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1 科別.腦部.神經
搜尋
食慾
共找到
1032
筆 文章
-
-
2020-10-29 科別.兒科
幼兒發燒流鼻水不是感冒?醫:嚴防呼吸道融合病毒上身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童醫學中心副院長、兒科醫師林鴻志今天說,近來許多幼童出現發燒、流鼻水等症狀,家長以為是秋冬氣溫陡降,罹患感冒或流感,他發現,2歲以下幼童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比例較去年同期提高2成,由於該病對早產兒、慢性肺病及先天性心臟病幼童有致命危機,提醒家長切莫輕忽。林鴻志建議,民眾應適度曬太陽,有助人體內固醇類物質轉化成維他命D,可減少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機率。林鴻志說明,臨床上幼兒因感冒就診,除了會驗A型流感和B型流感以外,也會協助檢驗是否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根據統計,近一個月來,2歲以下兒童感染此症的比例大幅上升,許多家長起初以為小朋友罹患流感或感冒,其實卻是呼吸道融合病毒致病。林鴻志指出,呼吸道融合病毒是造成小於1歳幼兒,以及老人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將近2/3的幼童於1歳前,曾感染過此病毒;超過90%的幼兒,在2歳以前曾有2次以上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的經驗。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就全世界而言,呼吸道融合病毒每年造成約6400萬人感染,甚至約16萬人死亡。林鴻志說,其中,6周至2歲的寶寶,症狀會較明顯,出現脫水、喘鳴、呼吸急促或發燒等症狀,且容易造成嚴重的急性細支氣管炎和肺炎,甚至窒息、昏睡、煩躁不安、食慾不振等不典型症狀。重症高危險群包括小於六個月的嬰兒(特別是上托嬰中心或家中有其他兄弟姐妹)、小於35周的早產兒、合併有先天性心臟病、免疫不全,和本身有其他慢性疾病或氣喘的孩童。
-
2020-10-28 科別.婦科
只能靠零食擺脫經前症候群不適?營養師教你根本之道
【文、圖/摘自高寶《生理週期循環調理飲食法》,作者崔西‧洛克伍德‧貝克曼】經前症候群症狀的時機和考試前的緊張是差不多的。舉例來說,考試的前一週妳真的很緊張,考試當天妳的緊張程度完全失控,但考完試之後,妳就泰然自若了。妳甚至可能會表現得像是根本就從來沒有過考試這回事一樣。妳感覺最焦慮的日子,通常也都是經前症候群症狀最強烈的那幾天。經前症候群的症狀真的像大雜燴。嚴重程度和表現症狀都會因人而異。只因為妳的閨密沒有妳那些乳房脹痛或腹脹的症狀,不代表她就沒有經前症候群。雖然一般症狀像是腹脹、悲傷以及心情起伏不定都很常見,但這些病症很可能代表的是背後存在有潛在問題。由於身體自我調節和維持體內生態平衡的能力很強,因此當我們出現強烈的情緒和生理症狀時,那就代表內部出差錯了。多補充營養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而且能夠幫助妳永遠告別經前症候群。我們來治療它吧!當經前症候群出現時,我們都會特別受到美食照片誘惑,例如:沾滿濃濃起司的義大利麵、甜鹹口味的蛋捲冰淇淋,以及流心口感的巧克力脆片餅乾。我們發現自己會去親近零食來擺脫這種經前症候群帶來的「噁心」沮喪感。抱歉,我必須實話實說,但這些捷徑都不是解決之道。事實上,它們可能會讓症狀變得更糟。別擔心,補充更好的營養能夠幫助妳阻擋那些不愉快的經前症候群症狀。特定的營養素、維生素和礦物質經證實和推薦能夠治療經前症候群,因為它們知道如何對症下藥、符合成本效益、容易取得,而且恰巧又很美味。除了在飲食方面更做出加明智的選擇之外,我也會建議客戶用撰寫經前症候群症狀札記的方式,來記錄幾個月中所發生的行為和出乎意料的特徵。這將能夠讓她們從記錄中所記載的心情、情緒或生理症狀來找出應對方式—所以我建議妳也應該這麼做!用智慧手機上的APP 來追蹤妳的症狀是個很輕鬆簡單的方法。拿出妳的偵探精神吧!對某些人而言,如果症狀和潛在的醫學病理變得過於嚴重時,就可能需要藥物和手術。這些女性應該要進一步求醫並獲得來自多部門團隊的照護,例如普通科醫生、婦科醫生、內分泌科醫生、精神健康專家,以及一位註冊營養師。請注意,經期前情緒障礙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除了營養指導之外還需要更多的關注。關於經期前情緒障礙症/經前症候群的一般準則以下這些都是透過更好的營養補充來對抗這些失調狀況的最佳方法。馬上行動吧!1. 採用少量多餐的方式來控制進食慾望,穩定血糖。2. 戰勝想吃零食的慾望,用水果、優格、堅果、乳酪或爆米花等有真正營養的簡單零嘴來武裝自己。3. 多吃含有Omega-3 並讓人感覺良好的食物,像是鮭魚、橄欖油以及核桃來提振心情,藉由讓血糖保持平衡,來避免心情起伏不定。4. 每天至少吃一塊黑巧克力來提振心情和減少焦慮。5. 避免飲用大量果汁、汽水以及酒精,它們可能會讓經前症候群惡化。如果沒有任何纖維能夠減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就可能讓妳的血糖像雲霄飛車般狂飆。6. 攝取健康、富含抗氧化物的碳水化合物,例如地瓜、胡桃南瓜和歐洲蘿蔔。7. 預防經前症候群便秘,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燕麥、梨、莓果、全穀類)來促進排便順暢並且延長飽足感,特別是當妳變得更容易肚子餓的時候。8. 預防腹瀉症狀,可以多吃富含Omega-3 脂肪酸的抗發炎反應食物,像是鮭魚和亞麻籽,或是色彩鮮艷的水果和蔬菜,像是莓果、櫛瓜以及地瓜。9. 想要維持腸道健康,多吃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像是優格或克菲爾,並攝取富含益菌生的食物像是燕麥、香蕉以及大蒜,或者也可以考慮補充含乳桿菌或比菲德氏菌的益生菌。10. 喝水或花草茶來減少水腫和腹脹。11. 每天都食用營養均衡的綜合維他命。請閱讀每個部分以了解成分詳情,但基本上如下:• 維生素D3,膽促鈣醇,400 至800IU• 鎂,檸檬酸鎂,200 至400 毫克• 維生素B6,100 毫克• 維生素B1,1.1 毫克• 維生素E,400IU• 鈣,碳酸鈣,每天1,000 至1,200 毫克(可分成兩次)• DHA / EPA Omega-3,1,500 至2,000 毫克如果妳有嚴重的經前症候群、經期前情緒障礙症、經痛,請向醫生諮詢是否能每天額外攝取50 至100 毫克的維生素B6,但不要超過200 毫克,以防神經受損和肝中毒。警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對於任何維生素或礦物質或草本營養補充品並沒有像藥物那樣加以規範,因此在食用任何營養補充品之前,請先向妳的醫生諮詢。它們可能會和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並且可能造成危險的後果。
-
2020-10-27 科別.泌尿腎臟
34歲胖男停紅燈秒睡 延求醫致腎功能受損
一名34歲男性3年前檢查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卻未定期追蹤,直到近日發現下肢水腫、倦怠、食慾下降等症狀,甚至下班後開車停紅燈也能「秒睡」,赴醫檢查才發現是慢性腎衰竭合併代謝症候群及睡眠呼吸中止症,雖配合醫囑積極治療,但腎功能已受損,如今只能懊悔忽視身體警訊。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透析室主任林崇智指出,患者身材矮胖,平時沒有運動習慣,每天開車上班,卻常常在等紅燈時睡著,有時在家裡只要不講話,也會在沙發上秒睡,他起初以為是工作忙碌,加上開車太累造成,直到伴隨下肢水腫,才驚覺事不單純,立刻赴醫檢查。經詢問病史發現,患者3年前就發現罹患糖尿病和高血壓,同時體重過重,無適當控制,且以為年紀輕應無大礙,沒有定期回診追蹤拿藥,直到腎臟失去功能,造成嚴重水腫、食慾不振、全身倦怠等症狀,確診為慢性腎衰竭,必須立即進入透析治療,才能繼續正常生活。但因患者合併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有呼吸道阻塞的症狀,若經由傳統透過全身麻醉置放管路恐有風險,在手術麻醉過後無法脫離呼吸器,因此給予在腹部局部麻醉,病患於清醒狀態下置放管路,並配合其生活型態,採腹膜透析治療,讓他維持工作不致中斷。開始透析後,患者水腫、尿毒症改善,再轉診至耳鼻喉科,安排接受手術及正壓呼吸器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後,才大幅改善睡眠品質。林崇智說,根據統計,一般罹患糖尿病及高血壓的病程,在疾病發生造成腎臟的病變,通常約5至8年才會進入末期腎臟病而需要透析,而這名男子為宅男,工作單純,無不良習慣亦無抽菸,但除了未規則控制血糖血壓問題外,同時因合併肥胖、睡眠呼吸中止症,加速腎功能惡化,才會年紀輕輕造成腎功能受損。他提醒,高血糖、高血壓若長期未妥善控制,會對腎臟造成極大傷害,加速進入透析治療階段,此外,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與許多疾病互為因果關係,如心血管疾病、肥胖等代謝性疾病,除了致使腎臟病惡化、影響患者健康,更可能威脅公共安全。另外,腎臟疾病並非老年人的專利,若年輕的家人有上述高血糖、高血壓、肥胖、宅在家等狀況,應時常關心他們的健康,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0-10-24 癌症.大腸直腸癌
網傳連環屁恐大腸癌前兆?! 其實背後真相跟這些有關
放屁是人體正常的生理反應,但屁放得越多不一定健康,有些情況會導致放屁頻率增加,若排便狀況有改變,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網路流傳「連環屁恐怕是大腸癌前兆」引起網友熱烈討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蕭奕宗指出,民眾毋需過度緊張,連環屁與大腸癌之間並非劃上等號,很多原因會導致連環屁,其實每天排氣10幾次都算正常。蕭奕宗說明,以下這些情況都可能是放屁頻率增加的原因:1.飲食:吃太多容易產氣的食物,像是豆類、肉類、蛋、牛奶等,會造成排氣增加。腸道細菌分解蛋白質後,會產生不好的氣味。2.吃太快:進食速度太快,或是邊吃邊講話,大量空氣會同時跑進腸道,使得排氣量增加。3.腸道環境不佳:腸道是消化器官,也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除了負責吸收營養外,也要對抗入侵的細菌與病毒,所以全身免疫細胞IgA最多的地方就在腸道,有著精密的神經系統,又有「腹腦」之稱。在理想狀態下,腸道好壞菌需保持恆定,一旦壞菌增加,就可能導致頻繁排氣。4.排便習慣不良:上廁所時間不固定,使得腸菌增生、排便不順,也容易腹脹、排氣。5.腸道腫瘤:阻塞性腸道腫瘤會導致脹氣,容易出現連環屁。但不是所有腸道腫瘤都容易放屁,大腸包括升結腸、盲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幾個部分,腫瘤若位在右側的升結腸、盲腸,因此處腸道空間較大,腫瘤容易到晚期才被發現,導致已轉移肝臟或腫瘤腸道出血,表現在外徵兆主要是貧血;另外可能出現連環屁的腫瘤,大多長在左側的乙狀結腸、降結腸或直腸,如果合併發生排便習慣改變、大便形狀變細小、容易脹氣等情形,應盡早就醫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大腸癌若能早期發現、盡早治療的話,初期的大腸癌5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除了連環屁要注意外,不排氣也有問題。蕭奕宗說,能吃能睡能拉最幸福,如果不排氣至少也要打嗝,吃進的東西一定要有「出口」,只進不出會變死水,長期可能引發阻塞性腸炎。此外,腹腔或骨盆腔開過刀的病人,術後可能造成腸道沾黏,發生腸阻塞,食物無法順利通過腸道,導致不排氣,所以「排氣」也成了醫護人員觀察病人術後能否進食的重要指標。排氣順暢代表消化好,身心較為舒暢,無法正常排氣,不只影響食慾,心情也會跟著低落。蕭奕宗建議民眾最好養成固定排便時間,同時也要保持規律運動習慣,因為腸道蠕動除了受地心引力作用,也仰賴腹部肌肉力量,強化肌力可促進腸道蠕動。★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10-23 科別.消化系統
肚常痛體重降別輕忽 檢查多顆腫瘤晚期肝癌切除慶重生
基隆市一名在基隆港貨櫃場工作的郭姓男子,去年12月突然常常肚子痛,原本以為只是胃痛買胃藥吃,但後來體重異常下降才覺得怪怪的,到醫院經腹部超音波檢查後,赫然發現多顆肝腫瘤。經轉診至基隆長庚醫院,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腫瘤直徑已超過20公分,已經是晚期肝癌。手術切除後半年未見復發,長庚團隊醫療整合,將傳統上認為不可治癒的疾病,轉換為一個根治性的治療。60歲郭男今天切下醫院為他準備的大蛋糕,一起出席基隆長庚醫院肝臟治療團隊分享治療成果,副院長簡榮南是肝臟移植團隊召集人,他說明國人肝病問題及治療。出席的有醫師宋睿祥、吳儁峰、 鄒騰信等。郭男說,一開始感覺胃漲氣,不舒服,先去藥房買成藥,效果不好,家人勸說去診所檢查,發現可能有腫瘤,才轉到醫院。醫師宋睿祥表示,郭男到醫院來是已經很瘦了,身體狀況不好,腫瘤也太大了,中晚期的肝腫瘤要靠團隊合作,無法單打合作。郭姓男子去年12月因上腹脹痛,體重下降就至腸胃科診所就診。經腹部超音波檢查後,發現多顆肝腫瘤。經轉診至基隆長庚醫院,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腫瘤的直徑已超過20公分,合併左側肝門靜脈腫瘤侵犯,按照巴塞隆納臨床肝癌分期,已是晚期肝癌。郭男接受治療計畫,經肝癌多專科治療團隊討論後,認為以藥物縮小腫瘤後接續手術切除,可以增加手術成功機率。郭男先接受4個月經肝動脈化學治療及標靶藥物治療。經治療後,電腦斷層影像追蹤發現腫瘤顯著縮小。4月醫師成功將腫瘤完全切除,術後肝功能都能維持正常運行,9月的電腦斷層影像追蹤,腫瘤仍未復發。長庚經由團隊醫療整合,將傳統上認為不可治癒的疾病,轉換為一個根治性的治療。醫師指出,肝臟是一個沉默的器官,因為肝臟沒有神經,早期的肝癌幾乎沒有症狀。一旦出現肌膚和眼睛變黃(黃疸)、疲倦、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發燒、腹部腫脹等症狀時,往往已是晚期肝癌。目前新診斷的肝癌中,晚期肝癌就占了四分之一。但根據國建署的統計,晚期肝癌5年存活率只有大約10%。
-
2020-10-21 養生.聰明飲食
不只有苦絲瓜會葫蘆素中毒 毒物專家:花椰菜等食物不明苦味也要小心
近日一名7旬老翁吃下變苦的絲瓜腹瀉數日,經急救後確定為「葫蘆素中毒」所致,新聞一出令民眾驚訝,沒想到平常大家所認知營養豐富的絲瓜竟會引起這麼大的問題。毒物專家招名威教授表示,其實葫蘆素不僅存在於絲瓜中,許多常見的食材也都會有,雖不用過度恐慌,但也要多加留意。 葫蘆素不只存在於瓜類 這些食材有苦味就別吃 招名威教授表示,葫蘆素一般而言廣泛被認為出現在葫蘆科的植物當中,常見食材如絲瓜、南瓜、小黃瓜、冬瓜、西瓜、哈密瓜等瓜類。不過其實像是日常生活中常吃到的花椰菜、高麗菜、大白菜、小白菜、白蘿蔔、紅蘿蔔等十字花科也都含有葫蘆素的存在。另外食材較少見的像是秋海棠科、離水花科、毛莨科、薔薇科也都會有。而該案例所吃到苦味正是出自於葫蘆素,這種成分在尚未發育成熟的植物當中含量較高,也因為帶有苦味,動物嗅覺感知到便也不會食用,可說是植物在自然界中天然的保護機制。 葫蘆素微量影響食慾 重則上吐下瀉影響健康 葫蘆素對於前述這些植物而言是一種保護機制,換言之,對於人類及動物而言就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招名威教授表示,隨劑量不同,食用者輕則覺得苦澀、口感不佳、吞嚥困難等,較嚴重一點就容易出現如案例的腸胃不適、上吐下瀉等情況。而人體有約7成左右的免疫力存在於腸道中,不斷的嚴重腹瀉也可能間接影響到腸胃及人體健康。 日前也有國外新聞報導,民眾因吃下帶有苦味的南瓜,過數日之後出現嚴重掉髮的情況,雖目前原因還有待研究,前因後果也有待證實,但確實這樣的案例及專家指出種種對人體的負面影響,民眾不容忽視。 避免葫蘆素中毒 留意不明苦味及食材品質 綜合前述所敘述的,招名威教授也提醒,在挑選前述這些食材的時候,應選擇信譽度高、有相關認證的店家會更有保障。在食用時候應當留意不明的苦味,特別是近年來人們注重養生,許多人會自行栽種食材,這樣的情況下就很有可能誤食發育尚未成熟的植物,即便發育良好、外觀看似不錯,但實質上也還是有尚未完全發育的可能。據媒體報導,本次案例的老翁就是自行栽種絲瓜。 除此之外,其他不論食用的食材為何也都要注意,除了苦瓜等其他本身就自帶苦味的食物外,一般情況下出現非正常的苦味是一種的警示,代表該食材已不宜食用,例如本文所討論的葫蘆素,或是發霉、食物變質等也都常見會出現苦味。因此若在正常情況下出現不明的苦味,都應盡量避免食用,以避免影響到身體健康。 不慎誤食非正常苦味食物 喝牛奶稀釋留意身體狀況 若民眾真的不慎吃下了有非正常苦味的食物時,招名威教授建議,當下應立即停止繼續食用該食物,並留意身體的後續情況。而當下若情況允許,也可以多喝些牛奶或白開水作稀釋。若出現較嚴重的不適情況就應盡早就醫檢查為佳,以避免間接引起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0-20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很難?把這二個公式記熟並實踐就對了!
這個公式就是:「排出身體的重量大於進入身體的重量」也就是一直維持「排出大於進入體內」這樣的狀況,就能把體重控制下來了。簡單來說:提升排出身體的重量降低進入身體的重量是減重的兩大重點,也是減重成功的關鍵。1、提升排出身體的重量:身體會將不需留在體內的代謝物排泄出去,像是每日都應該要有的排汗、排尿、排便,還有包含每月的經期(經血排出)、偶爾冒痘痘、嘔吐等等。透過這些「排出」可以減少體內的重量,這也是為何許多減重產品往往會讓人腹瀉或小便變多的原因。這方法雖能在短期獲得快速下降體重的成效,但只是將體內水份排出而非分解「真正該瘦」的脂肪,所以大許個人不是很推薦。運動能促進心肺循環、消耗身體儲存的能量,長期持續能分解體脂肪,然後被分解的脂肪再跟代謝物一起排出不管有氧、無氧運動,只要你肯動,都行!2、降低進入身體的重量:調整飲食模式,先喝湯、再吃蔬果和蛋白質、最後醣類,能減少過多熱量的攝取。 大許4321原則的睡前4小時不吃東西,也能減少因為睡前來不及消耗掉的熱量轉換成脂肪儲存的機會。醫藥介入的話,就是透過醫師處方來穩定血糖、飽足感的提升、抑制食慾和阻斷營養吸收⋯來降低過多物質(重量)進入體內,自然就減少脂肪形成的機會。 看了上面的公式是不是覺得減重很簡單啊?但知道歸知道,朋友總是熱情邀約、嘴手心就是對身體特別誠實、對抗美食的意志薄弱到無法掌控。沒關係,我教你的不是如何對抗天性,而是教你一種在生活品質與健康自信取得平衡的協調人生。窈窕身材和減重並非一日可成,有了正確的信念和原則,掌握好上面的減重公式,相信你一定可以成功。文章來源:許淳彰中醫師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dr.dashlife/?modal=admin_todo_tour 延伸閱讀: 減重忌碰碳水化合物? 沒有這回事!不吃恐胖更快 168間歇性斷食3種人別輕易嘗試! 完整減重攻略一次公開  
-
2020-10-15 養生.健康瘦身
沒食慾卻狂嗑甜品、喝飲料!營養師推5大開胃燃脂好食材
關於減重,許多人都有面臨這狀況:不想吃正餐,卻想大啖甜品、冰品、飲料,滿足當下的食慾!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醒,恐不知不覺中吃進了大量的卡路里,讓減重計畫功虧一簣。 減重時期最難以拒絕的即是國民飲料-珍珠奶茶,讓你陷入明明沒吃什麼,體重卻直直升的窘境。潘富子說,一杯全糖的珍奶喝下肚等於吃下12顆方糖,而近年來爆紅的黑糖珍珠鮮奶,看似較為健康,但一杯高達14顆方糖。 潘富子表示,大家都以為控制體重的關鍵在於「運動」,事實上,「飲食控制」、「吃對食物」,才是減肥事半功倍的重要課題!她特別推薦具高纖維、飽足感、加速代謝的5大瘦身燃脂好食材,想成功減肥的人快筆記。 瘦身燃脂好食材1:蒟蒻 蒟蒻的主要成份為葡甘露聚醣(glucomannan),是由葡萄糖及甘露糖結合的多醣類,屬於水溶性膳食纖維。蒟蒻含有非常豐富的膳食纖維,食用後容易有飽腹感、延遲胃排空等好處。 100g的蒟蒻,熱量僅20大卡,對於有減重需求的人而言,確實是相當不錯的低卡食材。但蒟蒻本身幾乎不含蛋白質、脂肪或其他必須營養素,因此,不建議以蒟蒻替代全榖雜糧類食用,會造成碳水化合物攝取不足,導致血糖不穩定、易感疲憊及新陳代謝減緩。 瘦身燃脂好食材2:竹筍 潘富子指出,竹筍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及鉀、磷、鎂、鈣、鈉、鐵、鋅等礦物質。其中,膳食纖維能夠促進腸胃道蠕動,加速糞便排出,避免便秘。100g的竹筍,熱量僅27.5大卡,可說是減重聖品。 竹筍最受歡迎的烹調方式,是水煮後切塊拌沙拉吃。但美乃滋熱量驚人,不妨改用薄鹽和風醬取代做沾醬搭配食用,除了可提升食物風味,也能減少過多的熱量攝取。 瘦身燃脂好食材3:大番茄 俗諺說:「番茄紅了,醫師的臉就綠了」。潘富子提到,這是因為番茄含有豐富的茄紅素、類胡蘿蔔素、磷、鐵、鉀、鈉、鎂、維生素A、維生素B群、維生素C等營養素,每天吃兩顆,就可以滿足體內1天維生素C的需求。 此外,一顆番茄熱量只有25大卡,加上其具有飽足感的膳食纖維、果糖含量又少,可說是減肥聖品。潘富子提醒,番茄與適量油脂一起加熱後還可釋放出豐富的茄紅素,可防止自由基對身體細胞的破壞,降低發炎反應,好處多多。 瘦身燃脂好食材4:各式菇類 潘富子解釋,鴻喜菇、雪白菇、白木耳、黑木耳等各式菇類,可是低熱量高纖維的食材。以香菇為例,100克的香菇膳食纖維高達3.9克,同重量的綠花椰菜膳食纖維約只有2.5克、白花椰菜約2.2克。 膳食纖維可幫助腸道蠕動,又能增加飽足感、不易飢餓,並能維持血糖穩定性。食慾不佳時,不妨拿黑木耳川燙、冰鎮後,淋上佐料做成涼拌開胃菜,可幫助開胃、提振食慾。 瘦身燃脂好食材5:無糖綠茶&黑咖啡 若真的想喝杯飲料解渴,潘富子建議,可選擇無糖綠茶或黑咖啡解饞。 綠茶中的兒茶素(綠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提高新陳代謝、清除自由基等作用,抗氧化能力是紅茶的6倍。研究發現,綠茶能減少脂肪細胞堆積、幫助體內的醣類及脂肪代謝。 咖啡中的咖啡因也是脂肪分解的催化劑,能幫助加快體內脂肪分解。根據《國際運動營養學與訓練新陳代謝》專業期刊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運動選手在運動前30分鐘喝杯無糖黑咖啡,運動後3小時內會比平常多燃燒15%的熱量。
-
2020-10-15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心臟病人常因等不到換心就走了!研究找出可望修復心肌損傷的方式
我們成年人的心臟肌肉再生能力非常低,如果損傷後(例如心肌缺氧/缺血),不論是失去功能或者是死亡,都很難自行修復,而原來心臟細胞的空白位置就會被纖維母細胞佔據,變成心臟纖維化,造成心臟無力,這是心臟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換心是一種治療方法,但來源相當的少,很多人等不到一顆心臟就去世了,如果能夠讓它自行修復或再生,那就真是再好不過了。目前台灣人的十大死因中,第二名就是心臟病,不容小覷。2020年9月14日英國《每日郵報》記者哈根先生(Pat Hagan)報導了一種由海藻膠(Alginate)製成並裝有幹細胞的微小膠囊,可以作為心臟肌肉受損後的治療方法。膠囊大約為一顆米粒的大小,研究人員通過胸部側面的切口將其植入老鼠的心臟肌肉內。膠囊裡面含有30,000個骨髓間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會持續分泌出許多生長因子,這些生長因子可以啟動心肌修復和再生的過程,大幅度恢復心臟功能,這項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生物材料科學》(Biomaterials Science 2020 Sep 15; 8(18): 5061-5070)雜誌上。未來人體研究的結果值得期待。眾所皆知,許多人心肌梗塞(heart attack)急救回來後,發現心肌受損嚴重,導致心臟無力(或叫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而這顆弱化的、肌肉受損的、無力的心臟因為無法有效地將血液推向全身,所以會造成身體各個器官組織產生缺血和缺氧的現象,造成呼吸喘、呼吸困難、疲倦無力、食慾不振、 四肢冰冷、下肢水腫等等的臨床症狀,甚至有心臟肥大和肝腫大的情形。目前醫學界對於心臟衰竭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以及改變生活型態方式藉以減輕心臟負擔,這些藥物可以降低死亡率改善部分心臟功能,但這些藥物並不能讓原本所造成的心肌損害復原回來。所以醫學界一直期望能讓心肌再生,恢復正常的心臟功能。十幾年來,幹細胞治療一直是科學家們努力的方向。幹細胞有很多不同的來源可以得到,骨髓是常常被提到的一個重要來源,強烈的證據指出在骨髓間質 (Bone marrow stroma) 存在有組織特異的幹細胞 (tissue-specific stem cell)。科學家已經了解到,必須直接把這種間質幹細胞送進受損的心肌部位(若選擇注射入血管,不論是靜脈或動脈,效果都很差,只有少部分的幹細胞會到達心臟受損部位),才有可能促進新的心臟肌肉再生。但即便是如此,科學家們的諸多嘗試仍都以失敗告終。失敗的慘痛經驗,發現了兩個重要原因。第一是這些幹細胞會被免疫系統所破壞,因為它們不是心臟內原有的物質而予以攻擊,通常植入幾小時後,就只剩下不到1%。第二則是幹細胞就算直接放進心臟受損部位,它也不願意好好待著,反而會從受損區域跑到身體的其他各部位去,造成效果不彰。這次研究人員使用的海藻膠膠囊,既可以將細胞拘留在心臟受損部位內,不能夠亂跑。同時又可以保護它們不會受到免疫系統的攻擊(14天後仍然在膠囊內存活著),可說是一箭雙鵰,效果非常好,所以受到媒體的大篇幅報導。海藻裡面富含海藻膠(alginate),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不會觸發免疫系統的攻擊。當它被科學家簡單修飾後,可以形成凝膠狀的膠囊,保護幹細胞。同時膠囊外部具有多孔膜,可以讓幹細胞所分泌的各式各樣生長因子從孔洞中持續釋放出來,促進心肌再生。這顆膠囊直徑僅為1.5毫米,是由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頓市的萊斯大學生物工程學系維瑟教授(Omid Veiseh)和貝勒醫學院外科部加塔醫生(Ravi K. Ghanta)所共同研發出來的。加塔醫生將模擬心肌梗塞後的老鼠分成三組,每組老鼠的心包囊(the pericardial sac)內分別植入三種不同的東西,第一組老鼠是植入含有幹細胞的海藻膠膠囊,第二組是植入不含任何東西的海藻膠膠囊(控制組),第三是直接植入完全沒有保護的幹細胞。研究結果顯示,幹細胞膠囊組老鼠的心室功能復原的機會比起直接植入幹細胞組要高出約2.5倍,相當驚人。另外,幹細胞膠囊組老鼠的心肌纖維化的情形比起控制組也大幅度減少了2/3。而直接注射幹細胞組在心肌纖維化上則完全沒有改善的效果。結論顯示海藻膠膠囊包裹幹細胞可以維持幹細胞存活,進而增強心臟復原與再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英國心臟基金會副醫學主任皮爾森教授(Jeremy Pearson)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用幹細胞修復受損的心臟一直是醫學界十多年來的願望,但是到目前為止,這項努力的成果還遙遙無期。而海藻膠膠囊看起來確實是朝正確方向邁出的第一步,值得嘉許。
-
2020-10-14 養生.聰明飲食
減重忌碰碳水化合物? 沒有這回事!不吃恐胖更快
現代人常常因為生活節奏快速,導致三餐無法如理想中一般規律,你吃早餐嗎?除了工作忙碌來不及吃外,不少人因為怕胖,也會選擇省略早餐,直到中午才進食,少吃一餐既減肥又省錢,始得常常一天只吃一餐或兩餐,而但對於吃早餐才有助減重、不吃早會更胖等理論眾說紛紜。吃早餐具控制食慾效果 不易在非進餐時間吃零食對此,美國密蘇里大學特別進行研究,看不吃早餐是否有助減重。研究中將學生分成2組,一組不吃早餐,另一組早餐中吃進500大卡熱量,但早餐的組成以穀片加牛奶或優格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研究長達3週,除問卷調查外並合併腦部核磁共振檢查。 結果發現,腦部掃描顯示吃早餐組的學生不僅有飽足感,且腦部控制食慾動機與獎賞的反應減少,具有控制1天食慾的作用,不易在非進餐時間吃不健康的零食。含碳水化合物 助加快新陳代謝、抑制飢餓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追蹤調查10000名中國民眾飲食習慣長達5年半,發現每天平均攝取5公克味精的人,發胖機率較每日攝取不到0.5公克味精者增加30;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校區人類營養中心收集4431人的減重研究則發現,減重效果最好的人,是攝取碳水化合物最高組,攝取最少組反而最胖。該研究結果刊登於來自於《肥胖期刊》、《美國臨床營養期刊》。 另外,研究人員分析,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有助加快新陳代謝,並能抑制肌餓感,來源最好是香蕉、燕麥片、糙米與馬鈴薯等食物。延伸閱讀: 減重失敗都是澱粉的錯? 誤會大了!是「它」在扯你後腿 減肥到底要不要吃早餐? 營養師的答案可能跟你的不一樣
-
2020-10-12 癌症.其他癌症
膽管癌傳統手術效果有效 醫:次世代基因定序有新契機
膽管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而且無論是傳統的切除或是化學治療都有其局限,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呂學儒說,隨著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的發展,已為這些病患帶來新的治療契機。曾有膽管癌合併肝臟轉移的病患,經由傳統化學治療無法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但經基因定序顯示該患者有特殊基因型態表現,在給予免疫治療後,影像上顯示腫瘤有縮小,病情也大幅改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外科主任李祥麟上午和呂學儒一起開記者會,他說,罹患膽管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一般只會出現右上腹痛、噁心、食慾不振及體重減輕等非特定症狀;進展到晚期,才會出現如皮膚癢、黃疸、眼睛泛黃、及小便呈茶褐色等膽管組塞的症狀。大多數膽管癌病患無法早期診斷,容易錯失治療黃金時期。他說,若臨床上懷疑是膽管癌,一般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但手術對於長在肝門或總膽管附近的膽管癌,因附近的主要供應肝臟的大血管相當多,難度相對很高;另外若是長在肝臟內部的膽管癌,雖較有機會切除,但常因症狀不明顯,常常等到病程晚期才被診斷出來,而使得預後不佳。呂學儒也指出,依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的治療指引,針對手術無法切除或轉移性的膽管癌,須採用化學治療,但這類病患診斷時多半年紀偏大、期別較晚,治療上也相當困難。以往免疫療法中的傳統定序方法,一次只能針對某一特定目標基因進行檢測,無法同時判讀多個不同的目標基因,相當耗工且費時。但現在的次世代基因定序在改良定序過程後,已大幅提升基因定序的效率。除了可以同時定序上百個特定基因之外,其結果也可提供臨床醫師作為治療上參考的指引。他說,過去針對膽管癌,無論是切除或是化學治療的效果都相當有限,但有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的輔助之下,可抽取腫瘤組織的DNA進行基因檢測,若檢測出有特殊基因型態,配合免疫治療,的確可以提供病患不錯的治療效果。
-
2020-10-08 該看哪科.婦產科
懷孕遇到新冠疫情 4撇步安心養胎
當懷孕碰上新冠肺炎疫情,讓準媽媽們原就焦慮的情緒更加緊繃,專家建議減少接觸負面訊息,必要時可上網路社群尋求孕產婦同儕支持,若發現飲食與睡眠已受到影響,且無法抽離低落情緒時,請尋求專業心理資源。看見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陳彥琪正是於新冠肺炎期間生下二寶,但在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最緊張的時候卻是最需要頻繁產檢的最後孕期階段,雖然防疫中心呼籲民眾減少進出醫院頻率,但肚裡寶寶一有風吹草動還是只能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在疫情中的懷孕心情唯有親身體會才能了解其中酸澀;如何讓孕產婦能安度疫情中的孕期,提供如下四個撇步。撇步一:建立網路聯絡社群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防疫中心呼籲應減少出門、減少社交活動、減少出入醫院,也導致許多孕產婦媽媽教室也不能去、親友互動也減少,過著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閉關生活。但社交對孕產婦來說其實非常重要,陳彥琪建議篩選好的社群網站、line群組、PTT等,透過網路認識有相似經驗、共同話題的人,也能一起解決相似的難題,例如孕期不適如何舒緩、寶寶衣服怎麼準備、孕期體重與營養如何補充等。陳彥琪表示網路社群對孕產婦來說,是個可以提問、分享經驗、協助決策的地方,能減少孕期的焦慮外更重要的是「感覺不孤單」。不過,網路資訊也較難辨別真假,陳彥琪呼籲若是真有疑慮建議向專業人員諮詢為佳。撇步二:減少吸收負面訊息新聞不斷播送疫情造成的感染人數、死亡人數,過多的負面訊息容易造成閱聽人的焦慮緊張,陳彥琪建議孕產婦如果察覺自己開始胡思亂想就要「暫停」、「止損」、「正念」,去除此刻腦中的負面想法,了解自己是因為新聞報導才產生此刻的過度焦慮,轉念試著給自己一些正向思考,例如:在國內比起染疫人數,更多人因為確實配戴口罩、勤洗手而沒有感染,就算感染了,也是可以治療痊癒的。撇步三:對自己寬容一些陳彥琪表示孕產期生活作息變動大,如記性變差容易漏掉事情引發自責,產後可能因為照顧寶寶而無法充分睡眠等;建議孕產婦對自己寬容一些,生活步調放緩一些,不用強求母嬰同室或親餵母乳、接納親友照顧寶寶的意願等。依循固定產檢、新生兒回診時間並配合信任的醫師,減緩自身的焦慮。放下對於「100分媽媽」的執著,才能寬心地感受新生命的美好。撇步四:尋求專業諮詢新冠肺炎疫情中,親友探視寶寶過程是否確實隔離防護、帶寶寶出門打預防針怎麼戴口罩、推車防護罩如何裝置等,都讓新手媽媽更為忙碌,加重焦慮及挫折感。陳彥琪表示如果持續感到悲傷和心情低落、不再感到開心,總是感到疲倦、覺得自己無法照顧好寶寶、食慾不振或甚至想要傷害自己,都要記住請尋求專業心理資源。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心理諮商、資源轉介、成長課程、教育訓練等心理保健服務。在你需要的時候,心衛中心始終都在。諮詢專線:(02)3393-7885(請幫幫我),每週一至週五09:00-22:00官方網站:https://bit.ly/3iKlCga粉絲專頁:https://bit.ly/3jHPtqO孕產期身心調適及憂鬱防治衛教資源:https://is.gd/g9dLfK新冠疫情衝擊整個世界,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如何在疫情下安度孕產期,陳彥琪鼓勵孕產婦們學習自我覺察、自我接納、接受親友的幫助、好好的飲食與適量的運動;即便身處疫情中,新生命的到來還是一件值得用美好心情來期待的喜事。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25
-
2020-10-07 科別.感染科
父親得帶狀疱疹 11月大女嬰感染水痘
未滿1歲洪姓女嬰差幾天就可施打水痘疫苗,未料被罹患帶狀疱疹的爸爸傳染水痘病毒,未施打過水痘疫苗的新住民媽媽也感染,一家三口一起戰「痘」。醫師提醒家長,千萬別忽略孩子應常規接種的疫苗,「一針也不可懈怠」。11個月大洪姓女嬰的父親是台中人,一家人配合他的工作都住在離島,女嬰爸爸見女兒高燒不退並長皮疹,在離島就診兩次,當地醫師懷疑感染水痘,且擔憂有併發症,建議回台灣就醫。氣候因素影響,女嬰發病後第4天才飛回本島,孩子除高燒,水痘愈長愈多且食慾極差,一下飛機趕緊送急診。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醫師余孟恭指出,反覆高燒的女嬰到急診室時,頭、臉與軀幹都已出現紅疹、紅色丘疹,合併嚴重搔癢,導致水痘破裂與局部皮膚細菌感染;住院後進一步從女嬰接觸史清查傳染源,發現孩子發病前兩周,父親曾長皮蛇(帶狀疱疹),沒幾天孩子也反覆發高燒且冒出細小紅色皮疹,推測極可能是被父親傳染。可怕的是女嬰母親陪病3天,居然也開始冒出紅色皮疹,醫師詢問才知道,女嬰母親是來自越南的新住民,從未施打過水痘疫苗,因孩子長水痘也被傳染,一家三口一起治療。父親持續觀察外,女嬰與母親也投以抗病毒、止癢的抗組織胺及治療細菌感染的抗生素等藥物。住院5天後,女嬰從最初的水疱發展到膿疱最後結痂,母親則在用藥後快速好轉。余孟恭說,治療水痘最好的方式是注射疫苗,只要曾經接種過疫苗,身體多少還會有抗體具有保護力,即使再次感染水痘病毒,症狀會輕微一些,併發症狀也會少一點。他建議女嬰滿周歲後,仍應再施打水痘疫苗,讓保護抗體維持更高、更好。余孟恭提醒,長水痘不可輕忽,因要擔心的不只是留下痘疤而已,還有重症疑慮的出血性水痘,感染水痘的幼兒須留意有無繼發性細菌感染、敗血症或腦炎等併發症;老年人則應注意是否有肺炎、敗血症等併發症,及時適當治療十分重要,才能避免致命危機。
-
2020-10-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川普染疫肺受損機率高?重症醫指6症候群,老、胖、慢性病是危險關鍵
我們平常都會將持續「咳嗽」、「發燒」和「嗅覺喪失」,視為covid-19的三大症狀。那是醫者主觀的強硬的認知。 其實人們都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同輕重症狀,包括偏頭痛、肌肉疼痛、疲勞、腹瀉、意識錯亂、食慾不振、呼吸窘迫等。 疾病的進展及其後果在人與人之間也有很大不同,這可以從輕微的流感樣症狀或簡單的皮疹到嚴重病情,甚至死亡表現出來。 為了弄清特定症狀是否傾向於同時出現以及與疾病進展之間的關係,研究大數據分析顯示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特定時間,會出現「6種不同的covid-19“類型”」。 新冠肺炎老、胖更危險?6類型與呼吸輔助器比率 1.不發燒的「流感」:偏頭痛、嗅覺喪失、肌肉疼痛、咳嗽、喉嚨痛、胸痛、不發燒。 2.發燒的「流感」:偏頭痛、嗅覺喪失、咳嗽、喉嚨痛、聲音嘶啞、發燒、食慾不振。 3.胃腸道:偏頭痛、嗅覺喪失、食慾不振、腹瀉、嗓子痛、胸痛、無咳嗽。 4.一級嚴重(疲勞):偏頭痛、嗅覺喪失、咳嗽、發燒、聲音嘶啞、胸痛、疲勞。 5.二級嚴重(意識混亂):偏頭痛、嗅覺喪失、食慾不振、咳嗽、發燒、聲音嘶啞、嗓子痛、胸痛、疲勞、精神錯亂、肌肉疼痛。 6.三級嚴重(腹腔和呼吸道):偏頭痛、嗅覺喪失、食慾不振、咳嗽、發燒、聲音嘶啞、嗓子疼、胸痛、疲勞、精神錯亂、肌肉疼痛、呼吸窘迫、腹瀉、腹痛。 科學家調查發現,需要氧氣或呼吸輔助工具的比率 :組別1:1.5%組別2:4.4%組別3:3.3%組別4:8.9%組別5:9.9%組別6:19.8% 組別6幾乎50%的患者都得住院。而組別1中,只有16%才需住院。那些老人、慢性疾病患者(例如糖尿病、肥胖)和肺病患者,大部分會呈現在組別4、組別5和組別6。反之,多會出現組別1、組別2和組別3的症候群中。 川普老、胖是危險關鍵?醫:還得小心後遺症 依白宮新聞秘書麥肯內尼稱他症狀輕微,醫生說他難掩疲態,也有報導指他呼吸困難、咳嗽、發燒、疲勞、呼吸窘迫...這些都是屬於組別6的三級嚴重(腹腔和呼吸道),這組別6幾乎50%的患者都得住院,所以川普也小心的去住院去了。 美國廣播公司(ABC)甚至還報導,川普有發燒、發冷和咳嗽等症狀...。根據《美國廣播公司》(ABC)的報導,川普曾有發燒、畏寒和咳嗽等症狀。臨床上有部分重症患者反映在病發時就是會先感到刺骨的寒意,伴隨全身性的痠痛,例如有人在溫暖的室內發抖,嚴重還可能出現幻覺,這也可能是呼吸衰竭前的重症表現之一。如果有這些症狀,川普要小心了。 白宮醫師康利表示,總統川普「今早情況非常良好」,「我們對他的進步非常開心」。川普已經超過24小時沒有發燒,先前包括咳嗽、鼻塞以及疲倦等症狀,都已逐漸改善。 在6月Respiratory Research國際期刊論文研究新冠病毒,出院30天後,測他們的影像和肺功能情況。這些已經一個月出院後的病人54.3%,其電腦斷層掃描仍然發現異常。即使出院當天,仍然有83.3%電腦斷層掃描異常現象包括了毛玻璃的肺,纖維化現象等。那些已經康復一個月後的病人,有75.4%的人肺功能障礙依然存在,不因為影像恢復正常了,肺功能也恢復正常了! 在6月Respiratory Research國際期刊論文研究新冠病毒出院30天後,測他們的影像和肺功能情況,一個月後45.7%的COVID19 病人影像是正常的。仍然有75.4%的肺功能是障礙的。尤其是COVID19 重症病患,他們的DLCO障礙下降,在一個月後仍然非常顯著 ( 重症:75.6% vs輕症:42.5%,p=0.019) 一個月後依國際期刊論文,也許川普輕症恢復仍有42.5%有肺功能障礙;如果川普不幸重症恢復仍有75.6%非常顯著有肺功能障礙。 呼籲各國領袖、宗教大師,愛你的子民,愛你的弟子,任何人類不應有COVID 19的 感染,這才是人間至愛!
-
2020-10-06 科別.兒科
男童肥胖治療小雞雞 男性荷爾蒙一打竟意外導致性早熟
一名10歲男童從小生殖器就較短,雖然1歲前疫苗接種時經兒科醫師檢查過都表示正常,但隨著年紀增加,男童的食慾快速上升,不僅肚子變得圓滾滾,洗澡時發現生殖器變得更不明顯,到醫院就診經抽血發現膽固醇過高,恐因體重過重導致雄性激素過低、生殖器短小,便幫其注射男性賀爾蒙,不料一個月後男童聲音竟變得低沈,臉上也開始出現青春痘,讓母親十分慌張,趕緊送往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求診。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兒童內分泌科醫師劉明侑說明,在門診時發現,男童的生殖器實際長度為5公分,雙側睪丸都沒有青春期發育的跡象,卻已開始變聲,也長出一些陰毛。抽血報告顯示跟青春期相關的濾泡激素和黃體激素都很低,只有雄性激素高達7.01ng/mL,檢查骨齡發現生長板已加速癒合,遠超過男童的年紀。劉明侑診斷,男童是因接受了不必要的男性賀爾蒙治療,導致身體產生性早熟的現象,再加上原本體重就超重,於是骨齡就快速增長,造成生長板不正常的提早閉合。在暫停男性賀爾蒙的治療後,同時搭配營養師的飲食控制計畫,男童的體重明顯獲得控制,第二性徵也沒有再持續發育下去,後來追蹤抽血報告和骨齡也都進步許多。劉明侑表示,男生的青春期發育時間介於9至14歲,每個人的差異性很大;量測陰莖的長度應該從根部(恥骨聯合處)開始量起,對於那些皮下脂肪較厚的孩子,視覺上覺得長度不夠往往是陰莖埋在皮下造成的錯覺,俗稱「包埋式陰莖」,推測男童是因體重過重,導致陰莖測量產生誤差,同時年紀才10歲尚未開始真正進入青春期,所以雄性激素較低誤接受不必要的治療。事實上,只要良好的控制體重,保持均衡的飲食與運動習慣,一般男生大多會在14歲前開始進入青春期,第二性徵自然會逐漸發育至成年人的狀態。若是提早暴露、或接觸到男性賀爾蒙,不僅會提早促使第二性徵發育,產生「性早熟」的現象,同時造成骨齡的快速進展,導致生長板提早閉合,影響到孩子以後的成人身高。劉明侑指出,由於男生的第二性徵初期表現為睪丸成熟(體積超過4 c.c.或直徑超過2.5公分),醫師在檢查時會利用專業的睪丸測量器(orchidometer)來判斷孩子是否已經開始發育。近年來因為飲食習慣的改變,體重超重的孩子越來越多,青春期發育也跟著提早不少。如果家長對於孩子的第二性徵發育有疑慮,建議尋求專業的兒童內分泌科醫師檢查,透過正確的醫療診斷,才不會讓孩子接受不必要的治療而錯失成長的黃金時期。
-
2020-10-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老人貧血原來是大腸癌上身 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
3名90多歲的老人家因貧血、頭暈等原因就醫,都診斷出大腸癌,腫瘤體積大,甚至幾乎完全阻塞腸道,因年紀大,原本放棄手術,經大千醫院外科主任馮啟彥討論後,3人接受腹腔鏡微創手術,成功切除大腸癌,術後恢復狀況良好。96歲涂姓老婦人頭暈跌倒急診,抽血檢查血紅素只有4.6(正常值12以上),經胃鏡及大腸鏡檢查,確認橫結腸大腸癌;95歲李姓老翁食慾不振、腹脹到醫院就診,檢查診斷乙狀結腸癌,且腸道幾近完全阻塞;另名93歲的黃姓老婦人因食慾不振、頭暈及疲倦急診,檢查血紅素值5.5,經檢查發現是右側大腸癌,且腫瘤體積大,幾乎完全阻塞腸道。3人因年紀大,家屬擔心手術風險高,原本想放棄治療,經與馮啟彥討論,接受腹腔鏡微創手術,成功切除大腸癌,馮啟彥表示,大腸癌目前是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好發於中老年人,初期沒有特別不舒服的症狀,除非腫瘤很大引起腹痛,或是解血便合併貧血,病人才會驚覺大腸癌的發生。馮啟彥指出,大腸癌治療有腹腔鏡微創手術,傷口小、復原快,一般手術後2天可下床走動,3到5天即可進食,因此病人雖然年紀大,但若與醫師討論及評估後,仍是可以接受手術治療改善病況的,他曾醫治過的病患,最高齡是103歲,術後恢復良好。他說,人口老化比例增加,加上長輩表達能力較差,身體有狀況常常連自己也不知道,容易錯過黃金治療期,民眾要多多關心家中長輩的健康,如遇疾病需要治療時,也不要輕言放棄,可多與醫師討論,找出適合的治療方式。
-
2020-10-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川普使用類固醇 感染醫師:應該有肺炎恐不是好事
美國總統川普確診新冠肺炎,病情全球關注,他今天還搭車繞行,想表現自己健康狀況良好,但國內的感染科醫師從川普的醫療團隊說明已開始使用類固醇,認為「應該不是好事」,川普應該已有肺炎的症狀,而發病一周後是轉為重症或好轉的關鍵期,本周四可以觀察。前台大感染科醫師孔祥琪在臉書上分析川普的病情,表示根據醫療團隊的說法,川普有兩次短暫的血中氧氣下降,而給予類固醇「地塞米松」治療,同時也使用瑞德西韋,但媒體詢問團隊川普是否有肺炎症狀時,回答地非常隱晦「有一些預期中的發現,但沒有臨床上值得擔心的」,並沒有直接說明有或沒有肺炎。孔祥琪表示,根據英國牛津的大型研究,類固醇是要用在使用呼吸器的重症病患或是使用氧氣中重度患者才可降低死亡率。不需要氧氣的輕症是沒有效的。而類固醇目的是降低發炎反應,因為肺炎嚴重程度跟發炎反應是相關的,如果能夠降低發炎的反應,肺炎就不會那麼嚴重,死亡率可能就會下降。因此,川普應該是有肺炎,且已經有觀察到血氧下降,所以醫師才會判斷要給予類固醇。若沒有一定程度的肺炎,依照目前的科學證據,是不應該給予類固醇的。台灣的新冠治療指引第八版也放入了類固醇,根據最新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結果,若經主治醫師評估藥物治療的效益與風險,並充分告知後,可考慮對嚴重肺炎以上程度(未使用吸氧治療下的 SpO2≦94%、需使用吸氧治療、機械式呼吸器或 ECMO)之確診個案給予類固醇治療。他表示,類固醇俗稱美國仙丹,打下去之後不管什麼疾病通常病人會馬上覺得有所改善,精神食慾都變好,也會暫時退燒。但如果效果一過去,原本的疾病沒有解決的話還是會再惡化的。另外類固醇也會有壓制免疫力造成續發細菌黴菌感染,或是反而讓病毒快速生長的可能,使用要非常小心。他個人是覺得類固醇也許用的有點太早了。不過沒看過川普的X光,相信白宮的醫師應該也不是塑膠作的,「繼續看下去吧....老話一句,發病日是星期四,這個星期四左右是關鍵」
-
2020-10-01 養生.聰明飲食
季節更替脾胃易出狀況 3道初秋食療藥膳,幫你養生護脾胃
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濕邪困脾,運化失常,久之則氣血生化乏源,導致其他臟腑功能低下。所謂“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換季入秋時,養生以健脾為主,輔以祛濕,脾胃功能正常是人體健康的重要保證,也是中醫認為的“四時脾旺不受邪”。由夏入秋,發現身邊肚子不舒服的人開始多了?夏秋換季時,脾胃病確實容易多發。這是因為,這個時節往往濕熱多雨,餘暑未消,正值中醫裡的「長夏」時節。長夏之季暑濕盛行,極易傷及人體的陽氣。加之天氣依舊較熱,人體陽氣外洩較多,故而中寒導致脾胃虛弱。同時,中醫認為脾臟喜燥惡濕,濕熱之邪更易傷脾,外濕好犯脾,內濕易困脾,終始循環,脾運化功能失常,臨床多表現為乏力、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季節更替,脾胃容易出狀況這段時期出現腹瀉、消化不良等脾胃病的原因,可歸結為以下幾點:1.飲食不潔當下天氣仍炎熱,雖然冰箱、空調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但如果用之無度,也會成為隱形的健康殺手。比如,夏季食物保質期短,易變質,很多人因為節儉,將隔夜飯菜放在冰箱中或不注意食物的保質期。殊不知,冰箱內更易滋生細菌,各種食物間細菌也容易交叉傳播,最後傷及脾胃得不償失。2.過食生冷中醫認為脾胃喜暖惡涼,寒涼食物耗傷脾胃陽氣,造成水濕不能運化造成寒濕內生,造成腹痛腹瀉等症。要知道,寒涼食物不僅指冰激凌、冰鎮飲料,也包含一些性寒的食物,如西瓜、獼猴桃、生梨,過量進食會損傷脾胃的陽氣,若本身脾胃就虛寒,就更容易出現腹瀉、腹痛。中醫認為養生應順應四時,夏季應熱反寒,寒傷脾胃,極易致脾胃病的複發或加重。此外,這個時節雖早晚逐漸轉涼,但白天仍高溫難耐,很多人喜歡久居空調房,“空調病”也隨之而來。尤其對老人、兒童及體質較弱人群,長期處於冷熱頻繁切換的環境裡,也易引起胃腸道不適。3.飲食不知節制夏季很多人喜歡吃大排檔、燒烤,圖一個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但若大量進食,會使胃黏膜呈充血、水腫狀態,易引發胃炎。若本身就有脾胃疾病,再進食大量辛辣食物,會傷害食管和胃,結果就會讓人產生胃灼熱的感覺,使胃局部血管擴張、充血,也會對潰瘍面產生刺激作用,造成胃腸炎的加重。而油炸食物熱量高,多吃會使人發胖。油脂多很難消化,會加重消化道的負擔,多吃會引起消化不良,還會導致血脂增高。若本身就有脾胃疾病,再大量進食油炸食物,就會導致脾虛,進而出現反胃、腹瀉等症。要避免此類病症的發生,除了要少吃油炸食物,日常烹調也要少放油。要進食油炸食物時,可用吸油紙吸一下,以減少油脂攝入。4.情志內傷中醫認為“憂思傷脾”,心理問題被認為是許多疾病的誘因,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都會引起健康問題。這個時節,天氣炎熱依舊,節奏本來就快的都市生活加上炎熱帶來煩躁,使得負面情緒滋生。典型的表現是腸易激綜合徵(簡稱“IBS”),該病會在焦慮緊張的狀態下誘發,表現為腹痛、腹脹、腹瀉或便秘,良好心境有利於緩解這類疾病。抓住長夏之季,顧護脾胃養脾攝生這個時節雖易引發較多脾胃病,卻也是健脾養脾的好時節,脾胃為後天之本,運化水穀則生機可得,人體後天的生存均賴脾胃得以實現,而長夏為脾所主,所以脾的正常功能得以實現,就需要在長夏之季顧護脾胃,養脾攝生,生活中可注意幾方面:1.保持平和的情緒憂思傷脾,過多無效的思考、憂慮的情緒都會使脾胃運化困頓。現代人因為對身體運轉狀態知識的欠缺,加上受生活和工作方式等多方面影響,很容易不小心傷到脾胃。換季入秋之始,年老體弱或平素壓力大者應作好心理準備,保持心態平和,以良好的心境,去抗禦自然界的負性影響。2.規律飲食飲食定時定量,細嚼慢嚥,把握“溫軟淡鮮少”原則,即溫暖柔軟的食物易被脾胃吸收;飲食清淡,切忌辛辣、過甜、過鹹,易增加胃酸;忌肥甘厚味,如動物內臟、五花肉等;新鮮蔬菜、瘦肉、魚、雞蛋等則比較可取。飲食要新鮮,少量多餐,控制好進食量,不宜過飽,不要讓胃腸超負荷工作。3.健脾、祛濕、化濕入秋之際,調理脾胃應側重健脾、祛暑、化濕,可適當吃些綠豆、赤小豆、蓮子、絲瓜、薏仁、茯苓等健脾祛濕之品。容易便秘的人要減少久坐,多吃綠葉蔬菜,增加膳食纖維攝入。秋燥症應多食含維生素A、B、C、E類食品,如胡蘿蔔、藕、蜂蜜、銀耳等以養血潤燥,提高抗秋燥、抗疾病能力。秋為收藏季節,體內肺氣相對旺盛,常乘虛侵肝。故在飲食中應減辛增酸,酸性食物入肝,有助肝氣強盛,不致於受外邪侵傷,從而預防胸悶胸脹、噯氣等不適的發生。4.飯後散步保持適量的運動,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要注意的是,並非吃完飯後立即散步,而是要休息至少十分鐘再進行,飯後半小時內不得做劇烈運動。5.揉肚臍一手掌心或掌根貼臍部,另一手按手背,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每次約五分鐘,每日1-2次,健脾和胃,消食導滯。6.按摩足三里足三里位於膝眼直下三寸處,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調中理氣,適用於各種類型的脾胃病變。初秋食療藥膳推薦●薏米赤豆湯原料:薏苡仁、赤小豆各30克、紅棗5枚、白糖1匙。做法:薏苡仁、赤小豆洗淨入鍋,加水2大碗,小火慢煮1小時後,加紅棗、白糖,再煮30分鐘,至豆爛離火,當點心吃。功效:適合夏季各種人群飲用,可清熱健脾、利濕輕身。●三色豆湯原料:白扁豆、紅小豆、綠豆各30克。做法:白扁豆、紅小豆、綠豆洗淨入鍋,加水小火慢煮1小時後,再煮30分鐘,至豆爛離火,煮粥食用,每日一次。功效:健脾化濕,和中消暑。此湯甘甜可口,可清熱除濕。常食有助於解除疲勞。●木瓜排骨湯原料:新鮮木瓜1個,花生仁150克,豬排骨500克,紅棗9枚,適量食鹽、味精。做法:洗淨木瓜,去除瓜皮瓜子,切成厚片。用清水將花生仁浸泡30分鐘,洗淨排骨,紅棗去核,放入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燉煮3小時,加適量的鹽、味精即可。每天1-3次,每次100毫升,可佐餐食用。功效:清熱潤燥,健脾通便,對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消化不良或口渴咽乾,有助於緩解症狀。作者:邢練軍喻曉(作者邢練軍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浦東分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喻曉為主治醫師)(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9-30 科別.感染科
人類染食腦蟲全球僅百例 台灣曾有個案泡湯感染
一名美國男童感染俗稱食腦蟲的福氏內格里蟲殞命,但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並不常見,人類經鼻子吸入含福氏內格里蟲的水而感染,台灣過去也曾有個案因泡湯感染。美國媒體報導,這名男童感染福氏內格里蟲(Naegleria fowleri),9月8日宣告不治。男童可能是在市中心的水上公園玩耍時接觸到污水,不久後身體不適。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衛教資料,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的致病原是內格里阿米巴,為環境中自由營生的單細胞阿米巴原蟲,有40餘種,其中只有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會感染人類。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此疾病於1965年在澳洲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病例,主要發生於夏季。截至2012年統計資料顯示,全球確定個案約235例。根據疾管署資料,台灣在2011年有1例確定個案,為首例因溫泉水感染阿米巴腦膜腦炎死亡事件。該名病例為75歲健康男性,會定期泡溫泉。個案出現頭痛、頸痛、食慾不振、手腳發麻、全身無力,發病後25天死亡。經檢驗確認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所導致的腦膜腦炎,個案暴露的溫泉池也檢測出含有此種寄生蟲。莊人祥說,此疾病為人體與環境致病原接觸所導致,不會經由人與人接觸傳播,人類病例罕見,疾管署過去曾持續監測不明原因腦炎結果,也未曾發現。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為淡水湖泊、河流中自然生存的單細胞寄生蟲。各國文獻資料顯示,在溪水、湖泊、溫泉和土壤等,都曾有檢出的紀錄,而鹽度較高的海水未檢出。感染的途徑是人類可能在自然水域活動時,將病原體吸入鼻腔,並沿著嗅覺神經進入腦部而發病,但喝下遭病原體污染的水則不會被感染。該疾病潛伏期約1至7天,發病後病程進展快速。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表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可能鑽到腦部導致腦膜炎,目前沒有解藥,感染者「非死即重傷」。吳昌騰指出,一旦感染,最初可能出現腦膜炎症狀如發燒、噁心、嘔吐、脖子僵硬等,後續恐衍生嚴重的神經性問題,如癱瘓、無法言語、無法吞嚥等,和中風後遺症類似,若侵犯到腦幹則可能危及性命。最近台灣掀起一股野外露營、爬山風氣,吳昌騰建議,民眾若到野溪、野外溫泉玩水,除了注意安全,也應避免把頭部浸入水中。疾管署建議,除了避免把頭浸入水中,民眾應避免在炎熱、水溫高或低水位時戲水,並避免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若於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相關接觸史。
-
2020-09-30 科別.精神.身心
一碰到雨天、天氣漸涼心情就鬱卒? 常有6大現象小心是季節性情緒疾病
近日天氣漸漸轉涼,愈來愈有秋天得氛圍,比起夏天,下班離開公司看到天色通常已黑壓壓一片,又或者遇上下雨天更是鬱卒,這些情況是不是都讓你感到淡淡哀愁與感傷?每到季節的轉換總覺得心情都好不起來,甚至沒食慾、對生活提不起勁,小心你可能罹患了季節性情緒疾病! 季節性情緒疾患 連續2年出現重度憂鬱症狀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陳致遠主任表示,季節性情緒疾患(Season affective disorder,簡稱SAD),又稱冬季憂鬱症(Winter Depression),患者至少連續兩年出現季節性的情緒障礙,主要症狀會有憂鬱、無力、無價值感、難以專注、食慾改變、睡眠障礙等重度憂鬱症狀。 病因與病理機轉有關 給予光照療法加抗憂鬱劑治療關於病因有多種說法,陳致遠表示,造成此病的可能病理機轉,包括:血清素的缺乏、內在的生理時鐘失調、褪黑激素、多巴胺、Y神經胺等有關。而人造光可藉刺激血清素生成而改善,可是這說法仍有爭議,故治療典型的SAD,可以光照療法加抗憂鬱劑治療,至於非典型的夏季SAD,可給予減少日照,增加清涼感等環境治療,並加以藥物治療。陳致遠提醒,在季節交替的時候,應多關心身邊親友的身心狀態,多給予陪伴與關懷,如果是有在固定服藥的身心科病人,若出現症狀的變化,應儘速安排回診由專業的醫師診療,控制症狀。 延伸閱讀: 心情差靠吃發洩? 常吃3種食物反倒更憂鬱 天氣冷心情跟著鬱卒? 吃對10種食物趕走你的壞情緒
-
2020-09-29 癌症.抗癌新知
每一種癌症都會骨轉移嗎?發生了怎麼辦?醫師圖文解說
「唉呀!」61歲的趙先生要從沙發起身時腳拐了一下,冷不防跌落到地上,正想要爬起身,卻因為右腳劇烈痛而動彈不得。家人見狀,連忙將趙先生送到急診室。經過系列檢查,醫師向趙先生與家屬說明:「趙先生罹患了攝護腺癌,且因病程屬晚期,癌細胞已經轉移到骨骼內,趙先生會輕易骨折便是骨轉移導致。」面對突如其來的巨大難題,趙先生與家人只感到手足無措、說不出話來。隨著血液循環轉移到骨骼的癌細胞所謂的癌症骨轉移,就是癌細胞隨著血液循環轉移到骨骼裡。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主任黃志平醫師說,所有的癌症都可能發生癌症骨轉移,其中,又以攝護腺癌、非小細胞肺癌、乳癌、多發性骨髓瘤這四癌的患者為高風險族群。黃志平主任進一步指出:「骨頭內部其實一直處於變動的狀態——由破骨細胞移去老舊骨質,造骨細胞製造新的骨質。但是,當癌細胞轉移到骨頭後,過度活化的破骨細胞會讓遭侵犯的骨骼變得越來越脆弱,進而引發骨骼疼痛、脊神經壓迫、病理性骨折等骨骼併發症。治療癌症骨轉移的重要骨骼併發症發生後,癌友會因長期的骨骼疼痛,生活品質降低;病程惡化後,還可能發生癱瘓需要臥床,工作將被迫中止;若需要進一步進行骨骼手術,醫療成本也會增加。因此,骨轉移對癌友的衝擊絕對不容小覷,若不及時控制,生活、健康、經濟將全面受到衝擊。 為了降低癌症骨轉移的影響,黃志平主任說,癌友莫名出現持續性定點骨骼疼痛,可千萬別輕忽,應趕緊向醫師反應,並遵照醫囑接受相關檢查,以利及早發現、及時治療。確診骨轉移也無須擔心,今日已可透過皮下注射的單株抗體或靜脈注射的雙磷酸鹽類藥物控制骨轉移,患者僅須規律回診,就能控制骨轉移,延緩骨骼併發症發生。骨轉移日常保養重點除了藥物支持外,日常照護也很重要。黃志平主任提醒,在飲食方面,骨轉移患者營養補充的重點是要攝取足量的鈣質與維生素D,目標是每天鈣質攝取達1000毫克、維生素D達400 IU(國際單位)。黃志平主任也建議,患者們若屬於外食族可以選擇購買容易的牛奶;食用富含維生素D與鈣質的黑木耳,則能一次補充所需營養;假使食慾不佳、食量較少,也可以考慮搭配鈣片或含有維生素D的營養品。在運動方面,很多患者會誤以為,癌症轉移到骨頭時,骨頭較脆弱就不該運動,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黃志平主任叮嚀,發生骨轉移後,還是建議癌友們在醫囑下,進行像是快走、游泳、騎腳踏車等緩和運動,藉此維持體力、心肺功能,以減少未來失能的機會。黃志平主任也提醒,所有的藥物都可能發生副作用,使用骨轉移的藥物,有1%至2%的機率發生顎骨併發症。因此患者在接受骨轉移治療之前,務必要到牙科檢查,先治療牙周病、牙結石、蛀牙等;在治療期間也得好好維護自己的口腔衛生,每天勤刷牙,避免拔牙或植牙等侵入性治療;治療期間若有牙口不適現象出現,應及早告知治療主治醫師。貼心小提醒癌友的存活期越來越長,但想要活得越來越好,就不可忽視癌症骨轉移治療的重要性。黃志平主任鼓勵,癌友治療癌症之於,也應好好與醫師配合,積極面對癌症骨轉移。除了規律使用控制骨轉移的藥物外,也別忘做好日常照顧。癌友與醫師齊心對抗骨轉移,才能獲得更好的療效及生活品質。原文:
-
2020-09-27 科別.呼吸胸腔
非結核分枝桿菌難治 醫師:需多重藥物長期治療
何謂非結核分枝桿菌?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護理師呂孟蓉說明,該菌屬於環境菌,可存在飲水、土壤、灰塵及植物和食物等生活周遭,可通過鼻孔進入呼吸道、口腔進入胃腸道或皮膚接觸等途徑感染;醫師更坦言,該疾病治療相當難纏。非結核分枝桿菌容易在慢性呼吸道疾患,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氣管擴張症、肺囊性纖維化、免疫功能不良、惡性腫瘤病人以及老年人身上發現。呂孟蓉舉例,有名78歲的個案因食慾不振、咳嗽數月,確診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炎,仍在藥物治療中。呂孟蓉表示,該疾病最常造成肺部感染,導致長期咳嗽、倦怠、夜間盜汗、體重減輕、呼吸困難等症狀。這種細菌還容易侵犯皮膚、骨骼、肌肉例如當皮膚有傷口、指甲受傷或手術過後,容易被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造成皮膚疾病。胸腔科醫師李勁毅指出,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治療相當複雜,首先須判定是否為非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疾病,若只是單純的移生則只需觀察,一旦確診非結核分枝桿菌所引起的疾病,治療期可長達一年半以上,不同菌種所使用的藥物也不同。李勁毅補充,由於非結核分枝桿菌治療相當複雜,因此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同時使用多種藥物,除需多重藥物長期治療外,甚至有時也需外科手術的介入,另外非結核分枝桿菌也容易產生多重抗藥性,治療上必須小心預防抗藥性的產生。呂孟蓉提醒,即使非結核分枝桿菌是普遍存在於我們的環境裡,但只有少數的個體有引發感染的問題,可能與宿主及其免疫功能不全有關。需維持正常生活作息,保持情緒穩定、飲食均衡注意營養攝取、充足睡眠、走出戶外且適度運動。
-
2020-09-26 養生.健康瘦身
你會胖可能就是因為對糖上癮!糖對身體的6個影響,要健康最好少碰
很多人愛吃糖,吃糖會上癮,會讓心情變好。但吃糖太多,對健康會造成不少危害,因此,全球正刮起「減糖生活」旋風,你,準備好要加入這股風潮了嗎?1、體重過重:哈佛大學公衛學院一項針對超過33,000名美國民眾進行長達數10年的大規模研究,首度產生明確證據顯示,含糖飲料會與影響體重的基因產生交互作用,造成飲用者在遺傳外的肥胖風險大增;體重過重可能引發的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已愈來愈失控。2、增加癌症風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員針對60,524名男女進行14年的研究,發現每週喝2次以上含糖汽水的人,罹患胰臟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87%,有可能是汽水含糖量高,因此增加了體內胰島素濃度,促進胰臟癌細胞生長。3、加速老化:已有科學家不斷提醒,攝取過多糖分,體內會產生「蛋白質醣化」,破壞肌膚中的膠原蛋白與彈力纖維,使之硬化進而斷裂,皮膚鬆弛、長皺紋等老化現象接踵而至。4、蛀牙危機:糖是碳水化合物,吃進嘴裡時,會跟口腔裡的細菌發生作用而產生乳酸,進而腐蝕牙齒,若沒有勤刷牙,保護牙齒的琺瑯質就會慢慢腐蝕掉,形成了蛀牙。5、攝取過量的糖會上癮。6、影響其他營養素的吸收。雖然過量攝食糖分的缺點不少,但「糖」仍有其好處,適當攝取會讓心情愉悅,增進食慾,有些癌症病人把糖視為「萬惡之源」,則沒有必要,只要能聽從營養師的建議酌量食用,對身體仍有不少好處。含糖的食物或飲料對每個人有不同的意義與作用,對於心情與經痛有緩解及放鬆的效果,只要不過度的「嗜甜」,其實,糖對人類的身體與心靈都有益處。延伸閱讀: 糖真的吃不得? 營養師解析背後真相 無糖茶當水喝超傷腎! 毒物專家公布茶喝太多3健康危機
-
2020-09-26 養生.健康瘦身
瘦不下來,是因為你沒對症減肥!氣滯、水滯、濕熱...專家教你找出自己是哪種肥胖體質
分析四種肥胖體質,對症減重才有效!●氣滯型壓力過大、用吃發洩,全身肉肉的水腫體質。因為壓力的關係,使得「氣」凝滯,心浮氣躁或是情緒低落時,會靠吃來解決的類型。目前只差一步就會變成胖子,開始減重的話體重會掉得比較快。 特徵□心焦氣躁,情緒起伏大。□臉紅通通的,但是手腳卻很冰冷。□上廁所的頻率每天相差極大。□月經周期容易不正常,胸部及下腹部在生理期前會感覺脹脹的。 胸脅苦滿肋骨下方線條脹脹的,一壓就會痛。 改善對策首要之務,就是消除壓力!情緒浮躁時,不妨深呼吸,或是利用香氛換個心情。一天的行程不要塞得太滿,並提醒自己早點就寢。飲食方面,建議吃些柑橘類等帶酸味的食物,或是辛香料調味的蔬菜。 ●瘀血型血液濃稠,內臟脂肪大量囤積,隱藏著肥胖危機。看起來不像實際那麼重,靠穿著可以修飾的類型。血液循環不良,容易出現婦科疾病。體重減輕速度慢,需要花一段時間才瘦得下來。 特徵□出現肌膚黯沈、斑點和黑眼圈。□肩膀嚴重痠痛,有時還會併發頭痛及暈眩。□腹部、下半身、手腳及腰部冰冷。□生理痛很嚴重,經血中會出現血塊。 小腹急結小腹一壓就會痛。 改善對策最重要的就是「保暖工作」,建議要常健走或做熱瑜珈,可以的話,在早、晚泡二次全身浴;衣著上要注意,避免身體受寒。少吃些影響血流的油膩食物或甜食,以及使血液循環變差的咖啡,多喝常溫開水及溫開水。 ●水滯型沒吃什麼竟然也會變胖!?下半身肥胖的水腫體質。下半身水腫特別嚴重,常感覺身體沉重,屬於「喝水也會胖」的類型。一開始改善水腫之後,體重就會往下掉,不過接下來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改善體質。 特徵□體態看起來豐滿。□有手腳容易水腫的問題。□容易疲勞且體力差,時常感冒。□腸胃弱,時不時拉肚子。□口會渴,卻不會想喝水。 胃內停水用手指敲打胃部周圍時,會發出咚咚咚的聲音。 改善對策為了怕水腫而減少攝取水分,會出現反效果。改善水腫的話,要增加體內的「熱」,強化排水機能,做些會流汗的健走或是肌力訓練,效果最好,也十分推薦這類型的人去三溫暖或岩盤浴。建議攝取能溫熱身體的湯品、可促進代謝的生薑、小黃瓜及豆類。 ●濕熱型吃太多、喝太多,無法控制食慾,一再復胖的結實體質。食欲旺盛,又愛吃大分量食物,使得腸胃過勞、腸道環境一團亂。身體容易積熱,經常因為流汗導致肌膚粗糙。這類型的人,斷食效果會最早顯現。 特徵□愛吃甜食、油膩食物,吃東西很快。□怕熱且容易流汗,還會滿頭大汗。□容易冒痘痘及長粉刺。□大便或放屁時,味道很難聞。□不喜歡待在炎熱或濕氣重的地方。 心下痞硬肚臍與心窩之間會出現腫脹及硬塊。 改善對策重點在於改善體內的排水機能,建議做些能發汗的游泳或健走等有氧運動,避免會使身體積熱的熱瑜珈或是去三溫暖。應攝取白蘿蔔、蕃茄等,可促進排水作用的食材,減少食用高熱量食物和飲酒。書籍介紹書名:週一斷食完全實踐版:10週減15公斤、體脂降7%!中斷肥胖飲食循環,打造易瘦體質的最強減重計畫作者:關口賢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0/07/01作者簡介/關口賢1985年出生於千葉縣千葉市,現任「關口針灸治療院HEAL the WORLD」總院長,共計服務超過7萬人次的求診病患,讓他們透過「斷食」重獲健康,並減到健康範圍的體重和體脂數字;同時也協助歌手、模特兒、藝人管理身材與進行減肥計畫,也擔任職業足球員、職業高爾夫球員的訓練師。2007年畢業於Tokyo College of Medical Sports。因推崇中國式針灸治療專業院所HURRI的王尉青醫師,因而拜師門下。2010年於銀座開設「關口針灸治療院HEAL the WORLD」,2017年又在六本木開設分店。關口院長自己的斷食初體驗,就感受到了「早上不賴床、精神奕奕」的神奇效果,也陸續從病患身上看見實際的症狀改善:因體重減輕而無須動膝蓋手術;血壓、血脂和血糖數字下降、恢復健康數值;過敏症狀大幅減輕……等。書中的「1週1日斷食計畫」,便是讓所有人都能安全、有效的在家執行斷食的方法,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斷食」所帶來的驚人健康奇蹟。前作《週一斷食計畫》在日本銷售超過20萬冊,本書加入42道食譜,以及更詳細的肥胖體質類型說明、飲食順序重點解析等內容,讓更多人都能安心、順利地開始這項改變體質的健康計畫。延伸閱讀: 控血糖,主食首選白米飯!新陳代謝科名醫洪建德,自己都在吃的6種配菜
-
2020-09-25 科別.精神.身心
憂不能回歸社會 醫:思覺失調患者是疾病受害者
思覺失調症患者除妄想、幻聽,也常承受情緒症狀。精神科醫師提醒,病人常焦慮不安、憂心不能正常回歸社會,社會應避免污名化,降低病人就醫困境。21歲的小琪(化名)曾是國立大學高材生,正值青春年華的她,剛上大學就出現脫序行為,曾經裸體在街上奔跑,總感覺身邊的路人要傷害她,內心恐懼不已。家人陪伴小琪就醫後確診為思覺失調症,但是因為缺乏藥物的穩定治療,病情反覆,使小琪無法繼續求學,只能休學靜養。後來使用新機轉藥物治療,症狀改善,重拾自信。類似小琪的狀況並不少見,根據健保資料,台灣超過10萬人診斷為思覺失調,但確診人數可能被低估。好發年齡為15歲至30歲,很多患者因為受到疾病干擾而無法完成學業或順利工作,失去他們原有的人生。鹿港基督教醫院榮譽院長兼副院長暨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邱南英今天在記者會表示,外界對思覺失調症常有誤解及污名,或認為患者都有攻擊行為,進而害怕、甚至憤怒,但患者其實飽受各項症狀折磨。思覺失調症症狀除了正性症狀(如聽幻覺、妄想等),患者多也承受著負性症狀(如社會退縮、面無表情、消極懶散、沒有動機等)、認知相關症狀(如判斷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等)以及情緒相關症狀(如憂鬱、焦慮、擔心、易怒等)、解組症狀(如胡言亂語、混亂怪異的行為)。邱南英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也是自殺的高危險群。穩定服藥治療可以降低患者症狀,但過去第一代藥物,可能造成患者精神呆滯、出現錐體外路徑症候群等副作用;目前常用的藥物已明顯改善上述副作用,但可能讓患者食慾增加、體重變胖或有代謝問題。副作用的產生可能降低患者服藥遵從性。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成癮精神科主任陳紹祖表示,現在常見的思覺失調症治療藥物能有效減少正性症狀,但在正性症狀減少、病情穩定後,患者其實情緒上仍飽受折磨。許多患者在恢復病識感後,易產生情緒低落、憂鬱的感受,面對人群時會感受到明顯壓力,有些患者甚至會經歷沒有原因的焦慮感,生活中滿滿害怕、不安的情緒。陳紹祖表示,目前大約僅有3成患者可以在穩定治療的情況下回歸社會,還有3成患者雖能照顧自己,卻仍無法恢復原有的能力,完成簡單的工作。現在有新機轉藥物,有安全性,且減少傳統藥物副作用,應有助維持穩定治療,讓患者重拾人生。邱南英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是疾病的受害者,不是社會事件的加害者,目前社會對於思覺失調症的污名化是對患者及家庭的另一種傷害。有色眼光間接成為患者回歸社會的阻礙,讓他們蒙受沉重壓力、無法前進。盼社會多給患者關懷與包容,幫助他們回歸社會。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9-24 科別.精神.身心
莫名其妙心情不好!臨床心理師教你2招防心病
42歲的李太太,因童年時期常受到父母的冷落與批評,而養成悲觀、易焦慮的個性。而今,她白天工作忙碌,晚上則要面對丈夫的挑剔,還要管教一雙個性迥異的兒女,倍感壓力。久而久之,易怒、焦慮、哭泣、失眠情況日益明顯。李太太因而前往身心醫學科就診,經醫師評估,患者長時間處於憂鬱、緊張的情緒,長期下來,身心早已無法負荷,若不調適恐有心理疾病的風險,遂轉介給臨床心理師。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臨床心理師潘奕瑄表示,經教授李太太覺察情緒與放鬆的技巧,並陪伴她嘗試用不同方式與家人溝通。2個月後,李太太學會調適壓力,也找到生活與心靈的平衡。根據統計,全球每年有近80萬人死於自殺,台灣每年則有近4千人自殺死亡,其中,飽受憂鬱、焦慮、躁鬱等身心困擾者,自殺率高於一般人,顯示其對社會之影響深遠。潘奕瑄說,人人都有過情緒低潮,出現情緒低落、身體不適、易煩躁、疲勞、睡眠、食慾改變、做什麼事都沒興致等症狀。而壓力因應能力會因為先天體質、性格、壓力因應技巧而有不同,加上生活中的壓力難以預測,所以情緒時好時壞是正常現象。她進一步說到,當情緒不好時,可從生活中抽絲剝繭,了解其原因,予以應對、接納,可獲得改善。然而,不是每個低潮的背後都有一個大事件或大壓力源,生活中不起眼的小狀況長期累積,也會在不知不覺間演變成「莫名其妙心情不好」。日子一久,將增加心理疾患的可能,因此,「如何覺察心情狀態」非常重要。不妨試著利用「心情筆記」,認識自己的心情變化。潘奕瑄指出,每天花一點時間反思,並用簡短幾句話記錄下當天快樂、悲傷、生氣、焦慮等正向、負面心情,以及影響心情的人、事、物。此方法除能抒發當下情緒,一段時間後還能覺察情緒感受,了解會影響或改善自己心情的因素。即使許多客觀因素不容易改變,但也能及時覺察壓力、提早用適合自己的方法調適。此外,她建議,平時可透過放鬆技巧,舒緩焦慮感。技巧1 漸進式肌肉放鬆法人的身心狀態是連動的,當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肌肉會不自覺繃緊,而身體緊繃則情緒也難以放鬆。若能反覆放鬆身體各處的肌肉,便能增加覺察力、提醒自己及時放鬆,並藉由身體的放鬆帶來心情的放鬆。技巧2 正念呼吸用輕鬆舒適的坐姿,閉上眼睛,把注意力專注在呼吸上,覺察雜念的同時,仍不斷試著把注意力放回呼吸帶來的感受。若能每天執行5到10分鐘,將能有效沉澱心靈、減緩壓力、提升注意力並舒緩緊繃狀態。潘奕瑄表示,許多人認為「心理健康」就是每天都很快樂、沒有壓力,但事實上,真正的心理健康其實是能夠從生活裡的喜怒哀樂中適時彈性調適。因此,不要過度害怕負面情緒,也不要責備身邊情緒低落的朋友。若低落的情緒已持續2週以上,且連帶出現身體,如食慾、睡眠、體力等症狀;或認知,如負面思考、注意力與記憶力變差等方面的改變,或者已經嚴重干擾生活,建議尋求醫師、臨床心理師的協助,度過情緒低潮。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諮詢專家/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臨床心理師 潘奕瑄 【延伸閱讀】 預防靜脈曲張有辦法?醫師傳授生活6處方 洗腎病友最怕併發症!專家建議,預防致命殺手「肺感染」,務必這樣做 多做有氧或伸展運動 對年輕憂鬱症患者可能比吃藥有效
-
2020-09-24 養生.健康瘦身
小胖妹玩switch健身環 一年後狂減近30公斤變模特兒身材
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瘦下來,是許多人煩惱的問題。近日就有日本網友分享,本來食量驚人的她,在靠著不改變食量的狀況下,加上遊玩知名健身遊戲,竟真的成功減重。根據日本媒體「ねとらぼ」報導,日本一位女網友ヤナマリ分享她的減重過程。ヤナマリ表示自己食量驚人,一個人吃掉三人分的東西也習以為常,因此過去身高150公分卻有72.6公斤重,是個不折不扣的小胖妹。去年10月,ヤナマリ開始她的減重計畫。她將計畫列為「限制糖分」、「無氧運動」、「有氧運動」三個項目。在不減少食量的狀況下,她將糖分攝取控制在一天50公克內,並以肉、魚、蛋等蛋白質取代熱量。另外她也增加單日飲食的次數,來到一天八次。她表示如此一來,便幾乎沒有感受到飢餓的時間,可以有效削減食慾。而且在未感到空腹時用餐,飽足感更上一層樓。運動方面,她則選擇任天堂switch的健身遊戲「健身環大冒險」與「Fitness Boxing」,分別做為無氧與有氧活動,並且說明要強化身體哪個部位,可以用健身環內的哪些項目做訓練。 リングフィットアドベンチャーを始めてからの腹筋推移と、【腕】【腹】【足】部位ごとのおすすめメニュー & 効果まとめ pic.twitter.com/1vgZdhBNQu— ヤナマリ 10/15までに-30kg (@MarieYanamoto) September 20, 2020 靠著這些方法,ヤナマリ在今年四月時已經瘦到露出腹肌,現在體重則來到45.5公斤,有著令人稱羨的模特兒臉蛋與身材。網友看到她的健身過程,紛紛讚嘆「真的太猛了」、「持續就是力量」、「咦!健身環原來真的有效果?我也有相同的健身環說……啊,難道差在『持續』?」 【ダイエット経過】顔(72kg→47kg / 150cm)Before:2019年10月(72kg)1:2019年11月(68kg)2:2019年12月(66kg)3:2020年4月(51kg)4:2020年5月(51kg)5:2020年7月(49kg)6:2020年8月(47kg) pic.twitter.com/FdvXmvW2Us— ヤナマリ 10/15までに-30kg (@MarieYanamoto) September 21, 2020 1回の食事で3人前を食べていた私が、食事回数を増やして人並みの食事量に戻した方法 pic.twitter.com/hHvdqZNnhA— ヤナマリ 10/15までに-30kg (@MarieYanamoto) September 18, 2020
-
2020-09-23 該看哪科.婦產科
蜂蜜對胎兒有影響,懷孕媽媽不能吃蜂蜜?
蜂蜜的營養與功效蜂蜜富含維生素B及多種人體必須氨基酸與微量元素,具有促進消化,增進食慾,鎮靜安眠,提高人體抵抗力,也有潤腸通便的特性。孕婦最好別買未經純化、提煉的蜂蜜但蜂蜜可能含有肉毒桿菌孢子,讓孕媽咪擔心會對胎兒產生影響。一般而言,成年人的腸胃道功能健全,胃酸足以殺滅肉毒桿菌芽孢,因此孕婦即使吃到含有微量肉毒桿菌的蜂蜜,在消化酵素的破壞下,是不會引起中毒的,加上肉毒桿菌毒素的分子量約為150kDa,因此它不會通過胎盤影響胎兒。為避免孕婦因食用、接觸花粉而過敏導致孕期不適,建議在挑選、購買蜂蜜時,最好不要購買未經純化、提煉,可能含有花粉的蜂蜜產品,較有保障。孕婦可適量飲用蜂蜜 但別過量!孕媽咪若沒有便秘、孕吐、胃口不佳、食慾不振、營養攝取不足的問題,其實沒有特別補充蜂蜜的必要性;若真的非喝不可,也不宜過量飲用,才不會因此導致血糖快速上升,增加孕期罹患妊娠糖尿病的風險。原文:國民健康署
-
2020-09-19 養生.聰明飲食
零脂或低脂飲食沒有比較健康! 不吃脂肪,小心睡不好、禿頭、顯老還易致病
脂肪是人們誤解最深的巨量營養素 攝取不足不力健康若你去問100個人:「三種巨量營養素中哪一種最不必要?」這100個人都回答「脂肪」的機率是很大的—不過確實脂肪是最有害的一種,但,脂肪攝取量太少也並非是一件好事。對許多人來說,過度強調極低脂的飲食會導致健康出現問題。若有人吃全素或是彈性素食,但卻由於遵循了低脂飲食的建議,而並沒有感覺身體變好,大部分的時候這些人都不會明白問題出在哪裡,於是乎又回頭去吃大量的動物製品,卻沒有察覺他們所經歷的一些問題是由於缺乏脂肪或是低脂飲食所引起的。皮膚乾燥、頭髮稀疏、肌肉經攣、睡眠不好、高三酸甘油脂以及運動耐受力差都是與缺乏脂肪有關的健康問題。對於大部分缺乏脂肪的人來說,多吃健康脂肪、與魚油類似的長鏈Omega-3 脂肪補充品,例如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並且少吃加工食品和澱粉類碳水化合物都能夠解決問題。有些人其實只需要攝取更多基本的脂肪酸就好,像是Omega-6和Omega-3都可以。飲食中脂肪不足也會影響人體吸收脂溶性維生素和有益的植化素。種子和堅果都是最佳的高脂肪食物,當你正餐中含有種子和堅果時,所提供的脂肪酸會增加免疫系統的吸收—將大量提升微量營養素與植化素的功效。例如當你在吃以堅果或種子為基底的沙拉時,你會從生菜中吸收進更多的類胡蘿蔔素,對某些營養素的吸收力甚至還能高達10倍以上。一項研究發現受試者在吃完搭配無脂沙拉淋醬的沙拉後,其血液中所檢測出的α- 胡蘿蔔素、β- 胡蘿蔔素、茄紅素含量可說是微乎其微,但是在吃完搭配含脂肪淋醬的相同沙拉後,這些營養素的含量卻大幅升高。 種子與堅果 不該無端背負罵名生的堅果與種子充滿豐富的營養成分,它們含有木質素、生物類黃酮、礦物質和其他抗氧化劑,能保護其中脆弱的新鮮脂肪。同時它們也含有可自然降低膽固醇的植物蛋白和植物固醇,以及強大的韖花單寧(ellagitannins,簡稱ETs)。這些飲食中的多酚類物質具有強效的抗氧化和防癌作用,常見於莓果、堅果以及種子中,其中以從核桃中吸收為最佳。堅果、種子以及酪梨都是高脂肪的食物,但許多不同的研究證據都顯示吃這些食物對健康好處多多。強調從動物性脂肪、加工過的油、以及反式脂肪中攝取高脂肪的飲食會引發許多健康問題是十分重要的,但從未有任何研究顯示攝取天然、高脂、全植物類的食物會對健康帶來任何壞處。事實上,所有研究都指出吃這些食物有助於提升健康,並認為這類食物應該要成為全面均衡飲食中的重要一環。堅果和種子的平均熱量約為30公克175卡路里,一天吃30~55公克就佔了每日脂肪類卡路里攝入量的15%到30%。此外還有另一項好處:多吃種子與堅果也能提高飲食中的植物性蛋白質;換句話說就是,當你吃進較少動物性蛋白質,轉而用更多植物性蛋白質如堅果、種子、豆類與綠色蔬菜來做替代時,你所獲取的營養就會大幅飆升,進而提升健康。油不該被視為健康食物 對橄欖油的迷思眾多任何油都不該被視為健康的食物,所有的油包括堅果油跟橄欖油都是一樣的,它們100%都是脂肪,並且每大匙就含有120卡的熱量。油的熱量非常高但營養價值卻極低,並且完全沒有纖維的成分可言。在你的沙拉或蔬果盤上澆上幾大匙的油,就等同於多加了好幾百卡不必要的熱量。簡而言之,若想要增加討人厭又不健康的體重,那油就是一個最佳的利器。在植物被提煉成油之前都含有能吸附脂肪的纖維素,但當植物變成你所攝取的油(任何一種油都是)時,這些纖維素卻再也找不到了,而這就代表你所吃進的卡路里全都會被人體快速吸收,並於幾分鐘內以身體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另一方面,當你吃天然種子與堅果時,脂肪反而會在消化道中被固醇、烷醇、以及其他的植物纖維所吸附,不但使消化道吸收的脂肪量減少,並且還會將一些循環在血液當中的有害脂肪吸引到消化道中,隨著糞便排出人體。換句話說就是,你所攝取的這些完整的種子與堅果脂肪,是無法被「生物所利用」的,因此大量的熱量無法被吸收,使得熱量相當的種子與堅果和油相比來說較不易使人發胖。除此之外,它們還富含油中沒有的營養素,能提供人體保護力。請記得當你在正餐中吃進這些高脂肪食物時,它們能幫助你吸收其他食物所含的有益植化素,因此請搭配蔬菜一起食用,特別是可以加進沙拉淋醬裡效果更好。另外最好是生吃堅果與種子,或稍微將其烤一下就好,因為當你烘烤堅果與種子時,食物會因為烤焦而產生致癌的丙烯醯胺,而且蛋白質也會減少,在烘烤的過程中甚至還會產生更多灰分。此外堅果與種子烤得越熟,就越會破壞其中的胺基酸成分,烘烤的過程也會減低食物中鈣、鐵、硒、以及其他礦物質的含量。 令人困惑的蛋白質 動物性蛋白質與植物性蛋白質 我們被錯誤資訊洗腦,導致狂吃蛋白質,因此我們必須先能分辨事實與迷思後,才能決定哪些蛋白質來源是對身體最有益處的。在過去70年間,大部分學校所使用的營養相關教材都是由肉業、酪農業以及蛋業「免費」提供的。這些產業成功地遊說並影響政府,來獲得有利的法案與補貼,使得每位孩童都被迫接受這些產業的宣傳廣告。產業賣給孩童錯誤的概念,讓他們以為自己需要肉、乳製品以及蛋才有辦法獲得足夠的營養,至此之後,我們的腦中就一直被植入了不正確且危險的資訊。幾乎每個美國人每天所攝入的蛋白質都超出所需。事實上,美國人平均每日攝取超過100公克的蛋白質,比每日建議攝取量還多出了50%。但我們之中有太多人,包括運動員、健身愛好者、健美選手、節食者、以及體重過重的人都會為了攝取更多的蛋白質而選擇吃蛋白粉、喝蛋白飲、以及營養棒。總體目標是要少吃動物製品,如此一來我們就能減少來自動物的蛋白質,並增加植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量。 天然植物性飲食 抗氧化、防自由基遭傷害 若你的生活方式包含激烈且規律運動的話,那確實會需要補充額外的蛋白質,例如阻力訓練與肌耐力鍛鍊都會破壞肌肉蛋白,並且提升我們對蛋白質的需求以促進肌肉修復和生長。但是對蛋白質的需求增加的同時,也會增加與對多餘熱量的需求,因為這樣一來運動時才能有足夠的熱量可以燃燒。但運動同時也會增加我們的食慾,於是乎所攝入的熱量也會隨之提升,使得蛋白質攝取量也相對增加。若我們用各類天然的植物類食物:蔬果、全穀物、豆類、種子與堅果來滿足因為激烈運動而提升的熱量需求,那我們就能獲得所需的精確蛋白質含量。各類典型的蔬菜、堅果、種子、豆類、以及全穀類每1,000卡約能提供人體50公克的蛋白質。請別忘記,綠色蔬菜約有50%是蛋白質,因此你只要多吃蔬菜,就能獲得所需的蛋白質來打造出超級免疫力與抗癌機制。當你的額外熱量是來自於能提升健康的植物性飲食時,你所得到的不僅僅是蛋白質而已,更有大量的抗氧化劑,保護你受到運動時所產生的自由基所傷害,在這一點上大自然的設計是非常完美的! (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作者/喬爾.傅爾曼、出處/摘錄自高寶書版《吃出超級免疫力:抵抗病毒、流感、癌症侵襲,後疫情時代的不生病指南》 )延伸閱讀: 地中海飲食最大陷阱在油脂! 營養師條列4點重要關鍵 減肥只吃水煮餐很母湯! 告訴你不瘦的原因...不吃油超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