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6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音樂
共找到
803
筆 文章
-
-
2020-11-26 養生.家庭婚姻
《后翼棄兵》金句集合 「經驗告訴我,一個人的專長不見得是最重要的」
近期在Netflix剛上映便獲得熱烈討論的美劇《后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由安雅.泰勒-喬伊(Anya Taylor-Joy)飾演女主角貝絲.哈蒙(Beth Harmon),一名從小在西洋棋領域就極具天賦的女孩,劇情從一開始貝絲能輕而易舉地從棋賽中脫穎而出,到中期貝絲對自我的失控崩壞,以及最後貝絲如何從挫折中走出、重新振作成為棋王。貝絲.哈蒙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生母及養母回顧貝絲的一生,可以發現在她的生命中,有兩個影響她最深,同時對她極為重要的女人,分別是她的親生母親與後來領養她的養母;前者建構了貝絲年幼時期的世界觀,後者則對貝絲成年後的行為舉止影響頗多。自從親生母親從車禍中逝去後,貝絲仍經常會在某些時刻想起某些母親說過的話,為了不讓自己一直想起有關母親的傷心過往,貝絲開始沈迷服用兒童鎮定劑,開始服藥後,貝絲發現這似乎有助於她在腦海中釐清西洋棋的技法,也導致她日後對藥物的成癮;貝絲被領養後,發現養母習慣藉由酒精麻痺自己面對失去丈夫的悲傷,這讓貝絲在日後遇到挫折時,也有倚賴酒精的習慣,試圖用酒舒緩壓力。然而,不論是藥癮或酒癮,都是促使貝絲逐漸走向自我崩壞的原因之一。《后翼棄兵》媽媽智慧金句大集合!貝絲的世界觀從小由親生母親建構而成,而親生母親和陪伴她在西洋棋比賽生涯初期參加各種大大小小比賽的養母,兩人對貝絲所講過的話,都是成就這位西洋棋少女的關鍵,就讓我們看看貝絲的「媽媽智慧金句」有哪些吧!1. 享受人生,善待自己,勇於冒險。貝絲的養母和貝絲前往墨西哥市參賽時,提議貝絲在比賽前一天多去外面走走,而不是一昧待在房間研究棋局,然而,面對賽事謹慎小心的貝絲絲毫聽不進去,讓養母不禁對提醒貝絲必須審視自己,並說西洋棋不是她的一切。「經驗告訴我,一個人的專長不見得是最重要的。」「那重要的是什麼?」「生活和成長。享受人生,善待自己,勇於冒險。」2. 最強的是那些不害怕孤獨的人。貝絲的媽媽曾對她說:「黑暗沒什麼好怕的,事實上,我甚至可以說什麼都不用怕,不管在哪裡,最強的是那些不害怕孤獨的人,妳要擔心的是其他人,他們會對妳下指導棋,連妳的感受都要管,很快地,妳已經傾注一生在追尋,別人要妳尋找的事物,總有一天妳會孤身一人,所以妳必須了解如何照顧好自己。」這番話深深影響貝絲的一生,事實上,貝絲對外表現得多麼堅強獨立,就代表她的內心有多焦慮脆弱,貝絲幼年時期沒有被親生母親補足的成長空缺,恰巧也是貝絲喜愛西洋棋的原因,貝絲曾在一場雜誌採訪表示:「唯有64個黑白格子,令我感到安全與掌握。」下西洋棋讓貝絲感到十分安心,因為唯有在這64格黑白相間的棋盤格裡,她可以掌握一切將要發生的事,宛如置身另一個世界。3. 男人會找上你,想調教你,這不代表他們比你聰明。他們大多很駑鈍,但這樣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他們可能會示範所謂正確的做法,只管讓他們吹噓,但妳就照自己的感覺去做。」貝絲親生媽媽的這番話,也造就貝絲向來我行我素的性格,甚至在西洋棋界被稱作「直覺型棋士」。4. 只有堅強的女人才能獨立自持。「只有堅強的女人才能獨立自持,在現今的社會,人們很容易就會妥協,就為了說他們有點本事。」不論是貝絲的親生母親或是領養她的養母都有著悲傷的過往;生母原來是有錢人家的女兒,數理方面的知識份子,卻在生下貝絲後,被早已有家室的男人拋棄,同時也被家裡斷了金源,於是獨自一人扛起照顧貝絲的責任,兩人在拖車裡住上好一陣子。至於貝絲的養母則活在傳統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她端莊賢淑,踏入婚姻後便埋沒自己的音樂夢,甚至說服自己不是因為被限制、不能去實現,而是因為她在表演時會怯場,然而,不斷藉口出遠門出差的丈夫,最後還是跟她離了婚,僅剩貝絲和她互相做伴,但她也願意為貝絲試著做個好母親。文/林俐佩 圖片來源/翻攝自女人迷、鏡週刊※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后翼棄兵》媽媽智慧金句大集合!「總有一天妳會孤身一人,所以妳必須了解如何照顧好自己」
-
2020-11-26 新聞.健康知識+
太少跟人面對面說話、常戴耳機⋯⋯小心 5 個習慣有害大腦,讓你越來越笨
大腦,是我們身上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因為它掌管了我們的感官、記憶、思考、情緒等,一但大腦效能變差,我們的工作表現、生活能力也會受到影響,甚至開始有情緒上的問題。注意以下五個有害大腦的生活習慣,就能讓它永保年輕。1. 不動反而大腦讓更疲勞 我們以為運動是件累人的事,但事實上,不動才會讓大腦更疲憊。久坐會影響大腦某些神經的形狀,甚至導致憂鬱、焦慮等情緒症狀,UCLA 最新的研究甚至指出,久坐會讓大腦負責記憶的區塊萎縮,讓記憶力衰退。因此,養成動一動的習慣,對於大腦效能的維持至關重要,無論是走路、伸展都可以。2. 多工智慧型手機就像一把瑞士刀一樣多功能,滿足我們生活中很多需求。於是我們邊走路邊傳訊息、邊回 email 邊和同事聊天、邊排隊時邊聽著財經 Podcast,但是,這樣的多工其實會減低大腦的效能。麻省理工的神經學家 Earl Miller 表示,人並不可能真的同時做兩件以上的事,我們只是在不同的行為和作業中不斷切換而已,每切換一次,對大腦來說都是一種耗能,因此,練習一次專心在一件事上,對於大腦健康會更有益。3. 資訊爆炸這是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 一下子收到某電商平台傳來的折扣訊息,一下子又收到 Facebook 的好友新貼文通知,但大腦的容量有限,無法容納這麼多的資訊量。英國格雷舍姆學院心理學教授曾做過一項研究,發現人在專心狀態中被突如其來的 email 通知打斷,對認知能力的影響,相當於智商降了 10 分。因此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減法哲學,過濾掉不需要知道的訊息,就像吃飯只需要足夠的營養和熱量即可。4. 減少與人面對面談話科技的進步,讓我們可以透過一支手機完成人與人的溝通,即使和朋友約出來吃飯,很多時候也是各自滑各自的手機。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減少與人當面的接觸,對大腦是有負面影響的。密西根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只要和人面對面談話十分鐘,對記憶力、認知能力都有提升效果。無論科技發展得如何,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和連結都是無法被取代的。5. 過度使用耳機隨著近幾年 Airpods、藍牙耳機約來越風行,無論是通勤、做家事還是走在路上,我們都能隨時隨地聽音樂或聽 Podcast,隔絕外界的嘈雜。但是,長時間戴著耳機,尤其是在音量很大聲的狀況下,會讓我們的聽力提早退化,一但聽力退化,在溝通上的理解能力就會開始變弱,因此適度讓耳根清靜非常重要。參考資料:1.《Bussiness Insider》:7 bad daily habits that can damage your brain health and cognitive function, and how to break them2.《Pharmi Web》:7 Brain Damaging Habits You Should Stop Doing Right Now※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太少跟人面對面說話、長時間戴著耳機⋯⋯小心 5 個「有害大腦」的壞習慣,讓你變得越來越笨
-
2020-11-22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記錄一場別開生面的晚宴
家父是典型的讀書人,作為開業醫師,他除了自己讀書,也用行動支持學術及藝文。父親的門診病人很多,他不管病人官作多大,錢賺多少,全部一視同仁。但是碰到教授、作家、音樂家或畫家,父親會優先看診。父親的理念是作官的賺到權力,商人賺到錢財,「讀書人賺到人格」。因認為人格比權力或者錢財重要,父親總訓勉子女要作讀書人。外公外婆對父親「唯有讀書高」的觀念無法苟同,經常抱怨「狀元子好生,生意囝歹生」,我遂以為作生意只能靠天才,不必讀書也不用努力。我對生意人的誤解還有另一個原因,我讀小學時最要好的同學父親從商,我常去他家玩,看到同學父親每晚應酬,跑酒家。從沒看過同學父親讀書,我更認定作生意果然不需要學問。出社會之後,有幸認識許多商界人士,發現我的認知完全錯誤。從商如果只是作小生意,確實透過自我學習,就足以成功;但想要作到企業家,就沒那麼簡單。最近參加一個集團為了感謝下游廠商籌辦的餐會,讓我對企業家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餐會所有流程包括來賓與主人合影,熱舞冠軍表演,下游廠商錄影恭賀等等,都安排得非常細膩。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集團董事長化身「教授」,把舞台當講堂,分析冠狀病毒疫情對產業的影響,開始就說「前途崎嶇不平」,因為這一年的全球大事,包括:新冠肺炎疫情、美股熔斷、原油價格跌到負數、東京奧運延期、美中對抗、香港通過國安法、中印對峙等等,都是利空消息,而唯一的好消息是Space X成功發射載人太空船。接著,董事長分享他的觀察。疫情帶來的大封鎖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影響,物流斷鏈、人材斷需、金流震盪,主要國家經濟預測向下修正,國外著名品牌相繼宣佈倒閉,卻也有異軍突起的項目,一般零售業業績下降13%,線上購物卻成長23%,疫情將持續影響市場。台灣慶幸防疫成功,加上三倍券效應,零售業營收不致過度波動,但消費者習慣改變。例如原本買服裝前的試穿,疫情期間80%消費者不願進店試穿,希望能有數位虛擬服務。數位化愈來愈重要,數位化能回答消費者如何得到產品的消息、偏好什麼產品、喜歡在何處採購以及採購經驗。數位化、智慧化的發展結果會有無接觸的購物,這其中誰會是贏家呢?能夠提供顧客滿意的體驗,才會有好的銷售成績。未來的一年疫情極可能持續影響世界,商家無法以過去的模式營運,建議強調誠信及安全,提供方便購買而且豐富的品質。最後,董事長講課以美國史托戴爾將軍的話作結語:「你必須勇敢面對殘酷的現實,但是無論情況如何惡劣,你永遠要保持必勝的信念。」晚宴的高潮是分公司的店長揮舞各店的旗幟站在舞台上報告業績。逆境之中業績成長的店長,受到董事長的讚美;偏鄉以及艱困的營運站,董事長也替店長找理由解釋,台下的賓客們全都上了寶貴的一課。此種經驗對我是初次體驗,感覺受到啟發及激勵,謹以此文作為紀念。
-
2020-11-20 癌症.大腸直腸癌
「醫師其實沒有比一般人健康」健檢名醫抗癌14年的領悟
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抗癌十四年,他在38歲那年得到大腸癌第三期的診斷,領悟到「醫師其實沒有比一般人健康」這句話是真的, 此後改變生活型態,投入預防醫學,以下是他的分享:以前當開業醫師時,我是永遠滿診「拚命三郎」,病人從早看到晚,買了早餐到下午都沒吃是日常,38歲那年,一份「大腸癌三期」診斷報告,彷彿老天爺讓我抽取命運、機會卡,找回更滿意的生活,翻轉我對健康認知,用餘生讓更多人享受「那每個年紀能達到的最好狀態」。十多年前,當時醫師絕大多數將重心放在治療疾病,多數醫師知道均衡飲食、調整作息的重要性,但大家還是從早忙到晚,「醫師其實沒有比一般人健康」這句話是真的,在確診前,我其實已發現自己糞便有出血現象。但醫師面對患者和面對自己不同,看到病人糞便潛血,一定耳提面命要他去檢查,但自己遇到,我自行診斷應該是痔瘡。我清楚記得,38歲生日剛過,我去做了一次健檢,結束後我到診間聽報告,「你疑似有大腸癌」聽那名醫師說出這幾個字後,我什麼反應都沒有。我只回應了一句「喔!大腸癌,我檢查做完了,可以回去嗎?」直到回到家,才真正意識到發生什麼事。當下我最先打了一通電話給專攻大腸癌的醫學院同學,詢問對方意見。我掛掉這通電話後,想起自己上有父母下有妻小,「說不害怕是假的。」心情最糟糕的階段是確診後一、兩天,因為我不確定是早期癌還是末期,在拿到健檢中心的轉診報告後,我隔天就到大醫院進一步檢查,當初最怕診斷期別是第四期,「等待結果是最煎熬的,未知是最恐懼的。」直到確定自己是第三期,心中的一顆大石頭才緩緩放下。後來一位腫瘤科同學跟我說,他估計大腸癌第三期五年存活率有五成,這消息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劑,再加上生病期間許多貴人、老師親自上陣為我開刀切除癌細胞,大學同學擔任我的主治醫師、在藥廠的同學也幫我找到很好的藥物。我漸漸坦然接受、對康復抱有信心,連妻子都說,我的優點是即使罹癌,也不會對旁人發脾氣。今年是我抗癌第十四年,在這段期間,我常常告訴自己,生病不是犯罪,但要承認過去生活確實有做得不好的地方。那份「大腸癌三期」的診斷報告,讓我學到教訓,正視生活需要做出改變。我從肉食主義者變身均衡飲食主義,花更多時間運動,跟以前在診所的拚命三郎作息比起來,我更滿意現在的生活型態,行醫理念也因罹癌而改變。以前在診間,我只要求患者從有病進步到沒病,但我完成大腸癌療程,回到職場的第一件事是關掉診所,轉換跑道投身健檢領域。十多年過去,我在臨床發現,一般民眾在35歲之後,多達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開始出現大腸瘜肉。「瘜肉不一定會變成癌症,卻是風險。」我認為這是一場只能贏不能輸的賭注。加上近年多位藝人在30多歲就確診大腸癌第三期,我開始建議民眾25歲後開始預防健檢。健檢不只是為了避免罹癌,更應該追求「健康」,是讓每個人在自己當下的年紀,達到最好狀態,更加傾聽身體的聲音,及時調整生活型態,擁抱健康快樂的人生。名醫檔案/洪育忠現職: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安診所 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專長:預防醫學、健康檢查、慢性疾病診療、體重控制、常見一般疾病診療興趣:騎腳踏車、聽音樂、寫字經歷: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家醫科主任醫師、耕莘醫院家醫科兼任主治醫師、祐誠診所院長醫學辭典/大腸癌大腸癌連續12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大腸癌患者不論男女,以60至79歲最多,但各年齡層都有,40歲以下大腸癌患者約占6%,以我的門診為例,年齡最小的大腸癌患者是十多歲的國中生。大腸癌治療進步,副作用低,但愈年輕的患者愈容易復發。年輕人免疫力強,卻出現沒能殺死的癌細胞,代表癌細胞特別「厲害」,攻擊可能又快又猛。但大腸癌是最可能預防的癌症之一,有五成大腸癌可透過調整飲食、運動與避免肥胖來預防,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二至三成。一般民眾50歲以上,建議每兩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有家族史者可於45歲起,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或大腸鏡檢查。諮詢專家/台大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梁金銅整理/記者陳婕翎
-
2020-11-20 養生.樂活人生
退休第1天爽,10天後度日如年...是你搞錯「這關鍵」!樂齡教授:你要的其實不是休息
退休第一天做什麼?美國退休人協會曾在官方網頁發表過一篇有趣的文章, 標題是:「退休第一天做什麼事?」(What to do on your first day of retirement?)這篇文章列出了幾點建議,包括:睡到自然醒、到附近咖啡座享受一頓豐富早餐、開始去做一直想做的事、打電話邀請已退休的朋友一起餐敘等等,但文章也特別提醒一點:不要去公園的板凳上發呆。很多人在退休的第一天心情特別好,「哇,終於解放了、終於自由了,從此不必再看老闆的臉色了!」不過,這種好心情通常只維持了三天、五天、十天, 接下來,面對大把空出來的時間,開始感到閒得發慌,每天從早餐等到晚餐,從黑夜熬到天明,益發覺得度日如年。別讓退休成為一場悲劇《樂在不工作》(The Joy of Not Working: A Book for the Retired, Unemployed and Overworked)的作者、加拿大退休達人爾尼‧柴林斯基透過研究觀察,發現一個明顯的事實,絕大多數人在退休之前,往往都會心神嚮往那種再也不需要辛苦工作的時光,把「擁有大量閒暇時間」當作終極目標。然而,許多人卻也犯了相同的錯誤:還沒有做好準備去面對充裕的休閒時間,就一頭栽了進去!「這是一種對生活的錯覺, 錯把退休當成工作壓力的避難所,」爾尼‧柴林斯基一針見血地指出,「即使在財力、體力各方面都有足夠的條件,但如何排遣休閒時光卻變成最大的負擔。」這並非危言聳聽,美國做過統計,男性在退休時期的自殺率比其他任何階段高出四倍。爾尼‧柴林斯基做了一個簡單的結論:「無法退休是一個悲劇,但如願以償退休,也可能是一個悲劇。」往心的方向前行奧斯卡金像獎影帝傑克‧尼克遜(Jack Nicholson)2002年主演過一部電影《心的方向》(About Schmidt),故事一開始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66歲的施密特先生(Warren Schmidt)在退休前夕的最後一天上班日,枯坐在已經打包妥當的辦公室裡,雙眼瞪著牆上的掛鐘倒數計時,當指針卡在下午六點整,施密特先生提起公事包,走出門,正式告別他的工作生涯。施密特先生開始賦閒在家,整日無所事事,頗感無聊。他每天依舊維持七點起床,陪伴他的是一成不變的填字遊戲和結褵多年的老妻。不料,隔了沒多久, 妻子突然無預警心臟病發作猝死,讓他的生活顯得更加冷清孤單。施密特感覺需要找點事情做來改變生活,於是決定贊助慈善機構,認養一名非洲孤兒恩度古(Ndugu),並經常提筆寫信給恩度古。某天,施密特臨時起意,回到從前上班的場所,主動提議要給他的年輕接班人一些「指導」,卻是換來一桶冷水,年輕人不感激、也不領情。施密特熱臉貼冷屁股,帶著失望的心情獨自駕著休旅車去旅行。他去了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勾起很多回憶,也順道去探望女兒和女婿,發現女兒的婚姻並不幸福,平庸的女婿和不怎麼和睦的家庭氣氛,他雖然對女兒的未來擔憂,但也使不上力,女兒甚至嫌他多管閒事。 一種「強烈不被需要」的失落感深深籠罩在施密特身上。旅途中他不停地寫信給非洲孤兒恩度古,叨叨敘述著無趣的生活和困惑。旅行結束歸返,施密特回到家,意外收到恩度古的回信,信中並附上一幅天真無邪的圖畫「大手牽小手」,大手代表施密特,小手則是恩度古,看著那些真情流露的文字和充滿童真的色彩線條,施密特頓時淚如雨下。電影最後的鏡頭停格在施密特先生臉上的表情:原本的一張苦瓜臉,剎時轉變為開懷笑臉。施密特先生認真工作了一輩子,卻從未想過不工作的時候要如何好好生活。 恩度古讓他重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當他不求回報地為他人付出,結果得到正面回饋,並且讓他深感被人需要,施密特那顆漂泊游移的心,最後在一名從未謀面的非洲小男孩身上找到停駐點。臺灣從2016年起,平均每年增加十萬名從職場退休的「施密特先生」, 你認為他們都準備好如何面對接下來的人生嗎?很不幸,並沒有,絕大多數人就像施密特一樣,那顆心始終遊蕩漂泊,找不到停駐點。當然,不可能大家都去認養非洲孤兒,但總得找些什麼事情做做,才能「消化」大把空閒的時間。現年已71歲的退休達人柴林斯基,列出了一張清單,建議從事一些較積極的活動,包括寫作、閱讀、運動、跳舞、散步、繪畫、演奏音樂、到社區大學選修課程等等,因為這類活動能讓人四肢與大腦並用,比起看電視、滑手機這種消極活動更令人感到興奮與滿足,也可以維持較佳的身心狀況。柴林斯基建議,年過50或60歲、甚至70或80歲,還是應該選擇積極的生活方式,只要不是四肢無法動彈,都不該拿年齡當藉口,不該放棄積極的活動,否則不是歲月催人老、而是歲月催人懶!你呢?退休第一天要做什麼?心的方向要往哪裡去?如果你喪失了追求積極生活的態度和興致,絕對是因為懶惰造成的!書籍介紹樂齡的幸福課:設計你的下半場人生 作者:魏惠娟、王梅 出版社:四塊玉文創出版日期:2020/08/07作者簡介魏惠娟: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教授、高齡教育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在大學設置全國第一個以教育與學習為主軸的高齡研究中心;2008年,建立教育部臺灣樂齡學習的理論、架構與培訓機制,持續倡議「學習」是關鍵的活躍老化策略;2015年,開始專注於樂齡人生設計課程與研習的開發;2019年下半年,在嘉義縣香草山樂齡休閒農場推出一個被譽為「星級」的樂齡學習與照顧據點,迄今仍不斷研究開發能夠「強體」與「活腦」的自主健康管理課程。有「臺灣樂齡學習之母」的稱號。延伸閱讀: 從此不生病!跟日本名醫學「讓內臟變年輕」10法則
-
2020-11-20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糞便出血以為痔瘡!大腸癌三期翻轉我對健康的認知!
以前當開業醫師時,我是永遠滿診的「拚命三郎」,病人從早看到晚,買了早餐到下午都沒吃是日常。38歲那年,一份「大腸癌三期」診斷報告,彷彿老天爺讓我抽取命運、機會卡,找回更滿意的生活,翻轉我對健康認知,用餘生讓更多人享受「每個年紀能達到的最好狀態」。醫師忙碌 沒比一般人健康十多年前,當時醫師絕大多數將重心放在治療疾病,多數醫師知道均衡飲食、調整作息的重要性,但大家還是從早忙到晚,「醫師沒有比一般人健康」,在確診前,我其實已發現自己糞便有出血現象,但我自行診斷應該是痔瘡。38歲生日剛過,我去做健康檢查,結束後到診間聽報告,「你疑似有大腸癌」當時我什麼反應都沒有。我只回了一句「喔!大腸癌,檢查做完了,可以回去嗎?」回到家,才真正意識到發生什麼事。當下打電話給專攻大腸癌的醫學院同學詢問意見,掛掉電話後,想起自己上有父母下有妻小,「說不害怕是假的。」老師為我開刀 同學主治心情最糟糕的階段是確診後一、兩天,因為不確定是早期還是末期,我隔天就到大醫院進一步檢查,「等待結果是最煎熬的,未知是最恐懼的。」直到確定是第三期,心中的一顆大石頭才緩緩放下。一位腫瘤科同學說,大腸癌第三期五年存活率有五成,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劑,再加上有貴人、老師親自上陣為我開刀切除癌細胞,大學同學擔任我的主治醫師、在藥廠的同學也幫我找到很好的藥物,我漸漸坦然接受,對康復抱有信心。從肉食變均衡 花時間運動今年是我抗癌第14年,在這段期間,我常告訴自己,生病不是犯罪,但要承認過去生活確實有做得不好的地方。那份「大腸癌三期」的診斷報告,讓我學到教訓,正視生活需要做出改變。我從肉食主義者變身均衡飲食主義,花更多時間運動,跟以前在診所的拚命三郎作息比起來,我更滿意現在的生活型態,行醫理念也因罹癌而改變。建議25歲後 開始預防健檢以前在診間,我只要求患者從有病進步到沒病,但我完成大腸癌療程,回到職場的第一件事是關掉診所,轉換跑道投身健檢領域。十多年過去,在臨床發現,一般民眾在35歲之後,多達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開始出現大腸瘜肉。「瘜肉不一定會變成癌症,卻是風險。」這是一場只能贏不能輸的賭注,建議民眾25歲後應開始預防健檢。健檢不只是為了避免罹癌,更應該追求「健康」,是讓每個人在自己當下的年紀,達到最好狀態,更加傾聽身體的聲音,及時調整生活型態,擁抱健康快樂的人生。洪育忠現職: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專長:預防醫學、健康檢查、慢性疾病診療、體重控制、常見一般疾病診療興趣:騎腳踏車、聽音樂、寫字經歷:●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家醫科主任醫師●耕莘醫院家醫科兼任主治醫師●祐誠診所院長
-
2020-11-17 養生.無退休時代
陳文茜8年來接連住院,去年又罹肺腺癌!一張「重大傷病卡」讓她悟出人生最後結局
編按:罹患肺腺癌後,讓她明白,生命輕如雲。生命的紙或許已褪白,但非純白,留下殘存的墨痕;紙也早已不平整,但留下一道道摺痕。我們的一生都是回不去的進行式,如果好好想著愛,就不用怕凋零。關於愛,關於生命,關於你,關於我,陳文茜畢生最深情的一次書寫。她說,盼有一天,回看往事,可以像目睹雲朶飄過般,輕輕地、慢慢地,終而散去。願我走的時候,心如星空疾病,是我一生的朋友。死亡,是我熟悉的路人,我和它擦肩而過已太多次。我不會奢望自己還有「十年」歲月,我的目送,是對自己生命旅程最後的目送。我想的不是如何布展我的喪禮,那已經與我無關。我明白歲月不斷加添我的疾病,過去我一次又一次從鬼門關前溜了。但總有一天,我會被它抓住,我不會一直那麼幸運。所有童話的結尾處,都布設了謎語。有的殘酷,有的令人迷醉。我自2013年起,年年住院,年年動大刀,康復愈來愈慢。我剩餘的人生,正如童話故事中的兩種結局。一個知道自己老了,修鍊靈魂,靜心等待死亡。另一個態度:我離插管、敗血、尿袋、昏迷的狀態還有很長的路,還很遠。是的,我年長了,老了,大病了,但我仍可以抓著一定的青春心態,逆襲人生。至少最後一夜前,我要活得如飛舞彩蝶,絕不哭倒在露濕台階。我本不是石塊,何必隨著時光沉落。小嫻,妳曾閱讀德裔美籍作家塞繆爾‧厄爾曼(Samuel Ullman)七十多年前寫了一篇只有四百多字的短文〈青春〉(Youth)嗎?它首次發表立即引起轟動,讀者們把它抄下來當座右銘收藏,喊著「老兵不死」的麥克阿瑟將軍在指揮太平洋戰爭期間,辦公桌上也始終擺著〈青春〉影本的鏡框。其中一段:青春,並非人生旅程的一段時光,也並非粉頰紅唇和體魄矯健。它是心靈的一種狀態,是頭腦的一個意念,是理性思維的創造潛力,是情感的勃勃朝氣,是人生春色深處的一縷東風。青春,意味著甘願放棄舒適去闖蕩生活,意味著超越羞澀、超越怯懦的膽識與氣質。所以六十歲的男人可能比二十歲的小夥子,更擁有這種膽識與氣質。沒有人僅僅因為時光的流逝,而變得衰老。人只是隨著理想的毀滅,才出現了老人。歲月可以在皮膚上留下皺紋,卻無法為靈魂刻上一絲痕跡。憂慮、恐懼、缺乏自信,才使人佝僂於時間的塵埃中。無論是六十歲還是十六歲,每個人都可以被未來所吸引,都可以對人生路途中的歡樂,懷著孩子般無窮無盡的渴望,奔跑。我喜歡這段話,因為它一語道破了組成「老」這個字的充分條件。它不是表面的年齡,它是對渴望勇敢地追求,對恐懼一腳踢開的魄力,它是回到孩子般的純真,並且具備膽識地與時光同行。既然我已看見生命之波最後的幾片玫瑰花瓣,我想告訴過往飛逝的年華:去吧!不斷地去吧!抱歉,我從此不再理你。過往,只是記憶。不是滄桑,不是傷痕,更非衰老!我在心頭種了一朵青春的鮮花,誰也別想摘掉!我不會否認歲月有灰燼,但我的靈魂還有火焰!我不會無視歲月殘痕,但我的心仍有等待!當我病了,老了,人世間所有的聚散離合難免會有一點感傷。它帶著一點滄涼,帶著一絲柔情,也帶著年輕時候不能明白的急切。就這樣嗎?我將帶著這些遺憾,筆直、冷靜、無聊地走向死亡嗎?親愛的小嫻,大病一年之後,領了什麼「重大傷病證明卡」,我更不願被感傷淹沒,不願向歲月折服。我告訴自己去愛吧,像沒有明天的去愛。去告白吧,丟掉渾身練就的武裝尊嚴,去告白吧。因為我的明年、我的後年……可能再也沒有機會這樣做。它當然可能毫無結局,但誰又要結局呢?因為人生真正的結局是死亡,是告別。在告別之前,塵世中,找一個人,或找幾個知心朋友相依相伴,終究是幸福的。小嫻,這是你的一段話:夢,很遠沒關係,仰望夢想也是幸福。我仰望滿天星斗,那裡有已經死亡的星球,它們是千年前捎來的問候,閃爍著,欲語還休。那裡還有今夜剛剛升起的明月,柔情眷戀大地,也眷顧大地之上無以計數的我們。只要抬頭仰望,月娘始終相伴。即使黑烏烏的雲朶遮住了她,我們也知道她永遠都在。李白的詩,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當我病了,老了,我比四十、 五十歲的我更相信青春。把哀嘆憂愁,留給不知生命時時刻刻逝去的中年人吧。當我病了,老了,我想在心裡保留一個地方,獨自待在那兒,讓我可以在那裡愛,即便不知道愛什麼,不知道愛誰,也不知道怎麼愛,愛多久。但我要學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而且唱著I Am Every Woman,我是每一個不同年齡女人的組合。我的心中永遠保留一個等待的地方,別人知不知道,領不領情,無所謂。至少我不是未死之前,已成僵屍,筆直地走向死亡的女人。我仍要等待愛,不是為了愛誰。因為我等的是它:愛,而不是一個特定的人。我不會虛度最後的年華,我的生命已經褪色,生命很快地就會拋棄我。不需要我自己多添柴火,加速它的燃燒滅亡。在我成為灰燼之前,我將擁抱一切,如擁抱滿天星斗。願我走的時候,往事如星空,心也如星空。最後我看到的光,不是一片黑暗,而是閃閃發亮的星斗。書籍介紹書名:終於,還是愛了作者:陳文茜出版社:有鹿文化出版日期:2020/06/05作者簡介/陳文茜曾經年輕,不認老去。曾經從政,瀟灑告別權力。曾經文藝,不躭溺文藝。她的書寫包含世界財經、國際政治、小品散文、女性與愛情、生活感悟及哲學思辯。人生橫跨學術、電視主持人、廣播主持人、作家、藝術策展人。曾授課台灣大學財經系教授「小人物的國際政治」,在政治大學文學院擔任講座教授,在東海美術研究所教授「儀式美學」,在亞洲大學擔任講座教授至今。李敖曾經笑她,除了沒唱歌仔戲什麼皆包辦。她回李敖:至少擔任過EMI唱片公司台灣總經理,而且主持一檔「文茜的音樂故事」。問文茜為什麼轉折如此多的人生,她的答案:我只有一生。問她為何活得和許多女人不同?她説:女人的責任就是悦己。成為公眾人物的她,只為自己打扮,不為他人眼光穿衣。文茜的座右銘:亂世中,老去時也要當佳人。延伸閱讀: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胃腸肝膽科醫師:早餐我絕不吃的4種食物
-
2020-11-15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暖心臺北 友善共好 市民當失智友善天使
臺北市除了是高齡友善城市,同時努力建立失智友善環境。隨年齡增長失智症發生機率越高,依失智症盛行率推算,臺灣65歲以上每12人即有1位失智症者,而80歲以上每5人即有1位失智症者。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長黃世傑表示,預防失智症、早期篩檢發現失智個案,與促進長者健康,是臺北市在失智友善的施政重點。黃世傑指出,臺北市在 2019年率先全臺推出第一部「臺北市失智症行動計畫」,包含七大策略、15項行動方案,其中運用四個面向營造失智友善社區,包含「友善居民」、「友善組織」、「友善環境」及「友善參與」。友善居民衛生局與民政局合作,訓練9,600位里鄰長扮演「失智友善特使」角色,除提供失智症正確知識外,更宣導「看(有無異狀)、問(詢問從哪來、要往哪去)、留(延長停留時間)、撥(撥打110或家屬)」友善協助失智症者4步驟,並由里鄰長再傳遞知識予民眾,讓社區民眾都能成為「失智友善天使」。同時,國中小學生、志工、公車駕駛員、基層員警、消防同仁、健康職場、替代役男及大學生等也都是失智友善觀念的種子。近年衛生局也拍攝短片、線上知識挑戰、園遊會、電影、全民徵稿、廣播等,接觸不同族群,目前臺北市約260萬人口,已觸及13萬5,554人接受失智症宣導。臺北市持續精進宣導策略讓更多民眾認識失智症,加入建構失智友善社區行列。友善組織失智症者的日常活動場域也包括了餐廳、賣場、學校、公車業者、社區藥局、藝文場館等,因此只要店家負責人或員工接受認識失智症課程,支持失智友善理念,即可成為友善組織。當在社區中發現疑似失智症者時,便可以提供協助,而失智症者也能在失智友善組織擔任例如咖啡助手、至量販店擔任一日店長、參與園藝治療,發揮所長。失智友善組織資訊可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建置的「守護記憶友善社區」網站找到完整資訊。友善環境失智症者可能出現幻覺、空間感變差等症狀,為了讓環境更符合失智症者的需求,臺北市2018年以中正區作為試辦點,邀集通用設計及失智照護專家,提供社區小規模修繕建議,包含圖像化指標、避免玻璃或鏡面反射、建築體增加對比色更具空間感。今年還首創發展「高齡暨失智友善賣場檢核需求調查表」,結合3大賣場推動「高齡暨失智友善賣場」,由專家及失智症者實際至賣場,從流程至硬體進行建議與實地輔導,逐步建立友善失智症者的生活空間。友善參與臺北市已在中正區、大同區、松山區、大安區與中山區推動失智友善社區,目標是12行政區發展各區特色。而12區的健康服務中心以及37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都會定期舉辦失智症者支持團體活動、健康促進課程等。失智者的社交處方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發展「社交處方箋(Social Prescribing)」,已串聯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交響樂團、國立故宮博物院等試行,是由北市聯醫醫師開立例如藝術、音樂、運動等做為處方箋內容,鼓勵失智症者可依喜好參加活動,透過走出家門參與活動促進健康。未來將納入自然步道、運動中心及公園資源,鼓勵失智症者與照顧者共同創造幸福小旅行。
-
2020-11-15 失智.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音樂、舞蹈、社交處方箋 讓失智患者重拾往日歡顏
國內失智人口逐年增加,如何延緩惡化速度,提高生活品質,成為醫界努力目標,臨床發現,醫療、長照、博物館、藝文、教育、科技等跨學門領域的融合照護,有助於維持失智患者認知功能,包括,博物館處方箋、失智友善博物館、音樂會處方箋、舞蹈處方箋等社交處方箋,開啟失智患者記憶之窗。台北市立聯合醫院14日舉辦「2020台北市失智整合服務成果發表會-失智整合服務之跨域融合新視野」,凝聚各方專家及學者致力於失智症相關的醫療服務及照護,建立創新價值的失智症照護模式,期望分享最新穎的科技及服務,為失智症相關醫療服務進一份心力。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璩大成表示,跨域融合的失智服務,逐漸被國際重視,從原來單一學科的跨專業合作,進展到跨學門領域的融合照護,善用新興科技,失智症也逐漸朝向跨學門領域的合作,共同建構多元、便利及友善的無障礙環境。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表示,失智症屬於不可逆的退化疾病,只要透過藥物延緩認知功能惡化速度,但研究發現,透過社交處方箋,也能達到類似效果,例如,音樂會處方箋、舞蹈處方箋、歌唱處方箋,建議家屬幫失智長者找出最佳的社交處方簽,陪同參與。下午則有三大場次,針對「防走失策略及高齡暨失智友善賣場分享」邀請到「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科」林夢蕙科長及「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資訊管理系暨研究所」洪論評教授擔任座長,主講關於防走失定位科技高齡計失智友善賣場等失智者生活相關便利服務;『智在台北 憶起幸福』-社區資源好康篇」則邀請到「長庚科技大學高齡暨健康照護管理研究所」黃惠玲副教授擔任座長,由台北市衛生局長照科帶領八區失智中心教導如何發掘各區公、私協力在地的失智好康、照護資源。此外,邀請到設計參與〈109年國際失智症月展覽|歡迎來到我的腦!共度一場陪伴失智的創齡旅程!〉的策展人周妮萱、展場空間設計師周峻吉、攝影師沈暐翃、聲音藝術家鄭琬菁攜手分享策展理念,以及如何透過「創意參與」和「藝術創齡」的設計規劃,從失智者的視角展現他們內心的覺察感知,同時也呈現陪伴失智的路上,展覽如何重新詮釋「我們都是人,沒有不一樣」的團隊氛圍。最後由成大附設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白明奇、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郭麗琳醫務長、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徐文俊主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社工室楊君宜主任分享創新失智服務方案。璩大成說,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提供失智症者照護,期許每位失智症者都應該享有尊嚴、被尊重、具自主能力、平等平權等權利。
-
2020-11-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被醫師耽誤的歌手! 馬偕整型帥醫劉映君譜出抗疫之歌
「在瞬間,天空降下大雨,而我們被迫保持距離,連呼吸都如此的焦慮....」在疫情艱難之際,全球飽受新冠病毒威脅,台北馬偕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劉映君自創曲「Promise 」,在醫師節當天於網路發布。馬偕院牧部召集院內各職系同仁,齊心唱出抗疫的心聲,讓今年醫師節有著不一樣的紀念與感謝。包辦詞曲創作的劉映君,熱愛音樂,他表示,這首歌的旋律其實在一年多前就曾在腦海中跳出來,今年3月,疫情爆發之際,以抗疫的心情,在一個禮拜內,為旋律填了歌詞。劉映君說,醫療照護強調跨單位的團隊合作,為此,排除萬難,讓各職系的同仁齊聚合唱,錄製音檔,創作出作品,希望透過歌詞反映疫情之下時代的改變,也展現台灣醫療團隊互為支援的特色。馬偕抗疫歌曲 Promise 「全民抗疫不分你我」,部分歌詞如下:在瞬間,天空降下大雨,而我們被迫保持距離,連呼吸都如此的焦慮,擁抱你變這時代的奢侈品,是恐懼取代了氧氣,那白衣避之唯恐不及,不自禁,人們開始反省,怎樣去面對下一個世紀。辛苦的付出everyday,也許暫時還看不到終點,被面具壓紅的那一張臉,只為了換你遲來的笑顏 I promise I will try my best,總會有撐過去的那一天,回頭看看擁有的這一切,多麼的感謝。歌曲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ePh93hUcyc&feature=youtu.be
-
2020-11-11 養生.樂活人生
88歲退休教授醫院彈琴!老教授:「給人們帶來愛,自己就得的到愛」
一位身穿西裝的88歲老先生優雅的坐在鋼琴前,在醫院大廳裡,為來來往往的病患彈奏美妙的音符,溫暖患者及家屬的心扉,他是南京大學歷史系的一名退休教授。88歲的沈學善,是南京鼓樓醫院的當紅人物,2014年,沈學善好友在南京鼓樓醫院住院,當時不僅看見醫護人員非常辛苦,病人也相當痛苦,剛好又看見醫院正公開招募鋼琴志工,他就報名了,就這樣彈了六年,許多長期住院的患者都對他非常熟悉。並非最好、但最用心的鋼琴演奏志工沈學善說「自己彈的鋼琴並非最好的,但是絕對是最用心的。」他常常站在患者的立場去考慮問題,因此他在選曲方面又更講究。他憶起有一次,一名罹患絕症的女士請沈學善彈奏《世上只有媽媽好》,想表達對已故母親的思念,沈學善又主動送上一曲《媽媽的吻》,當音樂到了尾聲,女士含著淚對身邊的人說「人總要經歷生老病死,但我要堅強面對人生,爭取早日康復。」當他被女士感動後,又送上一曲《讓世界充滿愛》,樂曲感染了在場其他觀眾,齊聲唱「我們歡樂、我們同忍受、我們懷著同樣的期待...」,那畫面讓人記憶猶新。還有一次,一名小女孩告訴沈學善自己即將離開人世,為了安撫這位女孩,他為她彈奏《祝你平安》,當他遇到即將出院的病人,則會送上歡樂的曲子祝賀,而每次彈奏完一首曲子,沈學善都會站起來走進人群,笑著問大家「接下來想聽什麼曲子?」「付出愛、得到愛」退休後自學琴回饋給醫護 沈學善退休20幾年了,退休後自學鋼琴,每天花兩小時練習。他將《給愛麗絲》、《茉莉花》等經典曲目,送給患者、家屬及醫護人員。「彈琴可以活絡手指,還能愉悅心情,環境這麼好,我當然會繼續來。」其實,南京大學有好幾位師生都是在南鼓樓醫院搶救下脫離險境的,他特別感謝這裡的醫護人員。沈學善認為,愛心及公益無關年齡,即使自己可能體力不足無法繼續做研究,但他也要保有「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上念,老有所為。「付出愛也得到了愛,這個世界就更充滿愛。」愛是無形的、精神層面的、難以估價的,沈學善如此理解,「給人們快樂,自己也快樂;給人們溫暖,自己也溫暖;給人們帶來愛,自己就得的到愛。」這位熱心的退休教授用六年的時間以音樂傳遞愛,給人們送去溫暖和陽光。如今,沈學善在醫院演奏的影片在網路上被大家看見,網友紛紛評論「多麼有溫度有愛的的人」、「悅人悅己,心懷善意,就能夠得到真正的快樂。為老教授按讚」、「太棒了!醫護很辛苦,病患很痛苦,音樂像清泉不經意流入心間,撫慰每顆疲憊的心」,有病患看到沈學善表演後表示「第一次看到有醫院這樣演奏,在身體非常不適的狀況下,聽到如此溫暖的音樂,非常療癒。」像他這樣奉獻自我、服務群眾的精神,潛移默化感動了許多人,也希望這份溫暖繼續傳遞下去,被越來越多人看見、感念。
-
2020-11-09 養生.樂活人生
部落之旅非獵奇 敞開心胸擁抱珍貴文化
部落旅行近年來紅透半邊天,從花東部落旅遊起家的瘋馬旅行社總經理李文瑞認為,從事部落旅遊的心態很重要,千萬不要抱著獵奇的心態去消費部落,只有打開心靈,學著欣賞、學著回饋,部落的特色文化才會挹注到心裡,豐富你的人生。推廣部落旅遊將近20年的李文瑞,本身就是生長在玉里的平埔族。從小浸淫在阿美族、平埔族、布農族、客家人和閩南人環繞的多元文化裡,讓他很早就學會在不同文化間游刃有餘地轉換。他自許為「文化解碼人」,希望能夠扮演原住民部落與主流社會之間的橋梁。他認為,一直以來,原住民面對主流社會很沒有自信,對自己的傳統文化也沒有信心,不懂得珍惜。於是當他在民國88年接下瘋馬旅行社之後,就決定投入部落旅遊的領域,協助部落和外界接軌,讓大家看見部落的美。李文瑞推部落旅遊第一個成功的例子,是帶遊客到台東成功鎮拜訪因戰亂留滯印尼31年的阿美族人李光輝,從他的故事裡帶出阿美族人的文化和歷史觀,結果大受歡迎。他沒想到只是一個人的故事,就那麼吸引人,李文瑞從此學到了,台灣原住民文化是觀光資源的寶庫 。當台灣最後一個紋面老人去世之後,他開始思考:「多元文化是台灣觀光最有潛力的亮點,絕對不能讓他們消失。」李文瑞抱著這樣的想法,積極為部落引進外國遊客,一年可以有100團來自法國、荷蘭的旅行團進到部落,為部落創造可觀的收入之外,同時也讓部落的能見度提升到國際級,讓他們更有自信,想去保存可貴的傳統文化。正在拍攝彩繪稻田紀錄片的導演何明瑞則說,織羅部落前幾年因為稻田腳印爆紅之後,常常有遊客到部落來,不是打卡拍照,就是匆匆買包米就走了,他覺得好可惜。有一次李文瑞告訴他,部落辦音樂會需要有人幫忙攝影,就這樣,開啟了他與原住民部落的不解之緣。何明瑞多年來奔走於全台各地的原住民部落之間,拍攝紀錄片之餘,從不吝於把自己拍攝的素材分享給拍攝對象。他從這些經驗裡面看見了台灣多元文化的珍貴內涵,原住民的文化絕不止於表相的原住民歌舞和手工藝品,像織羅部落那樣,持續推動友善大地的耕種方式,就是源自於阿美族人對土地的情感和尊敬。如果能從部落生產的有機米,感受到阿美族人對土地的愛,從稻田裡的大腳印,看到阿美族人腳踏實地的精神,這樣的部落之旅就會收穫更多。從這些心靈的收穫裡,「你會開始想,自己可以為他們做一些什麼?」何明瑞要用紀錄片,把自己看到的織羅稻田故事讓更多人看見。
-
2020-11-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北耶誕城將開城 侯友宜:人擠人一律戴口罩
新北耶誕城將於11月13日開城,預計吸引大批人潮,新北市長侯友宜今主持市政會議表示,若無法保持社交距離,一定要把口罩戴上,「以身作則是我們的態度,不要在歡樂時忘了防疫,尤其音樂會,人很多、人擠人,口罩要完全戴起來。」侯友宜表示,今年因為沒辦法出國,一定會帶動更多人來耶誕城參觀,在秋冬疫情嚴峻的時刻,大型活動必須嚴格要求及再三提醒民眾,進到園區沒有辦法保持適當距離,一定要戴起口罩,尤其禮拜六禮拜天有辦演唱會,只要進到演唱會的區域,一定要把口罩戴起來。
-
2020-11-03 新聞.活動快訊
《世代混搭、質感重擊》 史上最有質感的戶外派對來襲
今年3月中旬聯合報系為質感青年創立的跨平台媒體「500輯」,將於11月7(六)在台北101旁邊的水舞廣場,舉辦戶外大型實體活動「500趴」,500趴將是史上最有質感的戶外派對,結合音樂、策展、獨家攤位、書報攤等多樣元素,《500輯》邀請台灣各領域質感品牌與歌手,規畫極具魅力的創作與表演,號召大家一起來開趴,共享冬日美好時光。首屆「500趴」以《世代混搭、質感重擊》為軸線,活動有三大亮點:一、國際級策展團隊:空間設計邀請曾為華文朗讀節、草率季操刀的Frank黃偉倫,視覺設計是曾經負責2018年雙十國慶及2020年台灣設計展主視覺的設計師葉忠宜,音樂策展是蘇打綠的團長阿福。二、華麗的演唱組合:由蘇打綠團長阿福策畫的音樂表演陣容,包括甫獲2020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獎的魏如萱、「金曲最佳重唱組合」動力火車、「金曲25國語專輯」得主張震嶽、美秀集團、吳卓源、鹿洐人、海豚刑警、Control T、文慧如等接力演出。三、獨家品牌參與市集:米其林二星餐廳RAW團隊首次出攤,推出限量500份、每套500元的「500趴限定套餐」,同時,還有台北晶華酒店主廚首次戶外攤、世界冠軍吳則霖興波咖啡攜手春池玻璃吳庭安、亞洲50大最佳酒吧DraftLand、Sinasera 24主廚楊柏偉攜手世界麵包大賽冠軍陳耀訓等,端出多款500趴限定的聯名餐飲。此外,還有森³ sunsun museum、披薩有張臉、nom nom、好食光Keya Jam、日本生吐司嵜SAKImoto Bakery、溫事、男子漢泡飯、津美妙、tiger milk等數十間質感品牌攤位。其中,蘑菇與津美妙將合作推出500趴當日限定商品,陳小曼將與AHA Saloon聯手推出一日限定藍儂咖哩飯,好食光Keya Jam則是攜手嵜SAKImoto Bakery推出500趴限定組合-玉荷包果醬+生吐司。【活動資訊】500趴 ── 世代混搭╳質感重擊活動時間:11月7日(六)11:00—20:00活動地點:台北101水舞廣場(近捷運台北101/世貿站4號出口 )活動網址:https://topic.udn.com/event/500party
-
2020-10-31 養生.家庭婚姻
兒子從「夜店王子」到自創品牌 美妝父子,從對立到對話!
兒子被封為「夜店王子」,退伍後,一心想創業、賺大錢,卻又連連虧損,這對於每個父母來說,應該都是頭痛的棘手問題,要是沒能好好處理,不僅親子關係緊張、對立,甚至會引爆家庭革命。父子多年磨合 終迎來春天類似八點檔情節,就發生在台北市化妝品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蔡耀億與兒子蔡涵任身上,兩人之間歷經十幾年的磨合、爭執,所幸最近終於轉變成喜劇。就跟台灣眾多創業企業家一樣,蔡耀億受日本教育,強調匠人精神,做事一板一眼,年輕時,在一家國際藥廠擔任業務,每天帶著產品,戰戰兢兢地親訪醫院、藥局,認真地打好關係、鋪好通路,進而成立了全國第一家醫藥代理商,隨後再跨進保養品領域。反觀兒子蔡涵任卻叛逆,天生反骨,自認有創意,但經驗不足,在職場上跌跌撞撞。在父親眼中就是「沒有定性」、「不務正業」。但夜店王子在快30歲那年終於回頭,隻身至大陸觀察學習好幾年,將「微電商模式」引進台灣,結合時下最夯的網紅勢力,締造電商平台銷售難得一見的紀錄。退伍收起玩心 創業虧大錢今年35歲的蔡涵任,打扮時髦、頭髮梳理整齊,他不諱言,自己不愛念書,就學期間常打架,媽媽多次到學校訓導處,向老師賠不是。當兵之前,喜歡混夜店,每天凌晨3、4點才睡,讓老爸老媽傷透腦筋,擔心他的身體吃不消。退伍後,蔡涵任收起了玩心,開始思索未來。雖然父親在全台化妝品銷售領域上,早已打下一片江山,「喊水會結凍」,但他卻不想在老爸庇蔭下工作。他積極創業,擺過地攤,賣過寵物衣服,跟朋友合作鑽研手機APP,也開過餐廳,連著五次創業,均鎩羽而歸,接連賠錢收場,讓老爸很是愁苦。5、6年前,蔡涵任獨自至大陸3年多,找尋商機,但當地電商行銷模式與台灣截然不同,最後黯然回台。接著他自創公司,率領20多家國內化妝品公司至新加坡參展,沒想到這一趟不僅沒接到訂單,反而虧了800多萬。兒創美妝品牌 父親傳經驗「這是我人生最大的挫敗」蔡涵任承認,當時身上只剩100多萬現金,可說是窮途末路,只能孤注一擲,在老爸協助下,自創美妝品牌,主打「熬夜霜」,並嘗試應用大陸「微電商模式」。為何想到「熬夜霜」這點子?蔡涵任開玩笑地說,「夜店王子封號可不是叫假的」,退伍後他還是常去夜店,沒想到在夜生活中找到商機。他發現,幾乎每個夜貓子皮膚都很差。不少女生則因追劇熬夜,膚質黯淡,冒出細紋。因此想出「熬夜霜」,意謂即使經常晚睡,膚質變差,還是可以補救。為了讓兒子「熬夜霜」發揮護膚效果,蔡耀億向日本生技大廠取得「富勒烯」在台專利代理,憑著多年來代工經驗,研發出這款保養品,自己試用覺得效果不錯,但該如何行銷呢?因此,當兒子提出「微電商模式」,他其實滿心懷疑,心想「這真的可以賺錢嗎?」買保養品不是應該眼見為憑?總要試用後,才會付錢購買,怎可能透過名人推薦、網紅代言,跳過實體店面,就能做起生意。結果證實,年輕世代確實掌握了銷售脈動,藥師或櫃姐的推銷功力,遠不如網紅和部落客等人的推薦,「熬夜霜」短短上市3天,竟然賣出3000盒,4年來銷售了50多萬盒,創下每年近億元營收。蔡涵任表示,「微電商模式」於2014至2018年風靡中國大陸,成功因素包括網路普及、移動式裝置技術成熟,以及支付方式改革,電商與網紅結合,開啟了全新銷售手法。台灣這場網紅銷售革命中,蔡涵任動用了近千名網紅、團購媽媽、大學生意見領袖,成功複製大陸這套「分享經濟」電商行銷模式,成效確實驚人。其中年紀最小的是17歲的高二女生,從小沒用過傳真機、家用電話,因追蹤新生代網紅,意外接觸到商品,現在透過手機,就在臉書、蝦皮、IG等平台賣起保養品。「在微電商世界裡,萬物皆可賣」蔡涵任說,這種行銷模式可套用於任何商品,例如海鮮、車子,甚至是房子、夜店、醫美診所。從16歲開始混夜店的蔡涵任,去年在高雄開了一家千坪夜店,同樣透過微電商模式打響名號。如今又將在台北信義計畫區籌設第二家夜店。對於兒子開夜店,沒去過夜店的蔡耀億笑著說,「從沒想過只是放放搖滾音樂、賣些酒水的地方也能賺錢。」不料,蔡涵任隨即吐槽,「那是嘻哈音樂,老一輩的人是不懂這個的。」為更了解兒子 學網路技術對於世代觀念的差異,蔡耀億相當有感,小時候寫作文「我的志願」時,同學們幾乎立志當老師、醫師、律師、消防隊員,至於6、7年級生,男的想當職籃、職棒選手,女的則是名模,但現在許多小學生、青少年的第一志願竟然是當網紅,在網路平台當直播主,只要訂閱人數夠多,對著鏡頭講講話,就能賺大錢。蔡涵任雖然不是直播主,但卻是許多網紅的幕後推手。為了跟上時代,聽得懂兒子的話,老爸蔡耀億也加快腳步,學習眾多網路技術,瞭解網路語言,他說,不能跟許多老人家一樣,只會早晚傳貼長輩圖,兒子進步創新,他也得快步跟上。父親給兒子的一段話年輕時創業失敗,在所難免,但只要有決心、有創意,跟得上時代的脈動,就一定有機會成功,老爸以你為榮,願意做你永遠的後盾。兒子給父親的一段話謝謝爸爸在我生命中最低潮、最無助之際,伸出援手,在我迷惘、創業失敗時,給予扶持,提供資源,現在我有了小小成就,希望能讓您感到驕傲。什麼是微電商模式蔡涵任說,「微電商模式」是一種分享經濟,不同於傳統直銷方式,更非老鼠會,關鍵在於網紅、團購媽媽,他們不再只是代言,只領一次代言費,而是參與其中,只要在網路平台推薦販售,無須自己囤積商品,卻能天天都有收入。
-
2020-10-30 養生.樂活人生
陳文茜:女人過了50恐慌,到了60像夕陽...為什麼「夕陽型女人」的愛情這麼難?
女人‧夕陽情再撕幾天日曆,新的一年就到了。這年頭,撕日曆的人已不多,我難得搭個老派作風,為自己留份日曆在桌上。我怕一整年的行事月曆,全列印一張紙上,好像人生一年就只值如此薄薄一張爛紙。女子,活到我這把年紀,到底是五十五、 六十、還是六十二歲,其實已經毫無差別。女人過了五十會恐慌,到了六十,就像夕陽緩緩下降。過了六十,已西沉,連最後一點夕陽之美也沒了。我性子急,等不及催促黃昏歲月,尤其中年女子的寂寞,日子已盤據到人受不了。每天老想撕日曆紙,歲數也盡量多推個一兩歲,不讓自己有年輕的期待,以致覺得落寞。這是中年女子的愛情之苦。有夢是苦,沒夢也是苦;我這幾年已到了無夢境界。我身邊有很多中年女子,無論她們的人生如何充滿自我詮釋的能力,常常找不到她們的愛。愛這個字,年輕女子渴望追尋,中年女子想愛往往說不出口,只能在永恆的匱乏與愛情的失落感中,叨叨絮絮、欲說還休。無形中,彷彿有種生命的最後渴望,催促我們全力投入失樂園中。中年女子多半覺得繁華如夢,往事如煙,對於流逝不再的過去,只有放在記憶的百寶盒子中;有時打開,照照裡頭的菱花小鏡,把往事憶個咯噹亂響;但就那麼一下下,才剛復活的過去,就得死了,趕快重新擱下,再蓋起來。大概沒幾個中年女子,願意像我這樣坦白,因為中年女子其實是害怕碰觸愛情事故的。中年女子過慣了自我清理的生活模式,突然要把自己交給一段愛情關係,與一名生命裡闖入的陌生客起起落落,實在太難。中年女子過起愛情日子,常常是遲來型的。往往千萬人中遇見妳所遇見的,時間無涯,荒野千年,但就是沒早到一步,沒趕上一步,遲了,已經遲了。中年再婚的女人,下場尤其慘。像張愛玲,二十四歲愛上胡蘭成,和他結婚苦了一輩子。到老赴美,總算遇到新任丈夫賴亞,結婚的時候三十六歲,四十七歲丈夫就死了,不到十一年,守寡終老至死。夕陽情的女人,其實比二十幾歲女人,愛得既怕又痴情。我小時候很難體會這一點,總想中年女子歷盡滄桑,還會把愛情當一回事嗎?可是觀察我身邊的女性朋友,如果失戀起來,想要死或真的會去死的,大概都是中年女子。年輕的少男少女,愛情對他們來說,好像剛吹出來的泡沫,漂漂亮亮,一下就破了,破了又接一個,每個破碎的後面,都接了個新的,再美也隨風飄走了,連記都來不及記。真正的中年女子,愛情觀表面冷靜,心頭裡卻已七上八下。碰上一位心動的男人,往往內心不同的盤算、害羞、掩飾,同時開唱,各吼各的,各吹各調,打成一片凌亂。中年女子的愛情像靜止的戲劇。它不是沒有劇,只是佯裝沒有戲。她有一種姿態,像櫥窗裡的模特兒,木人小小傾斜的臉,眼睛只看一方,卻期待四方的眼睛全望她。女人到了中年時期,往往比年輕女子更渴望尋找一種深刻愛情。像《失樂園》裡的女子,一個有丈夫的妻子,每天坐電車採買,下午和情人約會。她從情慾搜索到最後殉情,有點痴到一般人間男女難以理解的境界。過了六十,我多半時刻會告訴自己,愛情人生到此為止。回顧這一生,我的年輕歲月幾乎都埋葬在愛情中,起起伏伏,傷了別人也傷了自己。人生太苦了,有幾次我抱著陪伴我十幾年的老狗,毛茸茸的身體,暖暖地抱在懷中,我心想幾十年來,在我生命裡過客這麼多,只有牠始終沒有離開。中年女子和年輕女孩不一樣,有人表面上大剌剌,「幫我找個男人吧!」可男人真推到她眼前,她比一般女孩還害羞。她就是怕,怕真愛起來怎麼辦?她已經忘記扮演小女孩角色太久了。在女人的愛情扮演中,除了當婆娘,罵老不死的丈夫之外,唯一會的,就是躺在男人懷裡裝嬌柔小女生。中年女子的愛情觀,像疊影(double vision)。疊了一層女人的世故精幹,又疊了一層女孩的無救痴情;疊了一道中年女人才練出的耐性,又疊了一道中年才發慌的寂寞。怕傷到了,又怕老來人生太冷,就這麼疊影下去,雙重分裂的人生,表面沉靜,日曆一頁一頁撕去,心不免亂。尤其到了一定年齡,通常漫無目的地活著。平時工作忙著,到了假日,往往看看市景,聽聽人聲,望一眼花草,再瞧一下池魚。要不小心聽得側鄰情侶夫妻吵架,就更加會心一笑。中年女子的週末,多半看電視上網打發,悄然睏去,醒來只覺得人生色調有點灰藍了,像電影散場獨留座位的觀眾。寂寞地過了一段時間,一看錶,發現才過了半個時辰。有一場中年婦女聚會,六個女子兩個說:「那些男人太糟了,看不上。」其中一個則誠實說,她有自知之明,她是個痴情的人,只要跟了男人就完了,她的人生寧可殘缺也不要破滅。我的一位好朋友,是這群女子中最樂觀的。她把一切解釋為文化問題。她認為亞洲男人都不夠格,像我們這種女子就要找個西方男子,他們有足夠尊重女人的修養,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教養,不像台灣男子粗魯霸道又沒水準。她不改獅子座本性,相信人生到了一個段落飛去國外,幾天之內肯定找得到理想男人。女朋友陳玉慧,還真是這樣一個例子。她活到三十幾歲悶慌了,決定嫁人。哪裡嫁呢,她說好難呀,於是在報上刊登徵婚啟事。陳玉慧後來果真嫁了,徵婚啟事雖見了上百個男人,卻沒想過竟在德國戲院門口,一眼見到某人,直覺倆人上輩子鐵定認識,七天之後,就與德國人結婚了。我特別喜歡張愛玲《金鎖記》裡的七巧,嫁給一個行屍走肉般的二爺,忍受婆婆虐待、妯娌小姑乃至丫鬟們的譏諷,丟掉了當姑娘時代追求的情人,只為了等哪天二爺死了,大家庭分了家,提高她的社會地位。小叔三爺向她調情,她也只敢把愛壓在心裡。為了圓她的黃金夢,「多少日子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拚得全身筋骨與牙根都酸處了。」終於等到丈夫死了,大家庭分了家,分家那一幕中,七巧既耍賴、大哭兼潑婦罵街,不惜得罪族中長輩,終於讓二房家產全落入自己手中。有了錢後,她以為開始可以有愛有情有夢,又撞見了小叔。小叔與她敘舊情時,她的情慾再度復活,那時七巧從女人突又回少女時期,低著頭沐浴在光輝裡,細細地聽音樂,細細地喜悅……。這些年了,她說,她恨她迷藏似地近不得身,原來還有今天。等小叔多說話了,她才發現原來小叔現在對她示情,只為了哄她的錢。七巧氣瘋了,心想出賣一生換來的幾文錢,還得給眼前這負心漢騙走嗎?僅僅這一念間,七巧又爆怒了,又從女孩變回女人,她動手打了小叔,小叔夾著尾巴,衣衫不整地逃走了。當小叔真的走出大門,七巧匆匆忙忙跑上樓,跌跌絆絆不小心撞上了牆,只為了在窗戶中,再看小叔一眼。夕陽型的女人,可能就是這樣,太精明,又太脆弱了。她的愛情給的太快,但收的也快。拉拉扯扯中,這些夕陽型女子,日曆一天撕過一天,一年老過一年,日子過得安靜又騷動,直至匆匆人生,夕陽西沉時。快過年了,我問自己這樣好嗎?答案還是老套的精明,總好過挨在窗邊看小叔的七巧。乾脆斷念吧,從窗戶看人,還不如看好朋友國外尋愛的故事。期待她們,翻愛情日曆的那一天。書籍介紹書名:終於,還是愛了作者:陳文茜出版社:有鹿文化出版日期:2020/06/05作者簡介/陳文茜曾經年輕,不認老去。曾經從政,瀟灑告別權力。曾經文藝,不躭溺文藝。她的書寫包含世界財經、國際政治、小品散文、女性與愛情、生活感悟及哲學思辯。人生橫跨學術、電視主持人、廣播主持人、作家、藝術策展人。曾授課台灣大學財經系教授「小人物的國際政治」,在政治大學文學院擔任講座教授,在東海美術研究所教授「儀式美學」,在亞洲大學擔任講座教授至今。李敖曾經笑她,除了沒唱歌仔戲什麼皆包辦。她回李敖:至少擔任過EMI唱片公司台灣總經理,而且主持一檔「文茜的音樂故事」。問文茜為什麼轉折如此多的人生,她的答案:我只有一生。問她為何活得和許多女人不同?她説:女人的責任就是悦己。成為公眾人物的她,只為自己打扮,不為他人眼光穿衣。文茜的座右銘:亂世中,老去時也要當佳人。延伸閱讀: 感覺輕飄飄的暈眩...別以為只是太累了!日本醫學博士:當心「腦中風」4個最前兆
-
2020-10-30 養生.樂活人生
是爺爺也是校長、是作家也是編劇!小野斜槓第二人生「我是個有機會就不放棄的人」
穿著藍色襯衫、衣襬隨意拉出,戴著眼鏡,小野(本名李遠)從容地穿梭於工作室。既是作家、編劇、校長,也是爺爺的他,談起孫子,臉上滿是笑容;談起擁有多重角色的斜槓人生,小野以「幸運」概括,並認為比起斜槓,「其實我是一個有機會就不放棄的人。」從小對人生沒志向 第一本書竟熱銷到出現盜版 甫出版人生第102本書籍《編劇魂》的小野,有別於一般人對未來的憧憬,他說,自己從小就沒有立志要成為什麼角色、對人生沒有太多想像,大學就讀師大生物系,就以為將來是個科學家,在換過家教等多種工作後,發覺自己擅長寫作,而寫文章投稿對他來說是最簡單、又能存活下來的一種能力。 「我不是那種文藝青年,一輩子用電影或寫作當理想,我們那年代不太一樣,有什麼能力就能存活下來。」大學畢業後,小野以自身喜愛的生物為背景,出版第一本書《蛹之生》,在書市停滯不前的當時竟意外暢銷,甚至紅到遭人盜版,讓他得在書籍出貨前,親自到出版社一本一本蓋上自己的印章,證明正版。 適逢電影蓬勃發展的70年代,第一本書的成功,不僅讓小野一夕間成了暢銷作家,更有劇本邀約找上門,小野一邊任教於陽明醫學院,一邊開始接案寫劇本,其所撰寫的劇本《成功嶺上》,在當時掀起一陣轟動、成了賣座電影。 同時期,嚮往生物領域的小野,選擇赴美攻讀分子生物博士,放棄撰寫小說、劇本,然而,才短短半年,小野發現自己不該走上科學之路,索性返台。回到台灣後,面臨失業,曾有報社邀他成為副刊編輯,但在那一刻,小野下定決心成為創作者,拒絕了邀約,在家中埋首創作。 1980年,小野進入了中央電影公司,一待就是10年,經手了約100部電影、撰寫約30部劇本,被金馬獎提名過5次,讓小野笑說「最好的時光全給了電影」。離開電影界時,小野37歲,他回頭一想,人生順利做過了許多事後,突然不曉得要做什麼,就又回家寫作、陪伴孩子長大。 50歲後開始上班 自曝機會來時從沒準備好 在家寫作的10年內,小野寫下66本與青少年有關的書籍,也接過電視主持、紀錄片主持、台灣歌謠製作人等工作,與音樂紀錄片相關等職業,他都做過了。但,小野陪伴孩子的時間從沒少過,甚至多到孩子問他可以出去工作了嗎?「我的人生實在很好笑,人家覺得父母陪孩子時間太少,我是太多。所以我真正開始上班是50歲以後。」 ▲小野離開電影圈後回歸寫作,10年內出版15本童話、親子散文等66本與青少年相關的書籍,50歲後轉戰電視圈開始上班。 一次偶然,小野進入台視任職,開啟電視人生,一度離開電視圈,後又考進華視,待了2 年,再次回到自身喜愛的寫作,外界眼中的不穩定、斜槓,「其實是我一直在做人生的試探,並沒有選擇最安全的路,一直做下去。」甚至,每一次跨領域的角色、職業轉換,小野自曝幾乎是每個機會來臨時「都還沒準備好」。 就連升格當阿公,小野也坦言心裡沒有準備、沒想到會那麼快,他原以為人生能悠哉地環遊世界,孫子出生時人在美國探親旅遊,透過手機看到孫子照片,內心感到很不真實,但仍嘗試像個阿公,在回台灣前買了一堆嬰兒用品,但帶回來後卻沒幾樣能用得上。 曾不甘心當阿公 卻陪伴孫子理出人生最珍貴事物 「我以為阿公是這樣做,沒想到一天一天就陷進去了。」小野笑說,原本當了阿公很不甘心也不用帶孫,但太太曾因獨自開車去接孫子,車子差點被拖吊,以此來提醒小野該幫忙帶孫了。 久了,小野竟也從中找到樂趣,開始享受當阿公,每當孫子因爸媽太忙,住在小野家中,睡前爺孫總會一同躺平在床上,小野躺在孫子中間說故事,邊說邊想,讓故事像連續劇一樣發展,不時穿插有趣的點子,交棒給孫子說故事,增加互動。此外,小野也會幫孫子畫圖畫日記,2019年並將與孫子相處的日常點滴出版成書。 ▲小野曾對當阿公感到不甘心,沒想到與孫子相處後,體認到當阿公的樂趣,以圖畫日記方式記錄生活,更出版書籍談論爺孫點滴。 對小野來說,與孫子相處和與兒女相處感受不同,陪伴兒女長大時,父母會想像未來的樣貌;陪伴孫子則完全猜不到能陪孫子到幾歲,會很珍惜共處的時光,陪伴就是全部,沒有期待與想像,這也是小野為何要努力當阿公的原因。 「其實後來,我的人生反而會覺得,最珍貴的是人與人的關係。」小野說,自己長期會帶上布偶到幼稚園講故事,把布偶丟向小朋友互動、玩樂,最後小朋友常捨不得讓他離開,全數衝上前抱住他;擔任台北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幫學生寫推薦函,碰上不熟悉的學生,會要求學生提供背景等資料,重新認識,為每位學生量身打造推薦函內容,建立校長與學生的關係,同時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真假小野」問題難解 全因他角色多重 不過,看似人生一帆風順的小野,近年來,面臨「角色認知」的狀況,起因來自某一次有人告知他,買了一本「小野」撰寫的書籍,發現風格大不相同,細看才曉得該本書籍作者也叫做「小野」,但對方卻是名旅居日本的中國設計師,氣到要小野去檢舉。 起初小野認為對方應是「代打」,向律師詢問是否有解決方法,律師說,若小野真要走上法律途徑,可能會吃虧,對方說不定已有準備等著被告,建議小野不要有任何動作。 然而,小野於2016年出版了第100本著作《一直撒野》後,暫停出書近4年,另一位小野在這期間不斷出書,「真假小野」難分,書店甚至會將兩位小野的書籍包裝在一起販售,讓小野覺得「看到有點惡意。」也不曉得對方的意圖為何。 「我打個比方,就好像病毒不會製造東西,寄生在你身上一直生長。」小野很無奈地說:「那不是我,也許有讀者真的看了,也搞不清楚、模模糊糊,因我本身角色也多。」 ▲小野透露,哪天退休後最想扮演說故事給小孩或老人聽的角色,也建議若是想在退休後培養興趣的人,不妨可從簡單的攝影、畫畫、寫作開始嘗試。 目前,小野是名作家、編劇、校長,唯獨沒做過導演,未來是否有想當導演?「若有人願意出資,腦海中有很多劇本可拍攝!」今年69歲,人生來到花甲之年,小野認為,儘管身體愈來愈老,但當一個人的心情一直對某件事保有好奇心,就會覺得自己年輕。比如說,每當小野外出騎腳踏車、到幼稚園講故事「我就覺得蠻年輕,我自己變成小孩,在過程中自得其樂。」哪天退休後,他最想扮演的,就是拉著行李去講故事給小孩或老人聽的角色。 他也建議,許多人都是在退休後,才發現或是想培養自身興趣,最簡單的,就是從旅行中學習攝影、畫畫、寫作,這三項興趣都是隨身攜帶工具就可做的事,若對樂器或烹調有嘗試意願,也可進一步去學習,鼓勵大家把握機會試探人生。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是我不夠好,老公才選了別人?拿掉自卑,要知道,人生的主導權永遠在自己手上.面對乳癌不要怕!導演王小棣走過風暴低潮,催生微電影《小豬撲滿計畫》撐病友家庭.燥熱失眠又憂鬱,更年期20個症狀恐讓家庭失和!4撇步,讓彼此共度生命轉捩點
-
2020-10-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籲萬聖夜自我約束「不要來澀谷」 日官員要求民眾改為虛擬參與
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迎來的10月31日萬聖夜。每年都聚集著大批年輕人的東京都澀谷區,其區長長谷部健已於22日的記者會上表示「希望不要以萬聖夜為目的前往澀谷」,要求民眾自我約束避免造訪。而作為替代方案,則已呼籲參加區政府公認的線上活動。近年,在萬聖夜前後的澀谷站周邊,喝酒喧鬧、以大音量播放音樂並鬧事的民眾形成了問題。而區政府已於去年著手進行對策,施行禁止在澀谷站周邊公園及路上飲酒的條例等。長谷部區長在記者會上,針對萬聖夜已指出:「不光是徹夜喧鬧的行為,觀看變裝活動民眾的禮儀也正成為問題。」呼籲自我約束避免造訪的另一方面,記者會上也介紹了由區政府共同舉辦並支援的線上活動。在已於5月展開的區政府公認線上平台「虛擬澀谷(日文為:バーチャル渋谷)」中,從10月26日至31日為止,將會連日舉辦由卡莉怪妞等人氣藝人登場並免費觀看的活動,另外也將在線上舉辦變裝大賽等。延伸閱讀:票房收入也「全集中」 鬼滅之刃創下最快衝破百億日圓紀錄明治天皇皇后穿過的長禮服 展開修復作業並將揭開謎團平等院門扉上繪有「飛來的菩薩」 專家評估:國寶級(影片)《原文刊登於合作媒體朝日新聞中文網,聯合新聞網獲授權轉載。》
-
2020-10-30 科別.精神.身心
習慣性晚睡是一種強迫! 與失眠不一樣,精神科醫師曝原因
仔細探查一下,就睡眠行為的分析上,江小姐還真的是睡不好,當我問她能睡的時間已經那麼少了,還選擇那麼晚上床的原因是什麼。「不甘心。」她說。「妳說的不甘心指的是…」我多問了一句。「就是,白天總是我擺笑臉給人看…」,她略顯窘態地繼續說:「我還是想留一些時間給自己,看看韓劇也好。總歸是我自己的時間,所以就晚上床了。」「那麼聽起來,似乎不是想睡睡不著,或睡眠無法持續的失眠問題囉?而是妳不允許自己睡覺?而不允許睡覺,是試圖要在深夜,在那個屬於自己的時段,找到屬於自己的感覺?」當我這麼一問時,江小姐的眼神告訴我,終於有人提醒了她這件事。「那麼,若真如此,吃安眠藥能幫妳多少呢?」我問。強迫性晚睡與失眠不一樣 強迫性晚睡與失眠是不同的。就入睡期的行為表現來說,失眠是想睡睡不著,強迫性晚睡則是強迫自己保持清醒。有人辛辛苦苦忙了一整天,晚上明明沒事可做,卻不願讓自己上床睡覺。不管是上網或看電視,總是熬到通宵達旦,才肯去睡覺。這些人倒在床上,大都可以呼呼大睡,但隔天卻是異常的疲勞。雖然醫學上沒有此正式病名,但說這種人有晚睡強迫症,似乎也不為過。強迫性晚睡 是一種心理需要細究其背後的心態,強迫性晚睡者並非被生理逼迫,而是一種心理需要。可能是對睡覺有著莫名的罪惡感,認為睡覺就是浪費時間。這些人在白天的工作效率不佳,到了夜晚在罪惡感的催逼之下,試圖藉由熬夜對白天進行某種程度的補償;又或是經歷了白天的勞累,到夜晚靠著誘發式的亢奮活動,欲去除心理上的疲憊,這些人多沉溺在網路上,觀看網路視頻、聊天,或透過強勁節拍的音樂來抒發壓力。 總括來說,強迫性晚睡是一種壞習慣,但處理方式與失眠有所不同,需要好好檢視自己對睡眠的心態,從習慣的調整與壓力的管理著手才是上策。(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作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 鐘國軒)延伸閱讀: 睡不著別再數羊了! 台大醫教5招讓你馬上有睡意 常常失眠睡不好? 睡前吃5種小點讓你一覺到天亮
-
2020-10-28 名人.葉北辰
【免費報名】udn x WaCare失智照護線上課程
11/3 20:00 呂怡蓁 護理長【失智者該睡不睡?從日常安排下手】早上早早起,半夜還不睡?或是白天睡意滿滿,晚上活力充沛?失智者當外國人,作息跟家人完全不一樣,無論怎麼勸說失智者依然堅持離床活動,若服用安眠藥,長期下來可能造成過度依賴陷入惡性循環,家人隔日要上班、小孩要上學,再這樣下去全家都要累跨了...👇 點我看課程詳情11/4 20:00 簡均穎 個管師【遭受失智者攻擊?教你和平照護解方】面對失智者沒來由的攻擊、惡言、吐口水...等不友善行為,人力不足時,還需要獨自應對,身為照顧者,即便身心俱疲受了傷,還是得無可避免地繼續照顧...👇 點我看課程詳情11/5 20:00 葉北辰 心理師【家人漸漸不是原來的他 該怎麼面對調適】失智症者隨者病程遺忘許多事,也許是擅長的事情、日常生活甚至是摯愛的家人,罹患失智症後與原本認識的他不一樣,當彼此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身為家人心理受衝擊,要怎麼做才能彌補逐漸逝去的他...👇 點我看課程詳情11/10 20:00 王沛鈞 物理治療師【帶著失智長輩 跟著節奏坐姿舞動】強健活動力預防肌少症,除了平時的訓練動作複習,我們也能透過多變趣味的方式達成運動效果,專屬長輩的坐姿舞動,利用音樂節奏,長輩除了活躍大腦還能跳出曼妙舞姿,讓運動不再是無聊疲乏的活動!👇 點我看課程詳情11/11 20:00 張文馨 營養師睡眠飲食息息相關-專屬失智者助眠菜單失智者半夜睡不著覺,原來除了吃藥解決以外,飲食方式也是一種解決管道,嘗試從餐點調整,攝取營養助眠食材避免NG食物,除了維持身體健康機能也能幫助失智者正常作息的方式。👇 點我看課程詳情11/12 20:00 葉北辰 心理師【「我沒信心當好照顧者」 該怎麼繼續走下去?】當了照顧者之後才發現,照護過程時常與自己預期的結果不一樣,精心準備營養餐點被拒食、吃幾口飯就說吃飽了、身體髒兮兮卻不配合洗澡...明明為失智者好卻總是不盡理想,有太多問題需要照顧者面對了...👇 點我看課程詳情11/17 20:00 徐宛菱 空間規劃師【助眠環境佈置巧思 失智者夜夜好眠】讓失智者擁有規律正常的睡眠,除了日常生活習慣養成、活動安排、飲食營養輔助,「環境」營造也有大學問,如果多方面層層都加入小巧思,睡覺時間一敲鐘,失智者就能安穩入睡,全家都好眠。👇 點我看課程詳情11/18 20:00 簡均穎 個管師【失智者講不聽?教你引導技巧改變當下狀態】「爸!不要再玩水了!」失智者失去控制,不斷重複做一件事或是從事危險動作,怎麼勸說都沒有用,失智者不願服從,照顧者失去耐心,搞到最後氣氛變差雙方都不愉快。👇 點我看課程詳情11/19 20:00 葉北辰 心理師【「你是怎麼顧的?」辛苦付出遭質疑如何排解?】「怎麼變成這樣?你是怎麼顧的?」「記得做這個做那個,順便打掃一下」,看似簡單的照護生活日常其實一點都不簡單,默默盡心盡力地照顧卻還是不被肯定,我照顧別人誰來照顧我?👇 點我看課程詳情11/24 20:00 藍挹丰 心理師【失智者易怒易哭 轉移、穩定情緒有方法】失智者情緒戲劇性變化,不斷訴說著過去或是不存在的事物,無論如何向其解釋,依然困在深深漩渦不能自拔,原本開心歡樂的聚會,氣氛瞬間降到冰點,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點我看課程詳情11/25 20:00 徐美卿 護理師【失智者如廁大失控 教你預防便便危機】失智者隨著病程,如廁的基本生活技能也會隨著時間逐漸遺忘,自身無法控制,而出現來不及或失禁的狀況,失智者自尊受了傷,照顧者還要忙著協助處理髒污問題,簡直是一場照護危機。👇 點我看課程詳情11/26 20:00 卜玉娥 移工仲介(印尼翻譯師)【外籍看護溝通技巧專業公開 提升照護效率】請外籍看護成為助手減輕照護負擔,卻發現要花更多時間在溝通,來自不同國家的新家庭成員,除了語言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協調磨合,聽聽專家的增加溝通效率的技巧,一旦溝通無阻在照護上自然會得心應手。👇 點我看課程詳情
-
2020-10-26 養生.樂活人生
65歲買最後一棟房!張金鶚:選退休宅5指標,「這輩子賺的錢這輩子花」是最高境界
編按:2019年,房地產專家張金鶚從任教30多年的政大退休,在木柵半山腰買下人生最後一棟房子作為退休宅。他認為,一棟理想的退休宅應具備幾項特質:能讓人在地老化、和家人保有獨立但不失親密的關係。且最好在屋主生前,就能藉由以房養老、捐房養老等方式,換取老後生活的保障。怎麼為自己規劃老後理想的居所?走進清大科管院榮譽講座教授張金鶚位於木柵半山腰的家,陽台擺著畫架,屋裡的背景音樂是古典歌劇。往窗外望去,眼前一片雅緻的綠意,還有松鼠穿梭其中。去(2019)年暑假,他從任教32年的政治大學退休,同年搬入新家。在這個離市中心稍有距離,但生活機能完善的社區,展開新的生活。66歲的張金鶚,曾任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台北市副市長,是台灣知名的房地產專家。他在台北出生、2度赴美留學、在政大任教多年。算下來,60年的人生已換過21個住所,前後買過4棟房子。「換屋跟搬家都很累,這應該是我人生的最後一棟房子。」他笑說。日本建築師中村好文曾說過,「家,是生活的容器。」隨著生命階段轉換,居住需求自然也有所改變。人生最後一棟房子,怎麼挑?換屋前先看5大指標 退休宅尤重區位與管理鑽研房地產30多年,媒體總稱張金鶚為「空頭總司令」。他反對炒房,認為台灣房地產價格長期處於不正常的高點,房價終將泡沫化。但2019年,張金鶚賣掉2間房子買下退休宅,引起不少討論。有人笑稱,連「空頭總司令」都買了房,想必房地產前景看好,現在就是入場的好時機。但張金鶚澄清,退休宅是人生最後一棟房子,他優先考慮的不是增值空間,而是個人對生活的期待。「我退休在即,馬上就有自住需求,不管時機好壞我都會買。」人生下半場,孩子大了、生活型態改變,房子該怎麼換?張金鶚分析,購買房地產前要考慮5大元素:產品、價格、區位、時機、管理。以他自己為例,退休後工作時間縮短、個人時間變多,因此社區的居住品質、休閒育樂機能顯得特別重要。這次換屋,他最在意區位和管理。區位,指的是房子座落的地點。市場定義的區位有2種,一是距離市中心遠近的「大區位」,一是鄰里生活機能的「小區位」。張金鶚提醒,市場上的好區位不一定適合每個人。熟齡族買房主要是自住考量,不必執著於「蛋黃區」的房子,小區位比大區位更重要。在政大河堤邊住了20多年,張金鶚也曾想搬到交通更便利的市中心。但台北房價高漲,同樣的預算,市中心的房子總是比近郊更小、生活品質更差。最後,他和太太買下位於木柵的新家,離舊家只有走路10分鐘的路程。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木柵離市中心有段距離,且社區離最近的捷運站走路仍要15分鐘。但他在政大教書多年,木柵是最熟悉的生活環境。哪裡適合散步、哪裡有好吃的餐館,全都一清二楚。加上父親還住在舊家的社區,方便就近照顧。離捷運站有些距離,也讓房價相對便宜。不是蛋黃區,但是他心中的好區位。此外,張金鶚也指出,鄰里關係對老後的居住安全有極大的影響。「遠親不如近鄰是真的。老了跟鄰居關係不好會很慘。」他笑說。但現代人情淡薄,若沒有好鄰里,就要有好管理。例如,平日衣物送洗、叫計程車,都可以請物業管理公司代勞。他所住的社區總共177戶,住戶共用一棟會館,內含交誼廳、圖書室、健身房、電影院,游泳池、三溫暖和酒吧。雖然每坪100元的管理費不便宜,但張金鶚說,他和太太都愛游泳、平時又有健身需求。完善的公設,是他們考慮購屋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過,若社區管理不善,游泳池也會變成蓄水池。張金鶚指出,他曾研究過都市集合住宅的管理模式,發現:100戶上下、中型規模、住宅坪數相近的社區,因為住戶同質性高,更容易凝聚社區共識。規模大的社區雖管理費較低,但住戶協商、管理不易,反而會產生「規模不經濟」,使生活品質降低。換屋前,不妨多留意。老後理想的家人關係 同鄰不同居、獨立又相繫幾年前,張金鶚的媽媽過世,94歲的爸爸從養生村搬回家和看護同住。他和姊姊輪班,每週日都到爸爸家,陪他吃午餐聊天。他認為,中年人和父母最好住得近,但不用一起住。「端一杯茶、一碗湯過去還是熱的,這樣的距離剛剛好。」他形容。他回憶,32年前買下第一間房子時,曾有一段時間和父母同住。一個屋簷下有2個家庭,4人都過得有些辛苦。「長輩看到孩子會想問、想管,我們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加上爸媽總會護著自己的兒子,讓媳婦壓力更大。」幾年後,夫妻倆購入第二棟房子,把起家厝留給爸媽居住。後來,考量長輩年紀大了、不方便爬樓梯,他們又買下自家樓上的另一棟房子,讓爸媽住進同一社區。彼此「有點近,又不會太近」,方便照應又不會相互干擾。同樣的哲學,也適用於夫妻關係上。張金鶚指出,退休宅的格局原本是4房,他們改為2房2廳。2間臥室都是含衛浴的套房,中間以更衣室隔開,門也可以上鎖。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在各自的房間冷靜;晚上睡覺,也不會被對方的打呼聲吵醒。分房睡,反而更能維持感情。老夫老妻需要獨立的空間,但關係可不能像室友。退休後,張金鶚開始上油畫、古典音樂課,太太則學小提琴和藝術。2人的興趣重疊,也反映在空間規劃上。陽台正對窗外的好風景,適合放畫架、種花草。同一側,書房窗邊也有個小長椅,讓夫妻倆可以愜意的喝下午茶。「當初規劃是我念書時,太太可以坐旁邊跟我聊天,不過搬家後好像還沒實現過!」張金鶚笑說。此外,家中雖然只有2人,但餐廳、客廳仍保留寬敞的聚會空間。張金鶚教書多年,學生們的感情很好,每年都會不定期聚會、旅遊。因為「鶚」容易被誤讀成「鴨」,張金鶚綽號「鴨子」,他指導過的150多位學生們也組成「鴨子家族」。即使退休,小鴨子們仍不時來家中造訪,讓頂客夫妻的生活不寂寞。房子不要太早給小孩 房產活化換老後保障最理想台灣房價高漲,年輕人普遍買不起房。4、5年級的父母總會希望留房產給孩子,或者至少讓孩子住在家裡,節省生活開支。但張金鶚指出,學術研究已顯示,長期賴家會導致年輕人難以獨立、成長,更可能進一步推遲結婚、生子的年齡。他建議,若一時買不起房,父母可先資助孩子租金,讓他們即早離巢。假使孩子住在家裡,也要讓他們付生活費、幫忙家務,培養責任感,不能「無條件賴家」。至於房產繼承,張金鶚則認為,房子常會成為子女爭產的導火線。且過往的研究亦顯示,父母將房子過繼給孩子的時間愈早,他們日後聯繫、探望父母的次數愈少。「人生最後一棟房子,最好在生前就百分之百消費。」他說。他認為,父母與其將房子留給小孩,不如思考如何利用房產變現為養老金,減輕孩子照顧父母的負擔。例如,他曾大力推動「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即大眾熟知的「以房養老」),鼓勵退休族將名下的房子抵押給銀行,每月換取現金作為生活費,且仍可住在自己的房子。這樣的模式在國外早已行之有年,可惜在台灣開辦5年多來,申辦人數不如預期。如果擔心申請以房養老,銀行鑑價較低、每月獲得的資金不足,也可考慮另一種「捐房養老」模式。張金鶚指出,幾年前有位獨居的長輩,長期接受伊甸基金會的照顧。他希望能將名下的房產捐出,條件是基金會必須持續提供照顧服務,直到他往生為止。在張金鶚的建議下,基金會和老先生簽訂了契約。長輩生前可在最熟悉的環境終老,平時也有人探望。在他身後,基金會將這棟房子當作中、南部癌症病友北上就醫時的臨時住所,達到雙贏的局面。除了伊甸以外,目前國內也有愈來愈多非營利組織接受這種名為「附負擔捐贈以房養老」的合作方案。此外,張金鶚也相當推薦國外盛行的「售後租回」養老模式,屋主將房產賣給保險公司,再以售屋所得向承租原本的房子。合約當中明文規定,保險公司有義務將房子承租給原屋主、並負責維護修繕,直到屋主往生為止。在這個前提下,屋主可拿回較多資金,也不用擔心老後居無定所。「或許有人認為,有房才有安全感。但你過世後房子一樣會被賣掉,差別只是生前能否拿到錢。」張金鶚直言。65歲買下人生最後一棟房子,張金鶚說,他最大的願望是「在地老化、淨現值(NPV)歸零」。很幸運地,他和太太的人生下半場能住在熟悉的環境、享受生活的樂趣。這棟退休宅將來還可捐贈換照護或申請以房養老貸款,即使沒有小孩,也不用擔心老後無人看顧。身為房產專家的他,很清楚房子是身外之物。一棟房子若無法讓人活得更好,價值再高也只是負擔。「這輩子賺的這輩子花光,才是人生最高境界!」原文:65歲買最後一棟房!張金鶚:選退休宅5指標,「這輩子賺的錢這輩子花」是最高境界
-
2020-10-24 醫聲.院長講堂
養生祕訣/喜歡走古道 邊爬邊聊很紓壓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院長黃璟隆從醫近30年,工作上以「利他」角度保持成就感,工作之餘常騎腳踏車運動,假日去爬山。他強調,運動會歷經痛苦,能提醒自己飲食要正常,家人的支持對他來說也很重要。黃璟隆說,醫師工作忙且緊湊,一周上班五天半,休息一天半,常在開會時吃飯,他沒有特別忌口或一定得吃的食物,注重均衡就好。看到甜點或炸物,就會聯想「吃下去要多運動15分鐘」,因此就會少吃,笑說這是「運動的好處」,不過,如果辦公室大家一起吃同樂,他也不會太排斥。下班後,他不喜歡再聚餐,會盡量早點回家或去運動,平常晚上有空時,會沿著基隆河騎腳踏車,一次一小時,可以在路上觀察不同的景色變化;假日時,則會和太太或三五好友去爬山,雙北及基隆百條以上的步道都走遍了,現在爬山要拓展到桃園及新竹。「我們已經走到依照天氣選擇步道,大太陽哪條比較不曬,或下雨天哪條有石梯不易滑。」黃璟隆尤其喜歡走古道,像是淡蘭古道,可以在路上尋找先人的遺跡,有一番情趣,爬山不僅親近山林紓壓,與親朋好友聊天心情也很愉快。醫師工作壓力不小,黃璟隆跨領域的業務也很多,「這一切要感謝家人的支持,理解他在做的事,而自己也要適當規畫時間和家人好好相處。」他笑說,每個階段可能會有不同的興趣,像他最近才發現對音樂會有興趣,保持開放接觸,會有意想不到的正面收穫。
-
2020-10-23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開刀飲食不定、喝水少 泌尿科醫師輸尿管結石
口述╱林口長庚醫院移植中心副主任江仰仁「什麼科醫師得什麼病。」這句話是我還是醫學系學生時,泌尿科老師上課說的,當時我並不當一回事。投身泌尿及腎臟移植領域30年,覺得有專業知識與敏銳度,從沒想過自己會得到泌尿疾病,現在回想起老師的話,真的滿有意涵的。身體悶痛 檢查腎水腫兩年前的某個周日傍晚,我覺得不太舒服,雖然能吃能睡,但身體就是感到有種「悶痛」、說不上來的微痠痛感,當下閃過「可能是結石」的念頭,因為沒有痛到影響生活,認為應該不太可能。隔天上班,中午科內聚餐,我向同仁描述這情況,住院醫院回我說「應該是結石」。我決定在科內檢查,兩次超音波檢查都顯示,有腎水腫,但我排尿等一切正常,隨即安排隔天接受腎臟攝影注射顯影劑檢查,發現輸尿管有一顆約0.5公分的結石。內心震撼,怎會是我?確認結石後,我雖沒說什麼,但內心震撼,「怎麼會是我?」自認沒有家族遺傳史,飲食均衡、有運動、營養及保健食品攝取也沒少的我,怎麼會有輸尿管結石?一般來說,泌尿系統結石若小於0.5公分,不用特別處理也不須開刀,只要多喝水,結石有機會隨尿液自行排出。但因悶痛感持續在,會影響工作,當天晚上就安排體外震波碎石術。雖然不必住院、回家後多喝水,但隔天醒來如廁時仍出現血尿、悶痛也沒有消失,再度檢視才發現,輸尿管結石竟然還在。泌尿道結石 高危險群「等幾天看看吧。」同事這樣勸我。等了四天還是不舒服,決定開刀治療。在同事安排下,當晚住院先麻醉,再進行輸尿管鏡碎石術,術後膀胱痛感明顯,但隔天醒來,身體感覺好多了,悶痛感不見了。術後我仍每個月追蹤,檢視腎水腫與鈣化點,半年後完全消除,才放下心中大石,至今每年持續追蹤。現在回想,這或許是外科醫師的「原罪」吧。內科醫師不須動刀,問診時可坐著、喝水、也可走動;身為外科醫師的我,一天可能兩三台刀,一上刀就得4、5個小時且全神貫注,8小時下來,可能喝水不到1000㏄,加上吃飯得快又不定時,我真的是泌尿道結石的高危險群。體態健康 才是患者榜樣因為自己是專業醫師,控制欲高、比較逞強,加上泌尿系統又是專長,覺得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而忽視。這次經驗讓我理解,「醫師也是人,也會生病。」我們面對病人,總叮嚀多喝水、少喝咖啡、少攝取高普林食物等,以避免結石,往往自己卻沒有認真面對。在疾病的當下,每個人都是脆弱的。這兩年我會運動,持續每天健走半小時,盡量少喝咖啡、多喝水,「體態健康」,才是患者最好的榜樣。醫學辭典/輸尿管結石泌尿道結石指發生在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的結石。輸尿管結石在臨床很常見、發生原因與家族史、體質有關,也跟飲食、水喝太少及長期臥床等有關,在泌尿科疾病患者中占了2至3成。腰痛、血尿是輸尿管結石常見症狀。近年臨床發現,部分年輕男性愛喝碳酸飲料、奶茶等,結石比率變高。夏天氣溫高、流汗多、尿量少,有結石問題的患者是冬天的兩倍。輸尿管結石多為腎臟結石掉下來阻塞造成,輸尿管有三處位置較狹窄,分別是腎盂與輸尿管交界處、輸尿管經過大血管處、輸尿管及膀胱交界處,結石也較容易卡住。可透過X光、超音波、電腦斷層攝影(CT)等方式檢查,並依其大小及位置來決定治療方式。若結石小於0.5公分,可採觀察及保守治療,若造成腎水腫或觀察後不見結石掉下,可輔以藥物治療。大於0.5公分的輸尿管結石,需積極處理,透過體外震波碎石、輸尿管內視鏡碎石、腹腔鏡手術等方式處理。臨床上,五年內約有半數患者會復發,術後應積極追蹤。江仰仁小檔案現職:林口長庚醫院移植中心副主任,長庚醫院泌尿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執行長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專長:一般泌尿,腎臟移植興趣:健走、聽音樂、閱讀經歷:長庚醫院一般泌尿及腎臟移植科主任,長庚泌尿科助理教授
-
2020-10-23 養生.樂活人生
悠遊卡前老董開啟田園退休生活:忘記過去的豐功偉業,人生另個三十年才可能開始
人生上半場征戰世界,到了下半場,舞台漸次讓位給年輕人,留給自己的時間終於變多。他們靠「自處力」開啟人生潛能,為行事曆裡的空白格重添色彩,過放膽熟齡新生活!從台北轉運站搭上往宜蘭的巴士,經過雪山隧道,約一小時車程到了宜蘭市中心轉運站,再換搭計程車到永美路三段路口,這裡是礁溪、壯圍與宜蘭市區三地的交界,往裡走約莫百公尺距離的路邊,有一棟三層樓高的屋舍,這裡正是悠遊卡公司前董事長林向愷下一個三十年的居所。 從台北溫州街台大教授住宿處到宜蘭壯圍自家農舍,林向愷夫妻倆為了退休居所整整準備了五年時間。 「我一定要在台灣買一塊地!」身為外省二代的他,有一股濃濃的落地生根思想,退休成了加速推力。夫妻倆在二○一四年時,一眼看中此三地交會處、約四百坪土地,找設計師設計藍圖、自己監工,終於在一九年一月「落地生根」,開啟田園退休生活。 坐在被CD、黑膠唱片與書籍包圍的客廳,前面是一組古董級的真空管音響,玻璃窗外則是他與太太徐光蓉從溫州街宿舍搬移過來或新種植的花草樹木,林向愷坐在客廳沙發上眺望遠處的雪山山脈,這位經濟學領域專家,也曾任職於公部門與各路人馬打交道,這時,宛如坐鎮在自己一方天地的國王,悠然自得。 「看得到高速公路表示交通便利,但恰好又遠離市區帶著一份安靜。位在宜蘭、壯圍與礁溪交界處,買東西也方便。」林向愷解釋當初選中此地的理由。 這裡住屋的格局與陳設,都與夫妻倆過去的興趣息息相關。年輕時,林向愷就喜歡園藝生活,種樹養花對他們來說,在過去是怡情養性,現在滿目林園成了每日勞動力來源,也是少了規律工作生活後,退休的日常生活重心。 職場繁華已落幕 卸下光環、轉換心境 樂觀迎向第二人生 喜歡聽古典音樂的林向愷,客廳擺放CD的牆面上,從浪漫樂派、古典音樂、現代樂派到巴洛克樂派依次排列,且在每層樓都放有一台真空管音響;為了讓樂音原味真實地流瀉,窗戶還加厚兩層,不讓外面一絲嘈雜影響聽覺享受。更遑論,他還喜愛泡茶、抽菸斗與做菜的興趣了。走上二樓,滿面都是藏書與一套音響外,中間有一張泡茶桌,正是他與夫人品茗、聊天之處。愛好收藏菸斗的他,還想慢慢雕刻出自己專屬之物。 至於閱讀呢?「我只看我想看的書,最近讀的書是因為疫情,太太介紹的《鼠疫》。」林向愷說,迥異於一般人的習慣,自己看書很務實,因為寫專欄需要自我觀點,所以會找需要的主題閱讀,「腦筋不轉動,很容易加速衰老。」為了讓腦袋不閒置,林向愷還接了定期專欄,約束自己與社會不脫節。 相較於過去每天被事情填滿的生活,現在自己分配時間的彈性變大了,這也是一種學問。「充實,但要不一樣。」他解釋,自己與太太會有共同話題,像是早上在花園看到一隻鳥,在餐桌上與太太分享,太太就上網找相關資料,彼此有話題,便不會面面相覷。 從生活作息來看,林向愷的退休生活井然有序,興趣、勞動、工作⋯⋯一樣一樣服服貼貼地安置在他的時間表裡。但外人看不到的,是退休生活心境的轉變,這部分,林向愷認為需要花一些時間去調整。 「退休那天,忘記過去的豐功偉業,人生另個三十年才可能開始!」他提醒。 林向愷以自己當年出任高雄市政府財政局長到卸任為例,花了一年時間才調整心態。「太太當時說,(退職後)我只剩下一張嘴。」對許多曾有過豐功偉業的男性而言,要開始過著沒有名片的日子,還真是一件難事,但也因為有過去的經驗,對他來說,從搬到宜蘭之後,就決定放下。 他引用熟悉日文的母親曾說過的一句話:「退休的男人就像秋天掃不掉的落葉,又溼又髒。」不想成為那樣的景況,他除了調整心態外,也真正與未來三十年生活招手,積極行動著。 獨處不等於寂寞 懂得找樂子 學習安放情緒與心靈對話 從都市移居到鄉下生活,不僅是住處的改變,還包括習慣與內心世界的調整。從林向愷居住處到宜蘭市中心車程約二十分鐘,僅有全聯與家樂福可逛;離住家最近的超商也要走二十分鐘,最近的鄰居遠在二百公尺外。 「外出交通要進行規畫」,這是過去生活在台北的他無法想像的。出門前先開好單子,把該領的郵件、該辦的事一次辦好,也許下次出門是幾天之後。他也「戒掉」逛百貨公司的習慣,「在台北最喜歡逛百貨公司、買東西紓壓,一星期至少要逛兩次。」但在鄉下哪來的百貨公司,所以改去往返要四十分鐘的便利商店。 即使夫妻倆一起過著退休生活,但自己獨處的時間仍然很長。林向愷說,「要懂得自己找樂子」、「時間多了,跟自己常對話也是一種樂趣」。就像許多退休專家所說,退休無非就是找回「自處力」,從原本四處征戰的喧譁世界,逐漸退出鎂光燈後,剩下的就是自己與自己相處的能力。 日本社會學者上野千鶴子,是名關注老後退休的專家,在她破百萬冊的暢銷書《一個人的老後》中,就開宗明義指出,「結婚也好,不結婚也好,無論是誰,最後都是一個人。」對多數人來說,出生、就學、工作,多數時間活在人群裡,直到退休,時間變多了,才赫然發現獨處的時間好長。 「若一個人一生重心僅是工作與家庭,從未建構自我主體,從未學會獨處,當這兩根大柱移開,老年生活猶如汪洋孤舟,不知何去何從?空虛與寂寞,慢慢對一名老人削骨蝕肉,終於墜入毫無生活品質與品味的老年黑淵。」《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作者簡媜提醒。 然而「自處」,不是強迫自己進入個人獨處狀態就能慢慢習慣,如果沒有好好與自己對話,多數人反而是感到不安、恐懼的。 拿回人生發球權 視退休為禮物 別沉溺手機與日夜追劇中 諮商心理師莊博安表示,人們要面對的,從來都不只是自處的寂寞,而是無法找到與外界的連結,所以才會產生恐懼;當洞悉這層意思時,那麼自處就不再那麼困難,反而如前述所提,會在自處中抽絲剝繭得到一股清明。只是,如果能夠,可以怎麼準備呢? 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醫師吳佳璇給予的第一個建議是:每天給自己一段時間,即使十分鐘也行。「靜下來寫一下今天的想法、日記或靜坐都好。」寫下來就是與自己對話,有時候負面情緒會透過一筆一畫慢慢梳理出源頭,慢慢整合紛亂的思緒。吳佳璇更建議,如果真的寫不出來,可從條列式寫出感恩的對象或事情做起,並保持正面思惟。 目前正在「練習退休」的富士達保險經紀人公司董事長廖學茂也分享,工作四十年遇到的挫折不斷,創業時還曾面臨年虧兩千萬元的壓力,但就是靠著正面思考度過難關,「一直喊累,或覺得老年過不好,那只會愈來愈糟。」他提醒。 其次,即使退休也要讓作息正常。不論早睡早起或晚睡晚起,盡量讓時間固定,如此一來,才可能將勞動力、體力或腦力,甚至自處時間安排妥當,維持規律的生活節奏。林向愷更提醒,要遠離手機與日夜追劇。他認為,退休是人生下半場的禮物,好不容易自己拿回時間的發球權,但若沉溺於片段、娛樂資訊裡,不僅影響睡眠也浪費時間。 英國精神科醫師安東尼.史脫爾(Anthony Storr)在其著作《孤獨,是一種能力》中,亦有相同見解。他指出,自處可培養想像力,有助於大腦整合與潛能的發揮。 飲食生活作家韓良憶自剖,從自處閱讀與欣賞藝術中得到快樂,而這些事情多半是她獨處時完成的。「閱讀可以讓思緒愈來愈清晰,欣賞藝術也是一種思考。」這也成為她寫作的養分。 最後,則是別太在乎別人的眼光。一個人居住的練習,可以從一個人的旅行、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上餐廳吃飯嘗試做起,看自己是否能自在與自己相處,練習不受別人眼光干擾。 生活,是自己的,尤其是人生後半場,就算是加油聲,也可以來自自己的內心!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退休後,別讓另一半成了「濡濕落葉」!善用這招,找回往日戀愛時的親密感.昔生死與共,今相敬如「冰」變室友!夫妻避免走上外遇路,應該重溫如何好好愛.忍一忍就過了,中年後何必離婚?分手也是生命禮物,放生對方,才能放自己自由
-
2020-10-17 養生.家庭婚姻
金曲最佳新人持修:放棄台大追夢,過程「被很多大人用夢想欺騙」,全世界只有爸媽支持!
2020年金曲獎最佳新人獎堪稱「死亡之組」,最後由阿妹愛徒持修從三輪投票廝殺中勝出。今年24歲的持修,其實從17歲便開始自學吉他、創作。原本是數理資優生的他,為了追求音樂夢想,放棄就讀台大。他也坦承在追夢過程中「被很多大人以夢想名義欺騙」,在很多間經紀公司流浪過,也做過負責印歌詞、訂便當的製作助理,直到2年前被阿妹發掘,才有了發光發熱的機會。小學發展遲緩連老師都放棄他,後卻成為數理資優生現在以學霸著稱的持修,坦言自己「不知道小時候在幹嘛」。當時持修功課寫不完,午餐也總是吃到大家起床還在吃,許多人都擔心他是否發展遲緩。他每天上學都在發呆,被老師罰站在窗台寫作業,卻總是拖拖拉拉,到最後連老師也放棄。不過小時候很兩光的持修,卻也在日後就讀師大附中,還是數理資優班的,更考上台灣大學電機系,是名符其實的學霸。為音樂夢想放棄台大,寫歌謝謝父母「總是在我身旁」從17歲開始拿起吉他創作的持修,高中是數理資優班的學霸,為了音樂而放棄上台大之路,後來考上國北師大,大二獲得家人支持,為音樂路暫時輟學,父母雖然替他可惜,卻不反對持修追夢。持修說自己跟家人感情很好,從小到大沒有覺得疏離過,不管他想做什麼,家人都全力支持,就連第一次刺青前,他打電話告知媽媽,媽媽也只說「有沒有帶錢?刺青會痛唷」。決定創盪音樂圈時,身邊的人都反對,也是只有父母不顧一切支持他。剛於第一家經紀公司解約時,持修曾搬離家半年調適心情,身為生活白痴的他也是在那時候更理解家人的好,因想念家人而寫下《血肉》這首歌:「我是如此渺小/走幾步又跌倒/但你們/但你們總是在我身旁」,歌詞中滿滿都是對家人的感謝,讓爸爸聽了直接哭出來。性別模糊不再是缺點,越來越多父母讓孩子做自己而「雌雄莫辨」的外型,他接受聯合報採訪時說小時候是短髮,在念書時把頭髮留長,想試試看大家反應,身邊的朋友都說很酷就越留越長,笑說:「現在每次出門就是被當女生,比較困擾的是去廁所會引起側目。」現在性別界線模糊,不像以往嚴格要求每個人要遵從生理性別的刻板印象,也越來越多父母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做自己。例如布萊德彼特和安潔莉娜裘莉就對大女兒夏蘿的中性打扮非常支持。不但讓他剪短髮、買帥氣衣服,甚至還應夏蘿邀要求,稱呼他約翰或彼得。還有以打造口罩地圖爆紅的台灣政務委員唐鳳,小時候曾被欺負害怕上學,母親就帶她和弟弟出國讀書,到了14歲時更讓他在家上學。在25歲那年起以跨性別女性的身分生活,父母也尊種她的選擇。在父母的支持下,唐鳳順利從不適應主流教育的孩子,成長為IQ180的天才IT大臣。尊重孩子想做的事,才能讓孩子成為獨立勇敢的人不管是性別認同,或是未來的志願,一百個孩子就有一百種想法。在過去,很多父母會要求孩子照著安排好的路走,卻忘記一百個孩子就該有一百種選擇、活出一百種人生。正因為每個人都有所差異,因此父母懂得包容孩子的不同,並給予支持和鼓勵特別重要。如果父母總是事事為孩子安排好,不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力,那孩子就容易變成沒有主見、沒有想法的人。而如果不傾聽孩子的想法,任何事都只會反對孩子的話,長久下來孩子得不到認同,會覺得苦悶不堪,日後容易養成不願溝通、不喜歡社交,遇到事情容易放棄,也會變得懦弱、沒有自信。因此,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擁有選擇和決定的權力,才能讓孩子成為獨立勇敢的人。持修:「從被退學到流浪了一堆經紀公司被一堆大人用夢想的名義欺騙,每天晚上都在寫歌,每天洗澡都在想得獎感言,終於堅持到了今天。」只要父母相信並支持孩子,孩子會勇敢走出自己的路。
-
2020-10-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俄鋼琴家提前兩天來台只口頭通知 指揮中心:會再補件
俄羅斯鋼琴家丹尼爾‧特里福諾夫(Daniil Trifonov)將在10月16日起來台在北、中、南演出,鋼琴家提前兩天來台,主辦方僅口頭向指揮中心說明更改時間,公文卻尚未完備。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會再補件,且強調鋼琴家即使出關,也不會和觀眾有所接觸。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鋼琴家是用短期商務特別專案來台,雖荷蘭非中低風險國,但該鋼琴家入境後須檢附登機前三天內採檢陰性報告,搭配入境第十天需彩排,安排居家檢疫第九天二次採檢,出關三天三採,直到在台超過14天後就做自主健康管理即可。在台期間行程都有經由專人安排, 盡量不可與民眾接觸,並非屬於「商務泡泡」或「外交泡泡」,就是替該音樂家量身打造。莊人祥表示,鋼琴家彩排、演出過程需要全程戴口罩,不能與觀眾拍照、握手,也不接受送花,且在台期間接觸者皆需實名制登記。
-
2020-10-0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家屬與病患生前討論好生死議題 達到「寧靜」的目標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療團隊對生命末期的看法。一位年輕的神經內科醫師利用兩個真實的故事,一位老人家對於讓老伴接受氣切的後悔,道出當初沒有給她機會好好把心中的掛慮說出來,「大家就要我決定了……」,另外一位年輕人在老父生命末期時,拒絕回答醫師問他對電擊等急救處置的意見而有「無可理喻」的行為。作者由此呼籲病人與家屬最好都能在生前好好討論生死議題,家人間盡可能提早敞開心胸談論生命末期的相關安排。同時醫療人員因為具有醫療知識和實務經驗,應該能理解家屬心中說不出的苦,願意調整制式的處理方式,多給家屬多一分尊重和多一點時間,引導他們走過最艱難的生死關卡。另一位中生代的腫瘤內科醫師回顧自己多年來照顧病人經驗的累積以及態度的轉變,悟出自己需要竭盡所能,根據每個病人的不同狀況給予最適合他的建議,陪伴他走完全程。不管結局如何,希望能夠達到「寧靜」的目標。一位安寧療護的資深護理教授在詳讀這兩篇文章以後,認為如果醫療團隊能以同理溫柔地對待陪伴病人與家屬,那些未能說出口的想法與期待就會被看見,同時這二位醫療照護的生命經驗,提醒了我們,除了「醫學」的科學實證性,也正因生命之沉重與其影響深遠,更須重視「療癒(healing)與關懷 (caring)」的柔軟與涵容的力量。午夜時分,坐在空盪盪的護理站剛處理完一床發高燒,意識不清醒的病人。張大著疲憊的雙眼,不太聽使喚的手指輕敲著鍵盤,完成醫囑及記錄的同時,廣播電台傳來久未聽到卻又如此熟悉的旋律:「只剩下鋼琴陪我談了一天,睡著的大提琴,安靜的舊舊的……」那年輕時很喜歡哼唱的曲子,瞬間把我拉回另一個時空。年輕住院醫師值夜班時,夜裡忙碌無法入睡是稀鬆平常的事。跟著護理同事,一同為病人想辦法解決問題及不適,是我們最大的成就感及活力來源。在安靜的夜裡,也曾聽著杰倫剛出道時的這首歌,真摯的情感,沒有太多華麗的詞藻或修飾。那份對音樂的執著及熱情,映照著我們當時走入臨床照顧病人這條路的心情,儘管羞澀、笨拙、不安,但憑著一股傻勁和對生命的熱愛,我們從一路陪伴病人中學習及成長。此刻,身旁的護理師是我住院醫師時期跟我從菜鳥一起長大的同事,現在仍是好夥伴。我們一起經歷過許多照顧病人的時光,有好有壞,有喜有悲。如今我成為獨當一面的主治醫師,她也即將調至作息正常的日間單位。回想起過去照顧病人的點點滴滴,此刻,身體是疲憊的,但心裡是快樂的。我是一位腫瘤內科醫師選這科有點是誤打誤撞。住院醫師時期,因緣際會,我來到一個很特別的環境,大多數接觸到的病人都是腫瘤科而且重病的病人。我的角色及任務就是陪伴病人度過治療或疾病造成的併發症。每次看到病人舒服些,露出笑容、順利出院,我心中也感到快樂,充滿成就感。但卻不是每一次,都有好的結果。我也曾陪伴病人最後一段路,嚥下最後一口氣。年輕的我,透過笨拙的言詞,但感同身受的跟病人及家人談著臨終不急救(DNR)的課題。看到病人受苦,家屬不捨,我也常克制不住的留下激動的眼淚。我永遠記得,照顧幾位臨終的病人,在最後一段日子裡,每一兩天幫他們抽腹水的場景。放完三到四千毫升的腹水,從超音波檢查、下針到拔針約莫需半小時的時間,我全程在旁陪伴著他們,試著跟他們聊天,聊聊家庭,生活……但總是會有短暫又漫長的幾分鐘,彼此靜默著不說話的尷尬時刻。我從一開始的不知所措,到後來的自在面對。在病人閉眼享受著腹脹隨著腹水引流量漸多而舒服,眉頭得以放鬆的過程,我看著他們,想像著他們心中經歷的痛苦、難過、恐懼、憤怒……也對他們的勇敢、堅強、釋懷感到敬佩。抽完水,張開眼,我們彼此相視露出微笑。兩個原本不相識的人類,因為一個人的苦痛相識,卻建立起如此深深信賴又放心的情誼,如此特殊、珍貴,令我著迷。真心付出,感同身受,因此跟病人及家人建立了信任及感情,所以不管結果如何,我總會感受到來自他們滿滿的感激。這份住院醫師埋藏在心裡的感動,讓我在選次專科時,選擇了腫瘤內科,因為我相信我能幫上一些忙,也對這份工作有強烈的使命感及承諾(Commitment)。能力愈大,責任愈大升任主治醫師的前幾年,每天忙的團團轉。跟住院醫師時期把病人該次住院問題處理好即可不同,主治醫師要處理的,是從病人生病開始到最後,一路上所有的大小事都與我有關。隨著工作量的增加,下班的時間也愈來愈晚,週末也常進醫院加班,憑著一股熱情及莫名的堅持,我咬著牙撐著,卻也埋下了不快樂的種子。其實,我還是希望能跟住院醫師時期一樣,花時間陪伴病人,幫病人解決問題,跟病人一起開心、難過,也不背棄病人。但我發現身為主治醫師,一切都變得不太一樣了。為了保持專業度,讓病人家屬更信任,我必須某個程度戴上面具,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避免顯露出自己真實的情緒。在病醫關係上,也不自主的會保持一些距離,在這個病醫關係緊張的時代,對於我要說出口的一字一句,也要斟酌再三。我是要負全責的人,所以我不能犯錯。我是那個給予希望的人,所以我不能展露出自己的脆弱和不知所措。面對疾病的充滿不確定性和醫療的極限,我總是要讓自己看起來夠堅強,總是有辦法,值得信賴及依靠……面對照顧久了的病人受苦離開,即使心中萬般難過不捨,我也必須壓抑心中的情緒及忍住在眼眶中打轉的淚水……痛苦是成長的開始「 能力愈大,責任愈大」是電影蜘蛛人的一句經典台詞。我視為是對自己及這份工作的挑戰及承諾。卻忘了蜘蛛人和他的家人也因此而受傷。身為別人眼中的好脾氣醫師,對於同事、病人及家屬的請求總是來者不拒。但久了才發現,不懂拒絕的我,幾年下來,累積的不是成就感,不是快樂,而是無止盡的要求和期待。沒人要處理的病人,我來處理;治療成果不如預期,也受到責難。當我無法達到別人的期待時,卻變成彷彿是我的問題跟過錯。我開始懷疑起我所相信及堅持的一切……但面對無止盡的忙碌,最簡單應付的方法就是視而不見。隨著壓力日漸累積,昔日的陽光男孩不再,負面情緒也累積滿溢,也甚至影響且傷害到同事及家人,但我仍拒絕去承認、面對這一切,放任情況惡化……我或許想當個超人,但忘了其實,我也只是一個平凡人而已……這樣的日子,好像跟我當初想像的不同,我常常問自己,這是我要的生活嗎?我漸漸忘了,當時樂在工作的自己,是什麼模樣……生命總會在某些時刻拉你一把黑夜再漫長,終究會過去,天亮那一刻,提醒了我們太陽其實一直都在。或許老天爺仍是眷顧著我,低潮時刻,總會有人拉我一把。回想起第一位因為治療造成的併發症而離開的病人,她的先生儘管難過不捨,在加護病房仍幫我擋著其他家人的責難,在病人離開不久後的中秋節,送了我一盒月餅和感謝的卡片。在我止不住的淚水中,他教會了我什麼是寬恕。在全院的併發症病人討論會報告時,跟同事分享一路照顧一位病情跟心情都很難照顧的病人的點點滴滴,激動時哽咽落淚。會後許多同事的回饋,讓我感到溫暖,發現我其實不孤單。岳父罹患癌病的過程,我跟太太也成為了家屬,一路感受及體會身為病人及家屬端的心情起伏及變化。對於過去一些診間及病榻旁的不舒服對話,我也漸漸能理解及釋懷;對於身懷病痛卻仍願意賦予我信任及關懷的病人,我充滿感激。午間空檔,夜間值班跟熟悉的護理、醫師同事吃飯哈拉,彼此關心,討論著病人也分享著生活的點點滴滴。奇怪的是,當我抱怨時,腦海卻揮不去這些不愉快,而當我關心起別人時,自己的煩惱卻一掃而空……我漸漸發現,一路走來,我失去許多也獲得許多,我自覺孤獨受創卻其實被溫暖關懷環繞。我發現,內心中的喜樂平靜與否,都取決於我是否能從不同的視野去觀看。要成就人生的幸福與圓滿,似乎都要通過苦痛的考驗,回首時能幽默看待的自在豁達。一切都跟選擇有關「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這句話聽過幾次,但五月天於2017年金曲獎頒獎典禮後的分享,讓我格外有感。視野一換,心境一轉,想法於是完全不同了,過去不愉快的經歷,都成了滋養我生命的重要養分。外在的人事物如何對待你,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回應,一切都跟選擇有關。對於過去非黑即白的我,也學習到人生許多事不是哪麼兩極。我雖然想成為成熟長大(專業不再犯錯、懂得自我保護)的自己,也懷念著曾經年輕熱血(會犯錯、會懊悔、會落淚)的自己。但我其實不只有這兩個選擇,我也可以有第三個選擇,在這兩極的光譜之間有彈性、能自由移動的自己。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過去我一直找不到答案。現在我覺得,人性其實脆弱且善變,病人家屬端如此,醫療人員端亦如此。我們可以被別人影響,也可以選擇對世界做出正向且良善的改變。哈佛商學院狄隆教授在「女兒教會我的事」一文中,教我們問自己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別人怎麼看你?第二個問題比較複雜但也影響了我:當別人跟你相處的時候,他們怎麼看自己?他教了我,別把焦點老放在自己身上,而是想想如何在關鍵時刻,把握對別人發揮正面影響力的機會。試著讓別人變的更好,幫助病人及家屬、同事和我的家人們找到他們的價值,也成為我這幾年努力的方向。而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我會學著放棄妳,是因為我太愛妳」每場考試我們都想考高分,每場比賽我們都想贏。但陪伴太多病人打過那麼多場對抗病魔的硬仗,我知道結果常常不是我們所能掌控的。「盡最大的努力,抱最好的期待,但也要做最壞的打算。」這是我常常跟病人分享的。醫學儘管進步快速,但仍有其極限。我常比喻對抗腫瘤像跑馬拉松一樣,我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陪伴病人及家人一路的教練或好友。在每一場賽事,我會用盡全力,根據每個人的狀況不同,給予最適合他的建議,陪伴他跑完全程。不管結局如何,評價是好是壞,我都平心接受。寧靜(Aequanimitas),如同威廉‧奧斯勒(William Osler)對年輕醫師的演講中,期待行醫能達到的特質及狀態,也是我所追求的目標。兩週前的週六下午,我在病榻旁陪著小惠,三年半的抗癌歷程,小惠最終離開了,靜靜的,沒有痛苦。我跟她比妹妹還親的表妹,靜靜地陪在她的身旁,沒有太多的情緒或悲痛,而是寧靜與釋然。一路相伴,無需想像便能體會她曾有過的恐懼及脆弱,也見證她面對可怕的病痛仍全力一搏的勇氣與堅強。臨終時刻病人不願意放棄,家人不願意放手,也花了我們好多時間去理解與溝通,最終還是把重點拉回到病人身上。愛會讓我們不捨,讓我們難過,讓我們失控。但愛也會讓我們學著體諒,讓我們放手,讓我們寬容。失去摯愛,讓一個家失去了重要的一角。自責、難過、憤怒無法填滿這失落的一角,卻可能傷了彼此和關心的人。但透過回憶、包容和放下,我們不僅可修復傷痕,更可添上不同的色彩,帶著滿滿的愛,邁向人生下一階段的旅程。
-
2020-10-06 醫聲.癌症防治
癌篩政策/石崇良:邁向精準醫療時代 檢測的管理策略
精準醫療的時代來臨,在管理上,衛福部次長兼任醫事司司長石崇良在參加「精準醫療時代的全癌症治療」專家會議上宣示,基因檢測執行單位以醫療院所或醫療院所委託單位為主,執行項目以醫療目的,且需「有藥可醫」,需要提出治療計劃,不希望出現藉由基因檢測「撈錢」的歪風。基因全解碼已經多年,目前可以透過基因檢測幫助治療,從全球的研究顯示多聚焦在癌症治療上,台灣也以癌症治療為主軸,基因檢測目前仍在持續發展中,但世人對於基因的認識仍然有限,就算找出致病基因也不一定有藥可醫,但民眾在不瞭解情況下,恐掏出大筆積蓄尋求解答,最後卻無助治療。石崇良指出,基因檢測是精準醫療診斷與用藥的重要工具,因此需要仰賴實驗室開發創新的基因檢測方式,目前尚未納管,為確保基因檢測的品質以及臨床應用的時效與技術創新,因此將依法管理。石崇良指出,基因檢測可執行的單位以醫療機構為主,因此,政府不認可非醫療機構直接對消費者銷售,也就是反對消費者基因檢測(direct to consumer genetic test,DTC),例如坊間推出的預測孩子未來體能發展基因、音樂發展基因等消費性值得基因檢測,則不被允許。石崇良指出,今年四月中旬衛福部已頒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修正草案」,將「實驗室開發檢測(LDT)」納管,待與各界討論決議後公告。對於LDT的管理方針有三大邏輯,第一,只能在醫療機構執行,非醫療機構除非醫療機構委託,否則不得執行;第二,無論是醫療機構或是被委託的非醫療機構,只能執行政府正面表列的檢測項目,而所有執行檢測的實驗室都必須要經過品質認證;第三,實驗室自行研發檢測試驗(LDTs)以基因檢測的項目為主,結果須由醫師判讀,不得由檢驗人員判讀。在運用上可分為三層面,(一)健康人未來的健康預測、(二)亞健康人的疾病診斷、(三)患者的特殊藥物篩選。衛福部許可的基因檢測目標,僅針對癌症篩檢治療、藥物不良反應、腫瘤藥物檢測、產前及新生兒染色體、遺傳代謝與罕病檢測、病原體鑑定等。換言之,台灣不准許針對「無藥可用」或「無法治療」的疾病做基因檢測。基因檢測也稱為「藥物伴隨性檢測」,石崇良表示,若有醫療院所拚命替民眾做基因檢測,最後沒有治療,也沒有讓檢測報告發揮意義,避免這類情形發生,醫療機構若想執行基因檢測,必須先提出檢測基因後如何應用的計畫報告,交由衛福部審核,審核通過才能夠執行檢測。以肺癌為例,台灣多達五成以上的患者有EGFR的基因突變;三陰性乳癌的患者,約有二成有BRAC基因突變,這類已經非常明確找出基因突變的癌症類型,健保可以考慮協助給付檢驗費用,健保署醫審組長戴雪詠在會議中補充指出,目前已規劃,乳癌基因篩檢費用約在二到四萬元。#響應少見癌症日World rare cancer day.全癌症治療抗癌里程碑,請點:https://reurl.cc/KjlyXe.精準醫療好難懂!一次破解全癌症 少見癌也有解方:https://topic.udn.com/event/health_Precision
-
2020-10-06 癌症.癌友加油站
從不生病的他感冒了,拖很久都不好還開始痛!一檢查竟確診鼻咽癌…
壓力大崩盤有了孩子之後,卡斯柏背著我抽菸、不正常作息、給自己很高的期許與壓力,然後,越來越不喜歡笑、吃東西不注意、喜歡吃一種東西就拚命吃不節制、不注重保健……。這些都是當我聽到他罹癌後一直在找的可能答案;為什麼是他?到底為什麼會得癌症?一直到我後來認識更多的癌症患者後才發現:以上種種都可能是觸發的誘因,但不是絕對因素。其實每個人的基因或身體裡都有癌細胞存在,只是看何時或是如何被觸發而已。當時身體看似如此健康的他被診斷出癌症,而且是鼻咽癌第四期,對我來說宛如似晴天霹靂般的打擊,更何況是當事人的他!一開始卡斯柏的不舒服,我們都以為只是單純的感冒,應該是被孩子傳染了。一直以來,我和小孩從來沒停止過吃藥,吃藥已經當吃補的母子倆,竟發現了從來不生病的他居然也感冒了,我還一派輕鬆地提醒他:「趕緊去看醫師,免得我們三個人一直交叉傳染!」於是他乖乖地去看了醫師,但三個月的時間,他看遍各診所的耳鼻喉科,感冒卻一直都未見好轉。大部分的醫師都說只是鼻涕倒流,只要吃藥、休息就好了,唯有其中一位老醫師提醒他說,如果感冒真的太久都不好,最好去大醫院檢查一下。而到了知名健檢診所檢查後,也只發現鼻內有「瘜肉」,可能病況是因此而起……,於是他更不以為意了。沒想到,他後來覺得左側脖子淋巴處開始疼痛,自己也擔心了起來,心想:「怎麼一個感冒拖那麼久都不會好,而且開始會痛?!」噩夢的開始卡斯柏終於決定去大醫院徹底檢查。九月的某一天,他去了公司附近的馬偕醫院做檢查,耳鼻喉科的呂醫師是個經驗豐富的好醫師。初步檢查之後,呂醫師當下立刻跟他說:「我懷疑是鼻咽癌,我想做進一步的病理切片檢查,你下禮拜再來回診看報告。」聽完醫師的話,卡斯柏頓時覺得晴天霹靂,腦袋一片空白,整個人呆坐在診療室的檢查椅上,臉色慘白、全身發軟……,彷彿是過了一世紀那麼久,才在醫師和護理師關心的言語下回神,慢慢起身。但當下他沒辦法立刻和我說這個噩耗,只簡單發個簡訊告訴我:「我下午請假回家休息,我很累……。」不了解狀況的我只回覆他說:「累了就趕緊多休息吧!」我什麼都沒有多想,更沒有想到要打電話關心他一下。回家之後,他也不發一語,隔天還自己打起精神去上班。但,因為擔心,也導致他更沉默了……。一直到禮拜六,他終於憋不住跟我坦白說,下禮拜要去看檢查報告,因為醫師懷疑他罹患鼻咽癌。我乍聽的當下,完全不相信也不擔心,只是懷疑著說:「哪裡有可能?拜託!你身體好到幾乎不生病;而且你家族也沒有癌症病史,那個醫師是不是在嚇你呀!你被騙了啦!」在我極度白痴的樂觀態度下,他也被我逗得開朗了起來,又開始正常的吃喝、放心睡覺,而且也開始跟我一起叨唸著說,「醫師會不會太誇張了……」(事後證明我的白痴樂觀,在這痛苦又艱難的治療過程中,還是起了作用,竟然給他一個莫名的相信力量,這也是我當初開始寫部落格分享抗癌歷程的原因。因為抗癌真的需要樂觀堅持、相信自己,唯有如此,醫師、自己和家人才能發揮極大的力量度過這一切!請大家一定要「永不放棄」!這不是口號,這是我們的親身經歷)。罹癌確診回診看報告那天,他因為緊張擔心要求我陪他一起去醫院,我為了讓他安心,豪邁地說:「當然!一定要去笑一下那個醫師啦!」當天中午我們還先去吃了他最喜歡的刀削麵,緩和情緒後才出發去看報告。或許是因為有了食物的力量(這時候還沒有相信的力量……),他也開始談笑風生,感覺沒那麼緊張了。途中,我接到了在馬偕工作的姊妹淘偷偷打電話跟我說:「我幫妳問過了,卡斯柏真的罹癌了,只是要做更詳細的檢查才能知道是第幾期!他在妳身邊嗎?先不要跟他說好了,免得他不去聽醫師的說明。」聽姊妹淘在電話那端地說著,我當下強裝著冷靜,只是淡淡地回應說:「好呀!感謝妳的關心,我會幫妳轉達的!」掛上電話,我跟老公說:「我有事先請姊妹打聽了,但醫師報告好像沒辦法先看到,我們還是去聽醫師說明吧!」為了不讓他起疑心,我還故意跟著車上的音樂哼著歌,但其實心早已經涼了大半截,並在腦海裡不斷地問自己:「怎麼會這樣?!怎麼會發生在他身上?!怎麼可能?!」●一路上的演出,我想我可以拿金馬獎了。一直到醫院的檢查室之前,他都不知道其實我早就知道報告結果了;因為我怕他崩潰,更怕我崩潰後讓他更難過。到了醫院,他坐上檢查椅準備聽報告結果,我握著他的手……醫師一邊看報告一邊說:「王先生,報告結果是惡性腫瘤。我們可以安排你今天住院檢查,待確定第幾期後,可以立刻開始治療……」我感覺到他的手一緊,臉色大變,但語氣跟我一樣故作鎮定。他問醫師:「可能是第幾期?治癒率有多少?」「這一切都要等檢查結果出來後才知道。我先幫你辦住院吧,你先趕快去辦手續,先不要太擔心,鼻咽癌治癒率很高喔!」呂醫師很專業也很親切的回答著。終於,我忍耐許久的情緒,就在走出診療室的那一刻爆發了!我跟卡斯柏說我要去一下廁所,結果就在廁所內開始崩潰狂哭,腦袋一片空白,只能不停地一直哭一直哭,眼淚不停地流、止不住地流……,但很快地,我恢復了些許理智(我就是那種即使遇到再混亂的狀況,但還是能想到下一步處理動作的性格),我馬上打電話給公公,請他先幫我去接小孩。我還記得,當時已經哭到停不下來的我,是用非常哽咽的聲音跟公公說老公生病的消息,我想他一定被我嚇壞了,因為那時候實在是哭得無法控制,淚水自動不斷湧出,完全沒辦法停下來!為什麼是我?!正當我在廁所大崩潰之際,卡斯柏卻是異常的鎮定,因為他在我從廁所發洩回來之前,一個人已經開始辦理病理切片報告,並先打電話至其他醫院掛號希望複診確認,更已經辦好重大傷病卡的申請手續等等。事情過後,每每回想起來,都覺得他表面雖然看似鎮定冷靜的面對罹癌的打擊,但我相信,若那時他能大哭一場發洩出來,說不定就不會有日後的昏倒事件發生。不過這一切都很難定論,只能說每個人聽到「癌症」發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時,恐怕第一時間都無法接受,只能崩潰大哭或是想逃避!(後來在病房聽到許多病友分享,發現每個人的歷程都不太一樣,但大都有「為何是我?!」的衝擊與痛苦過程;從不相信到生氣難過,從極度沮喪到積極治療,整個過程的心情起伏,比搭雲霄飛車對心臟的考驗更大!)關於本書從平凡的人妻到催生台灣癌症免疫細胞協會的成立──《為愛勇敢:不放棄,才有轉機!獻給所有在黑暗中奮鬥的人》講述了一對平凡夫妻抗癌及陪伴醫療的不凡人生歷練,以及生病的小蝦米如何對抗大鯨魚的過程,字字句句,深刻動人!不只完整紀錄了辛苦的醫療之路,更詳實的將臺灣癌症治療推向新境界其背後一段無畏無懼的故事公諸於世。>>購書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