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7 科別.眼部
搜尋
頭痛
共找到
1971
筆 文章
-
-
2021-03-07 科別.眼部
眼壓高按壓眼球舒壓?眼科醫:一類人不建議
案例故事:總是戴著厚重眼鏡的甜甜(化名),早在高中時就已是高度近視一族。出社會後對繪圖有高度興趣,總在工作之餘忙著進修,時常熬夜趕繪圖作業,眼睛的疲憊感被她視為過勞後的正常發揮。前年公司提供免費的健康檢查,平時毫無症狀的她,眼壓正常,近視度數沒有變化,但經眼底檢查竟是低眼壓青光眼,視野早被疾病吞噬,需長期靠藥物控制,日夜顛倒的作息也必須要全部打掉重練。正常眼壓青光眼,需靠眼底攝影才能發現。別以為青光眼的表現方式只有眼壓高。三總一般眼科科主任、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表示,一般正常眼壓值介於10mmHg(毫米汞柱)到20mmHg(毫米汞柱)之間,七成的青光眼患者可以透過眼壓檢測被察覺,但仍有二到三成的青光眼屬於正常眼壓青光眼,或被稱為低眼壓青光眼,需靠眼底攝影才能被發現。正常眼壓青光眼的患者,大多是近視超過500度的高度近視者、心血管疾病患者、低血壓、免疫疾病者,這類的患者通常是「女性」且常反應「手腳冰冷」。而過度使用3C產品的民眾,也是正常眼壓青光眼的高危險族群之一。呂大文表示,台灣高度近視的患者每年不斷增加,加上手機等3C用品早已滲透你我的日常生活,眼睛過度使用已是常態,他推估正常眼壓青光眼的患者,未來一定會愈來愈多。房水無法正常代謝,長時間堆積,壓迫到視神經。他解釋,高度近視的患者,眼軸增長,眼球壁、神經纖維皆會出現變化,整體的結締組織變得鬆軟,現行的眼壓檢測容易出現「偽陰性」;血液循環不佳者,因為血氧量供應不足,無法讓房水正常代謝,長時間堆積在眼睛內,壓迫到視神經,同樣也可能導致視神經萎縮。呂大文解釋,房水是充滿在眼球前後房的透明液體,每分鐘會分泌2.5μL(微升),但排出的速度慢於分泌的速度就會導致眼壓增加,因此控制青光眼,多是透過控制房水代謝,讓眼壓維持在正常數值。血液循環不佳者也包含糖尿病患,因高血糖使前房虹膜血管增生,增加眼壓,進而產生青光眼。其實糖尿病患者血液循環不佳,連帶影響眼部血液循環,除了青光眼以外,罹患白內障的機率也高於一般人。青光眼會從周邊視力開始喪失,容易被忽略。呂大文表示,青光眼會從周邊視力開始喪失,最後僅剩下中央視力,最終走向失明。他說,青光眼可粗分為四期。輕度患者的視神經受損小於50%,視野缺損在3dB(分貝)以下;中度患者的視神經受損小於70%,視野缺損未滿14dB;重度患者視神經受損則大於90%,視野受損也大於20dB;最後為完全失明的患者,視野受損達31dB。冬季晝短夜長,瞳孔放大時間長,好發急性青光眼。正常眼壓青光眼患者因為未被及時發現,連帶容易發生急性青光眼。呂大文表示,冬季晝短夜長,瞳孔放大時間長,容易好發急性青光眼。此外,冬季也是感冒盛行的季節,部分感冒藥物為副交感神經阻斷劑,特別是正常眼壓青光眼患者,在未被確診之前,受到藥物的刺激也可能出現急性青光眼的問題。青光眼檢查建議● 高危險族群:建議18歲以後,每年至少做一次眼科檢查,包含視力、眼壓、眼底視神經,若懷疑有青光眼的可能,則建議加做視野檢查。高危險群包括:直系血親為青光眼患者、心血管疾病如三高、低血壓、貧血、長期使用類固醇、年齡超過65歲以上、虹彩炎患者、高度近視、時常偏頭痛、眼睛曾受過外傷。● 一般民眾:建議每兩年做一次基本的眼科檢查,但35歲以後則建議每年做一次基本的眼科檢查。資料來源/呂大文 製表/陳雨鑫 聯合報喝水勿牛飲 勿按壓眼球舒壓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任蘇蔚文表示,一旦被診斷為青光眼就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才有辦法長期與青光眼和平共處。1.藥物不得間斷使用。2.生活作息需改善。3.適當的運動。4.盡可能避免會增加眼壓的動作,如倒立、按壓眼球舒壓。5.喝水時不可「牛飲」,此舉會讓房水快速堆積,增加眼壓。6.不能過度飲用咖啡、茶、酒。7.避免吸菸。
-
2021-03-07 科別.眼部
視力模糊、頭痛、想吐?小心急性青光眼發作
青光眼為全世界導致失明的第二大原因。很多人以為眼壓高才會有青光眼,事實上,很多眼壓正常、沒有症狀的青光眼被輕忽,一旦發現異常時,視神經已嚴重受損,造成不可逆的傷害。3月6日是世界青光眼日,在普遍用眼過度的現代社會,青光眼的防治更不容忽視。根據健保署統計,目前台灣有40多萬人正在接受青光眼治療,約占總人口的1.7%;全球有7800多萬人正在接受治療,約占全球總人口的1%。隨著人口老化,青光眼的患者也將隨之增加,以台灣為例,青光眼患者中,超過40歲者占比達到七成三。僅次於外傷,青光眼為我國導致失明的第二大原因。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任蘇蔚文表示,青光眼可粗分為先天性及非先天性,續發性及原發性,再者可依照結構分為隅角開放、隅角閉鎖、原發性隅角開放、原發性隅角閉鎖。眼軸短,東方人常見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易急性發作。蘇蔚文表示,先天性的青光眼係指發生在16歲以下的青光眼患者,先天的隅角結構異常,導致眼壓升高、眼球變大,黑眼球會因為水腫顯得模糊。而眼球變大會讓孩子的眼睛像「牛眼」,孩子通常會出現畏光、容易流淚,也會有眼瞼內翻等情形,通常需要多次手術治療改善症狀。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大多發生在東方人身上,台灣的青光眼患者多以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為大宗。蘇蔚文表示,主要因是東方人眼軸短,隅角的房水排出管道容易被虹膜影響而阻塞,患者眼壓增高,易引起急性發作,若後續沒有繼續治療,也會發生慢性青光眼。遠視、女性、身材矮小,符合兩特徵,留意隅角閉鎖。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的患者若急性發作,眼壓瞬間拉高,症狀會有視力突然模糊、頭痛、噁心、想吐,常常會被誤以為是「腸胃炎」或「心血管疾病」,導致延誤就醫。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的慢性發作患者,常常反應的症狀是,夜晚看燈光時,周邊會出現光圈,偶爾會有眼球脹痛、頭痛的情形,特別是進入到燈光昏暗處,眼球會脹痛且當下會感受到視力明顯減退。三總一般眼科科主任、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表示,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患者大多有遠視、女性、身材矮小等特徵,只要符合兩項以上,就應該提高警覺。隅角開放性青光眼,初期無症狀,視野縮減才發現。大多數的西方人屬於原發性的隅角開放性青光眼,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到了晚期患者才會明顯感受到視力衰退且視野變小。這類患者大多是「雙眼」同時受影響,且多數具有家族史,疾病以緩慢的速度進行,常常是透過健康檢查才發現。過去台灣以隅角閉鎖性青光眼較多,但近年來國人生活極度西化,過度使用3C等,漸漸地隅角開放性青光眼已大於隅角閉鎖性青光眼。蘇蔚文表示,續發性青光眼大多是指外傷、手術、長期服用類固醇,或是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引起的眼部發炎反應導致,特別是對於藥物敏感的孩子,當接觸到類固醇時,眼壓會突然變得很高,意外引發青光眼。不過還有一群人需要被注意,即「正常眼壓性青光眼」,眼壓一切正常,但眼底檢查時,視神經已經有部分萎縮。蘇蔚文表示,東方人有不少是屬於正常眼壓性青光眼,多是因為例行性檢查或健康檢查時才被診斷。每年作眼睛檢查,應提前至35歲。蘇蔚文表示,不同的青光眼類型會有不同的症狀反應,除了要注意眼壓以外,視野變化也是需要注意的部分。青光眼的高危險群,如直系血親為青光眼、罹患糖尿病、長期使用類固醇、高度近視、眼睛曾受過傷、年齡超過40歲,都應特別留意、定期檢查。呂大文表示,過去會建議40歲以上民眾每年應做一次眼科檢查,但隨著高度近視的患者愈來愈多,改建議為35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做一次眼科檢查,檢查的項目包含眼壓、眼底檢查、視野檢查等。
-
2021-03-06 新聞.用藥停看聽
你的降血脂藥吃對了嗎?藥師為你說分明
血脂對民眾而言,是較無感的生理數值,通常久久到醫院量一次,所以在降血脂藥的使用容易輕忽。為讓民眾對高血脂用藥「更有感」,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別請到臺北市聯合醫院蘇柏名藥師為民眾說明。蘇藥師指出,高血脂症可分三種:第一種是高膽固醇血症,主要是膽固醇升高。第二種是高三酸甘油酯血症,主因是三酸甘油脂升高。第三種是混合型高血酯症,則是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都升高。一般罹患高血脂症初期,醫師不一定會馬上開藥,有時會設定觀察期,若病患能在此期間內做好飲食控制、保持規律運動以及戒除不良習慣,於三到六個月內將血脂控制好,有機會不需透過藥品控制;倘若無效,醫師就會建議用藥。常見的五種降血脂藥如下:1.Statin類是目前臨床上常開立的降血脂藥,像是Rosuvastatin (Crestor®冠脂妥)、Atorvastatin(Lipitor®立普妥)、Fluvastatin(Lescol®益脂可)、Simvastatin(Vytorin維妥力)、Pravastatin(Mevalotin®美百樂鎮)等。主要是抑制肝細胞中的膽固醇合成相關酵素來降血脂,副作用為頭痛、噁心、疲倦、偶而有肌肉痠痛或肝功能指數上升。通常醫師開藥前,會先確認肝腎功能與疾病的狀況。2.Fibrates纖維酸鹽類主要治療三酸甘油酯過高之病症,常見有Gemfibrozil(Lopid®洛脂膠囊)及Fenofibrate(Lipanthyl ®弗尼利脂寧膜衣錠),此藥可以降低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臨床上常與Statin類藥物併用。使用後可能有肌肉無力、痠痛等問題,若是小便出現深褐色尿液,建議民眾儘快回診。3.總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可使血液的低密度脂蛋白降低,最常見的藥品為Ezetimibe(Ezetrol®怡妥錠),此藥品可以單一使用,也可以跟Statin藥品合併,副作用為頭痛、肌肉痛、腹瀉。4.膽酸結合樹脂常見有Cholestyramine Resin(Choles Powder®可利舒散),藉由增加腸胃道中膽酸排除,使肝臟必須耗用額外膽固醇來製造膽酸,進而減少膽固醇含量。此藥品會干擾其他藥品在腸道的吸收,因此用藥前一小時、或之後的四至六小時,才能再服用其他藥品。常見副作用為便秘、脹氣、消化不良,若服用此藥品,記得多喝水,多攝取高纖食物幫助排便。特別要注意的是,此藥為粉劑,必須和水一同服用,不可乾吞粉末。5.菸鹼酸類最常見的為Acipimox(Olbetam®脂倍坦),結構上與維生素B3相似,但不可用大劑量的維生素B3來取代。它主要是治療脂肪代謝失調、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過高,常見副作用為潮紅現象,即全身發熱、發紅,還可能伴隨頭痛,通常數天後會緩解。降血脂藥種類很多,還有那些注意事項呢?食藥署將在下一期週報為大家說明服用降血脂藥的禁忌,以及不能和哪些食品一起吃。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3-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國產疫苗65歲以上收案卡關 陳時中:可先開放65歲以下
國產新冠肺炎疫苗正如火如荼進行二期臨床試驗,不過目前高端針對65歲以上的收案進度落後,恐延後進度。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出席活動時表示,若是因為65歲以上收案進度落後,將會依照科學證據進度,不排除先開放給65歲以下民眾接種,後續等對65歲以上的科學證據備齊後再開放,他強調「這不是特殊情況」,以往各類疫苗也有分年齡施打的情況。陳時中表示,國產疫苗原預計最快七月可以通過緊急授權(EUA)開始接種,國產疫苗目前的進度看起來是相當順利的,不過高端高齡者的收案少。屆時國產疫苗開始接種後,國內也有國際疫苗時,依照優先順序施打的對象,是可以選擇希望施打哪一種疫苗。陳時中表示,相信民眾會擔心疫苗施打後的副作用,他說明,施打任何疫苗人體一定會出現反應,除了施打疫苗後的免疫反應以外,會有部分的民眾出現頭痛、肌肉疲勞等副作用,一旦有出現副作用都可以向醫療院所反應,但出現這些副作用都是預期內可能會出現的,也請民眾不用太過擔心。至於日本出現民眾接種輝瑞疫苗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日本為降低民眾接種疫苗的疑慮,考慮大規模發送鎮痛解熱藥物給予民眾。陳時中表示,接種疫苗前,民眾應與醫師做諮詢,包含自身是否有食物或藥物過敏,讓醫師評估後再做施打,避免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而大規模發送鎮痛解熱藥物一事,需要謹慎評估,仍建議出現副作用仍赴醫療院所,尋求支援。
-
2021-03-05 醫療.骨科.復健
頸椎病來得早又難好!醫:穩定頸椎才治本
現代人壓力大,肌肉經常緊繃,又過度使用3C產品且姿勢不良,不但加重肌肉僵硬情形,更對頸椎的椎間盤、小面關節、及周圍韌帶造成莫大壓力,隨著傷害累積將影響頸椎的穩定度,頸椎退化隨之發展,成為肩頸痛、頭痛、眼睛痛、落枕、上背痛、手麻臉麻、交感神經失調等百病的源頭。要擺脫種種「頸椎病」,除了徹底改變習慣,穩定頸椎是當務之急,菁英診所尤稚凱醫師建議採行增生療法。頸椎過勞易提早退化尤稚凱醫師曾在門診收治一名長期左臉麻痛的中年女性,透過超音波檢查發現患者頸椎的五個小面關節皆長骨刺(亦即骨質增生),頸椎退化相當明顯;此外,核磁共振檢查顯示頸椎第二與第三節之間的椎間盤突出,壓迫到屬於頸神經叢之一的耳大神經的源頭,因而引起左臉腮腺部位的麻痛。脊椎穩定黃金三角:椎間盤、周圍韌帶、小面關節為何頸椎不穩定會走向退化?尤醫師指出,穩定頸椎有三大平衡要件:1. 椎間盤像是上下脊骨之間的彈簧,負責吸收壓力;2. 周圍韌帶除了連結椎骨,也有的與椎間盤緊緊連結,發揮固定作用;3. 小面關節位於椎骨後方關節突的銜接處,負責控制頸椎運動的方向,也是穩定頸椎的關鍵助力。尤醫師進一步解釋,只要椎間盤、周圍韌帶、小面關節其中一個受傷或弱化,就會破壞脊椎平衡而變得不穩定,其他兩者為了代償局部不穩也受到拖累,導致頸椎退化持續發展,問題可包含椎間盤變薄或突出、頸椎周圍韌帶退化鬆弛、小面關節發炎或骨刺生成,進而可能壓迫神經如枕神經、頸神經根等,除了肩頸疼痛,還衍生出頭痛、膏肓痛、肩臂及手指麻痛等症狀。增生療法三點不漏 頸椎結構重獲平衡頸椎退化患者大多先接受藥物與復健治療,但常抱怨改善有限,原因在於軟組織未得到有效治療,使得頸椎生物力學結構難以回歸平衡。為了讓頸椎結構重獲平衡,尤醫師建議採行增生療法,不但可改善小面關節炎,還可確實強化韌帶,進而造福椎間盤歸位,並解決神經壓迫問題;此外,亦可直接針對椎間盤損傷促進修復。以前述左臉麻痛患者為例,尤醫師說明增生療法的作法:在超音波導引下,直接針對損傷的關節面、頸椎後方韌帶、枕骨後方肌肉群的肌腱等病灶注射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以刺激軟組織重新修復、恢復強韌、穩定頸椎。經過兩次治療,突出的椎間盤幾乎歸位,神經不再受壓迫,患者的麻痛症狀獲得了改善。增生療法專業技術 攸關診斷與療效尤醫師補充,如同其他注射治療,增生療法的副作用常見的是短暫而輕微的注射後疼痛、僵硬或淤青;也有些情況不適合增生療法,包括嚴重的肌腱撕裂傷、軟組織全斷等。需注意的是,此療效與醫師診斷及專業技術攸關,最好選擇受過增生療法注射訓練之專業醫師,以確保治療品質。正確姿勢、勤做運動 延緩頸椎退化尤醫師最後強調,接受增生療法之後,尤其應避免長時間低頭或脖子前傾等不良姿勢,也要檢視並調整電腦工作環境,更重要的是學習紓壓、勤做運動,放鬆肌肉與加強肌力都要兼顧,才能降低頸椎病復發的機率,並延緩頸椎退化。更多關於肩頸疼痛和膏肓痛的預防與治療#div-gpt-ad-1511232418078-0,#div-gpt-ad-1503996040247-0,.inline-ad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
-
2021-03-05 科別.腦部.神經
3個月飆胖16公斤 北榮鼻視鏡摘除腦腫瘤
36歲從事美髮業的翁小姐,一年半前體重莫名上升,「只喝水、沒吃東西都在胖」,短短3天就胖了5公斤,3個月就從49公斤飆到65公斤。一次搭機下降過程發生劇烈頭痛,就醫揪出腦內竟有6公分巨大腫瘤,確診為少見的「庫欣病」,北榮「經鼻內視鏡手術團隊」以不需開顱、微創鼻內視鏡手術,成功摘除翁小姐腦內的腫瘤。翁小姐說,發胖時出現月亮臉、皮膚粗糙、冒痘痘、毛髮增生等症狀,甚至四肢水腫及無力,被確診有巨大腫瘤在腦袋作祟,「自己都嚇哭了」。北榮新陳代謝科主任陳涵栩表示,庫欣病是一種內分泌與荷爾蒙障礙引起的腦瘤,發生率每年每百萬人口約10人,台灣每年約新增60至70個病患,男女比約5比1,是少見疾病,臨床多因「突然變胖」求診,患者會肌肉無力、皮肉較薄,伴隨骨質疏鬆。鼻內視鏡並非新創手術,台北榮總在104年由鼻頭頸科與一般神經外科醫師共同組成「經鼻內視鏡手術團隊」,至今已完成超過400例手術,庫欣病約占了10至15例。北榮一般神經外科醫師王緯欣指出,庫欣病目前無藥物治療,在所有腦下垂體腫瘤中最難診治,摘除過程跟「大小」無關,只要體內有一點點的殘餘,對內分泌影響都非常大,不單外表,還有血壓、血糖不穩等慢性病威脅。北榮鼻頭頸科主任藍敏英說,翁小姐術後幾乎未發生鼻部不適或嗅覺喪失等併發症,異常增高的荷爾蒙也很快下降,體重及臉型回復以往樣貌。原本腫瘤大到覆蓋鄰近血管及神經構造,要完全切除又保存內分泌及神經的功能難度相當高,此一成功案例因此獲得國際知名期刊「Neurosurgical Focus Video」封面刊登肯定。
-
2021-03-03 養生.營養食譜
挺台灣農產/消化不良、便秘很困擾?吃鳳梨就可改善!這些人吃之前要留意
【編按】大陸宣布停止進口台灣鳳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發起「全民挺農業 吃鳳梨挺臺灣」。先不管政治問題了,鳳梨本身是相當營養的水果,別名「菠蘿」,在閩南語裡跟「旺來」諧音,供桌上少不了這種水果,講起討吉祥、招喜氣,恐怕沒一樣水果比得過。富含多種維生素跟礦物質,在加上鳳梨裡的纖維及酵素,有助胃腸蠕動、幫助蛋白質分解,是養顏美容、幫助消化的好水果。【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周小仙╱報導,出處/2008-06-09、2011-08-07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鳳梨的原產地是南美洲,直到清朝時期,台灣才開始栽種,但台灣鳳梨品種之多,令人瞠目結舌,從釋迦鳳梨、蘋果鳳梨、香水鳳梨、金鑽鳳梨、牛奶鳳梨到甜蜜蜜鳳梨等,其中又以金鑽鳳梨為大宗。不同品種鳳梨產期不同,最好吃的季節也不一樣。五月至七月:以香水、甜蜜蜜、金桂花鳳梨,以及老品種開英種鳳梨為主。五月至十月:蜜寶及牛奶鳳梨。鳳梨有哪些營養?根據衛生署「台灣地區營養成分資料庫」,每100公克鳳梨,維生素A效力為5.1個單位,維生素C為9毫克。它還含有維生素B1、B2、B6與菸鹼酸等,還有鈣、鎂、鉀等礦物質與纖維質。愛美的女性與其花大錢買保養品,不如適量吃鳳梨,更經濟實惠。鳳梨入菜,能讓肉類更軟嫩?鳳梨酵素與木瓜酵素類似,可以破壞肌肉裡的纖維,讓肉質變得更軟嫩,較好消化吸收。坊間販售的嫩精,除了木瓜酵素,也會用鳳梨酵素。除了使用嫩精,也可以先用鳳梨泥醃漬肉類後烹煮,有異曲同工之妙,像咕咾肉就是一例。只不過,鳳梨氣味獨特,適用範圍不如嫩精廣。另外,不管是以鳳梨泥或嫩精醃漬肉類,時間都不宜過長,以免肉類太過軟嫩,影響口感。坊間有些保健食品裡也加入鳳梨酵素,有運動員使用後,覺得有助於減少疲勞,但實際功效如何,仍要看實證研究結果。吃鳳梨為何會咬嘴,怎麼避免?有人吃鳳梨,會覺得嘴巴刺刺澀澀地,就是所謂「咬舌頭」,那是因鳳梨酵素作祟。傳統品種的鳳梨纖維相對較粗,不像改良後品種比較細。加上它的滋味甜中帶酸,若嘴巴有傷口,也易有刺激感。梨酵素是鳳梨的一大特色,只要把鳳梨煮過後再吃,酵素受熱破壞後,就不怕吃鳳梨咬嘴了。鳳梨較適合飯後或飯前吃?怎麼吃最適量?鳳梨裡的纖維,有助胃腸蠕動,加上鳳梨酵素能幫助蛋白質分解、消化,站在這角度,飯後吃鳳梨比飯前時機佳。不過,要享有這好處,與吃飯時間不宜隔太久。飯前、飯後吃鳳梨皆可,但對有胃潰瘍病史這類胃腸功能較不好的人,除了適量食用,最好避免空腹吃。從營養角度來看,100公克鳳梨碳水化合物(即醣類)含量約11.6公克(依衛生署食品成分資料庫),以一顆重量約2斤的鳳梨為例,一份水果的建議攝取量大約是六分之一顆鳳梨,連皮帶肉約為200公克。資料來源: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哪些患者吃鳳梨要留意?不管是糖尿、腎臟病患,鳳梨都非禁忌。以糖尿病患為例,每天可攝取2份水果,一份鳳梨的量大約是六分之一顆(一顆以2斤左右計算)。若是腎臟病患,則依血鉀濃度高低,計算每日水果攝取量。鳳梨不屬於高鉀水果,以衛生署資料,每100公克含40毫克鉀,比許多水果都來得低,只要適量食用即可。璽悅中醫診所院長羅珮琳說,少數人對鳳梨酵素過敏,在吃鳳梨15分鐘到1小時後可能會出現嘴麻、頭痛、肚子痛、嘔吐,或是皮膚搔癢等症狀,就是民間所謂「鳳梨沙症」,過敏體質的人要特別留意,有濕疹的人最好暫時不要吃。鳳梨酵素怕高溫,只要先用攝氏50、60度的水浸泡,或是用鹽水浸泡後再食用,就可以避免上述過敏反應。鳳梨小妙用鳳梨酵素有助於分解蛋白質,除了跟肉類一塊兒烹煮,還可以把鳳梨打成泥後醃肉,濃郁的香氣不只增添風味,肉質也變得更軟嫩。鳳梨不只能吃,還能當芳香劑,剛裝修完的新屋若有較刺鼻的油漆或木頭味,可以在室內放一到兩顆鳳梨,或是不要的鳳梨皮,有助於消除異味。把鳳梨皮放置於冰箱,也有除臭效果。
-
2021-03-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南韓爆AZ疫苗死亡首例! 陳時中:和疫苗無關 我國維持一般接種
韓國媒體報導,一名50多歲男性昨接種AZ疫苗後,出現不適症狀,之後心臟病發作,緊急送醫治療仍不幸死亡,由於該名男子生前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腦中風等慢性病,因此死因是否與疫苗相關仍待釐清。而我國AZ疫苗今到貨,相關不良反應是否影響我國接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和疫苗沒有直接相關,接種後會觀察一段時間再離開。根據韓國中央政府的數據顯示,南韓自從2月26日開放接種新冠疫苗至3月2日止,共有156人出現輕微不良反應,多是噁心、頭痛與高血壓等症狀。而先前歐洲部分國家開打AZ疫苗後,有民眾出現高燒、頭痛或身體產生免疫反應的現象,因此讓醫院職員與第一線工作人員紛紛請病假,導致醫療服務吃緊,法國為此暫緩施打,而瑞典部分地區亦暫停接種。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則表示,對於AZ疫苗目前沒有特別的不良反應消息,對於類似疫苗有過敏反應經驗,或是其他國家建議對於某些藥物嚴重過敏的,建議暫緩接種,其他就是按照一般建議。張上淳說,因部長也說過,接種完後觀察一段時間確定沒問題再離開,離開後也會建議民眾,接種後如有不適也要儘早就醫。由於第一批接種對象為醫護人員,因為都在醫療單位工作,可找專業醫師評狀況。
-
2021-03-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是打進猴子病毒 「6種人」施打前小心
我國首批20萬劑AZ疫苗,上午10時25分搭乘韓國航空KE-691班機運抵台灣桃園機場。AZ疫苗至成本低廉,價格親民,且運輸過程不用特殊冷鏈,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這隻疫苗其實是將把不會造成人體致病的猴子腺病毒打入體內。Q:AZ疫苗是打進猴子病毒,我會生病嗎?A: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玉成介紹,AZ疫苗是載體疫苗,使用的病毒載體是猿猴腺病毒,不會造成人類感染。其他病毒作為載體,帶著可產生新冠病毒棘蛋白的基因,打入人體後,引發針對新冠病毒棘蛋白的免疫反應。Q:我適合打AZ疫苗嗎?A: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明政提醒,AZ疫苗屬於減活性疫苗,基底是腺病毒,雖然活性大幅降低,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患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在做免疫治療的病人不建議施打,改打非活性mRNA製程的莫德納疫苗較好。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說,目前新冠疫苗有年齡下限,但沒有年齡上限,兒童青少年不建議施打,主要是因為臨床資料少,懷孕或哺乳中婦女不建議優先施打不代表不能施打,需先專業評估。慢性疾病患者施打比不施打好,但若是屬於治療中甚至急性期,就不建議施打。Q:各國AZ疫苗接種65歲以上長者不同調,長輩可打AZ疫苗?A:英國最新接種研究,發現70歲以上長者接種AZ疫苗保護力隨時間增加效果比BNT疫苗好;80歲以上長者,不論接種BNT疫苗或AZ疫苗,可降低八成住院率;我國凡18歲以上民眾都可以打AZ疫苗,含65歲以上長者。Q:AZ疫苗真的保護力較低,副作用高嗎?A:指揮中心日前已提供一表格,為AZ疫苗平反,該疫苗最常見的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寒、關節痛,僅不到8%回出現發燒症狀。三軍總醫院副院長、前疾管署長張峰義強調,年輕人接種AZ疫苗後,確實較易出現發高燒或頭痛等副作用,但症狀通常約一天之內改善樂觀認為,「現在正是台灣接種好時機」。不建議施打:1.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患者2.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3.在做免疫治療的病人4.兒童青少年5.慢性疾病患者治療中甚至急性期不建議優先施打不代表不能施打,需先專業評估:6.懷孕或哺乳中婦女
-
2021-03-02 該看哪科.兒科
腹瀉變多…疾管署憂學童群聚危機 原來酒精、乾洗手沒效
國內近期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群聚事件檢出病原體以諾羅病毒為主,其中多是10人小規模群聚 ,發生在餐飲旅宿業。疾病管制署提醒,學校開學,校園群聚可能增加,呼籲腸胃型病毒單用酒精、乾洗手效果不好,民眾應勤洗手,如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及落實生病在家休息。據疾管署監測資料,全國近四周共接獲87起腹瀉群聚通報,其中86%案件有症狀人數為10人(含)以下;檢出病原體陽性案件計58起,以諾羅病毒為主(97%),以餐飲旅宿業為多(71%)。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說,國內上周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38462人次,近二周呈上升;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林詠青指出,往年春節連假後出現腹瀉就診人次上升,今年腹瀉門急診數量仍比往年更低,民眾勤洗手仍是有效果。但林詠青也提醒,腸胃型病毒單用酒精、乾洗手效果不好,近期腹瀉人數增加,有可能與民眾使用酒精消毒,就忽略洗手重要性。任何年齡層都可能吃到被污染食物或飲水、手部接觸受污染物品再碰觸口鼻或眼睛黏膜、與病人密切接觸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感染。林詠青說,通常感染後1至3天出現水瀉及嘔吐等腸胃道症狀,也可能有噁心、發燒、頭痛、腹部痙攣、胃痛、肌肉酸痛等情形,症狀可持續1至10天,48小時傳染力才會停止。由於諾羅病毒傳染力強,餐飲旅宿業者應加強環境衛生,如有不適者應暫停工作,降低病毒傳播風險。為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如有受病患污染的衣物、床單,應立即更換;馬桶、門把等器物表面如被污染,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消毒清理。疾管署再次提醒,民眾平時應落實勤洗手,用餐時應以熟食為主,與他人共食使用公筷母匙,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熱的蛋、肉類或生食貝類水產品(如生蠔)等高風險食物;有疑似症狀者應避免處理食材,並儘速就醫及在家休息。旅宿及餐飲業者應落實廚房及廁所等環境的消毒與清潔,並留意工作人員(尤其是廚工)衛生及健康情形,如有不適症狀請暫停工作,並於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才可上班,以確保其他員工及顧客健康。
-
2021-03-02 科別.心臟血管
60歲血壓忽高忽低 這原因讓他按時服藥無效
近期日夜溫差大,容易造成血管急速收縮,對於有高血壓的病患來說,更容易出現病狀,萬芳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葉仲軒提醒,有高血壓史的民眾應多注意保暖,並進行24小時血壓監測,或1天量2次血壓,確實掌握血壓值及波動情況。一名60歲的曾先生表示,自己約有10年的高血壓病史,隨著年齡的增長,血壓越來越難控制,尤其這陣子氣溫忽高忽低,更讓他血壓像搭雲霄飛車一樣劇烈起伏,更出現頭痛、脖子痛脹狀,甚至某天在家自行量血壓時,血壓一度飆高至170mHg左右,嚇得他以為自己要中風。面對上述病患問題,葉仲軒指出,曾先生長期有高血壓問題,過去配合用藥控制,近年即便按時服用高血壓藥物,遇到血壓攀升情況時,還須另外服用多達4至5種的短期強效藥物,但仍無法有效控制血壓,因此建議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醫師在曾先生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前,先進行24小時血壓監測,並做腎動脈電腦斷層,確認腎上腺沒有長腫瘤,以及沒有腎動脈狹窄等情況下,發現他的血壓曾飆升至190mHg,情況十分危險,所幸經過治療後,其血壓已降至130mHg,未來僅需服用高血壓藥物穩定控制,不會有忽高忽低狀況。葉仲軒說明,曾男的高血壓屬腎動脈交感神經過度活化,因此相當適合高血壓導管治療,若是屬於此類型的年輕高血壓早期患者,透過導管治療,將有可能平穩血壓,完全不用再服藥。高血壓導管治療也稱為「腎臟交感神經阻斷術治療系統」(The Renal Denervation system, RDN),透過微創導管手術,調控交感神經活性,達到控制血壓目的,類似心導管手術,主要從病人的鼠蹊部動脈打針置入導管後,將導管放到腎動脈,在兩邊腎動脈給予低電量射頻,以降低兩側腎交感神經活性,手術時間約1.5小時,傷口小,術後隔天即可出院。葉仲軒提醒,近期日夜溫差大,有高血壓史的民眾應多注意保暖,避免心血管疾病發生,另外,也建議高血壓患者可諮詢專業醫師,進行24小時血壓監測,或至少1天居家測量2次血壓,精準掌握個人整體血壓值及波動情況,因日常生活中血壓會有不同起伏波動,若1天只量1次恐不夠。
-
2021-03-02 養生.健康瘦身
低碳飲食和間歇性斷食何者能有效減重?專家揭曉
低碳水化合物飲食Atkins、Paleo和Dukan等飲食減重法是以「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為基礎。一旦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減少到每天20公克以下,就會引發稱為「生酮作用」(ketogenesis)的過程。生酮飲食的提倡者很多,如勒布郎詹姆士、金卡戴珊與荷莉貝瑞(LeBron James、Kim Kardashian、Halle Berry)。我認為這是減輕體重的有效方法,但它有一個問題:會產生非常令人不舒服的副作用,包括從劇烈的頭痛,到全身虛弱無力、便秘、反胃和嘔吐(至少你不覺得餓),以及類似流感的症狀等。生酮飲食的目的是讓體內缺乏碳水化合物,因此可以用光身體的儲備能量。一旦不攝入任何可分解為葡萄糖的食物,便會迫使身體開始使用儲存在肝臟中的葡萄糖。人類到目前為止,都是將脂肪集中在體內作為主要儲備的能量。然而在本書第一章裡,我們曾提過「肝臟」也可作為能量儲存器。在挨餓(或節食)時,或者在消耗大量能量但未攝入大量食物時(如跑馬拉松),人體此時最需要的便利快速的能量就來自肝臟。肝臟可供應兩到三天的儲存能量。然而,正如我們之前說過肝臟所儲存的葡萄糖必須被水包圍才能使用,因此與脂肪相比,這是非常「重」的能量來源。任何熱量限制飲食法的最初減肥效果,都是來自肝臟中消耗掉的這些葡萄糖儲備—因為隨著能量消耗,將它們保留在肝臟中的水分也會流失。結果呢?最初減掉的體重相當多,但減掉的重量都是水而不是脂肪。如果想更瞭解人體這兩種能量來源(脂肪和肝臟)的話,請各位把人體想像成一輛「混合動力」車。混合動力車多半時間都依靠電池運行(在人體中可比作肝臟),但當電量不足時,它就會切換為使用汽油動力來供應能量。一般日常工作中,我們會依靠肝臟來提供主要的能量來源。當肝臟的電量不足時,就會被迫轉換而使用另一種能源,也就是脂肪(油箱)。生酮飲食的倡導者等於是將他們的混合動力能量選擇在空的肝臟(也就是沒電的電池)上。因此,當肝臟「用光能量」後,整部發動機(人體)的運轉效率就會降低,因而更容易用光油箱(減輕體重)。生酮飲食還有另一個主要缺點,如果你要保持減輕後的體重,就必須終生堅持下去。但考慮到它的極端副作用,這可能相當困難,而且在街上也很難找到不含碳水化合物的營養食品。當生酮飲食者的電池(肝臟葡萄糖)用完時,身體就會「燃燒」脂肪,減重者可以感受到這一點,因為他們的大腦被迫使用「酮體」(ketone bodies)作為能量。許多這種飲食法的追隨者會說,這種替代性的大腦燃料,能讓他們更加警覺並讓思考更為清晰。這有可能是因為我們的祖先處於食物匱乏的環境時,若具有快速清晰的思考能力,便是演化上的生存優勢。除了生酮飲食的副作用較多之外,平常也很難找到正確的食物,因此生酮飲食實踐者的意志必須非常堅定,他們可能也要習慣有點飄飄然、耳中嗡嗡鳴響的日常狀態。我個人不建議任何人嘗試生酮飲食,因為正如本書介紹過的大多數減重飲食法一樣,如果你透過這種方式減輕了很多體重,然後又恢復成以前的正常飲食後,那麼你就會重新回復所有減掉的體重,而且還會變得更重。間歇性斷食「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的普遍做法是5/2飲食法和16/8飲食法。5/2飲食法就是在一週中有五天正常飲食,然後在不連續的兩天內,限制卡路里攝入量為500至600大卡。16/8飲食法則是只能在一天中的八小時內進食,然後在剩下的十六小時內只能喝茶、咖啡和水,也就是只要早餐或晚餐不吃就能辦到。兩種飲食法都建議食用健康食品,並避免加工食品或速食。跟前面說過的許多種飲食法不同的是,間歇性斷食就像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一樣目前仍「很受歡迎」,也就是說它很可能對某些人真的有效。我們說過,在舊式的傳統思維裡,認為長時間禁食或減少進餐次數,攝入的卡路里數量便會減少,因此就能量輸入/輸出公式而言,體重一定可以減輕。不過我們現在知道,光是單純限制熱量並不能持續減重。那麼這種飲食法的效果到底如何呢?由於減少進食機會的同時,還需避免食用加工食品和垃圾食品,因此有機會讓實施這類飲食者的胰島素狀態和omega比例得到改善,所以體重設定點確實有可能降低。※ 本文摘自《我們為何吃太多?全新的食慾科學與現代節食迷思》。《我們為何吃太多?全新的食慾科學與現代節食迷思》作者:安德魯‧詹金森 譯者:吳國慶出版社:八旗文化出版日期:2020/12/30《我們為何吃太多?全新的食慾科學與現代節食迷思》書封。圖/八旗文化提供
-
2021-03-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南韓112人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副作用 多為AZ疫苗
韓聯社報導,南韓中央防疫對策本部28日說,在26與27日兩天內,共接到112起接種疫苗後出現副作用的通報,均為發熱、頭痛、噁心及嘔吐等輕微副作用,其中跟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有關的有111起,跟輝瑞疫苗有關的有1起,均為一般副作用。南韓中央防疫對策本部指出,在26日開打疫苗當天共有15人出現副作用,27日則有97人,其中96起跟AZ疫苗有關。另據南韓疾病管理廳28日通報,27日共有1217人接種疫苗,累計接種2萬322人。
-
2021-02-28 科別.心臟血管
健檢常忽略腦血管檢查 醫:50歲以上民眾要做
一名婦人才做了全身健檢不久,日前卻突然倒地不起,檢查才知她因腦動脈血管瘤破裂引起,至今仍陷昏迷。對此,醫師指出,腦動脈血管瘤常被忽視,甚至在健檢時也被遺忘,但它卻常易造成嚴重的後果,建議50歲以上民眾健檢時應把腦部檢查也列入。國軍台中總醫院院長、神經外科醫師洪恭誠說,血管瘤是動脈血管壁上形成的泡泡狀小血瘤,全身都有可能產生動脈血管瘤,並以腦部、胸部及腹部最為常見,其中腦動脈血管瘤的危險性最高,約100人中就有1~2人潛藏腦動脈瘤而不自知。曾是伊林模特兒的王亭又就因因血管瘤破裂而猝死,年僅41歲。洪恭誠說,腦動脈血管瘤一旦破裂致命性、致殘性強,人人都應該關心。它包括先天血管結構異常的人、有動脈血管瘤家族病史的人、抽菸族、三高族、喝酒族、作息不正常的人、壓力大的人都容易發生腦動脈血管瘤。而且,50歲以上占約58%,尤其是50到65歲的女性,除了年紀大因素及三高慢性病因素,與女性荷爾蒙變化也有關。他說,腦動脈血管瘤幾乎沒有症狀,但大到一定程度,造成神經被壓迫,還是有些症狀可循。例如,經常晨起時感到頭痛或頸部僵硬、突發性頭部劇痛、不明原因的噁心、嘔吐、昏迷、意識喪失,以及視力突然模糊、視野改變、複視、瞳孔擴大等。或有眼瞼一邊下垂,眼睛睜不開、嗅覺喪失、畏光及畏音,和變得嗜睡、反應遲鈍、突然暴怒等。洪恭誠說,有家族病史的人特別應該加強做腦部血管健檢,醫師發現這類的病人,也該主動提醒病患家族應做檢查,以免真的發作造成遺憾。另外,及早做腦部血管健檢,有助於規避風險,像是藝人利菁在健檢中意外發現4顆腦動脈血管瘤,後來做了栓塞手術,胡瓜也發現血管瘤,目前追蹤觀察。要預防腦動脈血管瘤的發生,他說,平常應控制好血壓,按時服用血壓藥,也應減少生氣、劇烈的運動、吃太辣的飲食等,以避免血壓瞬時間的劇烈波動,另也應戒菸,避免香菸加速血管壁異常產生,和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讓血壓穩定。
-
2021-02-28 新聞.用藥停看聽
過年享受美食,年後發福「想瘦」正確使用合法藥品保健康!
一連七天的春節連假,大小宴席不斷,總少不了大魚大肉,加上新春期間大吃大喝不忌口,容易導致體重增加。小茹過年與親友團聚,餐餐吃高油脂食物,收假後發現腰圍都胖了一圈,體重增加5公斤;為了快速恢復輕盈窈窕體態,掌握年後減重的黃金期,於是購買坊間減肥藥。但這樣真能成功減重、瘦得健康嗎? 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整理,減重必知的正確觀念,提醒民眾留意潛藏的可能風險,年後健康瘦身不傷身。體重≠美醜 健康才重要愛美是人的天性,但維持適合自己的體重,不是美醜問題,而是攸關個人健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滿18歲(含)以上的成人,其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應維持在18.5 kg/m2及24 kg/m2之間;體重過重(24 kg/m2 ≤ BMI<27 kg/m2)或是肥胖(BMI ≥ 27 kg/m2)容易對健康造成危害,進而導致三高、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痛風、惡性腫瘤等疾病,影響甚鉅1-2。然而,許多人一昧追求數字上的瘦,鋌而走險以身試藥,誤信非法減肥產品可快速瘦身,反而危害健康,發生嚴重不良反應,得不償失。慎選保健類食品 拒絕非法減肥藥市面上充斥著各種標榜可速效減肥瘦身的產品廣告,民眾一時不察,就容易輕信這些神奇且吸引人的廣告。根據衛福部食藥署108年監控違規廣告統計3,其中宣稱有減肥瘦身功效的廣告名列前三。此外,非法的減肥瘦身產品大多含有安非他命、利尿劑、瀉劑或甲狀腺製劑等藥品成份,服用後可能造成諸多不良反應,如頭痛、腹瀉、心悸、噁心等4,民眾應避免使用來路不明的產品。另外,有些民眾會由國外代購或自行購買瘦身相關保健產品,其成份可能含有中草藥(如麻黃、番瀉葉)、苦橙,甲殼素、藤黃果等,這些成份多半未經嚴謹、完整的人體研究證實其效果,並不能宣稱療效5-6,使用時需留意可能的非預期反應風險,提醒民眾應循正常管道諮詢及購買相關產品。正當使用合法藥品 減少不良反應發生Orlistat與liraglutide為目前我國核准的減肥藥品成份。Orlistat為口服藥,用於治療肥胖或是輔助減重,可減少脂肪的吸收,常見的不良反應有胃脹氣、排氣、忍不住的便意、油便、排便增加及排便失禁等,通常在服藥初期發生。此外,orlistat也會減少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D、E、K)的吸收,建議民眾可在睡前補充綜合維生素。此種藥品不建議懷孕婦女、哺乳婦女、慢性吸收不良者或有膽汁鬱積者使用7-9。Liraglutide則為注射劑型的藥品,以降低食慾達到體重控制,可能會有噁心、嘔吐、低血糖等常見不良反應發生7,10。建議民眾用藥前應諮詢醫師、藥師或營養師,透過專業評估,擬訂適宜的體重管理計畫。藥害救濟基金會再次提醒民眾,減重沒有捷徑,宜透過緩慢且長期地調整生活習慣,讓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日常飲食方面可細嚼慢嚥、多吃未精製的全穀類食物、蔬果、堅果類和優格,減少攝取紅肉、油炸類食品和含糖飲料,培養均衡飲食的生活型態;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如走路、跳舞、爬山等),增加體能活動消耗熱量;同時保持正向思考、減壓4-6,11,才能正確且健康減重。對於想尋求藥品減重之民眾,宜先諮詢醫療專業人員,由醫師評估後開立處方藥品,不隨意服用來路不明的藥品或產品,若食用保健類食品後發生非預期反應,也可通報全國健康食品、特殊營養食品及膠囊錠狀食品非預期反應通報系統。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1-02-27 新聞.科普好健康
天氣一變就頭痛 竟是鼻竇炎惹禍!
「醫師,每到天氣變化,我就會頭痛發作,電腦斷層做過了,沒有長腦瘤,但有鼻竇炎,就會引起頭痛嗎?要怎麼處理?」在頭痛門診中,常遇到這樣的患者,看著影像系統焦慮地問我。頭痛患者罹患上頷竇炎分析醫院內以偏頭痛為診斷,曾因劇烈頭痛發作,於急診就醫時,接受電腦斷層檢查的病患,其中竟高達九成合併嚴重程度不一的鼻竇炎,特別是上頷竇炎。一名40歲女性偏頭痛患者,自某日起,頭痛幾乎天天發作,只能不停地服用止痛藥以及一種偏頭痛治療特效藥,持續數月。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認同時罹患上頷竇炎,經過相關治療後,終於讓頭痛發作停止。鼻竇感覺由三叉神經支配為何鼻竇炎會引起頭痛?人類鼻竇群共有五大類,前額竇、上頷竇、前篩竇、後篩竇和蝶竇,都左右成對,自嬰兒剛出生時期開始發育,青少年時期結束,用於減輕頭顱骨重量,增加說話時的共鳴,內層覆蓋著纖毛黏膜,下有腺體分泌黏液,黏附空氣中的髒汙、細菌及病毒,再藉著纖毛運動,以特定的路徑,經由細窄的外流通道,排出鼻竇,進入鼻腔,向後流入鼻咽,或者向前流出鼻孔。鼻竇感覺由三叉神經所支配,黏膜內有感覺神經元受器。若因病毒感染如感冒或過敏發作,或是外傷、異物進入,會使鼻竇內黏膜發炎水腫,外流通道阻塞,分泌物無法順利排出,積滯其內,細菌孳生,發炎症狀更嚴重,若是鼻竇內腫瘤形成,也會干擾分泌物的排出路徑,引起鼻竇發炎。急性發炎使鼻竇壓力增加急性發炎會使鼻竇內壓力增加,壓迫黏膜,刺激感覺神經元受器,大量疼痛訊息傳入大腦,牽連到同為三叉神經所支配的頭皮部位,例如前額竇、篩竇和蝶竇(亦即同側前額、眼眶或頭頂發生疼痛),上頷竇疼痛則會牽連到同側顴部或顳部發生疼痛。目前公認降血鈣素基因相關胜肽(簡稱CGRP)是引發偏頭痛的重要激素,所有鼻竇內均有可以分泌CGRP的三叉神經末梢纖維,但以上頷竇內密度最高、數量也最多。一旦鼻竇發炎,它們受到刺激,就會分泌CGRP,進入血液循環,誘發偏頭痛,也因為成人鼻竇炎以上頜竇為主,因此成人較常發生偏頭痛,孩童鼻竇炎則以篩竇為主。用藥無效也可嘗試手術藥物治療方面,並非只是治療頭痛,而是要治療鼻竇炎,可以嘗試使用抗組織胺或副腎皮質素,口服或局部噴劑皆可,搭配口服或靜脈注射廣效性抗生素,或上頷竇沖洗術;若有鼻息肉,可以合併奎諾酮類 (quinolone)抗生素,再不行才會嘗試功能性內視鏡手術,直接清除病態組織,改善通氣與促進引流,透過各種治療方式,可減少牽連性頭痛或偏頭痛的發作。
-
2021-02-25 科別.百病漫談
長期頭暈千萬不可輕忽 合併8大症狀可能患重大疾病
● 長期頭暈病因多,可能是重大疾病徵兆● 低血壓易導致腦部血流量不足而頭暈● 如果頭暈有天旋地轉、平衡困難、噁心嘔吐,是眩暈症你常頭暈嗎?千萬不可輕忽!由於頭暈需要考慮的病因很多,可能只是全身性疾病的其中一個表現,應該特別注意是否合併某些警訊徵兆。若是長期有頭暈症狀發生,務必就醫檢查診斷。高燒、血便 嚴重疾病徵兆頭暈可能暗示重大疾病的警訊,包括半身無力、顏面神經失調、口齒不清、劇烈頭痛等神經症狀,並且持續心悸或胸悶疼痛、高燒不退、血便黑便等表現,皆是全身性嚴重疾病的徵兆,因此,如果頭暈合併出現這些徵兆,應盡速尋求正式醫療協助。頭暈主要病因,可以初步區分為腦部血流量不足與內耳平衡覺異常。腦部血流量不足,常與低血壓有關,會使得腦細胞沒有血液帶來氧氣與養分而無法正常運作,造成頭暈症狀,甚至腦細胞受損嚴重而有致死風險。眩暈症 周遭有傾斜移動感常見引起腦部血流量不足的原因,包括體液不足、心臟功能異常與血管問題。體液不足如貧血、脫水或急性出血等;心臟功能異常包括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等;血管問題則包括缺血性中風、頸動脈狹窄、脊椎腦底動脈循環不全等。其他可能造成頭暈的原因,還有低血糖、藥物、神經退化與自律神經失調等。許多頭暈患者,會有天旋地轉、感覺周遭環境有傾斜或移動感,甚至出現平衡困難與噁心嘔吐等症狀,這是「眩暈症」,他們體內的平衡覺出現問題。人體平衡覺是由內耳前庭系統、視覺回饋、肌肉關節內的自體感受系統共同組成,並在腦部統整而形成,當中的任一環節有問題,就可能產生症狀。生活中常見的暈車、暈船,就是視覺回饋跟其他平衡覺整合出現異常所造成。平衡覺問題 可能影響腦部根據平衡覺系統出現問題的地方是否影響腦部,又分成未影響腦部的「周邊型眩暈」與影響腦部的「中樞型眩暈」兩種。周邊型眩暈與內耳或其神經傳導路徑異常有關,包括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前庭神經發炎與梅尼爾氏症等;中樞型眩暈影響到腦部,是較危險類型,常見原因包括中風等腦血管疾病、腫瘤,中樞型眩暈常伴隨其他神經學症狀,如半身無力、顏面神經失調、口齒不清、劇烈頭痛等。記錄好發時間 與緩解因子雖然頭暈非常常見,且多數為良性狀況,但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甚至是嚴重疾病的表現之一。因此,要多留意自己或身旁親友有頭暈症狀時,是否有這些警訊徵兆,以避免延誤就醫時機。此外,也應多注意症狀出現時的好發與緩解因子,並將其記錄下來,讓醫師可以有更多線索找到真正的病因。
-
2021-02-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3疫苗AZ副作用發生頻率相對低 年長者低於年輕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統計,在3款新冠肺炎疫苗中,AZ疫苗在多項副作用出現頻率都比BNT/輝瑞及莫德納疫苗為低;且一般副作用發生頻率,年長者低於年輕人。指揮中心下午在記者會公布包含AZ疫苗、BNT/輝瑞疫苗、莫德納疫苗等3款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在2劑接種後一般副作用出現頻率(第三期臨床試驗)。一般副作用包含注射部位疼痛、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寒、關節痛、發燒超過38度。AZ疫苗在肌肉痛項目頻率為44%,高於BNT/輝瑞疫苗(38.3%),但低於莫德納(61.5%);在畏寒項目與BNT/輝瑞疫苗平手(31.9%);在關節痛項目,AZ疫苗是26.4%,也高於BNT/輝瑞疫苗的23.6%。在各項一般副作用中,莫德納疫苗的副作用發生頻率都是3款疫苗中最高。此外,一般副作用發生頻率,年長者發生頻率低於年輕人;腺病毒載體疫苗(如AZ)的第一劑高於第二劑;mRNA疫苗(如BNT/輝瑞、莫德納)的第二劑高於第一劑。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在記者會後接受媒體訪問表示,疫苗會刺激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和相關免疫因子,抵抗病毒入侵。在免疫反應產生過程中,多少都會有身體的症狀,亦即副作用,這不是打了疫苗後生病,而是正常的免疫反應,且通常都很輕微,1、2天後就會自然痊癒。羅一鈞說,年輕人免疫系統強,打入疫苗後可能反應劇烈,產生副作用機會比老人家高。一般副作用症狀愈強烈,通常也表示產生免疫效果愈高。莫德納疫苗副作用發生頻率為3款疫苗中最高,也可能與其受試對象有關,若年輕人較多,可能頻率就會較高。羅一鈞表示,腺病毒載體疫苗的特色,若會出現副作用,第一劑就會出現、第二劑會比較輕微;mRNA疫苗的特色則是第二劑比較可能出現副作用,若接種第一劑沒有發燒、沒有特別全身酸痛,到第二劑就比較可能會有。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參考歐洲國家狀況,未來會考慮因應不同疫苗產生副作用的狀況,第一線醫護人員會錯開施打,避免全體施打後很多人產生副作用,影響到醫療人力。
-
2021-02-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一張圖了解各廠牌新冠疫苗副作用 最常見症狀是這些
國外臨床發現,AZ疫苗保護力較低,且副作用較高,不少歐美醫護人員拒打,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回應,法國和瑞典有發燒情況,傳出停打,但法國只是顧慮到醫院發燒人過多,影響對疫情的誤判,希望第一線人員可以分批接種,我未來研擬醫護人員分批接種。目前新冠肺炎疫苗為兩大類疫苗,為腺病毒載體疫苗,如AZ疫苗,及mRNA疫苗,如BNT疫苗和莫德納疫苗,陳時中說,據國際資料分析,整體來看,不論是哪種類型的疫苗副作用多為注射部位疼痛,為五成到九成;排名第二的是疲倦則有五成到七成;第三為頭痛為五成至六成。外傳接種新冠疫苗第二劑副作用比第一劑更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以AZ疫苗而言,在接種第一劑後,症狀就會出現,第二劑症狀會更輕微;另外,BNT疫苗和莫德納疫苗等mRNA,第二劑副作用較大,如施打第一劑沒有發燒者,第二劑也會發燒。
-
2021-02-23 名人.黃軒
第二劑副作用比第一劑更高!一張表看懂新冠疫苗常見副作用
疫苗,陸續在歐美大量的注射新聞報導指出 : 又發燒、又頭痛、又發冷....沒錯這些都是疫苗接種時產生常見的副作用大家一定忘記了,從小一出生我們都有被打過疫苗其實這些常見的副作用一定有曾經發生過在你身體,你才會有了很好免疫系統,才能健康長大到現在!倒如:打卡介苗,我們幾乎 ( 90-95% )都會發燒、紅腫、疼痛的表現呢!但我們也因此得到保護、才能健康長大到現在!疫苗常見副作用我個人常常把最常見的疫苗副作用,唸成口訣:“一疲二發四疼痛”這樣方便大家知道,原來這些都是不管哪種疫苗,都會有這些副作用的。把流感疫苗,AZ疫苗、輝瑞疫苗和莫登納疫苗的常見副作用,整理如下:可見得,這些“一疲二發四疼痛”都很常見。尤其是現在的COVID19 任何一支疫苗,其發生副作用,更是比流感疫苗高的。另外mRNA疫苗(輝瑞、莫登納)接種第二劑的副作用,通常都比第一劑更高例如輝瑞疫苗的疲倦副作用,在第一劑只有42%,在第二劑後有75%、同樣的在莫登納疫苗的疲倦副作用,在第一劑只有38.4%,在第二劑後有67.6%其實目前的COVID19 常見的副作用,大部分在12/24小時內,就會消失,沒有造成重大併發重症病例或死亡。疫苗罕見副作用我們任何藥物或疫苗的臨床試驗,人數最多不過幾千而已,因此無法透過臨床試驗查出發生率低於幾萬/十萬/百萬分之一的副作用,我們通稱這些為「罕見副作用」例如Moderna 疫苗,其仿單皆會註明每萬人可能發生面神經痲痹 ( Bell's Palsy ) ( Rare side effects after the COVID-19 vaccine : Moderna vaccine : After the Moderna COVID-19 vaccine more than 1 in 10,000 people:may develop Bell's palsy ) 目前 Pfizer-BioNTech 疫苗 打了千百萬劑,發現約29位有罕見的過敏反應,約是打了每百萬劑,才會出現 11.1 次過敏反應;這個和流感疫苗比較,打了每百萬劑,就會出現 1.3 罕見的過敏反應是高了一些,但目前未有人因此死亡 ( No deaths were reported. )。如果跟目前的COVID19 引發的全球大流行比較的死亡人數,其效益肯定大很多了,故各國政府一定會開始大量大疫苗。( Federal health officials have confirmed 29 cases of anaphylaxis after COVID-19 vaccination. Anaphylaxis is "still exceedingly rare" Nearly 1.9 million doses administered, a rate of 11.1 per 1 million doses. The rat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1.3 cases per million for flu vaccines but said officials have not detected worrisome safety signals and are continuing to track and investigate cases. No deaths were reported. )由於可見,不管是疫苗常見副作用或罕見副作用,仍未因此而造成死亡!但「染上COVID19 的死亡率,卻是流感病毒的2-3倍左右」。由於罕見,什至無法事先預知會發生在哪一類人身上。如果過敏病史問了、安全措施做了,但為了多數人安全著想,即使明知藥物或疫苗具有某種罕見副作用,各國主管機關FDA 也會核准上市,如果真的發生了,再給予發生罕見副作用者救濟。最後,你打不打?你打不打?我不知道,但我會打。因為打了疫苗,其實我也正在搶救家人,尤其是我的父母、爺爺 奶奶...(因為這些老人的高死亡,可能是我們的身上COVID19 傳播出 ?...而使這些至愛的老人重病或死亡)更何況,我能長大,都是「謝謝父母,小時候,曾帶我去打了那麼多疫苗接種」,我才能健康活到現在呢!現在,就讓我保護他們老人家,當一名健康樂活銀髪族。更何況,一但你染上了COVID19 ,其死亡率是流感的2-3倍左右。我只知道:COVID19 有副作用,可以恢復起來COVID19 若死亡了,至今無人恢復所以,2021年,是全球COVID 19 疫苗年 :大量大疫苗,大救命,也大救全球經濟...※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2-21 失智.新手照顧
初臨失智/兵荒馬亂新手照護期 最需要知識分享
失智症與癌症被視為兩大疾病挑戰,其中失智症除了病患本身的疾病問題,還涉及照護以及照顧人力的分工與協調等家庭問題。也因失智症的病程長達8~10年,許多人形容照護之路就像行走在隧道,需要財力、人力共同支撐。失智症照護最挑戰家屬的究竟有哪些問題?如何向照顧者伸出援手?為了陪伴失智症家屬,點亮照護之路,聯合報系與健康遠距平台WaCare攜手打造udnxWaCare失智症線上照護服務,邀請15個跨領域的專家提供從即時團體課程、影片等,讓照顧者在短短15分鐘解決一個照顧上的問題。udn×WaCare針對參加線上課程的百位失智症家屬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近四成的失智症者需要四打一,也就是由四位以上照顧者輪流照護;33%需要一打三,21%則是一對一照顧。顯見一位失智症者的照護人力比需求超過一比一。而他們所照顧的對象則以中度失智症者最多,約近46%,其次為重度,約24%,照顧輕度失智症者則約18%。超過半數的照顧資歷多在三年內。一到三年的「新手照顧期」,最令家屬頭痛。WaCare執行長潘人豪強調,調查顯示一到三年的「新手照顧期」是最令失智症家屬頭痛的時期,也是最需要建構照顧知識的關鍵期。他表示,新手照顧期間,照顧者可能面臨失智症行動自如、外出遊走問題;日夜顛倒情緒變化大;重複問問題,就像跳針般;總是重複購買,冰箱大爆炸等生活問題。以上的照顧難題,需要跨領域專家例如諮商心理師、營養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等一一給予具體技巧,一一化解,甚至透過訓練,延緩病程。四大技巧當誘因,照顧者陪失智者一起運動。以肌力提升為例,WaCare邀請愛迪樂創辦人鍾孟修進行肌力訓練課程,幫助失智症者之餘,鼓勵照顧者陪伴運動,也顧及自己的健康。鍾孟修在即時課程指出,運動成本低,可以幫助大腦健康與心情愉悅,而肌少症與失智症有相關聯性,若肌肉流失,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變高,建議可以進行功能性運動,提升肌力,包括在安全的環境之下,可以加速走路;用椅子坐、站,重複進行來取代深蹲效果;利用穩固的桌椅、輔具輔助做弓步蹲的動作;手部引導協助軀幹運動,想像一下撿東西的動作,可作向地面或上面、側面轉身延伸撿拾東西狀;搬東西走動時加點重量;單、雙腳練習踮腳尖等。他建議照顧者若要增加失智症者的運動誘因,有四大技巧:適當的引導、鼓勵;陪伴練習很重要;簡化重複執行,每次做點小變化;增加器材或轉移到室外環境;建立生活習慣。照顧路上不孤單,經驗交流可穩定情緒。潘人豪表示,失智症照顧者除了透過線上課程資源,改善照顧困境,還需要資深照顧者等的經驗交流和心理支持。他分享最近在討論區上的幾則照顧者留言,格外能觸動照顧者的心,例如一位照顧者提問:「是否有被情緒勒索的經驗?」有其他照顧者提出建議:「若是家人,會坐下來好好談,分配照顧工作,成員做不來也不勉強,起碼知道別人會承擔,自己也會認知有所收斂。」也有照顧者面對失智長者脫口三字經辱罵,分享處理經驗,「自我要求做到該做的事情,例如準時接送長者到日照中心,若長者依然失控,照顧者自我設定事不過三,超過三次就換手照顧,兼顧自己的情緒安定。照顧路上不孤單,潘人豪表示,udn×WaCare除了在七大系列主題深化課程,還會持續擴大專家群以及關注的面向,未來將推出失智症不可不知的通識課程、財產信託、安寧照護、法律等。給照顧者的實用密技營養師張文馨:睡不好會提升失智風險或加重症狀,簡單的飲食調整可助眠,且減少晚間情緒躁動。助眠飲食的原則有四項:補充足量優質的碳水化合物、色胺酸、鈣鎂鉀、維生素B群。今晚睡前就來一杯香蕉牛奶加蜂蜜,簡單又助眠。張文馨影音課程睡眠飲食息息相關 失智者專屬助眠菜單https://bit.ly/3sahzit個管師簡均穎:失智長者不喜歡洗澡怎麼辦?先找到不洗澡的原因,可能是退化到不會洗澡、不會用熱水器或自認不需要?其次是給予協助而不是幫他做到好,例如提醒長者內衣物在哪?陪他選擇想穿的衣服等。最後是要保有失智者的隱私。簡均穎影音課程失智症患者不洗澡怎麼辦?護理師實戰經驗傳授https://bit.ly/37lsYUD職能治療師鍾孟修:挑選簡單的遊戲可增加失智者的成就感,即使失敗,照顧者也可為其歡呼。不是所有長輩都喜歡玩遊戲,玩遊戲前,建議照顧者以「陪我玩、對大腦有幫助」等理由促成,別用強迫手段。鍾孟修影音課程失智者日常生活沒梗?簡易認知訓練DIYhttps://bit.ly/3blrOti
-
2021-02-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韓德義廠通過緊急授權 疫苗若抵台7天內打
衛福部食藥署昨天完成AZ疫苗韓國、德國及義大利廠的緊急使用授權(EUA),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我已同意使用AZ疫苗,且確認三個海外廠區符合規範,未來自這三廠的任一批AZ疫苗,只要檢附檢驗報告,可直接書面審查,換句話說,AZ疫苗抵台後,最快七天內可開打。國外緩打頻傳 我將持續關注不過,國際間因AZ疫苗副作用緩打事件頻傳,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台灣對此高度重視,將持續關注國外做法和數據,但目前接種數目其實並不算多,是否為不良反應事件,還需進一步區隔。專家則指出,疫苗出現副作用可預期,建議觀察醫護人員接種反應,即時修正。莫德納緊急授權作業仍在進行過去海外疫苗抵台,檢驗封緘至少需四十天,食藥署長吳秀梅表示,昨天上午已通過AZ疫苗緊急使用授權,若疫苗來台時已檢附資料,提出專案書面審查,檢驗封緘時間可從四十天縮短至七天;至於莫德納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作業,還在進行。外界估COVAX平台提供的AZ疫苗最快本周抵台,昨天再被問及此事,陳時中仍語帶保留,僅說為加速檢驗封緘,希望外國廠備齊文件;目前已知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分配COVAX平台疫苗,「但還沒被通知怎麼配送,當然可能爭取國航運送」。過年前,才傳出南非因AZ疫苗對變異株保護力有限而停打,近日法國、瑞典也因AZ疫苗副作用導致醫護請病假,造成醫療量能短缺,因此暫緩施打。新冠疫苗抵台後,陳時中坦言,任何狀況都可能發生,將密切監測,但是以AZ疫苗接種量較大的英國來看,目前並未出現上述狀況,指揮中心以世衛組織公布為原則。專家:現在台灣接種好時機目前觀察,年輕人接種AZ疫苗後,確實較易出現發高燒或頭痛等副作用,但通常一天之內改善。三軍總醫院副院長、前疾管署長張峰義樂觀認為,「現在正是台灣接種好時機」,最重要的是建構群體免疫,目前雖看到一些疫苗副作用,但屬於可接受程度,相信亞洲人出現發燒等副作用的機率較低。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權威黃立民認為,雖AZ疫苗有效性不如RNA疫苗,但安全性高,AZ疫苗來台後,可先接種部分醫護人員,如大量醫護人員出現副作用,可修訂接種模式。新增境外移入 接觸26人掌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國內新增一例境外移入新冠肺炎確定病例(案九四三),為菲律賓籍廿多歲男性,今年二月三日來台工作,入境後至防疫旅館檢疫,並無症狀,個案於二月十八日檢疫期滿,因公司要求,同日至醫院自費採檢,陽性確診,已掌握個案接觸者廿六人。
-
2021-02-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發高燒、頭痛」AZ疫苗副作用致醫護請病假 法國、瑞典皆暫停施打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肆虐,非洲病歿人數突破10萬大關,各界莫不期盼疫苗遏制住全球疫情。台灣首批武漢肺炎疫苗最快下週抵達,33.2萬名醫事人員將優先施打。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19日舉行高峰會,同意就疫情加強合作,並承諾對世界最貧窮國家接種疫苗的援助資金增至75億美元(約新台幣2125億元)。法新社彙整官方數據顯示,截至台灣19日晚間7時,全球至少244萬1926人病故,至少1億1026萬2590例確診。以下為全球各地過去24小時的疫情與相關發展:※ 亞洲● 台灣疫情指揮中心19日宣布新增1起境外移入病例,為印尼籍20多歲男性漁工,今年2月4日持檢驗陰性報告入境,檢疫期滿前採檢確診,檢疫期間未與他人接觸。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941例確診,分別為825例境外移入,7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及1例不明;另1例(案530)移除為空號。確診個案中9人死亡、888人解除隔離、44人住院隔離中。另外,台灣首批新冠肺炎疫苗最快下週抵達,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19日表示,全台維持醫療量能的33.2萬名醫事人員將優先施打,第二順位為防疫重要官員、第一線防疫人員等。● 香港香港衛生部門19日通報新增13起確診病例,其中12起為本土病例,有8例感染源頭不明。由中國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Sinovac)生產的100萬劑滅活疫苗(克爾來福)19日傍晚抵達香港,預定26日展開接種。● 中國中國18日共新增10例確診,都是境外移入病例,本土確診維持「零新增」。據國家衛健委統計,截至18日,中國累計死亡病例4636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8萬9816例,現有疑似病例4例。目前中國除了已附條件批准本國2個疫苗上市,並應急批准了5條技術路線、共16個疫苗品種展開臨床試驗,其中6個已開始第3期臨床試驗。根據香港明報,北京市在春節過後展開疫苗施打工作,以自願性為原則,預計5月完成。全市2100多萬人口中,目前超過500萬人預約接種。不過,中國疾控中心近日發表針對浙江省醫療衛生人員接種疫苗的意願調查,其中高學歷以及醫療人員接種意願較低,主要是顧慮副作用或質疑有效性。另外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追查2019冠狀病毒疾病源頭,已縮小範圍,將中國湖北省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販賣的鼬獾與兔子列為疑將新型冠狀病毒傳人的動物。● 日本日本發現新型新冠肺炎變異病毒,病毒表面名為E484K的蛋白質發生變異,與既存的英國、南非與巴西變異病毒株不同。新變異病毒傳染力沒有已知變異病毒強,但可能會降低疫苗免疫效果。目前東京都疫情稍微趨緩,19日新增353例確診病例,連續13天單日新增病例少於500例,另新增11例死亡病例。東京都至今累計病例數10萬9135例,累計死亡病例數1221例;重症病患數跟18日一樣,同為84人。大阪府疫情也漸趨緩,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有意籲請中央政府在2月底解除大阪府的「緊急事態宣言」。日本行政改革大臣兼疫苗協調大臣河野太郎19日表示,第二批疫苗21日將從歐洲聯盟(EU)運到日本,數量7萬多瓶,約23萬人份。首批與第二批疫苗的劑量共約可施打84萬次(約42萬人份)。另外,日本厚生勞動大臣田村憲久19日在國會表示,若因施打疫苗而產生副作用等致死,政府將給遺族4420萬日圓(約新台幣1170萬元)。● 韓國韓國春節連假過後,確診病例18日、19日各新增621、561例,防疫當局表示,將視未來幾天狀況判斷是否提升社交距離規範等級。韓國至今累積確診8萬6128例,1550例病歿,近一週日均確診人數增至444.7例。● 越南越南本土疫情持續延燒,越南衛生部長阮清龍(Nguyen Thanh Long)19日說,防疫之戰不會在前6個月就結束,甚至要對抗一整年。他並提到,越南要在今年取得6000萬劑疫苗,而整個越南則需要1.5億劑的疫苗。● 印尼印尼同意讓民間企業購買疫苗替員工及家屬施打,目前正研擬相關規定,以3月初實施為目標。據統計,超過5000家企業已登記購買。印尼自一月中起率先對醫護人員施打疫苗,日前展開第二階段的接種,對象是公務員、軍警等從事公共服務業的人員,以及60歲以上的年長者;全民接種預計自5月開始,預計在15個月內讓1億8000萬人(佔全國人口的66%)完成接種。● 印度印度衛生與家庭福利部19日表示,印度展開新冠肺炎疫苗接種34天,已達成逾1000萬人接種疫苗的里程碑,全球第2快,僅次於美國。※ 歐洲● 法國阿斯特捷利康疫苗(Astra Zeneca,AZ疫苗)的副作用導致醫院職員和第一線工作人員請病假,此類症狀可能包括發高燒或頭痛,及身體產生免疫反應等正常現象,相關症狀通常約一天之內就會消退。但法國衛生當局已發布指令暫緩施打。● 瑞典在瑞典21個醫護地區中,有兩區因施打AZ疫苗之後,有1/4的人請病假,因此在上週暫停接種。但兩區都說,他們會恢復施打,瑞典醫藥局(Swedish Medical Products Agency)沒理由改變其疫苗施打指導原則。● 芬蘭芬蘭南部研究人員近日發現一種新的新型冠狀病毒「獨特」病毒株,可能無法以聚合酶連鎖反應(PCR)檢測有效篩檢出來。這個稱為Fin-796H的變異病毒,展現一部分和英國及南非變異病毒株相同的變異,卻是兩者混合的「獨特」變種。關於其傳染性以及對疫苗的可能抗性,目前還不清楚。※ 美洲● 美國法新社截至台灣19日晚間7時統計,美國仍是目前全球疫情最嚴重國家,累計49萬3119人病故、2789萬5990例確診。另外,鑑於不斷傳出有食品或包裝表面測出新冠肺炎病毒,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發布聲明澄清,沒有可靠證據顯示,食物與食物包裝與傳播新冠肺炎病毒有關,消費者可以安心。● 巴西法新社截至台灣19日晚間7時統計,巴西累計已24萬3457人喪生、1003萬626例確診。儘管巴西今年取消12至17日的傳統嘉年華狂歡節慶,仍頻傳非法派對和群聚案例。專家預測,未來兩週病例、住院和死亡人數可能大幅增加。另外,巴西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布坦坦研究所」(Instituto Butantan)引用在中國的試驗數據表示,北京科興(Sinovac)研發的疫苗能有效應付英國與南非的變異病毒。巴西總統波索納洛18日表示,他93歲的母親接種第1劑英國研發的疫苗後,護理人員撕毀她的疫苗接種卡,替換為接種中國製疫苗的接種卡。言論一出引發爭議。● 委內瑞拉委內瑞拉18日藉俄羅斯製「衛星-V」(Sputnik-V)疫苗,對醫護展開接種,政府表示目標是年底前為國內7成人口完成施打。第一批接種者包括醫護、軍警、國會議員與其他公務機關人員,但像年長者這類特別脆弱的族群卻不在18日宣布的首批接種名單裡。總統馬杜洛(Nicolas Maduro)表示,一般公眾的接種將於4月展開。※ 非洲截至18日晚間,非洲確診病例累計370萬例,其中330多萬人康復,10萬人不治身亡。● 史瓦帝尼史瓦帝尼王國的國王恩史瓦帝三世19日表示,他在1月使用了台灣贈送的抗病毒藥物後,染患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已痊癒。● 南非在非洲各國疫情中,南非以149萬8766例確診居冠,4萬8708人不治。日前南非已開始第一批疫苗接種工作,醫護人員優先,總統拉瑪佛沙(Cyril Ramaphosa)與衛生部長姆希齊(Zweli Mkhize)也率先接種。● 摩洛哥摩洛哥目前疫情以將近50萬確診病例位居北非第一、非洲第二,有8524人不治。政府在收到第一批中國疫苗後,已於1月底開始施打疫苗。● 突尼西亞突尼西亞過去幾週因為新型變異病毒帶來的第二波疫情使確診人數激增,讓原已脆弱的醫療衛生系統雪上加霜。官員表示原定4月起接種疫苗,但因感染情況嚴重將提前於未來幾週內開始。● 埃及埃及人口約1億300萬,累計17萬5677例確診,1萬150人不治。政府已設法與國際藥廠達成協議,將於今年內進口1億劑疫苗。● 衣索比亞東非的衣索比亞人口約1億1000萬,以15萬179例確診名列非洲第5,其中2249人不治。政府計劃今年底以前為20%人口接種疫苗。
-
2021-02-20 科別.感染科
中部30多歲男住處鼠出沒 慘成今年第二例漢他出血熱
疾病管制署今公布,國內新增1例漢他病毒症候群出血熱病例,為中部30多歲男性,近期無旅遊史,活動地以住處及工作地周邊為主,住處附近有水稻田跟果園,曾有鼠類出沒。今年才剛過兩個月,就現兩例個案,是五年同期最高,與去年紀錄打平,但都是散發,沒有群聚疫情。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說,個案1月21日起陸續出發燒、頭痛、頭暈及背痛等症狀,1月24日就醫後收治住院,經通報檢驗確診。個案目前已出院,同住者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已前往個案住處周邊進行疫情調查、環境消毒、放置鼠籠及民眾衛教等防治工作。疾管署統計資料顯示,今(2021)年截至2月18日,國內累計2例漢他病毒症候群病例,個案住家附近均有鼠跡。2016至2020年同期數分別為0、0、0、0、2例;自2011年累計26例,性別以男性15例(占58%)較多;年齡則以40歲以上20例(占77%)為多,去年累積個案多達11例。莊人祥提醒,漢他病毒症候群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人類吸入或接觸遭鼠糞尿汙染帶有漢他病毒飛揚的塵土、物體,或被帶病毒的嚙齒動物咬傷有感染風險,漢他病毒出血熱感染後潛伏期為數天至兩個月。主要症狀為突然且持續性發燒、結膜充血、虛弱、背痛、頭痛、腹痛、厭食、嘔吐等,約第3至6天出現出血症狀,隨後蛋白尿、低血壓或少尿,部分患者會出現休克或輕微腎病變,並可能進展成急性腎衰竭,經治療後病況可改善。莊人祥提醒,「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是預防漢他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民眾平時應留意環境中老鼠可能入侵的路徑,家中廚餘或動物飼料應妥善處理,並清除家中老鼠可能躲藏的死角;餐飲業、市場攤販、食品工廠等應落實環境衛生。民眾如發現鼠類排泄物時,請佩戴口罩、橡膠手套及打開門窗,並以稀釋漂白水(100cc市售漂白水+1公升清水)潑灑於可能被汙染的環境,待消毒作用30分鐘後清除,由外往內擦拭汙染區域,再使用清水擦拭。
-
2021-02-1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冷到頭痛 中醫師建議:吹風機吹後頸可驅寒
強烈大陸冷氣團發威,寒風冷冽,全台冷吱吱,民眾務必做好驅寒保暖措施,避免著涼感冒,頭部吹到風引發頭痛不適。中醫師建議,可以拿吹風機吹頭部後方枕部兩側的風池穴、脖子後方的大椎穴,具有「驅散風寒」功效。「膀胱經」分布在人體頭部至背部,是防範風寒入侵的第一道防線。馬偕醫院中醫部內科主治醫師瞿瑞瑩表示,為避免天氣冷引起感冒等身體不適,冷氣團到來時,建議可以頭戴帽子、脖子圍上圍巾,並佩戴口罩,可以禦寒保暖。如果民眾保暖不夠,頭部被風吹到,感覺頭痛、著涼了,該如何緩解改善?瞿瑞瑩指出,可拿吹風機吹一下風池穴以及大椎穴兩大穴位。風池穴位於頭部後方枕部兩側,具有祛風解熱、清腦醒神的作用;大椎穴位於脖子後方隆起的最高點下方,具解表散寒、預防感冒、清腦寧神的效果。除了穿戴衣物保暖外,由內滋補身體也很重要,瞿瑞瑩說,短暫寒流來襲,民眾可煮薑湯喝來保養身體。生薑具有薑辣素,有驅散濕氣的效用;若為體質虛寒者,可煮老薑、乾薑湯,飲用後可溫暖腸胃,也就是所謂「溫中」效果。
-
2021-02-18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懶人包/台灣採購到哪些疫苗 到貨時間、防護力、副作用一次看
全球各地多國已開打新冠肺炎疫苗,台灣的進度也引起外界關注,帶大家一起來了解,台灣目前採購到的疫苗種類、到貨時間,與防護能力比較。●目前採購到的疫苗:約3000萬劑統計目前台灣共取得約3千萬劑疫苗,共透過三種管道,分別是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平台分配到的476萬劑,自行向藥廠購買的1000萬劑AZ疫苗以及505萬劑莫德納疫苗,及預購國產疫苗約一千萬劑。1.COVAX分配‧476萬劑:到貨時間2月至6月間,首批20幾萬劑AZ疫苗(韓國疫苗廠生產),最快2月底到貨、3月開始施打。2.向廠商訂購‧1000萬劑牛津/AZ疫苗:5至6月‧505萬劑莫德納(Moderna)疫苗:5至6月間分批到貨,將分送至22縣市的冰箱儲存備註:‧輝瑞/BNT疫苗:原先破局,BNT 17日晚間透過電子郵件發布聲明,承諾將向台灣提供疫苗。3.國產疫苗國內的疫苗廠總共有3家,分別為國光生技、高端疫苗、聯亞生技。目前已和其中一家進入二期的疫苗廠達成共識,簽訂購買5百萬劑,以及5百萬劑的開口合約。根據媒體報導,簽訂500萬劑國產疫苗合約指的是聯亞生技,而500萬劑開口合約,將視目前進入第二期人體臨床試驗的高端及聯亞疫苗。但對於記者詢問,陳時中不願意公布廠商名稱。●疫苗防護力與副作用防護力:綜觀目前3支普遍獲各國使用的疫苗,莫德納疫苗、輝瑞BNT的三期臨床試驗顯示保護力達94-95%。AZ疫苗方面,整體保護力平均約70%,先前臨床實驗中,發現接種間隔時間不同,防護力差距滿大,相隔分別23天和28天,防護力分別為62%和90%,但都是在第1劑之後的42天,產生防疫效果。隨後續新的資料陸續加入,也有一些紀錄顯示在對抗武漢肺炎南非變異病毒株上,功效顯著降低,對於輕度到中度感染僅有極小保護力,目前南非已宣布暫停這支疫苗接種計畫,顯示AZ相關數據持續在變動,但3支疫苗對於重症防範效果都不錯。目前台灣確定獲得AZ、莫德納疫苗,外界好奇優先接種的醫護是否可選擇廠牌。陳時中說,未來疫苗會按各族群優先順序開放接種,一個族群沒打完就往下繼續開放,若再有新的疫苗進來,仍然維持原本的優先順序,如果第一次對疫苗有疑慮、想晚點打也沒關係,優先順序都保留著。副作用:輝瑞/BNT疫苗、牛津AZ疫苗及莫德納疫苗,都是施打兩劑,價格的部份,AZ疫苗最便宜,每劑約台幣100員,莫德納則最貴,每劑最貴可以高達1千元。副作用部分,3家藥廠所公布的報告中,只有少數病人出現疲累無力、頭痛等副作用,嚴重副作用的發生率甚低。台灣將取得首批20萬劑牛津AZ疫苗,不過歐洲多國卻傳出醫護人員接種後出現發高燒、頭痛等副作用,法國及瑞典部分地區已暫緩施打。陳時中雖表示台灣對此高度重視,也會持續關注國外相關做法和數據,但國內醫護如何看待首批AZ疫苗,備受關注。●輝瑞疫苗 轉折去年宣布,台灣預計向國際洽購2000萬劑疫苗,其中約500萬劑透過COVAX取得,並再洽購1000萬劑AZ疫苗以及500萬「其他廠牌」疫苗,但這500萬劑疫苗究竟是什麼廠牌、何時簽約,遲遲沒有下文。2月17日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接受電台專訪時首度證實,原先的500萬劑就是輝瑞BNT疫苗,早在去年就和德國BioNTech公司直接洽購500萬劑疫苗,由於BioNTech公司將台灣在內的大中華地區代理權都授權給中國的上海復星醫藥公司,台灣在談判過程中,一路都很擔憂有外力介入,才遲遲未公布廠牌,但還是因外力介入,最後生變。不過今天出現轉折,路透報導,BNT公司承諾將向台灣提供疫苗,BNT和上海復星公司簽署協議,上海復星被授權專賣BNT研發的新冠疫苗,專賣地區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台灣,但上海復星必須給BNT公司8500萬美元(約台幣23億7581萬元)的授權費,並投資5000萬美元(約台幣14億元)給BNT公司。下午疫情記者會,陳時中也證實BNT17日晚間透過電子郵件發布聲明,承諾將向台灣提供疫苗,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我們當然是歡迎」。針對劑量是否是之前沒簽約成功的500萬劑,陳表示,本來上次合約已經要完成,各方面合約內容都已達成共識,只是我們送過去的合約有受到延宕,既然現在有表達善意,希望原來的合約可以繼續完成,劑量上和原來一樣。簽下來再跟大家報告。●要不要買中國大陸疫苗?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多次公開講述「不會購買中國疫苗」,近日卻提及如果有人對中國疫苗有興趣可推薦。面對疫苗不排除任何可能性,如果很多人願意打就會修法。鬆口考慮中國疫苗,態度明顯大改變,但陳時中18日表示自己態度沒有變過,「不是說一定要買。」陳時中強調,指揮中心對各國疫苗採購的態度一直是「安全有效、可以買、有人用」,且需經專家同意,中國疫苗不是說一定要買,「我們的態度沒有變過。」▌延伸推薦:【專題】全球新冠疫苗爭奪戰開跑 台灣起步早為何還落後
-
2021-02-18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愈晚愈冷低溫下探10度 中醫師推薦「驅散風寒」妙方
強烈大陸冷氣團持續發威,中央氣象局說,愈晚愈冷,最冷時間點在今晚到明天清晨。16縣市氣溫有下探10度以下的機會。民眾保暖不足易著涼,吹到風常感頭痛、不適,醫師建議,脖子後方有風池穴、大椎穴,可拿吹風機吹頸部、脖子,有驅散風寒之用。為預防天氣冷、身體不適感冒,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表示,「膀胱經」分布在人體頭部至背部,是防範風寒入侵的第一道防線,建議冷氣團到來時,身著圍巾、口罩、帽子等。然若民眾保暖不夠,頭部被風吹到,感覺頭痛、「涼到了」,能如何補救?瞿瑞瑩表示,脖子後方有風池穴、大椎穴,可拿吹風機吹頸部、脖子,有驅散風寒之用。除了穿戴衣物保暖外,由內滋補身體也很重要,瞿瑞瑩說,短暫寒流來襲,民眾可煮薑湯保養身體。她指出,生薑具有薑辣素,有驅散濕氣之用;若為體質虛寒者,可煮老薑、乾薑,溫暖腸胃,正是所謂「溫中」。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這波冷氣團將持續影響至明日清晨,在此期間北部及東北部感受偏冷並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早晚也冷,西半部日夜溫差大。據本報報導,今晚至明上午低溫區域分別為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台南市、宜蘭縣、花蓮縣有10度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
-
2021-02-18 科別.精神.身心
開工不想上班?上班無心? 快比對你是不是也有「收假症候群」
過年假期,在忙完拜拜、長輩拜年等大小事後,芬芬終於可以享受悠閒愜意的生活安排,把積存已久的追劇片單看完,但是隨著年假即將結束,芬芬只要一想到復工後又要回到被工作追著跑的忙碌日子,就覺得壓力好大、不想上班,心裡覺得好慌、心情低落,甚至有時會感到頭暈、胃口不好、睡不好。 收假症候群 頭痛、腹痛、無力是常見症狀連續假期結束前或是剛開工時,我們常常會聽到身邊的人抱怨提不起勁、倦怠,或是頭痛、腹痛、無力等生理不適症狀,甚至有些人持續的焦躁、憂鬱,對於工作感到抗拒,這就是所謂的收假症候群(Post-Vacation Syndrome,PVS)。 降低不舒適感 3招跟著做當從舒適、放鬆、多采多姿的生活型態,轉換回原本有壓力的狀態,尤其是預期即將要面對疲憊、苦惱的職場時,如此大的反差難免會覺得失落、沮喪,那我們該如何降低這些不舒服的感覺呢?以下提供幾個方法供大家參考: 1、調整作息建議在復工前幾天開始逐步調整至原來的作息習慣,避免熬夜,就寢前1小時儘量不使用3C產品,讓生理時鐘漸漸回到工作時的節律。例如:放假期間是9點起床,但平時需要7點起床上班的人,提前至8點45分起床,然後每次再往前調整15分鐘。 2、整理環境放假時又變亂的房間、旅遊回來仍擱放的行李箱、紀念品,不妨安排一些時間來洗滌衣物、整理房間,透過物品歸位的歷程,也讓自己的心慢慢沉澱下來;同時,準備上班所需的物件,避免開工時慌亂急躁地趕上班,影響心情。 3、提早規劃工作日程有時候,一想到還有很多事情等待我們去做就會想要拖延、逃避,可以試著列出待辦清單,擬定工作規劃,整理思緒的同時也就促使大腦啟動開機;並優先訂定可達成的目標,讓我們累積信心與成就感,增強持續完成任務的動機。此外,可於工作排程中間安插一些舒壓小活動,例如:離開座位起身去泡個咖啡、和同事小聊幾分鐘、簡單的伸伸懶腰等,將有助於效率提升。延伸閱讀: ·火腿蛋+大冰奶也NG! 營養師列愈吃愈想睡早餐搭配 ·上班族男比女更不健康! 醫師揭「3習慣」小心身體完蛋...你中幾項?
-
2021-02-16 科別.腦部.神經
腦動脈瘤無聲不定時炸彈 婦駕車陷昏迷醫籲控制血壓
14日年初三,在台東熱門景點池上伯朗大道有汽車衝入稻田,引起遊客圍觀。事後家屬說明,40多歲的女駕駛是因為腦部動脈瘤破裂導致昏迷才出事。花蓮慈濟醫院醫師許晉譯說,腦動脈瘤是「無聲的不定時炸彈」,好發在50到60歲,以三高慢性病患者為好發族群,若能控制好血壓,形成動脈瘤的風險就會下降很多。花蓮慈濟醫院高齡整合照護科主治醫師許晉譯表示,動脈瘤最主要形成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血管壁相對脆弱,第二個是失控的高血壓造成血管向外突出。血管脆弱有可能是先天基因問題,後天原因也常跟動脈硬化有關,而動脈會硬化,與抽菸、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年紀大等原因有關係。不過,即使患者年紀大或者血管壁相對比較脆弱,只要好好控制血壓,形成動脈瘤的風險就會下降很多。動脈瘤的好發年齡約在50至60歲,三高慢性病患者尤其是有抽菸習慣的人為好發族群,許晉譯強烈建議三高慢性病患者戒菸,避免這個有多重危害性的隱形殺手。此外,血管長期處於發炎狀態者,例如某些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血管壁相對較為脆弱;還有有動脈瘤家族史的人,特別是一等親之內,都要格外留意有沒有這類疾病的可能。許晉譯說,動脈瘤不一定會破裂,動脈瘤的大小、形狀、位置、血壓是否獲得控制,是否戒菸,都是影響動脈瘤破裂的關鍵因素。平均來說,每100位動脈瘤患者,每年大約有1位患者動脈瘤破裂,如果控制得好,動脈瘤破裂的風險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高。多數動脈瘤患者都沒有症狀,只有少數人有頭痛或者複視的症狀。若擔心自己患有動脈瘤,可以透過健康檢查方式做評估。許晉譯提醒民眾平常保持規律的的生活作息、多運動維持血管彈性,有三高的慢性患者要別注意控制高血壓,且強烈建議建菸,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可以降低動脈瘤產生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