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類固醇
共找到
1112
筆 文章
-
-
2020-10-25 養生.聰明飲食
3週瘦4公斤,關鍵竟在「戒麵粉」!不好消化、讓腸壁變鬆...腸胃科醫師:為何麵粉讓你脹氣又肥胖
有甲狀腺問題的患者,必須禁食麵粉五十歲後半的洪女士為了減肥而前來求診。五十歲正是開始會關注健康的年紀,洪女士也不例外,她平時只吃有機農產品,也很認真騎腳踏車、照顧健康。「我生孩子之前還很苗條,但生了三個孩子之後就開始變胖,現在不管做什麼都瘦不下來。」洪女士的臉上滿是委屈。雖然很努力但還是沒變瘦的她,可能是聽說幫助腸道解毒就有機會瘦下來,所以才來求診。雖然一方面是想要找回昔日的窈窕身材,但最大的原因應該是變胖之後身體很沉重,移動時非常不方便,所以才會想減肥。「肥胖」是最具代表性的亞健康症狀,因為隨時都可能發展成疾病,所以必須特別小心。果不其然,我們只做了簡單的檢查,就發現洪女士的狀況已經不再只是亞健康,而是幾乎要生病了。血壓和血糖已經逼近生病的水準,高血脂症也非常嚴重,其中最嚴重的就是甲狀腺。甲狀腺是掌管各種代謝的能量工廠,會配合身體的狀況,控制甲狀腺荷爾蒙的分泌量,並將甲狀腺荷爾蒙維持在一定的濃度,但洪女士的甲狀腺荷爾蒙濃度卻很低。「甲狀腺功能低下」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除了甲狀腺功能低下之外,甲狀腺功能亢進也會讓免疫系統誤以為甲狀腺組織是敵人,進而對甲狀腺展開攻擊。甲狀腺亢進會分泌過多的荷爾蒙使人暴瘦;甲狀腺低下則會導致代謝所需的荷爾蒙不足,進而使人變胖。洪女士就是因為甲狀腺功能低下,才會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變瘦。和大多數的自體免疫疾病一樣,甲狀腺功能低下和腸道也有很大的關係。洪女士的腸道健康並不好,雖然沒有很愛吃肉,但卻很愛外食。在家雖然會使用有機農產品料理,但因為喜歡外食,所以會跟三五好友一起造訪名店。尤其喜歡麵粉,更經常吃義大利麵、刀削麵等麵食。麵粉不好消化,會為腸道帶來負擔,所以腸道不好的人要少吃麵粉,但洪女士卻一直在吃麵,腸道狀況自然不好。原本她就經常脹氣,吃了麵條之後,脹氣會更嚴重,顯然麵粉不適合洪女士。根據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麵粉中的麩質會使小腸的腸壁變鬆,讓毒素更容易進到體內。「甲狀腺功能低下一定要吃藥嗎?我母親也有甲狀腺功能低下,真是讓人擔心。」因為有相關的家族病史,也讓洪女士非常擔心。雖然甲狀腺荷爾蒙的數值偏低,但也無須立刻投藥,所以我建議她先進行腸道修復計畫,視結果再決定下一步。 我叮嚀她在進行計畫的過程中,必須完全不吃麵粉,因為麵粉對腸道狀況不佳者,或是深受甲狀腺問題所苦的人來說無益。這是因為構成麵粉麩質成分的穀膠蛋白,其結構跟甲狀腺非常相似,所以當免疫系統把麩質當成敵人進行攻擊時,無辜的甲狀腺就會遭受波及,這可能會使甲狀腺被破壞,症狀更加惡化,所以一定要戒掉麵粉。腸道修復計畫進行三週後的結果讓人非常滿意,血壓和血糖都下降了,中性脂肪的數值也降低不少,甲狀腺荷爾蒙的濃度跟三週前相比提升許多,體重也少了四公斤。五十多歲要瘦身其實不太容易,但藉由腸道修復計畫清潔腸道,並提供適當的營養,幫助腸道恢復機能之後,原本很難減的體重終於出現變化。親眼確認這些改變的洪女士,開始更認真執行腸道修復計畫。可能是因為體重開始減少後,改變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光是兩個月她就瘦了十公斤。雖然瘦得很快,但因為有持續補足充分的營養,所以慢性疲勞消失了,身體也變得更輕盈。最重要的是,洪女士的甲狀腺荷爾蒙數值恢復正常,這讓她非常開心。當初她擔心母親可能要一輩子吃甲狀腺荷爾蒙的藥物,所以看到自己有這樣的結果,讓她更開心。每個人的甲狀腺大小都不同,有些人的甲狀腺大小天生就很剛好,但也有些人的甲狀腺略異常,尺寸會比標準稍微大一些,這會造成甲狀腺亢進或低下。以洪女士的情況來看,她就診時的甲狀腺正漸漸變大。人變胖之後,甲狀腺就必須製造更多荷爾蒙,所以甲狀腺的負擔會比正常體重時更大,這種甲狀腺負荷過大的時間一拉長,甲狀腺就會持續變大。經過檢查,變大的甲狀腺在為期三個月的腸道修復計畫結束之後,恢復到正常的大小。而洪女士也藉此再一次深刻體會到,想維持甲狀腺健康,腸道就必須要強壯。Omega-3 ──幫助血液循環,讓細胞膜更堅固Omega-3 可清除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及血栓,預防心血管疾病,幫助腦細胞再生,使腦細胞更強健以提升專注力。此外,Omega-3 在修復受損腸道、維持腸道健康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營養。如果希望受損或是脆弱的腸道恢復健康,就要補充足夠的營養。人體是透過血液循環將營養供應給細胞,所以血液循環必須要好,這也是Omega-3 之所以重要的原因。Omega-3 可清除血管中的雜質,幫助血液循環,所以從結果來看,可讓腸道獲得更充分的營養供給。Omega-3 在維持細胞膜健康上,也扮演重要角色。細胞膜就像保護細胞的包裝紙,無論細胞多健康,如果缺少等同保護裝置的細胞膜,隨時都可能遭受攻擊,無聲無息消失,而構成細胞膜的主要成分就是Omega-3。健康的細胞膜會選擇性地讓人體所需的營養通過,並阻擋毒素等不良物質。此外,細胞用剩的多餘營養或老廢物質也會透過細胞膜排出。如果希望細胞膜能正常運作,細胞膜就必須要柔軟,這代表必須要有足夠的Omega-3,才能幫助細胞膜維持柔軟。不僅如此,Omega-3 也有出色的消炎效果。Omega-3 脂肪酸之一的EPA,具有類似類固醇的強力消炎作用,此外,許多研究也指出,Omega-3對治療潰瘍性大腸炎等發炎性腸道疾病有顯著的效果。Omega-3 也能抑制導致瘜肉、癌症的有害物質。已有研究證實,Omega-3 確實能夠降低瘜肉或大腸癌的發病率。英國里茲大學的馬克‧ 赫爾(Mark Hull)博士,將五十五位曾經接受切除大腸瘜肉手術的患者分為兩組,並讓他們連續六個月服用Omega-3。很多人即使切除瘜肉,過一段時間還是會再長出來,但攝取Omega-3 的組別所長出的瘜肉數量,卻比沒攝取Omega-3 的組別少了約10%,瘜肉的大小平均也小了12.5%。美國國立環境保健科學研究所金尚美博士的研究也指出,Omega-3 能有效降低大腸癌的罹患機率。金尚美博士以1,509位白人(其中716人為大腸癌患者)和369位黑人(其中213人為大腸癌患者)為對象,進行了含Omega-3食物攝取量與大腸癌關聯性的問卷調查。結果告訴我們,含Omega-3 食品攝取量在前20%的人,大腸癌的發病機率比攝取量屬於最後20%的人低了39%。如上所述,Omega-3 是恢復、維持腸道健康的必要營養,但卻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要脂肪酸,所以必須透過食物或保健食品來補充。鮭魚、鯡魚、青花魚、沙丁魚等青背魚中含有許多Omega-3,此外像是亞麻籽油、大豆油、菠菜、核桃、奇異果中也含有豐富的Omega-3。書籍介紹斷食3天,讓好菌增加的護腸救命全書:專業腸胃醫師的「3步驟排毒法」,7天有感,3週見效,找回你的腸道免疫力!作者:李松珠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出版日期:2020/03/04作者簡介李松珠小時候讀了史懷哲的故事後,便立志成為醫師,之後便一直懷抱著這個夢想考進醫學院。就讀醫學院時非常認真,甚至每年都遠赴海外當志工,實習醫師時期也曾前往北韓開城工業園區擔任醫療志工。成為內科住院醫師之後仍不放棄前往海外,是一位相當關注人道醫療的醫師。在與任職韓國國際協力團(KOICA)的先生相遇後,雖夢想一起到海外擔任志工,但實際上因為女兒的出生而分身乏術,最終只能和生產後便甩不掉的贅肉共同生活。就在感覺忘記夢想,只能過著庸庸碌碌的生活時,某天卻因為腸道修復計畫而減重成功,並重新找回健康。以此為契機,開始研究功能醫學、食物療法、體質醫學、應用肌動學等。目前經營內科醫院,透過功能醫學診治受不明原因所苦的「亞健康」患者,提供診斷、治療、照護等服務,致力於幫助大眾找回健康。延伸閱讀: 老舊枕頭捨不得丟,都是在養黴菌!譚敦慈:出現這兩種狀況,就應該要換新的
-
2020-10-24 科別.骨科.復健
關節腫痛別再忍!醫籲:快就醫找病因,別錯過治療黃金期!
50歲的陳媽媽(化名),手部腫痛了好幾個月,無法自己穿衣服,甚至連洗澡都要靠兒子幫忙才能完成。看了國術館、吃了醫師開的止痛藥都沒有用,最後是女兒帶她到免疫風濕科看診,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雖馬上接受治療但效果不彰,直到醫師幫忙申請生物劑,治療3個月後症狀就有了明顯的改善。收治個案的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俊銘表示,陳媽媽是屬於比較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臨床上,很多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都跟她很像,總是忍痛了很久才來就診,這時候關節已經變形,甚至已經開始遭到破壞,嚴重時可能導致身體失能。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在女性,特別是30歲到50歲之間的女性,男女罹患的比例約為1:3。有學者推測,可能與女性荷爾蒙有關,因為女性荷爾蒙會讓身體的免疫細胞比較活躍,一旦過度反應,就會造成免疫細胞自我攻擊。陳俊銘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典型症狀以手部關節為主,除了會出現明顯的晨間僵硬腫痛外,還可能會有鞏膜炎、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及心包膜炎等嚴重關節外的併發症,所幸比例並不高。但令人擔心的是,這類患者的血管年齡會比一般人更加快速老化,容易出現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陳俊銘解釋,可能是因為體內的慢性發炎導致血管同樣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所以治療上不僅要解決關節症狀,更要注意三高問題。陳俊銘指出,目前在診斷上除了 詢問發病過程外,還會進行關節腫痛位置數目評估、X光片及抽血等檢測。治療方面,除了改善患者關節疼痛的非類固醇性消炎止痛藥外,更重要的是以免疫調節藥物來控制病情,減少發炎狀態。除了傳統藥物外,目前生物製劑已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帶來治療的曙光。生物製劑是以基因工程的方式製造抗體,輸入人體後可以結合特定的細胞激素或訊息傳遞物質,精準的鎖定目標達到調節免疫反應的效果。但生物製劑也不是萬靈丹,單一藥物仍然有兩到三成病患對藥物反應不佳,還好目前生物製劑的種類很多,患者可多與醫師溝通討論適合自己的藥物。陳俊銘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一旦發病確診後,務必要持續接受治療,千萬不要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拖延治療的黃金期。同時保持低油、低熱量飲食與培養適當運動習慣,降低再發炎的機會,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讓關節遠離慢性發炎,甚至變形等危機。 諮詢專家/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 陳俊銘
-
2020-10-24 科別.眼部
頭痛欲裂以為長腦瘤 原是視力殺手青光眼作祟
70歲張姓婦人因頭痛、肩胛痛和胸悶就醫,原以為長腦瘤吃止痛藥止痛,卻10分鐘就失效,後來才知是青光眼作祟,醫師提醒,青光眼可能引起噁心、嘔吐等症狀,更有失明危機。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青光眼科醫師陳賢立今天表示,青光眼位居失明原因的第2名,亞洲人罹患青光眼後有25%失明機率,而臨床上青光眼可以分成2種,一是開放型青光眼,二是閉鎖型青光眼。陳賢立指出,開放型青光眼患者往往沒有症狀,等到視野缺損時,視力已經無法恢復,而閉鎖型青光眼,則是來勢洶洶、較為急性,會突然病發及出現嚴重病徵,包含眼睛劇痛、視力模糊、眼壓會急速升高伴隨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有些人不以為意,以為睡一覺就好,結果睡醒了,視力也沒了。陳賢立說,青光眼是眼壓太高、壓迫視神經造成視力和視野不同程度的傷害,人眼的水晶體前方與角膜中間充滿了房水液,提供眼睛組織營養,正常情況下48%至90%的房水液會從小樑網膜排出,剩下的則由葡萄鞏膜排出,一旦排出管道有問題、房水液排不出去,眼壓就會增高形成青光眼。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也提到,正常眼壓應介於11至20毫米汞柱,眼睛每天大概分泌3.5毫升的房水液,如果排出少於3.5毫升,眼壓就會增高,出現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眼球劇痛等症狀。而目前青光眼的治療,只能延緩視力喪失、無法治癒,降低眼壓是唯一可以改善青光眼視野喪失的有效方法,初期患者要避免惡化,末期患者則要維持視覺功能,而臨床上降眼壓的藥物主要分成2種,一種是減少房水產生、一種是促進房水排出,市面上多數促進房水液排出的藥物都是針對次要排水通道、葡萄鞏膜作用,有些人雖長期使用藥物,降眼壓的效果仍然未達期待,但現在也有研發出促進主要通道、小樑網排水功能的新藥。呂大文建議,青光眼患者要依照醫囑使用藥物,並定期接受眼科醫師檢查,包括眼壓、視神經與視野追蹤,才能確保眼睛健康,而40歲以上、有青光眼家族史等高危險群,則應每年定期做眼睛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陳賢立也提醒,眼壓值較高、年齡超過40歲、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或遠視加白內障患者,以及血壓偏低且手腳冰冷者、長期使用類固醇、眼睛受過外傷、有虹彩炎、眼內腫瘤和眼內出血病史者都是高危險群,要特別小心青光眼。
-
2020-10-23 科別.消化系統
潰瘍性大腸炎如何檢查及治療? 肝膽胃腸科醫師告訴你
前陣子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為潰瘍性大腸炎復發,反覆腹瀉以及血便影響工作,為了治療頑疾,過去曾經為此辭職的安倍首相再度請辭,而影響日本的政局。在醫療日新月異的時代,潰瘍性大腸炎仍然是難以治療的疾病,潰瘍性結腸炎的盛行率在台灣每十萬人約有八點五人,男性族群比女性略多,近幾年也有增加的趨勢,但到底何謂潰瘍性大腸炎?應該如何檢查以及治療?本文將為您做初步的介紹。潰瘍性大腸炎和發炎性腸道疾病的關係潰瘍性大腸炎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大類,另一類是為克隆氏症,此兩類疾病在臨床表現及治療上極為相似,潰瘍性大腸炎主要影響大腸,而克隆氏從口腔、胃、小腸到大腸都可能發炎。發炎性腸道疾病較常出現在歐美地區,相較於低發生率的亞洲地區,發生率高達五倍之多。不過近年來亞洲國家的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推測跟西化的飲食,高糖、高脂的食物攝取有關。整體來看,潰瘍性大腸炎比克隆氏症常見,兩者都好發於年輕人身上,主要介於20歲到40歲的成人為主,而60歲以上的成人是第二個好發族群。臨床上常見的症狀病人一開始就診最常見的症狀是反覆血便,大便外面混著鮮血或是解出黏液鮮血便,休息就獲得改善,不過一旦超時工作或是壓力大,症狀就又再來,其次是腹瀉,發炎的腸道會有吸收不良的情形,嚴重的腹瀉甚至連廁所都來趕不及,此外腹瀉的狀況也會反應疾病的嚴重程度,部分病人會有腹部疼痛,多發生為反覆左、右下腹部疼痛,嚴重時甚至會合併腸道阻塞甚至腸穿孔、破裂,而長期腹瀉以及吸收不良的狀況,導致營養不良和體重減輕也是常見的症狀。部分病人有腸道外症狀,包含眼睛葡萄球炎、外鞏膜炎、口腔潰瘍、皮膚光過敏反應、關節炎等不典型表現。要如何檢查與診斷潰瘍性大腸炎?基本的非侵入性檢查可藉由抽血,檢查病人是否有貧血、免疫系統疾病、細菌或病毒感染,有時血便但肉眼無法分辨時,藉由糞便潛血檢查可以確認有無活動性出血,此外腹部X光檢查對於嚴重腹痛的病人,可以幫忙排除腸道阻塞或是腸穿孔。內視鏡鏡檢可以直接觀察腸胃道內膜以及進行切片檢驗,是屬於侵入性的檢查,選擇包含大腸鏡、乙狀結腸鏡和胃鏡,根據臨床症狀選擇合適的檢查方式,可以早期診斷潰瘍性大腸炎。潰瘍性大腸炎如何治療?內科藥物治療是潰瘍性大腸炎的首選,藉由藥物的使用減少腸道的發炎破壞,根據病人的嚴重程度選擇適當的藥物,大多病人在藥物治療後可以獲得控制,在急性期時會使用較大劑量的藥物,在維持期則儘量用最小劑量的藥物。藥物有以下幾類:抗發炎藥物因應發炎侵犯的腸道選擇不同劑型,有顆粒劑、持續釋放型顆粒劑、栓劑和浣腸劑型。類固醇對於中重度的發炎,有快速治療的效果,另一個對於嚴重發炎的治療選擇是免疫調節藥物,可藉由抑制淋巴球的活化和增生而達到發炎抑制。近期新開發的生物製劑對於過去困難治療的發炎性腸道疾病也有卓越的效果。過去沒有良好的藥物控制時,許多病人反覆接受開刀切除狹窄或是疑似腫瘤的腸道,隨著醫療的進步,發炎性腸道症的病人開刀的發生率也在降低,不過內科治療無效或是併發症發生時,外科手術治療就是不得已的選擇。若是懷疑潰瘍性大腸炎,何時需要就醫檢查?當出現慢性腹瀉、時好時壞,甚至有血便產生時;大便習慣改變,包含變細或是突然會想上廁所,卻怎麼努力也無法順利排便時;慢性腹痛超過兩個月;沒有刻意減肥卻體重下降;或是不明原因的貧血或是發燒,建議到肝膽胃腸科門診詳細檢查。發炎性大腸炎很難預防,但可及早診斷,大多數發炎性腸道症患者在發炎獲得控制後即可恢復正常生活,最重要的是規則服藥、定期門診及內視鏡追蹤,注意壓力調適,讓自己以及家人一起面對疾病的控制。
-
2020-10-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使用關節炎藥治COVID-19 美法義研究結果不一
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3份新報告,分別檢視一款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治療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有效性,3項研究的結果不盡相同。法新社報導,自疫情爆發以來,醫師便使用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Tocilizumab(商品名:Actemra安挺樂),希望藉此來抑制稱為「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storm)的異常免疫反應,這會導致部分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住院患者器官嚴重受損。類固醇作用是更廣泛地抑制免疫系統,Tocilizumab則是防止一種會傳遞訊號的蛋白質引起發炎反應。在這3項新研究中,最大型的是美國哈佛醫學院附設布里翰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領導的研究,涵蓋4000多名COVID-19重症病患。研究發現,Tocilizumab治療組和非Tocilizumab治療組患者,第30天的死亡風險分別為28%和38%。但此研究為「觀察型」,意味並未將這項透過靜脈注射的藥物和標準治療做比較。另兩項研究則在法國和義大利進行,都是隨機對照試驗,分別涵蓋約130名和120名患者,但未發現明顯差異。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傳染病專家帕爾(Jonathan Parr)在相關評論中寫道:「剛公布的隨機試驗顯示可能可使用Tocilizumab治療COVID-19,但沒有明顯的有效性證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Health)目前不建議在臨床試驗外使用Tocilizumab治療COVID-19,今天公布的研究結果也不會改變此立場。Tocilizumab屬單株抗體藥物。美國總統川普接受治療後,單株抗體藥物便獲顯著關注。但和治療川普的雷傑納隆(Regeneron)實驗藥物不同的是,Tocilizumab已是抑制病患免疫反應的核准用藥。
-
2020-10-20 科別.骨科.復健
下背痛到站立困難、腰挺不直!醫師提醒,恐是這問題惹禍
40歲的王太太(化名),最近與家人出遊,因為報復性出遊關係,沿路都遇到大塞車,每趟車程幾乎都2小時以上,使她下車時站立困難、腰痛得挺不直,家人也為此取消剩餘行程。 假期結束後,王太太赴醫檢查,經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簡郁佩確診為「椎間盤突出」。透過復健及藥物治療後,患者下背痛症狀明顯改善,也開始加強腹部和背部肌肉的訓練,避免下次出遊敗興而返。 簡郁佩表示,連假過後因下背痛就診的患者增加一成,多數診斷為椎間盤突出所致。主要 症狀是從椅子上站起來時,會感到異常困難,此外,彎腰時也會特別疼痛的人。 椎間盤位於兩節脊椎骨之間,是連結每一節脊椎的軟骨,能減緩脊椎的受力與衝擊。椎間盤突出 多見於30~50歲的人,可分為退化與外力造成,前者因隨著年紀增長、姿勢不良,椎間盤的環狀韌帶漸漸老化、軟化,導致椎間盤向外膨出;後者通常是因跌倒或搬重物造成突發性疼痛,使椎間盤破裂掉出。 簡郁佩指出,患者求診時,會先評估其疼痛感,若尚未到無法忍受的程度,則會先採保守性治療。若保守性治療持續6個月未見改善,再來考慮進行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是先以藥物治療,讓患者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止痛藥等方式減輕疼痛;再復健治療,透過熱療和電療減緩疼痛及緊繃的肌肉,安排腰椎牽引治療。疼痛趨緩後,則開以運動治療,先用伸展來減緩肌肉的緊繃及壓迫,等症狀改善,接著進行核心肌肉的強化運動,避免背痛復發。 簡郁佩提醒,平時應避免久坐,若必須長時間坐在桌椅前辦公,則建議選擇符合人體工學的桌椅;注意不要彎腰駝背,搬運東西時避免急速前彎及扭轉,可先蹲下拿好物品,背部保持平直,用雙腿承力慢慢站起。 若出現下背痛症狀時,可透過泡溫水減輕疼痛及舒緩壓力,並透過緩和的伸展運動,改善下背痛的症狀。
-
2020-10-18 科別.骨科.復健
年長者常忘吃藥 骨質疏鬆症治療以針劑為佳
確診骨鬆後,該怎麼治療與監測骨密度是否上升?醫師表示,可透過骨質密度檢測、抽血做骨生化檢查等方式來檢視骨骼情形。若確認為骨鬆,藥物有口服與針劑可選擇,在考量用藥順從性上,現以針劑為主,且患者需治療至少3至5年,才能看出長期成效。另外,三高與糖友應先控制病情,避免再次骨折或導致共病產生。糖尿病控制不佳,增加骨鬆骨折風險。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常務理事、高雄長庚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陳榮福表示,骨鬆是造成骨折及相關共病的重要原因,因骨鬆患者多數為年長者,常會出現全身疼痛無力、駝背、脊椎側彎、關節變形等情形,骨鬆更可能合併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內分泌異常、肝腎病和肌少症等慢性共病。如有些慢性病患因長期服用類固醇,恐導致骨鬆副作用;有些患者甲狀腺功能異常,會導致鈣過度流失或異常,也增加骨鬆風險。若家中長輩有糖尿病、高血壓等三高疾病,檢查出有骨鬆症時,後續治療上,陳榮福建議患者應先控制病情。因糖尿病控制不好,會造成骨質疏鬆及骨折增加,主要是因為血糖高會造成骨骼中主要的第一型膠原蛋白糖化現象產生,骨質密度不差、但是骨骼的力度質量降低中看不中用。加上糖尿病患同時有神經病變或是視網膜病變時,會影響走路平衡容易跌倒,更增加骨折的風險,且某些糖尿病的藥物本身可能對骨質密度有不利的影響,更是要小心選擇使用。高血壓患者,利尿劑使用不當,加速鈣流失。高血壓的患者,若本身疾病問題加上利尿劑使用不當,可能會使骨骼中的鈣質加速流失,更會提高骨質疏鬆及骨折發生的風險。在治療上,除透過骨質密度檢查以T-Score(T值)確認骨鬆外,可經抽血看骨骼代謝生化指標。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脊椎中心脊椎側彎矯正科主任羅元舜表示,骨質密度常用雙能X光吸光測定法(DXA),將檢查結果計算出T值。範圍若在+1至-1間,表示骨質密度正常或骨質健康;若在-1至-2.5間,表示骨密度低但尚未骨鬆程度;若在-2.5甚至更低,就是骨鬆症。骨骼代謝生化指標則是抽血看骨質生成速率,若體內負責將老舊骨質移除的蝕骨細胞活性,開始超過製造新骨質的成骨細胞活性時,人體骨鈣流失的速率,會開始大於骨骼形成的速度,恐造成骨鬆。兩大類治療藥物,抑制流失、增生骨質。骨鬆在治療上,陳榮福說藥物分為抑制骨質流失和促進骨質增生兩大類,前者是停止骨質繼續流失,後者則是促進骨質生長。一般來說,骨質疏鬆症健保給付第一線使用的藥物是抑制骨質流失,為立即抑制蝕骨細胞的功能,但缺點是蝕骨細胞停止活動後,也無法再活化生骨細胞,因此骨質也不再增生。而促進骨質增生部分,為一種副甲狀腺素的藥物,可刺激造骨細胞作用,達到骨質增生,開始治療後可明顯增加骨密度,但也須留意噁心、頭痛等副作用。陳榮福與羅元舜皆表示,現抑制骨質流失藥物多樣,口服與針劑皆有,但臨床上考量醫囑順從性、患者多為高齡、吞嚥困難而中斷等因素,仍以針劑為主;而促進骨質增生藥物極少,目前皆為針劑。且無論是口服或針劑,建議患者皆需治療至少3至5年,才能看出長期治療成效。家中意外多,務必做好防跌措施。除此兩大類藥物外,骨鬆患者今年有新選擇。羅元舜表示,去年美國FDA批准一款新藥,既能增加骨形成,又具抑制骨質流失,降低骨折風險,為自費針劑,他建議民眾可再觀察,或骨密度極低、高骨折風險的停經後女性等骨鬆患者,可與醫師討論後再進行治療。羅元舜呼籲,民眾一旦骨鬆發生骨折後,恢復期十分漫長,基本上是一年以上,除遵照醫囑治療、藥物不要中斷,運動與飲食中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不可少。另外,很多骨鬆患者跌倒處是家中,手撐地導致手腕骨折,他也呼籲可改善家中設備避免跌倒,如裝扶手於上下樓梯間、浴室、廁所,地板可裝止滑墊或地毯、不放雜物、避免家具凸出等,都是避免跌倒、再次骨折的方式。
-
2020-10-18 科別.骨科.復健
量身高、貼牆站 縮水駝背是骨質疏鬆症徵兆
沉默的疾病是健康大敵,「骨質疏鬆症」就是其一。許多人往往是在骨折之後才發現骨質早已疏鬆,而骨鬆帶來的共病更是可怕。骨科醫師表示,骨鬆已不再是只有年長者會發生的疾病,除了停經婦女是大宗,臨床上也有三、四十歲患者因骨鬆求診。骨質自出生後會隨著年紀而增加,約30歲左右達到最高峰,之後就往下走、每年約減少0.5%至1%。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部主任吳文田表示,尤其女性在停經後因女性荷爾蒙急速降低,骨質流失更快速,更容易導致骨鬆發生。年長者、更年期婦女、有家族史等都是骨鬆的高風險族群,建議應從飲食、運動下手,及早「存骨本」。台灣60歲以上,每5人就有1人骨鬆,女性居多。他說,就臨床觀察上,台灣60歲以上的年長者中,約每5人就有1人骨質疏鬆,且女性骨鬆比例高,女男比約為4比1。一旦跌倒,常見骨折部位為髖部、脊椎及腕部,其中以脊椎骨折為最常見。若曾發生髖部骨折者,一年內死亡率逾兩成,可說是年長者健康的隱形殺手。而據國民健康署2015至201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對50歲以上民眾量測骨質密度顯示,年紀愈大,骨質疏鬆症患者隨之增加,且也是女性比例高於男性。骨質疏鬆症的原因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吳文田說,前者是無其他疾病或是藥物引起,主因包含年紀造成的腎功能退化、維他命D缺乏、鈣質的攝取少及活動減少等因素,造成骨頭流失大於生成,也包含停經後的婦女因荷爾蒙減少所引起;後者多因本身有疾病偏差導致,如三高、肝病、甲狀腺疾病、糖尿病等疾病,或服用藥物、類固醇等所造成的副作用。身高縮水、貼牆檢視,50歲後建議自費檢查。由於骨質流失時並不明顯,吳文田說,民眾可透過身高是否縮水、疼痛感來觀察。若50歲後身高縮水超過2公分,可能脊椎的骨質已經開始疏鬆造成嚴重駝背。另外,若常覺得背部疼痛,可在家中將腳跟、屁股以及肩膀貼牆自我檢測,若頭部與牆壁之間能塞進一顆拳頭,恐胸椎也已骨鬆變形。在檢查上,民眾可透過骨質密度(BMD)檢視是否有骨鬆問題,該檢查為自費,建議50歲後每兩年做一次檢查。但如具有危險因子的停經婦女、內分泌失調恐加速骨質流失者、已診斷為骨質疏鬆或骨質缺乏的病患,在接受治療過程中,亦建議兩年做一次骨質密度檢查,此類患者健保後續皆有追蹤給付。而骨鬆在治療上,除骨折嚴重者需開刀外,分為非藥物與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就是改變生活型態包括飲食、運動、戒菸等方式,飲食上除多攝取鈣與維生素D,也能由保健食品補充;藥物治療上,分口服藥及針劑注射,療效差不多,但都需要長期治療。不過,吳文田說,許多年長患者用藥遵從性不佳,影響治療成效,故長期來說,針劑治療較能明顯改善骨密度,減少脊椎或髖部再次骨折的發生率。而據研究顯示,台灣髖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區第一名、全世界的第九名,且一旦發生骨折後,約50%患者將再發生第二次骨折,甚至有共病發生。吳文田說,骨鬆所導致的骨折會使生活品質下降,若長期臥床更可能導致肌少症,造成二次骨折甚至失能,脊椎與關節退化也會更明顯。確診骨鬆者,光補鈣不夠 ,須積極治療。吳文田曾收治一名近60歲的家庭主婦,因背部已疼痛到影響生活而就醫,檢查發現脊椎有兩處骨鬆性脊椎壓迫性骨折,先以臥床休息、背架保護、骨鬆藥物等保守治療六周,但未緩解,後以脊椎灌骨水泥手術(椎體成形術)治療而改善。吳文田說,要預防骨鬆,飲食攝取很重要。台灣人平時在鈣質、乳製品攝取不足、蔬菜量也吃得不夠,加上現在「宅」文化興起,民眾戶外出遊少、運動量不足等,熟齡者幾乎都有骨鬆危機。他建議無論男女,在30歲以前皆應該透過飲食、運動等,使骨質達到顛峰;30歲後應該積極保養,除以乳品類、豆製品攝取足夠的鈣質、蛋白質外,應增加肌力訓練、曬太陽等以增加維生素D;50歲後的熟齡民眾,更應定期檢查骨質密度。當然,市售部分保健食品也提供了維生素、鈣質等營養素,但吳文田說,那對一般民眾來說屬正常補充,對於已有骨鬆者來說,治療上的幫助是不夠的,仍需要積極配合藥物治療。
-
2020-10-18 科別.骨科.復健
發現骨鬆只要多吃高鈣食物、補充鈣片?醫:錯誤觀念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骨質疏鬆症成為國人關心的重要議題。根據國民營養調查報告統計,台灣50歲以上女性骨鬆症盛行率為38.3%、男性為23.9%,且有逐年增高趨勢。鈣質是骨骼維持健康最重要的元素,缺鈣的人骨骼會變得脆弱,加上骨質疏鬆不易察覺,許多人都是骨折、受傷後才發現自己罹患骨質疏鬆症。但由於民眾對病症、鈣質攝取的了解不足,常產生許多誤解,以訛傳訛後更出現不少問題。像許多人以為平常攝取高鈣飲食就不會骨質疏鬆、吃鈣片可能造成泌尿道結石、怕骨折乾脆避免運動、葡萄糖胺補充品可以解決缺鈣問題等,這些其實都是錯誤觀念。迷思1 只要平常攝取高鈣飲食一定不會骨質疏鬆。許多人認為只要攝取高鈣飲食,像是從小就天天喝牛奶、常吃小魚乾等高鈣食品,就不會骨質疏鬆。但土城醫院骨科主任陳文鈐表示,其實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多因子疾病,並不單只有缺鈣會造成。陳文鈐表示,骨質疏鬆症主要有原發性與續發性兩類:1.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停經後骨質疏鬆症:是女性特有,通常發生在51至75歲時,女性因為停經,缺乏女性雌激素,導致蝕骨細胞增加,最後骨量流失,容易造成椎體壓迫性骨折以及遠端橈骨骨折。老年型骨質疏鬆症:人隨著年齡增加,維生素D合成下降,使腸胃鈣吸收能力下降,血鈣偏低導致副甲狀腺分泌增加,使破骨細胞活性增加,造骨細胞數目漸少,是自然老化的過程。2.續發性骨質疏鬆症若患者長時間服用大量類固醇藥物,或患有內分泌疾病包括副甲狀腺亢進、副甲狀腺亢進、生殖腺官能不足以及糖尿病,都有可能造成。這幾種問題不是攝取高鈣飲食便可解決,建議就醫,對症下藥。迷思2 鈣片吃多了,可能會造成泌尿道結石。有人以為吃鈣片可能造成泌尿道結石,陳文鈐解釋,其實泌尿道結石主因是食物中的草酸、磷酸被吸收進體內,與身體中的鈣結合為草酸鈣、磷酸鈣,接著被過濾到尿液中,才會在尿道形成結石。但攝取鈣片時,草酸、磷酸在腸胃中就會與鈣片結合,經由腸胃道從大便排出,所以攝取鈣片反而會減少泌尿道結石的可能。迷思3 缺鈣的人,可以吃葡萄糖胺補充品。葡萄糖胺其實是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的治療藥物,本身不含鈣質,但市面上有些含葡萄糖胺保健食品名稱會讓人誤以為能保護骨頭、增加體內鈣質。甚至有業者聲稱該產品能減少骨質疏鬆問題,但醫界對此說法始終存疑,多年來的研究也未顯示葡萄糖胺有此效果,健保署更在2018年10月取消對葡萄糖胺的補助。若要補充鈣質,醫師建議還是以鈣片加維他命D,會有較為顯著的效果。迷思4 發現骨鬆時,只要多吃高鈣食物、補充鈣片,不需藥物治療。許多民眾發現自己有骨質疏鬆時,會認為只要自行補充高鈣食品、鈣片、維生素就好。但陳文鈐說,其實有些嚴重骨質疏鬆的患者,已經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髖關節骨折、手腕骨折等與骨質疏鬆高度相關的問題。這類嚴重骨質疏鬆的患者光補充鈣質已來不及強化骨質,須使用特定的骨鬆藥物才能快速減少再次骨折的機率,因此需要由專業醫師診斷治療。迷思5 因為怕骨折,所以骨鬆的人最好多休息,不要運動。發現自己骨質疏鬆後,有些人擔心動作太大會發生骨折意外,便不運動,但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根據沃爾夫定律,只要持續運動,骨頭就會長得比較好,而65歲以上長者骨頭雖然無法再生長,卻能透過運動維持骨骼健康,減緩骨質流失問題。醫師建議,若膝蓋狀況良好者,可以多爬山、曬太陽;膝蓋不好的人,可以用快走、散步的方式減少骨質疏鬆的速度。但並不是所有運動都能減緩骨質疏鬆,像是游泳、騎車、划船,這些運動因為骨頭沒有承受重量訓練,所以對減緩骨質流失效果較差。
-
2020-10-16 科別.皮膚
奇美發表案例:調整免疫系統 能治癒頑固異位性皮膚炎
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與柳營奇美醫院皮膚科主任林旻憲,今天發表「協助異位性皮膚炎病友擺脫搔癢」案例,強調改善皮膚障壁功能,調整免疫系統,能有效治療頑固異位性皮膚炎。這名案例是15歲的少年小侯(化名),從小深受異位性皮膚炎苦惱,尤其一變天就渾身騷癢難耐,年初與爸爸到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林旻憲的門診求治。小侯因長年使用類固醇藥膏,侯爸爸很擔心小侯會出現副作用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類固醇性痤瘡和酒糟等副作用。林旻憲與侯爸爸解說討論後,建議改用較溫和的類固醇藥膏,另規畫用潤膚保濕劑、不含類固醇成分藥膏、光照療法及短期施打生物製劑來做治療。治療6個月後,小侯異位性皮膚炎已明顯改善,夜間睡眠品質大幅提升,白天在學校上課再也不因皮膚搔癢而分心。林旻憲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或稱異位性濕疹,是慢性皮膚發炎性疾病,通常兒童期發病,是兒童最常見皮膚疾病之一,常常反覆發作,病情時好時壞,程度因人而異,有人僅四肢屈邊出現局部濕疹病灶,有人全身超過90%以上皮膚受波及。異位性皮膚炎常造成病人失眠、自信心低落、學業或工作亦受到極大影響,導致病人身體和心靈重大負擔。林旻憲說,近年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觀念與藥物有明顯進展,目前最新的治療策略有兩個重點,一是改善皮膚障壁功能,二是調整病人的免疫系統。2020年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出版的異位性皮膚炎本土化診療共識,醫師可以根據病人病情嚴重程度,與病人充分溝通後有合理臨床裁量彈性,替病人擬定從單一簡易到多元組合的治療策略。林旻憲指出,類固醇仍是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第一線療法,尤其用在急性期,類固醇藥膏搭配潤膚劑使用更可顯著降低復發風險。在醫師監督下類固醇藥膏可採間斷方式,長時間用於異位性皮膚炎。他說,國人畏懼且排斥類固醇,然而畏懼副作用而致治療不足,反而可能會造成更多不良影響。醫師們深知病人的類固醇恐懼症,主動提供正確的用藥資訊,可有效安撫病人及照顧者焦慮。光照治療已有明確醫學研究證實可有效減緩皮膚發炎、調節免疫、止癢與抑菌,是中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方式之一。透過醫療級光照設備治療,不是曝曬陽光或是做日光浴,病人大量流汗後,癢感反而會更為惡化。生物製劑是第三線全身性免疫治療劑,屬新興療法,是針對局部治療、免疫及光照治療仍法無控制病情者使用,輕中度病人不需使用,自費治療成本也高。
-
2020-10-16 名人.陳光超
陳光超/自虐治療「甜蜜點」
「我想開刀。」一位綁著馬尾的女孩,Mia,坐到我面前,怯生生地告訴我。「蛤?開刀?」我很驚訝。面前這位女生,戴著大大鏡框的眼鏡,不敢直視而看著地上的眼睛,有著漂亮的弧線。長長直直的眉毛,一直到尾端,才像柳葉般的微微下垂。MIT口罩後面,有那遮不住挺直的鼻樑。心裡猜想著,這女孩應該是個美女吧!「妳哪裡不舒服?」「哪位醫師要妳找我開刀?」「我,.....」「我沒有不舒服。」她還是很害羞。「沒有不舒服?」我聲調開始高起來,怎麼來個找碴的。「然後要開刀?」「不是啦,不是啦。」怕我生氣,她有點急了。「我會打呼。」「打呼?」「年輕女生很少啦,你又不胖,身材勻稱,不太會啦。」我語氣不僅緩和下來,而且變得溫和,順便誇了一下她,免得嚇著這位美眉。「妳在睡覺,怎麼知道妳在打呼?」「請妳不要一再打開門,裡面有人在看病。」「請尊重隱私,號碼到了再進來。」我聽到門診護理師在管控門禁。抬頭一看,有位太太一直想要側身擠進來。看她穿著得體,雖然想要擠進來,臉上卻沒有一股凶相,仍然帶著淺淺又有點歉意的微笑,顯然她不是想要插隊的大媽。「什麼事情?」我問她。「在裡面的是我女兒,我可以進來嗎?」「當然可以呀,請進。」原來如此。「就是她說我會打呼。」Mia 指著她媽媽說。「是呀,陳醫師。」媽媽收起高雅的微笑,眼睛瞪得很大,表情誇張起來。「那鼾聲好大好大,她房門關起來,我在客廳都還聽得見。」「媽,妳..」Mia拉了一下媽媽的衣服,示意她講小聲一點,頭變得更低了,顯然Mia對她的打呼,很不自在。可是她的媽媽沒理會,繼續大聲地說。「請你一定要幫幫忙,Mia 為了她自己會打呼,都不敢交男朋友了。」「我都快被她急死了!」「是這樣子的嗎?」我轉頭對Mia說。她可憐地點點頭。「萬一男生知道我會打呼,我一定會被他們笑死。」打呼的機轉,其實滿複雜的。但我們手術能夠處理的,主要就是軟顎及懸雍垂的部份。假如舌根寬又大,懸雍垂又粗又厚,軟顎向後倒,都會讓手術結果不理想。「請把口罩拿下來,」我準備檢查一下Mia 的軟顎及懸雍垂。「我要先確定手術對妳有沒有效果。」Mia 動手準備拿下她的口罩,突然我有點小緊張。拿下口罩,她還是我想像中的美女嗎?她的眼睛,完美搭配著挺直的鼻樑。一旦脫下口罩,會不會露出的是ㄧ張不協調的嘴呢?Mia 把口罩往下拉到下巴,終於可以看到她的廬山真面目。雖然不是櫻桃小嘴,但豐腴的紅唇,跟眼鼻搭配的十分巧妙,真是好看!「來」「把嘴巴張開。」我不動聲色地說,好像心裡完全沒有發生過漣漪!「媽媽,妳看。」我調整了一下我的頭燈,讓光線照進Mia的嘴裡。「她的懸雍垂及軟顎,都是下垂的,這確實會造成打呼。」「不過還好的是,除了扁桃腺稍大之外,Mia的組織都不是太厚,手術的效果應該不錯的。」現代針對打呼的手術,大多使用熱刀,如雷射,電漿,射頻...等,減少術中出血。不管用什麼方式,儀器廠家都是宣稱,各家的產品均能有效減少術後的疼痛。發表的研究論文也宣稱,用這些儀器的術後疼痛是tolerable (可忍受的)。可是實際上他們越是宣稱tolerable,越是intolerable (忍受不了的)。手術後,只要到了用餐時間,病患都會開始恐懼起來。因為每吞ㄧ口,就會經歷一次錐心之痛。連口水都不敢吞,猛往外吐口水。因此有各式各樣的方法,嘗試著去減輕術後的吞嚥疼痛。比如使用類固醇,或強力止痛藥等- - - 可是病人痛的吞不下去,不行!注射長效麻藥- - - 在很痛的傷口上,左右再各戳一針,不行!使用喉嚨噴劑- - - 效果短暫,一下子整瓶「喝」完,不行!插鼻胃管,直接灌食- - - 插鼻胃管的痛,比直接狠下心,硬吞口水還更痛,不行!「媽媽,Mia 手術很順利。」我跟Mia的媽媽說。「妳去買些小冰塊讓她含著,會比較不痛。」「若是吃不下東西,可以含一點冰淇淋,補充一些熱量。」因為低溫也有止痛的效果!「冰淇淋!」聽到冰淇淋三個字,Mia 喉嚨劇痛眉頭緊蹙的表情,突然亮了起來。「好耶,我要吃冰淇淋!」......「怎麼啦?冰淇淋不好吃嗎?」結束一天的手術後,訪視Mia時,發現她很不開心。「還是吞不下去,太痛了啦!」Mia 大力的抱怨。「而且冰淇淋含在嘴巴內,會覺得滑滑黏黏的,感覺好噁心。」Mia 快崩潰了!我心裡想,我嘴裡有一個小小潰瘍時,就覺得很痛,不好吃東西了,何況是打呼手術後那麼大一個傷口。「Mia,我若是有口腔潰瘍時,我都在潰瘍傷口上塗一層口內膏,就會好很多,不會那麼痛。」「妳到治療室來,我幫妳塗口內膏,試試看會不會好一點。」Mia的嘴裡,有條橫亙左右的M型縫合傷口,乍看之下,好像有4條蜈蚣,兇狠的佔據Mia 的整個軟顎,難怪這麼痛。「妳吞吞看。」我用口內膏將這幾隻「蜈蚣」全部覆蓋住,叫Mia吞個口水,試試看止痛效果好不好。「我不敢!」她怕痛,拒絕了。「乖,試一下,陳醫師很忙的,他沒時間在這裡耗。」她媽媽鼓勵她。Mia緊閉雙眼,兩側眉頭皺到連成一條,嘴巴緊閉至看不到雙唇,兩側臉頰往上提升到下眼瞼,整個臉部五官聚攏的比小籠包還緊。深呼一口氣後,抱著「痛死」的決心,提起肩膀,把口水「壓入」喉嚨。「咦!真的不痛了耶!」Mia的小籠包臉,突然放鬆開朗起來。「真的假的!」她媽媽不可置信地說。「嗯,真的不痛了。」立刻又再吞一次口水後,她很確定的回答。「這藥只能維持兩個小時。」我說。「趁現在吞嚥不會痛,妳現在趕快去吃飯。」......「怎麼樣?昨天晚餐吃的高興嗎?」早上去看她。「昨天晚餐很快就全吃光了!」Mia媽媽搶著回答。「一點都不痛。」「但是我早餐沒辦法吃,現在好痛喔。」她那小籠包表情又出現了。「好好好!」我轉頭吩咐我的住院醫師。「英政,你幫她塗一下口內膏。」「讓她-享-受-完早餐後,再到門診讓我看傷口。」我信心滿滿的特別強調「享受」兩字。門口傳來推著點滴架的聲音,穿著病服,頭髮有點散亂的Mia,垂頭喪氣地走進來。「怎麼啦?不是剛吃完早餐?」「無法吃啦,太痛了。」「剛剛英政不是幫你塗口內膏?」「有啊,但是沒有你塗的有效。」「跟沒塗藥時一樣的痛,根本沒法吃。」「不會吧?有塗藥多少會比較不痛啊。」我不太相信。「一點都沒效。」她嘟著嘴回答。「真的一點都沒效。」「嘴巴張開,」我示意她坐上診療椅「講 啊- -」我把頭燈對準她的嘴巴。「復原的不錯,傷口沒有比較腫喔!」我發現她的軟顎塗滿了口內膏,應該跟昨晚的情形差不多,吞嚥應該沒問題。只有一點點的傷口沒塗滿,我就順手把那個暴露的傷口用口內膏補滿。「耶耶!不痛了。」她滿臉驚喜。「跟昨晚一樣,吞不會痛了!」「我馬上去吃早飯。」頭也不回,推著點滴架,「喀喀喀」地跑回病房,去享用她那已經涼了的早餐。「英政,中飯前,你再幫Mia塗口內膏。」「她很嬌貴,太怕痛了。」我跟住院醫師說,而且特別交代。「要塗滿喔!」門診忙得不可開交,電話卻又響起。「Mia一直喊痛,中飯沒法吞。」「口內膏沒什麼效。」英政的電話剛掛斷,Mia的媽媽已經衝到門診求救。「媽媽,我得看完門診才有時間去病房,不然你現在把她帶下來。」我檢查她的嘴巴,因為已經下午三時點了,英政中午幫她塗的口內膏已經脫落了大半。我重新幫她塗滿。「又不痛了!」「這奇怪,只有你塗的才不會痛!」Mia又再次展開了笑臉!哈哈!Mia一定是把我當做小鮮肉,心理作用大過實際的痛覺了吧!心裡雖然這樣暗想,我還是想找出個原因。下班時,我特地繞到病房檢查室。「英政,你再幫Mia塗一次口內膏。」我站在英政的後面,又仔細又好奇的觀察,想要知道為什麼Mia 一直抱怨英政塗藥沒有效。英政戴上頭燈,將圓圓的白色光柱,射入Mia的口中。再次看見那四隻看似蜈蚣的縫線,佔據在軟顎上。英政左手拿著口腔棉枝,輕輕地把傷口上黏黏的口水搽掉。右手拿著細細的耳用棉枝,將口內膏仔細地塗在傷口上,直至完全覆蓋傷口為止。「好了。」英政回頭跟我說。「Mia,妳吞一下口水。」她媽媽迫不及待的說。「唉喲,好痛。」Mia痛的連小籠包臉又出現了。「奇怪!」我說。「Mia 妳再把嘴巴張開我看看。」我仔細地察看傷口四週,英政塗的不錯,只有右邊10點鐘方向有一點點沒有覆蓋好。「吞真的很痛嗎?」我問。Mia抿着下垂的嘴角,用力點點頭。「不會吧?塗口內膏多少有止痛的效果。況且口內膏已經覆蓋了整個傷口,應該不太痛才對!」我不明白。「真的好痛,跟沒塗口內膏時一樣的痛。」Mia 抗議著。「妳是說,有塗藥跟沒塗藥是一樣的痛?」輪我皺眉頭了。她瞪大眼睛,委屈地向我點點頭。「只有你塗了才不痛。」她竟然向我撒嬌。「好吧!那我幫妳塗。」我跟英政借了他的頭燈。「嘴巴張開。」明明軟顎上,蓋著滿滿厚厚的口內膏,我沒地方下手。可是又答應Mia幫她塗,只好裝模作樣,沾了一滴口內膏,將10點鐘方向那一點點沒有覆蓋完全的地方,補塗了上去。「好罷..,」我不抱希望地說。「 妳再吞一次口水。」Mia 因為害怕,又把表情緊繃起來,用最皺的小籠包臉,深吸一口氣,硬把口水吞了下去。「耶!」小籠包臉突然雨過天青的展開。「一點都不痛了耶。」她像小女孩般的跑了。「我就說嘛,你塗才有效。」「我去吃點東西。」留下搞不清楚狀況的英政,她媽跟我三人在治療室裡。「怎麼可能這樣?真是心理作用。」她媽媽說。「是呀,你只是補了一點點。」英政說。「不到整個面積的百分之一。」「對呀!我只是做個樣子,隨意塗了一點。」話一出口,心裡就後悔了。我怎麼會在Mia媽媽面前,洩漏了我只是裝模作樣,不是真心幫Mia塗藥的秘密。晚飯後都在想這件怪事。按照我自己口腔潰瘍的經驗,我自己塗口內膏,塗多少,疼痛就會成比例的少多少。怎麼Mia的傷口,幾乎99%蓋滿了口內膏,卻仍然喊痛?為什麼我只是補塗了那1%,她就完全不痛?整夜腦袋裡都是問號!我突然想起來,早上Mia沒法吃早餐, 推著點滴架來我門診,那時我發現Mia傷口沒有塗到藥的地方,好像也是10點鐘位置。所以結論是,傷口一定要塗好塗滿口內膏,尤其是要注意10點位置要塗滿。我發短訊給英政,告訴他隔天早上要這樣塗藥。但是就這麼一個事兒,擱在心裡,腦筋轉個不停。冥冥之中,老是要推翻我晚餐後所做的結論,要我反向思考,反向思考,反向思考...。半夜裡,突然靈光一閃!若是我不塗那99%,只塗那1%,那會怎麼樣?難道那麼大的傷口本身不會痛,只有傷口10點鐘的位置會痛?越想越好奇,天剛亮就衝到醫院,把Mia叫醒,拉著她到治療室。「陳醫師,你這麼早就來上班啊!」她媽媽被我吵醒,也睡眼惺忪地跟著我們出來。「還親自幫我女兒換藥啊。」看來她很感動。其實我是要拉她女兒做試驗。「Mia,張開嘴巴。」「我還沒刷牙漱口呀。」她怕讓我聞到不該聞的味道。「沒關係,一下下就好。」我堅持。我擠了一滴口內膏,輕輕地塗在10點位置。「試試看吞ㄧ下。」我充滿期待的說。「還有一點痛啊!」Mia嘴巴說痛,可是並沒有出現小籠包臉表情。「怎麼痛法呢?」我說。「看妳表情還好啊。」「就左邊還會有些痛。」「有多痛?」我問。「如果不痛是0分,最痛是10分的話,現在是幾分的痛?」「大概還有2分。」她說。「那好多了嘛!我看看。」我請她再張開嘴巴。再擠一小滴口內膏。「10點鐘位置是你的右邊,現在你說左邊會痛,那我就在2點鐘位置,幫妳塗一滴。」我邊說邊塗。「妳現在再試試。」「耶!都不痛了。」雨過天青的笑臉又出現了。這時我心裡笑的比Mia 還燦爛!「真神奇!那麼複雜縫合的傷口,只要在10點位置點一滴,就可以減少8成的痛。比止痛針,吃藥有效多了!」我一邊發短訊給英政,告訴他這個發現,一邊讚嘆著跟她媽媽說。由於這個無心的發現,讓打呼的病人,手術後吞嚥困難的問題得到解決。因為只要塗一滴,所以病人或家屬容易操作。病人在每次吃飯前,自己照著鏡子張嘴塗藥,就可以愉快的用餐。就像打高爾夫球,若打在「甜蜜點」上,球就會飛很遠。因此我就命名這個10點位置為「甜蜜點」。雖然現在我是以人工耳蝸手術研究,經常在國際場合演講,但打呼手術「甜蜜點」的演說,才是我登上國際講座的真正初體驗喔!在此要特別感謝,長庚李學禹理事長在當年的邀請。「怎麼樣?手術後吃的下嗎?」我問面前的這個大男生。「可以可以,沒問題!吃飯都沒問題!」這位頭髮長長的男生,一直都是笑臉迎人,露出白白的牙齒,很陽光。「那要不要再拿一條口內膏回去?」我心裡滿是得意。這甜蜜點的發現,實在造福很多人,一定包括眼前的這個大男生!「不用。」「不用。」他連忙回答,雙手還搖個不停。「我都沒有用。」「蛤!」我又吃驚,又失望,而且開始生氣,音調高了八度,「都沒有用?...」! 他 - 他- 竟然敢把我這麼好的發明,晾在一旁。「醫師,我看到你在這方面的文章及研究。」他把臉整個往我這邊靠,刻意放低音量,怕被人聽到,「我有一個新的想法,想讓你做研究,寫成論文。」「哦,新想法?」「你說。」我沒好氣的說。「你那個甜蜜點可以登上外國雜誌,我這個方法更簡單。」他說。「我就是發現這個方法,才可以不用口內膏,就可以無痛吞嚥。」「真的?」我的好奇心又來了。「你快說,快說呀!」「你用什麼藥?」我站了起來,坐不住了。「可口可樂。」他秘密的說。「可口可樂???」我有沒有聽錯?又嗆又辣的可樂?「對,用可口可樂。」他很得意的說,因為這是他的發明。「你可以大力推薦給病人用。」「而且不用浪費棉枝,也不用管傷口上的口水!」的確,他説對了,傷口上若口水沒擦乾,口內膏很難塗上去。「手術後,喝一大口可口可樂,仰起頭,囉囉囉漱口,用力吞下去,就可以了。」他邊說邊表演,意氣飛揚。「可樂很刺激,碰到傷口會很痛很痛耶。」我馬上就拒絕他這個餿主意。「誰受的了?」「就是沒有任何食物比吞可樂還痛的,」他仍然振振有辭,極力推銷他的方法。「所以拿可樂漱口再吞下去,在那種痛徹心扉的痛都經歷過後,吃任何東西都不算什麼痛了!」現在我們是不是該開始「如何自虐」的研究!
-
2020-10-14 新聞.用藥停看聽
皮在癢怎麼辦?皮膚科醫師的就醫用藥解方大公開
台灣氣候悶熱,高溫潮濕可能導致皮膚紅、腫、癢、痛,尤其皮膚癢常讓人難以忍受。部分民眾習慣自行買藥止癢,但其實皮膚癢的原因很多,需要醫師完整的診斷評估,才能對症下藥,有效治療,更有助於及早發現其他潛在原因或疾病,確保健康。藥害救濟基金會針對民眾常見疑惑,訪談皮膚科柯適中醫師,為民眾解答皮膚科就醫用藥的原則,順利解決惱人的皮膚問題。什麼時候該就醫?部分民眾發生皮膚癢的症狀時,可能會先自行買藥擦,但門診常見的皮膚癢原因很多,像是急性蕁麻疹、蚊蟲叮咬、隱翅蟲、黴菌感染、汗疱疹等,通常要針對症狀選擇不同的藥物,對症下藥才有效。因此柯適中醫師建議,若自行擦藥2-3天,症狀卻沒有改善時,應該儘快就醫,以免因搔抓破皮引發感染或更嚴重的皮膚問題。柯醫師並提醒,市售止癢藥膏成份多含有類固醇,若未經診斷下長期使用,可能造成皮膚萎縮或變薄、血管脆弱易出血等,使用量多時,甚至會影響腎上腺素的分泌,抑制身體正常的防衛系統。皮膚癢可能是疾病警訊?!柯醫師說明皮膚癢大多是由外在環境引起,但也有可能是某些潛在疾病的警訊,像是糖尿病、慢性貧血、甲狀腺異常、表皮淋巴癌、腎功能異常、C型肝炎等,都可能出現皮膚癢的症狀。他就曾在門診遇到一位慢性皮膚癢的病人,經藥物治療不太有效果,進一步照X光之後發現是胸腔淋巴腫瘤,雖然發生機率不是很高,但還是提醒民眾要有警覺,若有長期皮膚癢的情形,可觀察癢的狀態是否一直持續或反覆發作,也要注意身心狀態的改變如倦怠、注意力不集中、情緒焦慮等,就醫時告知醫師,評估是否安排進一步檢查。症狀病情怎麼說才清楚?柯醫師強調,看診時,最重要的是讓醫師「眼見為憑」,若因不好意思或其他因素而不讓醫師檢查患部,容易造成誤判病情;其次,建議民眾可事先準備相關資訊,包括:1.皮膚癢發生多久、發生的時間及頻率、地點或環境。2.家人是否有類似症狀,以確認是否為交互傳染。3.目前使用的藥物,以了解病人是否已先用藥抑制症狀,並排除藥物過敏。4.飲食情況,以釐清是否為食物過敏。5.旅遊史及其他生活作息等等,都是醫師診斷的重要參考。可以只擦藥膏不吃藥嗎?柯醫師解釋,針對胯下癢、嬰兒尿布疹、蚊蟲叮咬或異位性皮膚炎這類較輕微的皮膚癢,通常以藥膏局部治療即可;但若是全身系統性的皮膚問題如蕁麻疹,可能在不同部位同時發作,為避免全身擦藥用量太大且類固醇劑量較難掌握,因此較常開立口服藥緩解。此外,針對急性期的搔癢,也常有同時開立口服藥加上外用藥的情形,一旦症狀緩解,通常會調整或減少用藥,避免對病人身體造成其他的影響;而有些皮膚過敏的疾病如蕁麻疹,用藥後仍會反覆發作一、二週,並不是藥物無效,而是疾病必經過程,病人需要持續配合治療才能儘快痊癒。部分病人為求速效要求打針,柯醫師表示打針也有潛在風險,除非病人發生影響呼吸心跳的嚴重過敏,甚至是危及生命的情況,才會建議注射藥物。請勿萬年藥膏一條通門診常見有些病人表示之前開的藥有效,要求開一樣的藥,然而每次皮膚癢的病因不一定相同,可能上次是黴菌感染,這次是異位性皮膚炎;另外,醫師也會依據不同身體部位的皮膚特性來選擇藥物,例如:皮膚較薄的部位(如眼睛周圍),通常會使用劑量較低或較弱效的藥物,以免造成皮膚萎縮或變薄;而手、腳等皮膚較厚的部位,為加強吸收和止癢,則會開立較強效的藥物;此外,腳部濕疹可能伴隨黴菌感染,與手部濕疹用藥又有不同,所以不能藥膏全身一條通。柯醫師建議,無論取得的是原裝條狀藥膏或分裝藥膏(圓盒),要注意成份和保存期限的標示,藥膏拆封使用後,儘量在標示的期限內使用,不要囤積,以免存放過久變質,影響治療效果。最後,柯醫師提醒民眾天氣炎熱要注意防曬、保濕及保持涼爽,皮膚癢發作的時候,可在患部用冷毛巾冷敷,以降溫使症狀緩解,治癒後可視氣候或個人膚質,使用無香精的乳液、乳霜或凡士林保護皮膚,平時做好自我保護,預防惱人的皮膚疾病。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0-10-13 科別.腦部.神經
頭痛就醫太誇張? 錯!醫師提醒就醫時間點
每個人都曾經歷過「頭痛」問題,該症狀可說是「痛不死但又惱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廖岐禮表示,以最常見的頭痛類型「張力型頭痛」來說,佔所有頭痛患者的8成。張力性頭痛,又稱為「壓力性頭痛」、「緊縮性頭痛」。發生原因很多,一般常認為,此種頭痛是由於頭顱周圍肌肉筋膜收縮,刺激血管或筋膜周圍的疼痛受器所引發,而出現頭部兩側常有像被繃帶緊緊綑綁的疼痛感。廖岐禮解釋,張力性頭痛依照發生頻率和時間可分為:偶發性頭痛(不一定每個月都有頭痛)、頻繁性頭痛(每個月有1至14天會頭痛)、慢性頭痛(每個月超過15天會頭痛)。典型的頻繁性張力性頭痛的症狀有:輕到中度的頭痛、雙側疼痛、壓痛或緊痛感、走路或爬樓梯等日常活動不會加重,至少有2個症狀;頭痛持續30分鐘至數天;畏光或怕吵、沒有噁心感或嘔吐。廖岐禮指出,慢性張力性頭痛通常會持續很久,常造成明顯的生活困擾。但如果在出現症狀時,及早就醫尋求專業協助,只要正確地使用藥物或非藥物治療就可改善。一般而言,要確診毋需影像學檢查,倘若出現突發性劇烈頭痛,頭痛伴隨發燒、視力模糊、頸部僵硬疼痛、意識不清,姿勢改變或用力時頭痛加劇,甚至出現臉歪嘴斜,一邊手腳無力等不尋常症狀時,建議就醫。急性發作時,可以考慮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或阿斯匹林,合併咖啡因成分的藥物,其治療效果比單一成分止痛藥再好些。有研究顯示Acetaminophen成分止痛藥的效果差些,但對孕婦較安全。廖岐禮進一步說明,治療方式可分為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可採用抗憂鬱劑(如Amitriptyline, Mirtazapine, Venlafaxine)、抗癲癇藥物(如Topiramate, Gabapentin)、肌肉鬆弛劑(如Tizanidine)或局部注射。非藥物治療,有熱敷或冰敷、針灸、按摩或推拿、休息、調適生活型態、協助了解並面對壓力或負面想法的認知行為治療。非藥物治療適用於希望不要吃藥、已經吃很多止痛藥、吃藥反應不好、身心壓力大的患者,或是孕婦。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諮詢專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內科主任 廖岐禮
-
2020-10-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川普染疫痊癒? 感染科醫師:這一點還需要注意
美國總統川普染疫後,在10日當天舉辦首場公開活動,證明自己已經康復,但國內的醫師有不同的看法,前台大感染科醫師孔祥琪表示,川普應該是早期就使用抗病毒藥物等治療方法,才能順利將病情壓下去,但因為有服類固醇,可能會使病毒排出的時間延後,周邊的人還是要小心感染。川普的醫療團隊指出,川普從症狀開始已經10天,退燒超過24小時,且所有症狀都改善,一些先進的診斷工具也顯示沒有正在複製的病毒存在的證據,依照美國疾管局的規定,川普已符合解除隔離的標準。但醫療團隊卻不願意透露川普目前PCR檢測結果是陰還是陽。孔祥琪則表示,川普從10月1日開始有症狀,今天是第10天,看然川普真的已經度過危機,成功克服了新冠病毒感染。他表示,美國CDC目前對於解除隔離的指引是有症狀10天以後,已退燒超過24小時者可以視為沒有傳染力。並不像台灣一樣要看到兩套PCR陰性。這10天以上的資料是來自許多研究指出輕症患者10天以上儘管PCR陽性,但已經培養不出活病毒。他表示,美國一些新聞評論說應該要看川普第10天病毒培養有沒有陽性,這其實是「很外行人的說法」,因為病毒培養沒有這麼快,可能須要一兩周才會出來,不可能等到病毒培養確定沒有出來才能作決定。但要注意的是美國疾管局也有加但書,有些重症患者排除活病毒的時間可能會超過10天,所以隔離時間有可能須要延長到20天。孔祥琪表示,川普可能算是「重症的早期」,所以病毒量有可能較高。另外他還有用類固醇,有可能延長病毒的排出時間。但因為很早就被用了雞尾酒抗體治療還有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之後才用類固醇,有可能病毒量在病程的很早期就壓下來了,從而造成這麼快速的恢復。
-
2020-10-10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洗腎都是因吃太多藥?哪一種止痛藥會傷腎?醫師解惑腎臟病迷思
吃太多藥增加洗腎機慮?正確用藥才是護腎關鍵 台灣正在接受透析治療的洗腎人口超過9萬,慢性腎臟病族群更高達200萬人,國人普遍擔憂洗腎帶來沉重負擔,但也對洗腎成因多所誤解。究竟哪些壞習慣導致最終洗腎度日?基層透析協會理事長楊孟儒醫師指出,從洗腎成因調查發現,洗腎第一位原因是糖尿病,第二位是慢性腎炎,第三位是高血壓,第四位是尿路阻塞與先天性多囊腎等問題。楊孟儒說明,因藥物引起的洗腎比例相對不高,民眾認為生病吃太多藥而會洗腎的觀念應該改變。 國人擔心用藥種類多會導致洗腎,楊孟儒指出,絕大多數腎臟病而造成洗腎皆非用藥引起。國人之所以服藥種類多,原因在於身體患有不同共病,如三高、心臟病,多共病導致可能用藥超過10種。楊孟儒強調,針對各種共病開立的藥物,不但不會傷腎,更可以控制三高、疾病,進而達到保護腎臟的效果。因此依照醫囑、規律服藥才是真正免於洗腎的良好觀念。 楊孟儒指出,是否傷害腎臟與藥物種類多寡無關,只濫用一種藥物也可能造成洗腎。楊孟儒舉例,曾有痛風患者不積極控制尿酸,每當痛風發作就服用止痛藥止痛,導致痛風疼痛更難治療而需要不斷依賴止痛藥的惡性循環。楊孟儒指出,尿酸堆積本就可能引起腎病變,加上患者長期大量使用止痛藥最終引起腎衰竭。民眾不應以藥物種類多寡判斷傷腎可能,應聽從醫師指示正確用藥。 濫用止痛藥害洗腎?醫籲這兩類人特別小心 國人日常工作繁忙,依賴止痛藥者不在少數,不少民眾甚至專程至國外採購強效複方止痛藥,是否會增加洗腎風險?楊孟儒說明,止痛藥有各種類型,包括基本的乙醯胺酚類(acetaminophen)、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以及鴉片類止痛藥物。會引起腎臟功能異常的是非類固醇的止痛消炎藥。該藥物可抑制前列腺素的製造,而前列腺素本身有保護心臟、腎臟、腸胃黏膜等作用,大量使用這類止痛藥可能增加心臟病、腸胃道出血及腎功能病變的風險。 楊孟儒指出,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與洗腎的真正關連在於,它會抑制腎臟血管的擴張,特別是在腎功能已有異常的病人身上,更有賴腎臟血管正常運作。慢性腎臟病人如果大量使用這類藥物,確實更容易引起腎功能異常。另一方面,腎臟病族群如果正在使用止痛藥,又因為影像檢查而施打顯影劑,同時使用多種具有腎毒性的藥物,有可能引起急性腎衰竭。楊孟儒提醒,另一個高危險族群是老年人,由於本身腎功能已經退化,在使用這類止痛藥更要特別小心。
-
2020-10-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從確診新冠到3天出院 川普是過度治療還是病情嚴重?
前天(2020-10-5)晚上收到一個LINE,它的開頭是:「轉載文章,僅為參考。想知道川普的醫療團隊如何醫治川普的武漢肺炎嗎? 看完底下的解釋, 我才了解他怎麼三天就可出院。本文是一位台大化學系畢業的范清亮博士所寫, 他在80年代把快速驗孕棒公司賣給Eli Lilly而成名.」這篇所謂的范博士的文章是用英文寫的,而它是敘述了川普總統的療程。我把它的重點歸納如下:第一、川普使用了Regeneron公司的《新冠抗體雞尾酒》,第二、川普使用了吉利德公司的《瑞德西韋》,第三、川普使用了類固醇藥Dexamethasone。這篇文章的結尾是:「請記住,藥物的類型和給藥順序至關重要。我希望FDA在接下來的幾天內批准Regeneron或Eli Lilly的抗體雞尾酒療法,這樣任何高危患者都可以盡快接受川普總統接受的相同治療。」所以,這位范博士對醫療團隊給予川普總統的治療是抱持高度肯定。只不過,不論是在醫學上,或是在法律上,這項治療都是有問題的。川普總統所使用的三種藥裡,《新冠抗體雞尾酒》是未經批准的,而《瑞德西韋》和Dexamethasone雖然有被批准,但卻不應當給輕症病患使用。Dexamethasone並沒有被批准用於一般病患,而是只能用於已經出現嚴重缺氧(肺功能有問題)的病患。而FDA之所以會設下如此嚴格的條件,是因為類固醇會抑制免疫系統,也會造成許多副作用,如潰瘍,憂鬱,快感,躁動,妄想症,等等。《瑞德西韋》是有被批准用於重症病患,而目前的證據是它能使住院天數從15天縮短至11天。雖然也有一些臨床試驗在測試《瑞德西韋》對輕症病患的療效,但目前還沒有清晰的答案。Regeneron公司的《新冠抗體雞尾酒》被川普的醫生說是《多株抗體》(polyclonal antibody),而很多媒體,包括許多台灣媒體,也都說是《多株抗體》,但事實上它是兩個《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的混合劑。這兩個《單株抗體》都是針對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而其作用都是阻止新冠病毒侵入細胞。這個《新冠抗體混合劑》目前還在進行第一和第二階段的臨床試驗。也就是說它是連第三階段的臨床試驗都還沒做,所以它離批准的階段還非常遙遠。Regeneron公司是在2020-9-29,也就是川普總統接受這項治療的三天前,才首度公佈臨床試驗的結果。所以,這個時間點實在是值得鼓掌叫好。根據這份臨床試驗結果的報告,共有275位病患參與試驗,而他們都是沒有住院的輕症病患。他們被平均地隨機分配到三個組:第一組是接受8公克的藥(高劑量),第二組是接受2.4公克的藥(低劑量),而第三組是接受安慰劑。結果是,平均而言,第一組的是8天之後就無症狀,第二組是6天之後就無症狀,而第三組是13天後才無症狀。所以,低劑量的效果是好過高劑量的,但是,川普總統接受的是高劑量的。不管如何,由於這個藥還沒被FDA批准,所以唯一可以合法使用它的情況是所謂的Compassionate use。也就是說,只有在醫生認為該病患已經到了《不治療就會死》的情況,才可以試用一個未經批准的藥。就是因為這樣,有好幾位醫生發表意見說,根據這個Compassionate use的使用來判斷,川普的病情應該是極為嚴重。請看下面這兩篇報導:2020-10-5Bussiness Insider(商業內幕)發表的‘That makes no sense’: Doctors say Trump is either getting overtreated for the coronavirus, which could be risky, or is more seriously ill than we know(“這沒有道理":醫生們說川普要么被過度治療,而這可能是有風險的,或者比我們所知道的病得更嚴重)。這份報導的第四段是:「在過去四天我們與20位醫生的對話中,出現了一個共識:要么川普是病情輕微,但卻被過度治療,而這有其自身的風險,要么他的病情是比他的醫療團隊所願意透漏的嚴重得多。」2020-10-6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發表的Trump’s COVID-19 treatments suggest severe illness, UC Berkeley expert says(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專家說,川普的COVID-19治療暗示嚴重疾病)。這份報導是採訪John Swartzberg,而這位醫生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聯合醫學項目傳染病和疫苗學名譽教授。他說:「從川普的治療方案來看,他的病情是比他的醫療團隊所願意透漏的嚴重得多。」總之,從醫療團隊所提供的訊息來看,川普總統的病情顯然是不嚴重。但是,從醫療團隊所給他的治療來看,川普總統的病情顯然是非常嚴重。到底哪一個才是對,大概永遠都不會有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那篇范博士的文章卻會讓大眾誤以為,這麼一個問題重重的治療方案是值得推廣的。原文:川普的新冠:過度治療,還是病情嚴重?
-
2020-10-08 該看哪科.婦產科
懷孕哺乳期間可以吃藥嗎?藥物搜尋排行榜常見藥物
得知懷孕到生下來哺乳期間,媽媽們最擔心的一件事,其中一項就是服用藥物會不會影響小朋友的健康,某些藥物在懷孕或哺乳期間可以安全服用,而其他藥物可能會對未出生或出生的嬰兒產生不利影響,在這些經常被搜尋的藥物中,特別介紹常見的5樣藥物分別是那些。一、葉酸(Folic Acid)FDA懷孕用藥類別:A葉酸在孕期及哺乳期間的使用,被認為是可以接受的。在懷孕期間經常出現葉酸缺乏症,而葉酸缺乏可能會導致胎兒畸形,例如:神經管畸形。此外,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建議所有育齡婦女每天從飲食和/或補充食品中攝入0.4毫克葉酸,不僅可以預防婦女貧血的發生,也可預防懷孕期間的葉酸缺乏問題。二、鎮咳藥物DextromethorphanAU TGA懷孕類別:A目前並無相關報告證明,在懷孕期間使用鎮咳藥會增加致畸胎作用的風險。補乳期間,目前亦尚無相關報告證明,藥物是否會進入母乳中,但常規劑量不太可能對哺乳期嬰兒造成傷害,尤其是超過2個月的較大嬰兒,且使用上的益處應勝於風險。三、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IbuprofenFDA懷孕用藥類別:C在妊娠中期,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的使用會增加胎兒動脈導管過早閉合的風險,因此應避免;在妊娠30週之前,關於潛在胚胎胎兒風險的研究尚無定論。本藥物是哺乳母親的首選鎮痛/抗炎藥,目前尚無相關報告指出,本藥會對母乳喂養嬰兒產生不利影響或影響產奶量。四、選擇性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CelecoxibFDA懷孕用藥類別:D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在妊娠早期使用前列腺素合成抑製劑後,自然流產的風險增加,另外在妊娠後期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能會導致胎兒動脈導管過早閉合、胎兒腎功能損害、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延遲分娩。由於本藥會進入乳汁中,在澳大利亞和英國的用藥指示中,服藥期間不建議母乳喂養嬰兒。五、廣效四環素抗生素MinocyclineAU TGA懷孕類別:D如果在懷孕期間使用本藥物,或者患者在服用本藥物時懷孕,則應告知患者本藥物對胎兒的潛在傷害,使用四環素可能會影響嬰兒牙齒的形成並引起牙齒出現黃灰色棕色變色,在英國的用藥指示中,禁止使用,除非必要,否則不建議使用。由於本藥會進入乳汁中,四環素被認為在母乳喂養期間是禁忌的,應避免使用這種藥物。
-
2020-10-06 科別.腦部.神經
她突然不會說話了 竟是罕見又致命腦炎作祟
62歲湯姓婦人平日精力旺盛,有一天突然病懨懨,講不出話來,她到苗栗縣頭份市為恭醫院急診,確診竟是感染罕見且致命的單純皰疹病毒一型HSV-1腦炎,收治1個月改善恢復講話,為恭神經內科主任朱清華提醒越早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才有機會治癒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湯婦平日精力旺盛,像個陀螺轉個不停,突然病懨懨的吃不下飯,發燒、頭痛、嘔吐不止,也講不出話來,她到為恭急診,會診神內科醫師,當時勉強可以說出單字,經核磁共振檢查左側顳葉發現有發炎病灶,而且有腦水腫,腰椎穿刺檢查腦脊髓液有單純皰疹病毒一型抗體HSV-1 IgG 升高。醫師診斷她感染罕見且致命的單純皰疹病毒一型HSV-1腦炎,病情一度惡化,意識昏迷,右側肢體無力轉加護病房,經抗病毒藥劑合併類固醇治療後逐漸改善,恢復記憶和講話,1個月後出院,目前仍需門診接受語言復健的訓練,並且給予幫助記憶的藥物治療。朱清華指出,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是腦炎重症,沒有接受治療死亡率高達7成,治療也有2成的死亡率,治癒後又高達8成成患者會留下腦部損傷的後遺症,最好急診室懷疑是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就可以開始使用第1劑抗病毒藥,才有更高的機會治癒。朱清華說,湯女獨居,發病時有語言障礙,無法清楚求救,還好平日人際關係緊密,家庭系統支持,可以提供清楚的病史,住院中每日也有親朋好友排班輪流照顧,醫療成功以外,也是湯女從昏迷中清醒,宛如重生的關鍵。
-
2020-10-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川普出院 感染科醫師黃高彬:可能只是輕症症者
美國總統川普感染新冠病毒後,僅住院3天即已出院,何以有如此迅速復元進展?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認為,從川普的感染消息曝光後,除了曾有1次公布血氧濃度掉到93,他的其他表現都還自如,由此推斷,川普極可能一直只是個「輕症」患者,加上他已施用瑞德西韋,若後續沒有再持續惡化,川普是有可能過關。黃高彬說,一般而言血氧濃度掉到93,就是重症患者,但從川普又能經常顯出一切自如看來,病情的確令人感到詭異,但若忽略掉血氧濃度這個問題,整體看來,川普很可能只是個感染新冠病毒的輕症患者。他說,事實上,若以輕症患者而言,川普只要施用瑞德西韋就可以康復,大可不必再用到皮質類固醇地塞米松等其他藥物,治療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但黃高彬也說,依感染新冠病毒進程,從感染到轉為嚴重約還要一周,目前仍待觀察。只是,若川普僅屬於輕症,又施用了瑞德西韋,在良好的控制下,是有可能就此過關。
-
2020-10-06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痛到想殺人 僵直性脊椎炎可以不要那麼痛
一名40多歲的男子,因為慢性疼痛,導致長期失眠,依賴多重安眠藥才能入睡, 有一天竟然在意識不清的狀態下,拿刀砍傷太太,太太痛苦到申請家暴想要離婚,男子經由疼痛科轉診到風濕免疫科後,才發現疼痛原因是僵直性脊椎炎所造成,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疼痛大幅改善,夫妻兩人重修舊好,手牽手回門診感謝醫師。台大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李克仁指出,「疼痛」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最大的困擾,而疼痛是旁人看不到、感受不到的痛苦,病患甚至被懷疑是精神疾病,對病患來說,卻是有苦說出不出,往往痛到睡不著,肌肉無法放鬆而更疼痛。在惡性循環下,工作、家庭、人際關係都無法維持。僵直性脊椎炎是免疫疾病,常見發生於20歲到40歲的年輕人,而且男性多於女性,常見的症狀包括晨僵感、下背痛,經常被誤會是運動傷害,延誤就醫的情況很多,女性因為缺乏警覺,延誤就醫的時間更長。李克仁心疼地指出,僵直性脊椎炎病患只要正確就醫「這個病一點都不難」。可是病患往往給自己找理由,「搬重物扭到」、「腰子有問題」,看遍復健科、家醫科、骨科、疼痛科,最後才想到風濕免疫科。要正確診斷僵直硬脊椎炎,醫師會像偵探般抽絲剝繭,李克仁說,僵直性脊椎炎診斷主要靠病史詢問,包括有沒有出現晨間僵硬、晚上翻身疼痛等發炎性下背痛的表現,眼睛有沒有虹彩炎,再輔以X光檢查,看看薦腸關節是不是有發炎過後的痕跡。如果是不典型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x 光表現不明顯, 單憑著病史詢問比較難診斷,若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後,能夠得到緩解,有時候也是診斷的一種方法或是使用肌肉骨骼超音波收集周邊關節發炎的證據,以求正確診斷。此外,李克仁強調,沒有單一項目可以直接診斷僵直性脊椎炎,抽血檢驗「人類白血球抗原HLA-B27」,雖然大部分病患都有此基因,但是有基因不一定發病,只有不到一成的人會發病,而沒有基因也不代表不會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因此,絕對不可以只依賴基因檢查就決定病人是否有病。傳統的藥物治療以減輕疼痛、改善僵硬為主,例如通常在第一線使用的消炎止痛藥,不過,有些難治型的僵直性脊椎炎,使用消炎止痛藥仍然無法止痛,或是緩解發炎症狀,可以健保給付生物製劑,這一種常用的生物製劑稱為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是用注射的方式使用。李克仁說,詢問該病患病史,發現他已經痛了五、六年以上,X光檢查也發現脊椎部分出現沾黏,如果已經發生骨頭沾黏,就難以再改善。若是該病患早一點正確就醫,不僅可以減少疼痛,也可以避免進一步沾黏,呼籲病患一定要及早就醫,配合醫囑,規律服藥,減少疼痛,提升生活品質,並且避免惡化至骨頭沾黏。李克仁小檔案專長:▪全身性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硬皮症、乾燥症、血管炎、退化性關節炎、痛風、慢性蕁痲疹、過敏、氣喘等等有關免疫系統方面的疾病學歷:▪陽明大學醫學士▪台灣大學臨床醫學碩士▪陽明大學臨床醫學博士經歷:▪台灣風濕病醫學會秘書長▪台大醫學院臨床助理教授▪台大醫院內科部風濕科主治醫師▪慈濟醫院台北分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台大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總醫師▪台大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
-
2020-10-06 科別.骨科.復健
除了老化,4原因都會造成骨鬆!醫完整解析治療疑問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醫師,我被診斷骨鬆,一定要用藥嗎?」這是骨鬆患者在診間常有的疑問,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常務理事、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蔡克嵩強調,已經骨鬆骨折,或者骨折風險很高,才需要用藥,且還要搭配運動、營養和定期追蹤等手段同步治療,更呼籲骨鬆治療是一輩子的事,應與醫師討論長期規劃,減少未來骨折風險!骨鬆是老化現象 這些常見原因都能預防骨質疏鬆是骨頭力量變小的疾病,起因於骨質變壞與骨量減少,在受到輕微外力下,很容易發生骨折,造成行動不便,長者甚至會死亡。蔡克嵩教授強調,骨鬆原因多元,老化是重大原因之一,停經則是女性常見原因,其他包含遺傳、營養、運動和藥物(全身性類固醇、化療等)。因為骨鬆非單一原因,很多老人、停經婦女就沒有骨鬆,這類人注重健康,運動、營養充足,平時活動也會保護自己,避免外力而骨折,骨鬆是可以預防的。第一問:被診斷骨鬆怎麼辦?一定要用藥嗎?蔡克嵩教授表示,若是已經發生骨鬆骨折,或有很高的骨折風險,才需要藥物治療,不過除了藥物,這類危險族群,還要運動、營養(鈣片、維他命D)、維持適當體重並定期追蹤,教授強調,「並非骨鬆就一定會用藥,藥物也非唯一治療方法,必須與非藥物手段一起施行。」蔡克嵩教授指出,藥物可以減少骨折風險50-60%,若未來10年骨折風險不高,使用藥物幫助不大,反而承受副作用,若未來骨折風險達20%,藥物就非常重要。此外,健康民眾也別忽略定期追蹤的重要,教授分享,曾有一名患者被告知暫時不用治療,結果20年後才回診,已經骨折了,「別輕忽年齡的風險,現在不用治療,不代表未來也不用治療!」第二問:常見骨鬆藥物有哪些?骨鬆藥物大致分兩類,第一類是造骨促進藥物,能幫助骨質再生,是一種副甲狀腺素片段,可使用1-1.5半,使骨質再生15-20%。第二類是抗骨質流失藥物,一種是破骨細胞抑制劑,可抑制破骨細胞生長因子,為單株抗體的生物製劑;另一種則是雙磷酸鹽類藥物,對破骨細胞有毒性,且在骨骼表面存留很久,3-6年必須停藥,追蹤後再重新用藥。此外,雌激素也可保護骨頭,避免破骨細胞「吃」骨頭,減少骨折率3-4成,不過60歲以上婦女,會有心臟病、子宮內膜癌等風險些微增加,因此醫界共識停經10年以上婦女避免使用。目前也有選擇性雌激素受器調節劑,不會增加癌症風險,也能適度保護骨頭,也是考量之一。蔡克嵩教授提醒,現代人較長壽,骨鬆治療是一輩子的事,應與醫師討論長程治療規劃,包含藥物種類、使用時間、停藥時機和後續追蹤等。第三問:有慢性病,用骨鬆藥物會影響嗎?骨鬆患者年紀較長,多合併其他慢性病,擔心藥物有交互作用,蔡克嵩教授對此表示,骨鬆藥物只針對骨頭,對其他器官影響不大,不干擾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治療,甚至可降低部分癌症風險,也可預防癌症患者發生骨轉移。此外,慢性病患者可能一天要吃7-8種藥,骨鬆藥物也朝長效劑型發展,有半年、兩年打一針劑型,有如定期接種「骨鬆疫苗」,讓患者更便利。第四問:治療骨鬆,患者有哪些注意事項?蔡克嵩教授說,初次診斷骨鬆病人時,會篩檢副甲狀腺、甲狀腺疾病、軟骨病,也會詢問巴金森氏症、中風、糖尿病等病,例如糖友常有眼睛、神經問題,增加摔倒骨折風險。另外,教授提醒,患者看牙時,要告知牙科醫師做好預防措施,因為骨鬆藥物會讓骨頭代謝變慢,拔牙等治療時,牙齒可能無法復原而發炎,增加骨壞死風險。針對骨鬆藥物治療,蔡克嵩教授總結,由於健保僅針對骨密度夠低,且已經發生骨折的患者才給付藥物,針對骨折風險較高的患者,目前許多醫院都提供醫病共享式決策,可與醫師商討治療對策,醫學實證已顯示骨鬆藥物可減少骨折風險至一半以下,但也要注意骨鬆藥物的副作用,與醫師討論劑量,並適時追蹤評估治療成效。(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骨鬆診斷結果反反覆覆! 檢查時,這5點你主動詢問醫師了嗎? 骨質疏鬆日常要多吃這些食物! 增加骨質密度、肌肉強度運動才有幫助
-
2020-10-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川普使用類固醇 感染醫師:應該有肺炎恐不是好事
美國總統川普確診新冠肺炎,病情全球關注,他今天還搭車繞行,想表現自己健康狀況良好,但國內的感染科醫師從川普的醫療團隊說明已開始使用類固醇,認為「應該不是好事」,川普應該已有肺炎的症狀,而發病一周後是轉為重症或好轉的關鍵期,本周四可以觀察。前台大感染科醫師孔祥琪在臉書上分析川普的病情,表示根據醫療團隊的說法,川普有兩次短暫的血中氧氣下降,而給予類固醇「地塞米松」治療,同時也使用瑞德西韋,但媒體詢問團隊川普是否有肺炎症狀時,回答地非常隱晦「有一些預期中的發現,但沒有臨床上值得擔心的」,並沒有直接說明有或沒有肺炎。孔祥琪表示,根據英國牛津的大型研究,類固醇是要用在使用呼吸器的重症病患或是使用氧氣中重度患者才可降低死亡率。不需要氧氣的輕症是沒有效的。而類固醇目的是降低發炎反應,因為肺炎嚴重程度跟發炎反應是相關的,如果能夠降低發炎的反應,肺炎就不會那麼嚴重,死亡率可能就會下降。因此,川普應該是有肺炎,且已經有觀察到血氧下降,所以醫師才會判斷要給予類固醇。若沒有一定程度的肺炎,依照目前的科學證據,是不應該給予類固醇的。台灣的新冠治療指引第八版也放入了類固醇,根據最新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結果,若經主治醫師評估藥物治療的效益與風險,並充分告知後,可考慮對嚴重肺炎以上程度(未使用吸氧治療下的 SpO2≦94%、需使用吸氧治療、機械式呼吸器或 ECMO)之確診個案給予類固醇治療。他表示,類固醇俗稱美國仙丹,打下去之後不管什麼疾病通常病人會馬上覺得有所改善,精神食慾都變好,也會暫時退燒。但如果效果一過去,原本的疾病沒有解決的話還是會再惡化的。另外類固醇也會有壓制免疫力造成續發細菌黴菌感染,或是反而讓病毒快速生長的可能,使用要非常小心。他個人是覺得類固醇也許用的有點太早了。不過沒看過川普的X光,相信白宮的醫師應該也不是塑膠作的,「繼續看下去吧....老話一句,發病日是星期四,這個星期四左右是關鍵」
-
2020-10-04 科別.皮膚
換季皮膚變酒糟 你的保養、用藥對了嗎?
您有酒糟性皮膚炎(又稱玫瑰斑)的煩惱嗎?防疫期間,長期戴口罩,加上換季時氣溫忽冷忽熱,導致酒糟性皮膚炎復發該怎麼辦?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具有多年經驗的新竹國泰醫院皮膚科主任陳怡安醫師,替大家解決惱人的「面子」問題。陳怡安醫師說明,罹患酒糟性皮膚炎的患者,臉部可能反覆出現膿皰、潮紅,或者是持續性血管擴張等各種型態的異狀,造成熱、癢、刺痛等不適,也會影響外觀。因為玫瑰斑容易與其他皮膚病混淆,有時會被誤以為只是一般的濕疹或青春痘,或者是皮膚過敏、脂漏性皮膚炎、紅斑性狼瘡等其他問題。造成玫瑰斑的原因主要可以分為4個內在與4個外在因素「4內」因素包含:1.個人體質2.賀爾蒙3.皮膚血管的調控異常和4.正常狀況下和皮膚共生的蠕形蟎蟲數量過度增加「4外」因素則可區分如下:1.飲食:燙熱的、刺激辛辣的或是酒類。2.環境溫度:太悶熱、太乾冷。3.不當的接觸:日曬、不適合的化妝品,或是使用過量外用類固醇。4.情緒:過於興奮或緊張。由於影響的因素眾多,要短時間內治癒玫瑰斑實屬不易,但若在生活上做好調整,加強皮膚照護保養,並依據不同的症狀搭配藥物或其他治療,仍可以獲得控制。陳怡安醫師建議,在日常保養方面要先做好防曬工作,才能確實抵禦日光對皮膚的侵害,挑選防曬乳時,必須達到理想的效果,又能避開容易悶熱且皮膚敏感的部位,需要花些心思。平時選擇溫和、不刺激且低敏感性的乳液,增加皮膚的保濕,並達到些許舒緩的作用,也有助於穩定皮膚狀態。食藥署提醒,對玫瑰斑患者的肌膚護理與保養而言,不能過度去角質,只要適當清潔即可,並且要儘量避開容易誘發自身皮膚惡化的不利因素,只要跟皮膚專科醫師一起配合,視膚質情況搭配各式治療,就可以減緩或治療酒糟性皮膚炎的困擾喔!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10-01 醫聲.慢病防治
腎臟病/愛護腎臟 從謹「腎」用藥開始!
腎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腎臟相關疾病在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排行第九位,且根據健保署統計2019年門、住診醫療費用前10大疾病,健保給付十大疾病,慢性腎臟疾病依然蟬聯冠軍,花費健保533億元,而台灣的洗腎盛行率、發生率也是在全世界名列前茅,讓台灣儼然成為「洗腎王國」。腎臟負責執行許多功能,主要的工作是過濾血液,將代謝後的廢物以尿液的形式排除,並且調控水分與電解質以及維持血液酸鹼的平衡。此外,腎臟可以分泌腎素以參與血壓的調節,分泌紅血球生成素以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還可以將維生素D3活化為具生理功能的維生素D來維持骨質密度,所以當腎臟功能長期受損時就可能發生高血壓、貧血或是骨質疏鬆等疾病。部分藥物使用不當可能會對腎功能造成影響,以下說明兩個用藥要點,謹慎注意,有助於預防或是延緩腎臟功能惡化。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控制「藥」穩定很多三高病患,不少人有著「西藥就是毒,吃太多會傷腎」的錯誤觀念,因而不規律服用三高藥物,或是自行停藥。因為長期沒有好好按時服藥,使得三高漸漸難以控制,而失控的三高反而更加傷腎,並且需要服用更多藥物來穩定病情。 高血壓沒控制好會影響腎臟血管,長期下來會導致腎周圍的動脈以及腎絲球受損,進而影響腎功能。而對於糖尿病,若不加以控制,長期高血糖會引起腎病變與血管病變,使得腎功能逐漸惡化,甚至洗腎;根據2018年的台灣腎病年報統計資料顯示,高達46.1%的新洗腎病人主診斷為糖尿病。膽固醇太高,低密度膽固醇可能會沉積在血管壁造成堵塞或發炎,造成腎病變。所以要保護腎臟就是要控制好三高,按時服藥、定期測量血壓血糖及血脂、調整飲食及生活習慣、規律運動,這些都是重要的防制方法。藥品須謹「腎」使用●止痛藥止痛藥其實分成好幾種,隨著種類的不同,藥物特性以及對人體影響也會有所不同。醫師常開立的止痛藥大致上可分成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兩種。乙醯胺酚屬於作用在中樞的解熱鎮痛藥品,主要由肝臟代謝,除非是過量或長期大量使用,才可能對腎臟有毒性。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會減少前列腺素合成,除了影響胃部黏膜保護進而導致傷胃,也可能會影響腎臟血流,導致腎功能變差甚至引起急性腎衰竭,尤其是對於年長者、腎功能不全或是合併使用某些降血壓藥品(例如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的病人,發生急性腎衰竭的風險更高;另外長期不當使用也可能會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因此在使用止痛藥時須經醫師專業評估,或諮詢醫師、藥師,請勿貪圖方便自行購買止痛藥服用。●抗生素抗生素種類繁多,部分抗生素在使用不當或劑量過量時才會對腎臟造成傷害,如頭孢菌素類、奎諾酮類、胺基糖苷類等,而醫師在開立抗生素時,會根據病人的腎功能、正在服用的其他藥品、過敏史等狀況,來選擇符合當前病況治療的抗生素,進而決定抗生素的使用劑量。因此若有感染的疑慮,務必要尋求醫師診治,切勿自行購買或是取親友的藥品服用。●中藥民眾常常認為中藥為天然動植物藥材,藥性溫和可以調理身體,往往會忽略中藥內含成分也可能帶來傷害。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材如:馬兜鈴、青木香、關木通、廣防己、天仙藤等,早已被研究證實會造成腎臟病變以及腎衰竭,甚至有致癌風險,所以在2003年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已被衛生福利部全面禁用。民眾如有服用中藥的需求,請勿購買來路不明或是包裝標示不清的中藥材,建議到合格的醫療機構就醫,由合格中醫師開立藥品,較不用擔心含有農藥、重金屬、二氧化硫等成分殘留,吃了比較安心不傷身。用藥前遵照醫囑,提升用藥安全在早期政府尚未建置雲端藥歷,民眾若同時在診所或是醫院不同科別就醫時,所拿到的藥品可能會有成份或是作用重複的問題,或是不同的藥物間可能會產生交互作用,對腎臟以及身體造成很大的負擔。現行已有雲端藥歷查詢系統,重複用藥或是藥物交互作用的情形有得到改善,但目前雲端藥歷無法涵蓋自費用藥,也可能有資料上傳時間的限制,所以民眾在就醫時,最好還是主動將有在服用的所有藥物告訴醫師,讓醫師在處方時進行全面的評估,以提升用藥安全。錯誤的用藥觀念不僅無法達到原先預期的療效,甚至可能傷腎又傷身,除了不可自行過量或是長期服用藥物,也不要亂買來路不明的藥品。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所以要有良好的生活作息,不憋尿、適時補充適量水分、飲食均衡不攝取過多鹽分、蛋白質,搭配定期健檢或是回診,才能贏得健康的「腎」利人生。參考資料:Uptodate線上醫學資料庫、台灣腎病年報、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慢性腎臟病健康管理手冊
-
2020-09-24 科別.感染科
婦身上出現腫塊憂罹癌 原來是被貓抓傷引起「貓抓病」
一名45歲婦人日前好心收養一隻幼貓,因幼貓怕生,以致於常常在照顧時被抓傷、咬傷,月初她發現右側鼠蹊部出現一個疼痛腫塊,原以為是惡性腫瘤前往血液腫瘤科求診,經轉介至感染科後診斷為「貓抓病」,醫師給予抗生素及少量類固醇治療後迅速康復,也提醒秋冬是該病高峰期,愛貓人士要多當心。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醫師張為碩指出,貓抓病是「韓瑟勒巴通氏菌」感染造成的疾病,主要流行季節為夏末及秋冬,該菌主要寄生在貓身上,可藉由貓蚤在貓群間傳播,本身對貓並不會造成危害,但當傳染到人身上,則有機會造成發燒、淋巴結腫大、疼痛等。特別是對於免疫力低下的族群,如小孩、老人、服用類固醇的病人、癌症病患、器官移植病人及愛滋病患者等,甚至會造成全身性感染。罹患此病的患者有超過90%可以追查到曾有被貓舔舐、咬傷或抓傷的紀錄張為碩說,貓抓病主要以巨環類抗生素治療,輔以少量的消炎藥,通常會於1至2周內痊癒。此菌感染並不像病毒感染一樣可以獲得長期免疫力,因此,若要避免反覆罹患此疾病,飼主應定期帶貓至獸醫院接受健檢,以預防及檢查寵物身上是否有體外寄生蟲。另外,張為碩提醒,要定期清潔寵物以減少身上蚤類數量,維持乾淨飼養環境,透過限制外出,可降低寵物貓接觸病原,更重要的是,當與貓玩耍時被抓傷或咬傷,應立即赴醫檢查,避免後患無窮。
-
2020-09-23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年輕男性晨起下背痛要看哪一科?大部分人都錯了!
駝著背,無法轉頭,雙邊髖關節都置換了人工髖關節,一名才20多歲的年輕男性赴風濕免疫門診時,行動如七十歲的老翁。他多年來忽略疼痛,拖延至末期才終於正確就醫,被診斷出僵直性脊椎炎,使用傳統止痛藥半年仍無法止痛,使用生物製劑三個月後,才將飆高的發炎指數控制住。但是骨頭沾黏所導致的駝背、頭部活動能力、壞去的髖關節都已無法改善。醫師呼籲,下背痛、腳跟痛都是典型的僵直性脊椎炎,務必及早就醫中國附醫風濕免疫科邱瑩明醫師指出,下背痛與腳跟痛是最為典型的僵直性脊椎炎症狀,而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年輕男性,這群男性因為活動量大,往往誤以為自己是運動傷害,不是自行買痠痛藥膏、止痛藥,就是到錯誤的科別就醫。若是出現症狀,應該前往風濕免疫科就醫,正確診斷與治療。邱瑩明說,僵直性脊椎炎所引發的疼痛,位置通常好發在下背處或臀部,也就是褲子後口袋放皮夾的位置,或是阿基里斯腱的腳後跟。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晨間僵硬,因為睡眠時維持同一個姿勢,發炎物質累積在該處,所引發的晨間僵硬症狀。而且起床活動後,可以緩解下背處的疼痛,這是與運動傷害越動越痛最大不相同之處。甚至有些嚴重的病患,還等不到晨起疼痛,半夜就會痛醒,半夜起來在家走來走去,這也是僵直性脊椎炎疼痛的特色之一。女性的僵直性脊椎炎更容易被忽略,因為疼痛症狀更為不典型,通常發生在周邊關節,例如上肢關節、下肢關節,加上一般人誤以為僵直性脊椎炎是男性的專屬疾病,更容易忽略女性的僵直性脊椎炎症狀。事實上,每四個僵直性脊椎炎病患就有一名是女性。邱瑩明提醒,僵直性脊椎炎正確診斷之後,第一線會給予消炎止痛類藥物,不僅可以止痛,也可以控制發炎。如果療效不佳,還有時會給予類固醇,或是第二線的口服免疫製劑,若是仍控制不佳,可以健保申請生物製劑,不用每天吃藥,且效果比口服藥物好。邱瑩明提醒,延宕就醫將導致骨頭沾黏,就像是骨頭被強力膠黏住,因此出現駝背,身高一年比一年矮,頭無法轉動,甚至無法開車,行走困難等問題,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及早就醫,正確用藥,讓疾病「停在那裡」。該名年輕男性正確就醫,使用生物製劑後,症狀三個月就得到緩解,病況也不再惡化,可是換掉的髖關節已經無法恢復,駝背也無法再挺直,因為頭不能轉動,也無法開車,心中非常懊惱,希望時光能倒回,自己能及早就醫,及早治療。邱瑩明小檔案專長:全身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血管炎、硬皮症、乾燥症、皮肌炎、多發性肌炎、急慢性關節病變。學歷:國立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國立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碩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經歷:嘉義榮民總醫院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主任彰化基督教醫院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主任彰化基督教醫院風濕病中心主任彰化基督教醫院第一人體試驗委員會主委彰化基督教醫院內科部大數據暨資料庫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彰化基督教醫院漢銘分院主治醫師、醫務長醫藥品查驗中心審查顧問醫師美國風濕病學院院士微軟資料科學家
-
2020-09-20 癌症.癌友加油站
27歲陽光男孩10年抗兩癌的秘訣 身體活動帶來正能量
劉律杰喜歡重訓、衝浪,跟許多其他27歲的青年一樣擁有強健的體魄,不過他跟別人不一樣的是心靈的強壯。過去十年間,劉律杰三度對抗兩種癌、兩次髖關節手術,讓他在最痛苦的時候選擇振作起來,甚至成為其他病友的支持,他現已終於重返高中校園,今獲頒台灣癌症基金會與遠雄人壽的獎學金鼓勵。劉律杰國中畢業就回家幫忙水餃店生意,16歲那年拉肚子整整一個月、吃多仍日漸消瘦,醫院抽血一查發現是淋巴癌,隔天立刻住院開始化療。第一次化療刻骨銘心,劉律杰休克、被急救,又因反覆嘔吐灼傷食道,長達半個月打營養針,不能吃東西,他沮喪又虛弱,整整一個多月沒有下床。家人很擔心劉律杰,但為維持生計仍得做生意,只能在送餐時間短暫到醫院,他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人。隔壁床同患血癌的慈濟志工大姐便陪他聊天,鼓勵他說「我們的身體都是向上天借來的,不管是生病還是換關節,我們只是把器官還給上天,所以不要想我們又失去了什麼,而是好好珍惜我們擁有的。」這段話讓劉律杰重新振作起來,雖然第一次下床踩地的時候,感覺雙腿都軟了,但他已下定決心:「珍惜所擁有的,能下床就要下床走動。」17歲那年,劉律杰在醫院做化療的時間比在家裡還多,是整個血液腫瘤病房年紀最小的病人。他每天到處走動,與護理人員和其他病人聊天。當時有一名血癌病人病情雖不重,卻因增加家人負擔而憂鬱不已,劉律杰常找他聊天。有天這病人不開門,劉律杰便寫了張小卡片,從門縫底下塞進去,沒想隔天卻聽護理師說,那個叔叔請了一天假外出,結果竟搭著計程車去跳橋自盡,劉律杰深感惋惜。19歲那年,劉律杰淋巴癌復發,這次得做骨髓移植,但骨髓庫配對不到,只能與他骨髓相合度七成的媽媽來捐髓,劉律杰笑說「大家都說,我媽生了我兩次。」他深知自己生病讓媽媽自責、家人辛苦,所以他總是扮演那個平靜安慰家人「沒事、沒事」的角色。因為劉律杰與媽媽的骨髓相合度只有七成,移植過程得打高劑量類固醇,抑制排斥反應。出院後,劉律杰開心地去打籃球,一個搶籃板卻重摔在地,一陣劇痛襲來,原來是高劑量類固醇導致雙邊髖關節壞死,再次住院做兩次手術,換成人工髖關節,術後還得慢慢復健,這一年他才21歲。劉律杰萬萬沒想到五年後,他還要再面對另一個癌。26歲那年,一次吃東西咬破嘴,傷口一個月都沒好,劉律杰心生警覺、速速就醫,切片發現竟是口腔癌。「當然會怕啊!想說不會又要化療吧!」劉律杰說,還好這次發現得早,手術和追蹤就可以了,只是脖子角落多了一道疤。現年27歲的劉律杰已重返校園念高二,就讀光華商職觀光科,下課後繼續幫忙家裡生意,有空時就去健身房鍛鍊。劉律杰說,因為醫師說這些病都可以治癒,加上有健保給付,所以他覺得自己已經很幸運,現在還能從事運動的興趣,希望未來能發展相關的專業,「讓爸爸媽媽早點退休。」劉律杰希望鼓勵病友「維持好心情、能動就別臥床,」因為身體活動確實可以帶動心靈的正能量,這是他的親身經歷。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9-20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紫斑症可治療! Selina任大使齊步健走 籲病友勇敢
身上出現不明原因瘀青?或常流鼻血、月經異常出血?小心可能是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症(ITP,又稱為紫斑症)所致。醫師呼籲,紫斑症屬自體免疫疾病,雖好發於中老年人,但年輕女性、18歲以下孩童也會出現,只要穩定接受治療仍有治癒可能。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周文堅表示,紫斑症重點有二,一是外表上看來會有紫色出血斑點,另一是透過抽血檢視血小板數是否下降而確診,的確有些民眾一開始不會察覺;臨床上發生率約為萬分之一,即全台約有2300人罹患,而一般來說女性發生率比較高一些。周文堅說,正常來說一般民眾的血小板數值約在15萬至40萬/ul間,而紫斑症患者大多血小板數低於2萬/ul,讓自身免疫系統產生抗體攻擊血小板,除阻礙血小板形成、也加速破壞速度,造成血液中血小板含量過低,導致內出血,皮膚上出現紫斑、瘀青即為警示,另外包括流鼻血、牙齦、月經異常出血、嚴重的腸胃道出血等都是常見症狀,嚴重者恐導致腦出血而致命。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謝燿宇表示,紫斑症臨床上真正成因至今未明,推估可能與自體免疫系統產生抗體有關,但並不只免疫系統引起,如老年人血管脆弱、長期用藥者等都可能引起紫斑症。臨床上血小板數值在10萬/ul以下會稱為血小板低下,雖並非一定會造成出血,不過血小板數越低,出血機率越高。謝燿宇說,臨床上血小板數值在3萬/ul以下時須介入治療,最常見為類固醇治療,可讓約八成患者血小板回升到可控制範圍,不過因會有肥胖、水牛肩、血糖上升、骨質疏鬆等副作用,故建議類固醇治療為六周。若患者情形未改善,可再加上免疫製劑、血小板生成素等藥物治療,健保目前也已大幅放寬相關藥物治療條件,可使血小板穩定,幫助止血、減少患者瘀青,活動力也提升;不過須留意可能出現頭痛、疲倦等副作用,需與醫師討論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為響應「世界紫斑周」,中華民國紫斑症病友會今舉行ITP健走活動,邀來藝人任家萱(Selina)擔任衛教大使並一同健走,呼籲病友「因為不凡,所以勇敢」。曾經歷火吻的Selina說,火吻與生病看來雖不一樣,但心靈層面卻為同一重要概念,就是「面對它」,勉勵病友在不同際遇時仍要勇敢。
-
2020-09-20 科別.骨科.復健
別急著積極治療治足底筋膜炎 釐清原因為首要
近年全民興起慢跑及步行熱潮,這些看似輕鬆的運動,對足部衝擊性非常高。醫師發現跑跳型運動者較容出現足底筋膜炎,所幸九成以上的足底筋膜炎患者,經由非手術性的保守治療,如物理治療、改變姿勢,再搭配服用消炎藥物,幾乎都會好轉。足底筋膜為腳底足弓最主要的支撐,主要功能是吸收足部走路跑步時產生之反作用力。當長時間承受身體重量,足底筋膜被過度牽拉或受壓,就可能引起發炎及退化。門診診斷足底筋膜炎時,可藉由觸診尋找腳底痛點。桃園長庚復健科主治醫師蔡文鐘表示,據其醫療團隊研究發現,肌肉骨骼影像超音波是確定診斷足底筋膜炎很好的工具,可釐清足底筋膜是否增厚、鈣化或周邊有無水腫現象。談及足底筋膜炎治療,多數人腦中首先想到的是物理治療,如電療、熱敷、超音波等,但開業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鄭融說,面對足底筋膜炎患者,首要任務並非積極治療,第一時間應評估、分類成因,如足型天生問題或穿鞋、鞋型出狀況,對準原因改善,甚至毋須治療即痊癒。拉扯型患者● 改穿「外硬內軟」船型底鞋,降低拉扯。● 使用電療、雷射或超音波,活化細胞。據鄭融觀察,患者多是忍痛好幾個月或年,影響生活才到診間求助,狀況多較嚴重。首先需觀察患者走路過程,小腿阿基里斯腱或腓腸肌腱緊繃,造成踝關節的背屈活動範圍,腳掌恐過度下折,導致足底筋膜拉扯;足弓塌陷也會使得腳掌拉長,同樣會讓足底筋膜長期拉扯。鄭融說,面對拉扯型患者,通常會建議改穿「外硬內軟」船型底鞋,降低拉扯。經評估也可至治療所使用電療、雷射或超音波,但他強調上述治療目的並非止痛,而是增加細胞通透性,讓細胞變活躍、代謝速度加快,促進組織癒合。天生結構瑕疵者● 以貼布將足底脂肪集中到足跟托高,降低壓迫。部分患者是因天生足部結構瑕疵,足部重量分配不均。該類患者隨年齡增加,足底脂肪逐漸擴散,需透過貼布將足底脂肪「掃一掃」,集中到足跟托高,彷彿踩到肉墊,降低壓迫,過程約需貼二至三周,但有些人痊癒後足底脂肪仍會越來越鬆散,就需仰賴足墊分散壓迫。保守療效不佳者● 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局部類固醇注射。● 自費高濃度葡萄糖液注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等增生療法。針對少數保守療法反應較差者,蔡文鐘表示,如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兩個星期,仍然疼痛嚴重,可考慮給予局部類固醇注射。據其多年經驗及研究發現,盲目注射無法精準打到發炎處,局部類固醇注射應盡可能以影像超音波引導的注射,其效果顯著且能降低日後復發率。除類固醇降低發炎程度,蔡文鐘表示,頑固型足底筋膜炎患者也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選擇自費高濃度葡萄糖液注射或注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等增生療法,加速癒合。台大醫院骨科部手足外科主任陳沛裕表示,目前醫療指引已不建議注射類固醇,因為雖然消炎止痛立竿見影,但沒有解決根本問題,一定會復發。害怕打針的患者● 體外震波治療,增加再生能力,修補組織。● 裝有心臟節律器者,不建議使用。針對害怕打針的患者,蔡文鐘建議可考慮自費做體外震波治療,迅速阻斷局部疼痛神經纖維,達到止痛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能促進局部慢性發炎組織的血管新生,而達成組織修補的作用,對足底筋膜炎有80%以上的療效。但裝心臟節律器者,避免震波干擾儀器,不建議使用。鄭融解釋,許多足底筋膜炎患者拖久了,就會變成慢性發炎,體外震波治療其實是給予患部有限破壞,引發身體第二次發炎反應,增加再生能力,「慢性發炎處彷彿死水,透過有限破壞刺激,可讓讓身體再次察覺發炎處。」因此患者本身癒合能力不能太差。不得不開刀的患者● 頑固型發炎患者,僅占一成。經半年以上治療仍無效,才需要選擇手術。● 以內視鏡足底筋膜切除術為主,術後還是可能復發。足底筋膜炎患者多達九成可以透過保守治療改善症狀,非得開刀治療的機會不多。新光醫院骨科主任釋高上指出,他的門診中,每年需要以手術治療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只有個位數」,整體而言,僅約一成頑固型發炎患者,經半年以上治療仍無效,才需要選擇手術。長時間足底筋膜炎,嚴重發炎反應恐會產生鈣化現象,以X光照足部側面,會看到如刺的牽扯性骨贅生,造成民眾誤認為足底筋膜炎是「腳底長骨刺」。釋高上強調,骨刺本身只是病徵,足底筋膜炎問題並非因腳底被骨刺刺到導致,不會因去除該骨刺,足底筋膜炎就痊癒。足底筋膜炎傳統手術可分為肌腱切開或筋膜切開、區域筋膜切除術,或是骨片切取術,108年總件數僅69件。釋高上指出,目前台灣足底筋膜炎手術以「內視鏡足底筋膜切除術」為主,醫師會在患者腳部開一個約一公分左右的小傷口,復原期較傳統方法更快,疼痛感也較輕微。釋高上也指出,為避免足型垮掉,或切除過多筋膜使足弓塌陷,足底筋膜切除術並非將痛點切除,而切開筋膜使其放鬆。許多足底筋膜炎患者對於手術治療存有迷思,他強調手術不能完全解決足底筋膜炎問題,一定要從天生結構或後天生活習慣根本問題改善,不然可能會再復發。撐足弓 非萬能急性發炎期 千萬別用鞋墊鄭融強調,鞋墊雖是處理足底筋膜炎的方法之一,但急性發炎期千萬不可使用鞋墊。他解釋,鞋墊為撐起足弓,多會設計凸起處,但在急性期,鞋墊凸起只會擠壓足底筋膜,造成進一步受損,在門診中常見很多人越墊越慘,他呼籲不能盲目追求撐足弓,建議急性期患者使用足跟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