿再度出現,檢查結果是得了輸尿管癌症,更意外發現腎細胞癌,隨後輸尿管連同右腎一起摘除,左腎也有癌細胞,切除四分之三剩下四分之一,腎功能處於衰竭狀態,每周得洗腎三次,因為其他疾病掌控得宜,現在只要定期回院追蹤即可。我的疾病發生都是在初期就有病徵,或是透過檢查發現,也因為有及時處置,加上我把自己照顧好,現在仍過著很正常的生活,能夠繼續上班,不影響生活品質。保持平常心 過原本生活我不怨天尤人,從第一次患病至今,始終保持平常心,過著原本的生活,「沒有因為生病就休息太久」,治療後沒有異狀,我就會出院,我的主治醫師都很好奇「我的性命怎麼這麼堅韌?」良好的心境對身體恢復很有幫助,所以我的疾病都沒有併發症,我也相信主治醫師,全然交給專業醫療,正向思考,挺過抗病風雨。行醫超過40年,我把病人當家人,醫病關係的初衷是陪伴,也是讓我多年來保持這股能量的原因。緣自醫院氣氛感染,中國附醫要求主治醫師周日也要值班,「讓病人找得到主治醫師」,這對病人較為公平,因為生病不分時間,有醫院良好的制度,使我長期保有這般心情對待我的病患。體力雖變差 仍以病人優先 20多年前,我從台中總院派駐到北港附醫,後來也派到虎尾服務,多年來我仍維持台中、北港、虎尾三地跑的行程,雖然經歷過疾病及年齡增長,體力比以前差,但我還扛得住,「我老了,會認老」,但仍以病人為第一優先。門診多數是高齡長者,但不分老少,我常在診間提醒「一定要定期體檢」,有些疾病有症狀,有些則是無病徵,要透過檢查才能被發現,切記「體健是身體的福利」,應該要尊重它,否則太晚發現或等到轉移才要解決,相對有難度。生病提醒休息 危機即轉機 我是醫師,但在醫師面前,我是個病人,因此我也調整心態,與醫師好好配合,1.生活作息正常,2.尤其保持良好心境,順應一切,不給身心靈過多負擔,並且告訴自己「喜歡任何狀態的自己」面對生活,3.把生病當作是身體想要休息的提醒,危機就是轉機。何瑞凱小檔案現職:●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兼虎尾農會診所負責醫師●救心團隊年齡:69歲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專長:高血壓、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臟病經歷:●中國醫藥大學臨床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內科專科醫師●中華民國心臟醫學會專科指導醫師
-
2022-05-06 癌症.癌友加油站
癌友病不起 余天催設癌症藥品基金
癌症醫療負擔沉重,民進黨立委余天昨以癌友家屬的經驗呼籲政府應仿效英國,盡速設立「台灣癌症藥品基金(CDF)」,加速新藥給付,支持病友勇敢抗癌,希望國人「病得起」且「不因病而貧」。余天女兒余苑綺正在抗癌,余天昨感嘆治療過程除依靠病友意志力,更需要家庭經濟支持,各種新興的癌症療法,一年動輒二、三百萬元,一般勞動階層無力負擔,連他也感到吃力,他將發動立委連署,向政府建言設立「台灣癌症藥品基金」。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表示,衛福部統計20至64歲勞動人口罹癌數逐年增加,每年門診、住院人數近47萬人,罹癌後絕大部分因治療的副作用無法工作,希望政府支持「台灣癌症藥品基金」,年輕癌友才有機會使用更新更好的癌症新藥,保有勞動生產力。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劉桓睿也指出,國際癌症醫療趨勢顯示,癌症免疫療法相較標靶和化療,副作用較低、能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部分癌友也因此得以返回職場工作,一邊治療一邊維持經濟收入。此外,有些癌症面臨用藥選擇少、治療效益不佳的困境,如胃癌、食道癌,近年歐美國家多建議以免疫或免疫合併療法治療,療效也多有突破性進展,這也面臨高額負擔,需要政府伸出援手。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顧問醫師賴基銘說,醫師的兩難是除了診斷病情,還要診斷病人的口袋有多深,雖知有很好的治療用藥,卻因健保不給付而無用武之地,希望有額外財源支持癌症新藥基金,從政府、癌友、藥廠多元參與形式,兼顧照顧經濟弱勢病友,也確保健保永續發展。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癌症新藥貴,財務衝擊太大,要納入健保給付相對困難,癌症新藥若納入給付,範圍也嚴格限縮,癌友經常看得到、用不到,盼政府加速推動設立癌症藥品基金,提高癌友新藥可近性。
-
2022-05-05 癌症.癌友加油站
癌友悲喊「病不起」 余天籲成立癌症藥品基金給付新藥
癌症醫療負擔沉重,民進黨立委余天今以癌友家屬的經驗呼籲,政府應仿效英國,盡速設立「台灣癌症藥品基金」(CDF),加速新藥給付,支持病友勇敢抗癌,希望國人「病得起」且「不因病而貧」。余天表示,他也是病友家屬,非常了解抗癌的辛苦,在治療的過程中,除了依靠病友本身的意志力,更需要家庭的經濟支持,各種新興的癌症療法,一年動輒2、3百萬元,不要說一般的勞動族群無力負擔,就連他個人都感到吃力,他認為設立「台灣癌症藥品基金」刻不容緩,他將發動立委連署,向衛福部和行政院建言。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表示,衛福部統計,20至64歲勞動人口罹癌數逐年增加,每年門、住診人數近47萬人,罹癌後絕大部分因為治療的副作用無法保有工作,台灣進入低薪時代,青年族群買不起房可以選擇不婚、不育,卻不能選擇不生病,因此希望政府支持台灣癌症藥品基金,年輕癌友才有機會使用更新更好的癌症新藥,保有勞動生產力。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劉桓睿也指出,國際癌症醫療趨勢顯示,癌症免疫療法相較於標靶和化療,副作用較低、能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部分癌友也因此得以返回職場工作,一邊治療一邊維持經濟收入。此外,有些癌別面臨現有用藥選擇少,治療效益不佳的困境,比如胃癌、食道癌。近年來歐美國家多建議以免疫或免疫合併療法進行醫療療效上也多有突破性進展。然而同樣面臨高額負擔,需要政府伸出援手。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台北市立萬芳醫院顧問醫師賴基銘教授提到,即便知道有很好的治療用藥,卻因健保尚未給付,病人付不起而無法使用。醫師面臨的兩難是,為癌友診斷病情後,還要診斷病人們的口袋有多深?看著台灣病人因健保受惠,同時也因健保受困,在全有、全無之間,希望有額外財源支持癌症新藥基金,從政府、癌友、藥廠多元參與形式,兼顧照顧經濟弱勢病友,也確保健保永續發展。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近年癌症治療的新藥新科技快速研發,費用高昂,財務衝擊太大,要納入健保給付相對困難,癌症新藥從申請健保到實際給付等待期過長,納入給付後範圍也嚴格限縮,癌症病友經常看得到、用不到,根據癌症關懷服務的第一線觀察,許多癌症家庭都會面臨是否自費使用新藥的困難抉擇,因此同樣期盼政府能夠加速推動癌症藥品基金的設立,提高癌友新藥可近性。
-
2022-04-28 癌症.抗癌新知
要價不菲 細胞療法治癌 注意三要點
受癌症病患矚目的免疫療法,除了免疫藥物,細胞療法也備受關注。嘉義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李育庭提醒,衛福部已核准通過的細胞療法,屬於輔助治療的一部分,由於價格不菲,建議病患謹記三要點:治療前與醫療團隊討論、了解收費狀況、選擇政府認證的GTP實驗室。利用自己免疫細胞來殺死癌細胞,是免疫療法原理,李育庭指出,目前細胞療法有兩種,一為基因改造的T細胞稱為CAR-T,可用於血液性癌症,但技術門檻高,屬於精準導彈療法;另一種是體外培養免疫細胞再輸回病人體內,目前以CIK免疫細胞為主,是利用免疫細胞大軍的人海戰術來殺敵。細胞療法是從病人的周邊血液中,分離純化出單核白血球細胞,逐漸活化並增殖成CIK細胞,當達到治療劑量後,盡快收集並回輸病患體內,用以對抗癌症,被核准用於標準治療無效的癌症病人與實體癌末期病人。目前衛福部已通過全台十餘家醫院,以細胞療法用於癌症治療,國內醫療院所多與生技公司合作,提供第4期實體癌「自體CIK免疫細胞治療」。嘉義基督教醫院與沛爾生醫合作,嘉基內科部長李明陽指出,病患應深入了解該醫院所合作的生技公司是否合格,並有取得GTP認證,以及培養自體CIK免疫細胞的能力,才能更全面了解細胞療法。嘉基取得的適應項目含括了台灣常見的肺癌、肝癌、乳癌、大腸直腸癌、胰臟癌、胃癌、卵巢癌、惡性黑色素瘤、子宮頸癌、腎臟癌、膠質母細胞瘤、鼻咽癌、食道癌,可治療的癌別廣泛。由於CIK細胞壽命有限,因此需要反覆多次輸注,而且價格並不便宜。目前,衛福部也要求醫院需與病人詳細說明收費方式。以嘉基為例,細胞療法會進行六次輸入治療,每次施打後再付款。
-
2022-04-28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別再說「小時候胖不是胖」醫曝台灣已是肥胖國度
不少人都聽過「小時候胖,不是胖」,誤以為只要長大後就會改善。醫師提醒,台灣已正式進入「肥胖國度」,肥胖是許多疾病前兆,適度減重維持體態,維持運動習慣,才能有健康生活。麻豆新樓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莊立奇表示,肥胖會造成生長荷爾蒙異,常讓孩童長不高,也會增加脂肪細胞數量,成年後更可能肥胖;加上孩童喜愛速食、零食、含糖飲料等精緻澱粉、游離糖加工食品,易造成血糖及胰島素波動,導致情緒不穩、注意力不集中,還可能破壞腸道菌相,造成過敏、自體免疫疾病,基礎代謝力下降,形成易胖難瘦體質。「肥胖就是一種慢性疾病。」莊立奇說,台灣已正式進入「肥胖國度」,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45歲以上無論男女,超過50%都有過重(BMI 24至27)、甚至是肥胖(BMI大於27)問題,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多達8項與肥胖有關。他指出,肥胖是許多疾病前兆,除心臟病、腦中風,肥胖還會造成脂肪肝,增加肝硬化、肝癌機率;引起高血壓造成腎功能退化、性功能障礙;還有骨關節疾患如退化性關節炎、骨刺、椎間盤突出;更可能增加如胰臟癌,子宮癌、食道癌等罹癌風險莊立奇說,許多人常將肥胖歸咎於內分泌失調,其實這是倒果為因;一般肥胖大多因為飲食不當、營養不良(營養過剩或不足)所致,如果吃的東西讓血糖快速上升,接著身體便開始分泌胰島素讓血糖降低,當血糖快速下降就會變成脂肪儲存而容易發胖。他指出,肥胖其實就是飲食不當、營養不良,日積月累,加上中年後運動量減少所堆積出來結果。他提醒,應盡量攝取天然、完整,沒有加工精製過原型食物,當營養愈豐富多元,就越能減少血糖、胰島素震盪,不易產生飢餓感,不至於攝取過多熱量。
-
2022-04-20 癌症.食道癌
為何食道癌被稱為隱形殺手?醫師詳解食道癌症狀及如何治療與預防
食道癌的成因前一陣子有知名藝人因為食道癌而過世,到底甚麼是食道癌呢?食道的解剖構造食道是人體中連結胃與口腔的管狀構造,約長30-35公分。本身只具有輸送食物的功能,並不會有消化液的分泌。食道是一條由多層肌肉與結締組織形成的中空通道,在末端與胃相接的地方有一個括約肌控制讓食物不會逆流至食道。平時是塌陷的狀態狀,如果我們吃進去時便會擴大管腔,藉由食道的肌肉進行像波浪般蠕動,慢慢將食物推入胃中。造成食道癌的危險因子首先我們必須認清:食道癌有兩種不同的形式:鱗狀上皮癌SCC(squamous cell carcinoma)和腺癌adenocacinoma。鱗狀上皮癌的危險因子有:抽菸、喝酒、吃含有亞硝基化合物的東西、嚼檳榔、吃高溫的食物、紅肉吃太多、蔬果少攝取都是危險因子,除此之外食道擴張不全(achlasia),甚至本身有咽喉部的癌症患者,更需要進一步接受胃鏡的診斷,以確保食道沒有共伴癌症的發生。腺癌adenocacinoma的危險因子有:胃食道逆流、抽菸(尤其是在有Barrett’s esophagus的患者身上)、肥胖。常見的症狀食道癌在早期通常不會出現明顯症狀,因此容易使患者延誤就醫,一旦患者發生吞嚥困難或是體重減輕等較為常見的症狀時,往往已經錯過早期治療的時機。除了上述的症狀之外,食道癌還可能伴隨吞嚥疼痛、咳嗽或嘔吐等等,如果腫瘤的表面破裂出血,也可能發生吐血的情形。如何治療?▲早期食道癌。(圖/盧柏文醫師提供)食道癌的治療方法往往取決於癌變的嚴重程度,隨著內視鏡最近的長足發展,我們可以搭配特殊的染液與放大內視鏡診斷出早期的病灶,筆者在日本見習了早期食道癌的分類(從放大內視鏡可以辨別黏膜上的血管型態,判定深度是否適合做粘膜剝離手術,如果病早只限於粘膜肌肉層,的確可以早期就將癌病變摘除)。如果搭配有經驗的醫師,可以在還未深入底層之前就使用內視鏡的方法將病灶剝離,甚至之後的遠處轉移與壓迫的情況,就能夠及早預防。若是進展到無法使用內視鏡切除的的食道癌,醫師可能會採取手術切除,搭配周圍淋巴腺的摘除(因胃食道附近的淋巴結非常多,就是容易移轉的原因),病情較重者則可能切除一段食道後再將剩下的部分重新接合,若是病變處在較為下端的位置,切除的範圍甚至會包含胃部的上端,然而若是晚期的食道癌,則須先行以化學治療合併放射治療等方式縮小腫瘤的體積,接著再評估執行手術的時機。如何預防?大家或許會注意到,食道癌的風險因子多半與生活習慣有關,而這些不良習慣都可以靠後天的努力去盡量避免,例如:抽菸、喝酒、嚼檳榔等等。而在飲食方面,增加蔬果的攝取量,同時避免吃進過多高熱量的油炸食物或醃製食物,將體重控制在正常的範圍內,也可以降低食道癌的罹患風險。除此之外,積極治療胃食道逆流也能遏止疾病進展成食道癌的可能性。【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盧柏文醫師】隱形殺手「食道癌」有什麼症狀?如何治療與預防?】
-
2022-04-15 新聞.健康知識+
你每天都在做這些危險行為!常見10大不良習慣 癌症、中風、心肌梗塞都上門
民眾日常注重養生,但往往忽略身邊更需注意的「不良習慣」。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指出日常常見的10大不良習慣,提醒養生之道也包括了避免相關風險。 常見10大不良習慣!防癌、中風、心肌梗塞等早改善。 1.肥胖:肥胖、代謝症候群是相當常見、形成因素繁多、且位於抽菸之後排名第二名的健康風險。肥胖對於心腦血管負擔相當大,最常見引起的問題如三高、代謝症候群、中風、心肌梗塞等,也容易增加罹癌風險。而現代人營養充沛,常見進補僅為一種吃鍋吃大餐的理由,且未必真的有補到,這點也需注意,建議適度控制體重。 2.缺乏運動:運動是最主要增強代謝的方法,缺乏運動者膽固醇、血脂、血糖都容易升高,三高、中風、心肌梗塞機率也會較高,除此之外也容易引起肥胖,間接使得罹癌風險增加。建議培養運動習慣。 3.抽菸:抽菸不僅與肺癌有關,也可說是與所有疾病、癌症、慢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皆有所關連、關聯性也最高的風險。有個笑話說道「醫學院學生考試若答不出疾病風險,回答抽菸通常就沒問題。」可見關聯性極高。建議減少菸量,戒菸最佳。 4.酗酒:酗酒容易升高血壓,血糖、血脂也容易提升,心腦血管疾病風險也就隨之上升,且也會提升致癌機率,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引起「酒精性肝炎」,再更進一步就形成肝癌。其他癌症也包括食道癌、胃癌、大腸癌等。建議酌量或戒酒,一般人一天喝個一兩杯無傷大雅,但有上述這些疾病者,就需與醫師討論為佳。 5.飲水不足:水分不足容易影響代謝、身體各處運作、提升血管黏稠度、增加血管阻塞風險,阻塞風險提升也間接使得中風、心肌梗塞風險上升。因此平時建議一日最少體重X30的飲水量。而喝湯、喝飲料也都能補充水分,但需考量的就包括糖分過高、鈉含量過高等,因此水分補充還是以飲水為佳。 6.手搖飲、含糖飲:添加糖攝取過量,除了容易增胖、成癮等,對於三高、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等都會有所關連。若以國民健康署建議攝取量來看,一日建議不超過50克,雖說每杯手搖飲有所不同,但50克往往一杯就超量了。因此建議少喝手搖飲,若真的要喝也以微糖、無糖為佳。其他食物也常見含有添加糖,如糖醋排骨、滷肉飯等,需留意。 7.加工食品:加工食品對健康的傷害各有不同,但不論如何大多都不利健康。舉例來說香腸、培根等醃漬食物,當中的添加物就容易形成對人體有害的致癌物質「亞硝胺」,研究發現腸癌影響尤其明顯。餅乾、炸物等其他加工食品,較擔心的則是反式脂肪,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建議避免加工食品,以原形食物為佳。 8.不吃蔬果:充足的蔬果有利攝取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有助糞便排出,代謝體內廢物,也有利於平穩血壓、血糖、血脂,反之則不利,像是糞便常堆積於腸道中,也容易提升腸癌風險。建議一日3蔬2果,蔬菜3份,蔬菜每份約煮熟後半碗,水果2份,每份約近於一拳頭。 9.過多3C:頭的重量約為5公斤上下,平均每前傾斜15度負擔重量為原本的2倍,30度為3倍,60度達5倍,民眾常常低頭滑手機、駝背使用電腦、一用往往就是一整天,傷害不單只有眼疾,也包括脊椎、神經、肌肉、筋膜等,因此也常會出現腰酸背痛、肩頸痠痛、椎間盤突出等問題。而此族群也常有久坐問題,也和心腦血管疾病、肥胖、癌症等息息相關。建議下班後就盡量減少使用3C,滑手機也給自己設定時間。 10.自行停藥/偏方:許多民眾都有慢性病問題需長期用藥,但常見感覺好轉便自行停藥,或認為要吃多了要洗腎等,各種錯誤認知自行停藥、使用偏方,將容易使得病情加重,甚至有致命危險,以高血壓藥物來說,自行停藥心肌梗塞的風險便會大幅提升,而誤信使用偏方是常見造成腎功能損害的關鍵之一。如欲停藥應和醫師詳細討論並評估狀況。 如何養生較健康?醫:避免不良習慣也很重要。 洪暐傑醫師表示,民眾養生常見方式如保養品、保健食品、進補、天然食材等,但卻往往忽略了「不良習慣」,不良習慣有如踩地雷一般,沒踩到沒事,但放越多、放越久也就越危險,對健康越是不利。而人們也常會莫名出現「比較」的習慣,例如看到有人抽菸抽了幾十年,便會心想「我才抽個幾年,應該不會有事」,但事實上確實也有人抽個幾年就罹癌。 洪暐傑醫師提醒,若是平常相當注重使用保健食品、正確進補、天然食材,但卻依舊不運動、肥胖、酗酒、抽菸等,那吃再多、補再多,對健康整體而言正面影響恐怕也不彰。養生最重要的觀念在於「如何活得更健康」,呼籲不僅注重日常養生,也要在取得平衡下,盡可能的避免不良習慣。 《延伸閱讀》 .關心三高更要注意代謝症候群!中風、心肌梗塞高出3倍,醫教6招逆轉! .便祕、腹瀉、血便是大腸癌?3症狀速就醫,早期存活率達9成!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4-09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胃癌、消化道癌健保給付一窮二白 癌種治療應不分貴賤
癌症即將連續40年蟬聯十大死因首位,每四人就有一人罹癌。關心民眾癌症治療,「聯合報」今舉辦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參與論壇的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演講「晚期上消化道癌治療新知與現況」。梁逸歆說,對比日、韓、新加坡等亞洲國家,台灣健保給付胃癌、食道癌藥物少之又少,真的是一窮二白,呼籲「罹癌並非自願,癌種不分貴賤。」「晚期上消化道癌的話題十分沉重,是個悲慘的故事。」梁逸歆說,惡性腫瘤(cancer)的英文字源,其實是來自巨蟹座(Cancer),在古代惡性腫瘤就是一種恐怖的螃蟹,把身體吃出一個大洞,而今天聚焦在上消化道癌症,包括食道癌、胃癌,因這兩種癌症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二。依衛福部2019年男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男性食道癌排名第六,發生人數2639人,胃癌排名第七,發生人數2389人;女性胃癌排名第十,發生人數1549人,由此可見,食道癌為純粹男性的癌症。另2020年十大癌症死因統計,胃癌、食道癌分別排名第八名、第九名,死亡人數為2339人及1954人。由此可見,食道癌純粹是男性的惡行腫瘤且死亡率非常高。其次,依各癌症患者死亡年齡比例,其中45歲以上人口,因胃癌致命的比率隨著年齡增長,因此與年齡有絕對關係,幫民眾為85歲以上時,十大癌症死因已升至為第五位。而食道癌則僅與三個年齡層有關,且絕大多數患者年齡為45歲至64歲,正值青壯年時期,且一旦發現病情多為晚期,死亡率高達八成。梁逸歆說,若就台灣食道癌現況,當發現罹癌時,第三期患者約占兩成九,第四期患者達四成,這比例非常高,且胃癌、食道癌的發展是現在進行式。梁逸歆說,胃癌、食道癌危險因子多與外在環境有關,包括幽門螺琁桿菌感染引發的胃炎,吸菸、喝酒、攝取醃漬食物、家族性與遺傳性、EB病毒等,而食道癌不易早期發現,危險因子有喝酒、吸菸、檳榔,以及醃漬、刺激性、太燙、胃食道逆流有關,患者常見症狀為吞嚥困難。至於,轉移性胃癌治療現況,包括第一線用藥為化療藥物歐立普、截瘤達,或依醫師評估再加上歐洲紫杉醇,但這樣的患者是「天選之人」,臨床上很少見,或是使用標靶治療賀癌平,但約20名癌症患者只有一人可以使用,或是使用免疫治療等。第二線用藥則有標靶藥物欣鋭澤,合併使用化療藥物太平洋紫衫醇。第三線用藥為單一使用治療標靶藥物欣銳澤、免疫治療,或是化療藥物抗癌妥、朗斯孚。此外,轉移性食道癌治療現況,第一線用藥有化療藥物白金、截瘤達,或使用免疫治療,第二線單一用藥有化療藥物太平洋紫杉醇、歐洲紫衫醇、抗癌妥、免疫治療,但目前沒有第三線用藥。梁逸歆說,台灣晚期胃癌存活率與亞洲其他國家比較,如日本第四期患者五年存活率為15.2%,約是6至7名患者有1人可以活到5年,韓國為9.2至23.9%,但台灣僅為6.5%。另台灣晚期食道癌存活率與亞洲其他國家比較,如南韓第四期患者五年存活率為16.6%,但台灣僅為3.4%。梁逸歆指出,胃癌、食道癌第四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為何偏低,原因是此兩種癌症的關注度非常低,依健保署2020年「全民健保癌症醫療費用支出」,胃癌及食道癌醫療費用為33.8億點、33.9億點,占總費用各為2.8%,也就是說,胃癌每死一個病人,健保支出藥費為51.7萬元,食道癌則為26.2萬元。因此,轉移性胃癌治療健保給付現況,包括第一線無法使用免疫治療,第二線用藥則完全沒有給付,第三線用藥僅給付化療藥物朗斯孚,但因胃癌患者幾乎都無法進食,又要如何服用口服藥物朗斯孚。而轉移性食道癌治療健保給付現況,包括第一線無法使用免疫治療,第二線用藥則完全沒有給付。梁逸歆說,若比較亞洲國家的上消化道癌治療指引,可以發現對比日、韓、新加坡等國,台灣健保給付藥物是少之又少,真的是一窮二白,呼籲「罹癌並非自願,癌種不分貴賤。」
-
2022-03-30 癌症.食道癌
免疫療法 開啟癌友治療新篇章
食道癌患者近二十年來罹患人數成長二到三倍,確診時多為三到四期,治療受限;至於大腸直腸癌近年也發現部分患者與微衛星(microsatellite,基因特色之一)不穩定現象有關。去年免疫新藥突破食道癌及大腸直腸癌治療的困境,帶來新治療選擇,獲得國家新創獎。食道癌晚期 治療露曙光免疫療法為透過活化患者自身免疫系統,協助免疫細胞辦別癌細胞進而達到治療的效果,目前已獲得多種癌別的適應症。食道癌是男性死亡率第五名,台灣每年新診斷食道癌人數近三千名,約有三成的患者屬於晚期,五年存活率只剩一成,二十年來都無治療新選擇。台大外科教授李章銘指出,由於食道沒有感覺神經,當出現吞嚥困難時,腫瘤多半已阻礙到管腔的一半,確診時至少都三期以上。李章銘指出,第三、四期患者標準療法是先進行放化療將腫瘤縮小,若能開刀就會進行手術切除。以往無法手術的轉移性患者在大型研究發現,免疫療法加上化療,相較於單獨使用化療,可增加近三個月存活期,降低近三成死亡風險,即使是單獨使用免疫療法效果也優於化療。副作用少很多 存活期增加李章銘指出,有名患者手術後再復發,幾年前剛好進入免疫療法的臨床試驗,患者從無藥可醫到現今已長期存活好幾年,從看女兒大學畢業至今已抱孫子,副作用也少很多。目前免疫新藥可用於晚期不可切除或轉移性食道癌患者的第一線治療,也成為患者新治療選擇。除食道癌,近年也發現約有一成至一成五大腸直癌患者的致病原因與微衛星不穩定現象有關,新英格蘭雜誌發表,微衛星不穩定的轉移性癌症對多線化療標靶治療失敗後,對免疫治療仍有四成至五成的反應率。且證實,具高度微衛星不穩定的晚期大腸癌患者單獨使用免疫療法對比現行治療可增加八個多月無疾病惡化存活期。使用免疫藥物 應醫病共決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指出,現代醫療的法則在精準醫學指導下,進步迅速。其中微衛星是個別癌症的基因特色之一,在治療前若知道有其特徵,就可以考慮使用免疫藥物,但非人人適合,約有三成的患者在前半年需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蔣鋒帆強調,目前癌症治療已進入非常細微的階段,這些生物資訊可以在不同患者中能找出治療勝算最高的方式,決定治療的方向,選擇該治療癌細胞本身,還是得調整癌細胞周圍的血液循環或免疫細胞,每個期別該如何用藥都有新的進展,而免疫療法提供部分適合患者一個長期存活的機會,目前大腸直腸癌仍屬自費,治療前需與醫師共同討論。
-
2022-03-28 癌症.食道癌
吞嚥有異物感 男子查出食道中段病變 癌化機率高
1名40多歲男性近日感覺胸口悶痛及吞嚥時有異物感,經胃鏡檢查,發現食道中段有約0.3公分之黏膜性突起病灶,切片報告為高度異生性之鱗狀上皮細胞,之後長成惡性病灶的機會很大,後來接受內視鏡食道射頻燒灼術,3個月後回診追蹤,病灶已不見蹤影亦無復發,讓他覺得症狀改善,也放下心中大石。長安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許鈺銓說,患者表示吞嚥有異物感症狀持續超過半年,近一個月感覺愈發明顯,過去並無任何慢性病史,但有抽菸習慣。考量食道癌好發於男性,且病患症狀超過2周以上,因此立即安排胃鏡檢查。檢查發現,食道中段的0.3公分黏膜性突起病灶是高度異生性之鱗狀上皮細胞,雖然還未變成癌症,但是建議進一步處理,否則之後長成惡性的機會很大。經過解釋,患者決定住院接受內視鏡食道射頻燒灼術,術後恢復良好,隔天即出院。依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食道癌以鱗狀上皮癌居多,九成患者都是男性,致病原因和菸、酒、檳榔等不良習慣有關,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愛喝咖啡、刺激性食物、肥胖、吃太多重口味醃燻燒烤,都是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的危險因子。許鈺銓說,食道癌主要症狀有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以及胸口疼痛等,多與一般民眾常見之胃食道逆流症相符,曾有案例因長期吞嚥異物感誤以為是胃食道逆流且長期自行服藥,等到症狀愈來愈嚴重才來就診,胃鏡一進去就發現食道癌已阻塞食道,需做手術重建,因此提醒民眾若有症狀別輕忽或自行判斷而延誤就醫,才能把握治療先機。目前胃鏡檢查對食道、胃及十二指腸前半部之早期癌症皆有一定程度之診斷能力,後續處理方式選擇多且部分有健保給付,舉凡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內視鏡食道射頻燒灼術,或是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皆為有效又安全的手術。
-
2022-03-22 養生.聰明飲食
水果發霉削掉爛掉部分就能吃?營養師揪隱藏陷阱
水果買太多吃不完,或因為擺太久而發霉,這時候節儉的媽媽們總是捨不得整顆丟,覺得只要削去爛掉的部分,其餘沒壞掉的地方,應該還可以吃吧?發霉水果吃下肚 嚴重恐致癌發生營養師張智傑表示,水果水分很多,一旦長黴菌,很容易進行滲透,導致整顆水果受到黴菌的污染。而黴菌主要以真菌為主,不小心吃進肚子,輕微可能頭暈、噁心、嘔吐,若情況嚴重,恐怕會造成神經系統的傷害,而且有些食道癌、口腔癌及胃癌的發生原因,也和常吃到發霉食物有關。(推薦閱讀:水果愈甜熱量愈高? 營養師公布「夏季水果TOP15熱量排行」...西瓜竟墊底)含糖類、水分高 細菌孢子散播快一般含糖類、水分高的食物最容易長黴菌,只要一出現黴菌,約2~3天可看到菌落,過一星期細菌孢子就開始散播開來,所以很多民眾很納悶為什麼擺放一起的水果,只要爛一顆,其他水果很快便受到波及,原因就在這裡。(推薦閱讀:吃10顆蘋果仍不夠一天所需膳食纖維! 營養師公開「高纖水果排行」:第一名超意外)因此,買回來的水果最好盡快吃完,不要擺太久。如果家裡人口少,不要因為貪便宜,一次買一大箱,這樣很容易還沒吃完就腐壞,建議以少量、多種類水果為購買原則,較能同時攝取多種營養素。(推薦閱讀:不甜的水果不會影響血糖可以多吃?小心「這些無糖食物」也是陷阱)避免買到發霉水果 4大注意事項要留意此外,購買水果也大有學問,如何才能避免買到容易發霉的水果?1、千萬別貪便宜:水果商最清楚水果什麼時候會開始發霉,在還沒爛之前,為了趕快銷售出去,會降價促銷,可能從原本一顆30元降到15元,甚至一堆一堆便宜賣,假如一味貪便宜,很可能吃出問題。所以建議選購當季且正常價位的水果,比較安心。(推薦閱讀:水果罐頭可以久放是因防腐劑? 專家曝真相…罐身出現1情況最好快吃)2、切好的水果要小心:開始腐壞的水果,有些店家會將壞掉部分削掉,再切塊裝盒便宜賣,忙碌的上班族如果想買切好水果,最好要求商家現挑、現切比較保險。當然能自己買回來處理是最好不過,因為水果也要用水清洗,才能去除表面的農藥殘留而且切好的水果,一段時間後營養就開始流失。假如沒時間處理,建議選擇不用削的水果,如蘋果、芭樂、香蕉,在清洗之後就能馬上吃。3、榨成果汁的陷阱:有些水果攤會同時販賣果汁,此時要小心店家有可能把發霉的水果榨汁賣,建議最好當場要求店家現榨,而且不要加冰、加糖,因為冰、糖會掩飾壞掉水果的味道。(推薦閱讀:天天喝自打果汁…竟變胖還罹糖尿病! 營養師曝「1關鍵」害的:跟甜度無關)4、表皮損傷最好別買:有些水果在運送過程中,可能會撞到而受損,表皮一旦破損,比較容易受細菌污染,而且擺在攤位上,人來人往很容易接觸口水而增加細菌污染的風險。延伸閱讀: ·美公布「2021農藥殘留最多」12種蔬果 「先洗or先切」差很多:第一名嚇壞一票人 ·營養師點名「這些水果」恐害排便不成反變胖! 蘋果、水梨都上榜
-
2022-03-20 癌症.食道癌
2022癌症高峰論壇/健保給付有限、抗癌武器不多 國內消化道癌患存活率偏低
根據統計,目前台灣全癌別的五年存活率約53.9%,然而肝、胃、食道等消化道癌,卻遠低於平均值,僅有三成左右。尤其是上消化道癌,例如胃癌與食道癌,在台灣一直名列十大癌症殺手,原因為何?胃癌、食道癌等患者人數下降,死亡率卻居高不下。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表示,消化道癌症與飲食、環境毒素與病毒感染等外在因子息息相關,隨著飲食西化,國人減少食用醃製食品,讓消化道癌症新增個案逐年降低。在最近癌症登記報告中,胃癌發生率退居第九名,食道癌發生率在十大癌症之外,但相對胃癌、食道癌的死亡率卻高居前十。梁逸歆指出,早期消化道癌的症狀不明顯,確診大多晚期,往往影響進食,病友們陷入營養不良的狀態,無法耐受高強度的治療。另一個原因為健保給付有限,可用抗癌武器不多,限縮治療選擇,大大壓縮患者的存活時間。健保給付胃癌第一線標靶藥僅一款,且適用者少。以晚期胃癌來說,目前歐美治療指引已經進入精準醫療的時代,除了傳統二合一化學療法以外,多數建議,除了兩種化療藥物之外,視患者狀況搭配標靶或歐洲紫衫醇或免疫療法的三合一療法。此外,針對晚期胃癌的第二線治療,及三線之後的治療選擇,都建議納入免疫治療、標靶治療或新型化學治療選擇。 然而,目前健保給付的治療胃癌第一線標靶藥物僅有一款,歷經十年的努力納入健保,但符合基因檢測配對的比率僅5%-8%,因此即使健保已有給付,但適用者少。至於歐洲紫衫醇為化療藥物,大部分癌友難以承受三種化療藥物齊用所帶來的強烈副作用,因此紫杉醇往往會被挪做為第二線的治療。國際治療消化道癌,免疫療法已是新趨勢。梁逸歆指出,消化道癌使用免疫療法已是國際治療消化道癌症的新趨勢,研究證實胃癌患者術後接受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可以降低三成一的復發機率,延長存活期成效顯著。尤其現階段治療晚期胃癌的第一線選擇,建議以二合一療法搭配免疫療法。可惜目前健保並不給付免疫治療或標靶藥,甚至健保唯一給付的新型化學治療只有在第三線給付,然而晚期胃癌病友受腫瘤影響,吞嚥困難,對病人是名符其實「看得到,吃不到」。食道癌給付更少,第一線二合一療法,健保僅給付歷史悠久的化療藥物,梁逸歆說,老化療藥物價格低廉,施打一次,藥費還不如一杯手搖飲。梁逸歆表示,衛福部在給付消化道癌症藥物的進度上,嚴重落後於歐美各國,在亞洲各國中敬陪末座,甚至還輸給中國大陸,以2020年為例,健保僅給付胃癌患者12.3億元,食道癌患者更少,僅獲得5.2億元給付。藥物給付進度嚴重落後各國,病友期盼「關愛眼神」。梁逸歆指出,食道癌年增2800名患者,但每一年死亡個案卻超過2000人,平均每死一個食道癌病患,健保只付了26萬元藥費,因而胃癌與食道癌平均五年死亡率明顯高於其他癌症。醫界期盼,健保可以多給消化道癌病友一些「關愛眼神」。梁逸歆指出,去年收治一名胃癌患者,確診四期且肝轉移,營養狀況極差,身體虛弱,病情不樂觀。評估後,建議病人自費使用化療合併免疫,持續治療三個月,胃癌腫瘤幾乎不見了,而肝臟腫瘤則只剩下一點,目前正準備接受外科手術,切除病灶。胃癌、食道癌等消化道癌的新藥研發進度遲緩,國內參考國際治療指引,為提供患者更有效治療方式,梁逸歆呼籲健保治療預算,納入免疫新藥入第一線給付範圍,讓病患有更多治療選擇,提高晚期消化道癌病人存活率,讓癌友及家屬更有信心積極治療。 食道癌 ●風險因子:菸、酒、檳榔●早期:症狀不明顯●晚期:吞嚥困難,必須食用質地較軟食物,甚至流質液體 胃癌●風險因子:發酵及醃製食品●早期:症狀不明顯●晚期:易飽、易脹、胃口變小、容易貧血、體重莫名下降最畏:早期胃癌、食道癌的症狀不明顯,等到出現異狀,大都到了晚期,治療棘手。無畏:研究證實胃癌患者術後如接受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可以降低三成一的復發機率,望健保給予更多支持。【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3-16 癌症.肺癌
2022癌症高峰論壇/治癌趨勢!免疫療法為癌症患者帶來新曙光
免疫療法讓癌症治療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內科部副部長謝佳訓指出,以肺癌為例,部分癌症患者可找到明顯的驅動基因,治療前可以檢測突變基因給予相對的標靶藥物,但對於無驅動基因的患者僅有化療之選項。近年來對於這群無驅動基因的患者,免疫藥物甚至帶來這群末期癌患治癒的可能性癌症治療又進入了新的里程碑。癌細胞會抑制免疫細胞調控,使免疫細胞(T細胞)就像被點穴睡著,失去原有殺死癌細胞的功能,使癌細胞過度增長。免疫療法目前最被廣泛討論的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可阻止T細胞被點穴,重新喚醒並活化免疫系統,進而攻擊殺死癌細胞。目前有三款屬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治療前需要檢測生物標記指數,指數愈高反應率愈好,健保有八億元的預算用在部份癌症身上。謝佳訓指出,免疫藥物治療確實帶給患者正向影響,以PD-1/PD-L1抑制劑為例,非小細胞肺癌晚期的第一線治療,是化療加免疫藥物效果最好,但健保有條件給付免疫藥物,卻沒有給付化療,在治療觀念日新月異的年代中看起來不甚合理。謝佳訓指出,免疫藥物治療適用的癌症愈來愈多,除了肺癌外,包括頭頸癌、食道癌、膽道癌、胰臟癌等,甚至有2%-5%的比例有機會讓患者痊癒,一名肺癌患者轉移到肝臟,免疫藥物加化療反應很好,打了3個月後,肝癌全部清除,目前已治療1年半。而一名50歲的口腔癌患者,在開刀及放療都嘗試過失敗後,選擇免疫藥物治療,腫瘤快速縮小,也有患者口腔癌治療後一年後轉移到肺部,單獨使用免疫藥物治療,肺部腫瘤也消失。謝佳訓認為,對病患者而言免疫藥物帶來治癒的可能,但在健保給付有限下,不少患者仍得自費使用,對經濟是不小的負擔。【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3-09 癌症.食道癌
男子胃不舒服竟是食道癌 微創手術助食道重建
62歲王姓男子胃部不適到醫院接受胃鏡檢查,醫師發現他的食道約有三分之一長度的黏膜異常,因此進一步切片檢查,病理報告顯示為食道癌。幸好透過分期檢查,發現癌細胞尚未由淋巴結轉移,因此以微創手術進行食道切除及重建,並透過術後細心照護及復健治療,病患已順利恢復。大千綜合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楊絡勝表示,其實食道癌手術並不困難,但後續照顧才是最重要的,因為病人術後易出現肺部發炎及飲食困難的問題,如果未能獲得妥善照顧,病人死亡率會提高。這次的個案一開始時因咳痰方式不佳,導致積痰多,為避免釀成肺炎,院方以支氣管鏡幫他抽痰,同時也鼓勵他積極接受呼吸和吞嚥的復健訓練。另外,因食道剛做完重建手術,因此先以軟質食物為主,再慢慢讓他練習吃米飯等硬質食物,這段期間也利用手術時做的空腸造瘻管餵食,幫助病人維持體重及營養來源。食道癌好發於50至70歲的男性,原因包括抽菸、喝酒、嚼檳榔、常吃含亞硝胺食物、太燙的飲食、食道曾受腐蝕傷害、肥胖、胃食道逆流等。由於食道癌初期沒症狀,多數病人都是因無法進食時就醫檢查才確診,但此時可能已是食道癌第3期或以上的期別,影響術後恢復狀況。楊絡勝提醒,目前醫學進步,食道癌存活率已從5至10%改善至25%,但若能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導致食道癌的危險因子,同時早期發現(例如吞嚥感覺異常持續超過兩周)就盡速就醫檢查,能及早釐清病因並獲得正確治療。
-
2022-03-0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愛吃燒烤、喝酒,易引起食道癌! 避免飲食不良習慣,才是永保食道健康的長壽之道
門診年輕女士,主訴胸口灼熱,「早上起來喉嚨有痰,咳嗽。」「有喝咖啡嗎?」「有,沒喝咖啡沒精神!」是典型的胃食道逆流症狀。「你咖啡少喝,先戒。」「晚上睡前不要吃東西。」「晚上睡覺上半身墊高一點。」我告訴她注意事項,同時開了一些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給她。第二周回診。她說:「有進步,但早上起床仍然喉頭不舒服!」「我告訴妳的都有做到嗎?」她說:「都有做了,但有一點老公不同意。」「哪一點?」「我老公說,睡覺時要墊下半身,不是墊上半身!」她一臉通紅的說,難怪胃食道逆流不會改善。正常人在胃與食道交界有一個括約肌,好像腰有一個腰帶讓褲子束緊一樣,這個地方稱為賁門,可防止胃酸逆流到食道內。正常人直立時,水往低處流,胃酸不容易往上流到食道,不會使食道灼傷。但睡覺平躺時,如果這個括約肌鬆了,胃裡面的胃酸就可能逆流到食道內,像海水倒灌,使食道灼傷,病人會胸口痛,甚至流到喉頭,引起聲帶發炎、喉頭發炎造成咳嗽。有人先天括約肌較鬆,胃酸就容易逆流,或咖啡、茶喝多了,胃酸一直分泌,胃食道逆流的症狀也就不容易改善。就醫學觀點而言,師父打坐、打禪都要坐著,甚至圓寂的時候也要坐著,是有道理的,因為胃酸比較不會逆流到食道,保護食道的健康。胃酸在胃裡面不會把胃灼傷,因為胃表面有一層黏膜保護,但食道沒有這層黏膜,受到胃酸灼傷會引起食道發炎,久而久之了就會發炎變性甚至引發食道癌,就是這個道理。有人愛吃燒烤或嗜愛杯中物,前者對食道是熱的灼傷,後者是酒精灼傷,都容易引起食道癌,不可不慎。小時候常聽長輩說吃完飯要起來走動,不要躺著,現在以醫學眼光來看倒是有其道理。總而言之,人體要長治久安,長壽健康,就要符合中庸之道,少碰傷害食道之物。咖啡、茶刺激胃酸分泌,杯中物灼傷食道,燒烤食物燒傷食道,都會殘害食道造成日後發生食道癌的因素。俗語說:「盜亦有道。」換成醫學來說,「道」亦有「道」,就是保護食道也有其道理,參考師父古人的養生之道,符合中庸之道,避免現代文明殘害食道之不良習慣,才能永保食道健康,也是長壽之道。●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2-26 養生.聰明飲食
喝茶養生?外國研究:瑪黛茶喝太多 罹癌風險多2倍
多數英國人習慣早上喝一杯英式早餐茶,搭配早餐,且多項研究指出喝茶有益健康。然而,英國太陽報報導,許多外國研究指出,若喝太多瑪黛茶(maté tea)可能使罹癌風險提高兩倍,對身體的傷害等同抽100根香菸。瑪黛茶是種傳統的南美洲草本茶,是將巴拉圭冬青乾燥葉子浸泡水中作成的茶飲。這種茶因為有增強免疫系統等保健功能備受讚譽。然而,大量研究也顯示,飲用過量瑪黛茶可能大幅提升罹癌風險。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出版「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記與預防 」期刊(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and Prevention)刊登研究顯示,飲用過量瑪黛茶可能提升民眾罹患肺癌,及食道癌、胃癌、腸癌、胰臟癌和肝癌等消化道癌症風險。專家指出,這是因為瑪黛茶含有多環芳香烴(PAHs),而這種物質也存在於烤肉和香菸煙霧中,可能致癌。他們表示:「飲用大量瑪黛茶增加罹癌風險可能歸因於,以過高水溫飲用這種茶,或是伴隨潛在致癌物。」不過,英國癌症研究基金會資深健康資訊經理史密斯(Nicola Smith)表示:「儘管有很多研究指出飲用過熱瑪黛茶與罹癌風險增加有關聯,但依舊沒有足夠證據可以確認。如果想降低罹癌風險,最好的方法還是均衡飲食。」
-
2022-02-20 癌症.食道癌
愛喝熱咖啡、熱湯要小心!喉嚨久痛當心食道癌 醫揭2關鍵跡象
日常各種因素都可能形成喉嚨痛、喉嚨卡的問題,當中也包括了食道癌。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徐博奎表示,食道癌症狀相當不明顯,且預後往往不佳,若有發現異常喉嚨痛、喉嚨卡、吞嚥疼痛、吞嚥困難等情況,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後續治療。 食道癌常見風險因素,愛喝熱咖啡、熱湯要小心! 徐博奎醫師指出,食道癌可分成腺癌及鱗狀上皮細胞癌兩種,腺癌主要因肥胖、胃食道逆流而起,常見於食道下端,罹患人口西方人較多,不過近年來台灣也有上升趨勢。而鱗狀上皮細胞癌位於食道上端,東方人居多,台灣食道癌患者多為鱗狀上皮細胞癌,主要為外在因素對細胞黏膜的傷害、反覆刺激下引起,如除了菸酒檳榔,也包括了喜歡直接喝過熱的熱湯或熱咖啡,或常吃不潔的食物等。 食道癌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發現時多已中晚期。 徐博奎醫師指出,食道癌初期症狀非常不明顯,且不如大腸癌、肺癌等更常見的癌症,民眾會特別關注,在健康檢查時可發現,食道癌健檢時民眾較少會特別檢查,一般食道癌患者往往發現較晚,常是在有症狀、已進入中後期才被發現,例如吞嚥卡痛、吞嚥困難、喉嚨卡卡、聲音沙啞等。 醫師解釋,食道癌患者在一開始遇到吞嚥困難,常會誤以為人老毛病多,單純僅以多配開水改善,漸漸能吞的東西不多但也還沒有警覺僅減少飲食,日久嚴重影響到飲食、只能靠稀飯的流質食物進食時才就醫檢查。而更晚的,也不乏腫瘤已經壓迫到神經,出現聲音沙啞的情況,或是腫瘤過大,淋巴附近已可以觸摸到硬塊才就醫,此時已較後期。 食道癌近年預後提升,揪出症狀、積極就醫是關鍵! 徐博奎醫師表示,在如前述症狀不明顯、發現較晚、飲食受阻、免疫下降等原因下,食道癌一般而言預後較不樂觀,以五年存活率來說,第一期約為60~80%,第二期約40~50%,第三期約20~25%,第四期約不到10%,且不論期數都非常容易轉移、復發,即便是第一期,也約有50%的復發在治療後一年發生,因此通常不論期別,術後都需持續追蹤兩年。 不過隨醫療進步,食道癌若能及早受到良好的治療,存活率也會顯著提升。以案例較多的第二、三期來看,此期為「局部侵犯期」,治療除了手術外也會加上電療、化療等協助,並以小腸照護管持續補充營養,克服飲食受阻的問題,讓免疫維持正常運作,提升抗癌本錢。以臺北榮總經驗來說,約有40%的患者在電療、化療後再行手術切除時,發現腫瘤將近100%萎縮,預後可獲得明顯改善,三年存活率可高達75~80%左右,關鍵就在積極就醫。 揪出食道癌早期症狀!醫:吞嚥卡痛兩周速就醫。 徐博奎醫師表示,喉嚨疼痛及吞嚥異常為食道癌初期不明顯症狀當中,稍較有跡可循的症狀,民眾應多留意,特別是前述常接觸風險因子的族群。醫師指出,其疼痛感和一般感冒等因素所引起的喉嚨痛稍有不同,食道癌的喉嚨痛多在吞嚥時更可明顯感受得到,且因腫瘤的存在,會持續或日趨明顯,不像感冒等其他因素會漸漸消失。因此提醒,若有發現不明喉嚨痛、在吞嚥時特別明顯、且超過兩周,就盡早檢查釐清原因,別再自行多作觀察,以避免因誤判而延誤就醫,才能把握治療先機。 《延伸閱讀》 .29歲燒聲竟喉癌癌前病變 醫:燒聲、喉嚨痛兩週未好速就醫 .喉嚨痛是感染、胃酸逆流還是癌症?醫師:同位置潰瘍2周沒好是警訊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1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長期打嗝伴隨一些症狀要注意!恐暗藏9個疾病,務必第一時間就醫診斷
你常打嗝嗎?吃飽後打嗝是很正常的現象,但你曾有過莫名打嗝,且無法停止胸口都感覺不舒服了嗎?打嗝是一種神經反射,當橫膈膜神經、迷走神經、中樞神經被刺激、過度擠壓,受壓迫的這些就會引起打嗝。平常除了東西吃太快、吃太飽,邊飲食邊說話、吃辛辣食物等刺激食物或易產氣的食物,有抽菸、喝酒的壞習慣外,精神壓力也會導致打嗝,過度緊張會提高張嘴換氣的機率,因此易促使氣體過量,積存在胃部。 長期打嗝要注意!恐暗藏這7個疾病 如果你長期有持續性打嗝的現象,因檢視自己是否合併其他症狀,因為以下這些疾病也可能會造成打嗝問題。 1.胃炎 胃炎是指胃黏膜發炎或出血,患者可能無症狀,也可能有胃部悶痛、噁心、嘔吐、下痢、腹痛、腹脹、食慾不振、打嗝等症狀。由於症狀和胃癌很像,有這些症狀務必要小心。 原因:菸酒、咖啡、病菌、胃酸、膽汁、自體免疫問題、藥物等。 症狀:胃部悶痛、噁心、嘔吐、下痢、腹痛、腹脹、食慾不振、打嗝等。2.胸膜炎 由細菌、病毒感染胸膜,造成發炎,就是胸膜炎,輕微時可能無症狀,也可能導致劇烈胸痛等症狀。 原因:病菌、毒物等造成胸膜感染。 症狀:胸痛,會因深呼吸或咳嗽加劇、咳嗽、胸悶、呼吸急促、呼吸困難、打嗝等。 3.支氣管炎、氣喘等過敏疾病 支氣管炎、氣喘等過敏疾病會造成淋巴腫大而引發打嗝。 原因:病菌感染、抽菸等。 症狀:呼吸困難、發燒、咳嗽、疲倦、沙啞、打嗝等。4.肺炎 肺炎通常是經過接觸傳染或飛沫傳染病菌導致的,如果患者剛好處於免疫力較差的狀態下,接觸到病菌,就很有可能引發肺炎。肺炎對免疫力較差、有慢性病的患者而言是很嚴重的疾病,如果沒有盡早接受治療,最嚴重有可能致死,不可輕忽。 原因:接觸傳染或飛沫傳染病菌等。 症狀:發燒、喘氣、咳嗽、痰、疲倦、胸痛、打嗝等。5.胃癌 胃癌早期並無症狀,但部分患者可能有腹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下痢、吞嚥困難、打嗝等和胃炎相似的症狀。若腫瘤過大,可能會刺激橫膈膜,造成打嗝。 原因:遺傳、飲食習慣、環境、貧血等。 症狀:腹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下痢、吞嚥困難、打嗝等。 6.食道癌 食道癌早期並無症狀,直到腫瘤佔據食道一半以上才會有吞嚥困難症狀。若腫瘤過大,可能會刺激橫膈膜,造成打嗝。 原因:遺傳、飲食習慣、菸酒、熱茶、發霉食物等。 症狀:體重減輕、打嗝、貧血等。 7.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主要症狀為虛弱、暈眩、噁心、嘔吐、胸悶、心悸、盜汗、打嗝等,也有患者無症狀突然猝死,由於心臟離橫膈膜很近,若發生病變時很可能刺激橫膈膜而導致打嗝。 原因:遺傳、環境、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吸菸、喝酒等。 症狀:虛弱、暈眩、噁心、嘔吐、胸悶、心悸、盜汗、打嗝等。8.中風 中風指腦部因為腦梗塞或腦出血而缺血,使腦細胞死亡,導致肢體麻木、喪失行動能力等。而顱內病變會刺激腦幹、中樞神經,使之不自主放電,造成橫膈膜收縮、打嗝。 原因: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血管炎、敗血症、血癌、紅斑性狼瘡等。 症狀:半邊身體麻痺、半側偏盲(看不到某半邊的事物)、語言障礙、眼球偏移、癲癇等。9.腦瘤 人腦本身無痛覺,但是腫瘤長大壓迫腦膜會造成頭痛,腦瘤常常以非常劇烈的疼痛表現,而且就算是良性的腦瘤,也可能造成呼吸衰竭等嚴重後果。腦瘤也屬顱內病變,會因為刺激腦幹、中樞神經,使之不自主放電,造成橫膈膜收縮、打嗝。 原因:基因、三高等。 症狀:癲癇、腦壓升高、頭痛、噁心、嘔吐、視覺障礙、視力模糊等。如果有上列症狀伴隨打嗝的情況,或是打嗝超過48小時以上,很可能不是單純的吃太多、吃太撐等原因造成的打嗝,務必第一時間就醫,透過醫師診斷,釐清打嗝成因,才能從根本治療打嗝。 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2-02-1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癌症不長眼,「癌王」胰臟癌通常一發現都是末期!保持定期檢查的習慣為上策
新春,老闆跟員工打氣。老闆搭著員工的肩膀說:「XX先生,景氣不好,要好好努力喔!」言下之意,有工作已經很不錯了。員工:「老闆,你也要努力喔!」「我以前也是老闆喔!」看別人容易,看自己難,在健康方面也是如此。例如最近陸續有名人因胰臟癌及頭頸癌而過世,每次看到這些新聞,通常一般人的反應除了惋惜之外,就很少再想到其他之外了。事實上,癌症是不長眼睛的,誰會「中獎」,誰也不曉得,當然有些人特別容易長某些癌症,這些人在醫學上稱為高危險群,例如有B、C肝就是肝癌的高危險群,發生肝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一百倍以上。此外,家裡有人得肺癌或長期抽菸者,是發生肺癌的高危險群。有吃檳榔習慣、愛吃燒烤食物或嗜愛杯中物者,是發生食道癌及頭頸部癌的高危險群。至於胰臟癌,目前稱為「癌王」,因為通常一發現都是末期,除非在胰臟頭部很早就堵住膽胰管引起黃疸,否則出現體重減輕、腹痛、腹脹或背痛,通常是末期,既不能手術切除,藥物治療也是療效不佳,而其發生原因也不是很清楚。頭頸癌可定期看耳鼻喉科檢查及早發現,食道癌可做內視鏡檢查及早發現,肺癌可做低劑量電腦斷層及早發現,肝癌可定期做超音波檢查及早發現。至於胰臟癌,超音波檢查常常胰臟尾部看不清楚,看得出來也是太晚,比較能早期發現的工具應該是核磁共振了。近年來國人增加最多的癌症就是大腸癌了,除了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外,以前大腸有息肉或有大腸癌家族史者,就要定期做大腸鏡檢查了。新春之際,小心警惕,步步為營,保持定期檢查的習慣,才能年年虎虎生風喔!●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