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9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頸椎病
共找到
28
筆 文章
-
-
2023-08-06 醫療.骨科.復健
睡覺常把手舉過頭? 醫提醒:這NG姿勢恐致肩頸疲勞、肩周炎
不少人睡覺時,習慣把手舉過頭,醫師提醒,這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可能過度鍛鍊手臂,導致肌肉緊繃、肩頸疲勞,或是頸椎病變、肩周炎。外電報導提到,每個人身體構造、感覺不同,當入睡時,身體自然地調整到舒適、沒有壓力的姿勢,以幫助入眠,而有些人睡覺時習慣「手舉過頭」,感覺可以舒緩肩頸壓力、減輕緊張感,令人覺得身心平衡,比較好入睡,但事實上這種睡姿真的能達到此種效果嗎?醫師將為你1次說明。手舉過頭睡覺比較舒服? 外科醫師:小心這睡姿會害你肩頸疲勞韓國延世愛醫院整形外科醫師閔瑟基認為,「手舉過頭」睡覺,早上醒來,可能讓肩頸更為僵硬、疼痛,原因在於「萬歲型睡姿」容易導致肩膀血液循環變差、周遭肌肉僵硬,長時間下來,引發肌肉發炎,進而變得疼痛。此外,「萬歲型睡姿」者常有「圓肩」,也就是肩關節過度內旋,上半身呈現過度內縮,造成肩頸疲勞。往左躺會壓迫到心臟? 醫師教你正確睡姿對於睡覺姿勢,心臟權威、台大內科教授王宗道表示,不建議左躺,有些人只要一左躺,心臟被壓迫,就會覺得悶痛、不舒服,反而無法入睡。因此,一般建議,以平躺或是右躺為宜。不過,孕婦則剛好相反,因為靜脈位於中間偏右,懷孕時,如果右躺,比較容易壓迫到胎兒,造成水腫,因此,建議孕婦以左躺為主。俗話說「高枕無憂」,王宗道提醒,如果枕頭較高,才睡得好,換成較薄枕頭,或是不用枕頭,就會覺得呼吸急速,胸口悶痛,就可能是心衰竭,建議至心臟科門診,接受進一步檢查。一般來說,平躺是對脊椎最好的睡姿,建議在頸、腰、膝關節等部位加上墊子,姿勢符合人體工學,進而放鬆肌肉。延伸閱讀:.閃到腰、肩頸僵硬…過度服用肌肉鬆弛劑,小心「鬆」過頭!.預防脊椎側彎?專家傳授簡易居家脊椎矯正3運動.長期偏頭痛、肩頸僵硬 竟是因為這裡發炎了★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9 醫療.骨科.復健
病人陳述的症狀都發生在自己身上 一位復健科醫師患頸椎病的自白
我是復健科醫師「Dr.53林頌凱」,多年來透過寫文章、上節目、拍影片、出書等各種管道,向大眾傳遞「如何利用復健醫學,讓你的生活更輕鬆」的理念。我是當了復健科醫師後,才意識到自己的頸椎有問題、知道什麼叫「頸椎病」;罹患頸椎間盤突出後,才切身明白頸椎病有多麼痛苦、是一個多麼困擾人的病。病人在診間陳述的症狀,怎麼全出現在我身上?現在回想起來,我在就讀醫學系時,頸椎就數度出現求救警訊。當時脖子緊繃痠痛是家常便飯,腦袋的沉重感令我經常上課上到一半就得用手托著。後來去參加一些會議時,脖子連掛個識別證都會出現緊繃反應,覺得不舒服。然而那時才30歲、剛當上主治醫師,怎麼也不會聯想到骨刺、椎間盤突出會出現在我的脊椎上。沒多久,我的症狀越來越嚴重。頸痛加劇,不時伴隨著頭痛、頭脹,還有右邊的肩胛骨痛得厲害,常常動都動不了;晚上時常翻來覆去睡不著覺,頸部的承重能力越來越差,手部也三不五時麻麻的。為什麼病人在診間裡敘述的症狀,一個個發生在我身上?做了物理治療以為好了,半年後竟變得更嚴重。後來陸續做了X光、核磁共振檢查。這一照,片子顯示我的頸椎完全是直的,更慘的是第4、5、6節的椎間盤已經突出。心情低落之餘,我每周乖乖撥出3天、趁著看診空檔認真的做物理治療,大概在第3、4周左右看到效果。乖乖做了半年的物理治療,縱使脖子還是有些許疼痛,至少手麻狀況完全消失。和多數頸椎病患者一樣,以為有改變,應該就沒事了。不到半年的時間,那些老症頭居然跑回來了,這次連白天身體不動時也會手麻。我接受了另外一次的核磁共振檢查,下了檢查台看影像結果,心涼了半截。跟之前的片子相比,我的頸椎間盤突出變得更嚴重,而且在第4、5節處的壓迫已經從神經根發展到脊髓,壓迫神經根頂多手麻無力、肌肉小萎縮,但壓迫到脊髓極有癱瘓的可能性。當下心情非常沮喪,也相當自責,一來是無法接受我把自己的身體搞砸了,二來是覺得很諷刺:我就是復健科醫師,怎麼會把自己搞成這個樣子?學會覺察身體,發現好好睡一覺比拉脖子更有效。病況變壞得太快,那時醫師同事告訴我要動頸椎手術。其實我心裡也清楚,如果外科醫師看了我的頸椎影像檢查,八成會說:「這個狀況要開刀」。可是當我真的被宣告要動手術的那一刻,「我也怕開刀」,因為任何手術對身體來說都是一種傷害、風險。在決定不開刀後,我走向另一個治療頸椎的歷程,學習「和頸椎病和平相處」。頸椎病況會惡化得這麼快,一定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包含身體處於發炎狀態、睡眠作息、姿勢不良,同時也凸顯我的肌肉力量不足。當時除了對焦日常生活中的每個姿勢做矯正,還調整了復健與運動訓練的時間占比,不僅做運動,而且是做「對的」、「有效」的運動,物理治療師同事帶著我做深層的肌肉力量強化運動,同時在打開胸椎的運動方面下了不少工夫,這對我帶來很大的幫助,因為胸椎太卡會影響到頸椎的角度。「疼痛發作的狀態」成為我當時覺察身體很重要的一件事,譬如我發現好好睡一覺比去拉脖子的效果還要好,從此就改變作息不讓自己熬夜,每晚12點以前就寢,長久下來也真的證實帶來助益。下定決心不開刀,「我可以讓我的脖子變好」。這些一點一滴的改變,讓我看到除了做復健,原來頸椎病還有很多方法和空間可以獲得改善。也因為自己經歷過,而和患者有更深刻的溝通,聽他們怎麼做,給他們建議,鼓勵每位患者找到適合自己的紓壓和減緩疼痛的方式。接受我有頸椎病的事實後,我將焦點放在兩件事:● 不要讓我的脖子變得更不好:這對所有頸椎病患者是很明確的事實,避免會讓自己越來越不舒服的姿勢和動作。● 我可以讓我的脖子變好:意即做好「預防」和「強化」,以我的狀況來講,就是隨時注意姿勢的正確性,有時間就做胸椎運動,保持胸椎的靈活度,就不會讓脖子是卡住的狀態。當我徹底改變自己,確認不開刀治頸椎的決心和治療方法,十年多來我沒再吃過一顆止痛藥、沒打過止痛針。如今雖然脖子還是會不舒服,沒辦法維持同一個姿勢太長時間,但我知道自己身體負荷的極限在什麼地方,耐受不住了我可以選擇休息、睡覺、去打網球,頸椎病這件事已經不會影響到生活品質、工作效率,也不再因此產生自責情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07 醫療.骨科.復健
忽視頸椎不適「這疾病」恐找上門,嚴重還會影響性功能!醫師教你如何自我檢測
低頭滑手機讓頸椎歪斜的患者愈來愈多,頸椎歪斜不僅會造成頸部疼痛,連帶還會影響學習、工作,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失智,嚴重者還會造成性功能障礙。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榮裕表示,現代人或多或少都有頸椎功能障礙,但長期不重視極可能造成不可逆後遺症,民眾可透過「頸椎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自我評估,若分數超過15分,建議立即就醫。低頭滑手機等3C 產品,頸椎疾病恐找上門陳榮裕表示,現代人使用頸部的機率,遠大於過去,只要頻繁使用,關節退化的機率就愈高,也會讓退化年齡提早,現代人久坐、久站、低頭用3C產品,頸椎與腰椎最容易受到損害。因頻繁使用,導致的頸椎疾病,如頸椎間盤突出、頸椎韌帶增生、頸椎歪斜等。頸椎不適何時該就醫?近年頸椎歪斜的案例愈來愈多,也有年輕化的趨勢,他曾治療過一位年僅20多歲頸椎歪斜的患者,頸椎過度使用出現骨刺後,出現麻痛感,幾乎沒辦法正常工作、睡眠,經過手術治療後才改善。頸椎病變並不會馬上影響到生活,而是一步步蠶食頸椎健康,患者常常是等到麻痛感出現時,才有意識,但此時才就醫,往往都已經非常嚴重。陳榮裕建議,如果已經感到頸椎不適建議及早就醫,搭配改善姿勢等方式,避免未來頸椎病變影響神經傳導。民眾可透過「頸椎功能障礙指數問券」自我評估,若分數超過15分,建議立即就醫。已有多項病例報告指出,頸椎病變嚴重者,恐會影響性功能,且就算開刀治療,也沒辦法完全恢復如初。頸椎歪斜的常見症狀:.急性或慢性頭痛.雙手難以抬高低頭時伴隨著「卡卡」的不適感.會有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睡不好預防頸椎病變,醫師建議從兩方面著手陳榮裕表示,避免頸椎病變,可以從這兩方面著手.避免過度使用頸椎,減少低頭頻率.也可以拉筋舒緩頸部肌肉,但不建議過度推拿,或用力按摩。頸椎因較其他部位更脆弱,推拿師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過度按壓到受傷處,恐會增加頸部壓力,嚴重者恐因此癱瘓。●頸椎功能障礙指數問卷Q1.您現在頸椎的疼痛指數?0分:完全不會痛1分:輕微疼痛2分:中等疼痛3分:疼痛相當嚴重4分:疼痛非常嚴重5分:劇烈疼痛Q2.您現在個人自理狀況(如:洗漱、穿衣等)0分:完全沒有問題,可以自己來1分:有時候會有一點點痛感,但基本還是沒有問題2分:會有點痛感,所以我再做那些事情的時候需要小心3分:疼痛感受度較強,所以有時候需要別人協助4分:我已經痛到經常需要別人協助5分:我已經無法自理,需要臥床Q3.您現在是否可以提起重物?0分:我可以提起重物,且不會痛1分:我可以提起重物,但會有一點點痛(但可忍受不太影響)2分:疼痛會妨礙我從地板上提起重物,但如果重物放在桌子上合適的位置,我可以設法提起它3分:疼痛會妨礙我提起重物,但可以提起「中等重量」的物體4分:我只可以提起「輕的」物體5分:我完全無法拿或搬物品Q4.您現在是否可以閱讀?0分:我可以隨意閱讀,且完全不會痛1分:可以讀,但會引起輕微的頸痛2分:可以讀,但疼痛感受比較強烈一點3分:我已經不能隨意閱讀(閱讀時間約30分鐘)4分:我已經閱讀困難(閱讀時間小於10分鐘)5分:我已經完全無法閱讀Q5.您現在是否會頭痛?0分:完全不會1分:有一點,但不常2分:中度頭痛,但不常3分:中度頭痛,且經常發生4分:嚴重頭痛,且經常發生5分:一直都有嚴重頭痛問題,且持續發生Q6.您現在注意力是否有集中?0分:完全集中,沒有任何困難1分:有時候不太能集中,但不是太大的問題2分:想要集中時,有一點點小問題3分:需要花一些精力才可以集中4分:需要花我極大的精力才可以集中5分:我已經完全無法集中Q7.是否會因為頸椎痛而影響工作?0分:完全沒有影響1分:影響程度不大,還是可以自己完成2分:有些工作項目受到限制3分:受限制的項目變多,且自己無法完成4分:已經幾乎不太能工作5分:我已經完全無法工作Q8.您現在是否因為頸椎問題影響到您的睡眠?0分:完全沒有影響1分:失眠小於一小時2分:失眠約1-2小時3分:失眠約2-3小時4分:失眠約3-5小時5分:接近整夜失眠,失眠約5-7小時Q9.您現在是否因為頸椎問題影響您的娛樂活動?0分:完全不影響1分:我能參與所有娛樂活動,但有一點頸痛2分:因頸痛,我只能參加大部分活動3分:因為頸痛,我只能參加少部分活動4分:因為頸痛,我幾乎不能參加活動5分:我完全無法參加活動Q10.您是否開車?是否Q10-1.您現在是否會因為頸椎疼痛而影響駕駛?0分:完全不影響1分:可以駕駛,頸椎輕微痛2分:可以駕駛,但因為疼痛所以無法長時間3分:已經不太能駕駛4分:幾乎不能駕駛5分:完全無法駕駛頸椎功能障礙評估結果計算方式:(總分/50)X1000-20%:輕度21-40%:中度41-60%:重度61-80%:嚴重81-100%:失能臥床
-
2023-05-21 名人.林頌凱
林頌凱醫師提醒:頸部椎間盤突出不開刀,也能和平共處?
許多上班族長時間與電腦為伍,下班後又躺在沙發或床上玩手機,經常一滑就是數小時,久而久之,肩頸不適成為家常便飯。大部分人都會認為只是壓力導致的小毛病。直到某天突然發現拿東西時使不上力、肩頸痠痛持久不退、手臂開始覺得有刺麻感、睡眠品質變差等症狀,甚至影響到工作及生活品質。小心!這很可能是頸椎間盤突出的早期警訊,務必盡快就醫,避免錯過治療黃金期而引發重症。頸部椎間盤長期遭受外力過度擠壓時,可能會局部突出或整體向外膨出,繼而壓迫周圍組織,造成兩大病變──神經根病變與脊髓病變,於臨床症狀表現各異:●神經根病變麻、抽痛、刺痛、癢、電擊感、緊繃感、灼熱、撕裂痛等,以上皆是神經受傷會引起的症狀。頸椎間盤突出患者通常會感到脖子僵硬、疼痛,有時疼痛常伴隨麻木感一路延伸至肩膀、上背部或手臂,致使手臂無力或肌肉萎縮,尤其過度疲勞或長時間勞動時,病症常會加劇惡化。此外,夜晚時症狀特別明顯,患者多半會痛醒或難以入眠,嚴重影響身心健康。●脊髓病變頸椎間盤突出若壓迫脊髓,會導致四肢痙攣、肌力減弱或肌肉萎縮,重症者甚至無法行走、大小便失禁、下半身或全身癱瘓。頸部椎間盤造成的病變,需 把握治療黃金時期做復健。我常在門診對病患說:「要真正解決椎間盤突出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復健、二是開刀。」復健以牽引治療為主,也就是俗稱的「拉脖子」,循序漸進的從較小的力量開始熱身,將受到壓迫的頸椎拉開,恢復椎間盤該有的緩衝性,讓頭部重量不會直接壓在頸椎。一般在做了牽引治療二、三個星期後,就會有明顯改善,絕大部分的病患都可以恢復得很好。如已接受三個月至半年的物理治療,症狀卻不見改善且尚無手術治療意願者,可進一步考慮「增生療法」。增生療法是將高濃度葡萄糖的增生劑直接注射至頸椎病灶周圍之韌帶與小面關節,藉由多點注射提升頸椎穩定性,改善疼痛。事實上,只有一小部分的患者最後必須接受開刀治療。當然,頸椎間盤突出產生的疼痛,對患者的睡眠或上班專注力常有不小的影響,針對急性發作的神經壓迫,往往令患者坐立難安。躺著都覺得不舒服時,在開立處方笺上,還會加上口服類固醇治療,幫助神經消腫,通常吃個二、三天就能見效,不必擔心使用類固醇所產生的後遺症。整體而言,治療關鍵還是掌握在病患能否把握黃金時期積極接受治療。其次,要特別強調的是「椎間盤突出很容易復發」,患者經復健獲得改善,日後都要很小心的維持姿勢正確和運動習慣,以免舊疾重覆發生。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02 醫療.骨科.復健
手麻不同部位,代表不同疾病!「4大手麻原因」教你對症改善
出現手麻的時候,你會選擇甩一甩、忽視它繼續工作做事,還是想趕快解決這個討人厭的問題呢?其實手麻看起來是小問題,卻反映了神經出現的狀況,配合不同的症狀、部位,或許能揪出干擾生活的疾病所在!手麻原因有哪些?不同部位代表不同意思!「麻」是一個包含不同面向的感覺,但通常都跟神經敏感程度的變化有關,可能是因為受損而導致神經變得比較不敏感,或是因為持續被刺激而比較敏感,產生的原因跟詳細的症狀都會不太相同。「麻」代表的意思 變得不敏感:鈍鈍的,變得像腳底的死皮一樣沒什麼感覺,或是像戴了透明手套一樣,變得怪怪的、有如隔了一層膜。 變得太敏感:被電到的感覺、像被針刺,像被火燒到一樣刺刺痛痛,或是像有蟲在爬一樣,輕輕碰到就會痛。而手部神經分佈精細,每個位置連結到的神經都不同,因此根據不同的酸麻部位,就可以初步判斷可能的病因。拆解手麻原因、教你舒緩辦法!腕隧道症候群:手腕+拇指、食指、中指酸麻,是睡覺手麻的最大元兇「腕隧道症候群」主要是腕部的屈肌側腕束帶壓迫到正中神經導致,正中神經會經過大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尤以前三指為主,因此會覺得手腕跟前三指酸麻刺痛,嚴重時連手掌都有可能疼痛。而腕隧道症候群會因為手腕彎曲而加重症狀,因此在晚上睡覺時症狀通常會更明顯,因為手腕容易不自覺的彎曲,導致睡一睡被麻醒。如果常因為晚上手麻而睡不好,很有可能是腕隧道症候群。跟腕隧道症候群很像的「肘隧道症候群」除了俗稱「媽媽手」的腕隧道症候群之外,肘隧道症候群也會造成手腕、手指的酸麻,不過位置會換成無名指跟小指,可以分辨一下自己酸麻的位置來判斷。腕隧道症候群舒緩辦法 手麻那隻手的手掌往上翻,像要跟人擊掌一樣往前伸,直到手肘伸直。以另一手輔助,讓手麻手的手指往後壓,數10到15秒。 同樣手肘伸直,只是手掌改成往下,一樣以另一手輔助,讓手麻手的手指往下拉,數10到15秒。頸椎病:手麻一路從頸部沿著手臂到手指,睡覺時愛舉手另一個容易在睡覺時造成手麻的原因,則是「頸椎病」。頸椎病包含頸椎椎間盤突出、頸椎退化狹窄等問題,這些都有可能壓迫到神經而造成手麻。因為頸椎病造成的手部酸麻感還會伴隨疼痛、無力,有時候可能會拿不住東西,不過通常都只有單側,同時會是從頸部一路延伸下來,算是比較好判斷的疾病類型。不過如果搞不清楚到底是單純的肩頸酸痛還是頸椎病,也可以觀察自己睡覺時喜不喜歡「舉手」,如果把手高舉過頭才覺得躺起來比較舒服,或是醒過來時發現自己總是維持舉手姿勢,就很有可能是頸椎病造成的。頸椎病舒緩辦法 直視前方,讓頭往右邊傾倒,像要躺在肩膀上。右手繞過頭頂壓左耳,讓頭可以更靠近肩膀,停留5秒再換邊。 坐在椅子上讓頭往後仰,像是想盡可能去看身後的東西,覺得到極限就停,維持5秒。接著低頭向前,看自己的胸口,但不要聳肩,一樣停留5秒。 四個方向為一輪,可以重複10~15輪。自體免疫疾病、末梢神經炎:雙側麻木、痛感對稱,像戴手套、穿襪子的感覺如果是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手麻,代表自身的免疫系統正在攻擊神經,因此會有比較明確的疼痛感。通常會集中在末梢神經,例如指尖、手掌,但通常也會同時包含下肢的疼痛,不單純只有手麻。末梢神經炎的麻木感就比較特別,雖然跟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麻木感一樣都集中在末梢神經,但還會有一種「被包圍」的疼痛、刺痛感,像是戴上內面有刺的手套跟襪子的感覺。自體免疫疾病、末梢神經炎的手麻舒緩方式 建議直接就醫。自律神經失調:怎麼檢查都找不到原因,手麻還加上疼痛敏感、呼吸困難自律神經失調也可能會造成手腳感覺異常,不過通常會同時有呼吸困難的症狀,因此如果怎麼檢查都找不到手麻的原因,加上呼吸困難的症狀,可能就是自律神經失調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舒緩方式 試著改用腹式呼吸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但更建議直接就醫尋求協助。【參考資料】.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手麻腳麻4大問.林頌凱醫師著:《不開刀,治頸椎》【延伸閱讀】 想靠染髮遮白髮,卻越染越白?白頭髮是頭皮老化嗎?白髮5大QA藥師一次解答
-
2023-04-02 名人.林頌凱
常換枕頭為什麼還是會落枕?名醫揭長期落枕5特徵及病痛原因
許多人都有過一覺醒來,突然被落枕襲擊的經驗,那種痛楚常令人完全無法低頭或是轉頭。事實上,大多數慣性落枕患者的肌肉經常處於緊繃狀態,每到夜晚帶著緊繃的情緒、沒有刻意放鬆過的身體入睡,自然睡眠品質不太好,引發落枕。每個人都有可能發生落枕,不免怪罪於睡姿不良、枕頭高低的問題。突然換了新枕頭的確會提高落枕風險,但究其背後真正的主因是:頸部肌肉使用不當導致勞損。像是白天長時間歪頭工作或開車、無意識的聳肩打電腦、滑手機姿勢不良形成烏龜頸,都會造成頸、肩、背的肌筋膜僵硬,甚至頸椎與胸椎交接處容易卡住,而在某天可能因換枕頭、睡姿不良觸發了落枕發生。有人幾乎不曾落枕,有些人則是常常落枕,常有患者問我:「我不知道換了多少枕頭了,為什麼還會常常落枕?」落枕從字面上看來和枕頭有關,實際上兩者的關連性不大。我常和這類患者說:「常常落枕不是枕頭出問題,而是我們的頸椎有問題。要做的事情是治療頸椎,可不是更換枕頭就能解決的。」落枕其實是長時間頸椎傷害的警訊。建議常落枕的人仔細觀察平常坐姿、站姿是否歪斜,有無經常歪頭的壞習慣。從過往的臨床觀察,落枕不完全只發生在臥室,有不少人習慣在客廳沙發小憩午睡,更有甚者當作一種人生享受,殊不知不當姿勢已對頸椎形成壓迫,風險更高。落枕,在西醫的正式醫學名稱是「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就中醫範疇則稱為「失枕症」。源於頸部周圍的肌肉和韌帶發生急性痙攣、拉傷,當身體姿勢歪斜,以致左右兩側的肌肉一邊過度伸長、另一過度縮短,頸部肌肉使用不當,長時間處於不正常收縮,導致頸部組織循環不良、肌群疲勞損傷,引起肌肉出現保護性收縮的急速痙攣,進而產生疼痛,以及轉頭、後仰的動作受限。因發炎反應在睡眠期間持續累積作用,枕頭、睡姿與夜半低溫問題,往往只是觸發落枕的最後一根稻草。此外,落枕與長期精神壓力過大,造成背部、頭部、肩頸肌肉緊張也有密切關係。落枕有幾個特徵:1.突然發生2.通常在單側患部3.有一固定痛點4.側轉、前俯、後仰皆感覺困難5.即便是如抬手臂、喝水的細微動作也會引發頸部疼痛,嚴重者的痛感可能會涵蓋到整個後頸部,甚至後腦勺。除了睡覺時間以外,頸椎在支撐頭部重量的同時,還承受著動態活動時的扭力,長年勞損將可能導致角度變形,以及骨刺增生、椎間盤突出的提早退化現象。因此,別再把落枕當作常見的身體小毛病,頻繁落枕絕對是頸椎病正在傳遞的警訊。未妥善治療狀況將愈來愈嚴重,若有手麻、反覆落枕的情況,還是要盡速就醫諮詢。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2-11-21 醫療.骨科.復健
沒顧好脖子,恐影響神經與血管,嚴重恐罹患「這疾病」
我們的脖子(頸椎)是由骨骼、肌肉、韌帶、血管、神經、淋巴結、脊髓等多種組織所組成,這些組織關係緊密,且相互交錯,等於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功能體,並且圍繞著重要的呼吸器官、食道及甲狀腺等重要器官,只要稍稍不慎,出現任何型態或炎症等,就會影響到神經與血管,不但可能引發疼痛,甚至可能讓原本就脆弱的血管內壁,出現內皮剝落而造成阻塞,形成不可逆的中風與癱瘓。 頸椎總共有7節,卻包含了8對頸椎神經,掌管著頭部以上與上肢的病變較多,如果每一節的椎間盤發生異狀時,就容易造成頸椎神經的受損,而引起相對應部位的病變。 骨頭受到傷害,脖子痠痛、手麻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骨科、脊椎外科主治醫師蔡宗廷表示,如果是骨頭受到傷害,會出現的問題包括脖子痠痛、手麻等現象;若是壓迫到神經,可能出現的症狀則包括頸痛、肩痛、手臂痠痛、僵硬與無力,或者手部活動受到限制甚至手抖等。 頸椎是脊椎的最上端,也是脊椎骨中體積最小,活動卻最頻繁的區段。「人的頸椎必須呈現一弧形,是承載頭部的重量的關鍵。」蔡宗廷說。頸椎也是大腦神經指揮身體活動的一個重要管道,更是身體活動生命延續所需給養的通道,影響層面大,卻也往往容易因此造成誤診。 椎動脈受到壓力,導致大腦、內耳缺血頸椎病變所引發的症狀與很多病的症狀很相似,例如突然感到天旋地轉、噁心嘔吐、胸口悶等,常會被誤診為冠心病、腦瘤或顱內高壓,但卻是因為椎動脈受到壓力,導致大腦和內耳缺血所造成的。 不僅如此,頸椎若壓迫到四肢的運動或感覺神經時,就會出現四肢無法自主或麻痺的現象,有時會被誤診為腦中風,如果壓迫到交感神經,也會導致心悸、胸悶、心律不整、高血壓、甚至類似心絞痛等交感神經症狀,同時伴隨頭痛、眩暈、耳鳴等交感神經失調,而被誤診。 頸椎疾病是現代社會文明病「平常很多動作都需要靠關節與肌肉的收縮與放鬆作用,來保持張力。一旦頭的重心偏向前傾,頸椎的弧度就會改變,長期以往,肌肉就容易出現疲乏而退化,進而造成頸椎傷害,這就是所謂的脊椎退化性病變。」蔡宗廷說明。 頸椎疾病可說是現代社會的文明病,罹患的人數有逐漸升高的趨勢,許多臨床研究都指出,頸椎病患者的年齡層有急速下降的趨勢,究其原因,多半與經常打電腦、躺在沙發上看電視、閱讀姿勢錯誤、長期滑手機等不良習慣所造成。 頸椎受傷原因多,有症狀就要治療「會造成頸椎傷害的原因,除了長期不良姿勢外,臨床上最常見的還有外傷,特別是坐車繫安全帶。在門診中,經常可以發現患者是在坐車時,因車子緊急煞車,安全帶急速拉扯,而造成身體前傾,使得頸椎受傷。輕微時可能只是肌肉韌帶拉傷,嚴重時就容易造成頸椎骨折、脫臼,進而壓迫到神經,而出現許多徵狀。」蔡宗廷表示。 蔡宗廷說,區分頸椎是退化或腫瘤、感染所造成的傷害,可以觀察看看,如果活動時會痛,但只要休息就會改善,大部分是退化性病變。但如果無論什麼姿勢都痛,休息後也不見好轉時,就得警覺可能是其他的疾病所造成。延伸閱讀: 。肩頸痠痛「轉脖子」小心害椎間盤突出! 醫曝「地雷姿勢」:看書、追劇也中 。肩膀、上手臂、脖子痛恐是心肌梗塞前兆! 「10秒鐘完成3動作」提高救治機率
-
2022-07-31 名人.林頌凱
肩頸僵硬其實是坐出來的 名醫揭頸椎病有哪些症狀
頸椎病是很多現代人疼痛的主要原因,其盛行率甚至高於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而且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頸椎病是「生活習慣」的疾病,長時間不正確的姿勢讓頸椎提早老化,產生頸椎病。現代人除了睡覺以外,坐著的時間最長,工作、坐車、開車、滑手機、看電視……都是久坐,影響也最大。久坐產生的頸椎病症狀:●頭頸前後左右活動時,後頸和上背感到痠痛。●工作中或工作後,感覺肩膀、頸部僵硬。●不明原因頭痛。●手腕、手臂出現痠、痛、麻。●沒來由突然頭暈。●轉頭時發現活動角度變小。●不自覺的咬緊牙關。上面的症狀可能單獨發生,也可能同時出現好幾個。出現的症狀數目越多,或是頻率越頻繁,都暗示病況越嚴重。以打電腦的坐姿來說,理想的坐姿應該是頭頸保持直立、肩膀放鬆、手臂自然下垂、手肘彎曲呈90度、腰部挺直輕靠椅背、膝關節彎曲呈90度、雙腳輕放地面、身體保持在中線不歪斜。但在實際生活中,能夠保持這樣坐姿打電腦的人實在寥寥無幾,絕大多數的人是彎腰駝背、不自主聳肩、手肘拉長遠離身體、髖關節彎曲緊繃,是典型的「烏龜族」或是「猿人族」。正常的頸椎從側面看起來是一個「倒C字型」的排列,這種頸椎的活動角度最大,支撐力最好,周邊的肌肉筋膜也最放鬆。而烏龜族或猿人族的坐姿,因為頭往前傾讓重力線前移,頸椎會因此承受更大壓力。之後頸椎排列還會變得僵直,失去原有倒C字型排列,兩旁的肌肉就會因為過度出力而疲勞緊繃,久而久之導致骨刺生成。而常常歪頭工作的人,因為不良姿勢導致肌力不均,長期下來頸椎也會歪斜錯位,加速頸椎的退化速度。就個人的臨床觀察,絕大多數的頸椎病患者都是長期坐姿不良的電腦族或上班族,鮮少是從事粗重工作的勞力工作者。也就是說,大部分的頸椎病是「坐」出來的,而不是「做」出來的。生活中還不止於打電腦,錯誤姿勢出現在開車、滑手機、走路、躺著看電視,都容易造成頸椎病。早在1994年美國的「疼痛管理」期刊就明白指出,因為錯誤姿勢造成的後遺症,除了頸椎長骨刺外,還包括慢性疼痛、下背痛、頸因性頭痛、壓力症候群,錯誤姿勢也同時會影響身體呼吸和荷爾蒙平衡,還會使心肺功能退化降低,影響真的很大。要減少坐出來的頸椎病,可以從下列幾個方式做起:●打電腦時保持正確姿勢,記得縮下巴。●椅子要坐滿,身體盡量靠在椅背上避免前傾。●多讓眼睛休息,多看遠方綠樹藍天,同時深呼吸打開胸廓。●每50分鐘就要起來走走並舒展身體。●熱敷和按摩舒緩緊繃的肌肉。●提醒自己即使處在高張力的工作狀態,也要保持深長呼吸。●增強後頸、肩胛骨內側和核心肌群的力量。●多多從事全身性的有氧運動,例如:跑步、打球、游泳、瑜伽、皮拉提斯,每周最少3次,每次最少50分鐘。●頸椎病症狀出現時提早就醫,並積極接受治療和運動。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
-
2021-11-04 新聞.健康知識+
你有「辦公室症候群」嗎? 常頭痛、眼睛乾紅、鼻塞要當心
一進辦公室就鼻塞、走到會議室就不由的噴嚏連連、坐在辦公桌前總是哈欠連連……這些景象你可能一點都不陌生。由於上班族長時間待在辦公室,加上密閉空間的冷氣空調系統,這些「辦公室症候群」隨時都可能發生在你身上!所謂的「辦公室症候群」,是指上班族處在密閉空間裡,因為環境中的高濃度二氧化碳、甲醛、甲苯等有毒氣體,而產生頭痛、頭暈、眼睛乾澀發紅、鼻塞過敏、皮膚乾癢等症狀,更甚者是流行性感冒、病毒等傳染病,都有可能在密閉大樓內迅速傳播開來。雙和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周碩渠表示,國外會採用問卷方式來進行評量,藉由勾選上述症狀,在無法找出這些症狀發生的明確因子時,就從「病態建築症候群」的角度來進行評估。通常容易發生病態建築症候群的地方除了辦公大樓,醫院、學校等場所也常發生。周碩渠提醒,不管是「辦公室症候群」或是「病態建築症候群」,避免讓它找上的根本方法就是將「汙染源」排除,如果已出現不適症狀就盡快就醫,依據症狀進行治療,如果還是沒辦法好轉或痊癒,就減少身處在這些環境的時間,更甚者可能要離開。【危機1】冷氣低溫空調與潛藏的細菌根據研究,理想的室內溫度是22度,也有研究顯示,在25度的環境下錯誤率僅10%,溫度每下降5度,除了效率減半,錯誤率還會增加1倍。過高或過低的溫度,都可能造成員工身體不適、降低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冷氣空調出風口的濾網堆積大量灰塵和細菌,也是造成上班族皮膚或呼吸道系統的致病原因。再者,由於女性代謝率比男性慢,比男生容易覺得冷,長時間處在溫度低的辦公環境,容易有腹痛、痛經等症狀。特別是夏天時從炎熱的戶外進入辦公室,由熱入冷的情況可能造成腦血管收縮,出現頭痛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引發心臟病或腦中風。★解除危機這樣做1.一早進辦公室先將窗戶打開,讓空氣保持流通;定期清洗冷氣濾網,避免鼻塞過敏、咳嗽等症狀。2.進冷氣房採分段式,先進冷氣房待幾分鐘,再至室外陰涼處待幾分鐘,然後再步入室內,反覆數次讓身體漸漸適應室內低溫。3.久待冷氣房容易造成鼻腔和黏膜過乾,可多補充水分;或是桌上放一杯水,並定時的擦乳液保濕,避免皮膚乾癢。4.使用電腦1小時休息5分鐘,眼睛容易乾澀的人,可適度滴人工淚液,或用溫毛巾或搓熱雙手敷眼。【危機2】辦公家具和事務機看不見的毒物由於辦公大樓多採中央空調系統,加上通風不良,導致二氧化碳濃度高;便宜建材所釋放的甲醛,容易誘發氣喘、疲倦、皮膚癢、噁心等症狀;影印機碳粉、印表機、電腦等辦公用品產生的臭氧,長期吸入可能提高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氣管炎的風險。★解除危機這樣做1.電腦不用時關閉螢幕或關機,省電又可避免產生臭氧;影印機、印表機等事務機應另闢房間放置,並保持通風。2.辦公室可擺設黃金葛、常春藤、腎蕨、菊花等植物,降低二氧化碳、甲醛等汙染氣體。【危機3】久坐少動肩頸痠痛渾身不舒服習慣在辦公時低頭工作,讓頸椎長期處在屈曲位或某些特定位置,造成頸椎間盤內的壓力增高,也讓頸後部肌肉和韌帶易受拉扯,容易發生頸椎病、肩周炎等疾病。偏高的電腦桌和不靈活的滑鼠,更加重頸部和肩部的疲勞,且頻繁使用的手腕和手指更容易造成肌腱炎或腕隧道症候群的發生。★解除危機這樣做1.座椅調至適當高度,坐著時要有足夠空間伸展雙腿;背部挺直緊靠椅背,且不要交叉雙腳,以免影響血液循環。2.工作一段時間就轉動頭部,舒緩肩頸壓力;或起身走動,改變姿勢,讓下半身放鬆舒展;休息時可以做握拳、捏指、轉動手腕等放鬆手部的動作。3.電腦桌上的鍵盤和滑鼠高度,最好低於坐著時的肘部高度,使用滑鼠時,手臂不要懸空。盡量靠臂力移動鼠標;手腕部能墊起,避免懸腕操作滑鼠。【危機4】長期工時壓力大造成情緒病對上班族來說,壓力固然是不可避免的,且多數人也都能自我排解,但一旦壓力過大,身心無法應付,就會出現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緊張、失控,甚至造成慢性疲勞、抑鬱症等問題。★解除危機這樣做1.定期運動有助降低近4倍罹患情緒病的風險,身心運動又比帶氧運動效果好,其中以太極、氣功及瑜伽等對減低情緒病風險效果最佳;建議每周最少運動2天,每次半小時。2.情緒失控時應離開工作現場,去一下洗手間、喝個水、出去走走放鬆一下,冷靜之後再回到工作環境。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一碰到雨天、天氣漸涼心情就鬱卒? 常有6大現象小心是季節性情緒疾病 ·上班族男比女更不健康! 醫師揭「3習慣」小心身體完蛋...你中幾項?
-
2021-10-2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為何肩頸易疼痛?名醫曝潛藏10大風險的生活習慣
「見樹不見林」是比喻只看見事物的局部或細項,看不清全貌的狀態。將脖子疼痛歸因於「椎骨之間的縫隙變窄」、「長出骨刺」、「頸椎出現老化現象」、「罹患直頸病」等,就是僅著眼於「樹」的原因探究法。醫學上,了解實際的頸椎變化雖是重要且不可忽略的,然而在頸椎病的案例中,如果太執著於這一點,可能就無法進行適當的處置。因為許多患者一聽到醫生說是脖子的骨頭有問題,就會覺得「那會痛也沒辦法」、「只能吃藥抑制疼痛,走一步算一步了」,不會再做更進一步的處理,若被診斷是「老化現象」就更不用說了。因此,請大家先把「這棵樹」暫擱一旁,檢視「整片森林」的狀況吧。我希望大家將關心的重點放在「這種變形、壓迫、老化現象為什麼會發生?又為什麼會惡化?」上。即便具體的答案因人而異,其中還是有個重大的共通要素,那就是「姿勢不良」。請大家以此為前提,從以下十個項目選出符合自己情況的敘述,了解潛藏在生活中,讓自己肩頸疼痛的真正原因。導致脖子疼痛的生活習慣檢測表□ ❶常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 ❷經常使用筆記型電腦□ ❸整天坐辦公桌,使用電腦工作□ ❹一坐下來,就很習慣翹腳□ ❺有駝背及頭部前傾的姿態□ ❻不常做伸展操等運動□ ❼椅子習慣坐得比較淺□ ❽工作生活壓力大□ ❾經常坐低椅背或無靠背的椅子□ ❿時常坐在地板上大家做完的結果是什麼樣子的呢?打勾的項目,就是減輕、消除肩頸疼痛的重大關鍵。關於改善生活的具體方法,第四章會有詳細敘述,在此先稍做簡單說明。❶ 請大家觀察在公共運輸上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人,恐怕找不到人採取挺直背脊、直視前方的姿勢吧?當人們使用這些物品,身體多會變成駝背低頭的樣子。盡量以平視前方的姿勢使用這類工具,就能減輕脖子的負擔。❷ 和 ❸ 原因相似,長時間使用電腦會導致姿勢不良,筆記型電腦對脖子造成的傷害更大。如果以接近桌上型電腦的使用方式用筆記型電腦,可以減輕對脖子的負擔。❸ 長時間持續坐在辦公室裡,很容易出現頭向前伸出等不良姿勢。就算僅是在察覺姿態不對時做適度的修正,也能讓脖子的負擔驟然減輕。❹ 翹腳一定會讓身體產生歪斜,進而讓脖子承受過度的負荷,所以請盡量不要做這個動作。❺ 駝背且頭向前伸的姿勢,會對脖子帶來非常大的壓力。多數的頸部疼痛,都是由於習慣維持這種姿勢所致。❻ 肩頸操等運動,可以有效調整不良的姿勢。不進行相關運動並長期維持壞習慣,就會讓身體姿勢固定在不正常的狀態,並且不斷地對脖子施加壓力。因此,請大家一定要做一些能減緩脖子不適的肩頸操。❼ 如果是短時間坐得很淺並且特別注意的話,還是能保有良好的姿勢,然而時間一長就很難維持。在能保持正確坐姿的椅子乃至於矯正型座椅上深坐,就是減輕頸部負擔的訣竅。❽ 乍看之下,精神壓力跟脖子毫無關聯,但其實壓力越大,身體就越容易無意識地緊繃,導致肌肉僵硬。壓力帶來的緊張會造成肩頸痠痛,因此請大家一定要特別注意。雖然壓力無法完全避免,還是要多製造讓身心放鬆的機會。❾ 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會有效利用椅背,但若能善加運用它的功能,就能大幅減輕脖子的負擔。如果椅背過低或沒有靠背的椅子,無法支撐整個後背,就沒有這項功效。於是,在選擇必須長時間使用的椅子時,應當選擇靠背大小足夠、形狀適當的椅子。❿ 基本上,時常坐在地板上很容易造成駝背等不良姿勢,導致造成頸部的負擔。不過只要稍加用心,也能以對脖子較好的姿勢維持這樣的生活方式。※ 本文摘自《日本三代名醫の肩頸自療法:每天1分鐘!舒緩脊椎肌肉,身體重新調正,自癒力大增!》。《日本三代名醫の肩頸自療法:每天1分鐘!舒緩脊椎肌肉,身體重新調正,自癒力大增!》作者:竹谷內康修 譯者:羊恩媺出版社:方言文化 出版日期:2021/08/11
-
2021-09-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沈默的5公斤害你脖子老化 一姿勢是肩頸疼痛關鍵
最近時常被當成頸痛原因的「直頸病」,也和頭向前傾的姿勢有深刻的關係。如先前所提,頸椎原本的生理曲度是微向前彎的,也就是呈現圓弧朝著前方稍微彎曲的形狀。倘若這個天生的弧度消失了,可能就會變成所謂的「直頸病」。脊椎呈現前後彎曲的S型。這個自然的形狀可以支撐沉重的頭部和軀幹、分散重力,是緩和脊椎衝擊與負擔的關鍵。因此讓頸椎呈現筆直狀態的直頸病,就會因為這部分的失效而增加頸部負擔。並且,頸椎要是變得和地面垂直也就算了,但又偏偏不是。直頸病實際上是像二十四頁的圖,脖子整體向前突出。直頸病這個名稱,很容易讓人以為症狀只有「脖子變直」,不過請大家記得,直頸病是頭向前傾所引起的症狀,脖子會因此產生很大的張力,讓負擔增加。到了被診斷為直頸病的階段,不良的姿勢已讓肌肉和脊椎變得僵硬,所以必須強迫自己做肩頸操或肌力訓練,慢慢將姿勢矯正回來。第三章的自我治療就能發揮這樣的效果,請大家務必試試看。從照片來看頭部前傾的駝背姿勢,以及因此使得頸椎肌肉僵硬到最後惡化成的直頸病,看起來實在很痛苦,甚至會讓人覺得:為什麼他能維持這樣的狀態,從沒想過要矯正過來?這裡也潛藏著容易發生肩頸疼痛的祕密──其實和手臂等部位比起來,脖子比較「感覺不到重量」。我們的頭部約五公斤重,但是在生活當中並不會特別意識到這股重量。如果換成手臂,就像我剛才舉的例子,要是一早起來就拿著五公斤的女用保齡球或米袋,如此持續十六到十八個小時,我們應該會覺得重得受不了。然而,脖子卻默默承受著這樣的重量。脖子能夠靜靜地支撐頭部重量,即是因為它對於「重量感覺」的遲鈍。腳對於重量的感覺也沒有手臂敏感,但在人清醒的時候,對這部分最不靈敏的還是脖子。更正確來說,由於脖子要支撐重要的頭部,所以會在承受重量的同時,維持絕妙的平衡,只不過我們不會意識到這樣的機制。畢竟如果脖子一天到晚都覺得沉重,那也太難過了,這大概就是頸部的重量感覺不敏銳的緣故。的確,這樣確實能讓人們輕鬆生活,但也因為感受不到重量,脖子才會在我們不注意的狀態下,長時間被擺成不當的樣態,使得肩頸肌肉張力在不知不覺中增大,最後引起疼痛。如果不良姿勢持續的時間很短暫,不會造成很大的傷害,也能隨時調整回來;但正是因為不會立即感受到不適,才會長時間維持。也就是說,若要追究肩頸疼痛的原因,就該集中在「頭向前傾的不良姿勢」以及「長時間持續」這兩點。所謂「長時間」指的不是單一天內,而是單位更長的期間或年數──頸椎病被視為老化現象的一環,就是因為隨著年紀愈大,症狀就愈容易出現。了解脖子「感覺不到重量」的「弱點」,並且留意正確姿勢、伸展脊椎和周遭肌肉,正是預防、改善、消除肩頸疼痛的最佳祕技。※ 本文摘自《日本三代名醫の肩頸自療法:每天1分鐘!舒緩脊椎肌肉,身體重新調正,自癒力大增!》。《日本三代名醫の肩頸自療法:每天1分鐘!舒緩脊椎肌肉,身體重新調正,自癒力大增!》作者:竹谷內康修 譯者:羊恩媺出版社:方言文化 出版日期:2021/08/11
-
2021-07-3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置換人工椎間盤 頸椎手術不再硬頸
科技進步,民衆對醫療品質要求愈來愈高,面對頸椎椎間盤突出或退化性病變,傳統頸椎融合手術行之有年,但骨融合後往往導致頸部活動度減少,頸椎固定超過三節以上的病人覺得「硬頸」,也增加鄰近椎節病變風險。另一個選擇是採用人工椎間盤置換術,置入可活動式人工椎間盤,有助保有原本頸椎的活動能力。接受傳統頸椎融合手術的患者,通常術後五至十年,約20至30%在固定椎節的上下頸椎產生退化病變,嚴重時必須再次手術。即使是接受微創手術,其固定部位的鄰近頸椎,包括上節或下節椎骨,原本有機會因每天頸部活動慢慢發生退化。人工椎間盤 模擬頸椎好活動主因是頸椎經過手術,必然有生物力學改變,進而加重其鄰近脊椎體或椎間盤更早退化。頸椎融合手術後引發退化性變化的發生率、發生時期及其嚴重程度,會因個人體質、工作環境等而有所差異;隨著時間及活動的增加,發生比率就會愈高。人工頸椎椎間盤模擬正常頸椎椎間盤,目前一般認為採用人工椎間盤置換術,於椎間盤切除進行神經減壓後,置入可活動式人工椎間盤,有助於保有原本頸椎的活動能力,更能保護鄰近椎節,避免提早退化,減少因病變而再次手術的機會。全陶瓷材質 術後MRI影像清晰目前台灣使用的人工椎間盤,材質多為耐磨係數佳的鈦合金或鈷鉻鉬合金加上高分子聚乙烯墊片,因爲使用金屬,術後追蹤若需要使用核磁共振(MRI)檢查時,影像中會產生金屬假影,影響判讀,可能必須選擇需從腰椎注射顯影劑的侵入性替代方法,不僅使病人不舒服,同時有顯影劑過敏及脊髓腔感染出血的風險。全陶瓷人工椎間盤在國外問世多年,今年引進,可以配合微創導航精準進行頸椎減壓術及人工椎間盤植入,加上術中即時定位掃描,可將零假影的人工椎間盤放到最佳位置。因爲材質無金屬材料成分,術後MRI影像清晰,能提供較佳的病情判讀。如同牙科所植入的陶瓷牙體,相對於其他有使用金屬加工的人工椎間盤更耐磨耐用,對人體組織的相容性更高,術後不需戴頸圈固定,可以提早活動及快速恢復職場功能。但因每個人病況及身體承受度不同,建議與手術醫師詳細討論是否合適進行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目前健保沒有給付。人工頸椎椎間盤置換手術適用頸椎病變,特別是頸椎間盤突出,需要接受頸椎椎間盤切除術的患者,但若有腫瘤、感染或骨質疏鬆症,並不適合。術後最大風險就是人工椎間盤移位,還有軟組織鈣化和融合,但並不常見。
-
2021-05-1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腰痛自己買器材拉一拉就好?專家:當心中風!
很多人都有腰痛、下背痛的毛病,因此有不少人都會以「拉腰」的腰椎牽引器來減輕不適。但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腰椎牽引治療並非人人都能做,不當使用甚至會有中風危機! 臺大醫院復健部醫師陳冠誠指出,腰椎神經根壓迫、椎間盤突出、椎間孔狹窄、骨刺或退化性的關節病變、下背肌肉過度緊繃或痙攣等症狀,通常會產生下背痛、腿部麻木或刺痛,此時使用腰椎牽引治療可以緩解。 腰椎牽引治療的原理,是以醫療器材「腰椎牽引機」的機械力,依個人狀況調整牽拉力道,以達到減輕腰部椎間盤的壓力、使下背的小面關節產生輕微活動以減少發炎與疼痛、放鬆脊椎旁過度緊繃的肌肉、促進血液循環進而增加組織修復等。 陳醫師強調,並非所有腰痛都能用腰椎牽引治療。急性扭傷與拉傷、急性發炎、腰椎骨折、脊椎腫瘤、懷孕婦女等都不適合,而骨質疏鬆症患者,則要經過專業評估是否合適再進行。 食藥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提醒,施行腰椎牽引治療時,必須考慮多面向,因為一般民眾無法自行評估,必須有醫療專業者才能使用腰椎牽引機。 此外,拉單槓是以自身重量牽引,無法精準定量力道,同時必須肩膀與手部需有足夠的肌力,肌力不足反而會讓肩部與手部的關節受傷。儘管吊單槓對部分患者有舒緩效果,仍建議民眾先諮詢醫生再實行。 倒立機、以吊帶將身體懸掛在單槓上等民間流行的舒緩方式,雖然也是用體重牽引,但會讓腦壓、血壓、眼壓快速增加,造成暈眩及頭昏眼花,嚴重者會增加中風的風險;眼壓迅速增加可能導致視網膜及玻璃體受傷。 使用倒立機還會增加頸椎壓力,可能導致頸椎病變。至於以吊帶懸掛身體,可能會因身體不穩導致摔傷,十分危險。 陳醫師強調,光靠被動的牽引治療來舒緩,效果有限!最好合併核心肌群的訓練,增加脊椎支撐、減少疼痛與惡化,建議可從簡單的棒式或橋式開始練習。 食藥署也提醒,腰椎牽引器屬醫療器材,應由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士協助使用,才能更安全舒緩下背痛,且勿信民間謠言、網路影片的舒緩方式或購買器材自行在家使用,以免造成嚴重後果。 可以自己買設備、吊單槓拉腰嗎?應強化自身核心肌群,不建議用倒立機、吊帶懸掛身體
-
2021-04-2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買器材自己拉腰可以嗎? 台大復健部醫師:並非人人適合,不當使用恐會有中風危機!
很多人都有腰痛、下背痛的毛病,因此不少人都會以「拉腰」的腰椎牽引器來減輕不適。但您知道嗎?腰椎牽引治療並非人人都能做,不當使用甚至會有中風危機!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別邀請臺大醫院復健部陳冠誠醫師分享腰椎牽引治療的正確觀念。腰椎牽引治療,那些人不適合陳冠誠醫師指出:腰椎神經根壓迫、椎間盤突出、椎間孔狹窄、骨刺或退化性的關節病變、下背肌肉過度緊繃或痙攣等症狀,通常會產生下背痛、腿部麻木或刺痛,此時使用腰椎牽引治療可以緩解。腰椎牽引治療的原理,是以醫療器材「腰椎牽引機」的機械力,依個人狀況調整牽拉力道,以達到減輕腰部椎間盤的壓力、使下背的小面關節產生輕微活動以減少發炎與疼痛、放鬆脊椎旁過度緊繃的肌肉、促進血液循環進而增加組織修復等。陳醫師強調:並非所有腰痛都能用腰椎牽引治療。急性扭傷與拉傷、急性發炎、腰椎骨折、脊椎腫瘤、懷孕婦女等都不適合,而骨質疏鬆症患者,則要經過專業評估是否合適再進行。自己買設備、吊單槓拉腰,可以嗎?施行腰椎牽引治療時,必須考慮多面向,因為一般民眾無法自行評估,所以必須有醫療專業者才能使用腰椎牽引機。此外,拉單槓是以自身重量牽引,無法精準定量力道,同時,必須肩膀與手部需有足夠的肌力,肌力不足反而會讓肩部與手部的關節受傷。因此儘管吊單槓對部分患者有舒緩效果,食藥署仍建議民眾先諮詢醫生再實行。不建議用倒立機、吊帶懸掛身體,應強化核心肌群倒立機、以吊帶將身體懸掛在單槓上等民間流行的舒緩方式,雖然也是用體重作牽引,但會讓腦壓、血壓、眼壓快速增加,造成暈眩及頭昏眼花,嚴重者會增加中風的風險;眼壓迅速增加可能導致視網膜及玻璃體受傷。使用倒立機還會增加頸椎壓力,可能導致頸椎病變。至於以吊帶懸掛身體,可能會因身體不穩導致摔傷,十分危險。陳醫師強調:「光靠被動的牽引治療來舒緩,效果有限!最好合併核心肌群的訓練,增加脊椎支撐、減少疼痛與惡化,建議可從簡單的棒式或橋式開始練習。」食藥署也提醒民眾:腰椎牽引器屬醫療器材,應由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士協助使用,才能更安全舒緩下背痛,且勿信民間謠言、網路影片的舒緩方式或購買器材自行在家使用,以免造成嚴重後果。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1-01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冬天老年人如何鍛煉?中醫教你養生十八法
老年人由於身體機能退化,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慢性病。強身健體,不少老年人首選的方式便是運動。運動鍛煉對老年人來說本是件好事,但近期天氣越來越冷,考慮到冬季天氣特點以及老年人身體機能,近期做運動時更加需要注意防護,避免對身體造成損傷。建議老年人根據自身的健康狀況,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循序漸進地開展運動,這樣不僅能保證運動效果,還能避免運動損傷。為了幫助老年群眾更好地開展運動,我們列出以下6點注意事項:1.運動強度適中老年朋友要注意,運動量與運動頻率、強度、時間有關。當運動量過小,往往達不到健身的目的;但運動量過大,身體又會吃不消,所以掌握好運動量和強度至關重要。一般情況下,推薦老年人運動強度適中為宜,以運動至微微出汗的程度為合適,在個人體能的基礎上漸漸增加,千萬不能認為越累越好。這裡提供一個簡易的方法檢驗強度是否合適,即運動停止後迅速測量脈搏,「脈搏+年齡小於或等於170」,說明強度合適。2.合適的運動項目遵循“因人而異,量力而行”的原則,老年朋友可依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輕鬆柔和的運動,避免過於劇烈的運動。喜歡舞蹈、不喜歡機械化動作的老年朋友可以選擇體操、交際舞;喜歡戶外運動的朋友可以選擇健步走、騎腳踏車;喜歡集體運動的可以選擇網球、籃球。同時,有基礎疾病的老年朋友應該根據自身情況放棄不適合自己的運動,如有膝關節疼痛問題者應避免太極拳、慢跑、爬山、騎腳踏車等項目。3.合理的運動頻率以每週3至5次、每次30分鐘左右的運動頻率為合理,要注意運動前應該有10分鐘左右的熱身時間,運動後也要及時放鬆拉伸。運動前後應注意身體保暖,運動中不隨意減少衣物,避免感冒。4.正確的運動時間早晨為陽氣上升之時,適合運動,但是要關注天空氣指數是否適合運動;若要傍晚健身,要避開飯前半小時、飯後一小時、睡覺前一小時內進行運動。5.均衡的營養老年朋友在運動前可適當補充能量;在運動中若出現頭暈、胸痛、心悸、臉色蒼白,益汗等情況時,應立即停止運動;運動後不宜暴飲止渴,不宜大量吃糖,不宜飲酒除乏,不宜吸煙解疲,動後不宜立即坐下休息,不宜馬上洗浴。運動期間要均衡飲食,補充高質量蛋白,綠色蔬菜等。6.經常搓手、搓臉、搓腳常搓手:一方面,雙手拇指的根部在醫學上稱為“大魚際”,是治療呼吸道病症的有效部位,該處脈穴豐富,刺激它能促進血液循環,流通經絡,增強上呼吸道抵禦感冒病毒侵襲的免疫能力。另一方面,雙手磨擦生熱不僅增加局部溫度,還能加速血液循環,從根本上預防凍傷和凍瘡。常搓臉:搓臉可使面部血液循環加快,表情肌和麵神經都得到活動和滋養,防止面神經炎、視力減退。作用在眼周時,不僅緩解視力疲勞,也會使視神經的活力增強,而減緩眼睛的退行性病變。作用在鼻腔時,可防止鼻腔過於乾燥,有效預防感冒。常搓腳:每天堅持搓腳心,能起到補腦益腎,益智安神、活血通絡的療效,同時可預防感冒。搓腳心有以下幾種方法:①乾搓。左手提住左腳背前部,用右手沿腳心上下搓100次,達到腳心發熱,搓的力度大小要以自己舒適為宜。②濕搓。把腳放在溫水盆中,泡到腳發紅,再按第一種辦法搓。③酒搓。倒半兩左右白酒杯中,搓腳的手蘸一點白酒,酒槎乾了再蘸一下,按第一種辦法兩腳心各搓100次。老年人運動貴在堅持,切不可逞強,循序漸進即可。要知道,運動是為了強身健體而不是給身體造成負擔,因此當運動後,老人感受到食慾增加、睡眠改善、血壓正常,則說明運動量是適宜的,反之則應根據情況及時調整。中醫教你養生十八法第1式 髮常梳:兩手十指自然微屈成爪形,從頭部前面向後方輕輕地梳髮,反覆做36次。能防治高血壓、頭暈、頭痛,增強記憶力。第2式 目常運:兩眼睜開,眼珠慢慢地向左右、上下、遠近各活動18次,再向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各轉動18次。能防治眼病,提高視力。第3式 面常浴:兩眼輕閉,先將兩手掌前後搓動24次,隨後將兩手掌面從鼻旁兩側向上按摩到前額,又向兩側分開按摩到太陽穴,再向下按摩到下頜,反覆浴面18次,最後兩眼睜開。能防治面部瘡癤,消皺美容。第4式 鼻常揉:用兩手中指指面放在鼻孔旁的迎香穴上,輕輕地揉按48次。能防治感冒、鼻炎。第5式 齒常叩:先叩上下門牙48次,後叩兩側大牙48次,叩的力量不宜太大,以輕輕作響為度。能防治牙病,提高智力。第6式 舌常攪:口唇輕閉,先將舌頭放在牙齒外面,嘴唇裡面,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慢慢地轉動,各做9次。能防治牙周炎,提高語言能力,增加唾液。第7式 津常咽:當口腔中唾液較多時,要分3次,用意念誘導慢慢地吞嚥到小腹部。能防治口腔炎,幫助食物消化吸收。第8式 耳常彈:口腔微閉,將兩手掌心摀住兩側外耳道,十個手指放在後腦部,用示指指面壓在中指指背上,輕輕地滑彈後腦部24次,可聽到咚咚響聲。可防治耳病,提高聽力。第9式 頭常抬:頭部由前向後慢慢抬起,反覆做24次。能防治頸椎病、頭暈頭痛。第10式 胸常擼:兩手掌面在胸部自上而下反覆擼胸24次。能防治咳喘症、心髒病、憂鬱症。第11式 腹常摩:兩手掌心重疊放在肚臍中央,先在肚臍周圍按順時針方向小範圍摩腹12次,再大範圍摩腹12次。隨後按逆時針方向大範圍摩腹12次,再小範圍摩腹12次。能防治肝、膽、胃、腸、胰、盆腔諸病。注意:便秘宜順時針摩腹,腹瀉宜逆時針摩腹。第12式 腰常轉:將兩手掌心輕輕地放在兩側腰部的腎俞穴上,指尖朝下,慢慢地向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各旋轉3次,隨後以脊柱為軸,再向左側和右側各轉腰3次。能防治腰椎病、腰肌勞損、腎髒病。第13式 丹常養:兩目輕閉,兩手掌心重疊放在肚臍下方小腹部,意念輕輕地集中在小腹部約5分鐘。能提高人體的精力、體力、智力、免疫力、活力。第14式 肛常提:吸氣時慢慢地收腹提肛,呼氣時慢慢地鼓腹松肛,反覆做20次。能防治痔瘡、尿頻尿急、小便失禁、大便失禁。第15式 肩常搖:兩手臂由下,向後、向上、向前,再向下搖動做20次。能防治肩周炎、上肢酸痛麻木。第16式 膝常蹲:兩膝稍屈、伸直,上下蹲膝反覆做20次。能防治膝關節炎,增強下肢肌力。第17式 腿常蹺:一側下肢著地,另一側下肢伸直上蹺,固定在一定高度,約5分鐘,兩腿交替。能防治下肢肌肉萎縮,增強下肢活動力量。第18式 跟常顛:兩腳跟慢慢踮起後用力,反覆做7~10次。能防治多種慢性病,提高體力、智力。作者:丁文芳(上海市第一康復醫院中醫康復科醫師)(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2-03 科別.骨科.復健
手麻、頭痛、尿失禁小心都是滑手機惹禍! 醫師教你怎麼滑不傷頸椎
一位52歲的男性病人,四年多前因脖子痠痛,而且還會順著肩膀、手臂到手指產生麻痛感,嚴重時甚至牽連側邊頭痛,經西醫影像及神經學檢查,診斷為頸椎症候群,建議手術或復健治療,病人因擔心手術的風險性而選擇復健,療效不盡理想,痠痛及頭痛仍如影隨形,幾乎每天須服止痛藥控制疼痛,不但影響工作,生活品質及睡眠也大受干擾,導致個性變得易怒暴躁。2個月前至北市聯醫中興院區中醫科求診,經針灸與舒筋手法治療三周及衛教正確姿勢後,頸部痠痛感大幅減輕,疼痛指數從7分降到1分,手臂到手指的麻痛感及側邊頭痛皆已消失,再也不需服止痛藥,重拾良好的生活品質。 長時間低頭滑手機、工作 當心頸椎症候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李維哲指出,像這類病人頸、肩、上背連至臂及手指的痠、麻痛感常源自於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或工作負重太過造成,使頸部肌肉與韌帶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椎間盤壓力升高,導致頸椎退化加速,甚至有脫位、突出及長骨刺的現象,而病人的頭痛也是由頸部問題所引起,臨床上稱為「頸因性頭痛」,與一般偏頭痛不同,頸因性頭痛常由頸部動作及頭部姿勢改變所誘發,當姿勢不當,頸椎活動度受到限制,周邊的韌帶與肌肉僵硬時,就會引發肌筋膜的傳導痛,甚至刺激神經而產生頭痛的症狀。綜觀此為病人「頸椎症候群」症狀,就是中醫所謂的「痺證」,常因慢性勞損、外傷或體弱導致氣血運行失常,經脈痺阻不通,進而誘發肢體筋骨出現疼痛及麻木的症狀。 頸椎症候群擾生活 中醫針灸止痛助復原李維哲表示,像此位病人的問題皆源於頸部附近的肌肉韌帶長期緊繃,針灸處方以頸項局部取穴為主,常取選擇風池穴、完骨穴及頸部的華佗夾脊穴放鬆局部緊張肌肉,再依據病症部位的經絡走向特點,配以特定穴位;舒筋手法的運用,則是針對頸肩條索狀筋結處選用中醫傷科的按揉彈撥的手法,並調整頸椎關節的小錯位,逐漸恢復頸椎正常的曲度。經針灸與舒筋手法治療後,病人頸肩痠痛減緩許多,手臂到手指的麻痛感及側邊頭痛已無,並停用止痛藥,不再為痛所困惱,心情也逐漸舒展開來。 避免「頸椎症候群 6大方法不惡化 李維哲提醒,避免「頸椎症候群」惡化須注意以下事項:1. 平時需多注意頸部的姿勢,避免長時間處於前傾狀態,建議可微收下巴矯正。2. 避免過度負重,提背過重的背包或長時間背背包於同一邊。3. 若工作需要常使用電話,不要用脖子夾著話筒,可考慮用耳機式聽筒。4. 避免躺在沙發或床上滑手機。5. 儘量不要維持同一姿勢過久,超過30分鐘最好伸展活動筋骨。6. 若肩背痠痛症狀超過半年,上下肢麻、痛或無力持續,且伴有排尿困難或尿失禁等症狀時,則表示頸椎病變較嚴重,建議一定要到醫療院所接受進一步影像檢查及治療。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滑手機也會滑出雙下巴! 「這個動作」就是脂肪堆積主因 還沒30歲脖子卻先老! 6個習以為常的動作都是在自殘
-
2020-11-27 新聞.健康知識+
為什麼蹲久了站起來會眼前一黑?是貧血嗎? 5點注意事項助預防
相信不少人有過這樣的體驗:久蹲後突然站起來,會出現頭暈眼花、眼冒金星、兩腳發軟、眼前發黑的現象,一不小心還有可能摔倒。有人講,這種情況是蹲久了腿發麻導致;也有人說是貧血或者低血糖導致的,需要多吃點紅糖;還有人說可能是低血壓或心臟出了問題,需要去醫院拍個片子檢查一下。但事實真的像大家所認為的那樣麼?經常出現這樣的症狀意味著什麼呢?蹲久站起來頭暈是怎麼回事?是貧血嗎?首先,貧血會出現類似的現象,但是很多健康的人也有類似的體驗。原因在於,體位改變血壓也會隨之而改變,但不會立刻跟上你的動作。在保持下蹲姿態的時候,雙腿的血管受到肌肉和整個身體的壓迫,血液的流速會減緩。突然站立起來的時候,大腦先發出反應,隨後血壓反射調節機制快速接收大腦發出的信號,迅速調節血流分佈以保持血壓穩定。又因為體液反射調節稍微滯後於神經,所以大多數人會短暫不適,休息一下就恢復了。體位性低血壓是什麼?如何防治?老年人或者心血管病患者因為血壓調節機制受損,頻繁出現頭暈、眼前發黑、腿腳發麻等不適症狀,這種現像在醫學上被稱為“體位性低血壓”,嚴重時甚至會昏厥摔倒。體位性低血壓是一種人在快速站立時血壓發生明顯下降的情況。醫學上評判標準是站立後收縮壓較平臥位時下降20mmHg或舒張壓下降10mmHg。想防治體位性低血壓,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注意休息,不要過度勞累,也不要長時間保持下蹲或者站立的姿勢。2.緩慢起床,也可以在床上做些舒展運動後再起床。3.堅持鍛煉,增強體質和免疫力,並且保證充足的睡眠。4.合理飲食,避免吃得過多或者過少,戒菸戒酒。5.蹲下起身時慢慢起身,借助輔助力,比如說扶著桌椅。另外,有些血管擴張或降低血壓的藥物,如利尿劑、抗高血壓藥物等,也會在老年人群中引起體位性低血壓。所以要注意服藥後,適當休息,避免猛烈的活動。如若起身後,有腦袋發昏、頭暈眼花等一些不適症狀出現,應靜下心來休息。必要時向醫生諮詢,根據自身情況進行用藥調整。還有哪些情況或疾病會引起頭暈?水和鹽沒有得到及時補充:運動量大,出汗量大,在水和鹽沒有得到及時補充的時候也會出現類似的狀況。低血糖和貧血:低血糖和貧血也會出現類似的頭暈和站立不穩的情況,但是低血糖和貧血導致的頭暈在任何情況下都可能發生,我們需要區別對待。頸椎病:頸椎病也會引起頭暈,此症狀與長時間低頭或者左右轉動不當相關。經常站起來頭暈,該如何預防和調節?無論是健康人還是長期臥病的患者以及患有高血壓的老年人等,從蹲起站立或躺臥起床時,動作都要緩慢。如果經常性遇到這種頭暈眼花的情況,應該及時去醫院檢查,或者反思自己最近是否缺乏鍛煉。不論是何種原因導致的頭暈,我們都可以通過每天堅持適量鍛煉,來增強身體素質和免疫力,從而進行預防和調節。綜合以上問題,猛地起身眼前一黑是因為血壓跟不上體位變化;引起頭暈還有其他幾種情況,都應加以注意,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調節。最後提醒大家,若頻繁出現頭暈、眼前發黑等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0-26 科別.心臟血管
她睡醒肩頸僵硬以為落枕 醫生臉色大變令「馬上住院」
一名婦人午睡起來感到脖頸僵硬,到醫院檢查無異常以為是落枕,事後因未好轉再度就醫,被神經外科醫生檢查出是腦出血、動脈瘤破裂的重症,緊急入院手術才撿回一命。錢江晚報報導,寧波一名王姓婦人前陣子在家午睡,醒來後感到脖子僵硬,伴隨頭痛、發冷、噁心等症狀,他到醫院做斷層檢查,但沒有異常,她想說可能是落枕,就到中醫去推拿治療。隔天王婦還是不放心,又到醫院去做核磁共振,仍未見異常。過了四五天症狀未緩解,她又換了一家醫院的神經內科檢查,醫生會診神經外科,竟被要求「馬上住院」,原因是很可能腦出血。王婦半信半疑,說要回家和家人商量,傍晚醫生還直接打電話到她家要求趕快就醫,不然會有危險。王婦被嚇得趕到醫院,醫生安排急診,她被確診為「左側後交通動脈瘤破裂,蜘蛛網膜下腔出血」,馬上進行手術,才保住一命。醫生解釋,像王婦這種屬於動脈瘤破裂後微量出血,斷層檢查難以診斷,若症狀和體態屬於該疾病典型患者,需要進一步做腦血管方面的檢查,否則易發生二次破裂出血,死亡率極高。醫生指出,蜘網膜下腔出血具有高致殘率、高致死率和高再發率,少數患者發病前兩週有頭痛、頭暈、視力改變或頸部僵直,一般年輕人比老人更多見,常被臨床誤診為偏頭痛或頸椎病。該病發有幾個高危險群,包括40~60歲、停經婦女、高血壓患者、有抽煙酗酒習慣之人等等,另外天氣冷也容易引發蜘網膜下腔出血,因此冬天和春天最易發病。
-
2020-10-04 科別.骨科.復健
頸痠、肩痛、手麻…頸椎症候群不用開刀?中醫師有解方
52歲的陳先生(化名),4年多前因脖子痠痛就診。主訴疼痛會順著肩膀、手臂到手指產生麻痛感,嚴重時甚至牽連側邊頭痛,經西醫影像及神經學檢查,診斷為「頸椎症候群」,建議手術或復健治療。病人因擔心手術的風險性而選擇復健,但效果不盡理想,痠痛及頭痛仍如影隨形,每天需服用止痛藥來控制疼痛,不但影響工作,生活及睡眠品質也大受干擾,導致個性變得易怒暴躁。患者因此求助於中醫師,經針灸與舒筋手法治療3周,以及衛教正確姿勢後,頸部痠痛感已經大幅減輕;手臂到手指的麻痛感及側邊頭痛皆已消失,再也不需服止痛藥,心情也逐漸舒展開來,重拾良好的生活品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中醫師李維哲指出,此類病人的肩、頸、上背連至手臂、手指的痠麻痛感,常源自於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或是工作負重太過,造成頸部肌肉與韌帶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使椎間盤壓力升高,導致頸椎退化加速,甚至有脫位、突出及長骨刺的現象。而病患的頭痛也是由頸部問題所引起,臨床上,稱為「頸因性頭痛」,與一般偏頭痛不同。李維哲解釋,頸因性頭痛常由頸部動作及頭部姿勢改變所誘發。姿勢不當時,使頸椎活動度受到限制,讓周邊的韌帶與肌肉僵硬,就會引發肌筋膜的傳導痛,甚至刺激神經而產生頭痛的症狀。李維哲表示,「頸椎症候群」症狀,就是中醫所謂的「痺證」,是因為長時間的慢性勞損、外傷或體弱,導致氣血運行失常,經脈痺阻不通,進而誘發肢體筋骨出現疼痛及麻木的症狀。陳先生的問題源於頸部附近的肌肉韌帶長期緊繃,因此,針灸處方以頸項局部取穴為主,常取選擇風池穴、完骨穴及頸部的華佗夾脊穴放鬆局部緊張肌肉,再依據病症部位的經絡走向特點,配以特定穴位。李維哲進一步說明,舒筋手法的運用,則是針對頸肩條索狀筋結處,選用中醫傷科的「按、揉、彈、撥」手法,藉以調整頸椎關節的小錯位,逐漸恢復頸椎正常的曲度。李維哲提醒,避免「頸椎症候群」惡化,須注意:1.平時需多注意頸部的姿勢,避免長時間處於前傾狀態,建議可微收下巴矯正。2.避免過度負重,提背過重的背包或長時間背背包於同一邊。3.若工作需要常使用電話,不要用脖子夾著話筒,可考慮用耳機式聽筒。4.避免躺在沙發或床上滑手機。5.儘量不要維持同一姿勢過久,超過30分鐘最好伸展活動筋骨。6.若肩背痠痛症狀超過半年,上下肢麻、痛或無力持續,且伴有排尿困難或尿失禁等症狀時,則表示頸椎病變較嚴重,建議一定要到醫療院所接受進一步影像檢查及治療。諮詢專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中醫師 李維哲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健保大數據解析/頸疾就醫前十大 診所囊括四名
頸椎常出現問題的部位為第五至第六節,北醫附醫骨科部脊椎骨科主治醫師吳孟晃表示,引起頸椎椎間盤病變因素包含退化性疾病、外傷、骨折腫大等都有可能,最常見的仍是因年長所引起的退化性疾病為主,臨床上約占九成。台大骨科主治醫師楊榮森則說,台大骨科的頸椎患者多為退化性關節炎。吳孟晃說,若頸椎病變的症狀尚屬輕微,治療上可透過復健、補充營養補充劑、施打類固醇等來改善,若已影響到生活、睡眠、工作,甚至造成手掌、手部肌肉的顫抖或萎縮等,則建議手術治療。從健保大數據分析發現,頸椎椎間盤病變治療多採取物理治療及手術治療,接受口服及注射藥物治療比率相對較低;民眾選擇就醫院所,大部分在門診就醫,又以基層診所就醫人數最多,但若需要手術,則以醫學中心為主。三大類復健治療 簡單到複雜非手術的復健治療如肌筋膜放鬆、脊椎姿勢矯正、頸椎牽引等,即透過物理治療達到不讓椎間盤壓迫神經、讓脊椎減壓而改善症狀。健保署醫務管理組視察陳依婕表示,頸椎椎間盤病變的物理治療,分為簡單、中度、複雜治療三大類,主要看項目跟時間長短來做區分。她說明,簡單與中度治療包括牽引、紅外線、冷熱敷、超音波、水療、牽拉、運動、肌力訓練等,複雜治療限復健專科醫師開具處方後,交由相關治療人員實施,包含平衡、等速肌力、心肺功能訓練等。診所提供復健多以簡單、中度為主,複雜治療在醫院較為常見。因頸椎椎間盤病變接受治療的人數和費用也逐年增加,從民國106年的11萬3千多人到108年的12萬2千多人,費用從3.8億成長為4.4億元。 肩頸疼痛時 民眾多往診所就醫而在門診就醫人數上,依各層級醫療院所分析,大部分民眾都在門診就醫。以綜合排序來看,以三軍總醫院排名第一,108年有3257人看診,但前十名中,基層診所就囊括了四個,其中佑達、佳德診所攻占第二、三名,第四名為中國附醫,第五名為蔡嘉哲骨科,同樣也是基層診所。健保署長李伯璋認為,從上述數據可知,患者就醫時就近選擇本地知名的地區醫院或基層診所;或是覺得當下症狀比較輕微,先去診所檢視狀況,或透過復健治療方式處理,所以診所在頸部椎間盤病變的治療能量相當大。手術選醫院 以醫學中心為主不過,如果需要手術,頸部椎間盤病變手術分為脊椎融合術與椎間盤切除術,近三年都在1萬3000件左右,2019年共1萬3554件,脊椎融合術有6419件、椎間盤切除術為6584件,兩者比例相當,手術費用點值約4.12億,都在醫院執行。在治療選擇上,以醫學中心為主,林口長庚、中國附醫、台北榮總為前三名,第四名則是區域醫院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第五名為台北馬偕醫院,七賢脊椎外科醫院排名第九,是唯一上榜的地區醫院,但本身也是骨科專科醫院。非治本之道 藥物治療者不多從健保大數據分析來看,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接受口服及注射藥物治療人數並不多,申報健保費用每年分別是兩千多萬與廿多萬元。李伯璋認為,可能與醫師治療習慣有關,加上服藥及針劑治療雖然可緩解神經受到壓迫的症狀,讓中樞神經系統感覺沒那麼強烈,仍非治本,長久而言還是得透過開刀治療。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健保大數據/患者破20萬!低頭催人老 頸椎病變年輕化
放眼望去,「低頭」是人類的日常風景,原本應該往前凸出的頸椎,硬是被反向硬凹,經年累月造成椎間盤病變。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三年的頸椎椎間盤病變人數逐年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本期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系列20,分析全台頸椎病變患者狀況,作為民眾就醫參考。患者逐年上升 中壯族群最多健保署統計,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逐年上升,106至108年就醫人數分別為19萬1965人、20萬1447人、20萬3512人,男女比率相當。就醫年齡以50到59歲的中壯年族群人數最多,連續三年超過五萬人,占所有就醫人數二成五,40到49歲、30到39歲族群緊追在後,分別占兩成及一成五,可見頸椎椎間盤病變有年輕化的趨勢。不過,60至69歲族群也值得關注,平均每年就診人數3萬7千多人。物理治療、復健費用 年年增長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滑手機、看平板電腦,現在的人長時間「低頭」,造成頸椎椎間盤壓力過大,頸椎椎間盤病變可說是現代社會的文明病,常見導致劇烈疼痛或影響活動,症狀輕微者需復健、避免椎間盤壓迫神經;嚴重者若壓迫到頸椎神經,造成麻木感或影響生活,甚至須經醫師評估後開刀治療。除了就醫人數增加,統計也發現,106至108年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使用物理治療的人數、件數及費用,年年都有增長。李伯璋表示,不只頸椎、椎間盤病變疾病患者接受物理治療的人數及件數增加 ,健保在整體復健費用上,近年都呈現成長。骨裂不自知 舊傷不能輕忽除了低頭族容易發生頸椎等病變,李伯璋也認為不能忽視「舊傷」,也就是過去外傷造成的影響。他舉例,他的兒子日前半夜起床上廁所,未留意階梯而滑倒,整個人倒在地上。第一時間想說是否會到導致腰椎受傷,但當下還好能起身,感覺沒什麼問題。但仍不放心,他兒子隔了幾天又去醫院照X光,竟發現腰椎有裂痕。但進一步了解,發現那是舊傷,原來是小學時受傷留下的傷口。舊傷已不再疼痛,但因滑倒照X光被發現。李伯璋說,兒子近期運動、跑步時格外小心,後來疼痛感漸漸緩解。人工椎間盤 年輕族群接受度高值得一提的是,若頸椎椎間盤病變嚴重,必須接受手術治療,傳統使用頸椎融合術,但術後頸部活動度受限,近年臨床上多採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術,雖為自費且金額較高,但可保有原本頸椎活動能力,也較能避免後續關節病變,較受年輕族群歡迎。李伯璋說,因脊椎手術跟神經有關係,民眾會比較慎重,透過多比較、打聽甚至口耳相傳,從中挑選出適合自己、可信任的醫師。但有些骨科名醫自行開業,專業度與知名度獲民眾信賴,當然也成為民眾選擇因素之一。醫材價差大 先上網比價由於健保並未給付頸椎人工椎間盤,有民眾反應,同樣是椎間盤置換,有些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的價格落差很大,甚至可差到十幾萬元之譜。健保署曾經統計,治療退化性椎間盤等疾病的人工頸椎椎間盤,目前多數院所收費約25.5萬元,最高可達30萬元。透過健保署「醫材比價網」查詢,各醫療院所頸椎人工椎間盤價格不同,同一品牌在A醫院為24萬元,B醫院卻要近30萬元,價差高達6萬元。李伯璋建議,民眾在手術治療前,可先至健保署「醫材比價網」,透過醫材類別、品項代碼、縣市等欄目,先查詢醫材價格。
-
2020-08-11 科別.骨科.復健
緊張焦慮竟也可能引發頸椎問題 專家提醒注意這些典型症狀
提到頸椎病,很多人會想到頸部慢性損傷、咽部及頸部感染、局部感受風寒濕之邪與急性外傷等原因,其實情志、情緒因素也可能引起頸椎病,即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受各種因素影響,人們或多或少會出現緊張焦慮,有些人就會激發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出現各種症狀。因此,我們需要瞭解這種疾病,也要清楚這類患者的治療與傳統頸椎病治療稍有不同。什麼是交感神經型頸椎病交感型頸椎病是由於椎間盤退變和節段性不穩定等因素,進而對頸椎周圍的交感神經末梢造成刺激,產生交感神經功能紊亂的一類頸椎病。交感型頸椎病症狀繁多,多數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症狀,少數為交感神經抑制症狀。典型症狀有哪些?頭部症狀:頭痛或偏頭痛、頭沉、頭昏、枕部痛或頸後痛。面部症狀:眼裂增大、視物模糊、眼窩脹痛、眼目乾澀等症狀。心臟病症狀:心跳加快、心律失常、心前區疼痛和血壓升高。周圍血管症狀:表現為肢體發涼怕冷,局部溫度偏低,或肢體遇冷時有刺癢感,或出現紅腫、疼痛加重現象。還可見頸部、面部和肢體麻木症狀。出汗障礙:表現為多汗。這種現象可局限於頭部、頸部、雙手、雙足、四肢遠端或半側身體。其他:肢體發涼怕冷,還可有一側肢體少汗,頭頸、顏面或肢體麻木等現象。情緒不良如何加重頸椎病情緒是心理反應的重要表現形式,與疾病的形成有著密切的關係。不良的精神情緒可誘發頸椎病,臨床發現很多頸椎病患者心情好時症狀減輕,心情不好時症狀多加重。當我們情緒緊張時,頸部肌肉發生不自主的收縮,甚至痙攣,這時頸椎的力學平衡發生改變,造成骨性結構和關節位置發生變化,從而引發或加重頸椎病。因此,情緒的確與頸椎病的發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情緒不佳本身並不會直接導致頸椎病。通常情況下,患者機體已經具備頸椎病的發病條件,如頸椎增生、椎間孔狹窄、橫突孔狹窄、頸椎不穩等,只是還未獲得發病機會。這時只要機體有一定的抵抗力,仍然不會出現頸椎病的臨床症狀。但若由於意外事情致使情緒大幅波動,就可導致免疫功能下降,失去阻止疾病發生能力,也就是我們中醫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進而刺激人體交感神經而引起頸椎病發作。中醫學認為,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如果外界對情感方面的刺激超過了承受能力,情緒就會產生過分的應激反應而影響相應臟腑功能,使人體全身氣血運行不暢,肌肉筋骨則失去正常的溫煦及濡養而失去其正常功能,從而引起骨不正、筋不柔,氣血不能自流的病理狀態。此時不僅頸椎病容易發生,還會因此給頸椎病患者的治療恢復帶來不利的影響。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如何治療頸椎病的治療主要分為三種,保守治療、微創治療和手術治療。90%以上的頸椎病通過保守治療都可以緩解或治癒,臨床只有極少數的頸椎病需要手術治療。保守治療中最有效的有針灸、推拿、整脊、針刀、中藥等,優秀的醫生在針對筋骨治療的同時,還會通過聊天等方法幫患者進行情緒治療。就像古希臘醫學家蘇格拉底所說的“醫生治病有三件法寶——語言、藥物和手術刀。”這裡,語言被放在了首位。最後的重點提示。作為頸椎病患者,除了聽醫生的話,按時、按點接受治療外,調節情緒、避免緊張也是積極治療的重要環節。
-
2020-06-19 科別.骨科.復健
腰是總疼?原來是睡姿出了問題,這幾個睡姿都傷腰!
慢性腰痛目前已經成為困擾我們的主要病症之一,為此我們創造了很多的治療方法和康復鍛煉。但在平日的醫療工作中,發現患者不良的睡姿往往會成為慢性腰痛的主要病因。一晚錯誤姿態的睡眠,甚至可以讓所有的努力功虧一簣。下面我們來看看大多數腰痛患者的睡姿,順便想想你前一晚是怎麼睡的?側臥、趴睡、美人臥,其實都「傷腰」1.首先來看號稱最舒服的姿勢——「側臥」 :在與患者交流中我們得知,這個姿勢是最常見的,甚至一些患者不採用這個姿勢就睡不著了。殊不知這樣會讓腰椎、脊柱長時間處於旋轉狀態。扭轉會導致椎間盤內相鄰的環狀膠原纖維之間產生壓力,椎間盤內壓力增大導致髓核向一定方向突出,從而引發腰椎間盤突出症。其實,這個睡姿腰部肌肉並沒有得到放鬆,長時間的緊張導致疲勞,而深層的小肌肉也會失去彈性,導致腰椎結構上的變化,最終引發疼痛。同時這個睡姿骶髂關節也處於緊張狀態,久而久之骶髂關節紊亂就出現了。而骶髂關節紊亂也是腰痛的重要原因之一。2.再說說俯臥位睡姿,也就是「趴睡」,這個姿勢頭頸偏向一側,肌肉會很緊張,時常會引發頸椎病,而頸腰的肌肉有著密切的聯繫,間接引發腰部疼痛。3.最後,聊聊優雅的「美人臥」睡姿,身體側臥且斜靠在靠枕上,想想這時候的脊柱吧。沒錯了,脊柱保持在側曲的狀態。實際上的確有患者的脊柱因為這個姿勢出現不同程度的側彎,腰痛也就不奇怪了。這兩種睡姿最能讓身體放鬆,學起來正確的睡姿可以充分緩解身體的疲勞,使身體放鬆,更容易入睡。人的一生中,睡眠佔了近1/3的時間,它的質量好壞與人體健康與否有密切關係。目前,有兩個睡覺姿勢被公認可以做到全面放鬆。1.側臥時枕頭選擇合適的高度使頸部不發生側曲。雙腿夾一個枕頭,同時屈髖、屈膝130°左右,這樣脊柱在同一個水平線上,肌肉可以充分得到放鬆;2.仰臥時膝關節下方,膕窩處墊一個枕頭,頭部枕頭高低適中,頸部充分支撐。這樣骨盆不會過度前傾,腰背部肌肉得以放鬆休息。我們發現這兩個姿態的主要特點就是脊柱不發生扭曲。那麼習慣了側臥,且要一腿屈曲,一腿伸直的朋友怎麼辦呢?其實很簡單,把手臂和屈曲的腿部墊高就好了。也許有人會關心,左側臥位是否會壓迫心臟?從解剖結構上分析,左側臥位不會使右側身體的重量壓在心臟上,普通人群左右側臥均可。只是建議嚴重的心功能不全患者及心衰患者,避免左側臥位,避免由於血流動力不穩定等原因造成症狀加重。睡著了自己什麼都不知道了,睡姿控制不了怎麼辦?其實,睡眠中翻身主要是為了調整皮膚溫度,以及改變不良姿勢,緩解肌肉疲勞,防止脊柱歪曲。所以採用正確健康的睡姿可以使肌肉不易疲勞,翻身也會減少,而養成良好的睡姿,建立較好的肌肉記憶,即使翻身也會自然地保持比較健康的睡姿。並且睡前應避免攝入使神經興奮的飲料,如茶、咖啡等,否則不利於身體進入深度睡眠,增高翻身頻率,增加不良睡姿風險。枕頭的高低,取決於你的睡姿枕頭是我們睡覺的重要工具,枕頭選擇要因人而異。比如,習慣於側躺的,枕頭要稍微高一點,目的是讓脊柱、頭部、頸椎不出現側曲。在側臥的時候,枕頭過高或過低都會導致頸部側曲。可以請家人幫著看一看,自己在側臥的時候,枕頭的高低是否讓頭部、脊柱處在同一個水平線上,這樣的高度是比較合適的。在平躺的時候,如果枕頭過高會使身體出現前屈,類似於低頭的狀態,這肯定是錯誤的。如果是正常人的話,建議在頸部有一個充分的支撐。此外,選用波浪形的枕頭,大的那側枕在頸部有好的支撐作用,頸部和頭部會處在一個相對後仰的狀態。具體到枕頭的材質,是選用矽膠的、乳膠的,還是蕎麥皮的,並沒有嚴格的標準。但有一些問題需要注意,比如:乳膠枕頭一般的形態是固定的,只適合平躺,特別不適合側臥的睡姿。而人們習慣用的蕎麥皮枕頭,需要定期清洗,不然會導致蟎蟲過敏等問題。(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1-16 養生.心理學解密
人在48歲時最不幸福!7件事提升中年幸福感
你覺得人生有低谷嗎?最近一項新研究顯示,在很多國家,四十七八歲是人這一生中最不幸福的時刻。想像一下:年過四十,後退的髮際線、逐漸走樣的身材、連事業上都開始力不從心……然而,比中年危機更可怕的是,健康危機也已經悄悄來臨。《生命時報》結合研究採訪專家解讀,並教你化解人到中年的危機。人在48歲時最不幸福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vid Blanchflower教授團隊研究了132個國家和地區的數據,以衡量幸福感與年齡之間的關係。研究指出,無論平均收入如何,預期壽命長或短,每個國家都存在U形的“人生幸福曲線”。全球最不幸福年齡調查結果顯示,發達國家的人們在47.2歲最不幸福,發展中國家的人們在48.2歲時最不幸福。此前,在2011~2018年間,英國國家統計辦公室也對100萬名國民進行了幸福感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人們一生中的幸福感曲線呈現U型。曲線中,16歲和70歲時是幸福感的雙峰,度過20歲後,幸福感開始逐年下降,直到51歲時又逐漸上升,從而再度達到最高點。中年人面臨的健康低谷世界衛生組織根據現代人生命節律,將45~59歲定義為中年,並稱之為“生命高危期”。人的生命週期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這樣一看不難發現,人到中年確實存在健康低谷。在這個階段,事業上早已沒有年輕時的熱情和衝動,成功者面臨高處不勝寒的壓力,未成功者則抱怨懷才不遇。張學新教授表示:“中年就像一個水深火熱的溝坎,是心理健康的瓶頸期。”自然衰老再加上身心疲憊,中年人幸福感自然也會墜入低谷。人到中年,五件事別硬扛別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尤其這5件事,中年人別硬扛。1.不扛病頭疼、胃疼、手腳發麻等症狀都可能是身體發出的預警信號,一味漠視、吃點藥敷衍了事,容易小病拖成大病。比如,經常頭疼、頭暈可能與高血壓、頸椎病有關;經常胃疼可能是患了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需要做胃鏡排除惡性病變;上下樓吃力、心慌可能是心臟出了問題。無論是哪種疾病,最重要的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時間再緊張,也要在身體不適時盡快就醫,並調整生活方式。2.不扛餓客戶文案沒做完,臨時又加了一台手術……此時,很多人會選擇“忍飢挨餓”,等加班結束再飽餐一頓。吃飯不規律,容易長胖;經常不按時吃飯,膽囊不收縮,久而久之還會引發膽結石。一定要保證三餐規律,尤其是午餐和晚餐,不要過度拖延,可以在辦公室準備一些水果、餅乾、充足的水等,及時給身體“加滿油”。3.不扛睏長期熬夜,容易打亂生物鐘,導致患冠心病、高血壓、心肌梗死的機率升高。睡眠不足還會導致脫髮、脾氣暴躁、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晚上盡量少熬夜,爭取在11點半前入睡。即使不能保證睡眠時間,也要適當補覺,提高睡眠質量。4.不扛累長期過度疲勞會出現焦慮、失眠、記憶力減退、精神抑鬱等問題,嚴重的還可能導致猝死。當感覺體力不支時,證明你已經處於勞累狀態,必須好好休息,恢復體力。每連續工作2小時,就應停下來,伸個懶腰、放鬆下身心,小憩15分鐘。另外,要注意多補充營養物質,但切記飲食不能過於油膩,果蔬、魚肉等是不錯的選擇。學會讓自己慢下來,享受當下,反而會提高工作效率。平時可以多做些有氧運動,比如跑步、騎車。5.不扛壓很多中年人有苦有累自己扛,有了苦悶情緒也憋著不說,長期精神高度緊張、得不到釋放,就會扛出大問題。學會為自己減壓,積極面對問題,正確認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盡量避免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平常約上三五好友遠足、擁抱大自然,如果太忙,偶爾相約到戶外做做運動也不錯。7招提升中年幸福感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索尼婭•柳博米爾斯基認為,人類的幸福有10%受生活環境影響,50%由基因決定, 剩下的40%由自己掌控,能通過行動和觀念來構建。生活中決定幸福與否的,主要也是這部分因素,抓住這40%就可有效提升幸福感。給身體存點“肉”中年人可以針對肩背、上臂、腰腹部、下肢的肌肉分別鍛煉,並將腰腹部當成重點。仰臥起坐、俯臥撑、平板支撐、卷腹等動作可練習腹肌和腰背肌;舉啞鈴、引體向上等可練習肱二頭肌、三角肌、胸大肌等;負重深蹲等動作可練習股二頭肌和股四頭肌。慢慢吃、小口吃英國牛津大學教授繆爾·格雷建議,用小一點的餐具盛飯菜,不要在電視機前吃東西,試試每頓少吃一兩口。營造良好睡眠環境英國諾森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傑森·埃利斯認為,睡眠質量對體重、心臟和心理健康都有長期影響。建議使用遮光窗簾,睡前遠離手機。別給自己太大壓力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將亞洲的中年人稱為“三明治一代”,他們上有老下有小,在工作、家庭中都是頂樑柱,承擔著巨大壓力。工作之餘,中年人要利用一切機會讓自己從容起來,哪怕只是傍晚出去散步、遛狗,享受片刻的悠閒時光。回憶生活中的美好瞬間每天的生活都存在一些美好瞬間,比如吃了一口美食,舉手之勞換來別人一聲由衷的感謝……多回憶這些細節可以沖淡生活中的不愉快,營造積極情緒。減少橫向比較每個人身上都有別人羨慕的地方,著眼於當下,珍惜已經擁有的,告訴自己你所擁有的是對自己而言最好的,也是最合適的,知足常樂。別急著貼負面標籤許多人遇到不開心,就會抱怨。其實生活中所有的事都有利有弊,即使發生一些不如意也別急著定性,它很可能也伴隨著好事的發生,要善於發現事情的積極面。 本文摘自生命時報微信
-
2020-01-04 科別.骨科.復健
還沒30歲脖子卻先老! 6個習以為常的動作都是在自殘
吃飯玩手機、睡覺前看手機、搭車時 也滑手機……,低頭族可說是現代人的寫照。但頸椎的結構原本就很脆弱,再加上不良的生活習慣,使的頸椎病越來越年輕化、越來越普遍,甚至30歲不到,頸椎就開始退化了! 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李林鍵指出,大部分人都會習慣低頭看手機,仰起頭來才發現肩頸的肌肉酸痛,尤其是常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幾乎每天8小時都坐在電腦前面,催生一批因3C產品引起的頸椎病患者。 頸椎是頭部與身體神經、血管、經絡連接的通道,一旦頸椎出問題時,影響範圍波及全身。從臨床上來看,最常見的頸椎病是出現手臂與手指的麻木,如果再嚴重一點,還可能伴隨著暈眩,甚至還會影響到下肢。 我們經常不知不覺養成一些壞習慣,雖然這些壞習慣並不是立即性的影響身體健康,但長期下來,卻會誘發頸椎病;快來看看,讓你頸椎提早老化的不良習慣,你中了幾項? 不良習慣1:低頭滑手機低頭會讓頸椎多承重3倍的壓力,很多人都不曉得低頭、頸椎前傾對頸椎的傷害很大。李林鍵解釋,正常姿勢下,人體的頸椎是呈「C」字形的弧度,頸椎承受的重量約為5公斤(頭部的重量);不過,當我們為了看手機、用電腦等,頭往前傾、低頭的姿勢時,結構細長的頸椎,得額外承受3至5倍的重量,長期下來,當然容易引起頸椎的老化。 改善方法:建議使用手機時,應維持良好的坐立姿勢,減少長期低頭的姿勢,尤其看手機、平板電腦或是看書時的高度,應與視線平行才適合;同時每30分鐘,應該要中斷,放鬆5分鐘,做個伸展操,舒緩肩頸壓力,這些都是預防頸椎病的必要手段。 不良習慣2:坐軟沙發很都人習慣攤在沙發上看電視、看書,這個姿勢不僅會引起頸椎的傷害,更會徒增腰椎的壓力。因為軟沙發富有彈性,當人坐上去之後,臀部會陷下去,背肌因而無法挺直,若此時又低頭看書或是滑手機的話,頸部得承受的重量又更大,就會增加罹患椎間盤突出的機率。 改善方法:中國人流傳幾千年的「坐如鐘」是有道理的,因為直立挺直的姿勢,可以讓脊椎維持在適當的位置。因此,平常應盡可能少坐軟沙發,即使坐在沙發上時,也應該將頸椎及腰椎挺直,如果實在太累,寧可躺著也別窩在沙發上。 不良習慣3:不睡枕頭或枕頭過高頸椎本來就有一定的弧度,假使長期不睡枕頭或是睡的枕頭過高,都會使頸部肌肉及韌帶勞損,加劇頸椎盤內的壓力,就容易誘發頸椎週圍韌帶、肌肉的疲勞。 改善方法:調整枕頭高度。最佳的枕頭應該是能夠支撐頸椎的生理曲線,仰臥時,枕頭的高度約為一拳頭高左右(受壓以後的高度);側臥時,高度應比仰臥時略高,大概一個半拳頭;仰臥位時,枕頭的下緣最好墊在肩胛骨的上緣,千萬不能使頸部脫空。 不良習慣4:單肩揹包包單肩揹重的包包,會使得的肩膀變得一高一低,長期下來,還會使肩膀的肌肉處於收縮狀態,緊張的肌肉除了引起腰酸背痛之外,還容易使頸椎的壓力不平均,長期會引起頸部肌肉痙攣,甚至改變頸椎的弧度,尤其經常感到腰酸背痛的話,更應該避免單肩揹包包。 改善方法:建議背後背的包包,如此能使背包壓力平均分配於兩側肩膀,減輕一側肩膀及頸椎的壓力。 不良習慣5:趴在桌上睡覺很多人習慣午睡時趴在桌上,這種睡姿非常容易引起頸椎的老化。人類頭部的重量占身體的十分之一,正常情況下,頸椎的生理弧度可以減輕和緩衝重力對大腦的衝擊。 不過,若是趴著睡,卻會讓頸椎的生理弧度消失,除了容易造成頸椎關節的錯位變形之外,還會使頭部的血液供應不良。臨床上就發現很多人因為趴睡習慣了,常常引起脖子酸、肩頸酸痛,頭痛、頭暈而來就診,檢查後才發現頸椎及腰椎勞損、長骨刺了。 改善方法:睡午覺時,盡量能夠躺下來睡,如果真的難以躺下,建議趴睡時,不要把頭直枕在胳膊上,應該把桌子墊高,趴在中間有洞的午睡枕,盡量維持脊椎的直立,避免頸椎、腰椎的彎曲,而引起額外的壓力。 不良習慣6:長期穿高跟鞋穿高跟鞋會增加脊椎,特別是頸椎與腰椎的壓力。脊椎是由多個椎骨連接而成的構造,當我們姿勢挺拔時,椎骨與椎骨的接觸面幾乎為平面,椎骨間的受力會得到分散,不容易造成損傷。 不過,如果穿高跟鞋,這時重心就會往前移,造成椎骨間的接觸面變小,特別是腰椎與頸椎,受力點會集中在某區塊,就容易造成頸椎與腰椎的壓力不均,長期下來就會老化。 改善方法:為了脊椎著想,建議女性朋友能避免穿高跟鞋就避免,如果真的非得要穿,建議鞋跟盡量不要超過5公分,每天不要穿超過4小時。注意頸部保暖,就能避免損傷 延伸閱讀: 還在低頭滑手機? 小心!就是這個姿勢讓頸椎被滑出病 頸紋愈來愈多? 就是這4習慣害你脖子長皺紋 
-
2019-12-22 科別.骨科.復健
睡醒發現手老是舉高高?醫師:得這病機會大大增加
上交叉症候群〡姿勢不良與頸椎病的關係要如何解釋姿勢不良、肌肉與頸椎病的關係?我們就用上交叉症候群(Upper Crossed Syndrome)來為大家說明,這個詞彙在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甚至是瑜伽老師,常常會談到,在國外也被當作很基礎的問題在討論。你可以注意一下身旁左右同事或家人的姿勢,是不是頭向前伸、肩膀聳起,像個彎腰駝背的老人?這種頭部前傾的姿勢使肩頸肌肉失去平衡,後頸和前胸肌肉緊繃,是肩頸痠痛的元凶,又稱「上交叉症候群」。老人彎腰駝背的樣子,其實就是典型上交叉症候群的外在表現,只是現在的上交叉症候群也常出現在年輕人身上,而不是像過去是老年人的專利。簡單來說,就是錯誤的姿勢造成肌肉的不平衡,進而導致上半身頸肩的肌肉痠痛、手臂有麻痺感、進而導致頭痛、頭暈、呼吸不順暢,嚴重還有其他壓迫神經產生的頸椎病症狀。在診療室裡常見造成上交叉症候群的原因,大多是長時間在辦公桌前低頭工作、或是長時間使用3C,形成頭向前傾、肩胛骨聳起的不良姿勢。通常人們會感覺到,下顎與背部的肌肉會無力、後頸與前胸的肌肉會緊繃。如果長期維持這樣的姿勢,把緊繃的肌肉當正常,它會越來越緊。導致頸椎的曲度減少或消失、胸椎曲度逐漸增加,也就是頸椎、胸椎變形。另外,在骨盆和腰部的肌肉關係上,還有下交叉症候群(Lower Cross Syndrome),會造成腰椎、膝蓋、髖關節等地方的痠痛。退化進行式:頸椎骨刺怎麼長出來頸椎遭受的壓力會隨著低頭的角度增加,頸部的彎曲角度越大,頸椎承重也就越大,長此以往將導致頸椎退化長骨刺。睡醒手舉高 小心頸椎病!頸椎痛的人的有一套特殊就醫模式:到醫院看了好多科,然後怎麼看都看不好,搞不懂自己到底生了什麼病,即使作了好多檢查都說是正常。但是他就是覺得不舒服,然後他的不舒服似乎要了他的命,例如晚上沒辦法睡,動不動就頭暈、頭痛、時常感到口乾舌燥、喉嚨老是卡著異物、心悸胸悶。其實頸椎病有一個很方便的自我檢測方式,就是把手舉起來,做類似投降的動作,身體就會特別舒服,這個檢測方法尤其適用於睡姿。如果睡醒的時候發現自己的手老是舉高高,那你得了頸椎病的機會就大大的增加了。頸椎病症狀出現了嗎?根據最近6 個月的身體實際狀況勾選○我的頭、頸、肩膀,經常覺得緊繃、僵硬、沉重,而且有特定的壓痛點。○我的肩頸感到疼痛時,痛感會向肩膀和上肢延伸。○在肩頸僵硬、痠痛時,雖然在安排按摩或者熱敷後,也可以緩解,但是過沒多久又會再犯。○我曾發生過上臂和手指突然感到無力,手中拿的物品無預期掉落的情況。○我的上臂或手指經常感覺痠痛、麻木,有時還有觸電感。○不定時的頭暈、頭痛讓我有點擔心,有時還出現天旋地轉的感覺。○常常耳鳴。○我常覺得眼睛乾澀,容易流眼淚或視線模糊。○為了放鬆,我會轉轉頭頸,活動一下,這時會出現啪啪之類的彈響聲,而且轉動困難,活動角度變小。○脖子轉到某個角度會特別不舒服,感覺緊繃,好像轉不過去。○自認身體虛弱,在冬天常感冒,到夏天常中暑。○脖子怕冷,冷氣吹到我的頭頸後面,就感覺背脊涼起來,回家還會感冒。○每次感冒時,幾乎都會頭痛、頭暈 。○我不討厭工作或是讀書,但是一坐下來就覺得累,精神萎靡。○常常情緒低落,不想理人,凡事都提不起勁。○有時忽然感到煩躁不安、沒耐心、易怒。○早上起來會落枕。○有心跳加速或胸前悶痛的感覺,但是我沒有心臟病的病史。○我的頸部過去曾經因車禍、運動傷害、跌倒或其他意外而受過傷。○我最近在走路或站著的時候,突然有輕飄飄、重心不穩的感覺。○以前還好,最近覺得工作識別證、領帶掛在脖子上很重。說明1.如果你有3項以上回答YES,請開始注意頸椎日常防護。2.如果你有5項以上回答YES,而且經過注意仍未改善,有可能已經罹患頸椎病,建議尋求專業醫師診療。
-
2019-11-19 新聞.健康知識+
防低溫寒氣乘虛而入!身體6脆弱部位你保護好了嗎?
入冬後受東北季風影響,氣溫下降,《生命時報》採訪專家,教怕冷的人護好人體6大寒氣入口。 冬天捂好身體6個地方人體有6個部位最不扛冷,如果不“捂”好,寒氣容易乘虛而入。1 頭部人體熱量大部分從頭部散發,所以出門一定要戴上帽子,最好能遮住額頭,風大可以選擇防風的皮帽。晚上洗頭後濕著頭髮睡覺,寒氣也容易侵入,所以一定要擦乾晾乾或用吹風機吹乾後再入睡。2 肩頸背部頸背受寒久了,會引起頸椎病、肩周炎、背痛等病症。最簡便的緩解方法是兩掌心搓熱捂在大椎穴(低頭時頸後突起最高點的凹陷處);或在洗澡時微微調高水溫,用熱水沖大椎穴五六分鐘。天冷外出最好戴圍巾或穿件高領衫,尤其不要讓脖頸後面暴露在外。3 腿腳腿部是冬季保暖的重中之重,如果下肢保暖做得好,全身都會覺得暖和。外出時加強手腳保暖,裸露在外的頭部、脖子、雙手可以用帽子、圍巾和手套來遮蓋,也要注意腿部及腰部保暖,不要穿過緊的鞋襪、打底褲。建議平時多用熱水泡腳,還可以在水中放一些生薑、花椒,促進腿腳的血液循環。足部特別怕冷的人,睡覺時不妨穿上襪子。4 腰腹肚臍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臍下無肌肉和脂肪組織,血管豐富。肚臍受涼後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5 口鼻冷食冷飲會把寒氣從口帶入胃部,胃寒則易出現食慾不振、消化不良;鼻是空氣進出的通道,寒氣可以隨呼吸侵入肺部,導致寒痰咳嗽等症。6 膝關節膝關節外只有一層皮膚包裹,沒有豐厚的脂肪和肌肉保護,血液供應較少,所以對溫度和濕度都非常敏感。膝關節受寒易發生退行性變化,出現疼痛、屈伸不利等問題。天氣寒冷一定要穿秋褲,必要時可加個保暖護膝。除了捂緊身體這6個部位,在冬衣的材質和款式方面還應注意:材質:內薄軟、中保暖、外防風如果內衣穿得過厚,不僅不舒適,還會增加內衣裡的空氣對流,使保暖性下降,因此內衣應以薄、軟的棉織材質為主。中層衣服不和皮膚接觸,屬於保暖層,吸濕性要強,羊毛、羊絨、純棉材質最合適。上衣可以穿羊毛衫、羊絨衫、棉線針織衫,下身可以穿羊絨褲。外衣要以防風為主,面料要緻密,不宜穿著毛線編織的外套。款式:內貼身、中寬鬆、外收口冬季乾燥,皮膚敏感,因此內衣要貼身、柔軟、沒有刺激性。中層衣服不要過緊,適度寬鬆,否則不但不利於保暖,還會影響人體的體溫調節功能,減弱禦寒能力。過度寬鬆肥大容易鑽風,冷空氣乘虛而入,因此外衣的領口、袖口、腰部、腳踝等處最好有收口設計。冬季穿衣的7個誤區寒冷的冬季裡,有時即使穿得里三層外三層,到了室外還是凍得直哆嗦。這可能是你穿衣方法不對。以下幾種錯誤穿衣服的方法,可能讓你越來越冷。01 羽絨服太短羽絨服雖然保暖,但如果長度只到腰部,下半身得不到保暖,造成上下半身之間的溫差,引起血液循環不暢,進而導致越來越冷。尤其下擺是敞口的羽絨服,容易讓腰部受涼,甚至“漏”進冷空氣,使上半身也變冷。建議如果穿半身羽絨服,長度最好過腰,同時增加下半身衣服厚度。 02 層層裹緊衣服的保暖性不僅與厚度有關,還取決於含氣量和透氣性。每層衣服之間的空氣層具有良好的隔絕冷空氣的作用,如果衣服層層裹緊,就會使衣服夾層之間的空氣變少,保溫作用反倒不明顯,讓人覺得更冷。 03 在室內穿高領衣秋冬很多人愛穿高領衣服,保護頭頸不致受寒,不過也應分場合。在寒冷的室外這麼穿,可以防止脖子受寒,但進了暖和的室內,應讓脖子放鬆透透氣,使頸部的汗能夠快速揮發,否則汗液蒸發會帶走身體熱量,讓人感覺更冷。比起高領服裝,可穿可脫的外套顯然更好。04 緊身褲襪+長筒靴緊身褲襪外搭長筒靴是秋冬季的流行打扮,不過長筒靴不利於透氣,鞋內的水分不易揮發,並且穿久了容易鬆懈,讓冷空氣漏進去,進而令腿腳發冷。 05 襪筒太短如果襪子過短,讓腳踝裸露在外,就易受寒,建議穿長筒襪,可以有效保護腿腳。此外,襪子的襪口不能太緊。 06 內衣過緊塑身內衣或緊身內褲容易束縛身體,時間久了會影響淋巴液和血液流動,讓人更冷。建議貼身衣物最好薄而軟,尤其應注意不得緊勒腹股溝和腰部。 07 出汗後不及時換衣服冬天在溫度較高的室內或運動後,可能會出汗。如果衣服被汗濕,要及時更換,否則被冷風一吹,容易著涼感冒。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