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5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韓國
共找到
983
筆 文章
-
-
2020-10-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帛琉旅遊泡泡破滅學者很意外 點名下個可跟越南談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證實,帛琉旅遊泡泡暫緩,今年可能性很低。對此,學者表示很意外合作破滅,台灣下個目標可考慮跟越南或泰國談合作。靜宜大學觀光系副教授黃正聰說,帛琉態度轉變,讓大家很意外,先前訊息是帛琉催台灣,很積極遊說,現在變成台灣積極討論結果帛琉認為台灣陸續有境外輸出,加上現在又適逢帛琉選舉,所以有點顧慮。面對帛琉旅遊泡泡生變,台灣可以放眼哪個國家?黃正聰說,越南狀況也很不錯,以百萬人次來看,台灣每百萬人有逾20個確診,越南每百萬才11個確診人數。先前越南一度失控,但有控制下來,總確診率低於台灣,是下個希望。泰國也沒有特別高,每百萬人50餘個,也可以考慮合作。至於旅遊泡泡何時才可以實施,黃正聰說連帛琉看起來這麼容易成為旅遊泡泡的都破局,更何況是別的國家,現在秋冬疫情可能又有變化,但如果年底秋冬疫情控制順利,明年第一季可能還有機會推廣旅遊泡泡。國旅已經有累積經驗去評估旅遊泡泡,明年上半年都有機會。高雄餐旅大學觀光研究所教授劉喜臨則說,不要勉強一定要和帛琉進行旅遊泡泡。現在這個時機點如果大家都有共識且是安全的,就會樂觀其成,反觀如果雙方面都有疑慮,涉及到人民安全,儘管產業很殷切期盼,但生命只有一個,還是謹慎比較好。劉喜臨說,現在全球面對疫情已經有新的策略,疫苗如果成功推出,每個國家都有談旅遊泡泡的機會,但還是以鄰近周邊為主。劉喜臨說,從產業的角度思考,出境旅遊對國人比較有感,離島國家或地區就會比較適宜。如關島、帛琉、日本沖繩或韓國濟州島,屬於島嶼型,管控上比較容易。若以經濟角度來看,我國應該更希望看到入境旅客,對台灣觀光才會有直接效益。至於何時能夠實施旅遊泡泡,劉喜臨說,每個時間點都有可能,無法預測推行旅遊泡泡時間點,現在全球預測疫情比較容易受控制是到2024年,不過還是要看今年冬季是否是好發期,疫情爆發迄今,還沒有全年資料,沒辦法看出端倪。
-
2020-10-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4千萬人確診 學者估疫情明年2月才受控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表示,近日全球新冠肺炎確診者已突破4000萬人,國際疫情可能持續一段時間才會下降,預估要等到明年2月,疫情才會受到較好控制。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透過線上直播,說明全球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冠肺炎)疫情狀況,全球確診人數近日突破4000萬人,上週新增個案前5名國家為印度、美國、巴西、英國、法國,由於歐洲疫情再起,法國下週新增確診數可能上升為全球第3,美國下週新增死亡數可能超越印度,成為全球第1。陳秀熙提到,美國本週疫情更加嚴重,也造成產業衝擊,如電子商務平台亞馬遜公司已累積2萬名員工確診,主因是在疫情之下,電子商務平台形成新的消費趨勢,員工工作環境密集且工時長,增加感染風險;而阿根廷、哥倫比亞等南美洲國家疫情仍呈現上升趨勢。歐洲部分,陳秀熙表示,本週歐洲疫情更加嚴峻,單週確診人數高達88萬人,全歐洲單日確診人數也超過美國,確診人數增加最多的國家仍以法國、英國等西歐國家為主;非洲疫情整體趨緩,但摩洛哥等少數國家疫情仍持續升溫。陳秀熙表示,東南亞疫情持續,如馬來西亞政府即針對沙巴州以及雪蘭莪州提出行動管制;中東疫情也不停升溫,東北亞則是日本疫情持續升溫,韓國疫情回穩;印度疫情因擴散至農村而影響加劇,加上民眾不配合防疫而更使疫情更難控制,流行病學家也懷疑近期印度通報個案以重症為主,從病例數看似疫情趨緩,但仍須觀察。
-
2020-10-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台灣代理孕母法制化刻不容緩
【編者按】「性別與醫學」在台灣的醫學教育已經逐漸受到重視,但本週卻是「醫病平台」首次以這主題刊登三篇文章。張博淵教授以其心臟科的專長提出醫學數據,呼籲醫界及社會大眾不容輕忽女性的心血管疾病有時會有「非典型」症狀,而延誤診斷。另外我們在此發表有關「代孕母立法」的兩種不同看法,一位在專業方面深受尊敬的藥師長年以本身是子宮發育不全的病人,挺身呼籲「代孕解禁」的推動;一位長期爭取婦女權益的意見領袖卻因擔心女性可能因代孕合法化而造成女性被物化、更深陷傳統文化的束縛。這種「科技不能解決的社會文化問題」惟有在社會大眾透過理性的對話,了解事實並屏除誤解,才能達到共識。生兒育女是人權,是幸福追求權。人工生殖協助技術在台灣早已成熟,然法令獨苛於子宮有病變,需求代孕之女性,長期以來導致這群女性避婚,或讓已婚遭受身心俱創之重大遺憾,甚或造成婚姻家庭破裂。基於以下理由,我們要求政府應儘速推動代孕制度合法化。一、生育自由權應為受憲法所保障之權利法學專家陳英鈐教授曾指出:「生殖自由係由人格權與人性尊嚴結合所衍生,且為婚姻與家庭制度所保障,國家對於生殖自由的干預必須受到嚴格審查。為保障借腹生子涉及代孕婦女的人性尊嚴與免於身心傷害之身體權,以及將出生者的人性尊嚴、生命權與免於身心傷害之身體權,沒有必要禁止借腹生子,立法者可透過禁止商業性代孕契約、詳定代孕契約告知後同意的要件、醫療機構認證制度、代孕者資格限制、代孕契約的內容強制等等規定來平衡基本權衝突。」(http://www.taiwanlaw.com.tw/forumViewer.aspx?id=1039)法學專家顏厥安教授也指出:「各民主憲政國家的共同傳統,人民享有追求幸福的權力。而追求愛情與婚姻、建立家庭、生養小孩,而國家是為了保障這些權力而建立的。罹患不孕症的婦女及其家庭屬劣勢者,國家應致力建立正義制度以加以協助,使其處境獲得最大改善,而非立法禁止代孕。人民的自由只要不傷害到他人,國家就不能夠加以禁止。這是自由民主國家的基本價值共識,代理孕母並未傷害到什麼人。國家基於對人民基本權之保護義務,更應積極立法確定各項相關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係,以減輕將可能發生之爭議,此為現代法治國家之保護義務。不可鴕鳥的心態裝作視而不見,以為只要禁止,一切問題就不會發生。(http://in.ncu.edu.tw/phi/NRAE/newsletter/no4/09.html#%E8%A8%BB1)二、代孕合法化已有堅實的行政與立法基礎個人於1996年1月以真名投書民生報,對於當時未有法律規範,卻逕以行政命令限制醫師為病人進行代孕,要求衛生署停止此違憲作為迄今。1996年衛生署已完成「人工生殖法草案」,並提出乙案(開放代理孕母方式),2004年9月2004年9月陳建仁署長指示辦理「代理孕母公民共識會議」,形成「有條件開放代理孕母」之共識。2005年9月草擬「代理孕母法草案」。2006到2011年召開20多次專家會議與召開國際會議,其中2012年9月國健署再次召開公民會議,會議結論為「不孕委託者同時提供健康精、卵之代孕,應早日開放」、「不孕委託者僅提供健康精、卵其中之一者,亦應予開放」。對於「不孕委託者僅提供健康精子,卵子同時由代孕者提供之情形(即基因型代孕)」是否開放,公民未形成共識。2012年11月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決議於一年內提出代孕生殖相關法案。2013年江惠貞委員等、尤美女委員等分別提出人工生殖法修法提案。2016年國健署草擬完成「人工生殖法部分條文修正法案」,納入開放代孕條款。三、超過八成民意支持代理孕母合法化國健署歷年來舉辦三次代孕生殖全國性民意調查,每次都回收上千份有效問卷,超過八成民眾支持有條件開放代理孕母制度。2010年代孕民意調查顯示,超過半數民眾(53.5%)表示贊成妻子子宮無法懷孕之不孕夫妻可以找人代孕,這些贊成者中,約95.6%的民眾表示贊成給予代理孕母因懷孕所需的費用或損失。2013年代孕立法民意調查更顯示,高達86%民眾贊成針對某些特殊情況、在有相關配套和管理的條件下,將代理孕母技術納入規範,提供給經過評估、有特殊需要的民眾。同時也有高達88.26%民眾表示贊成委託者提供代孕者營養和健康風險補償。四、代理孕母合法化已是先進文明國家趨勢根據國民健康署2010年委託辦理世界各國代孕生殖政策探討,經收集14個國家統計資料發現,允許代孕國家,包括美國(45州)、英國、澳洲、加拿大、香港、荷蘭、以色列、印度、泰國、韓國等10個國家;立法明文管理者:美國(11州)、英國、澳洲、加拿大、香港、荷蘭、以色列等7個國家。根據美國國際生育醫學聯合會2010年公布之調查,自21世紀之始,開放代理孕母合法化的國家快速增加,在2013年以前,連同美國的45個州在內,全球至少已有33個國家允許代孕制度。包括明文立法管理(例如英國,加拿大,澳洲,比利時,希臘,荷蘭,俄羅斯,巴西,以色列,南非,泰國,亞美尼亞等15國),或以指引管理(美國,奈及利亞,委內瑞拉,印度),或未立法通過也未禁止(孟加拉,哥倫比亞,南韓等14國)。總結綜上,代理孕母制度之開放早已是先進國家趨勢,此一重大議題,歷經多年國內各界耗費龐大社會與行政資源,反覆討論並已獲得有條件開放之共識,有高達八成以上民意之支持,主管機關已草擬出具體可行之法案已多時,萬事俱備,只獨缺政府積極推動立法之決心與魄力,怠惰拖延,不但已背離民意,更有牴觸憲法之疑慮,令人痛心。我國號稱以民主人權立國,執政者不應違背民意所趨與無視不孕者之痛苦,盲目抱持保守落後之鴕鳥心態,持續禁止文明國家早已開放多年之代孕,不但已嚴重違反了國家對於人民基本權之保護義務,剝奪台灣人民追求幸福以及生兒育女之基本權利,更是殘酷地長期漠視不孕者弱所處之弱勢處境,任憑不孕者在暗夜裡哭泣,孤獨承受悲傷與絕望,這豈是號稱追求民主、自由、人權、公義的國家所應有之作為?值此國家人權議題彰顯時代,少子化更是國安危機之共識,本人在此嚴正呼籲政府儘速推動已怠惰多時之代孕合法化立法,才是真正符合國際趨勢、順從民意、合乎憲法、保護弱勢,並可真正彰顯人權與公義之作為。
-
2020-10-15 新聞.食安拉警報
赴美查萊豬源頭 陳時中:12月可能性較高
朝野立委關心是否在明年開放進口萊劑美豬、30月齡以上牛肉前,派員赴美查核溯源。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今年還未成行,會盡量在明年1月1日之前,12月派員赴美查核可能性較高,但會盡量往前挪。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等5個委員會今天聯席審查攸關進口含萊克多巴胺美國豬肉、30月齡以上牛肉的行政命令。國民黨立委蔣萬安質詢指出,依據衛福部送交立法院的「進口牛肉檢疫及查驗作業程序修正規定」,在開放牛肉及其產品進口前,應由衛福部食藥署邀請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及相關專家學者,組團赴出口國對牛肉安全進行系統性查核。蔣萬安質疑,明年1月1日就要進口30月齡以上美牛,這屬於新增品項,詢問衛福部是否能來得及依法赴美查驗。陳時中備詢時表示,全品項的系統性查核過去都有做,但最近一次查核是2019年,今年還沒去,衛福部將規劃;若立法院希望在明年1月1日前查驗,衛福部會盡量安排。民進黨立委賴瑞隆質詢時指出,雖然現在有疫情問題,但衛福部應該在明年開放進口前安排赴美查核,他希望最晚11月就派員過去。陳時中則說,他認為12月派員赴美的可能性較高,但會盡量往前挪。民進黨立委蔡適應質詢時問,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是否開放30月齡以上美牛。陳時中說,只有日本跟中國開放,韓國還沒開放,原因是沒完成社會溝通。
-
2020-10-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旅遊泡泡 陳時中:除帛琉其他國家暫不考慮
台灣擬開放帛琉旅遊泡泡,衛福部長陳時中昨於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說,理想模式將採團進團出,包車、包餐廳模式進行。但除了帛琉,其他如澳洲、日本等國是否也有成立旅遊泡泡可能性,陳時中今表態,希望促成台帛旅遊泡泡,但其他國家還不在開放之列。陳時中昨天說,樂見透過旅遊泡泡解放台灣因疫情悶太久憂鬱的心靈,幫助大家紓壓,但相關細節一定要有完整防疫計畫,包括踩線團的規畫、國人若在帛琉確診應如何治療等,細項都需討論完才能進行。今於立法院衛環委員會聯席會中,民進黨立委林楚茵質詢時詢問旅遊泡泡開放事宜,表示之前也說要和日本、澳洲、韓國等成立旅遊泡泡,目前進度為何。陳時中則表示,目前和帛琉洽談旅遊泡泡,兩國也正在合作推動防疫措施。但因為全球疫情仍然嚴峻,與其他國家建立旅遊泡泡,目前沒有考慮。
-
2020-10-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印尼、新加坡開放邊境 旅客搭機入境前需篩檢
印尼與新加坡達成協議,雙邊將自26日起允許必要的商務及公務旅行,印尼公民、新加坡公民和居民均可適用,必須遵守防疫原則,搭機前和入境前都必需接受PCR檢測。印尼外交部今天指出,印尼與新加坡完成互惠綠色通道(Reciprocal Green Lane)協商,並發表共同聲明,印尼公民、新加坡公民及居民自26日起可跨境旅行,搭機前和入境前都必須接受聚合酶連鎖反應(PCR)檢測。因應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印尼自4月起實施入境管制,禁止外國人入境短期停留及轉機,目前僅允許持居留證、永久居留證等外籍人士入境,有家人住印尼的外籍配偶及子女則可申請短期停留簽證。除了新加坡,印尼先前也已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韓國及中國達成相互開放邊境協議,印尼通稱為旅行廊道安排(Travel Corridor Arrangement)。
-
2020-10-11 癌症.肺癌
新藥治療加早期篩檢 降低肺癌死亡率
美國癌症協會發表2020年版的癌症統計數據,10來年癌症死亡率每年下降1.5%,2016-2017年下降2.2%,是1991年來最大降幅,主因是肺癌死亡率下降,有部份原因可能是與癌症治療大幅進展有關。在台灣,國民健康署第四期國家癌症防治計畫(108年-112年):民國112年,30-70歲癌症過早死亡機率要下降至6.24%;107年台灣30-70歲常見癌症過早死亡機率為7.39%,其中肺癌過早死亡率全癌最高,達1.31%,比起106年只降低了0.01%,降幅幾微。肺癌新藥較少,給付嚴苛,找到適合用藥很重要。肺癌仍盤據十大癌症之首,成為晚期確診病人最多、醫療支出最多、死亡率最高的「三冠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祕書長王金洲指出,肺癌那麼多第一,很多原因是沒辦法好好治療,比起乳癌及大腸癌用藥穩定,肺癌新藥相對少,這幾年免疫藥物上市,由於藥費不便宜,加上健保資源財務有限,新藥給付時間延長。依據和信醫院藥劑部主任陳昭姿統計,健保署新藥申請給付生效時間,一般藥物平均為15.3個月,癌症新藥為23.2個月,確實比一般藥物多出了8個月。且健保給付條件愈來愈嚴,需綁定額外條件,例如肺癌免疫藥物第一線使用,需無法使用化療者才符合標準,甚至有些癌症用藥,規定病人的心肺腎功能需符合若干條件,國際臨床治療指引都無此規定。王金洲認為,要降低肺癌死亡率,病人用到適合的藥很重要,現在因基因檢測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或免疫藥物,目標都非常明確,加上化療藥物也進步很多,「以前肺癌病人四期我們都會稱做末期,但現在是治療無效後才叫末期,有很多早年吃標靶藥物的病人,至今十年都還存活。」五年存活率遠低於日本,與給付制度有關。台灣五年存活率與鄰國日本還是有段差距,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指出,台灣肺癌男性的存活率約18%,日本約27%、韓國為22%。王金洲認為,這與日本的給付制度有關,日本只要新藥通過適應症後,就能立刻給付,患者可以立刻吃到新藥。但王金洲也解釋,因為日本採取共同負擔制,民眾的自付額比台灣高很多,相對的,民眾就能用到新藥。台灣因健保財務受限,讓患者沒有選擇新藥的機會,畢竟民眾用藥選擇仍在健保體制下居多,因此政府還是需要面對財務的難題,不然愈來愈多的新藥及新科技,民眾看得到吃不到,政府仍是一籌莫展。癌症希望基金會觀察到,健保預算有限,確實衝擊新藥給付的使用對象及範圍,影響病人權利;目前台灣民眾部分負擔比例僅6%,與法定20%落差越來越大,仍應回歸使用者共同負擔的精神。而王英偉也提及,當初C肝根除計畫撥了80幾億元,當時的想法,就是以後都會用到的錢借來先用,未來更多的研究應該從醫療經濟學來看,畢竟人的價值很難用錢來評量,未來精準醫療也會是產官學共同研究的標的。降低死亡率電腦斷層篩檢 找出早期個案要降低肺癌的死亡率,還有一個方式,就是增加早期患者的發現率,而目前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進行高危險群者篩檢,是醫界及國民健康署認為可行的方式。目前規畫重度吸菸者又有參加二代戒菸計畫者,國民健康署就願意幫他們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不過,王英偉也強調,早期篩檢對於民眾有一定的精神壓力,也有可能因為篩檢造成一些沒必要的開刀。在美國就算抽菸,要不要篩檢都需要與醫師進行共同決定。他表示,目前也與彰化基督教醫院進行研究,發展一套輔助工具,未來在篩檢前必需充份告知,包括輻射的風險、病人可能產生的焦慮等都需要考量,再決定要不要做檢查。給肺癌病友的一句話王金洲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祕書長萬一不幸罹患肺癌,千萬不要放棄治療。
-
2020-10-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韓國找到抗疫神器「減少99.99%新冠病毒」 優碘竟是關鍵配方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延燒,至今仍無有效解藥,令醫療界頭痛不已。不過日前韓國研究,實驗出能大量殺死病毒的醫藥配方,而其中的關鍵,居然就是生活中常用到,醫療箱必備的創傷藥「優碘」。根據韓國媒體「朝鮮日報日文版」報導,高麗大學醫學部病毒研究所的小組在日前,使用含有0.45%優碘試劑的醫藥進行實驗,結果發現能減少99.99%的新冠肺炎病毒。該小組也將這個成果發表在「大韓微生物學會誌」上。其實美國康乃狄克大學醫學部,也曾經做出優碘殺菌用藥,能讓病毒非活性化的實驗成果。六月時,新加坡國立大學也發表研究,認為優碘有抗病毒的功能,除了新冠肺炎病毒之外,流感與SARS的病毒也能有效抑制。由於優碘的價格低廉,能夠大量生產,因此有希望成為治療新冠肺炎常見的輔助選項。不過報導也指出,由於目前還僅是試管實驗階段,實際該如何運用在人體上還是未知數。日前曾傳使用含優碘成分的漱口水漱口,可以有效抗疫的傳言,還造成日本民眾搶購漱口水風潮,但終究沒獲得醫療界證實。未來該如何運用這項實驗結果,還有待觀察。
-
2020-10-05 醫療.新陳代謝
葡萄酒、啤酒或烈酒一樣胖! 每天喝2杯代謝疾病風險不減反增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酒喝多了容易使人發胖,而且不論男女,只要每天喝2杯酒,肥胖和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就會增加30%,研究在「歐洲暨國際肥胖會議」(European a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Obesity)上發表。1杯酒的定義為至少14克酒精含量 約等於1小杯葡萄酒、1瓶啤酒或1口烈酒的含量研究人員分析了韓國國民健康保險系統中(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System), 1,400萬名20歲以上男性和1,200萬名20歲以上女性2年內的健康數據和飲酒情況。研究中對於1杯酒的定義為至少14克酒精含量,大約等於1小杯葡萄酒、1瓶啤酒或1口烈酒的含量,與美國的標準相似。每天喝2杯酒 肥胖症、代謝症候群風險增 研究人員表示,與不喝酒的人比起來,每天平均喝半杯至1杯酒的男性,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機率高出10%,而每天喝2杯酒的男性,罹患風險增加25%;如果每天喝2杯酒以上的男性,肥胖症的風險則高達34%,而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則為42%。 同樣的,比起滴酒不沾的女性,飲酒量較多的女性也更容易出現肥胖和代謝症候群。研究人員表示,每天喝2杯酒以上的女性,肥胖的機率增加了22%,而發生代謝症候群的機率增加18%。 研究人員表示,即使將年齡、運動、吸菸和收入等原因納入變數,研究的結果還是一樣的。因此,如果不想要變胖或罹患代謝症候群的話,最好少喝酒為妙。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酒後出現頭痛、暈眩、噁心都是宿醉症狀! 防宿醉,喝酒前先做這8件事 飲食油膩、愛喝酒會要命! 避開胰臟發炎4誘因,經常嘔吐、腹脹、肚子痛要警覺
-
2020-10-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疫情波動不定 南韓歸納3大防疫威脅
韓國8月中爆發新一波疫情,但與年初首波疫情防控狀況相比困難重重,單日確診數持續在百例上下波動,未獲顯著控制,相關單位也就最新疫情狀況,歸納出3大影響防疫效果因素。韓國是中國以外第一個爆發疫情的國家,但在防疫當局以大量採檢、追蹤隔離、治療因應,迅速控制疫情,因此成為防疫模範國。但8月中開始以首都圈地區為中心的最新一波疫情,似乎就沒那麼好對付了。這波疫情單日確診數一度高達400多例,之後雖逐步下降,但在百例上下卡關,根據韓聯社報導,9月3日至19日皆維持在100多例,隨後雖3度降至百例以下,但最多連續4天,最近一天降至77例,但接下來的疫情動態仍待觀察。首爾市公共衛生醫療財團就這波疫情發表分析報告,整理出可能降低韓國式防疫(K防疫)效果的3大因素,包括感染途徑不明、民眾不合作,以及病床不足。感染途徑不明代表感染源可能不在防疫當局管控範圍之內、仍在社區中活動,成為隨時都有可能引發新一波社區感染的「火種」;另一方面,將當前疫情視為「假新聞」,拒絕或妨礙居家隔離、接觸史調查等防疫工作的非理性族群,就如同可能使疫情一發不可收拾「乾稻草」。研究員指出,這次疫情並非起因於社會經濟上的弱勢族群,而是「非理性的宗教團體」,這類非理性行為就如同直接破壞K防疫效果。若觀察在首例確診出現後20天內達到100例的群聚感染事件,找出其中7成相關案例花費時間,最初的愛第一教會群聚感染花費10天,815首爾市中心集會群聚感染花費13天,新天地教會群聚感染則花費17天,九老區電話客服中心則僅花6天,可以看出宗教團體相關事件掌握時間較一般團體明顯較長。此外,照護重症患者的醫療設施及人力不足,對整體醫療體系可能造成結構上的問題,當局雖已承諾會在年底前增加病床,但無法確定足以應付秋冬季可能再回升的需求,研究員認為,當局應同時制定短期及中長期方案。韓國至今累計確診2萬3889例,415例病歿,其中2萬652例皆為社區感染。
-
2020-09-29 養生.聰明飲食
烤肉兼顧健康不長胖 營養師推「韓式吃法」避肥胖地雷
中秋節月圓人團圓之時,總是免不了要大吃一餐,最受歡迎的當然就是非燒烤莫屬了。不過若是在這享受大餐之際沒有多加留意,往往一個不小心就面臨熱量、糖、納超標的窘境。為了中秋過節月圓人不圓,幾個小細節要多加留意,來看財團法人癌症基金會簡鈺樺營養師怎麼說! 烤肉怎麼顧健康不長胖? 營養師推韓式吃法! 大部分的人吃燒烤、烤肉時多會以肉類為主,也有部分民眾為了健康和身材會多加留意燒肉、蔬菜、澱粉的比例,不過對此簡鈺樺營養師建議,享受美食之際與其大費周章的思考比例,倒不如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讓自己每一口都吃得到蔬菜。 像是韓國烤肉最有名的吃法,就是用蔬菜把肉包起來,這樣的吃法不僅可以享受烤肉的美味,同時每一口也都吃得到蔬菜的纖維,美味兼顧健康,可說是個非常好的組合。若是為烤肉串較難以蔬菜包裹的話,則建議可以在肉與肉之間再穿插個蔬菜或水果,例如常見的青椒就是個不錯的選擇之一。 除此之外,簡鈺樺營養師也建議,像是筊白筍、絲瓜蛤蠣這些在烤肉盤上也相當常見的蔬菜類烤物,也可以做為先烤先吃的選擇,也有利增加飽足感,避免其它烤物吃太多。而玉米雖為植物,但其被歸類為澱粉類,因此在吃烤肉的時候也可以以玉米作為澱粉的主要攝取來源,以取代精緻澱粉的吐司。 若要更進一步的避開熱量地雷,簡鈺樺營養師則建議,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挑選肉類的時候避開用眼睛就可以看得到油花、油脂較多的部位。而肉眼較少看到油脂但熱量也是相當高的雞皮,在烤雞肉的時候可以先將其去除,單吃雞皮的話自然也盡量避免。另外像是貢丸、甜不辣、米血等也都是屬於高脂肪的烤物,民眾在吃的時候也要多加留意。同時也要提醒自己注意當次烤肉的食量,否則即便是每口都吃到蔬菜,量超過一樣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留意隱形的肥胖地雷:烤肉醬 想避開肥胖地雷的民眾,多會在食材上留意,但其實烤肉醬也是一個肥胖地雷,且也有鈉超標的疑慮。而鈉若攝取過多,不僅身體容易出現鈉鉀失衡的狀態對身體造成負擔,同時也會鎖住體內的水份容易出現水腫的問題。簡鈺樺營養師建議,民眾可以先將烤肉醬和水以1:0.5-1的比例稀釋,如此一來便有利減輕醬料對身體的負擔。除此之外也可以考慮嘗試自行製作醬料,用薄鹽醬油、蒜末、五香粉、檸檬汁、洋蔥、白芝麻等材料視個人口味調配,對健康的負擔通常也會比一般市售的醬料還要來得低。 烤肉飲料以茶代酒,更有利避免熱量超標! 吃烤肉的時候飲料選擇也很重要,烤肉可說是一種纖維量不足、油脂熱量攝取高的飲食方式,因此除了留意前述所說的讓自己每一口都吃得到蔬菜等方式之外,也要注意飲料的挑選,免得烤肉守得好卻敗在飲料。簡鈺樺營養師就建議可以「以茶代酒」,以無糖綠茶取代啤酒、汽水等各種氣泡飲品、含糖飲品,而氣泡水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此一來在口感上不僅解膩,也更有助於避免熱量超標! <延伸閱讀> .月餅熱量直逼一份便當?營養師2招化解熱量危機 .中秋吃柚小心熱量陷阱 營養師:有吃藥的人也要注意時間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9-2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簽了約還不知COVAX候選疫苗是哪些?陳時中口誤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9月18日與「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簽約,面對外界關切能取得疫苗之進程,指揮官陳時中昨表示,有9支疫苗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且是COVAX平台上的優先疫苗。但經查證,陳所提及僅兩支英美疫苗(AstraZeneca和Moderna)在COVAX平台,另外七支疫苗雖已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但目前並不在COVAX平台上。陳時中昨出席防疫獎章授獎典禮前表示,共有9支疫苗通國第三期臨床試驗,也是在COVAX平台列為優先的,包括四支為中國製、一支俄羅斯、四支歐美,包括AstraZeneca、Johnson & Johnson、bioNTech、Moderma。世衛組織8月24日發布獲得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支持列入COVAX的候選疫苗清單,確實有九支疫苗,但不是陳時中說的這九支。COVAX候選疫苗包括美國三支(臨床一/二期的Inovio(、臨床三期的Moderna、臨床一/二期的Novavax)、中國兩支(臨床前期的香港大學、臨床一期的三葉草生物製藥),還有英國(AstraZeneca/牛津大學)、德國(CureVac)、奧地利(巴斯德研究所/默克/Themis)、澳洲(昆士蘭大學/CSL),這四個國家各一支。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天提供給部長的參考資料是有關針對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的九支疫苗,COVAX平台的疫苗是世衛組織所列的九支。為何COVAX未全面納入現在進度最快的疫苗?莊人祥說,要經過CEPI專家評估、選擇適合的疫苗,才會進到COVAX想簽約的廠商名單,也要廠商同意進入COVAX機制才行。未來COVAX應還會增加其他疫苗進入名單。世衛組織發布之資訊提到,除了上述疫苗之外,CEPI還在評估納入COVAX另外九種候選疫苗包括兩種來自中國、兩種來自美國、一種來自韓國、一種來自英國和一種來自全球多製造夥伴關系。其中兩項正處於一期臨床試驗階段,兩項是技術轉讓,其餘還處於發現階段。目前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支持的九支候選疫苗如下:Inovio,美國(臨床一/二期)Moderna,美國(臨床三期)Novavax,美國(臨床一/二期)香港大學,中國 (臨床前)三葉草生物製藥,中國(臨床一期)AstraZeneca/牛津大學,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臨床三期)CureVac,德國(臨床一期)巴斯德研究所/默克/Themis,法國/美利堅合眾國/奧地利(臨床前)昆士蘭大學/CSL,澳大利亞(臨床一期)出處:世界衛生組織
-
2020-09-26 科別.婦科
研究子宮內膜異位症 成大教授蔡少正國際獲獎
長年專注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研究的成功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科暨研究所講座教授蔡少正,被美國生殖研究學會遴選為2020年富勒‧貝澤爾國際傑出科學家獎得主。成大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富勒‧貝澤爾國際傑出科學家獎(Fuller W. Bazer SSR InternationalScientist Award)是美國生殖研究學會(Society forthe Study of Reproduction,SSR) 2017年設立的獎項,主要是表彰全球(除了美國以外)從事生殖醫學及生殖科學相關領域的傑出科學家,由美國生殖研究學會會員推薦及評審後選出,每年只有一名科學家獲獎。蔡少正這次獲獎創台灣之先,也是這個獎項成立以來第四名獲獎的傑出科學家,蔡少正第一次提名就獲獎,足見他在國際生殖科學的成就。蔡少正長期專注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研究,並積極推動亞洲國家對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認知及重視。子宮內膜異位症好發於生殖年齡的婦女,不但造成嚴重下腹部疼痛,也是婦女不孕的最主要因素,截至目前沒有根治的方法。蔡少正研究團隊解開不少關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謎團,是國際間第一個發現異位的子宮內膜組織,可利用膽固醇自行合成女性賀爾蒙的研究團隊,這個發現解開子宮內膜異位組織為何可在子宮腔以外地方生長的原因;這個團隊同時是第一個發現前列腺素E2,不但是造成這個現象的重要因子,還可抑制免疫系統,讓異位組織不被免疫細胞摧毀。蔡少正團隊更是全世界第一個發現缺氧誘導因子在異位組織有不正常的累積,並進而透過表觀基因調控網路,影響數以百千計基因的異常表現,充分說明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個複雜而難以根治的疾病。蔡少正的發現,引領國際上子宮內膜異位症研究的方向。蔡少正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個長期被忽視的重要疾病,他和日本、韓國、土耳其及中國醫師、科學家,2012年成立亞洲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喚起亞洲各國政府、醫師及民眾對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認識及重視,且呼籲投入資源進行必要的教育訓練、臨床照護及基礎研究。目前,亞洲子宮內膜異位症學會會員國已有14國,由蔡少正擔任會長。蔡少正這次獲獎,是繼2014年獲得美國實驗生物醫學學會頒發傑出科學家獎(Distinguished ScientistAward)及2019年美國癌症研究學會頒發最佳論文被引用獎(Most cited paper in Cancer Research)後,再次獲得國際學會的肯定。
-
2020-09-2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身體診察」必也正名乎?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討論醫師「病史詢問」、「身體診察」的重要。這幾年來台灣全民健保普及、醫療企業化、民眾迷信於高科技檢查,而導致醫師「病史詢問」以及「身體診察」逐漸不被重視,結果是醫療品質沒有改善,卻嚴重濫用醫療資源。我們藉由一位病人分享她的親身體驗,說出「醫師的傾聽、身體檢察遠比開藥、高科技檢查令病人安心」;一位資深醫師分享自己生病以後,感慨當年醫學生時代老師如何注重「問病史與做身體診察」,而今他所看的醫師竟然都不注重這些「基本功」,只是安排他做各種高科技檢查,最後還是透過一位醫師的身體診察才得到診斷與治療。我們利用這機會,由醫學教育立場除了探討physical examination 的重要性,並建議過去沿用多年的中文翻譯「理學檢查」全面改為更達義的「身體診察」,並呼籲社會大眾能更瞭解看醫師並不是一定要做高科技昂貴的「檢查」,更重要的是能夠對醫師陳述自己的病史以及耐心接受身體診察。希望政府與醫院思考,到底健保給付制度與醫院經營者扭曲了多少醫者的行為,而增加了多少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賴:我第一次聽到有人建議將醫學教育非常重要的「physical examination」翻譯成「身體診察」是來自韓良誠醫師。我非常高興今天能得到韓醫師的首肯,兩人一起合作把這中文譯名的始末做一番清楚地交代,並希望能藉著這星期的兩篇由病人以及生病的醫生不約而同寄給「醫病平台」的文章,來談「身體診察」的正名運動。韓:我是在2011 年在成大白袍典禮時,強調醫師的任務是要能好好詢問病史,以及做好對病人的身體檢查。當時我第一次使用了「身體診察」這字眼,這是靠視診、聽診、叩診、觸診來對病人的身體不同部位做詳細檢查,如果發現在身體的特定部位有某些不正常「徵象」,再參考病人的病史所呈現的「症狀」而得到可能的疾病診斷,然後再安排各種實驗室生化檢驗或放射線科等的進一步檢查,來確證病人的診斷,決定有效的內科或外科治療。我以為「理學檢查」這術語並不正確,因為字面上這個詞很少人能夠看出它的意思。我實在查不出當年如何開始使用這中文的術語。我認為如果用「身體檢查」反而能夠讓大家明白,但是今天台灣的社會大眾「檢查」這個字都會聯想到實驗室檢查,如抽血、照X光等,而我記得先父韓石泉醫師在他的診所就有一間「診察室」,在那裡他可以要求病人寬衣解帶,做視診、聽診、叩診、觸診等身體不同部位的詳細檢查,而由此做出「診斷」,先父認為在診間,醫師透過「檢查」得到「診斷」,所以他將診間稱之「診察室」是非常有道理的。因此我建議我們應該把physical examination 在中文方面譯為「身體診察」,以別於一般人所說的「身體檢查」或台灣教科書所用的「理學檢查」。記得在美國聖路易斯大學醫學院小兒科朱真一教授是第一位響應我使用「身體診察」的學者,而後陳定信教授、賴其萬教授以及林其和教授也都表示贊同,開始於他們的寫作或演講中使用這術語。賴:當我第一次聽到學長韓良誠醫師使用「身體診察」這名詞時,我覺得他的說法非常正確,同時我也很想知道當年我們為什麼都使用「理學檢查」,因而就教於當時同在和信治癌中心工作的老師宋瑞樓教授。想不到醫學教育無所不知的宋教授居然笑說,他也不知道,但好像也沒有人問過他這問題。我問他這是不是日文使用「漢字」時,physical examination 就是用「理學檢查」,他說不是。我再請教他,是不是因為我們在看完病人以後,安排他們再去做的實驗室抽血檢驗都是「化學檢查」,而physical是源自於「物理(physics)」,所以相對地,我們就以「理學檢查」稱之,想不到宋教授微笑搖頭,充分展現「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學者風度。我對宋教授說,既然「理學檢察」確知並非來自日本,而且我們也不清楚這是因為「物理」「化學」的對照,我說其實最有可能的是,英文physical 事實上就是「身體」,如physical education 就是我們所說的「體育」,physical well-being就是「身體健康」,所以physical examination指的就是「身體檢查」。既然「身體檢查」這詞已經廣用於時下一般人接受定期的包括一大堆實驗室檢查的「健康檢察」、而且「檢查」又使人聯想到抽血等實驗室檢查,我們應該不要把physical examination 扯到「檢查」。所以我深深覺得韓良誠醫師所提議的「身體診察」最為恰當,因為我們做physical examination時,事實上,我們一邊檢查,一邊思考如何得到「診斷」,所以「診察」一詞最是恰當,而宋教授也非常同意。從那以後,我除了在自己的演講與寫作都持恆地使用「身體診察」,而不再使用「理學檢查」,同時也在我所主編的「醫病平台」除了韓明榮醫師原文題目就使用「注重詢問病史、身體診察和專業知識」以外,我都在作者的同意下,一律將「理學檢查」改為「身體診察」。最近我因為與韓良誠院長討論到共同撰寫這篇呼籲時,他提及曾當過衛生署副署長的小兒感染科的大老黃富源醫師也是對這議題很有熱誠的人。黃教授早我一屆是與我非常佩服的學長,今早與他聯絡上,他還是「對做對的事總是古道熱腸」的老樣子,我非常欣慰地聽他在電話中興奮地告訴我,他每次參加衛福部的開會時,一有機會就要求他們將「理學檢查」一詞都改為「身體診察」,他相信衛服部應該已經沒有人還使用「理學檢查」的字了。我也告訴他,我們也會與台灣醫學教育的夥伴好好努力做好這「正名」的運動。為慎重起見,我也與幾位熱心醫學教育的朋友分別探究亞洲幾個使用中文或夾雜使用「漢字」的國家,他們對physical examination 的翻譯是什麼,我們所發現的答案如下:中國「體格檢查」(簡稱「體檢」),少數人稱之「物理檢查」;新加坡「身體檢查」,沒有使用「理學檢查」一詞;日本一直就是用漢字「身體診察」(日文旁註為 しんたいしんさつ)。韓國這幾十年來已很少用漢字,過去有使用「理學的檢查」或「理學的診察」,但多數使用「診察」。最後我們想針對本週的兩篇文章,說幾句話。在醫學上,自古以來醫師就是要透過詢問病史,為病人做身體的檢查,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中醫所注重的望、聞、問、切也同樣地標示這方面的重要,但曾幾何時,現在竟有不少醫師已經不再重視這醫師的「基本功」,而淪為篩檢病人需要做哪種昂貴的高科技檢查的守門人,這實在令人感傷。希望政府與醫院也應該反省,到底健保給付制度與醫院經營者扭曲了多少醫者的行為,而增加了多少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
-
2020-09-24 科別.皮膚
蕁麻疹一變天就發作!7種含有組織胺的食物別再吃了
每當天氣開始變濕、變熱,或是氣溫不穩定,身體就像一台「警報器」一樣開始啟動,冒出許多許多的小疹子,又癢、又刺痛,抓也不是、不抓也不是,甚至會在晚上的時候癢醒。而每次發作的時候,擦藥只能暫時舒緩,只要生活作息一沒有注意,馬上又會癢起來,疹子也越長越多,令人非常難受。在這種時候,可能常常會聽到「這些食物不要吃」、「那些食物可以多吃」,但每個人的說法都不一樣,其實對於過敏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要避開太多「組織胺」的食物,因為組織胺就是會刺激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災害」。面對過敏該避開的是「組織胺」!什麼是組織胺?在皮膚過敏的時候,醫師第一步通常會開「抗組織胺」,而通常抗組織胺對於蕁麻疹的效果很好,因為蕁麻疹的發作原因中,就有大量的抗組織胺。組織胺是一種身體的「保護機制」,在組織受到傷害的時候,比如有花粉、灰塵、或是吃了容易過敏的食物,或是因為燙傷、咬傷等皮膚的受傷,就會分泌,來召喚免疫細胞的作用。而過敏就是一種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所以藉由「抗組織胺」,就能來緩解紅腫熱痛癢等不舒服的症狀。而除了使用藥物之外,其實食物也有分成「富含抗組織胺」跟「低抗組織胺」的食物,所以在觀察到「改變飲食就可以讓某些人好轉」的現象之後,研究人員也開始對於組織胺的食物跟過敏之間的關係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不含組織胺的飲食可以協助治療蕁麻疹」。2018年韓國皮膚科協會、韓國皮膚病研究協會共同發表一篇研究,表示「儘管食品過敏測試結果為陰性,但所謂的食品過敏還是很普遍的一種現象」,只是那些症狀可能很輕微,像是打噴嚏、臉潮紅、頭痛、腹瀉,有些人可能會呼吸急促,但蕁麻疹的患者症狀特別多、特別嚴重。但其實這些症狀不只是一種免疫系統反應過度的「過敏」,在皮膚肥大細胞釋放出組織胺之後,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血液在皮膚上聚集,才導致了疹子,可以說那是身體代謝、身體環境不平衡造成的一種結果,而這個結果跟飲食很有關係。研究團隊針對22名患有蕁麻疹的受試者(11位男性、11位女性)進行研究,讓他們進行4週的「無組織胺飲食」,他們在接受測試之前,平均用抗組織胺治療了2年左右,在接受測試之後,這些患者的藥物劑量並沒有減少,但「症狀明顯改善」。●瘙癢程度:明顯降低。●出現疹子的天數:明顯減少。●出現疹子時,面積的大小:明顯減少。●腫脹的天數:有減少。●對睡眠的干擾:減少。●對工作/學校的干擾:有改善。研究團隊提供的「無組織胺菜單」研究團隊推測,減少食品中所含化學成分、組織胺,可以讓腸道的屏障維持穩定,不容易讓身體產生對食品的「偽過敏反應」,自然就能改善蕁麻疹的狀況,不過因為測試的時間沒有很長,所以還沒辦法看到明顯的效果,「但如果配合營養師的合作,其實要維持無組織胺飲食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不過如果沒有營養師,什麼東西該吃、什麼不該吃,研究團隊也提到有一個大方向,就是「下列的東西都不要吃」。這些富含組織胺的食物不要吃!1.魚類:鮪魚、鯖魚、秋刀魚2.肉類:豬肉、雞肉3.發酵食品:①醃漬食品如醃白菜、醃蘿蔔②醬料如辣椒醬、蛋黃醬、番茄醬③奶類製品如優格、優酪乳④酒類如葡萄酒和啤酒4.速食食品5.水果:葡萄、香蕉、草莓、柑橘類水果、鳳梨、番茄6.堅果(包括花生)7.咖啡因:包含咖啡、綠茶、巧克力參考資料A Histamine-Free Diet Is Helpful for Treatment of Adult Patients with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延伸閱讀:一張圖看十二經絡養生時間表,依循作息養生事半功倍!
-
2020-09-20 養生.樂活人生
中年後的自我提醒!蔡詩萍:為何女人愈活愈開,男人如盆栽?
編按:男人老了,只剩下一張嘴?作家蔡詩萍觀察,同樣是中年,女人和男人的生命狀態卻有很大的差異。女人更加忠於自己,活出如鮮花綻放的人生。男人卻因為生活重心愈來愈少,視野逐漸變窄。最後變成整天講大道理、自我重複的無聊阿伯。大齡男子,有沒有不同的可能?和作家蔡詩萍聊起中年後的生活樂趣,他說不論工作再忙,每日總會找出空檔在自家附近的山上跑步。山腰人少,特別適合放鬆獨處。尤其是清晨時分,風吹鳥鳴,偶有老鷹飛過天際。跑步不只是運動,也是他排遣壓力的重要儀式。62歲的蔡詩萍,原是以政治評論起家的資深媒體人,其後成功轉型為電台主持人、作家。2002年,他和相差17歲的前主播林書煒結婚,2人育有一女。18年婚姻,至今仍常在媒體上「曬恩愛」。愛情事業兩得意,讓人忍不住好奇問他,人生還有什麼煩惱需要排遣?「人到中年,悲哀呀!」他大笑說道。中年男女大不同 女人盛開如鮮花,男人認命如盆栽人生進入下半場,蔡詩萍觀察,男人和女人在同樣的年紀,生命狀態卻截然不同。他畢業自台大政治系,在報社工作多年。早期台灣政治、媒體領域皆是陽勝陰衰,從業人員的社交網絡也以男性為中心。相反的,64年次、主播出身的太太,身邊則有一群定期吃飯、喝酒、聊心事的姐妹淘。兩相對照,更能感受性別的差異。中年女人和中年男人,哪裡不一樣?蔡詩萍觀察太太的一群好友,「女人過了40歲,整個人活開來了。」正如盛開的鮮花,知道花期有限,更懂把握生命。深愛的更珍惜,不愛的則不拖磨。「我常警告中年男人要小心,太太可能差不多要跟你 say goodbye 了。」至於他身邊的「阿伯們」,正好相反,大部分都很認命。反正,「這輩子不行的事就是不行,人生大概就這樣了。」蔡詩萍分析。有次他和友人聊天,朋友感歎地說,男人過了50歲,就像野狼變成溫馴的家犬。他反駁,「是盆景吧!不澆水就默默枯萎,不好看還會被移到室外。」「台灣男人很乖。但我們的乖,是沒有生命力的乖。」蔡詩萍直言。生氣蓬勃的女人和日漸枯竭的男人在一起,身心自然是離得愈來愈遠。「很多太太自身工作不錯,和先生在一起又得不到樂趣,還要伺候對方。何必呢?」少談憂國憂民的大事 多做讓家人有感的小事大齡男子不敢逾矩,為什麼還是不得人心?蔡詩萍觀察,身邊的熟男們都有一種容易「閃神」的特質。平時對國家大事侃侃而談,回到家卻事事不上心。可以關心宇宙萬物,卻記不住太太說過的一句話。「別以為盆栽不礙事,哪天你就從6樓被丟下去。」蔡詩萍半是玩笑、半是認真地說。想在婚姻裡找生路,身與心的投入不可少。為家庭付出,就從買菜、倒垃圾、去超市補貨等小事開始。更重要的是得誠心誠意,千萬不可敷衍了事。他舉例,洗手時發現肥皂只剩薄薄一片,就可順便檢查家中的牙膏、棉花棒等日用品剩多少,別忘了去超市補貨。上菜市場買菜,除了清單上的食材,也要考慮家中每個人的飲食需求:太太愛吃貝類、青春期的女兒需要吃肉……。這些事聽起來無聊瑣碎,但若沒有人費心打點,家庭生活的品質就無以為繼。勞心耗神的情緒勞動,不該只是女性的責任。精神層次的投入,則是時時欣賞另一半的好。蔡詩萍笑說,中年後最重要的人生哲學,就是好好伺候老婆。每年生日、紀念日要送花,就算吵架也不例外。在路上看到漂亮女生,一定握緊太太的手,說:「還不錯,但差你一點!」老夫老妻,有必要做這些肉麻事嗎?「當然呀,不然你半夜怎麼死的都不知道。」老婆開心,家庭和諧,世界和平!妻女要的是同理 而不是大道理女兒,是蔡詩萍生命中另一個重要的女人。他中年得子,從小就寵女兒。但父女倆的甜蜜期,卻在女兒進入青春期後畫下句點。跟爸爸牽手?不要。爸爸抱一個?想都別想。還有更慘的,「她現在有事都只找媽媽講。」蔡詩萍苦笑說。孩子長大了,該怎麼靠近他們?有次生日,女兒送他一張卡片,上頭寫著:「爸爸我知道你很愛我,我也愛你。感謝你每天幫我準備早餐,滿足我的每一項需求。但是請你不要講大道理,我已經長大了。」講的太多、聽得太少,是爸爸們的另一項通病。例如,女兒向他抱怨學校的事,他就開始分析老師的用意為何。但問題是,女兒並不需要爸爸的大道理。「她只覺得老師很討厭,不用你告訴她老師怎麼想。」太太和他抱怨職場挫折時,也有類似的反應。只要他一進入「蔡老師」模式,妻女就會受不了。他反省,女兒和媽媽更親,並不只是性別因素。愛講道理的爸爸,要學習認真傾聽。例如,他常常記不住女兒口中的朋友名稱。誰是Megan?誰是Amy?但太太就會打開女兒的IG帳號,看著照片認人。爸爸聽再多都記不得,時間一久,女兒當然懶得開口。「我太太勸我不要對女兒說教,聽她說話要有同理心,不要立刻下定論。」蔡詩萍認為,4、5年級生的男性,成長過程中和父母相對疏離。出於補償心態,他們更關心自己的孩子。但是,親子關係的樣態會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持續變動。為人父母要有調整的彈性,愛才能長久。前些時日,他和女兒因細故冷戰,2人好幾天不說話。但這回,爸爸不再講大道理了。有天上學途中,他主動釋出善意告訴女兒,自己不是生她的氣。「我是氣自己為什麼會變成這種爸爸,讓妳有事情沒辦法告訴我。」在那之後,女兒也有了改變。她開始願意和爸爸聊天,像是討論頭髮的捲度、近日喜歡的韓國男星。儘管都是瑣事,但親子關係的進步,已足以讓爸爸感到欣慰。中年男人別只談政治 生命要有不同的可能性年輕時的青年才俊,為什麼老了會成為愛說教、自我重複,毫無生命力的熟男?蔡詩萍觀察,問題出在「看不到人生有別的可能性」。他有些朋友是政論節目的常客,10幾年下來重複著同一套論調。時間一久,內容愈來愈無聊,態度則愈來愈偏執。「他們不得不,因為生活重心只剩下政治這塊了。」他感歎地說。「我很怕自己會變成那樣。」蔡詩萍坦言。約在10多年前,他漸漸淡出政論節目,轉而閱讀更多文化、藝術領域的書籍。近期,他勤逛藝廊、擔任策展人,也針對古典文學《紅樓夢》、《金瓶梅》推出專書評論。從「政治名嘴」蔡詩萍,轉型為「文學作家」蔡詩萍,開創新的工作跑道。此外,他從國中養成跑步習慣,中年以後更勤練馬拉松,迄今已參加了近10個全馬賽事。2020年下半年,更是一口氣報名了5場全馬,從烏來峽谷跑到綠島。跑步不僅有益身體健康,也為他帶來新的合作機會。「我相信很快就會有人找我代言骨質疏鬆營養補充品了!」他笑說。男人老了,最怕沒興趣、沒朋友。蔡詩萍和一群愛喝酒的朋友,組成了「威士忌兄弟會」。大家輪流作東,每月舉辦一次賞酒聚會。從2、3人開始,9年來已有20多位成員。當中有人懂紅酒、有人熟清酒。朋友喝酒長知識,也盡情抒發男人心聲。每年年底,他們還會各自向太太請假,專程飛到東京進行飲酒考察。從早喝到晚,不醉不歸!「人生重心只有一件事,很容易就走到盡頭了。」蔡詩萍說。熱愛文學的他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比喻:絕大多數的悲劇故事都是在封閉的背景下成立。像是英國文豪莎士比亞筆下的愛情悲劇,年輕男女眼裡只有彼此。其中一方走了,另一個人也活不下去。但若女主角身邊同時有好幾個追求者,還會選擇殉情嗎?愛情如此,人生亦是。一個人懂得愈多,看得愈開。生活重心愈多元,生命就愈開闊。人過中年,難免有失去和妥協。真正的豁達不是認命,而是知道生命有好多不同的路能走。大齡男子就算是盆栽,也要奮力開出新芽,活的生氣盎然!原文:中年後的自我提醒!蔡詩萍:為何女人愈活愈開,男人如盆栽?
-
2020-09-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期達到全民接種目標 韓國政府力促確保3000萬劑新冠疫苗
韓國國際廣播電台15日報導,為應對新冠病毒疫情,韓國政府開始力促可確保6成國民接種的海外新冠疫苗工作。考慮到今後疫苗供需情況以及國內疫苗開發進程等,政府將進一步確保新冠疫苗,以達到全民接種的目標。政府在15日由國務總理丁世均主持召開的國務會議上先盤點了海外藥企新冠疫苗研發情況,並討論分階段採購海外新冠疫苗的方案。根據國內疫苗開發進程,政府計劃分階段確保海外疫苗,首先通過參加新冠疫苗保障機制(COVAX Facility)和與海外藥企協商,分別確保1000萬劑和2000萬劑的新冠疫苗,供6成國民接種。韓國政府將考慮安全性與有效性檢驗結果、價格、平台和供貨時期等,並聽取專家意見後做出最終決定。之後,政府將考慮疫苗供給和境內疫苗研發情況,計劃再次購買疫苗,以確保全民接種。另外,韓國政府正在促進針對國內企業的疫苗開發支援對策。之前政府發布了向國內3家疫苗開發企業提供用於臨床試驗的資金援助計畫。為消除臨床試驗過程中的困境,政府決定成立國家傳染病臨床試驗支援中心。
-
2020-09-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韓製商用新冠肺炎抗體治療劑 估9月中開始大量生產
韓國防疫當局今天表示,針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的抗體治療劑正在進行臨床審查,規劃9月中開始大量生產,目標明年完成開發。韓聯社報導,中央防疫對策本部副本部長權埈郁(音譯)今天表示,食品醫藥品安全處現正進行第二期及第三期臨床審查,商用抗體治療劑預計9月中可開始大量生產。韓國藥廠賽特瑞恩(Celltrion)研發的抗體治療劑CT-P59在國內及英國先後取得臨床試驗許可,初步確認對新冠肺炎輕症患者病毒產生中和效果等初期治療指標。權埈郁說明,食品醫藥品安全處7月17日發出第一期臨床試驗許可,正就試驗結果進行分析,該治療劑7月29日獲英國發給第一期臨床試驗許可並募集受試患者後,已著手進行臨床試驗。抗體治療劑利用可降低2019冠狀病毒活性的抗體製劑,韓國政府以明年完成開發為目標,預計今年下半年完成臨床試驗。
-
2020-09-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韓式防疫失靈 韓媒籲文在寅政府學習台灣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台灣與韓國都被稱為「模範防疫國」,但韓國疫情近期捲土重來,韓媒撰文與台灣相比,呼籲政府徹底研究「台灣模式」。韓媒朝鮮日報今天刊出記者鄭智燮(譯音)評論,文中以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Miloš Vystrčil)上週訪台為引言,指出現在連聯合國大會都必須以非面對面方式舉行,台灣卻能正常舉行峰會等外交活動,再次鞏固「模範防疫國」的印象。維特齊一行在台停留6天5夜,也讓過去礙於一中原則而鮮少在國際舞台上出現的青天白日國旗登上各大國際主要媒體版面。鄭智燮稱讚,台灣從去年底中國武漢爆發疫情,就開始限制來自武漢旅客入境、隔離高危險旅客,並由政府建立口罩供給體系,比其他國家更快採取對應措施;行政院主導組成IT專家小組將人工智慧、大數據應用於防疫、居家隔離、治療等做法也相當具代表性。此外,「台灣模式」也讓台灣能抓住美中關係惡化機會,展現國力。美國衛生部長艾薩(Alex Azar)8月訪台,為台美斷交41年來訪台層級最高的美國官員,當時艾薩也盛讚台灣醫療水準,認為應與全世界分享台灣擁有的醫療知識。相較於台灣從疫情一開始就從外防堵,韓國是在國內爆發疫情後以大量篩檢、隔離、治療的方式迅速抑制疫情,同樣鄰近中國卻能迅速對應,贏得模範防疫國美名。不過,鄭智燮指出,經過近8個月,韓式防疫(K防疫)與台灣模式出現了分歧。韓國近期因教會及光復節集會活動,以首都圈為中心爆發新一波疫情,至今累計確診2萬1432例,341例死亡;台灣則維持在495例確診、7例死亡紀錄。鄭智燮說,台灣國土面積為韓國的36%,人口為韓國的46%,相較之下確診人數為韓國的2.3%,死亡人數僅2%,其中防疫模式差異值得韓國政府深入研究分析。
-
2020-09-06 新聞.食安拉警報
坐月子吃腰子…美豬萊劑限量拍板 腎臟最嚴
蔡英文總統宣布萊劑美豬、全齡美牛明年元旦開放進口後,引發食安疑慮,萊劑限量標準怎麼訂?讓人關心。衛福部長陳時中昨天公布進口豬隻開放部位及萊劑限量標準,腎臟低於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訂為○‧○四ppm,其餘比照CODEX標準,另增訂其他可食用部位,如胃、腸等為○‧○一ppm。胃腸肺等內臟 增訂萊劑上限衛福部訂出囊括豬隻所有部位的最大殘留容許值,包含肌肉及脂(含皮)○‧○一ppm、肝臟與腎臟為○‧○四ppm、其他可食部位,如胃、腸、心臟、肺臟、舌頭、肚、腦、血等為○‧○一ppm。新制將於明天預告,為期七天,限量標準適用所有進口豬,意指不只是美國進口,加拿大等國家進口豬肉也可含有萊劑。美牛頭骨絞肉 仍不允許開放在美國牛肉部分,衛福部食藥署指出,民國一○七年已重新評估不限月齡牛肉的食用安全性,且美國已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評定牛海綿狀腦病風險可忽略國家,再經九月一日專家諮詢會議討論,同意開放卅月齡以上美國牛肉輸入,原來不得輸入高風險產品,如頭骨、腦、眼睛、脊髓、絞肉、內臟等,仍然不允許輸入。恐增心血管疾病 學者籲再評估台北榮總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表示,雖然豬腎限量標準已考量國人飲食習慣,但含萊劑豬肉等對心血管疾病等高風險群,仍具一定風險,這次未考量高敏感族群的建議攝食量,相對比較遺憾,盼政府針對高敏感族群再做風險評估。陳時中強調,衛福部於九月四日針對進口美豬舉行專家會議,專家認為台灣婦女有坐月子習慣,腰子吃得特別多,根據民國一○八年成大提出風險評估,發現孕產婦食用量高,若以CODEX訂出豬腎限量標準值○‧○九,ADI值(每日容許攝取量)高達百分之八十九,一般風險評估認為應低於百分之八十。考量國人飲食習慣,陳時中表示,將進口豬腎萊劑限量標準訂為○‧○四ppm,經計算ADI值為百分之六十一。國人對豬的胃、腸、心臟、肺臟、舌頭、肚、腦、血等部位接受度高,CODEX未訂限量標準,日本訂為○‧○四ppm,韓國僅訂豬肺為○‧○九ppm,我標準比日韓嚴格。食藥署喊把關 不超標就合格既然國人有坐月子及熱愛吃豬雜碎的習慣,為何相關產品限量標準不能訂為「零檢出」?食藥署長吳秀梅指出,台灣訂定限量標準後,才能確保進口內臟都經過把關,只要不超標就是合格,未來會清楚標示產地,台灣豬內臟不含萊劑,消費者可以自己決定要吃哪種豬。
-
2020-08-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估9月底確診達3千萬 美疫苗明年1月有望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表示,新冠肺炎全球確診人數,9月底恐突破3000萬。美國疫苗目前進度最快,最快明年1月會有結果。陳秀熙今天在「新冠肺炎防疫科學說明會」上指出,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新冠肺炎)至本月24日,全球確診人數已達2345萬人,死亡人數81.5萬人,預計9月底確診人數會突破3000萬人。陳秀熙表示,印度、巴西、美國3國在新增個案及死亡數的「貢獻度」最高,但美國疫情已經趨緩;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周遭的8個國家,疫情相當慘重,死亡率高居不下。歐洲部分,隨著暑假度假潮,多國疫情有上升趨勢,義大利、希臘等旅遊勝地,爆發多起群聚感染,值得台灣留意。亞洲部分,陳秀熙提及韓國、日本的疫情封鎖制度再起;印度放寬防疫措施後,疫情擴散到農村地區;越南透過地區封鎖,收到一定效果。各界引頸翹望的疫苗,全球目前有8株進入臨床試驗。陳秀熙表示,其中以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莫德納(Moderna)公司合作的疫苗進度最快,已於7月底進入第三期試驗,可望在明年1月有結果。陳秀熙也提到,香港一名男子二度感染病毒,近期在國際重要期刊發表的研究,透過基因定序確認兩波感染為不同的進化株,有23處基因位點不同,且變異造成的2株病毒棘狀蛋白也不同。陳秀熙表示,香港男子的例子,證實新冠肺炎可能「再度感染」,第一次感染接近3、4月在美國、英國流行的病毒株,第二次則是接近7、8月瑞士或英國的病毒株。陳秀熙說,荷蘭、比利時也傳出有「再度感染」的案例,雖還有待進一步學術研究確認,但對全球疫情來說「不是一個好的訊息」,尤其對後續的疫苗發展,具有很重要的啟示。
-
2020-08-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影/德入境普篩擬取消! 楊志良駁被打臉:未說普篩免隔離
到底要不要入境普篩?國內專家學者眾說紛紜,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與葉金川皆主張入境應普篩,更拿同樣採取入境普篩的德國當例子,未料德國因入境普篩政策衍生大量篩檢件數,造成實驗室不堪負荷,如今德國入境普篩政策擬改成入境強制隔離14天,網友大酸楊志良及葉金川被打臉,不過楊志良回應反問記者「你確定嗎」,他也強調從未說普篩就免隔離,對網友酸他不表示意見。楊志良說以統計的資料來看,台灣目前入境普篩確實不符合成本效益,但他認為疫情並不會很快消失,可能還要拖個一年半載,如此一來,台灣應該思考如何在邊境管制的鬆緊程度上有彈性空間,因此入境普篩的目的是希望縮短隔離時間,讓經濟恢復動能。楊志良說居安思危的超前部署是重點,楊志良反問若台灣內部如韓國爆發疫情,屆時台灣要不要普篩呢?他認為這不是總統蔡英文、防疫指揮官陳時中可以保證的事,楊志良強調超前部署的防疫應要有基準線,因此不管是疫苗開發或是研究更靈敏的篩檢試紙,都應該有所準備。
-
2020-08-26 科別.兒科
開學周在即 國內腸病毒上升5%蠢蠢欲動
因新冠肺炎,今年國內腸病毒疫情幾乎沒有流行,但據衛福部疾管署監測發現,雖台灣腸病毒疫情攘在低谷,但上周疫情上升5%,與各國疫情趨勢雷同,日本、泰國、韓國腸病毒上周也輕微上升,中國大陸的疫情持續上升,下周是開學周,呼籲師長注意, 別讓衛生管理鬆懈。孩童在校園中群體互動頻率變高,感染風險增加,甚至可能成為家庭與社區間疫情傳播的橋樑,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雖然目前社區中腸病毒少,但仍有零星個案,下周開學後,要繼續落實口罩政策及用肥皂勤洗手觀念,降低傳染風險。台灣腸病毒全年都有感染個案,一般以四月到九月為流行期,酒精並不是萬能,對像腸病毒等不具外套膜的病毒無法以酒精消滅,只能以稀釋含氯漂白水作為消毒水。消毒水製作步驟簡單,需準備十公升的清水,倒入100c.c.含氯漂白水即可完成。疾管署再次強調,腸病毒並非幼兒專利,青少年甚至是成人都有感染的可能,只是大多症狀較輕微,與感冒不易區分,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為正確勤洗手。由於5歲以下幼兒仍是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腸病毒在發病前幾天,喉嚨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此時就有傳染力,在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高。家中幼兒如感染腸病毒,應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避免交叉感染,並請留意幼兒健康狀況,一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應儘速送醫治療,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5歲以下幼童為腸病毒併發重症高危險群如出現嗜睡、意識改變、持續嘔吐、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應儘速就醫,若未及時治療,發病後3至7天內易引發腦幹腦炎、心臟衰竭、肺水腫與肺出血等重症。
-
2020-08-2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萬人血清抗體檢測報告取消 醫界:台大公衛意見未整合
彰化縣衛生局日前因針對國外入境檢疫中民眾進行「精準篩檢」惹爭議,引起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令政風單位調查,另一個進行中的台大公衛學院與彰化衛生局合作的「萬人血清抗體檢測」原定25日期中報告,台大公衛學院卻在今晚喊卡。對此,醫界表示不意外,且和台大公衛學院內部擺不平有關。疾管署中區感染症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黃高彬就說,通常醫學研究報告都是研究結束後報告,少有尚未完成就先做期中報告,因為若只做了3千或5千份就報告,將來和最終結果不一樣,那現在公布又有何意義。他同時也表明並不支持入境普篩,因為若是入境者尚在潛伏期而未驗出來,入境者卻因此而可以四處趴趴走,是否反而會使疫情擴大。而且,入境普篩已在冰島、韓國、日和香港等地證明是失敗的。他說,對期中報告取消「不意外」,且台大公衛學院內部針對檢測方式意見尚未整合。
-
2020-08-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普篩花8億醫療崩? 專家:假設太悲觀
中央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強調,政府不做入境普篩,因試劑無法百分之百準確,花費八億多元反造成醫療體系崩壞。但專家質疑,指揮中心假設的PCR檢測特異性偏低,考量醫療資源,輕症確診者不一定要全住進醫院,質疑政府想做可以用各種配套執行,不想做可以用不同方式反擊。黃立民:應讓試劑變好、降低偽陽性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指出,指揮中心於四月廿八日簡報指出,PCR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是百分之九十五和九十九點九九,昨天假設的PCR檢測特異性過低。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主要是參考六月「新英格蘭期刊」發布數據。但黃立民更質疑,「那國內四百八十七個確診病例,是不是有百分之五是假的?」黃立民認為,指揮中心的假設過於悲觀,強調情境模擬的參數很重要, 使用過於保守的參數,狀況就會更糟,接近真實狀況,才能以科學方式討論,做出合適的判斷。指揮中心要做的應是讓試劑變好、降低偽陽性,國內就能做到入境普篩。他並指出,目前實驗室幾乎都會使用兩組基因檢測,降低偽陽性,「實驗室中PCR檢測特異性都是百分之一,甚至更低」。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也說,以目前PCR檢測為避免偽陽性,也會檢驗三組基因釐清。楊志良:台灣能靠鎖國撐下去嗎?楊志良則說,問題根本不是陳時中說的那些,台灣主要是兩個問題,首先是做不出試劑,韓國、日本、德國都能做出核酸試劑,台灣至今做不出來,於是要求檢疫十四天;其次,政府不將錢花在疫苗研製,拿去用在紓困、三倍券,生技單位至今只能做到第一期人體試驗。楊志良表示,就算陳時中說的偽陰性、偽陽性問題存在,但台灣能用鎖國方式撐下去嗎?新冠病毒沒有二、三年不會結束,台灣能用死撐的方法再撐半年嗎?民眾能再洗手半年,戴口罩半年?「如果不用普篩,一定會破功,這個做法繼續下去結果就是完蛋!」前衛生署長葉金川也說,檢驗與檢疫通常並用,但如果可以入境普篩,可部分取代檢疫,縮短或免除檢疫,美國衛生部長阿查爾訪台就是靠檢驗而不靠檢疫,再加上外交泡泡,可見檢驗絕不是一無是處。
-
2020-08-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入境普篩壓垮醫療體系?2前衛生署長槓陳時中
陳時中:恐有一萬多名偽陽性彰化縣「精準」篩檢風波未平,國民黨擬聯合十四個執政縣市入境普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提出算式模擬,若入境全數普篩,不但造成偽陰性案例在社區趴趴走,更可能有一萬多名偽陽性案例,如此等於花了八億元反而製造防疫破口,壓垮醫療體系。「難道日韓泰德陸都是傻瓜?」不過,兩位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與葉金川都質疑,「難道日本、韓國、泰國、德國、中國都是傻瓜?都是在做心酸的嗎?」葉金川還問,「為什麼台灣會有很多人到了日本、泰國被抓到確診?」就是因為這些國家都有做入境普篩,而且其中不少是真的發病了,「那為什麼台灣可以不必做?」陳:會有偽陰性社區趴趴走根據陳時中模擬入境全數普篩,以今年一月至今入境廿五萬人計算,盛行率約百分之零點二,可假設有五百名潛在個案,以試劑敏感度百分之九十、特異性百分九十五來看,會篩出四百五十個陽性個案,但會有五十個偽陰性案例回到社區,造成社區傳播可以預期。除了偽陰性案例,也會出現一萬二千四百七十五個偽陽性病例,陳時中說:「多做一點,會產生『很多點』」,這些人明明沒有生病卻被當成確診者,若全數收治負壓隔離病房,即使可透過二次篩檢剔除確診名單,但每人平均仍須住五至六天。陳時中說,國內醫療體系,負壓隔離病房、一般隔離病房及專責病房加起來,僅三千多床,偽陽性者不僅使國內醫療量能滿載,醫院是高風險地區,也增加感染風險;也要考量疫調,同班機旅客、航班機組員都會受到不必要的居家檢疫要求,航空業承擔不起,台灣也可能成為孤島。專家質疑:太過高估偽陽性不過,指揮中心昨天假設PCR(聚合酶連鎖反應)檢測的特異性為百分九十五,與今年四月廿八日的簡報不同,當時指檢測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是百分之九十五和九十九點九九。台大兒童醫院院長、兒童感染科專家黃立民質疑,依指揮中心估法,等於確診案例中有百分之五是偽陽性,「實在太過高估」。葉金川:是用什麼試劑那麼爛葉金川也質疑,「不知道陳時中是用什麼試劑那麼爛?」偽陰性或偽陽性會高到百分之五、百分之十?據他所知,PCR檢測偽陰性與偽陽性都不會這麼高。楊志良:紐澳以篩檢代替檢疫楊志良說,世界經濟必須靠兩國間的商務、旅行泡泡,篩檢可以縮短檢疫時間,澳洲與紐西蘭就是以篩檢代替檢疫,恢復正常往來。葉金川也說,檢驗與檢疫通常是並用,但如果可以入境普篩,可部分取代檢疫,縮短或免除檢疫。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則表示,指揮中心不願實施入境普篩,各界毋須再戰;但對於指揮中心擔心偽陽性案例塞爆醫院,她說,應提前設想把醫療資源留給重症患者,指揮中心應著眼冬天,當流感與新冠肺炎同時來襲時,必須有防堵策略。
-
2020-08-21 養生.聰明飲食
天熱喝飲料只會越喝越渴! 5種防暑蔬果現在吃正好
天氣熱,大家都愛喝冰飲、綠豆湯、吃西瓜來消暑,少量食用這些消暑食物很好,但是過量了,若是本身有過敏、氣喘等虛寒體質者,則要小心可能使病情到冬天時容易惡化!清涼食物消暑只是治標 多吃「溫性食物」補氣才能除暑氣 中醫診所院長張家蓓表示,食用清涼消暑食物還是治標,其實真正除暑氣,還是要多吃一些溫性食物補氣,像鄰國日本是吃鰻魚,韓國則是吃參雞湯,而中醫古老預防中暑的生脈散,也是以人參為主要成分。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在養生保健中常會採「冬病夏治」,也就是對氣喘過敏、慢性支氣管炎等,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進行三伏貼的治療,這類患者都是屬於陽氣不足,也就是自身能量不夠、產熱不足,導致寒從內生。因此,需藉由夏天的暑氣來加強人體的熱能,所以治療時要內用溫熱,也就是應服用偏溫熱的飲食,外用則要以艾灸法來升陽。所以,如果有這些問題的人,就要注意夏天不要貪食冰涼,即使沒大病的人,也不要自恃健康而過食生冷,否則也可以因暑受寒而使得「陰暑」症狀更難消除。 夏天盛產涼性蔬果 助消暑熱、生津止渴 除多補充水分,一些涼性蔬果也有助消暑熱。張家蓓說,夏天盛產瓜類,包括苦瓜、絲瓜、黃瓜、菜瓜,還有番茄、茄子、芹菜、生菜、蘆筍、涼薯,這些都是大自然為人類準備的消暑涼性蔬菜。此外,水果的西瓜更是有「天然白虎湯」之稱,由知母、生石膏、甘草等製成的「白虎湯」是中醫治療大熱病的藥物,而西瓜天生就具有白虎湯清熱生津的作用。西瓜又叫「水瓜」、「寒瓜」、「夏瓜」,不只甘甜多汁、清爽解渴,還具有清熱消煩、止渴解暑、寬中下氣等功效,是盛夏佳果。另外,也可以多吃蘋果,蘋果性平、味甘酸,具有補心養氣、生津止渴、健脾胃的作用,夏日盛產的桃子和香蕉,也是不錯的防暑水果。延伸閱讀: 西瓜從裡到外都是寶! 胃弱族千萬別在這時候吃 吃錯品種容易胖! 一張圖秒懂8常見芒果熱量 荔枝吃多變胖、冒痘還會流鼻血! 3個時間點吃也NG
-
2020-08-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回應蔡哲雄教授的「如何計算生命的代價」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藥研發帶來的希望與經濟負擔」,這是目前的醫療科技尤其是癌症治療所面臨的重大挑戰。醫師的本能就是希望竭盡所能救人救命,但另一方面也需要考量病人與家庭的經濟負擔,蔡哲雄教授以「如何計算生命的代價」提出他的看法與問題,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兩位專家回應:長期參與健保新藥審議作業的健保署藥品專家諮詢會議陳昭姿召集人說明國內健保制度在這方面的做法,以及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家胡涵婷醫師發表她由國外的經驗提出對國內的建言。希望這些資料可以幫忙國內醫病雙方更了解健保制度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保護國人的健康,同時也可以給政府應該朝向哪方向更上一層樓的建議。「醫病平台」期盼本週的文章能激發更多的討論,而最後可以為政府找出更好的建議。蔡哲雄教授的文章提到健保抗癌新藥的價格昂貴,提到成本效益的估算,也提到家庭負擔與社會福利的爭議。這些問題其實是大哉問,如果要進一步分析說明,並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內容大概就相當於一本健保改革的白皮書了。因為長期參與健保新藥審議作業,對於如何評估一個新藥是否應該納入健保,如何核價或與廠商協議原則,以及基於資源有限應優先照顧哪群病人等等問題相對熟悉,也明白無法一成不變,必須不斷地適應與學習新的情境,包括醫療科技高度大幅進展、新藥目不暇給快速研發上市,同時面對醫療需求高漲而健保財務困窘的現實。以藥品而言,如果食品藥物管理署負責藥品的療效、安全性與產品的品質;健保署負責的就是安全性、相對療效(與已經給付的藥品比較)以及費用。健保署成立的專家諮詢會議,任務就是對各項申請案(廠商、學會、各分局、病人團體等),經過三個層次的討論後做出建議案,然後交給藥物共同擬訂會議做最後決定。對於近年來的抗癌新藥,這些討論過程通常是複雜繁瑣,屢逢瓶頸,極少是一次會議可以談妥的。這三個層次議題包括(1)安全性與相對療效;(2)藥物經濟學,例如成本效益,單次療程及總療程費用,以及ICER/QALY(incremental cost effectiveness ratio/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等,後者可直接翻譯成「每提高一個經品質校正的存活年,所需要增加的費用」;(3)財務衝擊,也就是新藥收載後,將有多少病人受惠,未來幾年每年共需花多少費用。關於前述ICER/QALY的估算,概念很像蔡教授提到的「如何計算生命的代價」。說得更淺白,為了讓一個人多活一年,健保應該花多少錢,值得花多少錢,花得起多少錢?英國的醫療科技評估機構(NICE),所提出的建議是2-3個GDP;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是1-3個GDP;台灣相關研究調查所得到的數字大約是75萬-180萬之間 (約為1到2.5個GDP)。從2013年二代健保開始,排除長期存在之舊有藥品,因價格因素供貨困難或全球缺貨問題被列入特殊品項外,到2020年5月為止,共計304個新藥、60個新癌藥向健保署提出申請給付,迄今新藥有210個,其中新癌藥43個,已經公告生效,平均通過率約70%。這些新藥從遞交申請書到給付生效日,平均時間462天,中位數319天,新癌藥平均730天,中位數561天。如果加上前段食品藥物管理署的新藥審查流程,亦即藥品許可證審查與發放階段,對於期待新藥治療,尤其新的抗癌藥治療的病人,等候時間至少約三年以上。根據估算,目前約有近三十個癌症新藥正在排隊等候納入健保。這個等候時間的重點,不是程序或效率問題,而是財務衝擊考量確實困擾了審議過程中的兩個會議的專家與代表,也讓健保署與廠商的價量協議面或給付協議臨重大挑戰。這三個關卡,專家會議、共擬會議,與健保署從臨床專業、資源配置、財務管控三個面向分工合作,冀望能在健保永續生存的前提下,在藥物部分,對台灣民眾善盡醫療照顧之責任。癌症已經連續三十多年居台灣人民死亡首因,每年超過十萬人得到癌症,每年約近五萬人因癌症死亡。癌症用藥在全球藥品研發早已成為焦點,大約兩成新藥都是用來治療癌症。全世界對新藥研發過程的規格與標準要求越來越高,但新藥上市成功率偏低,專利期在上市後多僅剩數年,廠商為回應研發投資、風險與獲利等因素,藥品價格高居不下,許多臨床表現優異的新藥也因價格昂貴,讓多數病人望塵莫及。如果台灣健保依然停留在初期開發模式,照顧每一個人,且涵蓋各種大小病症(例如所謂的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每年就約花費250億元),如果藥品部分負擔上限仍為200元,我們幾乎可以預期,再也沒有多少空間可容納癌症新藥加入,如此,我們將會比其他先進國家落後一些年,必須繼續使用舊有藥品,即便新藥可能帶來更好的安全性與療效,例如讓疾病穩定不進展時間長達二十多個月,讓原本數個月一年內可能死亡的病人,延長存活兩年以上。「如何計算生命的代價」?如前所述,某些國家已有數字參考。只是計算過後,下一個問題就是能不能負擔的起?前些時候,衛福部長官談到調整保費,談到藥品部份負擔(例如日本與韓國的病人,自付20%-30%左右),引發很多爭議。事實上,不少癌症病友團體已寫信陳情健保署,主動要求願意部份負擔,但求抗癌新藥儘快納入健保。因為他們知道,與其遙遙無期的等待,直到生命的終點,不如與政府共同承擔一部份,讓自己或親人的生命,點燃一絲希望之光。
-
2020-08-17 名人.精華區
洪子仁/公衛師法通過 從治療推進到預防
疫情之下,「公共衛生師法」三讀通過,這是台灣公共衛生發展的新里程碑,為台灣健康醫療專業人力板塊,補齊最後一塊拼圖。但什是公衛師,公衛師主要的工作是什麼?現在全球關注新冠肺炎疫情,回到2015年,韓國發生MERS事件,在「我要活下去:韓國MERS風暴裡的人們」一書中,記錄三位曾於2015年5月27日至29日待過某醫院急診室的病人及家屬,與首位確診病人身處同一個空間不幸染疫。公衛師透過疫調預警衛生當局疫情調查鬆散、匡列隔離個案動作慢半拍,直到大規模感染才迫使政府重視。疫情最終造成186人感染、39人死亡,經驗慘痛。當然,扼止疫情必須靠健全的傳染病防治系統,資訊也要公開透明,但不可否認的是,疫情調查、傳染病控制等,均須具公共衛生專業知識人力的投入。以傳染病防治為例,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是公共衛生的核心專業能力,公衛師可透過疫情調查與預警,進行疾病監測與預測;疫情期間遇到民眾口罩搶購,在假消息充斥與口罩供需失衡衍伸的亂象中,凸顯公共衛生教育與群眾風險溝通的重要,這也是公衛師可以協助政府的部分。服務對象是群體非個人除了疫情,近年新興公共衛生議題層出不窮,包括社區職場健康風險、食品安全議題等,嚴重影響國民健康及社會安全,這樣的背景催生出公共衛生師,未來將可執行流行疫病,民眾健康狀態調查、健康促進方案等,協助推展公共衛生觀念與健康議題。大家對公衛師感到陌生,主因是我們熟知的醫事人員服務對象為個人,例如醫師、護理師、藥師等,針對個人健康提供診療、護理、給藥等服務,這是大眾所認知的醫療服務;公衛師不屬於醫事人員,公衛師服務對象是群體而非個人,公衛師關注社區及組織,對群體進行風險評估、健康促進、疾病預防等。可受聘政府機關或開業醫事人員多從事疾病發展歷程中的後半段即治療與照護,但公衛師的角色是將疾病發展歷程往前推進,在疾病發生前給予預防與健康促進,公衛師與醫事人員被賦予責任不同,都是醫療健康產業中不可缺乏的角色。公衛師可受聘於政府機關或相關機構,未來也可以開業成立「公共衛生師事務所」,執行如職場健康促進、社區防疫、食安檢查、環境健康影響評估等,仿律師法建立公衛師簽證制度,針對委託計畫可獨立或督導其他公共衛生人員,進行規畫、設計、分析、鑑定及評價等。近20年來,歐美國家將健康醫療責任轉嫁民間醫療機構,政府本該承擔群體人民健康責任,在公衛職能逐漸弱化情況下,私人資本醫療責任相對增加,但疾病醫療提供個人而非群體服務,因此面對大型新興傳染病等公衛事件時,私人醫療防守力道不足的問題就被凸顯,如同此次COVID-19疫情。群體主義時代在歐美已成歷史,健康防護是個人責任,過度的個人主義盛行,反而忽略群體對個人造成的重大影響。沒有國家層面的統一應對,個人在面對疫情時無力招架,尤其是沒有醫療保險的民眾成為防疫最大破口,此時公衛師尤顯重要,也是面對重大公衛事件時最大的存在意義。台灣健康醫療產業 不夠完備傳染病來臨時,單靠民眾或私人醫療機構單打獨鬥絕非上策,政府應肩負起維護全民健康的責任與魄力。檢視台灣健康醫療產業,政府在全民健康促進及預防功能上不夠完備,期待公衛師立法通過對台灣健康產業產生深遠影響,從偏重疾病治療,向前推進到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